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商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商业环境 个性化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现如今我们只要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各种超级市场或专卖店,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社会分工的日趋专门化,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方位扩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增强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依赖,从而使购物行为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商业环境已成为人们日常购物、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当然,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一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有了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但商业环境作为城市生活活动范围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依旧是不可替代的,于是拥有多元购物方式选择的消费者对商业环境或购物体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新销售媒介的发展、外资的进入、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变化、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都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危机。那么,现代商业环境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要找出新的、符合社会及消费者需求的解决办法。这不仅关乎商业环境经营企业的存亡,也会对我国整体商业环境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商业环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市场经济中,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所促成的营销策略发展和社会背景与城市状况的迅速变化,使得当今的商业环境已不同于昔日的百货商店、服务门市。现代商业环境在经营理念、规划布局、空间组合、品牌形象等方面均有了更大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商业体制结构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商店实行租赁承包,个体经营户数量迅速膨胀。在流通市场的产销—体化影响下,许多企业也自办商业、经销商品,出现了—些专卖店、专营柜台。市场逐渐呈现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整个商业环境朝着综合性、个性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所分析的商业环境,主要指的是商业零售业体系中的几种主要业态形式,包括专卖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商业街等。
专卖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特有的一种经营方式,它经营的商品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种品牌聚集,种类多,规格齐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商品类型组成的专卖店,例如家电商场、男装专卖店、鞋城、珠宝商店等;另—种是以某种品牌商品为销售对象的专卖店,例如耐克专卖店、奥迪专卖店、麦当劳等。这些专卖店在商业活动中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给顾客有目的选择商品提供了方便。
超级市场是目前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连接最为紧密的经营方式之一。一般为开架售货,顾客直接在货柜前挑选商品,购物随心所欲,提高了效率,扩大了商业机能。目前我国的超级市场有国内的华联超市、苏果超市、津工超市等,国外的家乐福超市、麦得隆超市、沃尔玛超市等。这些大型超市都以商品种类多、价格低廉、购物方便等优势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同时在经营方式上不断更新。有的由大规模的商业经营转化成灵活方便的小便利店,深入小区,形成众多连锁店;有的扩大经营范围向超大规模发展,从经营日常用品、食品、百货、服装、家电等发展到集食品熟食加工、蔬菜等为一体的菜贸集市。在中国,超级市场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级市场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购物中心多由一家或几家大中型商场或商城和各类商业空间及配套设施组成,一般集中在一幢或几幢大的建筑中,采用以室内为主的复合建筑空间类型,具有多种功能要求,顾客可领略各个商业空间的个性艺术气氛,在其中享受群集、交往的乐趣,逛、购、娱、食均较为便利,现代化购物中心正朝着复合化、集约化、巨型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高度综合性的大规模商业空间。
商业街多位于市中心,规划部门经过全面筹划,将旅馆、饭店、停车场、大型商场、银行、影剧院、办公楼、娱乐中心、绿化广场等都集中起来,并从建筑整体规划入手,形成全新的、功能设施齐全的商业街区建筑群。商业街不仅仅是一个购物方便的处所,而且是集娱乐休闲、文化活动、城市景观为一体,用来满足各阶层人们游憩、饮食及获取信息等多种目的的地方。
第二节 现代商业环境的个性化发展
一、建国后我国现代商业环境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百货商店是应有尽有的零售商店形式,也是我国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模式。这时期的商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都停留在满足人们基本温饱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下国营商业网点的单一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大型的百货商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商业设施的建设与环境改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地陆续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业设施。这些商业设施室内多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建造起多层的、能容纳大量陈列商品及活动客流的大型商业交易空间,同时还使用电梯、自动扶梯、采暖、通风、照明等现代技术设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创造一流的购物环境打下了基础。建筑外装饰上也开始与广告宣传相结合,并且配以广告招牌、霓虹灯光等辅助设施。这些商业环境的建成,对传统的以砖木结构为主的、空间小的、无完善设备的老式商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推动了我国商业环境的发展,对形成城市主要商业中心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多种因素暂缓了我国现代商业环境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商业环境被迫放慢了发展的步伐,许多企业甚至出现了生存的危机。
1. 同类行业过度竞争
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商业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水平。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业内竞争尤为明显,消费者常常有多种消费地点选择,再加上商场竞争无明显优势,消费者很难培养对某一商业环境的忠诚感。
2. 不同商业业态竞相挤占市场份额
不同的商业业态分别以各自的特色吸引消费者,挤占市场份额。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商贸类公司呈现出惊人的成长态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心仪商品,而部分网络商品采用直销方式进行销售,去除了中间商的环节,在价格上会具备明显的优势,这些都是对消费者产生极大的吸引。所以不断发展的网络经济,或许会成为商业环境发展的最大威胁。
3. 消费品市场缺乏新的生机
近几年,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但整体来看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对档次较高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尚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状况。再因为我国大多数自主研发产品缺乏个性,制造商看准产品后蜂拥而动,导致了大众商品供过于求,除了少数品牌商品以外,大多数商品没有竞价能力。
4. 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已经意识到购买行为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层面,它既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释放一种心理压力、获得某种心理的补偿,同时也是试图与长期以来的自我概念保持一致。因为消费者已开始认为购买的商品或者所光顾的商业环境在外部反映了消费者自身的形象,体现了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目标、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
5.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
国外著名的商业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将同行业领域的竞争推向白热化。
中国的现代商业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危机。
三、个性化成为现代商业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上述对我国现代商业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在缩小,生意愈来愈难做,在整个市场结构同质化的今天,商业环境经营者普遍感受到获利减少而带来的压力。在这种大趋势下,如何使企业逆流而上,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准确预测市场、突出个性差异等精细化策略无疑成为了企业出奇制胜的最有效手段。
有经济学家认为:“要创造一个对消费者来讲相关性非常强的商业环境,商家必须要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方法来做。”
所谓个性化就是指商业环境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和特点,也是商业环境人性化的表现。个性鲜明的商业环境,不仅是自身经营理念走向成熟的表现,同时也会吸引那些“气味相投”的消费者,形成认同自己个性的消费群体。这就好比,当我们谈起某个人时,在头脑中都会对这个人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包括他的年龄、职业、身份、相貌等,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这个人的个性,爽朗、深沉、开朗、还是稳重等等。同样,当我们身处某商业环境中时,也会对这个商业环境留有印象、产生各种联想,包括它的视觉形象、经营理念、商品类型等等,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这个商家传递给我们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他是时尚的、专业的、开放的还是传统的,他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在哪里,他具备哪些特点,等等。因为当我们把商业环境当作一个人时,他就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这种个性是同类商业环境之间的重要区别,是不可以模仿的。当我们提到上海新天地马上就会联想到传统和现代、古朴与时尚、东方与西方、商业与文化的交融;一提到宜家家居购物中心就会联想起明媚的阳光、精致的生活、时尚的简约……这就是商业环境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环境也跟人一样,会给消费者不同的个性感觉。
消费者选择商业环境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主张、一种生活态度,展现一种自我的个性。他们总是对符合自己观念的商业环境情有独钟,往往喜欢那些与自身相似或与自己崇拜的、认可的人或事物相似的个性气质。因此,创建具有与目标消费群之相近个性的商业环境已经成为了许多商业经营者运用的最有效战略,它的个性跟目标消费群的个性越接近(或者跟随他们所崇尚或追求的个性越接近),消费者就越愿意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购物,忠诚度也就越高。更多的时候,只要掌握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也就能左右他们的消费行为。商业环境的个性建立正是这一情感的主要体现,它能代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的想法、追求和精神;取得消费者共鸣,产生一种认同感,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也就拉近了商业环境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了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增进了商业环境的竞争力、忠诚度、美誉度。
现阶段中国商业环境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趋于雷同。在生活多姿多彩的现如今,没有一个商家可以成为“万金油”,对所有的消费者都产生吸引力,一个商业环境的核心价值如果能触动一个细分消费群体就已很了不起了。此外,媒体、信息极速膨胀使消费者身处广告海洋的包围之中,一个商业环境的核心价值与竞争企业没有鲜明的差异,就很难引起公众的关注,更谈不到消费者的认同与接受。缺乏个性的商业环境其核心价值是没有销售力量的,也不能给经营带来增值,更不能创造销售奇迹。同时,差异化的核心价值也是避开正面竞争,低成本营销的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现代商业环境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 耿黎辉、甘元霞 . 消费心理学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
篇2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核心区的黑龙江省宝清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宝清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主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人民安居乐业,产业兴旺发达,农业快速提升,农村和谐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形成了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集大规模、大景观、大自然于一身的宝清县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发展模式。
深入分析和总结“宝清模式”,不仅可以破解“粮食生产大县,经济发展小县,财政收入穷县”的怪圈,形成粮食主产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走上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而且有助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形成绿色、环保、生态、文化、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对粮食主产区实现由保障功能向生态功能、富民功能、休闲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宝清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宝清模式”要义
一产强化,持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宝清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极其优越,全县耕地面积达到260万亩,且绝大部分集中连片分布,加之人口少,人均耕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具有实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五”以来,宝清县持续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升级,粮食主产区的基础地位获得了稳固发展,形成了一产强化的格局。
二产带动,打造现代农业“旗舰产业”。着力打造“量质并举,加工带动;精品依托,品牌带动;产业集聚,园区带动”的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经过多年的努力,宝清县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宝清农业的“旗舰”产业。
三产提升,拓宽农业服务空间。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宝清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交易中心,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悠久的农耕历史、独特的农业风光,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弘扬宝清特色农耕文化,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促进一产三产化,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三化同步,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宝清县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宝清模式”的主要做法
第一、巩固农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实施。以《宝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总纲,统领农业、农村、农民各项事业发展,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二是狠抓基础,强化粮食生产能力。紧抓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契机,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扶植农机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开展高产创建示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和单产水平都获得了大幅提升。三是依托示范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发展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30多个,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发展订单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科技大户、农机大户、致富大户和农村合作组织集中。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8%。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加强防洪、灌溉、排涝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旱改水、豆改米”两大工程,调整大豆、玉米和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发展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七是打造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构建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联结机制。八是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设立村级科技培训室,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培训科技示范户1.33万户;加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向农户传授、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第二、集成优势资源,发展品牌农业。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实现外来强势品牌与本地原生品牌、产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农业品牌与休闲品牌的融合发展。一是产品标准化:发挥机械耕作优势,打规模牌标准牌。以农机专业合作社试点为抓手,大力推进以北岗为代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了生产过程“八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操作典型模式,增强了农产品整体品质的一致性,成为构建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二是品质高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打有机牌绿色牌。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启动点,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使绿色产业成为农产品品牌创升的新亮点。三是机制市场化:引入强势品牌,培育原生品牌。坚持实施内外联动的品牌战略。引入五芳斋、北大荒、宏达生物、南华糖业、台湾谢氏等知名企业和优势品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优势品牌快速发展的格局。以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村集体组织等为载体,发展村办、社办企业,积极培育原生品牌。四是特色集聚化:依托特色资源,延伸壮大品牌。实施“品牌牵引”战略,把培育特色作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举措。以优质产品资源为基础,聚合产业信息资源,搭建交易平台,构筑独有的品牌地位,成功打造了“宝清大白板”白瓜籽、东北黑蜂系列产品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宝清•中国白瓜籽大市场”。宝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白瓜籽集散地。
第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一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重点扶持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白瓜、甜菜、畜产品等优势主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发展,制糖、稻米加工、大豆浸油、玉米深加工、黑蜂蜜加工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扶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二是强化产业链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依靠独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增加投入、自建生产基地,生产加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健全企业生产操作规范和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三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集成基地和企业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建立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以专业市场为引领,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加快一产与三产服务业的融合。按照“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思路,建立健全以农资大市场、果蔬批发中心、杂粮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为主,“立足宝清、辐射三江、面向远东”的现代农业市场物流体系。
第四、立足县域实际,发展休闲农业。一是普查旅游资源,规划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宝清县全面普查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编制《宝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设计;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游、龙湖休闲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红色革命教育游、北大荒知青文化游五大优势旅游品牌;编制了宝清山水观光两日游、三日游专线,并完成线路的推介工作,丰富旅游产品。二是提升发展规模,旅游效益持续显现。完成一系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梨花山庄、劝农瓜果采摘园、龙湖生态休闲山庄、四合屯朝鲜民族风情园、垂钓园等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休闲农业规模不断加大,游客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效益显著提升,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成效显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农业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宝清特有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举办“观鸟节”、“南瓜文化节”、“东北秧歌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挖掘节庆内涵,做大节庆经济;打造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宝清旅游知名度。四是健全休闲农业服务设施,规范休闲农业发展。从扩大产业规模着手,重点支持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大力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县内各大酒店宾馆提档升级,实行星级化管理,提高休闲服务水平;引进知名旅行社。
第五、传承农耕文化,建设乡村文明。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农村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宝清县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宝清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强化推进措施,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把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与文化工作政绩挂钩,严格兑现奖惩。二是加大设施投入力度,搭建乡村文化活动大平台。上下联动,争取扶持。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加强同包扶单位的联系,获得上级领导和包扶单位的重视和支持。集体投入,一事一议。乡村两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成立乡村两级文体协会,对乡土文化人才进行专门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县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群体建设,组建乡村文化活动新载体。通过打造秧歌队、成立文艺剧团等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天府之声”、“咱村也有文艺人”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在壮大地方文化团体的同时,使传统音乐、舞蹈、二人转等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四是开展全民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开展经常化。根据不同文化形式,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参与主体全民化,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春夏秋冬,随处可见群众活动的身影,每逢重大节日,必有全民参与。五是建设文化休闲场馆,打造农耕文化传承平台。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成现代规模集约农耕文化展区,将大荒原、大森林、大湿地、建成绿色生态文明展区,将临山滨水地区建成农耕休闲文化展区,将城区“五馆”建成农耕历史文化重点展区,将专业市场建成现代农业物流展区。
第六、紧抓典型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典型引路”,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用“典型引路”的办法,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作为全省试点村,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树立样板。合理引导农民建房,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在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二是强化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各支道硬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供电网络、垃圾分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炕连灶、节能炉等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三是发展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程度。目前已经有各类农民合作社98个,特点是:一是规模大,多是跨村联合;二是综合服务能力强,通过农商联合和规模化购销,既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又为农民争取了利润盈余返还,同时为企业参与农业提供了有效途径;三是合作社发展具有活力,具有较厚的积累。四是强化区域内外交流协作,推进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主动加强与周边市、县、农场和森工系统的交流协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制定完善合作机制,重点推进十万亩果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重大县场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品牌共创、县场共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五是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以“优先、快速、超前”的原则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打造三江地区宝清教育品牌,优质办学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提前10年享受了养老优惠政策,60周岁农村老年人不需缴费,每人每月即可领取由政府全额补贴的55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民利,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民主建设得到了加强。
第七、加强农业生态保障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力促七星河湿地进入世界湿地名录,东升湿地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深入实施绿化工程,持续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走廊建设和流域治理。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以循环农业为基础,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办好种养结合及种养沼配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
宝清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生产大幅提升。近年来,宝清县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不断提升,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10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7%。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初现。形成了宝清镇蔬菜、七星泡烤烟、夹信子毛葱、七星河甜菜、龙头红小豆、小城子南瓜、尖山子西香瓜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宝青红”红小豆、“宝清大白板”南瓜籽、“宝石河毛葱”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宝清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红小豆系列产品生产之乡”和“中国宝清大白板系列产品生产之乡”。产业化经营水平取得较快提升。到2010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基地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城乡人口25万人。主要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取得突破,农业标准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占第一产业比重由31%提高到42%,精深加工业占比明显提高,成为宝清农业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内部实施“豆改米、旱改水”等工程,减少大豆近100万亩,增加玉米55万亩,水稻9万亩,优势高产粮食作物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作物种植规模显著增加。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第六产业”快速发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战略,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与工业融合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综合效益快速显现。宝清县现代农业已经成为1×2×3的“第六产业”,推动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进程,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畜牧业稳步发展,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宝清县规模化畜牧养殖场较“十五”末期增加了34个,畜牧业产值超过20亿元;通过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养殖环节的监控、产品质量的监测、供销渠道的监管等流程实施精细管理,构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采取多重拉网式监督检查,确保了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五是“三品一标”规模逐步扩大,形成农产品优质产区。以“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为代表,“三品”认证面积突破2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00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43万亩。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的食品证书56个,认证产品涵盖大米、大豆、食用油、杂粮杂豆、蔬菜、山特产品、水产品等。建成1个国家级有机食品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有机食品科技示范项目,建设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六是品牌体系初步建成,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依托县域优势资源,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和引进外部优质品牌,带动宝清农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战略。已经培育了具有品牌高端化特征的宝清红小豆、白瓜籽及毛葱等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五芳斋、北大荒等国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优势品牌聚集发展的品牌体系,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七是现代农业格局初现,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有力推动了宝清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机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农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技术含量与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形成“粮食产业稳步发展,加工农业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快速腾飞,现代农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格局,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农民收入显著增长,致富渠道更加多元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宝清县始终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将更高的附加值保留在农业领域。一是积极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充分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县的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地方性产业发展引导政策,鼓励农民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大增加。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积极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农民种粮直接收入持续增加。三是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完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四是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施“一加二”战略,促进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显著增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五是利用山水林河等农业生态资源,实施“一加三”战略,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发展空间,丰富休闲产业形态,休闲消费持续增长,农民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六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从事非农就业,拓展多重渠道,积极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农民务工收入显著增加。依靠多种措施多重并举,农民的收入渠道持续拓宽,农民的收入获得了显著增长,非农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持续增加。2010年,宝清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190元,超过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8%,有10个村超过了万元。
(三)以点带面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一是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宝清县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0个,示范村1个;市级试点村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以北岗村、七星河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村为代表,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和在建新农村项目120余个,村级基础设施和村屯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饮用水安全达标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和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北岗村已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2008年,宝清县被评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升级先进县”,连续五年获双鸭山市新农村建设第一名。
二是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组合全县145个行政村,逐步打造30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中心村。在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村率达到84%,行政村通村路硬化率实现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2%。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宝清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完待续)
“宝清模式”的主要启示
宝清县坚持拓展农业功能,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一是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宝清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0%,科学技术成为助推宝清农业腾飞的重要引擎,显著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二是以合作理念推动农业,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扶持壮大农机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延伸合作组织职能,大力发展社办经济实体,加快合作组织功能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从组织生产向开拓市场延伸。
三是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识农产品保护力度,拓展产品品类,扩大优势品牌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断培育新的农业品牌。鼓励和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设计档次,统一品牌标识、落实品牌管理主体,构筑高端品牌和明星产品,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产地品牌价值。
四是以调整结构振兴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水平。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创建优质高产种植示范小区,带动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林果种植、林下经济等,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五是以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根据农业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专业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各村屯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形成文明的民风民俗,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村进步的主力。
(二)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现代文明
一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和乡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积极积聚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二是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保护传承特色农耕文明。积极发挥黑土地规模生产文化和独特东北乡土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特色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以传承为目的,保护和发展本地特色的农耕文明,成为宝清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丰富农业产业形态、建设现代乡村文明的重要基础。
三是融合自然人文资源,着力创新培育现代农业文明。着力发挥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的成果,促进培育现代农耕文化、现代农村风貌、现代社区文明。密切现代农耕文明与农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文明。
(三)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实现产业快速融合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产业新模式。立足“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完成《宝清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凝练产业发展新抓手。一抓生产基地,二抓重点产业,三抓龙头企业。以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连基地、带产业”的作用,建立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专业化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形成大豆、玉米、水稻等十大农业重点产业;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
三是坚持拓展农业功能,增强农业发展新动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优势,持续拓展农业功能,快速推进产业融合。一是实施农业与关联工业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二是实施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四)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彰显农民主体地位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建设和谐乡村。宝清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民生为根本的理念,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经营本领;大力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农民各项权益,大大增进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环境的积极性,改进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二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重视乡村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宝清县把乡村的社会、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村镇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队伍建设,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和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活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俗,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在三化同步发展中,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挖掘利用资源,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施以工补农。立足区域的丰富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加速工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显著增强。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保障了以工补农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宝清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二是紧抓中心村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实施以城带乡。以中心镇村建设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加速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中心镇村的建设加速了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了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人口不断集聚,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显著推进。
三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实施以业兴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心镇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和园区不断聚集。产业基础的不断发展,为农村居民就地就业创造了新岗位,加速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镇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持续巩固。
(六)在资源有序利用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坚持立足资源条件,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人文特色的思路,“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合理有序利用资源潜力,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到资本、资本到利润的转变。
二是坚持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齐头并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依托生态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机农业等生态、立体农业。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宝清模式”的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地方品牌意识,加速品牌农业发展宝清对品牌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以县情为基础的品牌农业路上,宝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建设保护农产品公用品牌。宝清县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但大品牌的理念还需深入和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待突破。
二是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应大力开发农业文化功能,提升农业产品品牌为地域文化标志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保持长久活力。
三是优化利用品牌资源,融合农业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应将品牌农产品有效融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中,实现农产品品牌与休闲旅游品牌的有效融合。
(二)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休闲农业升级宝清县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体系、发展规模、发展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急需提档升级。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前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北大荒休闲农业和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二是因地制宜,总体布局。北部以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湿地生态乡村旅游区;东部开展和农场的区域合作,打造北大荒知青文化农场体验区;南部依托森林和水库资源,打造森林滨水生态旅游度假区;西部依托炮台山古城遗址,开展古文化游。
三是依托文化,培育品牌。应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北大荒文化产品,树立“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的区域品牌形象;以生态、农耕、红色文化等为主题,分别打造生态、农耕、红色旅游等品牌。
四是丰富业态,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亮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挖掘包装民俗乡土文化,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通过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就业富民功能。
(三)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宝清农业要坚持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持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速“三次产业”融合。
一是与产业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三次产业紧密结合,产业链条顺畅衔接,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与科技化融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将高新技术和装备不断融入到粮食主产区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之中,向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改良现有农业产业,培育形成新兴农业产业。
三是与服务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保障能力。应将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建设一支全能型、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服务业队伍,实现农业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四是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信息平台。以整合资源、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建起覆盖全县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农业品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构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推进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平台服农、支农、强农力度。
五是与品牌化融合,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品牌体系。要继续加大文化创意投入,实施品牌创意战略,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将“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知名企业”作为宝清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强县”的良性品牌发展之路。
六是与生态化融合,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积极探索宝清县农业主体功能分区,科学规范农业资源开发。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镇,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四)进一步突出差异多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坚持乡村建设多样化。宝清县新农村建设应该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体现多样性的统一,避免单一模式的趋同现象,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社区文化本土化。依托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文化实践,积极引导和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融合,推动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发展,避免把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简单地移植到乡村。
三是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围绕“文化大县”、“文化名县”战略目标,协调推进文化建设,以“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以“大粮仓”和黑土地规模经营为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为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抗联和珍宝岛等战争遗址为标志的革命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名人效应的知青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农业示范价值的农场文化;以挹娄文化为主要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全民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坚持乡土文化体系化,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文明,服务新农村建设。
宝清县新农村建设愿景
一是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农业资源得到利用保护,清洁生产得到大力推广,循环、低碳、生态农业成为现代农业重要形式;乡村环境更加洁净、清洁能源普遍应用,农村生态环境面貌一新,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呈现出“林茂谷香,水绿天蓝”的秀美景观,“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成为北大荒原生态文明的传承发扬地。
二是立足完善基础设施,经济区位优势卓越。未来国家将持续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宝清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支线机场为主的立体、便捷交通网络体系将陆续建成,形成“立足宝清县,辐射黑龙江,放眼东北亚”的优越区位,宝清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成为我国东极旅游重要目的地和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是立足推进“三化同步”,“三农”基础扎实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显著推进,整体经济持续反哺“三农”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突破,中心村镇带动“三农”更为强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面形成“产业化依托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产业化”的新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四是立足农业功能拓展,产业融合更加高效。绿色农业保障力强,加工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多点开花,科技农业动力强劲,景观农业独特优美,创意农业内涵丰富。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宝清农业功能拓展将更加高效,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五是立足全面推进原则,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各项设施更加完善,设备更加齐全,形成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交织、教育科技与文化卫生全面发展的局面。宝清县乡村文明蒸蒸日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村风民俗谱和谐,乡容村貌树新风”科学发展态势。
六是立足提升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济济。农民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合力强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成为宝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宝清县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七是立足提升幸福指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文明持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农村建设形成“整洁村庄点缀绿色自然,幸福农民乐业广阔田园”的优美画卷,宝清新农村发展欣欣向荣,成为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率先实现区。
篇3
关键词:金融;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商业银行
一、引言
国家出台的《服务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2011-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要超过GDP增速。进入201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面临关键节点。作为引导经济资源、资本要素配置的核心动力因素,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必须要加大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对实体产业的支持能力不断提升,金融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共生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产生的。它以现代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不断改造着传统服务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新的、有效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又发挥了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向社会提供了大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创造了新的国民经济新领域。总之,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要素密集度高、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衍生出新的发展趋势,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将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与供给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以金融支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二、金融支持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耦合性
现有文献中,国外学者对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研究着重考察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King(1993)建立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型,认为金融以投资为中介变量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①,Richard(2002)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金融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储蓄动员、项目甄别、风险分散、外部约束施加、交易成本降低等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对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现有学着的研究看,金融支持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关系,一方面,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金融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融资支持、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及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内在包含了用现代金融手段和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步骤。另外,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脚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又进一步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又同时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金融支持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现为既共生,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二者互为影响因素,一方的发展会进一步引致和促进另一方的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导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分工的深化,社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提升,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日趋独立化,管理、咨询、广告、研发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二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逐步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制造业部门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三是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四是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凸现。集中表现为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逐步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现代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现代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广,且呈现出要素智力密集性、供给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也表现出了不同层次和程度的金融需求。首先,从资金循环特点看,部分优势产业流动资产占比大、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其金融需求表现出需求急、运转速度快、效率要求高等特点。其次,从产业发展周期看,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信息和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这就对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趋势看,非优势产业通过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进行产业转移时,需要金融资金的援助。最后,就现代服务业划分来看,其中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特性也存在很大不同。支柱行业适应于一定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增长、高带动和高扩散的特征,其金融需求倾向于优先贷款和优惠贷款、支柱产业发展基金及上市融资等。从金融供给的产业特征看,当前我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余额比重过高,就金融支持服务业来看,当前金融主要支持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而对信息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融资数额较小,且增长缓慢。同时,受短期盈利指标考核的影响,传统金融业对政府隐性担保及热点行业和企业关注较多,这种选择方式实际上存在经营风险的累积问题,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也不利。
四、四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一)四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以来,四川充分发挥服务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2013年全年,服务业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提升到26%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超过六成。同时,四川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至2013年,四川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25%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和吸纳就业人数连续4年保持增长态势。
(二)四川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省市相比,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尤其是金融支持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现代服务业中的许多产业属于高投入行业,重点项目投资离不开政府投入。不过,四川作为西部省份,边远欠发达地区覆盖范围广,经济总量偏小,很多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建设资金缺乏,对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总量不够。二是信贷投入有待加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现代服务业中的很多企业存在固定资产少的特点,在寻求信贷支持时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同时,虽然四川金融机构众多,但大部分机构在针对现代服务业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实际信贷融资规模较小,贷款增速较低。三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产品创新有待突破。现代服务业包含行业众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存在差异。比如,文化产业对无形资产评估和担保体系建设等需求迫切。不过,从四川现代服务业信贷产品现状看,仍以传统产品为主,缺少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及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同时,相应的金融服务环境仍有待改善。
五、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视角再认识
近年来,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开拓,部分领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视角可以进行如下再认识:
首先,商业银行要以政策性金融为指导,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立足于地方实际,积极组建城镇银行,推进支付服务平台建设,主动与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微贷款业务合作等。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手段和方向来看,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以授信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支持力度。近年来,服务行业整体授信总量稳步增长,服务业贷款结构日趋完善。要继续完善和细化行业政策指引,实施行业聚焦战略,积极以产业链为核心拓展服务领域。
其次,要推进差异化服务,着力扩大中间业务服务。现代服务业涉及的行业面较宽,差异性较大。比如,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来讲,其对银行的中间业务有高度的需求和依赖,对资产和负债业务依赖程度相对较少,因此,商业银行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加强产品研究开发,满足差异化的行业需求。而对于交易频繁、现金使用量大的批发零售企业,商业银行要积极提供银行卡、支票、汇票在内的多样结算工具和现金管理服务。
再次,就具体领域和金融支持方向来看,一是在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方面,商业银行要重点支持城镇化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同时,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四川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要立足于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面向产业链,抓关键环节和有效市场。三是要立足于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积极占领行业发展的先机,实现产品的组合和创新。
六、银行业支持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代服务业是四川省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要着力解决当前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问题,通过各种渠道聚合资金,有效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第一,要切实增强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商业银行要积极挖掘现代服务业中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要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重点加大文化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和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第二,要加快开发面向现代服务企业的多层次信贷创新产品。当前,规模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突破的重要契机,要积极开发面向现代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应在强化金融创新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为四川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有效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第三,要积极选择重点现代服务企业进行上市培训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上市培训,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上市融资服务,培育和支持一批现代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银行可以积极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第四,要大力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服务行业,要逐步建立多元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寻求国家对四川现代服务业资金投入及政策倾斜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5-57.
[2] 冯娟娟.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44-46.
[3] 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货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23-25.
[4] 刘贵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西部金融.2009(11).
[5] 尹优平.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山西省为例.中国金融,2009(23).
篇4
【关键词】酒店;设计;发展趋势;人性化
一、酒店的基本含义
酒店(HOTEL)一词来源于法语,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早在1800年《国际词典》中写到:“酒店是为大众准备住宿、餐饮、服务的一种建筑或场所。”具体地说,酒店是以它的建筑物为凭据,通过出售客房、餐饮和综合服务设施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活的经历利润的组织。现代所谓的酒店,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它是一座设备完善的众所周知且经政府核准的建筑;(2)它必须提供旅客的住宿与餐饮;(3)它要为旅客以及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4)还要提供住宿、餐饮、娱乐方面的理想服务;(5)它是营利的,要求取得合理的利润。
二、酒店在风格上的发展趋势
现代酒店风格受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人们来到酒店体现异国情调已经成为历史。设计师把握风格的时候,一定要拥有多元文化的修养、积累才能以国际化设计素养控制倾向。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应该能领导设计的潮流,创造出他的个性。以后的趋势能够以国际化的素养、多元化的文化素养设计一个酒店非常重要。酒店元素的流行趋势,这里讲的元素有很多方面,当然功能是最重要的。接下来还有设计的概念、立面造型、材质等。设计中许多新鲜的思路成为主题。使设计者的构思概念能够无限发挥,使以往设计师面临的很多局限得到舒缓。在材质方面,由于新材料的日新月异,在酒店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我个人的看法,设计师要勇于尝试新材料。在智能化的现代,将高科技成果大胆引入现代设计当中,为客人提供更多解决之道。”
三、酒店在设计理念上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酒店设计的发展在功能不断的拓展和完善以及需求不断提升并满足的前提下,空间强调的所具有的文化精神以及精神内涵是重要且必要的要求,这个同时也决定了酒店设计的发展的方向。酒店功能在不同的建设形态市场定位以及不同的城市类别,不同的管理公司,在某种功能的程度上也不尽相同,作为设计师,所讲的功能性是满足于一切的使用者,而不仅仅是客人。当今中国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酒店功能设置和酒店室内设计行业同时也是一样,在我们视野当中国际化模式和简约主义被当今的市场称为一种流行,对全球化的理解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以一种国际对话更具清晰而富有意义的,国际对话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联系、沟通与交流,在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自主性的沟通与交流,是立足一种本土的问题,在文化自觉与自强吸收外来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的中外酒店设计行业竞争中,浓郁的民族特色将会是出奇制胜的法宝,民族化的酒店空间更具国际竞争力。我国设计师要完善巩固发展我们的本土文化,而且把它体现到我们的设计实际生活当中。对于日益流行的商业主义设计,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必定带有商业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公立色彩,同时流行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面促进我们设计的繁荣与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在他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今天,我国仍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发展状态,作为设计师,包括大众文化,应该具备高于一般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在引导与迎合中,而不是随波逐流,迷失我们自己的方向。
四、酒店空间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实践重于理论,要达到更娴熟,需要更多年经验的积累和领悟,计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产品和文化产品。具体来说作为酒店设计师要努力提升两方面能力:(1)彰显个性设计。个性的张扬是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特点,与时代同步的设计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设计,同时个性化也成为酒店凸现自我,区分其他酒店的有力利器。因此,酒店更讲究不同风格下的人情味、趣味化、品质化的设计,根据酒店的总体定位风格,关注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将消费人群定位细分,来进行装修装饰的风格化设计。在此影响下,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起到美化酒店的作用,更强调着眼于酒店个性生活格调的营造。(2)加强酒店的品牌设计。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或国际性酒店设计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吸引设计大单和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举世公认的、多元化的强大品牌效应。相比之下,除了技术上的差异,中国不少酒店建筑设计公司各自为战,小富即安的态度,也导致了中国酒店建筑装饰设计品牌效应的严重滞后。毋庸置疑,品牌化道路是中国酒店建筑装饰设计的必经之路,谁不重视品牌化的建设和竞争,谁就将吃到被淘汰的苦果。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2]Editions.巴黎・家的私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6)
篇5
关键词: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发展对策我国经济产业正处于商业化改革阶段,商品销售是企业创造收益的主要来源,实际销售额度决定了最终的盈利水平。为了借助社会主义市场开辟出新的营销局面,企业开始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商品交易关系的形成,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商业广告是商品销售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广告宣传效应可带动商品销售数量的持续增长,这也是商家们创造收益的最佳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商业广告作用,需充分认识广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1商业广告“数字化”概念
数字广告是指呈现广告内容的载体是数字媒体,也就是俗称的“流媒体”。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产业不断地规划发展,各种新款商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了诸多的商品保障。商业广告是商品宣传与推广的有效方式,借助商业广告实现了销售利润的稳步增长。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商业广告开始出现“数字化”概念,这只广告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时代科技的变革要求,也是商业经济与信息科技融合的有效形式。如数字广告采用移动式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经营者搭建了数字化宣传平台,这种技术在国内传媒科技里受到了普遍认可,为商业广告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商业数字广告的应用价值
商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的介绍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广告。商业广告是人们为了利益而制作的广告,来宣传某种产品而让人们去喜爱购买它。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提出,商业广告开始融合多种科学技术,以计算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广告得到推广应用,这使得数字广告的应用职能越来越广。从实际应用情况看,数字广告主要职能:(1)社会价值。商业广告是否履行社会功能,会对社会文化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不管有意无意,很多广告都表达、折射了某种思想观念,体现出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一方面,数字广告在发展阶段改变了传统广告形式,利用数字媒体促进了广告技术的创新改革,为现代广告传媒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决策,这是广告数字化社会职能的应用表现。(2)文化价值。商业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功利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功能。商业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也具有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利用数字广告参与商业宣传活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消费宣传平台,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共同拥有广告平台,这对于现代数字广告事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3)经济价值。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数字广告,其都具备了经济价值的特点,借助数字广告宣传带来营销收益增长,这是数字广告商业价值的主要表现。当前,全球正步入信息化时代,商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商业广告完成数字化宣传往往能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新型媒体应用于商品营销,开辟了商业电子商务的最新营销模式。
3商业广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基于社会思想文明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商业广告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消费者在广告内涵及价值理解方面,开始逐渐认可这种新型的数字广告模式。从商业经济营运决策调整来看,数字化不仅是广告行业的革新趋势,更是商业经济营销决策调整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商品营销者可从商业广告数字化方向入手,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商品销售的数字化广告模式,这样才能在商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概念趋势。建立选择性加入的顾客数据库为所有企业创造了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可以用这些资源与顾客沟通,包括通知,奖励,答谢和再销售,从而提高了这些顾客的生命周期价值。基于许可的行销是数字行销的一大突破概念,这个概念至今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广告概念。鉴于这一发展趋势,现代商业广告在概念形式上实现的创新,并且对数字广告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就要求企业设定数字化广告宣传模式,从销售思想方面改变过去的认知水平。(2)信息趋势。多渠道投放广告信息的整合广告策略和交叉促销概念越来越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广告主也学着整合资源利用组合信息来吸引并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信息通常基于品牌资产以及对两个或多个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商业广告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商品信息,利用科学技术增大广告宣传的信息量,从而扩大广告在市场上的影响范围。未来,企业借助数字广告开展宣传活动,可适当地增加广告信息量,进一步强化商业广告效果。(3)价值趋势。真正让消费者参与并关注广告信息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有效。花费大量时间参与,特别是如果参与是互动的,这很显然预示广告信息已经传给有兴趣并对广告关注的消费者,他们所投入的时间和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数字广告之所以在商业市场中受到普遍关注,主要是由于新媒体广告潜在的商业价值,提升数字广告潜在商业价值是商业的主流趋势。这就要求企业跟随时代变化,采用数字广告宣传商品以带动收益增长。(4)技术趋势。数字媒体和技术提供了新的和强有力的途径来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长短不同的、复杂程度不同的信息来尽可能地接触到消费者。整合传播策略的运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介平台的综合运用,灵活的传播方式的采纳,以及各种传播信息的应用都能强化品牌记忆度和忠诚度维系。数字广告是不断变化升级的,这才能与市场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引进高端技术执行数字化宣传,这是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的有效方式。(5)促销趋势。打折、优惠券、免费样品试用、低价理财选择、零风险试用以及限时促销价格等都是正被普遍采用的提升购买意愿的方式。这种基于激励措施的促销经常用于帮助消费者克服对于购买产品的内心障碍而使其完成购买,这些障碍在销售终端表现为“无声”,通常导致购物车遗弃现象从而丢失了机会。数字广告宣传中,应巧妙地应用数字媒体对外宣传,全面推广不同类型商品的宣传方案,为经营者销售带来丰厚的利润与市场影响力。
4结论
广告是商业营销活动的主要方式,借助广告可以扩大商品在市场的影响力,为经营者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新媒体技术改革背景下,商业广告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改变了早期传统媒体广告的诸多缺陷。广告数字化宣传既是行业科技的创新应用,也是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的先进方式,正确认识商业广告数字化对商品销售利益增长是大有帮助的。因而,借助商业广告数字化宣传发展趋势下,经营者们要重新拟定市场宣传方案,尽可能发挥出数字技术在广告宣传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篇7
摘要: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颁布,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显著.本文通过回顾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分业经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金融业发展的利弊影响,继而分析了金融业合业经营这一不可低档的潮流的产生及影响,阐述了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当前在此潮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家豁免立法 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的国家豁免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限制豁免立法,另一种是绝对豁免立法。采用前一种立法类型的主要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后一种立法类型灼主要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那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豁免立法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是绝对豁免立法占主导地位还是限制豁免立法占主导地位?
一国的国内立法是受其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的。这是目前世界上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国未豁免立法的很本原因。目前国家豁免立法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豁免作为一项一般原则将为各国的国家豁免立法普遍接受
国家豁免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早己为学者论著、国际条约所充分证明。自世界上出现了有关国家豁免的国内立法后,这一国际法原则被引入国内立法中,且被各国奉为国家豁免法的基本原则。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绝对豁免的立法中,而且也体现在限制豁免的立法中。国家豁免这一原则之所以被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家豁免法所接受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原则。原则是国家豁免的重要支柱和法律依据。尊重一国的国家豁免权是尊重该国的国家的表现,无论是限制豁免立法还是绝对豁免立法都无权在自己的国内法中否认别国的国家豁免权,而使别国的受到损害。这也是限制豁免立法在限制外国国家豁免权的同时又把国家豁免作为一项原则加以规定的根本原因。
(二)对等原则将被各国的豁免法广泛适用
尽管限制豁免立法和绝对豁免立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持这两种立法的国家却不可能因此而停止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因此,对等原则便被引入各国的国家豁免法中,并且成为协调本国与外国之间有关国家豁免法律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颁布了国家豁免法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都规定了对等原则。如英国豁免法第15条,新加坡豁免法第17条,加拿大豁免法第14条,澳大利亚豁免法第42条等。可见,对等原则已为大多数国家的国家豁免立法所确认。可以顶料,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发展,各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扩大,对等原则将成为各国国家豁免立法中又一重要原则。
(三)有条件地承认商业活动是国家豁免的例外,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限制豁免立法以行为的性质为标准,把外国国家所进行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都看成是商业活动而拒绝给予外国国家豁免权,这是与国际法上的国家豁免原则相违背的。值得注意的是绝对豁免立法中的一个新趋向,即有条件地承认商业活动是国家豁免的例外。所谓“有条件”是指并非一国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国家豁免的例外,只有国家的一项活动是为公共目的或政治目的而进行的,那么尽管它是商业活动,该国仍享有国家豁免权。绝对豁免立法中所承认的这种“商业活动”的例外是有严格限制的,它不包括一国为公共目的或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商业活动。绝对豁免的这一立法趋势既克服了绝对豁免法过去绝对的做法,又有利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之间的正常的交往与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它代表了国家豁免原则的发展方向,必将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面对国家豁免立法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应采取什么对策呢?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国家豁免的专门立法。有些法规虽然涉及到了国家豁免方面的问题,但仍不全面。这种状况,对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此,我国在现阶段进行国家豁免立法已迫在眉睫。根据国家豁免立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本文就我国的国家豁免立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司法管辖豁免权
司法管辖豁免是国家豁免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的豁免法应把国家的司法管辖豁免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规定。未经我国政府的明示同意,外国法院不得对我国国家及其财产进行管辖。同时,在未征得外国国家的明示同意之前,我国法院也不对该外国国家及其财产行使管辖权。对于司法管辖豁免的例外,我国的豁免法既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严格的限制,但又不能像某些绝对豁免立法那样限制的过死。
2、执行豁免
对一国国家财产的扣押或执行直接涉及到该国的重大利益。因此,我国的国家豁免法应强调国家及其财产的执行豁免权。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国在外国法院被诉的情况,所以强调国家及其财产的执行豁免权对我国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与外国国家之间互惠关系的情况下,经外国国家的明示同意,我国法院不对该外国的国家财产予以扣押和执行。同时,外国国家未经我国的明示同意也不得对我国的国家财产予以扣押或执行。外国国家放弃司法管辖豁免不得视为对判决的执行也放弃豁免。
3、适用对等原则
我国的豁免法还应考虑到对等原则的适用。对那些在司法管辖或执行方面限制我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国家,也给予相应的限制。其实,对等原则在我国的某些法规中巳被确认。这些规定都可以作为
我国国家豁免法的参考。
总之,国家豁免立法是一项复杂而且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国的国家豁免立法既不可效仿限制豁免的立法模式,又不可完全照搬绝对豁免的立法模式。而应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充分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及国际条约和国际贯例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家豁免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会计管理;商业智能;应用
一、前言
当下,随着企业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会计管理领域,以寻找发现更广阔市场以及更多供应商、企业顾客的信息,并为企业决策时提供更为广泛并且有效的决策依据,达到提升企业战略竞争能力的目的。既能得出结论,预知危险状况的发生,同时也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于企业全面决策并提出有效方案具有深远意义。
二、企业会计管理现状分析
1.会计数据管理的存储现状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制约着企业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的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中涉及的面越来越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内部,当会计电算化被应用之后,那些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以及会计活动的相关数据,诸如会计报表、账簿和凭证等,都会以电子的形式存储于账套文件中,通过这些相关数据,一方面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运算处理,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完整性、统一性以及安全性的问题。
2.会计数据的使用现状
在目前企业中所实施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是服务于会计核算,而在会计核算方面也仅仅是由原来的手工转变为现在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其中,在包含会计管理方面的内容,仅仅是简单的指标分析,只是对会计管理数据进行浅层次的描述,并没有深层次的处理和分析。与此同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所用的工具和方法,也由于统计方法过于简单,导致无法深层次的挖掘出会计数据信息,也就不能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由于统计方法过于简单,导致目前企业现有会计数据地分析,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上,没有好好利用起来。
3.传统的会计管理存在的弊端
(1)无法依据各级决策层的需要,而灵活展现会计分析的结果;
(2)速度慢、时效性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3)分析范围较为狭窄,无法联合企业其他部门进行综合分析;
(4)会计分析缺乏连续性,无法动态地反映某个问题。
三、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所谓商业智能,是一种能够通过智能的使用具有数据,达到提高商务决策的准确性的能力,也就是说,是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指导的应用系统,支撑商业智能的就是当今计算机前沿技术。
商业智能的研究热点主要在支撑技术、体系结构以及应用系统三个方面的研究,其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1.功能上的灵活性、可变化性以及可配置性
商业智能系统的范围,一是由服务于部门的特定用户扩展整个企业所有的用户,二是由原来简单的数据获取,扩展延伸为利用局域网等进行广泛的交互、决策信息以及知识的使用和分析。
2.解决方案更具开放性、可扩展性
解决方案可根据按用户需求定制,因此更具开放性、可扩展性。商业智能系统在提供核心技术时,对于不同企业的各异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系统,增强了客户化的接口以及扩展特性;同时,为企业提供基于商业智能平台的定制的工具,扩大适用范围,让此系统更具灵活性。
3.由单一的商业智能发展为嵌入式商业智能
不脱离企业现有的应用系统,可以在现有人力、会计和销售等系统中,加入商业智能的组件,这样就能使普通的事务处理系统具备商业智能的特性。
四、商业智能技术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
那么,企业如何将商业智能应用于会计管理之中,是整个会计管理系统的中重中之重。商业智能技术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会计分析系统中的应用、在会计预测方面的应用、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会计实时控制中的应用。
1.在会计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企业如何将商业智能应用于会计分析系统之中,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分类技术以及预测等技术,在企业过去和现在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整个企业会计状况做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加工以及评价,并反映和预测诸如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会计状况,以从中获取得相关信息提供给决策者进行决策。
2.在会计预测方面的应用
所谓会计预测,包括利润预测、销售预测、成本预测以及会计指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企业将商业智能应用于会计预测方面,主要是利用商业智能中的回归,以现存的会计数据为依据,预测企业将来的会计发展状况,进而预测并判断企业将来可能发生的会计危机。
3.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企业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之中,主要有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成本决策、股利分配决策以及存货决策五种决策方式,利用会计数据的数据仓库中提取出的有用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以达到对分析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的目的。
4.在会计实时控制中的应用
所谓会计实时控制,是指企业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会计和非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求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目的是保证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提升企业战略竞争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智能技术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会计分析系统中的应用、在会计预测方面的应用、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会计实时控制中的应用。通过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会计管理领域,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发现更广阔市场以及更多供应商、企业顾客的信息,并为企业决策时提供更为广泛并且有效的决策依据,达到提升企业战略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程;论商业智能技术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0
[2]沙健、杰波,商业智能在会计公司的应用初探;《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J];2012-06
[3]伍永锋;商业智能及其技术;贵州大学[J];2008-04
篇10
关键词:舞蹈 编排过程 元素 多元化 发展趋势 探讨
前言:舞蹈艺术在我国已存在千年,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舞蹈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类型划分也越来越明显,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时候还是当今社会,舞蹈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并且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则是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不同的元素,从而使舞蹈编排过程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无论从何种方向而言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不仅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整体发展,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符。
一、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任何行业的发展除了保持自身基础外,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舞蹈编排也是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保持现有的形式,则只能做到持续而做不到发展,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不停添加不同的元素,可以使舞蹈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其实对于舞蹈来说其应该是没有固定形式、不分国籍的艺术,因此将任何有意义的元素引入到任何舞蹈中,都能够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对于舞蹈传承和发展方面来说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1]。
2.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
舞蹈艺术并不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并且每个国家的舞蹈形式、舞蹈编排、舞蹈效果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如今的形势下,不仅要把我国各个行业与国际接轨,也应将文化、艺术等领域与国际接轨,毕竟无论如何我国舞蹈形式或舞蹈元素都是相对固定的,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舞蹈编排交流,则不仅可以使我国舞蹈编排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好的元素,也可以将我国舞蹈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如此一来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
3.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基本的文化修养也是当代综合性人才所必需的,其实不难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甚至高中、初中校园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晚会,而歌曲、舞蹈和小品也都是校园晚会中频繁出现的节目。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也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学生因此爱上某种艺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尤其对于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生活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通过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引入新元素也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2]。
二、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
1.舞蹈形式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自古以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极具欣赏性,可以活跃气氛为他人带来快乐,是很多重要场合中出现频率最大的节目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各个领域也渐渐与经济挂钩,舞蹈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让舞蹈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在舞蹈编排环节则会投入更多精力,将更多受现代人们喜欢的元素添加到舞蹈编排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上吸引到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使其更加时尚化、多元化。
2.舞蹈类别发展趋于多元化
自古以来,我国舞蹈的形式就多种多样,渐渐衍生出不同的类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且每经历过一个时期都会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入进入,使得舞蹈编排过程也多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并经过不断的融合、碰撞,使舞蹈类别更加趋于多元化。如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民族舞、芭蕾、街舞等,而每种舞蹈不同的类别背后也有不同的用途,目前人们为了锻炼身体而广泛流行的乡间舞、广场舞,创造商业价值的舞台舞蹈,或是便于文化交流、良性竞争的舞蹈等,另外,多种类型的舞蹈也渐渐融合到一处,使得舞蹈类别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3]。
3.舞蹈文化趋于多元化
舞蹈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文中提到过舞蹈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种用途,只要细加琢磨则会发现每种形式的舞蹈均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均能够充分代表当时时代的精神。而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舞蹈编排过程中不断添加的新元素使得舞蹈编排过程充分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性,舞蹈编排过程的变化使得舞蹈文化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舞蹈文化也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4]。
结语:综上所述,舞蹈编排过程是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舞蹈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而将舞蹈编排过程中的不同元素融会贯通,对促进舞蹈艺术整体发展来说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无论是观看舞台舞蹈或是自行学习舞蹈文化,都已经广受人民群众欢迎,而通过人们不同的舞蹈风格也可以大致看出舞者的性格、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这都是舞蹈艺术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亮.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探析[J].才智,2014,28(03):306.
[2]徐晓红.舞蹈编排过程中元素多元化发展趋势探讨[J].音乐时空,2015,1(11):104.
- 上一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研
- 下一篇:新兴市场债券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