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科学的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科学的原理

篇1

[关键词]《学记》 《雄辩术原理》 课程观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99-01

一、《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相同之处

(一)关于教学计划

《学记》按照大学修业年限制定教学计划:“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年分别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雄辩术原理》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7岁前的早期家庭教育。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初级学校。昆体良认为,儿童应在公立学校中学习。培养儿童养成无私和自制等品质。三是文法学校。学习“文法”课,道德教育贯穿始终。四是雄辩术学校。在雄辩术学校中,学习一些与雄辩术有关的课程,还需学习演讲、辩论的基本技能。

(二)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中课程内容是十分丰富。德育、智育兼有。在其教学计划中能明显看出,一至九年的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也不同,有“正业”与“居学”之分。昆体良认为,雄辩家应该知识广博、善于思辨、触类旁通、无所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课程内容文理兼备,体系完备,

(三)奠定了分科教学的基础

《学记》所规定的大学开学典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要吟诵《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首先学习如何当官执政。“礼”,主要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获得生活本领。《学记》里讲的“皮弁祭菜”,表明上看是教人尊重老师、长辈,但实质上是教人安分守己,维护封建统治。借助于大学课程的教学,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乐”,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可见,《学记》继承了孔子分科教学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分科教学的基础。昆体良提出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计划,《雄辩术原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也就是西方的“七艺”。奠定了西方分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昆体良的重要贡献之一。

二、《学记》与《雄辩术原理》课程观的不同之处

(一)关于课程内容

《学记》重视“六艺”的礼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到战国末期,礼乐更受重视。《雄辩术原理》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古罗马的课程深受古希腊的影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在大学中广泛开设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加之地理位置优势,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为希腊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课的方式不同

《学记》中教学内容是按照不同学年的教学目标而设置,没有明确提出学生上课的具体形式,课程设置方式单一,课堂组织松散。《雄辩术原理》中,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多门学科交叉、同时进行,课程开设多样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多样化,这也是昆体良在教育史上重大贡献之一。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原则

《学记》的教学内容分为“正业”和“居学”,课程设置的原则体现了课内与课外、主业与副业、专业与兴趣相结合。《雄辩术原理》中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昆体良认为,学科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所学的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不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学科并不能培养出雄辩家。但是“我们所培养的不是现在已有的或过去的那种雄辩家,而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雄辩家,没有任何缺陷的雄辩家”。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笔墨详细论述了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坚持的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必须以坚实的普通教育为基础。

总之,《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两部著作的作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努力,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两颗光辉夺目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任钟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炳照,郭齐家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 引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该课程所占据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实际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传授程式化,缺乏认知的灵活性。所谓程式化教育即指高校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对知识传授过分追求程式化将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自我加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之后无法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这导致学生在应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无法使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做出适宜的反映。而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教育多倾向于从单一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而无法做到超越单一概念纬度的多维知识的建构,缺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2)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然而,普通高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3)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细化。管理学原理缺少实践教学针对性、缺少对知识和理论的层次认知和了解。例如在传统《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组织同学对企业进行参观或请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但在实践教学开展前,并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告诉学生在实践环节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并思考该内容同理论授课有何关联,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犹如走马观花,很难收到预定的成效。

针对以上几类问题,笔者认为在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过去几年,笔者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07-09工商行政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就《管理学原理》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组和整合,提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方法。

2 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所谓的实践教学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充分重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组织决策能力的加强。在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同时,考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为了更好体现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并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笔者对《管理学原理》教学的授课课时以及主要内容设置上进行重新整合。授课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模拟方式。首先确定课程学时分配如表:

表一:《管理学原理》理论教学课时分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这一章节很重要的,但是学生普遍表示其理论抽象、知识较枯燥,为此笔者将该章节调整到实践环节中,使得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合计20学时:其中实践课程规划16个学时,另外配以4个课外学时,完成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从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理论方法、创建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中国整理,具体实践环节方式方法采取 “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PPT”制作环节、企业调研”环节、“无领导小组谈判”环节、“CEO讲座”等四项内容。

3 实践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展开

(1)基于过程的实践教学理论。在企业中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将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管理学原理》作为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企业管理技能的课程,其授课就是在促使学生理解管理是实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全过程,以期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开始关注如何将管理学原理的理论学习创建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一件工作任务并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为完成工作过程构建必备的认知情境,将各个理论确定为该情境的功能性步骤,以管理过程为主线,重新序化理论知识和技能。由此,在《管理学原理》理论授课结束以后,将班级同学分派为两个小组参与学校创业社团主办的商业实战大赛,根据企业赞助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营销,学生将在比赛期间创建一个虚拟营销公司,从公司名称的选择到组织结构的确定、从产品销售企划到产品的实际营销、从公司主管的确立到领导权威的建立,乃至领导使用的激励手段都将有学生自主完成。在整个公司组建的过程中,学生在大赛创设的实战情境中可以更深刻领悟管理学原理中阐述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协调的五大领导职能。

(2)实践教学理论的开展。

①开课初期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很多内容同企业的实际操作相联系,企业不需要纸上谈兵的员工,但是急需能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于管理工作的员工,为了让学生对企业用人策略以及企业发展的人文背景有直观的理解,以便于学生熟悉企业环境、笔者在《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周增设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企业参观,促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车间的运作,辅助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的决策职能和控制职能的相关方法。通过引入民营企业老总讲解“企业如何看待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讲座,促使学生对企业领导的职能以及领导过程中使用到的方法和技巧有直观感悟。

②开课中期阶段。在《管理学原理》授课的第三到四周,笔者已将管理概述的内容讲解完毕。管理学原理的第二章是“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这一章在整个管理学原理的授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理论性过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普遍反映该章节理解困难,掌握程度不好。所以笔者在本学期的授课中将该章节从理论教学提炼出来,由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浏览资料、翻阅书籍的方式,对管理学原理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理论进行课外学习,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资料制作PPT,并将整合的信息传达给班级同学。通过学生学、学生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这种方法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资料提炼,学生交流,扩展知识的范围,促进学生主动求职的欲望和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在管理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第六到八周加设“无领导小组谈判”的授课形式,所谓的“无领导小组谈判”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面试。任课教师出任考官,而学生将组成5到7人的小组,任课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大约一课时的与考题有关的问题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学生所处的位置和职位,全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设计,笔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观察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失去任课教师的指导以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上课所学解决笔者提出的问题,对理论知识能有着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分别在战略管理、决策等章节设置考题,在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热烈、对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相当欢迎。③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三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管理的五项职能,并且能将管理的五项职能准确应用于管理工作中,所以,想要更好的学习管理,对企业的了解就必不可少。在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从第一周到第十三周通过阅读课外读本,以一个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为蓝本,把握该企业的一个发展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所得到的资料制作PPT,并且将搜集的信息在第十四周到十六周的实践展示环节分享给班级成员。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仅仅要将调研所得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同学,还需要对搜集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且将资料同管理学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突出,例如在探讨阿里巴巴发展史过程中,有的同学根据当前的产业形势,推断物流产业必将在未来企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在探讨国美发展历程时,同学讨论领导者执行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分析我国电信业发展时,同学从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特征入手分析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就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趋势,对我国垄断性行业改革提出相关建议。此类实践活动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纬度,促使同学使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另外,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由于笔者自2008年兼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2班班主任一职。自学生学习管理学相关知识以来,笔者就有意识的将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理论投射到班级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处理班级事务,并在实践课上就学生的相关做法进行探讨和反思,以实现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此类实践活动的推动下,08工商行政管理2班同学组织的创业者俱乐部成为我校第一个创业社团,并由学生策划、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赢在校园——商业模拟大赛等。该社团多名同学在企业进行寒暑假社会实习,社团负责人也和多家公司的公关部、销售部负责人保持良好关系,为实现校企合作奠定适宜的基础,该社团参加美的杯—雏鹰拓展计划,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4“管理学原理”实践课程的物质保证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实践教学的开展尚有一定难度,实践教学想要良好开展,必须要有软、硬件设备作为保证,为此,笔者根据本校高职授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对高职实践教学在改革过程中的物质保证做出如下探讨: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大纲。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培养现状,及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在课程授课中的地位,即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并依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组织相关专家和教授审议现行教学大纲,根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情况更新实践大纲,调整实践大纲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和监控以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加大实践教学的扶持力度、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加大力度建设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操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更大力度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范畴。其二,通过建立拓展训练实验室,加强学生建立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尤其是建立以处理公司治理事务为主的商业模拟环境,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ERP模拟沙盘实验室和促进学生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的商务谈判实验室,并保证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力度。其三,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立网上案例库和答疑系统,能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继续学习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补充管理所需的技能。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植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孕育的土壤,其主要方法在于通过学校建立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积累教师企业管理经验,并要求教师将管理上的经验回馈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

总之,高职类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是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经营和管理人才。笔者在过去三年的尝试中,取得些许收获,授课对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管理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宽,管理技能有所增长,最重要的是,高职学生在休闲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学会如何思考。鉴于以上的成果,我认为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成为高职管理学未来授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07-109

篇3

1 课程指导思想正确,定位准确,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考研课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始终把系统学习管理理论作为重点,同时注重对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以及工程、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的学习与研究,体现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本课程目前主要为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7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每年约500名学生开设,是指定考研课程;兼顾本学院硕士研究生和专科生培养;也可以为其它学院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服务。课程受众面广,知识体系既分层次,又保证完整适用。

本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管理学院学生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二是本科生,三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专科生。我们根据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明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制定适应上述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我们力争在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突破:

①形成“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②充分利用我校精品课程网络的强大功能,设置《管理学原理》课程知识讲解、网上论坛、教材参考、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项功能,向学生提供本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教学案例资料、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

2 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

课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在课程队伍建设中,注重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科研能力等结构科学合理。

2.1 教学队伍结构科学合理,整体素质较高。

课程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20%,副教授3人,占30%,讲师3人,占30%,助教1人,占10%,实验员1人,占10%;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有4人,占40%,30~40岁的有3人,占30%,20~30岁的有3人,占30%;学历结构,博士2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学士1人;另外,课程组成员中有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学生历次评教中,课程主讲教师均为优秀。

2.2 课程组成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

课程组成员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6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课程组中有2名主讲教师获得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名教师指导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论文比赛中获省级奖励;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

3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

3.1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全面、合理,适合理工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管理学原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工程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次经济形态的飞跃都为管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管理学原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包括各流派管理理论的起源、理论要点,详细阐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职能外,在管理思想上、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与提高,这门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二级学科的核心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运用的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实践当中,得到管理能力的系统训练。结合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注意与后续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为其他管理平台课程及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要点及历史演化做总体描述,围绕管理各理论和管理的基本职能进行讲解,介绍管理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具体情况,讲述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三是讲述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特点相结合,重点介绍其实践运用。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突出该门课程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这些均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2 完善教学条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①继续进行教材建设。近几年,我们精心进行教材组织,教材组织上注意参考过内外著名的管理学教材,如国内复旦大学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山东大学徐向艺主编的《管理学》(2005.6),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英文原版教材(国工专业使用)和中译版,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及理论方法,为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过程的系统性,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操作过程及相应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习者在树立系统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对管理操作过程及理论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另外,课程组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进行案例教学,我们组织编写了《企业管理实务》(化工出版社,2004.9 ),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和计划进行《管理学原理案例精选》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主要突出面向工程应用的特点。

②注重模拟学习。学院计算中心配有正版SUNTOM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模拟学习中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③加强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企业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已与青岛海尔工业园、中建八局、青岛海信工业园、北船重工、中储物流、宝井物流、青岛建设集团、南通三建、莱西建筑总公司、澳柯玛工业园等企业联合建成固定实际基地,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需要,也为学生观察学习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④充分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主要是对本科生层次)。本课程安排有一周的管理学论文的时间,主讲教师精心设计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就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工程管理等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二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

4.1 教学方法。

教学以建立“1+1、2+2”的立体教学体系为教学指导原则,“1+1”是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导交流相结合,“2+2”是指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步改变了过去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管理软件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注意启发式、互动式。

①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经常提问,让同学在管理背景下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②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管理学案例、著作、代表人物浩若繁星,通过“我为人人读书,人人读书为我”的读书交流活动,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充知识面。

4.2 教学手段。

目前,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网站自由下载课件,便于课外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案例资料、管理学论文题目等内容已全部上网。试题库已初步建成。

5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查的缺陷,并且不易克服。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课程考核的改革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①提倡过程考核,变理论考核为理论和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记录积累学生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之中;

②在考核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涵盖面,考试内容既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有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精心设计题型,加大客观题的比重,精心设计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这些题型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④建设试题库,提倡教考分离;

篇4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调度 现状分析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5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量日益提升,可是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影响着各地的用水供应量和水资源应用范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现有水资源如何调度,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点。下面就结合黄河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情况简单谈谈经验。

1.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黄河是祖国母亲河,也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据统计,其年径流量为580m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2.5%,而却承担着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这就使得其承受能力受到重大冲击,而由于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其汛期集中于7-10月,水量占年径流量65%以上,而由于北方普遍降水,造成黄河流域引水量不大,而在每年的其他月份,则因水量有限,造成用水紧张。从水资源利用状况来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断流现象严重,供需矛盾突出。每年春秋季节为灌溉用水高峰期,此时黄河水域水资源有限,加之已建水库主要集中在兰州以上,这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和一些直流中下游出现断流;同时,受水价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如汛期水价较低,枯水期则提升水价,很多地区用水量不能适应于实际需求,这就造成了一定经济效益的流失。其二,水资源浪费严重,在灌溉区,一般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水资源管理落后,投资不足,致使灌溉工程落后,甚至是老化严重,这不仅引起水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如在宁夏地区,每公顷引水量为1500m3,而每立方米生产粮食仅为0.5kg,而在关中地区,由于管理先进,每立方米生产粮食达到1.5kg。其三,工业用水效益低,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性投入少,污水处理能力低等原因,造成该地区工业水污染以及水资源利用率低,进而影响其供水效益。其四,水污染严重,现代大量工农业、废水等排入河道,以及黄河周边环境破坏,造成黄河水质降低。其五,地下水资源超采。有些地区,由于径流短缺,不得不依靠地下水,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造成采补失调,地下水位下降。

2.水资源科学管理与调度的措施

2.1强化法律手段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如《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等,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工作,同时以国家级、地区级各项规定为参照,进行调度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根据有水量的变化进行制度性或政策性调整,同时加强法律的监督与强制作用,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2.2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的空间性特征,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是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节水、合理用水的有效途径。其一,进行骨干水库建设。黄河流域水库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而下游用水量较大,水库设置少,这就造成了水源储存与利用的矛盾,所以,根据各地区实际特征,进行关键性水库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和水源浪费状况。其二,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由于此工程水源引入量大,季节调节能力强,这就有效地解决了黄河用水的季节性变化因素,有助于解决黄河流域干旱缺水的问题,而就现阶段水资源紧张缓解状况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些最有力的手段。其三,加强基础性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黄河渠道的维修养护和改造工作,减少沟渠渗水现象,以保证减少水源浪费;增加灌溉技术投入,加强灌溉管理,采用何来的灌溉设备,采取喷灌、滴灌等先进方式,以提升灌溉水源利用率,进而实现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2.3坚持全方位节水

农业用水方面,要根据土地特征和应用水量,进行适度水源利用,以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改进灌溉技术和设备,加强灌溉管理,做到节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度;采用不充分灌溉技术,对作物进行水源控制,以节约用水的同时,增加粮食产量,如远程全流域灌溉定额可以降到每小时每平方米4500立方米,那么就能节约20%~30%的水量。工业用水方面,要充分提升工业用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技术,提高水源重复利用度,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水污染;进行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一些新型、环保产业,以实现水污染降低;生活用水方面,大力宣传节水、护水知识,增强人们的节水和环保意识;加强水资源重复利用,如生活用水先用来洗衣服,在进行冲厕所,这就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量等。

2.4充分运用经济杠杆

价格因素是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的有效手段,在水资源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价格控制因素,进行节水控制。根据市场特征,进行水价调整,合理制定水价标准;根据地域特征进行水价调整,在水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适度提升水价,以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根据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在汛期提升水价,在枯水期适当降低水价,以协调水资源的时间利用情况;根据行业特征进行水价调整,对于一些用水量大、行业污染程度高的行业进行高额收费,对一些环保性企业,新兴技术企业和用水量少且污染程度低的企业降低收费标准,并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5加强技术投入

其一,加强水资源污染控制,实现污水再生利用。各个地区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水污染处理技术与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部门和工厂,以相关的技术措施,保证污水处理度提升,达到符合排放标准水的程度,实现污水再生利用,扩展污水的利用范围,如在污水处理后,可以用来绿化、冲刷等,这不仅能够有效实现环保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其二,进行抗旱作物种植。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大于400mL的地域占到全流域近70%,而且光源丰富,这就为旱作物生长提供了前提条件,而黄河流域的旱作物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抗旱技术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将这些传统技术进行充分运用,则成为实现节水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当地的水文、地理条件,积极种植适应于当地实际的抗旱作物。

篇6

关键词 心理学 乡土课程资源 乡土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桂林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文化资源的历史名城,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当地居民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活面貌和精神文化,成为了组成桂林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民族记忆,是一个地区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结晶,是地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独特文化,大力开发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拓展乡土课程的利用渠道,丰富学生的课堂,给课堂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

乡土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与当地实际文化相结合的本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如此,乡土课程资源还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当地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化,本文将结合学科对桂林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探讨。

1桂林心理学乡土课程资源概况

1.1自然资源

桂林的城徽象鼻山;夜色优美的两江四湖;学风浓厚,历史与文化完美结合的靖江王城、靖江王陵;神秘莫测的七星岩、芦笛岩、冠岩;举世闻名的漓江;异域风情浓厚的阳朔;一柱南天猫儿山;充满童趣的乐满地;自然悠闲的西山公园、风景秀丽的兴坪、杨堤等。

1.2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资源:七星公园、西山公园的寺庙、桂林国际动漫节;恭城月柿节、桃花节;阳朔渔火节等节庆;桂剧、彩调剧;景区内神仙、名人造像;当地民间传统活动;当地的民间文学等。

历史文化资源:史前人类文化甑皮岩遗址;南方长城灵渠;李宗仁故居;白崇禧故居;徐悲鸿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图片湘江历史纪念碑园;中山不死纪念碑;猫儿山美军飞机失事遗址等。

2资源特点

2.1数量丰富

桂林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许多自然、文化资源,有神奇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优美秀丽的山川平湖,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观,奇景尽现的森林景观,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多样的节庆活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乡土课程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方便了学生进行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2.2种类繁多

桂林作为旅游名城,其乡土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各式各样的自然山水风光、节庆活动、历史遗迹,也有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还有古老的造型石刻、宗教风景,他们广泛地分布在桂林市区及周边区域,极其方便乡土课程的取材和实践。

2.3品质优良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其资源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品质优良。如“桂林的城徽”象鼻山;“南方小长城”灵渠;“华南之巅”猫儿山;“大自然的艺术之宫”芦笛岩,除了这些享誉国际的自然资源外,保存完好的人文资源也给乡土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如美军飞机失事地遗址等历史遗迹;摩崖石刻、碑帖、等人文资料;图腾、名人崇拜、祭天等民间活动。

3心理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3.1通过户外拓展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上可利用的资源,还包括课外资源,乡土课程资源的一大亮点是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领悟课堂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基于生活基础上的非科学领域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更注重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以心理健康为主的课程,不应该过度依赖教材和有限的校园环境,而应该重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我们可以通过户外拓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积极情绪。

3.2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桂林地区适合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乡土课程资源内容很多,它们都能够给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日后学习带来影响。如通过漓江徒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授学生团体合作精神;通过猫儿山露营活动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并培养自我意识;通过乐满地游玩可以让学生从玩乐中感受快乐,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诸如此类的户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锻炼身心,还能在活动中熟记课程的涵义和内容,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3.3通过分析当地民俗文化来教授心理学课程内容

挖掘心理学乡土课程资源,最突出的应该是地方性的“乡土教材”,也就是本地文化、方言、习俗、食、住、行等资源,让学生在乡土资源中理解课程内容,把教材上晦涩生硬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学以致用。如利用当地禁忌、动植物崇拜等现象给学生解释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自我需要理论;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当地的民间文学作为课程资源,如以《刘三姐》等喜剧传说为范本来分析恋爱心理学内容虽然这些文化资源看起来与课堂毫不沾边,但他们却是很好的课程案例,可使我们更为直观简单地理解心理学课程中的抽象概念。

篇7

【关键词】编译技术;教学方法;实践改革

1 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产生至今,计算机的发展仅仅过去了不到70年的时间,从最初单一的仅由0和1组成的机器语言发展到现在的多种高级语言,编译技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编译技术迅速、成熟的发展,人们才能摆脱繁琐的机器语言,走进和自然语言相近的高级语言时代。

《编译原理》课程主要是研究基于形式语言理论的编译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主要介绍编译程序是如何将高级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能够执行的低级语言程序的工作原理和方法,编译程序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这些阶段的功能和构造。《编译原理》课程的先行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线性代数和程序设计基础等,该课程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编译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编译程序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掌握编译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获得设计、分析和移植编译程序方面的初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设计多种软件的素质。[1]

《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公认的难教难学课,课程的理论性强,抽象性高,但是鉴于其在计算机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各个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将其列为非常重要的专业课,而且在研究生期间还继续开设该课程。课程不但涉及了形式语言理论、自动机、编译技术等抽象的内容,而且也是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知识的综合体现。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认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实质,而且其中的一些算法也很经典,通过《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总体认识,对理解算法、程序设计思想和编写更高效的代码具有重要的影响。

2 采用多种方式,注重理论教学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内容丰富而且抽象,而且不像一些应用类课程,除非是专业从事编译技术的人员,否则对于学生而言无实际应用价值,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各章之间的连贯性,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独立的算法,分离的知识点,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再配合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较好的完成教学效果。

(1)讲授式教学法:课程理论性很强很多多,讲授法就是首选的最直观的的方法。但编译技术中涉及了大量的抽象概念,所以填鸭式的讲授法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抽象的理论,要尽量采用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的讲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注重知识点的连贯和系统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信息反馈,教学相长。比如说,讲到编译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为了将之后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等阶段连贯起来,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制作一些动画,将各个阶段连贯起来。或者将编译过程和英翻汉的过程做对比讲解,英翻汉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单词的含义,也就是词法分析过程,然后将句子的结构划分清楚,就是语法分析,接下来给出句子的意思,即语义分析,然后注意前后顺序,将句子的中文含义给的更贴合中文习惯,即代码优化,最后给出完整、准确的中文,就是目标代码生成了。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更能够接受,而且通过例子,学生充分理解了什么是编译过程。

(2)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启发学生思考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大量算法,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比如讲到文法的二义性,可以不要直接讲授定义,可以给出一个二义性文法,一个同样的句型,让学生自己推导,画出语法树,由于推导习惯和分析角度的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结果,产生不同结果会对句型分析造成的影响等等,然后再引出二义性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了和二义性相关的结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3)案例教学法:采用具体的案例,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贯穿其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案例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编译原理的学习过程中,预测分析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技术,但是学生常常将理论和应用联系不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给出一个具体的预测分析表,根据这个分析表做相应的语法分析,也就是先给出预测分析表的应用。然后根据文法,讨论如何产生该分析表。通过选择和教学内容相符的案例,配以形象、直观、生动的授课形式,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理论基础,并将理论应用与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专业知识。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一些知识点的比较,寻找知识点间的异同。这种方法促使学生多元化解读,多角度思考,激发讨论,区分异同,知识结构清晰,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不会造成知识点混乱。比如讲到有穷状态自动机中,确定(DFA)和非确定(NFA)两种时,先讲DFA的生成和运行,然后给一个NFA的文法,让学生构造FA,然后运行,查看结果,总结两种FA的不同,阐述不同的FA运行时不同的结果,然后在文法中查找根源,总结为何文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FA,从而,掌握什么样的文法会产生什么样的FA,以及两种FA的异同。通过对比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两个相近的知识点,而且不会产生混淆。

3 积极推进实验改革

《编译原理》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编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流程,还要培养学生设计编译程序的基本能力,而且其中还有许多的经典算法,通过实践,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分析、设计软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的实践环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学校不重视实践课程,甚至没有实践环节,认为现有的编译系统很成熟,不存在再开发的问题,而且以后从事专业的编译技术的人很少,没必要开设。还有一些实验设计不合理,只是将一个一个独立的算法给出,让学生编写一些小型的程序,不能够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针对以上的情况,要进行实践改革,首先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认清通过实践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编译程序的构造和设计,关键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软件和设计软件的能力。其次要合理的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好多学生反映不能将编译原理中的各个模块统一在一起,掌握的知识仍然是分离的。在实验中注重连贯性,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词法分析模块,第一部分是先将文法以合理的结构存放在计算机内,然后根据文法生成相应的FA,如果是NFA要将其确定化,转为DFA。第二部分就可以运行FA了,根据运行的结果,识别出一个一个的单词。第三部分,将识别出的单词构造成属性字序列。通过这三部分的实验,不但完成了词法分析程序的构造,也将理论中讲解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词法分析的功能和程序构造。还要注意合理的安排实验时间,编译原理不是每节课都有实践部分,有些学校统一的将实践安排在课程最后,这样可能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最好是能够在一个模块结束后,该模块的相关实践随之完成。这样能够让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强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最后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将实践部分放入考核,每次实践要求学生给出实现的代码,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教师根据代码、结果和文档给出实践成绩,将其列入最后的总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而且引导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编程水平和算法设计能力的提高, 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4 总结

《编译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方面都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要抓住该课程的重点,分清主次,将知识点连贯起来,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形式化,通过实践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的总体认识。

【参考文献】

[1]吴其林.“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

[2]孟丹.编译原理实验教学分层案例化改革探索[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2.

篇8

关键词:科学仪器;园区;关系处理

中图分类号:TH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概况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科仪”)系中国科学院下属国有控股企业,多年运营科学仪器设备,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在该领域的国内市场上颇负盛名。在政府倡导创新驱动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今天,中科科仪认识到所属科学仪器领域对于这一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比国际上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国内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各领域创新发展、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需要,必须创造条件,将科学仪器产业的更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大环境的发展需要。所以,中科科仪提出了建设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的设想,并很快得到了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创新园定位于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聚集国内外科学仪器领域高端创新要素,构建科学仪器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将创新园建设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对接世界的科学仪器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高地。由于中科科仪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园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紧邻多所国家重点高校和多所研究院所,周边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所以,首先建设研发创新基地,目前已启动了一期的规划建设工作。

二、周边园区发展情况

创新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周边园区众多,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类园区,具体如下:

1.政府主导型园区:以政府为主体指定所属企业进行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园区。在创新园周边主要有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西区、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其中,距离较近园区:(1)中关村西区,距离创新园约2公里,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300万,2004年陆续投入运营,形成科技金融要素聚集区、科技中介服务区、科技型企业总部聚集区、创意产业聚集区、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及展示区、配套服务区等六大重点功能区;(2)集成电路设计园,距离创新园约4公里,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4万,2002年4月投入运营,以提供专业的集成电路服务为主旨的专业园区。其它园区则创新园北侧10-20公里范围。

2.大学主导园区:以大学为主体在校园内或邻近区域规划建设的科技型园区。在创新园周边主要有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总部、人大科技园、中国矿大科技园、北科大科技园、北航科技园、北理工科技园、北林大科技园、北邮科技园、北师大科技园、北交大科技园等。其中,紧邻创新园的园区:(1)清华科技园,距离创新园不足500米,由清华大学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69万,1998年陆续投入运营,一部分用于清华大学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一部分用于集聚外来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企业;(2)北大科技园总部,距离创新园不足1000米,由北京大学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6.6万,2006年投入运营,主要作为北京大学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其它园区距离创新园基本在6公里范围内。

3.企业主导园区:以企业为主体在自身园区内规划建设的园区。在创新园周边主要有融科资讯中心、京仪科技孵化器、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中科资源大厦、768创意产业园等。其中,紧邻创新园不足1公里的园区:(1)融科资讯中心,由联想控股下属全资子公司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32.8万,2004年陆续投入运营,主要用于聚集高端网络、通信、金融等中外高端产业;(2)中科资源大厦,建筑面积约4万,2013年投入运营,以吸引信息网络、生物科技、商贸企业等主。

此外,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逐步展开,航天创新产业园、航天科技创新园、国防产业科技创新园、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信息网络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更具专题性的园区或以园区为载体的研究院,正在创新园周边悄然出现。

三、创新园与周边园区的比较和关系处理

同样都是园区,同样都提供房屋租赁,同样都处在中关村区域,同样都符合政府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但创新园本身规模不大,且正处于前期规划筹备阶段,未来如何在周边众多园区中独树一帜并取得良好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要清晰的认识到创新园与周边园区的差异所在。通过上述对比,我们不难看出:(1)背景不同。周边园区大多数依托大学或政府,创新园则主要依托中科科仪,中科科仪是中科院的下属国有控股企业,与中科院的研究所存在的是间接的关联关系。(2)目的不同。周边园区大多数是为了满足释放科研教学中过程中的科技活力、加快成果转化的需要,创新园更注重经济效益、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3)定位不同。除了个别园区定位相对综合,覆盖面较广外,绝大部分的园区则定位相对明确,重点聚焦某个领域。

其次,创新园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中科科仪长期从事科学仪器领域的设备研制与运营工作,对科学仪器这个领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广泛的行业和社会关系,有丰富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这些优势是其它依托大学或政府的园区所不能比拟的。此外,中科科仪虽然只是中科院的国有控股企业,但其前身毕竟是“中科院科学仪器研制中心”,中科院的光环效应也是其他任何园区所不能比拟的。在对科学仪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育方面,创新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话题日益凸显,国家对科学仪器的应用与发展的越来越重视,创新园拥有相关资源优势,恰恰可以发挥这种窗口和平台的作用,这也符合园区产业发展与宣传的需求。

最后,创新园要与周边园区建立友好关系,达到协作发展。从地理位置上看,创新园周边已经聚集了二三十多个园区,一方面创新园要有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当周边绝大部分园区是专业性园区时,透析各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科学仪器的支撑,企业进驻有条件的园区可以享用园区提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进驻没有条件的园区时,则需要自行购置设备或者借助周边大学研究所实验室资源,这样对企业来说是个压力,对相关园区来说也会减弱竞争力,定位于科学仪器的创新园恰好可以辅助周边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这种支撑力量。所以,创新园需要密切关注周边园区,了解园区产业特点和入驻企业对科学仪器的需求,与周边园区建立恰当的合作关系,既凸显自身特点,又满足周边园区及企业的需要,实现共同促进、协同发展。

如果简单的无视周边园区的存在,或者仅简单地视为房屋租赁市场的竞争关系,创新园的不论在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储备、园区建设与运营等方面都远不及政府或大学或有实力企业主导的园区,高端创新要素难以聚集,必将很快淹没在周边园区的竞争发展中。

篇9

关键词: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培养

《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为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高校“进口”(高校招生)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每一所大学的生源来自学生和家长的选择,高校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才会有优越的生源,高校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师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外化的,是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取得科技发明,获得专利,就能证明该所学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水平较高,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高校“出口”(学生就业)来说,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较强的高校必定会有很好的“出口”,因为科研水平最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任何一家企事业单位都会引进这种具有实际能力的人。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指出:“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企业。”[1]从这个观点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材料和产品,从学生进口,经过四年加工,到学生出口,只有合格的产品才会顺利出口,所以,高校解决了进口和出口,才能像企业一样运转起来,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壮大。

2.高校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2]所以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向初等和中等教育那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训练。知识在不断更新,只有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能终身学习,才不会被突飞猛进的科技知识的潮流所淘汰。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参与到知识的应用和探索过程中。在科研活动中,任何一个数据都要按照要求精确到一定的小数位,不能有半点虚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此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合作者)之间要相互交流,有些科研项目甚至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这样就要学会处理好各类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科研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强调科研活动,能够使学生尽早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在重点大学相对开展得较好,比如,南开大学从2002年9月开始,设立百万元的本科生创新基金,以立项的形式开展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活动”[3];中国科技大学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简称URP);上海复旦大学有李政道博士设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江技师)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经费,并在2005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研立项等工作。其他一些高校基本上每年用于学生科研经费基本上在2―10万元。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校团委,部分学校是校团委和科研处共管。但是,学生科研还存在一些不足:

1.从学生自身来看。

本科学生科研素质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科研认识不足。有些学生认为科研是“空中楼阁”,与自己相距甚远,高不可攀;有些学生认为搞科研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还有些学生认为搞科研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2)学生对科研方向不明确。一些学生对科研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并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对究竟如何进行科研、进行哪方面的科研却十分茫然。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在选题时要么太难,耗费大量精力却一无所获,要么太容易,以至于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3)学生缺乏科研主动性。现在,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基本上要修满200个左右的学分,因此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有些学生虽然科研项目已经获批,但是不能够主动挤出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认真研究。

2.从指导教师来看。

教师指导不到位。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工作。有些学校的教师每周有20节课,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导致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而对于那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由于科研水平和经验有限,往往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从学校方面来看。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欠缺,学生科研场所也不足,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科研经费太少,没有固定的科研场所,一些高校虽然有学生科研场所,但是不能真正对学生开放,而且场所的科研硬件配置也不是很到位。

三、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措施

1.建立科研“导生”、“导师”制度,加强科研指导工作。

在大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实施“导生制”。选拔成绩优异、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科研的导生,主要向没有任何科研经验的低年级学生介绍申请学生科研项目的一般程序,介绍查阅文献资料等进行科研的方法,纠正他们对学生科研存在的某些不正确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对学生科研有初步认识。在高年级,要聘请具有一定职称、学历、科研水平的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科研选题、开展研究和成果申报等指导工作,并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在科研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高校还要完善学生科研相关制度的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包括立项申请、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和申报、经费报销等环节,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按章依程序办事,尤其对于立项审批、结题验收和经费报销三个环节,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2.开展学生科研文化活动,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科研作品、成果集中展示月、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为学生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和钻研求新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发挥才智、挖掘潜能提供舞台。对于教育部门和社会某些科研单位组织的类似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分管学生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抓住机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勇气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赛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还要强化激励机制,对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对科研活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励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根据科研成果给予学生1―3个附加学分;对取得发明成果或者获得专利的学生优先评选优秀毕业生或者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科研奖学金(江苏技术师范学校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者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给予800―2000元的奖励)等。这些激励措施可以保护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心投入科研工作,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一种榜样效应,促使他们学习先进,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最终形成以点到片,以片到面,直至全员参与的良好的科研氛围。

3.尝试新的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试卷(闭卷和开卷)考试,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一般都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另一种是撰写论文,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常常是那些专业选修课及思想政治形势课。但是一些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只是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任课教师划的重点。江苏技术师范学校为了强化学生基础,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从2006年开始,对专业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教考分离”措施,即任课教师不出考卷,仅提供教案,由学校聘请其他教师出卷,这能够比较如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校还要建立适合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考试形式,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再现。对于工科学生,要根据工程背景和专业课程实际采取小设计、小答辩的形式,比如《VHDL语言――硬件描述语言》课程,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参数(每人一组参数)的数字滤波器或者设计具有不同功能(闹铃、定时)、不同时制(12时制、24时制、26时制等)的数字钟,学生设计好之后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答辩(答辩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请他人代劳)。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掌握和应用VHDL语言知识的水平,还附带考核了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知识水平。对于文科学生,可以采取让学生根据所学课程,深入企业、社会进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对于公开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考核模式,真正能够考出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认真分析、总结,从而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

4.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中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可以解决高校学生科研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场所等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实践,也需要知行结合,学校要积极在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安排学生有1―2个月的实训实习时间。师范类学生教育实习要有实习学校,非师范类学生实训要有相应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在实训实习期间,学生要能融入到企业现场的班组中去,能够比较全面掌握一个专业、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2003年起,江苏技术师范学校尝试采取选送一些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直接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做毕业论文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形式,即学生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另一个是企业具有副高职称的工程人员,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和技术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真题真做的方式,成效显著,2003年第一批去企业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基本上都被联想、梅特勒・托利多等知名企业录用,迄今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因此高校要积极“联姻”,保证有足够多的实训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万静,胡军.想做个“三无”校长[N].南方周末――文化版D25,2006.11.16.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而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运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主要是运算器和控制器),计算机硬件设计、调试和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技能。为此,这门课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验教学环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如何通过改革“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的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设计简单,学生对实验过程不求甚解:以前开设的实验全部为验证性实验,老师简单讲解课堂实验的内容及原理,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列出的步骤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只是按老师给出的接线方法完成电路连线,而对“为什么这样连线和采用这样的步骤”不加思索,只关心最后的实验结果。对电路中用到的每个芯片的功能及工作逻辑并不深究,无法真实考察每个学生的操作能力。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没有认清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做实验时对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不明确,感到无从下手。作为实验课指导教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将本节实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经过动手实践,作深刻的理解,进而应用到实际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为每个实验设置一些要求学生动脑筋的思考点,激发学生对实验目的主动思考,借以帮助他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认真思考,同时通过这些思考点,指导教师可以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本节实验课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成绩评定不规范:多人一组,无法真实考察每个学生的操作能力。对实验报告填写不认真。甚至抄袭,老师不易摸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2.1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引入EDA技术

计算机专业的硬件基础实验课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芯片搭电路的方法,此方法过于陈旧,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现代工程设计,特别是计算机和通信两大领域,自动化设计(即EDA)技术是核心、是关键。模拟、仿真直至虚拟设计,是主要设计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综合与创新实验中引入EDA技术,不但提高了实验效率,也丰富了实验手段。

2.2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根据学院实验计划大纲要求来确实,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与可行性。通过实验课的锻炼,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主要部件单元的组成原理、熟悉基于EDA技术实验环境下大规模可编程逻辑芯片的应用设计方法及指令系统设计过程。实验内容的设计如表1所示。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类型 实验内容简介

1 运算器实验 验证 用手动操作设计并实现两个8位二进制数进行不同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验证74LS181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功能。

2 时序电路的组成与控制原理实验 验证 用硬件来验证时序电路功能。掌握时序电路的组成原理和控制原理,分析计算机中周期、节拍、脉冲之间的关系。

3 存储器实验 验证 向存储器00-04H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10~14。

依次读出00-04H地址单元的内容,查看各单元中的内容是否与写入的一致。

4 设计八位ALU实验 设计 利用ispDesignEXPERT软件设计环境,联机对CPLD芯片进行在系统编程,完成芯片的功能设计,实现一个八位运算器。

熟悉大规模可编程逻辑芯片的应用设计及EDA软件的使用。

5 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实验 设计 将各部件单元构造成一台基本模型机,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完成指定功能。

6 复杂模型机设计与实现实验 综合 设计实现具有16条基本指令的较为完整的计算机,编写相应的微程序,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完成指定功能。

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原理知识,设计并实现较为完整的计算机。

2.3实验教学的组织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是我们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课堂上教师只是启发性的讲解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其余部分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每次实验按图1的流程运行,严格遵循课前预习、课堂训练、实验调试、验收的实验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要求学生给出实验重要环节记录手写稿,包括实验进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回答实验教材中以及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思考题,它将贯穿于整个实验阶段,体现学生实际实验的情况,是学生独立实验的一项重要证明。

图1实验过程流程图

2.4构建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2.4.1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验收实验

实验结果验收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是实验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掌握相关的基本原理,必须抓好实验验收环节。在实验结果检查时,需要检查所有的电路设计和实验台演示的完成情况。并且每个学生要讲述实验原理、阐述有哪些创新或改进之处。对每个学生提出3~5个问题。学生现场答辩演示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直观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

2.4.2使用量化的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课程成绩主要由学生的出勤情况、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四个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实验操作过程为主要评分依据。实验成绩的具体考核方式为:

(1) 出勤情况按次记,每次2分,总分12分,缺课1次扣6分,但无故缺课2次以上,实验总成绩记0分;

(2) 预习按次记,每次3分,总分18分,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和预习报告,随堂抽查或在实验报告的预习部分体现,缺1次扣6分,但预习最大扣分不超过18分;

(3) 实验操作过程按等级评定,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为:A(90)、B(80)、C(70)、D(60)、E(50),占实验总成绩40%;

(4) 实验报告,按等级评定,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为:优(90)、良(80)、中(70)、及格(60)、不及格(50),占实验总成绩30%。

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为:

实验总成绩=出勤+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过程*40%+实验报告*30%

某学生总成绩计算实例,如表2所示。

表2实验成绩评定表

学生 记分项目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小计 总成绩

王亮 出勤 √ √ √ √ √ √ 12 12+18+83.3*40%+80*30%=87.3

预习 √ √ √ √ √ √ 18

操作 A B A C A B (90+80+90+70+90+80)/6=83.3

报告 优 良 中 良 良 良 (90+80+70+80+80+80)/6=80

这样记录成绩方便简捷,评定结果一目了然,是建立客观公正实验考核体系的有效方法。

3改革后的效果

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这门实验课的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便于引导初学者打好基础,每一次实验都有清晰的指导思路,这样逐步积累,最终具备对计算机整体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及实验室建设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我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和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几点可行性措施,使得学生整体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将会进一步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为实验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实验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真正培养计算机本科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结构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恺晴,张洪杰,方红. 关于提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97-100.

[2] 李彩虹, 屈志毅,刘刚.“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6,66-74.

[3] 颜俊松.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101-102.

The Study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HOU Hong-xia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