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高职;资产评估;管理专业

一、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起步较晚,1989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评估行业的诞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已初具规模,它作为现代服务业介入社会经济活动愈加广泛和深入,服务领域已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扩展为企业价值评估、不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等诸多新兴产业。近两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对资产评估行业影响更为深远。根据国务院2014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同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将取消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准入类职业资格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不再实行执业准入控制,不得将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事相关职业强制挂钩。这种变更是否会对资产评估行业造成影响等类似问题,已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

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资产评估行业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专业建设。1996年,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的建立,促使一些本科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发展为资产评估专业。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2005年,国家教育部在高等财经院校恢复设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目前,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较多,全国有6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该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高职教育注重对知识应用的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专业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下述三点:第一,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与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不符。多数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依据的是资产评估师考查的5门课程,学校的定岗目标大多锁定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评估机构。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进入这些机构的人数非常少,多数毕业生从事会计、财务、物管等经济管理工作。第二,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的课程种类多,范围广,在课程设置上想要囊括所有的课程非常困难,高职学生接受起来也非常困难。第三,实践技能培养方面还存在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欠缺等问题。

三、对高职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建议

1.以行业需求为突破口,明确专业定位,拓宽专业增值建设途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要以行业需求为突破口,学生的目标岗位不仅仅是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还应包括资产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销售公司等相关岗位。院校应加强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学习,为学生设定短期及长期职业目标。短期职业目标可以去做资产评估师助理、注册会计师助理、房地产估价师助理、也可以尝试销售、管理、财务等岗位,专科毕业后要注重补充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争取通过进一步地学习获得房地产估价师、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

2.课程设置上突出特色。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涉及经济、法律、金融、工程等学科,在开设专业课程时,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可能在3年的时间里掌握这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根据自身资源、发挥优势、准确定位。如笔者学校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该区域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都比较发达,可结合地区优势,突出企业价值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保险评估、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项目管理等课程。

3.开设资产评估模拟实训室,加强校内硬件实训条件建设。学校在校园内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校内“教学办公室”;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顶岗、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合作模式。在软件方面,学校除了配套教材建设及评估软件的配备以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多数从事资产评估教学的教师都是从会计、经济、工程专业转过来的,除了理论知识的完善以外,教师的实践培训要跟上。

四、结语

美国评估协会将评估教育课程分为入门教育、高级教育和后续教育。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应属于入门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以上专业技能型人才,而并非是终极教育。因此,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需求,选择适应社会和评估行业现在与未来发展所需的专业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机构;反担保体系;担保资产评估人才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壮大,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的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经济转型,对优化经济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难以突破的瓶颈。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一些以提供信贷担保业务为主的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信用担保机构的产生,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动了担保行业成为我国金融产业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一、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概述

担保是指由债务人(或第三人)以实物、权利或信用提供履约保证(或承担相应责任),降低因债务人违约而产生的风险,保障债权实现的一种经济行为。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我国担保行业实践始于1992年,1993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专业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担保 有限公司。纵观担保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93-2000年。这一阶段是担保行业的起步和探索阶段,担保公司数量较少,主要由政府出资。(2)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这一阶段是担保行业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民营资本开始注入。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令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加大了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扶持力度,担保公司的数量骤增。(3)规范发展阶段。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七部委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各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始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入了规范运作、科学发展的阶段。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法人机构已经达到8402家。

二、担保行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担保行业强有力的扶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而担保机构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由于银行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的障碍。为很多中小企业及时输送“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新兴的弱势但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突破了融资难的瓶颈。

(二)担保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增长,并且降低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担保行业在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有效的增进了银行的信贷业务。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的审查以及担保,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本,提升银行的经济效益。

(三)担保行业的发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

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融资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让信贷资金的流向更合理科学,从而使资金产生更大的效益。同时,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也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对降低我国的失业率,促进就业、再就业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四)担保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领域的创新

担保行业的发展是我国金融领域融资渠道的一种创新。通过这种创新的融资渠道,为我国的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我国信贷业务的项目评审、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去借鉴。

三、担保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成为银行风险屏障的同时,必然及众多风险于一身。市场经营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转嫁的大部分信贷风险、道德风险,这些风险高度集中于担保行业,使得担保行业的风险系数大大提高。其他国家的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比一般维持在7:3左右,担保机构与银行共担风险。但在我国,担保机构承担了90%以上的风险,甚至有的担保机构要承担全部风险,风险过度集中于担保机构。这样的风险分摊比例会大大增加担保机构的担保成本,同时也会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建立更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确保担保质量,就成为担保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完善反担保体系,加强担保行业风险管理

反担保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向担保人做出保证或设定物的担保,在担保人因清偿债务人的债务而遭受损失时,向担保人作出清偿。它反映了两者之间的权益关系。反担保是为了确保第三人追偿权的实现。我国《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反担保体系的建设是担保机构进行风险管理、降低或有负债风险的重要举措。

担保机构有必要要求申请融资担保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措施。反担保措施主要有:抵押反担保、质押反担保、企业或个人的保证反担保等。抵押反担保要求申请融资担保的企业以其确定的不动产或动产不转移占有作为抵押物,降低担保机构的担保责任风险。质押反担保要求申请融资担保的企业提供动产质押或者权利质押,当受融资担保企业不履行还贷义务时,担保机构有权依照相关规定,以该财产或财产权利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保证反担保要求第三人为受融资担保企业的债务履行作担保,当受融资担保企业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按照规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建立健全反担保措施,促进反担保措施及操作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还应该提高担保机构本身对反担保抵押物、反担保质押物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五、关于担保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思考

随着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担保行业对复合型担保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个合格的担保资产评估人才需要对申请融资担保的企业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评估以及企业价值评估,严格进行担保前审查。需要协助担保机构制定严格的反担保措施,能够准确评估出反担保抵押物、质押物的价值,对可能出现的担保风险及时预警,降低担保机构担保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等级。担保行业对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也对我国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也应该更多地与行业实际需求接轨。

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设立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批准68所高等院校招收资产评估专业硕士。2012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资产评估专业正式列入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在少数院校由财务管理专业的下属方向“转正”为资产评估这一独立专业。

但从目前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资产评估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来说,自身的学科体系建设还有诸多不完善,很大一定程度上还相当依赖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各大高校现在开设的资产评估课程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房地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涉及的资产评估领域还比较窄。无法很好的满足一些新的融资渠道以及评估领域扩展的需求,比如担保行业以及典当行业对特殊资产价值评估的需求。其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对于单个领域的价值评估方法还有待深入探究。现在高校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还停留在专业硕士的程度,在资产评估专业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可以考虑设置资产评估学术类硕士学位,将资产评估专业的教学方向设置进一步细化、深化。只有通过不断改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资产评估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成立.促进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0(10):36-37.

篇3

【关键词】房产评估、房产交易、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9.7文献标识码: A

房产评估简言之即对房地产价格的估测。但是,如果究其本质,运用科学且准确具有法律性的评估方法进行房地产评估,则一定要由专业估测人员,根据所需估价的目的,遵循房产价格的估计规则和房产的发展规律,按照估价的具体程序,并同时结合估价人员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评估。所以,对于房产评估的具体概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新时期我国房产评估的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新时期房产评估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对我国当前房产的开发与交易市场发展具体现状进行分析,为充分的分析我国房产评估现状做好前期铺垫。

(一)新时期我国房产开发与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1.新时期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规模呈现逐步扩大的总体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不断飞速增长,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范围逐步扩大,使其占我国总体的固定资产份额投资比重逐步增加。不管现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抑制对房产购买的需求,还是经济在衰退过程中需要拉动内需进行发展经济,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国民经济中仍处在不可忽视的地位。

2.房地产开发与交易的市场具有地区特性,导致一些地区房地产开发与交易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广,每个省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东部地区较早的接触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所以这一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发展也较迅速,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较慢。这样就会对新时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投资商带来不同的风险因素。

3.我国房地产开发与交易的市场供需总体结构存在不均等、不平衡的现象

新时期,我国房地产开发与交易市场的供需结构均存在一定的不均等与不平衡的现象:

(1)房地产开发按其目的划分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政府扶持,为了供给国家贫困者,盈利目的占较小的部分,例如:经济适用廉租房。;另一类则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房地产开发。因为我国供给的经济适用廉租房较少,地方政府大多是在应付了事,廉租房覆盖面积较少,致使第一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投资商较少。

(2)因为我国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投资商主要以获取更大的利润为主要目的,造成在我国房地产交易市场中高端户型的住房较多,新建的一些经济的中小户型、价格优惠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失衡,忽视了中低端购房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购买力,这样的发展情况就使得我国新时期房地产开发不均衡的现象出现。

4.房产评估机构为企业上市提供资产报告

房产评估在一些企业的上市和并购重组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企业上市或并购重组中房产的评估方法主要以收益法和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为主,房产评估的最终结果主要以成本法做出的结果为主。

5.房产评估企业为二手房交易纳税提供报告

当前房产评估企业为二手房交易纳税提供报告的情况,虽然在一些省市或地区已经叫停,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这种现象。

(二)我国房产评估出现的问题

1.我国房产评估市场存在中介机构的恶性竞争现象,影响市场公平性

我国的房产评估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拥有一定的政府背景,靠山较硬的地方房管部门成立的房产评估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某某房产评估股份公司”。虽然只是股权所有制公司,表面上与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具体联系,但是相关的管理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将手头房产评估业务分配给这些公司进行完成。这样的房产评估现状的发展就会带来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出现。

另一类是:无政府背景作为依托,在市场发展规律进行运作的房产评估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更多的争取业务量,迎合客户的要求,对于一些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违反市场规范秩序的要求也一并接受,或降低相关收费标准,给客户公司主管回扣等,存在拿钱开路现象,损害了房产评估行业的合法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房产评估行业的恶性竞争现在的出现,致使房产评估行业发展的不公平性。

2.房产评估人员基本素质水平较低

从我国当前整个房产评估行业分析,我国房产评估专业人员较少,据初步统计当前我国有职业房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等的专业人员总数约6万人,但是,投入到实际工作人员的大约只达到了4万人。另外,房产评估职业资格考核还存在着良莠不齐,松紧不一,考核作弊的现象。而且房产估价师的考核是一次性考试制度,不利于激励房产估价师为继续学习而再深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产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

3.房产评估行业存在做虚假报告,骗取银行信贷的情况

当前房产评估行业还存在这样的问题现象,因为一些房产中介机构,受委托人的请托,对房产进行高价评估,造成银行信贷风险。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建议应根据房产成本价格和社会整体房价利润发展水平为基础,确定房产的低价抵押,避免抵押房产的价值被高估,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

(四)房地产价格变化较快,为房产评估人员进行估价增加了挑战性

由于房产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例如自然环境、物价水平、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都会造成房产价格的波动。实例证明:评估对象为云南省昆明市一处老城区的再建住宅小区,是昆明村镇改造项目之一。在该项目改进的过程中为该老城区地段升值带来的新契机。这就促使房产评估师对本地区的房产评估情况进行调整,因为周围良好消费环境的促使以及生活条件水平提升,促使房价上升了约60%。在此评估案例中,可以证明在房价的评估过程中要根据房产所处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房产评估更具合理化。

总之,因为房产评估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浅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房产评估行业现状,其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本身的管理者予以分析和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房产交易市场也随之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房产发展各行业进行创新探索,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房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剑.《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8.

[2]魏劭琨.《中国房地产业问题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3]吴拯.《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

篇4

一、市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截止年底,市共注册登记建立担保机构17家,筹集担保资本金合计17789万元,其中政府出资5325万元。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有11家。年底,17家担保机构累计发放担保贷款2.5亿元。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10家,大部分未办理实际担保业务;民营担保公司7家,其中规模比较大、正常经营的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共3400万元,与农村信用社建立合作关系,担保授信最大可以放大到10倍。截至2007年4月底,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共对近200家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涉及房产、制造、石化、印刷等行业,担保金额合计9343万元,贷款不良率为零,业务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质量较高,解决了部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从调查看,市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处“三高三低”特点。

“民营机构活力高、担保收入低”。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普遍处于业务停滞状态,人员多为政府工作人员,担保业务不熟悉,资金到位率低,多数机构未办理担保业务。民营担保机构业务量和规模逐年增加,业务辐射多个行业,为部分小企业解燃眉之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规定信用担保收费可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现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85%,担保费可执行5.85×50%=2.925%),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但为了与优质企业客户合作,担保公司往往采取保费下浮的方式吸引客户。市信达担保公司担保费按照担保授信额的2%收取,担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

“资产质量高、风险补偿能力低”。民营担保机构为自身生存和业务发展,在风险管控采取的措施比较严格,结合小企业特点坚持“三有一快”的标准考核,即“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货款回笼快”,动态监控企业经营变化,取得较好效果。两家民营担保机构担保的9343万元贷款中没有一笔担保业务产生不良。但是由于民营担保机构资本金少,规模小,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据调查,目前多数担保公司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如出现代偿损失将可能危及担保机构的生存。

“企业需求高、担保能力低”。我市中小企业因规模、管理、信用等级等方面很难达到银行放款要求,普遍存在“融资难”,所以对信用担保机构有强烈的渴求。但是我市担保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我市2万多家中小企业中,只有近200家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融资,仅占中小企业总户数的1%,担保授信贷款余额不足1亿元。

二、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难点

㈠担保机构少、规模小、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弱,对小企业发展难以形成整体拉动作用。1.市各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其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后,没有后续资金保障,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大都尚未开展实际业务。民营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人员少、资金实力不足,业务发展限于局部经济范围、特定行业对象,广大中小企业很难取得担保机构的支持。2.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风险预警、风险准备金的提取等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多数担保机构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措施。3.缺乏专业队伍。担保品种的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依靠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的。目前市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由政府行政人员兼任,民营担保机构多为银行退休人员,一家担保机构业务人员不过5-6人。担保机构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匮乏,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过于简单,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4.缺乏典型拉动。市还没有一家资本金规模较大、运行规范的大型担保机构。由于缺乏典型引路,担保机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尚未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资金注入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市担保机构对小企业发展难以形成整体拉动作用。

㈡社会诚信意识不高,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机构处于弱势地位。1.近年来,由于我市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诚信意识不高,适应金融业稳健发展的生态环境尚待构建,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顾虑重重,宁可不放也不愿贷款出现损失,直接影响到担保体系的壮大和发展。2.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常出现,因此信用担保机构在选择企业上非常谨慎,害怕代偿损失,出现“惜保”现象。以业务开展较为活跃的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为例,2007年4月底担保授信额仅为注册资本金的2.7倍。担保机构既要准确掌控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又要最大限度的获得银行的合作支持,经营难度较大,发展处于弱势地位。

㈢扶助政策落实难,职能部门收费高,担保行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银监会出台了一些扶持、引导、服务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在财政补贴、税收、中介收费等方面有相关的优惠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担保行业发展看,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度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一、全面和可操作性的针对担保行业的政策体系。当前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未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民营担保机构普遍对补偿协议存有顾虑,处于观望状态。2.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涉及工商、税务、房产、土地、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资产评估机构,业务办理周期长,收费偏高。税收和行政收费方面没有结合本地担保机构实际,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涉及扶持担保机构的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一些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对抵押品估价过高,导致抵押品价值不实,担保风险系数加大,担保机构没有选择余地。

㈣合作对象单一,缺少银行有力支撑。受调控政策和风险控制的影响,我市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施战略性收缩,贷款授信标准高于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并且贷款权限上收省行审批,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少、频、快”的资金需求,担保机构无法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市担保机构主要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签署合作协议。但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采取较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上资金实力有限,担保业务发展存在较大局限性。另外,银行有过分依赖担保机构防范风险和回避责任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与担保机构的有效合作,加大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

三、加快信用担保业发展建议

㈠多方筹资、借鉴先进经验、做大做强本地担保企业。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1.地方政府应将国家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保障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注入和风险补偿。合理规划、横纵联合,鼓励担保公司扩大资本金规模,保障后续资金注入,以典型拉动区域担保体系扩张。2.鼓励中小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投资主体出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引进山东德州等外地担保机构到我市开办分公司,带动本地担保机构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措施,做大做强本地担保企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3.积极探索新的信用担保办法与途径,创新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如实施车辆抵押登记等方式,拓宽中小企业担保授信渠道。

㈡政府扶持、职能部门协作,搭建担保良性发展平台。1.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构建发改委、财政局、人行、税务局、银监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重点对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企业开展担保服务,扶持优势行业发展。对民营担保机构要建立考核机制,对其符合政策导向的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偿,引导担保体系多元化发展。2.切实针对担保机构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特点,发改委、税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本着“先发展、后收益”的扶持政策,改善服务,保障担保机构合理收益,制定适合本地担保企业的税收、行政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跨年度担保合同由于无法预见是否有代偿损失,对担保机构征收所得税时应该剔除,待合同到期日按照保费收入补交;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等优惠政策。

篇5

内容摘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此,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还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短缺、融资困难、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等问题,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现状 问题 建议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依赖度低、污染排放低等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及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更加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设立了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并把“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软件”和“数字媒体内容平台”作为优先主题;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和“十七大”报告,都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志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与此同时,关于软件、动漫、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纷纷出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许多省市也都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

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中国制造”的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由此而形成的庞大的服务市场规模,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驱动力,可以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规模经济的龙头企业。二是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互联网用户上亿、固网、广电网与移动用户居世界第一,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现代服务业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我国在全球最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四是全球现代服务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体系与标准尚未健全,同时现代服务业服务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文化特色,这种态势非常有利于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与体系的建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具有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的特点,使我国有可能通过面向应用的模式创新带动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实现技术体系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许多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受影响晚、抗跌性强、增速高等特征。2008年下半年,软件行业仍然保持了29.8%的增速,是我国所有行业中增速最高的;生产业、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在金融危机中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具体表现在服务外包业务向我国的转移和外商投资向服务领域的聚集;二是物流等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金融危机加速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四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的加快转移,有力地促进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0年,美国、日本、欧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率是6万美元以上,我国仅为2000美元左右。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也只有3.16万元(约合3856美元)。从物流行业看,2008年,一项针对物流装备企业高层的调查活动显示:85%的高层认为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业与欧美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60%的高层认为阻碍中国物流装备业发展的核心是新技术、新工艺。

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00 年,服务业 R&D 活动在全部企业 R&D 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澳大利亚为 39.9%、美国是 34.4%,而我国只有11.9%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30% 的平均水平。

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物流行业,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高端物流人才奇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软件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在西安、杭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服务外包人才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西安市近几年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以平均每年超过3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而西安外包服务人才却不能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外包产业的需要。调查显示,今后几年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缺口将达到18万人左右,其中基础性操作人才缺口约13.5万人。

四是融资困难亟待改善。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现代服务行业如节能服务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在金融危机中,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势头,但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其更快发展的首要难题。目前,国内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没有进行过资产评估,国内保险公司也没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动漫创意等方面的无形资产评估也没有有效开展,使得文化创意企业常常因为无法提供足值抵押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在我国一些地方试点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也开展的并不顺利,使得文化创意企业很难通过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

五是规模品牌有待提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也是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服务外包领域,企业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高,越容易获得订单。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日本前五大外包公司占了本国外包业51%以上的份额,印度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Infosys拥有员工近4万人,年营业额达7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大型外包企业的规模只有3000~6000人,大多数外包企业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与国外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和品牌效应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当前,生产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2005年美国生产业超过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大体类似。同时,生产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金融危机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我国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既为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对我国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生产业为抓手,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研发、文化创意、供应链管理等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契机,加快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既有总量上的,也有结构上的;总体看来,我国外包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更多是总量上的不足。为此,教育部、商务部以及许多省市已经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在2009年3月《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的目标。与之相反,软件服务业的人才不足则是结构性的。据介绍,金融危机中大量软件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级软件人员,对高、中、低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特征,而目前我国院校培养模式却无法适用这种需求。因此,应以此次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首先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扩展到其它现代服务业领域,最终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加快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和逆势而上的特点,并能够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为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北京市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进行政策扶持,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紧时间研究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三是积极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放贷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融资模式。

以优化服务和政策环境为推手,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当前,为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扩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品牌。一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软件服务业等之间开展以市场为中心、以产权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并购,特别是鼓励开展国际并购,较快地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超过万人以上的现代服务企业。二要积极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客户资源。比如,安排客户开拓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到国外推介、扩大影响;帮助企业解决多次往返工作签证;鼓励有条件和有能力的企业到国外设立接单公司和售后服务机构等。三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包括国内服务业务外国企业禁入、外汇管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四要尽快出台鼓励国内政府、机构、公司外包非核心业务的税收、收费、信息保密和资格认定等政策,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业务资源。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现有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已不能适应城镇房地产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税收收入增长与相关产业发展极不相称,调控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财产税在城市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尚未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亟需改革。而房地产税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开展房地产税评估征税活动是房地产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税收征管实践表明,按房地产评估值征税。有利于发挥税收调控功能,调节级差收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地方政府运用税收政策工具的灵活性。但现阶段,我国推行这一征管措施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和环境条件。

(一)税制改革:整合现有房地产税制,及时开征新的房地产税或物业税

在税制改革方面,除统一内外税制已有广泛共识外,还需要重点突破的有:1.全面提升财产税在城镇地方税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现行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进行整合,及时开征新的房地产税或物业税,扩大财产税的征收范围,扩展税基。个人拥有的房产,无论自住还是出租,都应逐步依法纳税。2.取消部分减免税,适当提高房地产税等税率,增加政府收入,合理分配公共服务成本。3.贯彻公平原则,通过减免税、设置不同税率等手段,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差距。4.健全财产税征收网络,在财产购置、持有、交换、继承和赠予等环节及时组织收入,防范收入流失。同时,不断改进征收技术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充分体现主体税种功能。

(二)社会条件:开展房地产税评估征税适宜的政治经济环境

房地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房地产税收政策不仅关系到政府财政收入,而且涉及经济发展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特别是对住宅投资。建设、销售、持有和转让等环节的税收政策,涉及成千上万家庭和个人生活,属重要公共事务和服务,政府决策需要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各方利益,力争取得广泛共识。因而开展房地产税评估征税,需要一个较好的政治经济环境。1.评估征税要得到广大纳税人的普遍理解、认可。评估征税不能仅在理论界和税务部门取得共识,关键还在于能否得到城乡居民认可,广大居民的态度是决定因素。如果现阶段城乡居民对评估征税认识有较大的分歧,政府就不宜贸然推行这一征管措施。2.房地产评估征税的对象、范围和评估技术等。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财富的积累程度要相适应。如果错误地估计了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财产状况,评估征税的结果就可能事与愿违。3.经济运行状况较为稳定,政府宏观经济监管有力。

二、房地产税收评估征税需要突破的技术问题

房地产税评税,就是运用一定科学方法,准确评估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反映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一方面,使房地产税收能够体现纳税人的收益与能力,公平税负:另一方面,保证政府财政收入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达到税收收入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之间的均衡。围绕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确立房地产税评估征税的基本准则房地产税评估征税,和一般资产评估既有相似、相同之处,也有严格区分,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准则。以指导房地产评估征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平准则。公平是世界各国税收制度追求的共同目标,房地产评估征税也不例外。公平准则首先是对评估对象的公平,要求在评估征税中对性能相同或相似、地段相近的房地产采用相同的评估方法评估其价值,作为计征税收的依据。其次是对纳税人的公平,对性能相同或相似、地段相近的房地产价值的评估,如纳税人是自然人,无论其民族、年龄、性别、国籍、文化程度等,都采用同样的方法评估征税:如纳税人是法人,评估征税不因其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技术先进与否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2.合法准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房地产管理、资产评估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是评估征税的依据。合法准则要求税务人员和税收评估机构遵守现行房地产管理、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评税,以维护国家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保护政府财政利益,同时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3.科学准则。在房地产评税工作中,评估人员所面临的经济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如房地产按其用途可分为居住、商业、办公、旅馆、餐饮。娱乐、工业和仓储、农业和综合房地产等,种类繁多,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房地产价格被认为是观察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因此,在评税活动中,评估机构和人员采用的评估方法、技术和程序等,要能科学、准确地反映房地产真实市场价值。使房地产税的征收既保证政府税收收入随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又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4.时点准则。时点准则要求房地产价值评估结果,应是评估对象在估价时点的合理价值。由于房地产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对房地产价值的评估只能是评估对象在估价时点的合理价值。同时,房地产价值评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政府而言,既不可能也不必要随时或每年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就需要合理确定评估征税的周期,一方面,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房地产价值的变化。比较法,将评估对象与在评估试点的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作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合理价值的方法。比较法的操作步骤有:搜集交易实例;选取可比实例;建立价格可比基础;进行交易情况修正:进行交易日期修正;进行房地产状况修正;求取比准价格。比较法适用于具有交易性的房地产,而对特殊工业用房、学校等很;少发生交易的房地产,则难以适用该方法。

2.地产价值的评估。地产价值的评估可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路线价法等方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以地产所处地段的基准地价为基础,通过时点修正,容积率修正、行业用途修正等一系列修正,最后确定地产价值。

通过上述方法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采用成本法评估房产价值,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地产价值较为可行,条件成熟时可采用收益法、市场法等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还需要结合税收征管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如收益法对各类房地产的收入要进行较详细的测算和预计等。同时,各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在使用上述基本方法时,还要相应调整,以使评估结果更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三)房地产税评税的信息基础

从上述房地产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可知,要准确评估房地产价值,达到公平税负的目的,必须以获得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为前提,而这些信息资料的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税收征管渠道,如纳税申报、税源调查等;二是其他部门的配合,如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土地基准价格、建设部门提供建筑及设计标准,房产主管部门提供房产基础数据资料、物价部门提供物价指数等。这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部门协调问题。在房地产评税过程中,有关信息涉及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等众多部门,而在现行制度下,这些部门都没有为税务机关提供信息资料的义务,而没有这些部门的配合,整个评税工作就无法进行。因而,在开展正式房地产税评估工作之前,必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规定上述部门为税务机关提供房地产信息资料的义务,使税务机关在评税过程中与上述部门协商时有法可依。

2.信息的准确性问题。由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瞬息万变,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一定能够满足评税,工作需要,如基准地价资料,税务部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房地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3.信息管理问题。前文描述了信息在房地产税评税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在税收征管制度中,将信息管理摆到突出位置,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税务机关建立房地产税评税信息库,及时更新数据,掌握税源动态:二是加快电子政务推行步伐,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尽可能降低评税成本,提高税务工作效率。

(四)房地产税制改革中的税费关系

与房地产税评税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税费关系的规范。据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近年来,涉及城市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收费、基金共有几十项,其中,中央批准的约占70%,北京市批准的约占30%。税收在商品房售价中所占比重较低,约为6%。因此,要达到房地产税评税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就必须有效解决税费关系问题。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各种收费过多过滥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收费侵蚀税基,影响政府房地产税收收入的增长。大规模清理,整顿各类收费,基金,成为评税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

(五)房地产税评税机构与队伍建设

与其他税收征管相比,开展房地产评税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技术要求更高,政策性更强,需要建立一支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队伍。从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除税收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外,还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评估技术与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评估房产和地产价值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能够及时处理评估过程中所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确保房产和地产评估价值比较准确、合理,接近市场价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既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能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又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2.及时掌握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了解市场信息,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房地产业发展趋势,为有效开展评税工作服务。

3.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明确评税工作的法律依据。

(六)建立纳税人争议处理机制,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对房地产实行评估征税,不同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在现行税法下以既成事实的收入或行为为课税对象,而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估计和测算征税对象的价值,客观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广泛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使其能够接受评估结果,履行纳税义务。当纳税人对评估方法、程序和结果等提出异议时,应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以税务部门为主导,沟通信息,交换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完成纳税业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如纳税人仍不满意,再进入税收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解决。

三、我国开展房地产税评估征税工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而房地产税征收管理现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及时开展房地产税评税工作,贯彻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已是大势所趋。因而,近期内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有:

(一)正确估计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创造条件,开展房地产税评估征税工作

房地产市场是一定时期观察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其中住房又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目前我国政治经济条件下推行评估征税,就需要准确把握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创造条件,逐步开展房地产税评估征税工作。首先,要考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承受能力与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次,考虑纳税人对评估征税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当普通住宅被纳入评估征税范围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影响。笔者认为,在近1~2年内,将城镇普通住宅纳入评估征税的范围是不现实的;在房地产领域税费关系没有根本理顺的情况下,推行评估征税也是困难重重。

(二)建立评税技术标准,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准确评估房地产价值

如前所述。资产评估和地产评估的方法较多,可供房地产税评税选择。在试点的基础上,可建立适应不同类型资产的评估技术标准。在房产价值评估中,可根据房产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评估技术开展评估。对自用的房产价值。由于无相同或相似的市场价值,也可能无可比较的收益,可采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对出租或从事酒店业等经营类房产,根据收益法评估其价值。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市场价格的房产,采用市场法评估。在建立房地产税评估标准过程中,评税技术标准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现成的资产评估技术与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考虑评税工作的特殊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以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

(三)建立评税技术信息体系,保证评税工作顺利进行

要准确评估房地产价值,满足税收征管需要,税务机关应及时掌握税源状况,分析房地产市场变化,保证房地产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信息体系保障。从房地产税评税所需信息来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纳税人基本信息。这类信息数据库可通过纳税申报等途径,由税务机关建立。2.房产开发、建设、交易和管理信息。这类信息主要掌握在城市建设、房产管理、房地产开发公司等机构中。3.土地开发、使用权交易、基准地价等信息。这类信息主要掌握在土地主管部门、城市建设等部门。税务机构须得到上述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得到税收评估所需要的信息。解决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上述机构配合税务机关评税的义务,并负责提供相应信息;二是尽快建立政府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努力降低评税成本。新晨

(四)规范房地产行业税费关系,增加政府税收收入

针对房地产行业税费关系复杂,涉及众多部门利益的情况,分步实行改革。首先,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其次,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分批、分次实行“费改税”,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最后,将不能实行“费改税”且征收合理的收费项目,进一步规范化。

篇7

【关键字】航运业;金融资源配置;完善策略

1 我国航运业发展状况

1.1 航运市场发展良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下,有资料显示, “十一五”到“十二五”几年间,全国航运的总吞吐量大约增加20亿吨,在2010年我国内河航运的吞吐量比2005年提高约40亿吨,同时预计2020年将比2010年翻一倍。有数据显示2008年是我国航运发展建设最快的一年,沿海港口的扩建泊位275个,这其中有152个是万吨级深水泊位。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约8932万吨,航道改善总长约521公里。随着我国正在往世界制造中心发展,集装箱水路运输也迅速发展。同时,航运对于进口原油运输发挥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为保障国内原油供应发挥了主要作用。进口矿石也主要依托水路运输。

1.2 航运基础设施发展快速

我国为了适应内外贸易运输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加快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渤海湾的建设。

2 航运业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联

航运业本身是属于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它建设基础设施、制造船舶、管理航运以及交易都是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量,在货物交易方面也是一个国际资金流动的过程。航运金融的产生由航运自身特点决定,港口和航运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回收期长、风险高,所以必须要有金融的大力支持,它需要通过保险、金融等各方进行分摊从而降低风险。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航运中心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

3 我国金融支持航运中存在的问题

3.1 为航运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多为商业银行

就目前金融机构发展的情况来说,以商业银行为主,没有设立专门的海洋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信贷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比较匮乏。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种类并不齐全,而且缺乏专业性,对产品的设计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制约性,规模小的金融机构由于缺少法人机构,实力不强,对发展港口金融服务没有足够的自。没有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容易受市场制约,一旦经济波动就会对其它企业造成影响。

3.2 多层次资本进入市场环节单一

目前在我国上海、大连、郑州等大型期货交易场所中的交易品种并不丰富,更遑论在一些地区性的小型交易场所,而港口物流除了上市之外并没有其它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所以由于缺乏城市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对港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性。

3.3 我国航运业港口发展不成熟

国际上发展成熟的港口都会伴有信用评估、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投资咨询、经济公司、保险精算等诸多中介服务行业,我国港口中介服务发展较为完整的要属香港港口,大陆目前的港口金融服务发展并不完善,有些地方的港口金融服务还非常的落后,为航运业和金融发展的体系专业化和集群化带来了困难。

4 如何完善航运业和金融资源配置

4.1 制定航运业发展的详细整体规划,招商引资

发展航运业的地区应该对航运的整体发展做好规划,并将具体落实到位,为航运发展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完善这个工作主要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结合目前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和各地区的航运金融发展状况将港口的功能尽量完善,如规划港口的泊位功能,建设港通网,对港口船舶结构和运输结构进行合理划分和安排。其次就是对各地区的财政、税收、金融等金融发展落实优惠政策,规范航运和金融的行业准则,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第三,政府加强对航运的治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航运和金融进行约束,保障市场环境和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政府应着力引进实力较强大的企业丰富航运业发展,以合资等形式发展地区金融资源,保障航运业正常发展。

4.2 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加强航运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于大型航运业发展地方,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或者补贴政策,以此支持航运的正常发展;简化信贷手续,完善信贷政策;国家和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简化出入港口通关手续和流程,在检验检疫、外汇管理、货物流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通关服务效率差。

4.3 发挥金融部门在航运业中的作用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利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设立窗口加强指导,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进航运业的发展。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航运行业发展特点和航运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防范风险,将航运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如金融机构可以与港口签订相关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支持航运和它的基础建设,增强港口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能力以及港口的辐射能力;金融机构可以支持船舶的更新建造,建立大型、标准而环保的船型,优化航运运力结构;金融机构还能够支持港口物流和信息的发展,推动航运各要素之间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4.4 拓展融资渠道,丰富航运融资方式

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厚实的航运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集资等方式进入投资基金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以此来筹集资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它对港航企业的支持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弥补航运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这种方式显示出来的优点近几年来在市场中已经逐渐凸显。同时商业银行在除了传统融资方式以外,还可以开发远期结汇、汇率互换等多种金融衍生品为航运企业资金运转效益和避险提供方便。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小额贷款等项目,完善担保体系;鼓励民营担保公司为航运、物流企业提供信贷业务。

4.5 发展航运保险相关业务

前文有说到,国际上发展完善的大型港口相关中介业务都发展较为充足,国内在完善航运发展与金融配置的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船舶保险并积极探寻新的航运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港行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推动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航运保险机构等出资发展专业化的航运保险。如建立专业化的风险评估企业和资产评估企业、建设专业化的会计审计团队、信用评估等等相关业务。

4.6 建设地方性仓储,允许动产抵押

加强信用建设体系,提高地方建设仓储诚信度,降低各项航运仓储风险,开展仓储货物质押监管等各项业务。银行在发展各项业务的同时可以允许航运进行动产抵押,从而增加航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满足量。

除了前面所说的方式,航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航运业融资手段的多元化;对航运相关产业的经营,港口还能够提供一定的股权投资和专项经营管理服务权;还有就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并推进金融服务的创新,推动航运业发展。

5 结语

实现航运业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上面说到的三点,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如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将旅游业引进融资发展中;设立专门的航运业发展融资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等,优势完善航运和金融自由配置的好的选择――政府部门在规划的过程中要详尽考虑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志林.中国航运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篇8

【关键词】P2P网贷 SWOT分析 发展建议

一、引言

P2P网络借贷行业在国外诞生以来发展形势大好,而国内在经过2007年至2010年的缓慢发展阶段进入了行业整合期,2013年和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火热,促进了P2P的快速发展,国资背景与银行背景的平台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增长了借贷双方的信心,2015年对于P2P行业是一个新的起点,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的落地为P2P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监管细则的出台迫使不合条件的平台被清洗出行业,使得该行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合法合规,行业将会有一个良性发展。

二、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P2P网贷行业几乎是与国外同时期出现的,成立于2006年的宜信公司就带有P2P借贷的色彩,然而由于它还从事其它业务,并不是一家专门的P2P平台。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是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P2P网贷公司,2007年到2010年之间,P2P网贷行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直到2011年以后,各类平台纷纷建立,比较有名的有红岭创投、人人贷、陆金所、E速贷、温州贷等。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一个高峰,有2595家,伴随监管细则的出台,截至2016年8月底,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经下降至2235家。

在2015年之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行业无监管使得P2P平台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0年网贷平台仅有10家,2013年就达到了800家,翻了几十番,2015年相比较2013年,平台数量增加2倍多,达到了2595家;在2015年12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出台以后,不少问题平台被迫关闭,平台数量有所下降,《暂行办法》正式颁布以后,在明确的监管制度之下,P2P平台在数量上的减少会变成平台质量的上升。

截止到2016年6月,P2P网贷平台覆盖范围已包括28个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广东、北京、浙江、山东、上海、江苏、湖北、四川、安徽以及福建,分别有417家、299家、287家、256家、216家、115家、82家、69家、63家和52家,其他省市的平台共有490家,经济发达地区的网贷行业发展快,平台数量较多。

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不严等原因导致平台质量良莠不齐,平台数量增加的同时也有部分平台因为经营不善、互相挤兑等原因倒闭或是跑路,甚至有的平台成立之初就已酝酿庞氏骗局,从上线到跑路不到一天。2011年到2015年,问题平台数每年都在递增,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问题平台数为515家,这意味着在监管细则颁布之后,网贷平台将会面临优胜劣汰的情况。

在网贷成交量方面,从2011年至2015年每年以成倍的增幅增长,2011年的网贷成交量仅为31亿元,2012年成交量为212亿元,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成交量相比较2012年,翻了几番,达到了1058亿元,2014年相比2013年,成交量增长了约2.5倍,2015年的成交量将近万亿,达到了9823亿元,截至2016年8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达到了25815.09亿元,尽管《暂行办法》的颁布使得网贷行业面临转型,问题平台被淘汰,平台数量减少,但是2016年1~8月份的成交量大体是在上升的,1月份的网贷成交量为1303亿元,8月份就达到了1910.3亿元,增幅达到了46.61%。

网贷行业的高收益率,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原因,在2015年之前,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火热,以及股市的复苏,网贷行业的综合收益率比较高,在网贷行业成长初期,2012年综合收益率为19.13%,在2013年综合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21.25%,相比传统金融收益率高了数倍,在2014年和2015年,受到股市的影响,以及供求失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网贷收益率下跌,降到了13.29%,在2016年1月份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2.18%,相比2015年的收益率下降了1.11%,受《暂行办法》以及互联网监管细则的颁布影响,网贷平台的综合收益率持续下跌,在7月份的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0.25%。

三、P2P网贷行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环境对研究对象的态势分析,研究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将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一)优势

1.交易成本少、效率高。P2P网贷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网贷平台而不需要门店交易;另外,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P2P网贷使每个经济参与者都可以使用和传播信用,使得信用交易的进行非常便捷,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在P2P网贷平台上一般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抵押担保,且手续简单,审批时间短。

2.收益率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年利率一般在3%左右,而P2P网贷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0%~22%之间,远远高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年利率。高收益吸引了众多投资人参与到P2P网贷交易中,这也使得该行业的贷款金额连年上升。据网贷之家统计,全国P2P网贷的贷款余额累计6212.61亿元,比2015年年末网贷的贷款余额增加了将近2000亿。

(二)劣势

1.信贷审核机制不健全。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整个P2P网贷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信贷审核机制。尽管多数网贷平台都声称自己的在信贷审核方面做得很好,实质上只有几家大型成熟的平台拥有比较规范的信贷审核机制,以保证信贷审核工作顺利进行。

2.技术风险大。P2P网贷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的,因此网络信息技术风险对它的影响比对传统借贷模式的影响要大得多,一旦发生信息技术问题就会出现业务中断、数据安全、网络支付和应用系统等方面的风险。

(三)机遇

1.市场需求大。我国存在主流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巨大空白市场,有大量普通消费者、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借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果P2P网贷平台可以为这类群体提供一定的资金供给,又可通过合适的方法控制风险,使其总体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就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发挥对主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补充作用,促进整个市场的优化。

2.政策支持。2016年8月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的颁布,为行业的规范、长期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为平台从业者树立了一个行业标准,使得P2P告别了“无监管,无门槛,无规则”的时代。

(四)威胁

1.市场有限理性。P2P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借贷模式,对于投资者的专业性没有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虽然P2P发展迅速,但是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投资者会做出有限理性甚至是盲目的投资行为,很容易会出现羊群效应。

2.行业风险。P2P网贷行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地方政策鼓励P2P行业的发展,但相关监管细则的出台则会造成不符合条件的平台被清退从而致使这些平台的投资人情绪恐慌,最后造成平台被挤兑,出现大面积倒闭现象。第二,行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缺乏市场周期的考验。目前国内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如果这个趋势对平台中的借款人产生严重的影响,存量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将承受巨大压力,从而引发大面积违约。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网络搜索、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得到缓解,信贷渠道得以疏通,为借贷双方创造方便交流的平台,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其次,P2P网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消费者、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融资之间的投融资需求,而其衍生模式P2B则更加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

目前国内P2P网贷行业拥有很多优势,在其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征技术风险较大、信系统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是相当不利的,同时《暂行办法》的颁布,使得P2P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平稳期,无法取得合法经营通行证的平台势必会淘汰。

(二)建议

第一,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平台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是在风控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一方面建立起完备的风控部门并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另一方面则加强技术研发,保护客户信息安全、避免交易出现漏洞,保障平台持续运营。而行业风险方面,经济环境是不可控因素,信用风险要引起重视。

第二,公开披露信息、加强行业自律。国内很多平台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大如陆金所这样的平台信息披露都不够透明,尽管不能要求P2P公司像上市公司一般公开公司的信息,但是大致的财务数据还是有公开的必要的。《暂行办法》的出台在这一方面做了要求,对于平台的信息披露应当实时监督。

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当前国内的征信系统并不完善,只有商业银行可以对接央行征信系统,对于新型金融而言,只能依靠后期发展慢慢积累客户的信用信息,而平台之间信息隔离,则会造成对客户信息了解不全面,从而引发违约风险。央行的征信系统可以部分开放,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平台可以对其开放,哪些平台能够获得对接征信系统的资格,这就涉及到平台监管与评级的问题。同时,可以要求平台将各自借款人的数据报送征信系统,从而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国文.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J].武汉金融,2014:9-11.

[2]葛庆稳.对当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年第2期中旬刊:48-50.

[3]高勇.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中的中美比较分析及启示[J].改革探索,2015:37-40,45.

[4]王曙光,孔新雅,徐余江.互联两金融的两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以P2P网络借贷为例[J].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第5期:67-76.

[5]邱兆祥,孙成旺.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其对金融监管的挑战[J].金融观察,2014年第11期:23-27.

篇9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非审计业务 市场拓展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分析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审计市场存在过度竞争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兴起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引进使得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型的事务所寥寥无几,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争逐渐增大,供大于求,这种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使得审计市场出现过度竞争,造成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以及会计体制的不健全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准入门槛较低,且产品易于替代。在这种过度竞争模式下,通过降低利润空间获取审计客户的方式必然带来审计成本的下降,事务所不得不通过压缩审计成本来扩大盈利,这不仅加大了审计风险,也不断冲击着行业的道德底线。

(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严重冲击

刻意降低成本以维持客户群,迎合买方市场并不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面临的唯一问题。随着会计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涌入国内寻求发展和商机,其高水准的服务水平,完善而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成功的品牌战略给本土事务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迄今为止,无论从业务结构,客户还是人力资源,还没有任何一家本土事务所可以和国际四大抗衡。

(三)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单一

与国际四大相比,我国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等传统非审计业务开展也很少,绝大部分业务收入也都来自传统财务报表审计,如此大的事务所规模,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性,使得许多中小型事务所在业务结构单一的泥淖中步履维艰。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市场需求上升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规范化也逐渐加强,在走向国际化寻求海外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的是规模日益扩大的IPO上市,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下提高经营效益,减少财务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完善创新体制等问题,目前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做出了不错的成绩。然而这远远不够,在不断扩大的新业务市场需求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把握机遇开拓新业务领域,寻求自我发展和提升。

(二)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要求

国内大型事务所和国际四大在营运、管理、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占据天然的优势,这是中小型事务所难以实现赶超的地方,但是大型事务所受诸多方面的限制,无法广泛推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所以中小型事务所可以独辟蹊径,通过为企业提供多元的个性化服务占领市场,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为事务所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通过拓展新业务加快事务所的资本积累,扩大事务所规模以及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事务所拓展新市场业务存在着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笔者结合事务所发展现状,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拓展的新业务领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审计

1.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和为社会提品、服务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审计作为审计业务的后起之秀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大部分环境审计工作目前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完成,会计师事务所在环境审计实践中的参与力度并不大。一方面,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新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审计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已经,但在环境审计业内还没有一套可以被广泛认可的执行体系和规范标准。这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我国欠缺环境审计的专业人才。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财务税务知识,还必须有环境学、生态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储备,否则无法胜任环境审计的工作。而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财会人员培养方向尚且单一,环境审计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2.发展优势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环境审计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事务所独立性优势。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另外两种审计——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相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最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环境审计中,审计结果的可信赖性将大大增强。二是专业人员发展后劲大。从业务实践中可以看出会计师事务所依托专门化的平台为国家培养财会和相关人才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环境审计,必将壮大生态环境工程及社会学相关领域的人才队伍,吸引人才结构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3.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环境审计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发展环境审计业务的挑战。在我国相关法律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建立环境审计相关准则和法规,以及如何培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才队伍是未来行业的挑战。

4.促进环境审计发展的建议

我国一方面要加快制定适合国情和行业特性的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及其实施细则,为事务所环境审计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无论对于本土环境审计的发展还是适应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浪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应与环境专业院校和相关机构制定环境审计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期方案,鼓励事务所人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的从业资格,并增进相关行业间的沟通。在执行新业务初期,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事项专业顾问进行业务指导,事务所也可以派人进驻相关行业进行调研,形成从学校培养到事务所事务锻炼的链条,注重吸纳生态环境和工程学方面的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

(二)尽职调查

1.发展现状

尽职调查又称“审慎性调查”,主要集中于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并购重组,向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信贷融资等领域。尽职调查的目的是使投资者根据对调查对象调查的结果做出理性的决策,保护投资人或并购者的利益,降低投资的风险。相比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尽职调查业务发展较晚,具有独立业务部门专门从事尽职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少,且业务管理,执业规模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尚未成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尽职调查的需求也在稳步上升,市场潜力巨大。

2.发展优势

一是潜在的客户资源。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传统审计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许多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形成稳定的审计客户资源,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形势,投资业务,甚至跨国投资在国内稳步增长,涉及投资、重组、并购的审计客户可以成为有效的尽职调查业务客户来源,并且审计客户对事务所在专业胜任能力和服务规范上的认可度较高,是一项潜在的客户资源。二是专业能力。与环境审计不同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具备发展尽职业务的人才条件,可以迅速进入新业务领域,和目前专门从事尽职调查业务的投资咨询公司相比并没有劣势,目前一些大中型事务所在财税尽职业务方面的成绩已经让公众看到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尽职业务的执业能力和行业前景。

3.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尽职调查业务,最大的竞争无疑将来自专业大型投资咨询公司。相比于投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尽职调查业务较晚,不可避免地在业务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信息化等方面存在缺陷,对客户的选择以及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目前还是高度依赖于传统审计业务,对于市场的新需求并不敏感,如何促进尽职调查业务在行业中的普及和认可度也成为一个难题。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企业投资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这给尽职调查业务开展的稳定性带来一定挑战。

4.促进尽职调查发展的建议

尽职调查业务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但要发挥这样的作用,还要依赖事务所对尽职调查业务的长远规划和战略选择。尽职调查是投资者或并购者进行决策的第一步,在不断成熟的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运用得好,尽职调查,特别是投资尽职调查和财务尽职调查将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明星业务。

(三)农村财务审计

1.现状分析

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组织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焦点。从目前情况看,农村财务受到农村财务人员素质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缺乏基本的财会专业人员,日常账务处理混乱,理财环境差,不公开账务信息,干部腐败,监督机制薄弱等问题。农村审计是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审计站开展的,在规范化和权威性上欠缺较多,这成为制约农村财务审计的难题。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管的强化要求农村基层依法、正确地落实农村政策和财务管理的规定,这给会计师事务所进军农村财务审计提供了机会。

2.发展优势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农村主管部门进行的审计存在明显缺陷的背景下,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农村财务审计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在节约农村财务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益。目前农村财务审计依赖的农村主管部门运作经费高,效率低,成效不明显,如果交由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可以采取聘请制度,由上级政府支付审计费用,并赋予事务所一定的取证权限。另一方面,事务所专门化的人才队伍也给规范审计结论的提出和审计监督制度的发挥提供了保障

3.面临的挑战

客观上说,比起传统审计业务,农村财务审计难度较大,这是农村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必然产物。如何在可能不具备审计条件的会计资料中制定审计计划,寻找审计证据是摆在会计师事务所面前的挑战。接受此类业务需要更多的审计经验,更大的耐心和严谨。除此以外,如何协调和农村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系同样值得思考,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农村财务审计稳步发展。

4.促进农村财务审计发展的建议

农村财务审计业务的发展可以依托地缘优势,即区县一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其纳入长期发展战略中,一方面事务所可以利用地缘优势接近农村,了解农村生产及财务运作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政策的落实,为打响区域品牌优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财务审计收入有限,大力发展农村财务审计的事务所在利润上势必受到影响,为了支持和鼓励农村财务审计的发展,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税收法规等优惠条款作为补偿。

(四)传统非审计服务

虽然传统非审计服务在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把它们纳入长期战略规划,只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补充,这样对于提升事务所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加强风险控制和预防,促进基本金的积累等方面没有优势。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型事务所,除了在非审计业务的新市场领域寻求发展,还可以选择在传统非审计服务中做大做强。

传统的非审计服务包括验资、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管理咨询、IT咨询、系统认证等。这些传统非审计服务的市场已然被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四大所占据,客观上说是中小型事务所信誉度和服务质量导致,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中小型事务所应该专攻某一项非审计服务,在区域范围内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品牌,不断吸引更多客户。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考虑和其他事务所的联合,将业务做大。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拓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协调好新领域业务与独立性的关系

从国外的安然、世界通信件、施乐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夏、科龙、银河科技事件,非审计业务给独立性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对审计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审计失败案件中可以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审计服务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有的甚至远超审计服务收入,这种潜在冲突再非审计服务收入超过50%时爆发。虽然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来看,非审计业务占的比重太小,从理论上没有对独立性构成威胁,但是在未来发展非审计业务,尤其是向新市场领域进军的时候,要注意协调好非审计收入和审计收入之间的关系,促进事务所多元化业务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新市场业务的开展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除了在发展模式上下功夫外,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可以效法国际四大对专业人才和通用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事务所可以通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从入职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到组织成员定期到国外事务所交流学习,举办专业研讨会、网络培训、工作轮换、拓展训练等提高员工素质。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治理,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力度

新市场领域的参与和传统非审计业务的扩充将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变革,业务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事务所也要在自身的内部治理、权力分配、业务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下做出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和业务实际。

参考文献

[1]许宁宁.环境审计准则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3).

[2]张玉虎.事务所开展尽职调查业务的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09).

[3]杜剑,于佳欣.农村财务审计:理论研究与改进建议[J].财会月刊,2010(07).

[4]王聪.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01).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 工学结合 三双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24-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笔者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从微观层面上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场地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适应职业环境,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结合的广度和深度较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使学校在产学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房地产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改善性住房市场需求的增加,房地产需求总量不断攀升,我国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开发从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07年底,全国房地产开发从业人数达到17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经纪企业近6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加上房地产策划咨询、市场调研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00万人。

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是人才密集型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培养的困境。更由于行业增长过快却没有人才储备,致使有限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人才流动频繁,跳槽不断。如何做好房地产中介服务人才的培养、选拔与储备,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职业境界,塑造新时期的房地产中介服务职业人,已成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产业市场的逐步成熟与竞争加剧,人才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房地产行业关注的焦点,成为制约产业升级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针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大体情况如下:

1.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总体需求量大且增长趋势明显。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近年来一直保持年平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每一项投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参与,因此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给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有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全国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和规范,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各地的不同体制的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房地产估价咨询公司、土地估价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纷纷成立,增加了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从业人员的总量需求。

2.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无论是知识、技术、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效益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是:(1)低素质的人员供大于求,真正高素质人才却十分有限。所谓的“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又包括基本综合素质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生活处世能力。(2)“专业复合型”人才稀缺。所谓“专业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既懂经纪又懂估价、策划,既懂专业又懂管理,既懂经营与估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房地产估价又能搞土地估价、资产评估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3.企业需求的从业人员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广、关联性强,但单个企业需求数量少。房地产评估咨询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等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从事房地产市场调研、策划、经纪、销售、估价等工作,一般从市场调研、现场勘查、起草部分文案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但由于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工作性质决定了单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不像工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并实行多层次的双向融合,形成了“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三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与行业企业的结合,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平台。我们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加强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适时把课堂搬进售楼中心、评估部、部,搬到工作现场,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学生到房地产策划营销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估价公司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最少为六个月。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设计方案,结合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环境,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老区的人文资源优势,将老区精神融入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将老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构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双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学院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来培养学生。努力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聘请房地产策划师、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等专业人士执教,初步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双师执教,共同育人。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对证施教、对岗施教,真正做到双证融通。推行“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选择

1.准确定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统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有学校专业教师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以企业人员为主,开展专题调研。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岗位需求,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房地产售楼员、产权人、房地产经纪协理、房地产估价员、房地产市调员、房地产策划员等,我们认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和房地产经营、策划、经纪与估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房地产市场调研、营销、经纪、估价、策划等基本技能,能从事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策划与咨询、房地产经纪、产权登记等高素质技能型房地产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为:(1)知识结构要求:一是掌握实用英语基础知识;二是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三是掌握房地产投资分析、规划设计、估价相关知识,经纪、营销与策划、金融、物业管理等基本知识;四是熟悉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五是熟悉房地产估价的理论与方法;土地估价的理论与方法;资产评估中的土地、房地产评估的理论与方法。(2)能力结构要求:一是具有较强的市场调查研究、市场分析能力;二是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具有良好交流和沟通能力及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具有房地产项目前期、营销、物业管理策划能力;五是具有房地产销售、签约等能力;六是具有现场查看、业务洽谈等处理事务的能力;七是具有起草房地产估价报告、可研报告的能力;八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和相关办公设备。(3)素质结构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二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三是具有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四是具有一定团队协作精神;五是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2.构建工学结合,基于房地产中介服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从职业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对房地产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任务加以界定,然后对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完成该具体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教学过程开发,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和职业成长规律。在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将学习领域(课程)中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学习领域(课程)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实现学习领域(课程)的系统化和具体化。我们构建了基于房地产中介服务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3.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我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目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采用了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行动导向,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取得了实效。在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为主的六步教学法,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教学我们就是与估价企业合作,把真实的估价项目引入课堂或我们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完成企业承接的估价业务。

4.打造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聘用行业企业的房地产策划师、估价师、经纪人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同时让校内的专业教师走出去,在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取得房地产估价师、策划师、经纪人执业资格证,打造出具有双师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校内专业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从事房地产策划、估价等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激励教师增强科研和实操能力;兼职教师加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修养,使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师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能以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建立具有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具有教学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在校内建立估价、策划实训室,建设了可以共享查询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在校内可以完成企业承接的策划、估价业务。与房地产策划、估价、经纪企业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基地,部分学习情境的学习在企业进行。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服务,培训企业员工;企业的房地产策划师、估价师、经纪人指导学生操作,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和双赢共进。

6.结合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我们成立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教研室,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将企业评价引入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实施员工式管理,探索学生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新模式,负责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活动,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对企业员工培训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我们引进房地产行业企业对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建立了由企业估价师、策划师、经纪人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技术能力、作业质量等进行评价,形成比较完善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各自院校的教学资源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探索符合各自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不断深化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深入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研究项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B168)]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5)

4.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