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课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结合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师资建设、设备条件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意见。
0引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专业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当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许多职业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已在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课程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必须深化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索。
1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现状
深化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从其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人手。
1.1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反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递信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能够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1.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2.1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
(1)新生人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这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学生接受电脑的程度也不同。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方式,能动性好一点,但是理论有缺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差,一旦接触到计算机,很茫然,一味认真学习理论,实践能力严重缺失。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1.2.2教材内容增加与授课学时缩减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这已成为一种趋势。具体到计算机教学而言,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授课的学时,增加上机学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这又造成了多方面的不适应:教师感觉授课学时太少,许多内容难以完整讲授;学生则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或是编写上,紧扣时代变化,对一些实用性强的、具体的操作详细介绍,以便于学生自学。
1.2.3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但也有一些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这样尽管可以弥补计算机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这一欠缺,但是对于建立一支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尚有距离。
1.2.4设备条件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院校,机房设备较少且陈旧,软件安装不完善,不能满足上课的需求,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也跟不上教学的步伐。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耽误教师给学生辅导的时间,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5教材缺少专业特色,且跟不上知识、技术更新步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个领域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当以实践应用为主,以理论传授为辅,但是较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只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缩减本。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应及时更新,使学生了解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术。
2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2.1针对培养目标改革课程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2003年版)》,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心应该由掌握操作技能转向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制订教学大纲。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结合起来,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大纲规定,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且教学案例丰富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2.2改革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特别要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多练”,就是多上机操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人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弥补有些学生理论知识不足的缺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计算机课外辅导,主讲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和解决方法。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就会形成清晰的思维发展方式。
有条件的话,应致力于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阎。该模式有以下特征:(1)能够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2)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3)教学过程富有生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4)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此外,可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3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还应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懂专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的方法、基础知识的分析以及重点知识的提取;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接近时代前沿的新科技,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制订教研计划,召开教研会,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网络平台的使用,科技前沿的发展等进行专题研讨。教师之间可相互取长补短、开阔视野,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并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先进性。
(3)教师所授的专业应相对固定。根据讲授课程和学生专业的不同,教师之间既要相互协作,又要分工明确,做到讲授课程相对稳定,“术业有专攻”,以便向“精”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熟悉计算机技术中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前沿技术,并做好融会贯通、总结归纳。
(4)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紧跟计算机发展的动态。教师可通过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系、部还可选派青年教师到高新企业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去锻炼、培训,以拓展视野、加强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素质。
(5)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每学期都应进行学生评教活动,请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意见,让教师意识到问题所在,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对确实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应予以调整。
2.4改进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学对实践环境要求很高,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与之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应作相应的整合。实验室建设应做到设备优化配置、档次适中,软件及时更新,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也应跟上教学的步伐,让师生双方在良好的环境下轻松、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应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自觉地爱惜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这样才能体现出“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特点,以便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精品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150-02
1 引言
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它作为自己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职阶段,计算机基础承担着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任务,这是关系到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职高专物流类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
为了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整体建设,我们提出了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重点,带动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2构建精练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改革后的内容既满足了学生初步具备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又考虑了物流专业特色,做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精品课建设的实现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沿袭的是按照理论体系,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注重实践,重在应用。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由于其实践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的以任务为驱动的三部曲模式。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情景交流、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步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理解新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最后通过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技术和硬件方面已经不是瓶颈。几乎所有学校都为该课程提供了多媒体的教学环境,部分学校已经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环境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广播教学、监视遥控、学生演示、文件分发等功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小组学习或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利用媒体的作用活跃教学气氛。
4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
计算机课程不可能只靠听课就能掌握,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来巩固、拓展知识。我们以课程大纲为依据,对实验进行过程监控和管理,强化实验过程。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修改了实验大纲,明确了高职计算机基础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将实验设置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式实验等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这种探究式实验突出应用背景、体现真实环境,创设了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环节,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因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 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手段
考核评价环节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评价体系。我们改变了只注重考试结果的传统理念,将计算机基础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通过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考查,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6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学生的第一参考,教材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职高专物流类计算机基础教材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紧密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体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①结合教学体会、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讲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修订完善。②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为了方便学生课外学习,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的网上学习课程。④正确的教材使用观。教学中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篇3
关键词:双项目;教学策略;中职计算机;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42-04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教学的问题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通过对本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的观察发现:项目教学常常落实不到位,有形无实。
(一)机械的分割学与用的过程
对当前的中职教学来说,项目教学主要包含两个预期:一是学生被项目驱动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1]在项目教学中,这两个预期本是两个并行的维度,很多教师却习惯将二者机械地分开,这样教学过程被无形地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第二阶段:学生掌握了教师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项目实施。这种方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比较常见,因为这样能加快教学进度,但这样使项目教学流于形式,既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探究等能力。在此种情况下,学生不是依据项目分析,产生学习需求,而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灌输。即使有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学,自学的任务也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通常,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与技能之一后,学生不用太多思考也能“猜”出后面的项目要用这些知识。长此以往,项目教学只能变成项目表演,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夸大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有些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虽然设置了项目任务,但是整个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项目结果作为一种提升一带而过,整个过程头重脚轻。也有些教师亲自给学生展示项目完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学边练,达到学习操作技能的目的,学生略显被动,缺乏思考。这些情形多出现在设计类课程中,例如《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等图形与动画的设计类科目。这说明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课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术课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如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技术进行创造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
(三)项目结果描述不明确
在项目设计时,有些教师习惯只对项目做整体结果的描述,学生面对这样的描述常常无从下手,而且这也导致最终的项目评价难以落实。例如,有位教师在进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项目:设计一张梅兰芳文化节宣传海报,可模仿样品设计或自由创作。这看似给学生很大的活动与创造空间,其实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而且很有可能促使部分同学选择相对简单的设计完成项目,在评价时也只能“尴尬一笑”。虽然教师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提出细致要求,但也造成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项目结果描述应该包括“结果、组成部分和评价”。上述项目可以依据该教师的教学目标(蒙版工具教学)这样描述:设计一张梅兰芳文化节宣传海报,要求自主收集图片(自主拍摄的图片加2分);有文字设计,文字视觉效果圆润(加4分);能将背景和素材有机融合(加5分);能有效的体现梅兰芳文化节内涵(加4分)。这样学生的期望明确了,评价的依据也有了,有利于项目教学顺利开展。
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师对项目教学认识不到位,将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混淆。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了解、掌握和创造(构建)。用传统的教学观看这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学生先了解基础知识与技能,然后掌握它们,最后利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创作(如图1所示)。[3]用项目教学的观点看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创作需求推动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进而掌握它们,然后再支持创作(如图2所示),在创作的过程中再次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4]所以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判断项目教学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主要观测两点:一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是被项目驱动还是被教师驱动;二是学生各种能力的构建是否与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步。[5]
通过访谈,教师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中对项目教学认识不到位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担心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白白消耗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二是中职生基础薄弱,教师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分析,对中职生培养结果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才是项目教学落实不到位的根源。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项目结果”与“考试结果”之间不是等号。[6]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双项目教学策略”的实施内涵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中职生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运用“双项目教学策略”有利于中职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助力学生实现基本技能与综合能力双提升。“双项目教学策略”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是结合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现状提出的项目教学的处理策略。调查表明,国内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开始思考“双项目教学”[7],但是由于对两个项目的认识不同,与本文讨论的“双项目教学”有所区别,他们多把第二个项目作为第一个的简单重复,只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两个项目缺乏层级关系。
本文倡导的“双项目教学策略”内涵: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设计项目时,以相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设计两个项目,先实施的项目称为项目一,后实施的项目称为项目二。在实施项目一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分析进行需求定位,通过查阅资料、互相商讨、求助老师等途径,一边体验项目完成过程,一边完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故而所需教学时间较长。在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后学生再完成项目二,巩固新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新的环境下再次体验项目完成过程。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项目是开放的,有可能出现学生完成了项目,但未达成教师预期的学习量。所以,在双项目实施期间,学生完成项目一后教师要检验学生新增的学习量是否符合教师预期。在项目二下发之前,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加大或降低项目难度。[8]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双项目教学策略”实施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计双项目
在已有的双项目教学研究中,研究者习惯将项目一和项目二设计成相似的项目,然后把项目二作为巩固知识的工具,甚至作为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在实施项目二时只是机械重复,没有思考、缺乏兴趣。所以,设计双项目时,不但要做到两个项目涵盖的基础知识相近,还要注意预定的项目完成方案尽量不要雷同。否则在实施项目时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会使学生对项目二失去兴趣,敷衍了事,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项目二的实施要更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满足这种要求的双项目很难设计。其实,项目设计往往是跨专业的,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相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入不同专业领域设计的双项目基本可以满足双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要求。[9]例如:在进行图像处理类专业课教学时,在相同的基础操作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婚纱照的处理”和“标志设计”两个项目。这样,学生在分析项目时就会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思考问题。
(二)吃透教材,全面重组教材
如前文分析,多数中职教师担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分耽误时间,完成不了教学进度。双项目教学策略需要消耗的教学时间比以往的单项目更多。所以,教师在实施双项目教学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将整个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融入若干组项目(对应项目一和项目二为一组)中,在本学科教学结束时保障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课标要求的各种能力。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材都是以项目的形式编写,这些教材以项目为章节,每部分内容既有与项目相关的基础操作也有完成项目的提示,虽然给师生提供了帮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失误。项目是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完成项目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思考、探索,需要哪些基本知识也需要学生自己去确定,而这些教材剥夺了学生的这些“权力”。建议编制适合项目教学的计算机专业课教材时,教材内容包含软件功能介绍、教程(操作手册)及项目清单,三者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应该是两头轻中间重。软件功能介绍让学生总体明确某一或某些软件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教程可以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参考、查阅。项目清单是编制者为师生精心设计的全部教学项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为了更好实施双项目教学,教师可以按照以上原则自行编制校本教材。如果教师不能仔细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项目,双项目教学会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
(三)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方法要恰当
项目教学中,教师引导是关键也是难点,引导多了、少了、早了、晚了都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开展。“双项目教学策略”是为了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所以,更要把握好引导学生的时机和方法。由于学生水平、项目难度、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引导时机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具体体会和把握,无法用标准的量化数据进行统一描述。宏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完成项目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微观上,学生遇到卡壳(较长时间没有进展)或者与教师的预期相差过多时,要主动“出手”。“出手”的方法不是传统的讲授,而是“暗示”,“暗示”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学习支架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抛出问题”的形式即能引导学生,又能减少对学生思维权力的剥夺。为了学生能顺利的按照预期完成项目,教师也可以在一开始就设计好一系列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10]
实践证明,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项目教学强化了项目教学的本质:以学生学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的能力,也注重了对中职学生的技能培训,符合职业学校重视技能培训的要求。[11]
参考文献:
[1]冷淑君.以项目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彭源秋.《Access 2003》课程教学中采用双项目协同教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3][美]罗伯特・M.卡普拉罗,玛丽・玛格丽特・卡普拉罗.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王雪华,屈梅,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4]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5]于彦民.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项目化课改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6]陈映群.《调酒》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活色生香―鸡尾酒调制》课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7]宗亚妹,李建启.系列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8]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 职教论坛,2007(6).
[9]刘长青.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0]陆发芹.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1]徐国庆.基于学习分析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学设计模型[J]. 职教论坛,2015(18).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project Teaching Strategy" in 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Specialized Courses
HU Dian-jun
(Xuzhou Education Bureau,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篇4
关键词:中等职校 计算机专业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职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规模日益骤增。在此情况下,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规格要求与学生原有学习能力较差形成了难以逾越的矛盾。随着中等职教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学制从原有四年改为三年,同时要保证学生第三年去企业(行业)顶岗实习,如何使学生在校两年内实施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可谓难上加难。因此针对客观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低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多、技能操作要求高等状况,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系统、提升教学效能。
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在实施过程中聚合了一些想法供同行商榷。
二、中等职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尽管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呈现陈旧与落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是八十年代的模样,虽然也经过多次修改,但基本上都是小修小改,基本内容没有什么变化。教材过分地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术语知识,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讨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
2、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仍有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基本上沿袭过去传统的教学,如在讲授程序设计C语言时教师依旧在黑板上耕耘,播撒知识的种子。虽然有一部分职业学校已经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工作,然而在我国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室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有限,学校仅有的几个多媒体教室也仅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使用,即使学校有机房也难以安排给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3、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目前中等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比较紧缺,因为从工作量上看,一是学校所有专业都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二是计算机专业有许多专业课,三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承担学校其它一些工作量。从计算机教师结构看,有一部分专业教师是通过自学或函授方式转入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缺陷;而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尽管有完整的专业体系但工作责任心方面都不如老教师,在教学上的课堂组织和语言表达以及在学生管理方面都和老教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存在着教师工作量过多的问题,每学期工作量要达到300多个学时。这样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不仅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认真备课、阅读相关的资料,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也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与途径
1、加强基础课程改革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较广。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三类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原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校所有专业均需开设,是作为文化基础课。
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汉字输入法、操作系统、常用应用软件等基础知识。高楼大厦重在基石,这部分内容是职业学校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其次是一门数据库管理系统,如VFP、ACCESS等。这部分应该安排上机课时,通过基础知识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授课中更强调学生上机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开设一门实用软件使用选修课,将计算机原理这门基础课内容进行删减、或这门基础课程可以不要开设,从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后,利用业余时间还可设置一些讲座,介绍最新的计算机发展趋势及其应用,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材改革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教材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对较难理解的计算机术语定义,用通俗的、学生易懂的描述性语言表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而且也能加强学生的记忆,为后继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当重视习题和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许多基础课程教材在每章节后只有几道问答题,实验指导类内容在教材中更是少见,学生课后无练习可做,不能及时巩固。因此要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提高应用能力,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必须有与教材配套、内容详实的实验指导书。
3、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是搞好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根本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在实验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管理,将实验教学提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程度。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对实验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要依据实际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和更新实验设备及软件,加强网络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加强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解决教师缺编、队伍更新等问题,真正发挥实验教师的指导作用。
4、加强教学环境投入
在进行机房、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投入的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联机大屏幕投影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等,这些具有教学内容形象化、信息量大且准确性高等优点。尤其是教学内容中那些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抽象概念和原理等教学难点,更能显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例如,在讲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时,在无法进行实物演示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课件后,利用真实的图片和动画效果,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组成微机的各个部分,并且对各个部分的概念和作用便于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授课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其他课程顺利进行教学改革的保障。首先,学校应提供必要条件,搭建专业教师业务提升的平台,建立健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机制。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应以在岗提高为主,提出硬性工作目标,督促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岗位体验和锻炼,对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进行教学岗位轮换,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培养,补充力量。对新教师要严格要求、统筹安排、加强培养,第一年必须进实验室工作,以熟悉硬件教学环境。另外学校应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撰写教研、科研论文,参加教材建设,自编、参编教材。总之,学校应通过各项措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使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课程改革及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按照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规律,旨在学习方法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走向工作岗位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克慧 李文英 袁胜昔 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J].计算机教育,2004,(11)。
篇5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就业;专业课程
一、中职生计算机专业现状
1.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较差、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2.在校时间短,对学习没兴趣,学到的知识有限
根据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走入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年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和较少的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才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计算机专业体系庞大,专业课程众多,兼顾学生学习状况和选择的专业方向,专业课多以通用课程为主,加上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真正学到的知识量有限。市场竞争激烈,中职生就业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众多,小到中专、大专,大到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涌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以亿计。中职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以席之地的。在众多的高职同专业毕业生和其他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品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调整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
目前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分为三类:程序开发类、网络类、多媒体制作类。程序开发涉及到的课程多是语言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偏强,难以入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一般同学能学会基本的语法结构,会简单的程序设计已属不易,至于参于软件项目开发,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不太现实。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以网络类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的专业课程为学习重点。
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专业基础知识这几方面。中职生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注重实用性及实操性强的课程。
目前,多数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分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和计算机组装维护,网页设计及网络维护、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几个方面。
所以,我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以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维修、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设计、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例如:网络方向的学生基于网络技术课程再开设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课程;图形图像方向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后可开设AutoCAD,3Dmax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能带着1~2门实用技术走向人才市场。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学生文化层次低,抽象、深奥的理论难以理解,更别提掌握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教学或项目教学的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鲜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学校可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促进教学,保障就业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已是职业学校创新教学保障就业的法码
企业需要特定的员工,而学校“统一”教育下的学生基本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大部学生进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企业严格的专业训练或指导才能上岗。而学校在盲目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计算机方向众多,东教一点西练一点,导致学生学的是“大杂烩”。进入社会后,学生是“什么都懂,却什么也不精”,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以学校为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双方共同制订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企业可派技术人员指导教学过程;学校也可将学生的实践放到企业完成,由辅导老师跟班入厂,一方面,协助管理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下企业,锻炼、学习新技术。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且通过技术考核,签约企业才予接收。
3.校企合作,保障就业
校企合作,学校可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和前沿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是技能教育,也完全达到了保障就业的目的。通过共同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能将实践所得融入以后的教学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校企合作的最大获益都是学生,订单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
[2]张保山.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2011-12-22.
[3]顾鸭萍.中职学生的现状之分析.考试周刊,2009(34).
[4]刘兴东,徐人凤,孙涌,等.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7-01-10.
篇6
关键词:编译程序;编译技术;编译原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化,几乎所有专业的研究与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浪潮对高等教育也带来非常直接的变化,各专业课程设置无不将计算机知识教育作为其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一些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电子信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设置上与计算机专业更是大量重叠,计算机知识教育在各专业中的渗透程度日渐加剧。
1 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在计算机知识正在成为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受到很大的挑战,以往在软硬件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似乎在逐渐弱化,与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学生相比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什么、专什么的现实思考,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有其基础理论支撑的科学体系。计算机也是一种使用工具,但那种把工具使用等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狭隘认识,其思维实际上和十多年前认为“会用计算机打字就是会用计算机”如出一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应该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原理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并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熏陶必不可少。而编译原理就是一门介绍这种原理性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2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原理性学习课程中,编译原理主要承担了语言实现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介绍。人们借助计算机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完成一些人类无法进行的危险、高难度工作。然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来指挥计算机。非机器语言程序功能的实现必须由翻译程序来完成。正是有了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等翻译程序,人们才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将需要计算机做的事情描述成程序,并通过这些翻译程序的工作让计算机理解并执行。可以说,没有翻译程序,计算机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网络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吸引力,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包括编译程序在内的翻译程序承担了实现语言的功能,它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实现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对软件的真正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编译系统甚至操作系统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编译原理是许多课程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语言基本单位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例如,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编译程序对目标代码的存储组织与分配功能的实现原理又与“操作系统”的相关内容相互渗透;编译程序对中间代码的优化功能的实现则是数学、逻辑学、结构程序设计和优化理论的综合应用和专门化。因此,编译的原理性研究、学习和实践,可以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编程调试及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编译课程中介绍的知识也是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所以,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尽管经过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量努力,大量的工具软件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人们只需要通过若干次点击鼠标左键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很多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工作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去完成。如果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只会“点击左键”,很难想象他们会开发出更好的工具,或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可以让他们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编译原理”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必须的重要基础课。
3 编译技术的应用及需求
编译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介绍的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也在于编译程序所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和技术在非编译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文本编辑工具的实现,涉及到的字词、语法正确性等内容就是编译里介绍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又如现在大家上网必不可少的搜索引擎,在处理用户输入的查询要求、对文档资源的特征分析、提取与描述等工作中都用到编译的相关知识:一些特定的应用也可以用到编译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用正规表达式描述网络上某种信息的特征等。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量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搭建适合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工作日益重要,急需掌握编译器构造相关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从业人员。这不仅说明了编译知识的生命力,同时也给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编译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要求。
现实告诉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编译原理课程,而是该如何改进编译原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国内外编译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我们查阅了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研究了其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安排,发现他们对与编译相关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视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就有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Programs,Computer Language Engineering(包括基本概念、编译器的功能和结构、基本程序优化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以及使用工具编制软件),Mulfithreaded Parallelism:Languages and Compiler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涉及编译的课程有Implarnentation ofProgramming Languages,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Compilers,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等:英国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与编译相关的有Compilerconstruction和Advanced compiler design等。
可以看到,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的设置了专门的编译课程,有的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但在不同的课程中都安排了专门的内容和相关的知识,不管课程设置的方式如何,编译在其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这足以说明国外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材时,是非常看中其对编译相关知识的掌握的。
在国内,多年来编译原理一直是各校特别是教育部所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曾经也是计算机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现在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入学面试和博士入学考试还必考编译原理。编译原理课程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材培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更需要编译原理课程继续发挥作用。
5 关于我国计算机专业编译原理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般认为,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它是数据结构、语言、算法和软件设计等知识的综合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确实会有一定难度,但这正是教师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认识到了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并辅之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难的。
为此,我们思考了新形势下编译原理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教学及课程设置的改革问题,如果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建议在编译原理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课程分解式将编译原理课程根据内容分成两门课:一门为必修,可命名为“编译技术”,主要介绍一些为满足基本应用而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方法、技术,以达到语言实现理论基础介绍的目的;另一门为选修,可命名为“编译理论”,主要介绍偏重原理性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方便有进一步深造需要的学生学习。
(2)内容分解式
可以不单独设置一门编译课程,可将课程的内容根据其深浅,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等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去,使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篇7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一个德、智、勇兼备的完善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还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体的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的培养。这样我们能够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呢?
首先,要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产生兴趣
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呢?通常我们认为,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既严谨又不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能够自己探索出计算机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 循循善诱。创设师生互动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觉得你既像老师般严谨治学,又像朋友和蔼可亲。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由于学生的接触面有限,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断迅速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玩具,学好计算机基础是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便于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保持正确的学习目的,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学生列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更进一步认真学习的兴趣。
其次,使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一般说来是开始就对计算机的学习与应用有点兴趣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同学是三分钟热情。在职高计算机专业课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真正把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持续下去的同学是不多的。很多学生把它当作玩具来玩,打游戏呀,聊天呀,等等。而把它当做工具来学习技能的人并不是很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说: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以及教材滞后、教法陈旧不切学生实际等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教法的不及时更新恐怕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
因此,改进计算机专业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法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毫无思考的过程。这样长期呆板的教学,使听课的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长期以往,还会出现厌学的情绪。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只要是不切合学生的教法我们必须都要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专业课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而不能再以“教”为主。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和手段,充分利用实物和课件教学。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第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非常重要
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这样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教师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加以点拨。这样,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当学生突然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心中会觉得无比的喜悦,学生的信心也会骤然增添。
在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有一种专注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记得德国歌德有这样一首诗:“当我不能忍耐时/就会想起地球的坚强耐力/地球每天一刻也不停地运转/每天更要绕着太阳做更大的运转/我现在还想做什么呢?”我常用这首诗去教育学生。例如:在开始学习Excel的应用时,很多同学记不住是如何操作的。我就让他们每天都经行同样的练习,学生们一开始感到非常厌烦,但是两个星期后,当所有的学生都发现自己能够熟练的操作Excel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旁人难以体会的。所以说,我们要让学生具备一种专注与坚持的精神,这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有一种与人合作的态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今后的社会充满竞争,但更提倡合作。任何一个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的。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特别是职高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学生心目中,认为自己长大了,对老师的说教不屑一顾,表现力丰富,有了初步的社会观察能力。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尤其是在同伴中得到认可。所以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情况,通过创设互动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分享快乐。使他们不但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例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这一课教学中,我首先把学生分组,让各组利用业余时间相互走访,了解各自家庭电脑相关信息,让学生在QQ群中讨论自己梦想中的电脑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在上课时,教师带着互动问题导入,通过现代通信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氛围,而且学生在讨论中也增长了本课知识的了解。
篇8
多数高职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专业课程就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然而,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技术大多来源于英、美国家,如果掌握了计算机英语,就可以迅速地了解和学习到计算机新技术,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专业英语,那么就会影响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比如学生在网络、数据库及电脑编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英语水平太差就会感觉到吃力,对这些技术的掌握也就很难向前更进一步。因此,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课程意义及重要性的介绍,在课程的开始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离不开英语,英语是学好计算机的重要工具,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英语有一个良好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目标
学生对自己在计算机英语课程中究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许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程中脱离了它的专业性特点,只是一味地背单词、做阅读理解题,按照大学英语考试模式进行学习。其实职业教育以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培养的是具有中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所从事的工作包括计算机操作使用、技术管理、支持服务等。这些工作对计算机英语的要求不是太高,一般能够使用英文界面的软件,能够阅读原版的操作手册和说明书就可以。所以,在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应使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把计算机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能看懂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英文、计算机屏幕显示的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翻译上。学习目标一旦明确,学生就会更好地制定适合自己就业需要的计算机英语学习计划。
三、合理安排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教材及教学时间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教材的选取以及课程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都会有效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计算机英语教师应该由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教师担任,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专业英语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计算机专业英语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之相互配合、协调。计算机英语教材的选取也应该与时俱进,避免使用知识老化、内容枯燥的教材,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一些实践性强,内容新颖的专业英语文章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计算机英语课程应安排在一些专业课学习之后或者与专业课同步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专业课之后再阅读与专业课有关的专业英语文章,这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作铺垫,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内容,学习起来也就会更容易。
四、增强计算机英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现在很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内容单调,偏重理论基础知识,涉及计算机英语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少,脱离实践应用,所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只有增强计算机英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学有所用。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内容不一定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及理论的系统性,而是要根据具体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适用于就业岗位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介绍计算机各个章节时可以联系实际应用,比如,在介绍操作系统一章时,可以介绍和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的英文界面及使用,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熟悉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及操作,那么就会既能增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根据计算机英语语法及词汇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本来基础就很薄弱,很多学生未受过系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词汇量严重不足,对于学习专业性极强的计算机英语就显得更加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计算机英语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英语描述客观事物,句式突出实用性,句型以陈述句和定语从句为主。针对英语语法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和强调这几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保证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顺利学习。
六、培养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习惯
要将计算机英语渗透到学生的点滴学习生活中去,因为学生不仅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时接触大量计算机英语,而且在电脑编程、安装电脑软件、登陆网站页面时,也要习惯于使用英语。比如,在电脑编程中,文件名、变量名以及注释部分都要练习使用英语完成;安装的电脑软件也要尽量使用英文原版,而不要使用汉化版;登陆到网站注册成会员时名字也应该使用英文的。这些点滴的习惯都会有助于计算机英语的学习。
篇9
论文摘要:结合单位的实际,分析了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和不足,讨论了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与信息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课程的特点.给出了高师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设置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
篇10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对他们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学生们普遍基础差,英语更是他们的瓶颈。计算机专业英语本来是学习计算机的一种工具,为学生们拓宽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域视野创造了可能。但事实上是在职业院校专业英语课程中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境地:教师教课难,学生学习吃力,效率明显不高。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生们乐于学习计算机,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因此,我们可以迎合学生的需求,进一步扩展教学资源,突破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瓶颈,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当前的计算机专业词语,可以看懂计算机方面的英文菜单、提示、出错信息及帮助文件。②学生可以读懂计算机专业资料,翻译计算机方面的手册、说明书和资料。③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的安排
要想上好计算机英语课,教师必须具备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所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由计算机专业老师来担任。在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老师可以轻车熟路,将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化。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好学生,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了解计算机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把这门课程教好。计算机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流利地朗读所教的课程中遇到的英语对话和课文,并且让学生明白英语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督促他们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要把英语学习好。老师要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在教学中反复应用专业词语,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的记忆和理解,使得他们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