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业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创业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创业计划

篇1

.二、四个程序

准备好人员、资金、场地及制度后,还必须做好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工作,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此外,选择合适时机开业,创业计划才能真正实施。

(一)工商注册

工商登记时应提交的材料:

1. 个体工商户登记

(1)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应提交的材料: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投资人身份证明。

(2)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个体工商户申请开业登记表;开业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明;经营场所证明;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2. 个人独资企业登记

(1)个人独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应提交的材料:企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投资人的身份证明;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

(2)个人独资企业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投资人签署的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明;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企业住所证明;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3. 合伙企业登记

(1)合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应提交的材料:企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投资人的身份证明;自然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

(2)合伙企业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申请企业登记授权委托书;全体合伙人的身份证明;全体合伙人委托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的委托书;合伙协议;出资权属证明;经营场所证明;涉及前置审批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4. 有限责任公司登记

(1)有限责任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应提交的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签署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股东或发起人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公司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2)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材料:公司董事长签署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报经审批的,还应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公司章程;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履历的文件,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或身份证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公司住所使用证明;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经审批的项目,应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二)税务登记

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农业生产企业是免税的,农业经营服务企业的税率也较低。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生产经营者应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到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领取税务发票。

1. 税务登记的内容及需要提交的资料

(1)税务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工商户的名称、地址、经济性质、主管部门、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资金状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商登记证照号码、开户银行及账号等。

(2)申报税务登记应提交的资料:营业执照;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银行账号证明;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合法证件;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合法证件和资料。

2. 税务登记的程序

(1)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由纳税人即生产经营者主动向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登记报告,并出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工商营业执照和有关证件,领取统一印制的税务登记表,如实填写有关内容,加盖印章后作为登记申报,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2)审核税务登记表。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申请报告、税务登记表、工商营业执照及有关证件审核后,即可准予登记,并发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

3. 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纳税人为了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人为了正确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将发生的纳税事项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的一项法定手续。领到营业执照开始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在一定期限内就应该向税务机关申报。

(三)银行开户

1. 开户与结算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经常与银行进行结算,以达到账账相符和账款相符,以利于更好地生产经营。如出售商品后收取买方货款,购买原料需要支付卖方价款等。这些活动在金融行业中称为结算。结算有两种,一种是现金结算;另一种是非现金结算,也叫转账结算或票据结算。由于成交金额大,支付大量现金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因此,企业委托银行把货款从买方账户转到卖方账户,完成付款或收款行为。

2. 贷款

创业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一般有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三种。

贷款合同内容包括借款用途、付款日期、还款期限、贷款利率、违约责任及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必要或有条件的要经公证机关公证。

银行提供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流动资金,而不准挪作他用。借款人未经银行同意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或把贷款用于垫缴税款或管理费,或转借给他人的,均为挪用。

(四)择时开业

在做好以上各项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择日开业了。开业期间的宣传、促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厂(店)开业后的经营状况,因此,一定要做好开业的策划方案。

开业前的宣传造势很重要,可以通过媒体广告、品牌灯箱、广告礼品袋以及花篮、条幅等来烘托气氛,提高人气。开业时间的选择,一般要考虑有关部门人员是否有时间参加、天气是否晴朗、是否在节假日、是否在人流较多的日期、开张日居民是否喜欢等因素。

篇2

本文通过对天水市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64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创新投入强度较低、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人才普遍缺乏、创新环境不宽松等问题,提出了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提高当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建议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十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天水市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天水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56家,实现销售收入52.8亿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净利润8.89亿元,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净利润分别较2010年增长87.57%、44%和60%。

1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据统计,2014年,全市有37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74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质检机构,39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21家龙头企业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32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占到龙头企业总数的8.1%、16.2%、4.6%和7%;全市涌现出了众兴菌业、长城果汁、神舟绿鹏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1倍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品牌,加快发展步伐的巨大推力。

1.2少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目前,天水市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7家,市级141家,县级253家,县级以下31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龙头企业(众兴菌业)1家。据统计分析,天水市80%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市、县级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仍比较少。主要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规模较大,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激烈,管理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烈。根据对64家龙头企业的调查了解,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比较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开展技术创新的较少。从创新效果看,64家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65项,其中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专利34项,占专利总数52%,有64%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有34%家企业只拥有1~9项,进一步说明了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领跑作用,大多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1.3个别领域技术创新水平领先

经过多年发展,天水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已涵盖制种育种、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检测、运输销售、农资经销、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产业领域,但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目前仅涉及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中药材加工、果汁饮料加工等少数产业。少数企业在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等领域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采用引进、改进等模仿创新的方式。从64家被调查龙头企业近3年研发资金投向情况看,50%以上龙头企业研发资金投向技术改造、仪器设备购买和人员培训,用于新技术开发、技术购买和科研人员培训的相对较少。加工企业中近2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获得,37%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购买和引进现成技术成果的方式获得,3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

2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投入强度较低

创新投入强度指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投入力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2012年,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居世界第3位,但投入强度却处于第17位,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研发经费投入大国在投入强度上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天水市456家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3520.6万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78%。从调查情况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投入强度已接近5%,但80%以上的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低于2%,有9.4%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为零。由于创新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大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业务都集中在农产品种植、初加工、简单包装、冷藏运输等低端领域,而精深加工、高端包装、出口创汇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创新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制定机制、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成果管理机制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天水市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从对64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情况的调查,制定了创新战略或规划的企业有45家占70%,建立了1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22家占34.4%,建立了2~4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3家占51.5%,建立了5项以上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家占4.7%,还没有建立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6家占9.4%,大多数龙头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2.3创新人才普遍缺乏

目前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中以家族式企业较多,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小富即安”“小则满”的小农意识较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不够。另外,许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渠道不顺,职务职称等待遇落实困难,科技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企业普遍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从对64家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调查情况看,50%以上的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在10%~30%之间,个别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差距较大,最高的达到80%,最低的仅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技术人员较少,即使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高职称、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也很少,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2.4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虽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宽松。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保护力度不足,对侵权者的制裁力度不够。二是政府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消费引导不足,如政府采购法中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三是创新服务跟不上。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金融环境尚不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还不完善,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始终难以化解,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已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还有很多困难;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与企业需求之间还有很多距离,技术创新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重很低;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还不够完善,对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还不高。

3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

环境因素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建设可以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进行技术创新的便利条件。一是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优化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拓宽市场。二是全面落实创新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新设备加速折旧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规模“临界点”,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审批时间,延长保护期限,加大侵权的处罚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后顾之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孵化器作用,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

3.2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直接与市场联系,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龙头企业天然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只有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加大企业负责人培训,提高管理者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和对市场变化适应快的特点,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加强校企科研对接。发挥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合作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3.3建立现代农业企业信息创新体系

企业要不断拓宽技术信息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技术市场等主动获取创新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应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上。建设政府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农业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促进龙头企业产业化。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大部分农业企业相对来说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创新或模仿创新模式。龙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充分把握市场上的技术创新信息,通过研发人才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来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4积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政策

引导龙头企业加大R&D的投入,不断提高创新投入强度。一是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提取企业技术创新准备金、开展多渠道融资和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解决技术创新活动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补充企业研发资金需求。二是完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各种农业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并联结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构建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健全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散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促进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贴息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3.5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现代农业在某一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园。它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农区内划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来优先发展的现代农业,它是由政府和企业进行引导运作的,然后通过工业园区的理念开展建设和管理,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再来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1、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10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我国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2、发展形式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园区逐渐由观赏型、形象型向效益型、引导型转变,发展形式出现多样化。现代农业园区根据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技术示范推广型、技术引进创新型、自主创新主导型等等。来讲一下技术示范推广型例子: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内大量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品种,根据上海的区域和气候条件,在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吸收,然后根据我国和上海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引进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

3、丰富了现代农业园的内涵。观光农业园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它是现代农业园基础上的拓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园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观光、休闲、农事活动等同农林牧渔相结合,开发出了一些集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项目,像摘菜园、农业科普基地等。观光农业园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要求,功能上的多元化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的重要作用

(一)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农业园区在变化万千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功能增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首要任务。现在很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仔细分析,就盲目的进行功能定位,使定位模糊不清存在部分雷同,而被淘汰。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实地考察的结果和访谈结合起来,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确定园区的具体发展方向,使园区更加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朝着对竞争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主题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园区想要在本行业内脱颖而出,必须要在规划中大胆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现代对景观的规划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当地的田园风光和农业本身,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对景区和功能区进行划分,会使很多原有的特点被忽视,也有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而增加不合理的景观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还破坏了最基础的自然生态,导致农业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所以在对园区进行规划时要尊重和利用基础自热资源,并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展示现代气息。

四、怎样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有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带头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公共设施、政策资金的扶持,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园区的进展进行宣传报道,把工作中的好做法、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着重报道,来推进园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扶持、税收、用电等方面为园区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制度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农业产业园主应该努力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根据灵活、方便、安全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园区提供信贷支持。

五、结语

总之,农业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在提高园区的竞争力上至关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想要在该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措施进行科技创新规划,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农业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77-01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我国在农业发展建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国农民已经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所带来的好处,我国农业也因为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稳步发展,但是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是耕地面积相对不足,且多山地和丘陵全面实现机械化难度很大,特别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北方南方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不能统一模式推广和发展机械化建设,只能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来进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

一、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现状

1.我国机械化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地区还停留在半人工半机械状态,很少有地方能实行全自动机械,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收割机械来说,全喂合收割机具有收割和脱离一体化的功能,这类机械生产效率高,劳作速度快,可以有效提升劳动效率,但是这类机械却以为价格较高,且很难适应我国大多数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难以推广应用,反而半机械化农机更能适应以上地区的需要,甚至只能老传统的人工劳动方式进行耕种和收获,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机的推广和应用。

2.在政府和农机部门长期不懈努力下,农机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应用,部分农民已经体会到机械化带来的好处。然而对于大中型机具无法涉足地区的这部分农户,他们同样迫切需要适合当地使用的农机具来帮助他们从事各种农业活动,这种需求给适合于该类地区的小型农机带来蓬勃生机。例如:近几年来科丰牌4G-25型斜挂式小型多功能收割机销量每年以1万台左右的速度递增,就足以说明小型农机具非常适应当前我国的农村使用,小型农机具因其价格低廉、适应性强、轻便灵活、操作简单等有优点,被广大农民认可和接受。

3.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田块小而分散,耕作的田地多为梯田、山坡岭地等小地块,加上很多地方有套种作物的习惯,这就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

4.越是贫穷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户的购买能力就越低,(这部分农民是最需要政府补贴政策扶持的群体),但这类群体往往由于买不起农机具而无法享受到政府的农机补贴优惠。这样就会在农机补贴政策推行过程中出现补贴资金难以完全落实下去的现象。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1.构建形式多样的农机化推广模式

现场宣传推广模式。根据当地的农艺要求和生产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点,对于经过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考核并认定技术成熟的机具,召开现场演示会。组织农户做示范,并充分了解机械的性能和效果,使农民能自觉接受,达到推广的目的。

现场生产指导推广模式。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一般要经过小区域试验,取得初步示范效果后,才能投入大面积的生产应用。农机推广人员首先应组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机具的安装、调试,指导生产应用,保证技术成功实施,让农民受益。

展示展销推广模式。利用一定的场地,将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具有推广许可证,技术比较成熟的机械产品以实物配合音像、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宣传,供用户选择。基地示范型推广模式。利用自有或租用的土地,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开展实地示范应用。农民可以目睹整个生产过程及生产效果。用事实宣传推广,说服和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

2、农机推广要结合目前农村的土地现状,避免一味的“抓大放小”

我国土地以丘陵山地居多,又加上分田到户的政策,95%以上的农业土地基本上都是以个体家庭经营形式为主,使得原本不大的田块更加分散,由于田地管理权分属不同农户,作物种植的时间、品种不同 这就造成作物成熟期参差不齐,使得大中型机具在作业过程中效率大为降低,单位面积作业成本加大,而小型机具作业时不受地块面积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效率并不比大中型机具低多少,由于购机成本很低,经济效益要远远优于大中型机具。因此,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土地现状,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的地区,应该把小型农机具作为一个重点机型来推广。

3、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农忙季节作业现状及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目前,农村年轻的劳力大多数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农忙季节抢收抢种时间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形成季节性劳动力非常紧缺,农业机械在农忙季节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中型农机具虽然效率高,但使用条件苛刻,对于面积小、不好割的田块,作业成本高,效益低,机主不愿收割,这就造成了收割的供求矛盾,部分农户得不到农机的帮助,影响农忙季节的农业生产。小型农机具价格低廉,农民一般都买得起,且重量轻、操作简单,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不高,连妇女、老人都能使用,在农忙发挥很大的作用,有效的缓解了农忙季节凸现的请机难、请工更难的矛盾。因此在农机推广过程中要以大、中、小型相结合,相辅相承。

4、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

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技术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用人工、锄头的精耕细作完全不同了,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具有这样一种特性,这些技术可以而且应当有机组装到一起,形成由一定深度、宽度和系列组成的、进行复合立体作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移动生产体,同时要求有较大的动力来带动,绝非是小型拖拉机所能胜任的。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它的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农机化推广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大、中、小型机具相互结合,分步骤、分阶段的推动农业机械化稳步向前发展,在整合土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同时逐步推动农机具有小型向中大型方向发展,依据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推广适合的农机产品,引导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敏丽;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篇5

摘 要:农机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前景下,农机工业当前的发展形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所以促进农机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本文阐述了农机工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必经之路,提出农机企业当前管理趋势,以此使农机工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让农机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机工业;工业化;科技创新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仍然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实现工业化发展。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所以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要从农村入手,农民是重点,农业发展是难点,只有将三农问题给解决好,才能够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渐实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重要的新型工业发展突破口,农业装备直接盒农民增收、农机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直接关系,所以说农机工业的重任也是非常明确的,依靠科技创新的新途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行进势在必行。

1 农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已经有近万家农机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大,但是但从各个农机企业的生产规模来看,规模还是较小,产品档次不够高,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且经济效益不好,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农机工业没有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要求,在我国农机企业的现有技术以及产品结构上看,主要就是技术相对落后,对低水平的大宗产品过剩生产,比如三轮农用运输车、小型拖拉机等,使得市场上供大于求,让农机工业发展一直都止步不前;再有就是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新型农机产品跟不上时展需求,特别是那些能够满足国际竞争力需求的优势农产品农机装备,在我国农机市场上多数都是无货可供,或者是供不应求。其二是农机工业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要求,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且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较好的经济效益、且较低的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而我国农机工业现在离信息化发展要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就是缺乏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其三是没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国农机工业在经济、技术、管理以及技术上都相对落后,受到过多的经济因素制约,在向全球化发展中还面临更多的挑战。鉴于此,我国农机工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而让农机工业能够立足于的国际市场。

2 农机工业依靠科技创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以调整农机结构

2.1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机企业市场竞争力

当前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而在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的同时,各产品科技含量也比较高,这能够有效促进新型农机工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农机行业市场、产品、以及科技信息网络,从农机企业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和农机企业信息不畅的现状为基础,建立农机行业市场、产品、科技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从而搭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给农机企业以及农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其次,建立农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联系的信息系统,在农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工艺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打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以及精益生产等制造管理技术,让农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让生产成本降下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2 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型的农机技术和产品,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农机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沿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发和生产出更多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业装备,培育和引领市场发展,为全方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服务。(1)榇俳作物种植结构的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规划布局,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区域种植特点和关键、薄弱机械化作业环节,提供先进适用的耕种植保和收获加工农机装备。(2)为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提供先进适用的饲养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促进种养业内部转化,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3)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促进农产品升值,增加农民收入。

2.3 注重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持农机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曾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严重污染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代价,如今他们又不得不为治理环境和降低消耗补上沉重的一课,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又适逢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农机工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在注重自身发展可持续性的同时,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低能耗、低排放的动力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节本增效的水、肥、种、药施用技术装备以及保护性耕作、生态建设机具等,尽快形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体系。

2.4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先进技术装备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的组合技术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机工业必须为农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撑,为蔬菜、花卉、畜禽、水产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组合技术与装备。同时农机制造业本身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机企业多数地处中小城市,靠近农村,更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并不是不讲科技含量、为扩大就业而迁就落后,而是强调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组合技术,首先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同时兼顾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形成科技创新引导市场、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国家在农机工业的发展上的扶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在农机工业发展上不光给予更多的技术上支持,还给予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力求让农机工业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让我国农机工业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当然,农机工业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有效创新发展,实现全面的新型工业化,从而推动科技创新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农机工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农业机械学报,2003,34(3):131-134.

[2]王华,龚珏.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税务研究,2013(3):3-9.

[3]王玲.日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14,29(2):70-76.

篇6

关键词:农业经营组织;创新路径;产业化;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

(一)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1.“公司+农户”

这种组织形式又被称作订单农业和分包制,是农业产业化最早的经营组织形式,其中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是龙头企业,他们还会给农户提供一些农业技术服务、农用物资采购等产前与产中的服务,而农户就主要负责农夫产品的生产。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由契约界定。

2.“公司+大户+农户”或“公司+合作+农户”

这种组织形式中,龙头企业除了为农户提供服务之外,还会为龙头企业提供例如粗加工、收购等服务,这种形式的特点在于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人,起到节约双方的谈判交易时间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户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只是市场交易关系,而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既是合作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1]。

3.“公司+租赁农场”

该形式下,农户属于企业的合同工,受雇于企业从事农业生产,企业可通过租赁农户耕地实施完全的一体化经营,能够进行标准化与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二)新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1.“公司+家庭农场”

该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的提升和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公司+农户”的升级,公司与家庭弄成之间是利益联结关系,主要靠契约界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以长期推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的广东温氏集团为例,为了改变生产效益增速不快、产业升级难、现代农业技术无法有效应用、农户生产规模小的问题,该集团将原有的经营组织形式向“公司+家庭农场”的经营组织形式转变,将农户提升为能有效承载现代农业技术的、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2],利用高新技术推动农户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经营,通过这次转变,该企业的生产效益实现了逐年递增。

2.“合作社+合作社”

合作社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而成立的自生型组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资产规模,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各合作社分散生产经营,综合功能不强,功能单一等等。为规避合作社的这些制约因素,一些地方尝试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将合作社联合起来,进行大合作、大生产[3]。“合作社+合作社”的经营组织形式创新主要有横向合作经营模式与纵向合作经营模式两种,前者是采取“大社帮小社,强社扶弱社”的方式,将提供相似服务或者生产相似产品的合作社联合起来,实施标准化生产。后者是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合作社联合起来,帮助提高社员在各个环节上的经营利润,拓展合作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服务合作和资本合作。

3.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是上述几种经营组织形式的融合,是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家庭农场按标准生产,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合作社按企业要求向家庭农场提供信息、技术、作业信息,龙头企业统一制定生产过程和标准,向家庭农场体赊账的形式或者低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种苗,并对农产品进行收购[4]。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路径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创新的两个维度

图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路径

从纵向看,产业链上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加大交易费用,为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要使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降低,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纵向创新主要是建立与完善各类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横向看,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各类经营主体需要对生产经营规模进行扩大,因此,其横向创新主要在于加强技术与管理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发挥要素的规模优势,扩大经营规模。

2.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收益为目的的横向创新过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横向创新内容主要是发挥规模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户最适宜的经营规模。农业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流动是实现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必要条件。生产要素涉及到资金融通、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等内容,它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基础。而只有实现农业技术的进步,才能对农民进行更深入的教育与培训,才呢过使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才能促使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出现,才能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11-12.

[2]蒋永穆,高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及动因分析[J].探索,2012(03):23-24.

篇7

一、创意农业的特征

1.高文化品位

创意农业通过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融合,对传统农业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创新和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重塑农业的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的智慧,使蕴含在农业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创意农业是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高品位产业。

2.高知识化

创意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对现有农业技术和农民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应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中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知识结构与组织化程度。

3.高附加值

发展创意农业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拓展农业的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和创意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通过采用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方式,高投入,高产出,实现高附加值。采用节约土地的技术,着重提高单产;采用适合资源结构的农业技术,最经济地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发展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升级换代,充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由此实现农民的增收。

4.艺术化

创意农业的艺术性就是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新的内涵,从而吸引人们对农业更加关注和支持。近年来,许多艺术农产品新品争相亮相,这种来自大自然的艺术投放市场后,很受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青睐。创意农业的艺术性,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使农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看的比吃的贵”。如美国万圣节所用的大南瓜,大如水桶,通体红色,一个就卖到了2000元的价格。如果再辅以艺术包装,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将更高,这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也是增加了新的表现载体。

5.个性化

创意农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与制造已成为创意农产品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制胜的筹码。山西省吉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是苹果的优生区,其富士苹果曾获北京水果国际博览与展评会金奖。可优质的富士苹果,每公斤售价仅3元左右,比周边县市同类果只高出0.2~0.4元,为此,吉县首先启用一种操作简单而增值不菲的好创意――给苹果贴字,在优质的苹果上体现文化价值,满足人们求新求特的心理。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制出一种新型字模,这种字模即揭即贴,对比强,字迹清晰。贴字的内容按果农和消费者的需求而定,有常见的吉祥语言,如福、禄、寿、喜,也有标志性图案,如按广州客户要求的日本富士山图案,北京奥运会图案等。吉县率先让千亩精品示范果园贴这种字模500万枚,同时把这些苹果进行高档化、工艺化、礼品化包装,售价高达每公斤6元。一组贴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字样的苹果曾卖出50元/公斤的高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值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并没有提高多少生产成本,字模连同人工费用每公斤不超过0.2元,果农由此就增收200万元。

6.智能化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并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成果。近几年,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支持的“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项目,都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产品技术,开发了一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这些农业信息化重大技术的突破将在创意农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

二、创意农业展望

1.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千亿产业

建议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托各地发展创意农业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即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东北创意农业产业带、京广高速创意农业产业带、京津高速创意农业产业带、长三角创意农业产业带、珠三角创意农业产业带、新疆创意农业产业带、山东半岛创意农业产业带、中原创意农业产业带、北部湾创意农业产业带。

2.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推进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

“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赋予农产品新的文化内涵,让全社会都来感恩农业,关爱农业,以文化农业与情感农业的理念为农产品寻求新的销售方式,让农业闪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工程的全面启动是将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和创意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技术、信息及产品,并送到农民手中。在活动中,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经营、懂创意,又善管理的创意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建立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创意农业科技网络。

(1)建议将现有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专项、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资金整合起来,建立“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从事工程建设的农民技术员必须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力求做到建设任务与持证人数相匹配。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

篇9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

篇10

创意农业最先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我国内地创意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创意农业经过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农耕文化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新的产业雏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尤其是创意农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既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又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模式总结

(一)旅游节庆活动依托型

旅游节庆活动是地方或景区为了提高知名度,创建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举办的国际性或地区性文化活动,其能在一定区域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创意农业依托节庆活动往往能提升农业副产品附加值,延伸节庆活动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节庆活动较多,比如龙泉国际桃花节、青白江国际樱花节、新津国际杜鹃花节、三圣花乡花博会等,此类节庆活动使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转变。

(二)创新科技产业主导型

传统型农业往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但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多为粗放型经营方式,造成农作物单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创意农业采用现代化科技,既能减少经营者管理成本,又能规模化种植农作物、培育新品种,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科技园区及现代化生产流程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有效实现与第三产业联合。

(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了排减城市生活各种压力,城市居民需要参与农耕文化体验。成都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成都现有部分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现代产业示范园、旅游景区都有农事活动体验等项目的设计。创意农业既通过文化创意,又通过体验过程创意,为市民提供体验项目,让其了解农耕文化的同时,娱乐身心,强身健体。

(四)农副产品文化创意型

农副产品通常产量低,市场价格低廉。农产品经过文化创意、生产加工,既能满足市场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又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融合。成都多次举办创意农产品大赛,各种农产品经过设计师简单的造型改变、文化加工、特色命名,极大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成都温江一些林木园主就是通过将花木与石头通过简单的组合,形成一定的环境或视觉美感,从而大大提升花木和农产品价格。

二、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优化升级策略

(一)五种优化策略

1、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对创意农业的政策直接影响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和生存状况,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应遵守相关政府部门规定,积极投入到传统行业转型队伍中,发挥创意农业高附加值、低碳化、可持续性等潜力,通过旅游发展为地方政府创税增收,同时能有效替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都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完善制度保障,积极支持和引导创意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完善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宏观调控创意农业发展状况,形成必要奖励优惠制度,健全创意农业发展机制。

2、优化融资环节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导致其融资困难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使我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受到制约。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创意农业融资环境:

(1)政府应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建设,从资金、人力、税收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和发展环境。

(2)创意农业相关企业或经营者应确定园区旅游功能主题,针对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同时加强自身内部管理,经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3)政府逐步加大经费投入,重点建设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精品。同时激活资金,多方面为创意农业发展筹集资本,建设绿色信贷体系,拓宽创意农业融资渠道与路径,解决现有融资难的现状。

3、优化经营管理

成都现有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多为独立个体经营,规模小,占地少,产品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营者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争取正确认识市场、准确把握顾客、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网络或者新媒体渠道推广。此外,相关主体要倡导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便于后期经营管理与市场运作。

4、优化市场环境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经营环境目前较为混乱,很多规模较小的都是家庭式经营,缺乏相关的行业规范,导致低价竞争、不正当竞争。政府应加强立法规范,对创意农业的旅游经营进行干预和管理,对非法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进行处罚和整治。同时,奖励遵纪守法经营户,评选成都市星级农家乐或成都优秀创意农业示范点,并加以税收优惠,让广大经营者自觉维护平稳市场环境,依法合理开展经营活动。

5、优化功能定位及盈利模式

传统农业主要功能就是进行生产,满足人民最基本物质需求。创意农业作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应主动调整功能定位,立足基本农产品生产,同时深化农产品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功能,满足体验性需求,起到教育和科研功能。

传统农业仅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利,创意农业则可以多方面盈利。创意农业将部分生产程序对外开放,供游客参与体验,能最大限度扩大内需,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四种升级策略

1、产品升级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只有通过产品升级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才能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创意农业注意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产品升级:

(1)多元文化挖掘农产品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价值。因此,创意农业经营者必须挖掘、创造、展现农产品的文化价值,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2)丰富创意农业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市场需求。创意农业的旅游经营过程中最好设置相应的产品开发岗位,培养专业化人才,进而完善产品体系,扩大市场份额。

(3)提高创意农业的旅游产品体验性与参与性,让游客能真正参与农事活动体验或者农产品再创意,举办搬水果比赛或者创意农产品DIY比赛,增加活动趣味性,同时实现品牌推广传播。

2、服务升级

创意农业因为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结合,需要与市场、顾客接触,因此创意农业必须注意自身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意识。相关政府部门要标准化服务流程,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礼仪教育,同时对经营业主和企业进行服务形象大评比,对长期表现出色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进行奖励。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提升服务。主要通过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改善,进而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游客需求。

3、宣传推广升级

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社会舆论,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思想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关注创意农业发展。创意农业宣传推广应合理利用推广平台,创造性运用宣传口号和标语,吸引市场关注度。

品牌建设是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一大利器,成都国际桃花节、成都国际樱花节等都成功树立品牌,并获得市场认可。推进品牌建设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之举,发展创意农业的过程就是挖掘观念价值的过程,也是培育消费者文化认同的过程。

4、科技知识升级

创意农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科技手段成了创意农业实现其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之主要途径。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都是奠定在一定科技水平之上,主要依托现代化生产工艺和科技手段来实现其现代农业的要求。

知识升级要结合成都农业与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从国内外引进有关行业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内农业专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文化创意公司、营销推广公司多渠道合作,共同致力于创意农业品牌创建、品牌推广、品牌维护等进程。

(三)三种路径选择

1、政府+企业+农户

成都创意农业的旅游发展基本是企业经营或者农民个体户独立经营,这种独立经营模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企业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潜力,很多农民经营者仅是利用游客对农事活动的兴趣以及对农家休闲放松方式的喜爱,被动性的提品给消费者。

政府应作为中介,引导企业与农民相结合,由农民提供土地、农产品、基本旅游服务,而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文化包装与加工,对农副产品进行再创意,同时企业应负责创意农业的宣传推广,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和服务技能培训,最终希望达到三方互利共赢,各取所需。

2、政府+企业+旅行社+农户

政府负责市场环境治理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而企业与旅行社相协商,旅行社为其提供稳定游客,企业给予旅行社相应的回扣。农民则为游客提供服务和其他方面的满足,企业和农民按不同股份入股,企业负责硬件设施改善,而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3、政府+企业+旅行社+工厂+农户

该模式有效地将第一、二、三产业进行整合,一方面大量提供农产品,同时对农副产品展开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将现代化生产线或者现代农业基地对外开放,吸引游客前来,实现科普和教育功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