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发展性;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23-01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保障,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材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构建适应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对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

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是落实队伍建设指导思想的具体步骤之一,是明确其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重要手段,是确保高素质队伍的重要保证。

(一)考核辅导员职责的重要手段和杠杆

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就能使辅导员尽其责,认真计划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工作完成的方法和手段,认真检查工作落实的效果,真正形成育人无闲事、事事有人管、责任明确、职能清晰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局面。为此,辅导员的责任心、事业心至关重要,每一个辅导员必须以为学生成长成才负责的态度,尽心竭力地工作。从对学生的盲目爱护到理解关爱,从对工作的简单摸索到研究创新,如果没考核,辅导员老师的责任心就会逐渐消失在繁杂事务中,因此,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是促进辅导员责任心的重要手段和杠杆。

(二)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证

合格的辅导员要具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考核,明确工作完成的质量,鼓励辅导员努力工作,才能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所以说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是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证。

二、发展性高职院校辅导员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发展性高职辅导员评价体系时,必须从工作过程和工作业绩两方面出发,根据评价目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执行方法。

(一)辅导员工作过程评价

工作过程最能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的努力程度,但由于评价的内容多,往往只能采取定性的方法,受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比较大,评价不好控制,为了便于操作,传统的辅导员评价往往就将过程评价忽视,只重视辅导员的业绩评价。1、辅导员了解和熟悉本班学生的程度。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熟悉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评价辅导员是否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一要看他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和家庭情况等是否清楚;二要看他对班集体的理想、信念、舆论、纪律、荣誉感、凝聚力的情况是否清楚;三是看他对班级中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各群体之间的关系是否了如指掌。熟悉程度高能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往,做到开展工作有的放矢。2、辅导员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情况。建立优良的班集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这方面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辅导员是否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并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二是辅导员能否挑选培养好班干部,抓好队伍建设;三是辅导员能否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四是班集体是否有较强的凝聚力。3、班级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能比较全面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状况,是辅导员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考察:一是是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能否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优良的学风;三是能否根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四是能否与班干部、全班同学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定期召开班委会,对班干部经常给予指导;五是是否关心同学的生活,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及时解决和化解。经常收集和反馈同学对任课老师的意见,及时做好师生间的信息沟通。

(二)辅导员工作业绩评价

工作业绩是辅导员素质、工作态度和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十分重要,是促进辅导员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生思想和个性品质的情况,具体包括:学生综合表现,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二是学生成绩。包括各科的学习成绩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效果和成绩;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包括专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考核。

高职辅导员的评价工作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发展性评价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构建发展性辅导员评价体系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于本校实际的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价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南,工作于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党支部书记;周冬根,工作于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部长。

参考文献:

[1]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谢金娥.高职高专新生辅导员工作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篇2

1、基于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从政策层面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概念。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根据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工委的有关要求,我院积极探索,去年底开始组建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

2、基于我校面临形势的需要

2015年为我校的教学改革年,在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变革意义的修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一体多翼,多翼部分的大量工作需要在第二课堂实现,主要由学生工作系统来完成。学生工作系统由过去的安全稳定的维护部门、安全稳定的消防员、一个保姆团队,要上升为人才培养部门的组成部分。对这支队伍的整体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要求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系统和辅导员提出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专业团队、工作室定位、开展工作的途径和开展工作的方法

1、专业团队、工作室的定位及开展工作的途径

辅导员专业团队侧重理论性的研究和探讨,需要用专业化来探索。探索是具有方向性、指向性的。主要研究和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前沿的、具有潮流性的理论和新动向以及实现工作的基本途径,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成员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优质培训,搭建良好的研究、学习和交流平台,拓展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其理论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辅导员工作室是基于理论探索基础之上,面向全校学生,面向基层,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或叫教师社团),它全方位为他们提供心贴心、一对一跟踪式的咨询、解惑、指导、帮助、培训、生活导航等全面服务;同时,也为朋辈辅导员、教师,为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提供各种培训和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搭建平台。

2、工作室开展工作的方法

一是工作室要基于团队的理论,把团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工作的理念,把工作的理念落实到工作方法和途径当中,谋求工作的平台;二是工作室内部要结合工作室的定位和目标,不断地拓展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内容、范围、途径和阵地。我们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团队的吸引力为学生在黑暗的夜空中点一盏最亮的灯,把所有需求者吸引到工作室来。

三、我校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1、制定了工作方案

每个工作室制定有详实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室的名称、简介、工作室定位、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计划、专业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咨询和服务等)和成员培养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

目前,17个工作室均建立了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如:西京驿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已有关注用户3300余人,仅2014年10月30日晚,工作室组织的一次达人秀决赛,微信公众平台单日浏览量近20000人次。

2、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

(1)学院先后制定了《西京学院辅导员专业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和《西京学院关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从而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完善考核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辅导员个人或团体自愿申请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优秀(特色)辅导员工作室”评选活动,获奖工作室成员在政策允许的条件范围内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级别评定时予以倾斜,被评为优秀(特色)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员,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时,优先予以考虑。

(3)保障运行经费

学校保障辅导员专业团队必要的运行经费,其经费从辅导员年度专项培训经费中支出;辅导员工作室运行经费学校允许社区(书院)从本单位年度发展基金中支出;社区(书院)要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提供充足的工作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和良好工作条件,并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3、构架了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运行系统

目前,学校在校级层面组建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大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团队;大学生学业指导团队;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团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团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团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团队等8个辅导员专业团队。而8个辅导员专业团队又下设17个辅导员工作室。

四、团队和工作室的主要特点

1、团队协同精神凸显

辅导员原来只负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在团队、工作室要面向整个社区(书院),甚至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变人自为战、班自为战为团队协同作战。

2、团队成员专业多样化

团队或工作室成员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搭配,促进了专业团队梯队建设,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团队架构。

3、整合资源,优化队伍

在遇到问题和进行危机处理时,团队工作模式为辅导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援支持和专业后援支持。后援支持还能使团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力量进一步整合,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工作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辅导员职业倦怠中的无价值感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五、辅导员专业团队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目标

篇3

【摘 要】就业工作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个辅导员工作重点。必须要抓住以就业工作中的三个关键时期,并做好相应规划和准备。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关键时期

就业工作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个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中。高校辅导员做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必须始终坚持将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工作始终,窃以为,要搞好就业工作,必须要抓住就业工作中的三个关键时期,并做好相应规划和准备。

一、三个关键时期的划分

根据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他与本科高校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根据培养模式、培养时间和方式的特点,我们可将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工作划分为三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时期,提前规划期,即从新生进校到大二上期结束;第二个时期,就业工作中期,即从大二下期到大三上期结束;第三个时期,就业工作完善期,从大三下期一直持续关注。

二、如何抓好就业工作的三个关键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提前规化——就业工作前期准备。高职院校的特色是职业技术教育,所以,在大一新生进校时,就应该在入学教育中,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未来工作构想以及实现途径,针对学生的理想、计划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们树立贴合实际的目标,清楚达到目标需要做的专业基础准备和个人综合素质准备。其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视优良的班风、学风的培养,重视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新生刚进校时,就给学生提出“学会说话、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目标,并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竞选,经历挫折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力和各种工作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和素质基础。同时,提倡班级学生多参加或自行组织各种有意义活动,既提升班级凝聚力,又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为进一步有效的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为辅导员应利用空闲时间对职业指导知识进行学习,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班上开展“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做”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激发学生更多地去思考人生规划和长远发展问题。

(二)第二个时期:就业工作中期努力。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称为就业准备期,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一般来说,当学生们在进入第四个学期后半期即大二下期的时候,就应该提前给学生们做动员,让他们开始进入就业准备期。但是由于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概念还十分模糊,对就业的诸多方面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还处于一种迷茫困惑的状态。针对学生呈现的这种特点,可以在此期间对学生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通过座谈的形式从思想上让每一位毕业生明确就业目标,端正择业心态,同时也让一些有升学意向的同学做出是“找工作”还是“升学”的选择。对于明确就业意向的同学,指导同学们开始着手制作就业自荐书等准备。并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组织各班同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模拟招聘会。模拟招聘过程中尤其是面试过程的各环节,让学生熟悉招聘流程,不至于以后在参加正式面试的时候因为紧张而错失良机。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的促进同学们的实践、实战能力。

第二个阶段,经过上一时期就业指导工作的铺垫,学生在就业思想方面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本阶段是学生参加各种形式招聘会的密集时期,也可以称之为“实践期”。当学校就业工作全面启动后,辅导员可以利用早已建立的飞信、QQ等新媒体沟通工具,及时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及自卑心理,积极参与竞争,大胆展示自我;利用一切就业渠道,以院系的招聘信息为主,同时也利用人才市场及网络求职,另外,也充分运用老师、亲友的社会关系来寻找就业机会,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面对初次参加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实战能力不强的特点。因此作为毕业班辅导员应在思想和实践上起到疏导作用,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招聘会,使学生多接触用人单位,多参与就业实战,从而增长经验,弥补不足。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分类进行指导很重要。比如,有一些成绩优秀、有潜力的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鼓励他们参加专升本考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对就业有难度的同学,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鼓励面向基层,提倡“骑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因此,在每年的就业工作启动之后,详细收集班级同学的具体信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会更加有针对性的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一名优秀的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爱好、志趣,广泛征询意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研究,在推荐的时候能与用人单位一锤定音。合适的学生推荐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就业率。

在就业工作中,也会出现过一些难题。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因为多次应聘失败,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毕业班辅导员要加强对班级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就业困难学生,给予关心,帮助其分析失败原因,扬长避短,实现就业。

(三)就业工作后期完善。学生们毕业了并不代表就业工作完结了,其实有很多学生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心理转变,比如职场人际关系不理想,比如当前职业状况与预期差别较大,等等,有部分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单位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存在跳槽倾向。因此,我也会利用班级QQ群和大家保持联络,分析他们的问题,尽量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鼓励他们在困境中学习经验,积蓄能量,同时寻找新的机会,阶梯上升。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时期是在就业工作中需要牢牢抓住的几个关键期,而“提前规划、分类指导、全程关注”是毕业班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三个重要的法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创业指导 队伍建设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正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加强和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紧迫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分制度掩盖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却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迫切性显露无疑。

1、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却没有跟上,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每年社会新增的1000万个就业岗位中,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中端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在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总量增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全面关注,正确引导,建设一只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而高端就业岗位却并没有明显增长。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观念陈旧、就业技巧缺失、在经济发达地区聚堆等问题更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平衡。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对化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就业创业指导自身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和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指导意见;能够帮助毕业生有效了解职业世界,掌握求职方法,明确择业方向,提升择业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评价其能力;建立健全服务毕业生的交互平台;拥有稳定的、长期的、友好的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可推荐学生参加就业实习、就业见习等实践活动;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掌握在校学生表现,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决定了要有一支高素质、掌握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方式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构成模式不够合理

各高校在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组建上却缺乏系统规划,在人员编制、绩效评定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队伍建设缺乏基本保障,导致人心不稳,流动性过高,不能形成梯队建设,严重影响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进度。从队伍组成上看,其人员多为兼职,有德育教师、就业工作行政人员和学生辅导员,编制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责任、目标的模糊,从业人员缺少对此项工作的认可度,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2、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不够专业

各高校中从事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师出身于各不相同的专业,从文到理,从艺术到农医,几乎涵盖所有专业领域,但真正从就业相关专业或者心理学毕业的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对就业指导的外延与内涵把握不够好。

3、就业创业指导培训体系缺乏实效。

在大学生就业的行政职能上大多以就业政策传达、就业信息传递、毕业手续办理等为主,缺乏对学生连续性、针对性的指导和规划,形成了“就业指导支招多,解惑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片面理解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忽视了正确认识社会需求规律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始终对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认识不清晰,同时在受教育阶段缺乏专业、企业的评测,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三、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辅导员角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也是始终接触的高校教师群体,该群体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合理设计就业创业指导方案。辅导员可以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理论应用等方面的弱项,引导其改进,并配合就业指导课专业课教学以及平时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使之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智商、情商和逆商。

2、辅导员角色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服务员。辅导员作为国家、社会和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可以及时掌握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最新动态,将就业创业政策的调整、就业工作程序的及时宣讲可以为学生在就业过程减少麻烦,避免进入就业误区提供有效的帮助。

3、辅导员角色有利于消除学生就业创业困惑

大学生对于年龄结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方面和他们比较接近且工作涉及到其生活各个方面的辅导员有着独特的认同感,愿意与辅导员建立起亦师生、亦朋友的平等关系。而辅导员本身心态健康,对于心理咨询的相关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性格特性、行为方式等有较好的了解,比较容易依靠身份、阅历等优势为学生正确分析、认识自己,消除自卑心理、放弃心理,成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员和困惑的疏导员。

4、辅导员角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能,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经济全球化带来多元化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对于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最强,对于不良观念的影响最大。辅导员在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第二课堂的优势,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摒弃唯金钱、唯权利的错误观念,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社会发 展为先的价值取向,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乐于奉献,乐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三、高校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

1、明晰权责,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划入辅导员职责及考核范围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岗位职责中尚未包含“全程化”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这一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并非是辅导员“分内之事”,辅导员做也可,不做也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短期内迅猛扩大,高校在校学生数激增,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一名辅导员(毕业生辅导员除外)面对上百名甚至数百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压力,很难对工作职责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产生积极性,往往是有空做点,没空不做,能做多少算多少。如果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明确写入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一内容或将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部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将帮助辅导员明确自身在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中的角色与工作范围,从而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自觉调整工作安排,制定相应计划,同时有章可循地开展工作。建设专门化的高校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辅导员是关键,只有使他们身份明确、权责明晰,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上的优势。

2、追求专业,注重科学,建立健全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培训机制

高校必须把辅导员参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努力提高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使辅导员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规等相关专业领域有所涉猎,争取达到持证上岗,同时定期举办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训与实战,及时更新辅导员在就业创业工作方面的知识,不定期的进行评估和考核,保证辅导员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质量,才能尽快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

3、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加强专门化的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必须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目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启动,薪酬制度改革也即将开始,要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就必须紧紧抓住此次改革的良好契机,建立和完善包括激励机制,政策导向、规范管理等在内的驱动系统和调控系统。建立奖惩制度,如:对工作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开展先进表奖等评选活动等。同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考虑其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现和实绩,将其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工作量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评审体系,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军华,邱飞,戴华,陈晓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 《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篇5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就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作用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一些低年级辅导员对就业工作甚至不关心。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而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开展就业指导,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协助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全程化意识薄弱。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诚然,出现以上现象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不无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认识不到位。如果说整个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网络的话.那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找准结点、准确定位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另外,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二)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等也需要毕业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将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错。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应该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四)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El趋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焦虑、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五)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包括: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及时调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其他相关渠道为学生采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为毕业生做好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的材料:帮助学生策划面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活动。等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辅导员要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求职择业技巧及相关心理知识等。要做到这些,就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训,即多听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的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多实践,即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树立全程化意识,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一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大二应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应侧重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篇6

[关键词]突出 注重 创建 加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38-01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基本行为要求,洮南第四小学少先大队不断探索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一、教育突出主题,形成序列

《活动纲要》指出:早会教育是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第四小学少先大队要求各中队利用每天早晨第一节上课前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教育,每天的教育内容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制订计划,并把每天的教育内容发放到中队辅导员手中,学校督促检查。教育内容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心理素质等。1.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2.识记常识。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手一册《弟子规》,教育学生认真诵读、熟记并遵守。3.教育学生上课如何听讲,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如何预习等。4.早晨见到老师、同学如何问好,回到家里如何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家里来客人时如何打招呼和如何到别人家里做客,等等。5.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用文明语言,绝不能以大欺小。6.教育学生爱劳动,认真做值日。少先大队每周五对各中队每天开展教育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评价并及时反馈。这种教育形式,我们做到了坚持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并收到了实效,深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二、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班队活动

为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校有校训、校风,各班有班规。各中队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少先大队还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各位班主任按照学校的要求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要求学生早到校每位班主任都能走到学生的前面;班主任都能积极带领学生上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且,每个班级在进门处都张贴了本班的班规,使学生有所遵循。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均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每周少先大队都进行“星级班级”评比,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总结、表彰,并发放星级奖旗。

三、创建书香校园,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书香是打造学生思想素质的精神家园,是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品牌工程。学校新建了教学楼,装备了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校园电视台、健身房、电子备课室、塑胶跑道等,各种仪器设备、图书均达到或接近省级标准,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均有藏书几百册,而且图书种类可谓琳琅满目。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学楼的二楼设为读书长廊,在读书长廊里,墙壁上张贴的是师生们精心设计的书签,每个书签上都标明了师生的读书心语。并且,每个楼层的转角处都有各班精心设计的小书架,有的是挂在墙上的简单的书架,有的是落地的书架,各班的书架可谓是样式新颖,美观大方,每个班级的图书均有几百册,各种图书都整齐摆放。学校每周为各班专门设计了一节读书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可自由阅读、互相交流。为了资源共享,学校还设立了活动图书箱,就是各班级的图书轮流阅读。我校每年都举行为期一周的读书节,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学校开展了红领巾图书超市、读书汇报、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除此之外,我校还坚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如开展谱曲唱古诗、游戏说古诗、摹写改古诗、朗读、书法、美术、手抄报、板报、手工制作、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我校还开设了作文、书法、手工制作、趣味数学、故事、舞蹈、美术、英语等特长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特长的课堂。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特长,发展个性。

四、加强社会教育,搭建素质教育的桥梁

加强社会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校和市交警队、市烈士陵园、市光明派出所、市关工委等单位,建立了少先大队教育活动阵地,并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利用传统节日或重大纪念日到校开展教育活动。如在雷锋纪念日,宣传雷锋事迹,让青少年了解雷锋、学习雷锋;清明节,讲英雄的故事,并带领学生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定期聘请交警大队辅导员到校宣传知识法规,同时举行交通安全知多少知识竞赛等活动。今年暑期我校为了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以使学生随时、尽早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开展了夏令营系列活动,如到预备役参观军事武器;到郊区参观农作物,了解农民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等,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到消防大队观看消防队员的演练;到洮南金塔集团通过科技人员的讲解了解辣椒的作用;到第三毛纺织厂参观工厂生产的机器和工人织布等活动。

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力量。使广大少年儿童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展开视野,实践体验,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7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和关键所在。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使资助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目前,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方法与标准上基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

一般来说,高校采用的认定贫困生的标准主要有:(一)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二)家住农村偏远落后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困难;(三)无经济来源的烈士及其他优抚对象子女;(四)家中有危重病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子女上学家庭;(五)其他因家庭发生突然变故,自然灾害等造成生活困难。

贫困生认定的程序: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同时提交教育部统一印制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它需要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即“贫困证明”。其次,成立由辅导员任组长,学生干部、学生代表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学习生活纪律、日常消费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评议,最后,由院(系)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复审,无异议后上报学校并公示。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问题

(一)认定标准难以界定

认定贫困生,必须将学生个人消费和家庭收入水平综合起来考虑。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标准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城市不同专业学生的消费水平也不相同,再加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因素,贫困生认定很难确定明确的标准。

(二)认定过程难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学生的“贫困证明”是认定的重要依据。但学生生源所在地的相关工作人员出具证明时即出于乡情、人情关系,又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在不损害本部门利益的前提下,往往审核不严,导致“贫困证明”泛滥和扩大化。另一方面,真正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不清楚民政部门的办事程序或缺乏社会关系,反而无法开出“贫困证明”。

师生民主评议是认定通过与否的重要环节。高校中,辅导员或班主任都有各自较为繁忙的日常工作,或由于所带学生人数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日常消费状况,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元消费结构,仅从外表方面很难确定其消费状况,这就使得评议的主观性较强;学生代表本身就与申请的学生是同学、室友或老乡,由于感情亲疏不同,他们在发表意见时,很难避免个人主观情感。

(三)资助观念问题加大了认定的难度

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无偿性资助容易造成其心理上的依赖性及行动上的惰性,甚至形成“等、靠、要”的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所以,资助的无偿性一方面使得有些学生不惜弄虚作假挤进贫困生的行列,另一方面使得少数贫困生感受到标签式的自卑,不愿申请贫困资助。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

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集中在经济上。然而,贫困学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有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成长经历等因素造成的各种精神层面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励志教育。贫困生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对自我认识不够客观,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励志成才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以自身积极的拼搏来实现人生价值。

感恩教育。在高校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家庭困难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学校应教育引导贫困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感谢父母、学校和社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自卑,敏感,防范意识强,极易受到伤害。高校应通过教育、咨询和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对他们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百折不挠、勇敢刚毅的品质,使他们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收获人生。

诚信教育。学校教育应让学生意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公民的立身之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认定的行为。同时,还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只有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变的完善,才能杜绝伪贫困生出现。

(二)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

教育部只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了一个定性的解释,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定量。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更为科学合理、具备可比性、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标准,如学生家庭年纯收入、学生在校月消费水平等作一个量化规定,使认定工作操作性更强。同时,对能提交城市低保,农村特困证明,烈士、孤儿证,家人重病医疗证等情况予以优先认定。这样,两方面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使认定标准更加客观,认定结果更加真实。

(三)建立贫困生认定的责任追究和跟踪监督机制

在认定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贫困证明与事实不否,除了要追究学生的责任外,还应追究出具证明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增强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法纪意识。高校领导应该按照要求配足辅导员,以确保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在组织贫困生认定时可以有的放矢。

篇8

关键词:高校 本科生导师制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辅导,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这种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管理制度、育人体制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新形势下的本科生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也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本科在学生自在校学习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工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

由于中学阶段时学生已习惯于机械学习,并且很多事情由班主任和家长全面负责,学习与生活方面已形成依赖性,从中学来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出现了精神上的困惑。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较差的问题日渐突出,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等;并注意加强与学生及其家庭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学生工作部门、教学主管部门的配合协作,主动协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对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面,如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定位等指导方向较少。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制度。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建立“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人才。

实行本科导师制是对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融合了辅导员、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导师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可以真正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更好的完善学分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学分制完善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对本科生的教学采用了学分制,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计量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允许学生在修业年限、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与学年制有较大区别。由于刚进入大学时期的学生对学分制了解甚少,选课比较盲目,不注意知识的系统整合。而实行导师制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所选课程提出必要的建议,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有利于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大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提出的,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方法有所不同,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点,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等的学习,定期进行检查、评定。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同时,让学生在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后进行选择,可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发展,较早地接触并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有个性、有能力的新型大学生。

二.在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教学改革实践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秉持中西合璧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如何把这些大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2010年我校也开始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并着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使导师的工作渗透在学生身上,创造导师与学生间近距离的人格交流。

(二)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我校实际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反映,作为一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工作繁重,精力不够。院系能够担当导师的教师大多工作繁重,人手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势必会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

2.见面次数较少,师生缺乏联系。我校学生学习与生活均在学校校区,导师较多为其他地区居住,由于交通距离远,会出现导师与指导学生见面次数少、见面时间短的情况,这也不利于导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3.缺乏导师激励机制。导师工作量大,激励措施欠缺,不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职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要建立起导师制工作考核制度,保证导师制的施行有章可循。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定位和职责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导师制是基于人为关怀而产生的,要求指导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做到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做人和做学问,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做好计划。每次开展指导活动,都要做好活动记录。在每学期末应做好工作总结,并向学院提交总结报告。学院将综合评定导师,做出考核结果,作为教学上的考核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高校应以行政为主,人事处、教务处、学务处、联合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集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的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确定合理的介入时间

不同高校再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新生入学后半年到一年,有的则是在二年级或者四年级毕业论文时配备。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后半年左右配备导师比较合理。新生入学后,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也正是需要帮助辅导的发展过程。这个时候是本科生导师介入的最佳时机。导师制在后期会有变化,例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选课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期间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学习方面、论文方面、就业方面等相关问题的辅导,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方式。

(四)加强对教学双方的监督

学校要同时对导师和学生进行监督,规定学生应履行和遵从的义务,并与学分、评优评先、毕业结合起来。学生应遵从的义务具体包括:学生有义务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导师的指导;有义务与导师充分讨论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指导;有义务与导师充分讨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制定出学习计划;遵从导师按照商定的学习计划对选课的指导意见;遵从导师按照学习计划安排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各种评优表格和就业推荐表,应另辟一栏,由导师填写相关意见。而导师的指导意见,应能对学生的各种评比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论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下,本科生导师制亟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上进行总结完善,只有这样,本科生导师制才能真正得以落实,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满亚辉等,军队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4).

2.王建方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车承红等.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药学教育,2004,(3).

篇9

一、加强少先队基础和组织建设,做好少先队常规工作

1、实行中队值周活动,促进班级自我管理。

本学期自3月下旬,取消了原来的大队值日,开始实行中队值周活动。从三年级中队开始,由该班中队辅导员老师带领班级3名中队委员对全校各个班级一周内所有的情况进行巡查,包括晨扫情况、教室卫生情况、教师桌凳摆放情况、课间学生不文明行为、电器使用情况、课间操眼保健操情况、午餐秩序等。每天、每个课间都进行巡视,并在第二天的课间操时间全校公布反馈前天情况和填写一日公示栏。为了更好的协助寝室管理员管理住读学生,每个中队值日里有一名住读学生,主要负责在放学后对所有住读学生的就餐、就寝、活动等进行巡查记载。对于这项活动的开展,刚开始,部分老师和学生有些不理解、不适应。但随着中队值周活动的逐渐深入开展,各个班级对这项活动逐渐了解、逐渐重视。班风班级也在逐渐转变。校园里乱丢乱扔的现象少了,追逐打闹的情形少了,课间活动逐渐回归了自然和正常。所有的这一切,都依赖于参加中队值周的辅导员老师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作为大队辅导员,主要在各个月末对本月情况进行汇总,同时参加班级中队值周和提醒、调节相关中队值周事宜。

2、精心组织每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本学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照样隆重而庄严的举行。为了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品行教育等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升旗仪式中,调整改进了以下几项:1)学生着装的统一要求,在校学生一律穿校服、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升旗手、护旗手则佩戴相应标志。2)唱国歌由大队委员李玉娇同学做指挥。3)国旗下讲话由大队委员主讲,该班辅导员老师指导组稿。相关主题由大队辅导员学年初拟定,给予各班做参考。如遇下雨不能举行升旗仪式,但主题讲话照样在广播室进行,从未间断。

3、协助学校体育部,开展值日领操活动和协办春季达标运动会。

在学期初,从大队值日里挑选有胆量、责任心强、体操做的标准的学生每天负责全校课间操的整队和领操活动。协助筹办春季达标运动会,训练鼓号队,组织学生撰写、播音广播稿,弘扬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4、重视少先队组织建设,发展一批新队员

定期召开大队部会议,听取各班大队委对班级、校风的情况汇报,采用比较合理的建议。对大队委员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身边的同学做好榜样。在六一来临之际,发展了一批有进步的学生吸收为少先队员,壮大了学校的少先队组织。

5、积极配合政教部门工作,参加班级建设各项工作,认真参加创建“温馨教室”的活动评选,及时汇总每月班级的考核数据,组织学期末班级优秀学生评选等。

二、坚持活动育人的观念,精心筹备组织各项实践活动

1、三月份,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在学校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清洁校园活动”。动员全校师生,在3月5日下午,对校内校外的环境做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特别是对校门外道路两旁的垃圾清理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环境保护靠大家,同学们平时的乱堆乱扔对环境的污染是多么严重,要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2、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4月4日,带领五年级全体师生到董家烈士墓前进行了扫墓活动,同学们为烈士敬献了亲手制作的小白花、花环,诵读了清明诗词,表达了对烈士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之情。为了体现扫墓活动的庄严和重要性,今年的清明节扫墓活动定点五年级学生,目的是让每一名在校学生能参加而且只参加一次扫墓活动,,通过精心的筹备让所有参加的学生对这一次活动记忆深刻,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本学期大型的德育活动主要是配合上级文件精神,在全校广泛开展“爱湖北、爱家乡”主题读书活动。活动开始前,我认真研读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活动方案。通过书画专刊、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对什么是“两圈一带”,“凤舞九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家乡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旧县镇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通过各班的精心组织和筛选,产生的选手在六一节精彩的演讲,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学业规划计算机网络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以学为主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的学习。

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学习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订学业发展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换言之,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的过程。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成才的主动性;(4)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一些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业规划实践探索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学业规划包括学业规划选定、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实施、学业规划评估和激励与惩罚五个部分。大学生学业规划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每一个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大量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网络)的日益普及,特别是高校校园网和学分制建设的推进,使得网络广泛地融入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不仅仅作为一项技术和工具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学习途径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业规划的有效性。

(一)学业规划选定

首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干什么。古今中外,因兴趣之花而点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胜枚举。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兴趣与成功概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兴趣可以造就伟人,兴趣可以使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终生。但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模糊,甚至没有,需要学生参加网络上已有的学业规划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分析测评的结果,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来认定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奋斗和学习。

其次,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网络版的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结果中有一个部分就是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能力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左右与支配人生命运的一种主导性的积极力量。因为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认定自己想干什么的基础上确定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应该培养的能力。

再次,分析未来,确定社会要求干什么。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信息,着眼将来、预测趋势,立足于所学专业发展变化的需求。选择社会需要又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才是最好的。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与社会要求干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几方面的结合点和链接处正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关键所在。

最后,选定大学阶段学业规划的总目标。大学阶段的总目标包括两个层次:(1)顺利毕业;(2)工作或深造,工作包括考公务员、协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出国工作等,深造包括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

(二)学业规划分解

学业规划总目标制定以后,要对其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即制订具体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的总目标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学校、学院、班级和个人四个层次。将学业规划的总目标按照时间维度细分成以下的目标:学年学业规划目标、学期学业规划目标、每月学业规划目标、每周学业规划目标、每日学业规划目标。另外,学业规划的总目标根据评估的要求细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分解后的学业目标使得学业规划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和可评估。

(三)学业规划实施

学生(规划及执行者)要认识自我、分析情况,增强学业规划的主动意识,主动约请班主任等指导教师予以指导(原则上,约请指导的时间为学期末,最迟为每学期开学初三周内),认真拟定或调整学业规划,并请指导者签署指导意见;要增强自信心,把握每一环节,切实实施学业规划。学生应提高规划的主动性,自觉实施规划,调整规划,努力完成目标。

教师(指导者)作为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教师原则上由规划者的班主任担任,也可由规划者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担任。指导者是关键,要熟悉指导对象的专业发展前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提高学业指导的可执行能力。指导教师首先应通过集中辅导方式开展全面指导工作,其次应通过个别谈心等细致听取规划者的陈述,帮助规划者剖析情况,释疑解惑,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与规划者探讨分析规划的可行性(目标与措施),签署指导意见;平时应关注规划者具体实施规划的状况。

学院(组织及监督者)每学期初部署学业规划工作,对班主任提出学业规划工作指导意见;做好面向学生的宣传工作,要求学生主动开展学业规划相关活动。学院是保障,负责每学期抽查一次学业规划执行情况,集中抽查时间为每个新学期的第三周,对未进行指导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

(四)学业规划评估

及时根据环境和条件对自己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估,做到定期评估:每年、每学期、每月、每日进行检查评估,进而分析原因与障碍,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由于现实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要求学业规划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个人及时反思和修正学业规划目标,变更实施措施与计划。

(五)学业规划激励与惩罚

激励措施能将人的潜能和积极性激发出来,惩罚可以防止惰性的产生。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整体执行情况应与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相挂钩,个人一定要制定出完成阶段目标后对自己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及早设计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明确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并获得成功,这也是学业规划对大学生最大的激励。

三、结语

依据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理论和流程,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该系统充分整合学校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的信息,为大学生学业规划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支持。该系统包括师生交流、职业测评、学业规划选定、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评估和学业规划激励等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的层次性、全面性和全程性,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恒亮.策划未来学业规划[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强,刘晓文.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书育人,2006,(20).

[3]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4]王本玉,于祥成.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