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认识滞后,体制不健全
部分老师仍然认识不到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安全教育课可有可无,甚至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没有将安全教育课摆到足够的高度。体制建设方面,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列,从上到下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二是存在零敲碎打的情况,部分安全教育内容是穿插在班会中进行宣教,致使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完全走主渠道。三是安全教育课的讲授时间、内容、教师、考核等,都是比较随意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二)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及科研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讲座式教学”和“照本宣科教学”的普遍性,由于近年来的扩招,每年入学新生有成千上万人,以讲座的形式将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收到,确保不了教学质量,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容易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效果。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安全教育课程特有的性质决定了讲授该门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授课教师的上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建立《安全教育课程》教研室,教师队伍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教研活动,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
(三)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校,安全教育课的课时费没有完全按学校课酬标准支付,可能这也是部分老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课的原因之一。另外组织安全演练、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及设备、成立教研室、组织师资培训、举办教研活动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一)逐步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进行认真规划、严格执行,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的目的。
(二)强化师资队伍
一是要制定师资培训学习计划,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队伍,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者参加国内外与本课程相关的研讨会,提高业务水平。二是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课程研发。一方面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互相交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有学者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实效性,本文建议可以在课堂中应用另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安全教育属于实践与情境性较强的课程,利用情境教学法授课,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过足“戏瘾”,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自然也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积累各种科研经验,使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穿插大量的实践知识,丰富课堂内容。三是重视学历层次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高学历水平。
(三)给予保卫干部更多的关怀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保卫干部起着支柱性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干部的学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部分具有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学历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和安全保卫工作专业的人员充实到高校安全保卫战线,他们懂得安全方面的知识,又走在安全保卫的一线,已经具备资格和能力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任务及组建安全教育教研室,但是目前保卫干部在职业培训、风险津贴、职称评定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个人成长受到一定的阻滞。为了鼓励更多有志有才之士充实到安全保卫工作中,为学校安全及安全教育增添更多色彩,希望保卫干部在个人成长方面得到更多关怀和支持。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一
鉴于“”浩劫后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匡亚明和苏步青先生倡导在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十余年来,大学语文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使其一直在各高校公修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放眼当下高校,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大学语文课程却已形同鸡肋,其正在逐渐边缘化的趋势无可否认。经调查,大学语文与大学生渐行渐远的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丧失了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没有高考的压力,这门课程不过是增加学分而已。其次,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较为凸显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教师把大学语文上成了“高四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满足学生知识点外延的深层心理需要。最后,迫于求职和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普遍对英语、计算机等学科投入大量精力,无暇顾及大学语文。常人眼中,母语人人皆会,除非是语言学专业,没有必要在这门学科上浪费精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①匪夷所思的事实是,伴随着对大学语文的淡漠,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母语水平正在急剧下降。大学生错字、别字、提笔忘字现象频频出现,独立写作能力不容乐观,有同学甚至连请假条这样的应用文也无法正确完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大学语文非但不能淡出学生视野,反而需要强化,从而提升学生母语素养。《大学语文》主编陈洪曾指出:“要关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民主性、自主性给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修课方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②
二
要改善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江河日下”的现状,我认为可以借鉴《百家讲坛》起死回生的成功秘诀。2001年7月开播的《百家讲坛》最初定位于面向文化人的精英文化,曲高和寡,收视率几乎为零。直到2004年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该栏目转向传统文化的普及,收视率一再攀升,并推出了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名家,一跃成为科教类最成功的栏目。《百家讲坛》绝处逢生的秘诀在于:一是寻找到了栏目和目标受众的对接点;二是文史选题切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三是抽象出了核心受众的共同特征。③与此相似,大学语文可以从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重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一)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找到与大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据了解,现代大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不如人意,招聘方时常反映难以寻觅到能说会写的人才。大学语文中常用的应用文体和职业口才技法训练,如短信、多媒体节目解说词、网络新闻、策划书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场应对能力。教师巧妙设置辩论会、即兴演讲、社交礼仪等专题,可以改变学生心中大学语文仅仅是诗词背诵的“无用”小道的错误观念,使其切身感受到这是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原动力。“20岁左右的青年是最讨厌说教的,他们首先跟着感觉走,走顺了,他们才会做出严肃的思考……为了这种严肃的思考,我们先要给他们充足的感觉。如果描述这种感觉,那应当是:让他们感到惊喜――原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样丰富!感到有意思――听不够,再听一点才好!感到“脱胎换骨”――自己是大学生了,不同了,学习、做人要有一个飞跃!”④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已经形成了掌握字词,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背诵记忆段落等刻板的套路,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感到苦不堪言。大学语文当务之急就是把学生们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整过来,而绝非是延续旧路。北大教授孔庆东道出了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东西。”⑤因而大学语文必须明确定位于人文素养教育,重新激发大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使其认识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主动学习的境界。
(二)选取合适教材,贴近时代思潮,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多倾向于文学史知识和经典文本,似乎更适合于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实际上,不同学科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心理需求和欣赏层次是不尽相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的区别更是相当明显。如果使用材,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降低。为大学生量身打造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教材,因“材”施教,是挽救大学语文颓势的关键点之一。例如,同样是《红楼梦》,文科生教材侧重于选宝玉的“情不情”人格塑造,而理科生教材侧重于选王熙凤料理家政的章节。网络时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思想极为活跃。《榕树下》、《天涯》等网站是备受关注的文学网站,其代表篇章甚至被作为新时代的经典,被大学生们奉为圭臬。随着时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曾经风靡一时的若干名文不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陷入少有人问津的境地,应该淡出大学语文的选材范围。因此教材应当与时俱进,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选取网络文学中的佳作,拉近教材中文本与学生心理的距离,彰显网络时代精神。
(三)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中,最为常见的是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自我表演”。当教师自我沉醉于美文的妙处时,学生们则昏昏欲睡,难以入境。而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渊博、语言之精美、思想之浩瀚,方是教学的目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捷,设立专题教学模块,丰富教案的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悠然进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空间。如在名篇《春江花月夜》的讲授中,先播放一段名曲《春江花月夜》,画外音悠悠响起“春江潮水连海平……”,使学生进入空灵梦幻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心灵的息息相通。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上传讲义,提供知识点下载和名著在线阅读等服务,设立在线答疑栏目,满足学生对外延知识点的心理需求,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原创文学板块、QQ空间、邮箱、博客、微博等均可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设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栏目,举办手机短信大赛等,通过学期内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文字,评定学期成绩等级。这种考核方法的变革,不仅能够使大学语文脱去陈腐老套的帽子,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磨砺完美性格,增加生活热情。
(四)大学语文要成为优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学品位的桥梁。网络文化良莠不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们在不具备较高文化鉴赏力的情况下,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我。学者杨叔子谈到大学文化素质培养时说:“责任也是现代世界潮流的核心,在科技高度发达与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是双刃剑,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必须对历史、对社会、对良心负责。”⑥物质文明的高达发达,无法弥补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内心困扰。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引发的心理危机,需要高校及时干预。大学语文多由久经历史沉淀的名篇佳作构成,其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能无形中春风化雨,化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老子倡导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古朴智慧,能够启示学生们正确处理竞争关系,决胜职场;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时刻提醒学生们坚守内心的操守,常养浩然之气;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更能使大学生们牢记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使命,报效家国;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超脱,会使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子们排遣胸中郁结之气,重新振作士气,坦然面对人生的困境。有了身后的文化底蕴、社会责任感、人生哲理的支撑,大学生们方能有效地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大学语文无疑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困扰中的大学生们拨开心头的迷雾,使其重新焕发应有的青春激情。
三
网络时代,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程变革是必然趋势,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课程引人入胜,方能使大学语文重新焕发生机,进而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注释:
①李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分析[J].攀登,2009,(4).
②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新华文摘,2008,(8).
③参见金岩.《百家讲坛》成功密码解析[J].科技智囊,2009,(12).
④王宁.高校人文素质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5-4,第9版.
篇3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爱英(1976- ),女,江苏苏州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47-02
著名教育专家于漪教授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承担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思、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无论是从规范语言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还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都越发显示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在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旅游类专业学生均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实学生的文化内涵,大学语文课程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在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越来越边缘化,有些旅游专业开设大学语文的课时锐减,由原来开课一个学年,每周四节课,减为开课一学期,每周两节课,有的学校甚至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
一、旅游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一)对旅游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于是“技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一些旅游类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认为高职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一项或多项旅游服务技能,只要把服务技能学好就可以了,专业课、实践课要加大开设力度,至于与技能培养无关的课程则是可有可无,特别像大学语文这种不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公共基础课程更是无关紧要。所以,大学语文课成了专业课的点缀,依据专业课程开设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程成了可以挤压的蛋糕,课时可多可少。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死板的原因
长期以来,因为大学语文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语文教师没有教学积极性,教学也因循守旧,不愿改革,上课时教师一本书、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依照着中学教学的模式,缺少创新,使本来应该生动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板、沉寂,导致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使大学语文课程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其课程的作用,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面对大学语文课程在旅游高职院校的尴尬地位,笔者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数家国内知名的旅游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及授课情况进行访查,总结了几所知名旅游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及教学特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规格需求,对高职旅游院校大学语文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于旅游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旅游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于旅游业各工作岗位的,具有行业所需的人文素养,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意志的应用型、技能型服务人才,“应用性强,人文素养丰厚”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而这两点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谋而合。旅游专业的学生除具有较强的专业服务技能外,还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强调的,也是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另外,相较于其他行业,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丰富的文化素养,因为旅游与文化密切相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的教学,通过美文赏析、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把本课程定位为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共建大学生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
(二)结合行业特点,进行教材建设
目前各家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公共课教材,这类教材有助于强化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但这类教材往往缺乏学生所学专业的针对性,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强,学生感觉学学语文没有用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面对这种现状,旅游高职院校近两年掀起自编校本教材的热潮,纷纷摒弃原来使用的公共《大学语文》教材,组织本院校或相关旅游院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编写具有旅游类职业院校专业特色、针对性更强、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的语文教材。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即以“大旅游”教育为导向,编写了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此教材以古今中外典范的文本为基点,侧重选入与旅游直接相关的篇目,如和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选文有《说园》《西湖七月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洞庭一角》《入川小记》等,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选文有《喝茶》《谈吃》《贾宝玉品茶栊翠庵》《美食家》等文章,结合行业发展的历史,以“够用”为前提,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在考虑与行业结合的同时,教材也选取了一些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影响的经典篇章,力求在专业性和学科性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又能提高学生旅游职业素养。目前,此教材已在江苏省的旅游院校中广泛使用,取代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
(三)适应专业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自编教材是以“大旅游”为主线,结合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虽然适用于大旅游专业的教学,但具体到细分的专业,如果授课内容面面俱到,就会导致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整合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的篇章,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课文只是例子”的理念,给作品适当补充一些与专业、专业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再延伸、引入新的内容,如讲到《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除讲授《红楼梦》相关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的茶文化,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茶的生长及制作过程以及茶的品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都是他们需要了解的。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大学语文课和他们专业的学习没有关系了,他们会意识到语文课不仅和他们的专业学习相关,而且还可以学到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不到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除了以教材作品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还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同一主题的时文佳作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为学生提供一种培养专业文化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四)结合教学实际,探索教学方法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教学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采用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法,教师上课费劲,学生感觉乏味,课堂枯燥,效果很不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改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各专业教学实际需求,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进行改革,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性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因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前期的教学准备,任务布置和督促、检查工作,成为课堂的导演,把讲台让给学生。例如学生授课法,教师在上次课结束时布置下次课的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行备课,下次上课时,由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授课,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又如演讲法,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文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演讲比赛,人人上台,三五分钟,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注自己心灵、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再如表演法,对于一些戏剧作品和场景性较强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编导,进行课堂表演,这样既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又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除此以外,还可采取情景教学法、类比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感官接触。教学改革,除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外,教学手段也是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设备,大学语文教学可借助多媒体,将课程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等并茂,教学手段灵活变化。例如在讲到一些文学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不仅使学生了解大量有关作家作品的图片资料,扩大知识视野,而且让学生听到名人对作品的朗读和演唱,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体会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课文的内涵。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大增。
(五)依据课程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在旅游类高职院校,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是通过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体现,这不符合当今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应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模式,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仅以试卷为评判标准,考核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综合考虑。
因而,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趋向。首先,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授课、讨论发言、演讲、表演有记录,平时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其次,期末考核的内容从侧重知识记忆的考核转变为侧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再次,考核形式上,需改变过去一张试卷闭卷考试的状况,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笔试、口试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从听、说、读、写多方面测试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程在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肩负着旅游文化传播及旅游从业人员人文素养、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职能,只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将其所具有的知识性、人文性、工具性的功用落到实处,既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更好地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淑娅.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与设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篇4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
篇5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从两者的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语文侧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母语的见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道德素质;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侧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词句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作品的审美本质,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个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则备受青睐[1]。但是,人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反而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运用得当则获益匪浅,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尽可能地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除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几种感官感受集中到一个位置,并且能够相互融合,这样的效果更加符合人脑的记忆曲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而更加能够贴近人脑的思维方式,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正确引导,学会做人的原则,领悟人生哲理,这才是大学开设语文课的最终目的[2]。因此,大学语文注定了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还是一门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是就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配合完成的,于是,怎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能力,便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非常关键的要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凭借其混合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的综合实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课堂上得到能够充分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在自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2重现作品情景,增强理解能力
通常教师在讲解古文课程的时候,总会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尴尬,尤其是对古代优秀诗歌这样寓意深刻的内容,如果讲解得不够鲜活生动,学生很容易会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表现出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展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影音素材,是最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的方法。文言文作品年代久远,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而通过其他感官共同作用,重现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与表达的感情,真实的现场感会令学生排除对作品的距离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江潮浩荡、明月当空的清美夜月之景,只通过教师口头表述或是文字描述可能会不够形象深刻,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熏陶与感染力,透过听觉感受作者在当时所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创建审美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优秀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凡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啧啧称赞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内容的生动与形象,所以,如何品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内容,才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作品美好的意境中领悟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多媒体技术的成功运用,只要依靠其多元素的特性,就能打破时空限制性,把作品直观地铺展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审美意境,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例如,在讲授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对于游园、惊梦等经典的片段,教师可以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影视片段综合成锦集,配合教案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戏剧中的情境。
4增强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质
同样是需要鉴赏品味,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又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没有真实的实体物件存在,在鉴赏过程中需要依靠语言的描摹。可是对学生来说,单纯地利用语言表达,形式上总是单一而苍白的,缺少视觉听觉上的冲击,缺少直观传达的表现[3]。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言未尽”之处得以倾诉,“意无穷”之处得以表达,许多教学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例如:李煜在《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忧思苦闷;柳永在《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秦观在《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意绵长等等,通过多媒体的表现,让学生不仅能在文字中领会作者情感,更能从其他感官领略到作品蕴含的深意,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在大学语文课堂融入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声像具备且图文并茂,这样动静结合的模式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在无形中囊括了信息的容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可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理解程度不同,间接限制思维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作品情景和教学氛围,不仅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也颇受教师们的青睐,但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的材料还很有一定限制性的,将一些文字的作品实体化之后,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想象力。由于各个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个性都有所差异,所以在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上也会差之千里。而且文字作品本身也具备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强调图片和影像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会模糊文字的表达意义。在古诗文的鉴赏中,许多诗句需要学生自行理解和感受,玄妙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过度应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限制学生们的思维发散[4]。
2内容徒有虚表,陷入形式主义
大学语文课堂中选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课件的制作会有较多的要求,但是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课件内容一味地追求美观,没有实实在在地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眼花缭乱,课后还是不知所云。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完全没有重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色。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喧宾夺主似的彻底替代教师进行授课,教师更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让教学的课件华而不实,从而放松对课堂讲课的准备,逐渐陷入“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
3追赶教学进度,忽视教学质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显示,许多大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不够完善,普遍存在教学课时不足的现象,而大学语文学科时常被指定为公共基础课程,安排到的课时经常被“缩水”,教学进度受到明显的限制。而且,在大学校园中,对母语的教学氛围远远比不上外语教学氛围,甚至逐渐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处境。这不仅打击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自主性。大学语文的授课内容丰富饱满,原本设定的教学任务就很繁重,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让许多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忽视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许多大学语文老师格外青睐多媒体技术,只需要把教学的内容机械的罗列在课件之中,给学生们死记硬背考点,并没有教学的技巧运用,或是课堂气氛的营造,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时间。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教学目的,生生扭曲成为追赶教学进度,令学生完全不能在课堂上感到愉悦,反而渐渐看成一种只为学分的任务。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枯燥无趣的恶性循环。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是具有多角度意义的,既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着消极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古板的局限性,可以增加新鲜的活力。教师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出综合两者特点的教案,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真正地优势互补。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客观地看待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它,不能一味想着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过度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负面影响,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融入传统教学中去。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运用起来,既兼顾到文字作品本身固有的文学底蕴,发挥知识的基础作用,又能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热情,真正地活跃大学语文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自身的品格素质[5]。这不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大学生们爱上语文课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苏敏梅.也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0(49):112-113.
[2]杨春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J].高教论坛, 2009(6):193-194.
[3]王欣玲.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2010(3):134-136.
篇6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
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
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
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3.教学实施步骤。
(1)确立专题。专题的确立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要比较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创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各个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2)准备教案。教师要对每个专题深入钻研,围绕相关专题搜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组织、编排,备好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3)专题讲授和研讨。可由教师引导讲授专题,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评点。(4)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延伸。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专题化设计。
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为教师所熟悉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一个促进,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此外,专题式教学要求对大量信息、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编排,加大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问题。
运用专题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变这种固有的上课习惯和观念,这种教学互动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以“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差,更容易对课程产生消极怠学情绪。
3“.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
篇7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出现了变化,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跟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不相符合,而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为此,本文阐述了网络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网络;大学;语文;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到来的网络社会使传统社会的运行模式发生了变化。其中,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高速化以及信息的多元化与开放性让人们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推动者与参与者,他们的见识和观点受到网络的深深影响。由于大学语文教学缺少重视程度、定位的课程不够清晰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等,因此需要改革大学语文教学。
一、教师时刻保持先进性,有效地应用网络资源
迅速发展的网络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教师需要紧跟网络社会的脚步,注重学习教学技术,学会取得、整合、应用网络资源的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摆脱空间与时间的制约,方便和迅速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网络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像是优秀的讲座、教学案例、公开课视频、微课、电子教案、精品课件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引导学生查询有关的学习资料,也能够有目的性地整理网络资源,划分资源为各种类别,从而让学生参考。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建设论坛、QQ群、微信群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且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针对一部分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可以使学生减轻口语表达的压力感,从而向老师轻松地反映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且实时地解决问题。以学校作为视角而言,能够将专门的教学资源呈现平台建设在学校的主页之上,这涵盖优秀的题库、论文、课件、案例、课程等等,从而让学生实时地下载或者是上网浏览。
二、让学生转移注意力,通过手机和网络进行学习
当今,大学校园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低头族群体,他们整天通过手机玩微信、刷微博、聊QQ、逛淘宝、看影视等,这已经变成不少大学省每一天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且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也玩手机。不少学生没有了手机或者是一会儿不玩手机,就感觉到比较不安。大学生过于使用手机,不但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自身的生活与人际沟通,或者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大学对学生玩手机的行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常常是治标不治本。而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来讲,能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的手机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工具,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学习,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自身周围的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春江花月夜》这一首诗歌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这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之美、哲理之美、景色之美,并且使大学生懂得怎样追求美好的生活与珍惜时光,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拍摄若干关于学校景色的图片,图片可以是人物和景色等,且将一段语言文字写在自己拍摄的图片上,而这一段语言文字能够是诗歌、能够是散文、能够是说明性的文字。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常常能够捕捉到最美丽的画面,从而能够发现美和感受美。与此同时,学生在写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流露出自己的真挚的感情。并且让学生在微信群、QQ群、微博、论坛等上传,从而互相学习、交流、评价。教师以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三、教师转变教学思想,优化教材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教材文本并非唯一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经验、自身的教学能力、网络教学资源来调整、分析、处理教材,从而确保选用的各种教材变成师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文本。教师需要彻底地转变思想意识,活用教材,科学地拓展、完善、改编教材内容,以使学生更加快乐和有效地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自我,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四、合理与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基于网络形势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与考核评价方式变得日益多元化。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实践性,而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大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为此,语文教师务必创建一种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但对学生学习和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核,而且对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核。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参加活动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成绩根据一定的比重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当中。如此一来,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大大地提高考核评价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脚步、优化目前教学现状的一种关键方式。在机遇跟挑战共存的影响下,大学生需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地定位教师的角色,有效地应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从而大大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作者:卢朝霞 单位: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篇8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
一、分析了新时期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
应试教育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育是非常冗杂的,阐述文本时,往往会通过将文本肢解的方法来进行,或者教师反复讲授知识,以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形成架空问题、放任体验以及煽情的一种教学模式下。虽然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当中加入互动讨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讨论活动当中表现也非常热烈,得到了一定的自由体验,但是教学效率低效性这一问题却并未真正改善。在体验情感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都未真正去思考问题,未思考过怎样才可以获取到对语文的深刻认知。定篇、例文等都是学习文本的方式,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求语文能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教育目标落实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都过于注重对“感动”的追求,却忽略了语文的实效性。所以,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大学生的语文学习非智力因素相对欠缺。
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不光是要满足智力水平的需要,还要控制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但是,当前的语文教育管理当中,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存有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心理,更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普遍感到语文课程枯燥乏味。上述非智力因素的缺失,导致高校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3.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教学评价理念也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语文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状态,必须有针对性的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更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进行教学评价。但是,虽然教学评价的观念是比较先进的,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也在教学当中开始应用,可实际操作当中却又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对于教学方法、教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都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起不到促进学生进步,反思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探讨完善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的相应措施
1.有针对性的制定语文教育管理计划。
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个体才是教学的主体。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比较鲜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点都各不相同,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也是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他们的心理、认知方式以及智力水平也都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掌握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特点、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细化,根据他们的现状以及具备的潜质和对语文知识的需求,按照学生的目标有针对性的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2.教师要明确语文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
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设计语文教育管理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高校语文教师备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追根溯源,避免过于模糊和笼统。很多教师都会根据参考书或者相关书籍、教案等资料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但这种目标并未将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进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设计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并从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多维度综合考虑;其次,要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要保证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教育管理目标能够与学生的功利或非功利等实际需求相适应,投其所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与学习心理,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再者,教师必须明确高校语文教育管理的真正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对于教学管理的作用,使目标能够满足阶段性、个体化以及特殊化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实时观察学生的知识、情感、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来适应他们的变化,使语文教育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
3.对语文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教学组织过程,是教学当中的关键环节,也决定着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设计,仍然是常规的模式居多,例如阅读理解,一般都是概括段落大意并进行归纳总结,而教学管理环节也可以不断创新,可以单刀直入从关键问题着手,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理解相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写文章、写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教学情境、中心问题小组讨论等,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学习重点。教学评价,也要转变传统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结果的模式,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要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发现缺点促进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学生(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评价教师(加强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水平)等;其次,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例如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积极性、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活动是否积极发言等。开拓创新、开阔视野,主动与国家发展形势相适应,已经成为高校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的大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手段等方面,都给高校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必须积极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教育管理模式,加强语文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柏.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检视与改进思路[J].语文建设,2015(20).
篇9
关键词:高职语文 困境 原因 对策
在北师大的演讲中提到: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高职语文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有利于传承中华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这些作用往往是隐性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基于此,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学校、被老师、被学生忽略,逐步被边缘化,举步维艰。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感受到职业危机的同时,又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得出:唯有找出原因,想出对策,让学校、老师、学生意识且认可高职语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方可找到出路。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先且不论它是否有所偏颇,但无疑从侧面反应了南通对于教育的重视。目前,除去民办类学校,南通市区高职类学校共8所,而语文这门学科的处境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语文课程界定不明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而职业素质的人文性、知识性、技术性在教育 与被教育的关系中,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载体,是实现客观与主观联系的媒介。因此,作为一门基础型科目语文,在职业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很多高等院校,并没有认识、意识到这一点,忽视语文学科的开设,专注于专业课程,对语文学科缺乏规范性、统一性、明确性的界定。
首先,从教材来看,五年制高职教学介于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之间,同时又带有职业性质,因此不可全盘复制高中文本,亦不可将课堂变为欣赏课、文学课。而就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来看,不少篇目与高中教材课文相似,且不乏一些枯燥、深奥,没有实际教育价值的文本,且高职语文教材为通用型教材,重视的是语文学科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其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职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环境大趋势的影响下,变得无足轻重、不痛不痒。在一些学校语文学科被视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或是被文学欣赏、戏剧欣赏这类的课程所替代,处于被逐步弱化的境地。
(二)学生、老师的不重视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一些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学校逐渐向三年制高等院校转型,随着学校规格、档次的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诉求愈来愈严格。然而生源的贫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上录取门槛的些许降低,使得在一定在程度上,高职类学校的学生语文文化基础较薄弱,跟进能力较低,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因看不懂,理解不了,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学科实用性的不突出、不鲜明,使得学生看不出语文学科与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无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自然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起着讲授、传授的作用,更能引导、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实现质的转变,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着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有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并非由科班出身的老师来担任,相反由行政人员,或仍在受教育的学生担任。另外,学校对于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语文教师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自我认可度不高,骨干精英人才流失,普通语文教师缺乏前进、提高自我的动力。这些都导致一部分语文老师本身就不重视这门学科,教案过多借鉴网络资源,缺乏自我创新,课堂没有激情,完成任务式的教学。
二、改善高职语文现状之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语文处境艰难,被边缘化、弱化的现象亦不是新起之象,正因此,改善高职语文之现状刻不容缓,且需持之以恒,随着情况的转变,灵活应对。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理应担此重任,切不可怨天尤人、漠不关己,或者躲在背后、暗处,等待他人的奋起一击,坐享其成。
(一)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的实用性,可利用语文教材实践板块中的访谈一栏,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他们采访一些用人单位领导,访谈内容要求涉及用人单位对于招聘人才的要求。而事实情况是,用人单位对于应届生的基本文化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文章写作能力,而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所带给他们的。用人单位可从字迹来判断人的性格,看他(她) 适宜什么岗位; 从自我介绍中测试高职生的表达能力、教育背景和吃苦精神(做事情的耐心) ,判断高职生是否能适应企业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另外,鉴于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流与实践版块,老师可适度增加这一部分的课时量,在授予学生相应知识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让学生得以充分锻炼、展现自己,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例如在口语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将课堂分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自由讨论发言环节,第二环节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在第一环节给出一些当前具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例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11个月大女童被扎12根钢针事件,要求学生谈谈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并说出相应的原因。第二环节,将学生8-10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不指定小组组长成员,给出世界500强公司经典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要求学生积极讨论,给出方案,并说明原因。由于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形式新颖且与就业面试密切相关,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参与度高,给出的方案、观点较有见地,且原因叙述有条不紊,大大突出了高职语文的实用性。
除去口语交流与实践版块,文本的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而面对干枯枯的文字,如何才能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关键。本文章认为,可以适当延伸文本,联系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比如作者的有趣事迹,相关的新闻热点话题,亦可以短视频,动感十足的画面,帮助学生缓解短暂的疲劳,获得听觉以外的视觉享受。借此来提高高职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加强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持
哲学认为,内因与外因构成一对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然而,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些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着该事物的总体特性,其中每一个矛盾规定这个事物的一定特性,并成为决定其相关特性存在和变化的根据。正因为如此,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起着决定作用,对于事物的转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外部力量,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无疑给高职语文带来一份生机与活力,对于扭转现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学校等外部力量要纠正其对于高职语文的认识误区,真正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型技术人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适度加大语文学科的课时量,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来看待。其次,要重视高职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给予语文教学及研究政策性的支持,引进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专门的备课小组、资源共享,交流提升,多为语文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多组织大型教师技能大赛,让语文教师能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获得自我认可,从而做出更多的贡献。再之,要支持与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读写听说标准模式,与全球化、信息化大趋势相融合,引进先进设备与先进理念,例如注入类似翻转课堂、微课这样的新鲜血液,从而使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学生耳目一新,突显出高职语文之地位。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教师 教学能力 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受众范围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却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教育部明确指出当前的高校教育应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换而言之,高等教育重心应当尽快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在辐射面极广的高校汉语教学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在高校语文教育中,汉语教学担当者不可或缺的责任,它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媒介载体,而且是陶冶道德情操和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人们社会沟通能力和培养人们自主创新、独立分析能力的主要手段。汉语教学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重大价值与功能无疑对高校汉语言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不管是在人文性教育方面,还是在工具性教育方面,都遇到了很大困扰,从而制约了高校汉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根本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总和。对于高校汉语言教师来说,他们除了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其他任务,因此其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1]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不仅推动了汉语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不仅包括了解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而且包括确立教学思想、选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流程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在备课环节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意或无意间简化了程序,只会根据参考用书撰写教案和制作一些PPT课件。撰写教案和制作PPT固然重要,但只是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设计的一小部分,这也说明了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未见到学生之前就早早确定了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这显然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负责任行为。实际上,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在明白其语言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期望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进而选取对应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然后才是撰写教案和制作PPT的环节。如果没有对教学对象认真研究,其他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一厢情愿式的“空中楼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校汉语言教师按照某一教材的参考内容进行“想象式”教学设计,很少或甚至没有对课外资源和隐性课程进行整合开发。
(二)教学活动能力不强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对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和调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为数众多的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活动方面普遍较差,特别是在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阶段体现得格外明显。首先,高校汉语言教师不善于课堂导学。一般来说,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导学是一个必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迅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题”,但是多数教师往往忽视导学的重要性,课堂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知识讲解,根本没有给学生缓冲过渡的空间,致使学生经常以被动情绪在“云里雾里”结束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其次,高校汉语言教师的讲授能力不足。课程讲授是高校汉语言教学的核心之一,但在这关键环节,很多教师总是力不从心,不仅难以融入丰富的情感,让课堂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毫无生机,而且讲授内容经常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文本分析和循循善诱。另外,高校汉语言教师的板书能力有待提高,抒写出体现民族文化的汉字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汉字板书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很多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汉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电脑等设备,整堂课连一个汉字都不写,这样就无法通过汉字抒写展现汉语文化的多彩魅力;另一方面,其他教师虽然有板书,但是规范性方面亟需改善,不仅达不到字迹工整、布局合理的要求,而且也达不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要求。
(三)教学创新能力欠缺
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汉语言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既包括思想理念的创新,也包括方法和内容的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汉语言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是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停留在“安于现状”的阶段。首先,他们不能及时汲取当下流行的教学理念,依然在沿袭中学使用多年的教学思想,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其次,他们不善于创新教学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会定期更新,但是其内容毕竟是面向大众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肯定不够,但是诸多汉语言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而不会及时把社会当下的鲜活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另外,他们不善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不仅不能有效优化教学要素、教学结构、教学环节,而且不能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PPT上课,一旦遇到机器故障或停电等意外情况,他们则顿时不知所措。
(四)教学研究能力薄弱
除了搞好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高校汉语言教师应当在教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限于教学任务过重等客观因素以及自身观念等主观因素,不少高校汉语言教师只是满足于课堂教学的任务,很少对教学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经常造成学时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另外,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科研项目,也很少有人发表过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与教改论文,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教材调整、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更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与研究。[2]
二、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虽然高校汉语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根源,转变意识,从上至下、从内至外采取相关对策,就可以有效提升其教学能力。
首先,通过鼓励政策引导高校汉语言教师树立能力持续提升的信念。当前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不高而且呈现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强劲的动力支持,因此学校和二级单位要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来引导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比如在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评先表优、职称评审等方面突出对教学能力的考查,也可以采取一些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能力大赛来督促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学提升活动中。在切实可行激励措施的引导下,教师肯定会踊跃参与,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而激发教师养成提升教学能力的意识。
其次,通过构建培训机制为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教师都奔波于逐年有增无减的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提高,而且也没有对应的培训机会,当然也没有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考虑到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发展,我们应当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即由学校统一组织培训,采取岗前培训和在职提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在保障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惠及更多教师。[3]从内容上看,既要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而且要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其明白其可操作性,进而把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培训组织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计划和指导。
第三,构建立体化的评价机制督促高校汉语言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单单依靠奖励和培训还是不够的,必须采用一些压力性措施。首先,学校要成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不仅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督导管理,还要对其参加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期核查。其次,二级单位也要组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团队,通过观摩课和集中研讨的形式对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指导,特别是要组织一些富有教学经验和高超教学能力的教师为其他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从而引领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另外,积极推行学生参与的“优胜劣汰”机制,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中,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主讲教师。对教学能力得不到学生认可的教师,部门可以与其进行沟通,使其改进教学策略,或者使其转岗,这样就会大大提升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的积极性。
最后,高校汉语言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树立提升教学能力的主动意识。不管是激励政策,还是培训机制,抑或是评价制度,这些都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外在因素,而要实现高校汉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恒久提高,教师自身必须树立提高教学能力的意识,把提升教学能力当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参加学校和部门组织的培训之外,还要竭尽所能地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观摩课、参加学术研讨等活动来提升业务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全能型的高校汉语言教师。语
参考文献
[1]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
- 上一篇:大学生活学习总结
- 下一篇:未成年保护法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