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走向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走向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走向与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商业建筑;发展;建筑设计;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的迅猛提升使我们关注到了当今商业圈的发展潜力,在世界趋于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暴力谋取利润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能的方式。但是战争的稍烟却并没有因此而散去,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另一处无形的战场俏然弥漫了战争的气息,那就是商业稍烟的弥漫。而作为商业发展的一个载体,商业建筑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如果没有一个保质保量的商业建筑,那么商业圈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商业建设的大环境就无法构造,所以在进行商业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其设计的要点。本文就通过对商业建筑的发展,能够较好的预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

一、商业建筑发展

1、商业建筑简介

商业建筑是一项多功能、规模化的建筑,是指主要是针对有形的商品而展开交易买卖的商业建筑场所。商业建筑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商业建筑的规模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型商业建筑、中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商业建筑三种类型;按照商业建筑所涉及到的市场范围可以将其分为超级商业建筑和近邻型的商业建筑;此外,按照商业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商业建筑划分为综合商业建筑和单体商业建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将其划分为体验业态商业建筑和物品业态商业建筑两种。商业建筑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为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场、批发提供场所;为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提供商务办公场所;提供餐馆(含中西餐厅、饮食店、酒吧等)、会所(亦称会员俱乐部)、旅馆(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如卡拉OK歌舞厅等),为会员提供休憩、饮食、聚会、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的场所等。

2、商业房地产建筑设计的特点

与强调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住宅房地产、工业房地产等不同的是,商业地产包括餐饮、娱乐、批发、零售等多种功能形式,且在经营模式等方面也与其他地产项目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设计也具有与其他建筑设计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仅以商业地产的外观设计来说,就必须重视地产项目的商业化包装,在其形象设计中加入创意元素,使建筑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特标志,发挥建筑设计的商业广告功能。在进行经营行为的同时,商业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其必须依靠现代设计手段和理念,以或时尚、或亲和的建筑形象,获得大众的认可,最终获得消费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第三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近年来,商业建筑与城市生活的连接更加紧密,人们对商业建筑设计形式的关注程度也在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必须认清设计环节在新时期商业地产项目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建筑设计师应从项目整体规划开始,从消费者行为心理与品牌资源效益等角度对设计过程加以引导和修正,为地产项目的成本运作、经营模式和价值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并本着土地价值和项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与专业开发团队积极配合,确保项目的成功增值。设计中,应参考国家《饮食建筑设计规范》、《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设计,并严格依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条款的规定,实现地产项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对建筑尺度的合理规划,在做好整体轮廓、线条、比例等的设计后,注意人与建筑直面接触时的感受,并依照长、宽、高等尺度对三维空间进行限定。此外,和其他的建筑相比,商业街的建筑还要根据商家实际需求再一次改装店铺的外观,一些连锁的商店甚至还要根据自己独特的logo和色彩进行重新的设计装潢。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招牌、灯箱、广告这些室外的装修对于整个建筑的外观也是很受到关注的元素的。因此,设计师应注意对建筑的设计留有余地,以便于日后各承租单元的改建及装饰装潢。

4、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强调绿色环保是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当前,在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高新科技将自然空气与自然采光效果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新型、轻质、可重复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原材料的重复更换,减少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失。除了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强盗绿色环保外,对于商业建筑的动力资源也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即选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动力资源,为商业建筑提供电力、照明等,实现了动力资源的绿色环保。此外,对于商业建筑环境的营造也强调绿色环保,为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舒心、安谧的消费环境,在商业建筑的规划设计中。

二、建筑设计发展新走向

通过以上对于商业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我们看以看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即生态化趋势、智能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和功能化趋势。

1、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化趋势是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普遍追求的一大趋势。当前,世界资源环境短缺,污染范围正逐步扩大,为了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生态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用使用周期长、强度较好、轻质便捷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传统建筑材料子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动力选择上,要采用清洁能源,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建设。

2、建筑设计的智能化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日渐广泛,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显露出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为人们提供较为先进的服务,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劳动支出,运用智能机器或只能技术就能实现简单的操作。比如在建筑清洁方面、防盗设施方面等。

3、建筑设计的人本化趋势

人本化趋势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大趋势。建筑设计将会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建筑设计中人本化趋势是较为明显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商业类型对商业进行设计,比如,专业商店、批发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地下商业街等。此外,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

4、建筑设计的功能化趋势

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其功能化。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将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等融为一体,体现建筑设计功能密集型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建筑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其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商业建筑设计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根据具体施工和建筑条件,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朝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再上新台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劲松.浅谈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建筑策划设计创新[J].《低碳世界》,2014,(6).

篇2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博客广告 历程 现状 趋势

博客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一定的策划与创意,在博客网站上所的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信息。博客广告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博客网站上的普通网络广告;二是由企业募集专业,在博客网站上发表和企业产品相关的具有一定知识性、专业性的博客日志;三是由博客网站负责版面的设计、链接和其他功能的设置而建立的企业或行业的专题和栏目。它的作用主要是传播商业资讯,广告信息,刺激购买欲望,引导消费潮流,从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博客广告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态,具有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发展迅猛等特点。因而受到了商家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博客广告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博客广告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网络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博客大众化、商业化的结果”。从世界博客的发展史看,美国的个人网站“德吉拉报道”因报道克林顿绯闻案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个人博客的发展。我国自2002年引入博客以来,也曾发生过两次引人注目的事件:一是由博客中国网(后更名为博客网)发起并以王吉鹏为首的互联网扫黄事件,二是在博客网站上刊登日志《遗情书》的“木子美事件”。这两大轰动事件使博客的概念迅速走向大众,并直接导致博客用户呈爆发式增长的局面。

2005年,博客开始出现十分火爆的局面,因此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到2007年又称为“博客营销元年”,无论是博客的发展规模,还是博客服务商的数量,以及网民对博客的认可程度等都获得了飞跃性的提升。博客用户的迅速增长与全民普及化运动,对博客广告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博客广告的出现,既是博客大众化的结果,更是博客商业化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还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早在博客产生之初,它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网络日志,仅供人们进行写作和交流,是不带有任何商业性质的。后来,随着博客与读者的日益增多,“全民博客”加上“名人博客”的火爆效应创造出了惊人的点击率,博客的商业价值便日益凸显出来,有人开始尝试在博客上广告,于是博客广告就应运而生了,博客也由此进入到了商业化的探索阶段。由此可见,博客广告与电子邮件广告、BBS公告牌广告一样,都是所谓“眼球”经济或称注意力经济的产物。

除此之外,博客广告的产生还与博客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关。在许多人看来,博客不仅仅是一种抒情写意的网络日志,而且还是获得成功、摘取名利的“斗秀场”,人们希望通过博客写作的影响力,能够换取一定的物质收益,以实现对博客自我价值的最直观的回报。据有关调查显示:在2020个被调查的用户中。72.7%的用户表示可以接受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挂广告,37.1%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商业广告,32.8%的人接受公益广告,甚至有24%的人表示来者不拒。只有6.1%的人表示拒绝任何广告。正因为博客广告的产生,让博客作者真实感受到了博客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博客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的程度。

博客广告的发展历程

博客广告在“名人博客”和“全民博客”的热潮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高速发展的过程,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博客广告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博客广告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萌芽时期。在博客上做广告推广产品或宣传企业。这种想法一经出现就很快被付诸实践,但只是在极少数博客上进行尝试,基本上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2005年11月,和讯网以每月1000元的价格,在Donews总编辑洪波的个人博客上投放为期三个月的广告。这是国内第一个在博客上投放广告的尝试,并由此迎来了博客广告发展的新局面。

爆发时期。2006年2月,徐静蕾新浪博客的点击量奇迹般地率先突破1000万,因而引起了广告商的关注。但当广告商找上门来时,却不知道该把广告费交给谁,于是出现了名人博客与网站之间的利益纠纷。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还以《“老徐”能值多少钱?》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3月6日,IT人士胜天的“胜总博客”获得厦门书生公司半年12万元的广告费。3月21日,和讯博客广告联盟宣布成立。接着,和讯博客广告联盟宣布与中信银行签约,在个人博客上信用卡广告。6月2日,博客网获得了基于博客营销的最大单笔收益,广告主“阿芙”香薰品牌投资上百万元的广告费,在博客网上推出美女博客大赛,并选择人气较旺的博客加以定向传播。

拓展时期。随着博客广告的迅猛发展,不仅有许多商业网站积极组建和推出博客广告联盟,而且还有不少企业开始了利用博客营销的初步尝试。如瑞星公司将其形象广告以Flash的形式在和讯博客上,TCL集团、亚马逊卓越等也大力开展同博客网的合作等,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博客商业模式的建立,使博客广告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根据艾瑞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的统计。通过降低博主参与‘商业化’的门槛,新浪加盟博主数量在原基础上增加了3倍,带人站内个人博客超过46%的流量,提高了新浪的广告库存,个人博主最高的月收益也从2007年11月的1万元增长到目前的4万元。”

博客广告的发展现状

在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明星名人的号召带动下,经过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博客广告在近几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的基本现状如下:

博客广告平台纷纷建立。在博客中国网因“木子美事件”而声名大噪之后,各种类型的博客网站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仅出现了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和讯博客和博客巴士等专业网站,而且其他网站也纷纷开设博客频道和博客社区,呈现出各类网站皆有博客的火爆场面。目前,国内博客网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专业的博客网站,如中国博客网;二是带有门户性质的博客网站,如博客网;三是附设有博客的网站,如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尤其是新浪网邀请许多影视明星、著名作家和学者如徐静蕾、韩寒、余秋雨等人,开设名人博客近2500个,导致点击率直线上升。在“全民博客”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博客广告也是遍地开花,蔚为壮观,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博客广告联盟大量组建。为了推动博客广告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讯网在2006年初就发起了建立博客广告联盟的活动。首批挑选1000名较有影响的博客,投放和讯网的形象广告,用以观察效果和采集数据。3月21日。博客广告联盟正式

宣告成立。发起者和讯网表示,博客依据其博客流量等指标,每月最高可获得1000元的广告费分成。与此同时,国内首家博客门户博啦网也开始推广博客广告联盟,并联合长虹佳华集团对广大原创性草根博客进行前期20万元人民币的试探性广告投放,一改以往厂商仅将广告投放目标定位高端精英博客的做法,顿时激发了广大普通博客的兴趣。随后,博啦网又与重庆歌德集团合作,将80万元的年度广告费用投放至财经类以及相关行业的个人博客上,希望借助于博客网站的影响力。为企业品牌形象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博客广告开始出现。虽然许多企业看好博客广告的特殊效果,并希望通过博客网站及频道进行产品和形象推广,但往往会因为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有效的投放渠道而被迫搁置。然而,当博客广告的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青睐时,就需要有第三方的广告平台,作为联系博客和广告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于是,博客广告网站也就应运而生了。博客广告的出现,既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大量的联系、谈判和策划工作,避免企业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解决博客作者因缺乏市场渠道而无法获益的后顾之忧。博客广告“制的出现,是我国广告业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随着博客和博客网站的迅速增长。博客广告的制度将进一步走向完善。

博客广告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博客走向大众化。博客广告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将一片光明。博客广告经过近几年的火爆之后,也将会慢慢走向理性与成熟。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博客广告将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由于博客写作的自由性与独立性,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关注目光,继而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来。所以直接导致了作者与读者数量的急剧增长。从而为博客广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博客广告的类型将越来越多样,既可以是在网页上设置的各种网络广告,也可以包括以博客形式的广告,以及由读者张贴的各种评论、留言等,使博客广告的信息来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此外,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虚拟网络将通过博客名片的方式,更好地实现虚拟社会不虚拟、不虚假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保证博客广告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表现形式的多媒体。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单一的媒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全方位要求。网络的多媒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博客和博客广告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一潮流而存在。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广告制作者完全可以设计出创意新颖、图文兼备的广告作品。实现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的有机整合,多种功能的综合运用,使广告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博客广告的传播效果,推动博客广告向纵深发展。

传播方式的交互式。博客广告的交互性,不同于普通网络广告的交互性。网络广告一般是将受众引入产品或公司的相关网站,受众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商家,商家根据受众的意见作出回应。这种回应往往是一对一的,不可能兼顾到所有人,这样就会使一些受众因为意见没有得到重视而积极性减退,甚至还会影响到对品牌的忠诚度。博客广告的交互性,是指企业、作者与受众真正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最终反映的是大众的意见,而企业作出的回应也是针对所有的受众,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资讯的即时性。除了互联网上博客广告的迅速发展之外,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3G手机技术的成熟与手机上网的实现,一种新的移动博客及其广告形式也即将产生。人们将手机与博客平台对接起来,进行影像互动和文字短信的交流,既可以在手机上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也可以使用移动博客的形式传播图像和文字,各种最新资讯。传播商业广告信息,从而实现博客广告的即时性传播,提高广告传播的速度与效率。

运营模式的整体化。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电讯、数字电视和网络三位一体化,博客与博客广告也将朝着综合性、整体化的趋势发展。博客就是网络名片,如同一部手机的号码和有线电视收费卡一样,通过以博客所建构起来的基础平台,将电讯、数字电视和网络都集中聚合在一起,为社会、家庭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如果能够随着电讯、数字化电视和互联网络三位一体的整合趋势,就可能更快地实现博客网络商业化运行模式。”

虽然博客广告产生的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广告类型,博客广告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博客网站和作者双方密切加强沟通与协作,认真研究和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发挥博客广告传播的独特优势,就会不断促进和推动博客与博客广告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耕:《论博客广告的内涵、形式与特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沈丹:《72%的人愿意在博客上挂广告赚钱》,《东方早报》,2005-11-07。

3、张黎明:《博客主最高月分成4万,新浪即将进入“亿元俱乐都”》,《北京晨报》,2008-08-08。

4、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运营模式 转型 持有物业模式 轻资产运营模式 社区商业模式

引言

在我国,房地产业以一日千里的发展趋势,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房地产业已历经十多年的飞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经营环境也面临着全面的变迁与更新,房地产企业运营模式也将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本文将对国内房地产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展开具体探讨与论述。

1 我国房地产业的运营模式分析

1.1房地产业主流运营模式

就现阶段而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业务模式主要有物业滚动开发与物业持有两种模式。其中,业务滚动开发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运营模式。相比之下,物业持有模式的发展较为缓慢。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商大多选择业务滚动开发模式,而很少有主动选择物业持有模式。

尽管政府对城市规划与土地出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住宅项目时,应当配建一定体量的公共建筑项目,然而,开发商通常会将这类公建物业也进行销售,或者将其产权与房地产项目进行整体销售或分割销售,除非在房地产销售情况不理想的时候,才会考虑物业持有的策略选择。由于物业持有模式下的投资额非常巨大,而且成长性十分有限,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不会主动涉及物业持有模式。

1.2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生命周期

我国房地产业已历经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国内房地产企业经营环境也面临着全面的更新与变化,住宅项目物业滚动开发模式的发展将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业进入成熟期,其外在的明显特征表现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供应大于需求,逐渐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土地成本增加、低价竞争愈演愈烈、营销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一些综合竞争力较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得不相继退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2 新形势下国内房地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我国房地产行业滚动开发模式正走向产业成熟期,单一的物业滚动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环境的变迁和革新。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正面临着需求增长速度不明显,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越来越频繁,房地产企业应当站在更高的视角,把握全局,了解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经营模式,针对企业自身的现实特点,选择和调整适合的经营模式,制定和修正科学的发展战略。

2.1运营模式转型方向

持有型物业模式与轻资产运营模式正逐渐代替原来的物业滚动开发模式,而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

2.1.1持有物业模式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房地产行业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反过来,商业地产又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载体的重要作用。因此,第三产业与商业地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产业一日千里的发展与成熟,给持有型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无限的前景。物业持有模式是房地产企业运营模式转变的明确方向,可以通过不断增加持有型物业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比重,将原来的住宅滚动开发模式转变为物业持有模式。因为商业地产与住宅滚动开发的业务模式不同,开发商必须要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丰富的经验,因而,房地产企业在城市化率为50%―60%的时候,就需要为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赶上在城市化进程结束之前,在住宅区需求增速变缓甚至跌入谷底之前,增加建立和提高与住宅项目开发能力截然不同的企业能力,在商业地产领域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

2.1.2轻资产运营模式

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走持有型物业经营模式之外,还正从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变,收益方式也从以获取资产升值为主向获取增值服务收益为主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就房地产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该行业发展的最终演化结果就是专业化、精细化。房地产企业也将朝着一个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的房地产行业中,土地资源与持有物业的资产增值空间都十分有限,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将收益方式转向其他相关领域,例如开发代工管理、品牌溢价、物业管理、商业运营及衍生收益和地产基金等。地产金融也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房地产企业可以从地产金融服务中获取相应的费用收益,从业绩提成中获取相应的收益。目前,国内很多开发商已经对这些增值服务领域有所尝试,将轻资产模式作为高度专业化的房地产行业的业务模式。

要实现业务滚动开发模式、物业持有模式与轻资产模式这三种运营模式的相互转变,需要跨越相对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这是行业演化和进步的普遍规律,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主动做出调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根据房地产各类运营模式的生命周期可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滚动开发模式很有可能是在未来10年内由成长期循序渐进地步入商业地产需求相对成熟的阶段。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带来物业持有模式发展下的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期。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专业化,商业地产的业务模式将逐渐剥离资产持有的智能,进而向专业开发服务于资产管理结构的方向发展,完全实现轻资产运营。要实现轻资产运营模式,还应当要具有高度发达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房地产项目开发商要有相当全面的专业知识,积累充足丰富的行业经验,产业体系也应当高度精细化和专业化,具备这样的条件之后,房地产行业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咋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大致可以实现。三种运营模式生命周期分析如图1所示。

图1三种运营模式生命周期分析

2.2运营模式转型路径

从长期来看,业务滚动开发模式将因其优势的逐渐弱化而逐渐被淘汰,轻资产运营模式又相对超前,近期很难得到普及和应用。随着持有型业务模式适宜低扩张环境、经营稳定的优越性日益突出,单一的业务滚动开发模式无法满足行业演进与市场的发展需求,逐渐向“开发+持有”双重模式转变,或者直接向纯粹的业务持有型模式转变,这也是房地产开发商最为自然和现实的选择。一些以住宅开发项目为主的大型发地产企业,已经成立了商业地产运营中心,为了拓宽领域,不少一线房地产企业正进军商业地产领域,很多企业都致力于提高持有物业的比重,这一比例在未来十年会增至20%―30%。

由于持有物业具有稳定性,且具有长期收益,在未来的几年里,逐渐将住宅开发所形成的现金流,转投一部分到持有物业中。房地产业的主流趋势将会是采用租售并举,以售养租的内部现金流的平衡来实现模式转型。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国内房地产持有型物业模式具有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成长性有限等局限性,因此,必须应当尽快找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来促进房地产模式的转型。

2.2.1大型商业物业的增持难度大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由业务滚动开发模式向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或者单纯的持有型物业模式发展,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尽管持有型物业模式的现金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提高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风险。然而,从当前的收益情况来看,持有型物业模式与住宅业务滚动开发模式相比,仍然具有明显的劣势。就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而言,一线城市的优质物业投资回报率通常是在6%―10%区间内,仅靠租金回报收益远低于,甚至根本无法获得与住宅滚动开发业务相近的资产收益率。即使将公允价值变动因素考虑在内,资产收益率仍然远不能达到滚动开发的收益水平。

持有型物业的投资规模太过巨大,商业地产规模化投资的门槛越来越高。目前为止,很多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商,仍然无法满足规模化投资持有物业的资金要求。与此同时,因为持有物业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现金回收速度慢,就算一线商业地产企业不再扩大规模,全力以赴地发展投资物业,等到5年之后,该企业投资物业也仅占总储备的20%―30%,根本无法发挥平滑周期风险的作用。大多数房地产商由于达不到持有物业规模化投资的门槛,也不具备有力的金融工具支持,不应当贸然大幅度增加持有物业,否则会让企业面临更大的不可控风险,因此,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持有型物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仍然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彻底完成。

2.2.2社区商业是突破方向

由于大型持有型物业的收益率过低、投资额度过高、回收周期长,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商大多选择“开发+持有”相结合,这种社区型商业模式也促进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向租售并举模式转变。社区型商业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出行、购物、消费、娱乐等综合性需求。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通勤成本的不断上升,住宅区周边的社区商业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较最为便捷的消费场所。城市住宅郊区化的发展趋势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越来越多中高档社区商业的发展,在住宅区周边逐渐形成了可供持有的高价值物业,其发展空间完全不亚于城市中心区项目。

将社区商业为房地产企业的长期持有资产,实现社区商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品质提升,提高房地产开发商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带来具有增值空间的持有物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是由物业滚动发展模式向持有型物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可靠途径。

3 结语

目前,由于居住房地产需求增速逐步放缓,大多以住宅滚动开发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商,以确保财务安全为前提,以合理的价格、合理的投资额度、合理的投资规模、合理的时点来实现对商业物业的开发和持有,循序渐进地从滚动开发模式向租售并举的模式自然过渡。因为持有型物业投资规模较大,优质土地资源稀缺,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物业持有模式的转型,可能要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社区是一种最接近住宅滚动开发模式的物业类型,也是支持目前房地产企业从原来的单一的住宅开发向租售并举模式转变的重要跳板,具备了成熟的金融市场之后,优良的社区商业能够有助于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轻资产运营。

参考文献:

[1]王世渝.金融主导――重构中国房地产经营模式.城市开发,2004-05-20

[2]张永伟.传统房地产经营模式的终结.厂长经理日报,2002-03-04

篇5

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定制个性化包装,如有机环保型包装、循环可变形化包装,这样才能顺应潮流趋势,逐渐代替原有的固定化模式包装设计,用崭新的设计形态及语言促进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独辟蹊径,使包装设计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GDP总值逐年上升,基础生活有了保障的同时,消费标准及生活水平日趋提升,观念与思维潮流有了质的转化,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注重健康、休闲娱乐、美化精神、陶冶情操。因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很多企业已开始转化自身的运营模式,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强化对外观包装的设计,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为此,包装行业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更新、创新、壮大。包装产业从最初的简易型包装到实用化包装,再到绿色环保型包装,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科学化,在加快革新步伐的同时,要了解市场与人们的需求,推陈出新,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本文将从两方面来探究包装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定制个性化外观包装

(一)专属定制的必然性

在早期,就有量体裁衣,定做衣帽、配饰、家具等。现今,这一形式得到传承发展。大到定制专属的私人飞机、私人专用个性化汽车、改造创意个性化的自行车、定制房屋格局装饰,小到手机外壳造型及图案设计的定制。鉴于此,产品包装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爱不同,外观形态、色彩、体积、材质、图案及文字等在合理设计的同时,不具固定模式,实现私人个性化定制。私有化定制包装产业在视觉上强调个性化,追求唯美的效果,以语言为导向,根据每个人对审美观的不同来实现对美的追求。可见,包装产业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商业化大规模定制服务项目上,私有化定制模式将登上舞台。

(二)定制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定制化产业是以服务为宗旨,专属消费者为目标人群,打造以内容、形式、语言为主体,合理化为标准的经营理念为核心,以人为本,来满足不同消费个人及群体的需求,这就需要有完善系统化的产业体系来搭建平台。

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有专业的设计团队,设计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设计体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设计师是这一完整体系建立的源动力,这就要求每位设计师要有卓绝的设计能力,所设计的产品,外观形态有创意,突显个性,色彩语言有品位、高尚、不浮夸,把握包装设计本质特征,巧妙、灵活地运用设计语言文字,使消费者满意。与此同时,设计者还要具备与人沟通的技巧、较高的亲和力、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能快速分析与理解每一位消费者的设计需求,具备有计划、协调和控制全方位的技能。其次,外观优美、舒适是吸引消费者的另一重要标准。再次,为实现专属定制的目标,可根据消费者需求服务到家,张弛有度。

(三)技术革新成为定制外观包装发展的推动力

技术与材料的不断创新与涌现,使包装形式及制作方法都有不同层次的提升及变革,面对行业持续升级的压力,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与之相关的,3D打印技术的出现、印刷技术的革新、新型环保材质的出现,等等,这都是促进定制外观包装得以实现的奠基石,可降低成本,同时节省能源,提升时效。

二、有机环保、循环利用的外观包装

为真正满足人们对健康、绿色生活的追求。包装产业能得以持续发展,低碳环保应作为包装设计的首要条件。利用功能化、物理化等手段,实现资源可回收再利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前夕仔细筛选使用材料,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选择有机、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材质。

有机环保型包装也可通过改变它的外部形态,变废为宝,在此基础上,可循环重复使用,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例如,纸质手提袋可通过裁切、翻折等手段改造成灯饰、笔筒、储存罐等,不同的材质、造型都有其本质的特征,只有抓住这些特性,才能更合理、巧妙地将其循环利用。

篇6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1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年至1984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仍在稳步进行,金融开放渐进扩大,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滚滚而来。金融变革和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同时,在国内也遇上了经济发展格局从需求过旺到需求不足的变化。在这种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2.1积极进行金融组织机构的深化改革

今后除应完成机构调整任务,加快新机构同各方面关系的磨合,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发挥新机制的优点,进一步搞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工作外,必须花更大的力气加强金融监管。并把这一工作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尤其要与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运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彻底消除新的亏损的各项改革相联系。商业银行要真正企业化,真正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优胜劣汰。

2.2银行利率市场化

目前我国利率仍处于双轨制,官方规定的利率水平较低,而市场上利率较高,其原因是违约风险贴水较大,这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困境,对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降低违约风险,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逐步扩大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按照自主经营的原则,银行有权自定贷款条件。在中央规定的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幅度内,银行可根据时常资金供求情况自定利率,灵活调整利率,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实现资金商品化和利率市场化。

2.3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稳步把握市场开放的程度

金融自由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对我们来说,金融自由化也就是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持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稳妥地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这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丰富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经验,培养一大批能熟练进行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精通国际金融活动的金融财务人才。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民币不但应该实现自由兑换,而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之一。今后引进外资银行的力度会加强,因为中国需要借鉴其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与素质,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积累经验。

2.4进一步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发展趋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67-01

一、大众文化消费概述

(一)背景简述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新媒体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传统媒介的延伸,缩短了接受众和传播者的距离。

消费主义于20世纪随着贸易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性文化,是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刺激了大众对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增长和需求,新媒体的发展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

大众文化消费实则是一种群体共享资源的消费行为,通过某种媒介方式,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同样大众将会受制于消费社会,成为一种被动的市场经济结果。因此大众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以大众为资源和主要消费群体,大众对于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价值做出正确回应,使得大众成为引领消费文化的主力军。

二、大众文化消费和当代艺术发展的关系

(一)大众文化消费及艺术发展的关系

现当代社会,艺术利用金钱作为纽带,使得大众和艺术品之间维持着一种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保证艺术品本身的内在,又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他们不再追求艺术品的本真,开始了以大众需求为主,追求时尚,通过视觉艺术感染消费群体,满足消费欲望,达成消费目的。

(二)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走向

1.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走向舞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改编更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推动网络小说与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网络电视剧浓缩成电影、小说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进行推广和营销,大大满足了受众需求。网络文学持续更新累积的受众和忠实“粉丝”,为影视剧的改编奠定了受众基础和票房保障。

2.“小鲜肉”成为娱乐圈中流行文化的商业消费时尚。近年来,“小鲜肉”文化在文娱圈中疯狂传播和扩散,一方面大大迎合了部分女消费者的口味,票房点击量飙升;另一方面,促使受众审美产生偏差,从而忽略掉具备实力的演技派,导致商业团体为迎合受众需求刻意打造形象,进而达到控制和掌握消费群体需求,最终导致消费文化产生偏差。

3.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呈多元化发展。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呈现兼容并包、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第一,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中国人意境的审美题材,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美术界和时尚界表现较为明显,适应了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第二,现当代电影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的更新赋予其独特的视觉体验和观赏性,表现性丰富,由2D电影到3D电影,再到现在VR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升了电影自身商业价值以促进消费;第三,孵化出诸多网络自媒体影视作品,形式多样,拉动了大众文化消费。

三、大众文化消费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自身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下,能够迅速崛起,建立起立体化的营销网络,汇聚忠实“粉丝”,并成功转化为“粉丝经济”。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接触到全新事物后,往往有一种想要进行群体共享的冲动,利用朋友圈、微博进行信息传播、接收信息并获取资源,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

大众文化消费不仅促进新媒体的发展,还加速了传播范围和速度,带来成倍增长的传播效应。一方面随着网络文学在网站更新中累计的点击率、关注度,促成了影视作品改编的可能;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导致消费者审美标准有所偏差,从而导致盲目消费,不利于促进艺术产业良性发展,甚至会形成同质化竞争。

如何实现商业价值与影视艺术欣赏价值是摆在影视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样,如何避免盲目消费,促进大众文化消费规范化、合理化和健康化,既是大众文化消费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影视公司需要思索的。

参考文献:

[1]张焱.大众文化对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美术大观[J].艺术与设计,2015(1).

[2]赵娅琳.大众文化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W,2012(4).

篇8

1 金融信息化概述

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是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服务普及化,信息化成为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在金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来说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尚存一定差距。

2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3 完善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第一,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推进相对容易的部分,如: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还有的标准化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标准化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最重要的是标准化还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

第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化在金融中的管理和应用越来越广,这一点已经从各方面得到论证。目前,已经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金融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第三,信息化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业综合业务平台。金融信息化建设集中的数据仓库后,那么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这样,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业务很多,如: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多元化的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第四,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样式的金融信息服务,同时,在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金融信息服务也得到了应用。同时,相关部门和产业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金融信息化服务在未来走向方便快捷与安全完善的服务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安全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零售业;零售业态

中图分类号:F724.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完善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零售业也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零售业作为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的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1、从改革开放初到1989年底,传统百货商店在零售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

3、1993~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4、1996~1999年底,跨国零售商进入,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现代化进程。

5、2000年以后,我国零售竞争日益加剧,连锁经营趋势增强。到目前,网络技术孵化出的系列零售业态开始并影响了我们的市场与生活。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我国批发业、零售业法人单位达88.36万个,其中批发业53.08万个,零售业35.28万个;批发业、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120.26万个,其中批发业64.51万个,零售业55.74万个。到2005年底,全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68万个。

2、零售市场商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零售业景气的上升,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投资的高增长,零售业的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个新热点。2004~2006年我国城镇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1.3%、37.1%和23%。零售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零售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3、我国零售业态多样。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到今,已经从单一的业态发展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百货店独霸我国零售市场的局面已不存在。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联华”和河南的“丹尼斯”、“双汇”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企业所无法相比的。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2009年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通过对特许经营的42个行业和业态的发展走势进行调查与预测,并的行业景气报告显示,便利店的前景辉煌。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发展趋势。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在我国,这种业态已经出现并发展。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致使换了业态不但不盈利还亏了本。

2、零售企业不能科学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策略。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孵化了全球零售业态的第四次变革”,于是一部分零售企业就不顾“本土化”理念,不顾我国的消费群体与区域发展,盲目地应用“网络商厦”、“网络电子购物”等。

3、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

4、没有很好地把握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部分零售企业对自己所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动态没弄清楚;对市场的经济结构系列问题没有思索;对零售业态的结构及现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企业“顺其发展”,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晚了。

5、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分析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对策

当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拼土地、拼廉价劳动力、拼资源、拼环境,靠贴牌、靠加工、靠低价,已经被证明是难以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回答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问题。

(一)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

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以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来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二)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发展。目前,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的二三级市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转移。

(三)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的创新力度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双汇冷鲜肉”超市、“海鲜”超市、“速冻食品”超市、“绿色乳品”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地发现市场变化,提高零售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

(四)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促使其营利模式的转变。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营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加大增值效用来赚取溢价”。

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的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营利模式的关键。

(五)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把握市场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

1、科学地把握市场消费走向。我国的消费走向应该是以“网上小康型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题,兼顾“温饱型社会商品”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开拓高端的消费市场。所以,零售企业必须明确这个消费走向,针对我们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是否完善、货物领域是否充分开拓来做“文章”。

2、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应该是以国有商业资本为主导,以民营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大量个体商户进入这样的结构;外资只能起先导、示范、补充性作用,主体还是中国企业。

3、我国零售业态的基本模式应该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超市为主体,积极发展专门店,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百货店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力量,引导市场的新潮流,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作为城市的窗口、品牌,它永远带领零售业的发展。但基础是超市,“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超市提供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特定的地方设立专门店、专业店,补充发展结构。因为专门店是品牌,起着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作用,也突出了品牌的特点,突出了专门店的优势。城市商业结构应该是,以市中心为主导,社区商业为主体,积极发展商业街和小商品市场以及批发市场,形成城市商业规模。物流也是这样,要把握发展趋势。

(六)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积极应对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1、要积极地向西方“主导型与科技型”零售企业学习其现代化管理技术。建议我国的零售企业家们主动走出国门,到西方先进的零售企业实地学习,亲身体会;不断地引导自己的科学思路;同时,要注重“本土化”策略。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人才的培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内部提拔”,积极发现本企业中德才兼备的人才,激励其到国外实地学习先进业态技术;二是“零点创新”,主动和相关院校联合培养“零基”人才,使得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利用企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和电子信息技术在零售业态中的孵化、变革;三是“科学空降”,一定要注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人才”配备,使其所学能在中国特色的零售业态中发挥积极效用。

3、积极运用这次国家“四万亿”拉动内需的机遇,提高本企业及零售行业资本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用。

4、积极运作“组织效用”。一定要有大的战略型眼光,把我国的零售业做大做强,使其在相应的区域内产生“聚集效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相应的零售业态,以增强我国零售业的“凝聚力”。

5、根据我国的相应环境,在零售业中进行电子信息技术“孵化”。对于基础设施比较健全的地方,可以率先运用“网络零售”、“网上购物”、“网络商店”;在基础设施不太健全的地方,要考虑在传统零售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零售业态的运作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积极促进我国零售业态健康发展。2009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3.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9.6亿元,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013.6亿元,增长16.7%。所以,我们有信心在“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继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来促使我国零售业态新发展、新变革,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起到扩大内需、促进我国GDP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济海.世界零售业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J].商业研究,2003.11.

[2]邓冬梅.我国零售业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

[3][美]菲利普・科特勒.俞利军译.国家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篇10

随着大型集团企业尤其是央企对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加大,集团管控的模式和思想在集团企业中的普及和深入,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我国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思路和挑战。国内软件企业积极抓住这一变化趋势,利用自身对本土企业的深入了解,为集团企业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浪潮通过全面实施“专业化领先”战略,对全线产品进行了5年规划,形成了以浪潮GS、PS为主的ERP产品,以及浪潮BI、浪潮SCM、浪潮eHR等一系列管理软件产品,进一步扩展了管理软件产品线,为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专注化服务,取得了不俗业绩。高端市场实现了60%的高增长,继续保持了在军工、建筑、医药、船舶、矿业、粮食储备与农业、装备制造、快消品等行业的领先优势。

浪潮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良指出,在此基础上,浪潮发现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云计算。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IT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必将对集团企业信息化产生深远影响。

趋势二:物联网。从2010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信息革命时期,将要解决信息如何实时获取和动态反馈,解决人脑与机器的全自动信息对接、信息交换和互动问题,使信息物理系统成为现实。

趋势三:全过程/全职能。集团管控信息化从注重核心应用到发展全过程、全职能的应用,从集团财务、资金管理、全面预算进一步发到集团供应链、销售与分销、费用管理及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等。

趋势四:全相关方。企业价值提升从以企业内部为主到整体产业链的提升,通过与供应商、经销商、客户、银行、政府等联合,打造全相关方的商业生态系统。ERP建设通过扩大ERP外延或ERP与SCM、CRM进行集成融合实现电子采购、电子销售等电子商务管理以及供应商和经销商协同。

趋势五:全员。从专业应用到全员参与,信息系统不再是高深的技术,全员参与建设系统、使用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