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况,加强建设实践问题的思考和梳理,积极采取完善的解决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资金投入;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57-02
南阳宛城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5镇7乡,总人口约79.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超过5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富有中原粮仓之称,是国家商品粮、棉花生产基地。近些年来,宛城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开展新农村建设“向荣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得到提升。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
自宛城区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区近60万农村群众积极响应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全面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程。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宛城区立足城乡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把“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力争十年提前达小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四有一新”作为该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制定配套措施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选择了7个乡镇和11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镇,制订了具体的示范村镇建设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由区乡两级政府制定严格制度,对试点村镇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3个区直部门帮扶、1~2个重点企业支持,并从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指导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同时,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制定新农村建设宣传活动方案,在区电台、政府网站开辟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由区委党校、农委、讲师组等部门组建宣讲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巡回宣讲活动;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建设为手段,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9年共投资580余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新硬化主次干道110余条,完成农村公路里程35公里;投入资金3905万元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农村饮水安全、林网建设、家资超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倾向于示范村、试点村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等农村支柱产业建设,现已在茶庵乡袁黄庄建成500亩特色蔬菜生产区,在汉冢乡万庄村建成1500亩连片优质高效棉花示范基地以及黄牛、奶羊、蛋鸡等养殖小区。在此基础上,宛城区又结合农村文化大院、体育健身场所等硬件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农民群众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学”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营造出了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明礼诚信、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宛城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线,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多年工作成果和所取得的建设成绩,但当前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
开展。
(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后续管理跟不上
一些文明新村重建设轻管理,除了村中央的一条水泥路外,其他设施毁坏严重,村庄、庭院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畜禽乱跑,看不到文明新村的文明气象。若是有上级来检查或参观文明新村,乡里就组织乡干打扫卫生,群民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二)建设规划亟需完善
一些乡(镇)、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全面、不科学,表现出重局部、轻整体现象,缺乏指导性,不能体现出新农村建设特点,或在实施过程中随意变动;基层干部农村政策水平不高,侵害农民利益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南阳属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国家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建设需求,而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等项目的建设中,需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这些均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创建的积极性较差,建设质量不高
由于农村面积大,管理起来较为困难,真正形成的亮点、精品文明新村不够多,建设新农村任务还很大,领导层对群众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不到位,导致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厚,而且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对政策理解不彻底、不完善,大多数群众对此抱以观望心态,不能充分调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新农村创建进度和建设
质量。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科学建设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应遵循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及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既要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又要有符合近期和当年发展的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面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适应现代农村发展需要。在完善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研究,将当前对农村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建设项目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并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资金整合使用,形成建设合力
要加大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科学使用项目资金,还要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及农民的科技培训管理。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措配套资金,鼓励群众投资投劳,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社会资金踊跃支持支援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用水、行路难等迫切
问题。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着力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针对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收入水平较低的相对落后现象,立足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等,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保护等,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状况,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不断引进新品种,形成专业、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打造品牌,通过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业整体经济发展。为加强科学种养,应聘请农业专家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开展生产,避开生产盲目性,并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具有专长、文化知识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示范地区考察、学习,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培养实用性人才队伍,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财政支农 资金 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能否实现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农业的支出。因此,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决定于其支农数量,更关乎其支农效率。因此,本文将从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结构和绩效三个方面来分析财政支农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状况分析
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分析
自1978至2006年,我国财政累计向农业投入资金达20941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8.46%。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在过去的20多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了20.06倍,这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我国财政资金支农金额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平均每年的支出额为722.13亿元。在整个财政资金的农业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助的各项费用基本上都在逐年上升。统计数据同时显示,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资金不仅数量多,而且增幅很大;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除个别年份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用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两块历年呈低水平徘徊之势,农村救济费略高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计算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可以发现,支农比重波动幅度较大,支农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比重为13.43%;支农比重最小的年份是2003年,比重为7.12%,相差6.31个百分点,1978年之至2006年,年支出的平均比重仅为6.24%,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负。
3.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分析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析使用的软件为Eviews3.1。
选取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的费用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X3、X4表示;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与农民收入作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Y=645.1802+0.82636X1+2.57128X2-74.13884X3 +10.41249X4
(3.98545)(1.25184)(2.09164)(-0.70845)(1.06739)此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R-squard=0.68699Adjusted R-squard=0.60579
F=21.5849AIC sta=14.6245
因变量X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拟合度较好。对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F检验,均有相伴概率p
回归方程中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概率大于0.05,表明该回归方程不具有解释和说明力,通过反复进行变量之间的回归检验,发现拟和优度最好的回归方程为:
Y=698.0747+0.58293X1+2.0756X2+3.61071X4
(5.00905)(2.20428)(2.7962)(2.6971)此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R-squard=0.90548Adjusted R-squard=0.88367
F=41.5122 AIC sta=14.4721 P=0.0000
可以看出,各因变量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拟合度较好。对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F检验,均有相伴概率p
另外,农村科技三项变量,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其可能解释是在现有的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权有了明确的划分,中央政府集中了相当大的财政收入却未能承担对等的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在非常有限的财力下,形成了对中央财政支农的非有效利用。
以上的回归计量模型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对农民纯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财政支农各项资金中,支援农业生产及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各自的被解释变量能够发生正效用。
二、现阶段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支农总量虽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不足
通常,投资总量可以用投资比较率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所谓投资比较率是指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与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之比。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投资比较率的值应接近或者超过1。在我国,自1985年至2006年,我国投资比较率均在0.2左右。说明我国农业的投资极端不足,在我国农业总投资中,财政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此可以的出结论:我国的财政支农总量严重不足。
2.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减弱,且稳定性差
从总体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年~1984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1999年~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6.24%,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减弱。在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的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1978年该比例为13.43%,此后再也没有超过1978年的水平。财政支农的波动性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3.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1)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的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民直接受益或者说农民获益较多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以及农村救济费。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现实却是这三项的比重由1990年的47.88%下降到2001年的30.80%,农民得益较少的支出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其比重由1990年的52.12%上升到2001年的69.20%。与此同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三项及农村救济费这三类与农民收入增加直接相关的资金,在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这些比重下降的同时,却是农村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费用在不断的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用于政府农业行政事业的运转费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是财政农业支出的主体,所占比重近年大体维持在70%左右。
(2)财政在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两方面分配不尽合理。两者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区别在:①就农民增收的问题,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农村救济只是缓解农民生活困难的应急措施。②从两种资金的受益范围来说,只要农业科技进步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受益;而救济只是针对农村贫困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一种补贴,受益范围很有限。③从作用的结果来看,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救济就不具备这一功效。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作用远远大于农村救济的作用。但自2000年至2006年,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平均为86.51亿元,科技三项费用的平均水平为14.19亿元。足见支农资金在分配上的不合理性。
三、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效果的对策
1.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人总量和相对规模,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少于城镇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要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实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稳定可靠的财政支农投人保障机制的形成。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即增加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资金的投入比重,直接受益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增加农村科技三项费的投入比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加强以农业实用科学成果推广、转化;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农业建设。同进行农业行政事业机构调整,控制并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开支。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惯例将我国众多的农业机构精简,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农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费。
3.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首先,应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后续管理等整个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第三,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并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同时,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的立法监督,使其早日进入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2)
[2]黄小舟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
[3]孙健夫: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44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我国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从小范围来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比如北方有些省份总体经济收入不佳,导致该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南方有些省份,就开始大肆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省政府财政收入好的省份就会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反之则投入较少,而农村公路建设落后就会使得当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对省份财政收入形成阻碍效果,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不平衡应该尽快进行解决,否则我国范围内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滞后
我国中央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公路资金投入比例,但是由于各个省份的情况不同,所以很多地区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缺乏总体规划,使得中央政府投入资金使用很不彻底,对当地农村公路建设总体情况没有很好的改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滞后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公路建设工期比较紧张,任务较重,使得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没有进行总工程规划,随意性相当大,部分地区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对公路建设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后期公路投入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对当地农村的公路网络系统规划以及通达性造成严重的阻碍。
(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混乱
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比较困难,导致很多地区在对农村公路建设中资金落实不彻底,在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混乱。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大部分都是采用低价中标法,所以很多施工单位的工程价格相当低,项目不大,所以很多施工单位都不会投入很多的管理力量,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或者是不按照规划施工的情况频繁发生,大多数的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都是沿用之前的规划方案,并且按照之前的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导致公路质量存在严重的漏洞,加剧了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化施工工序很不到位,部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出现重视进度而轻视质量的情况,对公路质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农村公路养护不足
很多地区只是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而对于后期的养护工作很不重视,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公路桥梁正式运营的经验中,很多公路建设单位对于养护工作相当重视,但是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缺乏必要的养护措施,使得农村公路在运营过程中质量问题出现很频繁,没有进行相关规定对公路进行掩护,突击养护的现象严重存在。
二、完善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合理分布
虽然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个地区经济能力不一致,但是从总体范围来看,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布局的。比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北方,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对于经济落后的乡镇应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当地农村公路建设能力,对于经济相对好的乡镇应该通过民间募捐的方式筹措公路建设资金,避免由省政府财政收入的投入力度,由此可以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提升,对于经济较好的地区进行经济制约,有利于对省份经济资源平衡分布。对于南方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也实行这一方针,能够对整体经济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力度
农村公路上运行车辆不多,交通比较松散,所以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期,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规划力度,对当地交通雪球、农民出行方向进行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对农村公路建设目的、长度以及路线进行整体规划,将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初意愿全面发挥。
(三)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措施
农村公路管理措施是否健全对于农村公路运营情况改善以及质量保证起到了很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在管理组织、技术水平等方面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管理,建立全面的规章制度,对于损坏公路建设的人员或者组织应该极大惩罚力度,一旦发现,立即处罚,情节严重者应该进行刑事处罚,有的时候一味的进行经济处罚,对于管理规定的法律效果全面发挥只能产生阻碍作用,而施工单位更应该对公路建设材料进行全面管理,避免偷工减料的情况屡次发生,对公路建设质量更是一种有效保障。
(四)制定后期养护工作,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重视建设进度,忽视后期养护的这一现象,必须进行遏制。应该建立由农村公路建设部门领导作为养护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向外招聘专业的养护工作人员,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能力,树立科学的养护观念,将建设和养护进行双重管理,从实际层面上提升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能力,响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结论
农村公路建设是否科学完善,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根据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分布不平衡、缺乏规划、管理工作换乱、养护机构缺乏等,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连累了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进度。基于此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整改力度,合理分布、加大规划力度、健全管理以及制定后期养护工作,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提升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整体水平,以发挥农村公路建设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武威.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理论界,2006,09:240+211.
[2]韦永杰.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西部交通科技,2011.
[3]张惠晴.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4.
篇4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沼气;利用优点;存在问题;对策;山东茌平
近几年来,茌平县农户沼气池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不少农户将沼气池作为自家近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目前全县已建设沼气池2万多口。
1沼气利用优点
1.1解决农村生活用能
寒冬尽管气温在-5 ℃,多数农户仍能正常使用沼气,为一日三餐提供燃料。据一些农户介绍,1个3~5口家庭,建1个10 m3的沼气池,养2~3头猪,再加上人粪尿,每年能产气400 m3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全家常年一日三餐的燃料和照明。沼气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昔日的烟熏火燎的炊事方式,使用沼气已成为当前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最经济适用的措施之一。
1.2 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
在洪屯乡张德一村,80口沼气池带动了常年存栏300头猪的养殖规模。要使沼气池正常运转,必须发展养殖业,为沼气发酵提供充足的原料。该村之所以成为养猪重点村,主要就是沼气池拉动了养殖业发展,农民自觉地扩大了养殖规模。
1.3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利用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沼气池深受政府重视和农民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养分全面,缓速兼备,且施用沼肥还可以抑虫防病。各沼气村均利用沼气作为纽带,因地制宜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存在的问题
2.1沼气池的建设重数量、轻数量
户用沼气池建造时不按技术标准操作,在具体施工中随意性比较大,建设中重数量,轻质量,“一建三改”结合少,因此留下一些病态池、废池,影响沼气池的使用寿命,使用效果不佳。
2.2强调建池速度,不注重建材质量
有的地方乡村领导只重视沼气计划的落实及建设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建池材料的质量。为了图省钱、省事,随意集中采购一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低标号水泥和劣质砂子,导致所建的沼气池是“一年好,两年差,三年垮”,其结果势必会使沼气户对使用沼气失去信心。
2.3沼气池选址不正确,布局不科学
有些沼气池在选址上,没有将沼气池与厨房的距离控制在25 m以内,使沼气在输送中达不到最佳使用效果,有的池址选在垫土上,由于地基不实,造成池底下沉,出现漏水漏气等现象。
2.4施工工艺不当
在建造沼气池过程中,操作规程不认真,施工质量差,加上在质量验收上未严格把关,使沼气池带“病”投入生产使用,导致产气率低。
2.5缺乏对沼气发酵必备条件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建池户缺乏沼气发酵知识,在进行沼气发酵时,人们往往只注意通过原料发酵来生产沼气,而忽略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条件的满足。在沼气池进料时,不注重沼气发酵原料的合理配制、不注重进料前农作物秸秆的堆沤处理、不注意寻找接种物(活性污泥)、不注意严格密封沼气池、不注意掌握池内温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不注意观察池内酸碱度的变化、不注意掌握发酵原料的浓度等。正是由于农户对沼气发酵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导致沼气发酵过程中某些必备条件的缺失,致使沼气细菌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沼气产气率。
2.6投入使用后,后期管理工作滞后
众所周知,沼气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可是在农村大多地方却存在着重建轻管问题,有的沼气池连续使用几年都不换料,有气就用,无气不管;有的是只管进料,不管出料,使沼气池胀满肚子,有的把沼气池当作垃圾坑,什么东西都往里倾倒;有的是沼气零部件、管道出现漏气现象却不及时更换;有的灶具打不着火也不找人维修。如此种种,都严重影响到沼气池的使用效果。
2.7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尽管目前沼气配套器材选用的都是农业部和省能源办招标采购的产品,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管材、管件、附属设备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现象,燃具(灶、灯)热效率低,直接影响沼气的使用效果。
3对策
3.1加强技术培训,严把沼气工程质量关
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是沼气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过硬的技术,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进行精心施工[1]。因此,要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来进一步提高沼气建设队伍的技术水平,确保沼气池建一口成一口,争取成功率、合格率、使用率达到100%。
3.2做好沼气池的设计和池址选择工作
这是保证建池质量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沼气池经久耐用,池址一定要选择在背风向阳、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地上部在布局时应互相兼顾,最好是相邻组合,不可距离太远,池址中心与厨房灶具的距离应尽可能控制在25 m以内,以节约输气管,减少阻力,保证灶前压力,提高供气质量[2]。沼气池建设前必须要设计,决不允许单建1个沼气池。在选择猪舍及厕所位置时,要保证猪圈和厕所粪便及冲洗水能自动流入沼气池。
3.3备好建池材料
材料是建好沼气池的物质基础,为了保证建造的沼气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长,必须要备足备好建池的原材料,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建池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水泥和砂,要使用有质量合格证的水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予使用,优先采用32.5(原425)普通硅酸盐水泥1 t,另外超过3个月的过期失效和受潮结块的水泥要严禁使用[3];砂要求质地坚硬、干净无杂质,优先选用中砂(细度模数在1.8~2.5),最好是大河砂,少用小河砂,中砂量至少要备足6 t。
3.4大力宣传,普及沼气管理使用知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画、公示栏、阳光工程培训、技术讲座、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沼气管理使用知识,使建池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建池农户自己掌握简单的管理维修技术,自己能够解决简单的技术疑难问题。
3.5抓好技术跟踪服务,确保沼气长久使用
对于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做到随叫随到,随时帮助用户排除运行故障,保证沼气设施的正常运转。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沼气服务网络,突出抓好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沼气服务站建设,确保技术咨询、施工维修、零配件供应等服务措施及时到位。
3.6积极开发和引进沼气先进技术,搞好产品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沼气投入力度加大,沼气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全面升级,零部件生产已实现了标准化,但由于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各不相同。因此,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应加强指导与监督,确保优质原材料及配套产品的合格供应,杜绝劣质产品流入项目区。在沼气配套器材采购中,一定要选择农业部中标企业生产的产品。
3.7大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提高沼气的综合效益
利用沼气点灯做饭,节约农户生活燃料支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利用沼渣、 沼液喂猪、养鱼、育菇和种植蔬菜、粮食、瓜、果、茶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通过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沼”综合利用,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延长沼气产业链,使沼气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充分体现,让更多的农户放心大胆地建沼气、用沼气,从而推动沼气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8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大力发展畜牧业,尽快实现以畜促沼的良性循环格局,首先应千方百计增加畜禽存栏总量。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帮助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并想方设法全面实行畜禽舍饲养殖。加快改革传统的粗放散养方式,建设标准化养畜圈舍,使粪便能够直接随水入池,提高家畜粪便利用率,保障沼气池原料供应。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庭院生态养猪的模式,即农户在自家庭院内建立起“猪—沼—菜”三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即猪多—粪多—沼气、沼渣、沼液多—有机肥料多—菜多(饲料多)—猪多,形成了以沼气为杠杆的庭院生态循环经济。
3.9制定激励政策
在沼气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受益主体是农户,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受益主体则是整体社会。因此,在提高沼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沼气的经济效益是扩大沼气应用、推动沼气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其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能,统一担负起指导、管理、服务的重大责任[4-5]。同时,把沼气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并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双文明考核目标管理中来,签订责任书,安排资金,建立目标管理奖励基金,实行奖优罚劣。加大对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发展的宣传报道,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金奖励,调动其建设和发展沼气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发展的良好氛围。
4参考文献
[1] 张子元.大通县沼气产业发展的调查[J].青海农牧业,2007(2):27-29.
[2] 黄蓓.发展沼气能源建设生态新农村[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154-156.
[3] 杨建华.启用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式、作用及思路[J].能源与环境,2007(2):79-80.
篇6
关键词:农村 水利建设 问题 可持续发展 对策
农村水利就是指包括水利管理、引水灌溉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村建设朝着新农村方向发展,水利建设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结构、稳定社会发展,因此,对水利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却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发展的脚步,我们要深入分析,制定出解决对策。
一、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
南方丘陵地区一般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与传统的漫灌方式相比,管道喷灌方式能够节约百分之五十的水,微灌可以节约百分之六十的水,渠道堆砌运输水能节约百分之二十的水,但仍有较大面积的区域采用传统方式,且水利基础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不足
近几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水利项目是一项工程量大的项目,面对日益增加的建设成本,仅有的投资远远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影响水利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此外,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种植结构的优化,农民亲自投入到水利建设的力度减小,而对某些较为贫困的县区来说,财政相对较薄弱,在资金方面更加落后一步。投入到水利建设当中的资金,因部分县区对其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在花费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不仅导致浪费了部分的资金,还影响力水利设施的质量。
2.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恶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大量的开发建设,比如城市建筑对土地的占用;各种企业过度的开发;水利设施、耕地被占压等,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土地功能被大大降低,环境恶化严重,必须靠生态恢复工程来恢复。
3.水利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管理
当前的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着重视建设却忽略管理的现象,没有解决工程建设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农村河水污染状况得不到重视,长期无人管理,而且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尤其是建设在农村田地间的设施,缺乏管理或者管理不规范,在受到破坏或者出现故障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而且在农村的环保意识普及的还不全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宣传不到位,部分企业的废水废料被排放到水道,污染水质,影响水道泄洪等功能的运用;大量农药的滥用也造成很大面积的污染;对日常垃圾的处理方式极不科学,日常生活中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被随地乱扔,使得桥头、河道等地方存有大量的垃圾,农村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力度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扩大农村水利建设的面积,进一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力度。此外,政府部门要正确引导人们参与到水利建设当中去,鼓励人们为家乡水利建设做贡献,对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人,对其进行奖励。政府部门在提高扶持力度的同时,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聚集更多的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
2.加强水利设施的保护
由于水利设施占有的公众部分较多,而一些人认为集体的利益与自身没有关系,在水利设施受到破坏的时候,也不会去主动维修,没有主动保护的想法。所以,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对水利设施的监察力度,防止有人破坏,对发现恶意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使人们认识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意识到水利设施对农村生活的作用,提倡合理的保护与使用水利设施,提高水利设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加强对水利设施的保护。
3.加强水利建设的规划管理
加强水利建设的管理要遵循当地的特点来进行,针对当地水利建设管理的薄弱环节,制定科学的管理手段;在把握好管理全局的基础上,注重细节的调节,实现管理规划手段的科学性保障。水利建设的作用是服务于农民的农业生产,因此,在建设初期,要多听取农民的意见,最大化的满足农民的需求,公开水利建设的工程流程,使水利建设的规划更加人性化、透明化、科学化。
三、未来农村水利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已经运用到农村水利节水灌溉的领域。未来农村水利建设要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费时费力的水利灌溉方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农村水利灌溉方面,进入了研究实验与实际应用的阶段,例如,激光平地技术的运用,比传统的灌溉方式的准确度提高了近五十倍;还有自动化农田检测与灌溉体系,更好的把握了农田的灌溉情况;利用红外检测仪,检测地表温度等。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国要善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灌溉方式,学习精准灌溉与自动化灌溉技术。发达国家的节水灌溉优势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包括遥测、遥调等方式,满足了节水灌溉体系的准确快捷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水利管理和水利建设的成本,提高了灌溉体系的效率,我国要随时发现不利于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并深入研究,寻找出解决办法。在宏观角度,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加强计算机网络等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在微观角度,加强对灌水技术、节水方式等的有机结合,优化节水灌溉体系。再结合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域特点,研究出最合适的灌溉手段,并进行推广,让农民能够掌握节水灌溉技术。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水利设施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新农村的建设也意义匪浅,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保护好水利设施,加快新型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53-01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反映现代农业进程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化农业领域的体现,是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进入城镇化,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的机具形成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的实质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和保护,其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的转化率以及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建立现代农业就是要用先进的机械装备农业。目前,吉林省的农业机械作业不平衡,而该种状况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大力调整和优化配置农业机械资源,高效利用农机装备,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和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2]。
1.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是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以及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运用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传统耕作的改革,为生态平衡建设做出贡献。保护性耕作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小风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工作程序,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农机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多年探索和农艺部门的配合,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二是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机服务的领域拓宽,使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机械由种植业向运输业及加工领域拓展,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林牧副渔业机械化拓展。农民可以通过经营农业机械致富。新机具的明显改善以及实用新技术、新的机具推广,使农业机械配套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为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具质量差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还存在发展相对落后、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应用范围小等问题。许多方面的机械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品质较差,品种不全,与国外的农机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机企业多数相对分散且规模小,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恶性竞争等严重影响农业机械的健康发展[3-4]。
2.2 成本偏高,效益低,投入不足,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农业机械化使用成本增加,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机械的价格高于农民的收入水平,燃油价格升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农机产品的税收负担较重,中介服务滞后,农机服务组织程度低,农机服务站发展不稳定,信息服务落后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加之政府财政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不足,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的1/10,同时标准化的农田与农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农业机械示范推广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业机械新技术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
3 发展对策
3.1 推广普及农机具使用
加大财政支持规定,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管理,提高农机产品质量,规范其经营活动,做好农机具售后服务工作。开展农机具使用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大财政投入,有效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投入不足、示范推广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维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农民的利益。
3.2 借鉴先进经验,通过农业机械化环境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利用率,降低生产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经营服务体系,解决人地矛盾等突出问题,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农业机械环境建设和规模经营、先进的农田基本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崔君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J].吉林农业,2010(3):36-37.
[2] 刘俊茂,李振辉.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0(5):91.
篇8
关键词:农村公路 建设 养护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0.3
柳林县位于吕梁山西麓,东邻离石,西靠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柳林把公路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地位,作为“兴柳富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2006年以来,和着县域快速发展的节拍,柳林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乡村公路建设机遇,创新村通公路发展理念,按照省市“五个全覆盖”的思路,以“坚持科学快速安全协调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为主题,以人民群众感受便捷、快速、安全、和诣的交通运输为目标,以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建、管、养”三级主体为体系,着力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交通瓶颈以及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再掀农村公路建设,使村通公路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村通公路建设卓有成效,城乡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了城区道路和乡村公路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喜人太势。截止2012年底,全县乡道里程达346.7公里,村道达644.7公里。 全县形成了四通八达、循环贯通的公路交通网,从根本上改变了柳林公路建设的落后状况,为全县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公路翻天覆地的巨变,是柳林取得的重大而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柳林特殊的地理环境,蕴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最多,分布最广, 且质量特优,堪称“国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市场的日新月异,致使车流量大,重车辆多,污染严重,管养难度大。公路建设与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
一、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农村公路、质量较差。农村公路普遍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差,抗灾能力低,一些乡镇不按规划管理,各行其是,安排公路建设项目随意性较强,不经过交通部门批准就擅自开工建设,某些乡村公路建设项目无设计或由施工单位边设计边施工,存在等级偏低、修筑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施工队多为民间施工队,无资质、无营业执照现象较多,施工能力无保障;三是质量管理薄弱,存在偷工减料、不按规范施工等问题,工程完工后不经过交通部门验收就交付使用,质量难以保证,以至于出现前面修后面坏的现象,造成资金浪费,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
(二)警示标志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路段的路基未达到标准要求的宽度,出现公路狭窄、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及横断面发生变化等特殊路段,没有设置交通警示标志,更易引发事故,再者道路两侧没有排水设施,现在大部分路段都是铺油的或是硬化的,遇到下雨,雨水得不到及时排除,导致路面拉空或坍塌。
(三) 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安全意识淡薄。把道路作为自家的院子使用,道路上堆放着粪堆、柴草堆、收割的庄稼等,再者,由于部分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乱修乱建现象尤为突出,厕所、猪圈、放柴草的小平房等侵占路面。集镇段上出现临时沿路摆摊、占道经营,严重影响车辆通行。
(四)养护工作不到位,重建轻管问题比较突出。各乡镇交通管理站由于无资金的支持,职能和作用发挥很不明显,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2009年来,响应上级精神,农村公路硬化工作全面铺开,单纯依靠国家补贴的资金,养护管理工作根本跟不上,致使一些修建早、等级低的乡村道路出现路基沉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农村公路失修失养。使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
(五) 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急待加强。近几年,随着干线公路治超工作的深入开展,超限超载车辆绕行农村公路愈演愈烈。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超限车辆的恣意横行使技术标准较低的农村公路的路产损害严重,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管理之间矛盾日渐突出。一是沿路的加水点难以控制,由于现行《公路法》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没有具体规定,公路路政执法部门难以依法打击乡村道两边的加水点。二是超载、超限车辆严重损坏农村公路。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煤炭、粉煤灰,沙、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施工、特别是车主为躲避收费站,导致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造成路面长期超负荷工作,加速了路面损坏。而乡村公路又不在公路部门路政管理范围,无法对其进行处理。
(六) 道路建设困难,干扰因素颇多。由于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使农村公路损坏严重,但修复资金无可靠来源,八石线公路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八石线公路在2003年时铺油,由于有丰富的沙土,沿路百姓掀起了一股“刨沙”的热潮,吸引了不少打车来装载,虽然百姓们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路遭到严重的损坏。近年来,多少百姓联名请愿,争取到了修路的机遇,但是维持工作进展很不顺利。一是资金紧张,道路严重损坏,修护难度大,需要资金量大,二是沿线群众不配合,制造纠纷,阻挡工队,索要钱财,致使道路建设不能顺利开展。
二、 鉴于我县农村公路及其养护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问题的一些建议。农村公路建设要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必须探索建立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全民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公路建设实际,从农民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好的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进行,把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一)实事求是的涉及公路建设方案。农村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快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方面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在设计建造公路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统筹规划,实事求是,合理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使农村公路真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主管部门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各村要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全程监督、乡村干部跟踪监督、监理人员现场监督、群众及社会随时监督的“四级监督”作用,做到农村公路建设一条、达标一条。
(二)完善农村公路各类标志,确保安全畅通。交警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完善农村公路各类附属设施的重要性,在岔道口、弯道、陡坡等特殊地段设放安全标志,警示行车人在经过这些地方时能注意安全。主管部门要在道路两边配套修建排水设施,最大限度的减少道路破损面积,延长道路寿命。
(三)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推进”的办法,结合地方小城镇建设,建议政府牵头,交通、公安、环卫、土地、水利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公路两侧所有破旧房屋、围墙、厕所、猪舍、大棚等有碍观瞻、影响公路环境的违章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给于彻底拆除。清除道路上的粪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非标、招幌、摊点,彻底根治公路集镇化、街道化现象和“马路市场”,保持公路两侧良好环境。 通过综合整治努力使农村公路达到“畅、洁、绿、美、安”的标准。
(四)多方措施,确保养护工作顺利展开。一是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公路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拟定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评定标准,和与之配套的奖惩机制,并逐级签订公路养护责任书,明确养护管理人员管养的路段、养护质量要求、责任、工资等。三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落实日常养护人员,明确责任,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确保有路必养。
(五)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首先加大整治超载力度,超载车辆没有了,加水点没生意了也就不复存在了。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单靠交通部门路政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政府牵头、交警、治超、路政等相关部门联合、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新格局,才能使农村公路的超限运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要大力发动群众,可以采取举报有奖,举报有功的方法,调动群众爱路、护路的积极性,对在农村公路上超限运输行驶的车辆积极进行举报,由路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罚。让超限车辆无隙可乘。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保证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不受侵犯,把广大群众变成农村公路管理的主力军。
(六)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民群众也是公路建设的主体力量。首先要广泛积极的进行宣传,要把农民群众的工作做通。从而调动起广大群众的修路积极性。同时要把政府修路的决心落实在宣传当中,要让群众相信政府的建设力度和决心,同时要让群众明白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群众,要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支持到公路的建设中来,而不是无事生非,制造纠纷,阻挡工队,索要钱财。对无理取闹严重影响公路建设者要依法作出处理。同时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方面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省补助、财政拿一点外,要采取镇、村经济里支付一点,一事一议筹集一点,厂矿企业赞助一点,农民自愿捐献一点等多渠道筹集,确保公路正常施工运行。
三、结语
总之,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特别是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是一项全新的、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农村公路是“三分建设,七分养管”, 只要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尽职尽责,大力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就一定能解开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难这把“锁”,让我县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海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农业发展进入追求效益的时期,如何建设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海州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辖4个镇、3个涉农街道、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国有农场,共计84个行政村。耕地面e34.7万亩,农业人口22.9万人。粮食作物面积64.5万亩,粮食总产量32.8万吨,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由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来完成。区级的农业推广机构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作栽植保站、渔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5个,镇级综合农技服务中心9个,共有编制95个,实有人数55个。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情况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55人中,按学历划分,大专及以上学历45人,占总人数的81.8%,比例虽高,但其中大部分是在职教育获得的学历或村官;按职称来分,中级职称17人,占在岗人数的30.9%;副高职称2人,均为区级推广机构人员;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上的38人,占69%,新生力量补充有限。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条件状况
镇级农技推广中心均有所有权的办公用房400平米以上,配备了基本的试验仪器,办公设备及交通工具。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上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拥有专用的电话,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五有乡镇”项目建设和一系列改革后,职工工资有了保障,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技推广体系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具体有以下方面。
2.1 缺乏足够认识
由于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推广体系建设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农技推广投入少,没有直接效益,在财政困难、农村工作重点多、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先放一放、缓一缓;二是认为抓农业难度大,见效慢,不易出政绩,不能直接带来财政收入,使得领导不愿抓农业,更谈不上重视农技推广;三是认为农产品供求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政策已发生重大变化,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四是忽视农技推广事业的公益性,片面强调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偿服务,认为可以将其全面推向市场。
2.2 运行机制不活
一是进人把关不严格。由于乡镇没有全面执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制度,导致农技人员良莠不齐。二是考评机制不健全。没有将对农技人员的评价纳入到考评体系中,虽然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但没有与技术推广和农民增收挂钩,考核不严格、不规范,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真正解决按绩分配,奖勤罚懒的问题,难以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2.3 农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文化层次偏低。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很少,虽然有的通过函授方式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但其含金量低,也没有进行过系统推广教育。二是知识得不到更新。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不能进行横向和竖向流动(调动),大部分也不能外出参观和接受专门培训,加之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强,导致学习培训机会少,造成知识老化,所掌握的技术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
3 对策
3.1 强化思想认识
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重大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等涉农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农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2 加强财政投入
为保障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有效增加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支出及履行职能所需要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3.3 提高队伍素质
农技推广工作是以培养、教育和组织农民为主要内容,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的推广队伍。
3.4 改进运行机制
一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队伍。参加竞聘的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严把用人关。二是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探索区业务主管部门、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面共同考核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新机制。
3.5 创新推广方法
篇10
关键词:农田林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海安;雅周镇
农田防护网在改善农区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显著作用[1,2]。近年来雅周镇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现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以供借鉴与参考。
1雅周镇农田林网建设现状
雅周镇地处泰兴、如皋、姜堰三县交界,境内银杏资源十分丰富。前些年群众把农区内的路、四级沟两边都栽植了银杏树。随着全镇经济的发展,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硬质渠的两边也栽植了女贞。据统计,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 684.6 hm2,已建成林网面积为3 389.3hm2,林网率达91.9%。但是一级林网少,二、三级林网多,绝大部分林网的主、副林带只有1~2排树,且以小银杏树、女贞为主,缺株断档现象比较普遍,符合标准的高规格农田林网面积偏少,实际防护效果较差。
2存在的问题
2.1农林争地矛盾较大
由于农田林网建设主要是利用田间的路、四级沟、渠及机耕路两侧进行植树造林,群众认为在田间栽树影响到近旁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群众对农田林网建设的认识不足,他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忽视农田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这种短期利益的冲突如不加以协调解决,常会导致树木被破坏的现象,尤其是夏收秋种的时候,路边的银杏、女贞树被焚烧秸秆时烧毁。
2.2财力紧张,树种选择空间小
农田林网树种的选择本应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混交、乔灌搭配,要求主栽乔木树种应具备高大挺拔、抗风能力强、优质速生丰产的性状。但雅周镇属于黄桥革命老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足够财力购买水(池)杉以及一些乔木桑、意杨、香樟等树种用来建设农田防护林。前些年一些村在树种选择上干脆把本地优势数种银杏作为农田林网的主栽品种。雅周镇银杏树数量多,育成后又能增加收入,群众乐于接受。但近年来随着银杏市场疲软,连续几年银杏果销路不畅,群众也对银杏树不抱多大的希望。
2.3管护措施难以落实
目前农村现有耕地实行的是。建造农田林网需利用地埂田头植树,涉及到千家万户,给管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现实生产中大多数采用对工对段,谁家田头,谁栽、谁管、谁有。由于认识水平不一致,所以栽植管护水平也不一致,这就出现了树不成林、有林不成网、缺株断档的现象。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农田林网的树种没有经济价值和效益,因此农户不接受,个人不愿承包,往往处于有人栽无人管、任其自生自灭的状况。
2.4宣传动员未到位
雅周镇农田林网推广建设20多年,每年都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农田林网建设任务。但对绿化作用宣传得还远远不够。群众对田间农田林网的重大意义还只有粗浅的认识,对自家责任田边建林带难以接受,认为意杨树冠遮荫、虫子多、胁地重、对农作物的影响大;水(池)杉生长慢、材质松、经济效益低;随着银杏市场的疲软,在田边栽植银杏树群众更不愿意接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局部利益与农区局利益难以统一。
3对策
针对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结合雅周镇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对策与措施。
3.1统一规划,抓好协调
根据沟、渠、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先要解决好植树用地和林带胁地的问题。对规划的宜林地段,在做好清障除杂、保证专地专用的基础上,划出并保留一定宽幅的树冠地带,本着让利于民、积极鼓励的原则,通过胁地带不纳入农户承包责任田等优惠政策措施,平衡协调好各方利益,解决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3]。
3.2依靠上级财政支持,因地制宜选好树种
做到适地适树、乔灌搭配、合理混交,既要考虑防护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4]。利用等级公路两侧、河道、圩堤营造林网的基干林带和主林带,林带要达到3排、宽幅10m以上,构建起农田林网的大框架,发挥其降低风速、保持水土的作用。其树种应以高大、速生乔木为主,如意杨、水(池)杉、银杏、泡桐、枫杨等。利用田间路、沟、渠营造林网的副林带和辅助林带,在主栽1~2排乔木的基础上,再点缀栽植一些灌木,达到调节农田小气候的目的。乔木树种应以窄冠形树木为主,如水(池)杉、中山杉、实生银杏、速生意杨等;灌木可以选择紫穗槐、杞柳、塔柏类、黄杨类等树种。
3.3明确责任,抓好管护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林木管护难,农田林网的树木管护更难,必须把林业机制创新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田防护林管护的根本措施来抓,一定要按照“谁栽、谁管,谁有、谁收益”的基本原则,正确协调和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坚决不栽无人管的树,做到责任明确。同时,要通过及时颁发树木林权证,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切实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4正确引导,树好典型
应清醒地认识到今后农田林网推广难的根本原因是群众身边缺乏当地成功的典型事例,这影响了农民建造农田林网的积极性。当务之急必须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算帐对比、效益分析,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营造农田林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本上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指导,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稳步推进,从而推动全镇农田林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3.5尊重规律,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今后要加强与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联系,依靠科技兴林,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雅周镇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4参考文献
[1] 刘清堂.浅议振兴平源地区农田林网建设[J].山西林业,2009(4):31-32.
[2] 海红,金菊.关于引大灌区农田林网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