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景创设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情景创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情景创设

篇1

【关键字】初中数学 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

引言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进入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每一节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小学阶段,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又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开展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初中阶段学习好数学课程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设情境的数学教学能够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分析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老师的数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创设质疑的情景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自身所创设的多种因素对学生的内部因素进行诱发,在课堂教学的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创设质疑的情景,以便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或者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则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更好的产生质疑,以便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提问。另一方面,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便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提问,从而获取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识。

数学课堂上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质疑与讨论,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被调动起来,以使得数学题目的解法更加的多元化,这样学生的思路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延伸。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拓展,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与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创设探索性问题的情景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以便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的机会。如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一个结论又是被怎样猜测到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又将如何被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开展学习交流,以便可以和他人更好的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讨论的基础之上去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问题是开展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问题意识也是学生思维的重要动力,是学生更好探索与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学习的习惯,使得学生可以养成想问、敢问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保障数学教学成功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探索性能力的激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的情景

在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是学生从现实经验到学科活动经验的过度阶段,同时这也是一个抽象和归纳的复杂过程,而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则更多是表现出知识的演绎的过程。所以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实现探索和求知精神的有效统一,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成为学生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的构成课程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在创设生活情景的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准确的把握好创设情境额准确切入口,以便能够更好的确定问题情景的正确框架。比如在分式运算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就可以提问,将一定量的糖加入到糖水中是否会使得水变甜,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从而引导探究新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当然数学学习中创设生活情景的思路是多样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老师善于发现,积极运用得到数学的教学之中,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操作的实践情境

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创新技能和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数学中实践所活动的知识往往更加的深刻,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所以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创设操作的实践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依据教学的内容,特别是教学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创设情境的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真正进行动手操作,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数学。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非常漂亮的房子,窗子的上方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被不小心打碎了,只升一下一个底角和底边,请问能不能给这个窗口配上一个合适的玻璃。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学生们积极的进行动手操作与画图,设计出更好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之上全班所开展的交流就会活而不乱,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但被调动起来,同时也很好的丰富了教学活动的经验,另外也在进行集体交流的基础之上获得了智慧的提升。创设操作的实践情境是拓展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结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情景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创设情景的关键一方面是要结合教学实践创设一个非常恰当的情景,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能够置身在情景之中,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这样才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的充满乐趣,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也会更加的高涨,这会使得初中的数学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在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得到很好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熊尚忠.问题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2]于运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04).

[3]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8).

[4]龚志红.关于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5]曹永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3).

[6]曹巧宁. 标新立异――浅谈新课标下的高效数学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

[7]张霞.破解教学“瓶颈”,提高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8).

[8]陈奎.新课程四种策略学好数学[J].青年与社会.2012(02).

篇2

关键词 情景创设 实际 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情境(情景),它是一把双刃箭,因为它在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的同时,又在“占用”时间,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就会使一堂课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效率低下。有些公开课情境丰富,表演精彩,但学生课后解决问题不知所措。那么,究竟如何创设并运用好课堂教学情境呢?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情境创设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和实际,知识脱离了实际就失去了血肉。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会富有吸引力和成效。今天,学生不仅从生活中接触实际,更多地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中了解实际、获取知识。因此,可以从现实中、传媒中、历史中、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广泛选取实际问题情境的素材。

这么多年的教学,教了这么多回的二次函数,我今天第一次采用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法。首先,我给学生放了几张照片和一些动画演示(配乐欣赏),有赵州桥、隧道、杂技跳台、跳水、喷泉、荡秋千、跳绳、踢足球、扔铅球等等,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最后画面定格在姚明身上,还播放了姚明投篮的场面,同学们身临其境为姚明呐喊助威。可以看出姚明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等姚明投篮成功后,动画演示出姚明投出的篮球运动的轨迹—一条曲线(开口向下),这条曲线的名称“抛物线”是学生看了图以后脱口而出的。我佩服前人对数学名词命名的准确性和形象性。篮球投篮的命中率是决定一场篮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其技术方法是教练们和球员们辛苦训练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明确了研究这条抛物线的必要性。研究这条抛物线首先要定位,定位的方法采用直角坐标系(学生说的),为了简单方便地研究,学生说把最高点当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如图所示),根据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已知这个图象过原点(0,0),学生得出了c=0,根据关于纵轴对称,学生又得出了b=0,(其中经历了讨论和计算),最终,学生们得出了具有这种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是y=ax2,再从图象上由x与y的取值情况得出了a是负数。

接下来,好像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y=ax2的相关性质犹如一个个谜团被他们一点点揭开了……更加欣喜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和愉快。

二、情境创设要多考虑实际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拓展的内容不会太多,该如何拓展,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素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否则,我的拓展就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在课前我会花心思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了解学情、善于与人沟通的处事能力和较高的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他的课堂才有可能有不俗的表现。

首先,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们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学到了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二,这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这节课下来,对全部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第三,这节课是充实的。这节课不完全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我不能完全的预先知道他们头脑里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课堂中有的是我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今天真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真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能力,只有把学情了解“透”,才有可能采针对性教学手段,创设最佳的数学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喜欢”数学,才能更加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节课的感悟,说明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快乐,又富有教学成效,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认真积累和总结,有所创新地恰当运用。

(作者单位:公安县郑公中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情景;教学效率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富有情感的、贴近生活的,具有活力的课程,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一、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甚至是身上的生活事例,学生比较熟悉,有直接的接触与切身的体会,自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去实践。平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熟悉与把握他们的现实经历、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在教学中,教师就地取材,利用学生经历过的事实、活动,教授数学知识,学生往往会注意力集中,投入思考与讨论之中。在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为使学生对“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有较深的认识,我通过一个学生们熟悉的有关足球比赛的事例来教学:

我们知道,足球比赛既有赢也会有输,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如果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2球记为+2,输3球记为-3。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

再由学生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由于教师创造了既具有生活化,又具有趣味性,适宜学生领悟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出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知识、内容并不一定由学生亲身经历接触过。但可能是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数学课堂教学同样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不等关系,首先列举了如下例子:(1)某城市对车辆有限速要求,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千米/小时:(2)乘公交车时,身高不超过1.20米的儿童免费;(3)某航空公司规定,空姐身高不得低于1.66米;(4)某大桥对车辆吨位的要求是不超过15吨。提问: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各种不同的不等关系。

在讲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条件时,可以设计下列情境:小陈与小黄在操场上踢足球时,不小心踢到教室窗玻璃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装饰玻璃被打碎了(教师运用硬纸片展示打碎的样子,其中A,B,C为三顶点)。小陈与小黄拿着打碎的玻璃到玻璃店让店员配玻璃。店员马上配好了与先前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问学生:“你们知道店员是怎样配的吗?”学生们会饶有兴趣的思考、讨论,从中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

三、借助实物演示生活情景

实物是真实的存在,直观,可见,可触,可感。数学教师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教具如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外,还应努力创制其他实物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事先准备了一块纸板,上面画一个五边形的广场,五个角分别标着A、B、C、D、E。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演示:小明沿着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问:(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3)在图中,你能求出1+2+3+4+5等于多少吗?你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引出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上课时,教师要学生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学生们会想出不同办法,如爬上去量,找根长竿量等。教师拿出旗杆模型,引导学生:“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办法,就是借助手电筒和尺子。怎样量呢?学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你就明白了。”本课学完之后,再组织学生借助实物,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能将静态化为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理性化为感性,再现、演示、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利用多媒体,通过生活化地演示、解释,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定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在没有实物杆秤的情况下,可借助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用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运用多媒体演示温度计温度在0度以上、0度和0度以下的几种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认识数轴的概念。

当然,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还有很多,而且各种途径、手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显生活。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情景,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骆建富.联系生活实际 引发学习兴趣――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06).

[2]吴华江.初中数学生活化例题举隅[J].数学教学通讯,2006,(02).

篇4

【关键词】衔接过度;问题数学化;吸引;求知欲;学以致用

在二十年的数学教学中,我认识到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很好地创设问题情景,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就会自觉、主动、深层地参与学习的探究和研究,很快就能发现、理解所学的新知识,并能很好地应用新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所谓的数学问题情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目的、新的问题,而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此时他们就有一种渴望达到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情景创设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对教学内容产生直接的兴趣,形成了学习的动力。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创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更多的联想,容易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参与新知识的获取、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进行了问题情景的创设。

一、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创始问题情景

通过构建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情景的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化的过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幂的乘方法则,我给出了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下列式子中“6”和“m”的意义。

(23)6 (an)m

(2)计算。

23×23×23×23×23×23 an・an・……・an・an

m个

在解答完上面4个小题后,让学生比较他们的结论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底数和指数上有何变化),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就能得出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或转化处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二、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要把日常生活的问题数学化,让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

例如我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用“平均增长率”问题导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学习好了一元二次方程就能解决此问题。又如在教学“垂径定理”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李同学在家帮妈妈打扫清洁时不小心把一圆形镜子打破了,只捡到了一块含有一小段弧的玻璃碎片,他想配制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镜子,找出它的圆心和半径李同学有点困难,你能帮助他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

三、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打动人心。而许许多多的故事又与数学知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描述,情节会更加感人。使学生精神更加兴奋,精力更加充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除了设计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外,还讲述迪卡儿发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故事。很容易就将学生带进这节课所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王国。

四、从探究性学习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

问题:一公交公司业务员准备对本公司的一线路进行一次调查,已知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客车要停靠12个小站,问乘客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路线?

出示此问题后,教师设问:你能解决此问题吗?先让学生讨论,老师再点拨,把问题转化为“线段的条数和规律的探究”,让学生们自己去画图,相互讨论,纷纷投入到结论的探究中去了。

五、从生产和生活中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的着,有的亲身经历过。数学教学中坚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如赢利问题,贷款问题,销售问题等等,这些素材都可以从学生的身边去获取,也可从资料上获取。如我们在建立函数的概念时,可让学生去调查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销售情况,再将同学们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分析,引导学生得到常量和变量,进一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得到函数的概念。这样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函数概念并不抽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还有很多,精彩的问题情景设计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法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生计勃勃,让我们的学生很有兴趣地去学习,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使他们“想学”、“好学”、“乐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3

[2]《新课程标准纲要》

[3]曾义群.《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4]秦岭.促使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6)

[5]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师大出版社,2002

篇5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故事之中。例如,在《乘方》一课的教学,就用动画播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在某个国家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这位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个格放1粒米,第二个格放2粒米,第三个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个格。”国王听后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播放完后问学生: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学生看完后兴趣大增,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趁势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方的知识,看看需要多少粒米才能放满一个棋盘的64 个格。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如在讲授《线段的大小比较》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会在墙上1.1m和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小朋友是否需要购买全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把抽象的教学问题形象化,我们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法来创设情境。比如,学生初次接触直线、射线、线段,这些几何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实物的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几何概念,可以通过光线、绳子等周围具体的实物来引导学生感知这些抽象的概念。

四、创设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真正做到用双手去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时,让每一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和小剪刀,自己动手剪一剪,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自由讨论,交流,看看正方体展开图总共有多少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空间观念都得到了高度发展。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问题化,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数学思想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材生动地创设了拉面师傅拉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体会到生活中浓浓的数学味。

例如: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标出1.1m、1.4m的地方,小朋友进站时,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知道要不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进而引入“线段大小”的学习。实践表明,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学习,可以发展联想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二、把“问题情境”趣味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发求知欲。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以下游戏: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5再减去2,然后说出答案,教师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出的结果为“33”,教师通过解方程5x-2=33,得x=7,即猜出这张牌为“7”。在老师“猜”对几次后,学生对教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教师进而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求知欲大大增强。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效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懂得了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

三、把“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边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教师接着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将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把“问题情境”活动化,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为了测量操场上的旗杆的高度,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探索活动。

提供的测量工具有:皮尺一根;教学用三角板一副;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俯角、仰角的仪器)一架。请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设计可行的测量方案,要求如下。

(1)写出你选用的测量工具。

(2)简单地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3)根据你的方案记录测得数据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4)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吗?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探究

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教师无论是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我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谈谈认识。

一、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中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容易关注,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学生思维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演示: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让学生猜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学生有的猜是四边形,有的猜是正方形……)我用动画演示:剖开塔基的截面,显示它的形状,正方形的形状得到认同,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在建筑中应用直角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这样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注意,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知识。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引导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学生会更有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强化教学效果。

三、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孔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3+3+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如何理解呢?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认识能力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发散式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美妙感觉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途径思考,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进而产生新的信息。它能从各种设计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用浅显知识说明较复杂的问题,即“简约”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有益的。

六、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活力和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训练了思维。问题化课堂教学,能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既是教育工作者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永恒命题,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教育课题。在我校提出的“一二三四五”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初中数学组全体教师承担了河南省课题《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并荣获省一等奖。本课题从(1)有效问题情景;(2)有效数学活动;(3)有效的小结与评价; (4)有效作业设计四个方面研究并阐述了如何打造初中数学有效课堂。而有效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也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此着重谈谈初中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有效问题情景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二)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开展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准备策略研究。包括明确目标;准备问题情境创设材料;开发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新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方案的编写方法等。

2、开展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包含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重建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如何既关注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等。

(三)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探讨学生新课引入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效教学的问题情境案例

(一)利用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利用数学与生活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

(三)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以此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四)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悬念、探究型问题情境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

(五)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探究过程,共同分享动态生成的结果,通过共同学习和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相长。

(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我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就能接受65% 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情境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有效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所产生的作用

(一)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精心设计的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的,专注的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二)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指向作用、激励作用、标准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好像给思维定了一个“锚点”。一个出色的教师总能在教学开始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整个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些目标展开。

(三)有效的问题情境能设置认知冲突,破除“前概念”的影响。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基于以前的思考,可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这是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如果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看法观念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错误观念,那么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将引发学生意识上的矛盾,打破学生的旧有的认知图式,通过引课顺利过渡到教学过程。

(四)有效的问题情境能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教师在预设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问题的答案,模糊不清的问题和答案模棱两可的问题是有效课堂的大忌;其次要考虑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回答程度(是否全面、准确、清晰),学习没有生活经验的问题要有预设的铺垫,对描述上的困难要有实例、图片或实践上的引导;再次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应对的方法,这就要求对问题的结论有预设,全面考虑学生出现错误后的纠正、完善、拓展。

四、对于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实践与探索的思考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同问题紧密结合,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偏离了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二)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引起思维困惑,激起疑问形成。激疑为先,讨论在后,点拨思路在最后,激疑一定不要忙着解惑,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情感,这是教学把握的关键。

(三)目标实施有梯度。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这样,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需“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情境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和谐性、实效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篇9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我认为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情境教学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现结合本人十年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我个人认为要符合以下原则:

一、主动性

我们面对的是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能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教学实例: “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800元可领取八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转贴于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四、渗透教育性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篇10

【关键词】教学情境 优化 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本质的、真实的或合理的。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这种情境是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的有机结合.数学问题是数学认识主体已有的数学及其有关的科学知识背景与其所确立的数学认识目标之间的差距。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以生产生活情境为课堂新知识引入切入点,重视生活生产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体会到生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提高了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笔者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五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包括通过车辆数量、通过车辆颜色等)。由于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明确或初步明确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例如在进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外画一个点,并在直线上取多个点,测量连接直线外的点和直线上的点长度,哪条最短?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动手操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景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寻找素材,及时捕捉前沿的最新信息,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设计好问题。

例如在学习"频率与概率"这节课时,笔者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要交流,然后笔者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此言一出,同学习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底下有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状笔者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此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于是请每一组一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同学们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果然相同。这一结论势必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四、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学是一门与数字符号打交道的过程。为了把这一枯燥无味的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我们可以借助修辞和寓言故事等来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引导学生学习"零和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时,我做了这样的比喻:零和正数是无病的人,负数是有病的人,绝对值是医院,无病的人进了医院出来仍然无病,有病的人进了医院出来就成了无病的人。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数学典故的例子很多。

五.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游戏情境则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创设游戏情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一个好的游戏情境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可以使孩子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例如《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中,请每位同学准备不同的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总而言之,情景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科学地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