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基础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而小学语文教学一向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操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下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做出如下探究。

一、良好的前期准备――备课

备课不仅仅是将上课内容撰写出来,不仅仅是写教案,备课应该是全面的,教案仅仅是表面上的教学备课准备,而应该包括教师为备案所做的前期准备,包括查阅的资料以及自身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单方面地进行教案准备,往往是有的教师因为不想花费过多的时间,应付学校的检查而进行的敷衍的备课准备。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尤其是朗读准备,教师在备课室应当注重朗读的准备,力求在课堂上能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良好的朗读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章环境中,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良好的课堂进行时――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合作学习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往往是极为热闹的,但是却没有良好的成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问题务必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注意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讨论的价值,是否能达到良好的进行小组讨论的效果。

2.问题提出的时间是否恰当。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注重提问的时机,当谈论到学生都感兴趣的时候提问,在同学对问题最有争议时提问是最好的时机,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时应当注重备课以及小组讨论的组织,这两种是相对较为基础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03).

[2]莫雷.“德性内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季教授《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点评[J].中小学德育,2012(01).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实质上并非教学手段,而是一种隐晦的教学目的,即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学习效果最大化。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构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革新教学理念,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

思想理念指导行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革新教学理念,将

高效课堂构建意识深深地植入教学理念中,才能对实际教学活动产生相应投射。同时,教师应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即逐渐改变课堂中教师单方面传输过多而与学生互动较少的教学情况。

二、重视对教材深度剖析,寻找备课的“黄金分割点”

一提到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构建高效课堂,有些教师可能会产生片面的理解,例如:对教材知识不再重视,转而寻找一些代替内容;或忽视备课环节,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等。因此,要强调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剖析基础上,加上教师精心撰写备课教案才能真正实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育家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体例无一不体现着最新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期望,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善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而不是对其宽泛的理解和流于表层的思考。其次,教师要精心撰写备课教案,努力寻找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所谓备课的“黄金分割点”,即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书写教案的精力分配。有专家研究证明,教师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是80%的精力用来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剩余20%的精力用来思考和撰写备课教案。例如:教师在撰写教案之前,应花大部分精力去思考学生究竟缺少的是什么,怎样讲课才能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最容易让学生达成目标的教学平台是什么,等等。因此,教师在授课前的深度思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不仅要关注教材,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情况。

三、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且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研究也认为,在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如果周围的学习氛围是宽松、充满活跃气氛的,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更好;反之,若是学习环境沉闷、让人昏昏欲睡,基本上也谈不上有什么学习效果了。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构建高效课堂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尽快活跃起来,以一种无压力、自由、放松的状态投入学习中,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课前,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放一小段滑稽的动物录像,或给大家讲一个幽默小故事等等。待学生完全唤醒大脑,精神振奋的时候再开始知识讲授,相信比教师开宗明义地进行知识讲解效果会更好。

四、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

1.将分组合作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

分组合作性学习是指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相同的任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以此形式达到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组合作性学习在新课改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采用,也有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反

馈。因此,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解课文《王二小》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由2-3人构成的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都轮流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朗读过后,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对课文进行复述。然后,教师应让每个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如课文要表达什么道理,王二小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他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等。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针对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间的交互解答,看看所有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课文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采用合作性学习,最明显的优点就是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灌输,还能明显地观察到学生哪里不足,哪里又是思维闪光点。

2.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教学重点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引导、提升作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抓住教学重点,不能为了引导而发散问题。因此,如何去粗存精、目的精准就成为教师设计问题的指导思想。例如:在讲解《五彩池》时,教师可针对占全文篇幅较大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如:“对于奶奶所讲的传说,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看待的?主人公相信传说吗?奶奶讲的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主人公看到的‘五彩池’是真实存在的吗?”等类似的问题,这样提问的好处是问题数量少但内容含量大,

基本涵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能起到统驭全文、引导思维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明伟.突破重点、提高能力,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2(12):87-88.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4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92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基础又极其重要的课程,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其中的阅读教学,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够真正形成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更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尝试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我将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与努力。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希望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轻松双赢的局面。但是因为部分教师还不能够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轻松把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时引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越来越长,讨论的话题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结果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教学的目标却不能得以实现,学生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从参考书或者互联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教案直接照搬照用,可是这些教学内容可能并不能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接受能力匹配,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知所云而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理念就是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知识。虽然这些先进理念不断被提及,但还是有些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学模式依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会让其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加之教师一味地讲解,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可想而知,阅读教学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只有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设计好阅读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课上学有所获。

(二)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诵读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能够感知课文的内容,就必须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融入作者描绘的相关情境中,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朗读桑娜与她丈夫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善良,让学生能够带着积极的情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比较法

比较法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将两种或者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比较法就是修辞方法的比较。分析比较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句式在描述同一种事物时的不同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比如在小学语文测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就是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将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等,同一个意思却能够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其中的巧妙用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真正促进学生对语文的驾驭能力。

3.想象法

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束缚之后,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假设自己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在登高望远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亲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加入了自己头脑中的场景,这些独特感悟更加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阅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乐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也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是孩子思想和意识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上的创新,教学上的创意,给孩子注入鲜活的教学理念,茁壮孩子的精神和魂灵。

一、 激励教育 回归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增强学习热情。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让知识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更有趣,才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让所讲的语文知识富有情感和节奏感同时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主动求知的材料,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复习语文,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不能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舒适、愉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矫正学生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发展。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教师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M行:①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②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使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③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对学生的赞赏不要局限于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地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不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三、创设情境激趣

认真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切实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就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上,并且也通过这两个环节来实现。在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提问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疑问,在渴望答案中学习。在上课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特点和可接受程度,采取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法开展教学,最好是通过实践教学,设置一些德育场景,鼓励小学生参与,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成功创设课堂情境,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设最佳的时机。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契合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四、大语文教育观尊重学生个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解释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思维。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阅读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要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通过教师一次一次范读,让学生不断体会如何根据不同句子去把它们的语气与感情读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学会有表情地朗读。在生活中自学,懂得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迁移,提高查询信息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朗读也好,背诵也好,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尤其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这不仅有助于思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印象。

篇5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抓好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课堂中,真正能得到思考的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所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等结果,从不思索。这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的缘故。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所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遍擂鼓一遍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上课之前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很认真的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4.重视朗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何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6.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58-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多媒体技术(Multi 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1]。

一、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作用

农村小学生因受其生活地域影响,接受信息现代化成果的条件受到客观限制,而在学校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小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得到锻炼,把语文素养的提高训练向课外延伸,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高科技成果。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农村小学生接触高科技终端设备机会比较少,并且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好奇,愿意接近,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开发右脑功能中,尤其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要借助于形象思维。传统教学以课本为主,老师一言堂,授课方式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倦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图文声像的综合展示,能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小学生理解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也为老师课堂的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注入更多新鲜内容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讲授为主,即使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会制作一些模型,但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毕竟只有一本课本,内容有限。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它能把网络中有效的信息带到课堂,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水平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制作动态的模型,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空间中得到生活情景的体验,对课堂内容能够全面的把握,对课堂的重点难点也有助于消化和领悟,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也能在课堂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学生不但学到了教学计划内的内容,还吸收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知识面。

(三)促使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过程,是持续积累的结果,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传统教学中,素材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想通过图像声音向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情境,曾经学校配备投影机,但要教师将内容手写到纸上,再投到墙上,较难的绘图不能展示给学生。教师想将与课文有关最新案例搜集到讲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更容易理解,但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案例。而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随时学习,搜集网络共享资源,为学生准备精彩的课堂内容,教师为了适应时代教学要求,也要努力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能增长知识,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的课堂,对于老师、学生及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是有所帮助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本末倒置,忽视书写教案,竭力制作课件

一个完美的课件是教师电脑操作水平、搜集素材能力、用去大量时间精力等方面的结合体。因为制作一个完美的课件,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各种文件,并要在网上浏览诸多相似的课件,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制作,为了使课件更能显示教师水平,在确保电脑操作技术过关前提下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了制造课件而制作课件,不钻研教材内容,忽视了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尤其内容的重点、难点被削弱,即使课件再完美,也很难应对所有学生的水平。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主体,如果每节课都尽全力制作课件,教师就很难去钻研教材,书写教案,长时间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课件缺乏真情实感,转移学生学习注意力

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而使用过多多媒体,操作和学生收听收看多媒体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看似使用多媒体的课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很多时候吸引学生的并非教学内容,而是多媒体本身。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若多媒体教学密度过大,繁多的资料使学生眼花缭乱,却缺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真情互动,老师成了机器的操作者,学生成了收看器,教学的重点、难点未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培养学生书写、朗读能力都会削弱。

(三)多媒体技术对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挑战性

要想制作出既使教师自己满意又符合学生意愿的多媒体课件,对于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制作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电脑课件制作相关操作以及拥有充足的艺术创作审美能力。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中年龄稍大的教师,他们已经习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对这些新生科技产品的应用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多媒体的制作软件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培养新能力,这对于部分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解决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备课方式应以准备教案为主,制作课件为辅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课堂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普及应用。根据小学生的好动、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等生理特点,教师备课还应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为了迎合现代教育形式,强拉硬扯,全然不顾教学需要,应避免为了片面追求教学形式而滥用多媒体技术,应根据教学需要、媒体特性和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技术,避免多媒体的使用流于形式。课本内容的重点、难点应该通过黑板粉笔的作用向学生反复强调,不能因学生集中于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视频、图像,就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教师要通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梳理教案,掌握课堂的主动。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多媒体技术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并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但不能忽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小学生课堂重要的教具,教师的讲解及板书的合理运用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适量应用多媒体,恰当选取素材,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多媒体在课堂中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是以此取缔传统教学方式,若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刺激状态,会造成学习疲劳,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失去了多媒体应有的价值,应时刻警惕因过多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将多媒体较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科技产品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种趋势,小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必须接受现代社会文明的熏陶。作为他们的教师,理应首先掌握小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自己将来更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也更能为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在农村,接受高科技产品的速度慢于其他地区,但不能没有学习的意识,不能因为没有压力而放弃学习的机会,要通过老师的积极学习,带动农村小学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使其更能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社会需要。

总的来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趋势,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助手和开阔视野的窗口。但多媒体技术在使用上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该恰到好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课堂更活跃,教学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技术的定义[EB/OL]http:///view/3503. htm.

[2]李建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效学习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目的是培养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且使我们的谈话内容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在传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目录进行机械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引进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分析各个自然段的具体段意和具体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北大荒秋天之景的动态图画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基本地图,并且给学生播放北大荒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感受北大荒的秋景。课堂氛围活跃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每个自然段的具体含义,并且体会具体的秋之意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北大荒的秋景之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有效学习。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给学生播放,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苏教版)《花瓣飘香》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指导学生分角色地朗读课文,重点分析关键句子和短语,体会小女孩真挚、淳朴的亲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切实体会小女孩的话语中所包含的真挚和淳朴之情。”小视频的模式使学生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之后,再带领学生具体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大意,体会一些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特点,体会其思想感情,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嫦娥奔月》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昆仑山、除害、贪婪、奸诈”等,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并在分段的基础上领略课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美好精神品质。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要把八月十五定为团圆的日子呢?文章中的嫦娥是谁?她为何要奔月?”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尝试找出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文章中的‘苦难’的含义是什么?后羿的人格魅力主要是什么?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新思路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习惯的起点,而小学的语文教育则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鉴于此,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提上日程,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心所在。二、小学语文教育开展新思路的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推进,如今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众所周知,这种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段长期且复杂的路程,因此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观念老旧、教育水平较低和教育方法落后的尴尬局面,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得到实施[1]。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以新思路战胜旧观念,新方法代替老路子,做到真真正正的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改革,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来。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在改革道路上收获颇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成为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小学生的引导性不够强,没有能够做到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引导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这些不足需要及时认识并抓紧解决[2]。

三、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第一,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对小学语文基础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备课和授课阶段,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延长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安排,对学生进行合理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表现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传播正能量,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向结合,利用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渲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表演、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认识。

第二,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因此,教师才要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第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情境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要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学生自我表演、合作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思考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创设背景,利用现有的生活理论常识,通过多媒体、演绎推理等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常态化。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如问题太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大,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扩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创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真正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上来,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学生自身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把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又快又稳。

参考文献:

[1]于英武.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56.

[2]吴丽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材选编及教学研究的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08):26-27.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现状 策略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也逐渐与之密切相连。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如何结合有效资源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

1.A学校基本介绍

A学校,名为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历史悠久,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定点优秀示范学校。该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2.A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根据对A学校调查的相关信息表明,A学校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且已经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但是根据近些年与往年教学效率相比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法,也因此作出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不充分,仍然注重传统板书。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并不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仍然注重传统的板书,显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其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强。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中,大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观念落后,缺乏主动将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理念,使得信息化教学过于形式化。

最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照搬课件的现象很频繁,缺乏教师自身的教案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在使用上觉得浪费时间,过于复杂。

二、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进行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大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通过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设计。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未来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减少传统板书的利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与实现。

第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关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搜索与选择,或者通过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得到教学设计的启发。而如何让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吸收?比如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收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社会背景、诗词译文、名家点评等。为了扩宽学生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示范性朗读古诗词,并且让学生观看名家对于诗词的点评,以此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等等。

2.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好的信息化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于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兴趣度一定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得多,因此教师尽量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主体,教学内容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

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课堂可以让学生也进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与操作,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信息化课堂。网络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因此在教学中以信息设备成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美好,汲取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题的培训,并鼓励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交流,彼此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信息化教学时代下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并进行评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集思广益改进教学设计,并定期进行优秀课件的评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完善。

第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比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反映等。

三、结束语

本文以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为探讨对象,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我国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篇10

一、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积极意义

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学生发问,教师或同学解疑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语文教学在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能够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这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能促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进行把握,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认识,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实现教学的双赢。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方法

1.学生的“问”始于教师教的方式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很多时候学生处于为师命是从的境地,认为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学生不用动脑筋去思考为什么,也不去问为什么。长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和思想上的惰性,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很好的发展。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多少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在教学中要多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等新的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通过发问对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使教师进行解疑,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民主、平等、开放等因素。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才敢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向教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2.学生的“问”源于教师的教学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是否有提问的机会,完全取决于教师组织方式和引导的方式,想要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发问,教师在进行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就要把学生的提问设计进去。从教案的开头到最终要注意给学生发问的空间。例如,可以采用对课题质疑的方式进行课文的教学。例如,长春版小学语文《看不见的爱》,在教学最初,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并提出对该课的内容有哪些理解?问题比较贴近生活,便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由教师再来讲解“看不见的爱”有哪些更深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讲解产生更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情况进行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先不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解答,通过问与解问的形式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和学习、理解课文的目的。

3.学生的“问”起于学生主动提问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