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篇1

关键词 设备分析;维护;安全运行

中图分类号 TM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20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和发电厂的容量越来越大,水电厂运行工作逐步走向现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远方集中控制,迫切要求运行设备自动化进一步提高,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运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水电厂的特殊性,必须防止由于某些设备维护不良而造成的机组限负荷甚至停机等情况的发生。

1 由于设备技术分析及维护不足

现象一:针对我厂高水头、高负荷情况下出现的3、4号机组顶盖排水不及:

由于受上游来水较少的影响,3、4号机组长时间未启动,机组的顶盖密封由于长时间未受到水的浸泡而发硬,当机组运行后就达不到很好的密封效果,造成顶盖上漏排水较大,自排水不及,必须启动排水泵来帮助排水,此水排至厂内渗漏集水井。

据查设计资料,渗漏泵排水容量2×550立方米/小时,应该足够完成机组正常运行时技术排水的抽水任务,但由于4号渗漏泵效率不足(排水容量只有70%左右),在加上现场PLC流程控制高程不够(设计为7米,可实际观察5.5米不到),集水井损失的容量较多,后因厂房内温度对设备影响较大的原因,新加装了4台大功率的水空调,排水也排至渗漏井,造成水位上升很快,导致两台渗漏泵长时间运行,对电机等辅助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以至于在后来的处理过程中被迫使机组限负荷运行的不良后果。

如果能在机组运行前,分析出机组的顶盖密封由于长时间未受到水的浸泡而发硬,造成顶盖密封不好,实际上应对处理很简单,只要定期给顶盖密封投水,使其浸泡几小时就能解决。

现象二、老厂渗漏泵、空压机控制柜中水位控制器接点粘死:

由于此前我厂老机组的设计原因,厂房内所有的渗漏集水都流至渗漏集水井中,由渗漏泵抽出厂房外,而参与渗漏泵自动控制的现场PLC与空压机的控制系统在一块盘柜上,检查与维护相当麻烦,当其中一套设备控制系统出了问题,势必会对另外的设备造成间接的影响。

06年7月的一天,运行人员在巡检时发现伸缩节廊道内有积水,立即想到可能是渗漏集水井倒流所至,经现场检查渗漏泵并未启动,即检查控制柜内的水位控制PLC及水位高程控制器,发现该停止接点烧溶粘接,致使渗漏泵不能正常启动,导致渗漏集水井水倒流回伸缩节廊道,立即现场启动渗漏泵将故障排除。此次倒流故障最终对伸缩节廊道内一些相关设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水电厂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后,由于现场值班人员减少,当现场设备出现故障时,消缺人员一般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抵达现场,因此对于监控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同时对所有的发供电设备要求也更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所以针对以上由于辅助设备故障造成的不良后果,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弥补设备维护的不足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全员在开展安全活动时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认真总结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不安全现象,习惯性违章等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安全活动不能仅限于读简报,念安规,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何避免发生不安全现象方面,从而提高安全活动的质量。由于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设备改造更新频繁,这就要求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应同时提高,才能满足水电厂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如果放松了安全教育就更容易出错,因此,安全安全教育不能放松。

2.2 加快全员的培训节奏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需要,要求运行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对于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应加强,对新设备的了解和学习应同步进行,所以要及时收集详细的图纸和资料,通过自学或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讲课来加强培训,同时,新设备相关的运行规程要及时修改准确,这样才能保证新设备的安全运行。班组培训必须结合现场实际,开展运行分析和事故预想,组织参加仿真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运行人员对故障、事故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运行工作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安全意识同时提高,从而保证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

2.3 提升全员精良的巡检、维护意识

提高设备检修、维护、巡检质量,才能保证设备健康、安全、稳定运行。由于我们在新机组接收后,对新设备的熟悉程度存着差强人意,还有我厂1、2号机组投运的时间较久,在加上80年的水淹厂房原因,基础存在辅助设备老化过快,过流部件锈蚀、易损,设备控制柜盘配线不规范等等安全隐患,在日常维护时,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缺,并提高消缺水平,避免同样的缺陷反复发生加重设备损害。监控系统运行还不是很完美,经常出现误报、错报和漏报信号,语音报警系统存在缺陷,特别是在发生故障后后,简报信息无法及时无误的报全,如果我们运行值班人员稍微不留神,可能就会错失发现故障的最佳时间。还有的新设备改造和更换后,监控系统未及时更新,使得操作流程无法执行,特别是有的设备模拟量、状变量、温度量有些与实际不符,给运行监视、故障判断及事故处理带来许多困难,容易发生误操作。这就要求尽快完善监控系统。运行值班人员对上微机有些状变量报警反应不够灵敏;其原因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思想上的原因。而解决此问题的唯一途经是加强人员的责任心,加强设备的风险管控能力,在设备的巡检工作中,要准确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要严格做到全面、仔细,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认真仔细的检查和分析,以便及时诊断设备隐患,尽快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因设备原因,而导致设备事故的发生。

3 结束语

类似机组顶盖排水不及、控制器接点粘死等一般设备故障,由于结构类型简单,技术分析及平时维护不重视,其安全可靠性容易被忽视,但是一旦出现异常,往往会引起机组设备的不良运行。因此,我们要对以上几点的处理方法应加以足够重视,认真执行,以避免类似现象发生,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钱卫东.电气设备[J].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3.

[2]牟道槐.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J].2009.

[3]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辅助设备运行规程[M].

篇2

关键词:标准化;食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X79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于食品的质量要求也更加严格,在保证食品基础的营养和品种多样性之外,更加的注重食品的安全质量。在近些年中,我国发生了多起因为食品中添加剂的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所以对于食品的安全质量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食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会有添加剂的掺入,如果超出了规定的允许范围,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我国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方面有了相关的规定标准,但是有些生产厂家在生产的过程中,不顾人民的安危,生产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标准化的实施,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为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

2 标准化工作与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分析

2.1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下降

标准化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来讲,我国的很多企业中,对于标准化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思想意识方面没有重视,而是将精力全部放在了生产经营中,对于标准化只是走形式。此外,对于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原材料的质量标准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有规定的也没有执行。企业中在标准化方面所投入的技术力量和人员力量不够,技术设备不完善,人员配套不足。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下降的原因。

2.2 中小企业标准化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变化快、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从本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中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占企业总数80%以上。这些企业受生产发展的需要和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偏低。法人代表既是技术负责人,又是市场营销员。有的企业尽管按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聘任了标准化技术人员,但多为兼职,无法全身心专注于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不少企业抓标准化工作也只关心终端产品质量,而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等标准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相应质量的把关,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甚为薄弱。

2.3 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给监督管理带来困难

有些食品缺乏安全标准或标准滞后,给监督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虽已制定了有关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由于制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些标准存在着滞后、标准与标准间自相矛盾以及交叉、重复、空白等现象,造成了现有标准难以满足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如何实施标准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3 实施标准化保障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

3.1 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

标准化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原材料的准备、生产加工到贮藏环境和运输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以标准化工作为导向,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控制。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是整个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基础,是整个质量体系的基础保障。在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应该对原材料的产地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对其周围的环境标准,土壤以及用水的安全指标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对生产环境的温湿度、洁净度以及相关规范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执行。在食品的贮藏和运输环节中,要注意温湿度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保证食品的质量。对于食品在生产加工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分的注意到标准化工作的建立和运用,标准化是食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所以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标准化工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3.2 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途径

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是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影响原材料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弃物流失渗透到土壤中,对于农业土壤和农业用水产生污染,从而污染到农产品;其次,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在农作物中聚集,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安全;最后,在食品的加工环节,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造成影响。实施标准化工作,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实施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提升,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规范生产,从原材料的质量到生产加工到最后的贮藏运输环境等都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实施标准化的主要途径。

3.3 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以标准化为依据

食品生产加工必须以标准化为依据,坚持以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食品质量安全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对高质量生活的更高品味的追求。广大消费者都希望食用优质安全的食品,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有质量安全保证的加工食品有着很强的需求愿望。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的食品存在着隐蔽性和延缓性,其问题往往无法通过人的直观感觉发现,必须借助设备才能检出,而且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缓慢的、并且极易被忽视,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易发现。消费者只能通过识别产品的相关标志,如生产许可证、质量安全等标志来选择产品。因此,规范的产品标识是证明产品内在质量诚信标志,是质量安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生产者或销售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承诺。规范的标识可表明产品质量的一致,涉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这要求生产者通过诚信和社会责任来担保,并由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来保证。

结语

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是以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的实施为基础的,只有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收获、运输、贮存再到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加上生产经营者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的打造,以及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经营者的有效监管等措施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国,方继伟.浅谈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质量标准,2006.

篇3

关键词:信息安全;企业管理;经济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47-02

高效的经济信息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要想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安全性的管理与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管理理念的不断丰富,对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性控制也在不断强化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信息管理涉及的因素较多,导致目前仍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企业经济信息管理的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力度不足

企业管理力度不足是信息管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导致企业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企业将管理重点放在了人员管理与财务控制方面,忽视了对经济信息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的缺乏,对信息安全管理没有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导致信息安全管理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进而导致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之,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是导致企业管理力度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总体规划

在企业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管理涉及到许多因素,所以高效的管理需要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对于企业来说,经济信息管理不是单个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个企业人员都具有信息保护的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或工作重点不同等原因,使得不同的员工与信息安全的意识程度不同,所以管理效果也难以达到最佳状态。考虑到这些问题,企业在进行经济信息管理时就需要制定一个整体规划,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仍有不足。

(三)对信息安全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此时保证企业的经济信息安全是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竞争中,许多企业对经济信息的安全保障意识不够强烈。只是单一的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而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难免会导致信息储存或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甚至造成企业关键经济信息的泄露,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信息管理中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也非常重要。部分企业没有重视到这一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升速度较慢,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对企业信息管理安全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许多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了市场拓展与产品优化等方面,出现了先重视产品与业务,再考虑信息安全的现象,导致信息安全管理滞后于业务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企业的业务流程对信息管理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部分企业虽然重视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但由于防范体系的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安全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这些都是导致经济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

(二)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经济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是接触机密信息的直接人员,这部分工作人员若是出现刻意泄露或工作疏忽等现象,极易导致企业关键经济信息的泄露,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人员也是人为因素中的重要部分,技术人员主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也能够直接接触到关键信息。需要S护的设备较多,但部分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让同一个技术人员负责多个设备的维护,导致技术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加,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技术因素的影响

信息安全技术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在这方面管理中比较重视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技术因素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方面影响,包含了设计漏洞或技术缺陷,以及杀毒软件更新较慢或临时发生的运行故障等问题,这些都是对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二是信息管理体系的设计方面,包含了风险评估数据、业务流程数据、测试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以及对信息资产的保护程度等。这些因素导致信息管理体系存在必然的安全隐患或漏洞,而这些漏洞将会为整个企业管理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强化企业经济信息管理中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一)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具有保密性,这是信息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各个部门负责的事项不同,部门人员只能获取应当了解的信息,而不能越权了解其他私密信息。第二是完整性。保证经济信息的完整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保证信息具有基本的完整性,才能更加精准地获得数据价值,从而发挥其作用。第三是可用性。只有具有较强的可用价值与企业的私密信息,才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价值,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二)强化信息管理安全的必要性

正是由于经济信息具有的这些特征,才使其有了明确的强化必要性。首先,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有助于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只有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私密,才能促使其在企业竞争中充分发挥价值。其次,信息的高效运用与价值发挥的实现,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网络条件,而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就显得十分关键。例如,不法分子的信息盗取、网路黑客的恶意攻击等,都是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所以,对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加强,是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安全性的建议

(一)健全经济信息体系的安全保障

构建健全的经济信息体系的安全保障,是实现高效经济信息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信息管理制度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健全管理体系的保障过程中,最为首要的任务,即是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就强调安全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市场的宽容度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由于部分企业对信息安全的认知不够明确,或者管理制度不够合理等因素,导致其经济信息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充分明确自身实力与发展情况,确定当前发展中的关键,设计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具体来说,企业可加强对进入内部信息系统的准入设置与权限、增加必要的保护屏障技术等。另外,还可借助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指纹识别等运用到信息管理中,以保障管理制度的安全性。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企业重要的经济信息泄露,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即是工作人员的刻意为之或工作疏忽导致的。因此,在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安全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项措施。一方面,企业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其对信息安全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可借助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风险意识。另一方面,管理责任的落实也十分重要。企业的经济信息涉及到许多企业的重要信息,要在日常管理者中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心。此外,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综合素质等,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效率。

(三)强调对硬件的安全管理

在信息安全这个问题上,管理设备与硬件条件的强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硬件设备是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基础。

首先,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可淘汰一部分功能比较传统的设备,购进更先进、安全保障程度更高的设备,进而促使设备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在运用过程中,随着运用时间的增长硬件设备的损耗程度也更大,所以对硬件设备的维护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企业可安排专门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或零件更换,避免因硬件系统而导致的信息泄露等问题。同时,还可对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术水平。此外,合理的安全屏障与接入控制、禁止未授权访问或下载文件等措施都是硬件强化中的重要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安全保障。

(四)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对经济信息进行的管理是根据本身的信息安全需要、业务分析以及风险预测等的结果,并结合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能够为信息管理提供包括设计、运行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并有效避免因安全隐患导致的各类安全事故。一方面,企业可建立起相关的安全管理w系与防范制度,加强对关键数据的保存与备份,以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弥补,避免业务受到影响,进而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还可建立起集中的管理控制体系,将经济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借助企业内部的管理平台对其进行管理。

结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强化企业经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不仅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更是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全经济信息体系的安全保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强调对硬件的安全管理,以及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式,从企业管理的各个角度强调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志程,张磊,王琼.基于ISO/IEC17799标准体系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新模式[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1):80-83.

[2] 梁俊荣.基于信息安全的企业经济信息管理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5):335.

[3] 刘晓松,郭玲玲.基于管理因素的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分析[J].企业经济,2013,(1):55-58.

篇4

【关键词】铁路 信号工程 施工管理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铁路建设是重点工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列车的运营速度不断提升,这对铁路工程的信号工程施工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列车运行的过程中,铁路信号就是列车的大脑和神经[1],因此,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铁路的运输安全,同时也关乎铁路的运输效率,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可产生重要影响。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列车运行的安全息相关,可见加强铁路信号工程技术的施工管理是铁路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 铁路信号工程基本概况

铁路信号是指用特定物体的颜色、形状或位置向铁路行车人员传达车辆的相关命令或指示信息,铁路信号的作用在于保障车辆安全有序的开展作业活动。铁路信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2]:一是色灯信号,二是手势信号,三是声音信号。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不但发展,以及铁路信号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广泛应用,铁路信号逐渐成为保障运输经济效益和改善铁路工作人员劳动条件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为铁路的出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以铁路信号的作用对其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行车信号(指挥列车运行)和调车信号(指挥调车作业)。根据铁路信号的设置处所进行划分,可将铁路信号分为车站信号、区间信号、列车自动化以及行车指挥等。铁路信号的元部件构造正朝着更加小型化、固态化的方向发展;在安装施工方面的发展趋势,则更加倾向于工厂施工化、模块化和专业化;在使用方面,铁路工程以高度自动化、少维修甚至是无维修为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

2 加强铁路信号工程技术施工管理措施

加强铁路信号工程技术施工管理,首先要对各个施工阶段实施系统化的分析和管理,并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结束后的各阶段实施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以提高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2.1 系统化的施工计划和管理对策分析

对于任何一项施工工程而言,都需要在施工开始前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以保障施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对于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而言,严密、科学的施工方案更是保障顺利施工的前提。因此,所有参与到铁路信号工程施工中的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要实现逐级的分层管理和问责制,各个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保障自己负责的施工部分可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计划,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此外,在铁路信号设备的停用期间,电务、车务、机务、供电以及通讯等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是缩短信号停用时间、保障工程顺利施工的关键。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团结互助,方可保障铁路信号工程向更加优质、高速的方向发展。同时,各专业与信号工程施工之间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协调,可将一切外界的不利因素排除,保障列车运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除此之外,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的相关要求,并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施工成本。

2.2 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首先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在准备阶段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在施工开始前,解决潜在的施工问题,切实保障铁路信号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进行。在施工前的现场勘查阶段,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测和复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图纸中的相应标注以及电缆路径进行反复测定、检查和核对,并在现场做出相应的标记。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技术是贯穿工程施工始终的关键,施工技术准备阶段充分也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只有施工前耐心、细心的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核对技术常识,解决潜在的技术问题,方可降低施工故障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切实保障铁路信号工程的顺利施工。

2.3 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铁路信号工程施工中,施工材料的质量与施工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施工材料时,要对所选择的施工材料进行综合性考核,不仅要考虑到施工材料的价格是否合理,同时也要考虑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否可靠。在使用施工材料时,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考察,保障施工材料可达到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标准,提高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质量。在选择施工材料时,施工管理和工作人员务必认识到材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为铁路信号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其次,要对信号产品进行严格测试,保障线路和信号通过测试,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切实保障列车的准点运行。最后,加强对设备验收的管理控制。在施工成果鉴定中,要及时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加强质量检验和管理,保障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

2.4 实现施工结束阶段的追踪和回访

由于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产品是运行的铁路信号控制设备,因此,在施工结束后,对已经验收的信号产品进行质量跟踪和回访尤为重要。在施工结束后进行跟踪和回访,可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的质量问题,检测设备是否良好运行。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日后的施工中加以改进。信号设备对列车运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铁路信号需要具备高质量和高稳定性,因此,实现施工结束阶段的追踪和回访可保障信号产品不断完善。

3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铁路信号工程技术施工管理,首先要在各个阶段和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符合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起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铁路信号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信号工程的施工质量可达到更高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01-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跨系统,跨平台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全新的管理环境,因此在网络环境中的医疗信息管理也将进入了崭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医院信息系统是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和经济效益。信息化的发展中信息数据的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医院信息系统

1.1医院信息系统的介绍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一个混合体系下架构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的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的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的综合管理,对各种医疗活动采集、存储、处理加工成的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以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既可以存储文档数据,也可以存储医学影像信息,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是整个医院应用系统的主干和医疗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他辅助系统的作用。现在医院的信息管理从简单的行政、财务管理系统向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

1)HIS是采用C/S的架构,通过客服端处理病人基本数据、诊断、医嘱、治疗和病历等数据。

2)HIS是以病人的用户标识快速地在数据库查询和调用病人的有关资料,通过整个治疗过程的优化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和提高服务质量。

3)HIS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覆盖了医院的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医师和对医院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

1.3医院信息系统实现的目标

HIS是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覆盖了整个医院的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旨在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电子病历为中心,实现与医疗保险的接轨,HIS以更强的兼容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健全了医院的控制体系,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提高了医疗的工作质量。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的架构,实现医院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统一,整合资源和提高医疗高效的运转。医院信息化是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和重要支撑,加快卫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国卫生系统科学的管理水平,促进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2.信息安全

2.1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安全,信息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数据和信息技术体系不受威胁和侵害,狭义的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系统软的硬件和信息数据不受破坏和泄露,信息可以保持B续的可靠的运行。对于个人而言,信息安全更加侧重于后者,要求信息要保密性,完整性,人们对信息的安全的概念理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绝对的信息安全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用适度风险的观点、积极防御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做好信息的安全工作。做好信息的关键在人,掌握信息安全的知识是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2信息安全的地位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国家的安全基石和核心,信息安全是国家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信息战将成为21世纪典型的战争形态,黑客的攻击和军事机密危及国家的安全,控制信息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信息安全也是国家文化的关键,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也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信息安全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前提,信息产业在国民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金融安全。

制定国家的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是应对国际信息化竞争,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平,优化信息产业的结构,提高国家的信息安全的保障,为迈进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着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人们对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系统,21世纪的重要特征,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但是信息的发展伴随着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的各个层面,所以国家的信息安全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包括国家关键的基础建设和社会稳定,主要是着力发展和提升基础支撑能力、防护对抗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篇6

关键词:农村;科学储粮;粮食安全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有史以来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粮食安全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农村科学储粮非常必要。

1.何谓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定义,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各国为粮食安全定义的解读也在不断地变化。20世界70年代,在世界粮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第一个相对比较权威的粮食安全定义“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随时间的推移,在1983年,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的定义“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在此次提出了买得起的基本所需求食品的概念,丰富了粮食安全地定义范围,既要确保粮食需求的供给,也要发展经济,保障人们“买得起”所需食品。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地定义扩展,是基于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国家的发展情况考虑,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关注,从改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的角度出发而定义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现有国情而言,粮食安全的定义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区别于发达国家。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国情,我国粮食研究学者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定义“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和粮食经济承受何种不测事件的能力”,我国现有国情下的粮食安全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粮食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日常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除此之外,要能够在各种突况面前保障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例如:突发自然灾害、大规模经济危机等。

2.农村储粮现状

在农村粮食储藏过程中,储量损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据不完全调查,平均每户的储量损失率在5%左右,相当于每100吨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就要损失5吨左右,在全国范围农村来看就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会直接影响农户全年的经济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粮食储藏方式,科学合理储粮,是当前农村粮食储备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区推出了“丰产仓”的储粮模式,利用农村普遍使用的彩钢板材质,利用其轻便、易得、成本低廉的优势,利用合理的科学设计,制造“丰产仓”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储粮的防潮、密封、避虫鼠等问题,减少粮食损失率。每个“丰产仓”的造价约在1000元左右,在政府现行的惠民政策下,农户需要承担的费用仅为20%,每个仓仅为200元左右,但却有效降低的储粮的损失率,提高的储存粮食的品质。

随着“丰产仓”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不断推行,对农村储粮现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效果比较显著的能够将年损失控制在2%左右。还是按100吨算,每户约节省粮食3吨,相当于多开垦土地10亩田地。在当前土地资源有限,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显得极为有效。

3.农村科学储量的意义及作用

部分地区已采用了多种手段对农村储粮进行了科学改进,已初有成效,改进后的储粮方式可有效地降低粮食损失,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多数地区的科学储粮改造工程还得到了政府的补贴,农户仅承担很少的一部分就获得了较大的受益,对“丰产仓”等科学粮仓改造都非常欢迎,对于加快推进粮仓的改进非常有利。与此同时,因为粮仓改造的惠民工程,也一改政府粮食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过去许多人认为,粮食部门无所事事,没有业绩科研成果,对农户生产提高没有贡献。通过科学改进农村粮储,减少了粮食损失,还改善了粮食部门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了政府在农村的群众号召力,树立了良好形象。

基于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应对各类突况,在面对突发的极端自然灾害,或国内外情况引起爆发式经济危机时能够保障人民有粮可吃,能够在粮食供给方面安全渡过危机。改善农村储粮条件,科学储量能够提高农户的储粮积极性,在遇到突况时不仅能够保证自己的温饱,还能够有余粮去帮助需要粮食的人,也就是“藏粮于民”。增强农村对突发危机的粮食安全应对能力,缓解国有粮仓粮食储备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改善农村储粮条件,还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老式的农村粮储设备比较简陋,密闭性差,就会导致有漏粮现象,周边会衍生很多虫鼠,就会有一些“虫蛾滥飞,老鼠乱窜”的现象出现。科学储量后,改善了储量条件,加强了储量容器的密闭性,避免了漏粮的现象,也就减少了虫鼠省生存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促进了农村村容的治理,降低了疾病的传播机率。

推行科学储量方式,降低了农村原有的粮仓建设成本,改善了储量条件,新型储粮容器防潮、密封还美观卫生。同时制作、维护成本还低,大大降低了农户粮储的年损失率,显著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

结语

全国范围农村的推广科学储粮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原有储量条件,降低储量成本,显著降低年储粮损失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农村储粮能力是国有粮库以外最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增强农村储粮能力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宋锋.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J].粮食储藏,2000(05)

篇7

[关键词]电力安全 管理 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T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84-01

一、提升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对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行业作为一个比较危险的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潜在的危险对电业生产者造成非常重要的危害。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每年因为触电死亡的人数占据了总死亡人数的10%,仅次于交通事故[1]。在经过对部分触电危险事件的分析后,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记录等。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我国电力事故的出现,在凸显电力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不明确的同时,也说明电力安全措施不到位,执行力不强。因此,积极提升电力安全的执行力,是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所谓的执行性主要是指执行决策以及所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2]。良好的执行性不仅可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完美实现,并且能够促使电力企业的各级领导能够在战略发展目标上竭尽所能。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执行力则是指一种行动,一种步骤。在我国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究中,需从影响因素着手。

(一)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者以及执行者两种类型。其中管理者是整个执行力加强的重要力量,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换而言之,如果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之中,管理者的作用无法得到正常发挥,那么各项工作则会难以顺利开展。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各项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如果执行缺乏执行能力,那么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制度因素

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之中,制度是执行力的执行工具,并且也是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需要没有制度,那么其制度保障的执行力则不具备规范性。现如今,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中,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根据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修订与完善,不仅导致了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执行力缺乏可操作性,对整个安全管理水平造成影响。

(三)监督考核因素

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之中,执行力的培养往往是以健全的监督考核机制作为主要的依托,因此可以说监督考核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监督考核以及约束激励机制,那么则不会产生好的执行力[3]。其实,从整体角度分析,在现实中电力安全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无人监督、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弱化的现象,这一系列的现象对提升执行力水平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积极强化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措施

要想强化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需要从全局出发,根据上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结合当前电力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制度、预防层面提出建议与措施。

(一)制度为本,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管理体系

从本质上而言,制度建设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如果电力企业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之中缺乏制度保障,那么则会导致执行力不够规范,不够持久。因此,需积极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1、周密策划,实现制度的民主性以及科学化。一般而言,在重大决策以及重大制度出台之后,需要对其调查内容进行细致调查,并结合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具备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此外,在执行力操作过程之中,需要加强对决策制度的宣传以及学习,保证对制度执行能够形成共识,能够为制度执行打下基础。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保证制度合理的同时,还要保证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

2、优化业务流程。要想真正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则需要积极优化业务流程,并且要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另外,对于现有的流程标准进行重新分类,积极调整,构建出一套协调且高效的业务流程,这样一来,才能制定不同的标准与制度,才能积极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其安全管理效率。

3、实施岗位安全责任制度。众所周知,企业的安全是依靠个体的安全来保证的,企业的安全是所有职工安全的总和,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之中,需要积极设置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并且根据内部岗位的职责分工以及工作需要,将安全责任制度层层传递给企业安全生产的各个层面之中,在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生产制度的同时,能够保证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够承担出安全责任,能够自觉实现安全生产。

(二)预防为主,积极做好电力企业监督与激励工作

在现代安全管理之中,预防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提出主要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减少各类不安全行为。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之中,积极做好监督与激励约束工作,对发现、解决电力企业中的各类隐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强化监督[4]。电力企业需要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采取合理的监督方式,监督人员对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情况要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跟踪与检查,并约定执行力的汇报工作与相关情况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才能将安全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进行修改,才能促进执行力的提高。

2、建立激励约束制度。电力企业要根据工作需要以及实际能力积极落实执行者的安全目标任务,积极完善执行者的考核机制,对安全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另外,企业的安全氛围在形成的时候需要不断强化,争取让人们在受到鼓励之后,能够为其他人树立实际的榜样,这样才能产生模仿效应。

参考文献:

[1] 于强.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185.

[2] 陈达峰.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要素与途径探讨[J].科技风,2014,23:138.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业发展;作用;安全生产;重要性

1农业机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1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能力

根据非常多的实例证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与农作物生产的效率。具体来说,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在进行耕地、播种、收割等工作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百分之七十农业工作可以交于机械设备去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缩减了种植的成本[1]。另外通过机械化种植手段,农户们可以深松土地,改进土壤的质量,这就使得作物在生长时能够汲取更加丰富的养分,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降低作物的患病风险,保障农户们的根本收益,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强度以及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工艺水平已经远远不是只依靠人力就能完成的了。所以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改善了我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同时为农业副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普通民众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满足民众们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业技术即农业理念进行创新,加速普及农业机械设备的进度,进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2]。

1.3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土地的频繁耕种,所以这就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进而导致农作物不能从土地中正常的汲取养分,降低了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所以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借助现代农业机械的帮助。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秸秆还田机械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打碎,然后再把打碎的秸秆均匀的抛洒在田地上,最后在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对土壤翻耕,使其在土层中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作物生长的养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秸秆焚烧对农田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农户种植的成本,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3]。

2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农业的机械设备走进了人们的生产工作中,影响着生产作业中的各个环节,并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但是虽然说农业机械的普及推进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使用农用机械式所产生的一些隐藏的安全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进而保障农户们的生命安全。

2.1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形成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

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是保障使用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与安全行为的有机结合,其也是使用者综合素质、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农机安全文化对于农机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另外农机安全文化中所倡导的内容对于未来农机的安全生产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操作人员的意识和行为,进而避免了机械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提高生产的效率。农机安全生产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形成,并在其领域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取向体系,从而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4]。

2.2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从根本来说,农业机械直接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作业的重要保障。而相应的农机生产会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很多地区的农机生产会上主办方会印制并向人们分发一些相关的科普材料,还会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向人们讲解不同农机在使用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另外还会用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案例对人们说明农业机械安全隐患的危害,这样在思想上就提高了人们对于农机安全使用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农机操作水平,规范了他们的日常操作流程,进而避免了农机事故的发生。

篇9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公正

一、社会安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首要价值

在法学界,学者们大多将自由、平等、秩序、效率视为法的基本价值,而安全价值却很少涉及。人们始终只是把安全视为实现正义价值的一个相关因素而已 。而事实上,安全有助于使人们享有诸如生命、财产、自由和平等等其他价值的状况稳定化并尽可能地继续下去。 无论在任何历史阶段,安全始终是法律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英国著名法学家霍布斯的不朽格言: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 而在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中,安全也被视为法律所欲达到的十个目标中最基本的目标 。法律之于安全,是权利的稳定器,失控权利的抑制器,法律的各种制度规范直接或间接地确认和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实现公民的安全需求。与此同时,通过构建法律框架,为各种行为及其后果进行明确的法律解读,使得公民在行为之前能够预测法律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并以此来规范行为,可以维护安全。因此在法的一系列基本价值中,安全价值处于基础性地位。我们有必要将安全价值置于法的基本价值体系之中。

安全是法律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目标,人类在崇尚以自主意志生存发展进而实现幸福的同时,不断寻求安全的实现与保护,并逐渐意识到仅以个体的力量不足以保障安全。与此同时,以强制力为保障的国家的出现,为因保护自身安全而日感实力不济的个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维度。通过这种“社会契约”,个人将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让渡于国家,国家亦因此承担起保障个体安全的职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以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其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整个社会安全。俾斯麦谈到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之意图时,曾直言不讳地说:“一个期待领取养老金的人,是最安守本分的,也最容易驯服。” 因此,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所要保障的社会安全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个人生活安全是实现社会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个人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整个社会安全则无法维护和实现。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社会安全的保障与维持,正是遵循从个人生活安全到整个社会安全的逻辑,通过实现个人生活安全从而达到社会安全。社会安全不仅具有社会性、政治性,而且还具有经济性。因此,社会保障所要保障的社会安全还包括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一切安全之本,经济法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安全。其目的在于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抑制经济风险,防止经济疲软和动荡。经济安全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体系和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不仅保护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和经济安全,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成员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实现提供了内在与外在环境。农民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对其权益保障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与否。当农民遇到生活困难时,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通过提供社会性的物质帮助,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促进社会安定和统治阶级秩序的稳定。因此,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无疑要以社会安全为其首要价值。

二、 社会整体利益――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本位

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各个方面的利益,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社会、人文、生态等因素。社会整体利益是以促进社会成员个人财富增长为目的的社会整体的物质财富的增进,但并非是通过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凭借个人理性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去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其之所以被提出,正是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人在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损害着社会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得社会整体的利益受到损害,并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甚或倒退。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种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性,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观念才得以盛行于世。

本文之所以要在建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时视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农民利益与全国人民利益之间,是一种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且农民个人则是个体利益的代表者之一。农村作为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利益能否实现最大化关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我们之所以要对农村实行社会保障是因为整体利益植根于个体利益,不能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然而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农民作为个体能够持续的获取利益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当然,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必然会对个体利益构成限制。但这并不代表社会整体利益反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相反,它的出现最终还是为了保护个体的利益。社会本位同时看到了人格的抽象平等和具体不平等,关注社会利益并在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障弱势群体利益进而实现对个体利益的推动。 社会利益正是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将微观利益提升为中观利益而形成的特殊利益,从而形成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

从法律评价的视角来看,经济法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展到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必须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来评价。 如果我们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本位,这就可以超越狭隘私人利益,通过政府采取有限的干预手段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最终使得农民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与成果。其次,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视角来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强调结果公平,要求国家对不平等的收入和财产实行干预,强调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予以一定的补偿和救济。农民由于历史的原因,其自身从出发点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其他公民,要实现农民和其他社会公民之间的实质平等,必须依靠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来调整国家的二次分配政策,从而弥补制度上对农民所造成的先天缺陷。农村作为国家最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经济能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安定,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我们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本位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社会公正――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最终目标

公平正义在法律的价值体系中,属于目的价值的范畴。法律目的价值在法律价值体系中一直起着核心和支配作用。而在法律的目的价值中,公平正义尤为重要。因此,法律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离开公平正义的法律,实质上就不是法律,这就是所谓“恶法非法”。在法学领域中,《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公平是指法律的合理、正当适用”。古罗马法学家乌比安尔则认为法学就是“正义与非正义之学。” 亚里士多德明确写道:“要使事物公平正义,需有无偏私的权衡,法恰恰是一个这样的权威。” 用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话来说,正义就是公民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合意的标准。社会公正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偏不倚,它是相对的。社会公正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刻意地站在哪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立场上来制定带有整体性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基本制度。否则将会不可避免地使基本政策或基本制度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从而损害其他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公正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利益格局和利益分配上的平等问题。如果国家不能发挥必要的、适当的调节作用,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程度就会自发地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惠及整个社会,由此而形成社会的总体不公正。因此给予所有公民以平等待遇,是建立公正合作体系、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基本结构的基础,也就是社会融合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是人们通过达致社会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遭遇风险。社会保障就是人们达成的风险共担的契约和道德的承诺。 只有建立起这种社会承诺,市场规则、法律规定才可能被遵守。从这意义上来说,市场规则、法律规定都以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平契约为前提。 因此,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法制都离不开公平正义契约这个基础。而农村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完善是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发生重大调整时期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并不充足的财力解决世界上最庞大农村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无疑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伟大事业。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分析,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备,保障种类偏少、覆盖面狭窄,加之公共救助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民对城市居民在认知上的不公平。在社会发展的视阈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要做到适时有力则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通过社会再分配和转移支付来求助和扶持农村居民,确保他们的基本的政治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就成了社会公正的应有之意。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农村社会保障这一法律制度。缺失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正。同时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改革开放的总体性价值目标。所以,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达致实现社会公正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因此,实现社会公正不仅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社会功能、核心价值关怀,也是这项制度的灵魂。由此而知,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是以促进实现社会公正为最终目标。只有逐步解决好社会公正问题,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93.

[4]杨心宇.法理学研究:基础与前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4.

[5]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15.

[6]董宝华.社会保障的法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7]莫俊.现代经济法的价值取向[J].山东法学,1998,4:59-61.

[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5.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9.

篇10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压电器试验技术;重要性

0引言

高压电气试验是一种检测电气设备绝缘情况及其电气参数是否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通常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都比较隐蔽,由此致使电器试验的结果不够精准和准确,和真实实际的数据结果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甚至直接得出错误的结论数据。有时无法及时准确的展示出试验设备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致使设备携带一定的故障问题进行工作;有时也会出现错误判定的情况,将一些本来合格没有任何问题的设备判定为不合格的设备,从而由此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的重要性

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能够促使电气设备状态检修科学化,执行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同时,为了能够实现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改善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以此促使电力设备的绝缘性测试实现质量高、标准高以及效率高的目标[1]。如果检测工作的开展没有更好的落实高压电器试验,将很容易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情况,甚至直接导致电气设备产生损坏,最终将对其检测工作的正常稳定开展造成明显的影响,同时对其试验检测的结果起到一定的干扰,无法有力的保障电力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2)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的良好开展,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保证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而在短期内的目标则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相应检修人员本身的人身、财产以及相应的设备安全。因为,一旦高压电气试验工作没有获得良好的实施,将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安全事故产生,不但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甚至可能由于事故的发生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最终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此外,还很有可能直接对相应的电力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消减了其在市场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损害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

2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在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面的研究初具成效,然而在一些具体、实际的操作当中,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扰,这些问题的产生都直接对整个试验的最终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甚至直接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一般此类产生的问题都普遍表现在大电容装置方面,而最为常见的就是其所包含的互感电压装置[2]。主要是因为在某些高压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为了保障员工们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直接促使其和互感器之间实现直线形式的连接,一旦某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开关以及接线等出现接触不良的状况时,就相当于直接通过电容器上开展了相应的电阻串联活动。但是,当其中的一些装置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接地状况时,其所对应的电容器将很容易展现出大容量的状况。从而因此产生惊人的损耗,甚至直接出现相应的接受活动装置损耗情况。另外,当高压装置在应用TA和TV时,将很容易产生二次回路不正常接地的现象,这就必须针对此类情况实施真正有效的测验。一般而言,TA和TV两者的交互感应需要充分结合电磁感应的定律来实施,但是在某些比较具体化的过程当中,两者将极易出现不正常接地的情况,因此其实际的情况必然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因为高压电气设备当中的TA和TV的一次和二次绕组,与地面间存在分布电容,一旦二次绕组无法接地,则感应电压将直接在地面和标记两者间形成散电流,从而引发错误的信息。

3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技术研究

结合变压器线圈直流电阻测试结果来分析,这项测试的内容和原理普遍都是为了能够对变压器的内部线圈接头、分接开关以及引线等的焊接水平实施有效的判断,比如分接开关各个分接位置是否出现开路、短路情况等。而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具体采用电桥法来进行,针对低于100电阻的变压器线圈通常采用双臂电桥,而高于100电阻的则更多的采用单笔电桥[3]。在测量时,具体需要在引线端的具置实施接线操作,然后直接检测出其在分接开关方面的直流电阻。具体的测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电桥法测试时,需事先连接好桥臂当中的四根连接线,可直接将其中的两根电流连接线端直接连接在变压器靠线圈所处的内侧端,另外两根电压连接线则连接线圈的外侧位置,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测量工作的准确度;(2)电桥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打开电源开关,等待固定时间后,即可直接连通电桥上的检流计,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可充分结合检流计的偏转方向来促使电桥趋向于平衡,否则电桥无法有效的维持平衡;(3)线圈本身属于大型的电感元器件,所以进行测量的同时,应当直接通过电桥电源的方式来完成充电操作,直到度过固定时间后其将逐渐趋于稳定,最后由此读取相对稳定的指示电阻值。需要注意的是,试验的实施必须结合团队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并做好详细的分析和记录,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来进行作业。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高压电器试验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促使电压的稳定运行,同时经过试验,相应的电力系统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将获得显著提升。因此,该项试验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凤军.关于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重要性与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J].电工文摘,2013(03):1-3.

[2]郭成志,李振龙.关于10kv电压系统高压电气试验安全性的探讨[J].装备制造,2014(S2):17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