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1

关键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绩效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单个企业的独立经营很难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Ageron等指出,企业实践者和学者都非常重视供应链管理。同时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往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社会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已不再适应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在企业层面可持续发展议题刚提出时主要关注环境问题,而随着社会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Elkington首次提出企业要履行经济、社会、环境(TBL)三方面的责任。Bansal也指出企业的可持续性被定义在很多方面,一个最具可能性的解释是“通过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去创造有弹性的组织”。Hassini等定义企业的可持续性是能够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收益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企业三重底线责任的影响下,对供应链管理绩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供应链管理不能仅以经济绩效为目标,同时需要兼顾社会与环境绩效,要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管理。Ashby指出越来越多的整合可持续性与供应链管理证明,正在演变出一个二者相互作用的领域。以很多学者将可持续性引入供应链管理中。Carter和Rogers指出,可持续供应链就是整合社会、环境与经济问题在传统的供应链中。Seuring和Muller也指出,与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经济与财务绩效不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延伸经济维度去整合环境与社会目标,最终实现TBL。同时该二人又指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到消费者与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上各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目标去合作管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PaymanAhi和CorySearcy在总结前人对企业可持续、绿色供应链以及可持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主要的组织间企业系统去考虑通过自愿整合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去创造供应链协调,旨在更有效率和有效力的管理与产品或服务的采购、生产和配送有关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目的是在短期和长期内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高利润率、竞争力和组织的弹性”。

本文主要是基于TBL理论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分为三个维度,对各维度下可持续供应链绩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二、可持续供应链经济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目标是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响应能力,以实现利润的增长。无论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还是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曹裕等在对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将可持续供应链经济绩效分为财务绩效、流程优化、客户价值、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评价可持续供应链经济绩效效果。MohammadHussain等构建可持续供应链方案评价指标模型时,在总结相关文献基础上将经济维度的使能指标分为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合作伙伴的合作、信息共享、技术管理、应用安全标准、消费者压力八个方面进行了研究。EmilieChardine-Baumann等对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时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财务绩效、产品/服务质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MajidAzadi等在可持续供应链背景下对供应商效力和效率进行评价时将选择供应商的经济方面标准分为成本/价格、质量、技术能力、组织和管理、生产设施和能力、财务能力、可靠性、灵活性、运货成本、运货数量10个方面进行了研究。Kleindorfer等指出可持续供应链的经济维度主要是指主要侧重于产生并保持长期的利润。Molina-Azorind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成员的可持续性企业实践对所有现有成员的利润存在着正向影响。Han等研究表明,企业进行可持续的企业实践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会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三、可持续供应链环境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Linton等研究指出研究供应链中的环境问题将会呈现增长态势。可持续供应链环境绩效要求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循环的增长模式。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绩效经常与闭环供应链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联系在一起。武春友、朱庆华等在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时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主要作用。并指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可持续发展。Srivastava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整合环境因素,其中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的来源与选择、生产流程、向消费者递交最终产品和产品生命周期后的管理。徐家旺等指出闭环供应链是将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供应链系统,即为闭环供应链,它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包含了产品回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支援的逆向物流。姚卫新定义闭环供应链为将商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又将消费者退回的商品运送到生产地,因此形成一个封闭的物品供应链。

Hassini指出可持续性的环境维度就是努力最小化供应链运作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曹裕等用六个指标对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分别为能源资源利用率、产品回收利用率、万元产值三废排放量、节能减排投入、绿色GDP效率、环境投资利润率。Romiguer和Alexandre指出关于环境与生态方面的可持续性实践最重要的七个方面,分别为减少废物和尾气排放、应用节能产品和服务、使用可再生和可持续的能源、最大化的应用可重复利用的零部件和原料、测量和评估企业生态系统的作用、应用标准来评估可持续性的绩效、遍布组织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文化。Melnyk和Pagell等研究表明,企业环保型活动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

四、可持续供应链社会责任绩效相关文献综述

经济和环境两个维度被认为是TBL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而第三个维度社会责任却经常被忽视。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很多研究表明在经济、环境、社会责任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正向影响的。Seuring和Muller认为政府、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是驱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因素。Gopalakrishnan等认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社会维度指的就是使与供应链运营有关的相关利益群体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其中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受供应链运营影响的相关利益者。Che-FuHsueh提出了以一个两级规划模型来决定企业社会责任和补偿所有供应链部门的最优绩效水平,使供应链总利润达到最大。检验结果表明,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水平,而且通过恰当的合作能够提高供应链上每个个体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陈远高在系统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公共政策强制力、社会公众压力、市场竞争驱动力、需求拉动力以及供应链内部约束力的五力集成的供应链社会责任动力模型。曹裕等用八个指标对可持续供应链社会责任绩效进行了评价,分别为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顾客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合作伙伴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公益社业的责任。

五、结论

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 可持续发展 制造企业

21世纪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等的威胁。这迫使人们更加地重视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客户,保证产品从物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一 X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X公司以“预防为综合治理”为原则,致力于强化管理和科技创新,用负责任的健康安全环境行为造福员工,回报股东,加强社会环保,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司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X公司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其在采购、设计、生产、营销、回收的过程中均没有实现绿色化,所采用的环境保护策略只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九牛一毛。

1.X公司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故X公司对绿色管理的意识淡薄。公司的环保意识仅仅停留在废料充分利用、废物回收、废水零排放的层面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钢管的材料采购、流程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中同样需要进行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共享不够

众所周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联合计划和共享信息以实现协同运作的效益,但是格洛斯公司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X公司还没有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化,电子商务程度也比较低;其次,X公司还处于单枪匹马作战阶段,没有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结合起来,故未能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信息共享不容乐观。

3.传统供应链模式造成的不足

绿色供应链强调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等各个环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有效集成,这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

二 X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分析企业的运营环境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必须先分析公司的运营环境,即根据企业的产品特征、生产工艺特征、上下游企业关系特征选择企业的发展模式。

产品特征方面,X公司产品复杂性相对较小、生产批量较大、对库存要求较高,并且存在大量不同类别的原料、半成品和燃料同时进入生产过程的情况,这些物质的化学特性、物理特性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伴有大量的能耗。因此,实施的重点应放在仓储、物流管理及资源的再回收与再利用上。

生产工艺特征方面,X公司的生产流程复杂,各个生产单元相互联系,而且其固定资产数量多且昂贵,进行供应链的改革相对缓慢。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发展循环型的绿色工业体系上,力争从生产工艺的源头和过程中阻止污染物的产生。X公司的设备多、占地大,涉及核电、火电、石油、石化、煤化工等能源装备领域,产生大量的废物、废液、废气和热量,因此应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融入到生产工艺的过程中,提高并推广绿色钢管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在能源回收和废物利用方面加强与相关企业和地方社区的合作。

2.合理选择供应商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协作,企业必须慎重选择其合作伙伴。通常国外领先企业会根据自身要求和环境法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供应商在这些指标方面的数据并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最终为选择供应商提供科学依据。选好供应商后,企业还应思考如何与供应商构建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绝不是监督和评估供应商,应是指导和支持供应商,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

3.构建绿色评价体系。

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是指在原有供应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和资源指标,对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从经济效益、顾客服务、业务流程、绿色环保、信息共享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绿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体系

许多时候企业总是因为退货、换货蒙受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减少废物,使产品再次利用,以及如何有效管理退货,以减少企业损失,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体系。

5.企业自身的管理

第一,企业高层应提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参与。应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企业内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各级部门有专门负责人,以便形成从上而下的管理网络。

第二,打造节能环保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

第三,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合理系统地治理污染,并且实施目标管理,构建并贯彻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

第四,切实贯彻ISO 14001体系标准。从物资的采购,到生产、入库、运输全过程控制污染,努力减轻个环节的环境负荷。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绿色供应链管理能为X公司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而非障碍,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来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满足当前和今后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二来企业通过减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

三 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环境管理的难度和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同时也是我国企业应对未来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同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更易达到环保标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孙大涌.先进制造技术(第一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张炎亮、何桢、李亚东.现代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功能模型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篇3

西门子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分析

欧洲西门子集团是大型跨国集团,业务范围涉及能源、电子电气、通信技术、医疗设备等。2010年集团实现销售额760亿欧元,盈利41亿欧元,全球员工有40.5万。

西门子每年在全球采购130多个大类货物,价值400多亿欧元,超过年销售额的一半。其中约230亿欧元用于采购同工业、能源和医疗技术这三个事业部生产相关“直接产品”,即半成品和和零部件。170亿欧元用于采购集团通用产品,其中信息产品和市场营销产品等“间接产品”采购额为100亿欧元。2008年之前,西门子的供应链是垂直型的,各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供应链。

2008年4月,西门子制定了供应链管理倡议。当年11月,董事会专门设立了负责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服务事务的董事一职,由Babara Kux担任。供应链董事下设管理团队,共有100多名员工,其中的高管包括集团三个事业部的采购总经理、工业财务总监、中国区总裁和英国区总裁。供应链管理团队分为财务、直接材料采购、间接材料采购、战略和计划以及全球价值采购等几个部门。供应链管理团队是集团最高采购决策机构,已成为集团新战略的运营核心之一。西门子供应链管理的口号是更快、更好、更具创新和更环保。

事实上,西门子没有实行完全统一的集中化的采购。集团制定了供应链管理“60—25—20”战略。具体为:

2010年底前全部采购的60%实行统一采购,剩下的各事业部门仍有采购权力,但集团内部形成了集约化供应链管理网络,各采购部门相互协作。中期来看,在新兴市场的采购比例要从目前的20%提高到25%。供应商数量要减少20%。

2009年3月,西门子开始实行供应链瘦身计划,消减了20%的供应商,即74000家企业。集团认为,供应商应该更紧密地、更早地同西门子的产品开发相结合。集团实施供应链管理后针对间接产品的采购实行了集中采购,集中的订单压低了采购成本。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实行供应链管理后西门子采购成本至少降低了5%。

西门子的供应链中有1000家左右的大供应商,他们背后有自己的供应链。这些大供应商可以看作西门子供应链的分链条,因为他们背后又有着自己的供应链。西门子认为,选择分链条要精益求精。当今的竞争已不再是供应商A和供应商B的竞争,而是供应链A和供应链B的竞争。

西门子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中十分重视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西门子在新兴国家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30%,但在新兴国家的采购额只占全部采购额的20%。为了降低成本而增强竞争力,西门子将加大在这些国家的采购力度。中国在此备受西门子青睐,这也是为什么在供应链管理团队意吸收中国区总裁的原因。举个例子。西门子将为中国高铁建造100组列车,其中西门子自己的供货额仅为7.5亿欧元,而中方两家合作车辆厂的供货额将达30亿欧元。

西门子的供应链管理还重视环保内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集团计划到2012年底前投资1亿欧元打造绿色生产。今明两年内西门子将派环境专家检查供应商的环保情况,目标是使供应链每年节能1.7亿欧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2010年西门子开发出一套“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教程,所有采购经理必须接受该教材培训。当年西门子的主供应商中有953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力自我评估。以中国为例,西门子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为中国供应商举办了首届可持续发展交流会。西门子还为供应商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并经常检查其遵守程度。

给中国供应链管理型外贸企业的启示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不可能永远依靠人口红利走低劳动力成本之路。况且中国大陆面临的外贸环境日趋不容乐观,针对中国“双反”案件不断增多,而且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要提升产业结构,努力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两个高端,即研发和销售。中国要努力发展和促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型企业。21世纪的竞争可能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在的趋势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间正在加快战略联盟的步伐。

大企业要努力优化自己的供应链

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大企业已经有实力进行全球采购。我们的企业要培养世界眼光,不能仅满足于接单—生产—出口模式。从前的“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是当时条件下合适的模式,但只能带来价值链最低的部分,已不能满足外贸企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大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采购、供应商选择、运输配送乃至国外销售商选择等供应链环节的研究,努力整合资源。邮政、铁路、航空等具有天然优势的大型运输企业要努力依托自身优势,建设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服务部门或子公司,成为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中小企业要努力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中

对于中小企业,受自身实力所限,最现实的做法应该是找准市场定位,成为本土大企业或者外国企业的供应链中的一环。争取获得长期稳定的合同,从而确保企业获得规划未来发展的基础。

要下大力气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4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C931;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3―0071―08

Abstract:Nowadays, the competition of supply chain has replaced the brand 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exact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and the conformity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guideline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causal ambiguity and historical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 pose certain obstacles in practical level. To realiz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e have to launch cogovernance standards which exert risk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ustainable supply chain;risk assessment;evaluation index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的最大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2005)[1],企业的管理注意力应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特别又是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频频出现,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从三重底线(Elkington・J,1998)角度来看,企业应从供应链内外部整合功能向可持续供应链发展,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发展。

1970年代学者们对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就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问题具有片面性,直到2002年对SCM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上”链或“下”链,或者从SCM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研究[3]。进入21世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学者对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4]。Julien Levis指出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在其供应链视角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以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在供应链视角内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其战略采购与管理的重要内容。CheFu Hsueh 和 MeiShang Chang 研究了由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具有 CSR 的网状供应链,提出了一个竞争战略,即生产商之间基于CSR的协作模式[5]。Lewis,B.M等研究了全球供应链中确保CSR行为的安全措施以及如何管理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行为规则[6]。Sawik・T等认为供应链中的采购商在实施采购计划时应确保其供应商就劳工和环境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7]。Kytle和Ruggie认为,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供应链风险产生于企业的自利,或其它组织的行为不确定性。Panayiotou等建立了社会责任指标拓展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分析。Vallaster等指出,企业应将关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战略管理中。Hallikas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下的供应链风险评估进行半定量化研究。Pater提出了利用评分方法去建立社会责任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陈英女士提出:作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供应链,每个企业都得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只有所有供应链相关方都负责任,才可以建立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陶菁、顾庆良研究了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出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驱动力。毛太田,周丹从采购、库存、配送、销售和售后5个风险视角构建了社会责任下零售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对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评价[8]。雷勋平从供应风险、需求风险、物流风险等7个方面构建了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9]。郭毅,丰乐明利用logit和probit二元选择模型探讨了企业规模、资本结构与供应链社会责任风险的关系。贾敬全认为,由于社会责任履行不当会给公司带来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等,进而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颜波,石平提出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内外部的不确定性[10]。张秀敏,杨连星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 认为解决供应链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供应源问题[11]。龙静从供应的集中度,供应商的可见性,设计信息的可替代性,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等社会责任方面识别供应链脆弱性去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风险[1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3期许 建,田 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以汽车行业为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供应商问题的研究、供应链风险类型的研究、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13]本文在界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内涵基础上,利用相关理论,探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基于实证调研和统计分析法构建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等角度探讨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本文融合了企业社会责任[14]、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价等元素,为可持续供应链上社会责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供应链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风险。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笔者认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风险,即由于企业不承担或不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在特定客观条件下,由风险因素引起社会事件的发生,导致影响企业品牌的声誉、员工的士气和道德凝聚力、消费者的认同力,影响供应链可持续整体安全运行,造成供应链条上整体成本增加、供应链效率下降和无法达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预定目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企业承受的社会责任压力不断加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为了确保企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方面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二 相关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其主要内容是差不多的。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渠道把产品送到需求者手中的将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直到直接客户和间接客户连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15]。SCM就是对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直间接客户的整条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控制、协调和反馈的一种供应链中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SCM 作为一种集成创新的理念思想,指导供应链参与者在目标和行为统一的基础上,将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供应链资源和能力,以致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稳定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至今为止,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高科技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在变化[16]。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承担对员工、合作伙伴、债权人、消费者、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和弱势群体等方面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又是近年来,社会责任风险不断在供应链上涌现[17],例如,2012年新闻媒体所披露的针对肯德基的“问题鸡肉”事件,2013年中国石化“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哈药集团“销售假冒保健品”事件,给肯德基、中国石化和哈药集团公司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其原因都与公司未对其供应链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或企业内部管理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有利于提高员工道德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18]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注重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间资源的整合与能力的形成,我们就不能只单单关心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还应采取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沟通与合作等方式,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遵守社会责任,使各企业间合作风险减少到零[19]。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仅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而是系统地整体地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追求三重底线的最大化平衡[20]。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SCM,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体现,是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三重底线,在每个环节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供应链[21],并有效管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所进行的管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是在付磊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付磊主要是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目标、集成创新和内容上进行探讨。笔者主要是从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的角度去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对象、目标、技术与付磊提出的有所不同。笔者最大的创新是在社会责任下对可持续供应链在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和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利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去探讨如何降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风险和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本文主要采取对企业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并参考调查数据信息确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1.调查对象的选择与问卷设计

由于调查的问题涉及到供应链企业多方面情况,所以调查对象主要选定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广汽本田等企业中从事供应链业务活动(如采购、物流、销售、品质和环保等)的相关人员、中、高层管理者和供应链专家。本文问卷设计以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为目标,针对不同指标层获取两两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信息,以便构建对比矩阵进行层次分析。问卷发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与专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专家填写问卷并对问卷中列出的指标进行删减或补充;一种是直接到企业进行调查,现场回收问卷;另一种是邮寄给被调查的企业和供应链专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2份,回收率为81.3%,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06份,有效问卷率为70.7%。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原始数据,由此建立判断矩阵,分别计算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及其相应特征向量,随后计算CI值,将计算结果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106份问卷有95份通过了检验。

2.选取指标的主要控制措施

为了达到构建一套合理、全面、系统、科学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本文调查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

(1)填写问卷对象的控制。由于调查的专业性较强,这就要求调查对象必须是对企业供应链业务十分熟悉的人员或是物流方面专家,以此来提高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本研究调查中93%的受访者在目前企业服务了3年以上,非常熟悉企业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调查过程的控制。本研究调查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多数企业人员都很繁忙,对于工作繁忙的企业工作者我们是主动上门去调查,现场完成调查工作;对于供应链专家我们主要是采取邮寄的方式,以保证专家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填写问卷。

3.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供应链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在利润的驱使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等,严重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权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22]。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实际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从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和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在广泛搜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风险评价测量题项的基础上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1)企业内部责任风险。企业内部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资源配置等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生产能力与生产事故导致的生产风险,由于研发技术的先进性、模仿性、产品周期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由于物流基础设施与成本产生的物流风险,由于人才储备等原因产生的人力资源风险。

(2)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

(3)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间在运行操作过程中独立决策、道德准则、文化差异、利益分配不一致等不同而导致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加。主要包括供应风险、信息风险、文化风险、利益风险。(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在我国,汽车制造业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2100万辆,早已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汽车企业的产值比较高,涉及面比较广,产业链条比较长,所以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是企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包括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交付的全部过程,是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之一,是典型的全球供应链竞争。它是以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和下游汽车销售企业等一系列企业的协同作业。主要是以整车制造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中间生产到最终产品制成,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形成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零售商,最后到客户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可持续供应链网络结构,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具有代表性。

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广汽本田等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和度量,对其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进行研究,对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这几家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系列轿车、商务车和越野车,在汽车行业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因此,选取的这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基本能代表我国汽车制造业整体供应链风险状况,通过评价与分析这几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供应链风险,可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供应链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决策参考。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广汽本田汽车制造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邀请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专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许群芳等)和高等院校供应链风险研究人员(董坚峰等)等11人组成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专家小组。获取数据方式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网络在线调查和问卷邮寄等方式获得表1中各个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相关数据,运用的是SPSS17统计分析软件,通过AHP分析法获得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各级指标的权重,模糊评价法获得各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再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与总体得分。

2.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笔者采用SPSS17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可靠性检验。用一致性指标Cronbach’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如果因子的Cronbach’值超过0.7,表示具有较好信度,0.5~0.7,被认为可靠性一般。通过检验,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变量的信度分别为0.736、0.752、0.689,除了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少于0.7外,其它的均大于0.7。第二步,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检验量表的效度。笔者用巴特立球体检验并观察,结果显示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857、0.839、0.764,均超过0.7

马庆国(2002)认为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可判断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0.8-0.9,很适合;0.7-0.8,适合;0.6-0.7,不太适合;0.5-0.6,很勉强;0.5以下,不适合。。说明所调查的问卷是有效的、可信的。

3.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计算

表1所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否。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用模糊评价法确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的评价等级与分数。

(1)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限于篇幅的要求,具体计算过程略。

邀请多位专家分别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逐层进行成对比较,直到各位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得到各位专家的均值判断矩阵:

(五)风险值测定模式

核心企业选择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的风险价值是由风险程度决定的。因此,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上企业合作时要了解风险价值,首先就要对合作企业的风险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性供应链。因为风险是由于决策实施的结果对有关社会责任存在各种可能性而派生的,所以在评价风险度时,就要把各种可能都考虑进去,其办法就是利用权重来评价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的步骤如下:(1)权重的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能够算出来(上文中已阐述);(2)指标的综合得分。指标的得分通过模糊评价集能够算出来(上文中已阐述);(3)计算指标的平均期望值。由于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存在着多项指标,各项指标的权重不一样,评价风险度时先要把平均期望值算出来,平均期望值E-:E-=∑ni=1XiPi;(4)用标准差来判断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的大小。风险度的大小通常用各种指标值与平均期望值之间的标准差δ来评价,公式为δ=∑ni=1(Xi-E-)2Pi,A企业标准差小于B企业标准差,则认为A企业的风险小,但是得有个前提,那就是A企业平均期望值同时要大于或等于B企业平均期望值,如果A企业平均期望值小于B企业,我们就得用标准差系数来评价风险度大小;(5)计算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又称为标准离差率δ/,计算公式为δ/=δE-×100%,标准差系数小,就认为风险度小。

(六)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值计算

利用4.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公式计算三家汽车制造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利用表4中的数据,再根据(五)风险值测定模式计算三家企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标准差系数,计算结果如下:

(七)基于社会责任的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从3家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差系数来看,均处于低风险状态,表明汽车制造业企业可持续供应链总体上来说运行状况良好,与汽车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在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是很低的。但是上述3家企业上海大众的标准差系数最小,说明上海大众的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最小,与它合作更值得信任。

三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一种更为合理、客观、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打分,运用风险测定法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从而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较为有效地对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进而有助于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的评价,根据风险度的大小可以给合作企业设计红、黄、绿三种颜色( 红色:高风险的合作企业; 黄色:中风险的合作企业; 绿色:低风险的合作企业)。进而对红、黄、绿合作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必须注意,对合作企业的分类是动态的,要根据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调整等次。

红色合作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直接与这些企业对话,持续监督和改进表现或放弃与这些企业的合作;

黄色合作企业:积极地介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比如:对每个合作企业应该经常要求报告社会责任绩效;

绿色合作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订购单等限制性条款要求履行,不必积极沟通。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及其管理是一个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要过程。为了使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正帮助到供应链上企业,切实可行地对可持续供应链上企业进行风险度评价。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完善:一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数据搜集与积累,即如何建立企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定性成分和不确定因子,再加上不同行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的影响指标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所以要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以便在不同行业中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性;三是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强调的是社会责任绩效,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又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真正对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将是学术界今后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2005.

[2] Punit Arora, Ravi Dharwadkar. Corporate C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ttainment discrepancy and organization slack[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 19(2):136-152.

[3] 葛永盛,黄婷婷.基于风险与收益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24.

[4] Francesco Ciliberti, Job de Haan. CSR code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in supply chains:four case studies[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19(8):885-894.

[5] CheFu Hsueh, MeiShang Chang.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J]. Eur J Opl Res,2008,190(2):116-129.

[6] Lewis,B.M.,et al.Managing inventor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facing portofentry disruption risks[J].Transportation Science, 2013,47(2):162-180.

[7] Sawik,T.Joint supplier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of customer orders under disruption risks:Single vs.dual sourcing[J].Omega, 2014,(43):83-95.

[8] 毛太田,周丹.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85-87.

[9] 雷勋平. 我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研究-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分析[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1):1-8.

[10]颜波,石平. 物联网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J].管理工程学报,2014,(3):196-201.

[11]张秀敏,杨连星.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评估方法探析[J].管理现代化,2014,(3):58-62.

[12]龙静,张以彬. 制造供应链风险的虚拟应急管理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4,(8):36-38.

[13]朱正威,李文君,赵欣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

[14]陈文捷.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6):96-100.

[15]陈俊杰. 供应链视觉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J]. 商业会计,2014,(16):50-52.

[16]刁宇凡.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视阈[J].管理世界,2013,(7):180-181.

[17]田虹,袁海霞. 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何时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更重要影响消费者归因的边界条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3,(3):101-108.

[18]楼裕胜.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集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1-25.

[19]梁佑山,倪得兵.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双渠道竞争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453-459.

[20]Stefan Seuring, Martin Muller.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1699-1710.

篇5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电子行业;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组织先后出台各种保护环境的政策与法规,旨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以欧盟的WEEE和ROHS指令最具有代表性。欧盟的环保指令内容甚是广泛,对中国电子产业影响很大,已经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电子行业寻求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我国电子企业供应链的绿色度势在必行。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于造纸业来说侧重于生产环节上的生产技术改进,而对于电子行业来说侧重点却是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处理环节。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电子企业只重视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处理大多数企业要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施,要么直接放任不管,对资源和能源来说都是一种严重浪费。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增大,电子需求也逐渐增加,进而造成了大量的电子垃圾,日益成为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重负担,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电子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进行建模,为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具体措施。

2 理论综述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国际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中被提出,各个机构与学者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也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国外相关综述研究文献数量很少[1], 国内相关综述研究也尚不多见[2]。Narasimhan等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方针、采取的行动以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的设定,所形成的各种关系是应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有关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分发、利用、再利用以及处置方面的环境问题[3]。我国学者但斌和刘飞等人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以及资源的高效配置的现代管理模式,它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生产加工厂、销售商和客户,其最终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中转、利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程度最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4]。朱庆华教授着重强调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考虑环境绩效优劣,实现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可持续发展[5]。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汪应洛和王能民教授参照了以往学者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构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包括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4个方面[6]。

2.2 系统动力学

1956年,系统动力学理论由MIT的Forrester创立[7]。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新兴学科,它主要从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入手来进行建模,分析系统结构、行为和功能的内在关系,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型的模型,它与其他模型方法不同,对参数的要求不高,也不一定要求精确的数据,而着重研究系统结构及动态行为,这对于复杂系统尤为适合。目前,国内外用系统动力学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提出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3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

的构建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生命周期[8]中提到绿色生命周期一共包括4个环节,分别是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以及绿色回收。在电子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生命周期中也同样包括了这4个环节,不同的是绿色回收环节在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尤为重要,废旧电子产品的可回收价值较高,市场经济份额较高,并且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可以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子行业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一般供应链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废旧产品回收商企业节点。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闭环结构中,供应商负责提供绿色生产原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制造商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保证原料使用率和能源利用率,通过绿色销售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最终经过消费者使用后,产品失去原本使用价值,通过回收商的回收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开始绿色再制造环节,废旧产品中的可重新利用部分可以再次进入原料供应商[9]。

现实中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很复杂,包括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全都考虑在内,会使模型无法有效运行,也失去了仿真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模型建立进行一定的假设,本文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模型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假设该系统中只有一种电子产品生产;②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充足,即不考虑物料库存的情况;③假设原材料供应商中供应的原材料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④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均采用安全库存管理模式;⑤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企业的物流能力是充足的,即不考虑物流能力缺乏的问题;⑥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问题处理与决策能力不受限制,都能及时收到并完成相关业务处理。

经济与管理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影响因素众多,构建模型之前首先必须对模型进行相关因素的筛选。此次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建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影响企业的绿色形象的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及企业绿色形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经过筛选可以按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变量的选取及分类。确定好了系统边界之后,就可以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因此本文所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SD流图如图1所示。

4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政策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对于电子行业来说,不仅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并增加企业电子产品的销售额,而且对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品牌竞争力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针对上文的数据分析与仿真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应对策,一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约束分析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并完善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来分析如何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4.1 从企业外部环境约束来分析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由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及相关仿真分析,可以得出电子企业是否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大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政策法规及绿色标准的约束。因此,一方面我国需要积极制定颁布实施相应的环保法规,完善法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将外部的环境问题及压力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绩效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绿色标准的完善是我国电子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措施。在我国,绿色标准的完善可以主要从以下几种标准进行参考制定并完善: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10]。政府的绿色标准可以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起到外部约束作用,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才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真正起到实际的控制与约束作用。

4.2 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来分析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电子企业目前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国际环境上的绿色壁垒也日趋形成,但是短期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并不能带来较大的成效,相反可能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成本压力。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绿色产品越来越重要,企业有必要意识到开发环保友好产品、绿色生产直至绿色回收的重要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了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需要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将从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回收各个阶段分别提出相应对策。

4.2.1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贯穿于产品生命运作周期的全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运用到的资源及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本文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可得出在实施绿色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①尽量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绿色度较高的原材料。②鼓励“拆卸、组合和循环设计”。③秉持 “系统观念”。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不能只停留在设计这个层面上,应该跳出这个层面,置身于“产品——人——环境”等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在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尽量多采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绿色设计。

4.2.2 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要求在产品设计阶段选用绿色原材料,绿色原材料主要是指对环境污染小以及可再利用性高的材料。原材料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除了具备在生产制造中能够发挥良好功效的同时,也需使产品报废后仍能够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回收处理,达到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目标。绿色采购可以采取与供应商合作的战略,为保证与供应商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供应商选择中,可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估。对供应商的系统评估可通过供应及时性、合格率以及供应原材料的绿色率等因素对其进行考察。

4.2.3 绿色生产

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影响企业绿色形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绿色率,也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率及回收的废旧电子产品的再利用再制造率。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绿色率与选择的供应商的绿色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中要充分考虑供应商的绿色形象。另外,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再制造率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绿色形象。供应商供应绿色原材料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再制造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绿色回收处理阶段也必不可少。

4.2.4 绿色回收

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报废处理阶段时,需要对其进行绿色回收及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环境存在污染的潜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再循环资源回收利用的高价值性。比如,生产一台计算机大概需要700 多种化学原料,这其中50%以上对人体是有害的。而1t电子板卡中含有大约1磅黄金、286磅铜、65磅铅、90磅铁等,只要通过合适的设备以及恰当的处理工艺,就可以将这些资源经济环保地利用起来。

5 结语

纵观电子行业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可以看出绿色回收在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电子企业,尤其是电子制造业就更应该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融入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绿化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环境效益,也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进而扩大企业的产品市场并节约成本,从而使企业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精髓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也是理性的经济体,在自身的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讨论社会问题与环保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说追求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对于企业究竟如何处理生态行为、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术界又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赞同企业的生态行为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居多。因此,企业在追求持久盈利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战略目标的确定

企业愿景和企业宗旨确定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方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则是企业愿景和宗旨的具体化,是企业在某一段期限内所要达成的结果,也隐含了企业对某种竞争优势的追求。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在对企业的内外环境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制定管理目标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则为正确确定企业的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在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大环境要求与公众的反应,基于生态的视角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既能培育起当前的竞争力,又能着手谋划未来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一词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和实现新的工业组合。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则是其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主动开发和采用环保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开展绿色消费,由此,企业得到公众的支持所带来的超价值将使企业永续发展。

(三)企业文化的培养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和永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能够培养企业员工对高品质的追求,不满于现状,力争向上,保证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只有那种能够基于生态的视角自觉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尤其是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和永续发展。

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例如企业家道德品质的培养。因为企业的战略和各项决策,企业家所起的作用几乎是绝对的,因此企业家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是否主动采取生态行为,影响着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它要求企业界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在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为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依据。

绿色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因定义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用、产品的运输和加工以及销售、包装物的选用一直到废弃物的回收等方面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即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产品的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已经考虑环保因素,从源头进行把关,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清洁生产等方法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的用户以及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环境问题,以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甚至为零并且将材料的使用最大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方式,能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中寻求对环境友好的方案。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首先在企业内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要在高层领导的带动下,从各部门的中层经理到基层管理人员都应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长期回报,积极营造企业的“绿色文化”,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立企业“绿色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昆玉,覃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绿化的观点[J].科学研究,2002

2.朱永华,吕勇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管理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5

篇7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政府激励 市场激励

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增强,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创建绿色供应链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盈利和环境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少有企业会自觉实行,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1、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当前,绿色供应链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 MRC) 在1996年最早正式提出了 “绿色供应链”概念。此后,Steven V. Walton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在制定环境战略时把供应商加入其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成管理。Jeremy Hall 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环境友好设计,链中成员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树立所有成员的环保意识,实现供应链优化协调。综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 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效率和环境影响,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通过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环境影响进行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采用绿色工艺进行生产,产品采用绿色包装和回收等技术手段,使企业收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环境影响最小。

2、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企业的“绿色工程”往往只是 “面子工程”,很多“绿色” 问题没有提到战略高度,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强调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环节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绿色”目标覆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阶段。若某一子系统没有达到与环境相容的要求,则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导致绿色产业的技术研发陷入“批量小、水平低”的不经济状态。绿色技术属于知识产品,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前期开发成本较高的特征,“批量小、水平低”的研发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从而导致对经营者的经济激励不足。考虑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企业会减少“绿色”投资,导致绿色技术的研发博弈变成等待型博弈,使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陷入“低水平—低效益—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怪圈。在绿色供应链的运营中,由于链中企业信息不对称,在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时,各企业最优目标与绿色供应链整体最优目标相冲突,致使环境相容的原则在链中企业成员间得不到遵循。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短期行为,很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我国对绿色产品的认证与标识制度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绿色产品销售市场,而且宣传力度不足,在市场中同时存在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假冒伪劣绿色产品泛滥,消费者难以判断真正的绿色产品,导致绿色产品市场的选择问题日益严重,这给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为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成员收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标。

3、绿色供应链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可能是所有成员企业及最终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为保护环境也可能成为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是指被激励者,在绿色供应链中,激励客体可以是各成员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目标主要是在保障成员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整体最优,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实现环境友好、增进社会福利等目标融入到利益最大化目标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激励机制,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3.1 政府激励机制

政府作为绿色供应链的激励主体,其目标主要是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解决绿色供应链运营动力不足、避免代内及代际间负外部性、减少成员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政府要公开有关环境和政策信息,企业要公开排污信息, 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醒企业、社会和民众的危机意识,政府要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加大由“ 末端治理” 到“ 源头控制” 的监控力度。政府可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3.1.1绿色补贴政策

为保护资源环境和维护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付出了在市场条件下难以得到补偿的代价和成本,对这种产品给予补偿就要采用绿色补贴政策。补贴方式可采用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和财政贴息。

3.1.2税收政策

采用税收优惠的手段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方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作法。政府通过税收活动来激励绿色供应链上企业的绿色经营行为,对绿色环保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对污染环境行为征税。法国征收大气污染税,瑞典通过对轿车和重型车使用差别税率和补贴,欧美制定了汽车排放标准,严重污染车辆禁止上路。

3.1.3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购买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从而使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在经济刺激和鼓励下积极生产绿色产品。一般政府采购量巨大,采购规模一般占GDP的10%左右,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导向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

3.1.4产业政策引导

政府应为了绿色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发展提供硬件条件,如从整体上规划社会的物流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道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等大型基础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2市场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关系,但是各个企业的利益不能被忽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的市场激励措施主要有:

3.2.1价格激励

绿色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在对供应链进行优化时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收益或损失,当能确定相应对象时,由相应的企业承担,但很多时候不能确定准确的对象,必须对额外收益或损失进行均衡分配,分配通过价格实现。高价格可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价格激励也有一定的风险,在制造商选择供应商时,如果过分强调低价,就会选中报价较低的企业,而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就被排除在外,结果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等。所以,企业不可只强调低价格,而应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3.2.2订单激励

绿色供应链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在链中的企业也需要较多的订单激励。在拿到较多订单的同时,要注意整条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3.2.3商誉激励

商业信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及其重要。商誉主要来自于绿色供应链内其他企业的评价和在公众中的声誉,反映企业的社会地位。

3.2.4信息激励

在信息时代,信息对企业意味着生存。企业获得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使信息能产生激励作用。信息激励对绿色供应链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链中企业利益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方便企业获得信息。

3.2.5淘汰激励

淘汰激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负激励方式。为使绿色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必须建立对成员企业的淘汰机制,同时绿色供应链自身也面临淘汰。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淘汰激励是绿色供应链系统内形成的一种危机激励机制,链中所有成员都有危机感,防止出现短视行为,减少绿色供应链群体风险。

3.2.6组织激励

良好的组织对绿色供应链及链中企业都是一种激励,在良好的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之间少有争执,合作愉快,供应链运营畅通。制造商常用的组织激励措施是减少供应商数量,并和主要供应商和经销商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激励机制可以有多种,本文基于当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以实施绿色供应链为立足点,提出两种种激励模式,多种激励方法。随着管理模式、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激励的方法也会不断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惠玉容; 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构建[ 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 张伟;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政府激励方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12)

[3]杨红娟;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篇8

[关键词] 福利经济学 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福利经济学作为“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的一门学科,可以很好的对供应链中的新型产物――绿色供应链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外部成本分析

1.环境问题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是典型的福利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环境成本对生产经营者而言,是一种社会成本和外部成本。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基于企业内部收益计算,把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作为自己的活动目标,因此,如果没有外部的强制性措施,企业无偿使用及破坏自然环境资源、随意排放废弃物的行为,就造成福利经济学所称的外部不经济。

2.庇古税的产生

伴随外部性影响的揭示,企业行为外部不经济性的治理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污染者付费原则”,即企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庇古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经济理论,他认为:工厂的污染成本没有构成生产成本,而是社会成本。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按照边际收益和不包含社会成本的边际生产成本的交点来决定产量,这样的产量必然大于考虑了社会成本时的产量,导致了排污量的增大。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只有政府干预才能将社会成本加入到生产成本中去,迫使企业考虑到污染对社会的危害。由代表政府的权威机构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并据此征收税或费,这就是“庇古税”。

3.科斯定理的运用

科斯定理是指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即将造成负外部性的企业与受害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以使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主要是使污染者在“停止污染”与“继续污染向受污染者购买污染权”之间进行选择。较多的依靠政府干预的庇古手段,容易导致“政府失灵”,而按科斯定理来看政府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不必直接介入市场。因此,从效果的可靠性、公平性、持续性和经济手段的调节灵活性来看,采用科斯定理的产权协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现阶段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与实用性。通过分析可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每个处于供应链的上中下游的企业自觉地行使职责,极大地减少了排污交易成本,最终达到了福利效用最大化。

三、绿色供应链各环节的福利效用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通过降低环境风险和提高生态效率以取得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双赢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与供应商、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在满足社会要求和环境法律等前提下,通过提高个体的福利程度来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带来效益。

1.绿色采购

从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角度来看,它属于企业绿色原材料创新。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采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提高了企业的福利效用。拥有了绿色环保的材料,今后在销售中就拥有了长久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企业的员工也可在一个绿色环保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运作,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工作,这也就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个人福利的增加,即精神福利的增加。

2.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提倡废物利用、可回收设计技术,将3R(Reduce,Reuse,Recyling)直接引入产品研发阶段。绿色设计的核心思想在于彻底抛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方式,代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环境保护策略。设计中的绿色是必不可少的,获得了顾客的长期信任,就可进行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员工和企业的福利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3.绿色物流

在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产生,以及有可能产生的物料和产品的泄露,这些都对环境产生影响。成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都要求有绿色的物流,使物料和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物流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好的物流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节省原料的耗用和降低成本,达到福利效用的最优。

4.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的着眼点在于绿色资源的开发、寻找节省能源的途径和生产工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绿色营销知识的训练和吸收等方面。企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新科技、开发新能源、取得绿色标志、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和扩大知名度。绿色营销也涉及了整个社会福利和企业福利,对废弃物的回收大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不仅给当代的人们带来了可生存的环境,而且也给子孙后代造福,使得社会、企业效益有了大幅度增加,真正实现了双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持续不断地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获得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福利效用。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拥有绿色创新意识和精神,以及政府的相关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在绿色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地一起努力下,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定制化供应链 企业战略 可持续供需管理 可持续绩效

随着自由经济的发展,新的消费市场与机遇不断涌现,社会结构的重整,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信息与通信技术降低了寻找与沟通的成本,顾客的选择权力大增,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强,按顾客要求而提供的定制化是洞识市场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的一种经营模式,也是达到绩效的战略。然而,定制化需要额外的成本,却未必能够发挥最大规模效益,致使定制化时常被认为是缺乏绩效的经营模式。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同机制,能凝聚网络资源,整合出最优供应链,让每个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达到整体供应链效益。因此,为了让定制化达到应有的绩效,让企业可以持续地执行定制化而达到绩效和发展,有必要对影响定制化供应链绩效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希望通过文献搜寻,构建定制化供应链的可持续绩效模型,识别定制化达到绩效的变量和路径,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论证。

一、研究假说

企业的目的是为股东赚取最大利润,而传统的企业绩效是来源于财务结果,这种绩效不能反映供应链的动态,侧重企业部门职能,忽视企业业务流程评价,也未能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基于供应链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更包括服务水平、关系的可持续性、远景和契约的吸引力,还有信任体系的完善程度。非财务指标的优点在于与企业目标和战略的相一致、全方位、及时和柔性。

定制化需要额外的成本投入,而且不容易达到规模效益。大规模定制被认定为竞争战略(Lummus等人,1991;Hart,1995;Silveira等人,2001)。Kotha(1996)认为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互动,是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的源头。Pagh等人(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能有效地整合和执行物流和制造活动,延迟和随机应变的战略能获得更多的机遇。Christopher等人(1999)从价值基础管理的组织框架,探索和论证供应链战略对股东价值的影响。Zipkin(2001)认为大规模定制具有吸引力,定制化就是一种大规模量身定做的能力,企业须从战略角度,小心衡量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大规模定制是通过高度的柔性与整合,对个别客户进行产品设计(Silveira,2001),而供应链柔性的跨企业本质,需要跨企业的战略柔性手段(Duclos,2003)。Arend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质量、成本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但在另一方面却减低了差异优势,供应链管理对中小企业的绩效也有着负面的影响。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1:定制化供应链对企业战略有正的显著影响。

可持续的供需管理需同时关注上游和下游合作伙伴的影响,伙伴包括供应商和客户。持续的供需管理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伙伴的选择、供需的协调和伙伴的评价(Vachon等,2006;Darnal等,2001)。伙伴的选择是基于企业对运营环境的判断(Walton等,1998;Min等,2001,Zhu等,2001),在选择好合适的伙伴后,需要一战略的思维来管理,即协同管理。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有助于企业识别和充分利用关系能力,来面对现实的挑战。供应链伙伴间的后续协同,能有助成立企业之间的互动常规,促进知识、资源和能力的交换,从资源优势的角度,复杂的供应商关系有助设计出新产品,同时改变现有的流程,达到更高的运营效率(Darnall等,2001;Wittmann等,2009;Lao等,2010;Pagell,2009)。持续供需管理是隐性关系能力,很难通过外部获取(Reuter等,2010)。所以,从资源优势理论角度出发,供需管理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供需管理有正的显著影响。

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缩短,企业必须面对动态的调整,来适应供应链战略。通过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来控制供需管理,可以使用敏捷供应链,加上消息分享、协调和延迟等策略来加强市场竞争力(Lee,2002)。

定制化供应链是通过整合供应与需求形成的(Duffy,2004)。企业需要决定与供货商和顾客发展方向。Dyer等人(1998)把供货商分为三类:短期关系、持久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为缓解供应链运作成本的长期压力,企业以渠道参与者的形式实行伙伴关系来扩宽顾客群(Evans和Dark,1998),并减少供货商的数量。

定制化供应链运用虚拟供应链提高绩效。Gunaskaran等(2004)提出按订单制造的供应链。虚拟的价值链和供应链可以从市场空间收集信息并提高价值,被反映为能力。利用信息建立新的顾客关系,以新的方法为顾客创造价值(Rayport等,1995;Makadok,2001)。Prange(2011)在国际化的研究中认为通过充分开发和探索的方式,动态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3:企业战略对定制化供应链和可持续供需管理有完全中介的效应。

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运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要求尽量减少因替换伙伴而导致的成本。Matoponlos等人(2007)认为供应链的协同是企业合作并超越正常的商业关系,供应商与买家不是简单的物权转换关系。当企业发现自身运作不足以解决问题或不能达到期望目标时,协同就会出现问题(Barratt等,2001)。

Lee(2004)认为不能只关注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成本。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供需反应速度将会降低,成本将会提高,从而使供应链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Kettinger等(1994)认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优势,从而获得长期绩效。因此,可持续性的因素与企业绩效相联系。Epstein等(2001)认为可持续性的行动就是识别和量度关键绩效的驱动要素。企业的社会绩效、企业家采取的行动会对绩效产生影响。

供应链因需求而组成,也会因需求的消失而解散。顾客的需求是动态的,特定的产品需求可能随时间而消失。然而,顾客的需求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关键是如何追踪和识别需求的演变路径。供应与需求的均衡,保证供应链网络的正常运作。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供应成员的变更都会对供应链的持续运作产生影响。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4:可持续供需管理对可持续绩效有正的显着影响。

企业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为股东创造财富以实现卓越的经济绩效(Carol,1999)。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对环境和社会方面(Carter等,2008),而不能只寻求短期利益而忽视环境和社会,(Hamel和Prahalad,1994)。可持续的竞争策略不但能确定企业的社会地位,也能帮助改善企业的声誉。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立足于经济、环境和社会。

Bharadwaj(1993)研究了服务行业中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提出应变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识别服务、服务产业和企业的特征对可持续竞争优势。Wheeler等(2003)把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性和网络世界参与者取向的调和视为价值。把定制化运营策略,可持续的供应与需求管理,可持续力度联系起来,研究集中于企业特定的和各项性的资源与能力。

除了直接影响可持续绩效外,可持续供需管理也被认为与定制化供应链和可持续绩效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关系论为解释持续供需管理的调节效应提供理论框架。从战略管理角度,企业间协同能充分利用关系能力,让企业得到具有租金的资源和能力,并且为可持续创造出可持续发展势头(Paulraj等,2008)。可持续供需管理整合了伙伴之间的资源和能力,建立独有的交换常规,有助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可持续供需管理可以影响到企业之间的资源和能力调配的杠杆效应,有助禀赋互补,这是更稀缺、有价值和难以模仿的(Dyer等,1998)。因此,可持续供需管理是定制化供应链和策略管理的目标,传递至可持续绩效的调节变量。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5:可持续供需管理对企业战略和可持续绩效有完全中介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方法与数据

1、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样本数据分析,实证定制化供应链、企业战略、可持续供需管理和可持续绩效的关系,以验证假说H1、H2、H3、H4、H5。本研究是企业层面研究,涉及到企业管理者的战略观点和非经济绩效等无法从顾客资料中获得,因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Multi-level Regression Analysis),在排除了六个控制变量的影响下(包括企业成立年份、员工数量、行业、销售额、联系顾客渠道以及填写问卷者职位),再进行回归分析,探求因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的数据在问卷中已经具备,对于四个潜变量,定制化供应链、企业战略、可持续供需管理和可持续绩效的数据,根据EFA的因子得分作为其数据。模型中数据有多种度量方式,所以采用了标准化的方式。

2、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方便抽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总共派发调查问卷320份,实际回收157份,有效问卷为146份。问卷回收率为49%,有效回收率为45.6%。在所回收的146份有效问卷中,从被调查企业的成立年数,员工人数,从事领域、年销售额、建立合作伙伴途径以及填写问卷人员的职位等情况做一些基本分析。

样本中企业成立的年数较为分散,最年轻的企业成立至今只有1年,而成立年份最早的企业距今有101年。样本中企业的平均成立年数是13.8年。

样本中企业的员工人数的平均数为677人,但是中位数是10人。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员工人数10人以下的企业数占了总样本量的57%。而员工人数100人以下的企业数占了总样本量的90%。

在调查问卷中,将企业从事的领域分成两大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14个小类。在制造业大类中,食品和药品制造业占了6.8%、纺织服装业占了6.2%、电子业占了13%、玩具业占了5.5%、钟表首饰业占了6.2%、家具业占了8.2%、印刷业占了2.7%,其他制造业占了5.5%。在服务业大类中餐饮业占了2.1%、贸易业占了11%、咨询业占了4.1%、交通运输业占了4.1%、其他服务业占了14%。

样本中近两年的平均销售额的中位数在1000万到1亿港币之间。其中4.1%的企业年销售额少于100万港币、37.7%的企业年销售额在100万到1000万港币之间、50%的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到1亿之间、1.4%的企业年销售额在1亿到3亿之间,而6.8%的企业年销售额在3亿以上。

通过运用SPSS 18.0的信度分析功能(Reliability Test),分别对“定制化供应链”、“可持续供需管理”、“企业战略”以及“可持续绩效”四个研究变量做信度分析。根据李怀祖(2004),样本数据的信度通过检验的最低限度为Cronbach’s α大于0.70以及题项―总体(Item to Total)的相关系数大于0.35。

由表1可知,定制化供应链的测量项目A1的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为0.243,低于通过信度检验标准的0.35,同时如果删除这条项目所得到的Cronbach’s Alpha值高于原先值,因此在信度检验中删去A1项。另外,企业战略的测量项目D1的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亦未能高于0.35,并且删除此项后Cronbach’s Alpha将高于原先值,因此在信度检验中亦删去D1项。修正后的信度系数值见表2。

如表2中所示,“企业战略”的信度系数在修正后为0.643,仍然未达到期望的0.7(李怀祖,2004)。但是考虑到其他变量的信度系数都达到合格值,同时“企业战略”的信度系数高于可以接受的0.6,并且删去任何一个测量项目都不能提高其信度系数。根据Robinson 等人(1991),本文中“企业战略”变量的信度系数0.643作为合格的信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模型的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统计效度和构念效度等,内容效度在量表的设置中已经对于每个测量项目的内容效度进行了描述,构念效度的测量可以采用CFA的办法。接下来使用CFA对四个潜变量和模型进行构念效度的测定利用AMOS计算的结果如下:

模型整体拟合度:

Chi-square=270.740

Degrees of freedom=71

Probability level=.000

从表3、表4可以看到模型CFA检验各项指标达到了要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效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根据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的结果,我们取相应的测量项目的平均数作为该变量的值,以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在信度分析中,测量项目A1和D1被删去;在效度分析中测量项目A2被删去。因此各变量的算法如下:

定制化供应链=(A3+A4+A5+A6)/4

可持续的供需管理=(B1+B2+B3+B4)/4

可持续绩效=(C1+C2+C3)/3

企业战略=(D2+D3)/2

3、回归结果

运用SPSS回归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1)在表5定制化供应链对企业战略的回归可以看出,判定系数R2为0.502,调整的判定系数R2为0.477,统计量F为19.896,显著度是0.000 (p

(2)从表5企业战略对可持续供需管理的回归可以看出,“模型总结 (Model Summary)”输出的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为0.527,判定系数R2为0.278,调整的判定系数R2为0.241,统计量F为7.587,显著度是0.000(p

(3)从表5企业战略对于定制化供应链与可持续供需管理的中介效应可以看出,“模型总结”输出的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为0.529,判定系数R2为0.280,调整的判定系数R2为0.238,回归估算的标准误差为0.500。从ANOVA表格输出结果看,统计量F为6.664,相伴几率是0.000 (p

(4)从表5可持续战略管理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回归可以看出,“模型总结”输出的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为0.625,判定系数R2为0.390,调整的判定系数R2为0.359,回归估算的标准误差为0.527。从ANOVA表格输出结果看,统计量F为12.618,相伴几率是0.000(p

(5)从表5可持续供需管理对于企业战略与企业可持续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回归可以看出,“模型总结”输出的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为0.630,判定系数R2为0.397,调整的判定系数R2为0.361,回归估算的标准误差为0.526。从ANOVA表格输出结果看,统计量F为11.259,相伴几率是0.000 (p

三、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定制化供应链是在合适的企业战略中对企业的可持续供应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定制化供应链的成败在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力。并通过可持续绩效表现出来。在四个的关系中,战略和可持续供应管理的中介作用调节着绩效的大小和方向。所以,企业着眼于供应链的绩效时,要优化和定制化供应链相适应的战略并致力于战略的执行:可持续的供应管理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持续的绩效。

(注:本文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Barrat,M.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9(1).

[2] Bharadwaj,S.et al.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ervice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

[3] Carol,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ifferential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9,38(3).

[4] Christopher,M.et al.Supply chain strategy:its impact on shareholder 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10(1).

[5] Darnal,N.et al.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mplements for sustainability?[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1,17(1).

[6] Dyer,J.et al.Strategy supplier segmentation: the next practic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2).

[7] Epstein,M.et al.Sustainability in action: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the key performance drivers[J]. Long Range Planning,2001,35(5).

[8] Gunasekaran,A.et al.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3).

[9] Hamel,G et peting for the Future[M].New York, Free Press,1994.

[10] Kotha,S.“Mass customization:a strategy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11(7-8).

[11] Lee,H.Align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with product uncertain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2,44(3).

[12] Lee,H.The triple supply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10).

[13] Makadok,R.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

[14] Matopulos,A.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2(3).

[15] Pagell,M.et al.Building a more complete theory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case studies of 10 example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

[16] Pagh,J,et al.Supply chain postponement and speculation strategies:how to choose the right strategy[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8,19(2).

[17] Prange,C.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1,46(1).

[18] Rayport,J.et al.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6).

[19] Silveira,G.et al.Mass custom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2(1).

[20] Walton,S.et al.The green supply chain: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e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34(2).

篇10

企业已经发现运行良好的供应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开始寻找更优秀的供应链专业人士,而不是只知道物流或采购,或需求规划等分门别类的专科知识的人才。他们希望供应链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财务或其他部门等建立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知道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和建模工具;理解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擅长诸如协作和谈判等各项软技能;具有国际业务发展能力,等等。企业需要的是21世纪供应链的实践者需要把握所有知识――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最终交付的整个链条。

针对这种需求,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各类大学是如何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的,或者说准备踏入供应链管理角色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量身定制响应

行业需要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美国许多大学也开始提供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项目来响应行业需要。例如,在圣地亚哥(San Diego)大学供应链管理的硕士课程中,原本的强项是采购专业。但是企业认为他们希望员工能够理解在世界各地运作从端到端的供应链。对此该大学为了拓展强有力的国际视野,增加了部分量体裁衣式的课程。田纳西州立大学也是如此。十年前,该大学主要提供物流教学项目,如今的公司寻找的是具有更广泛专门供应链知识的员工,所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课程也已做了相应调整。

纵观美国,这种更广泛的供应链技术技能的培养趋势不会停止。原本只局限于供应链各专业的课程,如今拓展到可能会涉及采购、市场营销、财务和会计等学科。员工应该并必须了解跨职能部门的流程,因此伊利诺伊州埃尔姆赫斯特(Elmhurst)学院的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按照企业运作过程,而不是功能来组织教学项目。同样,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也是如此,毕竟今后供应链专业人士需要在整个组织内和其他同事一起工作,为此,在供应链项目的学生可选修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中的如市场营销或谈判等学科。MBA学生也可上供应链的选修课程。这样一来,供应链专业和MBA学生在同一个教室混合上课,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圣地亚哥大学供应链两年制硕士课程主要是在线教学,校园集中上课时主要由五个模块组成,其中包括提供金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其意图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领域今后如何影响他们的运作,未来与公司的财务部门打交道时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如何讲“同一种语言”。该项目原来包括一单元的市场营销课程,只能浮光掠影般传授知识,但现在将营销相关的内容集成到其他几个课程中。

学习更多新技术

像任何其他商业学科的同龄人一样,供应链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业务知识。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企业今天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的购物习惯,使用大数据制定未来决策。

供应链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企业正在使用优化技术收集和分析。对此,锡拉库扎大学(Syracuse)帮助其供应链项目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学会善用数据分析软件,首先从微软的Excel和Access入手,紧跟着的是Google Analytics, Tableau和Mini-Tab等统计软件。更容易、更直观的分析工具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来源。使用大数据以获得新的洞察力,供应链专业的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在做出决定之前测试不同的选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了双专业――供应链和信息(数据)管理。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在线研究生项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模技术、模拟和博弈理论。田纳西州立大学本科和硕士生也大量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情景模拟,重复他们将会在工作场所面对的条件。学生可能利用来模拟技术来虚拟企业三年的经营情况,做出上百个决定,看看这些决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果。这种练习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供应链作为战略性的资产,学生们需要能够解释供应链中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美国公立大学在线系统(American Public University System)内,运输和物流管理项目的教授们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论坛,讨论可能重塑该行业的新技术,比如3D打印技术和无人驾驶飞机或汽车,从中发现今后对供应链教学项目产生巨大影响的趋势。比如一名教授计划开始讨论通过无人机进行产品交付的课程。3D打印技术也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供应链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用于定制的产品将迫使业界反思库存管理。未来的仓库可能由于3D打印技术的推广而导致SKU只是一件定制化产品,所有的流程相应发生变化。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更新了供应链的教学大纲,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和前沿学科,比如:物联网。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今后安装在机器上的传感器可以帮助维修团队预测系统将何时需要更换部件,谁拥有这些数据?在哪里以及如何传输数据?这对供应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比如一些公司正在使用众包方式设计竞赛,创造新产品。对于供应链专业人士,这意味着什么?所有这一切新技术都需要如今的学生们仔细思索和研究。

此外,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如今美国大学供应链项目中的必备课程。一家公司采购材料,或生产和提品,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可以保证其供应商不是血汗工厂?或者不雇佣童工、不使用血腥钻石?以往的供应链组织讲求的是效率和成本,如今可持续性责任让大学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学项目课程涵盖了可持续性、道德等话题。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供应链教授会花一周时间来讲授产品来源和供应链透明度的问题。

管理学中的软也成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重头戏。以往供应链可能看起来像关注数字(重点在于工程和信息科学)的学科,但如今一些急需的技能,比如沟通和发展协作关系能力等软,已经增加进课程了。在锡拉库扎大学,供应链管理的许多课程不是正式地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学生们出席企业会议,参与企业执行项目。除了在商务场合中培养和人一起合作的能力,而且从中可以学到从课本中不能获得的许多软技能。这就是为什么田纳西州立大学发起了“商务护照”(Business Passport)认证计划项目,旨在帮助大学本科生主修供应链之外的其他管理领域,磨砺专业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

今天许多供应链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舞台上大展身手。一方面,企业感兴趣的是学生的语言技能,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校园里参加各种语言班;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通过出国留学磨炼他们的全球技能。

大学也发现了这种趋势。圣地亚哥大学提供了国际谈判等类课程,同时许多供应链项目鼓励或要求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实际商业环境中的问题。在埃尔姆赫斯特学院供应链专业的研究生大多数是已经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学习的第二年进行毕业设计capstone项目,重点是解决他们自己的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找出问题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提案,当提案取得效果,基于该项目撰写论文。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项目更有特色,供应链专业和MBA两三个学生组成团队会开展为期14周的暑期实习,具体由该校Tauber全球运行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Operations)组织实施。学生团队配备一位来自商学院的教员顾问,和一位来自工程学院的顾问,每个学生团队为其赞助商公司实施一个项目,具有具体的可交付结果(解决方案)。在每年秋天,团队向由企业界高管组成的“评判团”递交项目结果――这一天的比赛称为“聚焦”,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的经验,而且企业也可以设计解决自己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可以选择未来的人才和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