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垂直分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98
[中图分类号]F274;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而言,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中国的汽车企业需要去探索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供应链,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1.1 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供应链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内外部不同业务流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帮助提高流程作业效率,降低每个环节的库存和整个供应链成本。但在我国,由于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大多数汽车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没有太多关注,各企业往往追求的是个体的盈利,而忽视整个供应链的共赢。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合作时,企业总是担心将过多的信息告知对方会使自己利益受损,因此,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会对一些重要信息进行保密而不是分享,这往往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1.2 配套物流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的汽车物流市场运营呈现出较混乱的局面。一方面,物流企业常常以超载、降低安全标准和服务质量来抢夺市场,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物流企业附属于某一汽车制造商,这种经营模式使得物流企业无法与其他品牌的汽车制造商进行物流合作,制约了物流管理的效率。
1.3 产业垂直分工不足
我国的零部件供应商一般是附属于汽车制造商的,独立的零部件生产商比较少,规模化生产和专业性生产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也较弱。而像丰田、通用等汽车巨头一般会有59%-71%的零部件来自海外,自己只保留关键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我国的汽车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身的垂直分工,通过与其他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将产品的性价比控制在最优的状态,以此实现双赢局面。
1.4 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汽车供应链所涉及到的上下游企业很多,双方的供需关系也比较密切,各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对企业间的合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局部的管理不善会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运作不畅。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制度流程和较先进的管理技术,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常常被忽略。很多小规模企业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合作中会导致信息定位不准确,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等问题,使得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2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跟其他国家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相比,我国的汽车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技术、资本还是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供应链结构复杂,协调困难
汽车的零部件有上万种,供应链上的企业数量也多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因此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加复杂。想要把成百上千家企业协调控制好,这对于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较大的难题。
2.2 缺乏高效的物流体系
汽车零部件的运输流程,车辆的运输管理等都离不开物流管理,但我国的物流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仓储建设比较差,铁路经常延误,空运航线零散,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完善,这些都降低了物流效率,增加了物流成本。
2.3 无法及时根据客户需求作出反应
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客户定制时代,企业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来进行生产,而且客户要求企业能作出快速反应。但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不成熟,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我国汽车企业对客户的需求还不能作出快速反应,无法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3 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
从目前我国汽车供应链管理现状来看,我国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不够,物流管理水平也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结合我国汽车行业的特征与现状,我们有必要探索出适合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应改变当前以短期利益为基础的竞争关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并不是一方输,一方赢的局面,而是可以实现共赢。企业间进行优势互补,并进行长期合作,有利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也能得以提升。
3.2 增强汽车产业的垂直分工
国家或汽车行业组织可以鼓励企业将注意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每个企业都做自己擅长的业务,使生产越来越专业化的和规模化,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业务上,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整合国内汽车产业资源,使各企业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起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3.3 完善企业间的信息管理机制
汽车供应链是一条比较复杂的供应链,一辆车由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国内外的供应商就达到了上百家,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那么各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就难以及时同步得到控制与反应。信息的及时与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使各企业间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不仅保障了汽车厂商的高效性和连续性,也能提高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2
1.对石化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系统介绍了国内某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和供应商管理。该集团公司首先实施采购决策权集中,其次,实现采购职能集中。该集团公司把采购的职能从围绕项目、围绕订单处理的“小采购”向前扩展到管理需求、向后扩展到管理供应商,实行“大采购”的模式,实行“一标一议”的采购方式,而且针对战略物资建立与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关系。(2)面临的管理瓶颈第一,如何保持集中采购的成果。第二,在国际化经营规模扩大、物资进口量加大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局面下,如何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第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跟西方优秀跨国集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集团公司虽然实现了订单层面的流程“小优化”,还没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及工作质量标准。三是,还没有分类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KPI。
2.对电力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近年来,国内某大型电力能源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与集约化采购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权限体系及流程、物资分类明细以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基础上又进一步对电缆等通用物资材料、新能源设备实施总包配送管理模式。该集团公司实施物资总包配送产生的积极地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提升了规模采购优势,部分物资采购价格(含配送服务费)低于委托单位自行采购价格的4%到50%。第二,提高了关键战略物资供应保证能力及其剩余战略物资再利用水平。(2)面临的管理瓶颈虽然该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已经成熟,但依旧存在管理的瓶颈:第一,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第二,管理幅度过于扁平化。第三,供应链平衡策略没有有效贯彻在采购计划管理中。第四,集团公司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都没有形成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
二、分析及建议
1.在集中采购基础上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是必要的(1)只有解决集中采购后续问题,才能维持集中采购效益英国BP石油公司与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没有对供应商的后续管理,战略寻源75%成果会在18个月消失殆尽,具体如图下所示。(2)集中采购之后有必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大型企业集团实施集中采购后,需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将部分管理内容在联盟中内部化,替代部分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做好供应商后续管理和物资供应工作,提高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交易和配送成本,提高其效率。
2.必须确保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业务循环正常(1)必须明确供应链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虚拟企业同盟,良好信用与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高度相关,供应链管理科学性与物资需求计划及预测管理高度相关。因此,需求计划及预测、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是供应链有效的重要条件。(2)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3类核心业务循环正常首先,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应建立满足动态管理要求的计划与预测机制。其次,进入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必须接受并遵守供应商后续管理规则,维持良好的信用及服务意愿,建立共同交易的支点。最后,供应链是虚拟企业同盟,与物流相伴的就是资金流,必须确保资金流与物流的基本匹配,避免长期大额拖欠资金,损坏整体信用体系。
3.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专业化机构(1)供应链专业化外包管理存在巨大需求中国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发展较晚,但国际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相比而言,境内供应链管理企业由于更贴近境内企业和国内市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2)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集团应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从企业集团层面综合考虑采购与供应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入最大化以及效率3方面因素来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论证是否有必要成立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4.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配套的流程与标准(1)企业管理差距主要在于流程与标准一般规定性的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仅限于“道”层面,没有明确程度上的要求,因此一般企业与先进企业差距就在于流程与标准。(2)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统一组织管理,建立寻源、采购、供应、付款职权分离又相互支撑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其次,依据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机制和效率要求,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第三,维持供应链管理成果,建立统一、可操作的供应商评审和绩效指标。
5.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首先,虽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能确保程序正义与正确,但却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制度。其次,招投标只是战略寻源的方式之一,是采购与供应周期的中间阶段,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
6.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都应与优秀跨国集团对标,及时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别风险,在一般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别和地区风险属性差异,制定差别化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
三、结束语
篇3
一、汽车产业供应链与快速晌应机制
汽车产业所包含的技术范围很广,单一厂商是没有办法完成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等所有活动,可以说汽车产业是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并非厂商与厂商问的竞争。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加剧,汽车产业必须推动供应链观念更新及其应用,克服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供应链可以分为高效率型供应链和快速响应型供应链。快速响应型供应链是指以快速响应为指导思想的供应链。快速响应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最早是以美国服装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即通过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基于快速响应机制的汽车产业应该通过不断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缩短创新的周期和降低补给货物交货期以便能够按照恰当的时间、地点和价格,为客户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将产业内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一个可以共享信息、共同开拓市场并创造价值的链条中。因此,快速响应机制的实现,不是局限在单个企业内,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的不同企业从产业整体角度进行协同合作,从而提高产业内整体绩效,促进产业升级。
二、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汽车产业是一个高精密性、技术性、高度整合的产业。一般产业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材料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再利用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其核心系统组织主要是供需联动、信息集成、纵向一体化的管理行为。而汽车产业供应链管理则是一种将汽车上所有相关零部件统一集成的管理方式,围绕核心企业,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计划和控制职能,使汽车产业能够发挥整体供应链的作用。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垂直分工不科学
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以配套厂的形式建设,大型、独立、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商较少,且实力也相当薄弱。这并不符合汽车产业非纵向一体化、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基本规律。而且,根据木桶原理,产业内供应链水平最低的企业,决定了整个产业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极限。
2.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内协调性差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汽车企业一直在小规模层次上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度一直较低。无论是整个汽车整车业,还是单个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缺乏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同时,各汽车企业之间合作协调性很差,阻碍了通过合作来强化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阻碍了提高整个产业的表现和水平。
3.产业价值链薄弱环节突出
一般来说,设计研究和品牌服务是汽车产业利润的主要方面,国内汽车业关注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只是利润最低的部分。对汽车产业来说,核心企业的设计制造,零部件企业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活动大多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是需要通过供应链管理进行强化和改进的薄弱环节。
4.客户服务质量低
因为汽车产业供应链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客户服务质量低,资产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最终会降低企业销售额,让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目前,我国汽车业虽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但品牌满意度较低。“华鼎”奖2007中国汽车品牌综合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业服务质量低是影响品牌满意度的‘‘软肋”。
三、汽车产业升级对策
汽车产业为了抵御金融危机;中击,降低库存,保证资金链,需要通过QR方法以尽快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而促进汽车产业升级,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以应对金融危机。
1.产业整合重组
由于体制原因,每家汽车生产企业都曾有过自己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及销售渠道,产业内垂直分工极不科学。随着国外汽车厂商的进入,曰益激烈的竞争充分暴露出这种分工方式使单个汽车企业不可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核心竞争力,零部件内部转移的效率极低。
汽车产业的整合重组,需要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零部件产业群。同时,为了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迫切需要在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及销售商之间建立一种基于长期友好合作的战略关系。根据经销商与客户的要求,以汽车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结点,对整个行业供应链物流进行协同整合,主要包括:从如何快速响应最终客户需求的基本目标出发,各企业需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分析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i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业务流程:识别和挖掘客户Ⅱ向应的核心价值增值活动所在,并就这些活动进行优化。在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战略合作,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措施和方法对供应链关系进行管理,并不断改进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关系。
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育
汽车产业供应链上有众多企业参与,因此,各成员企业的管理水准、参与意愿、互动状况,将是供应链能否成功运作的关键。汽车产业供应链作为最典型的供应链组织结构模式,其供应链管理更为复杂。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彼此间的关系,必须要更加紧密结合,尤其是供应链上下游核心的汽车制造企业,管理是否得当,关系到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可能在供给间产生众多问题。因此,上下游的供应商、零部件经销商对于管理品质的要求,必须要达到一致性。例如,参与汽车制造的配套厂商的规模有大有小,资金的投入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造成汽车供应链管理上的困难,导致应用上的风险产生。因此,汽车供应链中的企业,必须先行提升或改变内部管理体制,并配合专业供应链辅导,才能在汽车产业供应链中获得管理和产品供给上的成功。
供应链上的每家企业一无论是原料供应商、汽车制造商、经销商,还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一都在努力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在快速响应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中,若有任何一方与其他各方的利益产生分歧,其行为将对整个供应链的效用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要让供应链伙伴与自己保持利益一致。例如,通过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使各方在平等基础上共享成果并共同承担风险和费用。与单个企业为实现快速客户响应的各种努力相比,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无缝”对接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这种对接不是核心企业依靠其实力在职能上的控制或占有,而是更强调企业之间基于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紧密合作。
3.信息共享
快速响应供应链能针对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所发生的突变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既能保证速度,又能控制成本。其本质就是在尽可能靠近真实时间,尽可能靠近最终消费者的地方,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客户需求的信息,然后通过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共享实现快速的需求响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信息共享的保障。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订货系统、POS数据读取系统、电子商务手段等信息技术,使快速响应成为可能。加强与供应商、客户间的信息沟通则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在快速响应供应链中,通过信息的充分收集和共享来有效降低库存。通过工作研究加快供应链内业务流程的处理速度实现客户的快速响应,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内的响应时间。响应时间缩短,一方面可减少供应链内的流动库存,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预测的精度提高,不确定性下降。预测精度提高,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安全库存,流动库存和安全库存的减少,可降低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库存水平。库存水平降低,可进一步压缩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客户需求Ⅱ向应时间的缩短,又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4.加强品牌建设
篇4
关键词:价值链;供应链;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成本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在成本管理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差。传统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企业成本作为利润表上企业收入的抵减项目,直接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对企业投资者、管理层、债权人以及广大职工的利益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成本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地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实现。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全球采购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价值链分析还可以作为对作业成本法在企业运用中的一种补充。价值链分析侧重于从战略高度来优化企业整体价值链和综合竞争力,而作业成本法侧重于从战术角度来实施成本管理,使产品成本计算较为准确。由此可见,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使作业成本法能够立足于企业战略的高度,而且使价值链分析法有了更科学的成本核算载体,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更全面、更多层次的信息。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迈克尔·波特(2003)就提出“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他还提出了将价值链作为成本分析的一种手段。寇猛、王东生(2010)就提出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可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物流成本动因分配到物流作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既提高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又为整个价值链上各物流作业环节物流成本管理及整个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间的竞争所取代,成本优化潜力只能通过管理整个供应链成本来实现。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
常规的成本管理一般局限于单个企业,供应链成本的基本理念就是将成本管理的方法应用于整个供应链,即将这种方法拓展到组织的界限之外。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战略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委托理论和组织问成本管理。
(三)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一系列职能,企业通过这些职能逐步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有用性。每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与价值有关的作业,每个作业产生价值,同时又都会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联系存在于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价值链。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
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是从供应链的视角,通过分析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来优化企业总成本。供应链的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是供应链成员中单个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职责,它以内部关系为特征。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使得发生的成本依据成本动因不仅可以对产品,也可以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分配。所以企业在以作业成本法控制和分配自身成本的同时,从供应链的视角,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供应商和客户本成,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实现供应链的总收益最大化。
(二)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作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在丰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标成本是一个管理方法而非会计方法,是成本设计而非成本报告。它的流程强调的不是成本计算,而是新产品开发的成本降低。目标成本一个主要原则是面向市场价格主导成本,关注客户,注重设计,跨职能参与价值链。目标成本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市场驱动成本法、产品层次目标成本法和部件层次目标成本法。
四、基于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分析
价值链一词首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提出,它实际上是指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作业所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其最终提供一定的顾客价值并同时为企业自身实现一定的收入及利润,故称为价值链。价值链可分为研发、采购、制造、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以下本文将针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寻求降低价值链成本的方法。
(一)研发环节
对于轻工业类、科技类企业,研究开发阶段的设计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点。研发环节对于价值链上后续环节的成本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很多人都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制造环节,而忽视研发环节。因此,管理者应该在研发环节就树立成本管理意识,严控成本支出,做好战略成本管理,并且为价值链上后续环节的成本管理做好规划。
(二)采购环节
采购环节的成本是价值链成本上重要一环,采购成本的高低与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自身的议价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选择好的供应商对这一环节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企业可以与供应商达成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可以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改进、帮助,优化供应商关系,共同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三)制造环节
制造环节是传统成本法关注最多的一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在这一环节涉及的成本项目很多,成本管理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领导充分重视,推动成本管理,让每个员工都树立成本意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一环节的成本管理最终落实者是员工,所以必须形成良好的成本意识。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降低废品成本。进行流程再造,通过对公司内部流程的优化,避免重复作业,精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固定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四)配送环节
配送环节处于价值链的相对后面环节,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企业也不能小看这一环节的成本。主要可以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控制,统一调配,共同配送,对客户需求进行合理预期,实行标准化生产这几方面来降低配送环节的成本。
(五)售后服务环节
售后服务环节相对于价值链上前面几个环节,成本发生比较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对这一环节采取外包的方式。
以上主要是将价值链切割成一个个环节,对各个环节的成本发生进行独立看待。但是,从企业内部看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销售商之间也存在交易成本。供应链成本可以分为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分为材料和存货成本管理的阶段、作业成本管理的阶段、跨组织成本管理和交易成本管理的阶段三个阶段。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优化。价值链分析的价值管理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和纵向价值链分析。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即差别分析和成本分析,找出企业潜在的差异性资源及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即行业价值链分析,基于利益共享和基于客户价值的成本链分析,达到成本与盈利的最佳契合。对横向价值链分析即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企业的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同一水平上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主体问相互作用的管理,提高企业供应商与客户的盈利能力和价值水准。
五、总结
篇5
新千年到来已十年之久了,供应链专业人士已很好的融入无休止的平衡管理行为中了,这就是如今全球供应链的面貌。五年来,供应链调查及咨询服务公司AMR一直在研究领军供应链卓越的业务和创新表现,最近,该公司公布了2009年度供应链25强。
供应链25强排名, AMR认真阐述了供应链驱动卓越的业务和创新的作用。名单中所列的领军者,不仅表现出了成本控制也表现出了把新产品成功推向全球所需要的灵活性(见图1)。换言之,供应链25强公司可以保证速度、可见性和智能平衡地管理三大组织领域(供应、需求和产品)。
老练的买家知道在选择供应商时价格只是一个考虑因素。质量、及时交货、灵活能力、特殊包装、简洁有序都是供应商选择的因素。理想的供应链是可预测、可靠、反应敏捷和灵活的。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领军者六种一致的表现使得他们的供应链一直处于领先状态。
由外向内的焦点
“由外向内的焦点”几乎是“需求驱动”的同义词,它要求保持一个由外到内的焦点。宝洁通过它消费者驱动的供应网络战略将这种方法推广开来。刺激原则就是要成功设计两个“真理的时刻”,即购物者在杂货店货架前选择的时刻和消费者在家中使用产品的时刻。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强有力的。因为它允许像工厂管理者之类的人员把他们的目标从当地的工厂利用转移到仓储业绩表现的整体价值链上。
同样由外到内的思维方法也被运用到价值链上游的公司中,如半导体制造商德仪,与自己的客户(例如,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和客户的客户(例如电信巨头Verizon)深入合作。德仪供应链方法替换了旧方法,数年来控制着微电子为特别的客户制造零件而不是把芯片推向市场,仅仅因为工厂需要用这些芯片来驱动24/7(每天24小时,每周7天)。
IBM是由外到内方法应用的另一个例子。IBM是推出完整供应链组织的首批大公司之一。他们对客户回馈积极响应,给几乎垄断的计算机企业带来了价格压力。整合供应链的功能指导生产、采购和物流,这所有都允许IBM将其传统的就业安全价值观定位(“没有人因购买IBM产品而被炒鱿鱼”)形成竞争性价格。这个经验今天还是IBM的战略条款,并已经广泛应用到它的劳资供应链中,并在生产方面退出如个人计算机业务和存货。
嵌入式创新
嵌入式创新意味着采购、生产、研发或产品工程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很少公司像惠普一样做到这一点。惠普早在2006年就为供应链(防火墙)项目设计了供应链管理审查。在2006年,惠普因此节省了一亿多美元,足以支持公司实行更好的供应链整合工程项目。今天,惠普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领军者之一,可持续发展包括更轻便、更易回收的包装以及产品回收服务,高回收率和材料再利用。
嵌入式创新也意味着为公司运转注入了动力。多年来没有公司比丰田更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它的汽车平台方法使其生产和采购远远比美国竞争对手灵活。并且,丰田公司的精益原则很好地诠释了从生产到工程的关键回馈环路,不断追求持续的改善。质量问题促使了根本原因分析和问题解决实践,这不仅促进了产品创新也带来了过程创新。把这个逻辑扩展到一般供应链战略上意味着生产过程设计和产品工程不仅应该在组织级别上被整合,而且应该在CAD系统和制定工具中产生和被管理的数据模型级别上被整合。
英特尔这个芯片巨头通过“供应主”项目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它的供应链主旨。“供应主”项目被设计通过具体的首创精神来为英特尔的生产销售能力扩宽和变革创新。2008年4月一项创新被提出来为低成本供应链确定一个战略,这个战略是用来解决手机网络装置非常困难的竞争动态的。不像持续的改善一样,它的目的是逐步提高现有过程,这项工作是一个多学科活动,考虑到从材料,生产技术到客户服务,计划制定和物流的所有事项。
扩展的供应链
近年来供应链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产全球化。低成本国家的采购和生产已经将运营管理的重点从工厂转移到供应商网络、合同生产商和填写单证所必要第三方物流供应者上。像戴尔这样的领军者早就掌握了扩展的供应链,作为不牺牲灵活性前提下提供低成本的一种方法。戴尔公司在推动生产和库存管理上的开创性工作把负担回加到供应基础上。供应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被复制,因为电子制造服务业(EMS)充满了创新者,如伟创力(Flextronics)、富士康(Foxconn)和捷普科技(Jabil)。通过加强集中于渠道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贴牌运营,扩展供应链的不可见因素形成了材料采购和精益生产的非凡能力。
其他行业也运用扩展的供应链来改善业绩表现。比如沃尔玛正在通过把标签要求推向扩展的供应链,而在持续供应链话题上逐渐占了领导地位。如来自上游供应商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结果不仅仅包括改善的环境和社会绩效也包括低成本,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同于与材料成本相关的能源成本或回收率。
平衡度量
百事公司是表现保持平衡度量的重要例子。此处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图1的原则中,运营和创新的杰出一定都用来创造持久的价值。消费品公司因他们的市场营销能力而闻名,百事当然不例外。但是它将市场营销同出色的物流和财务原则在企业各处结合起来。他们把这叫做“动态张力”。百事公司的团队中有一批复合型人才。所以当公司考虑新业务、设计或促销活动时,它尽力确保成员在决定要做之前就可行,就有物质上的运营工作准备。
平衡度量的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在销售和运营规划(S&OP)战术水平上看出来。三星电子建立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全球S&OP程序来允许区域总裁和首席财务官在降低到一个星期的库存量基础上重新优化市场份额计划。该进程的作用是提高技术使得可以重复使用“如果”情况下来审视这两个目标: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平衡于持续基础上。
态度
位于其他表现之后,特别是度量之后的是百事、英特尔、三星和其他公司都肯定会有的东西: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达到最好权衡,承袭的跨部门纪律来迎接的一种态度。考虑一下销售中经常持有的相反的态度,即不惜一切代价击垮那个数字。供应链领导者抱有一种态度那就是所有部分都要共同为团队努力来取胜。耐克有这样一个例子。耐克文化至少在市场营销语句“Just do it!”(就去做)中有所斩获,它意味着“没有借口”地去挑战。支持这种文化的供应链组织必须平衡一种非常强大的市场引擎以及世界级设计和工程团队。管理着耐克供应链团队日常活动的态度等同于应用创新需求和信息水平。
这种态度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华特迪斯尼。像耐克一样,创造性力量主宰着公司形象和文化。迪斯尼供应链灵活迎合消费者对故事片、主题公园和儿童玩具变化无常的口味。再者,成功的关键是避免从业务其他部分接受订单。比如说,迪斯尼旗下韦博影片家庭娱乐是他们的营销同行,他们忙于事实和数据来确保新片,既不要将钱留于桌上而非股市,也不要过份库存,徒增成本。
供应链英才
篇6
1.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98.公共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 融资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近年来全球金融机构最关注的一项金融业务,逐渐成为我国金融机构贸易融资市场和产品的主流。主要原因是供应链融资不仅仅让中小企业能够实惠,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也可以获得业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质量和稳固程度,最后形成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局面。根据归纳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以总结为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融资构成要素与融资模式分析
(一)供应链融资构成要素 供应链融资主要有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组成,在供应链融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核心企业是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在与上下游交易中处于谈判的优势地位,在融资市场具有更高的信用等级;供应链中小企业成员是供应链金融的直接受众,进行供应链的中小企业往住凭借其在劳动力成本、非核心的产业专业技能和特殊渠道方面的优势立足于供应链,并集中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演变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战略伙伴,其共同的利益源于综合财务成本降低和流动性补充所带来的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并由此派生出新增的商业利润和金融服务收益; 第三方物流在银行与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扮演着银行人的角色,不仅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质押物,还对受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某种程度的现场监测,为银行提供预警信号,并在应急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 现阶段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三种,分别是融通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中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如下:生产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反担保品或质押物存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开设的融通仓,并据此获得合作银行的贷款,然后在其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阶段还款。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质押物的保管、信用担保、去向监管、价值评估等服务,为银行融资提供部分环节的操作。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是在仓储监管方(物流企业)参与下的保兑仓业务,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卖方)、仓储监管方、金融机构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卖方提供回购担保,金融机构为融资企业开出金融机构承兑汇票。基于供应链的应收款融资是以产品供应商(卖方)企业为中心,针对其买方客户(如产品经销商)的应收款为其提供折扣融资,从而将贸易与付款周期中的应收款转换成运营资金,核心企业在其中有反担保作用。应收款融资是一种资产抵押贷款,允许供应商(卖方)企业通过卖出未完成贸易周期的产品或服务来提前获得收入,从而降低回款周期。此过程可以通过银行从卖方买入折扣发票或提供应收款融资服务来完成。
二、苏州地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调查分析本文对苏州地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进行了调查。
(1)调查企业以1990后成立为主。本次调查样本为苏州地区57家企业和6家金融机构,主要采用问卷形式,辅以深度访谈,以便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调查的企业中,主要成立于2000年以后,占总比的59.7%;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立的企业占调查的86%;其余的14%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见表(1)。(2)民营企业为受访企业的主要性质。受访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对主体,三资企业也占了17.6%见表(2)。 (3)受访企业的主导业务主要是生产主导型。受访企业的主导业务,生产主导性占主体,贸易主导型只占17.6%见表(3)。(4)总资产规模大多在5000万元以下,资产负债率低于50%居多。在受访的企业中,89.5%企业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75.4%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50%见表(4)。(5)上下游之间赊购、赊销现象普遍存在。从受访企业的调查来看,大多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都存在赊购、赊销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供应链融资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见图(1)。(6)缺乏抵押和担保导致上下游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比较困难。上下游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的原因排在第一是缺乏抵押与担保,其次是缺乏银行融资的知识,第三是金融机构审批流程长、不确定性大见图(2)。上下游企业如果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见表(5)。其中,造成交易关系比较紧张最为严重。(7)供应链融资存在较大市场。已经采用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企业、已有明确实施计划的企业和正在评估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之各占78.8%,这说明供应链融资存在较大市场见表(6)。(8)核心企业(购买商)、供应商运用供应链金融手段存要差异。由于“延长支付账期”、“增加使用赊销结算”、“对供应商提前支付的折扣”等方式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佳战略安排相冲突,大多数下在积极寻求供应商融资可行方案的买家认为,未来最好的融资方式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给予融资见表(7);大部分供应商则认为,来来最好的新融资方式是“存货融资”、“保理”和“应收账款贴现”见表(8)。
(二)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现状 表现在以下方面:调查发现,在苏州开展对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等。虽然各家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法不尽相同,但通过研究发现,他们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主要有:(1)准入条件的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上下游缺乏管理的行业不适合,所以它首先要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分销商的准入和退出有明确的要求,上下游企业要从属于核心企业;其次要求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利益的共同体,通过信用捆绑,降低银行的风险;第三要求核心企业加强对供应链成员的考核,让受信企业的违约成本加大。(2)操作平台的控制。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分行层次的集中操作,可以保证规范性的操作,针对不同客户服务界面统一,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另一方面,通过分行层次的操作,避免支行的劳动重复,取得操作上的规模经济,最终避免政策传导的疏漏与时滞。(3)动产担保物权的慎重选择。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品类,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不是很高,但对资金流、物流等间接或直接的还款来源要求较高。所以金融机构通过对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选择降低风险。(4)预警机制的控制。供应链金融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大型企业稳定性比较强,而中小企业稳定性比较弱,抗风险和应对危机能力较弱,所以对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及时预警;另外物流合作监管方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银行货押业务风险管理人的角色,因此来自合作监管方的现场预警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5)物流监管方的控制。在存货融资领域,新增的风险管理之一是物流监管方,由于可能出现受信企业的合谋诈骗、与受信企业出现纠纷与监管方渎职等,所以监管方因素也纳入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的范畴。(6)核心企业的控制。金融机构在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授信中,也采用各种方式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捆绑,降低自己的风险。
三、苏州地区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功不足,抑制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当前苏州大量的中小企业还不能把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结合起来,也没有很好地根据自身资源来利用供应链融资,导致失去很多融资机会。诚信文化的缺失,导致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时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顾虑重重,20%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并配合供应商应收账款对金融机构的转让。中小企业财务财务管理制度,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机制都比较缺乏,财务信息虚假,已严重阻碍了金融机构对其资金的投入。
(二)金融机构门槛太高、服务水平不强,导致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太小 调查发现,金融机构审批流程长、不确定性大,而且又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导致企业与金融机构关系不紧密。金融机构还缺乏供应链融资系统化的产品设计、没有将业务继续扩大,没有有效的将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集成,也没有水平和能力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对客户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上下游企业如果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其中造成交易关系比较紧张最为严重。
(三)缺乏相应制度规范、信息技术平台,限制供应链融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物流企业都有不同的操作规程及合同条款,没有制定相对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合同条款规范和相对的操作标准,这使得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还需要提高,操作程序也有待规范。调查发现,企业未来1年内可能采取的供应链管理行动,其中采用网络技术、通过电子商务完善交易自动化和可视性只占20.7%。金融机构、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不一致,导致开展供应链金融需要的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对接困难。整个供应链是一个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于一体的闭合环节,自然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处理中心。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和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还没有达到普遍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要求,抑制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四)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导致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的复杂程度加大目前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供应链各成员间、银企间可靠的资金管理体系与信用的缺失,导致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金融机构无法独立完成,金融机构也不能全面准确了解供应链运行情况。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导致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的复杂程度加大。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也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还能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和减少损失。
四、苏州地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部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识,优化企业经营外部环境 政府部门应将发展供应链金融列入政策大力扶持的范畴。应尽快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而需要相关配套和措施,努力消除体制,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注重中小企业自身内部机制的建设,更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完善,为增加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设立物流服务市场,拓展物流服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标准化水平和信息化,把物流服务逐渐延伸到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在政府招商中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利用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助推苏州地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要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进行政策倾斜,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支持。
(二)构建数据信息共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由苏州行业协会和苏州经济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一个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服务于苏州地区企业。这个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建立需要苏州工商局、苏州地税局、在苏州的银行业、保险业以及担保机构的参与,成为一个真正服务于需要融资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不仅能为供应链各企业间与金融机构提供信息传递和共享平台,而且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信息查找、业务操作与相关资信评级等功能。在技术上,通过传感器加互联网(即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建立苏州地区供、产、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服务产业和基础产业,建立起不同产品基础和不同行业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政府筛选核心企业,扶持专业监管物流企业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按照供应链金融这个产品特点、企业资金需求,严格组织和筛选,确定核心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进行授信,同时对N个供应商和经销商进行全面的信贷支持,而且推进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扶持专业监管的物流企业。一般来说,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必须是独立的,并且信用良好、流动规范,管理严格,对所储存担保品,要按国家等级标准进行数量检查和质量鉴定。因此,政府部门鼓励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树立样板,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
(四)发挥中国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职能,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中国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现有的统一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苏州地区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苏州地区推进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中国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在引导金融机构在对物流企业服务过程中,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核心大企业加入到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中,实现企业、金融资格共赢新局面。
(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形成供应链融资观念 利用政府宣传机构和各种新闻媒体对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一方面帮助金融机构推销其新型供应链融资产品,另一方面也让广大企业了解供应链融资的服务方式、功能和特点,改变其有资金需求时向金融机构要贷款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形成有资金需求时转向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习惯。
*本文系苏州市2010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苏州地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R201001)的阶段性成果及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3]吴敬琏:《发展“供应链金融”,改善金融生态环境》,《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6月3日。
[4]李勤、韩凯:《供应链融资的现状与问题:93家企业样本》,《改革》2009年第6期。
[5]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上海金融》2007年第2期。
[6]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金融论坛》2007年第10期。
篇8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营销;消费者行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76-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沟通方式的不断转变和革新,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和管理行为,企业营销在网络经济时代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企业也才能因此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网路经济时代,宏观经济背景、外来企业的竞争、企业间的合作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营销环境和营销策略不断得到加强,消费者和消费群体的行为也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需要结合网络经济的具体特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由此才有可能在网络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战略和战术优势。
一、企业营销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背景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趋势愈演愈烈,截至2011年7月,物价总水平,即CPI涨幅达到了6.5%的水平,创37个月新高。这一长时间的物价上扬虽然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企业的盈利机会却大大减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极为谨慎,有效需求不断缩水。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不断威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长期而言,进口的增大能够扩大国内对国际产品的需求,能够助推国际产品价格上涨,而国内产品向国际靠拢的结果是国内商品价格也会出现上涨的趋势,这必然会打击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所属产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限。由此可见,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双重压力的作用下,如何依附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掌控能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就成为每一个行业、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企业间合作不畅阻碍了营销行为
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之间合作(联盟)的要求更高。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必须通过企业间或组织间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合作伙伴包括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组织和个人。以一家服装生产企业从事网上订购服务为例,其服务的进行需要原材料供应商的协助之外,还要求物流企业的密切协助。其中,物流企业的运输流程就需要网络化控制,商品的运出和到达时间,包裹的形状与位置等实时的运货状态都需要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和厂商之间的共享。因此,任何参与到合作之中的企业,都必须要求具有较高的网络化程度和客户灵敏度。而事实是,我国大多数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范围和深入极其有限,对企业的营销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网络经济强化了国外企业的竞争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有利有弊,趋利避害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网络经济也不例外。它在为企业的生存带来良好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使挑战无处不在,即便是身处国外的企业,也会瞬时将其竞争的力量伸展到企业的面前。虽然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也为中国商品走出国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不可避免的是,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全球配置使一些有着丰富的网络平台运营模式的知名跨国企业加入到了中国的市场参与竞争,对我国的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且部分企业的竞争能力几乎达到了顶峰,甚至在相关市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网络经济背景下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群体行为分析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产生性格不同的消费群体。网络经济条件下,我国消费者群体行为表现出了以下特征。
1.网络产品信息的点击率高。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对3.9653万名网络用户和27家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并于2010年2月份了调查报告。报告称,在线用户对网络产品信息的了解程度较高,达到了92.6%,看过网络产品信息内容的占到84.7%。与此同时,用户在浏览网络产品信息之后的回应率也较高,浏览产品网站的用户比例高达56.1%,询问产品信息的占到17.915%,最终形成购买行为的占到10.5%。这说明,消费群体有主动获取网络产品信息的倾向,并由此会产生一定的消费行为。
2.消费群体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中青年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其他消费群体受现实世界的影响较深。以时尚服饰的营销为例,我国该类用品的网络销售主要针对于13~45岁之间的中青年甚至少年,该群体在网络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一消费群体对新事物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其次,影响商品消费的因素与营销触网频率的因素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相关研究还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随之提高,而受教育程度越高,消费者购买相关商品的比率也越高(这似乎与高教育水平对应着高收入有关)。此外,闲暇时间的多寡也影响着消费者持续使用相关商品的时间,即影响其产生新的购买行为。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网络经济的出现和持续升温不但对企业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产生了冲击,以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会更加深入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行为。而消费者作为企业营销策略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其消费行为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模式,使其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网络经济背景下,消费者表现出了以下行为特征。
1.消费个性取代消费共性。在传统营销模式里,任何个体都是企业营销的对象,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消费者。企业为产品销售所作的各种策划和宣传都是针对所有人共同的消费属性,针对性差。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沟通手段的革新和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接受到新奇事物的频率明显增加,个性消费也就应运而生,并有逐渐取代共性消费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和消费者的连接打破了时空障碍,两者在网络的支持下,能够直接构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弱化了商业中介机构的作用,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参与营销活动提出的需求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按照市场导向来组织产品的生产。至此,消费者按自身喜好、按需定做成为其首选,个性化的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2.商品的选择范围无限扩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巨大的信息承载和处理能力,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能够集中大量的商品和服务信
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和比较商品,理智地决定购买行为和可能交易的价格,主动性向企业表达购买欲望,消费行为更加成熟和理智,并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与厂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获取了自身需求能够被满足的信息后才会产生购买行为。与此同时,企业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的顾客群,营销活动也就更具有针对性,将营销的损失和浪费降至最低限度。
3.消费者的购买主动性增强。有关研究表明,网络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渴望对购物作出选择。同时,心理上的认同感也逐渐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的基本前提,而来源于网络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消费者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一般会通过多种可能的途径主动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使消费行为变成现实。
三、网络营销策略选择
(一)注重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将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获取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顾客概念进行整合。传统营销学与网络营销对顾客的定义不同,前者将顾客定义为与产品购买和消费直接有关的个人或组织;在后者看来,这种顾客虽然还是企业的重要顾客,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消费者与网络的链接越来越紧密,因此,互联网(网民、网络用户)也成企业需要重点面对的市场。(2)对产品概念的整合。网络营销不但继承了传统营销中产品的特征,而且比传统营销更注重和依赖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这是因为,网络营销往往以更加细腻和周全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因此,在产品的定义被扩大的同时,还应将整体产品的构成进行了细化和分类。(3)对营销组合概念的整合。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营销组合意义上的产品、渠道和促销已经摆脱了对物质载体的依赖,并以电子化和非物质化的存在。此外,产品价格也几乎脱离了生产成本依附于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计算,即传统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围绕关系变得异常松散。
(二)再造企业供应链
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供应链也因此而进行调整。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不同层次的供应商将重新组成一个新的供应链拓扑结构,企业不但要对供应商进行精挑细选,还有可能通过并购、联盟、拆分等方式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供应链的构造更加合理,以更强的灵活性适应网络经济的变化。此外,网络经济要求企业只关注自己的核心能力,非核心能力(业务)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即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经济的优势,对业务流程和供应链进行更大范围的协同和整合。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实现了物流和信息流之间的无缝链接,通过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力的整合,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而快速的反应。所以,网络经济下的企业应该参照优秀企业的运作模式,将建立稳固的伙伴关系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营销活动。
(三)重建客户关系管理模式
网络经济时代的营销实现了从市场为导向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以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的使命。因此,应该全面地对每一位顾客进行了解,以此来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经济的作用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被深刻的改变了,从以往购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主动的购买信息的搜寻者,消费者行为也出现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长久趋势,因此,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必须将对客户的开发和维护作为市场营销的重点。缺乏与顾客的交流与互动,企业的整体价值就难以发掘。
(四)重构营销体系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围绕着新的市场营销理论将营销体系分解为市场营销的传统理论部分、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创新部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理论部分和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等四部分,并依据新的市场要求进行重构。其中,在市场营销的传统理论部分,应以网络经济环境为背景,对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适时制定对应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并对营销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在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创新部分,要求以网络经济为背景,开发和使用以电子商务、定制营销以及品牌战略等为主的多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理论部分,需要加强战略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实践,将传统战略管理和管理理论中的竞争战略、供应链管理等进行针对性的应用;在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和道德部分,需要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考察营销活动可能带给顾客的社会价值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重大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中大量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经济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的影响,以“柔性化”模式适应网络经济走向,根据消费者行为的变化选定目标市场,以创新的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睿,田志龙.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J].商业研究,2010,(3):105-107.
[2]李建华,胡服.浅议网络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145-147.
[3]戚一峰,郑晓薇.我国体育用品选择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6-38.
[4]孙妍.网络经济对中国体育用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26.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改革;管理模式;转变和创新
1.概述电子商务的基本内容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Internet)也逐渐发展起来,在世界的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在企业中引起一定的动乱,也为企业的经营和商务模式的改革带来一定的契机。简而言之,电子商务,就是一种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即通过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的进步带来一定的优势,能在一定基础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突破地域限制等,为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提供新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在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企业建立相应的硬件设备,还需要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
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一般指的是世界商业贸易活动中,采用快捷、简单、低成本的通讯模式,使买卖双方不见面的一种交易,亦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微电脑技术,进行不同的电子信息的通讯,确保各个行业、各国政府、各界人士等,能够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商务交流。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用户采用传真和电话,进行的商贸活动。通过INTERNET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完成的商务活动,是目前人们最多探讨的电子商务。特别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电子商务,也逐渐发展成熟。
另外,从商贸角度来讲,电子商务以两个角度存在,第一,是如电子合同、贸易和商业行情等的低层次的商务活动;第二,是如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完成的,且能够将资金、商业信息、物流等全部网络完成的,最高级和完整的贸易活动。
1.2 电子商务的存在形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依靠网络环境中运营的。商务运作形式以及企业盈利模式,都是电子商务的体现形式。将电子商务进行模式的分类,能够在一定基础上,研究、创新和开发出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为商务模式提供较合理的发展和使用途径。其中,电子商务的存在形式,主要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确立。例如:BtoC、BtoB和CtoC的简单分类。
第一,BtoC(B2C),即指企业和消费者两者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是一种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进行网络直接参与的贸易形式,等同于商务活动中电子化的零售活动。因此,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也逐渐的发展,渐渐趋于成熟。
第二,BtoB(B2B),即企业和企业两者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种商务形式,是现阶段应用最多、重视程度最大的一种交易方式。Internet和其他网络的存在,对企业寻找最佳合作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确保交易的整体完成。
第三,CtoC(C2C),即消费者和消费者两者间电子商务活动。这是一种具有买卖双方的交易平台,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商品竞拍,卖方可以主动提品,进行网上拍卖。
2.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部分企业受到管理能力和经营条件等的制约,对传统的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铺货过程中,影响最大。另外,为了确保传统的一些大型企业正常发展和运营,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企业之间的统筹管理。因此,电子商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就迫在眉睫。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内容丰富、交流方便和快速便捷的优点。它的使用,为企业在信息交流上取得较大便利,为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商务活动,作为人类发展阶段的枢纽,需要借助信息工具进行工作。信息工具的使用,对人类活动的进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商务活动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存在,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交流环境,为企业间的商务活动提供新场所。因此,企业中电子商务的存在,可以在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外交成本的使用。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是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分工的一种模式,但是,不同信息环境的存在,在一定基础上改变了不同层面的分工方式。因此,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选择不同的交易模式。
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模式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是企业组织结构确立的关键内容。该组织结构,是一种由权力、责任和控制等的相互协调的一种形式。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进行相关组织结构的改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到来,电子商务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渐渐地改变人类习惯性的销售方式,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3.1 重新构划企业组式结构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导致我国逐渐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将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较多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品牌在群众的信赖度。因此,为了保障企业向正确的、具有正能量的方向发展,需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激励,使其具有一定的激情、创新性和动力。并在面对大范围网络技术的趋势下,将管理进行层次化分开,将权利和责任逐级扩散,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转型。
3.2 创新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创新性的企业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的活动提供“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关心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员工的科学知识,确保企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确保企业正常生存和发展。
3.3 重新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的现阶段,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时代。因此,企业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员工不断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的创新思维,需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特点,根据企业和社会氛围,对企业文化进行一定的创新。其中,最核心的企业文化,就是塑造一种将管理和其他相结合的,新的文化理念,推动企业发展。另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自身修养,确保能够达到企业发展的需求。
4.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运作的创新性
4.1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连接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的企业供应链与传统工业化时代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确保全球企业供应链的高效性、可操作性以及相互协调性,互联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电子商务需要具有一定的精准度和速度,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使企业有效的和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合作。
4.2 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性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信息的传播对企业发展、营销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企业营销管理中,营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对企业的正常发展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新加入者,在全新的网络市场中,都处于同一起跑线,都具有相同的竞争机会。因此,企业发展中的营销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销管理中,营销手段、方式、策略以及理念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4.2.1 现代和传统结合,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营销手段,是一种交易之间的营销,即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较多的客户。而现代营销手段,作为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小部分,是依据互联网上的经营环境,进行的一种经营活动。现代营销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营销手段,同样传统的营销手段亦不能永远应用企业发展中。因此,为了确保市场营销的创新性,保障企业的市场优势,需要将现代和传统的营销手段,进行择优选用,结合两者优势,发展创新性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方式的改革力度。
4.2.2 企业信息间的交流沟通,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
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弊端。因此,将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确保创立新型的关系营销方式。传统营销方式中,不同部门和人员负责不同内容,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但是却增加了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成本。相对大型企业来讲,这种成本的金额是巨大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信息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及时根据市场情况,更改产品的设计方案、变动产品价格、改变销售方式等,确保营销管理中,各个部门行使相应职能,有效发挥企业销售功能,创造新的营销方式。
4.2.3 顾客价值的追求,进行营销理念的创新
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存在,能够使顾客参与到企业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顾客价值。另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上,提出营销思想,保证顾客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营销中。因此,将追求顾客的需求和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形成一种创新性的营销理念。
4.3 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性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复杂的市场环境,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导致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没有统一而系统的生产、采购和销售方式,也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开发力度、采购方式、制造流程以及配送模式,需要在一定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物流管理手段。同时,企业物流管理行业的创新,在一定时间内,将中国企业的重心提升到更深层次。为了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生产总成本,就需要提高物流管理的创新性,增加管理的应变能力和个。
小结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标志之一,并且对企业的影响巨大。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从企业管理角度要进行创新改革,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具体措施上顺应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并勇于迎接挑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杭俊,电子商务与现代企业管理探析[J],才智,2011年31期
[2]姜以昌,浅析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2期
篇10
【关键词】 财务和会计 十个层次 问题
财务和会计工作依照管理的难度和跨度可以分为十个层次,这十个层次与不同层次的财务和会计工作岗位相联系。就目前的财务和会计实践看,这十个层次的每个层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财务和会计作用的发挥。
会计的最基础层次是会计确认与计量,它是会计与财务工作中的最低层次,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问题:一是以历史成本价作为计价基础,在价格变化的条件下,现实的对外报告就难以真实;而以公允市价作为计价基础,当报表使用人要面向未来进行决策时,在价格变化的条件下,现实的对外报表也难以指明未来的真实状态。正是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会计和审计都必须进行必要的职业判断,而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并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对外报告,不仅包括披露什么、何时披露、怎么披露、披露的后果预期,以及不利后果的防范等。仅仅就披露什么而言,现在对外披露的主要报表仍然存在重大的缺陷: 只披露过去不披露未来;只披露结果不披露原因;只披露数量不披露质量;只披露整体不披露细节,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报表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第三个层次是对内报告,对内报告的基本作用是用于决策,在管理会计中提出了一些决策的模型和需要提供的内部报告,但决策的模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决策赖以存在的数据基础,就是数据从何取得,怎样取得数据才能保证真实性。现在的对内报告是无法保证真实充分地取得决策所需要的数据。更进一步说,决策所要取得的数据都应该是原因数据,只有通过原因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做出有效地决策,但现在的对内报告主要披露结果,而没有延伸至最终原因,难以对决策产生直接的作用。
第四个层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财务和会计工作的重要一环,但至今对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监督为主的状态上。事实上,内部控制至形成之日起就以内部牵制作为其核心,牵制的本意就是制衡,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的本质表现为制衡,所以制衡的特征是什么,怎样以制衡来形成内部控制的结构仍然是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五个层次是构建基于机制的核算体系。企业制度经历了自然人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自然人企业最大的优点是激励和约束效应最大,但无法取得规模效应,公司制企业能够取得规模效应,但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效应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大规模群体劳动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使每个员工感觉到自身利益的存在性,以及利益边界的明确性,为此必须进行岗位预算、岗位核算、岗位考核,但现在的会计主要停留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核算上。
第六个层次是基于商品运动的财务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成经营和财务两类,相应形成了商品运动和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服务于商品运动,财务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保证和支持。传统上企业把这种服务于商品运动的财务行为定格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行为,事实上财务管理涉及到筹资、投资和日常现金流入、流出的安排,以及收入分配,与这些财务行为相关的重大决策并非都是由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它涉及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与此相应,财务就形成了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部门的财务,所以财务管理涉及企业不同层次的主体,这样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架构至今尚未形成。
第七个层次是基于货币商品经营的经营行为。伴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商品(也叫货币商品——当货币及其衍生物被作为买卖的对象时,货币就成为了商品)的出现,市场中产生了专门从事货币商品交易的经营主体,而从事实物商品经营的企业也开始独立的进行货币商品交易,它的出现使得财务活动不再只是为企业实物商品经营活动服务,而是成为一种独立的经营活动。目前,我国企业的货币商品经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的目标、经营的对象、经营的方式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
第八个层次是基于重组的资本经营活动。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调整可以通过外部收购兼并,也就是外部资源的重新配置重新实现,通常将这个称之为资本经营。资本经营之所以产生效应是以市场资源存在重组效应为基础的。重组包括资本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经营重组、市场重组和管理重组等,在重组过程中,企业必须进行重组价值或价值链分析。但目前在财务和会计工作中,并没有有效地建立重组价值和价值链分析的框架。
第九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管理整合。企业管理经历了混沌管理、职能管理(分工管理)到整合管理的历史演变。21世纪是整合管理的世纪,这种整合已表现在供应链管理、ERP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等形式中。尽管如此,整合的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没有以价值为轴心进行整合,使得企业的目标与被整合的各个要素之间无法达成有机的联系。事实上,欧美国家通过预算整合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既实现了以价值为轴心的整合,也实现了以目标价值为轴心的整合,且整合的手段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国的预算管理还只是由财务预算向全面预算发展,离整合预算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十个层次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制定。传统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和分析着眼于行业、产品或功能层面,但企业战略的制定仅仅着眼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一层面扩展至价值分析,这样才能实现功能与价值的结合,称之为功能价值分析。一个好的战略必须形成战略价值链,也就是长期的持续的现金净流入;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要有相匹配的资本预算,从而保证战略的实施,两者的结合就是战略预算。所以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中会形成功能链和价值链两条路径,而其两者必须匹配。但是在实际的财务和会计工作中,战略制定往往是局外之事,而不是财务和会计的本职工作。
综上所述,上述十个层次的每个层次都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但由于存在这些缺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者的决策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都产生了一定掣肘作用,因此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总结
- 下一篇:后勤服务创新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