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发展建议

篇1

关键词:地下商业、经营状况、规划发展

一、地下商业的产生背景及类型

1、地下商业的产生背景

地下商业物业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是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这些地下物业可以暂时做成商业物业,增加政府经营性收入。

(2)是随着城市核心商圈里土地资源的限制,有些开发商将目标瞄准了人气非常旺的商业街地下空间。尤其是地铁的建设,为在核心区建设地下商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3)政府需要通过建设地下街道来疏导地面拥挤的消费人群,达到交通便利和美化城市的目的。将地下街道规划建设成地下商业,既可以取消原来的人行过道和人行天桥,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又可以通过引进商家进行投资建设,节约财政投资并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做到一举多用。

2、地下商业物业的类型

地下商业物业通常以以下几种类型存在:

(1)是长条形状的地下商业街,一般设在核心商业区内一条干道的地下,顺延着这条干道,它能够与干道上面的商业物业呼应,如深圳CBD地铁公司地下商业。

(2)是矩形或方块状的地下商业城,类似将一个只有一个楼层的大型商场建在地下,如深圳中信地铁商城。

(3)是在地铁站内的通道内,规划设计许多临通道的商铺,如深圳世界之窗站台内的商铺。

(4)与地铁通道直接连通,同时又是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一部分,如深圳COCOPARK、万象城等。

二、深圳地下商业状况分析

1、深圳地下商业的基本状况

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普遍存在人口拥挤、土地资源稀缺等问题,所以在建设地铁的同时开发了大量的地下商业。如东京地下街遍布全城,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地下街就有17条,其中东京火车站前的八重洲地下街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在香港地下商业也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但深圳对地下商业的开发利用是随着地铁、过街地道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才在近几年兴起的,深圳具有开发地下商业的几个有利因素:

(1)深圳的气候炎热,阳光强烈,如果管理得当,地下空间将是非常舒适宜人的场所。

(2)深圳的地铁规划建设四通八达,主要人流将是通过地铁进行承载和输送,为地下商业的人流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3)深圳城市中心可控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对于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口密度最高的深圳来说,对地下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符合现实状况。

(4)深圳已建成的或在建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几乎都与深圳地铁进行无缝联结,这种状况有利于市民养成在地下商业进行消费的习惯,有利于将深圳地下商业做大做强。

目前深圳地下商业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处于一个很低级的阶段,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深圳市地下商业的开发将成为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的新亮点,从世界上类似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效果来看,深圳地下商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投资机会,

深圳目前已建成的地下商业主要分布在地铁沿线主要站点内,地处商业繁华地带,如中信地铁商城、华联街地下商城、华强地铁电子市场、东门地下商业、世界之窗地铁站内临通道街铺、车公庙丰盛町地下商城等等;正在建设或规划的有深圳CBD会购地铁商城、荣超国际地下商城、华强北赛格地下商城、后海体育公园地下商业等等,这些地下商业都是与地铁无缝联结。

2、深圳地下商业的经营状况

为充分了解深圳地下商业的经营情况,对上述已经营的地下商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1)地下商业的租金大多参考路面临街一层商业的租金进行招租,所以租金、售价普遍较高,具体见表1。

由于地下商业的地价较低,甚至有的是作为配套项目以相当于零地价的方式交由开发商进行配套开发利用的,从表1的租售价可以看出,深圳地下商业的开发商均可获得较好回报,如果用来出租经营大多可获得15-30%的回报率。

(2)由于地下商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地下商业消费氛围还未形成、以及租金太高等原因,大多数的商户经营不理想,经营亏损的比例较大,经营商户变换较为频繁。

(3)除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配套的一部分的地下商业均经营较好外,目前在经营中的多个地下商业均存在规划布局混乱、定位档次不高、无特色、购物环境不理想之共同特点,如东门地铁商城、华联地下商城、华强地铁地子市场等,造成高租金低环境的现象,而且这不单是个别商业面临的问题,而是全行业急待破解的难题。

3、深圳地下商业的经营状况原因分析造成深圳地下商业目前经营状况不甚理想的原因比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1)首先与深圳当前这几年的商业经营环境有关,近几年由于新增商场较多、商业面积大量增加,商业经营竞争压力明显加大,许多商场中的商户包括临街商户均经营较为困难,地下商业的商户经营压力更大。

(2)与整个地下商业的规划有很大关系。地铁的建设规划没有对地下商业考虑得很充分。怎么做、出入口如何设计等都没有充分考虑进去,深圳地下商业可谓有些先天不足。

(3)深圳的地下商业缺少整体的规划,是影响生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地下商业经营没有特色,经营内容雷同,经营品种混杂,缺少大的品牌连锁商家进入。

(4)地下商业的业态组合也存在一定问题。地下商业的定位一定要与地面已有商业相结合,形成互补、融合和借势的关系。比如世界之窗站,观光客、旅游者很多,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相应的业态,而别的站点可能就不具备同样的人流,也就不能照搬。

(5)深圳地下商业还不具备不可获缺性和首选性,开发商缺乏“放水养鱼”心态,消费者没养成在地下商业消费的习惯,也是导致深圳地下商业一直冷清的一大原因。

三、深圳地下商业规划发展建议

(1)地下商业首先从设计阶段就要充分研究分析,要求做到具创新性、有市场差异、先进成熟的、灵活组合的新型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商业设计应从国内外较成功的、较有特色的地下商业设计中提炼出相应的设计元素。

(2)地下商业要充分考虑高档商业气质,考虑目的性消费场所和功能使用的多变性,注重地下商业品牌的塑造。

(3)地下商业要充分考虑对自身人流、周边经过人流、地铁人流的合理组织,通过设计引导商业人流的联系;大型公共空间面积适当,既可作商业活动又具备组织人流功能,形成趣味空间;公共连廊部分或灰空间同样需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4)在商铺平面利用规划时,切勿为了多规划一些出租面积或出租柜台,而影响了商业的过道、降低了购物环境的舒适性和档次,目前普通存在此问题。

(5)地下商业一定要有一个特色差异品牌定位,要求统一招商、统一经营、所有租户均不能自行转租。如果地下商业是分散招租的、可任意转租的,则以后的经营管理容易出问题,而且管理起来也较为困难。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划分,可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由于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入稳定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外资银行的陆续登陆、企业融资方式的调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及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甚重视。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推动,国内各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开始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领域。使中间业务的品种、规模和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1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的年增长率约为30%,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功能和收益的贡献度在逐步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

(一)品种少,层次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分业经营所限,只能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务型业务上。很少能利用其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从事诸如代客理财、为企业并购或资产重组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智力型业务。

(二)规模小、盈利能力差

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1980年就达到了22%,1996年上升到了39%;2006年,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经营收入的平均比率为1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盈利能力不强。

(三)科技服务手段相对滞后,精通中间业务的人才匮乏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服务手段程度很高,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客户服务系统滞后。中间业务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人才储备不足。

(四)市场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金融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所以中间业务市场竞争自律性与监管性不强,中间业务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比如把中间业务当作吸收和稳定存款的手段而非一种相对独立的创利途径,从而竞相压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办理权而为客户倒贴费用等异常现象。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环境不成熟

分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服务领域。如与保险、证券业相关的代客理财及金融创新工具等收益较高的新兴中间业务产品研发范围有限。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因此难以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和档次。因此与外资银行品种繁多的中间业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关于中间业务管理的一项空白,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此外,还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信贷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银行传统业务的辅助手段,在人、财、物上投入少,起步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经营理念上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明确,市场定位存在偏差,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

(四)同业恶性竞争,市场培育不够

商业银行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银行间竞争目标的趋同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中间业务少收费和不收费。巨大成本投入而产生低收益的现象,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性不强,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使各商业银行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中间业务创新的源动力,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由于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再加上中间业务被当作可口的“免费餐”的不正常市场消费现象,抑制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正常快速发展。

(五)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由于员工远离信托业、证券业。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人才则更加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三、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把存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各种资源优先配置在存贷款业务领域。今后,随着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必须对中间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在财务和人力资源上予以大力扶持,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分步发展中间业务

发展中间业务,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紧跟经营形势变化。挖掘市场需求。适时开发业务新品种,扩大中间业务领域,增加收入来源。但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银行的水平,因此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分步进行。首先,应大力发展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如汇兑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在研发中间业务产品时,要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细分客户群体,树立自己的品牌。其次,可为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投资理财服务,积极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策划及项

目融资、信息咨询、基金托管等。再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带有一定潜在风险的中间业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同时控制好风险。

(三)规范同业竞争,加强行业自律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应摒弃“价格战”这一粗放的经营方式,树立以产品取胜、以服务取胜的经营理念。对于资源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以最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原则去协调,实现双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最敏感的收费标准问题未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明确收费管理权属,坚持统一管理,有限浮动的指导原则。在对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基本收费标准,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上述因素有限浮动,既防止恶性竞争,又能体现中间业务成本、风险、收益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有偿服务观念宣传力度

虽然从银行卡的年费开始,普通居民对银行产品及收费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但商业银行的收费工作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商业银行应加大有偿服务宣传力度,逐步培养社会群体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知度。培养收费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既需要银行业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来实现,同时银行自身也要改变回报客户综合贡献的方式,以增值的服务而不是通过减免费用的方式赢得客户。

(五)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

中间业务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投入,力求建立起先进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与实务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对从事比较复杂的中间业务开发和交易的高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GTS;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4-0065-04

GTS是Global Treasury Service或Global Transaction Service的英文缩写,通常被译为全球资金管理服务、全球财资管理或全球资金服务。GTS业务是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的账户开立、收付款结算、现金流动性管理、账户信息报告、国际贸易融资、资金保值增值及相关短期融资安排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其重点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流动资金管理解决方案,而不是分散地进行相关产品的销售。现金管理是GTS业务的核心产品。在欧美银行,GTS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和词汇,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这一名词还有些生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GTS业务日益成为国际性商业银行维护和巩固客户关系、满足客户个性化资金管理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产品和手段。而随着我国现代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GTS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势必成为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

大力发展GTS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GTs业务是商业银行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构建自身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维护与客户长期稳定关系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内静资金管理水平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优秀企业,为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成本,迫切要求银行根据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全面、高层次的全球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GTS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取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

同时,GTS产品具有一定排他性,特别是在客户投入一定财务资源实现与服务银行电子渠道的对接后,客户一旦使用了该家银行的资金管理服务,在一定时期内则不太可能更换服务银行,这也使得GTS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实施复杂、周期性较长以及与客户密合度高等特点,成为稳定客户、维护与客户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GTS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是增加非利息收入、改善收入结构、稳定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收入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在成熟市场上,GTS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盈利空间。据安永公司估算,近年来美国市场上GTS业务年收入额高达230亿美元。自90年代末以来,GTS业务被世界上很多银行视为业务和收入新的增长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美国银行等国际一流银行都将GTS业务列入未来发展的重点,并设有独立的GTS业务单元。特别是,GTS业务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它所涵盖的现金管理、资金转账、外汇交易、清算、国际结算等产品,均能产生巨大的非利息收入。据统计,美国银行GTS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0%,其中近一半为非利息收入。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了高速发展,但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还十分显著。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尽快改变长期以来以资产业务为主导、获取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迅速转向提供金融服务获取非利息收入、提高资本收益率的经营模式,实现业务结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GTS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势在必行。

中国的GTS业务虽刚刚起步,但更具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收付款业务市场交易金额将从7.7万亿美元增长到83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8%。这一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21.5个百分点,居各国之首。正是看到GTS业务的市场和盈利空间,在华外资银行均将其作为市场竞争的一项核心产品,纷纷在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加大了对此项业务的投入。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资银行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之前,迅速将资金管理业务做大做强,率先占领市场,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从花旗、汇丰、美国银行等先进欧美银行的经验来看,其GTS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有效的组织管理架构;二是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经营模式;三是丰富的产品序列、精细化的产品管理以及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机制。而在上述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在组织机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设立统一的GTS组织管理机构,业务协调发展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欧美银行GTS组织机制和我国银行具有本质区别。欧美银行一般整体实行业务单元制,并在其公司与投资银行单元下设独立的GTS业务单元,横向集销售、客户服务、产品开发、人事、财务、企业战略等职能和权力于一身,纵向实行垂直条线管理,并按产品或客户细分为不同的销售团队和相应支持团队。

与这些欧美银行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多为总分行体制,没有专门的GTS条线,GTS业务的各项产品及服务多分散在公司业务、国际业务、会计结算、电子银行等多个部门管理,总行业务部门对各分支机构也没有相应的人事及财务管理权。这一体制导致了如下问题:

1.管理模式分散,业务流程复杂,效率较低,职责不清,协调难度大。GTS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综合的资金管理解决方案,并以有效的交付渠道整体实现方案功能,而不是向客户分散地销售资金管理产品。欧美银行GTS业务单元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各种配套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提升这个优势,并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灵活及时进行相应调整。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GTS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从业务管理的角度难以使这么多部门共同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而且各个部门在职责划分和管理目标上相对独立,不是以GTS业务发展和收益增加为统一目标,跨部门管理带来矛盾和

冲突难以避免,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单个部门的管理需要,还会以牺牲业务发展机会为代价,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特别是,欧美银行多将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服务纳入GTS业务板块之中,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提升其为客户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能够提供与欧美银行类似的贸易类产品和服务,但一般在产品管理上由国际业务部门单独负责,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较少交叉,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客户的国内和国际资金管理服务需求,影响了对客户需求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并进行综合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2.没有针对GTS业务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现行制度难以配合业务的发展。欧美银行GTS组织体系中有一套针对GTS人员的完整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和程序。这套制度通过特定的程序将全行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个员工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中,首先保证员工的个人工作目标与全行和本业务单元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然后再通过科学的衡量标准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并给予其相应报酬和奖励,这样就将员工业绩和报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保证了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没有统一的GTS管理机构,就无法针对性地制定考核和激励制度,如果采用现行考核和激励制度,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由于考核和激励不到位造成的脱节现象,难以达到GTS业务发展的目标。

3.人事和财务管理制度安排不能满足全球资金管理服务业务发展需要。欧美银行GTS业务单元具有自己的人事决定权和财务决定权,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多没有独立的人事和财务决定权,有关决策须经人力资源部门和计划财务部门批准。业务部门相应权限的缺乏也会导致运行效率的降低,出现配套措施制约业务发展的现象。

(二)在经营模式方面,统一销售、分散管理的方式不利于实现GTS业务的专业分工和“流水化”作业

欧美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存在显著不同。欧美银行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团队(见下图)一般包括客户经理、全球资金管理销售人员、信贷审批经理、投资银行经理、项目实施和客户服务人员等,不同团队负责客户的不同业务需求。

欧美银行在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的每一阶段都有专业人员负责,各司其职,互不交叉,密切配合。其职责分工和销售服务流程见下图:

与欧美银行不同,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没有专业的GTS服务团队,GTS业务的销售人员由身兼数职的客户经理承担,客户经理既负责GTS产品的销售,也负责信贷产品的销售,还负责客户关系的日常维护和客户需求的挖掘等工作,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GTS业务中,在信贷产品短期内利益更大的情况下,资金管理服务的销售得不到保证。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国内银行也大多没有专业的产品经理团队为客户经理提供专业支持,在销售完成后,缺乏专业的实施和客户服务团队保证实施效率和售后服务质量。

(三)在产品管理方面,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产品研发能力较弱

一是产品种类不丰富,现有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收费依据。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GTS产品在大类上没有显著区别,但各类产品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服务,没有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收费缺乏科学量化依据。而欧美银行的产品更为丰富,信息技术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各类产品中,使用更为方便,收费依据更为科学合理。

二是缺乏科学高效完善的产品研发机制,新产品开发速度慢,对原有产品的二次开发能力较弱。欧美银行的GTS单元有专业的产品团队对GTS所有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研发,拥有研发预算的主导权和决定权,产品研发贴近客户和市场,效率较高。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产品由多个部门管理,研发力量分散,有限的研发资源不能集中使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业务部门对产品研发的预算没有决定权,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新产品和原有产品新功能的研发主导权在电子银行和信息技术部门,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调整部门职责,推进业务单元制建设,搭建集中统一的GTS业务平台

根本上来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关键在于缺乏更能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能够独立运作的专业机构和业务运作机制。因此,若要使我国商业银行GTS业务水平达到质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整合资金管理服务业务,重构资金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及业务运作机制,推进资金管理服务业务的专业化运作。要改变当前总分行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业务单元制建设,在对公业务板块设立独立的GTS子单元,建立完整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赋予其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将GTS产品销售职能、对公电子渠道建设职能、本外币结算产品的管理职能等一并纳)kGTS业务单元之下,系统地为客户提供统一的GTS产品和服务。

(二)改变现有业务经营模式,分离客户经理职责,建立专业的资金管理销售、实施和售后服务队伍

要按照GTS销售人员直接或GTS销售人员、客户经理共同进行GTS产品的专业化销售,在销售过程中由产品专家提供专业化产品支持,销售完成后移交相关的项目实施团队进行协议签署和系统安装,并由客户服务团队提供售后服务的模式构建业务流程。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客户经理职责的分解和改变,更是建立GTS产品销售流程的基础和资金管理业务顺利开展的保证。可以先从着重建设相关专业团队入手,再过渡到从机制到流程的体制性变革。

(三)加强产品管理,优化产品研发机制

篇4

沈阳大学 110044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快在金融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并且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极大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对策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日益成熟、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飞速发展,一种熟悉而陌生的事物一夜之间席卷中华大地,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以如此瞩目的姿态向我们大步走来。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带给传统银行巨大冲击。因此,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成为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1、传统服务模式僵化,客户体验有待提高

去银行办理业务总是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排队时间过长、办理业务缓慢,面对内容繁杂的合同无所适从。即便是作为优质客户去银行办理理财业务,也同样会遇到困扰。种类繁多的理财项目,让人一头雾水的解释条款,这些并非是每个人都能轻松看懂的,大部分要依赖理财经理的人为解释。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知道是否真的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产品,理财经理的专业能力在帮助我们的同时却没能解决信息透明的问题。

2、产品过于传统,创新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银行间竞争逐步加剧,利率市场化号角不断吹响,商业银行已将产品创新摆在了重要战略位置,但由于监管威慑和相对保守的经营理念,产品的开发依然因循守旧,无法打破旧有模式,表面丰富的产品线下,是单一的产品模式。而新兴互联网公司天生饱含创新基因,没有历史包袱,产品开发思维更加开放、大胆,加上监管层对新生事物较高的容忍限度,使得他们在产品的研发中充分博众家所长,结合互联网的丰富实践,能够推出让潜在客户耳目一新并乐于买单的产品。

3、银行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传统客户开发模式后劲不足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优势,引入大数据概念,在打通销售渠道的同时建立了目标客户的精确制导体系。如余额宝的兄弟“招财宝”等与小额贷款和P2P相关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是将大数据发挥到极致,在风控、客户拓展等方面更加科学有效。而传统商业银行虽然近几年来一直在做着互联网金融的开发工作,却因力度不够、思维滞后等原因没有突出成效,依然在同质化竞争中享受着乐此不疲的红海,没能形成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客户开发策略。

4、线上金融服务短板明显,短期内无法挑战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传统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大军虽然在最快时间内做出了反应,纷纷祭出自家开发的“宝宝”产品,试图跟上时代的脚步,但与阿里金融等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依然只是形似而神离,核心竞争力无法在短期复制。无论是理财类产品还是授信、P2P等产品互联网金融占尽先天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拥有庞大的网络用户为其买单,传统商业银行想要在保住传统业务模式基础上对其构成威胁在现阶段难以实现。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1、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拓展服务平台加强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在这几年发展迅猛,很多互联网大公司已经渗透到传统银行行业当中,使得他们的发展开始变得举步维艰。现今,互联网金融态势良好,因而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相较于其他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在其销售理念与途径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实现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上,就算只有一元,客户也可以享受收益,这也是余额宝注重用户体验的一方面。简单来说,余额宝做到了“随时随地销售产品”。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并没有给客户提供一个良好服务体验,门槛较高且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

2、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创新丰富产品线

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的理念实施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上,进一步市场调研,进一步换位思考,加强创新,更为精准的把握到客户的服务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以达到最大化用户体验。同时还要扩散在传统网银的支付,甚至借贷款等业务上进行业务创新。例如,与业绩好、流动性强的公司进行合作,理财多样化,比如余额理财及T+0货币基金支付功能等。余额宝之所以一经推出就引起巨大反响,从侧面反映出了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能带来的效应。

3、大数据经营战略,通过强化客户开发针对性摆脱同质化竞争

大数据经营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余额宝就是依靠大数据才可以做到精确、准确的销售。当前,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使人们的生活形式、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将客户的偏好加以区别对待,无论该客户是哪种类型的客户都可以制定精准的产品,并依据大数据制定经营战略,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避免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客户资源和系统优势应被商业银行广泛利用起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推广和共享,银行+电商的商业模式的实现;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百度等搜索引擎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4、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深化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共赢未来

互联网金融具有十分强大的线上服务功能,拥有海量的客户群,支付快捷方便、操作容易都是其优点。但传统商业银行依然存在自己的优势。首先是在提取现金方面,商业银行能够使客户实现提现,但是余额宝目前无法做到;其次是余额宝基本只能进行网络消费,而商业银行却能提供实体店铺的刷卡消费。由于目前余额宝并没有开展线下服务的内容,即便是其网上支付性能能够超过商业银行,但是对于余额宝或支付宝来说,其资金的流动还需要经由银行卡来实现。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余额宝这一劣势,将自身的线下优势利用起来,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安全、快捷的服务功能,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户。

作者简介

吕瑶,辽宁大学博士,沈阳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

篇5

【关键词】高校商业街;城市化;对策

一、高校周边商业街的特点

1.商品价格普遍较低

因为学生的可支配支出全部来自家长给的生活费,所以消费水平有限,因此,高校周围的商业街往往以物美价廉著称。

2.餐饮行业特别兴盛

虽然商业街也会有各种小商品,但总的来说,餐饮行业是最为兴盛繁荣的。无论哪个高校周围的商业街,餐饮行业永远都是最兴旺的。

3.经营者日益年轻化,营销活动也更迎合学生

随着80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商家也越来越年轻化。各种网络红人如“烧饼帅哥”、“豆浆西施”也层出不穷。年轻人往往头脑更加灵活,更容易从学生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营销活动。

二、高校周边商业街存在的必要性讨论

关于高校周边是否需要存在一条小吃街,目前争议很大。笔者认为,高校周边的商业街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原因如下:

1.需求决定市场

高校学生数目庞大,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从数量上来看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从需求构成来看,高校学生不能在宿舍做饭,吃饭必须在外解决,而食堂种类味道往往比较单一,时间久了容易腻烦。这一切都使得高校周围商业街的出现成为必然。

2.商业街也可以成为高校的一大特色,甚至吸引游客

户部巷曾经也只是一条卖过早的小巷子,而如今,却成为了武汉的名片,游客来武汉观光的必到之处。高校周围的商业街一旦形成规模,也可以成为第二个户部巷,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甚至可以吸引游客,形成旅游经济。

3.商业街可以成为学生创业锻炼的好平台

随着商业街的形成,夜市成为了其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而其中不乏学生卖家。大学里学生往往比较自由,空闲时间较多,夜市成本较低,使得学生有这个机会可以提前体会社会,积累经验。

三、商业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占道经营严重,流动性大

很多商家看中了高校的市场,但店铺租金成本太高且不够贴近顾客,如校门口附近往往店铺很少,但这个位置极佳,于是很多都只是推个小推车,占了路边一块地方就开始了买卖。这样使得道路变得异常狭窄,特别是放学高峰期,行走都特别困难。另外,路边摊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假如某个商家销售变质的食物,有同学去讨说法,商家大可以一走了之。这就造成了安全隐患。

2.没有统一的规划,商品种类繁多但非常杂乱

高校周围的商铺往往是各房东自己出租,对于租户销售的产品从来没有要求,所以使得一条街上经常出现一家奶茶店旁边就是一家服装店再接着一家火锅店的情况。如果可以统一规划,将同种类型的商品放在同一个区域,这样就显得整齐许多,而且容易形成规模,更吸引消费者。

3.卫生意识差,垃圾随处可见

在商业街,因为本身环境就比较差,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乱扔垃圾。因为高校周围寸土寸金,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往往被各种小摊小贩占据得密密麻麻,垃圾桶设置得比较少,所以即使有学生想扔到垃圾桶,也很难找到。

四、对发展与管理高校周边商业街的对策建议

以上问题对商业街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长此下去,商业街无法形成高校名片,甚至会导致负面效果。因此,必须对商业街进行管理。在此,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对发展与管理高校周边商业街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1.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专门的管理部门应切实对商户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同时公正处理商户纠纷,成为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保障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保障商户利益。

另外,管理部门也可以不定期组织商户举办商业活动,如某个商业区联合起来实行送券接券的活动,让商户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恶性竞争对手,有助于商户团结。

2.取缔占道经营,重塑商业街形象

占道经营,一是影响市容,二是造成交通不变,容易引起安全问题。因为没有固定商铺,对管理部门来说,管理起来也非常不便。所以,管理部门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取缔占道经营,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以武汉杨家湾商业街为例,杨家湾地处闹市,但商业街占道现象严重,显得拥挤混乱,与周围非常不协调。经整顿后,原先占道经营的商家退入到店铺中,路面宽敞许多,原先车挤人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了。

在取缔的过程中,要注意文明整顿。不要使用暴力,而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并为这些占道商家的去向进行安排,比如可以让两个小商家一并租下一个商铺,这样价格方面也可以承受。

3.统一规划,分区开发

管理部门应该对商业区整体有所规划,如某一个区域专做餐饮,某一个区域专做小饰品,这样的话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来说都是有益的,对消费者来说所需要的产品更集中,更方便比较选择,对商家来说,可以集聚人气。

4.实行卫生承包到户,保证金制度

要彻底解决卫生问题,光靠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实行卫生承包到户,并定期进行检查,采取保证金制度,即要求商户事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果检查不合格,那么就从保证金中扣除。如果没有问题,卫生状况保持良好,到年底则退回保证金。

五、结论

如果能将高校周边商业街发展好,不仅可以服务师生,更可以成为城市特色。因此,需要对商户进行管理与引导,这样才能将商业街发展好,成为高校的名片甚至成为城市的名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15-04

1 前 言

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1年住宅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严厉程度一轮高过一轮,“新国十条”、“限购”、“限贷”、“房产税”及“限价”等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并用共同抑制住房价格过高且过快上涨。作为房地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地产成为诸多住宅地产开发企业争相转型领域,国内主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均公布了商业地产发展战略,商业地产比例提升成为未来几年这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推进、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多重效应下,商业地产投资价值逐渐显现。在住宅地产受政策严厉调控的2011年商业地产的发展状况如何?是否已经实现了社会各界的预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就这些问题,笔者根据2011年商业地产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未来商业地产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 2011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2.1 商业地产投资增幅超过住宅地产

受投资惯性及开发商市场判断力弱、政策敏感性差等因素影响,2011年严厉宏观调控政策下住宅地产投资增速仍保持高位运行。商业地产投资增幅与商品房投资增幅和住宅地产投资增幅一致,虽然较2010年有小幅收缩(见表1),但增幅均高于第一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3年)需求观望房价稳步上涨时期,第二阶段(2004—2009年)需求集中释放房价快速上涨时期。年均增长率。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住宅地产调控政策其效成效于2010年及2011年逐步显现,第一、第二阶段投资增速均慢于商品房及住宅地产投资增速的商业地产,2010—2011年其增速均超过商品房及住宅地产投资增速。

2.2 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增幅亦超过住宅地产

投资额是反映开发商房地产市场信心的重要指标,但其易受投资惯性因素影响,新开工面积则能更好地反映开发商信心。2004—2009年住房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低于商品房及住宅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2010年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稍高于住宅地产新开工面积;2011年随着住宅地产调控的继续深入开发商转战商业地产趋势进一步显现,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增幅明显高于住宅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5.4个百分点)。

2.3 商业地产成交价格增幅远超住宅地产

第一、第二阶段商品房及住宅地产成交价格上涨速度远远高于商业地产成交价格上涨速度;2011年增幅虽然较2010年有所收窄,但是在商品房及住宅价格增幅持续低迷背景下,商业地产成交价格仍保持了较为强劲的上涨态势。

商业地产成交价格增幅的上涨及住宅地产成交价格增幅的回落有利于改变目前部分地区商住倒挂现象,引导开发商投资向商业地产转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以上海为例,2004—2010年商业地产成交价格与住宅地产成交价格比值平均为1.0,远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合理比值(1.5~2.0倍)。2011年随着住宅地产成交价格的下降及商业地产成交价格高达20.8%的上涨幅度,二者比值达到1.4,接近于合理倍数值,商住倒挂现象得以有效扭转。

2.4 商业地产土地价格增幅回落幅度小于住宅地产

土地政策为2011年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调控手段,商品房土地供应的增加、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的完善及对囤地、捂地行为打击力度的加大,土地市场供给增加与开发商拿地热情下降共同促进了商品房用地价格增速的大幅回落。相比而言,商业地产用地价格增幅高于商品房及住宅地产用地价格增幅,进一步说明相对住宅地产而言开发商对商业地产投资热情上升。

从以上商业地产投资额、新开工面积、成交价格及土地价格的纵向、横向比较可知,2011年开发商对商业地产投资热情增高,市场整体运行态势好于住宅地产,一定程度上说明住宅地产严厉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商业地产的发展。

3 商业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1 调控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商业地产发展形成制约

2010年《关于进一步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的通知》规定:“在境内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境外机构只能在注册城市购买办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2012年3月广州房管局强调严格执行该“限外令”,境外人士严禁在广州购买商业地产。这是城市地方政府对商业地产“限外令”执行力度升级的表现;2011年8月,上海银监局发出商业地产信贷风险提示,要求对未竣工验收的商业地产停止发放商业贷款,停止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商业用房。同时上海各商业银行,必须在商业用房竣工验收成为现房后,才能对买房人发放商业贷款。

广州、上海等城市政府对商业地产规范管理的加强引起了社会对政府商业地产调控力度加强的担忧,其他地方政府是否会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对商业地产的调控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这无疑表明虽然目前国家对发展商业地产还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件,虽然为商业地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商业地产融资、开发及运营管理难度较住宅地产要大得多,其资金需求量大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受调控政策影响更大。行业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及城市规划等对商业地产影响至关重要,在国内现行环境下上述因素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商业地产长期稳定发展及市场主体明朗预期。

3.2 融资模式单一导致开发商融资难度加大

2011年房地产开发信贷此处房地产开发信贷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部分。从2010年的12540.5亿元上升到12563.8亿元,增长率仅为0.2%,远远低于1998—2010年年均增长率(24.6%)。商业地产同住宅地产一样,其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为主,社会投资的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这种高比例的银行贷款和低比例的社会投资融资模式降低了开发商转型商业地产自主性,伴随着住宅地产成交量及成交价格增速的回落,作为资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较长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短期内转型进入商业地产受到资金约束大。

篇7

商贸服务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市商贸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保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一)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区域发展。对*市内实行跨区经营的直营连锁企业,凡采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核算、统一规范管理和经营的,经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核准后,可由其总部向总部所在地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并按财政体制进行市、区财政结算,以不影响直营门店所在地的财政收入(具体结算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国税局、地税局研究制定)。

(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连锁经营企业申请增加书籍报刊、烟、盐、音像制品等专营、专卖经营范围,增加公用电话、代售邮票等便民服务项目,可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总部取得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后〔门店不需再办理相应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持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复印件,向门店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由门店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关登记。

(三)优化管理服务。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特点,工商、环保、质监、城管、物价等部门要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并将检查的重点放在总部和配送中心,减少多头和重复检查。市公安交警部门要尽可能对连锁门店货物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卸货停车提供方便。

(四)发展社区便利连锁经营。对符合社区建设要求并达到一定门店数量的社区便利连锁经营企业(专营店),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给予用地政策支持。对符合规划并对*经济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市重点引进和扶持发展的大型物流建设项目,如物流园区(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等重点物流发展项目,应优先安排其物流用地,并按工业仓储用地政策实行有偿使用。

(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为鼓励工商企业注重自身核心业务,把原材料采购、仓储、产成品配送等物流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市积极扶持若干家有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其技术改造项目,经审查后可按其投资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对其购置企业自用的0.75吨以下的物流配送货车,交通管理部门应优先发放营运证照,交警管理部门应优先审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车辆的通行线路(物流企业应统一配送车辆的标识)。

三、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BtoB、BtoC电子商务。为吸引更多的商户入网,促进我市电子商务的更快发展,对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入网费用补助;对网上交易成绩突出的电子商务网站、网络服务公司和商品交易市场,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加快信息技术在商贸服务企业的普及应用。对具有行业特点的信息交易平台建设项目,以及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或新型业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财政资助。

四、增强商品批发市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为增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对以批发为主体,集聚和辐射力较强的商品批发市场,积极鼓励其向远郊布局,并予以重点培育,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按规划到远郊投资建设大型商品批发市场的,经市有关部门认定后,其土地出让价格可参照工业仓储用地价格实行优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今后,老城区建城区范围内一律不再审批批发市场,城市主干道两侧从严审批商品交易市场。

五、加快推进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为加快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商业特色街展示活动,并进行评比。对评比优秀的特色街区予以表彰奖励(表彰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要切实做好“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对尚存的“老字号”商号、商标采取保护性措施,为“老字号”申请注册商标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对申报省市著名商标的,给予大力支持。

要加大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宣传促销力度,把特色商贸服务业作为我市重要的旅游资源,纳入旅游宣传促销范畴;将特色商贸服务业别优秀的单位列为政府推荐的窗口单位;对特色商贸服务业的宣传费用给予一定的资助,采取区政府、市商贸发展资金共同承担的办法解决。

六、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篇8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积极推进我市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切实改变工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着重提高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着力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地方财力可持续增长。

二、实施对象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符合分离条件的,可进行分离,设立专门的物流、运输、仓储公司;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由社会闲散车辆或外地车辆承担的,可由工业企业设立物流公司,统一管理运输车辆,实行集中配送。

(二)安装成本占比较高的工业生产企业,如钢结构房、玻璃幕墙、机器设备等生产企业,可将安装劳务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安装企业。

(三)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研发等业务,可单独剥离出来,成立相应子公司。

(四)对工业企业内部的维修、修缮、安保、洗衣、洗浴、卫生医疗、幼儿育养以及经营性质的餐饮、娱乐等业务,可分离出来,成立专门公司。

(五)对工业企业闲置的资产和剩余劳动力,可组建相应的租赁、物业管理和劳务服务公司。

(六)其他工业企业可从主业中剥离出来,并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业务、项目。

此外,对大中型商业企业(包括大中型商场超市、汽车4S店等)符合有关分离条件的,可结合实际一并实施。

三、工作原则

(一)循序渐进,依法实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成熟一家、辅导一家、分离一家”的思路,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中率先实施。同时,分离工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操作,无论是企业分离的过程,还是分离后的发展,都不能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不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实际,认真选择好行业和企业对象,重点抓住物流、营销、安装、研发、后勤服务等我市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重点环节,着重从“产业链”、“附加值”、“规模化”上下功夫。

(三)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要在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是分离工作的主体;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做好引导工作,激发企业对分离工作的积极性,但不包揽企业内部事务。

(四)政企双赢,注重实效。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要按照“在存量中求增量、在发展中求增量”的要求,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在“企业成长、政府得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上找到最佳结合点。一方面,要让企业在分离过程中得到实惠,减轻负担,实现企业更好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实施分离工作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进行认真测算,确保有利于增长地方财力。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建立“*市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检查监督。市财政部门为牵头单位,负责日常工作,并建立部门内部的工作机构。同时,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或例会制度等形式,定期通报情况、交流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实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深入调研,积极试点。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有意向且符合分离条件企业的数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产值规模、发展趋势、分离重点等实情,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握工作主动权;乐成、柳市、北白象、虹桥作为我市实施分离工作的重点区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各确定1-2户行业特点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配套服务需求大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先期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三)落实政策,强化激励。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研究”的原则,针对试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特别是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由市财政部门牵头,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参照各地做法,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有关扶持政策及措施,并加强政策宣传和辅导,激发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完善市政府对各乡镇、有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对分离工作任务完成好、成效明显的乡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发动阶段(2009年2月底前)。各乡镇、有关部门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意见,及时召开会议,对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试点工作作出部署。要深入企业调研,摸清底数,并通过走访企业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搜集问题建议。

第二阶段:试点工作阶段(2009年3月底前)。选取分离意愿强烈、符合实行分离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试点。财政部门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国税、地税部门要主动帮助试点企业做好涉税前期辅导工作,帮助企业拟定分离方案;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积极引导,为分离工作搭建良好平台。同时,根据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制订并下发我市扶持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惠政策及相关考核激励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市政府择期召开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经验交流会,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发现并树立典型,进一步动员发动,全面推进该项工作。同时,对推广工作成效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测算、考核,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实现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地方财力可持续增长意义重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明确提出:“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省财政和国税、地税部门也就整合政策,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促进服务业发展,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工作作出了规定,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和地方关系,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二)明确职责,部门联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任务重、牵涉面广、时间跨度长,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积极配合,合力营造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环境。财政部门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做好涉税政策的制订、宣传、辅导和服务工作,并主动与财政部门共同研究问题,确保目标一致;发改部门要将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纳入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项目引进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好相关政策协调工作;经贸部门要结合工业经济运行调控职能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规划建设、房管、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要为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分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统计部门负责做好分离后企业数据统计及相关工作;其他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篇9

关键词:商业建筑;发展;建筑设计;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的迅猛提升使我们关注到了当今商业圈的发展潜力,在世界趋于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暴力谋取利润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能的方式。但是战争的稍烟却并没有因此而散去,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另一处无形的战场俏然弥漫了战争的气息,那就是商业稍烟的弥漫。而作为商业发展的一个载体,商业建筑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如果没有一个保质保量的商业建筑,那么商业圈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商业建设的大环境就无法构造,所以在进行商业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其设计的要点。本文就通过对商业建筑的发展,能够较好的预测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

一、商业建筑发展

1、商业建筑简介

商业建筑是一项多功能、规模化的建筑,是指主要是针对有形的商品而展开交易买卖的商业建筑场所。商业建筑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商业建筑的规模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型商业建筑、中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商业建筑三种类型;按照商业建筑所涉及到的市场范围可以将其分为超级商业建筑和近邻型的商业建筑;此外,按照商业建筑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商业建筑划分为综合商业建筑和单体商业建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够将其划分为体验业态商业建筑和物品业态商业建筑两种。商业建筑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为各类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场、批发提供场所;为金融、证券等行业的交易场所及经营管理业务活动提供商务办公场所;提供餐馆(含中西餐厅、饮食店、酒吧等)、会所(亦称会员俱乐部)、旅馆(含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文化娱乐设施(如卡拉OK歌舞厅等),为会员提供休憩、饮食、聚会、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的场所等。

2、商业房地产建筑设计的特点

与强调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的住宅房地产、工业房地产等不同的是,商业地产包括餐饮、娱乐、批发、零售等多种功能形式,且在经营模式等方面也与其他地产项目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设计也具有与其他建筑设计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仅以商业地产的外观设计来说,就必须重视地产项目的商业化包装,在其形象设计中加入创意元素,使建筑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特标志,发挥建筑设计的商业广告功能。在进行经营行为的同时,商业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其必须依靠现代设计手段和理念,以或时尚、或亲和的建筑形象,获得大众的认可,最终获得消费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第三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近年来,商业建筑与城市生活的连接更加紧密,人们对商业建筑设计形式的关注程度也在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必须认清设计环节在新时期商业地产项目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建筑设计师应从项目整体规划开始,从消费者行为心理与品牌资源效益等角度对设计过程加以引导和修正,为地产项目的成本运作、经营模式和价值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并本着土地价值和项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与专业开发团队积极配合,确保项目的成功增值。设计中,应参考国家《饮食建筑设计规范》、《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设计,并严格依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条款的规定,实现地产项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对建筑尺度的合理规划,在做好整体轮廓、线条、比例等的设计后,注意人与建筑直面接触时的感受,并依照长、宽、高等尺度对三维空间进行限定。此外,和其他的建筑相比,商业街的建筑还要根据商家实际需求再一次改装店铺的外观,一些连锁的商店甚至还要根据自己独特的logo和色彩进行重新的设计装潢。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招牌、灯箱、广告这些室外的装修对于整个建筑的外观也是很受到关注的元素的。因此,设计师应注意对建筑的设计留有余地,以便于日后各承租单元的改建及装饰装潢。

4、商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强调绿色环保是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当前,在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高新科技将自然空气与自然采光效果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新型、轻质、可重复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原材料的重复更换,减少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失。除了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强盗绿色环保外,对于商业建筑的动力资源也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即选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动力资源,为商业建筑提供电力、照明等,实现了动力资源的绿色环保。此外,对于商业建筑环境的营造也强调绿色环保,为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舒心、安谧的消费环境,在商业建筑的规划设计中。

二、建筑设计发展新走向

通过以上对于商业建筑发展趋势的探讨,我们看以看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走向,即生态化趋势、智能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和功能化趋势。

1、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生态化趋势是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普遍追求的一大趋势。当前,世界资源环境短缺,污染范围正逐步扩大,为了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生态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用使用周期长、强度较好、轻质便捷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传统建筑材料子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动力选择上,要采用清洁能源,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建设。

2、建筑设计的智能化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的日渐广泛,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显露出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为人们提供较为先进的服务,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劳动支出,运用智能机器或只能技术就能实现简单的操作。比如在建筑清洁方面、防盗设施方面等。

3、建筑设计的人本化趋势

人本化趋势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大趋势。建筑设计将会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建筑设计中人本化趋势是较为明显的。它会根据不同的商业类型对商业进行设计,比如,专业商店、批发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地下商业街等。此外,现代商业建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商业建筑外观的审美,不仅仅是外装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

4、建筑设计的功能化趋势

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其功能化。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将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等融为一体,体现建筑设计功能密集型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建筑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其发展趋势对建筑设计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商业建筑设计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通过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今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根据具体施工和建筑条件,采用先进的建筑施工,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朝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再上新台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劲松.浅谈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建筑策划设计创新[J].《低碳世界》,2014,(6).

篇10

关键词:连锁经营;商业银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1-0067-04

一、商业银业借鉴连锁经营模式的意义

1859年,世界上第一家颇具规模的连锁商店出现在杂货业,即乔治·吉尔曼等在纽约创办的大美国茶叶公司。该公司到1865年已经营了26家分店,全部在百老汇大街和华尔街一带经销茶叶。1869年,该公司改名为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并开始把它的连锁商店延伸到东北部,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初的正规连锁公司,因此连锁经营通常被认为起源于美国。在连锁经营模式出现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起来。

在国外,已有一些商业银行明确地将其定位为直营连锁银行。例如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盛行的“连锁银行制”,就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达到控制这些银行的程度。这些银行的法律地位仍然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业务和经营政策因控股而被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所控制,其业务和经营管理由这个人或这个集团决策控制。连锁银行制一般是围绕一个州或一个地区的大银行组织起来的,几个银行的董事会由一批人组成,以这种组织中的大银行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其与集团银行制的区别在于:连锁银行制没有股权公司的存在形式,无需成立控股公司。连锁银行制的作用和集团银行制一样,都是为了在连锁的范围内发挥分行的作用,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规避法律对设置分支机构的限制。

我国的商业银业同样可以考虑连锁经营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地域、根据业务种类和产品设置部门,各经营部门在同一个总分行的领导下,采用类似的经营方式经营相似的金融产品,并且各部门之间根据总分行的规划统一标识、合理布局,符合指挥明确、命令统一、责权明确的原则,不存在体系内和体系外的恶性竞争。这在实质上已基本接近直营连锁经营。只是我国习惯上按组织形式笼统地称之为“总分行制”,尚未明确其是否具有连锁经营的性质。另一方面,与餐饮、零售等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方式的行业相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彻底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目前还存在着诸如管理层级间沟通不畅,横向沟通不足,反馈渠道受阻,协调统一困难等问题。这恰巧就是连锁经营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商业银行一般规模庞大,网点众多且分散,由于不同银行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并不大,业务处理技术也具有通用性,银行的竞争差异也就更多地取决于服务的质量和速度。典型的连锁企业同样具备这些特征,但是为什么这些连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遇到我国商业银行相同的管理困境?借鉴连锁经营模式理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连锁经营的优势及3S原则

(一)连锁经营的优势

连锁经营通过对成本、盈利能力的管理和控制,以期达到“整体计划、整体协作、整体管理和整体效益”的目标。其特点突出体现在对信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分解与整合,实现规模效益优势。集中化避免了人财物的交叉重叠,能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营运的工作效率。连锁经营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低成本运营,借助于信息技术打破地域局限,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二)连锁经营的3S原则

1.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这是指连锁经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实行统一、规范、制度化的管理。

采用连锁经营模式,让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有良好盈利性的经营模式或项目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是许多企业梦想的事情,但现实情况远非这么简单。标准化就是连锁经营的项目或盈利模式,通过一系列标准的管理、加盟、形象和商品操作形式来推广和拓展,使其达到管理和复制上的便利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不仅是推广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今后是否获得持续市场利益的根本保障。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总部加盟程序的标准化、单店管理方式上的标准化、企业形象的标准化以及商品或服务操作上的标准化等四个方面。这非常容易理解,因为连锁经营就是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那么其操作上是否标准就将对连锁经营的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

2. 简单化(Simplification)。指作业流程简单化,作业岗位活动简单化,由此可以使员工节约精力,提高工作效益,以最小的时间和体力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益。在管理实践中,特许人一般都会对作业流程和岗位工作中的每一细节作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手册归纳出来。由于连锁经营企业的各环节、各岗位实行了“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后,从管理层面看,对每个环节每个工作岗位的管理都规范化和制度化了,不需要“一事一策”,只要按制度要求进行管理就行了。

3. 专业化(Specialization)。专业化是指连锁商店的营运必须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实施集中管理,从而将工作特定化和进一步专业化,追求独特和卓越,开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技巧及系统。专业化也表现在各个环节、岗位、人员的专业分工,使得采购、销售、送货、仓储、商品陈列、橱窗装潢、财务、促销、公共关系、经营决策等各个领域都有专人负责。

(三)连锁经营的四个层次统一

1. 企业识别系统及商标统一。企业识别系统包括连锁企业的招牌、标志、标准色、装潢、外观、卖场布局、员工服装等,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有利于消费者对连锁企业产生深刻的印象。不过这只是连锁经营最基础的统一,是表面形式的统一,如果没有内在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的统一,即使外表再一致,也不是连锁经营的实质。

2. 商品和服务统一。连锁企业对顾客提供统一的商品和服务,有利于使消费者对连锁企业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更能增强顾客的忠诚度。

3. 经营管理统一。这是连锁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统一,或者说是制度层面的统一。旗舰店建设是连锁企业复制其成功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旗舰店,就是将连锁企业形象设计的所有元素都完美地体现出来的一个标准店或样板店。旗舰店一词来自欧美大城市的品牌中心店的名称,一般是某商家或某品牌在某地区繁华地段、规模最大、同类产品最全、装修最豪华的商店。

4. 经营理念统一。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它是连锁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上的统一,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追求上的一致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借鉴连锁经营发展的思路

在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单个连锁门店之间联结方式的区别,连锁经营可以分为直营连锁(RC)、特许连锁(FC)和自由连锁(VC)三种类型。就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领域借鉴直营连锁的正规化管理方法或手段,而在社区银行发展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自由连锁的发展路径。

(一)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可以借鉴直营连锁企业

直营连锁是连锁经营领域的正规军,即由同一资本开办并且实施集中管理与统一经营的连锁经营模式。世界上第一家连锁企业大美国茶叶公司即是直营连锁企业。直营连锁可以有效地统一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统一经营战略、统一开发和运用整体性的事业。直营连锁符合大型企业组织上集权、经营上分权的基本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银行内部组织体系重建,直营连锁应该是各商业银行实行独立连锁经营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内部结构脱胎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传统体系实行统一法人制度,在组织层次上设立总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二级分行、县行及基层营业网点五个层次。这种传统的组织体系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经营层次少”的弊端。近些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扁平化,逐步取消或撤并二级分行、县行以及基层营业网点。简化指挥链,强化经营业绩,从而使权力系统和业务系统相对分离。形成了目前多级管理、多级经营的模式。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勾勒出直营连锁的轮廓,为商业银行内部直营连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实现商业银业管理上的统一,可以借鉴连锁经营的3S原则:统一化使企业在服务、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实现资源共享。制度化有利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与有序管理,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运营的最佳效果。标准化则从企业决策计划、经营管理、服务手段,到柜台陈列、职业用语等方面都规定了具有某企业特色的执行方式,整合与简化了工作流程,利于企业实行标准的流程管理,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科学化是通过利用通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有效地实施信息控制,并及时得到反馈,调整和完善工作流程,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的商业银业不宜采取特许连锁模式

特许连锁是发达国家中发展较快、覆盖面最广的连锁类型。特许连锁是由一家主导企业把自己开发的产品、服务等营业系统,包括商标、商号、经营技术、营业区域等,以营业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企业在规定区域内的使用权或营业权。加盟企业则向主导企业交纳一定的营业权使用费,承担规定的义务。

特许连锁经营在商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获得普遍成功,但并不适合商业银行采用:第一,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商业银业必须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进入银行业远比进入商业、餐饮服务业困难,因此商业银行特许连锁经营实际面临着加盟方无法入驻的现实。第二,商业银行往往资本雄厚、经营网点庞大且分布较广,因此商业银行在自身体系内进行增减分支机构的成本不高。

(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可采取自由连锁模式

自由连锁,又叫自愿连锁或合作连锁,是指分散的商业企业,既维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缔结永久性的连锁关系,使经营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事业共同化达到共享规模利益的一种连锁形式。

自由连锁适合商业银行间的经营合作与利益共享,在西方国家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也基本具备自由连锁的条件,在政策允许和注意控制市场风险的条件下,可以适度发展银业之间的自由连锁经营:

第一,商业银行通过混业经营,各金融部门、金融集团之间的业务交叉与合作机制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与保险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银行业集团公司的组织式混业经营和资本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业务式混业经营同步发展。这些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关系为自由连锁经营奠定了基础。

第二,民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外资商业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国内金融体系日益开放,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面对着金融产品的更新、客户服务的变化、同业的竞争、技术的创新、金融法规的实施,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需灵活多变,尽可能实现业内协调和相对统一。自由连锁经营则是适应这一现实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三,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银行和企业业务关系更加紧密。银行与企业两者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在市场环境中以经济往来利益为基础,平衡着资金供求关系。未来的银企关系必然走向多元化、集团化。新型的银企经济关系包含着多个主体的共同活动。作为资金供应方的各家银行,进行自由连锁经营统一运作是必然趋势。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连锁经营方面银行内部宜采用直营连锁,银行之间宜采用自由连锁。

四、对商业银行连锁经营的建议

(一)通过连锁经营思想,提升商业银行形象、改善管理水平

银行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企业,就应该从原来的行政约束中逐渐摆脱出来,注重经济效益的表现是发挥银行的优势,扬长避短。突出各自特色,并且每家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体系,其下属分支行的宣传性文字、企业形象标识和宣传品布局等也应规范统一,显示出以连锁分散宣传的方式达到整体形象的一致。应改变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方式,融入“信息化、程序化、效益化”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等信息手段优化商业银行系统工作流程,将信息控制作为优化管理的手段而非银行改革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连锁组织结构设计

根据商业银行连锁经营的需要,按综合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网络为平台,推进网点经营的独立化和标准化。以分理处、储蓄所为前台营业网点,以业务经理为连锁经营网络的中介,以职能管理和金融监督为后台支撑体系,合理组织银行的前后台业务操作,构造前后台协调有序的商业银行连锁组织。简化和共享各部门的复杂信息流,提高效率,力求显著降低经营成本,改进经营质量,提高工作绩效和企业效益,推行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和统一化,促使业务流程的简化和效率。协调并全面调度和分配银行物资与人力资源,减少内部交易环节和成本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对连锁分部的负责人实行委托制的契约式管理。应该在总部与连锁分部之间建立谈判机制,降低内部监督、控制和管理成本,实现双方责权均衡,构建双方相互依赖的连锁关系。

(三)借鉴连锁经营模式,重构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

应按照不同的经营状态和过程采取监督和控制等不同的管理方式。以任务为中心组成临时项目组对银行的流程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业务分析,明确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营绩效的关键问题,为企业经营指明正确方向,进而发挥组成部分的专长、集中优势,顺应多变的市场形势,及时开发和推销新的金融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前台经营实行连锁经营性的集权与分权。商业银行连锁经营应避免过多部门化、层级化的控制,而强调在总部统一指挥的基础上,以流程为单位,强化流程自主管理,发挥连锁分行的积极主动性。应突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商业银行连锁业务整合。以金融信息化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商业银行连锁经营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银行网点的布局和信息网络优势,依靠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技术、信息化的服务和交易处理方式,缩短客户与银行联系的距离。把商业银业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顾客、同业机构、分销网络等纳入一个紧密的生产供应链中,并将供应链的各环节作为一个连续的、无缝进行的活动加以规划,组织并且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郑彦,刘威,陈梦.连锁经营管理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杨峰.我国商业银行连锁经营的选择与优化[J].特区经济,2010,(11).

[3]刘明杰,范明.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