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您好!我叫XX,是XX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我真心希望加入贵公司,竭尽我所能为贵公司的发展出一份力量。
我自进入XX大学以来,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凭借自身扎实的基础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经过几年不断的学习,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每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在专业外语上,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有较强的翻译能力。
在校期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WORD、AUTOCAD、PHOTOSHOP、及C语言、汇编语言、HTML等都得以学习和掌握。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硬件基础,并且坚信会在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工业pc机编程能力强,能设计pc机程序控制系统,熟悉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在专业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从工程制图的手绘到AutoCAD的机绘,再到SolidWorks的三维建模,我都有较深入的涉猎。对机电一体化设计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动力传动系统及控制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在学校期间,在不忘记学习的前提下,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积极参加了许多社团社会活动,从中锻炼自己,让自己从多方面提高自己。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
此致
敬礼!
篇2
关键词: 专业导论课 机械电子工程 教学改革
一、背景分析
大学是美好的,特别是对于刚刚经历过残酷高考竞争而迈入大学校门的高中学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和应试教育,进入大学感到了放松,突然学业上轻松许多,无具体的升学目标。但是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职业生涯学习的起步阶段。每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都必须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开始新的学习征程。
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是在家长的监护下成长,不用担心生活上的问题,学习上也是家长或老师规划好,不用自己操心,而在大学要独立完成生活和学习的规划,很多学生比较茫然。大一新生入校后,学校的现实与学生的理想总会有些差距,导致学生情绪失落。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来,普遍有“解放”的感觉,这种感觉极易导致上进心的松懈和学习意识的淡漠,不少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学习目标不明确,“60分万岁”,整天沉迷于虚拟的游戏和网络聊天中,抑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最后降级退学,甚至个别同学直到临近毕业时才幡然悔悟,但悔之晚矣。
初入大学校门,许多新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可能大多数都是参考家长或教师的意见。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及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只有少部分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课程的了解,不知道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了有什么用。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既充满了好奇又感到迷茫,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造成学习的盲目和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此时,学生初入校门的那种新鲜、好奇、兴奋,往往会被无聊、郁闷和迷茫所取代。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沈阳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新生增设了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取代了原先由辅导员和系领导主办的入学教育讲座,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地认识和学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概述知识。
在课程中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性质、学科概况、课程设置、学习方法、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培养了专业兴趣,使学生对自己未来四年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形成了一个较详细的规划。
二、内容规划
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导向性、概述性、前沿性、趣味性”,课程是学生职业人生学习的向导,趣味性概述机电技术专业前沿知识内容。在专业导论课程的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和电子技术应用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以机床数控系统的应用与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调试和管理等能力为特色的机械电子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了解培养要求、毕业要求、学分制培养方案特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课外培养体系等。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年的就业情况,了解就业企业客户群和学校行业办学状况,了解企业的岗位,了解职业名称、工程职业能力需求、职业道德要求、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等。
结合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团队的特点,专业导论课程设计成在大学的第1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必修课,周2学时,共计26学时。课程由5位专业建设骨干成员讲授,每人结合自己的专业建设和科研学术方向,讲授擅长的学科方向知识,具体的教学计划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计划内容安排
三、教学实施
由专业带头人负责机电专业导论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考试考核工作,课程讲述以大讲座的形式进行,每上一学年的第2学期结束前,相关主讲教师集体集中备课布置下一学年的第1学期授课计划和内容,暑假各主讲教师分别准备课程内容。新生入学第1学期开学前讨论具体的内容,大家共同备课,对主讲内容和课件审查定稿。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为培养机电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专业申请时为目录外专业。虽然2012年已经成为正式招生专业,但无成形的专业导论教材可供选用,现采取无教材讲授方法,中间根据课程的性质和需要,教师发放活页资料。教师自编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的编写注重选用典型企业的实例、图片、场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反映工程职业能力和标准,紧靠体现机电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前沿。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布置专题课后问题,课后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结果,最后可以要求写出报告上交,也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法,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记录。
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课程最终考核成绩采用出勤、开卷考试、课程作业、课程文献查找等方式相结合而形成,其中出勤占10%,课程作业占20%、开卷考试占70%。
四、结论与展望
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加深了学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大学职业课程学习的理解,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校专业导论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应该进一步着手进行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姜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09(8):84-87.
[2]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3]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41.
[4]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5(7):147-149.
[5]杨晓敏,李全意.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2-63.
篇3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具设计;课程体系
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但是,就目前人才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提供的人才素质及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现象。另外,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我国经济也会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模具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和发展。而高技能模具人才的缺乏将会成为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不合理的投入和产出将会导致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因此,应该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1探索模具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1]。为达到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更符合当前形势和技术要求的培养体系,需要深入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走访和深入多家企业、高校及往届毕业生,了解对模具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1模具数字化应用能力
经调研,当前塑胶模具企业主要运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模具三维设计和制造,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塑料的流动分析以辅助模具结构的优化,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模具CAD/CAE/CAM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授课,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保证课程体系的平衡性,不仅要加强塑料模具的CAD/CAE/CAM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冲压模具CAD/CAE/CAM能力的培养。
1.2数控加工能力
目前模具企业的大多数加工都用到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型加工、数控雕刻机、数控加工中心等,并在交流中得知,企业对数控加工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课程体系的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数控加工能力的培养。
1.3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发现,英语对于学生与企业沟通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专业英语》课程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选修课程,但教学重点以培养专业文献翻译能力为主,听和说的能力还较为欠缺。
1.4品质培养
品质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专业、学习、合作及交流。企业反映目前存在普遍现象是,学生不愿接受在基层一线工作,即使接受也容易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直接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1.5实践操作能力为适应企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应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应在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
2专业技术能力的分解
模具设计专业对专业能力及技术的应用有较高要求,而如何培养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才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对于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具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岗位调研和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分解及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能力进行解构[2]。模具设计专业学生应具有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产品与模具制造、生产管理等专业能力。因此,将各专业能力分解为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尤为重要。图1为各专业能力的分解图。
3基于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调研和分析,模具专业基于能力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应用平台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应用平台下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为机械大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平台是模具设计专业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应用平台是针对行业需求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则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是专业应用平台课程的应用和深化。课程体系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训、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设置在第6~7学期暑期,要求学生在企业为期3周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整个学期,题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指导教师为在校教师,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生产或教师在研课题;第二类为在校教师与企业联合指导,题目来源于校内指导教师;第三类,通过合理手续,学生完全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实习企业工程师,题目来源于实习企业。
4实践结果
通过对2014级模具设计专业两个班的实践和问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地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总体满意程度为97.88%,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8.78%,对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满意度为96.66%,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满意度为97.26%,对本专业的实践条件满意度为96.05%,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满意度为97.87%,工作能力加强。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研得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工作态度好,发展后劲足。5结论模具行业作为衡量我国乃至世界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模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我国技术发展的间接动力,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则是培养优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力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模具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对能力的要求,对能力进行分解,提出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课程体系,推动了模具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梁浩文.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8):235-236.
[2]江荧,戴晓东,喻丕珠,朱强.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12-13.
[3]王仁志,温够萍,蒋景春.模具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就业的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学,2014(11):69-72.
[4]陆锦明,李昌雪.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J].模具工业,2014,11(40):67-70.
篇4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而放弃就业转而考研的人数也达到历年最高。中文、法律、新闻、信息管理等文科专业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眼看2013年毕业季已经来临,“你签约了吗”成了社会热话题。在校生尤其是毕业生倍感压力。
近日,北京出台政策,对应届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落户有年龄限制,24岁、27岁、35岁,超过这个年龄的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原则上将不能由北京市属单位录用落户。这项被称为“北京年龄控”的规定一经传开,就引发社会热议。在学校、性别、疾患等方面,一些地区和用人单位设置了花样百出的“门槛”,引发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进一步担忧。
“最难就业季”到底难在哪?
求职难:“好工作”实在难觅
身着黑色套装,手持个人简历,脚踩中跟皮鞋,寻寻觅觅挤进人群,排队,面试,被告知回去等通知,再寻寻觅觅,再面试,再被拒绝……很多毕业生都有着和钟巧类似的遭遇,这位原本对就业充满信心的本科泰语专业毕业生一次次遭到打击,现在的她喜欢说自己“凄凄惨惨戚戚”。
5个月前,钟巧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负责电话销售保险,但由于不太适应只做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后来,钟巧想出国,想进外企、国企,跨国公司,但现在,她觉得这些美好的愿望“离现实好遥远”,慢慢地,她稍微放低了要求,“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的工作,民营、私企都可以,薪水至少有3000元,五险一金齐全,还要有发展空间。”钟巧也不断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定立场,一定要找到最满意最合适的工作之后再跳槽,不然又会成为下一个跳蚤了。”说完,转身融入茫茫的“求职大军”中。
眼看就要毕业,求职大事仍未解决,云南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刘也很焦虑。“但是,总希望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我室友签约的工作月薪3500元,我各方面能力也不比他羞,总之也要找个差不多的,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小刘将自己的求职目标定在大型国企或者知名外企,招聘会上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小刘并不愿意投简历。
从钟巧和小刘的话语中不难发现,在很多求职者眼里,“好工作”的标准是自己满意、专业对口、待遇不错、有发展空间等等,而真正满足这些条件的“好工作”实在难觅。
招聘难:三个月只招到一个人
“同学,找工作吗?到我们这里看看……”近日,在云南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某私营企业负责招聘的王经理坐不住了,为了吸引更多求职者的目光,他直接站在展台外发放招聘传单,主动上前询问求职者的意向,而像王经理这样“求贤若渴”的招聘者,整个会场里并不在少数。
让王经理失望的是,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求职者的一脸茫然,大家不是摇摇头,就是说“再看看”。“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工作地点就在昆明,不会到偏远地区,招聘的门槛也不算高,但还是很难招到人。”王先生感慨,“我知道,他们要么嫌工资低,要么嫌公司规模小,或者觉得没有发展前途。”
按理说,僧多粥少,招聘单位应该处于有利地位,但不少企业还是“吃不饱”。就拿王经理所在公司来说,今年计划招聘包括中医理疗师健康代表,财务人员、接待等30名新员工,春节过后,眼看招聘目标迟迟达不到,王经理只得放下手头工作亲自上阵,每场招聘会都不落下,3个月过去了,只招到一个人。除了专场招聘会,王经理还在西部工作网、贤士榜、前程无忧等媒体投放招聘广告。广告费花了不少,却不见有效果。
小公司“喊渴”,大公司也说“喝不够”。培训讲师月薪4000至6000元,渠道经理月薪5000至8000元、营销精英月薪5000至10000元……某知名网络公司云南贵州指定营销中心开出了一份颇具吸引力的高薪工作,但仍然只招到计划招聘人数的三分之一。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直言:“虽然填写资料的人不少,但感觉很满意的没有几个。像管理、培训这些岗位,工作经验很重要,而应聘者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哪里?
招聘单位:技能有时比学历重要
“本公司诚招广告文案一名,要求熟练使用多个办公软件,大专学历及以上。”招聘者赵先生几乎每年都要为其所在的文化传播公司招聘新员工,他认为专科生更适合这个岗位。“相较于同专业的本科生,高职生的动手能力更强,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有的专科生来自各州市或农村,踏实肯干,尽管交际能力欠缺,但可后天弥补。”
许多招聘者传达出这样一种讯息:学历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技能,“本科生的眼高手低很大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张丽来是重庆工商学院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从2月份开始。她就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市场以及在各大高校举行的招聘会,但始终没有觅得一个合适岗位。她说:“很多岗位都是招大专生的,我一个本科生去那种岗位不划算,再说那种招大专生的企业规模也太小了。”
看云南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去年全省有高校毕业生12.7万余人,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为85.1%,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年终就业率96.3%,其中,研究生94.4%、本科生92.9%、专科生96.9%,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0.4个百分点。可以从中看出,专科生就业率高于本硕生。
高职院校:学生大二就“预订”完毕
说到专科生就业率高于本硕生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就读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的学生其实并不担心就业问题。就读于云南开放大学二年级的张吉上周四刚参加了燕京啤酒厂的专场招聘,并成功入围复试,如果顺利,他将于9月进入该厂完成一年的定岗实习,“如果实习期间企业,学生双方都满意,就可签订劳动合同或意向合同。”该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称。学校从去年开始施行“2+1”学制,即学生在校修习两年理论及基本技能,在企业定岗实习一年,一来可以增强学生“实战技能”,二来可以增加其就业机会。
再比如该校机电工程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更是一入校基本就被企业“订下”。“像昆船集团这样的企业非常需要焊接人才,但全省高职院校开办这个专业的不多。”焊接人才可谓供不应求,该专业毕业生一毕业的薪金可达3000左右,该校2011届学生的平均薪金在2400元。
然而,高职生的就业稳定性并不乐观。“根据麦可思统计,我们2011届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是48%。工作的学生有30%左右在工作一年后选择了辞职或换工作。”该校老师表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稳定率是这两年来该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此外,还有招生分数的问题,“历来我们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都比较低,这无疑给提高教学质量、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固有观念带来很大阻碍。”
业内人士:就业难根源在求职者
一边是企业疾呼“招不到人”,一边是毕业生高喊“找不到工作”,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求职和招聘的“两难”矛盾?昆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政策调研处处长孟新丽认为,一方面,由于求职者的愿望与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求职者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用工需求不相符,因而“两难”矛盾十分突出。云南人才市场综合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从市场每天提供的岗位信息来看,岗位数远远大于求职人数,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求职者身上。
“‘90后’毕业生大多家境不错,多数希望工作轻松点,工资高点,但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就业。”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也反映,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更重视自我的感觉,而缺少对于企业的基本责任感,“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说不干就不干了,有的人甚至连离职手续都不办就离开了。”
专家观点:产业结构不合理致大学生就业难
关于2013就业难问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分析有四大原因。
苏海南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苏海南说,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能达到60%多,甚至于70%,如果有这么一个产业结构,这些大学生就业问题肯定不成问题。
第二是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和招收的人数,跟市场需求对不上板。有一些专业设置可能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个需求。而恰恰进去的人又比较多。
第三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不够。苏海南认为,现在的大学主要是重知识培养,但是轻能力的锻炼,所以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这种情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与此同时,大多数毕业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基层去就业。
第四就是整个就业的状况不乐观,在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加上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少招人,也使大学生就业更艰难。
就业难问题该如何解决?
政府部门: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事业保障处负责人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昆明始终坚持把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全市就业工作首位,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畅通就业信息、帮扶困难毕业生,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进入优秀的企业,与企业一同成长,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梦想。政府努力推动企业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对接,实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对积极安排、接纳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一次性补贴,达到规定数量,给予贷款,税收等优惠。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初出校门,许多大学毕业生也选择到基层锻炼。昆明大力实施国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鼓励毕业生走进基层,大力开发村(社区)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昆明建立创业导师和专家志愿服务团,开展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认定考核活动,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大学生创业园规模和品质,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平台。
老师支招:调整心态明确定位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特点;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当前大学生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这批大学生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心理特征,这些特征要求高职院校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时展规律、符合对象特点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
当前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改革全面深化、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对新事物接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既有着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经过观察和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普遍思想状况特点如下:
1、具有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
当前大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对父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但由于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渐清晰,在思想上则呈现出显著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而是更关注课外,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随着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敢于评价社会现象,提出个人见解;敢于重视个人价值,发挥个人作用和专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项事务,自我权利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过程中也不乏片面、幼稚和消极的做法,从而导致挫折和失败。而加之当前大学生心理脆弱,挫折容忍力差,不会用适当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最后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当前大学生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2、心态不稳定,对人生前途、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高职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认为高职教育不正规,上高职不算上大学。高职毕业是当“蓝领”工人,不是“白领”干部,要低人一等。他们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学不学无所谓。
3、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学生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高职学生上课请假、缺课的现象一般较为严重,而且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
4、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高职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富有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特征,他们悟性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接收新事物快。通过在高职学习期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兴趣爱好广泛、个人特长突出
高职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不少学生在文娱、体育方面特长突出,他们积极热情,是各种文体活动的主力军。例如,有的喜欢吹拉弹唱,有的喜欢体育运动,有的喜欢美术绘画,还有的喜欢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举办的学术性活动或计算机训练。高职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他们的课余活动,而且也能够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其次,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到感化。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老师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了高职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管理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再次,做好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及时开导问题学生。大学生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完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学习成才、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90后”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只是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上,并且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去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应贴近学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合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环境。通过与学生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合作,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一个学生家庭中去,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做到与其家长及时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关爱环境,使其得到积极开导教育并早日得到恢复。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群体、特困生群体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在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踏上奋进的道路。
最后,要运用激励鼓舞的方法,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人的潜能的发挥需要以社会对其所付劳动进行物质报偿和社会肯定的激励方式为前提,同样,学生的内在精神动力也需要通过激励的方法才能被唤起,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表现一般的学生和后进生因激励而变得积极进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方法,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运用激励手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激励的工作方法,需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行为和心理需求,针对学生在每一个特定时期的需要,运用激励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应具有阶段性。第二,激励时要重视学生的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刺激”,比如对党员学生的要求应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高,对入学积极分子的要求应比对普通学生的要求高,对学生干部的要求应比对一般学生的要求高,等等。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准确、得当,更要公正。依据有关法规制度,激励要得当、宽严适度、一视同仁,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厚此薄彼,同时奖惩要具有典型性和警示性。第四,在激励过程中,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不良后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树立雄心壮志,培养他们勤奋扎实、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