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7-03
[作者简介]于岩熙(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吉恒(1964-),男,山东沾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项目“基于金融模块化构建黑龙江省金融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B074。目前,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倡导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王军华,2000)。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绿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绿色金融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绿色金融是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一、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绿色金融
1概念及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UNEPFI,1997),引申为低碳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活动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2009)。绿色金融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生态保险的方式,为合理利用能源、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金融业务,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为目的(王顺庆,2010)。
2功能与特点
绿色金融具有融资服务、中介的基本功能;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和调节经济结构、规避风险的市场功能;具有风险交易、信息传达、消费引导、区域协调、财富分配的金融衍生功能。绿色金融的特点是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将生态因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算体系;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长远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马传栋,2002)。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会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了2000年乃至下半个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的实践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和生产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倡导银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国外金融业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系在一起。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表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有100个机构和团体签了字,由此创立了金融自律组织(UNEPFI),该组织从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召开“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会议,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及西德意志银行等九家银行参会。会议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赤道原则),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对融资项目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核调查。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交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证明。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其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上的份额达到85%以上。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提供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具有调节经济的特殊功能:通过信用中介活动来调节社会不同行业的资金流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资金融通的枢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行绿色金融,重视环境问题,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通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减少有害物资的排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承担社会责任,对影响环保的项目不予贷款,能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环境风险为商业银行扩大了产品经营范围,减排费用、环境友好技术的投资需求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融资机会;通过提供绿色投资产品,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第一家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由单一银行垄断体制向以中央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多种金融体制的过渡。四大国有银行通过完成股份制改革,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赤道原则”的践行
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用具体行动来践行绿色金融宗旨。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提出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议的意见》,建立了信贷的“环保一票否决制”;中国建设银行组建了“赤道原则”研究团队,推进信贷政策与国际行业“赤道原则”接轨;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以CDM机制项下“经核证的减排量”收入为质押的节能减排融资;浦东发展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了挂钩海外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金融理财产品服务;兴业银行在经营理念、运行效率及公司治理方面显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成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传统的金融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上商业银行内部对绿色金融的规律和知识掌握不足,绿色金融服务工具和人才相对缺乏;绿色金融具有公共品属性,绿色金融创新性强,风险相对比较高;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扶植和激励措施不够完善等,致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风险,影响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信息供享机制。缺少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相关环保部门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产业政策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金融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风险防范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有限,对于科技含量较高、建设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项目,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其有效的需求。
四、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相关政策和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政策金融性质,需要政策引导,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只有依据国家有关发展绿
色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才能有效地制订自身的绿色金融服务操作规程和工作细则;建立政府监管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绿色金融对企业实施监管,使绿色金融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约束力量;建立企业信息平台、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银行和企业的借贷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项目投融资专家评估系统,绿色金融项目目前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通过评估系统来规避投资风险。
(二)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在建立内部治理机制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将绿色金融作为考核投资项目的重要指标。不仅在资金供给上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而且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效应;二是商业银行应当在“赤道原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在融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三)大力建设低碳银行
商业银行应遵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自身发展的特殊运作方式,将社会责任与银行核心业务高度契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碳金融为商业银行促进经营转型带来巨大商机,包括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等。要加强“低碳银行”的基本建设,从人才培养入手,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经验,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团队;科学设置机构,完善系统配置和网络建设等。浦发银行2011年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金融业“低碳银行”的目标,倡导环保经营方式,号召全员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工作中去,探索低碳银行建设经营模式转型路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杜莉,张鑫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朱惠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 现代金融,2010(9)
篇2
所谓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即能源的供给安全;二是减少和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安全。就中国能源安全现状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持续扩大的能源需求所形成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能源供给安全受到极大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费高强度时期。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考察,中国城镇人口已由1978年占总人口的17.92%上升到2005年占总人口的42.9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就业人口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68%上升到2005年36.04%(引自2005BP世界能源统计)。从城市人口和城市就业人口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看,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时期,因而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工业化发展水平来考察,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再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判断,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急剧地扩大了能源消费需求,而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部门。199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03388.7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8.82%,2005年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78139.5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9.77%(见表1)。尽管1995—200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没有多大变化,2005年的比重只比1995年高出不到1%,但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需求量却增加了72.30%。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石油和电力能源消费需求呈急剧上升态势。就石油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石油产供能力短时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石油需求只有通过扩大石油进口来实现。1993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而1993年之后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为1218.7万吨,而到2005年石油净进口达14275.1万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国际能源机构(IEA)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数据整理而得]。另据国家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3638万吨,原油进口金额664.11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155.52亿美元。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199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还只有1.9%,但到2003年却高达48.6%,并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地增加,能源供给压力加大,供求矛盾仍会长期存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对外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紧张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
从能源资源禀赋状况来看,中国是煤多、气少、油贫。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且煤质较好。中国煤炭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的12.6%,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2004年中国煤炭资源采储比只有59年,而世界煤炭资源的平均储采比为164年。就石油资源而言,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48.44亿吨,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而累计采出量已达4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4.91亿吨。相比世界富油地区来说,中国石油资源是比较匮乏的,而且人均石油资源储量就更低了。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7年的数据显示:2006年底,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的61.5%;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444亿桶,占世界的12%;非洲约为1172亿桶,占世界的9.7%;北美地区约为599亿桶,占世界的5.0%;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最少,约为405亿桶,占世界的3.5%,其中中国约为163亿桶,占世界的1.3%。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短期内较难改变。由于中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气体大分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状况受我国能源结构制约还将持续下去,对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单位GDP能耗高,能源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给紧张局面
从能源消耗强度来看,2004年,全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产出能源消耗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而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国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国的近8倍。根据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的数据,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导致中国能效低下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等,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耗能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例如,2004年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几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值就占当年GDP的57.68%。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能耗,节约能源资源,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首要任务之一。
二、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同时也宣告了西方世界“黄金时代”的结束。此后,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倍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学者们都对能源安全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经济学领域而言,能源经济学已成为一门专门以研究石油问题为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和探讨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国际上研究能源经济学的学者们其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分析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世界石油供求和各国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例如,NoureddineKrichene(2002)通过考察1918~1999年间的世界原油与天然气市场,并对1918~1973年和1973~1999年这两个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进行了估算,发现1918~1973年这一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价格稳定,而1973年之后石油与天然气价格变得极不稳定,反映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与天然气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JamesD.Hamilton(2003)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证明了石油价格的变动与GDP增长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特征;J.Bielecki(2002)从能源安全概念、石油市场演进、制度安全框架、目前石油安全状况、未来石油安全需要、增加能源安全战略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尽管未来不会出现像1970年代那么大的全球能源危机,但某些能源安全的严重程度将继续值得关注,未来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因而对于能源安全没有任何自满的余地,目前的石油紧急措施有必要扩大到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能源来源;DavidK.Backus和MarioJ.Crucini(2000)通过考察石油价格与贸易条件后发现在最近25年中石油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贸易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并且量的作用也是极不相同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了能源需求的稳步上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刺激了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需求急增。近年来,国内能源产供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如舒先林、阎高程(2004)、王树林(2001)、曹志峰(2004)等,他们都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开展了相应研究。然而,与国际上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探讨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于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诚然,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研究参考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石油能源以及能源安全供给问题上,而有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得较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金融部门如何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把金融业务运作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三、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对策
(一)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策,通过金融业务动作同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能源安全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强趋势下,金融部门实行绿色金融战略意义极其重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金融部门正确认识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辩证关系,提高对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增强绿色金融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贯彻到具体的金融业务之中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克服过去那种只顾经济效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资源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提高金融部门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与化解金融环境风险的能力;有利于金融部门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把好信贷、证券融资关口,促使企业实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金融部门通过运用信贷杠杆、证券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导向作用;有利于金融部门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通过金融业务运作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金融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意识与能源安全意识以及在金融业务中贯彻落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
2、金融部门通过业务运作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凡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一律给予金融上的优先支持;而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高能耗产业,金融部门一律不予支持,也不为其开办其他金融业务。
3、金融部门应加大对洁净煤技术开发与应用、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及替代能源开发技术与应用推广、能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资源能耗,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4、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度化、具体化,使之成为金融业务运作的具体可操作准则。金融部门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把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细化,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运作操作准则,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运作的实效性。
5、为使金融部门配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金融部门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国内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信息动态,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实行绿色金融、领导科学决策与金融业务运作,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南。
参考文献:
1、舒先林,阎高程.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3).
2、王树林.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思考[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1(5).
3、曹志峰.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5).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魏一鸣,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M].科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人们的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但很多发展是粗放式的。作为粗放式发展的代价,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
总理在“十一五”期间提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主要利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绿色金融”属于经济手段中的重要范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必须在环境经济政策上有所突破,发挥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大力发展经济是无可厚非的,但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结构的优化的制度的革新,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还应是质量上的增长。我国的出口主要依靠出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这样的出口方式虽然会带来一时的GDP增长,但就长期来说,会给我国带来沉重的自然资源压力。为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大力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绿色产业通常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资产密集型产业的集合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科研支持,对金融服务的依赖性很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员,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尽管我们都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认识到金融机构对于环保领域的重要作用,但金融机构基于其盈利性原则,一般不愿涉足环保领域,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资金的流向,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生态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只能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或专项基金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长期需要大量资金,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不能解决资源稀缺的外部性问题和满足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由政府引导下的利用市场机制满足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形成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在借鉴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状况,探索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的发展,宣传并落实绿色办公。其中绿色信贷是重中之重,通过信贷资金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是环境保护的强有力的保障。
绿色办公是指在办公活动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积极回收可再次利用的产品,以此来实现办公室的节能减排,减少大气污染。绿色办公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体现在平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处的长期性的、日常性的活动。目前我国虽然意识到了提倡绿色办公的重要性,各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要求职员在日常办公中珍惜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升油等等,但是,不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各个企业,基本没有对绿色办公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在设定一系列绿色办公的量化指标上做好带头作用,树立金融部门积极支持绿色经济的社会形象。
“绿色信贷”是通过金融杠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环保总局三大部门联合提出《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代表着我国正式出台法规支持绿色信贷,这是政府大力改进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为“可持续”型的信号弹。《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11)上称绿色信贷在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和环保局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而且整个金融行业并没有统一环境风险的判断标准,各金融机构可能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对环境风险的判断不足,从而向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发放贷款。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固有的盈利性,它们向环保型企业发放贷款的动力不足。种种原因,造成绿色信贷在我国进行推行的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环境风险的分级标准,统一分类标准和统计口径,并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和惩戒机制,促进绿色信贷的规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保险业和证券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承担起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责任。“绿色保险”是在政府引导下由保险公司和各企业配合,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但是绿色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很不乐观。污染责任保险仅在我国的少数几个城市开展,投保的企业也比较少。对此,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辅以必要的行政支持,可对投保环境责任险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可在适当时候帮助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联系其他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绿色证券”是在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两项环境经济政策之后的第三项政策,“绿色证券”通过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设置环境门槛。“绿色证券”在推行的过程中可吸取“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推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用好“绿色证券”这一绿色经济杠杆。
我国在推行各项绿色金融政策时,应努力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填补法律空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60-63.
[2]熊学平.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财富,2004(11):60-62.
[3]何建奎,江通,王稳利.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78-81.
篇4
2007年,环保总局联合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但目前银行业绿色信贷环境与社会风险(简称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这一点严重制约着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借鉴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经验,首先从绿色信贷及其环境风险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讨论了国外典型“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管理模式,从中寻求我国银行可从中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
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1404
1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协调经济发展过快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而言,银行承担的环境责任就成为金融体系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2007年环保总局联合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严把环境关,对于不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和达不到规定环保要求的企业及项目信贷进行限制或禁止,限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2绿色信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实践,而其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环节即是其被称为“绿色”的关键。2012年2月,为促进我国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指引》中称环境和社会风险(简称环境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3我国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绿色信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彰显了银行业履行社会及环境责任的义务,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是绿色信贷不同于一般银行信贷的突出特色。但目前,银行业绿色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仍存在着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环境责任的承担方不明确,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相对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银行对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3.1未明确环境污染的相关责任
法律不明确环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和承担方式,就无法使污染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无法激励银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将企业的环境风险考虑在内,在发放信贷资金时进行严格的监控,尽可能的降低环境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坚持采纳“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没有制定严格的排污责任制度,企业过度排污没有得到足够力度的处罚,减排也得不到相应的激励,故企业为达到利润最大化,都对由于自己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使环境与社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3.2环保信息沟通不畅,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亟需建立
绿色贷款的发放和控制仰赖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我国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所在领域差距大,二者针对企业环保操作能力和环保绩效水平的分析角度和针对性不同导致的信息的不完全合用性。第二,环保信息的跨领域传递大大降低了环保信息的时效性。第三,两大部门内部程序与系统的不完全兼容导致无法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或是对比分析,造成信息互动不力的硬伤。第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往往是地方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倾向于屏蔽这些企业的污染信息以保护企业,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3.3未制定一个相对统一权威的绿色信贷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严重不足,首先表现在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可行的绿色信贷标准,导致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参差不齐,难成大气。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行动标准,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具体实施工作难以下手,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不同的绿色信贷方针、政策、战略,设计自身的绿色信贷流程和产品,不利于绿色信贷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3.4绿色信贷发展动力不足,银行对环境风险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发展绿色信贷外部不存在国家强制约束力,故银行内部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的认识程度便决定了其开展工作的力度。当前商业银行没有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的开展,主要原因在于发展绿色信贷与银行的经济利益相左。首先是由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内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可以在较低的信贷风险下获得更高的资金报酬。其次,在国家颁布有关政策法规之前,已经有不少银行将贷款发放在了高污染的传统行业,若国家政策要求此类贷款必须收回,银行必定要承担不小的损失。而与此同时,政府和市场并没有给银行提供相应的回报或补偿,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绿色信贷发展缺乏根本动力。
此外,商业银行自身没有从内部认识到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没有将绿色信贷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将发展绿色金融政策上升到战略高度,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等情况也是其对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重视不足的表现。
4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4.1英国汇丰银行
隶属于英国汇丰集团的汇丰银行(HSBC),是第一批采纳“赤道原则”、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之一,它始终相信可持续发展是长久的制胜之道。它扩展了“赤道原则”的适用范围,还严格按照“责任投资原则”,以及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相关指引等国际最高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来为存在较高环境风险行业的信贷活动授权。同时,除了遵守“赤道原则”等国际标准外,汇丰集团内部还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信贷政策,涵盖五大环境敏感性行业,列明了能否对其提供信贷投资的标准。这些政策分别是“森林土地和森林产品”、“淡水基建”、“化工”、“能源”及“矿产与金属”。这些政策明确了一些禁止提供信贷支持的领域,以确保银行始终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汇丰银行立志于建设道德银行,在进行贷款和投资时,遵循国际最高标准,全盘考虑社会的期望和下几代人的利益。在环境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面,自2007年起,为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汇丰中国设置了信贷风险管理部,还设立了全职岗位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专员,制定了环境贷款评估监测一览表、可持续风险评级指标及环境审核清单,且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核与更新。风险管理部中的信贷经理通过以上指标对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客户进行法律合规审核和环境审核,并进行环境评级,以评级结果为依据对客户采取相应的信贷与跟进措施,为通过环境评估的客户提供一定的贷款优惠措施。此外,银行还在公司内部网上和内部周刊开辟了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网页和栏目,增进员工对于集团可持续发展信贷政策的了解。
4.2美国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Citibank)是美国最早签署联合国环境声明和履行“赤道原则”的银行之一。2003年,花旗银行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ESRM)体系,从信贷风险与声誉风险角度来控制环境与社会风险,且此体系适用于全球的银行信贷交易。自ESRM政策在2003年推出以来,花旗银行在内部已经对该政策作了3次更新,银行将ESRM原则嵌入信贷系统中,对环保和社会风险评估有严格的流程约束。比如,对于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融资,花旗银行通常要走四道程序。
(1)初步审查项目的环境风险,若属于“赤道原则”重点审查的高环境和社会风险类,则将该项目提交给花旗银行环境保护及社会风险政审委员审查,初步评估其潜在的社会和环境风险。
(2)如果初步环境风险评估获得通过,客户经理在其提交的信贷分析报告中将项目根据环境风险大小明确分类,由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负责审订。根据这份报告可对该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具体的分级。按照ESRM政策,系统将被ESRM部门所评估过的交易与提供的咨询的相关交易分为三种环境与社会风险类型,凡是被归为A类对环境或社会有着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都需得到指定的高级信贷员和ESRM部门总监的共同评估。
(3)进行风险决策评估,由高级信贷风险总监负责审查上述的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可行性解决方案,并提交是否提供项目融资的建议书。若高级信贷风险总监的建议被更上级认可,便可以提供项目融资。
(4)按“赤道原则”对项目进行全面审查。项目融资发放后,信贷资产管理团队需通过银行内部的授信管理体系对项目进行监管,并确保项目融资使用的全过程全部合乎规定。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ESRM体系的有效运转,花旗银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不同业务部门的经理组成,对花旗银行企业公民总监负责,并对ESRM部门、环境事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银行还招募了不少地区性的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政策的拥护者和倡导者,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培训。通过这些步骤,花旗银行对其绿色信贷进行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4.3日本瑞穗实业银行
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于2003年10月成为日本首家赤道银行,也是亚洲第一家宣布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后,瑞穗实业银行就已经开始根据IFC指南来着手制定包括内部38个行业的实施细则在内的操作手册,并建立完善了内部详细的操作流程。2004年10月,瑞穗编制完成《瑞穗实业银行“赤道原则”实施手册》,并将其应用于全球的项目融资和财务顾问活动,对于对环境存在较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奉行“环境先行”原则,环境社会尽职调查甚至早于其他尽职调查流程。
2006年3月,瑞穗实业银行设置了可持续发展室,它将“赤道原则”纳入业务流程,并建立了新的项目融资审批流程。具体来说,首先,客户填写“筛选表格”,并送到可持续发展部门进行审查。可持续发展部门会根据其“行业环境清单”开展彻底的环境审查,将项目分类并将环境筛选报告提交给信贷部门。瑞穗实业银行对上报的融资项目按照不同的行业标准加以审核,若融资项目可以纳入“赤道原则”,营业部将针对项目规模、位置以及对社会环境影响程度等不同因素,确定项目级别,撰写报告,将其送交可持续发展室,再由可持续发展室送交审查部门进行融资贷款审查。所有审查通过后方可获得贷款。
5国际商业银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明确相关环境责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应加大环境违法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处罚力度,否则便无法有效防范环境违法违规。激励机制上,我国可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的手段,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信贷政策相配套的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和财政税收风险补偿制度。针对商业银行退出“双高企业”信贷的损失、支持环保新技术开发过程中承担的各项风险等,应给予税收减免、适当的财政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同时,还应加强思想宣传,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增强其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5.2加强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5.2.1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
我国应当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中央银行应及时把严重的环境违法事件、环保审批条件等政策,合并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建立长期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从环保部门来看,应加强与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并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方便操作的环评指标来准确判断企业的污染状况。由此,商业银行也可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补充商业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促进污染减排。
5.2.2制定完整权威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
目前最权威的绿色信贷国际标准“赤道原则”已成为发达国家主流金融机构通用的标准,但在中国的适用性仍不够强,需要进一步本土化。这套指南是综合性指标体系,其中有些指标并不容易判断和实施。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赤道原则及相关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推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起草工作,以帮助进行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注重针对不同产业符合本产业规范的信贷环境标准,满足绿色信贷评级的需要。
5.3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制定实施细则
环保部门、行业标准化制定管理部门、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快绿色信贷项目数据库的建设,尽快详细的指导目录,对使用原料、污染程度、如何排污等加以界定,使指导目录能够具体体现出各行业不同环保水平的信息,帮助银行根据企业的环保水平来确定贷款额度。产业指导目录的对于各个银行绿色信贷工作的顺利实施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同时,银行自身也应当在能力范围内制定本行的绿色信贷实施细则。商业银行总行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绿色信贷内部实施细则手册的制定,可同时选择一部分分支行的优秀人才参与,集思广益,使整个绿色信贷的过程按照规范的流程运行。
5.4构建商业银行完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5.4.1设置合理的环境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多数外国商业银行都成立了专职机构审核企业或项目的环境风险。我国应当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成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事务部或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部,可持续发展事务部的成员可以由不同业务部门的高层经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共同构成。通过设置专职的管理机构来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分类与管理,可增强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的专业性,提高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5.4.2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流程
合理的环境风险管理流程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审计将环境风险分析纳入信贷审核将环境条款和条件写入贷款协议将环境风险管理成本纳入贷款利率的决定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贷后管理,进行动态监控等环节。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金融机构应首先对贷款客户实行环境级别分类管理,将贷款客户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授信政策。对于环境友好型的项目产业,提供优良的信贷服务予以支持,优先发展。反之,对于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或项目,抑制其发展。对于同意贷款的企业或项目,统一在贷款协议中加入环境条款,若企业或项目违反环境条款,银行有权对贷款进行收回。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引入环境系数,将未考虑环保因素之前的可借额度与不同环境风险级别的环境系数相乘,从而确定可借额度或利率。应对有利于环保的借款项目给予优惠利率或贷款补贴以鼓励环保企业优先发展,对于自主创新产品的生产企业、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优先授信,给予简化的贷款流程,较高的授信额度以及适当优惠的贷款利率,并提供结算、理财等多种金融服务;反之,对有损环境的借款给予高利率低授信额度以抑制其发展。贷款发放后,进行实时监控也是非常必要的,应定期到项目所在地或企业对其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考察。
5.4.3通过适当方式转移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的转移也是规避环境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环境风险不被银行或社会所接受,则可以通过变更项目地点、提高技术水平或改变项目周围环境来降低相关风险。除此之外,借助环境保险也可以转移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要求顾客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从而进行风险防范。我国目前仍无相关险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投保外国相关的保险。同时,亦可试验利用金融衍生市场,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转移与分散风险。
6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排放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将在今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承担更多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外国相关的经验并对其进行筛选,得出在我国也适用的建议从而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就外国的情况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赤道原则”的实施过程一直比较顺利,因为根据“赤道原则”规定,这些拥有完善的环境立法的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的东道国法律可以等同《绩效标准》和《EHS指南》,这些赤道银行在国内开展的项目融资满足本国的环境法规即可视为遵守“赤道原则”,故采纳“赤道原则”对这些银行的本国融资项目没有任何影响,它们只需将“赤道原则”运用于海外项目融资;而从客户结构而言,这些银行海外项目融资的客户多为优质跨国企业,如美孚等大型公司,这些客户自身已有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都能普遍理解和接受实施“赤道原则”理念和要求。所以,虽然这些“赤道银行”的先进的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但我国商业银行仍需结合国情及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绿色信贷流程,建立自己的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增强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相信在国家、行业、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绿色信贷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并在不久的将来顺利地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蓝虹.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陈伟光,卢丽红.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外部障碍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26(3):6676.
[3]高嘉华.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与创新研究――以兴业银行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12.
[4]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资讯通讯,2010,(6):115.
[5]黄海峰,任培.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10,(27):3840.
[6]王珉.我国银行业视角下的绿色信贷―对环保金融化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2):2324.
[7]曹洪军,陈好孟.信贷供给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武汉金融,2010,(5):3437.
[8]陈海若.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8):9093.
[9]王瑶.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14.
[10]吴欣.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2425.
[11]徐丽媛.中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26.
[12]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48.
[13]徐芳.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运行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4.
[14]王飞.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5.
篇5
在此双重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金融”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多年。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件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挺进环保市场奠定了基础,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且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因此,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低经营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而绿色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向导、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前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就我国目前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研究发展新的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单纯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而低碳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其次,从金融业本身来看,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也要考虑其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企业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赤道原则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最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金融机构要在以往“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新金融的需要。
“绿色金融”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为金融业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也只有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中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金融业特别关注潜在的市场机遇,即市场的创造与开拓。目前,我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供给国。同时,国家产业政策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型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只有节能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人。另外,单就银行业未来发展来看,由于政府投资主导难以长期持续,再加上房地产业也要有一个调整期,银行在房地产上面也变得更加慎重,因此绿色金融给银行业提高发展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变革服务理念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如前文提到,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在银行的绿色信贷,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理论上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拒绝向污染企业贷款,避免企业遭环保部门查处而导致贷款不能收回之风险;二是获得收益,银行可以通过抓住环保带来的机遇,参与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来获利。然而这两种理想状态却由于种种现实的体制和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从体制方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一些悸染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银行难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污染主体行为的私人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当前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一部分风险仍由地方政府承担着,而对企业来说,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同时,污染企业因为少了治污成本,经营状况反而可能好于普通企业;而一些环保项目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甚至有些经济效益不太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追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中,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
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另外,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推进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银行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难以有效吸引商业银行支持环保项目。
第三,环保机构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金融部门获得及时和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阻碍了企业相关环保记录的传导和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不高。环保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的新的浪潮,有赖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又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来相应。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多层级金融支持体系,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础政府方面,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保、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向环保企业倾斜。环保部门方面,要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评价指标。金融监管部门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例如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行业类别监测绿色信贷;对于违规性污染严重企业贷款的银行坚决惩罚等。
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不仅有针对性地修订制度,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而且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放贷时的考察范围之内,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引导资金投向,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巳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环保信托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但我国总体来看,金融产品创新仍很不够。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都很不足。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虽已开展,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范程度不高,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因此,要努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导向和经济补偿功能。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计划、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通过与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惯例来实现自我约束,并强化绿色概念的实施。同时,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进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准,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兴业银行在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还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本金损失分担,大大促进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
结语
篇6
【关键词】绿色信贷 两高一剩 绿色金融
一、前言
绿色信贷业务是在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并伴随着环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所产生的。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制定出了一个世界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基准企业贷款准则——赤道原则。Wilson(2007)提出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基准,只有在融资申请方能够证明项目执行不会破坏环境、引发社会问题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可提供融资服务。随后,为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方向提供的信贷支持,使经济发展更具远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007年7月,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理念。
二、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概况
(一)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现状
自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国内各个银行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以“绿色金融、可持续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各项金融工作。
某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来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了各项业务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不同区域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1.东部地区
某商业银行东部地区某县支行
该支行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水平服务。为此,该行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源,另一方面优化信贷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2年9月末,该支行已为165家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44.31亿元的信贷支持,比2012年年初增加了5.60亿元;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15户,贷款金额达4.36亿元,比2012年年初增加1.05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1.02亿元;涉及环境污染的两户企业贷款7501.48万元,比2012年年初下降了1009.67万元。
2.中西部
某商业银行西部某省分行
2012年,该分行高度契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加强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信贷规模、业务费用等经营资源坚决向“三农”和县域战略倾斜。全年,该行新投放贷款40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三农”和县域领域内的109个重点项目建设和 637个骨干企业生产发展。县域贷款与涉农贷款两类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5.53和3.2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东西部绿色信贷数据对比
在政府提出的绿色信贷政策中,控制“两高一剩”贷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某商业银行东部A分行和西部B分行于2009—2013年期间发放的绿色信贷数据进行分析,集中选择这两个分行在环境治理、火电、铜冶炼、电解铝四个方向的信贷数据展开对比。
表1 环境治理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52600000.00 20000000.00
2010 339400000.00 302400000.00
2011 389740000.00 47800000.00
2012 265800000.00 54300000.00
2013 327800000.00 38300000.00
表2 火电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776386400.00 5002800000.00
2010 3715440000.00 5769600000.00
2011 4212140000.00 5604000000.00
2012 4693740000.00 5740000000.00
2013 4791740000.00 5874000000.00
表3 铜冶炼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41813277.48 1037000000.00
2010. 218899669.30 2107000000.00
2011 290984791.25 2157500000.00
2012 481174449.28 1752000000.00
2013 472401078.57 750000000.00
表4 电解铝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1200000.00 40000000.00
2010 0.00 5000000.00
2011 0.00 0.00
2012 0.00 0.00
2013 0.00 0.00
通过表1-表4的数据对比,笔者得出近年来各分行在践行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不同地区行业方向贷款不同
整体上看出,不同地区的具体贷款规模虽有不同,但两个分行贷款变化趋势不一致。这是因为两个地区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环境背景条件下,每年在不同行业发放的贷款额也有明显差距。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发放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
(2)“两高一剩”贷款被逐渐控制
尽管各个分行呈现出的贷款变化无法直接对比,但两个分行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以来,各行都开始加强信贷监管,严格信贷审核审核制度,使信贷发放量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变化。这说明,各行都注重控制向“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规模,以执行绿色信贷的政策。
(3)环境治理贷款各分行呈现不同变化
作为可以直接视为绿色贷款发放的环境治理贷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各行每年的贷款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也是和每个地区每年具体的环境状况以及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同而导致的。
三、该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西部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政策理念尚存在差距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效率衡量的主要指标是GDP,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政府过于重视GDP总值,而忽略能耗和污染指标。对于只要能增加就业和经济总量的企业项目均给予大力的金融支持,没有意识到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以至于从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提出到如今,对“绿色信贷”理念的认识较东部地区而言,仍然十分滞后。
(二)产业由东至西转移阻碍了西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
目前,东部地区“两高一剩”产业得到了一定控制, 部分“两高”企业正在或即将退出东部,转而向中西部转移。从以上各表中数据也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年“两高一剩”的贷款发放波动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的信贷发放控制方案。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慢,有的地方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反而降低“两高一剩”企业的放贷门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三)农业发展未受到绿色信贷的高度重视
“三农”作为该行的一项重任之一,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它的发展也与绿色金融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东西两个地区都有积极的发展并创新“三农”金融政策与实施,如某商业银行A分行成立专门的三农金融分部和“两部五中心”,某商业银行B分行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这些举措也都获得了一定效果,但大多局限于基层银行的部分业务中,忽略了从宏观的视角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指引“三农”的绿色循环发展。
(四)实际实施存在技术困难
据悉,某商业银行乃至国内大多数的银行几乎都没有将相关环境污染的完整信息全面纳入银行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现存的仅仅是一些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缺乏专门的绿色信贷发放的数据系统,从而导致信贷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虽然环保信息已被多数银行列为贷款的必备条件,但在贷款审批时条件是以凭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或调查人员的描述为依据,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审批方案出台。基层信贷人员大多缺乏环保知识,自身也缺乏环保意识,难以准确描述。
(五)缺乏绿色信贷专责机构
在发达国家,各个大型跨国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机构,如:渣打银行设立了集团环境委员会,汇丰集团的董事会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而在国内,仅有兴业银行设立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国首家可持续金融室,专门负责环境与社会的风险管理。相比之下,包括某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银行均缺乏专责机构,绿色信贷实施机制不健全,从而不利于绿色信贷的中期战略规划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践行对策
(一)树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政府以及银行管理层需要转变对经济发展只片面关注GDP总量的做法,应在发放贷款时,将能耗指标和节能指标各项指标综合考虑。改变传统的GDP总量为第一要义的经济发展观,树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重要的第一步。
(二)加快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西部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绿色信贷相关信贷发放方案,因此西部的某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东部地区一些现行有效的措施方案,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各项产业的发展,创立符合当地使用的绿色信贷发放审核方案,迅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贷款程序与细则。
(三)支持绿色农业和涉农工商业
某商业银行各区分行应支持建设成标准生产的绿色农业。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产品资源现状,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准则,理想调控绿色农产品地区资源配置,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应得到大量的支持,是农产品的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对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进行详细精密的管理,掌握本地的环境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客户实行管理,按照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再次,实行项目管理,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系统对项目环境要素进行评估审查,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应该是在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再度利用、环境友好和高效节能等多重因素下的考评;最后,建立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根据客户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审评细则与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审评限制措施,进行动态环境风险监控,转移、缓释信贷风险并改善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罗敏,罗进.创新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N].金融时报,2013(02).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财政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较深刻的态度和思想,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逐渐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污染排放以及财政经济发展中实现以低排放量,低资源损耗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意义
1.有助于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人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工业占有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农业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另一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不仅发展经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且也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了绿色的农业生产。
2.有助于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建筑业来说,目前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而建筑业所产生的扬尘、粉尘等现象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得雾霾天气现象加重。如果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财政观念,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绿色建设,对相关建设进行优化,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3.有助于工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如果没有加以深度处理就排放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最终使得一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而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绿色财政制度,倡导和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就能够日益改善,同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也会被及时处理,使得工业企业有效的转型,促进我国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了绿色产品生产过程。
二、发展绿色可持续财政经济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系统的分析和探究,下面笔者主要来研究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财政观念的具体实施对策。
1.绿色可持续财政体系的路线构建
在财政上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需要从税收方面入手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使得税收制度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绿色的发展观念。当前我国在税收上所选择的角度为独立型税收和融入型税收两个角度。
独立型税收应当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税收制度上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理念,使得目前所存在的税收制度能够很好的契合我国发展的观念。
融入型税收则是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税收种类和相关的税收制度来安排新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税种,使得新设计的税种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2.可持续发展的预算体系建立
在预算体系的建立上,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应当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传统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而这些资源和资金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因此应当构建全面系统的预算体系,从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等综合考虑。同时在考虑相关预算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当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可以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政府预算体系的构建当中,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安排独立的预算体系,针对专门的绿色保护环境的财政措施具备完善的预算体系,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实施。[1]
就目前我国发展特点来看,在四大职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存在一定发展上的问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发展,研究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财政预算制度,从而促进我国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3.建立G色转移支付体系
转移支付体系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来看,政策上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对于转移支付来说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这些局限性,同时构建全面的转移支付体系也有助于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在发展新型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需要从绿色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向出发来寻找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横向体系来说,应当构建符合我国当前各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转移支付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到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促进我国整体的进步和完善。横向则是在构建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国家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个地区的地方部门等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合适的制度,从而促进国家转移支付体系的全面构建。[4]
三、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目前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具体的实施对策入手来进行分析和探究,我国目前的发展制度来看,应当从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制度以及绿色转移支付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在财政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基于以保护环境为理念的形式进行。[5]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01:51-52.
[2]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3]张异.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探究[J].新经济,2015,Z1:100-101.
篇8
“有观点说 ‘2016年是绿色金融的元年’,我很认同这个看法,这个观点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在2016年12月接受人民银行下属《金融时报》采访时称,“几乎每个星期都可以看到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发行和创新的新闻。”
但马骏也坦言,目前全球绿色金融的规模仍远远不能满足绿色投资的巨大需求,同时面临多方面挑战。
2017年1月12日,中航资本(600705.SH)公布的2016年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其控股子公司中航信托在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2%,实现净利润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
比高增长的业绩更令业内印象深刻的是,在信托业整体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航信托仍然把绿水青山放在了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的位置上。
据中航信托有关负责人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介绍,在公司创建的“绿色信托”体系当中,信托公司除了要为诸如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服务以外,还需要建立一个绿色的激励体系,用以引导社会资金多投资绿色的行业。实现这层目标的突破口在于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将绿色产业的外部性内部化,并且要求企业对环保信息充分披露。如果再深化“绿色”概念,在宏观意义上是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到信托公司身上,不仅是针对逐项具体交易,还要求公司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为完善中国金融生态出一份力。
目前,中航信托与绿色产业的企业、基金、第三方科研机构合作,投资实体项目,在保证项目经济上可行的基础上,尝试用碳减排等量化指标综合衡量项目的社会效益。此外,中航信托尝试建立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资产管理生态,使通过或有业务渠道获取的客户信任中航信托,依赖中航信托,成为中航信托的长期合作伙伴。在公司治理上,中航信托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文化,倡导环保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并且在环保、慈善、健康、教育等多个维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2016年10月,中航信托股东大会会议决议,以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从16.86亿元增资至40.22亿元。“有了股东的倾力支持,中航信托不仅愿意为绿色信托的战略继续探索新路,更希望在日后它能成为信托业、金融界、乃至全社会共享的一条‘平凡之路’。”中航信托有关负责人称。
宏观指引
根据中央的精神,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中国“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据此,政策制定部门正在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具体到金融市场,各个机构也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在中国的倡导下,绿色金融也首次写入了G20峰会议程。
所谓“引导和激励”在初期是正面鼓励为主,包括税收、审批、产品创新等等方面。但从长期看,没有哪项政策是能只靠给糖果就落实的。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称,如果金融活动过多地支持了二氧化碳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及一些污染物排放,尽管短期来讲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从中期来看,不仅对整体经济不利,甚至也会给金融机构本身带来更多的风险。
周小川进一步解释指出,这些风险当前有可能被社会、被金融界所低估,应该给他们一个正常的估值,同时要有前瞻性的估值,使金融机构真正能够重视这件事。
按照周小川于2016年4月16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对美国金融界所传达的信息,在未来5年中,中国绿色投资年需求会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另外,据马骏估算,未来政府只能提供约15%的绿色投资资金,其余85%需要通过社会资本来筹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21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约为5.8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绿金委委员王遥透露,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在2016年发行超过2000亿元。此外,多家国有大行已经在集团内部全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规划,大型券商、保险、基金和非金融公司也在积极谋划绿色金融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透露,截至2016年11月末,信托业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余额已达18.91万亿元,直接为超过43万名自然人投资者、近7万家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信托服务,本年累计支付信托受益人收益6668.88亿元。除了管理资产、受众范围和收益规模与日俱增,信托横跨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打通资产管理和实体融资需求,成为了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在金融混业格局中理应占得先机。
在其他金融机构真刀真枪地发力绿色金融之际,信托公司发展绿色信托已经容不得迟疑。
绿色信托的群不仅是支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如果从信托业内部来看,这也代表着信托公司的商业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2012年底,中航信托提出转型改革动议。当时,银信、政信、房地产信托这三大产品发展得如火如荼,行业周期顶部在很多人看来还是“远虑”。中航信托聘请的专家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信托和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博士在行业会议上提出转型改革的预测时,业内对此也将信将疑。
然而,在2016年优质资产缺乏的问题变得显著,“资产荒”这种情绪化的说法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变得深入人心。目前,这种紧张情绪引起的非理性加杠杆投资行为正在得到纠正,供给侧改革也将金融业带到了寻找新增长点的路口。由此看来,企业在面对大概率要出现的长期变化时,即使牺牲一点短期利益,早做充分的准备是值得的。
中国的资产回报率长期下行,绿色信托项目的经济得失或许也需要放在较长的期限来看。在保持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稳定的同时,如何向客户传递绿色理念和投资趋势,也将是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绿色信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互联网模式在“颠覆式”地改造着各行各业,金融业已经感受到了危机,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无不在借助互联网发展业务,尤其是销售与投资。信托公司的投行与资管业务与生俱来的私募性质使其很难借助互联网工具大规模扩张销售和投资,但这不代表互联网思维不值得借鉴。
为了改变传统信托公司单一项目驱动的业务模式,中航信托建立了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司尝试与优质交易对手以战略合作的模式构建资源共享网络,借助战略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等多元路径,突破传统的信托公司路径依赖,为资管与融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需求解决方案,实现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之路,与伙伴同行
目前中航信托开展绿色信托主要模式有三个:一是信托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支持企业客户实施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帮助尽可能多的企业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信托公司在其中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新的业务增长,从而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信托公司和交易对手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市场化方式履行信托社会责任,体现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尚福林看来,要真正发挥“实业投行”资源禀赋优势,信托公司需要主动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业务和产品,有效搭建起资金市场和实业市场的桥梁,支持战略新兴行业。
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中航信托已经把服务节能减排、遵循环保原则作为塑造差异化优势、挖掘新商机的工具,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化地发展绿色信托。
为了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中航信托利用信托工具筛选优质项目,提高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减轻或缓释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完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
截至2016年末,中航信托管理资产规模4747亿元,大型交易对手有几百家。中航信托希望联合业务上下游资源,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型交易对手,共建“绿色信托生态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发展绿色经济。
中航信托自2014年起与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开展了良好的业务合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优质项目提供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2016年5月,中航信托与中信产业基金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信产业基金在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领域有强大的实力。
近两年以来,中航信托与国际一流的新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并积极参与中美建筑节能基金项目,未来将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煤改电、煤层气、建筑节能等绿色产业发展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1月10日,中航信托与中节能资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发起成立中节能华禹(镇江)绿色产业并购投资基金,协同推进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成果D化和产业整合,共同推动依托于产业链的金融合作,打造央企级的集产业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设备租赁等功能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资本运作联盟,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的发展。
绝大部分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负债成本和资产的收益水平也难以在短期匹配,但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则可以匹配较长的项目期限。“信托公司与相关交易对手的合作是顺势而为。”中航信托有关负责人称。
可持续发展不仅于在公司和行业的商业模式,还在于金融生态的完善。现代金融体系趋于复杂,厘清市场责任、强化市场纪律应当是实现信托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6年11月16日,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成立,成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里程碑。中航信托出资入股1亿元,成为并列第二大股东,也是控股股东中央结算公司以外的最大股东之一。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揭牌,将推动统一有效的信托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纪律和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尚福林说,“加上之前已经成立的履行行业自律职能的中国信托业协会,在信托公司自身不断加强风控能力的同时,支持信托业发展的“一体三翼”架构全面建成,形成了监管部门为监管主体,行业自律、市场约束、安全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托业风险防控体系,支持信托业转型发展。”
以绿色交易推动商业文明
绿色信托不只是公司战略计划书当中的激扬文字,中航信托一直在通过一笔笔实实在在的交易,将“绿色”融入商业文明。截至2016年末,中航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投向绿色产业的资产规模达到92.02亿元。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舒国增在北京宣布,为携手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城镇化,中美双方企业将共同投资设立中美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基金,投资中国的建筑节能项目。该基金汇聚中美两国知名金融机构、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公司。中航信托成为此次官方基金参与企业名单中的唯一一家信托公司。
2016年6月16日,该基金首批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期签约的内容包括镇江市绿色发展产业基金及两个具体项目、张家口市绿色发展产业基金及其在建筑节能和发展领域的合作意向,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中航信托作为基金的核心团队、筹备成员之一,全程参与基金筹备、项目筛选、资金筹集等工作。
在汽车工业与新能源行业的相互依托变革之际,中航信托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根据国家政策推进方向,中航信托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与专注于锂离子蓄电池的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天津力神共同探讨合作模式,以社会资本协助推动此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节能环保领域,中航信托积极参与。为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空气污染尽责尽力,力求做到与环境的协调、友好型发展,中航信托与北京蓝景圣诺尔公司共同投入约2.7亿元,用于京津冀地区煤改电项目、燃煤锅炉改造、地区供暖项目。随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国家环境治理进程提速,蓝景圣诺尔更是将节能减排业务上升到多维度、多系列的提供节能减排供暖综合解决方案的高度,从“节能产品”到“节能解决方案”的层面,实现产业升级蜕变。2017年中航信托将与蓝景公司继续在生物质锅炉、煤层锅炉等方面展开合作。
发展绿色信托还需要合作机制创新。2015年10月20日,中航信托与协合新能源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在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投资管理、资源开发、项目运营和维护、项目资产证券化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的合作。双方基于对全球新能源领域发展前景的共识,以及对各自优势和资源整合的构想,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项目开发和管理力争共赢。中航信托发挥在资本市场的优势,结合协合新能源在新能源领域资源获取开发和建设管理的能力,形成专业的新能源产业投资管理平台,致力于在产融结合的基础上,将绿色能源引入千家万户,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经过持续探索实践,目前中航信托绿色信托业务实现了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项目涉及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污水处理、水泥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光伏发电等众多项目类型,大力支持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业务审批流程中,中航信托设置了 “绿色通道”。在不违背公司治理和法律法规,符合风控要求下,公司对绿色项目加快流程进度,让绿色项目尽快获得资金支持。
这些项目经验表明,即使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风险控制上同时保持“不妥协、不将就”的态度,中航信托在绿色信托方面的探索依然是可行的。对于公司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短期的业务目标,更在于坚定了公司执行绿色信托长期战略的信心。
绿色承诺
在中航信托看来,绿色信托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信托项目层面,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进而塑造绿色信托企业文化。
中航信托在尝试构建以碳减排量为指标的业务评价体系,并把绿色理念贯彻到企业文化和员工教育当中。员工践行绿色理念,倡导绿色办公、绿色生活,自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为此,中航信托专门出台了节能环保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环境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无纸化办公、节约水电、办公环境治理等小事做起,推行“低碳办公”,并倡导员工使用低碳信用卡,购买碳减排指标,植树造林,抵消自身碳足迹。此外,公司也鼓励员工购买新能源汽车。
精准扶贫是中航信托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承诺的重要支点。在定点帮扶永新县曲白乡浆坑村的过程中,中航信托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了实施“党建+贫困户+产业基地”的头瞿J剑投入资金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其中,大力发展黄桃产业,并结合公司业务资源,探索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渠道。扶贫工作中,中航信托与当地政府加强信息沟通共享,强化企地战略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信托业与慈善事业有着天然相亲的基因与图谱,信托制度的独特优势和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能很好地与慈善事业互补,拓宽慈善渠道、汇聚慈善资源、提高慈善效益。2016年9月1日是中国《慈善法》正式实施之日。经报监管部门备案同意,中航信托当天在北京成立了“爱飞客公益慈善集合信托计划”。该计划是中航信托首单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信托,也是国内首单以航空领域为背景的慈善信托。
该慈善信托设计为开放式,根据各个不同的慈善项目以及信托合同的约定,持续认购加入,最低认购资金起点为1元。广东省爱飞客公益基金会成为慈善信托计划的合作公益机构,北京六明律师事务所作为信托监察人,南昌市民政局作为该信托计划的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慈善信托,该信托计划的受托人、监察人、托管人均不收取任何报酬或费用,信托收益全部归于受益人,受益人为该信托项下公益项目的受助者。
该信托计划通过整合爱飞客公益资源,致力于航空科普、航空教学培训、支持教育、精准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领域,并以此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各界加入公益慈善事业。这是公益机构同金融机构联合开展公益慈善项目的一小步,更由此看到了社会合力的强大。
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王萍透露,2017年,民政部还将与银监会联合出台慈善信托的管理办法,鼓励更多的慈善资源进入慈善信托领域,充分发挥慈善信托独立性、灵活性、规范性、高效性的优点,推动对慈善信托,尤其是扶贫济困领域的慈善信托的税收优惠等支持。
“信托公司要扩大公益(慈善)信托规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尚福林称。
信托公司一直都处于中国金融创新的前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信托业的发展动力和优势。尚福林亦表示,信托公司未来还需要提升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构建比较优势,致力于提供门类齐全、功能齐备的信托产品和信托服务,在优势领域巩固领先地位,在特色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理财环境
从财务环境起点论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理财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理财模式。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即将面临的发展环境谨慎认真研究,并运用有针对性的理财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理财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策、金融以及社会等四个方面,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其他三个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其在企业的理财环境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与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主要特征为能效高、能耗低、排放低,是当前非常主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抑制灾难性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人类社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经之路。世界自然基金会也曾提出,想要避免全球气候的灾难性变化,就必须构建起完善的低碳产业结构,因此,低碳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的理财环境也因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很多企业对这种情况的反响却很弱,长此以往,必然会使企业错失很多发展机会,严重时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现阶段企业之所以对低碳经济表现出被动趋势,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低碳经济作为一种较新的经济模式,一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理财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也没有急于发展低碳经济;其二,企业的经营目的是盈利,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是分析投入与产出比,只有能够获得经济利益,企业才会去做,企业现行的经济模式并没有考虑到生态利益,在进行财务决策的过程中,很容易与低碳经济相悖。
二、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1.政策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政府都在以低碳经济为基础,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性工具,如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下达节能减排任务、征收企业碳税、构建碳交易市场、提出资金扶持计划等。
(1)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当前很多西方国家都已经制定出了实际的节能减排目标,如欧盟便制定出了ETS计划,在整个行业范围内都全面覆盖,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求这些行业在2020年以前整改,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减少碳排放量,而且要达到一定标准。我国发改委也在2009年提出了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需要以政府的指令为标准,执行节能减排计划,如果有企业没有达到相应的节能减排标准,国家将会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提升其碳排放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2)征收企业碳税
在这方面,美国很早以前,便提出如果外国产品没有达到美国的碳排放标准,则需要交纳“碳关税”,而且该税收的性质是具有一定惩罚性的;欧盟的所有会员国都需要缴纳碳税,对于一些进口商品,如果其来源地的环境水平不达标,也需要征收碳税。我国政府早在2012年,便开始向相关企业征收碳税,当时为每吨10元,计划在2020年,碳税价格将会上升到每吨40元,而且税率还会随着我国的实际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整,以抑制企业碳排放。
(3)构建碳交易市场
运用定价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式,很多国家都制定出了碳排放配额,这是当前企业中的一种新的资产类型,例如,欧盟将碳排放配额向能源与工业的相关企业中发放,规定其每年的碳排放额度,如果超出额度,企业可以向其他没有超出的企业购买额度。我国也正在讨论制定与之类似的机制,并对碳市场的构建积极参与,如若不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将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碳市场的定价权,还需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行。
2.金融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将一些金融资源倾斜到开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中。例如,英国已经将绿色金融项目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开发项目,其中包含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以及绿色信贷等,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世界各个国家也都在积极开展绿色金融项目,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企业,在未来必然会在未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另外,战略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中来,如果企业不从事低碳经济,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消费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这也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主要体现,低碳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人们的低碳消费方式,这种方式是人们思想价值与心理行为的主要表现,也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自身的心态反应。企业需要以一定地区与时期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价值观为基础,在决策时依托于低碳消费指标,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低碳产品。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也需要重视对低碳商品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影响的措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政策、金融以及社会中的行管资源都更加倾向于低碳经济领域,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也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理财策略,来适应市场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便是当前比较合理的企业理财方式。
绿色财务管理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以全球绿色革命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管理模式,能够统一整个企业中的资源、效益、环境以及盈利,可以在确保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的基础上,让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与当前企业以利润为最高经营目标的管理模式不同,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生态环境因素,要求企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前提下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也与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
虽然绿色财务管理符合当前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但其无论在理论体系方面,还是在操作模式方面,都发展得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构建起健全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构建绿色财务发展体系
当前的经济模式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而低碳经济与其有着很大差异。低碳经济需要企业加大对相关技术的投资,还需要企业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但这样做的后果便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收益。所以,当前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将环保当做是一种社会责任,并没有意识到环保投资在未来为自身带来的收益,环保意识普遍非常被动。但现阶段,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主要趋势,环保问题也已经升华到了企业的战略层面上来,企业只有将财务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才能够获取到经济转型中的有利地位。所以,企业需要将构建低碳社会当成是自身发展的使命,并构建起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还需要运用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待业担负的使命。
2.制定绿色财务管理内容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内容来说,具体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如资金筹措、战略投资、市场运营、利润分配等;其二,管理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在作出财务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对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与能够获得的利益充分考虑。构建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从而在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目标。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投资部分,企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规划,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低碳经济中来,如研发低碳相关技术、发展低碳相关产品等;第二,筹资部分,企业需要争取更多的政策与金融支持,还要将这些支持更多的投入到低碳相关领域中;第三,营运部分,企业需要运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优化等一系列技术,大奥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的低碳发展要求;第四,分配部分,企业需要以低碳收益为基础,将额外收益分配给相应的绿色投资者,这样做也能够为企业未来的低碳经营提供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保障。
3.设计绿色财务评价系统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评价是对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对财务目标进行检验的有效措施,构建有针对性的财务评价系统,能够为企业实现财务目标提供很大支持。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环保行为只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以企业的未来发展为前提,究其根本,便是由于没有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评价制度与公平合理的奖惩措施。很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绿色财会核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衡量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本、资产、负债以及收益;第二,制定绿色年报,运用这种方式,能够表现出企业一段时期内低碳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所得收益;第三,规定低碳财务指标,能够将企业、部门以及每一个员工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分别衡量出来,为奖惩制度的实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理财环境,进而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以及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此为依托,充分分析在低碳经济在政策、金融以及社会等方面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健全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等.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03:109―119+108.
[2]郭福春,潘锡泉.金融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以银行业为例[J].浙江学刊,2011,05:189―195.
篇10
[关键词] 财富存量;国民财富;可持续发展;核算;方法;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2
[中图分类号] F22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61- 03
1 国民财富的定义
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帕瑟・达斯古柏塔(Parthas Dasgupta)教授认为,如果在任意一个时间点,社会福利不下降的话,发展的道路是可持续的。这样的阐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代际公平内涵,即在谋求当代福利提高的同时,也不应损害未来人们谋求这种福利的能力。当前的国民财富存量被认为是未来消费的现值,也是未来社会福利实现的基础。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就是创造、保持和管理财富的过程。这样可持续发展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就明确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财富存量不减少,即要求当期的财富流量不能为负,在特定阶段,一国可持续发展应表现为其国家财富的非负增长。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环境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财富不应仅限于经济学的经济资产,应全面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会方面。因此,世界银行有关专家认为,国家财富应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总和[1]。
国家财富隐含着这样的认识:发展的能力体现在不同层面上,自然禀赋的优劣,经济过程产出能力的高低,社会成员拥有知识的多少,社会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都会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这种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提供了可能。既然发展的持续性体现为机会和能力,财富是衡量能力的基础,那么,如果能够找到适当的手段或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体现不同性质的财富加总到一起,并通过观测其财富总量的变化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进程。
1995年6月,世界银行环境部发表《监测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首次提出国家财富的概念,并对测度方法作了探讨,给出了世界各国国家财富的初步测度结果。此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既为它的测度结果,更为国家财富这一全新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后来,世界银行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指标与环境评价小组继续开展研究,于1997年6月发表了第二份研究报告《财富测度的扩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2005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其中对千年评估项目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该项目是对2000年世界125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进行估算,从中发现财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2010年,世界银行对2005年世界152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进行了估算,并发表了工作报告《财富的变化:在新千年的可持续发展测度》。两份工作报告的颁布标志着国民财富核算已经由理论探讨进入到具体实践,而且随着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国民财富核算的影响也在日渐扩大。
2 国民财富核算的步骤与方法
国民财富核算的基本步骤是先对生产资本、自然资本进行估算,然后取得国外净资产数据,通过预测未来消费值的方式估算出总财富。总财富与前3种资本之和的差值即为无形资本的价值。
(1)总财富(Nation Wealth)是按未来25年可持续性消费的净现值来计算的,贴现率取4%。其中基期的初始消费水平取近5年的消费平均水平,例如针对2005年国民财富核算,可取2003-2007年的消费平均值。
(2)生产资本(Produced Capital),又被称为产品资本或人造资本,是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城市土地(包括基础设施)的总和。设备、机械与建筑物的价值以永续盘存法进行评估,假设生产资本的服务寿命为20年,折旧方式为几何递减,在不同的国家取统一的折旧率5%。对于城市土地并不认为它是自然资源,所以在国民财富核算中,也将其视为生产资本。城市土地的价值以实物资本价值的固定比例(24%)进行赋值。
(3)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环境遗产。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阶段的国民财富核算中,对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计算,都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有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即都是基于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并不在核算的范围之内。自然资本的价值一般是通过将各种资源在其使用年限内的“经济租金”贴现并加总的方式来估价的。
(4)国外净资产(Net Foreign Assets)是2005年国民核算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它与其他资本形式组成了国民财富。国外净资产计算方法为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使用的是由Lane 和Milesi Ferretti 开发的External Wealth of Nations Mark II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5)无形资本(Intangible Capital)包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本是指维系社会存在、运作与发展的制度关系、组织规范和信息结构等无形财富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银行专家对无形资本测度的基本思路是:如果将国民经济的产出或收入看作是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产物,那么剔除与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和国外净资产相匹配的份额,剩余的就是核算期期末无形资本的存量价值。严格来讲这一结果应该被称为“无形资本剩余”,因为其中不仅仅包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还包括在国民财富中不属于前面那些部分的所有内容,比如海洋资源的价值。
3 对国民财富核算的评价
3.1 国民财富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有益创新
(1)基于存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国民财富核算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存量,认为财富存量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来源,并试图通过核算的结果来说明财富存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往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研究比如绿色GDP、SEEA等大都集中于流量核算,相比之下国民财富核算基于存量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与独特性。基于流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是有优势的,其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因此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经济成果、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这三者的测度方法研究已经很成熟,所以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测度以流量测度为主。但是基于存量的国民财富核算需要考虑的问题则要宽泛得多,除了以上三者之处,还需要考虑社会、人力资源等方面,因此它能够提供的信息也更多。
(2)扩展了财富的概念。国民财富核算将财富分成4部分,其中的无形资本、生产资本是传统核算的重点,但是它首次将自然资本作为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核算结果显示,在部分国家,自然资本是国民财富最重要的构成。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环境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国民财富核算扩展了财富的概念,不再仅限于经济学的经济资产,而且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会方面。
(3)将资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概念引入可持续发展规划。引发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然资本,尤其是可耗竭资源的稀缺性。此时,将经济发展看作是资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概念就非常有用了,国民财富中某些资产(主要是自然资本)是可耗竭的,只能通过资源租金的投资转化为其他的生产资产或人力资本。其他资产是可以再生的,能够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最优的投资边际回报为投资提供了依据。这一概念对于资源依赖型国家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简单地减少自然资源开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会使国家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但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实施有效管理,增加生产资产的投资,以及紧密结合其他投资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构建,促进社会资本的成长,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公共政策对保护资源存量和财富存量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也是重要的国民财富政策建议之一。
3.2 国民财富核算的几点不足
(1)国民财富核算属于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国民财富核算的结果是4种资本形式的简单叠加,这也就说明它是认可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它属于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强与弱两种相对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自然资本是否可以被替代。弱可持续性范式认为是可以实现替代的,而强可持续性范式则反对替代。国民财富的政策建议非常明确,财富存量不能减少,但是对于财富结构的问题却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其认可资本之间的完全替代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在消耗自然资本的同时,只要增加足够的人造资本或无形资本,仍然可以维持财富总量不减少。所以,国民财富核算基于弱可持续性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存在先天缺陷的,这种缺陷限制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其在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上较为模糊。
(2)国民财富核算没有对无形资本进行有效的测算。国民财富核算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突出了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财富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无形资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核算方法,仅仅是将总财富价值减去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之后的差值作为无形资本价值的做法是很粗糙的。对于各个国家人均无形资本的巨大差异,世界银行也没有能够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世界银行在计算无形资本的形式上,也容易让人引起误解:在生产资本与自然资本固定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总财富的价值来提升无形资本?而总财富又是根据可持续性消费能力来计算的,这就是说增加消费就能够增加总财富,继而增加无形资本的价值?无形资本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在未来世界银行无法解决对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核算方法问题,国民财富核算对于无形资本的创新就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创新而已。
(3)国民财富核算对金融资产核算重视不足。金融资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按照目前国民财富对于资本的分类,却很难将其归为生产资本或者是其他资本形式之中。SNA(2008)的改革对于金融资产核算尤为重视,进一步完善核算方法,力图更全面地反映金融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而国民财富核算却未将其完全纳入核算范围,这显然使人们对其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在2005年的财富核算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指标即国外净资产,主要就是针对金融资产的价值规模。可以说这一指标的出现是对之前财富核算忽视金融核算的一个改进与修正,但是这个指标仅仅是一个国内外金融活动的平衡项,是否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规模,存在较大的疑问。
(4)国民财富核算并没有提出有效明确的增加财富的建议。进行国民财富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财富、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其最终目的是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效、合适的政策增加国民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显然,目前的国民财富核算并没有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方案,换句话说就是国民财富核算还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什么。如果说国民财富越多,我们所拥有的国民福利就越多,那我们只需要增加财富就可以了。而在目前的财富的计算方法下,国民财富等于持续的消费,因此我们只需要增加消费就可以增加国民财富[3]。这种逻辑显然是一种悖论,而国民财富另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增加对无形资本的投资,但是在部分欠发达国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将经济成果投入到无形资本中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总之,现阶段对于国民财富并没有提出足够的、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政策建议,这也会影响到它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政策[M].蒋洪强,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 上一篇:高中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 下一篇:班主任学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