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景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景区景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景区景点规划

篇1

 

关键词: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资源评价

 

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2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2,1 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2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 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篇2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 建设; 现状与对策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is (water) or water based 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or sightseeing, entertainment, leisure, holiday, educ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of the area. Big A sacred lianyungang city is located in national 4 A level scenic spot huaguo mountain scenic area the entrance, relying on reservoir resources, create national scenic spot in water conservancy make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the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to use for reference to the work.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连云港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4℃,1月平均温度-0.4℃,极端低温-19.5℃:7月平均温度26.5℃,极端高温39.9℃。历年平均降水量920多毫米,常年无霜期为220天。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略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连云港市发育一个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

大圣湖其名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大圣”。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湖址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村庄的遗址,主要分布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它位于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脚下,距连云港市区3公里,南接花果山进山大道,东邻著名的阿育王塔,背依云台山脉,风景秀丽,气候怡人,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是游人观光度假的好去处。大圣湖集水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库容597.0万立方米,是连云港市市区内库容最大的小型水库。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大圣湖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在旅游业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来大圣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对大圣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的挖掘越来越迫切。

2.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现状

2.1旅游资源现状。大圣湖水利风景区主要景点有海清寺、阿育王塔、飞泉石刻、唐王坝、鸡鸣山等历史遗迹和大村水库主体水利工等。大圣湖2011年7月被江苏省水利厅授予“江苏省水利风景区”称号,这给大圣湖水利旅游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平台。但是,目前除了海清寺具有较大规模外,其他景点缺乏内涵,题量偏小,供游人参观游览的时间较短。

2.2管理现状。为了保障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的加快建设和发展,连云港市水利局成立了“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处”,与大村水库管理所联合管理景区的日常运行。景区内已经初步建立了职责清晰的管理制度,而且连云港市市区水工程管理处正在根据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和《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完善《连云港市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管理细则》等。景区内的旅游服务、安全保卫、水质绿化、水源调度、电力监控、环境卫生等都已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各种游憩设施安全和餐饮住宿卫生都达到要求。该景区正在利用新浦区和花果山乡产业和旅游发展转型的平台,抢占先机,再上一层楼。

2.3周边现状。

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兴起,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择山而居,择水而居的意识不断增强,大圣湖库区周边居民区不断扩大。目前有5个行政村,约6000人常年生活在库区周边,居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较差,有部分居民进入库区洗衣服、钓鱼、乱扔垃圾等现象。同时,大圣湖又位于花果山景区入口,沿水库周边遍布各类餐馆饭店和家庭旅馆约百余家,这对大圣湖开发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促进,但是,居民区的增加给大圣湖的保护造成了难度。

3.对大圣湖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思考

3.1统筹规划,突出水文化特色。规划是龙头,是指导水文化建设的基础,在进行水利风景区的规划时要以“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在进行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过程中,既要注重题量的增加,又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既要体现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又要结合地方的历史人文古迹等充分挖掘水文化与人文古迹的价值。水利风景区规划要遵循《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和《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SL471-2010 )》,要切实可行、实事求是,不能生搬硬套。

3.2旅游业是集旅游、购物、娱乐、饮食为一体的产业,大圣湖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要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结合,综合开展旅游度假、休闲垂钓、水上运动等立体的综合水利风景区,要体现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特色,将自然的山、驯服的水、雄伟的工程、科学的治水理念完美结合,呈现给游人。

3.3将大圣湖水利旅游纳入到整个区域旅游之中,整合旅游资源。具体就是依靠花果山风景区旅游的成熟市场,以山带水,将山与水的旅游紧密结合,将大圣湖水利旅游打包融入花果山景区,在花果山风景区嵚以大圣湖水利风景区,逐步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3.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精品景点。大圣湖水利风景区是依托水库而建设的水利风景区,近年政府加大投入完成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但作为水利风景区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营造更多更有水文化内涵的精品景点。如将东北角岩石建造成岩石主体公园,西北角沙滩处建设成沙滩公园等。在资金投入上,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尝试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争取更多资金,将大圣湖旅游资源整合后,经营权转让回收前期投入。

3.5古为今用,借鉴外地经验。打造水利风景区品牌,应立足于现有水利风景区资源和周边旅游资源,组织文化、宗教等专业人士,对水文化与周边佛教文化、西游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打造具有水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精品。

参考文献:

[1].秦立健胡继满等对宿迁水文化建设的思考江苏水利2011年第5期

篇3

2.1 阻力面理论的基本含义

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物物种迁移过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别模型,俞孔坚博士用阻力面理论来识别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状态。在阻力面理论中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的空间运动趋势[1]。

2.2 地阻力面理论分析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则应当是反映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克服阻力实现开发建设规划,不断扩大规模,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空间的运动趋势。因而,建立这样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则应从资源点、资源扩展阻力及其因子等几方面考虑。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公式如下:

附图

式中:TMCR——某个地区内所有资源点扩散到空间某一点的最小累积阻力;

f——某个待定的正函数;

D[(K),ij]——以资源点i为圆心,以其中心开发建设的景区j向外辐射的半径;

R[,i]——以资源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景区j在开发建设中的阻力,由当地的基面特性和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决定;

n、m——分别是资源点和景区类型的数目。

K[,i]——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的路径数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确定模型中的R[,i]值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一是当地基面特性,二是资源点本身的 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其包括的具体影响因子可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影响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因子分析

Fig.1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pability completion

2.3 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分析

在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阻力面的各个构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确定,利用旅游资源点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来确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绘制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图2),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在扩大规模和参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中其空间阻力的分布状态,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通过对旅游地等阻力线图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资源点或资源区的运动趋势。从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资源点或资源区的扩散阻力在源区呈区域性下陷(图中的大面积黑色区域,已经将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间扩散最难的区域,其阻力最强,等阻力线分布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脊区域,区域阻力线分布集中且呈蜂状突起;在两下陷区域之间有低阻力分布区域,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谷区域,等阻力线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可用谷地线相连,即旅游地阻力线图中的源间通道;两峰之间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线相连[2]。

在指导实践上方面,可以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以判别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在空间运动过程中的区间连接线、辐射道和战略点[3];根据旅游地阻力线图进行空间分析,可建立一组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相对应的旅游地规划要素,即: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而进行景区规划,可以达到地方旅游地合理开发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论的实践意义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旅游区的功能分区规划;②旅游线路的设计;③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④旅游产品的建设布局;⑤旅游区的范围界线。

3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分析

本文采用我们参与完成的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国家级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为基础,对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加以点滴应用,以阐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3.1 指导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地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之一,而阻力面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阻力的空间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其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均可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选择基点,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分析依据。

附图

五大连池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为1,060km[2],按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来看,可分为7个景区[4]。其中,药泉湖景区、药泉山景区、老黑山景区和火烧山景区之间相距较近,是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的开发层次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览之景区。而旅游资源品质相当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区、龙门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和两个以火山堰塞湖为基础的水域景区等,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区较远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费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价值的同时,严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在火山地质景观中实数罕见的景观类型,对五大连池这一以火山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资源基础的风景区,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就是产生于火山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形象,减少了风景区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影响了风景区的开发效益。如何降低景区开发劣势,合理的开发这一景区,旅游地阻力面可为其提供联系中心景区的最小阻力线和最佳战略点提供依据(图3)。在战略点设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览参与的景观,以有利于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如可设置火山活动模拟演示馆。战略点的景观建设,在空间上将南北格拉球山景区和核心旅游区连接了起来。

3.2 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丰度

旅游产品是地区旅游规划的核心所在,其独特性和丰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关键。阻力面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区域旅游发展阻力线图,可为旅游资源实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就线状空间的利用而言,有两种重要的线状空间区域有待发现和利用,其一,旅游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线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选址依据;其二,源间通道的选定为考察地文景观资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线,以便于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新的,例如,源间通道的地文为森林景观则可设计为林间浴场或狩猎观鸟道;再如源间通道为是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则可设计漂流项目;如果地文景观为陡峻的山体则可将其设计为探险攀登旅游产品。这两种旅游空间区域的发现,为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使旅游路线设计即达到了连接景点与景点、景区与景区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该旅游路线上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丰度。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岩浆流动形成的五个火山堰塞湖,湖面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有温泊和灰鹤湿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又与火山景观形成完好的景区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水域景观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使相当的水域已遭到周边农业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坏。运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来分析,可将五个湖泊作为五个旅游资源点——源,源之间有天然流水通道,将各源之间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开发出一条以船为工具的优质旅游路线,将旅游接待区、水域观光娱乐景区、老黑山景区、南北格拉球山景区有机的连接成一体,沿源间通道可建设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温泊云雾奇观、垂钓乐园、连池矿泉水上餐厅、湖滨浴场、灰鹤湿地以及野外度假区等,在湖的两岸还可以开发大量的湖滨园林或其它人造景观,这不但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路线,同时开辟了其它旅游产品的新的观赏角度,有力地提升该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品位。

3.3 建立风景区间的联系形成旅游体系

按照等级一尺度理论,地方旅游区仅是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在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的和管理中,不仅要注重风景区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空间特性研究,而更应注重某风景区与相邻地域其它风景区或旅游影响要素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并将不同层次的旅游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阻力面可将不同等级和不同空间规模的风景区或区确定为不同的因子层次,确定其模型中的因子等级尺度,并根据实际区域范围的大小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大空间的旅游区域体系,并用以指导具体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在小尺度上研究景区内各资源点,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一个泉眼、一个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间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则可将风景区内不同的景区作为点要素来考虑,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10个景区,以景区与景区所形成的空间阻力面特征分析来实现整个风景区的各景区之间的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关系,制定出整个风景区旅游业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大尺度上着眼于五大连池风景区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其它风景区间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风景区为区域单位的旅游源之间的点状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则是用来研究更大空间范围区域或国家之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这样不同尺度旅游空间阻力面分析一方面为确定空间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各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有利于建设更大空间的旅游网络体系,该研究策略的对以省或国家为区域单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论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将旅游资源点看作是具有可扩张性发展的能动主体,实现这种资源的扩张价值则需要克服以当地基面特征和资源本身竞争力两要素所决定的阻力来完成。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分析,则特定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得到体现,其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对阻力面的分析得到预测和调控。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旅游阻力面的研究可以在旅游规划和开发实践中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设计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旅游地阻力面的论述仅仅是该理论初步的提出和探讨,在模型的构建和因子的选择上仍有待完善,而其意义则需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附图

图2 旅游地阻力线图

Fig.2  equal resistance side

附图

图3 五大连池格拉球山景区的阻力面空间分析示意图

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ce side between the central beauty spot and Gelaqiushan in Wudalianchi

【】

[1] 徐海根.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M].北京:环境出版社,2000.29-37.

篇4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管理体制 大洪山

大洪山旅游区包括大洪山山脉所在的随州市、荆门市,余脉所在的枣阳市、安陆市及附近的重要景区景点,总面积305平方公里。1988年8月1日,大洪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横卧江汉,蜿蜒荆襄,风景秀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作为鄂中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在湖北省“中部壮腰”的旅游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随州大洪山旅游风景区开发管理现状

1、开发与管理的发展历史

1985年10月,湖北省随州市政府在大洪山风景区成立了开发筹备组,筹备组对大洪山进行了亲身调研与科学论证,采集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也拉开了景区开发管理建设的序幕。1987年9月,为加强风景区开发建设进程与管理保护力度,随州市人民政府设立了长岗镇。1988年2月,原随州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局与原长岗镇人民政府实为一套班子,合署办公。1988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大洪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3月建设部批复的总体规划,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面积为305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境内有开发价值的景点73处,其中A级景点21处,B级景点25处,C级景点27处,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景物3400多个。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版图面积23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0万亩,天然林面积26万亩,耕地面积24312亩,内与曾都区洪山、三里岗等乡镇相邻,外与钟祥、京山等县(市)接壤。2006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大洪山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

2、景区现行管理机构及其分工

2005年4月,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长岗镇成立由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管委会下设“一办三局”,即:管委会办公室;景区管理局(加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局)、农村工作局(与长岗镇人民政府合署)、财政局。随后根据工作需要,相继成立了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林业局。

“十一五”以来随州大洪山景区逐步形成由办公室、景区管理局、规划建设、环保局、农村工作局、财政局、公安分局、国土分局、林业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事和监察局,最终组成了“一办八局”的管理架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资源开发与保护上。

二、大洪山风景区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

1、景区管委会内部组织分工

(1)对于内部体制下产生的问题。第一,大洪山景区管委会形成的“一办八局”格局一方面管理幅度广,在管理学上属于“扁平”式组织结构,产生了主管人员对下属的指导和监督相对减少、上下级之间协调较差、同级之间相互沟通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属于“事业部”组织结构类型易产生本位主义,各自为政,一些部门管理机构重叠,成本上升。第二,人员纷繁,结构冗杂,信息流动不很通畅,导致办事效率不高。第三,各个部门对于大洪山这个新生个性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对监管和胜任情况要求较高,而该管委会未找到实质问题,缺乏实践经验与总结。第四,委员会管理成本较高,对于召开会议讨论问题一般花费较多时间和费用开支;对于开发建设议题分歧较大时往往妥协之中,不能得到最优结论;委员会集体负责,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对集体行为负责,导致都不负责;实际中经常出现少数人占支配地位;内部的授权没有适当分级,责任不清,没有真正建立权责相符的机制。第五,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和培训没有实际跟上。

(2)各个管理主体衍生的问题。第一,大洪山跨“三市六县”,管委会在其他地区并不被承认,地位尴尬。整个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目前在各方利益关系下,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尚未形成大洪山区域联动的宏观管理。第二,随州市政府授权管委会,对其工作任务缺乏指导与监管,更何况景区开发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资助,随州市政府实际资助显而易见。第三,实际投资运营商与管委会之间没有协调好经营与管理,缺乏互信。与政府、开发商、游客与当地居民等主体间也没有协调好管理的结构关系。第四,各方资金使管委会在履行工作时缺乏自主灵活性,也没有明确真正意义的领导。

2、运营商与管委会之间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工协调关系

2009年5月,圈司与武汉三特索道股份有限公司与管委会成功签订了《大洪山随州景区合作开发合同书》,2010年7月底完成了财产的移交与票据、经营权等方面的交界工作,完成了景区的移交。8月随州大洪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开始随州大洪山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计划一期投资三亿元,整体投资十亿元。在开发和建设中,随州市政府、大洪山管委会与公司之间缺乏信任,互相观望,政府在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投入差,交通供电供水环保等方面严重滞后,其公司承担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该公司团队力量薄弱,在景区建设、经营管理上力量不足。这些问题与现象侧面充分暴露了管委会的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局限,在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工协调上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立即采取方案和措施加以解决,恢复景区开发管理建设的生命力。

3、各方资金注入带来的管理分权

2010年,景区招商成果显著,台湾甲霖公司、鄂西圈投资公司、世界知名企业海航集团都为其控股子公司,随州市永盛食品有限公司为其全股子公司。这些也为大洪山景区的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上的分权。景区管委会若协调好这些投资主体的权益关系,将会促进大洪山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而实际中造成了运营商与管委会缺乏互信,互相观望,运营商在开发管理中也缺乏活力与积极性,大洪山是个成长中的景区,这将不利于大洪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体制优化及改革方案

1、大洪山风景区管理模式优化组合的合理方案

(1)行政管理机制的优化。建立“无障碍旅游”管理机制,构建大洪山域联动、荆(门)随(州)襄(阳)孝(感)区域联动、省域联动的宏观管理的功能结构关系。运用共生理论整合涉及大洪山旅游资源的行政区(荆门、随州、襄阳等)及有关部门的行政资源,明确管理主体及责任权限,推进大洪山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经营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行风景区管理部门与行政机构相对独立的体制,各司其职。各地政府应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联合开发大洪山旅游资源,制定好相关的宏观旅游经济政策,建设好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积极与周边旅游景区沟通和交流,寻找合作机会,打破以往互不相干、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推进交流与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旅游资源规模集群效应,拉长旅游线路,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随州、钟祥、京山分别成立大洪山风景区开发管理部门,利用各自境内景点进行旅游开发和对外宣传,从而形成了随州大洪山、钟祥黄仙洞大洪山、京山绿林大洪山三足鼎立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要打破旅游行政壁垒,解决当前各行政区各自为政、权责不清、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树立旅游整体大局意识观念,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大洪山旅游监察、管理体制。

(2)景区利益分配的优化调整。建立兼顾政府、开发商、经营者、游客、当地群众利益关系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结构关系。大洪山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力度,调整和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保障各方利益。政府要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商与经营者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也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更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使景区内居民受益。景区的发展与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景区的繁荣壮大,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只有当居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和维护,他们才会更努力地推动景区建设和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大洪山旅游景区的发展与居民利益的关系。

(3)投资市场的优化及资源共享机制。大洪山风景区的管理主体是大洪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近年来相关部门积极引进资本和投资,在既有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随州大洪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大洪山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等外,还积极引进其他投资。多种投资一拥而上,造成大洪山风景区内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而不分主次,浪费了大量资源,无法实现科学统一步调下的长期开发管理。此外,还造成投资与管理、经营权与管理权等各种矛盾。针对这些情况,大洪山景区迫切需要优化投资市场,建立“三市六县”的大洪山景区资源共享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机制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处理好管委会与投资公司之间的纵向关系和各投资公司之间的横向关系。其次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洪山旅游投资公司,全权负责整个景区的全程投资建设,既有利于整顿大洪山旅游投资市场的混乱局面,又有利于统筹规划景区建设的整个过程,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如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主导桂林市旅游服务、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把握、统筹规划,从而推进了桂林旅游规范化、有序地快速发展。

(4)分点管理、突出特色的管理模式。执行大区域管理理念,依据景区景点特色和空间位置,分点管理,突出特色。大洪山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大洪山风景区可以说是鄂中北最具潜力的旅游吸引源。根据大洪山的特色景点的位置不同,管理部门可以实行景点责任制管理。即可以设置多个管理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管理一个主要的特色景点及其附属景点,各个小组之间形成既相互合作又彼此竞争的关系。同时,还要增设一个机动组,随时处理一些景区中的紧急情况和协调各个管理小组之间的关系,使景区管理不再杂乱无章,头绪不再千丝万缕,变得更加细致化、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

2、大洪山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方案

近年来,信息化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不断深入普及。2009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快构建旅游基础数据库,推动旅游资讯网建设,完善“12301”全国旅游服务热线,探索三网融合机制下的旅游信息化模式,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促进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随州市旅游部门可着手搭建随州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势资源,不断优化随州旅游产业发展。大洪山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要开创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制,做好服务接待工作,成立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如在市中心建立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大力推进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汽车露营地等,打造国际水准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大洪山现代旅游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大洪山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大洪山旅游网络集群。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135。)

【参考文献】

[1] 吴更敏、王力峰:“共生理论”在旅游区可持续评价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 吴建方、范玢瑶:行政区划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洪山风景区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 邓辉:大洪山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12).

[4] 吕军、刘承良:近域旅游区空间整合—竞合模式发展研究——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2005(1).

篇5

Abstract: As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urban landscap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s carrier of urban culture in the competition of a c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urban econom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anyungang has got abundant peculiar urban culture and masterpiece of classic literature.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the Lianyungang landscape by analyzing 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 and the scenic.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建设;古典名著文化;风景区

Key words: construction;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scenic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80-02

1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城市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着自己的城市文化。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能代表城市的精神。城市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物化了的城市精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要避免众多城市景观彼此雷同,丢失了各自的特色,就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有针对性对城市文化进行提炼,然后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注入城市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从而使城市景观成为独一无二的,能代表这个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

2连云港城市古典名著文化与城市现有风景区情况分析

连云港市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提到连云港必然会想起《西游记》,花果山是《西游记》的创造背景,《西游记》中的有大部分情节与连云港有着不解之缘。同样《镜花缘》是作者李汝珍在连云港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了三十多年心血”而写成。连云港的东磊风景区和渔湾风景区是李汝珍《镜花缘》中描绘自然风情的参照。除此之外多部古典名著与连云港也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国舅糜竺是海州人,病故后,迁葬于海州石棚山。《水浒传》中宋江等人历史上在连云港被招安。《儒林外传》的作者吴敬梓在连云港赣榆县生活了10年[3]。由此可见连云港地区有着丰富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

2.1 《西游记》与花果山花果山风景区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脉之中,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花果山门上的一副对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显示出花果山是一座拥抱着《西游记》的文化之山。在《西游记》书中对花果山环境背景描写的相当明确:“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4.5]。在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连云港市花果山的地理位置正符合书中“云台插天海边立”、“山如驾海海围山”的描写。

花果山中景色优美、物种丰富,其中以怪石、古建筑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代表。山中主要景点136处,其中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景点有猴石、八戒石、沙僧石、唐僧崖,以及七十二洞、定海神针、晒经石等。其中尤以水帘洞著名。

吴承恩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名著《西游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世界级的名山。吴承恩用一部名著和一座诞育名著的名山,深深地锲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精神的代表。

2.2 《镜花缘》与东磊东磊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南麓,距花果山6公里,与花果山都属于云台山脉。两部古代神话小说与一座山有这样的紧密联系,在全国实属罕见。人们把这样文学现象称为“各领半边山”。

东磊风景区为《镜花缘》山海风光的写作背景和小蓬莱的蓝本地。就其写作背景而言,《镜花缘》第一回就说“ 海中有三座名山―蓬莱、方丈、诚洲”。在东磊的延福观庙后的竹林中, 至今还留有古代“小蓬莱”摩崖石刻。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把“小蓬莱” 描绘成从人间飞升天庭的必由门户。《镜花缘》得名于东磊的“镜石”和与“镜石”咫尺之距的云台廿四景中的“平台水月”[6]。据说李汝珍撰写此书时,便是受这块镜石的影响,以镜花水月贯串全书。

2.3 《镜花缘》与渔湾渔湾风景区与东磊风景区相隔1公里,位于云台山南麓,是连云港近年来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区。渔湾自然风景区景色秀美,物产丰富,《镜花缘》中对山林风光的描述,多取材于这一带。风景区内有明清顾乾描写的云台36景中的“三潭汲浪”。

随着连云港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镜花缘》一定会紧随《西游记》之后,成为连云港市又一张光彩诱人的名片。

3连云港古典名著城市文化与主体风景区的建设的总体评价

根据古典名著与风景区关联性分析得出,花果山风景区作为《西游记》的写作背景从文学与景观关联性角度看《西游记》与花果山的文化价值很强。但是花果山风景区景点设计多有人工雕琢痕迹。根据对风景区到达的方便程度分析得出,东磊风景区建设不够完善,周围交通没有花果山方便,景区到达率不高,进而导致景区缺少吸引力,没有起到名著带动景区发展的作用。从城市整体景观建设来看,相对名著《西游记》来说,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最能集中反映西游记文化。而相对于《镜花缘》来说,其写作背景东磊风景区的知名度没有花果山风景区高。而相对于连云港市丰富的古典名著资源来说,其它的古典名著在风景区景建设中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4连云港城市主体风景区提升建议

4.1 建设景观道,串联花果山周围景区,增强景区丰富度和趣味度让现有风景区成为古典名著文化的基石,重点建好2名著、3景区,围绕名景、名山、名著做文章。高水平建好3景―花果山、东磊、渔湾。花果山、东磊、渔湾本都属于云台山范围,为了解决东磊风景区到达率不高的问题,现把通往东磊和花果山的路串联起来,建设古典名著文化景观道,在街边设立与古典名著文化有关的雕塑小品、立体绿化或小浮雕,这样可以避免来回一条路的乏味感,又拉长了花果山风景区的景观链,通过花果山风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东磊风景区的知名度。形成名著与名山的景观的格局,拉动古典名著文化与风景区的关联性,增加城市文化的内涵。

4.2 突出特色古典名著《西游记》,加强花果山风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增加名著与景观的关联性《西游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连云港城市古典名著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是连云港城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花果山风景区的建设,首先要把握好花果山为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创作背景的定位,要突出《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强化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内在联系;其次搞好花果山风景区的自然景点建设,以现有的自然景观为主,在花果山风景区的主要上山路两侧增加果树的栽植,建立观光果园带,让花果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重点打造花果山风景区七十二洞,以此来增加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关联性,在洞旁制作标志,简要说明各洞的来历和与《西游记》的关系。要充分开发水帘洞,打造水帘艺术效果。水帘洞内要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的布置要求相适应,里面要有群猴的场景。还可在花果山风景区进山道路上根据《西游记》的情节开辟岩画长廊。在山脊上按照《西游记》中的主要情节设计人文景点。通过这些景点的设计增加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关联性。

4.3 发掘其它古典名著文化,实现文化景观多元化发展利用连云港丰富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以特色古典名著为基础,其它古典名著为创新元素,将丰富多样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充分融汇到连云港城市风景区建设中。“孝妇祠”建于唐代,位置紧邻花果山风景区,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著名剧作《窦娥冤》成书的背景素材。把“孝妇祠”作为连云港市景观建设的新元素,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根据其地理位置,可以在“孝妇祠”处修建一条山路直达花果山水帘洞景点,在周围根据《西游记》书中描写修建如“玉皇宫”、“瑶池”,等景点,有选择地将《西游记》故事中有名的国、山、洞、河、予以布点。使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区与古典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窦娥冤》的联系更为紧密,使连云港市古典名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城市景观更加多元化。

目前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内,像连云港风景区这样与古典名著相结合的景观不多。连云港的风景区多是名著的创作背景,古典名著以别样的文化传承方式为连云港的风景区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因子,所以连云港在城市风景区建设中要以古典名著文化为依托,充分释放、吸纳、培养古典名著文化元素,在保护和加强现有城市风景区与名著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以西游记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景观,利用西游记文化的知名度来带动其它的古典名著的发展,实现古典名著文化多元发展,并科学系统的建立以城市特色文化为基础的城市景观体系,展示自己城市的个性魅力和独特风采。

参考文献:

[1]温朝霞.特色:现在城市文化崛起之魂[J].沈阳干部学刊,2005,(7):51-54.

[2]杨章贤, 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17(4):25-28.

[3]许思文,王维刚,刘成文.连云港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49.

[4]张传藻.《西游记》与花果山、云台山[J].江苏地方志,2004(4):54-55.

篇6

[关键词]林虑山 风景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外围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其中外围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2][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3]胡善风: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71—374

篇7

一、研究背景及琅琊山简介

近些年,国外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使其免于破环,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在中国称之为风景名胜区)。国内风景名胜区雏形的出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如广西桂林、安徽黄山等。然而对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研究直至7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研究的成果大量分析研究,使得我国关于风景资源分类、适宜性技术评价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风景名胜区园林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阶段,但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尚未发现。

琅琊山风景区位于滁州市西南郊,主要的核心景区面积约115平方千米。琅琊山在古代时称作摩陀岭,唐大历六年(771),传说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寓居于此地后转运称帝,此山便由琅琊王司马睿更名为琅琊山。后因山川秀美和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琅琊山属于淮阳山地的东延余脉,含大丰山、小丰山、花山、关山、城西湖、清流关等。山体由砂页岩、石炭岩等岩石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非常险峻。景区内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鸿洞、琅琊洞、桃花洞等。区内有泉眼50多处,泉水清凉甘美,较著名的有紫薇泉、让泉、濯缨泉等,统称为9洞11泉。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城西湖、凤凰湖、深秀湖等,湖光山色,映成一体。琅琊山风景区地处北亚热带,雨量适中,动植物资源丰富。琅琊山有鸟类约有130种,其中著名的有白肩雕、黑枕黄杜鹃、金腰燕等。琅琊山不仅以其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色为游人所钟爱,更因其深厚的人文景观而著称于世。北宋时欧阳修在任滁州知州时(1045-1048)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为后人传诵。宋朝文学家苏轼手书《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石碑,欧文苏字,堪称二绝,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二、园林资源调查与分类

(一)园林资源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景源分为2个大类、8个中类、74个小类。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分类方法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景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琅琊山共有78处景源,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景源分类表对琅琊山景源进行如下表1分类:

(二)园林资源的分类统计

根据规范,琅琊山风景区内各景源被划分为2大类、8中类和49小类,其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2大类,人文资源包括园景、建筑、胜迹、风物4个中类,再下面可分为27个小类。自然资源分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4个中类,再下面为22个小类,对景点类型的统计结果,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75处景点中,人文景源景点66处,占总量的88%;自然景源景点9处,占总量的12%,说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结构中人文风景资源比重较大。

三、园林资源评价

(一)园林资源评价方法

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景源的评价采用定性概括的方法。

(二)园林资源定性评价

对琅琊山园林资源特色进行定性评价是依据旅游吸引力和风景名胜区景源的等级地位等综合因素。总结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特色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名人名亭;古树葱葱;崇山峻岭;道教圣地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如下。

1、名人名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著名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内,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在滁任知时,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便是为纪念此亭。醉翁亭曲折幽深,布局严谨小巧,极富诗情画意。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其中宝送斋,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现用来收藏宋代珍宝,斋内有携刻着坡手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的石碑。另一亭,影香亭,它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除此之外每一个亭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来由以及特点。

2、古树葱葱

琅琊山风景区地处北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150年以上古树名木琅琊榆、千年古梅、50年以上的银杏和150年以上的青檀等古树。

3、崇山峻岭

地貌上琅琊山属淮阳山地向东延伸的余脉,山势西南高、东北低,并沿东北50?-60?方向展布。其中包括大丰山、凤凰山、小丰山、花山、赵家山、关山等。山体由石炭岩、砂页岩等主峰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险峻之势依然。景区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鸿洞、琅琊洞、桃花洞等。

4、道教文化

道教在琅琊山的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先于佛教的传播。自唐宋以来,山中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佛教,道教只有零星的小型活动。醉翁亭院山坡上的“玄帝行宫”;坐落在丰山顶“三茅行宫”、“三皇古殿”、“元君殿”等。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环境容量;生态容量;景观容量;南宁青秀山

Abstract: Considering protection and controlled utiliz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traditional method was built up. In the light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Qingxiushan Forest Park,calculation factor was dete rmined anddynamic threshold and instantaneous threshold were calculated through this factor. It was conclude that tourist capacity should be used as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Qingxiushan Forest Park. The daily and annu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were 34197 and 10259100 person times. Under this condi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Qingxiushan Forest Park can be kept healthy,steady and sustained.

Keywords:environmental capacity; ecological capacity;landscape capacity; Nanning Qingxiusha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4-0058-03

1引言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不引起环境破坏和旅游者满意度(或体验值)下降的前提下,旅游者的最大数量或旅游开发程度[1]。20世纪90年代,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也应用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2]。森林公园环境容量,又称森林公园环境承载力,是在保障游人安全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以不影响环境质量、不降低旅游效果、保证良好的旅游秩序为基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允许的最大游人量[3]。青秀山森林公园是南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区,每年都接待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因此,确定出合理的青秀山环境生态容量,在风景区自身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对景观资源进行适度利用,使生态环境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区域概况

南宁青秀山森林公园地属南宁青秀区,位于南宁市东南面约10km处的邕江江畔,规划总面积约为13 万km2。它西起青山路、北至凤岭分区,南面和东面靠临邕江,属于湖泊盆地,四周呈丘陵群山环绕,地势北高南低,郊区周围有大小山岭200多座,区域内海拔63.9~288.3m,最高的是凤凰岭,海拔为288.3m。青秀山森林公园位于南宁的东南方向,正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口,规划完成后,每年可以净化空气中的灰尘6275.5吨,森林制造的新鲜氧气源源不断的输入城市,所以青秀山森林公园又被称之为南宁的“城市绿肺”。青秀山森林公园在充分利用青秀山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完善和新增园内水体水系,将青秀山森林公园生态结构规划为三个大的区域,即核心景区、森林植物乐园区和北坡生态区。

3研究方法

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环境要素的分量值大小,其中主要分量值包括:环境生态容量、景观容量、心理容量、经济容量、社会容量和视觉景观容量。在上述分量值中,景观容量和心理容量是保证游人安全性和心理舒适性的指标,而生态容量是保证资源不受破坏的指标,三者的结合可得出风景区景观资源利用时最合适的容量指标,从而使资源既能满足游人使用的要求,又不致遭受破坏;心理容量和视觉景观容量是相对主观的分量值,主要从游客的心理承载力和视觉美学的角度衡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则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景观容量、生态容量都是关于如何控制游客量,减少游客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风景区规划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控制游客量,维持生态功能,就是主要分析环境生态容量和景观容量,使景区的环境容量与游客量之间存在“最佳值”。

目前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一是传统计算方法,包括面积法、卡口法和游路法三种[4];二是从保护和适度利用的角度出发,根据限制性因子原理,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相应的动态值和瞬时值,从而得出更为科学的环境容量。青秀山森林公园属于城市近郊的山岳型森林公园,采用第二类方法计算,并且根据其自身特点选定合适的计算因子,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3环境容量的计算与分析

3.1生态容量

3.1.1概念

生态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5]。其大小取决于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旅游者每人每天产生的主要污染物量见表1。

3.1.2青秀山森林公园生态容量计算

环境生态容量的函数式为:

EEBC = min(WEC,AEC,SEC,EEC)[6 ]

式中的EEBC (环境生态容量)取决于4个分量值: WEC (水环境容量)、AEC (大气

环境容量)、SEC (固体废弃物环境容量)、EEC (自然植被容量)。

青秀山森林公园水面广阔,植被良好,植被覆盖率高,景点内商业营业点少,WEC,SEC,EEC的值均取较高。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空气具有净化作用,同时也具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吸附粉尘,吸收一氧化碳和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维持生态平衡之功能。据专家研究,1hm²阔叶林每天消耗一氧化碳1t,放出氧气0.73t,成年人每天约吸收0.75kg氧气,则每人平均须有10m²的森林绿地面积。考虑到各种工业生产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影响,因此每人必须平均拥有30~40m²的森林绿地,才可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正常比例,保持空气清新。

因此,青秀山森林公园的生态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RS=S・f/ Sk[7]

其中RS为生态容量;S为风景区实际游览面积;f为风景区森林覆盖率; Sk为人均绿地面积。

青秀山森林公园由低山群及水体组成,山体坡度平缓,水体广阔、植被覆盖率高,据青秀山森林公园调查数据显示青秀山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166.26hm²,实际游览面积为7732119 m²,森林覆盖率按60%计算;每人拥有的森林绿地取40m²。

带入公式得: RS =7732119*60%/40

=115982(人)

全年生态容量为:135312*300=3479.46(万人)

3.2景观容量

3.2.1概念

景观容量指保持风景区景观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风景区所拥有的景观资源对游人的容纳量,又称之为旅游经济发展容量[8]。它反映了景观资源空间承载力的大小。这种容纳量对一个风景区来说是固有的,容纳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风景区具有多大的景观内涵,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因素。

景观容量具有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静态特性主要是由游客进行某一游览活动所必需的停留时间决定的。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景观容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即具有一个瞬时环境容量。动态特性是指由停留时间的有限性和开放时间的无限性这一关系决定的。游客的各种流动现象总是表现为输入和输出,开放时间与停留时间的比例就表明了这一特性,此比例称为旅游环境的周转率。这一特性决定了景观容量在一定时段内可以达到可观的数量,其值一般大于瞬时值。同时,静态特性常常受当前条件的制约,反映了现状;动态特性反映了运动和变化。

3.2.2青秀山森林公园景观容量的计算因子确定

影响景观容量的因子是多种多样的,但考虑到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青秀山森林公园属于城市近郊风景区,风景区对外开放作为游览区的区域以人文、休闲、观光、教育为主,娱乐设施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主要的影响因子有交通、空间、停留时间和住宿接待量。现分述如下:

空间――主要指各游览区的面积大小,以及各旅游点沿线分布的长度。空间因子对于园林、公园、登山观光、河流观光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的空间常常是有限的,且不易扩建和改造。

交通――旅游本身是一种动态流动的过程,无论是进入游览区内,还是各游览点间的相互运送,直到最后离开游览区,都与交通密不可分的。因此,它的运载能力、运输路线等,决定了景观单元所能进入或送走的游客人数。

停留时间――停留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子。所谓停留时间主要指游客在旅游区及旅游点活动所需的时间。

住宿接待量――住宿接待的游客量是景区景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他是一个单独的承载系数,接待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景观容量的变化。

3.2.3景观容量的计算模型

根据限制性因子和最低量定律,以游览面积作为限制因子,LEC (Environment Capacity of Landscape)的计算模型:

LEC=S*O/(A*D) (公式1)

式中: S为游览区面积; O为开放时间; A为人均最低占用游览面积; D为游览区停留时间,即游览本区所需时间。

LEC的瞬时值为: LEC=S/A(公式2)

以交通作为限制因子:

LEC=M*N*J/T (公式3)

式中: M为投入旅游服务的某种车辆的最大车辆数; N为该种车辆可乘人数; J为平均服务时间; T为往返所需时间。

LEC的瞬时值为: LEC=M*N (公式4)

以长度作为限制性因子的LEC计算模型;

LEC=L*O/(L0*D)(公式5)

式中: L为游览线路的长度; L0为游客相互之间的最小间隔; O为开放时间; D为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上式对于无法采用交通工具(如登山)和游览路线为线状的比较合适。若用交通工具游览线状风景区,则L0改为交通工具之间的合理间隔,且LEC还应乘上某交通工具可载人数。

LEC的瞬时值为:

LEC=L/L0(公式6)

3.2.4景观容量计算指标的确定

景区容量计算应按景区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森林公园或山地风景区,游客大多沿步行道进行游览活动,宜按游路法进行测算。景观资源空间容量计算指标,如人均占有的面积等基本空间标准大多数来源于长期经验积累或通过对旅游者的多次调查以及专项研究成果。

综合全国各景区的指标数据及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确定青秀山森林公园景观容量计算指标如表2所示。

3.2.5青秀山森林公园景观容量计算

青秀山森林公园是由三个大小不等,风景各异的景区与景区配备的住宿接待量有机组成的系统,由于各景区及景点的特征不同,故测量资源空间容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是青秀山森林公园的核心,以自然山地游览和古迹名胜观光为主。山地游览部分主要采取游路法计算,主要人文景点辅以面积法进行计算。

根据景区具体情况及参照其它风景区的计算数据,游人容量计算指标确定为:景区内车行及人行混行游览路线按10m2/人,一级步行路按6m/人,二级步行游览路按10m/人,凤凰塔、龙象塔等景点按50 m2/人计算,具体如下:

凤凰塔、龙象塔、观音禅寺、水月庵、天池等总面积约1328m2,景区开放时间8小时,游人游览平均时间约3小时,带入公式1和公式2得:核心景区景点景观容量LECa1为567人/日,景点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a2为212人。

车行及人行混行游览线长9507m,宽7m,人行占道约2m,景区开放时间8小时,游人游览平均时间约4小时,带入公式3和公式4得:核心景区的车行景观容量LECb1为16412人/日;车行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b2为8206人。

步行游览路,一级路7405m,二级路24502m,景区开放时间8小时,游人游览平均时间为6小时,带入公式5和公式6得:核心景区步行道景观容量LECc1为4912人/日,步行道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c2为3684人。

2)森林植物乐园区

森林植物乐园区是自然生态与休闲相融合的景区,以生态为主,辅以科研、科普、游览功能。本景区主要采取游路法计算,其它休闲性质为主的景点采取面积法计算。景观容量具体计算指标参照核心景区。区域内森林植被较好,较适合休闲游憩,休闲性景点参照资料及实际情况,按400m2/人计算。

休闲游憩性质的景点,面积约462306 m2,游人以休闲为主,故周转率为l。带入公式得:植物乐园区的景点景观容量LECd1为1156人/日,景点容量的瞬时值LECd2为1156人。

车行游览线长6641m.宽7m,周转率为1,参考核心景区计算得:植物乐园区的车行道景观容量LECe1为1162人/日,车行道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e2为664人。

步行游览路,一级长13867m,二级长23192m,周转率为1.5,参考核心景区计算得:植物乐园区的步行道景观容量LECf1为6946人/日,步行道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f2为4630人。

3)北坡生态保护区

北坡生态保护区以生态保护为主,景点和游憩休闲设施较少,游人停留时间相对较短,故主要采取游路法计算:

车行游览线长5862m,宽7m,周转率为2,参考核心景区计算得:北坡生态区的车行道景观容量LECg1 为2087人/日,车行道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g2为596人。

步行游览路,一级长2864m,周转率为2,参考核心景区计算得:北坡生态区的步行道景观容量LECh1 为955人/日,步行道景观容量的瞬时值LECh2为477人。

4)住宿接待量

景区的住宿接待量是一个单独的承载,其容量应当以设置的床位数作为承载量,且周转率为1。青秀山森林公园设置有一个酒店,配备的床位为500个,则住宿接待的容量应为500人/日,其瞬时值为500人(见表3)。

综上所述,青秀山森林公园瞬时景观容量为20125人;青秀山森林公园的游人容量为34697人/日。

根据南宁市气候、社会、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特点,参照同类森林公园的相关指标以及青秀山森林公园的游人统计,估算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年适宜游览天数为300天,因此青秀山森林公园的年景观容量约为1040.91万人。

4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青秀山森林公园环境容量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生态容量是青秀山森林公园环境容量的最大容量,景观容量小于生态容量。因此,应以景观容量计算值作为青秀山森林公园的环境容量,即日环境容量为34197人,年环境容量1025.91万人,从而使青秀山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李宏,武娟.浅议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和谐发展论坛[J],155.

[2]陈轶.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化学工程与装备[J],2007,3:41-44.

[3]邓立斌,刘德晶,刘景然.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容量调查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J],2007,22(4):180-183.

[4]吴楚才,邓金阳,魏良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环境容量的调查研究[A].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研究课题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7-36.

[5]刘肖梅.旅游生态问题研究,泰山学院学报[J],2004,26(1):58-60.

[6] 李天江,甘碧群.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2006,6:34-38.

篇9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望衡.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

篇10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

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

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