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业态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业态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发展走势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启了风险投资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风险投资交易的单笔规模越来越大。这一现象体现出了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发展具有较强潜力。此外,我国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市值占据了多层投资的占比,从而实现了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具备较大的退出容量。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当前风险投资市场能够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成为许多研究学者的研究焦点。
一、我国创新创业市场形成环形的原因分析
(一)创投基金与创新生态体系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从风险投资层面来进行分析,不管是以供给关系来表现,还是体现出相应的需求驱动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从相关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对于创新创业市场形态的优劣,需要风险资本来提供后盾支持。通过有效的风险资本,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实效性,并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家精神。
(二)创投基金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收益与股权增值价值的关联性在风险投资市场中,只有具备较为高效的信息流动及价格发现机制,才能够为整个投资链提供退出保障,并能够为风险投资带来更多收益。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企业所表现出的差异化风险特征,需要根据相对应的发展阶段,制定出能够满足风险投资以不同方式的退出需求。同时,还借助多层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来提供保障,通过与有效监管体系形成有机的融合。以此来形成风险投资的生态体系。在此过程中,风险投资的加入可以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项目进行筛选,并针对性地提高了其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在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下,能够让整个项目的经营以及研发创新得到有效发展。这样才能够为资本市场项目输入质量得到最大化保障。
(三)创新生态体系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职能利用好流动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在实施外部筹资过程中会增加其成本,这样造成了资金供求双方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针对部分创新研发周期长,具有较高风险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估值评价体系。此外,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评估,还能够为各投资机构提供分散风险的组合投资,确保所投资的资金对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较大的支持。同时,还有利于顺利构建具有高效性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通过与不同规模及生命周期创新创业项目的结合,促进创新行为的高效性,能够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运作的完善。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呈现积极的外在创新氛围相关著作中提出了某个国家的创新力,关键在于人口总数、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这四个层面的要素。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前沿,拥有了非常大的政策优势以及地理优势,从而实现了对外来人才的吸引。随着其人才的流动对其区域的经济、创新创业氛围形成了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二)引导政策和鼓励措施随着我国创新创业外在良好氛围的刺激作用下,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创新体制,并针对性地对创新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以及扶持。比如:针对创新创业企业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为相关企业提供创业发展平台、鼓励高校学生创业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还在相关区域内搭建了国家级创新科技园区,为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截至2019年9月,我国已经形成了企业主导并在高校与科研院协助下多个创新体系。并促进了创新专利申请和授予数量的快速提升(如下图所示)。截至2019年7月,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数据中了解到,2019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了近65万件,同比下降9.4%,共授权发明专利近24万件,同比增长9.9%。随着外在创新创业氛围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作用下,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为整个风险投资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并进一步增强了创业创新力量的积累,形成了输入端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随着我国多层次资金市场生态体系的不断健全,为我国的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提供了保障。除了沪深主板体系以外,国家还推出了深交所的多个板块,切实将新三板推向了全国的资本市场。此外,全国范围内还积极地发展地方股权交易市场,纷纷搭建了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体系等具有多层次特征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通过这样的发展走势,为创新创业市场风险投资的退出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条件。自本世纪初,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缺少风险资金退出渠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形成了约束。其主要原因是在此阶段我国的IPO市场,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提供服务,还有部分发展趋于成熟的中小型企业。但对于初创以及成长中企业并没有达到当时的上市标准。从另一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当时对于国际资本损伤经验并不足,无法实现与国外资本市场的对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本土创投基金的退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本土基金发展非常迟缓。截至2019年底,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存量9921家,总市值3.25万亿元。而且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的IPO市场容量开始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为我国风险投资提供了多层次的退出渠道,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市场融资及相关投资领域的发展。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风险投资基金开始为大量的成长型企业提供资金扶持,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市场的项目输入质量,提高了资金市场的交易活力,从不同程度上对资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截至2019年7月,许多创业板企业均取得了风险投资扶持,从而让我国的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引导创投基金生态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成立的科技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配置。在此之后,通过风险投资方式对我国的资金活力形成了积极影响,有效提高了当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随后,在我国市场中出现了外资私募机构,并为我国的基金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加上国家所出台的扶持政策,对我国本土创投基金的生态建设起到了有效的强化作用。并在政府主导以及税收调控等层面,对社会资本参与到风险投资中提供了条件。从目前情况下进行分析,我国对于公司制或试点区域内的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界满2年时,可以根据其企业的投资额度来制定税收调控制度。比如:将其70%的投资额用于抵扣企业应纳税。随后,我国证券协会颁布了《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管理规范》以及《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两项规范。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券商股权投资业务开始形成了规范化管理,并促进了其行业趋向于市场化发展。在此发展形势下,可以促进其在风险投资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不断拓展基金募资渠道对于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的初始资金,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基金、社会资本以及企业年金等,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合伙人市场。从而导致了初期的风险投资基金表现出一种粗放型发展的现象。但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资本募资渠道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对于创投机构管理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16年的两种管理规范,为券商股权投资业务向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给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各类中小微企业以及具有战略性创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此之后,中国银监会开始对银行子公司参与到科技创新股权投资的规定进行了重新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准入门槛。此外,通过并表综合算大帐模式,有效解决了投资收益对冲贷款风险损失的问题。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创投机构的管理工具也得到了优化。例如:国家发改委主导审批的双创孵化债、交易商协会主管双创专项债等等,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还有效拓宽了风险投资机构募资渠道。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0日
一、知识经济时代特色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不同,是以知识为基础条件的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环境换发展,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环境被大肆破坏;知识经济是人类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对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利于发展的方面进行了弥补,在有效改善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基础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使新经济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其各产业的业态、货币表现和市场状态,都呈现出独特性。本文对当前新经济时代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经济行为蕴含的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传统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工业化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环境破坏明显、拜金思想盛行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些负面影响不断持续,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大背景下,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考虑的社会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投资模式的转变。新经济时代正处于对旧经济时代的投资模式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与旧的经济模式相比,新经济时代除了考虑实体投资外,无形投资也不容忽视,经济体在经济市场中执行投资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投资分析,新经济时代下兴起的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促使经济体在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预算等决策上更加审慎,因此投资分析的框架也更加细化、更加复杂,给经济管理行为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赋予了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无形资产的量化。知识经济问题是由20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即将信息、创造力、管理能力、情报和知识等无形产品进行一般价值衡量,如何进行衡量,衡量的依据是什么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经济管理与无形产品进行结合,对其价值进行量化,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
(四)生产单元的圈定。在旧的经济时代,生产单元界线明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单元的细致化成为衡量各个生产单元生产贡献的重要尺度,生产单元的界定出现了争议,尤其是代工企业的出现,委托方提供加工技术,生产方进行加工,生产单元应该如何界定,无形产品的量化这一问题处于弹性区间之中。
三、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无形产品是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对知识的把握决定了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管理。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当促进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化,为创新奠定基础。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掌握其内涵,强调创新这一重点内容,深入了解,将工作过程中的繁杂问题进一步理清。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服务于创新,对阻碍创新进行的外部因素及时处理,企业应侧重于组织内部成员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创新氛围。经济环境不同,其操作规程、运行原则也不同,不同的管理阶层应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使内部成员面对各种知识管理的挑战时,其执行、规划过程能够打破繁文缛节,勇于创新。
(二)核心能力的管理和构建。价值的创造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更强的竞争模式,是组织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出组织的价值,因此企业进行创新的知识管理,需要对企业团队中个人的创造力进行激发,根据成果判定员工价值,创新是组织管理人员创造新的组织形态和产生新的组织结构的产物,以行动管理与能力引导创造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企划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亦是强化在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关键的核心,人才是关键,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体现过程。
(三)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的整合。知识管理中创新管理的落实离不开中层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在对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管理层次的多元化,就要打破传统形式,确保人才所占的管理地位。在知识管理中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知识漩涡,知识组织管理者所负责的管理形式是知识创造与转化,管理者需要学习承上启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新经济时代下,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掌握更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从而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带来帮助。
(四)经济管理层次多元化。经济管理的多元化是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是指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对组织进行有效的转变。高层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将自己定位为导师角色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宏观管理能力,又要有微观操作的技术,在企业人才碰撞中,发挥调和作用,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校利用。人才的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者应当重视员工的操作技术,对员工实行技术知识保护的经济支持,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促进员工对于知识、技术在系统内的整合及交流。
四、小结
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管理要求企业重知识、重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注重人才培养,重视综合发展的趋势,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紧抓构建创新性管理环境与人才培养,把握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的关键,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
篇3
平台经济的最大特征是有效搭建双边或多边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连接更多类型的终端顾客,让他们进行交易或者信息交换。其次,平台经济要具有增值性,双边市场参与主体与平台自身都获得了“收益”。如在众包模式中,众包平台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平台成功建立,整个产业的价值就可能向平台倾斜,平台就可以在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1.平台经济是信息化、服务化集成的结果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为平台载体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条件,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大量开放性网络化平台,信息网络的蔓延拓展使平台发展规模在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服务的交易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同时,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出现,使得平台成为服务经济的核心,在众包商业模式创新中,各类服务必须依托平台载体来进行,苹果公司也正是依托在线商店的平台实现了制造业的服务化。2.平台经济有效搭建双边市场网络平台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特殊性质。所谓交叉网络外部性是指,一边终端用户的规模会显著影响另一边终端用户使用该平台的效用或价值。比如,中国最大的威克网站———猪八戒网,在线服务交易品类涵盖创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文案策划、生活服务等多种行业,截至2012年7月,网站累计交易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猪八戒网的一边是上百万服务商(接包方)在出售服务,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边是更多的方案需求商(企业、个人等,可谓发包方)在线需求、联系服务产品、交流传递服务信息。也就是说,一方对平台产品的需求规模是作为一个质量参数来影响另一方对平台产品的需求。平台一方的参与主体越多越能吸引另一方的参与者,平台的规模就越大,其品牌效应也就越明显。3.平台经济是使用免费与增值收费的结合以众包平台为例,平台同时向两边消费群体销售具有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的产品,只有当两边消费者同时出现并对平台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需求时,平台产品或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另外,平台具有免费使用的特点,如QQ平台可以免费注册使用;威客猪八戒网在免费注册后便可相关商业信息、搜索并联系接包方。但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增值性收费上,平台的运行必须向双边消费者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以吸引他们到平台上来进行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双边市场消费者获得了增值效用,同时平台通过合理定价自身也获得了发展。可见,只有让双方都实现增值,平台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台免费,增值收费;产品免费,服务收费”正是平台经济具有强大吸引力之处。
二、发展平台经济的重大意义
平台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因为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与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平台型外包企业是最有活力的创新企业企业采取平台模式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持续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平台型的外包企业却显现出强劲的逆势上升势头,从全球知名的Google、微软、苹果和Facebook,到国内的淘宝网、电子支付等都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和服务外包平台企业由于其涉及领域广、交叉性强,成为近年来成长性较快的企业。
(二)平台型外包产业是新经济增长最强有力的引擎平台型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带来整个平台产业的蓬勃发展,平台产业正成为经济转型发展最强有力的引擎。随着平台型外包企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仅带动网络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而且还催生出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配套产业的物流行业等的大发展,平台产业对服务外包业以及服务经济的带动性日益增强。
(三)平台型经济是提升服务经济水平的重要抓手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平台构建出了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平台经济作为服务经济的重要内容,不但重构着现代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模式,而且还深深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社交网络已成为人际交往、生活模式和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在服务外包领域,平台经济通过提升服务外包发展能级,进而体现出其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平台经济助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当前,网络平台经济对服务外包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商业和定价模式、交付方式、交付内容与交付对象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在服务外包领域兴起的平台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搭建各种类型的通用型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发包方提供诸如数据存储、认证计费、数据库集成等共享公共服务。
(一)平台经济为服务外包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服务外包本身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而网络平台经济作为由信息技术紧密支撑的新业态,二者的结合将带来服务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基于平台的服务外包(platform-basedoutsourcing)将成为外包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服务外包不再仅仅借助单一的互联网技术,而是把其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效果的反馈及改进等全过程置于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的总集成来提供相应的多元化服务。1.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外包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IT服务模式,使得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在服务领域、服务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扩展,为发包方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更加灵活的服务。2.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外包通过整合B2C、C2C的交易平台、支付平台、通讯平台、比价平台以及信息平台,为商户、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如淘宝网,在大规模线上交易的带动下,还衍生出呼叫中心、仓储物流、第三方电子支付等大量的服务外包需求。3.基于众包平台的服务外包众包平台是网络平台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原本由企业员工执行的任务工作被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了社会大众群体解决或承担。众包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业务外包观念,同时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大量接包业务也可以探索尝试通过众包平台来完成,对创新服务外包企业运作模式提供了条件。
(二)平台经济为服务外包发展提供新的支撑服务外包的发展需要平台的支撑,平台经济中交易平台、支付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诸多形式的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功能,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1.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这也是平台经济发挥功能的基础,服务外包企业利用各种功能平台在有效降低成本完成外包业务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服务能力,巩固和加深了企业与平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服务外包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转型升级为平台型的外包企业,提供基于平台的解决方案,增强了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平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外包产业能级平台不仅能够为服务外包业务交易提供便捷的渠道,保障外包业务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平台本身具备服务外包资源的配置功能,国际化的平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节配置外包服务资源,这对抢占全球服务外包资源、增强服务外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服务外包平台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外包产业的能级水平。3.平台的枢纽地位强化外包市场运作规范外包平台往往是服务外包业务集散以及实施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业态,因此参与平台的主体越多,平台经济的效应发挥就越充分。围绕平台的交易交付将发包方、接包方集聚在一起,这样相对更容易形成服务外包的交易规则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同时,通过平台服务功能的不断提升,外包业务相关方会更紧密地凝聚在平台周围,有效降低了网络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四、发展建议
未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要紧密关注各类平台的发展趋势,着力营造平台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不断夯实壮大平台经济过程中创新服务外包商业模式,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能级。
(一)营造平台经济发展良好环境1.人才环境平台经济本身就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它是动态的,是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平台经济发展需要各类经济创新人才的集聚,要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为其展示才华创造条件。同时,还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尝试探索的氛围,吸引既懂服务外包又熟悉平台商业模式的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参与到平台经济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当中。2.政策环境基于平台经济的服务外包作为新兴快速增长的经济业态,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应加大对平台经济、融合经济等商业模式的研究,尽快出台鼓励平台型外包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针对那些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行业领军型、龙头型平台企业要给予特殊的发展政策。针对增长速度快,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中小平台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平台企业的根植性。同时,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加大对平台企业的公共服务提供,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平台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3.法律环境平台经济是新兴事物,当前,依托网络虚拟空间的各类平台层出不穷,相应的服务外包创新业态也不断涌现。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网络空间、平台市场的监督监管,出台平台建立、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一些不法网站和恶意平台设施进行诈骗等活动,为平台经济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4
“上海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大、投资增加、扩大规模带动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到今天为止,我国变成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一段距离,经济发展出现低端产业、高能耗产业的过剩,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出现了阵痛。”――那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在高峰研讨会上的一段铿锵之语。
市长杨雄更是强调,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在沪调研讲话精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打破旧的体制机制藩篱,充分激发各种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作用。
市场倒逼“四新”
当今,一个处于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新阶段,趋而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简称“四新”),面对这样一个新兴事物和经济发展趋势,上海的企业家们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坚持发展为导向,敢于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陈旧的思维模式,思索解决企业碰到的难题瓶颈――这是市场一再地倒逼企业,探索新兴行业发展和管理创新模式,真正迈上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道路。
因为,作为一线直面市场的上海企业,对“四新”经济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其中,既包涵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包涵新兴领域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选择。诸如“生产业”,就是一个四新经济形态的应运而生。
“四新”企业,就是把握科技进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迅速推动上海产业升级,确实形成上海从“制造”之城向“智造”之都的嬗变与飞跃。那是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跨界融合中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还是业态创新,本质上是自主创新。缘此,上海创新发展形成有利于初创企业成长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环境,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避免用传统产业的条条框框束缚新生事物发展。那就是“换换脑筋”,包括政府、企业与个人。
励精图治的“四新”经济企业,一改以往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仅从工业项目、投资规模等方面进行认定,让企业围绕着政府“指挥棒”去转而忽视市场经济规律,势必形成企业仅仅提高了市场的供给能力,包括装备水平、制造水平等。但是,有能力不等于有市场。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再由这些能力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若只有生产能力却没有定单,产生不出实际的市场效益,那是虚假的“强大”。近期,市政府转变方式,酝酿建立“四新”监测分析机制,即梳理“四新”中的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与服务、第N方物流、智慧产业、总集成总承包、专业服务、节能环保专业服务、品牌运作模式等十大领域,重点监测百家企业,服务千家潜力企业,形成跟踪监测和培育企业库。政府正在努力做好服务市场,为培育四新经济做好服务。
一个面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面对“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原有的一些政策制度和规范已经不适应、跟不上,甚至成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尽管动脑筋做了些努力,但仍有很多问题瓶颈。要敢于正视差距,以更大的胆识,主动担当,力求突破。市政府动足脑筋,主动打破原有政府主导的模式,更多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多依靠企业的核心团队、核心技术、核心市场和核心业务模式,更多依靠基金、风投以及金融服务,组合成产业投融资体系,优化形成“四新”企业内生增长机制。
“四新”就是更多的依靠企业、依靠市场,而非政府配置资源。
“四新”领跑市场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四新”经济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提前布局。像上海博泰公司这样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企业,正在上海出现,为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上海博泰公司最近推出的车联网创新型产品iVokaMINI X,这是一款车辆“可穿戴设备”,可以被理解为车辆接入车联网的入口。如果说当一台普通电视机连上一个网络盒子就能变成智能电视,那么iVokaMINI X就是让一辆普通汽车成为智能汽车的“盒子”。博泰公司的车联网就是如此,渐进成为上海四新经济企业的一处标杆。
话说,2009年上汽准备发力自主品牌。但要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胜出,依靠打价格战并不明智,必须要有自己的“撒手锏”。当时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同时,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80后”也开始走向社会,在对消费者、行业专家进行访问后,大家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汽车的未来。博泰开始与上汽一起在车联网上寻找突破口。不过,打造车联网颇为复杂,涉及芯片、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呼叫中心等多个方面。2010年3月,第一辆搭载iVoka系统的上汽荣威350车型下线。随后,该系统不断升级。如今,“触网”的荣威350车型销量稳定在每月一万辆,而博泰的合作伙伴也由上汽一家,扩大到沃尔沃等中外汽车企业。
科技创新抢占“起跑线”,便是上海“四新”有具体化。位于浦东张江的理想能源公司生产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用PECVD(等离子体加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成功获得亚洲地区重要客户的订单。2009年,留美博士钱学煜和十多名一流海外留学技术人员在张江创立理想能源,主要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核心组件研发生产。随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公司首台PECVD成功下线,实现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零的突破”。目前,包括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用PECVD设备、新型显示产业用量产型大面积成膜PECVD设备两个项目,已经获得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扶持,产业化初见端倪。
落户浦东金桥(600639)的安翰光电有限公司同样由一批美国硅谷的海归博士创建,他们自主研发的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300024)内含300多个零件,整套系统跨越电磁控制、传感、光电成像、图像处理等领域,被视为世界同类技术最先进的。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渐进形成“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更是成为领跑市场、发展社会经济的驱动力。
发掘"四新"规律
“四新”经济,成就上海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她业已成为本市经济和社会贡献的重要基础:税收贡献近60%,一举成为上海经济的中坚力量;吸纳从业人员近80%,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已经成为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70%以上的技术创新出自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实施了进口替代,处于产业链中高端位置。
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批具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业界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本市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环境保护、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受到约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挑战。以往那种靠拼规模、拼成本、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外延式增长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而高度专注、依靠创新、注重品质、走“专精特新”方向的集约内涵式增长道路,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那是“四新”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
上海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如何逼近世界一流水平,会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制约。主观上需要一批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家来主导转型。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核心工作。客观上要解决技术、质量、市场和品牌等几个关键问题。其中市场推广、品牌塑造对不少企业来讲是个瓶颈。政府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服务创新,帮助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
探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更好促进本市企业的发展,更好服务于本市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专家高屋建瓴地认为,“四新”遵循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上海一些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孵化做大做强,这也是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探索城市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把“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
篇5
关键词:发展趋势;营销管理;营销战略
一、消费者行为的发展趋势
消费者行为的发展和变化是促进营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和时代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技,以及消费者因科技而拥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现在他们的行为正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注重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独特化。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还追求其附加价值。同时.个性化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性格的一大特征,其号召力还会进一步上升“人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去寻求、表达、确认并且肯定一种存在的感觉”
(二)信息索取趋于多、捷、便。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正逐步减少和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信息成本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和不便。
(三)关注和重视社会利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消费者在满足个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生环境,防止污染.节省及再利用资源。
(四)消费者的奢华路线。消费者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追求便利的要求日益突出,超市和大卖场日益成为购物首选。根据AC尼尔森的购物者趋势调查,80%的中国消费者每周光顾超市或者大卖场。而同等比例的消费者在这些场所的日用品支出超过了其他渠道。
(六)高度竞争的市场,忠诚度不高的顾客。现代代业态的发展为中国购物者带来了便利、实惠、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更多的营业时间。
二、营销管理未来的几大发展趋势
(一)知识化趋势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知识将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这并非是排斥资本的重要性,但资本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将趋于下降。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就必须设法变成能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尊重知识、运用知识的良好风气,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到创造未来,把握未来。
(二)数字化趋势新经济形势下,数字信息将取代模拟信号,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被合成、创造,并以光速压缩传送,这为营销形式的变革创造了空前的物质前提。而顺应营销形式的数字化走向。营销管理也必然广泛地采用数字化技术,才会更为科学有效。
(三)个性化趋势市场的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个性化的营销最终是以产品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宿的。因此,个性化的营销强化了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的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顾客忠诚度。
(四)网络化趋势网络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一方面网络经济将迫使许多企业进行必要的改建和调整,另一方面,从产品的研发、设计规划、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都将更多地采用数字网络。
(五)非价格竞争趋势在传统的经营条件下,由于产品、服务各方面不存在大的差异.这往往容易使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而新的经济条件下,产品和服务日趋专业化、个性化、差异性,因此企业竞争。将采用为顾客提供更具特色、更能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形式展开。
(六)合作化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和使用上不仅存在竞争,还必然导致合作。共享知识、共用信息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增强企业竞争力,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为共享知识提供了可能,
三、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
为满足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转变的需要。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有:
(一)在营销理念上,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消费者者经从满足基本需要向增加消费体验方向转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把你的产品和服务从满足需要提升到满足欲望和增加客户体验.必须建立全公司营销导向,并且在市场细分战略上,使用欲望细分,是一种依据顾客价值观念来划分市场的方法什么对他们来说最重要,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是理解顾客购买原因的关键。
(二)营销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心理、精神及情感需求上。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单纯的硬性广告轰炸就能提升品牌附加价值并大获其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不少品牌已通过广告完成了品牌初级资产的今天,要把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创造体验作为抢占消费者心智的重点。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发自肺腑地认同它。
在产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单纯的利益需求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心,而能满足消费者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品味追求,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因此,结合企业产品的特点及消费心理,提出征服消费者内心的“品味”概念。创造一种强调体验的品牌形象确属时代的必然要求。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明确指出,品牌有三重天:从基本的清洁功能型到中层的时尚型,最高境界是品牌精神行销。
(三)在促销战略上,创意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今天,消费市场已进入成熟期阶段,消费者的需求也早已超脱“质”的阶段,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品味”水准,品味不是商品,而是概念,所以2l世纪商品推广重点应为不是卖商品本身,而是卖概念为主的推广策略,即创造一种强调体验的品牌形象,顾客们就会蜂拥而至,争取购买,拥有、使用这种商品。
(四)在营销策略上,讲究品牌整合营销营销的终极目的在于建立品牌,实现不营而销。品牌整合营销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是强势品牌之间的联合,比如可口可乐与传奇的整合、娃哈哈与QQ的捆绑销售等,互联网的快速聚集人气必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整合来实现增值。其二是传播推广策略的整合。公众、户外、网络和电视等多哥广播频道的联合推进。空中传播形象,地面攻打消费防火墙,在生活圈的媒体群中全方位的让消费者感受,终端临门一脚让消费者掏腰包。其三是品牌的延伸和拓展。长虹出了手机,吉利除了轿车还有几所学校。联想除了电脑还有地产等。企业家们永远不会安心于一时一地的做生意。国际是工厂,全球是卖场。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3]曹方林.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纳税,2019(13):123.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黄解宇(1966-),男,运城学院金融与投资研究所,同济大学金融衍生品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张志刚(1972-),男,运城学院金融与投资研究所,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李刚(1973-),男,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42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38-03收稿日期:2007-11-22
从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上看,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3个阶段:首先,公司上市时将受到具体的产业政策的指引,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资金的产业流向。其次,公司上市之后,在经营过程中的战略扩张、主业转型、收购兼并等涉及产业调整的活动,将引起产业投资变化。最后,上市公司退市也将影响到整个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产业分布。
一、公司上市产业政策指引与新增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都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因此公司上市产业政策指引的演变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资金的行业配置。
在核准制之前,公司上市主要由政府主导,新股发行采取总量控制和额度审批制,“瓶颈产业”和高新产业受到支持,部分产业受到限制。1993年鼓励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企业上市,暂不受理金融企业,控制房地产企业和商业企业。1995年重点支持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企业上市,严格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和商业企业,暂不考虑金融、房地产企业上市。由于企业上市受到国家产业政策指引并经过政府筛选,因而公司上市是由政府决定的,其产业分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公司上市采用核准制后,产业限制逐步放开。目前国家继续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但上市审核的关键是看财务指标。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及行业分布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
总的看来,新增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金配置调整的趋势。
1997年以前,我国部分产业市场饱和,部分产业“瓶颈”限制严重。上市公司中商业服务业和纺织业类公司偏多,而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高科技上市公司较少。基础产业曾长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能源、交通运输等一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此类上市公司首先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使产业分布和资金配置发生了改变。1998年在境内发行股票的106家企业中,有16家基础类产业公司上市融资,筹集资金81亿元,几乎占当年市场筹集资金总额的1/10。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研究,“九五”期间,由于政府所制定的新股发行产业指引政策的作用,一些金融、地产等行业的企业股票发行被严格限制,新兴产业特别是在“九五”后期得到鼓励,从而使得上市公司整体实现产业升级。报告指出,1999年底和1995年相比,地产公司、商业公司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在1999~2000年,发行政策重点转向信息技术、医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截至2000年10月15日,2000年新发行的93家公司中,有34家属于上述新兴行业,占36%。
1999年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金配置的调整继续加速。1999-2002年上市较快的行业是信息通讯、电子、医药等新兴产业。新增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资金正在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配置,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加强。但是企业上市的产业指引和资金配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上市公司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说明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相当部分融资是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缺乏优势行业。(2)产业指引政策不明确,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在融资政策上相同。部分行业市场饱和,但仍有公司上市,如纺织行业。(3)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例如农业类上市公司虽然科技含量在提高,但上市不久主业即普遍陷入困境,纷纷转型。上述问题说明对公司上市产业指引亟待明确和加强。
二、上市公司产业分布和结构水平
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截止2002年底,上市公司(A股)行业分布数量前5位的依次是:机械设备仪表195家、石油化学橡胶131家、金属非金属115家、批发零售贸易99家、综合类81家,合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0.74%。而新兴产业医药生物68家,信息技术产业67家,电子38家,合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13%。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
另有统计分析表明,代表高科技产业的新经济比重较低。2001年两市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中商贸旅游类、化工类、重工业类、建筑建材类及纺织服装类分别占上市公司总体的12.88%、12.66%、10.26%、8.08%及7.21%,合计占到51.09%。象征新经济的信息网络、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仅占总量的7.31%与4.80%。而且在被统计归入信息网络、生物制药类的上市公司中,相当多公司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综合分析,上市公司主要由传统类型企业组成,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与新经济业态上市公司的比例大致为9:1左右。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上市公司的三次产业分布同宏观经济总量中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不相符。截止2002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按三次产业划分(因为综合类上市公司难以进行三次产业划分,故将其剔除),从数量上看,第一产业比重为2.45%,第二产业比重为63.15%,第三产业比重为27.78%。分析表明第一、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且与宏观经济中三次产业分布比例不符。说明三次产业分布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上市公司的产业协调发展也存在问题。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行业类上市公司比重虽然逐步降低,但2002年底仍达到9.48%。上述行业在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甚至出现过剩,行业平均利润下降,因而要限制上市。而国家提出要以电子化、信息化全面带动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但目前电子通讯产业上市公司仅占8.57%,比重明显偏低。这说明资金在行业配置上存在严重问题,产业发展不协调。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证券市场没有超前反映出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从现实情况看,实现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证券市场功能转换与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结论和建议
总的看来,我国证券市场在促进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证券市场融资能力扩大,保证了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必需资金。上市公司中高新产业获得较快发展,资金向高新技术和产业加速流动。上市公司存量调整加速,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加快。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措施不明确;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不能反映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等,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从源调整,加强公司上市时的产业指引
目前公司上市的产业限制已经放开,只要是财务指标达到上市要求的公司基本上都能够上市。行业把关不严致使公司上市不了两年主业就出现衰退。这样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旧病未去,新病又来。因此从源调整十分必要。根据前述分析,我们建议将行业竞争和企业技术作为公司上市产业考察的重点内容。
(二)加强上市公司重组的产业指引
重组是公司上市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而产业调整战略对重组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麦肯锡公司对1972-1983年间并购案例的调查,成功的比例只有23%,而失败的比例却为61%,其余成绩是难定的。该公司还对并购种类加以分类,当公司并购的是行业相关的公司时,成功的机会有45%,若并购目标规模较大且从事不相关的行业时,成功的比例下降到14%。这说明产业战略在并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上市公司并购多是财务危机引发的重组,产业重组相对较少。以新换旧,以优换劣而无产业整合效应的重组效果都不好。东方高圣投资咨询公司对我国1993-1996年的并购结构进行了类似分析,在13家并购中只有3家情况尚好,10家并购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海通证券对1997年上市公司发生的252件重组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对全部重组分为12类,对重组前后的几个重要财务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有56%的企业在重组后出现赢利水平下降的现象,只有44%的企业重组后赢利水平提高。
研究发现以已有的产业为基础,在成熟产业中的重组效果相对要好。这种产业的扩张或延伸,公司的收购兼并有市场、技术、管理基础,容易取得成功。典型的例子是青岛啤酒、青岛海信、长虹、康佳等。
上述分析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战略在上市公司关系着重组的成败,对公司的未来成长非常重要。加强上市公司重组时的产业指引十分必要。
(三)加强证券市场的开放性,以多种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大比重,这同宏观经济中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国有上市公司比重过大,历史问题较多,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使上市公司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业绩面临极大困难。中央已经提出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调整,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证券市场也要加速开放,以多种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
证券市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在世界市场环境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吸引优质企业上市,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有利于形成“鲶鱼效应”,激活市场,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黄运成. 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实践与创新[M].2001,9.
[2] 江小涓. 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M].上海三联,1996.
篇8
【关键词】中职金融事务专业 创新教学 信息化支持 课程改革
一、背景
本文是以“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市的经济及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出发,进行中职金融事务专业课程改革新模式探讨和实践,本文以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及新模式实践探讨,树立及展示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对金融行业岗位、职场的了解以及认知、核心业务岗位实训等。通过信息化新技术支持和校企联合开发模式,针对专业教学与实训打造创新的金融事务专业一站式综合实训平台,实现移动教学与平台化教学新模式结合,把专业实训系统、专业精品课程、专业资源库、职称考证与职业规划等相结合,打造金融事务专业平台门户,实现统一账户、统一管理、统一登录,并与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对接,形成了专业数字化集群。所有课件及课程资源库全部开发成电子化、标准化模式,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化的创新技术,让专业老师和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方便、快捷及创新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职场及职业的魅力和精髓。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问题阐述和解决。
二、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介绍
金融事务专业自1997年开办以来,为广州市四大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输送了大批人才,本专业秉承“为社会服务,做大家满意的专业”的专业发展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宗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学生学业评价等教育教改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为珠三角地区及广州市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和社会培训,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新典范、新标准和新模式。
三、 珠三角 金融人才需求与现状
1.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群需求
珠三角地区广州是核心,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全区经济发展稳定,改革开放的活力彰显了区域经济魅力。由于本区域距离港澳特别行政区域较近,在眼下金融业态多元化的发展下,广州与港澳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多更广,本区域诞生了众多的著名金融企业。例如广发银行、民生广州银行、友邦保险、广发证券等等,在新经济环境和新模式下,金融业态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及民营金融机构的介入,本区域中小及小微企业较多,尤其是服务业及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在金融机构业务服务中,面对这样的客户如何进行专业化服务,这就给金融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艰巨任务,不仅仅要求掌握金融事务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和业务实操,还得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经营。在实际的金融事务服务工作中,在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都需要转变观念和能力提升。不仅仅可以服务于本岗位工作,还可全程服务于客户的业务,从客户角度出发完成金融专业岗位所需的360度服务(例如客户企业的经营情况、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等等),客户的满意和客户的服务是增加客户与业务,业务与客户的粘合剂。这样的服务群体给中职金融事务专业提出了新挑战,不仅仅要求从专业能力及岗位业务能力要符合行业需求,在产品营销、产品服务及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金融产品推广和传播,例如目前的微信银行,微信服务、余额宝等互联网新产品。
2.金融人才就业岗位群分析
金融业务指经营金融产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理财与证券,按照目前的岗位设置标准和就业从业适应岗位,金融事务岗位集群如下分类:
涉及财经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与银行、保险及证券打交道的金融工作人员
银行事务工作岗位:银行对公对私的操作人员及会计员及柜台储蓄等
保险事务: 保险销售人员及保险外勤等
证券事务:证券公司交易员、证券公司销售员、证券公司操作员等
投资理财事务: 理财顾问助理及在金融机构服务的专属理财人员。
互联网金融人才: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员
3.珠三角金融人才现状
珠三角区域广阔,经济发达,金融行业发展快速,特别优势是近距离接壤世界香港金融中心,在金融业务发展和改革趋于前卫,结合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在目前社会环境下,金融人才系统教育和培训还不够完善。人才专业及培养的学历层次较多,高学历人才培养还不完全与金融业务全岗位相匹配,还是属于基层岗位培养与阶梯培养模式,不利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业务能力提升。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看,中职金融事务毕业生还有很大人才需求空间,一方面金融机构基础业务工作具体、岗位分工较细、且业务相对简单,本科以上层次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但在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导向下的教学特色,人才培养对金融行业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较强。完全能满足金融行业基层基本业务操作和业务处理,中职人才成本相对较低。
四、专业建设新模式探讨与实践尝试
我校借助示范校建设契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等方面做了些创新尝试和实践。与多个金融行业机构和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研究,并与信息化技术公司合作,从教学设计到专业数字化资源库一站式平台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过程梳理和改革。专业老师与合作企业人员及信息化技术公司组建专业建设项目小组,利用信息化新技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逐渐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标准化。下面是一些进行尝试的一些实践和做法。我校也会在不断地从金融事务专业本身出发,不断提升和完善,培养出更多出色、优秀、技能超强的中职学生和专业人才。
1.人才培养层面
在本区域与众多金融机构企业、人才协会及金融服务组织,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模型调研与研究,走访并入户金融专业机构核心岗位,进行核心岗位专业人才技能需求提炼和人才岗位需求胜任模型,核心原则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培养什么人才”,把人才定位为高价值的特殊产品。
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把金融事务专业目标界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岗位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并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的具体业务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注重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梯队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可以胜任在银行、保险、证券及理财、基金公司等就职做好基本基础,也同时为将来从事比较专业的金融业务操作和岗位操作做好核心岗位技能储备和能力提升。
2.制定金融事务专业培养模式和模型
金融中职培养模型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基础,按照核心金融行业业务为实训和实操为核心。侧重与业务实际运作和训练,贴心真实企业业务操作和作业,按照“真实企业核心业务为主”开展任务式教育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程兴趣,进行分组互动、学生互动、老师和学生互动等。在专业知识培养角度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还特别注重金融行业综合能力,例如金融行业的产品营销、客户服务及素质与素养、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关键核心工作流程、核心工作业务描述、真实的业务实操场景,关键的核心业务表单和文书等,抽象出关键业务能力模型或核心岗位业务能力模型。为后续的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例如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处理、团队协作意识、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等技巧。让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及顶岗实习与实践,了解和认知金融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业务作业操作。让学生第一时间近距离进行企业真实业务了解和学习,掌握和了解金融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业务发展变化。通过与合作企业及社会用人单位合作,通过信息化技术与他们网站及用人需求整合,第一时间到专业平台。
3.课程改革层面
课程设计层面基本是以信息化数字化及标准化为准,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新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例如本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发金融事务专业数字化资源平台,与学校的数字化校园集成使用,与实训模拟软件对接,并自行开发了移动比赛平台、数字化资源库、考证平台、微课堂及多门精品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评价、考证与综合训练及在线调研整合。尤其是教学过程中课件移动化,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与资源库访问和学习,通过统一账号统一登录统一管理,实现本专业资源集群和共建共享。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管理实现数字化和移动化,学生签到、人员管理及就业信息等。逐步建设成为本区域及本校特色专业的数字化专业集群平台,让学生和老师及社会、企业等实现一站式信息与管理。
4.专业教学层面
教学层面我们进行了引企入校及订单班培养合作模式。让金融行业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从业务一线前沿及核心岗位业务操作入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培养。逐步打造多元化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混合式金融人才,提炼企业的核心岗位职责、岗位流程与岗位核心业务描述、尤其是核心工作业务场景,让学生在课堂就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库进行金融行业岗位及工作场景认知与了解。并伴随专业实训软件系统进行业务模拟操作和作业,形成任务式驱动或实训游戏驱动。课件建设与设计全部是电子化,考试题库全部是电子化,考试测评全部是电子化。
五、结束语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尤其是新技术新经济模式与新改革的变化和尝试。从学校及本专业出发,我们还有很多艰难道路要走。还需要与各位兄弟单位学校、行业企业单位职教专家及信息化专家合作与交流。通过两年建设,逐步成为珠三角地区及本市甚至全国金融事务专业标准和样板。
【参考文献】
篇9
李国杰表示,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其兴起有着内在的需求和利益驱动,因为数据里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未来将形成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
他认为,数据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因为数据放在哪里都有泄露的风险,它与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中国当务之急是建立上下游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的大数据产业环境,特别是构建有技术自的大数据产业链。
商业价值驱动
《新经济导刊》:继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之后,大数据已成为投资者、IT人士以及政府部门、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请问大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李国杰:今年三月份,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同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拟。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并将大数据的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
表面上看“大数据热”受到美国计划的影响,但不完全是这样。过去美国副总统戈尔呼吁的数字地球,中国也在跟进,但经济上并未成气候;有些是美国不太热,中国反而进行得有声有色,比如物联网,这可能与中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大力扶持有关。所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有时候是真热,有时候是虚热。
我认为,大数据不是因为奥巴马的宣布而热起来的,它的兴起有着内在的原因。现在的大数据与互联网、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美国几家大型企业的大力推动,像IBM、Amazon、Google、Facebook等。
科研人员研究大数据,习惯于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若按照这个链条,时间太漫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有限,大数据不会形成这么大势头。现在企业走了一条捷径,直接从数据里开发出商业价值,而不管数据中的科学规律和知识,这可以大大激发企业的兴趣。比如电子商务eBay,它用大数据分析网络广告,发现广告里的每一个单词都与经济效益有关联,通过优化,使广告收益提高80%以上。所以,大数据兴起的根本原因是里面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驱动。
《新经济导刊》:人们对大数据的理解,见仁见智,如何界定大数据?大数据有哪些基本特征?
李国杰: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V”:一是体量浩大(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已经开始以EB和ZB来计算。著名咨询公司IDC的研究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大数据将增加50倍,管理数据仓库的服务器的数量将增加10倍。二是类型复杂(Variety),大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现代互联网应用呈现出非结构化数据大幅增长的特点,到2012年末非结构化数据将达到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三是生成迅速(Velocity),大数据通常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地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数据自身的状态与价值也随时空变化而发生演变,数据的涌现特征明显。四是价值巨大但利用密度低(Value),基于传统思维与技术让人们在实际环境中面临信息泛滥而知识匮乏的窘态。
开启数据革命
《新经济导刊》: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有哪些重要作用?
李国杰:根据数据的来源,大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数据,特别是互联网和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企业最感兴趣。这一块增长也最快,互联网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活动。另一类来自物理世界,通过传感器、科学观测获取。比如生物数据、脑科学数据、气象数据、野外环境保护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这类数据首先推动科学的进步,继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大数据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事关国家的数字和战略安全,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数据时代,企业关注的重点转向数据,计算机行业正在转变为真正的信息行业,从追求计算速度转变为大数据处理能力,软件也将从编程为主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大数据处理的兴起也改变了云计算的发展方向,使其进入以分析即服务(AaaS)为主要标志的Cloud2.0时代。采用大数据处理方法,生物制药、新材料研制生产的流程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科研和生产效率,使整个行业迈入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新阶段。未来将形成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服务是许多企业瞄准的重要领域,华为本来是一家通信企业,现在也开拓数字医疗市场,打通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此外,大数据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最早的科学研究只有实验科学,随后出现了以研究各种定律和定理为特征的理论科学。由于理论分析方法在许多问题上太过复杂,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寻求模拟的方法,导致计算科学的兴起。海量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科研人员只需从数据中直接查找或挖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所研究的对象。2007年,已故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在他最后一次演讲中描绘了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把数据密集型科学从计算科学中单独区分开来。第四范式不仅是科研方式的转变,也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大变化。现实中,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比如股市,没有大量的数据无法找到其中的规律,仅靠模型是不行的。
《新经济导刊》:大数据对地理信息和位置服务有何影响?
李国杰:地理信息和位置信息是人在物理世界的活动,是社会活动和物理世界两类数据的融合。这种数据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带动物理空间和社会网络领域的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
地理信息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行业应用,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政府对地理信息这种公共资源应该分层管理,除了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的信息需要保密外,其他基础信息都要免费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给企业和民众,防止信息采集单位据为己有。基于基础信息上的各种应用服务,应该大量放开,让企业去做。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之所以发展不快,就是没有解决好信息的分层管理,收集地理信息的单位,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信息就是本部门的,而且互相之间也不交流和共享,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颠覆IOE模式
《新经济导刊》: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将难以满足处理海量数据的需要。您认为大数据对信息技术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李国杰:过去,中国对信息系统有所谓“金三角”的说法,即“IOE”,I指IBM的服务器,O指Oracle的数据库,E指EMC的存储。这三家公司基本垄断了国内银行、证券等对计算机处理数据要求很高的行业。现在业内认为,如果某家技术公司还沿用“IOE”,那这家公司就不是大数据公司。因为你的技术建立在IOE基础上,决定了你无法处理大量数据,因为你的基础设施就不适合做大数据处理。
数据在基础设施层面有三类技术:存储、管理和计算。IOE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就逐步成型了,即关系数据,当时对数据的认识是线性维度。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变化超过了硬件能力的增长,而且数据之间的复杂关联使得线性思维无能为力。另外还有社会因素,数据与人在不断地互动,甚至人就是动态的数据集。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原有的IOE模式来处理大数据就难以应对了,数据中的价值也无法有效挖掘出来。现在大数据有许多应用,例如通过查询Google,可以知道流行病在某区域的分布;通过舆情的分析,可以预测选举的结果。
大数据存储不同于传统的EMC,它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多层次柔性的存储架构,不是集中到一起存储,而是把数据放在云和端。实际上,数据存储的分布很关键,哪些在主服务器,哪些在客户端,这要比提高单个存储的性能更重要。虽然许多企业都在做,但还处于探索中。目前,Hadoop开源分布式系统,已成为大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包括资源调度、存储管理等各种数据工具。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大数据管理方面,过去的关系数据管理在冗余、一致性、复杂查询优化上解决得非常好。在Hadoop体系下,数据规模、增量速度和灵活性上远远超过Oracle,但在数据价值挖掘和分析方面还不能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所以大数据管理是打碎了旧的模式,新的模式还没有规范化和体系化。
《新经济导刊》:中国与国外大数据产业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国外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处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李国杰:不管是Google、Amazon还是Facebook、Twitter,肯定不是用IOE这种模式,都是重新设计和建立新的系统。比较领先的应该是Google,但Google把自己的技术包裹起来,不告诉别人,所以,后来形成了以Hadoop为代表的一系列开源技术。虽然Hadoop借鉴了Google的一套大数据处理思路:GFS存储、MapReduce计算、BigTable管理,但由于是全球人的贡献,所以全球60%~70%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使用Hadoop开源技术。
国内的大数据代表性企业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由于大数据原创体系和基础技术的话语权在国外(开源组织和大企业),所以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应用上不比国外企业差。需要注意,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是自己确实有需求和价值驱动才改进原来的技术架构,而不是一味地跟风。比如淘宝网,每天的日志按照传统方法只能存储一周,数据量太大,不可能为了存储数据再盖大楼和机房,这就逼迫它必须优化存储、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由于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数据量大,所以中国大数据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大数据的应用需求丝毫不亚于国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后来者,以前经常讲,我们有后发优势,能够避免走弯路。实际上,前面所走过的二十年,更多暴露出后发的劣势和壁垒。比如桌面计算机(PC),技术掌握在英特尔和微软手里,这就形成了它们的事实标准,必须用它们的平台来做,而我们创新的空间很小,联想在奋起直追,毛利率也是15%以下,净利率只有2%。通信也是这样,2G和3G的无线通信专利掌握在高通公司手里,虽然我们可以做4G等新技术,但必须与2G和3G兼容,只要兼容就无法摆脱高通的控制。这两个大产业,虽然我国花了很大力气,但在平台上受制于人,创新空间一直很小。
大数据也不是没有限制,但大数据是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发展的,尽管Google不很开放,但相比PC和无线通信领域还是有利的。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的大数据开源软件,也可以加入到国际标准中去,成为世界开源组织大家庭的一部分。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牵头的Hadoop in China大会,现在转移给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承办,就一直得到世界开源组织的支持。大数据时代,不是国际大数据企业愿意主动贡献Hadoop等数据处理技术,而是大数据产业特征决定了必须协作共享。大数据无所不在,不是几个大企业就能垄断得了的。
《新经济导刊》:在IT领域,包括大数据在内,为什么新的技术都是国外先有,然后再引入到国内?什么时候“中国创新”能引领世界呢?
李国杰:总体来讲,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处于世界第二军团的前沿,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果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那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信息技术是当代的一个特征技术,一个国家是不是经济强国,不能仅拿制造业来衡量,关键看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中国到2020年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才能实现现代化。科技不可能在国家综合实力还落后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当然不排除个别技术脱颖而出,但整体上还是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国在方面,个别领域已经位居前列,国外的引用也较多,最典型的是材料科学。世界前十位材料科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作者,60%~70%都来自于中国大陆。按说中国应该是一个材料强国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80%~90%的尖端材料全部是进口。所以我们不能对中国的科技水平期望太高,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市场需求,才有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同样如此。
建立数据市场
《新经济导刊》:面对纷繁复杂、无处不在的数据,中国在大数据管理和应用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呢?
李国杰:大数据时代,安全是一个基础保障,但如果建立一个竞争有序的大数据交易市场,将大数据打包成产品依法进行交易,那所谓的数据隐私问题就可以规范化了。现在数据市场还未成型的情况下,那从顶层设计上要注意保障数据安全,包括隐私权、执行权、防范数据篡改和崩溃、可信度等一系列问题。
但数据安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因为数据放在哪里都有泄露的风险,它与商业模式有很大关系。中国迫切需要把数据市场、数据产业、数据产品的形态和交易模式清晰化。这些问题解决了,数据安全也就迎刃而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拥有原始数据的机构和企业,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数据变成产品。
中国数据市场的建立可以借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模式,一是政府出台优惠措施加以扶持;二是建立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四是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把各个载体的数据开发出一系列数据产品。目前产业界和投资界走在前面,科技界紧跟其后,政府还没有认识清楚。
实际上,大数据现在仅仅是冰山一角,它的巨大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人们也确实不知道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国家要创造一个支持新兴业态的环境,让新产品和新服务能够喷薄而出。有些东西应该冒出来而未能冒出来的原因就是,被负面的东西和可能产生的负作用吓怕了,比如安全和隐私。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如果只是除弊而不兴利,那就越除越小,最终抑制它的成长。所以要正确看待新兴事物,并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例如,互联网和手机,十年前谁也无法预料到能发展成现在这样,都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发展起来的。当然,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刚开始都有一个炒作过程,然后逐渐挤掉泡沫,沉淀下来,从而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新经济导刊》:请介绍一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链建设情况?
李国杰:IT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层次分布,有做服务器和底层系统的,有做软件的,有做应用的,大数据也需要在原有的架构上加以发展。原来做基础设施的企业,如联想、华为,也要向大数据转型,提供低成本、低能耗的大型存储器,这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中间层是类似Hadoop、MapReduce的数据分析软件,原有的软件产业也要转型,由卖软件转为以数据为中心。再往上就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公司。
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应用企业由于服务中国市场,具有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需要走向国外,提高国际竞争力。软件实力较弱,基础设施更弱,芯片和操作系统还在成长中。所以,国家要针对大数据的需求,尽快出台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大数据产业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转型发展,扭转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科研机构要瞄准国际前沿,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在研发五年以后的服务器和计算机了,我们如果研发成功,将会缩小国际差距。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中国大数据产业的难点和瓶颈是什么?
篇10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智能手机生态图谱
2018Q2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7亿人
2018Q2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6.82亿人
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行业热点
华为新品引发潮流 小米IPO上市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2018年华为和小米的新品均印证了其纷中高端机型市场发展的决心,未来华为小米需进一步注重研发,增加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尤其华为和小米都在技术方面进行巨大的投入,例如华为麒麟970处理器和GPU Turbo技术,小米双频GPS技术以及打通5G信令和数据链路连接,技术创新将成为华为和小米长远利益的发力点。另外,海外市场是华为和小米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小米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也显示其海外收入翻倍增长,华为在欧洲市场也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海外市场扩张将会是华为和小米的重要方向之一。
OV营销只是手段 创新才是根本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而创新才能成为突破点。OPPO和vivo一直发力营销,而在最新的手机在细节上加入“新”卖点,显示出其“求变”态度,在探索新元素上OV两家厂商基本同步,OPPO Find X采用双轨潜望结构、SuperVOOC超级闪充、OPPO FaceKey 3D结构光三大技术,而vivo NEX也实现升降式前置摄像头、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全屏幕发声技术。新技术有利于开发高端市场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力求创新、转营销重技术将会是OV两家厂商的重要方向。
全面屏发展是趋势用户对全面屏现状基本满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有14.3%的网民对现阶段全面屏发展非常满意,49.5%的网民对全面屏持有比较满意的态度。总体达到满意的比例为63.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尽管目前由于技术的原因,未能实现100%的屏占比,但由于屏占比的逐步提升,给用户带来的视觉效果提升显著,未来全面屏可能是智能手机的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无刘海有下巴的全面屏解决方案最受欢迎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各种全面屏解决方案中,最受欢迎的是以小米MIX2S为代表的“无刘海有下巴”的解决方案,其次是以iPhone X为代表的“刘海屏无下巴”的解决方案。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刘海屏作为全面屏的解决方案之一,用户方面的认可度不高,手机上部的显示区域明显比底部更受用户关注。
中国智能手机发展趋势
“硬件”是获取用户的渠道,互联网“增值”服务是盈利点
随着智能手机产业链趋于成熟,各手机品牌的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竞争十分激烈,技术“过硬”成为竞争点。中国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应加强技术储备能力,在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前提下,一步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提高企业利润。
AI将推进手机多产业链变革,语音助手成为厂商争夺的新风口
AI在手机领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包括华为、高通、苹果在内的芯片制造商自家AI芯片以加强智能手机AI的落地,到摄像头AI美颜等,AI应用的产业链范围正在持续增加,语音助手作为AI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加持成为厂商追逐的新风口。未来新的手机产品都将加持AI智能芯片,AI将在手机领域获得大规模应用,拍照翻译、智慧识屏等将成为必备功能。
生物识别变革将全面来袭
随着手机摄像头领域竞争的加剧,3D摄像头有望获得长足发展。手机厂商关于摄像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摄像头数量、像素及AI美颜、场景识别、可玩性等几大方面,但不可忽视的是,3D摄像头是AI的眼睛,正在给整个手机摄像头产业链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也会激发用户的新的需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