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
(1)表现: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P88)
(2)原因: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措施: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及答案
篇2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篇3
一、文化馆艺术社会职能的发挥
1.文化馆的建设应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文化馆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其工作的衡量指标,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提高其文化素质为工作的目标。
2.文化馆的建设要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文化馆建设具有行政文化的特性,其工作的开展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指令。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馆在建设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文化馆的资源配置,将文化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促进文化馆的发展。
3.文化馆职能的发挥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的配置。文化馆的事业性质,决定了文化馆人员的稳定性。“铁饭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馆服务水平的下降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文化馆是地方文化的象征,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地方政府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努力做好文化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群众。
4.文化馆的职能发挥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学习党的“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文化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更新文化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完善文化生产的经营机制,大力推动文化馆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馆艺术经济建设职能的发挥
1.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文化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教育型”逐步转变为“消遣和休闲型”。大众传媒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这对文化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少部分人“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黄赌毒事件的频繁曝光,对文化馆的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文化馆应以健康的文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腐蚀。
2.加强文化馆的人才管理和建设不仅有利于文化馆工作的开展,也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要求文化馆应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发掘艺术人才,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文化馆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在工作中宣传优秀的文化,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加速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文化馆艺术的文化职能的发挥
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丰富,也是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美术、摄影、舞蹈、歌唱大赛、手工艺品等文艺活动中,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之美,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社会主义的建设应将物质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挥先进文化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文化建设中,文化馆要与党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广阔的天地。同时,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国情,立足于地方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篇4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 时代价值 实践取向 小康社会 改善民生
一、引言
包容性增长最早提出于2010年,该理念强调改善民生,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包容性增长也具有其丰富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新的增长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同的是,包容性增长更加倡导的是机会平等的增长,最为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该理念的提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特征。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具体工作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它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减少机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其次,包容性增长倡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时候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包容性增长倡导公平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成果不能为某部分社会成员所占有,而应该公平分享成果,让广大人们受到实惠,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包容性增长的时代价值
(1)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但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并且呈现扩大趋势。另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社会成员获取高额的收入,一些社会行业获取高额利润,使其他社会成员和行业失去与之同等的机会。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采取新理念,新方法,而包容性增长正好适应这种需要,提出该理念,运用该理念指导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缩小贫富差距,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每个人的机会平等,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树立包容性增长观念,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人们的机会均等,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3)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但必须清楚认识到存在的不足,目前的小康水平低,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更高层次的小康。实现这个目标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扩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等领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了改变这些情况,妥善解决迈向更高层次小康水平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按照包容性增长的要求,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和计划,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建设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
四、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取向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容性增长一种新的指导理念,在落实这项理念与措施的时候,应该坚持增长的理念,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不断将蛋糕做大,才能落实包容性增长的物资基础,同时也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支持。
(2)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包容性增长,如果仅仅只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该理念对增长速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和协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缩小东部、西部、中部之间的差距,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差距,让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在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仍然存在,甚至这种趋势出现进一步扩大的情况。而包容性增长将公平正义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关注公平问题,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作为主要内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并完善规章制度,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4)重视采取措施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要求。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就业岗位,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让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经济状况,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果实。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救济、福利等各项措施,让人们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对经济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其作为指导方针,并注重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并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篇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篇6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海岛;群众文化;定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发展,嵊泗海岛地处“长三角”的独特优势,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更加凸现出来。近年来,在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抓住机遇,制定了发展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海岛群众文化如何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具有海岛特色的小康文化?小康社会的群众文化没有统一的模式,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必须同海岛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同海岛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同海岛人民群众的民风习俗相配套,具有海岛自身特点和地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的文化。因此,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应从三方面加以定位。中国
一、从海岛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定位
改革开放30余年,海岛经济建设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渔业承包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形成,海岛经济又一次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和模式齐头并进,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规格的企业与产品;三是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海岛出现全面开发、开放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海岛,海岛出现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从海岛发展的历程中,群众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群众文化打破以往文化馆、站一贯的老格局,出现了渔村文化中心的热潮,无论在文化活动、文化形式、文化队伍、文化规模等都呈现了新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海岛群众文化向社会化拓展,走向社会,文化产业初现稚型,市场运作、文化产业意识、文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使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和“舟山海岛百花工程”的实施,建设浙江文化大省、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和嵊泗海洋文化强县的提出,将海岛群众文化建设列为海岛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与海岛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文化与渔村文化格局风采、文化设施与文化布局先进合理、文化活动与文化消费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格局。因此,在建设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中必须从海岛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建设海岛未来小康型的群众文化。
二、从海岛历史文化深度来定位
嵊泗海岛蕴含着温文儒雅的吴越文化,激越高亢的海洋文化,加之近代崛起的海派文化,三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综观历史,吴越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历史名城、一批文化名人、艺术流派,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奇葩,同时也促进了海岛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海岛人们的思想品格、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文化涵养。另一方面,以中西文化为结合点,融集吴越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既有民族性,又有开放型的海派文化,对引进西方优秀文化、传播民族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窗口与桥梁作用。由此可见,建设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必须考虑海岛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它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中可借鉴历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小康社会群众文化,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人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从海岛开放、城市化建设的进度来定位
嵊泗地属舟山群岛,历来是开放的口岸,对外的门户。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都曾光顾过,近代西方列强也在此用枪炮打开我国的国门,特别是上海开埠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趋频繁。嵊泗又是我国著名渔场,我国沿海六省二市的渔民和相关人员云集嵊泗,同时南北各地和大陆文化对海岛有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交流和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嵊泗海岛作为“长三角”的组成部分,迅速成为我国沿海开发、开放的重点。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给海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和通讯的便捷,缩短了海岛和大陆的距离,加快了海岛和各地的交流,海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追求,给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群众文化的客体在变,服务对象在变,群众文化主体也必须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新的改变,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才能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了解这些情况,对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坐标。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据有关方面估计,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额能将达到11000亿元左右,这是一块巨大的文化消费。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要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海岛小康社会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深入对现有的群众文化体制、内部管理、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等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海岛群众文化与海岛小康社会建设同步发展。中国
参考文献:
[1]丁一平.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的出版活动[j]. 出版发行
研究, 2007, (05)
[2]倪晓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z]. 泸州年鉴. 2002
作者简介:
篇8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伟大而光荣的节日,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共同举办“圆梦·钟爱一生”青年婚礼大典,意义重大而又深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支持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踊跃参加这项活动的16对青年朋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真诚的祝福。
今天,你们敢于冲破旧俗,勇倡文明新风,步入婚礼的殿堂。你们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斗志,为大名增添了勃勃生机。你们是全县广大青年的先进代表。我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在你们的感召下,必将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昂首阔步,走进了新一轮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行进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程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县的大好形势,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广大青年朋友们的努力。因为,你们是推动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参加婚典的16对青年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弄潮儿,维护社会稳定的带头人,做加快社会进步的开拓者。
希望你们胸怀大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的共同奋斗之中。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勤奋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成绩树立起青年崭新的社会形象。
希望你们勤奋学习,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青年人要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大使命,就要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视野开阔,思维超前,勇立潮头。这是新的形势对青年朋友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希望你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人一定要继承好,示范好,发扬好。
希望你们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青年人要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家庭建设。敬爱出和睦,勤俭持家久。这是千古遗训,青年人要牢记在心。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此,我把同志的这段话赠送给你们,让我们共勉。
篇9
一、农村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我县农村小康建设,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十几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小康村建设为基点,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到乡和村组开展抓建小康村、小康乡镇工作,发展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应当看到,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程度比较低。二是全县农村人口比重比较大,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还有42%的人口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三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2008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741元。四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很大,有些乡(镇)的农民收入很高,有些乡(镇)的农民收入较低。全县还有特困户72户226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五是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逐步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由此可见,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县这个全局来说举足轻重。在我县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稳定的解决温饱,不断加快跨进小康“门槛”的基础上,今后的20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由小康到宽裕型小康,进而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
在绝大多数农民已经实现温饱,农产品供给保持基本平衡以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农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都有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的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结构雷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客观反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反映。所以,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尽快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转变,把农业增长的基点转到质量效益上来,由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单一,向优质化和多样化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来源。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升级。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13341”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要求的全局性调整,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尽快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尤其要以果业、畜牧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培植和硕农业的名优品牌,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优质化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全面提升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按照“限制山区、发展农区、以大换小、以草定畜、禁牧轮作”的方针,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肉(奶)牛、牦牛、肉驴、骆驼及“两小”养殖,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更广泛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对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上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来。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工业化主导产业之一。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态势良好。特别在果品、粮油、肉类、棉花、鸡蛋、蔬菜、食用菌、奶业等产业中,出现了一批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龙型”经营组织。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情况下,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户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村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的好形式。
因此,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要大力开发支柱产业,建设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产业化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二是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培育集高科技、新技术、科研与生产、良种与良法、推广与服务于一体的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能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促进企业发展,实现双赢。三是围绕“龙型”经济,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把整个“龙型”经济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使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四是要抓好产前产后服务,为农民提供种子、饲料、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科技服务、卫生防疫等各项服务。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目前,农民收入之所以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分明,城市化严重滞后造成的。如果继续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就根本富裕不起来,农村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实践证明,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建设。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农民收入问题说到底是就业问题。所以,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发挥小城镇增加农民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应取消所有歧视性限制政策,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五、在稳定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体制创新,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体制不改,机制不活,是束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些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出现了走形变样现象,一些地方违背民意,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发展,又要抓改革,要多把功夫用在农业之外,从体制、机制、政策的落实上扫除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坚持市场改革取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发展培育和造就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先发性体制优势和所有制结构优势。
要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县委的规定,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强化农户的市场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既是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完全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现在农户是市场主体,家庭经营是双层经营的基础层次,制度创新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这是保证农村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的根本问题。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农户,包括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产,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篇10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伟大而光荣的节日,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共同举办“圆梦·钟爱一生”青年婚礼大典,意义重大而又深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支持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踊跃参加这项活动的16对青年朋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真诚的祝福。
今天,你们敢于冲破旧俗,勇倡文明新风,步入婚礼的殿堂。你们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斗志,为**增添了勃勃生机。你们是全县广大青年的先进代表。我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在你们的感召下,必将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昂首阔步,走进了新一轮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行进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程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县的大好形势,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广大青年朋友们的努力。因为,你们是推动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参加婚典的16对青年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弄潮儿,维护社会稳定的带头人,做加快社会进步的开拓者。
希望你们胸怀大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的共同奋斗之中。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勤奋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成绩树立起青年崭新的社会形象。
希望你们勤奋学习,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青年人要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大使命,就要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视野开阔,思维超前,勇立潮头。这是新的形势对青年朋友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希望你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人一定要继承好,示范好,发扬好。
希望你们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青年人要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家庭建设。敬爱出和睦,勤俭持家久。这是千古遗训,青年人要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