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的认识

篇1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属性是任何事物的可量度属性,即数学属性是事物最基本的属性。谈到数学的应用,就要说到大到国家小到生活的无处不数学了。高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而高科技的基础就是数学。现代科技讲求的是定量化,在一个大工程中,从方案制定、产品研发、成本预算、结算到施工、控制、验收甚至到销售,都必须十分精确地规定时间、大小、速度、成本等数学指标。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上街买东西需要做加减乘除,盖房子需要构建精确的图纸,到银行存钱需要计算利息的最大收益等等。在此,我要谈谈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作用。

一、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的关系

根据我当教师多年的经验,还有我对学生成绩表的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物理、化学等理科成绩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也不差。数学为其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和基础知识。历史上好多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可见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开普勒三大定律是建立在对数基础上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通过微积分来表达的;分子运动也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数学为物理奠定了科学基础。例如,物质间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利用数学上的正比例函数关系得出的,在初中化学中,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看似毫不相干的各种元素,其实之间有着深刻的数学联系。化学中也有计算的问题,化学方程式计算是数学中比例关系的典型应用。例如,实验中需要氧气16g,利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需要多少克双氧水?在此题的解题过程中,首先,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设置未知数,计算出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明确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利用数学知识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数学与生物学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例如,初中生物中关于遗传学的知识就涉及了数学。色盲症是常见的遗传病之一,父母中也许没有色盲症患者,但孩子中的男孩可能就是色盲症患者,这是因为其母亲可能是隐形基因的携带者,这种情况产生的几率是可以通过数学上的概率知识得到解释。父母的眼睛均正常,那么孩子患有色盲的几率为多少呢?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数学中的概率知识加以解决。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中离不开数学,数学是学习这几个学科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二、数学与历史、地理、政治的关系

以上讲的理科学科与数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也容易理解的,然而文科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就政治这一学科做一个比较详尽的阐述。数学的三结合(结合政治,结合生产,结合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像代数数学和几何数学就比较难结合政治,其实,更贴近应用数学的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就比较接近政治,数学反映政治。例如,195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7500亿斤,平均每人拥有7500(亿斤)∕6.5亿≈1200斤,同时指出1959年将生产10500亿斤以上,平均每人拥有粮食10500(亿斤)∕6.5(亿)≈1600斤。通过这些数据显示出当时取得的巨大成果,这联系了生产,联系了政治。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产量,这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实例也说明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致的,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实际的,从而更能很好地了解数学。

三、数学与音美的关系

数学总是给人一种单调、枯燥、冷漠的感觉,而音乐则给人活泼、奔放、美好的印象,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而爱因斯坦说得更为风趣:“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琴弦的松紧程度,如1:2产生八度,2:3产生五度,3:4产生四度等等。比如,长短、高低、轻重等数学度量单位都可以影响音质的美感,从而可以奏出不一样的旋律。同样,美术与数学和音乐与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美术中蕴藏着数学。绘画艺术中三维现实世界在二维平面上的真实再现,需要依据几何学中的透视理论。各种图案、人物、景象的呈现都需要一定的角度、视角、衬托才能显示出美感,还有整幅图的协调性。美术里的平面几何,美术里的立体几何,美术里的解析几何,美术里的透视,美术里的对称,以及美术里的其他数学知识。我们大家熟悉的画像、雕塑等无不透露着数学的美。

篇2

一、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细胞,也是判断、推理、论证或计算的根据,理解和掌握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根基。学习概念要准确、清晰,例如梯形这个数学概念,它具有方位、大小、形状诸多方面的属性。但只要抓住“四条边”这条属性,就可把它与多边形相区分;“四条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一旦把本质属性从众多属性中分离出来,并把这些属性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便形成了“梯形”这个清晰的数学概念。因此,我们说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指的是整体反映。

二、了解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下尽管教学大纲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但现在一部分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上例题。他们忽视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三、要掌握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概念课教学,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改进概念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重视概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方法,创设故事情境和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新课标指出,概念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因此,引入数学概念就要以具体的典型的材料和实例为基础。揭示概念形成的实际背景,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完成由材料感知认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把背景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课堂活动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典故、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引入概率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概率理论的始祖惠更斯的有关故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杨辉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田亩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些新的数学概念,同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讲授圆的定义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板,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利用这些工具画出不同的圆,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得出圆的概念和圆的有关性质。

2.抓住本质,讲清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理清概念间的关系,讲解概念中词句的实际含义。概念引入后,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概念的定义,并不等于完全理解概念的本质。为此,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方位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三角函数这个概念,涉及面比较广,它涉及角、点的坐标、距离公式、相似三角形、函数、比的意义等知识。其中“比”是三角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讲解的时候要突出“比”这一本质特征。

教学中,教师讲清了概念,但不等于学生也真正弄懂了概念,更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刻,解题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概念单靠教师讲,学生不参与并体会,很难深刻理解。同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全面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就能更好地全面理解概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除了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外,初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比较抽象,很难一步到位,此时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理解。比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一,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二,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线;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④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等。可见,三角函数的概念在三角函数教学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函数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各个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的作用。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8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生活中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数学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给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笔者就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当下,如果教师对新课改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改变,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导致事倍功半。所以,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一系列理论和理念,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学,让学生提前探究教材内容。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再次在布置数学练习或作业时,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

二、 要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和培养者。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该以良好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再次,初中数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作为学生的学习同伴和参与者。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的过程,可以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经历成功的体验,并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四、要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应用

一、了解课标,把握要求和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1.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

1.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目前,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

1.3 加强自我反思。有效的方法是撰写、分析数学教学反思。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反思下列问题:这节课是否如我希望的?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改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4 合理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不当教材的复印者,不把教材当作圣经念,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好教材。(1)要对教材取舍重组;(2)要重视课题学习;(3)要学生体验教材。

二、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例如,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此题先由学生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解题思路,通过分析可得到四种不同解题方案:

分析一: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30÷6=5平方厘米,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分析二:因为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

分析三:把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看作“1”,先求出增加的一个面是原来正方体表面积的几分之几,再运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分析四:因为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拼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所以可先求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求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最后老师做总结,比较以上四种分析法,分析二和分析三是本题较好的解题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活动教学的保障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因为活动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的活动,共同发现问题,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活动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因此,在实施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造。

3.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间解决问题的过程。

3.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入一体。某些活动方案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并鼓励学生设计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案。

3.3引导学一在活动中互动。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有物过程。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篇5

一、数学探究情境设计的价值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进而取得成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数学探究情境设计并不能完全体现它的价值。

二、数学探究情境设计的几种常见的误区

1、情境创设的“过重”

把“创设情境”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多了趣味,少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这种 “情境”没有什么价值?

2、情境创设脱离现实,生搬硬套

数学情景的创设应该保持数学味兼顾应用性。目前,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采撷,提取数学素材。但一些情境创设,或丢教材于一边,或脱离实际。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挖空心思编撰情境,有时甚至“情境造假”,并美其名曰“课堂的需要”。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3、情境创设的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圆的周长”,好多老师在课堂设计中让学生去测量一个圆形物体的直径与周长,然后通过计算得到圆周率这一过程,我们看到,学生在测量时,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测量一个圆形物体的直径以及它的周长,所以往往这种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得到的数据往往大相径庭,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4、过度依赖多媒体的呈现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三、数学探究情境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3、要有“发展性”。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4、要有“吸引力”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篇6

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活动,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的专业能力。因此,作为一名职前教师是否具备这种错误分析能力,对培育人才十分重要。

一、错误分析能力

(1)错误分析能力的含义。就教学方面而言,所公认的分析错误的能力,实施者是教师,实施对象是学生;目标是保证并且提升学生的效率,帮助学生取得成绩方面的进步。具体方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里所犯的错误为举例,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正”,当然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发现问题。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对错误、对分析的认识。

由上述的信息,联系到初中的数学教学,即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的能力可简化为这几个方面:发现、解释、评估及纠正。

(2)初中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水平。经查阅相关数据及文献,在部分学校进行旁听,发放问卷,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的数学教师之中,错误分析的能力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完全分析能力”,第二等级为“部分分析能力”,而第三等级为“无分析能力”。最令人感到严重的是,错误分析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师身上整体分布不均,大部分为第二等级的“部分分析能力”,最少的为第一等的“完全分析能力”,其余为第三等级的“无分析能力”,教师无法发现或者是只能发现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问题,不能完全地解释清问题的本质,不能帮助学生完全改正,学生不能从质的方面进步,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此番状况令人堪忧。

(3)错误分析能力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意义。研究统计并分析有关数学教育的文献,得到以下一个结果: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有相对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的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进步,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他们能否通过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学反思,合理地进行教学,这对教育教学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有必要对职前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进行调查。

二、错误分析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1)错误分析过程。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解释、评估及纠正的全过程之中。错误分析的意识品质需要贯穿在整个过程的每一方面,以整个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四个能力)为核心。①识别。能够发现并判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错误,找得准根本,即四个环节的基本环节。②解释。可以向学生说明错误的部分,“错在哪”“为什么”。此环节为四个环节的中心环节,不仅从基础知识和解题的思维逻辑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还要从心理等多角度分析,从而综合而整体地判别数学错误的本质。③评估。科学地估计因错误的发现而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影响,并就错误的水平合理估计目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④纠正。从学生的错误出发,改正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四个环节相辅相成,效果巨大。

(2)存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存在的问题有:①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在解释程度上不够全面和深刻,缺乏耐心;②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素养及教学理论存在缺陷;③大多数的教师对错误分析原因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方向大多为知识水平,少部分能分析思路,缺乏分析自身教学方案的意识及勇气。

(3)教学要求。①“独创性”。教师对错误的分析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个性。②“敏捷性”。在分析学生的数学错误时教师要思维敏捷,时间短。③“灵活性”。教师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数学错误,较全面地解释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而全面地解决;④“深刻性”。教师要深入思考学生的数学错误,并“善于挖掘错误的根本”。⑤“批判性”。在教师进行分析错误时,要有独立的批判意识,且能对自身的策略进行判断,从而可以向学生从正面及反面进行解释。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是学科知识内容精髓的生动“代言”,是教材学习要求的有效“承载”,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意图的重要“展现”。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案例教学看似对数学问题的讲解活动,实际需要综合多方面教学要素,结合学与教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施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要求和标准随之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案例教学更关注学与教之间的互动,更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及情感情操的培树。笔者以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之中的案例教学活动,将视野放置案例教学的整个全过程,渗透以生为本思想、体现能力培养是第一要务。鉴于上述感知,现简要论述对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活动的认识及思考。

一、教材要点要义融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为数学教材教学服务,案例应是数学教材要义的深度概括体和集中展现体。数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对象巩固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所获解析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活动时,要将设计数学案例作为首要工程、基础性工作,把教学意图、教材内涵等融入数学案例之中,设计的数学案例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使初中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镜子”窥探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及教学目标要求,从而让初中生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感受更真切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如“等腰三角形”一节课案例教学时,教师在案例预设环节根据该节课“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以往初中生在该节课学习认知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如图所示,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等数学案例。该数学案例的意图是考查初中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利用情况。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上述针对性数学案例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内涵,并对其使用注意事项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二、双向互动交流渗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和重要环节,自然秉承数学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特性。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独自为阵”的单边个体行动,而是相互贯通、相互配合的协作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入其中,深刻互动、深度配合,才能实现学与教主体和主导特性的有效展现,才能使学与教活动效能的“最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互动特征,双向特性,将案例讲解的过程转化为师生互动的过程,组织初中生参与案例探析活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围绕案例的解题思路及解答方法等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沟通等,促使初中生更深入地思考、研析,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

问题: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A(-2,3)、B(m,-2).(1)求这两个函数关系式;(2)求该一次函数图像上到x轴的距离为5的点的坐标;(3)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M(a1,b2)和点N(a1、b2),若a1

初中生个体之间感知问题条件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到其认知体会:该问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特别关于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教师与初中生围绕解题要求,共同梳理题意条件关系和内涵,指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采用待定系数法、观察图像的方法予以解决。在解决第三小问时要充分考虑两个点所在象限的异同情况。

初中生自主思考探知得到解题思路,教师予以强调,初中生进行思路完善,开展解题活动,过程略。

三、主体参与探析纳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发展性

案例: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D、CE是高。求证:OB=OC;如果∠ABC=50°,求∠BOC的度数。

初中生解析:结合问题条件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形式,求证得到OB=OC。要求∠BOC的度数,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点评:该问题主要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

初中生修正解题思路,得到其思路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以先证明ABD和ACE全等,得到条件进而证明BOE与COD全等,从而得到OB=OC。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得到∠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组织初中生合作探析归纳解题方法:通常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计算角度时一般都会利用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内角和性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初中生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实际践行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深度参与到了案例讲解的全过程,其探究数学的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及推导归纳的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

由此可见,初中生参与其中的案例教学,贯彻和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永远是第一核心,能力永远是第一要义”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讲解进程中将初中生学习技能锤炼和培养渗透于案例讲解中,既要提供初中生进行案例感知、探析、解答的亲身实践活动机会,又要重视初中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和点拨,保证其探究活动的效果,针对他们解题中出现的认知疑惑、解析困难等情况,予以及时、科学的指导,在推动初中生数学解题进程的同时,实现数学探究分析效能的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有始终遵循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放置于核心地位,凸显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要义,既注重主体的认知、解析训练,又强化过程的指导和讲解,实现案例教学效能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数学实验 实验教学的类型 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概念

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恰当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纵观数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以及中国的古典数学到现代数学都是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人们从计数(例如结绳计数)开始就在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展自己,同时也使数学学科本身得到建构和发展,即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不断地受到实践检验,得到建构和发展.

在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数学课堂常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里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材料.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它是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同时他指出:“抽象的道理很重要,但要用一切办法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大数学家欧拉也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会数学.

三、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主体对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即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观清楚地阐明了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探求,对新知识构建的重要作用.

(二)主体教育的理论

主体教育实验自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至今已有近10年,它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认为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化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应当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一切便利的条件,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活动”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在活动中,人的特征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各种要素才得以产生并结合成一个整体.人的活动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充分、越全面;人的活动越深入,人的研究意识就越强,越有创造力.

四、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几种类型

(一)实物操作型

抽象的自然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形成数概念的初始阶段,总是依赖实物作为理解基础,不伴随着实物(铅笔、苹果、手指、算珠等),自然数概念是无法认识的.因此,学生初学数学加法时,就可与实物(或手指)对照起来加.

实物操作实验就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模型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

例如:《线段、射线、直线》

(1)画一画――过点A任意画直线,可以画出多少条?过两点A、B画直线呢?你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规律呢?(请学生动手画,然后请学生自己来概括)

(2)试一试――已知同一平面内有M,N,O,P四个点,请你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四个点所在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

②经过这四个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老师先点拨:分三类讨论:①四点成一条直线;②有三点在一条直线上;③任意三点不在一直线上,然后教师就其中的一种情况进行示范,同时让学生跟着画,其余情况再请学生自己画,最后请学生总结)

(3)练一练:在平面内有A、B、C、D四点(成一四边形),按要求画图.

在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测量、手工制作、实物或教具演示等形式属于操作实验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定理,其形式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

(二)思想型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直观是在事物的作用下,学生在头脑中形感性知识的过程.尽管直观只能形成感性知识,但它是思维的起点,是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开端.这里的事物,不一定是事物本身,也可以是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等,借助直观(不一定是让学生用手摸,用眼看,也可以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演示让学生在头脑中恢复和建立起事物的形象)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

所谓思想型实验是指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创设、改变和控制某种数学情景,在有利的条件下经过思想活动,来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无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做如下设计:

⑴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⑵实验要求: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⑶问题:①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②估计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③能用分数表示吗?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引出概念“无理数”.这样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计算机模拟型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

例如:《圆周角》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打开《几何画板》,画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进行实验.

(1)测算AOB和ACB的度数.拖运点C在圆周上运动,观察ACB的变化及与AOB的关系;

(2)改变AOB的大小,重复以上实验,看(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在证明时,很多学生都画出了图2进行证明.此时继续用实验引导,让点C在圆周上反复运动,学生观察、思考ACB与AOB还有其他的位置情况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图2仅仅是ACB与AOB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图3和图4一般情况,需要对此进行证明,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的结论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数学不能仅靠猜想来行事,验证猜想是科学思想以及方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是对数学实验成果与否的“鉴定”.本案例中,《几何画板》成为一种有利的实验探究工具,学生经历了“实验发现――归纳猜想――证明结论”整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分类、化归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五、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关注实验的情境创设

(1)实验的创设,要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充实学习情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并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2)要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适合中学生的知识和年龄,在实验时不需要补充大量知识就可以进行实验.

(3)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新课程理念强调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数学实验中,要注意从生活和社会现象和情景出发.

(二)在实验中关注提出问题的导向性

在实验教学中应善于在“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否提出这些问题?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激情.

(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以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

(3)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教师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怎样促使学生自己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强调实验问题导向性,这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超越文本的数学思维的时空.

(三)在实验中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

教师应认识到,不是所有数学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探得到,只有那些隐含了丰富数学思想的知识,才需要组织学生实验探索.“实验探索”的价值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基本数学思想,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2)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的能力;

(3)给学生自主探索足够的“自由度”;

(4)处理好学生“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

(5)关注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有显著困难的学生.

(四)在实验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亲自经历艰辛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使大脑变得更加聪慧,更有创造活力.”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启迪学生思维和智慧,使学生萌生创新欲望,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条件,让他们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数学天空中快乐的翱翔.

(五)在实验中把握好评价的度和时机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学生的实验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在更新,在提倡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各种有益的教学补充形式,使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数学实验教学的提出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形式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实验素材,特别是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图形计算器”等这样优秀的软件平台,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创设良好的环境,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2]陈耀忠.关于数学试验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4(6)

[3]林光来.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5(4)

篇9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同时,形象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创设逼真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有利于问题的探索和发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而感性认识来自于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创设逼真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使课堂由静态的学习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过程。通过一环扣一环问题的创设和层层深入的启发,使学生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和发展。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有趣,因而能化抽象为具体,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的难点。例如,在“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一课中,教师设计制作了函数的两个构造实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二、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课堂信息量大,学生不能完全接受

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应”的转化,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我曾听过一节课,整堂课教师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全部用电脑和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只动动鼠标,播放幼灯片,画面上数据纷飞,图案迭换,文字上下翻腾,所配音乐惊险刺激,然而在惊险刺激的背后,学生能记住理解多少知识呢?更何谈去反思和创造?

2.重演示内容,忽视师生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当前教改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在课件上,上课时不断地按要求操作鼠标,更换屏幕,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使课堂教学由“人灌”变成“机灌”,增大了注入的数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电脑播放,很难反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错误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如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议论,解题的演算过程,规范表达等。要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重视数学结果,忽视揭示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大部分课件均以文字、图形、音像组成,设计了“复习引入”,“授课内容”,“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教学各个环节,授课教师只需按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并讲解即可。如一些定理证明,公式推导等,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同书本类似),不见过程。显然,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缺乏系统性的板书

传统的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教师的板书既系统又美观,教师可演算,表述教学过程,即写即擦,随时更正,学生可板演,实验验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补充板书,方便、快捷、有效。因此,就目前而言,板书的上述优越性,电脑无法代替,但有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忽视了板书的作用。有时整个一节课看不到老师写一个字,或黑板上杂乱无章地随手写几个字,学生根本无法记笔记。

三、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基本上都属于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并引发了数学教学的巨大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所取代。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初中数学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指出这些现状,分析这些现状存在的原因,对课堂教学将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改变,都是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及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应该进一步开发,将其应用到更多的教学中去。让教师与学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氛围更生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多媒体 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展示着其强大的教学辅助优势。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赋予了课堂教学一股时代气息。

下面就本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谈点粗浅体会和看法。

一、多媒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有序数对》时,我运用Flas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导入新课:“在教室里怎样表示班级同学的位置呢,例如高山丹同学在第三行,第四排……”,电脑屏幕出现了我班高山丹同学在教室中走向第三行,第四排的位置……,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紧紧的盯住大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就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了……。

再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我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幅剪纸、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亲身感受这一类图形的性质。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维、去理解、去记忆,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学生的“内驱力”。

这样的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二、多媒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例题、习题,使教与练的容量大大增加。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习题教学中,通过电脑预设“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矩形――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应用题 ”的内容和多个例题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融合,从中归纳出解题的重要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和能力

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三、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平移》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一个平移后的图形,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教师画图时部分学生走神不注意看;或教师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平移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最后让学生独立作图。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平移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再例如:教学“射线”这一概念,全黑的画面中露出了一个黄色的端点,多媒体演示出从端点引出一条直线无限延长的动态过程,配之由强渐弱的音响,声、形、色于一体,短短几秒钟内,初步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将射线的内涵、本质属性十分清晰地展示给了学生,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轻松、准确、深刻。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提供事实、可显示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亦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