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结算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结算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速度快速增加,定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日趋引人重视。医保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利益,关系到定点医院的利益。对医保财务管理在医保运行中的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可为医保财务管理制度标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提供参考。
一、医保财务管理内容
1、完成医院与参保人结算 医院医保财务结算分为院内部分和院外部分,院内主要是完成医保患者结算,院外完成医院与社保的结算。我院从2001年至2004年医保结算全部是手工进行的。医保财务人员对每个参保人的住院费用明细严格审核,按照辽宁省医保三大目录和市政府规定的报销比例和计算公式给参保人结算住院费用。2005年后实行微机管理以来,大大提高了医院与医保患者结算速率,方便了参保职工,做到出院即时结算。因全民医保进程加快,来院就医住院人次量每年都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我院2002年度住院医保结算仅187人次,2010年度住院结算2989人次,同时医保改革,医保政策规定也随之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细化,比如从大部分人次结算转为增加到400多个单病种结算,促使医保财务管理具体业务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新参保人员在没有医保卡情况下住院还是手工结算,也加大了医保财务管理工作量。
2、完成定点医院与社保(医保局)结算 医院与社保结算最终目的是为得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并支付医保偿付额(报销费用)后社保给医院回拨款。尽管社保是按照政策及协议规定给医院拨款,由于社保是按当月定点医院发生的人次结算定额人头数、每个单病种定额人头数总额减去扣款后再拨款,而医院支付患者医保偿付额,是按省三大目录项目甲乙丙类、市政府规定报销比例结算的,因此,社保拨款数额和医院给医保患者报销数额是不会相等的。为保证医院利益,医院医保财务人员,必须持实事求是、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做到科学作表报社保。
为完成医院与社保结算,医保财务人员,每天要作以下工作:(1)审核病志及住院明细,是否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病种及项目是否为医保范畴;(2)作月份住院费用明细表,表内项目要齐全,数字准确、病种诊断正规,从医保卡号、姓名性别、诊断、入出院时间、天数、住院总费用到统筹报销额之前的医院登记信息,可以通过电脑直接抄录;(3)作表第二步,该表中有些项目从电脑中不是在同一页出现的,有的网络中不存在,比如,社保给予的单病种结算标准,职别、单位名称、自负费用、寿险赔付额等,这就要求财务人员通过手工分类,手工计算后再填写,统筹申报额必须准确按照社保人次结算拨款额、单病种结算拨款额填写,当月发生N个单病种就填写N个统筹申报额;(4)要将城市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按表1形式分别作表;(5)将部分职工医保和城居保手工结算的同样分别作明细报表连同收据及相关资料一并报社保;(6)特殊报表,包括疑难病厉申报,使用卫材费用申报;(7)遗留问题报表,因某种原因,社保拒付款或扣款医院通过与社保勾通、谈判,拿出合理证据,争取补拨款。(8)将以上各类明细表及社保要求提取的资料按时报送社保。
3、社保拨款后再归纳分账统计 完成医院与社保结算后,医院医保财务还没结束,要对拨款审批内容与申报表对照,作社保拨款登记报院财务科记账,还要对当月每个病种再作统计,把社保拨款和医院支付患者报销费按病种对照,此表能直接反映出医院在医保运行中盈亏情况。上报院领导,为医院加强医保管理和社保调整决策提供可参考性的科学的统计资料。此表比填写上报明细表1还要繁琐,源于社保拨款把多种结算方式一同拨款,给医院财务人员对社保回拨款按城居保、职工医保及不同病种为主体的具体拨款额分帐对照统计带来困难。
4、解答财务咨询 总有参保人对医院医保支付医保偿付提出疑问或不理解,医保财务人员及医保办其他管理人员总是根据医保政策规定给予耐心合理解释。
二、现状分析
1、社保与定点医院的结算方式和定点医院与参保人的结算方式不对等。定点医院与参保人的医保结算,整个运行过程是成功的,尤其是在实行微机管理以来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即时完成结算。而医院与社保结算相比之下显得繁琐。从保险业务角度上看,医疗保险受益者是参保人,不是医院,医院是政府和医保经办机构认定的受委托方,当定点医院依照双方协议完成与参保人的医保结算、并垫付医保报销费用后,最关心的是社保回拨款。社保在不同缴费基数参保人群分配医保偿付比例上、在实行单病种、疑难病及卫材拨付款等诸方面,采取不同结算标准,结算方式也随之细化,更加科学,对减少医保基金风险是肯定的。医保结算方式越细化越能有望实现缩小社保拨款额和医院垫付报销费用额的差额趋于相对平衡。但完善和细化也会给医保财务管理具体操作带来繁琐,政府和医保经办机构如果能够通过微机网络系统升级或出台统一规范措施,力争达到结算方式制度标准化同时简化操作提高结算速率,是双方医保财务管理人员所期待的。
篇2
关键词:规范医院医保;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保险制度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事情[1]。然而医院则是实施和落实医保制度的主要载体。医疗机构要实现收支平衡和略有结余以及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必须要对定点医院进行合理的规范,实施严格的医保管理,同时还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等,进而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怎么样去规范医保管理,做到有效而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则是目前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以下是详细报道。
1 医务人员要及时理解并掌握医保政策
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之前,患者来院就医,其的费用到所在的单位进行报销,医生只负责看病,而不需要负责费用等问题。然而在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之后,患者来院就医,医疗费用中的个人承担部分则直接在医院进行结算,需要医保报销的则由定点医院每个月与医保机构进行结算。对于患者住院的费用,则是采取定额结算的方式。如果医疗出现管理不当使得患者出现重复检查或者滥用药物等情况,患者将会拒绝支付费用。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其的观念进行转变,同时加深其对医保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要有新的费用观念等[2]。
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医保管理制度
成立相关的部门来建立和完善以及落实医院以及相关的医保政策和制度。由院长担任组长,其亲自抓落实制度。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医保管理制度,在制度制定之后,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落实到每个科室,同时要组织考核。
3 实现医院医保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此外,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在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上也在不断地完善。为此,医院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管理,同时也促进其的改革发展[3]。此外,建立和实施医院医保信息化管理,其能够有效地规范医保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做到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医疗信息化管理则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和相关的通讯设备,为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提供患者的相关诊断和治疗信息,同时还会对一些行政管理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存储以及处理等,并将有效地数据进行提取,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4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对医疗质量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同时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化增长,进而能够有效地保障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健康成长[4]。医务人员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规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进而做到医疗安全。对于住院患者,要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等相关支出成本,并降低患者的住院和治疗费用。
建立起相关的反馈机制,医保办的工作人员要每个月向医院领导和各个科室的主任对医保结算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5]。同时还需要对医保结算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对一些医疗费用和医保超标严重的科室进行处罚和警告,同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制定相关的考评机制,根据医保管理部门制定的考评机制,然后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考评机制。每个月需要对各个科室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汇总和总结,并召开全院医保管理大会,对于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室要进行奖励和表彰,起到鞭策的效果。进而促进我院医保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世界上使用十分普遍的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则是医疗保险制度。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相关的定点医疗费用结算都是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结算-普通病种与单病种结算相结合"的结算模式[6]。也就是在患者住院和治疗的总费用中将患者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进行扣除,剩下的部分则由医保部门和定点的医院进行定额结算。在医院中,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患者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异同,同时在实际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护理的业务技能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医院往往会出现一定的经济风险,也就是医生出现滥用药物等情况,进而使得医保费用超支而由医院承担。然而目前则需解决的是让参保的人员的健康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降低医院的经济风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总之,对于医疗保险制度来说,定点医院则是其的主要实施载体。医院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其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与医院的规范、科学管理是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保管理则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引起重视。管理工作要从医务人员的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降低相关的支出成本,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现象。此外,要不断地增强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同时还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莉华,刘荣甫,贾海燕,等.深化医保管理的几点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1,04:381-382.
[2]王魁,尤健,张春阳.军队医院适应国家医改加强医保管理的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11,03:273-274.
[3]傅全威,车兆畅.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如何有效发挥监管作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09:1107-1108.
[4]李万华,张艳芳.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内部医保管理工作[J].中华全科医学,2012,11:1800-1802.
篇3
关键词:医院 应收账款 管理
Abstract: the hospital accounts receivable, as the name suggests is that the hospital should be charged to the units and individuals to receive services and various claims are not charged. Contains in the hospital patient medical payment receivable in the hospital accounting system, medical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other receivables three specific accounting subjects. In the hospital economic activities, our president general in charge of financial work, but the chief concern is often the hospital income, expenditure and the balance,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of account receivable are easy to neglect, so the financial dire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financial work for specific leadership, to the strict control of the weak link, reduce bad debt ratio, unit audit departments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audit work,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hospital capital, effectively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risk.
Keywords: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the hospital should
医院应收账款是医院为提供医疗服务等业务活动中应向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而尚未收取的各种款项。包括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医院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是指医院因提供医疗服务而应向住院病人收取的医疗款。应收医疗款是指医院因提供医疗服务而应向门诊病人、出院病人、医疗保险机构等收取的医疗款。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应收医疗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医院拨付的备用金、职工预借的差旅费等。医院应收账款如果不能及时回收,将严重影响医院资金的正常运转。
一、自己从事医院财务工作多年,对医院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梳理,总结如下
(一)没有健全、完善的整套管理制度
制度层面考核机制不完善是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做为医院的院长,分管财务工作,但又不懂具体财务工作,财务主任具体负责财务工作,但对应收账款管理重视程度往往不够,致使某些医院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使医院收入虚增。
(二)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造成的欠费
医生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当中,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上病情的复杂性,往往使治疗结果与病人及家属的期望值有落差,造成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病人家属因此拒交住院费用,再加上医疗鉴定结果的漫长等待,从而导致应收医疗款的发生。
(三)医保结算超标暂扣形成的应收账款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保险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住院病人大多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医保、工伤医保等其中的一种保险,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有时会忽视要按照医疗保险中心的规定和考核办法结算的问题,造成记账费用的超标现象,若违反相关规定将扣除相当比例的医疗费用,形成医保结算超标暂扣款。
(四)公立医院公益性造成的政府行为形成的欠费
如突发重大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要求医院不惜一切抢救病人,又如110和120送来的危重病人等,医院本着“救死扶伤”的原则,必须先以治疗为主,但到结算费用时,却迟迟没有单位或个人来缴纳医疗费用,从而产生数额较大的医疗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收回。
(五)因债务单位原因,造成保费支付中断形成的欠费
保费中断后全部医疗费用由病人自负,使病人无力支付,形成欠费;因病致贫,造成生活十分困难,长期无偿还能力所欠下的医疗费用;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追还的债务。
二、应收账款积存的危害
(1)虚增经营成果,造成医院资产不实。由于医院是以权责发生制做为记账基础,因此,医院账面医疗收入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容易出现所谓的“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应收账款是构成医院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主要项目之一,如果应收账款中长期存积的死账、呆账过多,医院总资产的水分含量大,增加了医院的风险成本,资产不实会误导会计信息需求者。
(2)应收账款造成医院资金被长期占用,资金使用率降低,无法实现医院管理的计划和目标,会使医院的资金不能正常运转,最终还会影响到病人的利益。
(3)医院在清理应收账款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清收工作也很困难,也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三、如何防范应收账款的风险
基于上述应收账款积存在的危害,为了防范应收账款的风险,医院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体系建设,力争减少存积的死账、呆账过多现象,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住院费用管理机制的制定在医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中属重中之重,更重要的是对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将病人欠费与科室经济利益挂钩,将病人欠费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加强住院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住院时按照预设额度缴足预交金,能在最初阶段预防欠费的发生。
(二)合理用药,按规定收费
医务人员要因病施治,对症下药,合理检查,不得多收、乱收。要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对参加“社保、农保”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使用报销范围的药品,以减少病人及家属的医疗费用困难。
(三)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
对于确实因病致贫,家庭困难,长期无偿还能力的病人,科室可填写资助申请,说明欠费的原因,医院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一定的救助。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财务人员在医院的经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人员要爱岗敬业,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医院财务帐中应收医疗款―医保统筹、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两个科目和住院HIS系统结算的对帐工作。加强住院病人上传医保部门统筹数和回收数的核对工作,出现问题,设专人负责催收,确保资金的及时回笼。单位的审计部门也要加大工作力度,防止应收账款积存的逐年增多,而无人监管情况的发生。
(五)其他应收款管理方面,定期催收职工因公办事向医院预借的款项,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报销
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报销的职工应予以一定处罚。坚持“前账不清,后账不借”的原则。所有其他应收款应定期清理,定期催款,防止出现坏账。对医院而言,发生坏账是不可避免的,按照《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账面余额的2%-4%。对于账龄超过规定年限并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或其他应收款,申报领导批准后,方可冲减坏账准备金。
总之,通过以上的措施,使医院的应收账款的风险大幅度减少,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这样,医院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冯骊琛.加强医疗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和做法[J].中国卫生经济2010.6.90-91
篇4
1完善医保管理体系建设
1.1建立健全医保管理组织
为有效提高医保管理质量,中心成立了医保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建立了由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财务、收费、信息、全科服务团队等多个部门协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中心、科、员”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医保管理工作的合力;明确岗位分工和强化岗位职责,有效结合医保质量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保管理与环节控制,确保医保管理制度及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坚决杜绝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
1.2领导重视支持医保管理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医保管理工作,思想统一、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全面协调医保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医保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医保相关政策。每季度召开医保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保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确保医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2注重医保政策学习宣传
2.1有效开展医保政策培训
在新形势下,医保政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各类人群的关注,不断加强医保政策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在医保管理环节控制上的整体素质[2]。中心每年组织多次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邀请区医保办的专家来中心辅导培训。通过专题讲座、院报、“三基”等形式,做好医保政策、防范医保欺诈等内容的培训及警示教育工作,不断规范中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每年对新进医务人员集中强化培训。为规范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医师更好掌握适应证用药,中心将《宝山区医疗保险服务指南》和《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下发到每位医务人员。同时通过中心“职工书屋”QQ群、“科站联系桥”微信群等平台将有关内容挂在网上,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查阅学习医保政策。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强的业务,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管理和环节控制的主力军[2]。
2.2加强社区医保政策宣传
中心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医保政策、“反医保欺诈”等医保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区医保办下发的“医保欺诈案例汇编”宣传手册和光盘,在中心候诊大厅和中医楼候诊区滚动播放案例集锦,进一步强化参保人员的法律意识。结合医保年度转换日,积极开展“反医保欺诈”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参保人员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责任意识。同时,开辟社区联动宣传平台,与辖区内街道办事处、各居委会加强联动,利用宣传栏、电子滚动屏、社区健康报等渠道宣传医保政策,促进医保宣传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增强广大参保人员的防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提升了基层打击防范能力,切实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贯彻落实药品管理制度
中心药品采购规范,形成由药剂科专人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的管理机制。积极配合推进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的启用,中心所有药品全部由市药采信息系统全量、直通采购,采购信息及时、准确、全面上传,确保药品采购平台正常运行。严格贯彻落实沪人社医监(2015)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用药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中心用量前20位的药品外包装加盖印章并在药房窗口张贴温馨提示;做好药品外包装加盖印章的信息汇总统计、监测工作,有效防范骗保贩药、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4规范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4.1完善医保监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督查临床科室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抽查审核门诊电子病历,审核内容主要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和准确收费情况;缺陷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动态跟踪,形成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4.2加强门诊委托配药管理
根据《关于保证参保人员医保用药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保门诊委托代配药管理的通知》的要求,为保证参保患者用药安全,管好用好医保基金,中心加强了医保门诊委托代配药管理,完善门诊委托配药管理制度。增强预检、挂号收费、门诊医生等岗位人员对就诊对象身份识别的责任意识,做到责任明确、各环节严格控制。预检人员严守第一关,发现身份信息不匹配时认真做好解释宣传工作;临床医生在接诊时,须认真核对患者医保卡信息,坚决杜绝冒用他人医保卡就诊的现象发生;收费处再次核对就诊患者身份信息,杜绝因医生疏忽而发生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借鉴兄弟单位经验,进一步加强代配药制度的管理,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4.3执行违规医师约谈制度
根据《宝山区执业医师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约谈制度》的要求,每月对医保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对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的执业医师发出约谈通知,由医保管理工作小组组织约谈,做好约谈笔录并存档,对约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并加强跟踪、监督,对部分医务人员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
4.4落实医保定期自查制度
完善医保自查制度,坚持自查月报制度。医保管理工作小组每月对中心医保各项工作进行自查。处方点评小组每月开展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药物处方、门诊电子病史、家庭病床病史的自查;医务科、信息科定期对性别相关检验项目医保结算情况、临时上门服务医保结算情况、限儿童用药、“四合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查结果按时上报区医保办监督科,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医务科及时反馈当事人、落实整改、跟踪监测并纳入考核。每季度召开医疗质量讲评会,通报自查,提高了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及遵守医保相关制度的自觉性。同时不断提升自查人员的业务知识、强化医保自查小组职能、动态调整自查内容,切实提升自身医保政策水平。
4.5异常医保费用动态监控
医保管理工作小组加强门急诊日常管理,重点关注异常就诊频次、异常就诊费用、异常就诊行为,畅通、接受个人、组织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参保人员就诊和医疗费用异常情形。每月对药品消耗量排名,对排名居前、同比费用增长较快的药品进行重点监控,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4.6未纳入医保联网服务站监管
为切实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制定、落实未纳入医保联网服务站的医保卡管理制度,定期督查执行情况,原则上做到卡不过夜。
5年度医保预算合理可行
根据历年的医保执行情况,年初制定科学、可行的医保年度预算报告。每月及时上报上月医保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自查报告。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使医保各项指标执行在可控范围。
6持续改进医保信息管理
6.1健全医保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医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机房访问人员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设置AB角,软件和硬件系统由专人管理、定期维护,并及时更新。严格按照规定,做到内外网物理隔断、机房环境温湿度的监控。严格落实机房每日二次的巡查登记制度。日对帐工作由专人负责,每日上传明细,并做好记录。每个工作站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保证中心业务系统及医保网络正常运行。
6.2完善医保网络安全管理
落实第三方服务商的监控与管理、员工的保密工作、数据导入导出的书面记录的督查工作,对涉及信息工作的所有医务人员均签订《信息安全工作协议》,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有效保障了网络信息安全。
6.3医保费用实时更新公开
中心所有的药品、开展的检查、诊疗项目的费用信息实行电子屏滚动播放、实时更新,方便患者查询和监督。
7小结
篇5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医院收入核算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了医疗收入方面的改变,财政补助收入的修订,收入核算的规定和新的科教项目收入的增加,相比以前的制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新的制度也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如医疗服务收入的不确定,划分的科目相对冗余以及针对“三无病人”的医疗收入没有相关规定等方面。新《医院会计制度》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
关键词 医院会计制度 收入核算 科教项目
新《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新制度调整了适用范围,增加了财政预算改革相关核算内容,解决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强化了成本核算与管理,合并了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对收入核算内容及会计处理操作进行了规范化。医院收入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收入核算是医院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收入核算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在收入核算方面的变化
收入核算是以货币为重要的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应。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在收入核算方面进行大量而合理的修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医疗收入方面,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有:“医疗收入”核算范围合并原“药品收入”,包括救护车收入和病人膳食收入内容,并在“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增设“药品收入”、“卫生材料收入”、“药事服务收入”及“结算差额”等二级明细科目;明确医疗收入确认计量标准,医疗收入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确定入账金额,但不包括医院给予病人或其他付费方的折扣;明确同医保结算差额的会计处理,因医院按照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计算确认的医保病人应收医疗款金额与医疗保险机构实际支付金额不同,而产生的需要调整医院医疗收入的差额(不包括医院因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所产生的差额),通过“结算差额”二级明细科目核算,同时,按照结算差额与应收医疗款的比例,相应调整医疗收入各明细科目;医院因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疗保险机构拒付的金额,应按规定确认为坏账损失。
(2)财政补助收入方面,新制度设置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增加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内容,即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是整个财政预算改革的制度性创新,促进财政监管职能进一步增强,增加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3)新制度增设了“科教项目收入”科目核算医院取得的除财政收入以外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的核算范围合并原来的“上级补助收入”,不包括救护车收入和病人膳食收入,并增设了“投资收益”明细科目核算医院对外投资实现的投资净损益。
二、对新《医院会计制度》关于收入核算的建议
新《医院会计制度》专门对医院的收入核算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相比之前的制度,不仅仅在科目方面划分更细,而且整体布局也相对合理,不过认真分析新的制度,仍然有几处规定值的商榷。
(1)新制度对医保结算差额的会计处理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医院同医疗保险机构的结算有的是按年度进行的,上一年度的结算往往都在下一年度的期初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同医疗保险机构的结算差额,按新制度的规定是要冲减医院当期的医疗收入,这种会计处理与医院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不相适应。
(2)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院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不仅要满足广义的销售收入确认的标准,还要考虑其特殊性。不仅仅是收入科目明细上的划分,还要考虑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接受者在时间上、地点上的考虑。医生在为病人做了诊治之后费用的结算并不能看作是医疗的最后收入,还要充分考虑病人之后的康复情况,以免产生治疗后病人出现问题导致的索赔支出费用。还有一种情况是三无病人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医疗费欠费或者拒付,这些都应该是会计人员考虑在收入核算中的方面。新医院会计制度虽然划分的收入条目更细,但百密仍有一疏。
(3)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医院的财政资金支付需要经过相关的审批手续和程序,自主性受到限制,另外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支付需要根据工程的施工和进度情况等,拨款次数比较多,在资金的审核上操作次数繁琐,费时费力,程序化的过程无法应对突发状况,降低了灵活性。
(4)从医院角度来看,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医院部门也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财务人员的知识领域,提高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尽快熟悉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确保新的会计制度在医院顺利的实施。加强收入预算的编制工作,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水平,医院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进行收入预算,完善预算的整体步骤。这一部分的内容最好也应该写进《医院会计制度》之中,作为一个制度让所有的医院严格服从,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学习。
三、小结
医院收入核算问题是医院经济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院健康发展,医务人员顺利工作的前提条件。新《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规章制度直接关系医院的正常运作情况,完善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会计人员的管理质量,才能够更好的为医院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10]27号.关于印发《医院会计制度》的通知.2010.12.
篇6
【关键词】 成本管理 财务风险 融资
一、公立医院融资管理现状
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设备引进及更新、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整个资金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如何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较小的财务风险筹集资金以顺利保证医院各项建设资金需求已迫在眉睫。按资金来源范围的不同,筹资可分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两种。其中,内部筹资是将公立医院的业务收支结余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部筹资资金成本最低;外部筹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商业信用、社会资本、融资租赁、慈善捐赠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我国公立医院在融资管理中仍然普遍存在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较高及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公立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内部资金积累受限
其一,医院的业务收支结余情况不理想。一是财政补助与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二是药品加成取消或降低、医保总额预付等致使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三是医疗收费中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技术服务收费价格总体低于当前实际成本,加上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并轨,导致医院的运行成本持续增加。因此,很多公立医院的业务收支结余并不理想。
其二,医院缺乏对应收医疗款的有效管理机制,常常导致大量资金占有,甚至长期挂账无法收回,而医保结算到账不及时使得医院的现金流量更加恶化。
2、外部融资渠道单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尚未形成
受诸多法律的限制,公立医院外部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使用比较普遍的是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方式。银行借款的特点是筹资速度快、资本成本较低、筹资弹性较大;缺点是医院还款压力较大、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有限。商业信用主要是指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和结算过程中形成的负债,例如医院与药品、卫材、器械及设备供应商约定延期支付货款,其优点是可以不用任何成本筹集到大笔流动资金,缺点是它是一种短期筹资行为,若超过信用期不支付欠款会对医院的信用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外部融资的其它方式由于限制较多,应用十分有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尚未形成。
3、资金结构不合理性,资金成本较高
医院在筹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资金使用缺乏统筹规划,筹款和用款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对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不重视筹资结构与资金成本的关系,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过多的依赖流动资金贷款,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三、公立医院融资管理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公立医院的筹资环境
受一些政策性阻碍因素的影响,很多外部筹资方式并不能为公立医院普遍接受和开展。从政府层面开看,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公立医院的筹资环境。
其中,租赁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外源筹资方式,筹资速度快、限制条款少,可使医院通过少量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实现技术升级与业务扩张。租赁有两种方式,即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但是,现有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未明确提及融资租赁形成的资产应该如何进行管理,实务操作中的障碍颇多;而且融资租赁的本质是贷款,也违背了公立医院不得贷款购置设备的政策规定,诸多原因使得公立医院对租赁这种方式望而却步。因此,政府层面应当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于医院必需的、关系医院业务技术升级的大型设备适当放宽政策,进一步改善公立医院的筹资环境。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日益重视包括医疗领域在内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2014年末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文件更进一步为医疗领域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但是,PPP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具体操作实施细则仍未明确,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快进行,以便更好的指导医院融资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有的《企业所得税法》根据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仍需缴纳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捐赠的规模。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税收减免和荣誉授予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对公立医院进行慈善和公益捐赠。
2、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方式灵活性
(1)激活内部融资渠道。内部资金积累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在规范医疗行为及医疗收费的前提下来实现。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对应收医疗款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医保结付的管理,随着医保结算资金占公立医院收入比重与日俱增,其对公立医院资金流动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医院应加强医保结付管理,对医保资金结付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找出拒付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减少因违规治疗等管理不善原因被医保机构拒付而形成的坏账损失。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自费病人欠费的催缴和“110欠费”的管理;第二,加强对预收医疗款的管理。很多医院并不重视预收医疗款的管理,认为病人只要住进医院了该交的费用最后总是要交的,而且中途不停催费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但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忽视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特别是对于需要向外筹集大量资金的医院来说。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预收医疗款的管理,病人入院时根据病种预收医疗款;入院后,每日由住院处进行费用跟踪,在各病区管床医生、护士长密切配合下,对欠费病人及时下发催款通知书,要求病人交清欠费。此外,医院也可考虑加强与银行合作,大力推广预存款,借助收费窗口、自助机等手段提高预存率:一方面使门诊病人可以通过现金、银行转账方式预存到就诊卡,另一方面,保证住院病人住院余款也可直接返回就诊卡转门诊预存待下次消费;第三,科学编制预算,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最大程度争取财政拨款。目前,很多地方的卫生计生委根据新《预算法》的要求,将各医院的预算执行进度纳入了单位绩效目标考核指标,而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与获得的财政补助预算安排挂钩,而且挂钩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因此,各医院应该结合财力可能和资金需求测算,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避免因为预算与医院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无法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同时要加大预算执行进度,最大程度争取财政拨款,提高资金运行效益。
(2)拓展外部筹资方式。首先,积极探索PPP模式,需求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可减轻政府债务负担,使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门槛更低、更宽,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能更好地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运营效益及服务质量。
其次,在维持原有信用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广泛采用商业汇票进行结算。商业汇票按承兑人不同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由于开具纸质版商业汇票手续比较复杂,电子商业汇票已越来越受青睐。医院如果采用商业汇票的方式进行结算,医院为出票人,而供应商在拿到商业汇票后,可以选择到期承兑、转让,或者到开户行办理贴现,商票保贴额度纳入医院的综合授信额度。一般来说,银行承兑汇票除了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外,还可能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该比例取决于银行与医院双方谈判结果,可能为0,也可能更高。实务中,银行在为医院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时收取30%的保证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相较之下,商业承兑汇票开票没有保证金,而且没有任何开票费用,对医院来说财务成本为零。因此这一业务品种可以为医院带来更多实质性的便利,可被列为对设备、卫材及药品供应商的首选结算方式。在医院与供应商的博弈过程中,如果处于卖方市场的供应商拒不接受商业承兑汇票,可采用银行承兑汇票予以结算。在维持原有的延期付款期限下,开具商业汇票变相延长了付款期限,有助于改善医院资金流动性。
3、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控制财务风险
医院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成本是指组成医院资本结构的各种资金来源成本的组合,即个种资本要素成本的加权平均数,是评价、选择筹资方案及衡量资金结构是否合理的依据。医院要对筹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筹资方式进行比较,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点来选择最佳的筹资结构;在构建筹资结构时,不仅仅要考虑资本成本最小化,还应重视财务风险的控制。医院应根据医院实际资金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中长期负债及短期负债的比例及还款期,减少医院的还债压力,最大限度优化医院的筹资结构;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的转变也为医院财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应对每笔票据到期日做好台帐,及时对银行账户回款,并做好应急机制,安排财务付款人员AB角,确保商票正常兑付。
四、结语
公立医院在融资管理过程中,要增强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在遵循“筹措合法、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经济和结构合理”等原则下,结合实际需求和自身实力积极拓宽筹资方式,构建具有公立医院特色的筹资模式。通过多渠道筹资,确定最优资金结构,保持适度负债水平,发挥财务杠杆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医院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并制定好应对措施,有效地规避筹资风险。另外,医院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盘活医院资金存量,用好医院资金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瑶、张昌宽、马晓静:德国公立医院筹资与运行模式研究[J].卫生管理与改革,2014(11).
篇7
一、现有医保支付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现有的世界各国比较常用的医保支付方式主要分为预付制和后付制。预付制是根据预先核定每个人、每项业务的按病种及疾病诊断所需的医疗费用,预付医疗服务费用总额支付给医院,其改革支付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但是在过程控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措施,容易导致服务质量低下以及较高比例的就诊率和住院率。后付制主要是按照服务项目付费或服务单元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支付,其优点在于测算直观、容易操作。并且管理成本比较低,在医学科技成果以及服务项目的更新发展方面更有帮助。但是该项支付方式与医疗收入直接相关,容易增大需求,例如重复检查,大处方,检查次数过多等,这样对于一些高精尖仪器的使用,会增加其使用频率造成过度使用,难以控制费用。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医疗支付等方面的改革,以及《?P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将我国医院容易出现的“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进行了医疗服务规划与管理。将我过目前采用的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根据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付费的方式进行了完善与改进。避免出现一些医院和医生向患者进行多检查、多开药等方式获得更多成本偿付。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根据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查,我国的医保覆盖面积与第三方支付费用所占医院收入比重成正比例关系,即医保覆盖面积越大,所占医院收入中的比重也越大,并且保险机构对医院的控制力度也越强,除此之外,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够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并且能够控制费用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制度的公平,对医院收支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医保结算中心代表医患付费,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与定点医院进行协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医院的收入进行规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进行改善,也可以对多开药、不合理用药等现象进行控制。总之,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对医院财务方面的管理能够产生更多有益的影响:
(1)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收入以及成本的内部控制方面产生一定的压力。通过利用支付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减少医院的一些高精尖器械的使用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内部进行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其次,总额支付能够促使医院控制医保费用,使医院能够自动降低成本。
(2)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医院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医院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算约束,使医院的收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此外,与医院主动建立联系,能够提高加强对医院费用水平的控制。避免不必要的资金以及物质的浪费,达到收支平衡。
三、加强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相关对策
患者的自付费用负担与医院的纯收入一个不能增加,一个不能减少是医保改革方式的主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既要做到能够对医药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又能够保障医疗的服务质量。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不断改革,只有采取单病种费由管理制度以及改革临床路径等方式才能有效的保障医疗的质量,对医疗费用进行合理控制,使其透明度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医疗价格与实际价值的统一。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疗收入进行明确的收入核算,确保收入与支出的账目的准确性,减少坏账和拒付帐,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2)根据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医院的医保病种的支付方式进行改革,使其价格和价值做到统一,积极对成本的核算进行管理,积极参与医疗保险制度相关的定价和谈判。
(3)与临床的实际数据相结合,对其成本核算进行数据修正。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院经济管理;思考
医院经济管理是医院按照医学科学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经济手段,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行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就必须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把握住医疗市场运行规律,在兼顾医院社会性的同时,通过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医保付费逐步取代传统医院收费
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加入了社会医疗保险行列,尤其是新农合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这就使医保结算中心作为代表患者付费的第三方,具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它通过与定点医疗结构的协议全面规范医院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医院收入来源的方式,即由直接收入演变为预算收入。自此医院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医疗人数的多少,从而使医院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2.“以药养医”逐步成为历史
以往医院收入大部分源自药品加成,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药品差价来获取。然而随着医保政策的改革,国家药品流通体制也在不断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结束了“以药养医”的时代,药品加成收入被逐步取消,医保患者目录外的药品使用也进一步得到规范,如医保结算中心就医保内费用刚性要求的规定。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改变经济管理方式,将运行效益的提高转移到医院成本控制和潜力挖掘方面,而无法继续在药品差价上找效益。
3.医院间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不再单纯只姓“公”,民间资本逐步渗透进医疗领域,民营医院开始抢占公立医院市场。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医疗市场的变化,并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去求医的理念也逐步演变成医疗机构之间争夺医疗市场的战争。公立医院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效益,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我国医院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医院忽视经济核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医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物力,尽可能的优化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节约和物化劳动的目的。医院成本管理通过其经济效果反映出来,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提高医院医疗技术的同时,通过控制运营成本,优化经济核算,从而取得最好的医疗质量,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应,成为医院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正是当前医院所没有做到的,故由此导致医院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又存在大量药品、物质和仪器设备的积压和浪费。
2.医院缺乏“经济责任制”
我国公立医院过去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社会公益性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策和政府指令干预较多。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医院各项建设和技术发展都比较缓慢。同时,由于缺少“经济责任制”,医院各级领导对医院的经济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也就不重视加强和改善医院经济管理。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医院的拨款和补贴日益减少,这就迫使医院必须有效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途径
1.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兼顾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医疗服务既有别于普通的商品交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由于医院是带有福利性和公益性性质的公共服务,市场不可能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配置,也不可能对医疗服务进行公平有序的分配。因此市场经济不仅对医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积极效应包括: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医患双方双向调节;提高了医院经营与经济管理的意识等。负面影响包括:重治疗,轻预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扩大了医疗消费差距,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等。要想对所有的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配置,单纯依靠市场手段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政府调控和布局,如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医疗服务价格调控,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供需信息实现对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医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在合适的领域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手段,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即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加强成本核算,合理使用资金
(1)增强成本意识
医院管理层要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培养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强、经济管理知识丰富、懂业务和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管理专家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设置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经济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规范医院各类经济行为,加大经济管理力度,对内部经营管理实施监督,拓展对外合作,强化医院支出的计划性和效益性,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院的精神,千方百计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要切实落实各项经济管理措施,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督促单位和个人积极贯彻。医院可以通过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将成本控制任务分解到具体各个单位、科室和个人,并与单位科室绩效、个人晋升相挂钩,以此增强全体职工的经营意识,有效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效益。
(3)提高成本效益
医院的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怎样通过有效的资源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就正好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卫生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对改善医院的经济管理,促进医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健康发展
及时、安全、有效的医疗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基本要求。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上下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改革,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和监控系统。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到医疗服务全过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比如过度医疗、滥用药的行为在管理上不作为终究要受到惩罚,是管理层对医院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通过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使运行监督、医院经济管理有章可循。尽快研究制定出入院标准、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诊疗技术规范、用药管理规范,把这些标准纳入日常管理的内容,并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依据,从而实现“医院合理投入、医疗低成本、病人低消费、医院合理收益”的新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经济管理的改善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从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医院现阶段各项经验的总结,使医院经济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和和科学化轨道,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同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爱斌.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5):41-42.
[2]王昕.医院的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N].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85-188.
篇9
【摘要】
从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出发,分析了执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疑点和难点,以期为完善医院财会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院财会 制度
2010年12月31日,财政部印发了新《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这是贯彻医改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提高公立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透明度和公信力、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和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目前,新财会制度已执行两年有余,执行情况如何?医院有什么困难?是否达到本次财会制度改革的上述目标?这些都是制度设计者及主管部门较关心的问题。笔者从医院财务管理、会计实务出发,分析了执行新制度的疑点和难点,以期为完善医院财会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医院总会计师制推行难
医改文件明确提出了“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改革要求[1]。《医院财务制度》第六条也指出:“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 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制度一直以来是医院财务工作者的呼声,总会计师加入医院领导层,可从财务角度参与医院决策,在班子成员的集体讨论中履行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职权,为医院的资本运作、 战略决策、 经营风险管理和业绩的衡量与控制等重大经营行为提供财务技术支持,发挥在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中财务专家的作用和优势。
但医院实施总会计师制却并未被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医院领导层所重视,新制度再次提到总会计师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必要性和可行性[2]。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参与医院没有实施总会计师制(88.16%),只有小部分实施了总会计师制(5.26%)[3]。公立医院推行总会计师制难,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干部职数,由于没有在医院领导职数中明确规定总会计师领导职位、没有落实领导职数,在一些设置总会计师的医疗机构内总会计师也没有进入领导班子,或一些单位考虑需要也仅能设为院长助理,在医院实际管理中没有财务运行决策权,其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2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难
《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预算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明确提出是全面预算管理。《医院财务制度》第十条明确规定: “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 并分别在第十一条至第十六条中详细列出了各个预算管理程序的规定,增加了预算执行率和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两类财务指标, 用于考核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 增强了预算考核的可行性。但医院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预算文化
部分医院认为医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医院尚未形成预算文化,医院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够,财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比较普遍,预算的可行性不高。实际工作中, 有些医院的预算普遍成为申请经费的工具, 而不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重编制,轻执行, 医院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2医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分析和考核
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数医院正在或已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但在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反馈和考核方面,使得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随意性较大, 难以对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 失去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编制也仅成为财务部门的行为, 缺少业务部门的参与, 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具体实施时比较薄弱,难以做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的“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
2.3医院预算批复
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医院往往要编制两种预算,即除编制财政部门要求的部门预算外,还要编制医院内部预算。两者除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支出的金额相符外,其余的收支分类科目金额是不相同;部分地市人大只批复部门预算,不批复医院的内部预算,医院内部预算的批准及调整经院职代会表决后执行。
2.4收入预算难以逐级分解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要严格执行,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但控制医药费用的相关规定禁止医院对科室下达收入指标,且卫计委刚颁布的“九不准”2规定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深化医改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且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两者的矛盾让医院难以适从。预算层次也大多只停留在院级收支预算上, 没有深入分解到医院各级部门和科室。项目预算例如科室购买大设备的支出等不计算收益和成本,没有筹资预算和投资预算, 这不利于预算管理的精准性, 必然会导致决策的不科学。
3成本管理推进缓慢
新医院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明确提出了成本管理的目的、方法及原则,并对核算的基本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为医院核算及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医院实际执行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
3.1成本核算分摊难
新医院财会计制度明确了各级成本核算的概念,提出了医院成本对象核算方法,说明了各级成本核算对象间接成本分摊参数的内容,但并没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因此大多数医院认为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间接成本成为“大难题”:如果要做到科学、精确、合理,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如果用简便的方法,并不完全公平合理。如科室内部或科室间的协助,特别是临床科室出门诊、会诊、多科合作、科室移交病人等情况下均很难分清人员的人力成本,以及划分科室的收入与相应的成本。关于四类科室的三级分摊,对分摊参数的选择难以把握,迫切需要明确指导。医院对间接成本分摊标准理解不一致,造成直接影响医院成本的真实可靠,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失真的成本信息难以对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使得管理者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3.2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开展的医院较少
大多数医院由于成本核算基础差,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成本数据采集相对比较困难,加上临床部门对于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的认知度不一,增加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难度,开展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的医院较少。
3.3成本核算结果难应用
由于大多数医院在新制度实施前已进行科室成本核算,核算目的主要用于内部绩效考核,而新制度要求的成本核算往往跟之前方案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医院暂时只用于对外报送报表,没有真正使用其核算结果数据,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进行改进。
此外,部分医院提出由于无配套软件的实施,以及缺乏人力的支持,也是开展成本管理的主要困难,包括模块无法更新、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无法兼容难以取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重复劳动等。
4具体会计实务缺乏指导
由于医院财会人员对新制度增加的内容、科目理解不透彻,进而影响实际工作中账务处理,工作相对滞后。比如医保结算差额的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问题、批量购置单价较低、但总额较高资产是否入固资问题,涉及今后报废处置的问题、对于以前年度错账调整的账务处理等等,新制度中部分条款仍然较为笼统,实际工作中难于操作。例如《医院财务制度》第五十条“……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根据规定的管理权限,报经批准 后及时处理”。究竟这规定的管理权限在哪一级?例如医院对结算差额的处理,可以根据制度直接在结算当月冲减或增加当期医疗收入,但在实际操作时,为避免结算当月一次性确认全年结算差额对真实反映当月财务状况的影响、更好地体现收支配比原则,可进行会计专业判断及会计处理:即根据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结算的历史数据,估算结算差额的预计比例,每月将该医疗保险机构实现收入乘以预计差额比例,计入预提费用,实际结算时再冲减预提费用。
毋容置疑,新制度比原有制度更为科学、进步,但也比原制度更复杂、灵活度高、操作难度大。上述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医院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细节指引,加强培训等,才能达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和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医院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6.
篇10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改革如何遵循现代化理念,与时俱进,趟过“深水区”,走向成熟和成功,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公立医院改革要求,能够有效改进医院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保障医院公益性质的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医院制度的总和[1]。迄今为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仍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其设计重点在于保证医院现代化管理功能的实现,但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仍面临不少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建立和完善科学长效的保障机制,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作用,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面临的问题
1.1政府监管失灵
在计划经济时代,医院产权大多隶属于行政主管部门,医院因自身不具有法人产权和自,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目前,虽然计划经济已向市场经济转变,但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政府对医院监管权力过大,医院领导班子全部由上级组织部门任命,院长负责医院的全面工作,却无法选择副职,管理权力和能力多受限制;政府对医院事务直接干预的随意性过大,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实现,势必影响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在调整权责的时候,基于权、利、责一致性的要求,在扩大权力的过程中,应同时强化责任,而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只对卫生行政部门权力集中巩固较为重视,而相应的责任,却缺乏有效的强化[2]。医疗卫生领域各行为主体没有统一集成的法律规范约束,甚至一些基本的责任问题没有用法律予以明确,规制机构间存在冲突或协调机制缺乏,相互推诿的现象履见不鲜,规制体系运行效率无法让人满意。另外,医院的财产所有权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其作为医院的监督管理者,与医院的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且医院的经营绩效无法实际及时地测量,在监管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缺乏收集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缺乏效率和责任心。政府缺乏对医院相应的监管控制和责任介入,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治理不到位,政府定价与价格管制,非但没能产生明显正面效应,反而抑制了价格的合理竞争,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上涨。
1.2补偿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财政补助模式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来说较为不利,基于差额补助模式,医院在越少的收入下,将会付出越高的成本,从而能够得到越高的补助,这样会极大的损害医院增收节支动力。在不同级别、情形和地区的医院中,补助也缺乏灵活和差异性。另外,政府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对医院投入比例过低,物价部门严格管制基本医疗服务费用标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所得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并长期维持在低于成本的水平,正常劳务收入相对偏低,只好依靠“以药补医”补偿,医疗费用飞速上涨,人民群众医疗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在当前医院总收入中,占据主导位置的大多是药品加成收入,依靠医疗收入医院的收支平衡难以维持。现行公立医院改革计划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取消原有的药品加成,补偿途径缩减为财政补助和服务收费两个渠道。但是国家财力有限,政府短时间内难以明显的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服务的定价机制仍未完善,补偿机制与保障机制改革没有同步进行,将严重制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3职能部门协作不良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在实施当中,需要多方的共同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卫生服务体系当中,行政管理体制应当实现多部门协作,但在我国医院监管过程中,多个部门分担职能,职能定位不清楚、交叉管理内容较多、责权不明确、工作制度欠规范及随意性过大,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工作重心,办事规程过于繁琐等,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部门协作[3]。另外,由于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在实际管理中容易发生管理调控的越位、错位,难以形成高效率的监管,因而提升了医院的成本,同时降低了约束力和执行力。甚至在某些利益驱使下,行政管理,破坏了行业秩序,对公益性及服务性管理则相互推诿,管理严重滞后。
1.4法人治理机制不明确
在当前诸多医院当中,法人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产权所有者变更型、管办分开型、政事分开型、内部管理机制变革型等,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医院管理制度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医疗体制改革仍存在不少“短板”,如政府支持投入不到位、监管不善,医院产权不明确、内部管理落后,制约了医疗保障、药物供应保障和公共卫生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医院管理实施方面,流程设计欠合理,管理模式生搬硬套,过程管理不到位,关键环节无法有效控制,致使管理成本高,效果差[4]。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管理,直接干预医院的运行,使得医院经营自受到制约,法人主体地位无法真正实现,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对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非常不利的。
2建立和完善长效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
2.1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首先应明确政府定位,对监管制度、监管法律法规进行建立和完善,通过立法的方式,对部门职责、职权、义务和权力等加以明确,从而对监管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外部监管体系当中,除了监管医院外部运行机制以外,还应当有效的监管医院外部管理制度的管理者[5]。对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能,应当不断强化,确保能够有效的行使监管职权。对于医疗服务的监管人员,应不断提升综合管理素养,着重培养其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对外部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应进行有效考核,从而确保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外部监管体系的核心,其保障措施是否得力和到位是医院做好各项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通过开展多元模式的监督与管理,每年就1~2个监管专项内容进行督查,强化医院“姓公为民”的意识,提高运转和管理能力[6]。
2.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补偿机制
现代医院的补偿机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补偿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全方位考虑政府、医院、患者、社会等各方利益,以全民医保为支撑,加大资金投入,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又保持医院的公益性,形成降低成本、价格调控、财政补助、医保基金支持的组合驱动模式,对财政补助的方向、额度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保证医院人员的保险经费和政策性亏损补助等,进一步规范医保结算方式,努力解决欠费问题,国家出资、多渠道筹资共同承担应对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特困病人、“三无人员”实施医疗救助造成的欠费问题。在地方医疗事业发展中,应形成良好的社会融资机制,大力吸收社会、企业的捐助。针对医院成本核算,应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对医疗服务价格,也应相应的进行调整,对医疗服务成本及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加以体现。对于现代医院建设的历史债务,应通过医院收支结余和财政补助的方式共同解决,逐步消化,使医院的收益得到优化和提升,从而更好地保障现代医院管理制度[7]。
2.3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保障措施
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应当对内部经营机制保障措施加以完善。其中,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两个保障部分。对医院薪酬制度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反映出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职称制度应逐步取消,建立专科医师、住院医师等制度。对人才考评体系应进行完善,逐步建立责任明确、充满竞争活力、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坚持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聘、考核上岗、能上能下、评聘分开、双向选择、优胜劣汰、择优聘用、减员增效等方式方法,不断地丰富和优化医院的人才储备,结合人才的专业分工,依据保障机制正常快速运转需求的性质和特点,对所有人才进行分类和编组,合理调配资源,实施专业保障,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8],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对于财务管理制度,也应向现代化迈进,不断的优化、改进和完善,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对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进行强化,建立以诊疗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预算管理等为主要抓手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从而更大的节省医院成本,促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
2.4明确法人治理机制,理顺法人治理结构
医院管理的好坏,院长既无明确的政治责任又无严格的经济责任,上级部门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存在缺陷,院长缺乏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医院的事业发展必然产生严重影响[9]。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法人治理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则在于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的建立及治理结构的明确。管理过程中,防治结合、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基层首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通过对医院法人治理的施行,针对信息、技术、人财物的管理,对管理体系与管理架构进行完善,解决好监督权、所有权、决策权和经营权间的关系,建立起权责体系,将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关系进行明确划分,更好地实现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让医院拥有更大的经营自,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保障机制的作用和效果,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提高医院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现代医院管理当中,通过建立和运行科学长效的保障机制,通过各个保障环节间的互联与融合,实现各保障体系高效运转[11],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不足和困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才能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赵莹莹 单位: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科
参考文献:
[1]朱夫,万祥波,杨扬.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目标与关键问题和路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4):250-252.
[2]闵锐,汪琼,张霄艳,等.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10-12.
[3]方鹏骞,张霄艳,张凤帆,等.对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公益性与生产性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2):1-3.
[4]姜振家,杨武,张岩,等.医院管理培训机制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2,10(3):23-25.
[5]吴婉云,李娜玲,杜仕林,等.广东省试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9):5-8.
[6]陈丽丽,严艳清,曾叉霞,等.完善为部队服务的护理训练保障机制探讨[J].医院管理,2012,19(6):547-549.
[7]王飞,邱海鸥,王乐民.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现状与发展[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3,2(2):128-132.
[8]王光华,郭雪清,肖飞,等.医院信息中心三级运维保障机制的设计与实现[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7):642-644.
[9]张平,吕春梅,董碧莎.在落实院长负责制中发挥医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6):477-478.
- 上一篇:医院后勤部工作总结
- 下一篇: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