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原理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原理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原理小知识

篇1

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管理活动,随之也就产生了管理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的农业社会封闭和分散的特点决定了管理思想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而现代工业社会的精确复杂和广泛交往的特征则在客观上要求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决定作用往往不是同步的,尤其是在社会刚刚完成转型时,这时候往往是很多人的身子已经处于现代社会,但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社会。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初期时,工厂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开始出现,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出现之前,工厂管理的特点是:

其一,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或者说没有职业经理人这样一支队伍,生产运营主要依靠工厂主的经验来管理。

其二,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从而让工人多干活。

其三,在具体的生产中,工作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自身因素,尤其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很大关联。

其四,在当时的管理制度下,劳资双方存在很大的矛盾,工厂主无疑都希望工人有责任心,多干活,而工人却觉得多干活也不能保证多挣工资,所以工人没有多干活的积极性。

在认识到这样一种状况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决心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人效率,改变这一现状。他通过实验找出了科学的标准方法,让工人按照标准方法工作,从而使每天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同时给工人支付更多工资,当然工资增长的幅度远远小于工作量的增长,但工人还是尝到了这种标准方法的好处,工厂主则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样劳资矛盾有所缓和,双方可以说达成了一定的双赢。

二、科学管理的内容

1、人性假设

管理的核心问题最终还是对人的管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对人如何管理取决于如何看待人性。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就是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都希望少付出,多收获,这是个人行为的最基本动机。

2、基本原理

(1)作业研究原理。作业研究原理就是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并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原理认为,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方法工作,就应该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然后再研究每个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研究结果去掉多余的动作,保留必要动作,改变不合理动作,然后总结出标准的作业方法。

(2)时间研究原理。科学管理在作业研究过程中还详细观察和分析生产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时间,在此基础上加上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这就是时间研究原理。

3、科学管理的方法

(1)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科学管理就是要用科学化的工作方法代替凭经验管理的方法,在传统生产中,工人往往靠经验习惯工作,只要在允许范围内他会怎么方便怎么来。而且工人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科学的工作方法,当然有一些能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但不可能形成涉及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方法,所以必须有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管理人员研究科学方法,工人执行科学方法,将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

(2)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应该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传统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对工人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将其标准化,形成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将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最好的工作方法。

(3)按照工作要求挑选员工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某一项工作的效率,必须要找到最适宜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通过培训让其掌握从事这项工作的最优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高效率。

(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对员工进行有效控制。管理部门必须到现场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其按照标准的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进行工作,不能让其自作主张自行其事。

(5)实行基于工作定额的激励性报酬制度。首先通过时间研究原理确定员工的劳动定额,也就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员工工作超过定额按照较高的工资率付酬,比如正常工资的125%,如果员工没有达到定额,就按照较低的工资率付给,比如80%。这种制度下工资多少不仅取决于工作岗位还取决于实际工作表现。

4、管理哲学

科学管理强调效率至上,它要求工人和管理者共同努力通过提高效率从而扩大产出,要求劳资双方的关注点从分配蛋糕转移到做大蛋糕上来,从而缓和双方的对立,实现共赢。科学管理要求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小农意识向现代化大生产转变,由分散的各行其是的工作方法向统一的标准化的科学工作方法转变。科学管理将分工思想引入到管理领域,要求有专门的人员从事专业的管理工作,改变了以前人们认为管理谁都能干的想法。

三、科学管理原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正如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学校的发展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的。原来的中专由于规模小、人数少,所以学生管理工作不用进行科学的研究,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管理保持良好的运行。但进入高职阶段后,学校不仅规模大了,人数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特点不一样了,学生管理的工作不仅需要量变,更需要质变。这就要改变以前凭经验靠感觉管理的方式,而需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和学生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

1、转变管理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经历过中专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容易习惯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但高职院校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其学生管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先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才能由传统迈入现代。

思想观念的转变具体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转变。这里所说的人治是指依靠个人的意志和权威来管理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方式,在人治条件下管理对象服从的是管理者,而不是服从于制度。对学校来说法治是指依靠学校正式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法治条件下管理对象服从的是学校的章程和各项制度,而不是某一个人。人治的弊端在于“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治在横向表现为在学生管理上不同的系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班管理方式也不同,在纵向表现为同一样工作换一套做法,总之一个人一个做法。法治则要求按照固定的制度和机制来进行管理,不因人员变动而改变管理方式。

(2)定性向定规定量的转变。管理必须有一个科学具体的标准和最实际操作方法,比如对班主任不能只是抽象的要求他们好好干、用心干,然后把班管好,在工作评价上也不能凭我们的大致印象就觉得某个班主任做的不错,某个班级不错。经验管理要转变到科学管理阶段,就必须由定性转变到定量上来。就是要详细的告诉工作人员每一项工作如何做,做到怎样算合格。

(3)主观臆断向科学分析的转变。对于一项工作该如何做、如何改进不能凭借我们一时的想法就拍板,而要经过认真科学的分析和充分的交流讨论。

(4)从价值判断到实证研究的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单纯以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所以管理人员一旦看到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就痛心疾首。实证研究就是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的现状、原因,然后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而不是单纯的强调问题。

2、管理与教育、服务分开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往往是管理教育和服务三者不分,这是工作混乱无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我们用教育代替了管理,用管理代替了服务,教育和管理错了位,服务缺了位。正确的情况应该是,用管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用教育来改造学生的思想,用服务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三者严格分开又互相配合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3、实施标准化管理

类似企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从既有的知识和工作人员的经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根据这些规律制定标准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不仅是学院如何管理系部、系部如何管理班级的管理应该标准化,班级内部管理更应该标准化,标准化的管理甚至应该涉及到学生干部如何选拔,学生干部如何工作都应有一个标准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是固定的岗位都应有适合这个岗位工作的制度和标准方法。在标准化管理下上下级的责任比较明确,上级负责研究制定标准,下级负责严格按标准工作,工作效率取决于方法的科学性而不仅仅是下级的态度和责任心。

4、按照岗位要求对人员进行选拔和培训

必须改变学生管理工作谁都能干的传统思想,班主任的选拔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新进的班主任、辅导员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培训,系统的培训应该有三级,学工处为第一级的培训(主要对学院层面政策方法的培训)、系部为第二级培训(系部内具体指导的培训)、岗位第三级培训(有关具体岗位制度和操作法的培训)。同样对学生干部也应照此有一个培训过程。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需正面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因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之外, 应更重视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中应包含着大量的实训、实验与实习成分,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以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 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实现新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过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产业为导向,加强学科的建设,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认真研究和构建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技能养成中的作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与验证,同时也使实践获得理论的支撑,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综合实践能力养成的目标体系,最终通过各实践环节的反复练习与改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达到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顶岗实习等,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总结与合作企业合作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的论证,为学生提供更现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学习成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需着力加以改进的方面

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现新突破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及时吸纳和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校内模拟实训方式和社会顶岗实训方式两种。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院校多采取简单易行的校内模拟实训方式,主要是借助电子培训软件(如HRM教学模拟软件)来模拟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认识并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但是,模拟的信度和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质量,而且,使用培训软件的需要高职院校具备相应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条件。学生无法深入掌握相关知识,面对具体复杂案例时往往不知所措。对于企业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它不仅具有规律性,也同样具有复杂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探索合作模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训,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经验。学校应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以课程开发、改造为契机,教师主动参与市场、企业调研,与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者、专家共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过程,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确保课程讲授内容的更新。

2.2 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大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正是通过提供现实与虚拟仿真的实践平台,达到专业化所需特定的工作情境,是摆脱目前我国普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并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解,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上的投入,改变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受一些主客观认识的片面性的影响所导致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的现象,形成能依据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

2.3 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指导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所需现实的实践环境往往需要企业的助力。然而,很多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要么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实习生,要么收取较高额度的实习费用让院校望而却步;即使接收了专业对口实习生,也只是当作廉价劳动力,而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岗位培训或指导,仅分配些简单的任务。鉴于此种现状,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出支持实习生去企业进行专业对口实习的政策和措施,高职院校多方拓展企业资源建立能够满足专业所需的校外实践基地。此外,校外实习期间学生过于分散,老师很难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而且现在企业很多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显然光靠他们指导学生既不现实也不够,更难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在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方面可将专任教师指导与企业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不拘泥于指导的形式,并拓展新的指导模式。

2.4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多数专任教师从未有过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经历,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大多习惯性的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相关案例分析,甚少有教师进行一些管理游戏和情景模拟。正是由于专任教师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养,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较高科研水平、较强实训技能的专任教师队伍。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应灵活、变通的用人标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聘请资深专业人士、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讲师,通过定期讲座或校内兼职任教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对接”,促进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 构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3.1 转换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转换教学观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学体系。具体的说就是,制定科学的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选择最具特色实务教材、最有实践意义的案例和前瞻性的参考资料;采用科学的模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尤其重视实习和实验教学设计。

3.2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与互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必须考究,做到案例教学注重本土与国际相接轨,及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情景模拟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实践教学应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还要保证学生在情景模拟和实践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真实性。

3.3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部分工作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对接,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结束后进入校外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高职院校可尝试性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协议。这样,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就有保障。一方面,在协议时间内可安排学生到协议企业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另一方面,还可聘请协议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座谈、演讲、答疑、研讨或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交流和学习实践,随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初见成效,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经验加以推广。

3.4 转换教师观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也就给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身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教学实践操作的侧重点的把握,灵活操作,科学使用实践技能。最后,教师还要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此外,校方更应以实际行动重视实践教学,提供教师相关的校内外培训,最好是派教师到企业去了解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润兴,刘志林.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16(1):105-107.

[2] 陈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众科技, 2010(7): 201- 202.

[3] 黄维德,李燃.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法的案例方法与实验方法[J].人才开发, 2008(10):28- 29.

篇3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简介:刘成城(1987-),男,福建厦门人,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福建 厦门 361024)潘金志(1987-),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 福州 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项目编号:JA13494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57-03

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从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青年学生,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1]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同样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一是民办高职院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像普通高校一样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民办高职院校要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了解新情况和问题,而且要研究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充分发挥用。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思想状况比较复杂,而且整体素质偏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用理论武装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顺利地发展,为未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根据中央“05方案”的精神,民办高职院校开设“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民办高职院校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升师资质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取得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成就。但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1.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在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办高职院校在着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在机构建设、基础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保障,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求。[3]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严格按照中央“05方案”的精神,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构为校二级教学单位。保障思想政治理论的的教学时间,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能有效进行。投入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保障教师的科研活动经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支持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80-0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实一体化的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练中理解理论、掌握技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发现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备课困难。因为备课时较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到位,有时候由于一个步骤没有考虑好,课程的内容就会疏漏,很容易流于形式。第二,课堂时间的把握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问题。比如,如果要在紧凑的时间内完成多种形式的教学,就应该有很强的把控课堂能力。否则学生的思维会很容易发散,最后导致老师跟着学生思维走,从而课堂的秩序又无法维持了。第三,一节课的目标也许会因为一点小的疏漏,导致不仅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跑题。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困难,使得一些教师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因而对其有抵触情绪。

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都应该有所改变。

就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应确保学校政策的自主性,学校给教师宽松的教学氛围,包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不足,允许教师改正与调整,激发教师产生创新思维,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次,应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设备上提供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施行,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基础设施的保障。最后,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学校对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采取鼓励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课改。学校评价课程的好坏,应在很大程度上考虑该课程的选题、内容、过程与方法,还有学生能不能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从课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让自己沉浸在课堂流程的安排形式上,而是考虑每一个步骤是否与实际相关,始终把握好在课堂流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自己掌控课堂的能力,不能完全按照教案步骤行进,而要学会应对诸多突发状况,教师要有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课堂进程进行更紧凑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再次,在课堂总结的时候,要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包括作业的布置,也要贴近课堂并高于课堂,不让任何一个环节有跑题的可能;最后,教师务必要坚持课外学习,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断层与空白,教师自身学识与能力的提升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保障。

篇5

>> 高职英语教学应用微课模式的创新 微课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建立 高职院校基于微课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开展跆拳道“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探析 试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高职院校酒店英语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微课的院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浅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基于微课教学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基于微课视角的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英语写作为例 微课模式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应用微课模式的创新初探 基于微课的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微课模式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研究 微课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实施“微课”教学的思考 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英语微课教学模式的建立 高职院校英语微课教学模式的建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廖凌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微课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与补充,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共享资源,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以微课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和充实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因此,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 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77-02

一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导致英语学习效果较差,英语课堂氛围也不好,教师也逐渐失去了教学积极性,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这样的教学模式加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管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教师都有责任从自我做起,研究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兴趣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 微课的含义及特征

微课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以短视频为主体,教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录制教学视频便于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除了教学视频之外,微课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是在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如下特点:

1.短而精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大量的信息和内容灌输给学生,但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微课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变得透彻。微课长度一般为5~10分钟,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而精,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某一个问题,也能体现出一个知识点的深度。

2.多样性

由于微课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相对广泛,这就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主题选择相关知识进行微课讲解,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课程单一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利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话题,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视野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教学形式共同探讨某个问题,师生之间能更好地互动。

3.灵活性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方便,而且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选择相应的视频内容来学习,避免了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形式简单、资源体积小的微课视频更是便于下载保存和播放,以便学生能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 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劣分析

微课作为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也属于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传统多媒体教学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微课教学模式更多地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问题探讨,使课程教学能够更突出重点,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传统多媒体教学有如下弊端: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时由于信息量大,教师不得不加快播放速度,这样不仅没有突出知识点,而且学生记笔记也跟不上老师播放的速度,使学生容易放弃记录而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其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很难及时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一味地灌输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知识消化,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由于缺乏教师的监管和指导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或不能真正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英语微课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上来源于教师,但学生通过微课观看到各种题材的知识内容,在课前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更多地了解各种背景资料,在课后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其次,使师生课上课下都可以互动交流。通过大学英语微课在线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在线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针对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解答,这种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再次,使重点难点变得更加明确。微课的内容是省掉了很多冗余信息后的精华部分,学习者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在短时间内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效率得以提升。最后,使教与学都变得随时随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进行辅导,教与学都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四 高职英语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建立

1.建设英语微课教学互动平台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微型化生活充斥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微博、微信成了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语教学应顺应这一潮流,开设英语微课教学平台。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害怕交流、羞于交流、不愿交流的情况,由于传统英语课堂受到时空的局限,学生的语言交流机会也很少,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建设英语教学互动共享平台,以强化学生的交互活动,以及时的互动反馈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生活与工作环境下英语交流的简单句型,具备日常英语的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和工作任务资源模块中建立英语微课互动共享板块。

2.建设英语素材资源库

为了遵循高职英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有必要建设高职英语素材资源库,以便高职学生学习并掌握职业背景下的英语交流能力。英语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各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围绕工作任务的需求组织和充实英语学习素材,建立不同专业的英语素材资源库,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专业的关键词汇。例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物流等专业要求学生能够与外商进行商务交流,就需要建立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与商务写作能力的资源库,确立业务关系等工作情境以及一系列子任务情境,方便学生迅速找到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将所有的学习素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每一个学习任务设置在线模拟、在线讨论等各类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3.建设微课自主学习平台

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微课以其便捷灵活、不受时空约束的特点备受学生的欢迎,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也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微课适合于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微课视频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在线视频使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播放次数,各种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料,在看似碎片化的微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让学生在“微环境”中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五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张友辉,江西南昌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6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48-04

行为主义开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兴盛于60年代,现在已在人们的责备声中,渐渐地势微。接踵而来的是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究其个中缘由,主要是行为主义在课程中注重控制本位,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压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解放,自由、全面发展,与现代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相对而言,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建构自己有意义的世界。人本主义则主张以人为本,在尊重学生独立个体,完全生命体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充分体现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从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事实上,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诸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理念大多只停留在人们的口号倡导中和理论研究上,还没有多少真正地落实到社会实践中,特别是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领域。反观行为主义,尽管它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非议,但其经典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仍被运用于职业教育各领域,体现其价值所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要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新关系建立的历程,所谓学习是个体处于某些条件限制(指引起反应的刺激情景下)所产生的反应。同时,将个体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而所谓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的反应,但经条件作用后,它就能在该刺激出现时做出该固定的反应。

(一)联结学习

桑代克通过猫解决疑难笼问题的著名试验,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后来,他和同事们又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

1.准备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个体身心准备状态而异,个体在准备反应状态下任其反应,将会因反应而获满足,有过满足的经验,以后在同样的情景下自然会出现同样的反应。

2.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二)刺激――反应学说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至于个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1.频因律。能解决问题的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S―R刺激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2.近因律。让尝试与错误过程最后的成功动作,总是前一次练习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于是,在下一次练习中,这一动作必获得较早发现。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由于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把重点放在结果控制下的操作学习上。

斯金纳十分重视强化的作用。他指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他认为,强化所增加的不仅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且更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对个体偶然出现的某一动作,若能立即给以强化,则该动作复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若强化多次.这个动作就能得以保持。他认为,练习不只能提高速率.更能为进一步的强化提供机会。所以,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斯金纳还认为,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当个体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就给该步骤以强化,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他认为,倘若采取这样的方法,无论操作离所设想的目标多么遥远,或者所设想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一直稳步前进,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斯金纳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中去,在教学上影响较大。

(四)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它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进行简单的模仿;二是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三是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者通过观察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因而,观察学习不一定是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也不等于简单的模仿,模仿只不过是观察学习的一小部分,但模仿使人们能够甚至在他们尝试某一特定行动之前,就可以通过向范例学习到他们应做些什么、从而减少直接尝试错误学习的负担和风险。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应包含四个子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重复以及动机。观察学习在动作学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一切动作的学习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

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

根据以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阐述,行为主义突出的特点在于预期行为的达成,强调通过刺激与反应联结、观察、模仿、训练以及强化的方式,让人的行为发生具体的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就能较为顺利完成一个由生手到熟手再到巧手的过程。这与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目标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有熟练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想获得熟练的工作岗位技能,不经过目标明确,反复的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对职业院校而言,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实训、实习和实验课,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于工作岗位的动作技能,这也是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之所在。可见,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程目标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目标主张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整个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阐明学生应该做什么,需达到什么程度。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具体、明确,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用泰勒的话来说,“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并指导教学”。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院校实训课可采取任务分析的方法,把职业的业务活动,先分成几个相应的职责,再把每种职责又细分为几个相应任务,最后每个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教师能按顺序的有梯度地进行教学,也便于学生观察、模仿,进行练习、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进行评价,就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地教育督导,与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

(二)课程组织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组织主张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在编制教材时,将知识、技能按照工作岗位内在的逻辑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技能项目(或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技能项目组合成一套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的训练程序。让学生按照这个程序循序渐进地逐个学习每个知识、技能项目。在伴随每个知识、技能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还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矫正补救的机会,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项目,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教材组织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是实施程序教学的关键所在。此外,按照程序教学原理,在编制职业院校实训课教材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步子原则,教材中的知识、技能项目不宜过大,而应该划分成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与上一步之间在难度和深度上差异不宜过大,便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学习;二是积极反应原则,在教授每个知识、技能项目之后,都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解答);三是及时强化原则,在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给出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地进行强化,对学生知识或技能错误的反应提供纠正补救的机会;四是低错误律原则,程序教材的编写要尽量减少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错误的反应得到的是令人厌恶的刺激,因此,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速度,对于学习缺乏信心的职业院校学生更是如此。无错误或少错误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习的动机。总之,强调职业院校实训课教材的逻辑结构的序列应该说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实训、实践活动的。

(三)课程实施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实施主张强调观察、模仿、训练和强化。在职业院校注重实训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根据动作学习理论,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学习者外部动作行为在外部影响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动作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快速、准确的动作行为习惯。这种学习效果取决于动作反应行为的次数与质量。动作技能形成后用于完成新的任务,就是行为习惯的泛化(见图1)。运用时的动作任务与学习时的动作任务越相似,运用起来就越容易,越有效。因此,在实训课时,学生务必要仔细地观察、悉心揣摩。力争由开始的直接观察、简单模仿,做到最后能创造性的观察、建设性模仿。把外在的、简单的技能操作,综合、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由一个技能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当然,在这个艰辛的锐化过程中,只是观察、模仿还是不够的,还要辅助大量的训练和强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个体任何一项联结的获得都是刺激和反应反复作用的结果,重复练习时联结的形成十分必要。正如桑代克所说:“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练习可以加强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所以,必要的练习是实施实训课程的基本方法。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行为主义者所倡导的练习,大多是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这种练习对于一般动作技能简单学习很有效。但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况且一味的重复单调的练习容易形成定势,所以必须进行策略性的变式练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对个体来说,任何练习都是乏味的,这就必须要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强化也就成了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对实训课这一种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强化机会应该是成千上万的。在强化过程中,应更多的偏向于正强化和断续强化,这比起负强化和连续强化,将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

(四)课程评价

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评价主张科学―实证评价。一方面,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因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导致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接受刺激并自动地受练习和强化影响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应该通过测量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来证明他们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是基于职业院校的特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要实行良好就业就需以社会需求为最高标准,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现在用人单位用人的原则是就业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工作适应期,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些指标是外显的、具体的、可测量的。例如,要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测评人员可以通过该该生制作某件产品的速度和质量来衡量。这种外显、可测量的评定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让人信服,相对而言,那些内在的、难以测量的人文―自然的评价方式却难以让人信服。“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行为主义心理学还尤为推崇客观性测验。所谓客观性测验,其主要特征是测验者首先制定一套明确的、标准化的评分规则。然后,用此规则去评价被测试的学生,评价严格按照评分规则进行。当然,在客观性测验中,评分标准往往是由行业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测验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工作岗位的相关知识、技能。这样可以经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对课程的评价应该偏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因为课程的实施是整个课程的环节的重中之重,缺乏有效地课程实施,学生知识、技能得不到提高,那么再好的课程计划也只不过是空中的楼阁,水中的月。所以,笔者主张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是科学―实证评价,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评价更是如此。

三、总结

行为主义课程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学生的行为,并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克服了传统课程目标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抽象性,使课程从目标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尽管在一阵阵新型课程理念的“浪潮”声中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但实际上它的课程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潜流”,并深深地“浸透”到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中。可以说,行为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今的课程中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机能主义)和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潜在影响,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具体体现在:不太重视行为的内在原因,较少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对自主学习活动重视不够,将学生常置于被动发展的地位。但笔者认为,对行为主义课程观还是客观地看待为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职业院校实训课课程设计中有机地融入行为主义的观点是合理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至少目前是这样。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出版社,2002.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黄克孝著.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德恩著.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1引言

高职院校侧重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基层岗位管理者,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对接。[1]会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大部分从事的是中小企业基层财务岗,如何将管理理论与技巧应用于日常工作中,这是本课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教学的难度。

2高职院校中教学现状分析

21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考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其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导致近年来入学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差别较大。会计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对经济管理系2013级会计、会计与审计专业1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知名企业、知名管理人物知之甚少,管理视野较窄。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管理学中高度概括的管理理念。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化为鲜活的管理实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消化并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2]

22传统教学方法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突出弊端。①教师偏重理论说教,技能实训少。目前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中注重案例分析、技能实训的教材很少。并且大多数案例太过陈旧,不具时代感。②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真正参与的环节较少。③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重,重考试成绩、轻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3]

3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31将管理学教学纳入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说服力、感染力强,但情节复杂、信息量太大,对于缺乏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学生而言,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建议将本课程由传统的理论教学纳入实训课教学体系。

利用“本土化”的企业案例,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近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比如,在“领导理论”一节中引入“徐州市某商业银行前后任行长的领导风格”,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前任行长、后任行长,处理银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结合所学领导理论对不同领导风格的优势劣势展开讨论;在“人员配备”一节中设计“徐工集团的招聘模拟”,学生作为应聘者参加招聘,引发思考与讨论。

32引入现代多媒体等视听手段

利用现代多媒体有针对地穿插富有感染力的经典影片片段、名人讲座、报告等。例如,笔者在讲解第二章“古典管理理论”之前,先播放影片《摩登时代》中的片段,这是一部反映19世纪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在工厂中的应用,从感性认识开始,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理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3设计“任务驱动环节”

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知识点并在课堂展示,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点评。笔者讲解“组织机构建设”一节中布置这样的任务训练:查阅资料,设计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机构图、学院各系组织机构图、学工处、后勤集团、人事处、教务处等组织机构图,并分析学校现有的组织机构类型有何利弊,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34名人名企讲座进课堂

一个名人、名企的管理实践经验远比教材上的管理原则、管理原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名人效应”激励学生成功的动力。例如,在“领导特质理论”一节中,观看网络讲座 “马云的一生”“俞敏洪在复旦大学的讲座”,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分享感受,感受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动力与创业激情。

35游戏实训

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笔者在讲授“团队组建设”时,设计“传递水杯子”“你来比画我来猜词”的课堂游戏。在实训中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3级会计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全体学生自愿主动要求参与游戏实训。个别内向的学生通过游戏实训增强了自信,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3]

36推行“实训技能”考核方式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护理学 儿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78-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患病的可能性相对来说就会降低,儿科患者的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大多数综合医院患者逐年减少,儿科病床萎缩,在这样的形势下,儿科教学就需要革新,在传统依赖临床病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要利用有限的病例,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心理素质好的合格儿科护理人才。本文将从儿科护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做一些改革尝试。

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必须从临床和教学实际出发,突出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编写或找到合适儿科护理类人才培养的教材。

2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要加强师资建设首先是要严格教师选用,严格程序选聘自己需要的专职护理教师,同时精心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力量,其次就是要加强培训,可以从院内外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给护理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最后就是要严格考核。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全心参与,用心学习,培训考核就是每次教师培训结束后,要组织相应的考核,检验培训的效果。

3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一是调整授课内容,关键是在精讲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同时,合理安排一些自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精讲儿科科学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可以增加小儿贫血和白血病、儿童肾炎和肾病、脑膜炎等,并且还可以开展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二是强化见习,增强动手能力,必须认真制定见习计划,每组6人比较合适,同时细化见习内容,从临床护理的实际出发,安排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进行学习,经常下病房对儿科的疾病的特点,有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一些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用和图片。还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社区的幼儿园给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特格测量,给出初步评价,写好体检报告。三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巩固理论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临床实践,所以做好临床实习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关键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制定带教内容,在专职护理老师和临床护理老师共同实施带教,并制定严格的技术考核措施,保证实习的效果。

4 更新教学方法

一是授课形式多样化。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除了大班课以外,还增加了床旁小班课、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通过多样式教学,弥补大班课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班课:大班课教学以理论课为主,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小班课:小班课主要针对部分常见疾病。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疾病的相关内容,授课时,让学生询问病人的病史及病情,教师通过示范体检,让学生充分认识该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教师在针对疾病进行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讲授,便于学生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运用。

病例讨论课: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发给大家,并提出初步诊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课堂现由各小组发言,对病例进行分析和判断,再由其他组成员向发言者提问,最后由老师总结,介绍诊断思路和护理措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课: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类人才,仅仅依靠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是不够,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自学,坚持“自学为主,配以辅导”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改革考核办法

为达到考核的目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考核分成3个部分,理论考试成绩占60%,主要对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查。护理操作成绩占30%,主要对常见护理仪器和设备,护理程序以及护理技能的考查。综合素质的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撰写体检报告等项目,这样的考评办法,既能客观反映学生认知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兰.试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五个优化和五个统一[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01):84-86.

[2]范妮娜,盖晓丹,蒋丽华.根据新版儿科护理学教材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54.

篇9

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首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加以界定。关于界定,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不同于一般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广义的是指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实践教学方式,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又包括校内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及科学研究实践。本文主指广义的界定,其中不管哪种实践教学,都应有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评价机制,都应是师生在场,有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评价机制的存在,否则实践教学就将面临困境。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却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解析

(一)实践教学的教育者、教育对象自身存在不足

首先,实践教学的教育者即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高职院校重专业、轻基础,使得思政理论课的教育者在师资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缺乏,能基本满足理论课的教学,但实践教学却很难;二是,教师培训和参与实践机会少。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很少参与实践,所以在带动学生实践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思政理论课学时遭到削减。这些都给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其次,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高职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身却存在明显不足:第一,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目的性,却缺乏基本的求真和探索精神,一切讲功用;第二,重视学习的专业和技能性,却片面发展,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第三,学习发展环境的现实与复杂性,使他们不重视对自身的反思,而出现了诸多的迷惑和困惑。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阻碍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再次,实践教学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动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是主导,教育对象是主体,但这种双边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却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师生结合度不够,实践教学没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的教育内容不够合理,形式简单

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首先,内容安排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与教材相应知识的结合不够;二是,方式简单,没能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尤其是专业实习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实践教学形式简单,有效性不强,学生认同度不高,可操作性较低。思政理论课涉及学生多,参与人数多,院系多,涉及的部门多等,尤其是校外实践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实践领队师资的配比不足,外出实践安全没保障、经费保障问题等,这都使实践教学难以展开。

(三)实践教学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没有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教育评价机制。如:组织形式的评价,考核方式的评价等。在组织形式上难与辅导员、团委、学生会的一些工作区别开来,所以难以评价与考核。在考核方式上,考核的途径、方法相对简单,多以调查报告或论文来评判,而学生,在应对上,主要是在网络上获取资料,拼凑达成,亲身参与,实际操作少,这样也就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破解对策

(一)建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学习体验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政理论课“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教育评价机制,增强实践效果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教育价机制,有利于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当前的不足,一要,充分利用资源,按照师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组织形式,责任到人,加强考核,二要,广开言路,多途径展现实践教学成果。如:实践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汇展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部门联合,保障实践安全。

针对思政理论课学生覆盖面大,参与人数多,涉及部门多等情况,尤其是校外实践方面,应加强部门合作,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学工部)等配合,共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难以实行。要提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应首先拥有足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与学习力度,打造一支稳定合理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水平,才能驾驭好思政理论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15-0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保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重要课程。而实践教学则是其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开展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总是绕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1.1 设立“两结合”的实践教学宗旨

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情况,遵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辩证统一的原则;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更要避免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怪胎出现。实践要以理论为导向,实践的目的是加深理论的领悟,让理论回归生活,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制定必须结合理论课程的相关章节,而不应脱离教材,致使实践教学丧失理论依据而成为臆想的活动。

另一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化发展方向相结合。现在的高职院校多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而思政课主要是在大一学年开设,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智发展正处在特殊时期。因此,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找准其专业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使得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能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1.2 创新实施多边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实现了多样化与多层次化,但实践教学的实际实施状况还是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还应广泛地探索多边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形式真正起到为实践教学内容服务的作用。

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原著阅读、课堂沙龙、即兴演讲、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视频观摩等。

(2)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种。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指校园文化活动,如听专题报告、开展主题班会、歌咏比赛等。

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参观(例如参观革命胜地、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等)、校外实训(到工厂、社区或农村进行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或建立实训基地等)等。

(3)模拟教学:有些教学实践是不能长期实施或者不便长期实施的,笔者认为可以对之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比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等。

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还可以创新实施以下多边实践教学模式:

(1)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以网络为媒介和交流平台来开展网络虚拟教学。通过QQ、博客、微博、校园网等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2)学科间交叉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科的长期实践教学往往会流于内容上的单一与老套、形式上的僵化与死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审美疲劳,没有耳目一新之感,进而消极对待。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该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尝试采取学科间交叉的模式进行:如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结起来进行。这样既创新了思政的实践教学形式,又能从多维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

2 建设有效的条件保障体系

2.1 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思政实践课的实施关键。实践课能否开展,开展的质量、效果与教师的态度、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一支新型的精良的师资队伍除了需要有正确的信仰、优良的道德素质、过硬的理论与知识修养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外,还需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学不是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以学生为核心的价值观建构过程,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1]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加深对思政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多方面理解;改变有悖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

2.2 落实思政实践课的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在思政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基本的必要经费开支,而实际上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不足:“据调查,当前一些本专科院校对政治理论课在实践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差别。对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而言,也存在此类问题。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每年的专项经费及保障问题时,有54.2%的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为零,8.3%的学校在1万元以下,12.5%的学校在1万至5万元,8.3%的在5万至8万元,8.3%的学校需要临时申请,有8.3%的学校生均20元(高职院校学生每人15元)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得到了落实。”[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经费不到位,实践教学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对此,学校必须在学期之初设立专项定额资金,专款专用,为思政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总之,思政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才会达到一个新层次、新境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