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农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职能定位不够科学合理。从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来看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以及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公共服务乡镇政府都不能够供给,存在职能缺位的典型问题,这突出反映了乡镇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举例而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要求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但是很多乡镇管理重心就是经济,忽视文化建设。除了职能缺位之外,乡镇管理中还存在越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全能政府特点明显。
2.乡镇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乡镇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县级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双重管理部门较多,这导致各个组织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而是追逐自身的利益,结果就导致乡镇管理协调难度大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工商、税务、农推、文化等机构之间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反之则会拖累新农村建设。
3.乡镇政绩考核模式比较落后。政绩考核模式存在误区也是乡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绩考核的目的在于发现乡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但是反观目前乡镇绩效考核基本上陷入了一个为了考核而考核的误区,数字出干部、数字出优秀成为了绩效考核的直接表现。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内容层面,新农村建设相关指标没有被纳入到乡镇管理范畴之内,乡镇考核基本上就是以经济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法落后,考核结构使用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二、乡镇管理改革中的困难分析
1.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管理提出的更多要求,乡镇政府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也必然会遭遇到预料之内的巨大阻力,这些阻力处理利益阻力之外,还包括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阻力。利益阻碍是指在乡镇管理改革中可能受到利益损害的工作人员对于改革会进行的阻挠,文化以及理念层面的阻碍是指乡镇行政文化非常落后,带有严重的官本位、人治色彩,乡镇政府官员都是高高在上,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政府服务理念,而新农村建设要求行政文化的重塑,这意味着对文化阻碍必然乡镇管理改革。
2.改革遭遇动力不足困难。从改革动力来看,乡镇管理改革缺少足够的动力,首先就是乡镇上级政府动力不够,在乡镇管理改革动力方面,基本上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存在动力层层递减的问题,出于种种考虑乡镇管理改革总是踯躅不前。其次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其对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推动力比较弱,经济发展是推动乡镇管理改革的重要动力,经济落后自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动力。最后是农村公民社会尚不成熟,广大农村居民在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村民自治水平比较低,这也影响到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推进。
3.改革基础条件不够充分。从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来看,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的不具备同样给乡镇管理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乡镇政府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的孤立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做好的配套制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乡镇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反之在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改革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很难达到预期改革效果。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不够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或者缺失,从而成为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拖累。
三、乡镇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乡镇管理改革的路径,乡镇政府在具体职能定位方面,要加快转变步伐,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与内涵,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针对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越位以及缺位问题,有计划的制定职能转变路径。
2.完善管理考核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割据情况,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之下。在考核模式方面,则要将新农村建设内容纳入到乡镇管理考核中去,完善考核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自从06年4月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以来,今年4月份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xxx镇按照市、县两级提出的“村村整治千村达标暨示范工程”的总体部署,立足本地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2006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概况
我镇共有29个行政村,306个村小组,农村人口5.6万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镇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以“三清七集中”和“四改四化五有六好”为突破口,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随着以“三清七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自4月份以来,全镇共出动劳力1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400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5700方,拆除临时建筑280间,新栽绿化树木3200棵,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二)路容路貌实现亮化。在县委县政府的具体指导下,我镇对八官线公路沿线的10个行政村共8.9公里路段进行了以垃圾清理、违章拆除、外墙粉刷、门楼美化、广告治理、排污疏通等为内容的路容路貌专项整治工作。共清运垃圾150余方,拆除违章建筑190间,粉刷临路墙面20000平方。目前,此项工作已经结束,整齐划一、干净美观的整治效果已给过往路人留下了一种“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
(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在市县包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镇新硬化村内道路12500米,新建村部5个,新建卫生所2个,新建文化大院2个,新建超市商店4个,新建培训场所2个,新建健身活动场所2个。这些公共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庭院环境逐渐好转。随着沼气建设的逐步推广,全镇新建沼气近520个,带动了广大群众改厕、改圈、改厨和改院的全面开展,使庭院环境更加清新健康,水冲厕所、太阳能洗浴、花花草草等城市元素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庭院明显提升。
(五)群众面貌涣然一新。环境改变人的思想。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各村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产用品整齐摆放,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六)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在各项整治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起早贪黑,冲锋在前,义务劳动,不讲报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小城镇建设时期的精神再次得到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群关系更加稳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宣传先行,层层发动,当好“宣传员”。新农村建设需要举全社会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要号召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xxx镇坚持把宣传发动、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利用村民大会、村干部会议、集镇等有利时机,灵活采取召开动员会议,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不断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整治,村村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统一广大干群思想,形成工作合力。在此基础上,我镇又进一步通过“三会一访”强化宣传攻势。“三会”,即开好三个会:一是户主会。充分利用夜间及农闲时间,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地讲形势、释疑惑、做动员。二是在外务工人员座谈会。充分利用在外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农忙的时机,与他们膝足座谈,争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支持。三是困难家庭恳谈会。鼓励困难户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弥补出资的不足。“一访”,即对个别思想不通的“钉子户”进行家访。由于宣传工作扎实到位,xxx镇的新农村镇建设赢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为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当好“教练员”。农民群众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样建”的问题上,其态度往往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群众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学的榜样,我镇考虑到户与户之间的情况不同,指导村两委先发展一批示范户,通过示范引路顺利推进整个工作,以筛选出来的农户为突破点,组织他们到嵩县、偃师、洛宁、栾川等地参观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回来后发展成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学习乃至主动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农民代表、镇村干部到镇内和县内的示范村参观学习,一方面让其切身感受示范村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把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做法一五一十地教给农民。
(三)政府引导,群众自主,当好“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镇十分注意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掌握工作分寸,讲究工作方法。一方面放手让农民“自主申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一方面按照自己的角色定位突出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抓好建前规划。即结合各自的村情进行规划,并将规划设计意见交户主会讨论,补充完善后付诸实施。二是抓好长效管理。指导各村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了旨在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系列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如《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等制度,并通过村民代表定期巡察、户主民主评议等办法来加强督促检查。此外,还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自从xx年xx月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以来,今年xx月份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xx镇按照市、县两级提出的“村村整治千村达标暨示范工程”的总体部署,立足本地实际,实行重点突破,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x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不足总结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概况
我镇共有29个行政村,306个村小组,农村人口5.6万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镇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以“三清七集中”和“四改四化五有六好”为突破口,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随着以“三清七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自xx月份以来,全镇共出动劳力1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4000台次,清理生活垃圾5700方,拆除临时建筑280间,新栽绿化树木3200棵,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二)路容路貌实现亮化。
在县委县政府的具体指导下,我镇对八官线公路沿线的10个行政村共8.9公里路段进行了以垃圾清理、违章拆除、外墙粉刷、门楼美化、广告治理、排污疏通等为内容的路容路貌专项整治工作。共清运垃圾150余方,拆除违章建筑190间,粉刷临路墙面xx0平方。目前,此项工作已经结束,整齐划一、干净美观的整治效果已给过往路人留下了一种“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
(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
在市县包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镇新硬化村内道路12500米,新建村部5个,新建卫生所2个,新建文化大院2个,新建超市商店4个,新建培训场所2个,新建健身活动场所2个。这些公共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庭院环境逐渐好转。
随着沼气建设的逐步推广,全镇新建沼气近520个,带动了广大群众改厕、改圈、改厨和改院的全面开展,使庭院环境更加清新健康,水冲厕所、太阳能洗浴、花花草草等城市元素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庭院明显提升。
(五)群众面貌涣然一新。
环境改变人的思想。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各村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产用品整齐摆放,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六)基层组织得到加强。
在各项整治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起早贪黑,冲锋在前,义务劳动,不讲报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小城镇建设时期的精神再次得到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群关系更加稳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宣传先行,层层发动,当好“宣传员”。
篇4
1.履行职责,真抓实干,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村后,我们在工作队长的带领下,一起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全身心地融入到基层的各项工作中去。一是务求实效,认真落实区、镇工作部署,努力推进土地整理、天津大道建设、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目前,我村土地整理工作基本完成,“三场一净一特”(具体写)建设完毕,村内垃圾转运站建设完成投入使用,有效推动了农村发展。二是落实制度,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政策执行的合力,推进民主进程。三是宣讲政策,提到基层对政策的把握能力。充分发挥“宣传员”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将区镇发展形势、土地整理的项关政策法规及时传递给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推动工作的贯彻落实。四是走访群众,倾听民生,及时了解群众苦难,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五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做好群众来访工作,有效维护了本村在整合过程中的稳定。
2.提高认识,深化了对区委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决策的理解。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工作队受到了基层的欢迎,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基层的各项工作确实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机关干部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开展工作。下村工作使得下派机关干部有广阔展示才华的空间,因此,区委下派新农村工作队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3.锻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工作中提升了自身素质。农村工作与机关工作相比,工作的对象、程序、内容有很大差别,农村工作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千家万户,也更加艰苦。把自己派到基层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锻炼,对了解社情民意,熟悉基层情况,增强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从中受益匪浅。
二、几点体会和建议
通过一年的实践,关于做好下村工作,有以下几点切身体会和建议,供大家参考,与大家共勉。
1.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倾心融入是完成好下村工作的关键。入村工作首先要按照区委的要求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并结合实际和重点工作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按照工作队的职能,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以踏实做事不多事、凡事尽职不失职、工作到位不缺位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赢得村干部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工作队是真心来工作,不是旁观者,也不是检查者,使村干部有工作乐于与工作队商量、一起完成。在明确自己的位置后,积极融入**,融入村委会,融入基层的工作。
2.注重学习是做好下村工作的保证。入村伊始,明显感到自身不足,特别是在基层政策法规的掌握上、熟悉基层工作的方法上有明显不足。所以入村以后结合区镇的培训、积极认真地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学习有关涉及土地整合的土地政策、保险政策、学习掌握本村土地补偿协议、公决协议的内容,学习高院关于村民资格认定方面的司法解释及有关农村发展的富民政策等。同时,虚心向干部群众学习,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学习增强了干好工作的信心,自己心里有了底儿,也为做好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
3.转变角色是做好下村工作重要前提。到基层单位工作,意味着职位的转换和环境的变化。一是面对基层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应当逐渐地去体会和了解,要用耐心、诚心和信心来处理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在提高工作能力上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工作角色的转变。到新的工作岗位,就要严格按照新的工作规则和制度开展工作。逐渐提升如何在积极的投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工作思路的转变。到新的工作环境、到基层工作,就要围绕基层的工作,及时调整思路,找准坐标。第三是思考方式的转变。基层工作比较务实,基层干部在理解和运用国家方针政策上有一定得差异,所以在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在严格按国家政策办事的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得维护群众的利益。
篇5
[关键词]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16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1 乡镇企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乡镇企业作为连接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条有力纽带,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富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镇企业,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的。开展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1.2 乡镇企业能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镇企业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使农村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其不断向教育部门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农村教育资金困难的局面,使农民受教育成为可能。此外,农村工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部分乡镇企业也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满足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1.3 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指的是农村医疗建设、文化教育建设及社会保障事业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薄弱的就是公共事业。医疗建设存在医疗基础设备不足、农民看病困难等问题;而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养老问题、道路及饮水问题等都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的发展与本村的经济实力相统一,以农村为基地的乡镇企业对公共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乡镇企业为道路建设、医疗建设、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2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
2.1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乡镇企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非农经济用地需求,例如,高标准道路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实行招商引资,也占用大量耕地,导致农村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阻碍农业发展。
随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多,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污染严重。此外,我国乡镇企业以发展工业为主,部分企业把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耕地中,对耕地造成一定危害。
(2)资源浪费严重。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一些地区为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开采资源,再加上乡镇企业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方面出现投入高、回报低、浪费严重的现象。
(3)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生态水平。在经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这一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混乱等问题,企业往往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
2.2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乡镇企业往往是从城市发展演化来的,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往往与城市母体相仿,未能很好地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其次,乡镇企业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较少,生产所使用的基础设备陈旧。最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3 完善乡镇企业发展的措施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实现城镇化。乡镇企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优势,完善乡镇企业发展路径,使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3.1 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能通过宏观调控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一,为乡镇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乡镇企业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乡镇企业发展面临极大困境,政府应给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首先,要加强财政扶持,减免乡镇企业的税收,及时清理不合理的收费现象,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其次,政府采购要倾向于乡镇企业,使企业获得更多订单。
第二,加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大科学技术投入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其提高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此外,,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3.2 加大监督力度
乡镇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许多乡镇企业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监督。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环保方面的监督。对环境污染大,且不注意保护环境的企业,政府务必要加大惩罚力度。其次,社会公众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督,督促乡镇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3 乡镇企业要加大自身改革力度
目前,乡镇企业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除政府、社会给予扶持外,企业自身也应加强改革,顺应发展需要。首先,结合“三农”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以农村为基地,农业及农副产品是其主要优势,其要结合这些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时展需求。其次,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乡镇企业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带来科学、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式。其一,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及职业素养。其二,引进城市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其三,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乡镇企业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着手,探讨提高企业效率的方式,增加企业和社会的效益。最后,还要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4 结 语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建设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倪晓威.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7).
[2]程春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J].经济师,2008(2).
篇6
关键词:乡镇政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关键转型期和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历史时期、面对“三农”工作呈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涵盖了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领域内容,是新时期“三农”工作在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上的具体化。乡镇地方政府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自身依然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诸多环节,面对呈现出的新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再局限于形式、更加注重实效、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一道新的历史课题。
作为乡镇政府来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型,全面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型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新时期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乡镇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执行方、推动方,实现自身职能转型至关重要;本质上讲,乡镇政府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一种更加自觉的行动贯彻好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中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让乡镇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多的是扮演一种服务型的角色。乡镇政府在实现自身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全面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乡镇政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
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型乡镇政府,必须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本位思想,真正做到以农村建设为根本、以农民更好的发展为根本,不断创新服务于农村、农民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农业收入;坚持全心全意提高农村社会公共利益为奋斗目标;不断转变地方政府行为方式,划清市场与政府的合理界限,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法化、和规化。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不断提高乡镇政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全面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回应型政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关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进程,关系到乡镇政府在具体推动这一工程过程中所遇阻力的大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除了从符合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利益之外,乡镇政府必须要积极从自身出发构建回应型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所谓的回应型的乡镇政府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在推动新农村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需求以及提出的各项质疑、敏感问题作出及时的、正面的回应,而不是消极对待和听之任之。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回应型政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和现实需求,关系到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回应型乡镇政府必须要全面坚持全心全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做违背人民群众意愿、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对人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需求为切入点,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逐步减少政府服务的中间环节,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好的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落脚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回应型乡镇政府必须要把广大农村群众放在一个重要的和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予以稳步推行,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到第一时间公正、合理解决,维护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是乡镇政府必须要从新形势出发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事务发生的重大的变化,与传统条件下的农村管理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在新形势下,逐步摒弃和改变传统模式下乡镇政府对农村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入手,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决策水平和服务效率,改变以往对农村工作管理的“全能型”政府模式;乡镇政府要逐步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减少传达环节、消减多层管理,切实以高效、有力的姿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作用,避免出现多重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必须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集中管理体系,加强领导、分工负责、权责明确、协调推进,避免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再度出现错位现象;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的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要跟上,不断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服务配套建设,提高乡镇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服务效率。
四是努力构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行政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乡镇行政文化;乡镇行政文化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发挥乡镇政府组织在推动这一工程中激励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乡镇政府在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行政文化过程中,要从建设之后的新农村社会效益出发,努力提高新农村社会效益,构建和形成更加有利于推动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行政习惯和优良行政行为;要从自身做起,逐步摒弃形式主义作风和作风的消极行政文化,积极构建一种维护群众利益、服务农村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积极行政文化。乡镇行政文化尽管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但乡镇行政文化的作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行政文化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软实力对行政行为起着反作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软动力”。
五是不断创新完善乡镇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机制。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很重要,但是新农村建设之后的管理同样重要,如果新农村建设之后,乡镇政府对其管理不到位,对出现的新问题不能予以有效解决,那么不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而且也会使得党和国家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不断创新完善乡镇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管理机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完善乡镇政府在新农村管理的决策与执行机制,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按照民主、科学的原则对新农村管理中的各项事务予以决策;不断规范执行程序,让新农村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能够按照合法、正规的程序进行,让具体执行暴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新农村建设之后,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对推进适合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权力不受侵害、农民利益不受损失;要让监督约束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杜绝借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各种腐败行为,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一些与农民利益最为直接的项目。
篇7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__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__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__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__年6月开始,至20__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__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乌中旗__镇城镇发展规划;
2、乌中旗__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乌中旗__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乌中旗__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乌中旗__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乌中旗__镇村镇建设规划;
7、乌中旗__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中旗__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乌中旗__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乌中旗__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05家。是乌中旗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__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__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乌中旗“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__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__年,__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__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__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__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__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__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__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__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__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__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__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__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__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__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篇8
1播种精神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各地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热潮不断。每次送书下乡都在当地引起轰动,呈现人头攒动、争相看书的壮观景象。足见农民对精神文化之渴望,文化下乡的必要性,然而,哪怕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也替代不了农民终身受益于文化。毋庸置疑,送书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应看到,形式上送书,送科技下乡对农民停留在一种“喂食”式的形式上,你送什么,农民被动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不大,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图书资料中农科技术书籍过时,资料陈旧,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会削弱。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书籍如不对路,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农村年轻人,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于多元化了。
仅仅形式上的“送书下乡”己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农民们迫切希望,能够贵在把“送”变为“种”,在农村逐步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明农村并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源泉,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尚有卧虎藏龙,分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大量的民间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于农村,大量的生产能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知识养分直接来自农村,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农民知识分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把送书下乡变成播种精神文化的长远方针来抓,是刻不容缓的。
2学在农家长智慧,时代催生有文化的农民农村文化让农民唱主角,农民自办文化日益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遵义市的广大农村,农民自发创建“四在农家”活动,“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它是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自发、自觉的社会行为,是遵义农村的农民群众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一种实践。
“四在农家”活动的开展,可逐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项活动也可促进改造乡村公路,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建立文化娱乐场所。在各村自建图书馆(室)将改善基层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看电影难、欣赏文艺演出难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其中,市级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镇村,建立农村自己的图书馆(室)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即使是边远山乡的农民也有书可看,有报可读,这是遵义农村“四在农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还需要我们市、县级图书馆有长远的规划,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以满足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要求。
3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现状导致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室)尚未列入乡镇政府对乡镇公益事业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资助或民办事业,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由县的文化主管部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室)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工作不到位;四是藏书质量不高,藏书多为东拼西凑,或发动单位、个人捐献,或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没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室)建设的采购机制,不能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实质性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室)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例如:遵义市海龙镇的某村,在市图书馆的扶持下建起了村图书室,但却没有巩固,更没有发展,一段时间后,当市图书馆下去检查村图书室时,却发现所辖镇企业竟把图书拿去作烟花、爆竹的包装纸了……
4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室)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怎样发挥乡镇、村图书馆(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41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力度。制定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落实到县、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室)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要对图书馆(室)建设有明确目标,任务及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重要事来落实,列入干部考核.目标责任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4L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室)事业的发展。通过法律形式,使农村图书馆(室)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4L3广开图书馆(室)经费资金渠道。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的办法酬集资金,购置图书资料。
4L4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专业管理队伍,分期分批组织到发达地区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地(市)、县级图书馆应义不容辞担任起培养乡镇、村图书馆(室)专业人员的任务。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他们具备信息开发、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服务的能力,成为知识的“导航员”。
42充分发挥各地(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室)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通点帮助提高农村图书馆(室)服务水平。
421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投入大、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后劲足。对这样的农村图书馆(室)公共图书馆应经常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室)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工作延伸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去。
422建立图书流通点。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农村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室)建立图书馆流通点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出场地,设备及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相应的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农村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通点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图书文献流动点,使其服务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料的作用。
篇9
关键词:阜新;经济振兴;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45-02
经济振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则被确定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建设新农村既是阜新经济振兴的体现,同时也是其经济振兴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选择离不开本地区城乡之间的互动。在阜新市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应着手构建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探索二者互动的现实路径。
一、阜新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实现经济振兴,首先要对经济转型进行产业定位。根据十年九旱的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阜新经济转型和经济振兴的首选,而且发展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小的新型畜牧业,也使畜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阜新市的经济转型从“由黑变绿”起步,“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使阜新转型中向更为高级的产业形态迈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提升。目前,经过经济转型,阜新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2.7%上升到27.3%,总体上非煤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方向不仅促进了阜新经济振兴,而且也拉动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契机。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开展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项目户已有23.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7%,这一工程的实施直接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增加,而且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了很大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阜新市的城乡互动和以及经济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互相促进。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容纳了大量下岗工人再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4%左右;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二、三产业,改善了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只占经济总量的27%;再次,现代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城乡收入比为2:1,与全国的3.3:1相比有很大的改善。
二、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构建及其政策选择
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致力于将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努力实现产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走符合市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地说,阜新市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构建。一是集中,加快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合作,引导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或采用经纪人方式;三是统筹,搞好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四是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产业发展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针对阜新市现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实现城市化和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完善城乡相互促进机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1.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积极推进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翼”,可以说没有城市化就不会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不只是在农村,至少有相当的分量、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城市。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城市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归宿要解决的问题是,接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除此之外,加快推动阜新市的城市化进程,至少还有两点理由,一是中等城市扩容应该是国家城市化的重点,阜新市作为中等城市,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人口是理性的选择;二是阜新市的特殊市情: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为52.48%,“十二五”末期将达到65%,而辽宁省的数字分别是62.1%和70%。按照“十二五”规划,辽宁省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0%,同时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但阜新市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到2015年末,要缩小为相差5个百分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阜新市保持比全省更高的城市化速度。
2.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阜新市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而且在绿色食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一些品种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但是目前阜新的农业仍然属于小农的生产模式,说明离现代产业还很远,因为现代化意味着消灭小农经济,有小农经济的地方就没有现代化。这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具备制度、技术、资本和教育等几个基本要素,就目前的情况看,应在资源条件好的乡镇试点改造传统小农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作为规模化农业,排挤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即潜在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是必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因此城市要有能力接纳“技术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要求提高城市的接纳能力,依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实现工业、服务业扩容。
3.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选择
政府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调整接纳农民进城的政策。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的首要涵义是,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使城市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这些剩余人口,而是排挤农民进城,农民工问题就是这种“排挤”的集中表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设定一定的门槛,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待遇。一方面,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城市政府先期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和低价商品房,建立起一个结构健全、功能层次分明的住房保障体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保证进城农民工有房住,同时提供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应竭尽全力接纳农民工子女。
三、完善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存在一系列的掣肘因素,如阜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慢、城乡发展脱节;GDP及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工艺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高消耗、高投入、高碳。同时,还存在着新农村建设滞后问题,如农产品加工品牌、绿色、无公害产品少,加工环节增值低、链条短,农民的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等问题。实现阜新经济振兴,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1.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企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土地集约化,二是农民组织化。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合作组织”,应该是企业性质的公司。专业化农业经营活动需要由相应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和管理。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的创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引导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档次,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2.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在家庭承包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与现代化农业存在尖锐矛盾和冲突。土地得不到集中,农业就不能规模化,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大幅度提高。真正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最终靠城乡互动,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放开户口,让农民成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定居下来;二是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可以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障,农民可以随身带走,回农村时即使没有了土地也能有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打工农民真正放弃土地,使土地向少数农户转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篇10
?一、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 (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等内容)。
?二、经济发展现状
? (农村各类产业发展水平和村民经济收入等内容)。
?三、建设现状
? (包括道路与绿化、给水与排水、电力与电信、公共设施、人居环境的现状与问题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四、发展条件评价
(对村庄的区位、文化遗存、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建设条件进行优劣势总体评价)。
?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编制依据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四、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 1、经济发展目标
(包括各类产业、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目标要求)。
? 2、社会发展目标
(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人口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建设等总体目标)。
? 3、人居环境目标
(包括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省政府提出的四化四改等目标要求)。
?第三章 村域总体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
?一、村域发展总体布局
(包括村域各自然村居民点的分布与搬迁,产业与建设用地布局及功能组织,空间资源管制划分与要求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二、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三、产业发展布局
(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四、产业发展措施
(整合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等内容)。
第四章 总体布局规划
?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按用地性质划分到小类。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第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村庄道路交通规划
?二、村庄绿化系统规划
(包括绿化树种的选配,要求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等内容)。
?三、村庄给水排水规划
?四、村庄电力电信规划
?五、村庄燃气设施规划
?六、村容村貌治理与环卫环保规划
(包括垃圾收集与处理等内容)
?七、村庄防灾减灾规划
(防洪、防火、抗震、防地质灾害等内容)
第六章 社会事业设施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教育设施规划
(包括入学率、在校人数、发展水平、空间位置的划定、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
?二、医疗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三、文化设施规划
(可参照教育规划内容进行细化)。
?四、便民设施规划
(包括商业服务代销点、邮政便民服务点等内容)。
第七章 民主政治建设规划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施
(包括村委会办公场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务公开专栏的空间布局、用地数量与建设规模等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第八章 近期治理规划
(要将有关内容落实到空间布局,在图纸上表达出来)
?一、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二、建筑环境更新规划
?三、基础设施完善规划
?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
- 上一篇: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 下一篇: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