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生产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生产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

篇1

引言

现代化新技术是农业种植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现代化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新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的根本出路。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不足等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也对本区农业种植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重要出路就是发展现代化新技术。

1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意义

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为保证农业种植生产效益,有必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新技术。一些地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对新技术和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发展和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只有水资源充足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才能保证农业高产。而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面临缺水和技术不足的严峻形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和水资源可供量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总体短缺的同时,农业灌溉高耗水的状况应该改善,同时还要推广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保证当地粮食生产,就必须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动现代化新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扩大灌溉面积,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创造条件。推广现代化新技术,是保证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用水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2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现代化新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视化技术、光技术生物技术。其中,生物技术又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这些技术措施满足农业种植生产需要,需要把握技术要点,使其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种植生产的监测与控制,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信息库,有利于农业种植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共享,为提高施肥、管理水平提供信息资料与参考。同时,数据库系统还有农业专家的指导方法和意见,能帮助农民解答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能感知外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周围环境状况进行监测,掌握周围环境是否满足农业种植需要,对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为农业种植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可视化技术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种植的监测与管理,发现不足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光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棚生产之中,满足作物生长的光条件需要。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培育新组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

3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效益

3.1 节水效益。某地区2011年应用现代化新技术后,加强增效综合示范项目建设,亩均灌溉用水量大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相应减少,农业种植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项目实施后,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年总节水109万m3,根据水权转换办法,配置给其它灌溉面积,每立方米按0.071元计算,年节水效益7.74万元。

3.2 增产增收效益。由于项目区内实施现代化新技术,提高作物灌水的保证率,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制种业和经济作物,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据估算:枣树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8元/kg计,年增效益24万元。葡萄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50kg,价格以5.6元/kg计,年增效益33.6万元。啤酒花小管出流滴灌亩均增产75kg,价格以4.6元/kg计,年增效益31.1万元。辣椒滴灌亩均增产95kg,价格以3.40元/kg计,年增效益38.3万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亩均增产粮食55kg,价格以2元/kg计,年增效益 3.3万元。现代化新技术项目区年均增产增收效益共计159.4万元,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3.3 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后,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比较,浇水、施肥、打药等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按每亩地每年节省1个人工计算,现代化新技术实施后,年节省人工0.5万个,每个工日按50元计算,年节省人工费用25.05万元。节地效益,现代化新技术还可以节省田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可节地5‰,节地20.05亩,节地效益6.26万元,现代化新技术总经济净效益110.73万元,社会及生态效益良好。

篇2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作抓得实。省委书记孙政才对备春耕生产高度重视,并对备春耕生产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落实,强化保障服务,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把春耕生产组织好、开展好,力争全年有好收成”。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孙政才书记的指示,按照“立足抢前抓早,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立足于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备春耕生产的要求,做到了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

二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略增。几年来,农民通过种粮得到了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国家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等一系列政策的优惠,种粮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种粮意向非常明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粮食作物生产计划面积在6850万亩以上,两高作物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玉米4600万亩以上,水稻近1150万亩,大豆600万亩左右。

三是备春耕生产资金和物资准备充足,到户进度快。目前,全省备春耕资金已筹集119.5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5.3%,比去年同期多7.7%,其中:农民自筹61.3亿元,银行贷款58.2亿元。备春耕生产物资充足,生产资料品种齐全,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趋于平稳。二铵、钾肥价格同比下降12%,尿素价格下降5%,复合肥价格下降15%,农膜价格下降10%,只有种子、柴油价格同比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15%与10%,种子到户15.6万吨,占计划的83.2%,进度快的地方达到96%,其中玉米种子到户10.1万吨,占计划的91.2%;化肥到户72.6万吨(纯量),占底化肥计划的91.0%,进度快的地方已达94.6%。积造农肥14775万立方米,占计划的96.8%,已送出57.4%。

四是科技培训形式多样,深受农民欢迎。各地利用冬春农闲时间采取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普大集活动、科技专题讲座、农民科技致富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开展了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了粮食作物品种定向、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保护性耕作、标准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等20多项新的重大农业技术。全省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9629期,印发资料587.3万份,培训农民399.7万人次,占培训计划的79.6%,比去年同期多2.4%。

篇3

一、粮食安全应立足于供求紧张平衡

尽管从理论上和长远上来看,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理论模式是在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成立的。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其供求关系在一般处于不平衡状态。大多数情况下,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与维护粮食的安全存在着冲突。因为:

1、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主要由粮食价格决定

影响种粮农民收益的主要因素有粮食产量、生产成本、粮食价格及财政补贴规模等。粮食产量主要由粮食生产水平决定;粮食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在粮食生产水平、生产成本、财政补贴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起伏较大,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价格的不稳定,粮食价格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种粮农民收益水平的高低。

2、粮食的安全状况影响了粮食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发挥作用,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粮食供求关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粮食价格处于不断地波动之中。粮食生产供大于求,则粮食价格偏低,农民收益就得不到保障,而此时粮食安全却有较好地保障;当粮食生产求大于供时,粮食售价较高,种粮农民的收益能得到较好地保障,而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府会采取抛售国家储备,扩大进口等措施平抑市场价格,从而损害种粮农民的利益。因而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的保障从根本上是存在冲突的,种粮农民收益水平与粮食安全负相关。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在立足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以及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措施。要转变传统的患少不患多的思想观念,通过调控粮食产量来维持合理的粮食价格,确保种粮农民获取稳定收益。故不能过分追求粮食的增产,使得粮食过剩超限,否则将给国家增加负担,对农民造成伤害:一方面,粮食卖不了好价钱,农民增产不增收,收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问题,国家必须出台干预性收购政策,加大收购量,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浪费国家耕地等资源。

二、粮食直补应直接补贴生产领域

尽管现行的给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对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群众欢迎,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且分散经营,财政承受力有限,补贴的发放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政策的执行容易偏离政策的初衷,带来粮食直补难以发挥其理想的政策功能,补贴效率不高。

1、补贴难以真正补给种粮农民

从2004年起,国家决定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进行直补,补贴依据是农民的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可在实际工作中给种粮农民补贴面临“三难”。第一,宣传解释难。同样是国家的土地,为什么种粮有补贴?而种其他经济作物就没有补贴?尤其是在前阶段粮食生产相对过剩时,地方政府曾大力鼓励、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对这部分农民不进行补贴,他们不理解;第二、实地丈量难。对农民粮食种植面积最准确的统计方式是在农民播种后进行实地丈量。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对千家万户农民的种植面积进行丈量,实施难度大,成本不菲,也不现实;第三、申报核实难。种植面积的核实及认定通常由农户、村组、乡镇层层上报,上级部门核实。而乡镇及村组干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政绩等原因,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上报面积往往大于实际种植面积,给核实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有些地方为了减轻工作量,往往按农民承包面积进行分摊,使得“粮补”变成了“农补”,扩充了补贴对象,没有体现粮食补贴对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功能,违背了补贴的初衷。

2、比重低,补贴效果不明显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民从事粮食生产取得的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种粮补贴收益占种粮收益的比重都很低,财政补贴效果不明显。2004年是近几年种粮收益特别突出的一年。当年我国粮食平均每亩成本收益率已高达50%,劳动力人均粮食纯收益达822元,但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相比也仅占31.6%。该年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直补的各项资金达116亿元,受益农户近6亿人,但人均不足20元,不到人均纯收益的1%,仅为人均粮食收益的2.4%。由此可见,不明显的补贴效果,对生产的刺激和种粮农民收益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正确评价粮食直补的政策效应,这样才有利于调整补贴方式,提高财政补贴效益,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生产。因此建议:转变补贴方式,直接补贴生产领域。按照“总量不减,政策调整”的原则,将粮食补贴直接补给生产领域,由县(市)政府统一规划,每年有计划地对本地农田水利、道路交通进行改善,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方面的开支。补贴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不得挪作其他方面,不得平衡预算。

所以,要通过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水平,提高补贴效果。如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根据调查,在粮食主产区,改造一亩中低产田,财政只需补贴300元左右,而增产粮食却要在100公斤以上。按照粮食增产100公斤测算,可增加收入140元左右,相当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近10年的直补。目前全国粮食直补平均标准,水稻每亩在15元左右。如果考虑改造后对降低排灌等生产成本的因素,直接补贴生产领域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更大,效益更高。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将粮食生产补贴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粮食安全。同时要减少补贴的发放及管理成本。

三、粮食调控的关键是加强对生产环节的调控

在影响种粮农民收益水平的诸要素中,粮食价格是最活跃与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近二十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通过扩大或减少进出口和储备粮食数量来调节市场上粮食流通量,以调控粮食价格,从而影响粮食生产;二是通过确定收购价格来调控粮食生产。如政府定购,保护价敞开收购,最低价收购等。两种方式都是渐进式的,是一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事后调控。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前瞻性不够,主动性不强,成本过大,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价格调控,不仅成本高,而且是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农业协议》所禁止的“红箱”范畴,与WTO规则有冲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现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现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各地分公司。由于中储总公司在县以下的基层单位,点少面窄,必然委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收购,导致收购环节冗长。国有粮食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收粮时压级压价时有发生;农民受转运成本的影响,同时为了省事,一般都以较低的价格将粮食卖给上门收购的个体粮贩。国有粮食企业及个体粮贩攫取了中间环节的较高差价(利润),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次补贴成本大,财政负担重。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财政补贴将面临两方风险:收购量与未来价格的走势。如果收购量小,则达不到托市的作用,可增大收购量,又将加大国家财政的负担。就湖北省来看,2004年度,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01亿斤,2005年收购量如果达到50亿斤,按每斤0.025元收购费用计算,全省需收购费及集并费用1.25亿元;按每斤库存利息费用补贴0.072元,需保管费3.6亿元。两项合计4.85亿元。根据目前市场价与收购价的价差每斤0.05元计算,将亏损2.5亿元。收购50亿斤粮食,保管一年,财政共需承担补贴7.35亿元,这比湖北省全年直补规模还要大。在财政负担巨额补贴的同时,农民得到的实惠并不大,补贴效果很不理想。如果粮食价格继续下滑,政府收购量加大,财政负担会更重。同时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一种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不能准确反映供求关系,对粮食市场及价格有一种误导和扭曲,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作用更是有限。

因而国家必须调整对粮食生产的调控方式,加大对粮食生产环节的调控力度,通过调控粮食生产量来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故可以考虑实行计划耕种。主要思路是: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以严格的耕地保护为前提,以国家补贴为手段,实行计划耕种。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将用于最低价收购的财政补贴直接补贴生产环节及耕种者。

第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现有耕地应结合土地二轮延包工作,逐户登记造册,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纳入耕种计划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应保证能随时恢复粮食生产,耕种农户不得随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篇4

旭田公司老总郑从美以前从事花卉行业,2011年热爱家乡和崇尚生态农业的她将从花卉行业掘得的一桶金注入旭田公司。生手入行相当于一切从头开始,新的行业对郑总来说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招兵买马、修建占地33.35 hm2的基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良种,这些都倾注了郑总满腔的热情和心血。第二年郑总引种的金秋特早王毛豆由于采用全有机肥,生产中不用药,7月上市的毛豆粒大饱满、口感微甜、品质上乘,但在联系好买家之前借用他人的冷库存放时,却遭遇借用者有心或无心的断电,损失可想而知。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2012年8月又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击碎了郑总丰收的希望。这好像是上天对她的考验,是放弃还是坚持?是哭泣还是笑对?

困难挡不住勇者的路,反而更为智者指明了成功的方向。郑从美从提高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入手,修沟渠、选用抗性强的品种、配置并加固标准化大棚,计划修建冷库。咸丰县县领导、忠堡镇镇领导伸出援助之手,这让郑总重拾信心、追加投入,重新起航,驶向胜利的彼岸。

旭田公司郑总一心想在家乡创业的决心,宁愿自己不赚钱也要带领农户致富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支持和跟着她干的人越来越多。郑总除了牵头咸丰县旭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探索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农户500多户。2014年9月,咸丰县科技副县长张剑峰将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红廷红菜薹引入旭田公司,种植面积4 hm2,种出的红廷红菜薹口感好、品相佳。2015年3月,中央7台“每日农经”报道了含硒红菜薹――红廷,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高度关注。当记者采访之时郑总仍然不停地接到咨询红廷红菜薹的电话。郑总表示2015年计划将菜薹面积扩大至10 hm2。

旭田公司从2011年创建到现在,郑总个人已投入资金800万元,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好在旭田公司以口碑、诚信、付出赢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特享县域调度基金支持200万元,无息使用1年,年头到位、年底偿还。经争取,2016年有望再度得到该基金扶持。郑总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冷库也有望得到2万元的补贴。只要是能享受的国家政策,忠堡镇书记杨万明都会想方设法地为能带动村民致富的郑总争取。在记者采访郑总时得知,旭田公司有可能由政府作担保,公司能抵押30万元, 并获得100万元的贴息贷款。

凭着良心做事,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公司知名度日渐提高,来自天津、重庆、湖南、河南、陕西、广东的生产订单源源不断。

郑总对旭田公司的未来信心满满,她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莽撞,她一直坚持到成功的农业公司学习,找到本公司存在的问题,清楚自己公司的优势所在,对自己的公司有个正确的定位。每一步的发展和投入,都会先做调研再作决策。

记者在采访郑总时,她道出了一直困惑于心的难题,就是需要一个可靠的技术外包,包括种源、茬口安排、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等。与记者一同调研的咸丰县张剑峰副县长承诺将努力促成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对旭田公司的技术服务,创建所企合作新模式。

篇5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传统优势,以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为总抓手,以发展烟叶农场和培养职业化烟农为手段,促进全县烤烟生产合理布局和规模种植,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烟叶内在质量,改善等级结构,确保我县烤烟种植面积和效益实现新突破,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任务目标:全县计划种植烤烟9100亩,平均单产120公斤,收购烟叶2.15万担,烟叶等级质量明显提高,上等烟比例达到25%以上,中上等烟比例达到80%以上,推动烤烟生产健康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宣传发动,确保面积落实。按照县政府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通过组装宣传车、印发扶持政策和技术明白纸、广播电视、典型引路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烤烟生产的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大户型农场,引导烟农向规模效益发展,促进烤烟种植计划的落实。

(二)稳定扶持政策,落实烤烟面积。烟草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在全面落实2012年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密集烤房建设和烘烤技术的应用指导,努力提高烘烤质量,改善烟叶等级结构,降低烟农种烟成本,增加烟农收入。各植烟乡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筹集资金,制定奖惩办法,对乡村干部实行奖罚兑现,激励和调动各方面发展烤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烤烟种植计划落到实处。要切实做好防病防灾工作,气象部门要定期气象信息,烟草部门要切实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及时指导烟农采取预防措施,努力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烟农植烟效益。

(三)加强烤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烤烟生产条件。各植烟乡镇要按照《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乡镇实际,对植烟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种植区域,做好规模效益文章。要认真做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烟田基础建设力度,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促进全县烟叶生产实现产质效益新突破。县国土资源、农业、水务、气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烟草部门搞好土地规划、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和年度种植规划,切实做好烟田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

(四)依法管理烟草市场,切实保障烟农合法权益。烟草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烟叶收购标准和价格政策,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烟农利益。各乡镇政府和执法部门要把烟草市场整治列入工作重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为稳定良好的烟叶市场秩序保驾护航。

篇6

【关键词】园林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管理

一直以来,在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的生产水平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找出一条产量高、质量稳、生产周期短、可实现周年供应、产业化水平高及能出口创汇的现代化绿化苗木生产新途径,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良好基础。园林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苗圃生产的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苗圃生产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1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

1.1 确定质量目标

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包括不同苗木品种的生长习性及对环境的要求,结合苗圃现有条件,如苗木生产机械设备、苗圃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气候土壤条件等,确定苗木生产应达到的质量目标。

1.2 选择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序

选择有效的程序实现苗木生产的质量目标,包括确定各种可以量化的指标、目标的分解、工序(如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质量管理点(控制点)。

1.3 有效配置实现质量目标的所需资源

实现质量目标的所需资源有人、材料、机械设备、技术(方法)和信息、资金等。如何有效配置这些资源是实现苗圃质量目标的关键,必须在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策划中加以重视。

1.4 编制质量计划

通过上述内容编制苗圃生产的质量计划,从而顺利完成苗圃苗木生产。

2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控制

2.1 系统控制

园林苗圃由若干生产部门组成,每一个生产部门的任务由若干工序构成,如育苗、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和苗木的越冬防寒等。苗圃生产管理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苗木生产工序,因此生产环节的质量是构成整个苗圃苗木质量的基础。

2.2 因素控制

影响苗圃苗木生产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即人、材料、园林机械、生产方法和环境。

(1)人的控制。主要是指对苗圃苗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技术水平、责任心等方面加以控制。把苗木质量目标分解,并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

(2)材料的控制。园林苗圃生产材料包括苗木品种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农药、肥料、农膜、农业机械设备等),其是苗木生产的物质条件,是提高苗木质量的物质保证。1)合理选择苗木品种,保证苗木的市场供应,掌握农资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2)合理组织材料的供应,确保苗木生产的正常进行。3)合理使用各种生产资料,减少浪费。4)严格检查验收,把好苗木生产质量关。

(3)苗圃机械设备的控制。1)机械设备的选型。要根据苗圃苗木生产的特点选择机械设备。若以生产种苗为主,应选择与种苗生产有关的机械设备,如苗木种子精量播种机、装盆机、自动喷灌机等;若以大田苗木生产为主,应选择合适的整地机、苗木栽植机、起苗机等机械设备。2)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4)技术与方法的控制。包括苗木生产周期内的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方面的控制,保证培育的苗木规格一致、生长健壮,这也是满足苗圃苗木质量和成本管理要求的关键。

(5)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分、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病、虫、草等生物因素。在苗木生产管理中,要根据苗木种类和生长发育状况适时改善环境条件,如及时防治病虫害、除草、合理进行水肥管理和选择苗木的栽培方式等,为苗木生长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

2.3 过程控制

在苗木生长过程中,从播种、扦插到苗木出圃都要认真管理,以保证苗木各个生长阶段的质量。苗圃生产部门主管策划并确定生产资源,组织、协调、指导部门人员照章生产,协调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确保苗木生产计划按时完成。技术部门要制定苗木生产标准及研究相应的生产技术,安排苗木生产流程,编制生产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文件,同时进行必要的现场操作指导和过程质量控制。按规定对苗木生长进行监测、评价,对验证和确认的苗木质量负责;同时负责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校验、维修和控制工作,保证苗木生产顺利进行。

2.4 全员控制

苗木质量决定苗圃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从苗圃的管理人员到场地职工,都要重视苗木质量。要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3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

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保证可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对外的质量保证是指对顾客和认证机构的质量保证。对顾客的质量保证是指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的园林苗木;对认证机构的保证是指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认证机构对园林苗圃苗木的生产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从而实现其质量保证。

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

园林苗圃苗木生产的质量改进是苗圃企业为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期望,而进行的各项生产管理活动。

3.1 质量改进的分类

(1)对生产过程的改进。苗木生产过程的改进主要包括苗木种植品种的确定与每种苗木的繁殖数量及生产各种苗木的规格;苗木繁殖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苗木生产机械设备及新技术的改良与引进等。改进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苗木质量、降低苗木生产成本,甚至可促进园林苗木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2)对管理过程的改进。它包括苗圃企业调整经营和生产目标、改变发展战略、变动内部机构、重新配置资源、调整奖励制度和苗木生产过程等。这种改进对苗圃企业来说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最高管理者还是基层管理者,都应针对自己的管理对象来改进管理。这种改进可以降低苗圃企业的苗木生产成本、改善人际关系、发挥更大的资源效益。

3.2 质量改进的管理

苗圃的质量改进需由最高管理者授权,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如果是大型苗圃企业,也可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

一要确定目标,提出方针、策略、方案和指导思想,进行策划,必要时应制定质量改进计划。二要支持和广泛协调苗圃内各部门的质量改进活动,并向其传达质量改进的目标。三要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采用必要的手段使每个员工都能有权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四要对质量改进进行鼓励,对改进的成果进行分析、评定,对于推出可行性强、效果明显、对苗圃生产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方案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五要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3.3 质量改进的方法

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一样,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执行、有检查、有总结,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1)对苗圃的生产进行现状分析,根据苗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不同苗木生长发育特性、质量规格,制定相应的生产管理目标,找出影响苗木质量的因素,安排生产计划。

(2)按照制定的措施计划进行实施,执行中若出现新的问题(如人员变动、苗木品种或规格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应及时修改生产计划。

篇7

一、提高认识,落实粮食生产计划

各地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点,加强宣传发动,协调粮经生产矛盾,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粮食产需的新形势,切实抓好各个季节粮食种植面积的落实。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推广应用间作套种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山坡地、边杂地、幼龄果园扩种甘薯、大豆和杂粮,努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二、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耕地面积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区的粮食生产,各地要按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为稳定粮食生产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增加小型农田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山垄田等中低产田建设、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项目投入,统筹兼顾,将项目资金向重点粮食作物倾斜。要重视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主攻单产,抓好高产创建活动

粮食面积稳定难度大,要稳定总产,必须主攻单产。根据市政府的部署,今年将广泛深入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抓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创新高产栽培模式,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要重点突出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主产区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示范区要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重点示范推广一批超级稻、优质稻和“两薯”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培训,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各地要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同时,要加强宣传造势,营造粮食生产应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四、防灾减灾,减少粮食生产因灾损失

我区粮食生产经常受到寒冻、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近年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加重的趋势,名地要在人、财物和防灾抗灾预案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总结和推广耕作安排、品种布局调整、栽培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预报和综合防治等防减灾技术,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安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应急种子储备资金足额到位。

篇8

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积极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冲击的重要时刻,我乡召开09年烤烟生产工作会十分重要和必要。下面,我就全乡烤烟生产工作暨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讲二点意见:

一、20*年烤烟生产工作的简要回顾

20*年,是新一届乡政府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工作方针,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为重点,克服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冻害、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采取合理轮作、突出规模、连片种植、科学烘烤等措施,加大烟区水利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入户预检、做好收购前的服务等有力措施,实现了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20*年,全乡种植烤烟5000亩,种植户数807户,占全乡农户数的40%。20*年交售烤烟715.4吨,上等烟叶比例达88.6%,已圆满完成烤烟交售任务,烟叶交售总收入940.7万元,比2007年增加350万元,烤烟平均价格为13.9元。烤烟种植户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乡种植烤烟几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5件,其中烟区小水坝5个,烟区水窖150个。

同志们,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乡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烘烤技术还不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开创烤烟生产新局面。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烤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我乡是农业乡,烟草种植业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占33%。是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事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烤烟产业的发展,事关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必须做到思想上决不动摇,精力上决不松懈,投入上决不减弱。要始终把烤烟生产工作作为全乡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来落实,从提高烟叶质量入手,狠抓科技兴烟、质量强烟,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服务,使烤烟生产稳步发展。二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加强合同管理

2009年,县政府下达我乡的烤烟种植面积为5500亩,比20*年增加500亩。指令性指标14090担,出口备货1650担,总收购量15740担,这是在县政府贯彻落实“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乡镇实际作出的决策,我乡烤烟工作任重而道远。各村委会要牢固树立烟叶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盲目乐观,盲目发展的倾向,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控”政策,巩固“双控”成果。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坚持按合同收购,认真组织合同签订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签订作为控制总量、稳定规模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要按照规范化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合同签订中的盲点,堵住合同签订中的漏洞。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合同签订数量安排生产,做到面积、供苗、物资发放、移栽株数与约定单产和收购数量相一致。各村委会不得以防备灾害为借口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在控得住的同时,必须做到稳得住。面积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各村委会要做好对烟农诚信度、劳动力、土地面积、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调查,合理安排合同签订,确保下达的烤烟面积不滑坡,做到下达一亩、种足一亩、丰收一亩,确保指令性收购计划圆满完成。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种烟是实现今年烤烟生产目标的关键,在科技种烟上要坚决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会的资源优势,在轮作、深耕深翻、高起垄、育苗、移栽、揭膜、提沟、培土、封顶、留叶、采收、烘烤、扎把等关键技术环节上下功夫。各联系组干部、烟站职工、乡级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资源,深入村寨,深入农户,深入烟地,抓点示范,现场培训,技术上门,确保新技术在烟区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提高科技种烟水平,实现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加大烤烟政策的宣传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烤烟生产发展中,政策是调动烟农积极性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抓好烟农种植积极性和村组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项奖励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让对烤烟生产有贡献的村组和个人得到实惠,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工作落实。今年烤烟目标任务能否现实,干部作风是决定因素。近年来干部作风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还有差距。我们要以抓干部作风为突破口,推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深入村寨、烟地,农户,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严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今后烤烟产业的主题,也是新形式下烤烟产业最明显的标志。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的观念,按照“打牢一个基础,努力现实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使全乡烤烟产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配合、各站所协调合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现代烟草的各项体系建设。

二是继续积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探索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充分调动烟农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种烟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实现户均种植规模逐年提高。

篇9

一、汝阳县烟叶生产发展现状

2009年,汝阳全县签订合同面积3.36万亩,涉及11个种烟乡镇,8个烟叶工作站,95个植烟村,种烟农户2951户,户均面积11.4亩,与2008年相比种烟农户优化降幅达60.4%,户均规模增幅60.4%。全县万亩种烟乡镇2个,千亩以上种烟专业村15个,500亩以上种烟大村77个,全县建设省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仝沟村和刘店乡二郎村、柏树乡枣林村等6个县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7个试点村示范面积达1.03万亩,烟农630户。

二、汝阳烟叶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汝阳烟叶的发展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自然优势造就具有汝阳特色的“崤山”牌优质烟叶。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烟叶生产工作,汝阳县委、县政府把烟叶生产列为全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各乡镇都把烟叶生产列为重点产业。三是汝阳烟区农村土地面积大,农民收入低,烟叶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收入相对稳定。四是适宜种烟的土地面积40万亩,而汝阳县常年种烟稳定在5万~8万亩,有轮作调茬的可能,有较大的生产发展潜力。五是烟农有良好的耕作习惯,注重农家肥、饼肥的使用,基本没有作物套种的耕作方式,避免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生产,有良好的地力生产环境。六是汝阳烟区烟叶种植历史较长,烟农有良好的生产技术基础,为提高汝阳烟叶种植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随着农业大环境的变化和烟草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烟叶生产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烟株生长发育,导致烟叶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下降;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烟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调制设施和基层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三是部分新种烟农户和种烟大户烟田管理、烘烤、分级等环节措施落实不到位,各个环节严重滞后,管理粗放,影响烟叶种植整体效益;四是农村土地调整难度大,而且随着近年来其他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使烟叶生产在农业资源争夺中难争好田好地,客观上制约了烟叶的规模化种植;五是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现有劳力减少,烟农群体难稳定;六是烟农种烟积极性亟须稳定,服务烟农水平有待提高;七是烟叶生产科技支撑作用不明显,科研投入少,科技人才薄弱。

三、推进汝阳烟叶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稳步推进汝阳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清思路,严把发展方向,要做到三个不动摇,四个提高,五个到位。

坚持三个不动摇:

(一)坚持稳控规模,强化合同管理不动摇。把严控规模作为当前烟叶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处理好“控”和“稳”的关系,做到既控得住又稳得住,确保2010年2.86万亩种植面积足额落实、8.6万担收购计划不超。要坚持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全面与烟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依靠合同落实烟叶生产计划、育苗、供苗、物资扶持、组织收购,把全面落实烟叶产购合同制作为稳控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坚持标准化生产,突出质量特色意识不动摇。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市场形势,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以质量拓市场、求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上下工夫,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找准特色定位,坚持把突出质量特色作为主攻方向,落实浓香型技术措施,做精做强“崤山”烟叶品牌,增强汝阳烟叶的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推进现代烟草农业步伐不动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收购期间进度慢问题,增强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按照“一基四化”的要求,搞好烟水、烟炕、烟机、烟路、烟站综合配套建设。加快生产组织方式创新,鼓励扶持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确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出成效、出经验。进一步优化种植区域、生产地块和种烟农户,落实轮作制度,积极与工业企业开展优质烟叶基地建设。

同时,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提高:

(一)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大提高。要立足创优质烟叶品牌,认真贯彻“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行业方针,转变烟叶生产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创新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责任目标的考核体系,要统筹协调,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切实提高应对特殊环境下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驾驭烟叶生产的组织领导能力。

(二)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大提高。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汝阳的种烟村、种烟户进行优选,种植农户规模提倡在20~30亩,引导大户适度规模种植。重点抓好新品种示范、烟田轮作倒茬、土壤改良等,继续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强本固基,稳定烟叶产量。规范烟叶收购程序,提高等级质量和纯度,确保烟叶生产经营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三)技术指导和服务烟农水平大提高。不断壮大技术人员队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对生产技术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与管理,提高烟叶生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对广大烟农的服务水平,依靠深入细致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流烟农,生产一流烟叶。

(四)烟农整体素质大提高。要把做好对烟农的引导性教育、搞好烟农队伍的基础性培训作为首要任务,筛选铁杆烟农,发展职业烟农,培养新型烟农,引导教育烟农摒弃落后的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组织开展阶段性培训、以会带训、座谈讨论和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对烟农队伍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烟农队伍的整体素质。

狠抓生产管理环节的五个到位:

(一)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到位。选用良种,是奠定优质香气的基础,以豫烟6号和云烟87为主栽品种,搭配中烟100和秦烟96,建立良种引进模式,狠抓优良品种推广,逐步摸索培育适宜我区生产的优质品种资源。

(二)抢抓农时、适时移栽到位。 要在适时播种育苗的基础上,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合理确定适宜的烟叶移栽期,解决烟叶晚熟、晚烤、晚收问题。

(三)改良土壤平衡、施肥到位。增加烟田有机肥和磷钾肥使用量,适当降低氮肥用量,提高烟田土壤质量,确保养分供应。积极扩大地膜和秸秆覆盖面积,促使烟叶早发、早熟、早烤、早收。

(四)成熟采收、科学烘烤到位。大力推广以提高烟叶成熟度、提高烘烤成功率、节能降耗为目标的采收烘烤技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不同地力及不同气候适时采收,做到不熟不采、熟不漏采、熟相一致。推行专业化烘烤、提高整体烘烤水平,改进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提高中上等烟比例。

篇10

正文:

这家日本的生鲜电商叫“大地宅配”,是日本著名的社会企业守护大地协会旗下的子公司。这家公司是如何在做公益的同时就早早的盈利了呢?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生鲜电商以及这个社会企业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鲜电商前传:成立的背景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和爆发是在90年代和2000年之后,而日本是早在70年代就开始经历这些,这是因为日本比我们更早的开始工业化的石油农业。上世纪60年代,日本从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转向更为“高效率”的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的结果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和环境污染。所以日本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反思,守护大地协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守护大地协会的创始人叫藤田和芳。当初藤田是为了帮助水户郊区一些不用化肥农药的农户卖菜,刚刚开始很难卖,后来慢慢打开销路,越来越多注重健康的家庭开始购买安全的蔬菜。后来藤田就联合这些农户成立了NGO(非营利组织)组织守护大地协会,这也是后来的 “守护大地协会股份有限公司”的雏形。

如果只做NGO,很难保证协会的长期运作。要想让NGO健康发展,就需要财务独立,考虑到这些,藤田决定把企业做成社会型企业,即现在的守护大地协会股份有限公司。社会企业具有双重属性,企业的商业属性和NGO的非营利公益属性。作为企业,下设分公司,分别经营宅配、网购、批售、餐厅和生态住宅业务;作为NGO,做推广有机农业,改善校园膳食等公益活动。整个企业是一个团队,但是做两套事情。

做正确的事,你就能盈利

守护大地协会成立的头几年变开始盈利,靠自身滚动发展,同时引入农户、消费者成为股东,到2015年已有2500名生产者会员,宅配及网购会员241000人,员工198人。2015年总销售额135亿8300万日元(约10亿人民币)。大地协会能够成功,根本原因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当时日本的食品安全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等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大地协会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把从事有机农业农户的农产品卖给消费者,而是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系统性的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第一是农业技术。协会帮助和指导农户开展可持续农作(协会并不要求完全有机种植,协会的农产品大概19%的是有机认证的,70%-80%的是无农药农产品),跟农户一起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比如用间中法来引导虫害,用喷生物制剂来杀虫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第二是做好生产规划。每年跟签约农户开生产计划大会,做来年的生产计划,并跟农户提前协商好购买价格。第三是帮农户抵抗风险。比如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协会跟农户一起解决当年的收入问题。

大地协会最早是藤田一人开小货车在东京一个小区摆摊,成立协会后,让买菜的市民主动去找10-20位伙伴成立“供应站”,定期把协会的农产品配送到供应站。之后会员逐步增多,就开始定期的宅配服务。在2009年开通网站,消费者可以在网上选择套餐进行配送。

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教育消费者,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方面组织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互动,让消费者去参观农田,这样既增加了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也让农户有了恪守安全生产的动力;还有一方面是让消费者参与到协会的公益活动中来,这样也会增加消费者对协会的支持和信任。

利益一体化

在整个农作物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链条上,大家的利益是一体的,只不过因为现代商业社会分工的细化,让大家忘记了本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大地协会的做法让大家的利益一体化,在协会成立之初,就是农户、协会员工和部分消费者共同出资成立的企业。如今每年的股东大会就是由这些农户、员工和消费者组成的,这样在根本的组织结构上就一体化了。

“成为签约会员将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联为一体,消费者为了更健康安全的食物,与农民共同承担生产风险,分享收益。农民则采用有机种植法提供新鲜和营养的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的纽带,既保护了消费者的长久健康,也保护了农民能取得稳定的收益,最重要的,还真正使土地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而新型的消费文化,则是让消费者理解,蔬菜水果的外表不重要,好吃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大地宅配为消费者和会员提供的食材从最早的蔬菜,发展到现在有蔬菜、水果、谷物、肉、鱼、乳制品等,同时也提供一些半加工的食材和日用品。这些食品中,除了日本本土不生产的香蕉和其他为数不多的产品外,都是日本本土生产的,而且协会和公司也有明确规定,进口食品必须控制在3%以内。即使是进口的农产品,也是在对供应商进行考核之后,选取符合公平贸易标准的供应商。

日本是个农业进口大国,几乎60%依靠进口。那为什么大地宅配几乎不售进口农产品呢?在笔者看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大地协会保护本土农业初心,以及倡导食在本地,降低食物运输碳排放的理念;另一方面是日本本土农业技术高,在日本,本土农产品代表着高端产品,而进口农产品则意味着廉价产品。日本农业技术的提高,守护大地协会有着很大的功劳。

大地协会从纵深两个角度拓展产品:一方面为会员提供日常食材的全部品类:蔬菜水果、谷物杂粮、肉禽奶蛋、水产海鲜、油及调味品;另一方面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比如加工好的速冻食品和半成品食材(净菜),方便客户到家后直接或经过简单加工后食用。大地协会的这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都来自签约农户(除了日本本国无法生产的少数产品,如香蕉)。

成本如何控制

大地宅配的产品大部分是有机和无农药无农残的农产品。在我们国内,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是非常高,至少是普通食品的2倍,有的甚至是3-4陪,但大地宅配的食品价格并不高,只是普通农产品价格的1倍多。

最早的时候,大地协会的农产品价格也是很高,但是通过几十年不断的发展,消费群体从最早的小群体扩大到中产阶级,量上来了,相应的成本也降低了。同时协会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技术以及抵御风险,也有效的从源头降低了成本。大地宅配的配送服务如今已经覆盖日本全境,在日本建有5处发货中心,东京地区是大地宅配自己车队配送,其他地区则交给宅急便(日本著名的冷链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