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图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图的含义

篇1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同样,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函数图象及性质。也必须从“数”与“形”两个方面去探索。利用列表、描点、连线三步骤画一次函数图象时,观察分析函数图象,易于发现函数的某些性质。同时,反之也可求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有利于对函数关系式的更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已知两点如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画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如y=2x+3。列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并连线。此时判定(1,5)是否在该函数图象上,(2,8)呢?学生可归纳如何判定点在函数图象上,即将点坐标分别代入函数关系式,若左右两边相等,则在。若左右两边不等,则不在。反之,用待定系数法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有两个未知数,k和b,则需要已知两点,可求出函数关系式。这里的待定系数法是将某个解析式的一些常数看作未知数,利用已知条件确定这些未知数,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例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kx+b(k≠0)的形式,要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关键就是确定k,b的值,如果已知式中变量x的两个取值和相应的多项式的值,就可以得到两个关于k,b方程.从而求出k,b的值,达到确定这个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目的。可总结求一次函数关系式的步骤:1、设出函数关系式为y=kx+b。2、将两点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得出两个关于k和b的两个方程。3、解这两个方程。4、将k、b的值代入y=kx+b 。

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3)和点(2,-3),(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判断点C(-2,5)是否在该函数图象上。

解:(1)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

依题意得3=-k+b-3=2k+b

解之得:k=-2 b=1

所以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

(2)将C(-2,5)代入y=-2x+1左边=5,右边=5。所以左边=右边。

即点C在该函数图象上。

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位置与k、b的符号关系

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位置与k、b的符号关系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发现的:

画几个k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及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观察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如y=2x,y=2x+3,y=2x-4。y=-3x,y=-3x+5,y=-3x-3学生易看出当k相同时,函数图象是平行的。且也可观察到:

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

当k

那么如何用数来解释这个形呢?可用画图象的步骤去验证:当k>0时,x>0则y>0,所以坐标为(+,+)。当x

对于一次函数y=kx+b,因为与y=kx平行。所以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当k

y=kx+b中的b为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当b>0时,交于y轴的正半轴。当b

所以当b>0时,这无数条直线有一个共同特征,都过一、二象限(y轴除外)。

所以y=kx+b中,

当k>0,b>0时,图象过一、三和一、二象限,即过一、二、三象限。

当k0时,图象过二、四和一、二象限,即过一、二、四象限。

同理,当b

所以,当k>0,b

当k

这些知识,都必须熟练掌握,因为它是解决问题的依据。而通过图象来进行识记是不容易忘记的。

篇2

机械制图是大多高等院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本必修课程之一。

机械制图是用图样确切表示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学科。图样由图形、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组成,是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技术文件,常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为使人们对图样中涉及到的格式、文字、图线、图形简化和符号含义有一致的理解,后来逐渐制定出统一的规格,并发展成为机械制图标准。各国一般都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国际上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中国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制定于1959年,后在1974年和1984年修订过两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字:高职 CAD机械制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众所周知,高等技术职业学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培养高技术以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能运用所学的职业技能以及基础理论,通过深入了解、分析观察,解决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机械制图以及CAD课程就是应用型很强的教学课程,通过对其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更易接受应用性较强的知识,为国家生产做出贡献。

1 高职学校机械制图与CAD教学发展现状

1.1 CAD制图教学发展现状

对于很多高职学校来说,目前CAD教学的贯彻实施不够彻底,大部分学校将CAD教学变为一种自动教学模式。在CAD教学方法上,多数使用软件系统,而实践应用技术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学生不能及时体会CAD教学的深刻含义,不能将其与现实技术应用事故相结合。因为高职学校学生缺乏识图及绘图相关能力,而且其综合文化素质也不是很高,即使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达到一定技术要求也需要一定时间,从而很难按照企业的需求完整的做出标准的装配件图。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来说,教授CAD制图的教师不一定是机械专业,所以在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前提下,教师不能将CAD制图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那么会降低学生对此门课程价值的深入了解,从而不能灵活运用软件进行机械设计以及制造。所以,改变CAD制图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1.2 机械制图教学发展现状

机械制图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它是工学必修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CAD制图教学则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职学校开设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按照国家的标准培养绘图、识图以及制图的专业人才,然后将其所学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目前,对于机械制图课程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宽广的想象力。因为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一般都是利用常规教学模型或者传统挂图进行讲解,在黑板上演示图形制作,让学生熟知其原理以及实际操作方法。学生后期的巩固练习也相当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空间思维能力下降,后期巩固练习就会感到疲惫。所以,针对这一发展现状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培育出更多技术人才,为现代化技术产业做出贡献。

2 高职学校机械制图与CAD的关系

很多高职任课教师没有将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相区分,认为学校只需要开设其中一门便可。其实这种理解有很大误区,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认为是同样的一门课程。

机械制图培养的是看图与识图的能力,而CAD教学培养的是绘图的技巧,其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事半功倍。CAD是一种制图工具,其教学核心也是告知如何绘图。机械制图是CAD教学的开始,其教的是制图前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为学生在后期的制图工作中提供保障。机械制图将制图中复杂图样、组合体或者集合图形剖析,然后用CAD作为工具进行绘画。机械制图与CAD制图不完全独立,两者有着相互影响作用,只有学会机械制图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CAD绘图。

3 高职学校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模式结合的应用

3.1 CAD在机械制图国际标准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机械制图的最终成图都要符合《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此标准也是机械生产中最基本的技术性内容。CAD制图的基本设置中需要纳入机械制图的标题栏、字体记忆线性画法等,而圆弧连接需要纳入CAD几何制图练习中。

3.2 CAD在组合体视图中的应用

对于制图教学来说,组合体视图的讲解算作是难点以及重点之一,而且其出题重点大多会是针对补缺线或者第三视图的补充。在讲解中,会通过实物模型对照以及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函授,一般采用线面分析法或者形体分析法,也可能两者同时进行。听课学生需要对线面以及几何体的基本投影特征深入了解,然后通过大脑思维想象能力,在脑中描绘出基本组合体的形状或者各部位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但是,由于高职学校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约束,学生一般很难纯粹靠想象描绘出需要的几何图形,而且一般教学中所使用的模范模型都是比较简单,大多不能组合在一起表达需要制作的图的效果。所以对于复杂的几何组合体的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建模,运用CAD中的AutoCAD。在建立的模型中,让学生画出三视图,然后学生根据建立的二维视图建立三维实体。一般的教学过程都是从简单往复杂转变,运用切割法或讲练结合法将二维视图变成三维实体。用CAD进行建模有好有坏,好处就是对模型的整体或者局部可以自由变换,让学生清楚地看见模型的每个细节,还可以对模型自由转动,清楚看到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位的衔接关系。通过数次操作,学生会对空间中的点面线有比较深入地了解,而且可以将其与三视图相结合,脑子里面会呈现一定的模型形状,这样会不断提高学生学习CAD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

3.3 CAD在剖视图中的应用

剖视图的观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机件的内部构造。较多槽或者孔导致图形结构形体以及虚线都比较多的复杂模型就可以用剖析图的方法去了解其构造。由于图形的线条比较交叉重叠,所以剖视图的讲解很有难度,学生很难想象出其实体形状。剖视图的讲解一般是以假想为前提,学生不知道确切的剖析部位,也不知道哪些地方应该被剖切,需要在哪里画剖切线。这样都对剖视图的表达造成不便,所以需要运用CAD的AutoCAD对剖视图进行建模,在模型中进行剖切,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剖析整个过程。AutoCAD的绘图工具中有剖切功能,可以剖开各个零件,分析其内部结构,而且可以自动设置剖切方位,分析不同方位剖切对最终图形效果的影响。这样更能深刻地了解剖视图画法。

3.4 CAD在零件图中的应用

高职学校培养专业型的人才必须掌握零件图的识别,因为这点关系到学生的求职竞争力。用人单位也会考察其这方面能力,因为这个能力非常适用于实际工作中。标题栏、尺寸、视图以及技术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CAD的标题栏中含有样板文件可以参考,可以用CAD建造三维立体视图模型,尺寸可以通过CAD工具栏的各种工具去设置,必须对尺寸标注命令或者其样式设置方法进行详解解释。表面粗糙程度可以按照块的属性纳入技术要求中进行讲解。将所有的可能的讲解方式结合,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增强授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4 高职学校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模式整合的前景展望

机械制图单独进行研究便是一门趣味性不大的理论学科,其主要教授的都是作图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将CAD与机械制图整合教学,不仅丰富了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改变了其教学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的趣味教学方式。CAD制图就是直接设计图形的三维立体模型,没有很强的理论知识。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CAD制图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其制出的成图效果也越来越好。CAD制图教学不断地被推广,发展速度不断提升。CAD制图教学的实施为工厂生产产品带来便捷,极大提高其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工厂生产利润。

综上所述,要想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信心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或者方法手段,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并且通过自我动手实施练习,提高其作图技巧,综合发展其全面素质。机械制图以及CAD教学有很大发展前景,因为其可以在有限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及兴趣,使授课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针对这一发展目标,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改善教学模式。随着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一定会为国家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5 结语

CAD与机械制图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将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相辅相成的学科综合教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并培养实践技能。通过不断的课程教授过程,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其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思考范围也会不断开阔。对于教课教师来说,其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综合提升。但是此教学方式也不是完美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人才需要,变更课程教授重点,培养更好的专业性人才,为国家生产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幼龙.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芳丽.“双元制”下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06).

[3]杨晓琪.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J].教学研究,2011(10):119-120.

[4]唐克中.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谭玉萍.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零件测绘教学中的实施[J].职业,2009(06):47-48.

篇4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绪论课

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学案等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备教材

首先是了解机械制图学科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其次,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在了解机械制图的绪论是如何编写的,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后,了解绪论在机械制图中的地位,知道上好绪论课的重大意义。

中国已经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大批这个行业不仅需要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批成熟的机械机电技术工人,作为一名机械机电专业的学生,机械制图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备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是不理想的,对基础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多数学生的思维灵活、好动、聪明,是他们的特长。他们来职业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专业的,专业课很吸引他们。他们是第一次学习专业,但是绪论课能不能上好,对他们以后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很重要。特别是老师,他们在初中多数收到了老师的冷遇,在新的环境中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对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影响很大。老师要知道学生你的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能给学生吗?要为学生上课提供体现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个体性、人性化的“货源”。“货源充足,琳琅满目,各取所需”,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学习方法”的落实。了解学生的层次,为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1.任务一,导入。通过投影仪放三个画面:一对小鸟在树枝上啾啾的叫唤声;两个外国朋友早晨见面的问候good m(早晨好);一双鞋子和一双鞋低的图像。从第一个画面开始让学生来说画面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动物语言、人类语言、服装图形导出――工程语言。老师进行概括,工程技术图样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之一,故素有“工程语言”之称。工程图学是研究各种工程技术图样的理论和应用的科学。机械制图是工程图学的一部分,它是专门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2.任务二,为什么引进任务。我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之一,制图也是历史悠久。

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规、矩、绳、墨、悬、水”等绘图工具。自制一些图片,如:公元前1059年,周公画的建筑区域平面图送给成王作为营造城邑之用;宋代的李诚于1100年完成的《营造法式》,附图占了6卷,其中有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详图,画法有正投影、轴测投影和透视;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一块“兆域图”铜版。

解放前科技不发达;解放后国家制定了《机械制图》标准。一弹二星的成功发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工程图学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的发展历史,几千年的古人尚能做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对学好机械制图充满信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3.任务三,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作图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2)学习机械制图的任务。培养画图能力、培养看图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任务四,学习机械制图的方法。建立空间想象力,坚持空间一平面一空间,依照实物看图纸,多看、多动脑、多问,理论结合实践,相信你的识图能力会提高很快。举个实例让学生观察:

5.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检测反馈。让学生自己表达在本课的收获怎么样,和平时学文化课的有什么不同。

6.老师总结、布置作业。图中自有黄金屋,图中自有颜如玉。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按时完成每一次作业,相信同学们都能够对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信同学们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坚定学生的信心。

课后作业:(1)寻找服装裁剪书,了解平面图形。(2)寻找立体建筑图及建筑图纸。(3)寻找立体零件及零件图。

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个作业。

篇5

关键词:能力本位 机械制图 改革 

 

机械制图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具有一般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识读和绘制能力,达到职业岗位所需的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是机械制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能力本位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索。 

一、设置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能力本位的机械制图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了解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掌握和运用技能;让学生有健康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针对以上情况,设置如下能力目标。 

一方面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有关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一般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能力。 

另一方面是素质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口头表达及沟通能力,自学及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等。 

二、进行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加强直观教学和形象教学,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想象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于刚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对抽象的图样所表达的含义没有感性认识,缺乏学习制图所需的各种能力,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入手,多采用直观教学,降低学习难度,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课堂上可利用模型、多媒体反复演示,让学生有更多的感知形体的机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构思物体空间形状的能力。还可带领学生到实习车间和工厂参观,了解各种机械的实际用途和使用原理,让学生有更多的形象储备,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识读和绘制图样的技能。 

2.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行动能力 

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为核心,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按能力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收集信息、分析、决策、实施等环节将任务完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协作进行,扩大学生交流及教学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今的制造业需要具有较强可塑性、适应性、创新性的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所以职业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必要的操作训练。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手工小制作。比如在学习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三面投影体系;在学习基本体的三视图时做一些基本体的模型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二是安排测绘实习课。要求学生对零部件进行拆装、测量和绘图。三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机械类工厂的加工图样供学生阅读,加强与实际生产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对国家标准的记忆,对工艺结构的了解,对技术要求的熟悉,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采用体现能力的评价模式 

根据课程教学项目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灵活、科学、简便且能体现能力的评价模式。评价的标准不局限于“对”或“错”;评价过程不仅是对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表现。对小组的评价,不是以哪组的方案最优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也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6

教学目标,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机械专业;大机械基础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机械专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专业,时至今日它之所以仍然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一个完备而坚实的专业基础体系――机械基础。这里所说的“机械基础”不是一般意义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当中的《机械基础》,而是指广泛意义上的“机械基础”,它涵盖机械类专业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与技能,我把这种机械基础观称之为“大机械基础观”。在“大机械基础观”下,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如下内容:

1、机械制图知识技能与《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

机械制图是工程界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它以机械图样为研究对象,并利用机械图样设计意图、进行技术交流、指导生产实践、进行技术革新,因此,作为机械专业人员必须掌握机械制图的知识与技能。

机械制图的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基本规定、机械图样的画法原理(三视图、点线面以及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尺寸标注的有关规定、图样的表示方法(视图、剖视、断面及其他表示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等。机械制图的作用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变成二维平面中的图形――绘图,将二维平面中的图形变成三维空间中的物体――识图。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图还延伸到了计算机辅助制图,如Auto CAD、CAXA)等内容。

根据以上知识技能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Auto CAD、CAXA)》等课程。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

要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就必须保证零件的几何参数的准确性。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受机床精度、计量器具精度、工人技术水平及生产环境等因素影响,其几何参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几何量误差。误差虽然不可避免,但却可以控制。为控制几何量误差,人们提出了公差的概念。为检测零件的加工精度,人们建立了测量的概念和测量体系。因此,“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公差关系、表面粗糙度、技术测量及检测等部分。其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识读;了解形位公差的基本内容、代号含义,掌握其代号的标注方法;了解表面粗糙度评定标准及检测方法,掌握其符号、代号标注;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量具的掌握其使用方法;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和基本方法等。

3、工程材料及其处理知识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或《工程材料》课程

机械专业是以机械(机器和机构的统称)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的机械装置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零件组成的,而所有的零件都是由实实在在的材料制成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机械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多为金属材料。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因此在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有工程材料及其相关处理的知识。其具体内容包括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力学性能、内部结构以及材料的处理、材料的成型工艺等内容。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根据专业需要,开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或《工程材料》等课程。

4、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机械零件知识与《机械基础》或《机构与零件》课程

从事机械工程的人员,必须掌握常用机械工作原理与机械传动、常用机构、机械零件的有关知识,因此在机械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包括以上内容。

根据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根据专业层次不同分别开设《机械基础》或《机构与零件》等课程。《机械基础》或《机构与零件》。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常用机械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轴系零件等部分。该课程以“机械”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做简单的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等。

5、机械设备控制技术知识与《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的自动化和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课程。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液压传动与气压控制技术”、“机床电器控制技术”、“可变成控制技术(PLC)”等内容。

6、工程力学知识与《工程力学》课程

机械构件在工作中经常会受到各种载荷作用,在载荷作用下构件会产生不同程度地变形或破坏,当变形或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构件失效。要想使构件在预期寿命内不失效,提高工作可靠性,在构件设计、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必须对其受载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以上知识要求,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工程力学》课。该课为我们根据构件受载情况研究构件强度,根据材料力学性能合理地设计构件截面形状和尺寸,使机械安全、可靠地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7、数控加工知识与《数控加工基础》课程

篇7

关键词:中职;《机械制图》;改革;体会

一、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门槛急剧降低,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普遍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础知识偏弱。一部分学生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们习惯于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很容易丧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目前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作为中职学校,这几年的机械专业的确很红火,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较多。而中职生们一般都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较淡薄,空间想象力较弱,刚开始学习《机械制图》课程,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二、培养目标分析(即企业要求)

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工人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读懂设计人员画好的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坯料,选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装备,完成该图纸所示零件的制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看懂技术图样是首要的,只有能读懂图纸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出来。

三、教学反思

(一)课程特点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是学生入学后就进入学习的新课。课程以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训练贯彻始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决画图和识图问题(其中以识图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很抽象,教学过程中非常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二)现行教材主要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尝试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目前各类中职学校选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这些内容:国家标准在制图上的基本规定、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图样的表达方法、常用件的表示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等。其中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零件图的内容等是该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所在。

(三)学生学习结果分析

近几年,我连续担任了几届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虽经努力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该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后的掌握情况不太满意。每届总有部分学生接近一无所获。当然,由于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是有较为可喜的进步。

四、教学革新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前面所述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毕竟,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学好这门课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要以“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注重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识读和应用图样的能力,以会“读”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以致用,以适应企业需要。

为此,教学中我们对有些内容进行了舍取和简化。如在讲授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时,结合企业要求,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弄明白图样上相关常用件的含义就行了,具体参数的解释在《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中有专门的阐述,无需更深了解。至于轴测图部分的内容,它主要是帮助学生空间想象的,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可以不去了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实物制造教学法。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注定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智力类型更适合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合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的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专业基础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讲解组合体特别是切割类的组合体的投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分析的步骤,运用切割类组合体的读图方法,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或泡沫塑料等材料让学生一步步完成该形体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对该图样的识读。与此同时,当学生完成上述制作后,结合学生制作的实体,对相应的点线面投影加以分析、讲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点线面正投影法投影规律的理解。这种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的动手过程里也包含了部分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通过制作的完成,为以后加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

2.模型——图形对应法。在三视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参照大量不同的实物模型,绘制出各模型对应的三视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它们对应起来,以此来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他们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以正投影法为理论支持的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做教学中的指导者,做问题的制造者,做学生学习的咨询对象,做学习结果的评判者。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模型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学习有些内容时变得相对容易,但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用模型表达清楚。因此多媒体的运用比模型更能起到效果。我们在讲解两个圆柱体正交形成相贯线的知识时,可以把由不同直径的圆柱体相贯而形成相贯线的几种情况用动态的课件制作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这种规律,让学生学习。我们在学习截交线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出一平面沿不同位置截过一基本体后的各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截交线的形状,这样就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4.加强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中,正投影法是理论基础,读懂三视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构造能力,为识读图样打下基础。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独立完成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这就说明光有空间想象力还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能掌握那些图样中所能表达的其它有用信息。比如学生要能通过图纸了解相关的尺寸基准的知识、尺寸公差的含义、形位公差的含义、表面粗糙度含义等,这些内容的掌握一定要用“加工”的概念来加以演绎。离开了相关知识的支撑,这部分内容就变成空中楼阁,难以理解。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对于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了这一“交流语言”,一切都无从谈起。《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由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为了适应形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地探索出符合学习主体——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8

关键词:中职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51-03

一、中职校《机械制图》低效教学的现状

(一)学科体系的教材建构。教材呈现形式学科化,不适应中职校教学需要。中职校历经课改实践多年,学科化的教材课程体系不断经受改革挑战[1],《机械制图》教材版本不断更新,但综观新旧不同版本教材实际,虽编者力求能体现一些课程改革的理念,但课程综合化的主线仍以学科为主,未能改变传统单调的章节形式,课程内容不能紧贴生产操作一线,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能力较低,只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

(二)学习主体地位缺失。表现为教师观念尚未转变,仍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制图课程因它的独特性,课堂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综观这些课型,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组织结构仍脱离不了传统模式,没有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依然基本是听讲―做笔记―练习,被动接受训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配角,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三)学生内驱力激发滞后。表现为学生学习热情未被激发,学习能力未能真正提升。《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传统教学方式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不爱问也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无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真正形成读图能力,为了应付考试,出现了“背图”的现象。而且,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由于读图的障碍还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中职校《机械制图》教学效能的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2]“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外驱”走向“动机内驱”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首先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设计出便于学生探索的任务,课堂上引领学生通过对任务的认识、分析,尝试、深化、拓展和总结,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读叠加型组合体》内容取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机械制图》,原教材按知识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兴趣,也难以理解,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模块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将知识的讲解融于学生的绘图过程中。[3]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本任务内容选自模块1项目2组合体,组合体根据组合形式分为叠加型组合体、切割型组合体和综合型组合体,画、读叠加型组合体视图主要采用形体分析法,画、读切割型组合体视图主要采用面形分析法。为便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根据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将组合体分为三个子项目,首先帮助学生分别熟练掌握应用画、读叠加型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和应用的画、读切割型组合体的面形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两种方法来识读综合型组合体。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六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1.创设情境,导入任务。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学生想象:自己已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机床操作工,要完成零件的加工,必须能够读懂图纸,从而导出本次教学任务――读叠加型组合体三视图。情景的导入将任务与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岗位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方法引导,分析任务。教师的示范引导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搭建思维框架。理解读叠加型组合体三视图的基本步骤:(1)画线框分形体。用彩笔在主视图中画不同的线框;(2)对投影想形状。运用头脑风暴法,学生自由讨论、分析三视图表达的基本形体的形状;(3)合起来想整体。分析各基本形体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3.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了读图的形体分析法,在学习任务书的引导下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自主探究,合作完成任务。在绘制轴测图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形体分析法(此环节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在绘制轴测图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感知读图的形体分析法。

4.难点剖析,深化任务。学生要通过“找不同”游戏,根据变化的主视图想象组合体的形状,分析各基本形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找出可对应的俯视图和左视图(当然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轴测图的绘制,进一步理解封闭图框和图线的含义)。

此环节将枯燥无味的学习变为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不停的讨论、争论,反复地应用形体分析法读图,反复比较判断不同的的图框和图线进行,在游戏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索封闭线框和图线的含义,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在学生深入思考探讨后,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深入讲解。

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只有当个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在上个环节中,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本环节的讨论、分析,学生能够逐步地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的深化、细化和归纳,学生真正学习的发生使突破教学难点成为可能。

5.清晰思路,拓展任务。学生在教师讲解后需要反复练习强化理解和应用知识,以形成读图能力。在本环节安排了2个挑战性题目,让学生按照前面的步骤读图,画出轴测图,并补画视图、漏线。

6.总结梳理巩固任务。通过教师梳理、学生个人小结、互评、教师总评及拓展训练,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

三、中职校《机械制图》“任务驱动”的教学成效

中职校《机械制图》“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也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能。[4]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中职校《机械制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知识的讲解融入一个个任务中,让学生在挑战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产生了获取知识的需求,在主动求知的前提下学习知识。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合理设置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产生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当代的中职生大都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越是“强迫”他们完成老师下达的“死”命令,他们就越是要想方设法与你“作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契合了学生们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心理,使学生们倍受刺激,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使学生感到兴趣十足,使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三)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小组内的研究、探索与互相帮助,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宗旨;各小组间的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情境教学”,能够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成功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批阅和学生评价表的分析可知,90%以上的学生已具备了正确的读图能力,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冬梅.《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2]徐良.以“任务引领型”模式推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效果[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4).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多媒体演示 传统板书 优势互补 辩证关系

机械制图是一门既强调制图的标准化,又注重实践运用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面对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如何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机械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图样的通用性?如何有效、快速地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三维空间,使其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的图形世界里自如地转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具备掌握中等复杂零件和装配件的识读和绘图能力?这几点是教师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和任务。

笔者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的设置,详细分析了多媒体演示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各自具有的优势和辩证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二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互补。现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和感悟的一些典型教学方法和经验,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针对传统板书教学表达的局限性,坚持适时、合理、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演示

机械制图课程所讨论的对象是三维空间中的立体机件,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建立立体空间。因此传统的板书教学表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多媒体演示就能很好地加以弥补,其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解决了木制模型教具数量有限和类型单一的问题

在机械制图的实际教学中,能够使用的木制模型教具数量有限,教师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在黑板上绘制三维图形。同时,现有的木制模型教具体积较小、形体简单,教学直观演示类型单一化,教师不能便捷、充分和多角度地展示复杂的形体结构。以上种种原因降低了教学效率,影响师生的互动。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AutoCAD、3DstudioMax、CAXA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备课时绘制出机械制图教学内容需要的平面图或三维建模素材,利用PPT软件制作出色彩丰富、立体模型多样化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随时调用图样和模型,在课堂小结和复习课时进行浏览和回顾,为机械制图教学合理扩充了教学的信息量。

2.有效地解决了复杂零件和装配件的教学演示问题

对于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件图,教师没有模型教具可以演示,传统的教学教具就是挂图,这种方式显得刻板、枯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产生教师“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到:“装配图”章节的内容是本课程的总检验,因此本章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本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因此针对识读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章节内容的讲解,多媒体的演示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讲授“识读铣刀头的装配图”这一章节时,笔者就精心绘制了铣刀头的二维平面装配图和三维立体装配模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我们通过对整个铣刀头图文并茂的分析及动画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铣刀头复杂的整体结构、拆装过程以及工作路线和原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真实地看到整个部件的装配过程,如同将企业的装配现场搬到课堂,这种教学优势也是学生到企业参观所不能实现的。

3.有效地实施灵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机械制图课程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明显缺少文化类课程所具有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师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而授课对象又是中职的学生,他们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薄弱、理解力较差。为此,笔者抓住这类学生好奇心理强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根据章节内容和知识点,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灵活性、趣味性、多样性带入课堂。

针对“剖视图”章节的内容,在“引入新课”的环节,笔者巧妙利用PPT演示色彩鲜艳图片的特点,在屏幕上显示一个青翠碧绿的大西瓜。这张生活化图片的出现,在教学内容严谨、规范的制图课堂上显得不同寻常,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大西瓜所吸引,非常好奇。

笔者随即点动鼠标,在屏幕上闪出“猜猜看,是熟瓜?还是生瓜?”,课堂立刻开始热闹了,学生叽叽喳喳一片讨论声。笔者看到时机已到,便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西瓜内部的情况,方法只有一个,用刀切开西瓜,才可一目了然”。同时,屏幕上显出三个字“切西瓜”,笔者又询问学生老师把“切西瓜”改成“剖切西瓜”,含义没有改变,可以吗?”这时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回答。笔者在屏幕上显示“剖切西瓜”四个字,继续提问学生“我们要想清楚地了解西瓜的内部情况,可以采用剖切的方法。请问,当我们面对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机件,如何能清晰、准确地观察和表达这个机件呢?”。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剖切机件”。于是笔者在黑板上写下“剖视图”三个字,这时就可以顺利进入讲授新课的环节了。

针对“剖面符号”一节的内容,剖面线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绘制剖面线在教材中有近120个文字进行描述。笔者在备课时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了若干简单机件剖切后的剖视图,并且填充正确或错误的剖面线,例如:剖面线间隔相等,或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同一零件的剖面线方向相同,或不相同;剖面线用细实线,或粗实线绘制等等。在课堂上利用PPT逐一演示这些图片,采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选择题方式,对提问加以判断,选出正确答案的图形,将文字形式的概念转化为图形的方式,直观、清晰,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苦恼,效果非常好。

笔者根据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不同,坚持适时、合理、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演示,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达到了传统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

二、针对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坚持发挥传统板书教学方法的优势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和技术的推进,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更加普遍。但是,教师往往专注于制作精美的课件和采用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容易忽略对授课对象心理特点和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频繁地或是完全依赖于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会逐渐弱化,在学生眼中,教师似乎就是一个电脑鼠标的操控者,甚至导致离开了多媒体,教师就无法讲课的局面。

笔者在适时、合理、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演示授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坚持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涉及国家机械标准规定和规范的课程,在课程的绪论中,就强调“工程图样不仅是我国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也是国际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不同国籍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能读懂。图样的这种通用性特征正是凭借制图标准的权威性来保证的,否则设计人员之间,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无法进行技术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笔者在开篇授课时,就对学生强调制图标准和规定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法制性,并且通过讲解企业中各种图样表达失误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在绘制和识读图样中的疏忽和错误可能给企业生产带来的不便和经济方面的损失,以及给自身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使学生在接触这门课时就已树立很强的标准化意识和法制观念。例如:在“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授课中,笔者坚持使用尺规绘图的板书授课方式,做到板书工整,线条清晰,为学生示范讲解尺寸标注、多边形、圆弧连接、手柄等图形的绘制,让学生亲眼看到教师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真绘图,画错的线条擦掉重新绘制,没有丝毫的偷懒和取巧。笔者的这些示范性板书教学行为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基本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成就感

技术工人在企业经常需要现场绘制产品改造图或修配零件的加工图,受工作环境和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尺规绘图和徒手绘制草图的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着手,在讲解“基本体”和“组合体”章节的内容时,除了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演示,仍然坚持规范的尺规板书绘制组合体三视图和徒手绘制立体感鲜明的轴测草图,使学生对教师从“心悦诚服”到主动效仿。在课堂和业余时间,笔者经常会看到学生在面对制图作业时,主动在草稿纸上绘制轴测图来验证三视图和补画的漏线是否正确,不仅提高了作业的质量,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为识读和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铺垫了伏笔。

在“装配图”章节授课结束时,笔者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绘图纸上用尺规绘图抄画教材中的铣刀头装配图。同时笔者也会和学生一起完成这项作业,在限定的时间内交作业,利用多媒体扫描进行演示,对作业进行评比,为机械制图这门课的结业共同交出满意的答卷。由于笔者在制图教学中始终贯穿板书绘图的授课方式,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绘图习惯,所以他们都能欣然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最后的大作业中彰显无遗,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总之,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国家机械标准规定和规范,具备空间思维能力,有效形成空间思维模式,最终能够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零件图和装配图为目的。因此,如何更加合理、优化地配置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板书在教学中的比例关系,使二者的优势恰如其分的互补,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仍然需要继续思考和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一、课程现状分析

《机械制图》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通常为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按照基础知识、投影理论、三视图的形成、基本体、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及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等顺序来组织设置课程内容。这种课程结构是按照知识体系、认识规律构建的,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学生花大量时间训练基础知识,而日后工作需要的工程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训练,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教学效率。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对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作了一定的探索。

二、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将实践项目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也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①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②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③让学生进行项目制作,使学生学以致用;④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项目参数的选择和计算,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学习,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通过项目的引导解决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

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

(一)项目的选取设计

首先,要为教学选取(或设计)一个合适的项目,一般该项目应该完成如下任务:①项目要能够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项目要尽可能地涵盖本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知识,既要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本阶段的核心内容,又要能让学生以此为基点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扩展。②项目的难易程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即项目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能够入手的任务,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这样才能积极地讨论应如何完成项目所要求的任务。

(二)课程内容的规划

以项目任务方法进行教学,相应的课程内容也要重新规划、编排。我们在实施的时候,考虑工程中常用的四类零件: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叉架类零件,以它们为基础组织编排。首先以工程图样为基础,使学生有一个从零件到装配的完整概念。然后选择典型的齿轮油泵装配体为项目原型,训练轴类、盘类和箱体类零件。另外,为了知识技能完整全面,增加了叉架类零件。为了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我们在课程内容规划时以工程图样项目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辅线,相互补充,使学生知识、技能全面发展。

(三)项目的执行和实施

1.营造职业氛围。由于机械制图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引进工程项目,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例如,首先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制(或切割)模型,培养空间能力。再根据模型理解绘制工程图样,实现操作能力。最后进行知识技能的拓展,实现职业能力。

2.训练基本技能。《机械制图》课程要求学生能识图和绘图。因此,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如图框、标题栏的绘制,点、线、面、基本体的绘制,图线的国标(GB)规定等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看图时,必须仔细分析视图形状的差别,搞清楚视图中每一个点、线、封闭线框的空间含义,把构想出的空间形体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错误的形体中得出正确的立体形状。

3.培养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各种企业的实例,在教学班中组织项目组,优化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将学生按组划分,每组5-6人,由教师将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组合成项目形式,下达项目任务书。组内学生再根据项目任务通知书,共同讨论、想象、思考和绘制,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评价执行结果。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项目教学法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

(四)项目实施的心得和思考

1.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机械制图》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投影知识、机件的表达方法等知识的能力,而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无疑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细化、分解,形成课前预习模块、课内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并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项目教学法按实施步骤要求学生在教师分配完任务后自己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学生直接参与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项目内容来源于生产企业,所以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尽早了解企业、熟悉企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注重能力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属于探究型教学方法,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学习兴趣。

5.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在项目教学法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第三方评价),而且评价的方法也多样化了(包括纸笔考核、语言表述、实际操作、作品评价和行为观察评价)。各种评价方式综合应用弥补了以往单一评价的不足,能够较真实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真正效果。

四、结语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但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了高职高专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成荣.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9-13.

[2] 熊野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药剂专业任务引领型课程教学探索[J].职教通讯,2008,(7):43-45.

[3]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4] 徐兵.“项目导入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2,(11):27-28.

[5] 杨国威.在制图测绘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圈,2007,(9):84-85.

[6] 乌云高娃.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J].职教论坛,200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