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篇1

一、供应链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概述

供应链是接连结公司到供应商及顾客的关系程序,其包含服务、物料、货币及信息流。供应链管理是公司同步整合供应商及顾客流程,以提供所需的原物料、服务与信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发展出能机动且提供供应链内所有资源的策略,以符合现今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供应链设计的议题包括存货置放、供应链协同、挑选供应商、封闭回路供应链,以及设施选址等方面。跨组织的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涵盖到整个企业组织,任何企业的程序都会受到供应链的影响,为了达到企业程序的竞争优序,供应链必须加以管理,以便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协调公司的投入和产出。供应链对服务业和制造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服务业的供应链设计由支援其所提供的各种整体服务必要的基本元素所主导,其各别供应商都要具有满足整体服务的竞争优序能力,如最佳品质、交货速度与客户定制化;制造业供应链设计的主要目的,为通过管理物流来控制存货水平。制造业的原物料占营收的比重相当高,要能稍微地降低原物料成本,对企业的获利就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是其竞争的重要利器。

供应链管理会计,其本质是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供应链管理会计的基本理念是物流和财务活动之间密切整合和信息交换,以达到成本节约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的。从理论上分析:一方面,物流信息可以从相关的物流供应链中获取,那么,现金信息也可以从相关的财务供应链中获取,增加现金的来源和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将降低现金管理的不稳定性,最终达到降低企业总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资金属于稀缺资源,一个企业拥有的资金是有限的,然而企业外部融资又相对非常困难,弥补资金缺口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希望能及时追踪和分析企业的支出、成本、收益的来源,以便降低企业的库存现金,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最终降低产品成本。于是,一些金融服务公司便迅速推出财务供应链服务职能,将财务供应链的理念引入对现金的管理,“供应链管理会计”便应运而生。

二、经济效益驱动下的供应链采购与管理会计

财务采购作业流程。建立访价分工机制、适时掌握商情信息,除采购专业团队取得“采购专业人员”证照资格外,各业务单位也应派遣业务相关人员参加“政府采购法采购专业人员”学习。制定严谨而完备的采购作业制度,建构有效率的分工团队,达成兼顾采购“品质”与“价格”的优质采购,以追求本校最大的经济效益。

改善“采购作业管理系统”、“商情信息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外购管理系统”、“合约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作业系统,以汇整采购相关资料,强化评量分析,提供采购决策。另外,“电子采购商务平台”的报价作业系统也应加速开发,协助达成采购更公平、公开的合理化与品质保证。具体来看,财务采购作业流程应当包括:强化采购专责人员的素质、增修采购作业规定、完备采购信息系统、扩大简化电脑采购方案、办理集中采购方案、征召优惠特约商店、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与身心障碍机构团体的产品、沟通采购作业规定。办理厂商采购作业说明会、办理采购实务研讨会。

在这一采购过程中,依循管理会计要领,应当采用有效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四种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包括:一是水平分析,比较不同期间的报表,在同一个会计科目上的变动情况,又称为“横向分析”;垂直分析,在同一张报表内,将各会计科目以百分比表示,可观察特定科目的重要程度;三是趋势分析,针对某一会计科目或某一类作长期的比较,为水平分析的延伸;四是比例分析,主要在判断企业经营的优劣,利用不同科目所求得的比率,进行分析与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内容。

三、供应链存货管理与管理会计

存货是用来满足顾客需求,或是支援服务与生产所贮存的物料。物料的流量会影响存货水平。当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存货会增加,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存货会降低。维持低存货水平或拥有高存货水平都拥有不同的优缺点,在供应链管理则应依存货的特性进行取舍。在管理会计的前提下,维持低或者高的存货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1.维持低存货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一是资金成本:维持低存货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存货代表了一个暂时性的金钱投资,这一投资带来了公司的机会成本,也称为资金成本。公司将金钱投资在存货,而放弃投资其它资产所能获的报酬的机会。二是仓储与管理成本:存货须要空间存放,在需要时还必须进出移动,租用或建置仓储空间就会产生仓储与管理成本。三是税金与保险费:当年底的存货水平很高时,需要支付较高的税金,而存货也会增加保险费费用的成本。四是耗损:较高的存货也会有较高的耗损机会,或者存货被员工或顾客偷窃。五是过时:因产品样式改变,工程设计的修正或无法预期的需求降低,使原本存货无法依存货价售出。六是损坏:因实体物的损坏所导致的损失(如,保存期限到期)。

篇2

[关键词]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42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93-01

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步进军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建造企业没有及时控制住造船的设备、材料、生产以及管理等成本的提升趋势,再加上外界的金融危机冲击,在内外双重的压力下,我国的船舶制造业一下陷入瓶颈时期。如今,对于船舶建造企业来说,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制造业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从而不断提高船舶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

一、船舶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船舶是可以在海上行驶的庞大钢结构物,其制造过程非常复杂,不仅具有一般制造业的特点,还具有其独特之处。在造船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设备等大小不一、种类多样。例如机器、涂料、水泥、窗帘等,而且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数量巨多,几乎遍布各地。如果栖装设备技术受到影响,则会严重影响到制造的进度。因此船舶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与供应商关系密切

为了切实保障船舶建造进度环环相扣,就必须在制造过程中保障栖装设备的价格、使用性能、质量等及时到位,当出现了一些建造信息变更的情况,一定要在及时通知供应商,调整供货时间,以避免出现经济浪费。

(二)与船东、船级社信息交流频繁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东、船级社、船厂三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顺利是影响船舶建造周期的关键因素,因此船厂应该将供应商、设计的图纸、报检项目清单移交给有关的船级社和船东审核,得到他们的认可后才可以开展制造过程。

(三)质量与交货期受到严格控制

由于船舶建造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和设备非常多,一旦它们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影响整个工期。因此在供应商接到生产订单时,所生产的产品必须要经过船东、船级社的审查,要严格控制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尽可能降低建造成本,提升建造企业的利润。

(四)与船东直接接触

船舶建造中的供应链管理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有所不同,船舶供应链管理的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中不存在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以及运输管理等环节,而是直接与船东接触,通过协调、沟通等方式将最终产品――船舶交于船东。

二、船舶供应链管理框架分析

造船供应链管理的框架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此框架,船东、船级社、建造企业以及供应商之间完成信息交流。并且此框架中,建造企业的建造计划与管理是核心,信息共享与交互是基础。并且建造企业的内部流程可以分为决策、计划、施工建造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建造任务也是各不相同。其中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对建造市场的信息分析,然后与客户谈判和签订合同,同时还选择供应商,还决定建造所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阶段主要是制定一些重要的计划,例如所需物料计划、建造计划等,从而为后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施工建造阶段则是按照先前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有序施工,从而保证造船如期完成。

三、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积极转变传统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它与传统的管理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互助关系,融为一个整体,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缩短工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部分思想传统员工的抵触,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此管理的重要性和工作方式的有利性。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员工的传统思想,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互帮互助的工作关系。

(二)重视供应商管理

对于造船供应链管理来说,提高供应商管理的效率是关键环节。由于大大小小的供应商非常多,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和工期的延误。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分类管理。一般供应商可以分为提供型材、板材的长期供应商,提供螺旋浆、主机的关键供应商和提供特需材料设备的短期供应商。针对这三类供应商,我们应该慎重管理,保证供应商及时提供材料设备,将关键供应商纳入重点管理范围,与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三)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对于船舶建造企业来说,其引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以大大降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但是目前由于缺乏与管理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所以会影响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顺利实施。因此建造企业必须攻克相关难题,完善信息网络建设系统,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结语:综上所述,船舶制造业属于我国多种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造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对有关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束缚了船舶建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其可以借鉴其他制造业中的供应链管理,结合自身特色,从而提高船舶的建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联合库存管理

1 备件库存管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在我国的冶金企业中,备件的消耗费用一般占企业生产成本的6%左右,备件储备资金占企业流动资金的7%左右,若做到备件的合理储备,既能满足生产及设备维修需要,又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去有效控制备件的库存成本,已成为冶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样,对于作为陕西的“龙头企业”龙钢也不例外。

2 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全局的角度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控制和调度。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实质上就是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复杂的、动态的、交叉的供需链思想的体现。

3 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从目前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来看,常用于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及协同、规划、预测与补给。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使传统的供应与需求的双库存管理为单库存管理,减小了生产、采购环节的“牛鞭效应(需求放大)”。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1)信息优势 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

(2)成本优势 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时间、恰当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 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的优势 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了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联合库存管理的主要劣势为:建立和协调的成本较高,建立的协调中心运作困难度较大,需要高度的监督成本,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

协同规划、预测与补给(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应用技术模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和共享信息去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目的。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

4 三种基于供应链环境的库存管理模式间的比较

通过实践,VMI被证明是比较先进的库存管理办法。但也有局限性:(1)供应商和零售商协作水平有限;(2)对企业间的信任要求较高;(3)供应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协商,难免造成失误;(4)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意外损失(如物品毁坏)不是由用户承担,而是由供应商承担。

VMI实际上是对传统库存控制策略进行“责任倒置”后的一种库存管理方法,加大了供应商的风险。

VMI与JMI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但集成程度不高,仅在供应链直接相关的两个环节之间作用,未实现整体供应链的集成,并没有一个适合所有贸易伙伴的业务过程。

CPFR则没有真正完全得到所有企业的认同和全面推广,合作伙伴间缺乏相互信任以及实施CPFR的成本等。

CPFR虽弥补了VMI、JMI两种模式的一些缺点,在实现整体供应链的集成方面更有优势,但要求更多的管理思想、流程和技术,实施时机还未成熟。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JMI模式更为合理可行。

5 龙钢备件库存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库存管理现状

(1)目前在用物资种类达6万多种,库存资金2亿元以上,并有上升的趋势。

(2)库存备件不能满足维修需要,急件计划较多。

(3)存放场地紧张、地点分散,查找费时费力。

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4)物资分类不明确,备件与大修专用件未区分开,占用空间大,增加工作量。

(5)储备定额不科学,最高、最低定额都偏高。部分备件完全依靠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去决定采购数量。

(6)编码系统不规范,存在同一备件重复编码的现象,导致备件存储品种增多,库存资金升高,增加了工作量。

目前,计划管理工作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整个经营环境的变化,当前备件计划管理突显出一定的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存在着“有比无好、多备少患”的错误思想;缺乏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低,凭经验去确定;其次是缺乏对备件管理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6 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龙钢各类备件供应商有160多家,没有一套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从而使采购入库的备件出现不同的问题,如质量问题、供货周期问题等,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真正地采购到物美价廉、质量合格、满货周期要求的备件。

基于JMI的龙钢备件库存管理模式

根据JMI的理念,备件供应链需要进一步的集成。将各类备件的供应商集成为供应链的上游协调管理中心;物资总库、设备供应部和各二级单位集成为供应链的下游协调管理中心。两者同时参与,共同制定设备备件库存计划,合理地分配利益、共担风险,建立互利合作的关系。

(1)组成框架结构:供应链上各节点共同采取如实现信息共享,制定相应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等措施,共同组成备件库存JMI模式管理的框架结构。

(2)选择合作伙伴:根据企业输入物资的品质、期限、数量与价格总体进行比较,是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的起点与归宿。

(3)制定协调机制:为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各方应从合作的精神出发,建立协调管理的机制,建立合作沟通的渠道,明确目标和责任,为联合库存管理提供有效的机制。

(4)构建信息系统:第一,用于信息汇总和交流的备件系统第二,用于实时控制和分析的联合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库存的有效管理,为双方的决策提供依据。

ERP信息系统的实施为JIM库存管理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VMI的实施(即:低值易耗物资的代储)、风机等的供方代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7 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备件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等对备件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龙钢备件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备件库存管理应采用JMI模式。其中备件管理是一项具体、复杂、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陕西钢铁的龙头企业—龙钢,如何选择更适合龙钢发展的库存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联合库存管理,物资采购与物流.2009(1).

[2]金汉信,王亮,霍焱著.仓储与库存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8.

[3]刘群.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问题分析及控制策略.价值工程,2009(5).

篇4

【关键词】备件;供应链管理;物联网

1.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售后维修服务日益受到制造业的重视,设备维修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电脑制造业的服务备件具有用户需求随机性强、库存压力大、服务需求响应迅速等特点,由于设备故障的不可预测性和逆向物流等原因,导致备件管理难度很大。

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和获得竞争优势,电脑制造企业纷纷把主要精力投入研发和生产,将备件物流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然而,由于我国专业物流服务商发展尚未成熟等诸多原因,电脑备件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仍面临维修时间过长、库存管理不善,客户满意度较低等问题,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为电脑产品备件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备件供应链概述

制造业备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维持设备的持续正常运转企业必须保有的备件,这类备件称为维护备件,其次是企业在售出产品后为了实现售后服务承诺,必须提供备件进行维修或更换服务,这类备件称为服务备件,这里是指二者的统称。

备件供应链是指以保证备件及时有效供应为目的,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和产品售后服务提供支持的综合性的活动。备件从备件供应商或制造商经过运输到达服务部门的备件库,然后随着维修活动的进行,从备件库逐步流向最终顾客,涉及到所有物流活动。

3.电脑备件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生产供应链和服务备件供应链都是由实体企业、资产、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构成,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是产品故障的产生和其它因素驱动服务备件供应链的运营,因此,常常难以预测和控制。与成品相比,服务备件常存有较多的存货单元、需求大多是无计划、偶然性的,需求量和价值总是波动很大,当前电脑制造业服务备件供应链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采用的备件管理系统效率低

当前,许多电脑制造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物流管理软件,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和物料需求计划系统进行备件的管理和控制。这些系统用于大量离散运作的环境下较有效果,对于广布分散的库存点和备件需求量只有几个或波动较大的环境下来说,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库存的管理控制,备件缺货及过多存货的现象时有发生。

(2)备件供应链运作成本高

备件供应成本主要由备件成本和供应成本构成,备件成本取决于备件的生产和存储成本,而备件供应成本和配送系统有关。仓储和运输成本占总备件物流成本的40%,在计算机行业,由于库存管理不善,备件的过期成本高达8%-34%,呆滞、损坏、偷盗丢失成本为18%,仓储成本为14%,三项库存相关成本总和占备件物流总成本的比例高达61%。

由于极短的生命周期,备件的库存风险较大。在高科技行业,一般的备件需求反应时间是24小时以内或更少,大多数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常常采用催运的方式处理,这样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

(3)客户满意度较低

(4)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及维修服务商之间协同运作困难

由于无法充分及时地掌握备件的在途信息,导致备件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及维修服务商之间协同运作困难。

对象名解析服务:储存PML服务器的IP地址。为Savant系统指明存储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器。通过它可以形成基于EPC网络,覆盖世界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共享。

EPC信息服务器:内部存放了制造商生产的所有物品相关数据信息的PML文件。

PML:用于产品的网络数据库管理,供应链成员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Savant中间件系统实时的获取与产品相关的PML文件信息。如备件的包装类型、运输状态位置等。物联网用于电脑产品备件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对电脑备件库存进行实时监控

采用RFID技术对含有备件的安装设备进行监控和进行备件的使用量计划,将含有备件的电子产品内部或外部设置RFID标签或各种传感器,能够采用连续或间断地对运转设备进行监控。

(2)提高备件维修效率

除了实时监控收集安装设备的信息和计划备件的使用量以外,借助于RFID技术还可以根据生产能力,管理备件的维修运行工作。客户常常将退高价值、不能再使用的部件退回到备件维修中心进行维修,维修完该部件重新放到备件仓库备用。对于将要运回到维修中心的部件,在其外部设置RFID标签可以大大改善备件的跟踪能力,通过准确地掌握高价值部件在备件供应链和维修设施内的流动情况,合理安排再加工、生产和维修。

在维修环节,部件上贴有的RFID标签帮助维修工程师迅速找到合适的备件,从而加快维修速度;还可将维修情况实时准确记录在RFID标签内。从而取得相当高的生产率,提高备件物流的服务响应速度。

(3)改善客户满意度

在售后服务涉及退换货召回等环节,RFID标签记录备件购买时的相关信息,有助于简化消费者退换货手续,管理者根据所退换备件的已使用的时间和剩余的使用寿命来扣除相应款项,从而减少退换货损失,增强客户满意度。

(4)对含有缺陷隐患部件的及时召回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RFID技术可实现产品的迅速准确定位,减少待召回产品的搜索成本,使召回过程加快,减少产品因召回过晚而带来的损失和可能出现的对品牌的负面影响。产品召回后,由于RFID标签(传感器)内记载了该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详细情况,有利于对召回产品的维护维修。

(5)对备件运输全程跟踪监控

运输是备件物流的重要环节,在备件供应商到备件仓库的运输过程中利用RFID技术和GPS\GIS等信息技术对运输工具进行实时地跟踪定位,及时掌握运输状态,避免高价值备件丢失。

5.基于物联网的电脑备件供应链管理系统

(1)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感知层:主要是由感知采集设备组成,包括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种传感器等。用于感知和采集备件的动静态信息(出入库数量、温度等)。

网络层: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用于将感知层获取的备件信息进行传递处理。

应用层:为备件供应链用户提供应用接口,包括用户设备、手机、客户端等。满足不同备件供应链成员企业的需求,对备件的生产、运输和维修过程进行监控跟踪、状态查询等。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备件生产监控系统:将RFID电子标签附着在主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或成品上,并将备件产品生产信息写入电子标签,并在工位处安装RFID阅读器读取标签信息,传输到后台主机系统。实现对备件生产过程的实时跟踪和监控。避免伪劣备件流入供应链网络。

备件运输跟踪与监控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通讯网络对粘贴有电子标签的备件和运输工具进行实时的运输跟踪和监控,客户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运输状态等信息。

备件库存及维修服务跟踪系统:利用RFID进行备件的出入库、拣货管理,加速备件流动,提高出入库的准确性,提高作业效率。

(3)系统运作流程及应用效果

电脑备件供应链由备件制造商、备件物流服务商、客户组成。备件物流服务商负责备件运输、仓储配送或维修服务。基于物联网的电脑备件供应链管理系统由RFID标签、阅读器、Savant中间件、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云计算平台组成。

生产完毕的备件外部嵌入RFID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部署在生产商工厂、备件物流中心、维修中心和运输设施,对备件生产、出入库以及运输跟踪。从备件的生产到维修更换采用RFID标签,可以大大加快备件物流出入库的处理速度和维修效率。

Savant系统是物联网的神经系统之一,负责传送阅读器识读的备件信息,是连接标签阅读器和云计算平台的纽带,对象名解析服务(ONS)储存PML服务器的IP地址,为Savant系统指明存储备件产品相关信息,通过它可以形成基于EPC网络覆盖世界的全球备件供应链管理系统,Savant中间件通过PML服务器获得备件有关信息后传送至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用于备件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存储统计,同时为备件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备件维修商、最终客户提供按需服务。

由于系统可以实时地采集备件供应链上的信息,从而促进备件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降低库存水平和缺货率,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专业的备件物流服务商处于备件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借助物联网它可以实时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信息,能够提供更敏捷的服务,提高备件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

6.结语

对于计算机产品生产商来说,售后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客户满意度和自身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才能持续不断地创造利润。本文针对当前的电脑备件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备件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的目标出发,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脑备件供应链管理系统,并介绍了其运作流程应用效果。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外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秦新生.外包和系统集成战略改善备件供应链管理[J].物流技术,2010,29(2):162.

[2]孟晓明.基于RFID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68.

[3]荆心.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

[4]林云,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2):227.

[5]何丰如.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分析与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98.

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技术成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制造业和运输业中。它强调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优化,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人力资源供应链是把供应链理论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以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对象,通过信息管理和控制、增值过程而形成的复杂网链结构。它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沟通纽带,把企业外部的组织或个人与企业内部的用人部门或员工联系起来,帮助企业从系统化、信息化和整体利益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达到对人的高效管理。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一)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为了适应全球制造的发展和生产复杂化的需要提出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Mentzar(2001)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以及每个企业的长期绩效”。我国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主要涉及到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4个领域。19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由彼得?德鲁克等人提出,舒勒等人在“人本主义”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舒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为:人力资源是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利益。虽然不同时期的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不同,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一致的。从这一理论出发,我国学者江绍文认为: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从利用的角度看,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利用;从管理的角度看,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学者孙健敏则将其概括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似之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也会表现出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首先,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人才供应商是各高校、人才培训机构等;制造商就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等机构,而这两者中间的环节就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获取,即原材料的采购;员工经过培训(即产品生产)之后,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客户1),然后利用自己的知识为最终用户提品或服务(客户2)。其次,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在追求在合适的时间花费合理的成本把适合的资源分配的相应的岗位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二、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界定为:组织(企业)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实现其战略目标,利用人力资源链,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培训(整合)、配置和使用等实践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一方面,它通过对人才的获取和更新,带动企业内人才的配置和流动,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它把企业内部的用人部门和外部人才供应商联系起来,通过对人力资源链的全面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用人岗位,从而提供最佳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供应链图示:

三、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1、构建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内部配置。人才供给就是企业对人才的获取,获取人才的渠道有外部供给和内部调动;内部配置就是对人才进行培训后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也就是人才的价值实现过程。在人才供给阶段,具体的实践活动包括: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根据内外部环境去确定供应的目标(使用外部供应预测技术),这里涉及到企业的人才库存管理问题。当企业出现人才过剩或者企业因发展需要增加人才时,怎样有效地去管理人才库是外部供给的关键模块;然后是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最后是人员的招聘。

企业人才的供给,关键是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这里的供给预测主要是外部供给。适用于需求预测的技术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的外部供给。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收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整理、总结、反馈,如此反复几次进行结果修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种方法比较费时。经验判断法,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经验做出预测,主观性太强,结果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回归预测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量(供给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源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这种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人力资源外部供应阶段,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来得到准确的数据。内部配置――具体实践活动包括:录取员工的培训、JIT配置;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以上活动指的是员工进入公司之后,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在制造企业中就是产品的分销管理。

2、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解析。如图1所示,供应商(S)就是我们所说的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他们是供应链的上游,为企业提供大部分的人力资源。制造商(M)也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其中还包括一些专业的人力资源事务外包公司,他们对招聘进来的人员进行培训,将他们及时提供给各个用人部门。用户(C1),企业内的用人部门,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用户(C2),人才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为最终为他们享用。在人力资源供应链中主要有两个流层:信息流、物流。信息流是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知识供应链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知识的提供者、创新者、使用者连接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在信息流中,客户把对所需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给企业内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得出人才需求的必要性,再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人力资源部,最后由人力资源部根据人才需求计划在适合的时间招到合适的人才。通过信息流,人力资源供应链上的各主体,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结束语: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讨论了构建该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并对这一模式进行简要解析。纵观整条供应链,企业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这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与客户及时沟通交流,获得第一手的人才需求资料,更要加强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的合作,重视知识的创新。

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激励;供应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绿色供应链促使物流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其成功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准确快速传递,而且提高了装卸运输、仓库管理、采购货物等处理的自动化能力,从而使订货、包装、储存、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模式。在整体的绿色供应链中,信息的传递量大量增加,反馈信息跟需求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的传递,这样的话就要要求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是畅通无阻的,这就促使物流企业为了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使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当生产与流通规模越大时,就越要考虑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此时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就越重要。

2.绿色供应链可以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消耗。 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各个环节都达到优化,用先进的设备让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快速的进行流动,以实现最大的程度资源使用和最小程度消耗量和环境污染影响,减少仓库储存和资金使用,大幅度缩短流通路线,进而有效的减少流通的资金费用。“无污染”、“无危害成分”、“无废物排放”贯穿着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始终, 绿色供应链是经济运行和生态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作用

就拿群体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维持这个供应链的最重要的挑战。可持续性供应链关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环境绩效是提高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多年来,西方的一些国家不断的面临从工会施加的压力,工作者请求改进工作环境,提高薪资报酬。但现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股东的注意力。事实上,供应链管理企业内管理不同, 原因在于供应链中的委托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委托问题指的是人为了私人的利益而进行低效的管理,从而损失了委托人的利益。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有着自己的利益导向,例如时间和成本, 这可能与绿色供应链发起者的绿色化产品导向背道而驰,导致结果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目标不符。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委托问题, 链上企业对供应商设置了监督机制,以此提高原材料环保质量和增强供应商环保意识。

三、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只对供应商进行监督还不足以提高原材料绿色化水平,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原材料环保质量、增强供应商环保意识有着重要影响。供应商对提高产品环保水平的成本比如预防成本、 评估成本等比较敏感, 但是与此同时却没有意识到提高环保水平所带来的优势, 比如降低质量问题、提高顾客满意度等。 如果供应商只关注到增加的成本, 那其努力提供高环保水准的原材料将成为一席空话。本文主要从政府管制、 经济激励、 文化激励3个角度提出了对供应商提供绿色原材料的激励机制, 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得到渗透。

1.经济激励

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不可能全部得到政府的补偿,这时经济激励机制将会起到协调的作用,供应商将会努力提供满足制造商需求的原材料以避免失去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用绩效工资来激励供应商。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增加收益,向供应商支付绩效工资这一措施将有助于供应商努力提高原材料环保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为优化产品质量的付出成本、质量成本都将获得一定数量的补偿,这样会对供应商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

2.技术激励

虽然绿色产品好处颇多,但是生产绿色产品必然离不开大量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技术创新相对缺乏, 相关人才较少,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对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鼓励其积极投入到绿色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当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派遣优秀人才对生产技术进行指导,优化生产线,鼓励创新生产技术等等,以此来激励企业发展。

四、结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同时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开发的潜力,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中合理有效的刺激性机制,对绿色供应链的有效操作具备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相对于国际成熟的服装品牌来说,我国服装企业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还不高,服装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库存管理水平和供应商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的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而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服装品牌进入我国,而我国服装品牌也开始迈入国际市场。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上没有重大的变革,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为此,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从合作意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方面提升水平,以带动整个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1 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成熟的国际品牌服装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时间长,有着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相对来说,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这就要求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虚心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领会其合作意识和供应意识,把握其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的精髓。

2 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服装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供需关系带来的利益博弈局面,而是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供应链是否有竞争力决定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品牌服装企业要理清和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关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本着共赢的理念来做好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

3 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库存是品牌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服装在仓库里边放一天都是贬值,保持低库存是国际品牌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国服装企业要综合考虑供应链成本,在库存成本和其他各项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库存状态。这就要求品牌服装企业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同步化、透明化地运作。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从而减少商品积压、资金积压,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4 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在优化供应链的过程中还要逐步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供应商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着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力。品牌服装企业要和通过严格的标准选出来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和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保持同步化地运作。在对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防止供应商可能发生的风险,又要对供应商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使供应商认识到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合作对自身是有利的。供应商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保证品牌服装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也有利于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市场回应力的增强。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在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下面就以我校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探讨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明确界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

明确界定《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与标准。目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的盲目甚至混乱,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关文献对双语教学的内涵、目的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王叙果和郁洪良(2006)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对专业课程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同时,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外语读、听、说、写能力。韩胜飞(2007)认为中国双语教学的培养目的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双语为媒介掌握“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②提高一般外语交流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符合开放与发展的观念。供应链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欧美国家,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是在供应链管理实践方面,欧美国家均较我国成熟和完善。因此,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而且该课程涉及大量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专业词汇及专业英语知识,能够使学生获得语言优势,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供应链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目标定位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综合考虑教育部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目标定位,本文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应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根本出发点,在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不论是原版教材的使用还是英语教学语言的讲解都应该围绕学科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来进行,既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教材,也不能因为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语言障碍而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本标准。

二、教材选定与教学内容安排

双语教材选择是否适当对双语教学目的的实践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选择不仅要考虑内容是否适当,而且还需考虑外语内容是否适合教学。我校《供应链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是《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Planning,and Opera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苏尼尔·乔普拉(Sunil Chopra)和彼得·迈因德尔(Peter Meindl)。该书将战略管理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六个驱动因素为主线,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每章不仅有学习目标,而且有详细的概念阐述和丰富的实例,并将概念阐述和实例介绍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们选择该书作为教材的另一个考量是,该书英文流畅,生僻单词较少,同时该书还有中译本,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把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内容安排是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环节。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根据所选择教材,我们结合先导课程(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学等)所学习的内容,从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响应性两个绩效维度为切入点,系统分析物流设施、库存管理、运输、信息、采购和定价六个驱动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为了使学生能够听懂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做了以下安排:①课前把每一章所涉及的英文概念、英语单词进行整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②鼓励学生养成随时用英文提问的习惯;③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中英文的比例。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主要以中文讲授;④尽可能采用中国的案例以及国外经典案例讲解课程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也应用供应链管理得到了很多益处。

1.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指从商品生产一直到商品销售这期间所有节点所组成的物流网络,其中包含供应商、制造商、仓库、渠道商等。这一物流网络可以由多个个体或企业构成,但有些企业在这个物流网络中扮演多个角色。比如有些企业既是制造商又还扮演渠道商的角色、供应链管理让各个网络节点分工明确、各司所职,提高了各个节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企业风险。

2.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2.1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降低了其企业整个生产到销售的成本。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通过调查研究,评价各个材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性价比,从而优化材料成本。在仓库管理中,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避免了以往需求信息逐层扩大的情况,降低了库存积压产生的成本问题。并且供应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交易成本。

2.2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应用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同样也提高了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直接把生产和消费关联起来,这时就需要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客户服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客户在购买电子元件后,企业会采用配送货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点不仅加强了供应商品的效率,还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

现阶段,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稀缺是存在的现状之一。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掌握材料采购、商品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销售等很多知识面,这种综合性人才培养起来十分困难。由于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缺乏优秀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导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效。导致管理人才稀缺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企业方面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跨部门工作的机制,导致在供应链管理中大多都是就不同部门进行分开管理。(2)企业员工方面也没有进行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进行轮换。

3.1.2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虽然帮助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进行很多方面的优化,但也同时伴随着很多风险。具体如下:(1)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环节上的信息传递错误,可能会造成产品供应不上或增加库存等情况。(2)物流出现问题也属于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物流中断影响客户服务质量,阻碍供应链的流通。

3.2解决对策

3.2.1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具体人才培养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养,可通过培训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平。要求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2)可和大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把管理人员送入大企业中进行考察进修,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加强自身素质。(3)可加大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提高企业内部尖端的管理力量。通过引进的人才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提高。总之,通过培养人才可有效落实和完善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2.2加快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完善供应链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了解市场第一信息,提高企业收益等。供应链管理通过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互补,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具体完善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求企业管理层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才能把这一策略落实下去。(2)制定信息化建设部门,通过部门的研究来制定合适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和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信息系统的结合。(3)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自身素质,培养员工对信息化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努力,才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帮助了企业完成了成本控制,降低了企业运营存在的风险,提高了企业顾客服务质量。但在现阶段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人才的稀缺和供应链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综合性供应链管理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0,15(2):179-18.

[2]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面向目标;建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current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companies in reality is competition of two supply chains.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business process to involve all the enterprises along the supply chain become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to satisfy customer. However, because these enterprises are situated in vari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belong to organizations with different interests, there are three major difficulties in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1)the supply chain is a self-interested and distributed system;(2)information asymmetry exis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3)quality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accurately and no perfect inspection technology exist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a goal-oriented modeling approach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Detail modeling process is introduced and case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approach.

Key words: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goal-oriented; modeling approach

0 引 言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原本各自独立的企业走到了一块,形成供应链上的虚拟组织来更灵活和有效地提品和服务[1]。整个供应链上的虚拟组织就像是一个纵向的企业,它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是,虽然供应链中各个实体在经营、资源、管理上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除了彼此之间的合约外,没有别的法律约束,但是链中各个环节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环环相扣,整个供应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由于供应链的企业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属于不同利益的组织,因此要改进供应链上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重要的是协调和整合所有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这使得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从一个能兼顾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改革。Robinson和Malhotra回顾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文献,提出质量管理的观念有必要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内部、产品为基础的思维,转向一个基于顾客、供应商和其他供应链伙伴之间组织间关系的供应链的,注重供应链成员的沟通与协调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兼容性的思维[2]。抛弃传统的基于企业本身的质量管理思想, 把企业内部供应链以及外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活动及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并对此功能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这种改革可以通过同时利用供应链的伙伴管理和质量改进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要实现这种改革,首先就要了解供应链质量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内的质量管理相比所具有的特点[3]:

(1)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来自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属于不同利益组织。如果供应链的成员属于同一个权利组织的管辖,管理供应链会比较简单。然而,在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自利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缺少一个权力组织的统一管辖,其他企业的生产或者业务流程通常是不受外来企业控制或者甚至不可观测的。在供应链整合以及虚拟组织的文献中经常提到了这个困难[4]。

(2)由于没有完美的质量检测技术,质量难以准确测量,因此难以控制和改进。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一组固有特征具有满足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能力(ISO 8402)。简单来说,“质量是指符合要求”[5]。质量难以准确衡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质量要求(明示的或者隐含的),特别是非功能性需求,通常是含糊不清的,不明确的。把质量要求转化为功能性或者可测量的质量特征需要一个准确的转化过程,需要使用比如质量功能展开的技巧[6]。第二,准确评价产品的固有特征依赖于检测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7],不同的检测技术具有不同的正确性和成本。

(3)由于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道德风险存在并且可能引发质量欺诈[8]。这个课题也在市场营销和组织理论中提到,比如如何控制组织间关系的供应商机会主义和如何标志不可观测的产品质量。

这些特点给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要分析解决这些困难就需要一种建模方法可以反映供应链成员的不同利益,更好地表示质量的测量,以及减少和避免信息不对称。基于这种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目标的方法来支持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建模。在详细介绍建模过程之后,本文通过探讨几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实例,证明了所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面向目标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概念模型

1.1 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本体分析

本体论(Ontology)这个概念来自于哲学,表示对存在的一种系统化的解释。近些年来,“本体”开始成为知识工程领域的一个词汇,代表对一些感兴趣的领域的共同理解、一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对象类型或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本体可以用来作为一个对所选的现象进行描述的统一的框架,表示一种模型,用于描述一套对象类型。一个本体通常包括了对某个领域的一种世界观。世界观,也就是对世界的概念化,是由一系列概念(如实体、属性和过程)、概念的定义和概念间的联系组成的[9]。

我们设计了协同供应链的本体来为质量管理做模型化的基础。这个本体包括了四个类别:主体(Actor)、目标(Goal)、资源(Resource)和任务(Plan)。

协同供应链的本体是由三个不同的层次组成的:元类层、领域层和实例层。图1表示了这种层次结构。现实世界的实例表示为实例层的实体。例如,一个奶农名叫Smith,一个名为Sanu的奶制品厂商,和一个名为Jack的顾客。实例层的实体是对应于领域层的实体类的实例,而领域层则继承元类的属性。

为了清楚的表现这种层次结构,在图1中我们省略了很多领域类和连接。我们提出的模型化方法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示这些类。接下来会介绍模型化方法是如何建立一个更完整的本体的。

1.2 概念定义

针对供应链质量检测的知识层面模型化是一个使用图形化语言来进行概念模型化的过程。这套图形化语言包括:意图性的和社交性的概念,如主体、目标和依赖性;使得模型可视化的图形化符号;一系列的线性符号来对模型进行不同观点的分析,如与主体相连的线条表示供应链上的主体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与目标相连的线条表示从某个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目标与任务的关系,与资源相关的线条描述一个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模型是通过对下列元类层上的概念的实例化得到的:

主体。对某个实体的模型化。这个实体包含了战略目标,拥有一些资源,并且在系统或者组织内根据理性原则进行有意图的一些行为。一个主体代表了一个物理的、社会的或者软件的智能体,也可称为角色或位置。比如,供应链上存在各种不同的实体像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

目标。表示了某个主体的战略兴趣。一个主体可能依赖于其他主体来达到他的目标。比如,一个制造商依赖于供应商实现它取得良好的原材料供应目标,依赖于顾客实现它获得利润的目标。目标类对刻画供应链的协同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目标类可以细分为两个类别:硬目标(Hardgoal)和软目标(Softgoal)。硬目标和软目标都代表了主体的战略兴趣,但是后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者准则来决定它们是否完成、达到。

任务。表示了在某个抽象层次上做某种事情的一种方法。执行某个任务是实现完成某个硬目标的一种方式。

资源。代表主体所拥有的资源, 即执行任务时运作或操作作用的资源。

依赖。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表明一个主体由于某种原因依赖于其它主体来完成某个硬目标。前者被称为依赖方,后者被成为依赖者。

贡献。表明软目标和硬目标是如何贡献于对方的。贡献可以是正贡献也可是负贡献。

分解。把任务或者目标进行分解为更简单的任务或目标的过程。

目的―手段分析。为了达到目的,决定在现阶段的最佳策略的分析过程。

配置。在任务和资源之间,代表对任务配备一系列的资源。配置可以细分为输入配置、输出配置、程序配置和限制配置。

如图2所示,主体由一个圆形表示,硬目标为椭圆形,软目标为云形,资源为矩形, 任务为五角形。两个主体间的依赖关系表示为两条带箭头的线条,中间连着一个硬目标(椭圆)。资源和任务间的配置关系表现为把资源(矩形)放置在任务(五角形)的四个角上。目的―手段关系则表示为任务(五角形)和硬目标(椭圆)之间的带有箭头的线条。贡献关系则是表现为目标之间带有“+”或“-”号的不同线条以表示正贡献和负贡献。

因此,一个知识层面的模型就是一个带有方向、带有标记的图形。它的节点是元类层上实体的实例,如实体、软目标、硬目标、任务、资源。它的边就是元类层上代表关系的实例,如依赖、目的―手段、贡献、配置,以及和/或分解。

1.3 模型化操作

为了对协同供应链进行知识层面的模型化,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带有图形化解释的模型化操作,包括:

(1)主体模型化。主体模型化的过程包括辨别和分析供应链个体和信息系统的角色。如图3中表示了对制造商和顾客的模型化。

(2)目标的模型化。目标的模型化依赖于对每个主体的目标的分析。这里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分析办法,把每个目标进行分解成子目标,并且通过对任务的执行来实现。或者说把目标分解为几个可以被某些服务达到的子目标。图4中为对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目标进行分解。

(3)质量检测的需求分析。质量检测的需求分析是通过把隐含的或不明确的需求(软目标)通过贡献分析转化成明确的和可达到的目标(硬目标),这是目标分析的一个更细节具体的分析。图5是如何分析“取得良好的源奶供应”的质量检测需求分析的例子。

(4)资源―任务模型化。资源的模型化包括对每个主体的任务和资源进行辨别和分析的过程。如图6所示,每个任务都关联一个或多个资源,可以通过一个5元数组表示。I和O表示在任务开始时需要的和结束时产生的资源。C是一系保操作可以进行的资源条件,例如生产任务需要的设备条件。P是对服务操作的过程、程序说明。E是这次操作的效果,即某个硬目标的完成。

(5)目的―手段分析。目的―手段分析是一个分析什么任务可以完成什么硬目标的理性分析过程。如图7所示,供应商提供了一种任务(供应)来满足制造商的目标(获得符合要求的供应)。

2 案例分析

2.1 基于产品追溯和追踪的质量管理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课题中,产品的可追溯性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比如食物供应链这样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严重的行业[10]。我们通过把产品流表示为资源来支持产品的追踪和追溯。

如图8所示,随着时间和生产流程的推进,某个特定的产品作为一个实例对应于领域层次的不同类别。产品贴上特定的ID标签有助于区分于其他的产品。在一些可追溯的技术如RFID的支持下,产品标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产阶段会有不同的信息。从这样的信息标签上,可以找到有关于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流程、检测过程、生产设备等信息,从而使产品实现了可追溯和可追踪。

2.2 产品、程序和机器检测

对机器设备、生产程序的检测通常用来作为对产品检测的补充[11]。信息系统被用来辨别和记录生产设备和该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

如图9所示,现实中设备和产品被模型化为领域层次的资源。对设备、产品和程序的检测可以看成对资源的检测。通过检测与任务配置的资源来评价这个任务的执行情况。本文的模型化方法把资源都归类在执行任务的周围,因此如果要对某个特定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便可针对性的选择该任务所用的资源进行检测。

3 小 结

本文基于对供应链的本体分析,提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的建模方法。通过探讨几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实例,展示了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供应链成员的不同利益,更好地表示质量的测量,以及减少和避免信息不对称。这种方法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不同目标的刻画,从一个创新的角度模拟了供应链中的合作和协调的过程,为测量、分析和有效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供了分析基础,为系统化地管理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邶,苏秦. 基于质量信息流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概念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4):22-25.

[2] Robinson, C.J. and M.K.Malhotra.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practice[J]. Int.J.Production Economic, 2005,96:315-337.

[3] Yan, J. A modeling approach for quality inspection i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D]. Ph.D. Thesi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0.

[4] Wang W.Y.C., and H.K.Chan. Virtual organization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Two cases in the textile and fashion retailing industry[C]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article in press, 2009.

[5] Crosby,P.B. Quality Is Free: The Art of Making Quality Certain[M]. New York: McGraw-Hill, 1988.

[6] 李欣,黄鲁成. 质量功能展开中关联关系确定的RBF方法[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1):59-64.

[7] Brosnan, T. and D.Sun. Improving quality inspection of food products by computer vision-a review[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61(1):3-16.

[8] Akerlof, George A. The market fo‘Lemons’: Quality under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84:488-500.

[9] Uschold, M. and M.Gruninger. Ontologies: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996,11(2):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