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1

【关键词】零售业 供应链管理 信息建设 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外零售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它们以规范的服务、特殊的营销方法拉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一直领先,而我国的零售业对国外的零售业却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更缺乏相应的竞争策略和手段。加入 WTO 使我国零售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进而促使我国零售业更好地反思,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

1、零售业宏观失控、观念陈旧

(1)宏观失控。多年来,由于我国零售百货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导致许多城市盲目大力发展大型零售百货商场。在许多大商场倒闭的同时,新商场又在建设,但是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始终没有提高。这种粗放型扩张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规模经济效益递减,最后大型零售百货商场或是关门大吉,或是勉强维持。

(2)零售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缺乏、经营能力差;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多为跨国公司,一般规模较大且以连锁业态为主,其资金雄厚、实力强大。2000年,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全球营业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我国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万亿元人民币,但全国连锁业百强企业销售额之和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沃尔玛一家企业销售额相当于我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2倍,约为我国连锁百强企业总销售额的15倍。

(3)经营观念陈旧。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更为致命的弱点是经营观念陈旧、管理落后。企业的一般性设施和国外零售企业的差距并不大,但在利用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方面,却有相当大的差距。一些零售企业由于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思维惯性,没有真正树立起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意识,没有把“顾客满意”作为经营管理的首要原则,经营行为短期化,服务意识淡薄,甚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时有发生。

2、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1)从“硬件”上看,据对我国13个省市2000多个企业的调查,只有70%的大型企业和 30%~40%的中小型企业拥有计算机。虽然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但大多数企业的计算机运用仍停留在局部运用阶段。

(2)从“软件”上看,与现代化的要求差距更大,其中的采购技术、物流技术等的运作效果尤差。如我国的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配送差错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可以预言,当过渡期结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全部生效,在更大程度上开放市场时,我国的零售企业将面临资金雄厚、规模巨大、管理先进的国外企业全方位的竞争。

3、供应链中物流运作成本高

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和爱好的多样化、个性化,特殊需要、鲜度要求等越来越高,因此在零售业供应链的物流方面,多品种少量、小宗多频度、迅速配货是今后的发展目标。处于流通下游的零售业最了解消费者需求,为尽早发现畅销、滞销商品以及避免机会损失、提高卖场效率,批发商或物流企业就必须扩大进货商品的种类、少量地进货、小宗多频度、指定时间到货等。而目前我国企业对物流服务竞争战略的认识还不到位。

4、供应链合作伙伴不够理想

目前,在我国有些零售企业的商品供应链中,环节已经很少,供应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产商,另一类是中间商。零售企业的供应链通常只有三四个环节,即零售商――中间商(分销商)――生产商――原材料(中间产品)供应商,或零售商――生产商――原材料供应商。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是买方市场,近几年,我国零售业在业态及市场营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零售商也具有了领导供应链的能力,但是普遍忽略了与供应链上伙伴进行合作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零售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加入WTO以后,零售企业的竞争不仅在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更取决于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教育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我国零售业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简单劳动行业,因而从业者大多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相关学历教育。但事实上,现代化的零售业由于必须运用先进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供应链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无论是先进的经营理念、营销技能还是现代化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懂得现代管理技术,能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和入世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零售业在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过程中应着重以下几方面:加强信息建设、发展物流体系、加强供应链上成员的协作、加速人才培养。

1、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零售业经营和物流配送的依托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实体物流的采购和配送及其商品管理为根本依托。因此,要想掌握21世纪零售业供应链的主导权,甚至要想继续生存下去,零售企业就必须抓紧仅有的一点时间,在零售业供应链信息化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我国有些零售企业已经开始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了一定的行动,有的还相当成功。在零售业供应链管理中,零售业一定要注重制定统一、完整的战略规划,确立各阶段的信息化目标与重点,寻求合适的信息化咨询合作伙伴,建立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注重和加强对人员的立体式培训和企业的学习能力,同时要用制度强力推行使用和培养信息系统的应变和维护能力。

2、在零售业供应链中提升物流水平

(1)整合重组分销渠道,实现物流一体化。零售商业是面向消费者的流通第一线,往往位于寸土寸金的市区内,“小店铺、大流通”是未来零售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散布在城市各个地方的方便连锁店要以较小的铺面承担多种商品经营的任务,就需要构筑能够满足少批量、多批次的批发物流系统来满足需要,这就对整个分销渠道提出了整合要求。商品的配送成本是零售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对配送中心进行规划和设计。供应链管理就是要让链上各个成员间形成合理分工,以节约供应链上的物流总成本,实现供应链上成员的共赢。零售商和生产商在商品配送上应逐步形成物流资源共享的格局。

(2)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对我国多数商业企业而言,自办物流和重整上游企业似乎都缺乏实力,那么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应该是适当的选择。从欧美零售商普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经验中我们知道,如果企业本身实力弱或者对区域地理不熟悉,且所处的环境第三方物流又特别发达,则适宜采用第三方物流。我国中小零售商业企业较多,而且在北京、广州、上海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所以利用第三方物流对一些小型零售商来说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3)引进、开发先进技术并完善商业物流各项服务功能。我国零售商业物流的各项服务功能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不能满足现代化物流的要求,面向消费者的店门也没有完全实现售货自动化和信息化,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等手段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物流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信息化,零售商是信息采集的起点,因此,尽快引进、开发先进技术,实现零售商业信息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前提。

3、零售商应加强与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协调

供应链上成员的信任合作、利益及风险共担,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供应链战略计划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供应链上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目标,为解决供应链上成员的冲突,需要建立合作、信任、共赢的新的战略联盟机制,实现供应链的集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并行工程的思想都要求在产品开发中让供应商、顾客参与其中,以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因而,供应链战略计划中需要考虑让哪些供应商、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如何共同承担开发资金投入的风险和获得的利益等问题。

4、加速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但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掌握各种管理方法又熟谙与供应链有关的诸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仅有10所左右设置了物流专业和课程,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在许多国家,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工作。我国零售企业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搞好员工队伍培训,建立一支能适应当前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加强供应链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要学习借鉴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形式,形成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 周艳军:供应链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赵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骏阳: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5).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对策

供应链管理方法是以电子信息化有效信息发展的企业管理的有效使用方法,通过电子商务形式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保证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性。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问题,通过对电力商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认识电子商务经营环境中供应链商务管理的实际应用方法,从而确认供应链管理的相关问题,需求较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情况

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方法逐步得到了电子商务企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合理的电子管理,通过吸收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思想,逐步形成具有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问题上发展较为缓慢,在实际电子商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随着商业供应环境的出现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供应链中各类产品的合理组织和管理,对各个部门的物流进行协调和控制,从而优化整个电子商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增加供应链管理的净利润水平,加强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效率,从而提高商业管理的有效运作。供应链管理对实物、信息和资金三大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增强了电子商务管理过程中各项问题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供应链的管理理念是为了电子商务可以在物流管理、思想内容、良性竞争等问题上有效的协调共存,其中供应的管理范围包括采购、供应、运营、仓储几大部分。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合理的商业买卖,它不但对实际商品进行实物买卖,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利润水平分析,确定生产的商品实际需求,确保销售份额、用户产品服务和业务协调等问题的有效处理,改变了商业原有的工作模式,对商业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拓展并提出更高的信息技术管理要求。

二、电子商务经营下的供应链管理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之间的联系

供应链的管理主要任务是保证链接作用,即将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方与需求方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链接,保证商务管理关系的一致性,保证电子数据的同步记录、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管理关系等。在链接信息处理平台上,协调管理是保证供需的网络信息有效共享的关键。合理有效的信息共享、有效管理、状态更新是保证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有效的技术手段。电子商务在数字技术网络管理上进行合理的网络化供应管理,实施合理的企业管理平台控制,对企业的技术信息、供应管理进行有效的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在新形势网络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有效快速发展,提高供应链管理问题实际的各项管理问题的协调性,完成新网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市场需求。

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发展是有利的方法,电子商务通过对供应链进行网络信息管理控制,增加了商务在电子平台上的买卖形式,改变了原有商品的物流管理模式,以更加快速系统性的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控制电子商务信息、物资分配和资金控制,从而保证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性,合理有效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物流控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以供给和需求作为商业残品电子流控制管理平台,从而有效的结合供货方、销售方和整个物流的合理性,构成较为合理的电子商务应用管理平台,加快企业营销的速度,降低企业销售成本,控制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供应管理关系状况,从而有效地提高电子商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优势

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将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与供应链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通过电力商务控制供应管理的相关数据,加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电子商务市场的拓展,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的最大化供应链控制,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快速需求,增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竞争力。

(1)记录良好的商务消费管理关系

在电子商务中合理有效地记录供应链相关数据,提高供应链消费群体的统计工作,有针对性地保留和控制消费群体和原有消费客户,以电子商务形式便捷地完成低成本运营模式营销,保证与客户在商品促销信息的有效沟通,提升客户对于商品的认识程度和信任程度,及时通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联系,以直观的方法在网络信息化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满足客户的基础供货需求。

(2)提高了电子商务的业务量

电子商务管理控制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保证供应链系统下各个环节的销售企业、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和信息反馈,以电子数据形式进行网络化信息管理,提升供应链系统的有效组织形式,在电子化平台上进行有效的统一化管理,减少物流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工作效率,控制供应链管理水平,完成企业电子商务数据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3)加强电子商务客户管理和业务控制

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业务量,保证了供需电子系统的监控,保留原有的基础客户,加快更加全面的电子商业管理功能和业务,逐步形成新形式喜爱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业务。通过电子商务管理控制供应链管理线上业务处理,对于企业还是客户都从中获得了一定量的收益,从而增加了新业务的发展基础份额,降低了技术成本,从而获得整体客户与企业的同步效益。

(4)信息共享带动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的进步

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交易和管理平台是对企业产品、数据信息和资金的有效管理。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处理加强电力供应链系统的交易方法,提高电子商业企业各类供需数据的有效性,从而及时完成客户的需求,保证供应商供货的准确性。

(5)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成本的有效控制

电子商务通过控制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周期,对企业供应商、物流、分销商和销售平台管理。客户进行有效的时间消耗分析,从而加快信息数据与产品信息的有效发展,缩短了电子商品供需的销售周期,提高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电子商务的有效组织控制,进行有效的系统化统一管理,从而保证供需过程环节的有效性,保证发展过程中各个商业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的销售效率,保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促进企业各项业务的有效快速发展。

三、电子商务管理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化信息平台的营销管理系统,通过实际的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在实际发展使用过程中认识到供应链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合理的控制供应链系统销售管理与信息数据同步化因素,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平台中供应链系统的管理,从而有效的实现电子商务业务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模式。

1.加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完善

在电子商务管理控制下,网络化信息的管理与资金的转移通过信息数据的控制可以进行有效的传递,加强物流数据的管理和控制,缩短供应链物流耗费的时间,加强物流信息管理与资金数据的需求,建立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对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督促,从而加强供应链中各个环节数据的评测,保证最优化的供需采购、业务管理和资金控制,完成整体电子商务数据业务报表的整体数据提升,防止因其中一个环节的失误造成整体供应链进度的不平衡。

2.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问题

在电子商务消费市场中对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一旦发生微笑变化,影响供应链系统相互连接的每一个环节,放大可能微小的数据反应现象。企业在信息与物流的传递和控制过程中,通过数据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判断较为合理的需求数据,确定销售订单的数据信息的合理性,保证及时发现可能产生的订单问题,如供应链货期时间不足、预期的大量订货等,通过信息数据的不同阶段分析,确保信息数据的有效化传递,保证供应链电子商务管理下供货效率的有效实施。

3.电子商务信息数据的环境管理

电子商务信息数据的管理需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合理的匹配,保证硬件与软件的有效功能环节控制,从而提高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控制作用,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协调运作。硬件数据管理环境是指网络数据技术信息可以在电力商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应有的供应链管理运行。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实际运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数据优化和提升,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有效研究,为供应链的快速技术提升提供有效的实证。在不同的电子商务技术管理下,合理地控制供应链管理问题上的数据信息,保证链接数据方式和效率,保证供应链实际信息环境的有效性问题。

4.供应链系统的协同管理方法

供应链的管理是依靠传统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针对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下,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但在实际的供应链系统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在供应链的发展中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性限制了双方的合作关系,降低了二者的收益。加强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发展,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管理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整体形势,完成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控制。

四、电子商务中处理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

1.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管理制度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目标是将供应链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其相互的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系统效益。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需要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加强整体业务的网络协调发展模式,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将企业的外部供应链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内部供应链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提高供应商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保证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分销和产品服务的有效管理,保证企业在电子商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另外,加强网络信息电子平台下,销售方、分销方、零售方、物流配送方和其他各个内部环节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2.供应链管理的时间控制对策

在电子商务网络数据信息的控制下,加强对于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时间控制,保证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的预估时间,为出现可能的问题设置滞留时间,防止因物资堆积、不足等问题造成电子商务企业的经济损失。通过供应链系统设置进行数据时间标准规定,及时汇总和分析时间数据信息问题,从而找寻产生时间因素造成数据问题,合理的有效控制销售成本、共组人员分配、物料供给等问题,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简化业务物流过程控制,加强企业生产环境的每一道供需的消耗时间,保证整体供应链管理控制时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库存数据信息管理控制对策

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库存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供销是否合理。有效的处理库存管理问题,建立合理的供需合作目标,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对商品进行数据条码信息登记,汇总物资数据信息,统计整体库存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以将库存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物流来管理,降低企业的工作量,提高企业核心商务管理内容,保证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供应链利息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供应链内各个供应链管理销售环节的利润最大化,确保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合理性,加强企业总体基础价值,提高企业内部的创新价值,保证企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效合理结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最大化。通过电子商务的订单式供货方法,对电子数据的相关技术信息进行合理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各类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沟通,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成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

五、结语

在电子商务的坏境下实施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提高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在商务事务发展中需要对信息平台、数据信息和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管理,增加企业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力。在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电子商务实际运作中逐步完成供应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发展的多形式融合,推进电子商务信息化、产业化、网络化数据供应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建立合理化电子商务新型供应链管理数据时代。

参考文献:

[1]田杰,乔东亮,秦必瑜.电子商务:模式系统及其运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崔立标.电子商务运营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美)鲍尔索克斯(著).马士华,黄爽,赵婷婷(译).供应链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32-01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最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渐趋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追求高于其他竞争者的相对竞争优势。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起也仅10年左右,即便是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对于我国而言,供应链管理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更高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其现状较发达国家而言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一些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已经开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但仍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全无绿色竞争意识,加之受资金不足限制、既得利益驱动等影响,对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充分重视,视企业短期效益为终极目标,对社会效益考虑不足甚至不予考虑,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代价换来企业的自身短期效益。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仅需要很多相关的技术支持,而且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初期建设中,企业很难从经济效益上看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此,为确保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具有战略性眼光,坚定信念,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以适应未来世界发展主流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起步阶段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优惠政策、对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等,避免出现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的企业牟取暴利、社会效益高的企业,反而失去竞争优势等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倾斜和错位的现象。

4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发展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自身是改革原有供应链体系的主要因素,即内因,国家对企业的支持是外因。只有在内因积极改变的情况下,外因才会起作用。因此,在这场变革中企业要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外在扶持来迎接挑战。

(1)企业方面。第一,战略性的眼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企业之间确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第三,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政府方面。第一,进一步推进环保立法。第二,给予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

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涉及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因此,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国家还要在政策上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给予倾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税收政策),使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初期所进行的技术研究、设备改造等投入成本得到补偿,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给施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予以扶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行政干预,促进绿色供应链企业的良性发展。在对外企业上,我国政府还应该制定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阻止发达国家把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业向我国转移。

5 结 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提高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速度,不断适应国际发展的新环境,企业才能站稳脚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否则,等待企业的将是高能耗、高污染造成的企业利益流失和企业发展停滞。

参考文献:

[1]马祖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集成特性和体系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02,6(3)

篇4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

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

篇5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使他们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达到整个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作,从而为相关企业节省成本,带来丰厚利润。供应链管理要为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所有客户提供增值的产品、信息和服务的重要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关心物流成本费用和客户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平衡。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是不同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它不仅仅关注一个企业的运作,而是着眼于整个供应链的生态环境,运用系统化、信息化、集成化等先进理念来协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决策。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有:第一,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使链上各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其他环节的信息,对于信息的及时处理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并且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第二,实现了物流系统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的,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应链上的各节点协同运作,将用户需求信息完整、真实的传递到下一环节,各环节无缝对接,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第三,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对于市场的反映必须快人一步。对于市场的反映则是以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需求为导向,顾客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利用产业链的优势,实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3.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对于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传输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上,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都能及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能及时查询业务的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利用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供应链的运作流程,使客户满意最终的产品或服务。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重要性

0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它的发展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的供应到最终实现销售的全过程,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及物流等相关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最大效益。未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否获胜,就在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实现共赢。所以,在制造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研究它具有实际意义和战略作用。

1 实施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业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在适应全球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要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它是从发挥供应链最大效益的角度,对企业所有节点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注重汇总信息资料、对市场快速反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等。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与采购信息的公开化,使得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降低,也改变了企业原来的采购、销售模式,原来的采购部门实现了从完全控制成本到创造新利润的转变,减少了原来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成本在行业里得到降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对企业(B2B)的形式,同时我国制造业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还有许多企业反应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业绩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上消耗了大量成本,无法将供应链中的资金、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失控,造成利润降低、成本增加。

我国的制造业要想与国际接轨,适应发展的潮流,就必须要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制造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解决企业以下问题:第一,精简机构减少冗员,降低人工成本、运营成本;第二,减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投入,提高资金周转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将有效资源集中,开展研发和销售工作,或进行企业重组、兼并,实现企业迅速扩张。

2 供应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真正关注供应链管理,它与工业化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早期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注重的是其操作效率,包括供应链的组成和财务、多级库存等方面,而近期是从战略角度去研究其管理体系,注重的是参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供应链的简单连接问题。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相关管理思想早就形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制造业非常落后,完全没有供应链的概念。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关心的是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等,企业的产能不是取决于销售量,而是根据原材料的供给情况。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经济开始起步,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企业越来越注重将内部资源有效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市场需求拉动、刺激下,企业开始对日常经营管理加以控制。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日益繁荣,许多商品开始逐渐过剩,如何控制成本渐渐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得不思考怎样从原材料供给——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加以管理控制,以便使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真正意义上对供应链的研究才刚开始,过去的关注只是停留在材料供给——生产制造这一层面,注重的是:材料供应商的选择、降低成本费用、保证质量等问题,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把控,更谈不上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随着国外大企业的不断涌入,许多企业从观念和经营管理上开始追求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对供应链管理的生疏,许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存在问题。

3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问题

3.1企业注重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企业既是竞争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许多企业却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关系,仅仅当成交易关系,而不是战略合作关系。有些制造企业进行采购时,把供货方完全当成竞争对手,在进行谈判时双方把焦点放在价格上,尽量使供货商做出最大的让利。实际上要想建立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共赢,只谈竞争而丧失合作基础,最终还是企业自身收到损失。

3.2应链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的还不到位,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企业片面强调下游的重要性,与供应链下游密切联系,而忽视了供应链上游材料供应商的重要性,不愿同上游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同上游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原材料市场发生动荡供不应求时,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会增加,同时企业需要增加库存量,库存费用也会增加,如果供货受到影响,就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做出快速反应,这也必然给下游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3.3供应链管理缺乏需求驱动

需求驱动型的供应链管理最明显的优势是因需定产,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这样的供应链建立后,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及时应对,无论是对商品个性化的追求,还是产量的不确定性,都能快速反应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其真正的核心价值。我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受到计划经济长期影响,注重生产忽视流通,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研究起步晚,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终端客户缺乏重视,特别是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产量,所以我国制造业没有建立起需求型的供应链管理。

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急需准确掌握市场需求,还希望能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但最终许多企业把重心还是放在生产制造上,没有真正做到因需定产,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年产量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还是依据年初的预测计划模式,造成供应链缺少弹性。

3.4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对策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开始,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直到实现最终的销售交易,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特性真正变革企业各项流程,使得各节点的企业都具备自我适应的能力,都能有效处理信息流和物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4.1提高企业的协同力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协作,对制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业务之间进行整合。通过建立跨部门、业务的客户团队进行企业内部协作,确保企业内部上下一心面对市场需求,该团队需要拥有企业内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市场营销、财务、采购、库管等专业人才。其次是开展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一个企业间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整合、信息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动态的企业供应链联盟。我国制造业企业以往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运用的是包括仓储管理系统、电子采购系统等比较独立的专业系统,如果继续使用这些不同的软件系统来组合管理企业,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这就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专业系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采用以ERP为核心,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两个模块集成的ERP软件。

3.4.2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做好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要注重物流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就是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大的适应性进行物流管理,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做好库管工作,提高物资的供应效率。除此以外,在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这其中密不可分的就是生产系统的设计,供应链管理要求对产品制造过程,既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又要考虑到产品的成本和服务。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范围扩大了,把生产系统运行的企业内部因素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联系在一起,所以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是整个企业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4.3提高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水平

衡量供应链管理的最终价值,就在于是否满足终端用户需求,追求需求驱动的思维方式,不但对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有重要作用,对供应链上的分销商也是意义重大。所以供应链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客户需求的了解和预测,那么要想提高需求预测水平,就必然要对分销渠道进行改革。

三星公司曾经为了提高自身在供应链上的灵活性,在全世界为其手机业务寻找地区级商,实现分销渠道的扁平化。同样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络销售,也是实现分销渠道改革的另一种方式。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京东商城,该公司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用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涵盖了强大的需求信息,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某类产品在某个区域内的销售量,这样京东商城就能依据预测将订单传给上游供货商,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由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的演变。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所以制造业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企业连接起来,通过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信息平台,真正做到以订单为主的生产模式。

4 结论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顺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零售业;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零售行业,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外资经济逐渐进入我国,相较于我国的零售行业来说,其管理制度更为完善,规模更大。其中体现明显的就是供应链管理上的差别。

1.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供,一个方面是销,为了将这个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些优化的系统,从而降低成本在呼出。这其中涉及到的主体不但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还包括了零售商和分销商,只有对这个产业链条进行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零售行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零售业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1管理观念淡薄

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在产品、运输等各方面的相对优势逐渐减弱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点放到了管理方面。但是我国的零售业中,缺乏相关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1缺乏必要的认识

大多数零售业对于供应链的理解还停留在物流运输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就是产品的采购、运输、仓储等职能。缺乏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立体化的认识,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信息系统的建立、客户之间的维系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并不是非常到位。由于在认识上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了我国的零售行业在发展的时候就存在诸多漏洞,自然经济效益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1.2职能部门不健全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分工合作是保证效率的基础。虽然现在很多零售业在管理中已经将具体的职能,诸如采购、仓储、销售等进行了划分,对于零售业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并不存在相应的部门设置,这就造成了每种功能的发挥都欠缺一定的稳定性、积累性,使得每项功能的发挥都不能深入,难以提高整体的效率。

1.2长远战略缺乏

零售行业的发展往往具有周期长、利润低的特点,现在我国的很多零售行业虽然都有了一定稳定的供货商,但是缺乏合理的战略布局。零售商和供货商之间往往展开价格博弈,以期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匀就会造成双方的合作关系终止,从而影响零售业的长远发展,使其可能面对断货、缺货等情况,这就会对零售页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1.3物流效率低下

供应商和零售商为了确保自己在经济交往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都倾向于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供货商或零售商的净利润都需要将仓储以及运输的成本扣除,这样往往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另根本调查现实,缺货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并非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物流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由于在信息采集上存在着问题,导致供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不但加剧了仓储成本,对于销售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1.4技术水平偏低

零售行业对市场很敏感,只有及时把握市场的信号,才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现在很多零售企业的零售终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都不是非常完善,这大大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

2.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对策

2.1转变观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强零售业相关人员的认识观念,并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加强认识方面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开展培训,邀请相关的专家来进行讲授相关课程,使员工能够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之后,在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建立具有不同职能的部门,这样完善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零售业的经济效益。

2.2建立战略联盟

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往往都是简单的交易关系,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战略联盟。考虑到现在市场变动的因素比较大,只有双方能够互通有无,才能更好地达到联合效益,增强其在市场的竞争。具体来说,双方都应该出让一定的价格,承担一定的风险,并要有相应的合同规范双方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2.3完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的建设对于提高零售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理想的运输效果,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3.1采取集约型库存

以往零售业的库存往往比较分散,虽然这在运输时间上能够更加合理,但是其人力成本、管理费用等各个方面的支出却大大增加。考虑经济性原则,应该建立集约型库存,加强对对库存的调节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对于货物的缺货信息能够更好地掌握,减少避免缺货现象发生。

2.3.2提高供货速度

为了保证良好的物流运输效果,使供求关系能够最大的满足,就需要加快供货的速度。以往供货商与零售商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利益考虑,因此在配货的时候,周期比较长,量比较大,而这对于零售业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发展模式。为了提高供货速度,双方应该形成伙伴关系,以少量多次,加强覆盖面的方式进行运输,这样能够减少每个地方的库存成本,还能节省物流运输的费用。

2.4加强管理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为了提高零售业供应链的更好发展就应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双方的信息共享,将需求、库存、生产进度、销售预期等方面的信息录入信息平台,使得供货商、零售商都能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达到更好地销售链管理效果。

3.总结

零售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其在供应链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具体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战略合作和服务意识

供应链的良好运作需要企业具备正确的合作观念和较好的服务意识。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诚信度普遍较低,对供应商托欠货款、给客户提供劣质产品和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了企业间合作关系和机制的建立。另外,仍有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为推动式,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研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而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要节点企业间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最终客户需求为驱动力,通过协同运作来实现“多赢”,所以这些短视行为不利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二)物流运作难以满足供应链需求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宏观物流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异,我国物流市场成熟度偏低,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太完善,缺乏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的畅通。对于自营物流的中小企业,不同的自建标准在企业沟通合作时设置了巨大的阻碍。另有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但由于当前我国物流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不少企业总在选换新的物流供应商。这不仅产生了较高的变更成本,也影响了中小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三)信息化水平影响信息共享实现

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需要以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平台搭建为前提,通过配置相应的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受到经营环境、管理理念、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偏低。虽然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应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但是信息化建设不足的现状使节点企业间的数据难以及时、准确、安全地传输,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共享。虽然部分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但每个企业对于互接区域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也不相同。

(四)成本偏高、资金周转率低、订单响应不及时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有较强的成本控制和资金回收能力。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存货过于分散而且整体规模偏大,这不仅造成了较高的仓储成本,更意味着低效率的资金周转。另外,将近半数的中小企业订单准备时间需要1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30天以上。平均两周的订单响应时间说明了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整体偏低。过高的库存水平和成本,会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过低的资金周转率,会降低对支撑技术的投入;过慢的响应速度,会使企业失去商机,在市场竞争中淘汰。

(五)复合型供应链管理人才紧缺

人才是供应链之间竞争制胜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大跨度的管理理念,所涉及的业务基本上均具备跨职能、跨行业的特点。中小企业根据业务需求配置人员,但是供应链的运作经常涉及多项领域的高新技术,所以中小企业供应链运作不但需要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又懂电子商务和IT网络等其他领域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缺乏这样的人才,国内更是缺少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正逐步全面对外开放各项领域,国外各类企业抓住机遇相继涌入中国市场,导致国内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应及时克服缺点,尽快形成高效的供应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为了更好的实施供应链管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二、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问题解决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共赢思想

中小企业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思想观念,主动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只有那些改善组织结构,敢于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中小企业,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过程中,需要注重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融合,消除节点企业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碰撞和冲突。合作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做到逐步兼容,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合作过程中也要建立协作意识,树立共赢思想。中小企业的经营目标要与供应链总体目标一致,把握核心优势、积极合作,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把自己融入到供应链中,依托供应链企业群体合作优势来参与竞争,实现共赢。

(二)业务流程重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使整个系统最优,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加强过程控制,不断地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有三个步骤,第一进行职能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手工业务计算机化,消除重叠的中间业务;第二进行职能机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跨越企业职能部门界限,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第三进行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这是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业务过程一致的必要条件。重建后的业务流程需要有利于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扁平化或网络状的组织结构。具有吸引力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伙伴关系稳定持久的前提。中小企业会在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尽快培育。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资源互补,快速研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此,中小企业应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运作,以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做法应该首先强化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其次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做到既满足目前的信息处理需要,又考虑到将来的升级,还要充分考虑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兼容对接;最后要有计划地安排员工进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联合采用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

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该共同采用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平台服务商达成协议,通过Internet为其提供供应链管理软件功能,并享受第三方供应链平台服务商提供的各项服务。所以对于供应链管理不是核心业务的中小企业最好的方式是将其外包,利用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避免了平台建设的巨大投资,也不会被软件升级套牢。而且企业和平台提供商之间是租赁关系,这就有效回避了信息不对称。另外,信息产品还具有网络效应,中小企业将会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获得更多的价值。

(五)加快建设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才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员工的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形成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队伍,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知识储备决定员工层次,员工层次决定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实施人才引进与培训,还要引导员工主动学习,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求知氛围,逐步在企业里建成一个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型组织。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要做好各项准备,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与大企业一同分享市场开放的成果。让我们共同关注中小企业的蜕变。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范丽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邹长城,王珏.《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企业研究.2011

篇9

关键词:供应链;供货商;客户;核心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ed issu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ts optimization meth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sums up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lly aimed at these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solv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The supplier; Customers; The core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25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供应链,其实就是有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它包括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分销、零售到最终消费等的过程。供应链是一个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组成的网链结构。每一个企业都在整个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是有着一个或几个固定的特色。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在、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供应链管理是用于有效集成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的一系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使生产出来的商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配送往恰当的地方,从而实现满足服务水品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它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想法,通过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的职能。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统筹改善和促进整条供应链关系,整合 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的有效性管理.供应链管理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据、正确的品质、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供应链的时间和成本非常重要,最终都有价值流的问题。所以怎么把顾客的价值流,把是专注于企业。而是从顾客首先考虑,能不能提供给顾客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是一个新的理念,要面向顾客的价值流管理,而不是面向企业价值流管理,这个是未来供应链管理新的趋势。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例如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 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 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有三个: (1)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提高交货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2)降低公司的成本(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 (3)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错误成本去除, 异常事件消弭)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对于制造商/买主 降低成本(降低合同成本)、实现数量折扣和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改善时间管理、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优化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

(2)对于供应商/卖主 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提高运作质量、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获得更高的(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利润。 (3)对于双方 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降低机会主义影响和投机几率、增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订单、生产、 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

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很多,并且每个企业都不尽相同,亿博物流咨询公司从无数个经典案例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一些非常牛的供应链,大多采取了一般看来是错误的策略(不是学习案例做出的策略),如ZARA,如DELL,他们的供应链的确很优秀,但是他们供应链策略几乎很难被移植。 所以,一味地去借鉴别人的供应链,不如安下心来专注研究自己的供应链。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每个企业都不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供应链既然是企业的药方,那么它所采用的药方也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一个企业A方面强,B方面弱,它所采用的供应链A方面弱,B方面强,则正好优势互补。如果不加以分析而贸然引进他的供应链,对他来说,就是一套在计算机里运行良好的软件,对你来说,植入的就是病毒!正因为如此,才决定了你的企业的供应链系统的不可复制性,就是因为这个不可复制性,才决定了你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取代性。这才是核心,才是根本。 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应用供应链不同方法的案例: (1)丰田、耐克、尼桑、麦当劳和苹果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都从网链的角度来实施的; (2)壳牌石油通过IBM的Lotus Notes开发了SIMON(库存管理秩序网)的信息系统,从而优化了它的供应链; (3)利丰的供应链优化方法是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是基于整合供应商的角度; (4)HP打印机和丰田是通过麦肯锡咨询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以充分满足客户需要,并降低经营成本,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选择。 (5)宝洁是通过宝供物流,采用分类的方法,与供应链运作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详细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可以实现显著的优化供应链,是基于分类的细化。 (6)锦鑫物流集团通过亿博物流咨询进行企业转型,从国有大型生产集团(华西、国资委等四个国有单位)的物流业务剥离出来,而成长为资产达二十几亿的大型地方物流企业。是基于战略的选择与规划。

三、我国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仍处于向市场全面转型的过渡时期,与物流管理、海关事务、商检、保税区建设、外汇管理、资金市场发展等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较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作中遇到的信用问题

整合中技术问题

买一伙伴的合作不够理想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的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事实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太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的本企业的事迹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在推行供应链管理的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提供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的商品条码的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的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的力度,在商品的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的各实体的有效标示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林度.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企业品牌 创建策略 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品牌创建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纵向一体化以及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有着根本区别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将企业竞争力的支点建立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包括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在内的所有供应链成员和相关主体上,依靠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来取得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组合。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欧美生产制造企业2005-2010年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中平均每年有27.8%的比例来自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和实施。

品牌建设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供应链管理使得传统模式下的品牌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提供了重大机遇,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对于品牌建设的贡献率在2006-2010年期间平均以7.4%的幅度增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品牌创建策略要求将品牌建设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品牌的创建和确认流程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配置和分工,打造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以及利用电子商务对于分散在各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品牌价值流程进行有效整合。

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数据显示2005-2009年期间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投入每年实现了11.3%的增长,其投入产出比也实现了年均8.3%的增长速率,品牌创建在制造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也实现了年均7.5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的理解起步相对较晚,再加上其他原因,综合归纳来看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尚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由于缺乏战略的确认使得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供应链范围内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的协调和匹配程度相对较低,造成了实施过程困难和实施效果不佳的局面。据对2005-2010年期间357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战略管理一部分的企业数目仅为总数的32%,即使在这些企业当中它们在品牌创建业务上每年的投入增加幅度也不足5.8%,这和欧美企业的该项指标的11.5%的平均值相距甚远,另外,只有37.5%的企业围绕品牌创建战略进行了相关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调整,而其覆盖的范围还不到企业整个业务范围内容的43.5%,企业在品牌创建上的投入产出比仅为欧美国家该期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种种迹象和数据表明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二)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

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供应链范围内品牌价值创造的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供应链相关业务环节的品牌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不高。一份对2009年中国和欧美国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细分和识别问题的对比研究表明,欧美国家上游供应商、中间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权数之比为3∶4∶3,而我国国企的该项指标数值为1∶7∶2。这说明在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流程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占的贡献率过小,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供应链模式下的基于劳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协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除了相对比值上的差异,在绝对值的比较上,该期我国企业和欧美企业上游下游及核心企业的价值创造绝对额比值分别为1∶7.8、1∶14.2和1∶5.2。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品牌价值、品牌所代表的理念、审美观念以及个性修养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不同,共同的品牌文化根基薄弱。共同的品牌文化认同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进行品牌创建策略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文化认同程度不高的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上下游企业缺乏充分的信任机制,核心企业往往将其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实施视为商业机密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在供应链成员间进行推广;二是相关利益风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数据显示目前品牌文化打造上75%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由核心企业负担;三是供应链成员对于品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仅有17.8%的企业认识到品牌文化是品牌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各成员之间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各成员之间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在实现品牌价值流程链接和整合中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提高。据2009年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价值形成和确认环节的耦合系数为0.21,呈现出比较松散的弱关联状态,而该期日本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为0.63。此外,电子商务对于各品牌价值形成和创造环节的覆盖率仅为45%,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品牌价值创造环节处于游离状态或相对孤立状态,对于新兴出现的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比例较少,2010年9月份的数据表明覆盖范围和比例不足10%。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品牌创建策略

根据供应链管理基本内涵及其对于企业品牌创建意义和要求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策略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创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文章就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应该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加强战略的执行力度,对于相关业务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优化调整以提高其匹配程度。品牌创建策略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提升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价值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品牌创建所形成的价值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驱动力量,其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将有望达到35%以上,为此就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品牌创建策略的地位,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相关业务和流程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重组,供应链各相关主体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匹配来确保品牌创建策略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供应链各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动机模式。

第二,企业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细节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数学模型和价值判断曲线,根据供应链成员的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相关业务和环节的最优化配置和分工,实现整体协作的效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机制和确认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价值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和确认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范畴,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主体和职能环节被纳入了进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品牌价值的增值,同时也给品牌价值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此就应该对供应链模式下品牌价值的形成确认过程进行具体的研究,搞清楚各环节的数学关系和模型,找出他们的相关系数和曲线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按照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和分工来实现品牌价值增值最大化。

第三,企业应该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文化认同和品牌文化标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普及和推行,通过这种对品牌文化的一致认识和解读来营造品牌创建的文化氛围和塑造供应链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供应链范围的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是品牌创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供应链成员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相关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实施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短期利益博弈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手段。为此,要在供应链范围内就品牌价值和核心利益以及相关的品牌标识、包装、物流、仓储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以使内在的品牌文化外在化和形象化,便于内部和社会公众及目标客户群的解读和认识深化,从而塑造它们对于企业品牌文化认同的心里素质和价值观念。

第四,企业应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将相对分散在供应链各成员或各职能部分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其业务协同程度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效率。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问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运作的便利,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空间相对分散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都使得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应用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需要调查研究传统供应链管理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过程如何向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价值创造模式的转移和嫁接,以品牌价值增值和品牌价值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具体可执行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下品牌创建的模式和策略。

结论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角逐向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囊括上下游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整体竞争转变,品牌创建成为提升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阐述,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供应链品牌价值创造和确认流程的具体细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优化,营造和建立品牌创建所必须的供应链范围内的统一的品牌文化及其解读模式,以及利用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的整合力度。希望能够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欢,黄立平,詹锦川,朱轶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J].安徽农业科学,2005(6)

2.沈吉仁,肖孝德.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初探[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 (5)

3.李涛,冯允成,陈翔.供应链和ERP在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肖剑,吴瑞新,姚奕.企业品牌价值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

5.刘春梅.论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品牌运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S1)

6.崔健.品牌文化的价值和构建途径[J].现代企业,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