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知识大全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知识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知识大全

篇1

关键词:对农广播节目;采编规律;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74-03

用节目说话、最大限度的占有受众是做好专业频率的两把抓手。较之其他专业广播频率而言,对农广播有其特殊性:专业性强、地域广阔、受众面窄、受众知识结构简单、生活方式和阅历单纯、鉴别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属于低收入群体等,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制作播出方式、语言模式、叙事模式等都有着与其他专业频率迥异的特殊规律。

一、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制作人员,特别需要具备以下几类具有“农”特色的知识。

(一)树立大农业

所谓大农业观,从横的方面讲,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注意每一业的内部关系;从纵的方面讲,还应包括各种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运输、销售等有关的服务业,把从生产到加工以及销售的全过程,作为整个产业链来看待。根据这个定义,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应具备更为宽泛的视野,将新闻事件放在整个大农业背景下考虑,将眼光和视角投放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二)熟知国家对农政策、法规

国家对农政策、法规通常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文件常用文体对于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民受众而言,无疑难以透彻理解。而广播口语化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广大农民听众讲清楚党的各种对农政策,因此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要深入理解国家各项对农、惠农政策,把国家的各项对农政策、法规记在心里,真正弄懂、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做出明白晓畅的解释。

(三)最大限度获取与自己所报道领域相关的知识

农业知识对于非农专业的采编人员而言,在接受、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农广播的采编人员在具备上述两种知识结构的同时,还需对自己所报道或是关注的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采编人员不仅要留心积累相关知识、经验,还要和该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获得最新鲜的信息、资讯,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业务要求

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工作是基于一般广播节目采编工作基础之上的,带有一定特殊性的广播节目采编工作。它对于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员提出了一些特殊的业务要求。

(一)节目的软时效性

对农广播节目的时效性不如新闻节目要求那么严格,除了发生在农村的重大事件外,其余的信息、资讯均无较强的时效性,因此在做对农广播节目时要注意选取合适的时间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农业科技知识,从试验到最后落实到生产中有相当长的过程,因此不能急于将尚未成形的科技知识在对农广播中教授给农民听众;当然也不能传播已经过时或是收效不明显的农业科技知识。

(二)做好采访录音工作

各种音响是广播节目的生命符号,尤其是对农广播节目丰富、清晰的音响不但可以增强节目的可听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农民听众对于广播节目的忠诚度,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做好录音工作。1.收录背景音。在农村室外进行采访时,要注意不但要录清楚被采访对象的话语,还要注意捕捉能凸显环境特征的音响因素,比如院子里的鸡叫鸟鸣声,田间地头的劳动声响等等,这样就把一个有声采访放在一个鲜活的背景中进行。环境音响可以帮助唤起农民听众的熟悉感,从而使听众产生共鸣。2.录音设备的隐蔽性。对于采访对象农民而言,对话筒、采访机这些设备很陌生,记者不开设备农民说话流畅自然,一见话筒就可能紧张的词不达意。这种状态下记者要注意先设法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其次学会在较为隐蔽的情况下完成采访录音。所谓的隐蔽性不是将录音设备完全隐匿起来的绝对隐蔽,而是在采访中利用采访对象的注意力转移打开录音设备的相对隐蔽,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做好时刻录音的准备。在采访农村时常会遇到一些新鲜事或新鲜人,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时刻做好录音的准备,一旦错过了最佳的音响录制时间,就很难再要求被采访对象重来一次,即使重来一次也丧失了当时当地的感情和语气,影响了录音的质量。

(三)广辟信息渠道

对农广播是设在城市里的农村广播,记者、编辑要想采制出鲜活节目就要广开言路、扩大信息渠道。开设24小时热线电话、设立畅通无阻的短信平台、发展农民通讯员队伍等,将记者的眼耳鼻喉延伸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四通八达的言路,才能保证信息流的顺畅,才能发出来自一线、基层的声音,及时播发最新鲜的资讯。

(四)培养独特的新闻敏感

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所面临的采访对象和听众,都具有特殊性,因此要求采编人员要培养起自己独特的新闻敏感。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应打破传统记者“分口”的局限,把眼光从单一的“三农”视角扩展到各行各业,要善于从非农产业发现与农相关的信息,于细微处抓大变化。

(五)做“泥腿子”采编人员

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要“常接地气”,做到“四勤”――腿勤、脑勤、眼勤、手勤,扎根土地做“泥腿子”采编人员。不与农民接触就无法了解农民听众真正的需要;不深入农村一线就无法知道农村的现状;不关心农业发展就无法获取农业的发展新动向。因此,作为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要付出比其他专业频率节目采编人员多的辛苦和努力,脱离了“四勤”,对农广播节目只能靠采编人员空洞的说教,也就丧失了鲜活灵动的气息,对农广播节目只能是死水一潭。

(六)节目编排遵循农民作息规律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耕作习俗,遵循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因此,对农广播全天节目框架的设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听众的作息规律。这样的节目安排,一是容易形成收听习惯,二是可以提高听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三是有助于对农广播细分核心受众,将各个时段的节目定位进一步细化。

(七)节目设置的周期性

农业生产与年节四时紧密联系,而且带有极强的周期性。因此对农广播节目的设置既需要有一定的恒常稳定性,又需要根据农业生产节奏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需要因时而动。

三、表达方式

(一)语言简洁明快

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要注意尽量使用简洁、一听就懂的口语、大白话。特别是记者在做直播连线或是口头报道的时候,要把话说的清楚明白,不避讳使用俗语、土语等,且注意语速不能过快,说到一些科技信息知识或是联系方式时要注意用慢语速,甚至是记录语速,以方便农民听众记录下所需要的信息。

(二)不说外行话

农业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有很多专有名词或专业术语,如果非农专业出身的记者不懂这些专有名词或专业术语,在采访中说了外行话,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采访的效果。因此,作为对农广播节目的记者,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各种农业知识,在采访中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说行话,以增强沟通效果,达到理想的采访状态。

(三)真实还原再现采访对象

对农广播节目的核心受众是广大农民听众,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采访录音的原汁原味。除了非常不清晰的录音外,尽量多出采访对象的语言,不避讳、不舍弃“土”语。不要因为采访对象的语言过土或是当地话,就在出了两三句音响之后压低混播出记者或主持人的声音,这就丧失了对农广播的“农”味。

(四)内容表达直率

对农广播节目要注意信息的密集度适中,不要有过厚的“壳”,保留最低限度的“必要冗余”[1]即可。每条信息要条分缕析,把信息要点说明即可,无需一些冠冕堂皇的废话。信息越清楚越简单明了,越容易让农民听众听懂、记住。

(五)语气表达情真意切

对农广播的受众群体是农民,由于受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农广播的采编人员要增强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情真意切,增强表达中的“对象感”。切实在心里将农民听众当作朋友,用感情与他们交流,避免出现情感和语气“两张皮”的状况。

(六)表达形式多样化

对农广播的受众知识文化水平非常有限,因此节目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听众的收听注意力。如可以在节目中加入拟人化的角色;设置虚拟主持人;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的家庭院落生活,以广播短剧的形式来反映听众熟悉的农村生活;制作播出农村题材的广播剧;在节目中添加快板、评书等曲艺形式等。充分利用广播的音响效果,引进各种可能的音响元素,创造出多种声音共同存在的丰富形式,势必可以不断扩大受众面,从而吸引众多潜在受众转化为忠实受众。

四、发挥议程设置功能

传播学中认为,传播者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发挥议程设置功能[2]影响受众。作为在农村媒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对农广播而言,议程设置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会进一步提高节目的质量,并且增强受众对媒介的信任度。发挥议程设置功能需做好以下几方面报道:

(一)典型报道[3]

在对农广播节目中,要避免出现高大全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既不现实又脱离了农民听众的生活。也有人认为在对农广播中根本不需要典型报道,认为农民听众根本不关心这样的报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关键在于怎样把典型报道做的好听、耐听。1.选择的典型既要有独特性又要具有普遍意义。这看似矛盾的命题,在对农广播节目中却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观念。对农广播报道的典型通常是农村的致富能手或是致富领头人,农村受众的基本生活模式非常相近,在一地一村成功的独特做法,很可能在他地他村也奏效,因此在典型的选择上就需要注意将排他性和大众性相结合。这样的题材既与农民听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又具有独特的新鲜性,从而达到宣传典型的目的。2.报道的手法既突出优异性又避免空谈阔论。这是对农广播节目报道典型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表达规律。优异性是这个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特质所在,必然是报道的核心和重心;同时要注意抓住典型优异性的细节或是可操作的环节进行报道。这样的报道手法既避免了空谈,又可以传递致富信息。3.报道语言既要亲切自然又不可流于表面。对农广播所选取的典型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在报道上尽量多用当地农民听众听得懂的语言,甚至是方言土语,让听众能听得明白;同时,又要把事情说得深入浅出,不是简单的说明“谁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算做了典型报道,要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塑造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典型。

(二)舆论监督

一谈到舆论监督多数情况下都会被认为是新闻节目的本职,其实专业的对农广播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农民听众的媒介,更需要对农村中发生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曝光反映,这也是“为农民说话”的一种方式。1.舆论监督的采访公平、公正。农村的法制环境和生活场所与城市有着本质不同,因此对农广播在做舆论监督时一定要将“公”字摆在首位,尽量采访到所有当事人,给每个人以公平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在农民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公正合理的印象,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舆论监督的语言客观、有理。农民听众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有限,因此对农广播的舆论监督节目的语言在保证农民听得懂的情况下,要注意语气的客观性和评述的合理性,让农民听众真正觉得心服口服,才能有利于矛盾的化解。3.舆论监督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对农广播节目的舆论监督节目办不好就可能成为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说理节目,这样既达不到监督的目的,又可能造成受众的流失。因此对农广播的舆论监督节目可以采取多种节目形式,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记者述评或是主持人述评等形式。可以直接由听众通过热线电话、短信来加入讨论;可以设计一些特定人物通过聊天或讲故事讲明一个道理;还可以通过俗语、顺口溜等广大农民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评述等。

对农广播节目的采编规律简言之就是要牢牢抓住“农”的特色,把节目做的好听、动听,让农民听众喜欢听、经常听进而形成稳固的收听习惯。作为传播者心里装着农、眼里看着农、脑里想着农、笔下写着农、嘴里说着农,自然就能做出为农、向农、爱农的好节目。

参考文献:

[1] 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