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33-02

一、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职业素养考核的必要性

1.高等职业教育商科专业课程变革的需要。目前,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模块课程开发思想,已经成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构改革的核心,但是因商科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很难找到单一的工作岗位群与一个专业相对应,同时,立足单一岗位群的人才培养忽视了企业运营系统的整体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现断层,造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培养缺失。

通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模块课程开发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在商科专业课程重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公司业务运营为主线,站在公司运营的全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课程开发重组,即站在公司老板或经理的高度上,而非站在业务操作员的岗位上,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构建,完成课程重组开发。这既符合高职课程开发思想,也符合高职商科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商务人才的定位。在完成这种课程重构改革后,通过建立“班级+公司”的双向班级管理模式和“学生+员工”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完成基于公司运营的整体性职场模拟体验,并通过完成企业运营中的生产性教学工作任务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来掌握融于实践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业素养考核就成了必然。

2.社会对高职商科人才需求综合化趋向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商科人才的个人职业素养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综合化和全面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由单一的岗位人才培养转向熟悉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综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人才培养过程也逐渐由从课程到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向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多岗位群进行综合培养。基于上述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变化,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考核就成了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下面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现代储配职业素养培养考核为例,介绍如何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开展高职商科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二、构建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

1.基于产教一体的现代储配教学岗位设置分析。合理的生产性教学岗位设置是有效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日用百货品、五金建材和生鲜食品等配送中心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每个现代仓配物流企业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不同,但相同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却具有显著的同质性。在进行教学岗位设置前,我们首先要结合区域产业情况,通过融资租赁、引企入校、资产置换等形式与物流企业共建生产型的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然后在完成对现代储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整合之后,根据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依托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际情况,以企业现实岗位为参照,立足业务操作流程设置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所需要的一般性业务流程岗位,称为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具体包括:配送中心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仓储部、流通加工部、配送部、客户服务部、财务部等。

2.根据企业岗位规范建立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典型储配工作的任务分析,可以得出,完成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公司不同层级岗位对同一职业素养考核要求的差异,对各项要求进行归集分层,形成了由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四个维度构成的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具体的考核点与内容形式如下:(1)职业形象指标包含仪容仪态和职业礼仪两个考核点,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仪容、举止、表情、服饰、配饰情况以及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举止(称呼、介绍、握手、名片、交谈、电话等)和礼仪表现进行评价。(2)职业精神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强烈的责任感:观察学生在团队中完成自己岗位角色工作时的责任心。②敬业精神:观察学生在各项现代储配技术应用和设施设备操作训练时表现出来的敬业态度,是否能够坚持不懈的完成分配的工作。③创新意识:考察学生在储配中心规划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工作中表现出的发散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3)职业行为习惯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利用有关资源解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操作技能训练中能否利用他人的操作经验技巧,主动总结思考,形成自己的技能。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对网络、图书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③项目规划控制能力:考察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的系统思考分析能力。④自我管理和执行力:考察学生在各项学习任务中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观察学生独立完成岗位角色的工作能力及完成率。⑤工作计划性:考察学生在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⑥沟通能力:考察在产教交融学习中的课堂讨论、在完成各项现代储配经营任务中的文字表达能力、口头沟通能力、QQ等网络即时通讯交流及在线客服沟通能力。⑦总结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自我反思、总结能力,观察其是否能够进行阶段总结,主动分析个人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过程,不断完善自我从业能力的情况。(4)职业态度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从业激情:观察学生在整个产教融合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工作激情,能否保持一个饱满的学习工作状态。②遵守时间观念: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能否按时完成各项现代储配岗位学习工作任务的情况。③职业自信:观察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操作时的信心程度。④工作积极主动性: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积极的完成各项储配管理技术的学习训练。⑤团队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产教交融学习过程中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调合作能力。⑥诚实守信: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诚实待人接物,在个人学习及现代储配业务经营中能否做到诚信。

三、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实施探索

1.职业素养考核形式说明。在产教融合教学实施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配送中心总经理,由其统管全部业务运营,然后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将全班学生划分到各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每个小组独立选出一名组长(担任部门主管)。通过生产型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业务运营,完成企业现实岗位工作训练,依托岗位角色轮换、头脑风暴和合作学习等形式,以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为单位构建团队共享型学习模式,让学生获得从事储配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通过过程性考核加团队综合考核的形式完成,过程性考核侧重于从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依托职业技术技能训练过程和效果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团队综合考核以岗位群综合项目的调研、设计、分析报告及团队工作业绩为主。在考核中引入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从教师考核、公司经理考核、同事(组内其他学生)考核、学生自评等角度采用报告、演讲、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多元化绩效考核,以便于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考核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和发展功能。

2.职业素养考核实施说明。为了方便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进行考评,我们分别从配送中心总经理、部门主管和一般员工三个岗位层级开展了包括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的调研分析,从而设计了每个职业素养考核指标考核点的差异权重,实现区别考核。为了保证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我们采取教师、公司经理(小组长)、同事(组内其他学生)、员工(学生本人)自评的方式,通过每名学生在不同岗位的轮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岗位考核权重赋分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每个员工的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所含指标考核点的各项平均分值,最后求和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分值。

此外,为了激励学生,在每个产教融合学习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评选出每个岗位的“最佳员工”与“最佳团队”,并在下一次实践任务开始前给予表扬与奖励(加分);相反,对于那些参与度不够,态度消极,与人合作不融洽,技能、行为表现差的学生给予处罚(扣分)。

四、总结

本文从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四个维度,依托企业老板、部门主管和一般员工三个岗位层级,从公司运营角度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现代储配岗位职业素养考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高职商科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晓,朱建华.“公司化”工作情景模式在高校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7.

[2]何兵.高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3.

[3]沈萍萍,顾才东,等.基于3DCC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9-70.

[4]欧阳杰.绩效考核[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4:143-144.

篇2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少数民族 中职校 课程开发

2014年6月,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也是提高中职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

1关于职业素养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用工标准也在发生转变,与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相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爱岗敬业等优良职业素养的中职毕业生更受到企业的青睐。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都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例如,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通过引进国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开展市场调研,与合作企业深入洽谈,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研究中职生学习规律,集思广益,提出12门职业素养课程。结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可以将这些核心职业素养能力分为心智模式、对接专业、模拟职场三大课程模块,分别对应一、二、三年级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1)。

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校学生特点

(1)汉语能力差。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平常的沟通还是以维族语言为主,在基础教育阶段受语言环境等因素的约束,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差,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只限于日常简单的沟通。由于他们汉语沟通能力差,对平常的课程学习的理解吸收能力较弱,影响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其职业化成长。

(2)文化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两后生”年龄较小,大多来自经济比较贫困的农村,汉语应用能力、基础文化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普遍较差,尤其是基础课程,学习上十分吃力,成绩不理想。

(3)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学校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太小,知识面狭窄,很难有效地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后或假期,学生忙于农务等事情,更不会主动地通过其他的渠道获取信息。这就阻碍了其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心理素质相对脆弱,自信心不足。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思想意识相对单纯,社交相对简单,思想保守。到学校后,由于生活条件、环境的变化,一些学生不太适应,感到自己的文化基础差,见识不广,为人处事不够灵活,办事常常碰壁等,再加上家庭生活的贫困和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常常出现自卑心理,自我封闭的学生比较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思想上和情绪上的波动,自信心不足。

3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实践

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三师职校)于2005年经兵团编委批准成立,占地面积10.33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面积2.6万平方米。该校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紧密结合师市经济脉搏和民族地区区域特色,采取联办和自主的模式,主要开设了护理、社会文化艺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纺织技术及营销和现代农艺技术等7专业。根据自主专业民族学生占95%以上,定位于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和综合素质,致力于将民族教育与民族学生养成教育、通用语言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专业教学、艺术教育、德育、体育等工作相融合,从而积极推进学校民族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3.1职业素养团队

为提课程授课质量,三师职校专门建立了职业素养教研小组,在东莞援疆教师的组织下开始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目前已经构建了一套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为本课题的研究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本课题组7位成员中,有两位维吾尔族老师均是职业素养教研组的主要成员,她们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3.2课程基础

职业素养课程主要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前提,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水平差、基础薄的因素,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案例、情境、活动游戏等形式进行体验探究学习,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如自我认知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职场礼仪等,实现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做到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企业需求对接。

课程开展以《中职生职业素养能力训练》教材为基础,结合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并进行授课。

3.3n程开发及实施流程

(1)阅读材料。阅读资料和相关素材,或自己上网查找课程主题相关的资料,写阅读总结,在集体备课时要进行分享。

(2)集体备课。每周至少有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用于共同讨论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每位成员要做出“课程曲线图”并进行说课。

(3)示范课。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全程听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

(4)课程答疑。对示范课的授课内容及组织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上课老师进行答疑。

(5)上课。职业素养团队成员根据示范课的内容及形式,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上课班级的特点,进行授课。

(6)总结反思。总结授课的效果,找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亮点及改进点。

4课程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授课方式普遍比较传统,职业素养课程内容新颖,教学形式灵活,整个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中,所以课程的开展深受少数民族学生的喜爱,并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同。

三师职校地处南疆三地州,三师又是整个南疆双语教学最为困难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的汉语水平很弱,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三师职校在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及实施中语言成了最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触到这门课程,授课教师必须进行民汉双语教学,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课程时数延长、课程的多数内容得不到更好的,更有深度的推广,毕竟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故如何更好地使得职业素养课程能够通过双语教学得到更好的推广成为目前亟需研究并解决的难题。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符合国家对新疆的政策导向,切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生的成长需求,希望本论文能对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柳凯.浅谈财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时代金融,2012(24).

篇3

【关键词】Y世代;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一、引言

1981-2000年出生的人称之为Y世代。Y世代接触的信息量大,学习途径多样化,他们需要整体实质经验,而非更多的内容,即对学习的满足感已不同于以往时代。在求知欲、学习态度、对待师长等方面与上一代存在显著的差异。

Y世代的高职生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脱节,为此传统的课程内容不但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脱轨,而且不被学生所接受,导致课堂玩手机、睡觉现象普遍。针对这一情况,结合Y世代的特点,探索以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为主线,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方法[1]。

二、课程开发思路

1.引入职业素养培养内容

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所必须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团队协作精神四个方面。在课程改革时应重点研究如何选取学习任务以达到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素养的培养。

2.引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知识点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为此,课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一知识点与企业岗位所需工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该围绕企业岗位所需工作能力来整合课程容内。

3.引入企业岗位所需技能

针对开发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企业岗位工作所需技能有哪些,以企业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经过课程开发委员会总结提炼后引入课程内容中来。

将企业案例项目化,利用企业资源及学校现有实训场地、实训仪器,将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开发成合适的教学项目,合理组织教学环节,恰当分配学习任务,使学生感觉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规范使用资料及仪器设备,完成企业岗位工作所需技能的训练[2]。

4.引入企业标准作为考核内容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企业,得到企业的认可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将企业标准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可时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内容开发完成后,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融入了大量企业元素的课程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更为适合。

三、课程开发的流程

1.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委员会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委员会成员应该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以及教育专家、企业管理精英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企业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典型工作任务所技能的调查研究工作;负责课程内容的选取、提炼、整合工作;负责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工作[3];负责课程的教学工作;负责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工作。课程开发委员会是课程开发的关键,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

2.形成具有职业的点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遵循学生、企业、行业的需求这一宗旨,针对自主创业或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选取,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流程整合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此外,在内容选取上应兼顾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及技能竞赛的要求[4]。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采用校企教学情境深度融合的现场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模拟企业真是工作场景,将课程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通过若干个任务的学习与训练从而达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教学手段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教学效果及培养质量。

例:通过汽车文化节活动为载体,引进本地品牌汽车,开展汽车文化、汽车现场销售及汽车拆装竞赛,教师引导学生按企业岗位真实工作流程开展活动。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汽车品牌为对象完成学习任务,了解所选品牌的汽车企业文化及规范的销售流程。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及技能。最终优秀选手以一名品牌汽车销售顾问的身份向顾客进行品牌介绍,展示自己,供其他同学讨论、学习,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文化节这一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学模式的开展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吸引了全校学生与老师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编写融入企业元素的“校本”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同时围绕企业、行业的需求展开,兼顾国内外前沿技术[5]。为了使教材真正成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载体,教材的编写时就要将企业元素引入教材中,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编写工作。充分体现 “知识、技能、素养”的培养以及行业、企业标准的准入。

5.建设教学资源库

将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开发本课程所需习题、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能力测试题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做成网站。项目完成后学生课在线学习,课余时间与教师交流互动,也可为自学的学生提供资料。

四、总结

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开发适合当代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目标。从Y世代学情出发,从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入手开发课程,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相结合,使教学模式与企业工作环境相融合。制定先进的课程开发流程,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及管理精英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工作,使更多企业元素融入课程中。开发出适合当代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优质课程,以提高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鑫君.渐进式的实训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学文摘,2014(11):96-98.

[2]赵志刚.“校企教学情境融合”下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252-253.

[3]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349-350.

[4]崔红.高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探讨与研究[J],2010(3):128-129.

篇4

关键词: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 职业素养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⒈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近几年中职学校不断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学校设备设施已不能满足不断扩招的学生需求。而我们所使用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材体系仍然沿袭学科教育的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没能紧跟生源素质的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使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培养的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所需人才严重脱节。

通过了解多年前毕业生可发现,经过一定年限的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职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部分学生则碌碌无为。而毕业生在职场的成与败往往与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的。在职场是否具备竞争力,能否取得成功,与学生在校期间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学生是否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1.2.学生能否抓住每一次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或是否有意识为自己创造发展机会。

1.3.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是否清楚,并能够运用自如,形成自己的从业习惯。

1.4.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

1.5.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的培养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

2.课程构建依托企业参与

我们重构的课程体系是服务企业岗位需求的,所以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进来。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随后邀请企业专家指导,确定了适合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

在此基础上依托企业对其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拆解了企业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再根据拆解后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转化为我们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要求,也是开发课程标准的依据。

依据转化后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利用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把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职业活动融合于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模拟和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3.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

我们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主要考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能力,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也就是专业能力要在工作中体现,这就要求在学习任务设计时必须把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学习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因此,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3.1.首先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要注意以学生、社会和职业的发展为依据,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3.2.其次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保证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

3.3.最后课程的教学形式要与教学资源相适应。考虑到学校资金不足,设备有限,我们的课程教学形式要能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4.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在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这种课程要求按照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教学情境,而由于教学成本因素,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又多,生均设备少,根本无法大量实施职业情境教学,加之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出来的,缺少企业生产的经验,能力有限,因此具体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需长期通过观课、评课、交流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并逐步建设与课程(或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场地,循序渐进,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目标 工作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依托消费者消费心理转变和我国快速发展的乘用车市场背景,并结合毕业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课程设计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根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注重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把行业企业的工作规范、业务流程和职业道德融入学习内容,注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课程的职业性。(2)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体现课程的实践性。(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设计课程,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及时补充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学习材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满足学生课内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2 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开发以“乘用车导购”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学习情境,根据汽车销售企业的客户接待、产品介绍、手续办理、售后跟踪等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工学交替,设计实施方案。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为教学中的引导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3)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自然完整行动模式来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利用汽车营销实训室和校外合作4S店进行实训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4)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设备和人才资源优势,在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推进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实施方案等建设工作。

3 课程目标的确定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满足学生未来职业成长需求。本门课程设置的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证书目标,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

(1)能力目标:能负责客户的接待及引领工作;能分析客户购买动机、了解目标客户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能根据客户需求结合产品特点完成产品介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客户关于产品、价格、服务等异议;能为客户推荐合理的汽车保险险种和办理购买手续及完成交车;能对客户进行售后跟踪服务。(2)知识目标:了解汽车销售接待成功的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熟悉汽车购买的税费及缴纳流程和顾客交车的管理;熟悉试乘试驾的意义及操作流程要领;掌握汽车六方位绕车介绍的重点、要点及技巧;掌握顾客异议的类型和处理的技巧及方法;掌握客户售后关系维系的工作意义、原则及过程方法。(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及谦虚诚实的服务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自我管理习惯。(4)证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经考核获得营销师中级或高级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 教学情境的设计

依据工作任务复杂度的增加来构建出三个技能依次递进的学习情境,分别是:普通类乘用车导购、中端类乘用车导购、高端类乘用车导购。三个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职业成长规律。

5 学习任务的设计

根据汽车销售企业乘用车导购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学习情景;根据汽车销售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工作任务,设计了:销售准备、客户接待、产品介绍、签约成交、售后服务、销售总结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是按照完整行动模式进行,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手把手半松手放开手”教学,以此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

6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取

不同情景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变化的。这是情境1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象礼仪准备;产品、客户、竞品资料收集;销售计划制定;客户需求分析,六方位绕车介绍、试乘试驾、客户异议处理;办证与纳税;建立客户档案,完成跟踪回访;制订改进措施。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练习法。

7 学习评价方式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性与水平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过程性考核占考评成绩的70%,水平性考核占考评成绩30%: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任务完成质量,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水平性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对汽车销售员所要求的知识点的掌握。

过程性考核采用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情景选取不同的考核项目。

水平性考核采用理论考试方式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考核,同时兼顾商务礼仪、企业标准和业务流程等社会知识的考核。

8 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理实一体、强化技能;分组实施、教学互动;工学结合,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组织教学,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引导文教学法、实际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在教室、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此外,每个学习情境之后都会让学生分组进行汽车销售模拟操作,以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工作情境的训练中,并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邦泽.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职教论坛.2006.

篇6

【摘要】将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内容、评价及考核的方式方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由各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负责对各专业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设计、分工、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审核,纳入系部日常教学工作内容和考核内容,确保实现对素质教育培养与考核的全面实施和统筹管理。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方针,下大力气,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切实为学生利益着想,增强学生职场竞争力,打造学院专业教学领域优势教育品牌。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规划纲要》将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高职教育专业领域如何深化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素养、职业道德规范,是我们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面向生产,能够从事基层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初级就业岗位的差异,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求具备基本的专业生产技能,专业素养和职业行为规范。高职教育是应用性教育、能力教育。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而素质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为根本。高职院校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将专业素质教育全过程渗透进去。当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流理念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笔者所在的院校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业改革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尝试把素质教育课程化,将素质教育纳入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育内容之中,明确教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构建考核标准,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缺点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界限不明显,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以前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不规范、不清楚,从而导致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职业素质教育讲授方式没有合理掌握。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有些院校考虑将职业素养单独课程化,开设了《专业服务心理》、《专业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师普遍发现,单独开设这些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1开设的时间不好掌握。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前导课程开设,由于学生之前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对岗位职业素养无法有效理解。作为专业课的后续课程,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会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先入为主,不重视或有时存在理解偏差。1.2授课内容重复。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可避免地要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在职业素养单独上课时,对于专业知识的机械重复,会使学生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造成学习效果不佳。1.3专业教师重复授课。职业素养单独开设课程,其所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客观上要求必须是专业教师,而在其所上的专业技能课中,已经对专业知识进行过详细讲解,在职业素养课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重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应考虑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有机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建立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授课方式,为企业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熟知企业行为规范、规章制度,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生产的“准员工”。

2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方法和途径

2.1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容课程化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融合,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教师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在任务书、引导文的设计中,就应该明确在此教学单元(或环节)中从事工作的员工的安全性、规范性的行为和职业心理,将相关规章制度和作业程序作为授课内容,以“车间化”教学、模拟化生产教学为形式和载体,引导学生从实际生产、从真正的企业员工角度出发,自主、主动地分析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在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如何培养和建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分析实际生产岗位工作的行为规范心理、安全心理、效率行为、团队协作、协调配合的意识、改革创新的观念和企业生产的整体大局意识。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化,对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对教师而言,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对企业生产有深入了解和明确认识。对高职学生而言,明确的职业素质培养,加强了对其对所从事专业的深入了解,为其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岗位,提高竞争力有重要作用。课程遵循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发展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将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动力、锻炼团队协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激发职业潜能,同时,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也将显著提升,有效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周期,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2.2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与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风影响学风,素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获得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肯定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素质评价与考核的结果,可用于学生评优、求职、就业,从而调动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规范行为、开发潜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职业素质和意识由于具有隐藏在知识技能背后的隐蔽性,所以其评价的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和专业难度性。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面向企业,以服务企业生产需求和用工需求为导向,因此企业的生产标准客观上就成为职业教育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员工的企业岗位责任感、安全心理、效率行为等职业理念,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授课当中,就应该全过程、分阶段、全方位考核和评价学习效果。具体来讲就是,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对学习团队的整体学习效果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评价体系,对比各学习小组,哪个小组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更高,设计的生产作业流程更科学,操作程序更规范、更安全,团队协作意识更强,总结归纳、改革创新的意识更强,就应该得到老师和企业的更好的认可、更高的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工作。素质教育的考核方法及途径,应该是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分解为:行业企业的荣誉感、归属感,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对岗位专业知识的认知力、团结协作的核心凝聚能力、自我归纳总结改革创新能力、承担压力及控制自我的能力,协调沟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工作效率、效果。将上述考核内容纳入专业知识教学考核过程中,明确考核责任人,考核环节、考核标准,具体落实考核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校企联办 培养质量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产教脱节,校企难以深度融合”等问题。漳州工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中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差距

中职学校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以下差距。

(一)职业意识模糊。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规划,不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体该担负什么样的岗位职责,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择业时,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及技能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定位不准确。这就使得一次就业率低,学生就业以后不断更换工作。

(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欠缺。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专业知识的传授各课程相对独立,重理论教学轻实际应用。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将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运用。工作中面对实际问题,很多学生无从下手,缺乏清晰的思路,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由于职业意识不清晰,有些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不敢动手,不愿动手。有些学生虽完成了实训项目,但不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明白实训内容和所学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往往过后就忘,不知道自己做过些什么。这些都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自信,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校企联合办学,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校企联办,有利于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和拓宽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通道;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三、校企联办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轻工机械专业与福建标新集团联合办学,双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习内容和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一)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有效提高培养质量,我校与标新集团共同协商,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要求,确立符合企业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实训与工作有机融合,努力培养职业素养好,职业能力强,具备专业知识,善于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为使教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们与标新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导反复研究讨论。基于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根据企业的车间配置、主要生产任务和核心技术,综合考虑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精心制定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对轻工机械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保证“所学即所用”。

(三)合理安排生产性实训。采用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将课堂移到企业生产一线,以真实的岗位对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融于实训过程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轮训计划。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学生所学内容,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在岗位轮训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技能。

(四)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尽早清楚未来工作岗位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了解、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训项目,逐步培养专业兴趣,具体、客观、现实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企业选派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技术精湛、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不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能力,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制订、实施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方案。适时安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有些专业课,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大型练习、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分散的专业知识整合,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出既“会”又“懂”、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经过校企双方的不懈努力,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职业训练扎实,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岗位技能水平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毕业生在公司留存率高,岗位稳定性高,业绩好。

实践证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学生,职业素养

当前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就从源头上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并不具备职业素养。也就是说,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当前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社会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型的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因此,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精准定位

职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通过日常学习及锻炼的过程中,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职业素养中除了包括对岗位要求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包括创业潜能及专业智能等等。

二.通过对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研究,归纳以下几项问题

(一)社会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在我国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愈来愈大,特别是随着媒体对职业教育有些失真的夸大报道,使长久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不正确的认知:只要有技术,就能拿高薪。在相关调查中,对用人企业调查对“当前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处于怎样的状态”时,虽然大半的企业认为当前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于总体上较好的状态,但是近半数的企业仍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忧患。

(二)院校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职业技能就是职业素养,这就是院校长久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院校的课程体系上得到验证,并且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成为职业院校中职业培养的单一目标。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与学习。不可否认,在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定程度上确实培育了很多掌握着高超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作者,可同时,它也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素质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方面,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某些职业技能。学生走出学校之后仅依靠仅有的一点技能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严重缺乏的职业道德及学习。由于院校对学生培养存在的认知误区,导致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久而久之社会便也会对职业学生形成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主要表现在职业学生的社会地位降低、就业岗位不好、薪资待遇欠佳等等。

(三)学生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找到优秀的工作,这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想法。由此,学生在校期间多是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素质的培养,更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优秀的成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却不是全部。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院校对于好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对好学生的评价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往往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校内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有丰富实习经验、善于沟通的学生。

三.以就业导向为基础,探索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种方法

(一)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求企业员工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研究结果表明,位列第一的是: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与兴趣,其次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职业责任心。不管是企业用人单位或者是职业学生,两者的需求都表明社会舆论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培养既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学生,营造“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的积极氛围。

(二)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提高院校的重视度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想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主张职业活动。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学校中的一些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转变。积极引入社会中企业的工作流程到专业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业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服务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更好的掌握专业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职业活动。

2.开设职业素养课程。通常在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各专业特点为基础进行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比如说会计、管理以及证券投资专业可以开设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史等课程,深化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培养其职业情感;第二是开设沟通技巧、礼仪等类似的通识类职业素养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辅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正确的认知社会、认知职场,这类课程更好的选派职业素养专家来进行授课。

(三)校园文化中应注重企业文化部分。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扩宽其校内外的实训,最大化运用其专业的便利性。这也就是指向学校引进企业的实体,将专业实训基地设立在企业,也就将企业文化信息带到了校园文化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互动,可以在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对职业生涯探索的最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很好地落实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但据专家指出,我国约有8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就业时很容易产生职业压力,对自己的发展感到迷茫,并不充满就业的信心。基于此,要求职业院校才学生初入学时,就强调对其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并确定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结束语:以就业为导向,是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有效协作,只有积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才能使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培养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以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为载体,“教学做练”四位一体,实现理论与实践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关键词 :校企合作?企业项目融课程?内置岗位?知识、技能与素养于一体

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笔者学校近几年在该课程中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合一的改革实践,经过教师、学生、企业及社会学习者四类人群的实践检验,该课程改革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随企业技术发展,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一、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从专业培养定位上看,企业急需大量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专业人才,这些岗位要求他们安装工艺标准规范,调试过程完整准确,维修安全准确规范,都需要该门课的培养和提升。

从专业培养目标上看,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是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合一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序化并安排教学活动,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教学做练”四位一体,促进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以工作内容为依据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岗位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规范企业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以严格职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工作对接,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教学安排上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相适应,以生产为对接,以校内外实训条件为依托的原则确定了九个涵盖常见的车、磨、钻、铣、镗五类机床的学习任务。

三、课程改革的构思与设计

教学设计上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将6S理念、劳动态度、团队协作贯穿整个教学。在教学中将课堂企业化,突出工学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工作来学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体验企业化工作。

教学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学做练一体、顶岗实习等模式,同时以学习任务为单元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通过图片、动画、视频、虚拟实训等方式,提供“学中做,做中学”的实际案例以及操作方法。

除了软件,硬件方面也要配套。在教室中划分教学、资料查询、工作、仓储、成果展示等区域,同时拓展利用校内机加工车间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也是关键一环。为此,我们不仅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还聘请校外专家、能工巧匠、企业管理者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梯队。

四、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组织实施中以工作任务为引导,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具体工作过程是学生先明确任务,再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可行计划,接着准备实习工具器材,再严格遵守作业规范作业施工,安装或者检修完毕后,自检,填写相关表格,交付相关部门验收,清理现场,归置物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以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学习任务为例:

1.明确任务

通过工作情境引入企业车床安装单,学生领到任务后,明确工时、工作内容、小组分工等要求,准备好包含企业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等资料。

2.现场勘查

小组分别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记录勘察的电源、控制柜等信息,手绘各自布置图,小组讨论并表述用AutoCAD软件展示的最优布置图。

3.制订计划

根据学习工作经验,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工作页企业化表格讨论中修订工作计划,准备学习工作用品。

4.施工准备

通过查询资料及教师的讲解,掌握安装过程、明确安装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准备好所需工具材料。

5.现场施工

各组分工协作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作业完毕后清理现场,填写验收技术文件,完成项目验收。

6.总结评价

各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从教师、个人、小组三方面进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企业项目融课程,企业管理进课堂,工学结合的深度与层面进一步挖掘与完善。学生在职业化环境中体验到工作全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得以提升,形成完整的职业思维并构建工作思维。同时在工作中学生团结协作,相互认可,保持较高兴奋点。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双方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教学也由散件向半成品、成品化转换,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均受益,这是教育改革一次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岗学对接”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47-02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电信机务员岗位,培养通信传输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障碍处理及工程施工等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素质。根据“岗学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电信机务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为指导,参照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实现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四真”、“三化”、“两同步”的“432”课程特色。

一、课程定位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作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从纵向来看,以通信系统基础、电子线路等课程为基础,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撑,建立起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提升传输系统维护的专业技能。从横向来看,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与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维护、接入网技术与设备维护等课程配合起来,构建成整个通信网络,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课程定位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岗学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以“岗学对接”为课程设计理念。以电信机务员(传输)岗位标准为指导,以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与当地电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确保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步提升,培养学生强劲的职业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建立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岗学对接”。课程设计理念如图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电信机务员的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内容,深入电信企业进行调研,从分析传输机务员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知识着手,重新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分析和归纳总结,从电信机务员岗位标准和要求中提炼出8个典型工作项目,归纳出基于工作过程的4个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做”一体的8个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组建传输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传输系统维护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内容的“848”设计

(一)提炼8个项目。通过对传输设备管理、传输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工程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现场调试等岗位的调研,根据电信机务员从事传输设备的维护、值机、调测、检修、故障处理等具体工作内容,提炼出传输网络组成与作用、搭建传输系统、网管系统的安装、不同的业务配置、日常维护项目及维护规程项目、用户业务开通、故障处理、配置轨道交通传输系统等8个典型的工作项目。

(二)归纳4个学习情境。通过对工作现场传输机房的考察与分析,建立与现场零距离对接的实训平台,仿真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出认识传输系统、组建传输系统、传输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轨道交通传输系统配置等4个学习情境,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实现“岗学对接”。学习情境之间的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层层涵盖、逐步提升,最终完成传输网络的组建与维护。

(三)设计8个工作任务。从每个学习情境提取工作任务并进行序化,分析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设计多个对应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设计了认识传输系统、搭建传输系统、安装网管系统、配置系统单板、制作日常报表、处理故障、开通用户业务、轨道交通传输系统配置等8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完全仿真实际工作规范与工作流程,从任务工单下发、执行,到完成情况的检查完全与实际工作一致。

四、教学实践形成课程特色

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四真”、“三化”、“两同步”的“432”课程特色。

(一)“四真”。与通信企业共建校企联盟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基于真实岗位要求、基地建设仿真真实职业环境、课程实施执行真实工作任务、课程考核对接真实业务规范,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与企业要求对接(如图3所示)。

(二)“三化”。开发出内容职业化、表现形式立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源自于企业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工作项目,还融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表现形式上除主教材外,另配备学习指南、职业技能题库、网络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支撑;教材设计、组织、编排与岗位要求对接(如图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