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发展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

一、背景

根据我国201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解决城镇职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它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显露,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缺陷,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多层次体系的建立。

二、商业养老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1、商业养老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2、社会养老保险含义及特点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通常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三、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商业养老保险具有营利性,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有该性质,但是它们都是在被保险人受到损害的时候为其提供经济补偿,以保障其生活正常进行,进一步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此外,二者都需要建立保险基金,都要在相似的原则和技术下被运作,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最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处理的都是纯粹风险,是不可预知和不期望发生的偶然风险。

近年来,我国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也要求商业保险的参与,以给我们较高收入阶层更加灵活充足的保险保障。因此,社会保险运用商业化的管理手段必然提高效率,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而商业保险在充分发展积累之后,也必然走向低收入阶层开拓市场,进一步显示出保险的社会性特征。

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和意义

1、缓解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

隐形债务是在现收现付筹资模式加之人口老龄化国情下产生的难题。现收现付的实质是劳动者收入的代际转移。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口老龄化加剧,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在职劳动者需要供养的退休劳动者越来越多,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现收现付制难以为继。即使提出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统账结合"模式仍不能有效填补隐形债务的资金缺口,隐形债务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就要乐观得多。就 2008 年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 9784 亿多元,原保险赔付支出却只有2971 亿元,再除去业务成本,保险公司盈余也应当有上千亿如果由保险公司来经营"统一保单",社会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资金缺口就可以用保险公司的利润予以弥补。在保险经营实务中,用某些险种的盈利来补贴某些险种的亏损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因为必要的亏损型险种能够带动那些盈利能力较强的业务,反过来增加利润。

2、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治理分散,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共济功能。一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保险基金统筹能力和负担都不均衡,经济实力较弱、财政困难的地方足额发放养老金较为困难; 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结余较多。另一方面,省级以下的统筹层次会造成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在跨省转移、接续方面存在着政策,使得大部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侵害。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由保险公司经营"统一保单"的模式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省级统筹的速度和力度。再加上保险公司内部建立的先进的信息通信机制,全省各地的经营状况都能够被各省分公司全面掌握。最后,由于商业化的保险经营不涉及被保险人户籍问题,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十分简便,被保险人的权利也能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3、促进商业保险的全面发展

如果保险公司着手经营社会养老保险,必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极大地提升行业竞争力,甚至能够从激烈的价格战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办理如果转移到保险公司,那将意味着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急剧增加,不仅给保险公司的展业带来极大方便,节约一笔不小的营业成本,而且又能够迅速增加其业务量和营业收入。最重要的是,社会公众在办理社会保险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宣传自身,纠正人们对商业保险的片面、错误的认知,通过潜移默化逐渐增强整个社会的保险意识,为中国保险业的全面起飞铺下道路。

五、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规范市场经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公开、公平的竞争,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2、强化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必要的基础与条件。商业养老保险是一项涉及社会千家万户的事业,辐射面广,业务管理要求高,这决定了必须提高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程度。

3、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政府要予以重视和支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仍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当然,这种重视与支持更多和更重要的还是反映在宏观上的指导与支持。

六、结束语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弥补社会养老保险的缺陷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已经从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过渡到寻找二者的共性。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集中凸显了商业养老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商业养老保险不应该仅作为提供较高层次养老保险的一种手段,而应该在各个层次中都找到一些契合点,发挥好商业保险特有的优势,在为发展社会保险服务的同时,也从中抓住自身的发展机会,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军.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 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浙江金融, 1997年第7期.

篇2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61-02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全球供应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应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应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中国银行于2007年7月也推出了其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达”通过利用“核心企业”授信资源向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服务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其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强化上游链条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

在外贸政策导向转变为要“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形势下,2007年7月,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创新品,推出名为“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该行基于进口贸易过程中的“在途货物”以及到港“仓储货物”设定质押,给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授信。与传统“货押”业务不同的是,该业务既可以现货质押融资,还可以“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义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思考并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向先进的交易性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2)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3)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益。

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线再造

国际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引进的复制品较多,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因此供应链上的参与各方应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此提出的建议是:(1)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2)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3)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加强自律,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4)积极呼吁立法部门在这方面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5)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应急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流程制定、人员配备等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不慌不乱,按照相应的措施快速处理。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预警系统必须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应急系统处理紧急、突发的事件,避免整体业务或组织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43-245.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60-63.

[5]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42-45.

[6]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14-16.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trade finance

―― Supply Chain Finance

TAN Min1,2

(1.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2.ShanXi Aviation Profess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Hanzhong723102,China)

篇3

关键词 电影 商业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能否发展与壮大,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创意,是否具备好的创意。在当代文化与经济交融密切的背景下,好的创意是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尤其投入与产出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应该关注文化创意是否具有市场效益。而电影,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引领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思路。

一、新思路:电影市场营销新策略的启迪

对电影商业属性的开发越来越被电影人所看重,一部商业大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可观,但它的间接经济效益更是以其几倍的增长速度呈现于世人的面前。电影,这种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经济效益是与人们对其有效开发分不开的。电影从其营销初期开始就和市场捆绑在了一起,一部没有观众市场的电影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反之,这部影片则会带动一大批相关经济项目的产生,直接创造文化经济效益。

电影是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和市场推广离不开营销。但传统的电影营销是以银幕营销为主,往往仅注重电影产品本身的开发与制作,而对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则相对薄弱。高科技的发明与被应用到电影产业中,电影的经济效益除票房收入外又衍生出了其他方式,如版权转让收入、DVD光盘销售收入、后产品开发收入等,正是这些看似非主流的非银幕营销收入却慢慢地创造出了远比“票房”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影,从其开始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票房”上,到如今极其关注后产品的开发,这种营销方式的转变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多方式的市场拓展途径。

二、新启迪:电影与广告的结合

电影的商业属性使人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利用电影创造经济效益的机会,电影与广告的结合便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电影与广告,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创意方式,虽各自的表现形态与情感诉求不同,但归根结底二者在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投资商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创作某种艺术作品,更希望的是凭借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开辟相关的商业机会,获得相应的投资效益。更何况,没有经济基础支持的艺术作品,其发展的速度与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

电影与广告在“营销”上达成了有利合作。电影营销是为了提高票房与后产品开发的品牌影响力:广告营销其目的或是直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或是提升企业知名度。在电影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有广告的参与,在广告宣传的过程中带有电影元素,采用这种联合营销模式,可以达到单兵作战无法达到的双赢效果。如《十面埋伏》与方正集团的合作。凡购票就有机会赢得方正的系列产品,以此促进票房;而方正也利用这种添加娱乐成份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文化创意产业在占据了市场席位的同时还获得部分非银幕的利润,例如贴片广告等等。另外,合作企业往往通过赞助产品的方式介入到电影剧情中,已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企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剧情中,直接或间接暗示消费者,例如宝马赞助《手机》主角驾驶用车,摩托罗拉赞助《无间道》剧情中手机的使用等等。

三、发展依据: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是这类产业卖的是设计,是理念,是精神,是心理享受和增值服务。这些东西只有被消费者认可了,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开发后产品的机会,投入也才有产出的回报,人们才能享受到增值的乐趣。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否以“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以“消费者在哪里”来定位产品和卖点,便成了这类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生命线与依据。

消费者是一切企业的生命线,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如此。随着当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了,尤其近几年,高雅艺术也慢慢被寻常百姓接受,如:众多具有较高品位的音乐剧、电影、钢琴演奏会等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关注。同时,消费的时尚化趋势也日渐突出,个人的艺术修养成了人们之间攀比的权重之一。《十面埋伏》、《英雄》、《夜宴》、《黄金甲》。似乎这些大片也渐渐成了人们见面的谈资,成了一种生活的时尚与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除了时尚之外,文化消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而人们对美的形式与体现“美”的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文化创意产业针对某一种具体产业,如电影产业,不但要有好的创意与理念,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打造并形成本产业的品牌,这样才能吸引一批消费者,具备一定市场基础。电影类型虽多,但中华民族的武侠电影却是唯一的。可以说,武侠电影是中国的一个品牌,一定意义上。也正是基于中国武侠电影品牌的唯一性,《十面埋伏》《英雄》、《卧虎藏龙》才有如此之好的票房与知名度。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想持续、规模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产业品牌这条基本规律是必须得遵循的。

四、整体思路:立足民族,走向世界

篇4

【关键词】贸易融资;商业银行;利率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比过去更加关注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否更加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如何拓展表外业务及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等问题,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贸易融资发展文献综述

首先是贸易融资的境外发展历程:境外主要致力于国际贸易方式、银行贸易融资服务和风险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境外的专家学者便己开始关注贸易融资研究。1974年,GerhardWschneide较早地论述了贸易融资问题,从国际收支平衡和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贸易融资的重要性;认为进出口贸易双方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力争采取有利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以规避风险;通过对贸易融资流程展开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并认为在即时的交易中,融资体制需因承担外汇风险的当事人不同而异。J.R.

Hicks&J.Niehans(1983)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S.Davies&R.Sylla(1992)的金融创新理论等,以这些理论为主的金融创新理论成为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理论源泉。DavidBlake(1996)则在汇票融资方面颇具独到见解,他通过研究汇票结算方式下融资的特点,充分阐述了汇票结算方式下所进行之贸易融资的优越性。Gerhardw.sehaeide、Hansen先后从银行角度出发,并从资本约束、制度约束、自偿性贸易融资链等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 创新的方法和策略等。2007年,Riehard Baroviek联系资金、技术、以及更多中间商等因素对贸易融资供应链进行的研究。2008年,K.N.Huang针对银行在贸易信贷融资项目急剧恶化的情况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进行的方法研究。其次是贸易融资的国内发展历程: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研究时间尚短,从1994年第一届贸易融资研讨会的召开后,贸易融资才真正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研究主要围绕在 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贸易融资方式、银行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有所提高,并对现实的操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融资方式的应用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兴起初期,国内银行和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较为陌生,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推广国际贸易融资、引进和借鉴国外较成熟的贸易融资体系和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二是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及其结算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内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如姜学军(2003)网强调创新对银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

二、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建议

首先,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其次,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最后,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晶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

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在结算的同时提供贸易融资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普遍做法,我们的银行对此要加以重视,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客户对 外贸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做法,将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与新的融资方式融合起来,这样,既能树立银行的品牌,又可占得市场先机。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一闪通";发展

2014年12月10日,招商银行在北京全新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将一卡通和信用卡与手机安全地结合在一起,为用户带来业内首创、全球领先的"全能、好用、安全"的移动金融新体验,是不仅具有移动支付的功能,还可办理存款和取款、兑换外币等业务,涵盖更多应用场景,即将银行卡的所有功能集成到了手机上,打造指尖上的"银行卡"。当前移动互联时代正向纵深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24小时在线连接世界的最重要工具,招行"一闪通"开启了银行无卡化时代,让用户体验到了"指尖一触,轻松办事"的便捷。

招行"一闪通"为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开了个好头。那么,面对移动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该如何把握机遇,同时应对威胁和挑战?

1 创新移动金融商业模式

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8.74亿户,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达到8.35亿户。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渗透、4G正式商用及移动转售业务的开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继续扩大,其中高速网络用户将保持快速增长,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手机+金融"的模式,将更丰富、更全面的银行服务搭载到手机上,通过手机将银行的业务与客户的应用场景更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第三方企业推出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直接与商业银行展开了竞争,商业银行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金融创新,因客户需求而变,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招商银行"一闪通"不仅实现了移动金融领域的重大产品创新,也实现了移动金融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对整个移动金融全产业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此次招行"一闪通",就是支付组织银联、全球芯片厂商恩智浦、手机厂商OPPO、华为、三星、等移动金融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的创新成果,其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将对移动金融产业链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商业银行不断探索金融创新和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信心。

2 全面整合"端-服务-产品"发展路径

(一)移动端的开发与运营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端"由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代表的APP应用及页面应用构成,它是实现移动化、碎片化、便捷化金融服务的前提保障。根据eMarketer的最新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总量已经接近5.2亿,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到7.041亿,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智能机份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移动话音业务量增速持续下降,移动短信业务量和收入降幅持续扩大,反观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户均流量,都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在非话音业务收入中,移动数据业务增长贡献超过150%。从以上两个部分研究数据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持续增加,而且手机上网量也将持续大幅度攀升,这无疑为商业银行打造移动"端"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移动端应用、增加活跃用户数。

(二)基于移动端的服务改善与提升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持续完善移动端的功能,逐渐实现对移动端从查询、转账等简单功能,到理财产品购买、业务办理的全环节支持。比如招商银行"一闪通",除了移动支付功能,还集成了银行卡的所有功能,实现"万千金融事、手机轻松办",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的体验。另一方面,移动APP应用及页端受限于移动终端屏幕尺寸及用户使用时间碎片化,在功能迁移时面临着使用便捷性与业务功能完整性的冲突,需要进行有效整合。比如,移动端与PC端业务功能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开发不同的APP承担不同产品的业务功能,招行在"一卡通"APP外,开发了侧重消费娱乐功能的"信用卡"客户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金融产品销售、业务办理等。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金融产品

随着移动"端"与服务的持续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将呈现爆发增长态势,并迅速形成可观规模。招行"一闪通"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启了银行无卡化时代,领跑移动金融行业。商业银行具有传统的金融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必须要重视技术力量、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于广大客户,提供更卓越的用户体验,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移动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面对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验,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互联网;艺术产业;集群化;美术类;艺术网站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所谓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的群体。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国家竞争优势》一书,1990年迈克・波特在该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集群化发展无疑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凸显出价值,中外成功例证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在研究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问题是:互联网上的艺术产业能否集群化发展?现状如何?江苏省在本领域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一、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之可能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文明时代或称信息文明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无法遏止的趋势。

1、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提供了必备的发展基础。1991年5月,毕业于牛津大学物理系的伯纳斯・李将其发明的World Wide Web(即WWW万维网)投入到互联网上使用,主要适用于信息的公开,因此成为Web1.0时代互联网的基本雏形,此后出现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均拥有第一代互联网的鲜明特点:信息采用集中形式,广大用户的浏览方式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翻版。而Web2.0是2004年3月戴尔・多尔蒂(O’Reilly媒体公司副总裁)和克瑞格・克莱(Live媒体公司)共同提出的,当时,他们并没有给出Web2.0的具体定义,而是举例说明:“个人的网站是Web1.0,网志博克是Web2.0;屏幕抓取是Web1.0,Web服务是Web2.0;单方信息是Web1.0,共同参与信息是Web2.0”,[注:参见汤代禄,韩建俊,边振兴编著《互联网的变革――Web2.0理念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当然,今天的Web2.0已经比当年有了极大地丰富(博客、播客、移动博客、社会化标签、内容聚合、维基、Web服务等层出不穷),而且还在不断地丰富下去。因此,Web2.0由于其开放、参与、分享、创新、个性、体验的特质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主导力量。在Web1.0还在大行其道、Web2.0还在完善的时候,Web3.0只能是概念性的前瞻:比如其主动性、最大程度的数字化、多维化特征,比如其新一代商务应用模型结构,比如使Web成为一个操作系统……

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如同人类的进化过程,丝丝入扣,巧夺天工。但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我们注意到: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天才的概念设想”纷纷实现,传统的互联网巨头雅虎、微软、搜狐、新浪、网易等首先将博客、社会化标签、图片上传、视频、即时通讯等普遍应用,不仅让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无法尽快消化,即便是互联网自身也感到应接不暇,来不及规范和成熟。如此一来,在拼命“追赶”的信息化道路上,各领域的衔接和配合不免力不从心,大大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后果是来自互联网之外本能的抗拒,也阻碍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正如赵正阳所说:“相比之下,网络在艺术品收藏交易中的优势还是要远远大于劣势,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并作为收藏艺术品交流与交易的平台和载体,需要有关方面去关注、重视和规范。”[注:参见赵正阳《网络,艺术市场的异度空间》一文,《艺术市场》,2005年第12期,第79页。]互联网的发展为包括艺术产业在内的诸多社会领域提供了足够的扩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不同的是,这个平台需要艺术产业自身进行完善和拓展。

2、互联网经济的特点显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作为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互联网经济受到极大关注:一是电子商务日趋成熟,互联网营销备受重视。

电子商务从20世纪70年代最原始的银行间电子资金转账发展至今,已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日趋成熟起来,与此同时,互联网营销策略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和重视。首先,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表现在B2B、B2C、C2C的蓬勃发展:B2B(企业对企业)模式以沃尔玛连锁超市等为典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加快供货,开始在互联网上处理订单与交易信息,拉开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大幕,也为阿里巴巴(Alibaba)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而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以亚马逊(Amson)和易趣(eBay)最为著名,前者创造了网上零售模式,后者开启了网上拍卖的大门;以淘宝网(Taobao)为代表的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将互联网的交易扩大到每一位网民,并成功打造出新一代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网商”。与之相识适应的网上银行的开通、网络支付的升级,也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新媒体平台逐步形成,新经济模式正在确立。作为整合性极强的新型的经济载体,互联网的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被忽略,反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陈玲在《新媒体艺术史纲》一书中将互联网称为“重构与整合的艺术”[注:参见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蒋宏、徐剑在其主编的《新媒体导论》中将短信、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宽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博客均列为“新媒体”的“务实”对象;琼斯・斯蒂文第一次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在其主编的《新媒体百科全书》中收录了12个主题的数千个与“新媒体”相关的词条,他的贡献是提醒我们:新媒体之“新”并不排斥“旧媒体”,亦即新媒体并非完全与“旧媒体”划清界限,而是基于“旧媒体”成长起来的;朱海松在其著作《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中没有忽略手机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重点在手机作为新媒体的阐述上,却客观上论证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强大整合(融合)能力……一个新的平台的搭建同时创建了一个新型的经济模式的载体,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正式确立。张铭洪指出:“互联网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是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这促使人们去研究网络经济学”[注:参见张铭洪主编《网络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第1页。]。胡乃文更是直接提出了“网络商业模型:IT商业模型、增值服务模型、网络消费商业模型和商业数学模型”[注:参见胡乃文著《塑造网络经济:第三代电子商务教科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一个新的生存状态的出现必然受到“物竞天择”的考验,而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也必定面临各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但是,互联网经济所带给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已毋庸置疑。

①数字资产管理。是雅昌为艺术家提供艺术成果的存储、应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首先,将艺术家原作及相关艺术成果,通过拍摄、扫描、电分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艺术家的数字资产,再对这些数字资产进行分类存储,形成艺术家个人数据库。方便互联网、艺术品认证、图片版权等应用需求,实现资产的保护和应用的统一,既有效保存了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又保护了艺术家的知识产权,打击了赝品,同时还实现了艺术成果的展示和宣传。

(“雅昌艺术家网”截图)

②个人数据库。是将艺术家的作品及相关艺术资料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专业的数据存储分类技术,对数字化后的作品高图、生活及创作照片、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等电子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管理,形成艺术家个人独有的数据库,为实现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免去艺术家再次出版画集、著述而重复电分的麻烦,艺术家在举办展览、宣传等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

③官方网站。采用艺术家姓名拼音的专属域名和服务器空间管理,融艺术家的艺术简介、成果展示、资讯、拍卖预报、互动交流为一体的互联网官方平台。在艺术家的官方网站中,跟踪记录艺术家的动态、作品市场行情、拍卖指数分析、拍卖作品统计、拍卖价格查询等。

④艺术品认证。是将艺术家的作品经艺术家本人亲自认证后,给予永久性的唯一编码和标识,保存在“艺术家个人数据库”中,同时通过艺术家官方网站为收藏投资爱好者在线查询资料提供可靠的认证信息,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艺术品的认证,可以有效防止赝品的泛滥,这一举措特别是对在世艺术家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艺术家行使对自己作品的“鉴定权”有足够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能够有效杜绝各种“考证”中的猜测、杜撰现象,加快了研究者的信息核实速度。

⑤图片版权。是由艺术家将个人数据库中的作品图片的使用授权行为,委托给雅昌。由雅昌艺术家对其作品图片的使用进行合法授权,然后根据授权范围和用途,从艺术家个人数据库中直接调用。全程艺术家图片的授权行为,为艺术家提供省心省时的秘书服务。这一增值服务形式在国内才刚刚开始,在版权制度尚未健全、盗版现象尤为猖獗的阶段,如何保护艺术家的权益仍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之路,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完善。

(3)雅昌艺品网。于2007年12月28日开通的“中国首间授权限量复制专门店”,是图片版权的实践基地和交易场所。集中了古今中外近千种以艺术复制品,目标群体为普通大众,价格从100元到50000元不等。

(4)雅昌拍卖信息网。对特别是初入中国艺术市场的人来说,雅昌拍卖信息网不啻为“不说话的老师”和“领路人”,网站里有详尽的拍卖资讯、拍卖预展、拍卖排行榜、拍卖指数和拍卖知识工具书。拍卖资讯和拍卖预展将国内(含香港地区)重大拍卖会消息无一遗漏地集中公示、拍卖排行榜又细分为年度拍卖公司成交额总排名、年度拍卖公司成交比率总排名、历史/当前拍品成交价格总排名、古代/现代/当代中国画家价格指数/总成交金额排名、中国油画家价格指数/总成交金额排名等。

(5)雅昌画廊网。2008年1月4日上线,由雅昌艺术网原画廊频道升级而成。其主要栏目包括:画廊动态、画廊黄页、画廊展览、展览列表、作品展示等。集中展示国内实力较强的画廊,公布各画廊举办的展览、的艺术家,介绍画廊的动态,协助合作画廊扩大影响。

(6)雅昌雕塑网。是由雅昌艺术网、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三方共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建设、管理、维护、运营的网站。既是资讯平台和学术平台,同时也是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研究中心的工作平台,其栏目主要包括:雕塑资讯、展览活动、雕塑家、会员事务、会员空间、中国雕塑杂志、行业机构、研究项目、出版图书、雕塑理论、论坛、名作赏析、优秀作品展示等频道。

(7)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其系统及数据存储平台采用了统一、完整、集成、开放、可扩展的内容管理架构。所管理的数据来源于雅昌艺术网、雅昌彩印制版,以及包括艺术家、拍卖公司、文博机构、出版社、文化公司等。数据库的建立为艺术印刷、艺术网、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艺术品摄影、艺术图书策划、设计、出版、装祯,艺术品衍生产品的开发经营、艺术影像产品、艺术展览策划等多种艺术品业务,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应用保障。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品数据的“银行”,共收录了中国近5万名艺术家、200万件艺术作品的图文数据,可随时随地供艺术家、出版社检索调用,满足出版、宣传、印刷等需求。

(8)雅昌艺术图书网。2007年1月10日由“雅昌艺术网艺术图书频道”发展而来,目前已成为拥有近35,000种优秀书目数据的“中国艺术图书书目数据库”,成为出版社品牌推广和图书展示的第一窗口。正在全力开发建设“中国艺术图书全文数据库”,目标是实现艺术图书的全文网上阅读,为中国艺术市场提供最强大的著录检索服务。

(9)雅昌艺周刊。是雅昌艺术网站矩阵信息整合的“集结地”,通过近8年的积累,雅昌已经拥有了数十家合作出版社、上千家合作画廊、近5万名艺术家、200万件艺术作品的图文数据、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拍卖信息等国内无可比拟的艺术资源,雅昌艺周刊的出版为有效使用这些资源迈出了第一步。

2、雅昌艺术网站矩阵的运营模式

日本Gaia Corporation公司董事长小林失须夫在研究多媒体业务时提出“用跨行业合作挑战网络业务”的观点,他说:“不同行业、不同状态的公司增强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业务,这对未来的商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跨业’时代”[注:参见小林失须夫著,王小燕译《用行业合作挑战网络业务――选自数字化商业模式》,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雅昌正是验证小林观点的成功案例,雅昌集团以雅昌文化公司为统领,8年间构架起一个集印刷、出版、网站设计制作、版权、艺术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创意型现代公司的多维度经营体。如果8年前雅昌还是以印刷业为核心发展业务的话,今天,雅昌集团的核心正在逐渐向艺术、向艺术生存的互联网偏移,同时,雅昌异常聪明地把握住机遇,率先让雅昌艺术在互联网上扎根,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艺术增值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1)雅昌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我们可以说雅昌集团的经营是多维度的同时又是一个共同体――具备上述四个要素并在雅昌企业的旗下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因此,并不能因为其传统的印刷业与文化艺术产业相去甚远就将雅昌集团的各项业务分离开来。

(2)雅昌信息服务。漫长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进化和不断地积累科学技术的实践过程中,信息一开始就表现为真伪难辨的消息群,这对信息的这一特点,雅昌艺术网站开展了有效信息服务的业务。雅昌信息服务通过雅昌艺术网站矩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服务;信息来源于合作伙伴提供的各类信息和数据,相当一部分由网站编辑筛选和统计。二是带有明确指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由艺术家本人提供,雅昌艺术网站承担数字化转换、归类、保存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雅昌的信息服务在逐渐铺开的渠道中地位日显,如何有效使用价值信息使之成为雅昌艺术网站从事内容服务的主体,实现信息服务的提升,雅昌已经具备条件。

(3)艺术增值服务。其真实含义是在内容上具有可扩展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增值服务,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其实践意义表现在“引导需求,以客户增值体验为中心,以物流解决方案和IT服务为实现手段,强化增值服务”。雅昌艺术增值服务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拍卖、预展、展览信息,可以赢得拍卖图录装祯设计、印刷、物流和相关展览用品(请柬、海报、手提袋、标签等)印刷业务;出售艺术图书,一是合作出版社给予的码洋折扣,二是销售业绩的提成,对于出版社重点项目另有推广收益;艺术品有限复制,在获得授权后对艺术品进行高质量的有限复制;为艺术家创建官方网站、设立艺术数据库,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得到版权授权、数字化艺术品经营权或者互联网拍卖、销售等权限;出版,利用艺术网站多年积累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出版纸质或电子出版物等。

雅昌艺术网站矩阵在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互联网生存方式领域,作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实践和尝试,虽然有待进一步的规范、拓展和健全,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是验证了艺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互联网生存可能;二是给出了现今为止最为可行的经营模式。

三、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与发展思路

北京有搜狐、百度、当当;上海有盛大、九城;杭州有阿里巴巴、淘宝;广州有网易;深圳有雅昌……作为致力于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江苏省,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多年来仅有一个地域性的“西辞胡同”为江苏省的互联网经济增添一抹亮色,至于专业的艺术网站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笔者自2004年起与“中国美术家”新媒体平台CEO宋高峰先生一道,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文联、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政府部门和高校的支持下,对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以下思路:

1、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辐射世界,构建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互联网生存模型――“众媒体”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的“无界域”特质决定了其开放型和外放型的发展方向,当亚马逊、谷歌、雅虎等国际互联网企业“巨鳄”不断地在中国攻城略地,本土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淘宝、百度等)的奋起反击和“反渗透”行动成绩蜚然,也真正在业态呈现上使得世界经济联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网”。作为诞生于江苏本土的“众媒体”互联网平台必须也只能依托江苏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积淀,夯实基础、锻造精品,从而逐渐影响全国,并最终登上国际舞台。模型的构建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宣传、展示平台;二是交流平台;三是交易平台。目前以“中国美术家”新媒体平台为核心,“众媒体”互联网平台旗下拥有“中国影视界”、“中国主持人”、“中国时尚界”、“江苏艺术界”等新媒体平台,并联合江苏省广电总台、南京市广电总台等广播、电视媒体和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以及其它互联网企业,形成一个既“旧”又“新”的综合媒体平台。其主要功能表现在:

(1)形成最权威的艺术家个人媒体交互平台。建立艺术委员会形成艺术家个人媒体审核机制。运用最完善的个人媒体服务,对本媒体所吸收的艺术家进行立体式的包装报道。构建权威艺术生态圈,使艺术家更方便地交流互动。结合艺术家的作品与当下的思潮组织沙龙、座谈会等,促进艺术界的思想交流,将国内最优秀的艺术家聚集到“众媒体”互联网平台。

(2)建立最权威艺术信息平台。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争取优惠政策,取得网络相关新闻许可证与网络视听许可证。结合团队对艺术行业敏锐的洞察力,专业素质,达到艺术资讯报道的权威性。

(3)创造艺术类媒体最高的点击率。推荐热点信息,不断深入并立体化报道资讯,网络资源的不断整合加工,形成完备的艺术历史资料库。并且进行艺术产业全面报道,吸引更多专业的艺术群体,提高媒体的点击率。

(4)发展成为最具学术性的艺术平台。开发艺术专业频道,由权威艺术家担任相关频道负责人,建立艺术顾问团队,加强审核机制,并培养该专业的自由撰稿人在国内进行全面研究与探索,将学术氛围提到新的高度。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与传统的权威艺术期刊、杂志进行深入合作,吸取相关的信息,作为媒体学术理论丰富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5)艺术展示平台。江苏省美术的复兴是江苏美术家的复兴。中国美术家以人为本,切合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将网站打造成为展示更新、更快、更高质量、更权威、更综合的艺术信息平台,使其更有历史资料的积累性和沉淀性,以更好地继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网络发展上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6)艺术品交易平台。我们结合新媒体,首先对江苏艺术品交易提供更大平台,对艺术家及相关产业是更大的促进,形成更好的产业链。

(7)艺术圈交流互动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介,搭建艺术圈内的交流互动平台,使艺术家能够更深入地实现与网络的交互,与艺术家之间的交互,从而对江苏文化发展形成一种推动力,为创意产业的新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契机,使其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概念性符号的灵感。

(8)艺术教育平台。弥补艺术教育体制下,一些艺术院校出现的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和缺陷。丰了艺术教育,促进艺术教学,使其更具时效性、敏锐性的方向发展,使之能够迅速地把对先锋文化的触觉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对全国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提供一种公益性的艺术事业的支持。对于艺术家的作品推广及其本身的宣传多做工作,加大整个社会的人文艺术环境。使艺术领域更多元化,提供一种信息传媒的交流,对艺术高校的招生,就业的宣传上提供帮助和支持,真正协助其推出一些具有艺术生命力的艺术人才。架起艺术院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艺术院校与艺术产业相互促进,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与社会接轨,让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辅助培养直接能运用于社会的人才。

(9)艺术公益事业平台。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公益性活动,如艺术展览、组织座谈,结合一些现代艺术圈内的现状,和其他相关企业,关注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让中国博大的艺术文化发扬传承,提高全民的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并推动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10)艺术创意产业平台。结合以上平台的发展,促进艺术家网络交流。他们的观点交锋,就是艺术创意的源泉。在网站程序上,我们结合本站“以人为本”的宗旨,结合我们在艺术服务上的实践经验,通过名家访谈调查走访,真正提供艺术家所需要的服务,开发一套完全属于艺术家的真正的艺术平台。同时我们公益性地结合艺术品展示平台的现状,大胆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艺术品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链”。从文化艺术产业拓展到教育、体育、服饰、珠宝、服务等行业,模式的可扩展性,吸收大量资金,大力促进江苏经济环境。

(11)艺术文献平台。通过人类发展长河中的每一点聚集汇总,结合艺术文件的精华展示,塑造出一种真正的艺术文献的交流平台,把历史文化以点的方式整合成线、面,通过横向、纵向上的比较,立体式的方式展示出来,做成一个庞大的网上历史资料库。使其区别与类似的历史教科书式的平面教导,做到音像结合,让历史文献更生动、鲜活。

(12)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窗口。“众媒体”互联网平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将成为国家艺术的展示平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窗口。随着与其他国际艺术平台、艺术组织机构建交,更会带动网站的窗口性作用。

(13)虚拟走向现实。开拓连锁性经营平台,具有虚拟与现实同步展示功能,提高广告与服务的含金量。

(14)“众媒体”互联网平台的研究成果及商业模式可以辐射及应用其他文化产业,包括传统纸媒体、电视媒体等发展。

2、加速软件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找准经营模式,发挥自有知识产权优势。

谷歌的搜索引擎、网易的竞价排名、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优视的视频传输……几乎所有的成功网站都有自己的制胜“法宝”,“众媒体”互联网平台要在战火纷纷的互联网经济中站稳脚跟必须在软件研发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样才能避免被快速“复制”、“克隆”的危险。与此同时,新的经营模式(赢利模式)的确定不可轻视,这是互联网经济“概念―造血―反哺―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互联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否。那么,我们可以将实现江苏省艺术产业集群化的互联网生存与发展的路线图描述为:概念―渠道―内容―互动:

(1)概念经营。概念经营只是企业在发展初期维持生存、获得发展、实现经营目标的必要融资手段,任何的风险投资都需要短期内的丰厚回报,如果企业以概念经营开始,必须缩短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

(2)渠道经营。雅昌艺术网站的成功案例有效地证明了渠道经营的可行性和盈利的可能。但是,应该看到:渠道经营必须以品牌(即企业的社会信誉)为前提,否则,渠道的拓展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盈利收入,相反会占用大量的企业资源,甚至出现全面崩盘的危险。

(3)内容经营。解决了渠道的畅通,互联网企业的内容竞争必然显现。因此,最大量地占有有效信息、细分目标对象进行个性化内容服务,是艺术产业集群化在互联网上经营模式核心所在。

(4)互动经营。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同时也模糊了商家与消费者的界限:未来的互联网世界,网民的身份应该是双重的――既消费别人的产品,也出售自己的产品。

3、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地域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和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在互联网企业发展之初尤为重要,江苏省于2007年颁布《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在第七条“引导资金使用范围”中首先提到的即为“动漫、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因此,争取政策支持对属于特殊经营行业的互联网经济来说是获得“名正言顺”发展的保证。

(2)同时,江苏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目标、长三角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国家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都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互联网经济自2000年经历“泡沫”之后的复苏也让更多的风险投资家对此充满信心……谷歌以概念赢得首批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中国美术家”同样以概念获取了中国保利广州投资公司首期近200万元的风险投资,为此,谷歌付出了近10%的股份,而“中国美术家”出让了15%的股份。

篇7

作为中小企业,盈利是企业发展移动商务的最终目的。盈利模式是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用以盈利的商务结构,是企业配置资源效益的直接反映,是企业赚钱的渠道。中小企业通过发展移动商务来实现自身的盈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盈利模式:

1.广告模式

移动商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移动广告,这种业务形态是具有前瞻性的,是中小企业通过移动商务盈利的主要形式。移动广告顺应了移动商务发展的潮流,依托移动终端,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的新的载体。这里所说的广告并非仅仅是在WAP上投放广告,还包括通过微博微信等宣传所产生的广告效果以及传统使用的短信宣传等。神奇的煎饼,传奇的黄太吉,把不被人看好的煎饼卖到了年收益500万的流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神奇,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延续。互联网时代,大量广告充斥着电脑网页,在给用户带来选择困难的同时,也给广告人带来的大量的收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投放广告在移动设备形形的应用中,为用户提供了解企业及产品的来源,增加企业关注度,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形象,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提高产品市场价值。

2.游戏模式

移动设备的革命性变化,带来的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的游戏体验的革命性变化。令人震撼的打击感、令人炫目的游戏场景、令人欣赏的背景音乐、令人欲罢不能的游戏内容,这些游戏感受都能够被玩家所感受。不啻于PC端游戏的视听享受,以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游戏的便利,使得移动游戏引爆了一场移动商务的战争。当你在上班乘公交的途中无聊时、当你在排队现场的等待时,休闲的娱乐游戏可以使你放松心情、打发时间。玩家在玩游戏时可以通过购买道具来提高自己的游戏战斗力,这就是我们中小企业盈利的关键。一款手机游戏“找你妹”8个月,全球用户超过6000万,每月拥有数百万的收入;“Flappy Bird”上架初期就拥有5000万次的下载次数,单日广告收入达到5万美元。游戏行业是一个极富有机会的行业,是移动商务盈利的重要结构之一。

3.移动购物模式

中小企业另一个重要的盈利模式是移动购物。美国第二大支付网络 MasterCard 做了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国网上购物者喜欢用手机网购,而非个人电脑。还有这样一份在2013年年底收集的来自亚太14个地区7100份采访数据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亚洲选择网上购物的购物者大约占三分之二,而来自于中国的受访者,在过去的三个月中会至少有一次成功的网上购物。其中选择用手机上网购物的人占59.4%。根据报告,中国消费者选择在移动端进行网购的原因,46.8%是由于手机网购的便捷性,43.1%认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40.8%认为在移动客户端上进行网购越来越简单。移动设备的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消费者消费方式更倾向于移动化。2013年阿里双十一活动,手机淘宝累计活跃用户达到1.13亿人,支付宝交易金额达45.8亿元。中小企业在移动平台上进行销售,是未来及其重要的一种销售模式,也是如今中小企业进行盈利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把握重点来发展业务,着重开展移动购物,给消费者良好的体验。

二、中小企业发展移动商务面临的问题

1.中小企业认识不深

在电子信息时代,中小企业能否成功由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利用程度决定的。而在电子商务发展了十几年后的今天,移动商务已经逐渐接过电子商务的接力棒,成为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移动设备迅速普及,移动商务迅速发展,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移动商务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的意识不强,甚至一些传统企业领导对移动商务还比较漠视。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这样一个移动时代抢占移动市场的重要性,对于移动商务的认识模糊,理解肤浅,还没有一个相对比统全面的认识。在移动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若是中小企业不能抓住移动商务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那么就将处于一种很落后的状态,丧失发展壮大的良好机会,丧失发展的领先优势,最终被时代所遗弃。

2.技术人才的制约

移动设备以及移动网络逐渐变成了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也逐渐地被所有人所了解和使用,因此相对较好的移动应用基础环境逐渐形成。同时,在支付和物流的发展已经到了能够满足移动商务发展的情况,这些都表明开展移动商务的开展所需要的门槛逐渐降低。但实际上,对于缺少高端知识人才的中小企业,对于移动商务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在技术上的这道槛难以跨越;同时,对于网络操作运用这个问题,在本质上确实是相对简单的,但实际操作却总会遇到各种阻碍。技术的制约,人才的缺乏使中小企业发展移动商务困难重重。

3.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

中小企业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移动商务?怎么样来开展移动商务?以及需要把移动商务开展到怎样的程度?很多中小企业仅仅是因为自身认为开展移动商务是一条拓宽广阔市场的路,很有前景,能够帮助自身摆脱困境,同时被一些移动商务服务公司引导,在没有认真地规划好移动商务的未来,没有很好地了解移动商务的时候,便踏上了移动商务的征程。一些中小企业也制作了自己的移动APP,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去打理,只是向把APP当成一个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基本信息以及产品信息,导致移动APP用户界面不友好,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够有效的吸引顾客,增加客户粘性。目的性不明确,这是广大中小企业在发展移动商务发展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的。

4.移动商务安全问题

安全是移动商务发展的基石,移动商务比起传统的电商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问题。移动商务的载体移动设备由于其移动性,特别容易丢失或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可能对自身造成巨大的影响。无线网络接口是开放的,用户数据可能通过无线通道被泄露。移动设备在2004年“Cabir”手机蠕虫病毒出现之后,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最近小米公司遭到黑客攻击,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便是移动商务平台系统漏洞的存在以及黑客的横行,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同时,移动商务应用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势必不能够完全健康的发展,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三、中小企业发展移动商务的对策

1.提高企业认识

截止2013年年底,我国的移动网民已经上升到了5.0亿人的规模,占据所有网民的81.0%之多。在这种大势之下,中小企业对移动商务认识的提高是必要的,瞄准移动端,使其成为企业的突破点。中小企业可以相互之间进行对移动商务发展以及前景的交流,这是很重要的。企业内部也应该加强对各个职员的观念的宣传以及培养,使企业员工对移动商务有所相关的了解,使员工对移动商务的观念进行改变。如今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比较激烈,想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存活下来,必须接受新的事物,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借鉴其他企业,使自身能够很好的运用移动商务,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中小企业面对移动商务不能够深刻认识的误区,需要政府在中小企业之间大力的进行宣传,2013年“大变革聚焦实体经济新动力高峰论坛暨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年工程启动仪式”的举行,大力推广移动商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从移动商务中获益,推动中小企业移动化进程,推动中小企业移动应用发展,使移动商务在各个行业中形成一种“星火燎原”之势。

2.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制约移动商务发展的硬伤,也是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善的。人才的匮乏其实是整个移动商务行业的事情,所以,要想解决人才的瓶颈,需要加强对移动商务人才的培养。而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但大学的问题在于容易脱离社会实际,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多和大学进行深度的合作,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为企业增加人才储备。而且,中小企业也要加强对企业相关员工进行有效的移动商务培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面对人才制约的做法是重视对移动商务人才,培养并且招聘专业的移动商务人才,引导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的道路上正确行走,为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时代占据优势创造条件。

3.分析需求,明确目标,寻求发展

中小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位置是一种常见的形态。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处于产业链的被动位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本身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找不到自己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企业拥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各有差异,中小企业想要在移动商务时代走得更远,必须对自身企业的产品进行分析,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发展自身的移动商务。

开发优质APP。APP,即application,就是针对移动设备的一种应用程序服务,为移动连接到互联网的业务或者无线网卡业务而开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就是移动设备搭配优秀的APP应用,移动商务的发展水平由消费者在移动终端的消费水平决定着。

企业APP应用的成熟,是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获得成功。那么必须要在与消费者第一次接触开始就要给消费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感受,而移动APP是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良好的媒介。企业APP必须要有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便捷的操作方式,良好的客户服务以及安全可靠的支付环节,同时必须要以用户体验至上。

举一个成功的例子:星巴克咖啡。星巴克的APP拥有的闹铃功能能够催你起床,如果你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到达你附近的咖啡店,那么你将享受到美味的打折咖啡。星巴克咖啡利用移动APP带来了高转化率的客户,不但最大限度的服务了客户,还带来了相应的消费。如今的消费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的改变了,客户不仅希望能够在实体商店买到高质量的商品,同时越来越加的渴望享受到线上提供的优质服务。

⑵借助微营销。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革新,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使得微信已经成为每台移动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如今社会,微信已经超越了当初单纯的聊天、好友交流的基本功能,而今,作为一个传播平台,通过分享自身产品的商业模式逐步在微信中展现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营销掀起商业浪潮的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电商在向移动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小企业在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急需寻找到新的渠道来拓展市场,微信作为一种成本低廉、性价比相当高的一种推销渠道,是中小企业在当今社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拓自己营销渠道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当然,企业在利用微信的同时,还得注意使用一些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有创意的手段驱动微营销的发展 ,促使消费者了解企业的形象以及产品,促使消费者理解企业的发展和活力。

在2013年11月22日,小米手机通过微信平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抢购,限量十五万台小米3手机。消费者通过花费一分钱来进行预订,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优惠,包括小米3手机的抵扣券5元、微信专属表情等。小米公司与微信平台的合作,把小米产品的介绍详细的展现在消费者眼前,不仅使消费者预订小米手机多了一种新的渠道,还进一步拉近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企业的市场空间。

“当下微不可言,将来妙不可言。”,这句话是由汉拓科技CEO叶开所说。微信具有移动性、互动性还有精准性都相当高的特点,微信所拥有的庞大的用户群体,在未来会带来巨大的隐藏价值。当然,在中小企业开展微信营销之前,需要研究清楚其状况再考虑进行进军。若是由于用户体验等原因导致微信丧失其营销价值,这就是所说的“微不可言。”,企业得不偿失。微信带来的移动商务的迅速变化,在我们身边其实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这种变迁之迅速之广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以微营销为代表的移动商务营销模式必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应的便利。

4.构建安全的交易环境

篇8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到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以上,跨国公司正向围绕总体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上海口岸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增幅连续第3年超过20%。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例仍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2007年,上海口岸进口呈逐步加速之势,全年进口货值19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日均进口达5.2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以上升到6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优势,加强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物流业是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对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和外贸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这为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地域优势看,上海地处华东地区,同时作为长江的龙头,上可辐射至华北地区,下可辐射到华南地区,沿江可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其辐射面之广,是国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

其次,从基础设施看,上海正在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上海在“九五”期间,与国际物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港、航空港、深水港“三港”逐步建立,其中,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国际出口局之一的上海电信已拥有通达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使上海国际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信息支撑的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拥有一批强势的国际货运及仓储企业。1992年以前,上海只有29家国际货运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的上海货代企业目前已有338家,(其中,外省市在沪企业121家,占35.8%,上海本地企业217家,占64.2%。在这些企业中,三资企业119家,占35.2%,其中包括:马士基、APL、FedEX等国际级物流企业的参与。)

上海外贸仓储企业现有仓库47个,面积约99万平方米,2000年总收入3.7亿人民币,日储存量52.8万吨。

外贸货代、仓储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国际物流业务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海70%以上的进出口运输均由货代企业承担)代表上海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2007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区达到610.8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超过45%。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156.6万人次,增长12.1%;航空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90.1万吨,增长14.8%,其中浦东国际机场货运量已跃居全球第五位。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也对物流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要有新的内容,其中包括: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

然而,目前上海国际物流业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的物流状态和潜在的物流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除了物流“硬件”上的落后外,“软件”问题更大,体制和观念滞后,不少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国际通行的标准服务,尤其是缺乏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这些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物流市场需求量增加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一、加快上海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规划框架和具体目标

上海市已把物流列为“十五”期间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速物流发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尽快改变物流落后的状况,以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应将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新的环境格局。推进上海市国际物流业发展和融合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有:

1.整合上海现代物流业;

2.加快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把上海建设成航运中心;

3.提高通关效率,按期、圆满完成“大通关工作”;

4.加速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5.注重发展第三方物流;

6.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等在物流中的应用。

二、上海发展国际物流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海物流业在上海服务行业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上海市将物流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年发展,上海社会物流总量基数很大,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建成了与港口、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信息港建设的阶段性计划――“1520”工程已经实现,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但是,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内大型海运企业的运作也仅仅停留在运输和配送服务,基本上处于物流发展的初期,上海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合现状存在“三分三不”问题

所谓三分,即物流管理分立、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流程分割。物流管理分立,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现代物流运行中的市场规则、政府调控、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等四个方面缺乏协调,尚未形成合力;从政府管理来说,是管理体制不顺,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等10多个职能部门管物流,他们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物流资源分散,是指社会物流设施、设备、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分散在不同行业企业内,难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源利用率低、积压浪费严重。物流流程分割,是指现代物流8个环节,缺乏合作与融合。所谓“三不”,主要指物流功能不全,物流服务不周,物流效率不高。这种“三分三不”问题,势必造成上海经济领域的物流普遍存在库存大、周转慢、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2.没有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由于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物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过去由有关部门制定的众多的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上海虽然在海关通关方面实行了“提前报关、实货通行”模式,但是在公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包装、仓储业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物流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检验、企业登记规则及单证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知识密集的行业,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立统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3.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桥梁、纽带”,连接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物流系统的运行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相互衔接,多种设施、多个操作系统分工协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由于制造物流装备的厂家分属各部门,以致目前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活动的标准化体系;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起来,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了上海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上海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达到一定规模, 但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物流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式无缝连接不够,陆路运输较为拥堵,尤其是市内配送较为混乱, 铁路、港口、内河运输运营效率有待提高,尤其是港口国际中转比例太低, 距离国际枢纽港的差距还很大。

5.专业化物流服务跟不上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1)服务面较狭窄,市场覆盖面不宽,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多,国内物流服务的少;从事外资合资企业服务的多,国内企业服务的少;从事销售物流的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的少;

(2)物流服务功能仍以传统业务为主,物流增值服务不够,如J IT配送、“零库存”管理、物流运作方案策划、信息服务等比较弱,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更少;

(3)缺少个性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市场定位不准,往往一哄而上,无序竞争;

(4)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普遍较低,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等。

6.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许多企业采取”大而全” “小而全”的模式,没有想到业务外包,没有注意到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企业物流需求未能释放, 物流服务外包明显不足, 以2004年为例,上海物流外包占物流总费用比例仅为25%, 明显低于美国的49%和欧盟的65%; 行业集中度。而另一方面当前的物流企业数目庞大,但规模偏小,服务功能不全面和服务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许多客户还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就更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了.缺乏集成运用信息技术, 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骨干物流企业,低端物流服务竞争过度, 金融物流、供应链策划等高端物流服务供给不足。

7.长三角物流区域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海物流业同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物流业相比,上海的物流发展相对较快,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上海的物流业不仅仅为上海的企业服务,而是为整个长江流域的企业服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上海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是上海的物流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8.国内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目前对于上海物流整个行业来讲,具有物流性质的企业高达3万多家,其中有国外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内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数量占有半壁江上,但相对的规模较小。这些物流企业均有不同的分工,经济规模少、服务收入超5亿是少数,大多数在亿元上下,少的只有上百万、几百万元;主要有速递公司、仓储公司、运输公司、配送公司、货运公司、以及物流软件开发商和物流设备生产商等组成。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这些小公司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但是规模普遍较小,不足以与跨国物流公司如马士基、UPS、Fedex竞争,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9.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有的企业的通讯手段甚至还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虽然上海目前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没有广泛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化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10.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即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又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上海物流人才培养不力,原有从业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使上海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三、上海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措施

当前,国外物流管理和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积极务实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重视无线射频(RFID)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要用,加强供应链研究。随着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物流企业加快在我国发展的步伐。外企在资金、管理、技术、研发及品种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善于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和技术,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提高物流能力和服务水平,缩短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要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加快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国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国内物流企业随着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1.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培育良好的物流市场

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物流信息动态,研究客户群体对物流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调整服务方式与手段;以电子商务网络为依托,建立与物流、商流相配套的电子商务网络,实现即时供应,网上交易,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同时,以多式联运为手段,建立陆运、海运、空运相互衔接配套的运输网络,注重整体规划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基地,结合工业园区、港口码头建设,形成立体化的物流系统。优化整合多种物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开放型、综合性公共物流交易与信息平台,实施《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加快培育物流自主品牌企业。

2.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

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上海口岸的通关效率。

结合政府“两大类型,五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3.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化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联通内外的大贸易、大流通,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PL)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改造和提升,培育大型、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促使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转换、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部门,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优质、柔性化。

4.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要尽快淘汰已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大力推行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和体系化,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科研院校、协会和企业参与物流国家标准的制定,地方标准。支持电子标签(RFID)在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保税车辆和集装箱、托盘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广应用。

同时,通过政府牵头,加快物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上海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特别要依托信息港的建设,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健全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实现速度(Speed)、安全(Safety)、可靠(Surely)和低费用(Low)的3S!L原则。通过集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港口物流等一体化的进出港快递联合处理、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和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的组织、中转、分拣、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实现通关、支付、保险、、反馈等各项业务的网上交易。

5.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因而政府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如物流企业经理、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加强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在职物流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物流人才结构向物流核心行业运输、仓储业、配送业等多点分布。

6.大力倡导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21世纪提出了绿色物流的要求,即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上海物流业的发展应高瞻远瞩,在规划、发展初期就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将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7.构筑物流运输平台,加快发展港口物流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港口、航空、陆地口岸相关联的水路、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极大地提高上海口岸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

发展港口物流枢纽。“十五”期间,上海将以深水港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外高桥港区建设。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建成国内最大、亚太地区重要的全球现代物流服务基地,成为世界经济供应链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物流节点之一,充分发挥港口在上海现代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为沿海、沿江经济带、华东地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服务,为国际物流服务。航空物流枢纽建设。根据上海空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市两场”的独特格局,“十五”期间将加快浦东机场建设和虹桥机场改造,初步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进一步开辟国际大都市直达航线,形成以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为基地,连接国际、辐射内地的航空物流网络;上海机场初步建成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航空物流枢纽基地。

公路物流枢纽建设。 “十五”期间上海将建成高等级、无障碍、覆盖面宽、设施一流的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全方位覆盖市域,呈放射状与周边省市对接,与全国公路货运主枢纽衔接,畅通物流重点功能区域和物流交通枢纽之间的连接。

铁路物流枢纽建设。上海将发挥铁路的行业优势,加强地方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合理规划、整合布局铁路货运站,增辟对外铁路通道,确立铁路市场化经营服务目标,推进铁路集仓储、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提高其集装箱等综合货运能力和实施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上海将强化多式联运向国外和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实现交通干支线网络的合理配置,形成以上海为枢纽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体系,达到“南接港澳,北连俄欧,东通海外,西达中亚”的目标。

8.构筑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篇9

一、总体形势: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发展,概括起来是,发展态势良好,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后劲增强。

二、现场观感:今年现场观摩总体感觉明显好与去年,各地亮点多了,档次高了,着子多了实了,种植业机械化、养殖业小区化、加工业规模化、技术装备科学化初见成效。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县区下发了专门文件,召开了专题会议,建立健全了工作领导和协调议事机制,落实了专门经费,各项工作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二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和群众发动,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三是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利用土地流转合作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工厂化育秧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及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等工作机制。四是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各地在领导帮扶、政策引导、银企对接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今年以来一大批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投资,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五是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和大户更加注重良种良法的应用和推广,一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创造了丰厚的产品利润。

三、下一步工作:我市的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在具体工作上要着力破解六个方面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问题。在规划上要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规划选址时,一定要找专业院所帮助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布局可以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观光五位一体,也可以独立成篇。在投入上必须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实行多部门联合作战,抱团开发。要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真正做到电往小区架、水往小区引、路往小区修、项目往小区安、钱往小区投。在土地问题要学习借鉴霍山经验,借助协会这个“第三种力量”开展土地流转,解决政府做不了、不好做、做不好的难题。在项目上要大招商、招大商,同时吸引能人回乡创业、争取有关方面对口支援。二是现代粮食生产问题。要继续强调良种、良法、良田、良策、粮价多措并举。在生产模式上,小麦生产要推广寿县经验,做到“五有、五改、两创新”,“五有”即:有示范标牌,有行政负责人,有技术负责人,有一套技术措施,有比较方案;“五改”即:改多品种为单一优质品种,改大播量用种为精少量播种,改农户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一家一户防治病虫为农业部门统防统治,改农户分散收割为统一机械收割、订单收购;“两创新”即: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村土地向大户集中,创新企业参与方式,采取粮食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水稻生产要推广霍邱经验,做到“四改三增”,“四改”即:改老品种为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改传统人工栽插秧为机械育插秧,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改大水漫灌为浅水灌溉、适时烤田,改重治虫轻防病为病虫草害综合统防统治;“三增”即:增加每亩栽插密度,增加每株有效穗数,增加水稻穗粒重量。油菜生产要实行农机与农艺结合,解决机播机收问题。各县区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三是农业产业化问题。重点要实现五个转变:即变单抓区域发展为推进产业发展;变单抓一业为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变单抓一个企业为打造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变过去的单靠行政推动或市场作用为现在的行政推动、市场牵动和协会促动的共同作用;变过去的“催耕催种”为现在的研究细节、有效服务。坚持按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个市场主体承办、一个协会链接、一批企业参加的操作模式,一抓到底。四是农业特色产业问题。既要承担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更要在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转变经营方式,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土地向大户流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以及通过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农户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划经营,打造一批现代农场、现代林场、现代茶场、现代渔场、现代牧场。五是积极发挥产业协会作用问题。要充分发挥第三力量协会的作用,协会必须做到有章程、有蓝图、有标准、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有活动、有成果、有激情;要注意发挥会员企业的作用,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承担着牵动、引领、提升的作用,协会是给会员提供服务、交流、合作、信息的平台,而不是取代企业。要充分政府的作用,市县区主管部门要主动服务,既不能行政干预,更不能撒手不管,搞无为而治。六是现代农业硬件建设问题。必须整合多部门力量,实行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好山、水、田、林、路、电、(沼)气、房问题,夯实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有关要求: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很重,农民就业压力加大,农产品价格下行,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各地一定要围绕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要咬定目标。各地要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化危为机,咬定全年的发展目标不放松,做到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工作不松。二要突出重点。要按照今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安排的文件要求,突出抓好粮食双百亿工程、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土地流转、“神农杯”创业和农民增收等项重点工作。三要坚持不懈。各县区、各部门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既定的目标、认准的路子坚持走下去。四要勇于创新。各地要认真总结在基地建设、规模发展、良种良法配套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继续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有所创造。

篇10

唐朝初期,由于隋末战乱带来的破坏,洛阳原来的三个商业市场已荡然无存,重建洛阳三个贸易市场,前后费时七十余年,武则天改国号周即位洛阳后,又从关中迁来数十万百姓以充实洛阳,其中工商户甚多。从此,洛阳的商业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三个商业贸易市场的占地面积虽然比隋时减少了一坊之地,但其繁荣程度并不亚于隋代,到唐代后期,洛阳的商业已逐渐发展到市外里坊街巷,甚至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出现了众多商店。表明当时洛阳的商业已进入鼎盛时期。商业网点分散到各个里坊,更方便了居民百姓。据《洛阳市志》商业卷记载,当时已有专门卖菜的豪华摊位,蔬菜供应极为充足,有的甚至客人到了才到市场买菜。

唐代洛阳的商业,除有三个规模宏大、店肆罗列的市场和其他零星店以外,还有一个极为豪华的商业特别交易地区,就是北市以南、洛河以北、漕渠新潭附进的承福里、玉鸡里、铜驼里、上林里、温雒里。该地区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之地。漕渠和新潭一带商旅贸易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为这里是全国水运交汇的中心。同时,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以及沿丝绸之路从事商贸活动的中外商人,都要到这里来推销货物和采购商品。当时长安中央政府机构所需之货物及贡赋,大多也要在这里卸船而后转旱路运往长安。因而这里成了全国以至国际商品采购和销售的集散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讫点。

许多外域蔬菜及香料等都通过各地贸易商的往来传入洛阳。早在汉代以后,我国就不断引进外域蔬菜,比如胡芹、黄瓜、茄子,都属于引进品种。隋唐时期,外域蔬菜仍在增加,如《酉阳杂俎》卷一二九记载茄子“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这是朝鲜人培育出的新式物种,唐时传入我国。《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泥婆罗遣使者献波菜、浑提葱。菠菜在汉朝由西域传入我国,唐朝时又传入了最新品种。另如莴苣,隋朝时开始引种,《清异录》卷上说隋人用重金买得菜种,因此当时称它为千金菜。

《全唐诗》卷二二一杜甫有诗云:“既雨已秋,堂下理小畦。隔种一两席许莴苣,向二旬矣。”诗中又提到“苣兮蔬之常”,这说明莴苣当时已成为唐朝人的家常蔬菜。唐朝人还不断搜求外域香料,并借用于本土烹饪之中。如南洋岛国出产的胡椒就成为风靡唐代的辛香调味品。看来唐朝人在饭食烹饪中使用胡椒与现代情况已大体相同。总的来说,商业贸易的极度繁荣,使洛阳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作为人们生活水平重要标志之一的饮食也就相应的发展起来了。

作者:杨丽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