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规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规体系建设方案

篇1

近几年,在国资委、财政部及证监会的大力推动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逐渐掀起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体系的热潮。然而,这是一个较新的管理领域,很多企业在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操作困难、难以落地,或者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体系建设成果最终变成几本束之高阁的手册。其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是当今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它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困难。

一、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区别与联系

经常有客户问我:风险管理和内控是什么关系?我会这样告诉他:

第一,它们是包容关系,风险管理的涵盖面大于内控,内控是进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工具,大约占60%-70%的内容。

第二,内控侧重于将风险理解为潜在损失,进行内控主要是减少潜在损失;而风险管理将风险理解为中性词,是潜在损失与机会的结合体,进行风险管理就是减少潜在损失,放大潜在机会,从而提高价值获得。

第三,风险管理侧重关注决策的正确性,而内控侧重关注决策后在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例如公司要投一个项目,在决策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引导决策结果,这就是风险管理;而在已做决策并进行投资后,设计各种严格的项目控制机制和措施以防止项目失败,这就是内控。

第四,风险管理主要是国资委在推广,重点针对央企、国企;内控主要是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在推广,重点针对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当然,今年5月国资委下发了红头文件,内控也开始在央企及下属公司推广。

二、为什么很多企业建设不好内控体系

第一,理念问题。内控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不少管理者认为内控就像镣铐,戴上了束手束脚,影响企业运行效率。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企业在快速成长时,往往容易忽视自身基础管理的夯实与提升,内控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管理漏洞百出,企业内部缺少相互制衡,舞弊、造假、现象频发,迟早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到时候追悔莫及。只有正确认识到内控的价值及作用,才能具备建设好内控体系的先决条件。

第二,方案问题。很多咨询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方案是传统的合规型内控,这种方案以满足内控指引为出发点,保障内控体系通过外部审计、证监会检查为基本目的,一般包括内控诊断、风险识别与评估、流程梳理、穿行测试(编制控制矩阵、查找内控缺陷并提出整改建议)、内控手册编制等内容,其中穿行测试是审计方法,占整个方案内容的70%以上。

这种方案确实很合规,能够满足内控指引要求,但存在以下弊端:

(1)起点低,没有以战略分解作为出发点设计方案,内控体系建设成果容易与战略不匹配,甚至成为战略目标实现的阻碍。

(2)内控体系建设主体大多数是集团型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集团管控问题,如果方案中没有引入集团管控思想,容易出现总部与子公司内控体系建设水平差异大、内控管理权责不清、接口不明、流程衔接不畅、企业运行效率降低、内控体系难以推行落地等问题。

(3)70%以上的工作量花在穿行测试、内控缺陷挖掘及整改,过于偏向审计导向,容易造成内控强度过高,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内控真正的内涵不是把所有的风险都控死,而是把握控制强度与企业运行效率的平衡,降低潜在损失,提高经营效益,带来价值增长。

因此,内控体系建设方案应以管理提升为导向,以战略梳理及分解为起点。结合集团管控思想,除了使用传统方法,更要深入研究企业实际,对比标杆企业,将先进的组织体系、权责体系、制度及流程体系、管理策略与措施等与企业相结合,在满足合规要求的同时切实提升综合管理水平。AMT的集团内部控制体系产品正是基于上述思路设计。

第三,推进方式问题。有的公司领导把内控体系建设任务下达给审计部、企管部或法律部,让这些部门自己去推进,结果处处碰壁,部门间协调起来困难重重,体系建设进度一拖再拖,成果质量不符要求。

其实,内控体系建设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原则:“高层重视、全员参与、考核纳入、逐步推进、分布实施。”笔者于2011年在江西省某大型试点上市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项目经验值得借鉴:

(1)成立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总经理分别任组长及副组长,各副总为成员;下设项目办公室,由总经济师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各部门经理组成,其中审计部经理为组织者,协调各项工作。

(2)通过邀标方式选择知名度高、专业实力强、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提供全程咨询、技术辅导及成果检核服务。

(3)公司总部每个部门抽调2-4名人员,各试点子公司分别抽调5-7名人员,合计抽调100多名人员配合内控体系建设(实际建设工作中有更多人员配合,几乎实现了全员参与)。

(4)建立内控体系建设考核方案,对各部门及试点子公司进行考核。每月由项目办公室、咨询团队进行评分。对综合排名前三的部门予以公开表扬,增加5%-10%年终奖,排名最后的部门进行批评,扣减5%年终奖。

(5)配合咨询团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每周五下午三点开例会,咨询团队及各部门经理进行进度报告、成果检核、问题研讨。咨询团队深入到每个部门进行手把手辅导,对各部门工作成果进行检核,反复修订。

(6)内控体系建设初步完成后,分别召开专家评审会、经理会、董事会对成果进行检核。

(7)制定两年的内控体系分布实施工作计划,先选择三个部门及一个子公司试行三个月,第四个月对试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调整,然后再全面推广到所有部门及子公司,并在后续不断改进。

通过以上推进方式,该公司2011年底被江西省证监局评为“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标杆企业”,本人有幸被证监会推荐为内控专家,各地上市公司纷纷到该公司去调研学习。

篇2

一年来,在局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这和领导的关心以及身边同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求实创新,不断磨炼自己,尽我所能把工作做好,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

(一)消防员招录工作。2020年,根据局领导的安排部署,本人全程参与公开招录消防员的体能测试、笔试、面试等工作,招录消防员20名,为全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应急预案管理及演练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已完成,并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审核通过后印发。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县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综合防灾救灾能力,组织各乡镇、部门、基层单位扎实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全县共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59场次,参演人员3万余人,其中,开展县级层面综合应急演练2次。

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一)严格火源管控。按照县森防指办《关于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要求,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专项督查行动,督查检查乡镇19个,国有林场(站)9个,查改问题隐患41条。

(二)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草原防灭火的第一道防线来抓,大力宣传森林草原防火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常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结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安全月”等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8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200余条、插防火警示旗2500多面、宣传包500个。

(三)强化预警监测。通过政信通平台、微信群等媒介,适时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到乡镇、村组、农户,形成指挥畅通、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打早、打小、打了”。

三、新型应急体系建设工作

(一)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制定全县工作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县新型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将应急管理六大体系建设中的26项工作内容细化为64项具体工作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时间进度按照三年建设的要求稳步推进实施。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各项建设任务。

(二)应急管理专家库建立情况。制定下发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库的通知》(古安办发〔2020〕33号),督促各相关单位积极推荐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火灾防治、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科技信息化等行业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审核通过40名专家。

(三)重点行业及示范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情况。根据**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强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古安发〔2019〕5号)精神,全县重点行业和示范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制定了各自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并根据方案要求逐步实施中。

篇3

一、开展检查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是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特色、求新发展、树新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找出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提高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我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为打造“平安”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检查活动的组织领导,区司法局成立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区法律援助中心、办公室、法律管理科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开展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法律援助中心。

三、检查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法律援助法规、规定执行情况;

(二)法律援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法律援助机构、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情况;

(四)开展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情况;

(五)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建设情况;

(六)提升与拓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援助文明窗口建设情况。

具体检查项目参照《市区法律援助规范和质量检查标准》。

四、检查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阶段(5月份下旬):制定方案。根据部、省中心和市局通知要求,结合全区开展“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建设、提升和拓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窗口建设等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按照通知要求认真学习法律援助法规、规章和第三、第四次全国法律援助工作会议精神等,提高对开展法律援助“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第二阶段(5、6、7月份):自查自纠。参照《市法律援助规范和质量检查标准》,对落实法律援助的法规制度、经费保障和管理、开展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农村法律援助体系建设、提升和拓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文明窗口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认真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研究改进办法,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阶段(8月、9月份上旬):集中检查:对自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确保活动符合标准。迎接9月下旬市局活动领导小组对我区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的集中检查。

五、检查活动工作要求

1、要将检查活动与我市开展的法律服务质量年活动相结合,扎实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检查工作,真正做到边查边改,重点在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上取得成效。

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属地管理、行业负责”的原则,学习借鉴北京市顺义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经验,以建立企业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推进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和政府实施动态监管为核心,以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考核机制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逐步形成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切实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建立市、县(市)区两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市和各县(市)区同步开展建设试点,市级试点地区安排在肥西县、瑶海区和新站区,积极完成省安委会赋予的试点工作任务。各地要选择1-2个乡(镇)街道和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试点。2013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逐步向县(市)区工业园区和乡(镇)街道推进。通过“平台”建设,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促进企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排查转变,由行政执法推动向落实主体责任转变,由治标难治本向提升本质安全转变,实现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工作内容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企业分类分级,细化完善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责任主体等。

(一)开展调查摸底和企业分类分级

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调查、登记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规模、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等,掌握企业底数及其基本情况,建立监管监察对象数据库。

按照企业基本情况,结合企业的行业(领域)属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相似性,对企业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型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等级评定。确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建立“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安全监管模式。

(二)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开展自查自报。市级相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为基础,细化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做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行业和领域的企业按照标准和规定及时主动自查自报安全隐患,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监督。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依托“金安”工程和市安监信息系统等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等,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记录和管理。通过该系统,企业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和接受监督指导等工作进行管理,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自查自报隐患数据、日常执法检查数据、隐患整改和监管措施执行到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有效监管。

(四)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监管监察方式

按照《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皖政〔2008〕69号)和《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合政办〔2009〕4号)要求,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督促指导有关行业和领域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依照企业的分类分级,在监管频次和内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监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落实隐患治理程序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安监总办〔2011〕75号)和《关于加强中央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合安办〔2012〕2号)精神,通过全面调查摸底,确定分级管理企业名单,全面落实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等安全隐患监管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隐患治理程序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登记、检测监控、挂牌督办、整改、评价、销号、上报、统计、检查和考核等制度,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

(六)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结果量化,将开展企业调查摸底和分类分级、细化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以及加强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等推进体系建设的过程管理,纳入对有关地区、部门和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对未按要求自查自报隐患的企业,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的同时,要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挂牌公示,对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企业,优先安排重大隐患整治技改贴息(补助)资金。

四、工作步骤

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主要分为建设试点、推广普及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一)建设试点阶段(2012年5月至年底)

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试点单位。市将在肥西县、瑶海区和新站区全面铺开试点工作,同时,在全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各选择2-3家大型企业开展试点,按时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5-6月份,市安委办召开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和科(处)室负责人会议,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和《工作指南》进行宣贯,明确阶段任务、工作措施和宣贯要求,努力营造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7月份至年底,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安全管理水平和危险有害因素等实际情况,选择条件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力争今年底前达标。

(二)推广普及阶段(2013年)

借鉴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和标准,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广普及达标,在部分小微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

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小微企业中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逐步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为加强对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安委会成立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承办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安排专项资金,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科学组织实施。要充分调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部署、同时推进、同时评定,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责任,强化目标考核。要按照安全生产职责规定,落实各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责任。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城乡建委、市国资委、市交通运输局、市质监局、市安全监管局、市旅游局、市农委、市林业和园林局等部门分别负责所监督管理行业(领域)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加强对有关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将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工作进展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安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责任追究。

(三)全面部署,广泛宣传发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目的意义,引导各有关单位深刻认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排查事故隐患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和鼓励职工结合本职工作查找事故隐患。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和使用的专题系列培训,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确保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平安、平安林区建设这条主线,大力弘扬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创新克难、勇争一流精神,建立健全防控系统,构筑系统完备、管理到位、机制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促进我县林业跨越式赶超发展、实现中国梦篇章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林业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组成人员如下。

三、工作内容

1.建立联防网络,完善联防协作机制。发动全社会防控力量,建立以县森林公安局、木材检查站、林政管理稽查大队、林政股、林业工作总站、各基层场站及乡镇、村密切协调配合的林区治安综合防控联防网络,逐步完善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6月底完成)

2.加强林区社会治安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础工作。按照林区居民分布情况及林区社会治安状况,布建林区治安信息员,设立报警点及警示标牌,公布报警电话,逐步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为林区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多方位的信息平台,及时、全面地掌握林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对林区内特别是案件多发区域的涉林行业、人员和森林资源等情况数据进行收集,建档管理,动态监控,着重加强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建立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资料,确保管得住,控得严,有力提高林区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6月底完成)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安保系统。开展“平安单位”创建,健全单位内部保卫机构。按照创建要求,建立综治室、门卫,有条件的单家独院单位要安装治安视频监控并接入“天网”工程系统。(“天网”工程于9月底、其他工作于6月底完成)

4.突出重点,强化巡查整治。加大对重点区域、地段及重要部位的巡查力度,适时开展林区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毁林、乱砍滥伐、非法侵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林区社会治安防控震慑力。(9月底完成)

5.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管控机制。各单位要指定专人作为本单位的网评员或网络信息管理员,对涉及本单位事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研判,及时报告,及时在重大敏感时期进行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网络主流舆论强势,掌握话语权,防止炒作和有害信息的传播。(9月底完成)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单位要建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综治维稳相关人员组成的治安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单位社会治安体系建设成效纳入年终综治维稳考评主要内容,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督查组对各单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对治安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治安体系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追究责任。

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属地管理、行业负责”的原则,学习借鉴北京市顺义区等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经验,以建立企业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推进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和政府实施动态监管为核心,以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考核机制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逐步形成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切实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开展建设试点,县级试点单位安排在泥河镇和钟山矿业。2013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逐步向镇、园区推进。通过“平台”建设,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促进企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排查转变,由行政执法推动向落实主体责任转变,由治标难治本向提升本质安全转变,实现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全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工作内容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企业分类分级,细化完善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责任主体等。

(一)开展调查摸底和企业分类分级

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调查、登记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规模、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等,掌握企业底数及其基本情况,建立监管监察对象数据库。

按照企业基本情况,结合企业的行业(领域)属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相似性,对企业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型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等级评定。确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建立“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安全监管模式。

(二)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开展自查自报。县级相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为基础,细化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做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行业和领域的企业按照标准和规定及时主动自查自报安全隐患,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监督。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依托“金安”工程和市安监信息系统等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等,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记录和管理。通过该系统,企业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和接受监督指导等工作进行管理,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自查自报隐患数据、日常执法检查数据、隐患整改和监管措施执行到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有效监管。

(四)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监管监察方式

按照《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和《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和《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要求,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督促指导有关行业和领域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依照企业的分类分级,在监管频次和内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监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落实隐患治理程序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央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通过全面调查摸底,确定分级管理企业名单,全面落实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等安全隐患监管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隐患治理程序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登记、检测监控、挂牌督办、整改、评价、销号、上报、统计、检查和考核等制度,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

(六)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结果量化,将开展企业调查摸底和分类分级、细化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以及加强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等推进体系建设的过程管理,纳入对有关地区、部门和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对未按要求自查自报隐患的企业,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的同时,要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挂牌公示,对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企业,优先安排重大隐患整治技改贴息(补助)资金。

四、工作步骤

全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主要分为建设试点、推广普及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一)建设试点阶段(2012年7月至年底)

各镇(区)、县直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试点单位。县将在泥河镇全面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在全县非煤矿山企业中选择钟山矿业开展试点,按时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7月份,县安委办组织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进行宣贯,明确阶段任务、工作措施和要求,努力营造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8月份至年底,各镇(区)、县直有关部门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安全管理水平和危险有害因素等实际情况,选择条件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力争今年底前达标。

(二)推广普及阶段(2013年)

借鉴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和标准,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广普及达标,在部分小微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

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和小微企业中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逐步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为加强对全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安委会成立全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各镇(区)、县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承办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安排专项资金,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科学组织实施。要充分调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部署、同时推进、同时评定,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责任,强化目标考核。要按照安全生产职责规定,落实各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责任。县经信委、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教育局、县质监局、县安全监管局、县农委等部门分别负责所监督管理行业(领域)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县安委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加强对有关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将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工作进展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安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责任追究。

篇7

【关键词】 高校;内控体系建设;阶段;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实施,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高校亟需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办学效益,最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含义及要素

借鉴著名的COSO报告并结合高校特点,本文认为,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指由高校党政领导层、中层管理者及其他人员来建立和落实,旨在有效预防、识别与应对各种管理风险,为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制度和措施体系。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能更好地实现政策法规的遵守、财务信息的可靠、职务犯罪的降低以及运行效率与效果的提高等。高校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应对”等要素(见表1)为抓手来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

1、合规型内控

以满足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法规等为特点,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遵从各项法规制度。

2、管理型内控

要求高校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将内控活动融入日常工作,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其有效性,降低不确定因素对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全面风险管理

在充分考虑内外风险及其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运行目标,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确保高校实现战略目标。

以上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三个递进阶段: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型内控”、自发提高运行效率和效果的“管理型内控”、为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全面风险管理”,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1、控制环境不佳

有些高校领导层尚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认识不足,其关心的更多是学校规模和层次,相对忽视了日常管理的同步提升和管理者品德素质的提高,导致决策效率和质量低下,人才储备不足或素质参差不齐。此外,有些学校还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级较多、官僚作风较重、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整合能力较弱,对环境和风险的反应较慢。

2、内控制度基础薄弱

有些高校管理以“人治”为主,内部集权化较重,重大事项少数人说了算,主观决策、“拍脑袋”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高校虽有制度流程,但缺乏对基建工程、设备采购、图书教材采购、学生用品采购、招生就业以及办班创收等主要风险点的关注和控制,使得内控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定期进行内控评估,缺乏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估方法等,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

3、财务信息失真

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这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收支结余以及现金流全貌情况。随着高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银行贷款越来越大,将基建资金与预算资金分开核算,就不能统一反映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同时也容易忽视融资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还有一部分高校不将自立收费、预算外收入入账,或单列为账外资金,逃避财政和审计监督,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高校领导层要做内控体系建设的首倡者、执行内控体系的表率者,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监察、审计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带头落实相关政务公开制度,认清内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一旦发生风险危机,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方案以减少伤害,尤其要着重于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检讨、追责。

(2)建立内控责任体系。清晰具体的责任体系是提高内控执行力的基础。高校的《内控手册》中应制定自上而下的内控责任体系,涵盖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的内控目标、权利和责任,以及在管控上的相互关系等,确保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内控责任体系。高校还应构筑“防堵查”三层递进式的内控体系:第一层次是在重点内控环节中融入牵制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层次是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层次是成立一个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小组。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大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环境,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退出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对高校不同层面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并把内控的真谛深深植入“高校人”的理念中,强化内控文化建设,让人人都是内控的执行者和责任人,各自都在控制链上发挥积极作用。

2、强化制度流程体系建设

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内控执行的载体和基础。高校应该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内部控制的流程,确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明确管控重点,检查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否涵盖所有重点风险管控环节。同时,为了增强《内控手册》中制度和流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各章节中还应包含内控工作的流程图、流程描述和相关的工具、模板等,并明确阐述相关目的和实施途径,把内控落到实处。

篇8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篇9

一、行业审核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总体要求,结合行业中心工作,贯彻和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全面提升烟草行业管理水平。

审核目的:指导烟草行业工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行业总体部署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和实施;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改进的机会。

二、行业审核依据

1.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中心工作;

2.国家局关于烟草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

3.国家及烟草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4.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三、行业审核的组织

行业审核工作由国家局经济运行司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负责行业审核制度建立;审核对象的确认;审核过程的管理和审核结果的评价;审核专家队伍的建立、培训和管理等。

审核工作组由国家局聘请的行业审核专家队伍组成,审核实行组长负责制。

四、行业审核的性质、形式、对象

审核性质:行业审核是行业审核专家对行业工商企业质量体系建设工作质量和体系运行水平进行的内部评审。

审核形式: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采用现场审核的形式对被审核企业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审核对象:行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省级工业公司及地市级局(公司)。

五、行业审核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行业审核是对烟草工商企业质量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评价,评价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是否与行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工作及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突出烟草行业管理的重点和特点,注重体系运行的效果,注重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行业体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审核的主要内容:国家局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内审工作的组织,审核的深度和有效性;管理评审效果和水平;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与效果;体系建立前后基础管理水平的比较;与行业重点和中心工作的结合等。

审核方法:行业审核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分析管理现状,发现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既要满足标准要求,更要突出行业特点,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国家局导向,把行业方针、政策、重点工作的落实和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作为审核的关注点。

六、行业审核的申请程序

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通知》(国烟运422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行体系建设的商业企业,在达到国家局规定的体系运行时间,完成企业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之后,经各省级公司组织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结果报国家局备案。36个重点城市局(公司)为必审对象,由各省级主管部门向国家局书面申请行业审核;其他地市级局(公司)由国家局对其进行随机抽样审核。各省级工业公司直接向国家局[文秘站:]书面申请行业审核。书面申请行业审核报告主要内容是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介绍,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培训人次及内容、企业内审、管理评审及改进情况,省级公司审核情况,申请进行行业审核的时间等。国家局对受审核企业下发审核通知书,确定行业审核时间及审核组成员等。对省级工业公司的审核不超过四个工作日,对商业企业的审核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在《通知》下发以前已经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地市级局(公司),由省级局(公司)组织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国家局备案,国家局对其进行随机抽样审核。

行业审核将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既对体系建立实施效果进行总体把关,同时作为一项管理评价方法评价各省级公司的管理水平。国家局将制订行业管理评价标准,每年将组织专家队伍进行行业管理评价,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体系运行水平。

七、行业审核结果的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由审核组向受审核企业出具审核报告和体系审核观察项,综合评价企业体系建立实施和运行情况以及行业重点专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和改进的建议。行业审核结论有三种:一是体系运行有效,同意申请第三方认证审核;二是体系运行基本有效,建议三个月整改后,整改措施经审核组验证有效后再进行第三方认证审核;三是体系运行存在较多问题,不予推荐第三方认证审核,半年后重新申请行业审核。受审核企业必须对观察项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在30日以内报国家局进行书面验证。

八、附则

篇10

一、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历程

我们首先把2007年作为起点,回顾一下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2007年,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务院出台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17号)。2011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2年,国务院批复《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调整有关问题的请示》(发改财金〔2012〕1014号),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民政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同意建立覆盖全面、稳定且唯一的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6年,新修订的《节能监察办法》审议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对被监察单位在整改期限届满后,整改未达到要求的,由节能监察机构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记录。由上可见,国家对信用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从出台意见、制定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到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可谓是政策频出,综合来看,大势已定,社会各方面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自觉把行动同国家意志统一起来。

二、用能单位主要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

用能单位是能源的消耗使用主体,也是节能的关键抓手,用能单位的信用是否良好,是否严格遵循国家的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对于节能降耗的最终效果关系极大。用能单位的信用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设备工艺技术、能源统计台账、节能管理制度等方面。(一)项目方面。用能单位存在较多的失信问题就是能评手续不全。而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能评手续就是项目能否通过强制性节能标准的关口,有些用能单位却未批先建、批小建大、久拖不验和超期试生产。(二)设备工艺技术方面。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以及实施办法,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有些用能单位却为了一时之利,不肯淘汰落后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不愿主动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继续使用落后的设备、工艺、技术,造成了很多能源的不合理消耗。(三)能源统计台账方面。由于国家颁布了很多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依照法律,超能耗限额标准用能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处,有些用能单位为了规避法律惩处,不惜采取伪造能源统计台账、修改真实数据等方式,企图蒙混过关。(四)节能管理制度方面。节能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多的就是有制度无落实,制度只停留在纸面上,用在应付检查上,没有真正起到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的作用。

三、用能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与节能降耗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探讨用能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与节能降耗有机结合的可行性方面,环保队伍已经为节能队伍做出了表率。2014年1月,环保部等部门联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旨在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2014年4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环保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2015年12月15日,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企业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力争到2020年,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基本形成,信用记录全面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具体实施方面:2014年5月,湖南省环保厅公示2013年度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结果,103家企业环境信用上“黑榜”,在公示的103家环境不良企业中,有约70家企业是因为“违反环评审批管理规定”“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违反环保验收管理规定”等原因,还有约37家企业是因为“严重超标排污”的原因而上了“黑榜”。2014年12月,四川省环保厅《关于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四川省将试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对国控重点企业、重污染行业内的企业等10类企业进行强制评价,不良企业不增贷款。由上可见,环保领域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节能作为与环保紧密联系的领域,环保队伍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完全可以借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节能队伍不断壮大,节能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健全,节能标准不断完善,节能队伍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总结其他部门有益做法的前提下,在信用体系建设和节能降耗有机结合方面取得突破,走出自己的路子。

四、措施探索

(一)加快省、市两级用能单位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针对用能单位在项目、设备工艺技术、能源统计台账、节能管理制度等方面分别建立信用档案,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认定,做到“一户一册”,实现用能单位信用信息征集的全覆盖,并根据企业申请,由第三方认定,及时更新信用档案。(二)加强用能单位信用信息应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推行信用审查,在项目审批、节能考核、节能奖励资金申请等方面推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节能信用报告。(三)加强信用奖惩机制建设。节能管理部门及节能监察机构通过受理举报、日常监察等手段,对包括用能单位、第三方节能评估机构在内的节能从业主体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依法惩处,并对他们建立信用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信用状况,研究建立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推动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研究制定“红黑名单”公示办法,通过相互制约,达到共同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