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脑垂于大脑正中和双眼后方,是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部,控制人体内分泌功能,包括血糖、电解质、人体的高矮、女性的月经等。脑垂体出现肿瘤的时候,内分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及相应的脏器就会发生一些病理变化,带来临床症状。肿瘤可以包裹脑垂体,也可以从脑垂体体内生长出来,挤压脑垂体,导致脑垂体功能异常。
内分泌混乱表现
(1)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
(2)催乳素细胞腺瘤: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减退等。男性则表现为减退、阳痿、乳腺增生、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数目减少、不育等。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毳毛增多等。重者闭经、减退、全身乏力,甚至卧床不起。有的患者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4)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少见,由于垂体甲状腺刺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甲亢症状,在垂体瘤摘除后甲亢症状即消失。另有甲状腺机能低下反馈引起垂体腺发生局灶增生,渐渐发展成垂体腺瘤,长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扩大、附近组织受压迫的症状。
(5)滤泡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临床有减退、闭经、不育、数目减少等。
(6)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患者皮肤黑色素沉着,不伴皮质醇增多。
(7)内分泌功能不活跃腺瘤:早期患者无特殊感觉,肿瘤长大,可压迫垂体致垂体功能不足的临床表现。
视力视野障碍
早期垂体腺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如肿瘤长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则出现视野缺损。以后病变增大,压迫较重,可能会导致偏盲。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可再扩大,视力减退,以致全盲。因为垂体瘤多为良性,初期病变可持续相当长时间,待病情严重时,视力视野障碍会突然加剧,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
篇2
【关键词】 脑膜;原发;黑色素
细胞瘤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罕见。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中,由神经嵴衍生的黑色素细胞分散在正常软脑膜细胞内,特别是大多数聚集在脑底周围沟处和延髓下部腹侧面或上颈脊髓的软脑膜细胞内。脑膜的黑色素细胞瘤可以由这些细胞引起[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因左面部麻木10年,视物模糊一年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面部麻木感,无特殊不适。一年前,每次左面部麻木感加重时,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左眼显着。10天前患者出现走路不稳,双下肢无力,伴恶心呕吐多次,意识渐变模糊。查体:嗜睡状态,左眼睑下垂,左眼运动差,眼底未见异常。皮肤、粘膜及内脏无恶性黑色素瘤,无先天性巨大痣。CT示:左侧中颅窝颞叶区可见低等混杂密度肿物影,岩锥夹骨质吸收,脑干受压,肿物上部呈囊状改变其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环绕。提示左侧中颅窝囊实性占位病灶,考虑脑胶质瘤可能性大。遂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3cm×3cm×5cm,黑色质韧,位于中颅窝及中颅凹底硬膜外,海绵窦内,分块切除部分肿瘤送病检。
1.2 方法 常规固定,切片,染色,免疫组化。
2 结 果
2.1 巨检 肿物3cm×3cm×5cm,外观黑褐色。
2.2 镜检 瘤组织由圆形、梭形甚至杆状细胞混合组成,胞浆内黑色素较重,细胞密集处黑色素弥漫成片,以致细胞面目不清,血管周围细胞丰富,围绕血管无规则排列。
2.3 免疫组化结果 肿瘤细胞显示S100蛋白、HMB45、及vimentin(+);CK、EMA、GFAP(-)。
3 讨 论
3.1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稍多,男女比例约为1.0:1.3-2.0。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多见于颅底,大约1/3位于颅颈交界区。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加重的高颅压症状和局灶性神经损害症状,与脑膜瘤相似,因行走不便而就诊的患者病变多数位于后颅窝。病史长短不一,可数月至几年。
3.2 影像学特点 该病的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较高密度脑组织外占位病变,瘤组织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有明显的均匀一致强化效应,肿瘤有时会与颅底硬膜或其他硬膜附属物以广基形式相连,与脑膜瘤的CT影像相似,多与硬膜关系不大。MRI表现肿瘤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内可见斑点状长T1、长T2信号影,这一点与脑膜瘤不同,可与之鉴别。多数学者认为肿瘤在MRI上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瘤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
3.3 从胚胎发生学来看,黑色素细胞瘤起源于外胚层,许多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和器官均含有黑色素细胞,这些组织和器官理论上均可发生黑色素细胞瘤和恶性黑色素瘤。所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瘤时,应首先排除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外胚层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其次是排除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伴黑色素细胞分化,如黑色素性脑膜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等[2-3]。本例经系统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可排除上述疾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均表明病变组织细胞对S-100、Vimentin及HMB45呈强阳性,而Cytokeratin、EMA、和GFAP呈阴性。
3.4 诊断依据 在综合文献资料后总结出诊断黑色素细胞瘤的依据有:①病史较长,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有黑色素病变;②影像学检查即CT及MRI形态表现与脑膜瘤或神经鞘瘤相似;③术中可见肿瘤有完整的包膜,呈黑色或棕色;④光镜下可见有多量黑色素,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无或偶见;⑤免疫表型S-100、HMB45、vimentin蛋白阳性,Cytokeratin、EMA和GFAP阴性。网状纤维染色示网状纤维围绕在单个瘤细胞周围及瘤细胞巢团周围。
3.5 治疗 具有完整包膜的脑膜黑色素细胞瘤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全切,[3]特别是微创手术全切肿瘤及其临近受侵的组织有望获得治愈。有学者建议肿瘤术后应常规予以放疗的治疗方法,Hamasaki O认为部分切除术后伽玛刀治疗有显着效果。目前多数认为该瘤生物学行为呈良性,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术后有复发的可能性,但不转移,也有文献报道有转移及恶性病变的病例,因此强调患者在术后要密切注意病情发展。
3.6 鉴别诊断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应与以下几种病变相鉴别:①恶性黑色素瘤:原发于颅内恶性黑色素瘤者比较少,多为颅外病变转移而来,起病迅速,病程短,预后差,多在1年内死亡。临床症状主要为颅内高压,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无包膜,常侵犯周围脑组织和骨质,肉眼可观脑表面呈黑色,光镜下瘤细胞异形明显,可见多核,核分裂象多见,瘤组织内见大片出血坏死。转移性黑色素瘤应在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找到原发灶,脑膜转移灶为多个,组织学形态同原发灶,影像学上无明确边界的信号影。②该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脑膜上皮,肉眼很难与脑膜黑色素细胞瘤区别。光镜下可见典型的旋涡状结构,常见局灶性钙化或砂粒体,免疫表型:vimentin、EMA阳性,S-100蛋白、HMB45阴性。传统意义上认为此瘤为良性肿瘤,主要特点为①临床起病缓慢且不转移。②组织学良性,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极少见。治疗手段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强调完整切除肿瘤,如有残留可辅以放疗。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57.
[2] 金锦善,廖松林.脑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6):473-474.
篇3
关键词: 脑肿瘤; 卒中; CT扫描
脑肿瘤卒中是脑肿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肿瘤出血,且侵及周围脑组织形成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者表现为急性颅内压增高,酷似脑卒中发作,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而延误治疗。因此,认识其临床特点对及早诊断治疗十分重要。我院1998年12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卒中患者,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脑肿瘤卒中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35~78岁,平均51.7岁。既往史:8例有慢性头痛病史,2例有偏瘫病史,7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有癫痫抽搐史,1例无任何症状及病史。3例在住院前即诊断有脑肿瘤。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首诊均为突然发病,表现为骤然剧烈头痛9例,伴呕吐6例,偏瘫或加重3例,失语1例,精神症状或意识障碍8例。Glasgow昏迷评分(GCS):13~15分9例,9~12分7例,3~8分7例;眼底视盘水肿3例,颈强直、克匿格征与布鲁金斯基征阳性2例。
影像学检查:23例均行CT平扫,其中15例行CT增强扫描。CT平扫5例呈均匀高密度影,18例呈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其外均有大片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15例增强扫描均可见病灶强化,呈不规则或环状强化。11例行MRI检查,4例行MRI增强扫描。MRI检查T1加权像呈混杂信号6例,高信号3例,低信号2例,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8例,高信号3例;增强扫描3例出现强化,其中2例呈结节状强化,1例呈环状强化。CT诊断为出血性脑肿瘤卒中21例,脑出血2例。11例MRI检查者均诊断为出血性脑肿瘤卒中。
2 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激素等基础治疗,入院后行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8例,均采取一期开颅术切除肿瘤并清除出血。治愈或好转19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脑疝3例,肺感染1例)。脑肿瘤病理诊断结果:脑转移瘤13例(肺癌7例,肝癌4例,乳腺癌及绒癌各1例),胶质瘤7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脉络丛状瘤及室管膜瘤各1例),脑膜瘤、垂体瘤、黑色素瘤各1例。
3 讨论
脑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发生肿瘤急性出血,表现为急性颅内压增高,酷似脑卒中发作,称其脑肿瘤卒中[1]。脑肿瘤卒中是脑肿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并不少见,文献报道,脑肿瘤出血约占同期所有颅内出血的1%~10%,而严重的颅内出血源于肿瘤的至少占10%[2]。本组23例,占同期CT诊断脑肿瘤737例的3.12%,与文献报道的1.5%~7.5%大致相当[3,4]。脑肿瘤卒中以脑转移瘤卒中多见,且以肺癌脑转移最多见。本组脑转移瘤卒中13例,占脑肿瘤卒中的65.2%,7例为肺癌脑转移,占转移性脑肿瘤卒中的53.8%。其他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黑色素瘤等均易发生血管出血。
脑肿瘤卒中的发生原因是多个方面的[5]:脑肿瘤卒中的内在因素多为血管因素,如胶质母细胞瘤的血管结构异常,诸如薄壁、扭曲、管腔扩张及分布如网状,形成血管畸形如毛细血管扩张症;转移瘤的肿瘤本身为多血管性含有许多血窦或者主要的回流静脉被肿瘤细胞阻塞,发生出血性梗死;脑膜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较少见,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变大其血供相应增加,而新生肿瘤血管壁脆,可能因动脉瘤样扩张而致破裂出血。外在因素是肿瘤浸润,压迫邻近组织结构造成变性、坏死使血管失去支撑被拉伸;或肿瘤压迫邻近回流血管致局部血流淤滞,压力增高;另外,脑肿瘤患者合并妊娠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影响凝血机制;还有报告认为,位于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的肿瘤容易破裂出血[5],诱发出血因素可能是头部外伤、头部暴露于日光过久、放疗等原因[6];更有报告发现,卒中与肿瘤过度表达血管内皮因子有关,使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但新生血管往往发育不全,管壁薄,通透性高,易破裂出血[7]。但本组资料均无明确的外伤史、放疗史等外部因素,故作者认为引起脑肿瘤出血的原因与肿瘤生长造成的机械压迫浸润及病理生理变化而致血管本身或血流状态改变有关,再加上肿瘤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脑肿瘤卒中的发生。
对于有颅内原发肿瘤或全身肿瘤脑转移病史的患者,诊断脑肿瘤卒中较易,而对于以卒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诊断上易与单纯性脑出血性卒中相混淆,较易引起误诊[8,9]。作者通过本组资料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脑肿瘤卒中者有以下几个特点有助鉴别[7]:发病年龄较小,平均约为40岁[10];既往高血压病史较少;发病前多有长期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偏侧肢体乏力等轻微神经系统症状或有癫痛发作病史;症状突然加重。同时,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鉴别诊断极有价值:①脑肿瘤卒中血肿无特发部位,多位于脑叶,而一般脑卒中多见于基底节区;②肿瘤卒中出血灶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有别于一般脑出血的均匀类圆形团块;③肿瘤出血病灶多强化;④脑肿瘤卒中灶周水肿与血肿期龄不符,出血早期即有明显水肿,而一般脑出血仅有轻微灶周水肿;⑤脑肿瘤卒中病变虽位于远离中线的脑叶,而占位现象反而更明显;在MRI上,由于NM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诊断率亦相当高。
总之,脑肿瘤卒中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易被忽视和误诊的疾病,一旦发生,必然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预后不良。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详细分析其临床资料,怀疑脑肿瘤者应及时行CT或MRI检查,一旦确诊,即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尽可能地清除血肿和切除肿瘤。笔者认为大多数患者预后不良,其预后与术前病情、肿瘤性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参考文献】
篇4
心理健康
近一个世纪来,医学界发现,诸如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之类精神病者的眼动模式都会有异于常人。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睛很难聚焦于缓慢移动的物体。
直到最近几年,医生才学会分析眼睛活动轨迹图,来诊断此类精神疾病。之前这种诊断法通常用于辨识早期青光眼。
脑肿瘤
脑肿瘤的症状通常有头痛、头晕,等等。这些是病人自身能体验到的,也容易与普通头痛、头晕混淆。有些脑动脉瘤被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而眼科检查却可以发现脑动脉瘤的早期症状,利于及早治疗。
专家介绍,在眼科做眼睛检查时,医生会检查当事人是否有视力模糊、瞳孔异常扩张(一只扩张得比另一只大,或者固定不变)以及视神经颜色正常与否。如果自觉视力模糊、眼球胀痛、头痛欲裂或丢失部分视力,要及时告知眼科医生,医生会进一步检查,包括眼睑下垂(这是血管可能破裂的一个表征)、眼压增加、视网膜出血以及视神经肿胀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是脑出血的表征。
另外,眼睛突然发生内斜也可能是因动脉瘤或中风引起脑出血的另一个迹象。
糖尿病
据称,近10%的美国人有糖尿病。这种毛病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头晕或肢体麻木、截肢乃至死亡。眼科医生会检查你视网膜血管的变化以及眼球毛细血管出血(白眼球有血丝)的迹象,帮助判断你是否罹患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症
大多数眼睑抽搐都是良性的,可能是没休息好或压力过大所致,过一阵子便会没事。但这也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表征,最好及时前往检查。
高血压
高血压是已知会导致心脏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失明等疾病的危险因素。美国洛杉矶西奈心脏研究所妇女心脏中心主任Noel Bairey Merz介绍,分析位于眼球候补的动脉和静脉,可以早期预测女性心脏病发病风险。因为这些血管会受到人体胆固醇、血糖水平以及血压、营养缺乏、运动、吸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血糖水平低
有时你觉得眼皮一跳一跳,不受控制。这并不是民间什么所谓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很可能是低血糖所致。如果你以为是小毛病,熟视无睹,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人体颤抖、出汗、视力模糊,甚至癫痫发作。如果最近老是眼皮跳,建议你去做眼科检查,看是否与糖尿病、肝肾和胰腺代谢有关。
维生素A缺乏
在饮食均衡、营养良好的人群中,罕有维生素A缺乏现象,但如果你摄取的果蔬不足(维生素A多存在于烤红薯、绿色蔬菜、甜瓜、胡萝卜等果蔬),你可能会出现夜盲和视野受限等维生素A缺乏症状。
黑色素瘤
很多人脸上会有雀斑,这只是面子问题,无伤大雅。但如果你对镜自照,发现眼白也有固定不变的斑点,便需要引起警惕―这可能是黑色素瘤导致的皮肤癌。
颅压增大
压力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颅内高压会压迫大脑组织,引起头痛、视野模糊或复视,若不采取措施,可导致视力丧失。
篇5
【关键词】颅内肿瘤 诊断 治疗
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总发生率每年约为15/10万。大约有2/3的肿瘤是良性的。颅内转移瘤发生率至少也为每年15/10万,许多患者生前也难发现。成人以幕上肿瘤为最常见:如星形细胞瘤,垂体腺瘤,继发性癌和脑膜瘤。儿童则以幕下肿瘤最常见的:如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下面将临床诊疗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通常呈进展起病。患者可在良性肿瘤多年后或有高度恶性的肿瘤数天后开始出现。癫痫发作有时可能是多年中唯一的症状。偶尔出现缺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类似TIA或脑卒中症状,这些尤其见于恶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肾上腺瘤,子宫内膜癌,绒毛膜癌和黑色素瘤。
1.1CSF流出受阻引起颅内压增高。通常在后颅凹还可引起脑积水,或肿瘤本身使脑组织移位。可见硬膜静脉窦闭塞及肿瘤周围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呈指数性的变化。
1.2对神经根的压迫,如垂体腺瘤压迫视交叉出现双颞侧偏盲,听神经瘤压迫第Ⅷ脑神经,蝶嵴脑膜瘤压迫第Ⅲ脑神经等出现的症状。
1.3脑局灶性受压引起局灶的神经功能缺陷或癫痫发作(如在幕上肿瘤出现部分性或继发性癫痫全面性发作)。
1.4脑的局部侵蚀和破坏(多为组织学上的恶性肿瘤),依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及局灶水肿引起局灶功能障碍,同样也可引起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
1.5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的症状,如垂体腺瘤。
1.6任何原发性颅外肿瘤的非转移效应。
1.7经CSF继发性肿瘤扩散,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脉络丛状瘤/癌,淋巴瘤等引起的症状。
1.8颅内肿瘤的颅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如在髓母细胞瘤和淋巴瘤。
2 临床辅助检查
2.1CT扫描:最为实用,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也可显示脑组织移位及肿瘤内或肿瘤伴有的囊肿区,以及肿瘤周围水肿带和脑积水。大多数组织学上恶性和转移性肿瘤,及许多良性肿瘤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使影像增强。在天幕上的肿瘤几乎均能发现,特别是通过增强扫描。但幕下肿瘤的精确性不是很高。但此处可通过闭塞性脑积水或第四脑室移位来提示肿瘤。
2.2MRI:MRI对后颅凹处病变尤其敏感,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在基层医院没有,尚不能广泛应用。
2.3头颅X线检查:如条件原因不能立即用CT检查,头颅X线检查仍是一种很有用的检查方法,因为其可显示:
2.3.1颅内压增高的特征。
2.3.2松果体钙化的移位情况。
2.3.3肿瘤内钙化,更多是良性肿瘤的伴随特征,恶性肿瘤时也有类似改变。
2.3.4脑膜瘤使相邻的骨质肥厚。
2.3.5腺瘤、颅咽管瘤和颈动脉瘤可出现垂体窝肿增大和侵蚀。
2.3.6颅骨溶骨性损害(继发性癌、骨髓瘤、原发性骨肿瘤等)。
2.3.7脑膜瘤的血供的增强可出现血管的标记。
2.3.8听神经瘤可使内听道侵蚀和加宽。
2.4胸X线检查:主要对除外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2.5肿瘤活检:组织学已证实的原发肿瘤,同时CT扫描显示有多灶转移特征,再行活检全无必要。如有临床症状,CT上有单个甚至多个脑内损害(其可能为癌),则应尽可能做活检。如脑膜瘤、淋巴瘤、脑脓肿或甚至为结核瘤。患者有轻度的癫痫发作或能用药物控制癫痫,只发现单个脑内病变,通常不做活检。
2.6腰穿:通常有禁忌,易有天幕疝和(或)有颅内占位病变引起脑干受压的危险性。且此时记录的颅内压通常比实际颅内压为低。
3 治疗精要
3.1内科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天幕疝和早期的脑干受压等均需紧急处理,应给予甘露醇以获得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对年老患者,注意预防发生急性心衰。在48小时内重复输液一般不宜超过5次,特别注意电解质紊乱的防治。
地塞米松对减轻肿瘤周围血管性水肿非常有效,症状常在用药24~48小时内改善极明显。同时加用抗肿瘤药物治疗。
有癫痫发作可使用抗惊厥剂,若无癫痫发作则不必常规预防性给药。
3.2放射疗法 对根除淋巴瘤和白血病性转移作用较确定。但对幸存时间并不会增加几个月。对高分化的星形细胞瘤使用放疗还有争议。不过松果体区肿瘤和脑干星形细胞瘤的放疗较敏感。
3.3处方选择
3.3.1 20%甘露醇注射液 0.5~1.0g/kh,静脉输注,20~30分钟内输完。
3.3.2地塞米松 首剂量12mg,以后4mg 4/d,口服或肌肉注射。
3.3.3抗肿瘤药物 对淋巴瘤或白血病、绒毛膜癌,有时对垂体腺瘤(溴隐停)治疗可能有效。
4 经验指导与预后
颅内肿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发生的部位及其治疗是否及时和彻底。良性肿瘤如摘除彻底可获根治。如切除不彻底则预后与该部位的恶性肿瘤相似。颅内肿瘤如不治疗,最后均会导致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而死亡。多数患者在肿瘤还未威胁生命之前,都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双目失明。已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虽经手术摘除肿瘤,但术后视力仍可继续恶化。肿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在肿瘤彻底摘除后多数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如肿瘤浸润广泛,破坏范围较广者则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脑肿瘤一般较少向颅外转移。良性脑瘤恶变的机会也不多见。但不能因此作为延迟治疗的理由,一般说肿瘤越大,其危害越深,功能的恢复可能性也越小。来自胃肠道、支气管和黑色素瘤的继发性转移预后最差,来自乳腺和肾脏的肿瘤预后最好。
参 考 文 献
篇6
本病可分四期:
第一期:眼内生长期。从外观看,这期患儿眼睛无任何改变。主要特征是:1.患眼视力减退。患儿可有抓拿玩具、物品不准的现象。当遮上好眼时,孩子哭闹、反抗。2.有的患儿出现斜视或看东西时眼球震颤。3.患儿视网膜上长出许多圆形黄白色瘤组织,大小不一,一般在
2~4毫米大小。如果瘤组织逐渐长大进入玻璃体内,可出现瞳孔区黄光反射,即"猫眼症"。这时己达到第一期较严重的阶段了。
篇7
关键词:梭形细胞肿瘤;临床分析;形态学表现
喉部的恶性肿瘤以鳞癌居多,梭形细胞癌极为少见,曾被命名为假性肉瘤、多形性癌、癌肉瘤等。本文报告1例喉梭形细胞癌,并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以“音哑3年,加重1月”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3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音哑,呈间断性,用声过度后加重,1月来音哑加重,呈持续性,无咽痛,无呼吸困难,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病来饮食睡眠可,精神体力可,二便正常。既往:糖尿病史2年。吸烟40年,约20支/d,饮酒史40年,白酒约3两/d。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纤维喉镜检查:欠光滑新生物位于声门位置,突入双侧喉室,遮挡双侧声带前中段,双侧声带运动可,闭合不严,见图1。
纤维喉镜引导下取病理,病理回报:光镜:癌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呈梭形,排列紊乱,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CK(PAN)(+),CK5/6(局部+)P63(局部+),Vimentin(+),符合梭形细胞癌,见图2。
2 讨论
喉梭形细胞癌。喉癌肉瘤多年在成年发病,发病年龄为26~81岁,平均年龄为64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男女之比为10∶1,肿瘤原发于声门区占72 %,下咽占14 %, 声门上区占12 %,声门下区占2 %。临床症状的出现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关,原发于声门区的首发症状是声嘶,且进行性加重;原发于声门上区或其它部位的肿瘤,早期症状多为咽喉部痛,不适感,晚期出现憋气、颈部包块或痰中带血等。肉眼观察可分两种类型:息肉型和浸润型, 以息肉型占大多数。显微镜下显示有鳞状上皮细胞和肉瘤细胞成分;癌的成分一般为鳞癌,也可为腺癌、未分化癌、腺样囊性癌;肉瘤成分呈梭形细胞,类似纤维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偶尔也见软骨肉瘤或横纹肌肉瘤成分。在不同病例中,癌和肉瘤的比例不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成分表达上皮细胞性抗原,如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膜抗原(EMA), 梭形细胞可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Vim)。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喉癌肉瘤是鳞癌呈梭形细胞肉瘤样改变,其本质还是鳞癌,为低分化鳞癌的亚型之一,其预后同低分化鳞癌,其真正的鳞癌成份分化愈低. 则预后愈差。所以治疗原则与头颈部鳞癌一致,包括手术和放疗。手术包括局部切除,喉部分切除和喉全切除及激光手术等。结合具体病例配以术前或术后放疗。原发于声门区的鳞癌颈部转移率为4%~10%,声门上区为20%~86%,下咽为50%~60%;而原发于声门区的癌肉瘤的颈部淋巴转移率为15%,声门上区为和下咽分别30%和66%。预后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关。其5年生存率:声门型80%,声门上型65%,声门下型40%,跨声门型为50%。术前诊断,需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联合确诊。
3 病理分析
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肿瘤类型很多,除肉瘤外还有一些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当细胞分化程度低时,进行组织类型诊断常较困难。在观察切片进行鉴别诊断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层剖析。①首先从肿瘤发生的部位和患者年龄出发,初步分析肉瘤、癌或恶性黑色素瘤何者可能性大。低分化的软组织肉瘤和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多发生于人体较深部的组织,肌肉、腹膜后、盆腔、纵隔和内脏器官,与组织表面被覆的皮肤或粘膜上皮关系不密切、低分化的梭形细胞癌多见于被覆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的器官组织如鼻咽、食管、膀胱,肿瘤与上皮关系密切,有溃疡形成。此外,肺、甲状腺等器官内也可见梭形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则多见于皮肤及外胚层来源的粘膜。对儿童和20岁以下的青少年多考虑肉瘤,成年人则肉瘤和癌都有可能;②软组织肿瘤中出现较多瘤巨细胞和奇形细胞者一般不是纤维肉瘤,而应多考虑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其次恶性周围性神经鞘肿瘤;③梭形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肿瘤组织类型的线索。例如纤维肉瘤细胞的胞质通常不如肌源性细胞丰富,胞质宽度一般不超过核的宽度,细胞边界也不如后者的清楚;而肌源性肿瘤细胞可呈长梭形或带状,胞质内可见纵行的原纤维,横纹肌肉瘤的胞质嗜伊红染色较强。纤维肉瘤的梭形细胞束多呈人字形排列;车辐状结构多见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其他梭形细胞性肉瘤中亦可见,但较少且不甚典型。核栅状排列在恶性神经鞘膜瘤和中度分化的平滑肌肉瘤中虽不如相应的良性肿瘤中明显,但仍有时可见;④仔细寻找梭形细胞向其他形态细胞过度的证据;以梭形细胞为主的肉瘤中如果能找到向横纹肌母细胞、脂肪母细胞等方向分化过度,或者呈双向分化(滑膜肉瘤、恶性间皮瘤),则依分化方向作分类诊断;⑤经过上述分析,鉴别肿瘤类型仍有困难时可借助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或电镜检查。
参考文献:
[1]雷伟华,谭敏华,胡志雄.颈部甲状腺样分化癌2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11.
[2]Greenburg G,Hay E D.Cytoskeleton and thyroglobulin expression change during transformation of thyroid epithelium to mesenchyme-like cells,1988(03).
篇8
女性原发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恶黑)临床罕见,因表现为尿道或尿道口肿块,常易误诊为尿道肉阜并发感染,病例报道较少,笔者近期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排尿疼痛5个月,尿道口肿块10天,以尿道口肿块待查:(1)尿道肉阜?(2)尿道肿瘤?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出现排尿疼痛,无血尿,曾多次在外院就诊,以尿道炎予以治疗,症状反复,10天前患者无意见发现尿道口有块状物而就诊。入院查体,一般情况佳,心、肺、腹(-),尿道口见约2.0 cm×1.0 cm肿块,局部呈紫黑色,质硬伴触痛,肿块与阴道壁无粘连。双侧腹股沟区未及肿大之淋巴结。常规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于2001年12月5日在持硬麻下行尿道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示:尿道口恶性黑色素瘤,拟行尿道部分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然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出院随访,患者于28个月后死亡。
2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于皮肤,占皮肤肿瘤的第三位。黏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少,原发于女性尿道则非常罕见,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0.2%。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缺少大宗样本研究。好发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临床表现为尿道或尿道口肿块,尿道出血或膀胱刺激症状,局部检查可见菜花状、息肉状或黑褐色肿块,表面可发生溃烂,常有恶臭。临床易误诊为尿道肉阜伴感染,尿道黏膜脱垂,尿道炎,该例被误诊为尿道炎而予以抗炎治疗达5个月之久。本病早期易通过淋巴管转移区域淋巴结,然后至腹股沟淋巴结、盆腔淋巴结,晚期则通过血运系统发生广泛转移,甚至可能出现两种特异的临床表现:(1)黑色素症: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发生黑褐色;(2)黑色素尿:表现为新鲜尿液澄清,放置后呈黑色,或加醋酸再加氧化钠后呈蓝色。约2/3患者在诊断未明确前仅行肿瘤局部切除,待病检后方才确诊。
治疗上以手术和化疗为主,其它则包括放疗、卡介菌瘤内注射、干扰素治疗。手术的基本术式为全尿道切除、膀胱造瘘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以浸润超过3 mm的,可行全盆腔脏器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但该术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虽然治疗方案多,但预后极差。亦有报道1例,80岁患者未行手术而保守治疗存活7年[1]。本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也生存了28个月。笔者认为对某些患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局部切除也是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肺癌脑转移;临床诊断;CT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190-02
脑转移瘤见于多种恶性肿瘤 如肺癌、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其中,以肺癌脑转移最为多见,发生率为25.4%~65.0%,占脑转移的40%~60%[1],约72%的脑转移发生在癌症诊断后的1年之内。约1/3的脑转移患者无任何症状,不能早期诊断。其中,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几率最高,也可见于未分化大细胞肺癌,腺癌和磷状细胞癌等[2]。为探讨提高临床治疗过程中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率和准确率,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0例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 45~75岁,平均年龄:(61±5)岁,病史中8例男性均有吸烟史,2例女性均有长期被动吸烟史及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史。其既往史中:慢性支气管炎5例,肺气肿2例,肺结核1例,脑梗塞2例。
1.2 临床表现
该组病例均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呕吐8例,单侧肢体偏瘫5例,语言障碍2例,癫痫2例,视物不清2例。
1.3 检查方法
10例均完成头部及胸部CT检查,5例完成头部增强CT检查。颅脑层厚5 mm,胸部层厚5 mm,摄取肺窗及纵隔窗。
2 结果
脑转移瘤单发7例,多发3例,中心型肺癌4例,周围型肺癌6例,伴纵隔淋巴转移6例,伴肝转移2例,伴骨转移1例,病理结果:腺癌6例,小细胞肺癌3例,鳞癌1例,头部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及混杂密度影,其瘤体大小不等,瘤体周围多有片状水肿表现,而以额叶,颞叶,顶叶多见,其他可分布在小脑及脑室周围等部位,一部分有脑室受压及中线向对侧移位表现,头部CT检查瘤体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瘤体中心常液化坏死,低密度病灶和脑梗塞难以区分,及易误诊。
3 讨论
从该组病例可以看到肺癌的发病率以男性居多,而该例中所有男性均有吸烟史,说明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且90%以上的肺癌是由于主动吸烟或被动吸“二手烟”所致[2]。还有一部分与电离辐射及空气污染,职业致病因子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该医院处于铁矿石集中地,由于矿石开采所致粉尘,故而矽肺病人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肺结核患者居多,而肺癌患者也占相当比例,考虑可能与矿石辐射及矿石粉尘等所致肺癌高发有一定关系,尚需大批量病例做进一步研究。肺癌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患者,但据统计,目前肺癌的发病年龄渐趋向于年轻化。该组病例中可见周围型肺癌发病率高于中心型肺癌,这与文献报道相似。脑转移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癌,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血流丰富,胸腔随着呼吸压力变化时易于使肺部癌细胞脱落,随后随着血行及淋巴转移到脑部,引起转移性脑瘤或瘤卒中,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3-4] 。脑转移瘤病灶分布多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区为多,这与供血动脉在灰白质交界区突然变细,肿瘤细胞容易种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是脑转移瘤及其灶周水肿所致颅高压引起,也与其瘤体所在部位有关,表现各不相同。一部分病例以颅内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而肺部表现不明显或轻微,易忽视,一部分患者甚至无脑部及肺部表现,只在体检时发现。对于颅内单发病灶需排除原发性脑瘤,可通过立体定位切片检查以及开颅切片后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肺癌患者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个方面:①患者对肺癌或脑转移癌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等发现肿瘤时通常已经是晚期,错过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对策: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及广度。至少每2年组织1次常规体检。②医务人员对疾病早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通常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而忽略了肿瘤的早期诊断。对策:对临床上长期咳嗽咳痰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之后又反复发作患者,或者咳嗽性质变化,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及无明显原因的胸痛咳血患者均应常规行胸部CT检查和肿瘤全套检查。③一部分肺癌患者早期表现不典型,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发现时已经是肿瘤晚期,伴随多器官转移,生活质量差,生存周期短,通常几个月时间就死亡。对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放疗及化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上,对于单发脑转移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化疗,对于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5]。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颅内放疗联合全身化疗,通过放疗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通过全身化疗增加治疗效果[6]。
另外,中医药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药效温和,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耐受等优点而作为肿瘤晚期治疗的一种选择。中医治疗肺癌脑转移,是通过中医的辩证论治原理,重在治疗肿瘤本身,对于症状则是辅助治疗,中药通过调补气血、益其脏腑,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达到使肿瘤萎缩甚至消失的目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有文献报道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癌中药榄香烯注射液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如徐姝丽[7]等报道肺癌脑转移患者使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有良好改善作用。中药鸭胆子油也有中枢神经系统通透性强的特点,且可选择性作用于肝、肺、淋巴结等器官,药物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适合辅助治疗。
临床实践中有一部分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很长时间内停止进展,考虑可能是进入脑实质及脑膜的肺癌细胞在脑内生长过程中,出现凋亡与增殖达到平衡,不再继续生长,甚至死亡,或者休眠几月,甚至几年,最长可达几十年。其深层次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丽昆,徐光川,刘国贞,等.COAPC方案联合脑部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J].癌症,2003,23(4):407-410.
[2] 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八年制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0):117,120.
[3] 刘武,何珩,莫膨涛.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肺癌26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945.
[4] 魏增俊,张西方.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39例临床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62.
[5] 何安泰,蔺素芹,岳秀玲.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2006, 26(4):406.
[6] 黄敏,王欢,刘明之,等.肺癌脑转移177例临床分析[J].使用癌症杂志,2010,25,(4):385.
篇10
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恶性肿瘤发生率之比约为2:1.其中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5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73.65%. 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2:1.40-60 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 岁以前者占73.65%。肉瘤发生于40 岁以下。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长期烟酒嗜好,咀嚼某些刺激性物品如槟榔与口腔肿瘤的发生有关,某些病毒感染、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缺乏也与之有关。某些口腔颌面部肿瘤如骨肉瘤、神经纤维瘤病、涎腺瘤存在着染色体异常;某些原癌基因ras.myc.erbB. 某些细胞因子如EGF 、TGF 和某些抗癌基因如p53 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而nm23基因功能抑制与口腔癌转移的发生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检查应重视患者的病史,有时可以提供正确诊断的线索。如鼻阻塞和涕血史,应考虑到上颌窦癌的可能。常用检查方法如下:
(1)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以显示颌骨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判断为原发瘤还是邻近组织肿瘤对颌骨的侵犯。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于确定某些肿瘤的范围、性质。CT 和MRI 常用于显示颌面深部的肿瘤。
(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观察其物理性状和光镜下的细胞学诊断对肿瘤做出初步诊断。有颌面部肿块的粗针吸和涎腺肿块的细针吸检查。
(3)活组织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宜用于涎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活检取材后应尽快对肿瘤进行治疗。
(4)B 型超声:对囊性、深在的肿物和涎腺肿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5)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 锝、67镓等扫描对颌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6)化验检查:某些项目对嗜伊红淋巴肉芽肿、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口腔颌面部肿瘤多位置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多不甚敏感,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软组织囊肿
包括涎腺囊肿(粘液囊肿、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腮裂囊肿。
涎腺囊肿
粘液囊肿
【流行病】多见于青少年,小涎腺囊肿发生于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发。
【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损伤致涎液外溢到邻近结缔组织内潴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潴留小涎腺内而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粘膜下,直径从数毫米至2cm ,圆形,淡蓝色,软,破溃流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多次破溃可变硬韧呈白色。
【治疗】切除囊肿及其邻近腺体组织,也可吸出囊肿内粘液后注入2%碘酊或20%NaCl 液,或少量三氯醋酸。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舌下囊肿
【流行病】俗称蛤蟆肿,好发于青少年之一侧口底,较常见。
【病因】系因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所致,也可因导管破裂,涎液渗入邻近结缔组织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淡蓝色突出于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后缩小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囊肿长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对侧口底或穿过口底肌肉间隙达颌下、颏下,影响吞咽、语言和呼吸,继发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B 超显示囊壁清楚,内部无回声或有散在光点,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宜手术者可行囊肿袋形切除术;或用银丝或钢丝穿囊壁结成小环使囊液引流以减轻症状。
【预后】彻底切除无复发,袋形切除术若囊壁切除过少,可因周缘封闭会有复发。
颌下腺囊肿
【流行病】少见,多单发。
【病因】因炎症、结石使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于腺管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因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时发生的部位不同,囊肿的部位也不同。阻塞发生于导管前部时,囊肿可突向口底颇似舌下囊肿,阻塞发生于导管后部时,囊肿突出于颌下,触之软,囊性感。囊肿常位于口底肌肉的深面,无任何症状,合并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X 线片有时可见患侧颌下腺导管结石。B 超示囊壁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颌下腺。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如将突向颌下的舌下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术后必复发。鉴别点有:舌下囊肿先出现于一侧口底,后才累及颌下,颌下腺囊肿恰好相反;自颌下推压囊肿,口底出现肿物者为舌下囊肿;囊肿穿刺液稀薄者为颌下腺囊肿;术中见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则为颌下腺囊肿。
腮腺囊肿
【流行病】很少见,单侧发生。
【病因】系因腮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致。
【症状与体征】囊腮腺区缓慢增大之无痛性肿块,软,有囊性感,边界不甚清,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基底部活动差。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含淀粉酶的无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见良性占位病变,B 超示囊性边界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囊肿及邻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伤及面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严密缝扎腮腺残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皮样、表皮样囊肿
【流行病】常见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时期残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育而来,表皮样囊肿也可由外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种植组织内发育而成。
【症状与体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腮腺区和颌下区,圆形,直径多小于3cm ,与表面皮肤粘连,增长缓慢,压之有揉面感,继发感染可红肿,骤然增大,疼痛。皮样囊肿多见于眶周和面、颈中线部,圆形,直径可达4-5cm ,活动、无粘连,压之有揉面感,增长缓慢,压迫骨质可致骨缺损。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物。
【治疗】切除囊肿。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皮样囊肿偶见恶变,其恶变率为1.5 % -9.2%。
甲状舌管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因】囊肿由胚胎发育期中形成的甲状舌管残留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球形,较小,增长缓慢,质地软而韧,边界清楚,位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见,偶见偏于颈侧者。伸舌时囊肿缩向上方深面,位于舌骨以下者在囊肿与舌骨间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一般无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肿增大。如囊肿因感染或损伤破溃,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时有粘液排出。
【检查】B 超示囊性,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病理】囊肿呈球形,包膜完整,内壁光滑,内含清亮的液体或粘液。光镜下囊肿和瘘管均衬有复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常见甲状腺滤泡及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切除囊肿,术中应咬除与之相连的部分舌骨。甲状舌管瘘应切除瘘口周围皮肤。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甲状舌管瘘长期不治疗可发生癌变。
鳃裂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以前,单侧,以右侧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期鳃裂上皮残余发展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因来源的鳃裂不同,其发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鳃裂瘘多于囊肿,位于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连线上的任何部位,囊肿则位于腮腺区,耳垂后和颌下区;以舌骨和下颌角做标志将颈部分为上、中、下三份,第二鳃裂囊肿多于瘘,位于颈上份,瘘之外口位于颈中下份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其内口通向咽侧壁;第三、四鳃裂囊肿甚少见,偶见瘘,第三鳃瘘外口位于颈中,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咽侧壁;第四鳃瘘外口位于颈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向梨状窝或食管。诸鳃裂中,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多见。囊肿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无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疼痛,而后又回缩,触诊囊肿柔软,有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鳃瘘可行瘘管造影以明了瘘管走向。
【病理】囊肿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内含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光镜见囊肿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囊壁纤维性,含大量淋巴样组织。
【治疗】切除囊肿和瘘管,婴幼儿宜2 岁后手术,术中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保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预后】彻底切除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颌骨囊肿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囊肿 二、颌骨囊肿
包括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角化囊肿。
【病因】根据囊肿来自于病灶牙根类肉芽肿内剩余上皮的增生、坏死、液化,始基囊肿等在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前造釉器星网状层变性,加之周围组织液渗入蓄积而成,含齿囊肿又称滤泡囊肿系在牙冠或牙根形成后缩余釉上皮与牙面之间发生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角化囊肿来自牙胚或牙根残余。
【症状与体征】根端囊肿多见于病损前牙区,含齿囊肿好发于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三磨牙区,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和升支。囊肿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扪之有乒乓球样感觉。除角化囊肿可突向并穿破舌侧骨极外,其余囊肿多向唇颊侧膨出,骨破坏严重可有病理骨折,囊肿可突向鼻腔、上颌窦,引起复视。囊肿压迫致槽骨吸收,邻牙松动移位,角化囊肿可致牙根吸收。
【检查】X 线片见一清晰圆形、卵圆形透光阴影,围以白色骨反应线。角化囊肿穿刺可抽出奶油样物或淡黄色囊液,其他囊肿穿刺液均清亮。
【治疗】摘除囊肿,除去病源牙,角化囊肿须同时去除部分正常骨质。
【预后】角化囊肿单纯摘除易复发(40%-50%),极少数可癌变,其他囊肿术后多不复发。
非牙源性囊肿
包括鼻腭囊肿、腭正囊肿、球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鼻唇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生于年轻人。
【病因】系因胚胎发育期面突融合处残留上皮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诸囊肿除发生的部位不同外,均为缓慢增大的囊性病变,多无症状,囊肿长大致局部膨隆,发生鼻堵塞、牙齿移位,检查见球形的囊性肿物。鼻腭囊肿位于腭前部上颌骨中线上,腭正中囊肿位于硬腭中线处,球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下颌正中囊肿位于颌正中联合处,鼻唇囊肿则位于鼻前庭与上颌骨之间的软组织内。
【检查】同牙源性囊肿。
【治疗】同牙源性囊肿。
【预后】摘除后不复发。
三、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类瘤病变
血管瘤
【流行病】较常见,占全身血管瘤的60%,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内,少见于颌骨。占小儿良性肿瘤的36%,女性多发,约7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血管瘤存在。
【病因】系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在血管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异常增生的血管构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在丛状期形成毛细血管瘤,网状期形成海绵状血管瘤,管状期形成蔓状血管瘤。
【症状与体征】血管瘤可随机体发育而增大,但增长速度减慢,偶见静止或自然消退者。
1. 毛细血管瘤
最多见,多见于颜面皮肤,偶见于口腔粘膜,鲜红或紫红色,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小者呈斑点状,大者可达一侧面部至对侧,不隆出皮面者为葡萄酒斑毛细血管瘤,突出皮面者称杨梅状毛细血管瘤。偶见于咬肌、腮腺、胸锁乳突肌内,可与淋巴管瘤、纤维瘤共存。
2. 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唇颊、舌、口底,发生于下颌骨内称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位置浅者呈蓝、紫色,边界不甚清楚;柔软,偶可触及静脉石,移动试验阳性。瘤长大可致颜面、唇、舌等畸形和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发生疼痛、破溃出血。
3. 蔓状血管瘤
常见于颞浅动脉分布的颞部或头皮下,偶见于口腔粘膜下,呈多处球状隆起,表面皮温升高,提高有搏动和震颤,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压迫供血动脉则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压迫可有骨吸收表现,也可累及表面皮肤粘膜、破溃、出血和坏死。
【检查】穿刺海绵状和蔓状血管瘤可抽出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造影可见蔓状血管瘤输入动脉扩大、弯曲,瘤体内有团状分布的造影剂。B 超示杨梅状血管瘤边界不整齐,呈中低回声,海绵状血管瘤边界清楚,内部低回声区中有多处小无回声,如有静脉石则为伴后方声影的较强回声,蔓状血管瘤为低回声中有多处纵横交错、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X 线片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呈肥皂泡样颌骨破坏,皮质膨隆,邻近牙根吸收,下颌管增粗或受压移位,管口扩大呈喇叭样。
【治疗】根据血管瘤类型、部位和患者年龄选择手术切除、冷冻、激光、药物或栓塞治疗。
1. 表浅局限的血管瘤可手术、激光、冷冻治疗。
2. 婴幼儿血管瘤可予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2-4mg/kg,隔日1 次,1 个月后若有效,休息4-6 周后可重复,也可予去炎松瘤内注射,以防发生柯兴综合征,每1-2 周1次,10-12 周为一疗程。
3. 手术切除是血管瘤主要治疗方法,如瘤过大,宜分期切除或对剩余的瘤灶再予以冷冻、激光、药物注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宜先行贯穿缝扎后再切除,蔓状血管瘤宜先阻断其供血动脉后再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颌骨中心性血管瘤一般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或颈骨开窗下齿槽动脉结扎,也可切除部分领骨后再切除肿瘤,以防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可止血的同时须补足血容量。
4. 较小的或残剩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杨梅状血管瘤可予平阳霉素或硬化剂瘤腔多点注入(平阳霉素8mg+2ml 生理盐水,多点注入,0.6-2ml ,间隔7-10 天重复,总量不应超过平阳霉素40mg ;5%鱼甘油酸钠或10%明矾,
用量不应超过5ml )。
5. 蔓状血管瘤和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也可栓塞治疗,栓塞剂有固体的如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微粒、Ethibloc ,也有液体的如无水乙醇、5%鱼肝油酸钠。
【预后】
完全切除后不复发,其他疗法也可治愈。
淋巴管瘤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人,囊性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的颈侧。
【病因】
系因淋巴管发育畸形而成。
【症状与体征】
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1. 毛细淋巴管瘤
常见于口腔粘膜,偶见于皮肤,如针头大小孤立的或多发散在的圆形囊状或点状,稍隆出,无色透明,质稍硬,如与毛细血管瘤并存则呈黄色小疱状突起混杂存在。
2. 海绵状淋巴管瘤
常见于唇颊、舌、腮腺嚼肌区,可长大致巨唇、巨舌,易因损伤发生感染溃烂。
3, 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多见于婴幼儿颈侧锁骨上方和颌下,也可见于口底、腮腺嚼肌区、颞下窝,多房囊性,柔软有波动感,与表面皮肤粘膜无粘连,继发感染可致突然增大、疼痛,炎症消退后又可缩小,移动试验阴性。
【检查】穿刺囊性淋巴管瘤可抽出浅黄色淋巴液,涂片可见淋巴细胞,B 超海绵状淋巴管瘤示低回声隔和多处无回声区,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性淋巴管瘤呈整齐的细线样回声,内部为隔的无回声伴后壁回声增强。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较大者宜分次或姑息性切除,残留的部分可予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冷冻、5%鱼肝油纱条填塞。病变广泛或位于口腔后部,咽部干应预防性气管切开。
【预后】彻底治疗后不复发。
神经鞘瘤
【流行病】又称雪旺细胞瘤,不少见,好发于成年人V 、VI 、VII 、VIII 、IX 、X 颅神经。
【病因】来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与体征】肿物多单发,增长缓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质地中等或硬韧,发生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发生于颈交感干者可有霍纳综合征,发生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嘶、干咳、进食呛咳,肿物可沿神经长轴左右移动,不能上下移动,肿物过大要有粘液变而软如囊肿。少数恶性神经鞘瘤生长快速,破坏邻近骨和其它组织,术后极易复发和远处转移。
【检查】该瘤粘液变时可抽出不凝结之血性液,B 超示肿物内部均匀低回声,瘤体大者可为低、无回声区或伴有中等回声,分布不均匀。
【病理】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或软韧,切面乳白色,瘤体大者常有分叶,若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则呈棕紫色。光镜下瘤细胞呈细红梭形或多边形,据其排列不同分为束状型、网状型和上皮样型,常混合存在。
【治疗】切除肿物,须平行神经长轴层层切开肿瘤外包膜达真包膜后将瘤剜出,切开的神经干纤维不予缝合,多次复发的神经鞘瘤应术中冰冻检查,如系恶性或恶变,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易发生受累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但多能恢复,恶性神经鞘瘤预后不良。
神经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于青年人V 、VIII 颅神经,单发,多发者称神经纤维瘤病。
【病因】来源于神经内膜、外膜、束膜及神经鞘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和体征】
肿物位于神经分布的皮内或皮下,增长缓慢,初硬韧,后变柔软,边界不清,活动差,其表面皮肤和躯干四肢皮肤可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或黑色斑点,病程久者病变区皮肤极度松弛下垂致面部变形,来自感觉神经者有明显触痛,肿物压迫可致骨吸收,缺损。肿物多发者可有家族史。
【检查】B 超示肿块边界不甚清,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如瘤内有坏死、液化,可有小无回声区。
【病理】瘤呈边界不清的结节状,无包膜,硬韧,切面灰白色。光镜下瘤细胞少,间质疏松,瘤组织由梭形或星形神经鞘细胞和穿插于其间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治疗】肿物切除,切除前须明确有无颅骨缺损,肿物与窦腔是否相通,应对切除程度和术后缺损修复有所估计,做输血准备,切除前沿肿物周边缝扎可减少出血,较大者须分次切除。神经纤维瘤病原则上不适宜手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角化棘皮瘤
【流行病】不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外露处皮肤如面部、耳、手背,偶见于唇部。
【病因】病因不清,日光暴晒可能是重要病因,病毒感染、炎症、外伤、变态反应和酸类刺激也与本病有关。
【症状和体征】初呈坚硬丘疹,单发或多发,迅即发展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皮肤或粘膜下肿块,边界清楚,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样,质硬,表面有棕黑色痂皮,此过程约为3-5 周,后病变静止约4-8 周,再后肿物消退缩小,排出角化栓,遗留一轻度凹陷之瘢痕。
【检查】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病理】光镜下见鳞状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层,有角化珠形成,但界限清楚,棘细胞增生仅限真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分化好,无间变。
【治疗】肿物冷冻或手术切除。
【预后】治疗后极少复发,复发者应反复复习病理排除鳞癌,不能排除者予广泛切除后放疗。
纤维瘤
【流行病】不多见,多见于皮肤,也可见于口腔内颊、舌、牙槽突。
【病因】系由皮下、粘膜下或骨膜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疼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发生于口腔内者有蒂或无蒂,可有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肿物可因损伤破溃,继发感染而疼痛。
【检查】发生于龈者( 线片可有槽骨吸收。
【病理】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质地较硬。光镜下瘤组织由大量纤维组织组成,少见血管和细胞,如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丰富则可能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治疗】肿物切除,发生于龈、牙槽突者须除去受累牙槽骨及骨膜,拔除有关牙齿。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多次复发易恶变。
骨化性纤维瘤
根据骨化性纤维所含纤维组织之多少和骨化程度之不同分别称之为纤维骨瘤和骨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多见于上颌骨。
【病因】病因不明,曾认为系伴有显著骨生成之纤维结构不良。
【症状与体征】早期无症状,长大致颌骨膨隆,颜面变形,牙齿移位,波及颧骨,上颌窦、腭、眶使眼球移位、复视、鼻堵塞,继发感染可发生骨髓炎,多为单发,多发者常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颌骨肥大常有家族史。
【检查】X 线片病变为单发圆形骨缺损,初呈毛玻璃样,继则骨小梁似骨瘤样密度增高,瘤灶内由边缘不齐的骨间隔分成多房,各房外形不规则,病变区牙齿受挤移位、脱落。
【病理】
肿物多为实性,偶为囊性,有包膜,边界清楚,切面可见骨质被灰白色瘤组织代替。光镜下见瘤组织由致密的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纤维组织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骨样组织、骨小梁或钙化团块。
【治疗】彻底切除肿物,如病变较大或多发,宜在青春期后再切除,所遗骨缺损植骨等修复。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
粘液瘤
【流行病】少见,发生于软、硬组织,常见于青少年,属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系由纤维组织基质粘液变而来,或由胚胎细胞残余而来,也有认为其来源于成牙组织。
【症状与体征】多见于颌骨,尤为下颌骨前磨牙和磨牙区,软组织极少见,增长缓慢,局部浸润性生长,早期无症状,肿瘤长大可致颌骨畸形,肿瘤可突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
【检查】X 线片示病变区颌骨膨隆伴蜂房状破坏,细房隔呈直线穿过密度减低区如线网状。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呈胶冻状,有粘液样物,质脆。光镜下见星形和梭形瘤细胞疏散分布于疏松的粘液基质内,以细长的胞突相连。
【治疗】在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物,矩形甚至一侧颌骨切除,可即刻植骨。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造釉细胞瘤
【流行病】最常见的颌骨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05%,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极少数为恶性。多见于下颌体和升支交界处。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其由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转化而来,目前多认为其由造釉器或牙板上皮异常增
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初期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颌骨骨壁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感,肿瘤可穿破骨质侵入软组织,侵犯牙槽骨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脱落,压迫下齿槽神经致唇麻木,肿瘤过大可致张口受限、吞咽、咀嚼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致鼻塞,侵入上颌窦致眶变形、眼球移位和复视,继发感染可溃烂疼痛。
恶性造釉细胞瘤生长快速,疼痛,唇麻木,易穿出颌骨侵入软组织,较少区域淋巴结转移,偶见远处转移。
【检查】X 线片见颌骨内蜂窝状或多房性囊肿样阴影,边缘不齐呈半月形切迹,边缘分叶或不分叶,有或无半月形切迹。瘤穿刺液蛋白总含量超过48g/L,IgG 超过150g/L。内镜见囊壁凹凸不平,B 超见肿物呈实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或无回声。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实性或囊性,常共存于同一个瘤体内,实性部分灰白或灰黄色,囊性部分含草绿色或棕色囊液。光镜下见类似于造釉器排列的瘤细胞团块分散于结缔组织间质内,团块中央可有变性、液化或囊腔。恶性造釉细胞瘤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癌或肉瘤。
【治疗】手术切除,应距瘤0.5cm 以上整块截骨。也可彻底刮除囊壁,去除可疑骨壁后液氮冷冻瘤腔骨壁,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再行整块截骨术。恶性造釉细胞瘤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彻底多不复发,单纯刮除易复发,多次复发可恶变。恶性造釉细胞瘤虽已有远处转移,仍可带瘤生存多年。
占位性病变
什么是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 射线、B 超、CT 、MRI(磁共振) 、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 、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正确看待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是癌症。 临床工作中,有经验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只有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名词。此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病史,以及参考其他检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 扫描进一步明确。
占位性病变分类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