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医疗安全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卫生院医疗安全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卫生院医疗安全制度

篇1

【摘要】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民营化的改革,但是作为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在方便农村百姓用药就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药房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卫生院药品使用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药品的安全与质量,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基础,为乡镇卫生院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药房管理一

新形势下加强乡镇卫生院药房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医药卫生事业面临广泛化、信息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挑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作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枢纽,连接县级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更承担者配合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卫生工作中,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农民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乡村公共卫生管理等重要任务,在控制传染病、提高农民卫生服务质量、保障农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由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体制机制、财政投入和药品流动等政策因素,使得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农民的看病问题日益突出。正式并解决乡镇卫生院的难题,推进乡镇卫生院得改革和发展,成为建立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人口生活品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药品消费的主要渠道,也是药品流通的终端销售者。药品的采购、存储和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只有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药房规范化管理,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 我国乡镇卫生院药房管理的现状

本文选取当地31所卫生院进行调查研究,与工作人员进行约谈了解实际状况,设置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857份,对信息不完整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826份,对其中涉及药房管理的情况总结如下表所示。

(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一些学历低,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人员进入了乡镇卫生院,同时由于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不健全,致使一些高学历专业人员不愿进入卫生院工作,造成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如调查所示,77%的药方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技能。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只明确了医药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没有指定药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如:药品购进管理制度、药品验收管理制度和药品存储管理制度等,从而造成药品管理环节出现诸多问题。如调查显示,约66%的卫生院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当前,绝大多数药房药库面积较小,没有设置待检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和退货区。室内没有配备必要的空调、排气扇和窗帘等设施,没有基本的防虫、防潮的措施。药方的质量管理堪忧。如调查显示,约58%的乡镇卫生院药方设备配置不全。

(四)缺乏采购环节的监管。由于我国的药品生产供过于求,药品市场混乱,卫生院药品采购管理水平较低,造成药品购销中的暗箱操作现象,使药品的价格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越来越重。如调查显示,约62%的人认为乡镇卫生院药品采购的监管不够严格,使采购价格居高不下。

三 改进乡镇卫生院药房管理的措施

(一)人员与培训:一是设立人员准入制度。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应具有药师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关专业知识,执证上岗;二是设立健康检查制度。接触药品的人员,卫生院应每年组织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确保药品安全;三是设立在岗培训制度。定期对药品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介绍药品管理制度和药品使用和保管的专业知识,提升药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制度与管理:卫生院必须制定药品管理的相关制度,保证药品的质量。制度的内容应包括药品的采购、药品的验收、药品的存储、药品的使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药品质量事故的处理制度等,以严格的制度约束药品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用药安全。

(三)设施与设备:应根据卫生院的规模大小,与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分开,设置独立的药方和药库,要保持药房与药库的环境卫生,室内配备空调、温度计、湿度计和冰箱等必要的存储设备,不能存放污染药品的物品和设施。药房及药库应有防潮、防尘、防虫和避光的特性,保证药品存储过程的安全,保证药品质量。

(四)进货与验收。药品的采购过程应严格审核供货方的资质,建立供货商档案,留存采购过程中的票据,控制采购源。药品的验收应遵循严格的内部控制,应安排三人以上共同验收,验收要全面,确保数量和质量与采购计划一致。

(五)陈列与存储:药品应实行分类陈列与存储,应按针剂与片剂;内服药与外用药;西药与中药等大类存放,每类上应贴有标签。容易变质和挥发的特殊药品应专柜存放,建立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六)调配与使用。:药房需凭医师的厨房调配药品,药品调配过程中发现假药劣药应及时封存并上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乡镇卫生院肩负着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见病、多发并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加强对其药方工作的管理,有利于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郝模.我国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3年.

[2] 熊巨洋.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

[3] 潘新花.农村预防保健服务模式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

[4] 宁岩.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效率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

篇2

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市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均有较大改观。市现有乡镇卫生院34所,其中中心卫生院7所,一般乡镇卫生院27所,床位750张,职工总数7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84人

市共向国家争取国债资金739.9万元、地方自筹资金656.7万元,一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2005年至2008年。先后对黑城子中心卫生院等29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新建、扩建和维修改造,新建13463平方米,维修改造10754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利用上级资金支持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添置更新了大量的医疗设备,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B超仪、救护车,西官营镇、宝国老镇卫生院还购置了CT仪,北塔乡中心卫生院购置了意大利进口百盛彩超仪,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不断引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省、市级的医疗服务。

市积极开展千名医师下乡工程,二人才队伍建设有所加强。近5年来。共派医护人员下乡625人次,诊治患者4万余人,开展手术418例,抢救危重患者326人次,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2000余人次。建立了两家二甲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制度,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养进修医护人员316人次;卫生部门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训医、护、检人员7500余人次。认真实施国家学历教育项目,全市有2395人接受双卫网医学继续教育,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学历医护人员76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人才培训方式,既提高了农村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市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千分目标管理制度,三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管理内容包括依法执业、医疗质量、护理质量、财务管理、院容院貌、妇幼保健、应急管理、群众满意度等项目,对每项内容予以量化赋分,经过考核、考评,按总分排序,并在全市卫生系统内进行通报。同时,市出台了市农村卫生院手术分级管理办法》加强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项目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资质、辅助科室功能、医疗设备设施等进行严格审核,对不具备执业条件的诊疗项目一律不予准入,杜绝超能力、超范围执业,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管理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改进和提高。

二、存在问题

市乡镇卫生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但农村卫生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医疗保健的需求。

作用难以发挥。市乡镇卫生院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一功能定位不准。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医疗业务收入。为求生存、稳定和发展,确保职工工资、奖金能够按时发放,各乡镇卫生院千方百计在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医疗业务上动脑筋、挖潜力,对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则缺乏应有的积极性。由于定位偏差,目前我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忽略了其公益性质,从而导致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难以实行一体化管理。

基础设施简陋。近年来,二经费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虽明显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地方财政增加投入部分远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卫生院院舍破旧、面积狭小、设施陈旧落后,同时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且水、电管道和电话、网络线路不配套,已不适应当前农民看病就医、预防保健需求。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先进医疗设备,已有设备大部分都已老化,而且保管不善,使用率不高,准确性、可靠性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基本医疗的质量。

发展缺乏后劲。乡镇卫生院处在城市医院、个体诊所、乡村医生的三面夹击之中,三技术人才匮乏。其生存空间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医疗技术人才短缺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优秀的医疗队伍和优良的服务水平,乡镇卫生院市场竞争力日渐疲软,农民群众的信任度直线下降,导致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市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三低”即低职称、低学历、低技术,三老”即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卫生院医疗技术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已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三、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善乡镇卫生院的环境条件。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应以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明确功能定位。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基本要求,以“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长远目标,尽快在全市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科学、监督规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规范运行机制,形成服务网络。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科学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数量和布局,建设好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合理布局、有效辐射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广大农民均能享受到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篇3

新医改自2009年4月6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进入深入改革阶段,新医改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对乡镇卫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就目前形式来看,作为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山区,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形式严峻,所面临的挑战巨大。我想就我个人的观念,从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1 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的正面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1.1 医疗保障体系建成

通过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全面启动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职工医保等医疗保障制度,通过试点、全面实施——逐步完善了医疗保险的筹资和补偿机制,使医疗保障体系制度日臻完善,其覆盖面逐步扩大—几乎是全国90%以上人群。通过保障体系的建立,确定了乡镇卫生院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提供机构的地位。

1.2 确定了乡镇卫生院的性质

通过新医改的不断实施,医改制度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在医改中扮演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中的中枢纽带角色,尤其是《重庆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文件出台,确立了乡镇卫生院性质为公益一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而对今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模式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空间。

1.3 改善了乡镇卫生院服务条件

通过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搞入。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比如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有所添置,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由原来的土石结构平房新建成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而且面积较以往有较大面积的扩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添置了新的医疗设备,如:B超机、心电图机、X线摄片机、心电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等,从而改变了以前乡镇卫生院靠“老三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面貌。

1.4 人员结构有所改善

通过新医改,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国家对各级医学院校的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增添进乡镇卫生院从事医务工作。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在岗人员在职培训活动,对现有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使乡镇卫生院中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医疗技术有了显著提高,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1.5 一系列卫生制度逐步建立

通过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在不断的建立和日趋完善之中。如:基药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考核方案等制度日臻完善,通过实施,对医疗卫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新医改,我们不能单纯的、一味的就说医改是成功的,或者说新医改是失败的,我觉得,新医改是有许多成功的方面,以上是我个人以一名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的眼光来看待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正面促进作用发表的几点看法,当然,由于个人所站的角度受局限,新医改还有很多没有列举的优点。

2 新医改对基层卫生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2.1 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追究其原因,我个人分析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2.1.1 乡镇卫生院对绩效工资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绩效工资制度执行不严

绩效工资作为一项新制度,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再到乡镇卫生院,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乡镇卫生院由于理解上存在偏差,实施力度上存在差异。有的乡镇卫生院在制定本单位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时打了折扣;有的卫生院年初制定了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但是在年终工资结算时,没有按照本单位制定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执行;有的单位根本就没有制定本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一味的只给职工发了平均工资,吃了大锅饭,严重的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2.1.2 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绩效工资的实施

中央在制定绩效工资的同时,并没有制定配套的、明细的财政支持绩效方案,因此地方在执行绩效工资制度时得不到财政的强有力支持,使绩效工资执行受限。

2.1.3 绩效额度与改革前职工工资额度存在反差,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医疗是一个特殊行业。其风险较高,其行业要求万无一失;工作压力大,无论病情轻重,都关系患者生命安全;工作没有白昼之分,也没有节假日可分。因此,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略高于教师等同级别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而目前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低于同级别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2.2 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给乡镇卫生院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2011年1月26日起,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了基本药物0差率销售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带来了负面影响。

追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两方面:

2.2.1 实施基药制度后药价虚高

自基药制度开始实施、采取交易平台药品采购,基药实行0差率销售,药价应该有大幅度下降,但药价不降反升,追究其形成原因,我认为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有这样几点:A、乡镇卫生院药品采购人员业务不熟,同种药品,交易平台中有便宜的品种,也有较贵的品种,由于采购业务不熟,便宜的没采到,贵的反而采购的较多。B、药商不正当竞争,药商有利可图的药品容易采购,赚钱不多的药品不容易采购;贵的药品品种容易采购,便宜的品种不容易采购。C、药品网络交易,多个商家供货,配送不方便,比如说,某乡卫生院在同一个定单中采购了甲公司10个品种的药品,采购了乙公司2个品种的药品,甲公司距本乡卫生院较近,乙公司距本乡卫生院较远,那么甲公司为这个乡卫生院配送了10个品种的药品,而另外2个品种的药品乙公司不愿意配送,该乡卫生院的这2个品种药品长期缺药。

2.2.2 改变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用药习惯

基药品种减少,许多临床医生用药不习惯,许多患者也不习惯,不理解基药制度,不理解医疗机构,有的患者发牢骚说:“简单的药就买不到,现在的医院(指的是乡镇卫生院)不是医院了。”因此,基药制度的实施,给乡镇卫生院的形象造成了影响,基本医疗服务业务量明显下降。

3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困境十分突出

3.1 人才配备脱节

我认为,一个乡镇卫生院应该具有一至两名群众信任,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医生。一个乡镇卫生院只要具备了那么一至两名在医技、名誉上老百姓信得过的医生,那么该卫生院无论是业务开展也好,公共卫生开展也罢,就比较容易,反之没有,就不好开展工作。

我认为,一个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有一班配套的医技人员。目前形式,许多乡镇卫生院人员结构不合理,许多乡镇卫生院有内科医生,就没有外科医生;有心电图检验技术人员,就没有化验员;有执业医师,就没有执业护士和执业药师;有妇科医生,就没有公卫科医师。从而降低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3.2 设备简陋、设备操作人员不配套

作为目前乡镇卫生来说,我觉得一个标准乡镇卫生院至少应该配备X线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仪、普通手术床、简易呼吸机等基本设备。可是许多乡镇卫生院以上设备紧缺,有的卫生院有设备,但是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有的卫生院有操作人员,缺泛操作仪器。设备容易配备,可是人才短期无法解决,这是乡镇卫生院当前发展的瓶颈。

3.3 新医改制度不健全

新医改虽然建立了若干卫生制度,但是在新医改深化阶段,尚须完善的制度还有很多,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对新医改的终极目标应该有一个界定,目前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不知道医改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医改究竟能改成什么样?乡镇卫生院人员究竟能在新医改的制度下得到多少阳光雨露??????????------乡镇医务人员心里没有底。在乡镇医务人员心目中始终笼罩着一层对未来不确定的阴霾。

4 基层医务人员对新医改的期盼

4.1 进一步完善医改制度。

根据中国当代医疗形式,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医改方案,加快新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工作。基层医务人员最迫切想要看到的是——医改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和对群众健康促进有多大。

4.2 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

距不完全统计,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教育、卫生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而中国小于4%。教育、卫生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第一次医改时把医疗卫生商品化,促使医患关系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加大卫生投入是新医改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4.3 加速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近几年的医改过程中,国家加大了人才培养人度,但就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还很大。我认为除了国家先前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外,各县也可以采取加速人才培养策略,比如说利用县级卫生学校对在职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思想建设。利用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环境对下级卫生队伍培养,实行“上派下挂”。采取下级向上级医疗机构派送大量人员进修培训,一方面缓解上级医疗机构病员曝满,医务人员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也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了技术人才。再比如说,上级医疗机构与下级医疗机构结对子,不定期派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对下级机构进行技术支持,派出技术骨干到下级医疗机构短期执业等方式,加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一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缓解基层人才紧缺状况。

4.4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辅助检查设备添置。

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房屋添置,目前的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添置,但是医务人员值班所住房屋还有待于进一步增添。医疗设备(如:化验设备、B超、心电图等)也需要进一步增添,不但要添置设备、设施,而且要在添加设备的同时增添设备、设施操作技能。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员配置。特别是省及以上行政主管部门在学校培养卫生人才时要注重各种专业适合社会人才需求,县级人事和卫生主管部门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聘用时重视专业人才合理分布,从而改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配备不合理现象,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缺状况。

4.5 健全医疗风险保障制度。

诊病、治病要求从业人员万无一失,目前状况,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很大,动不动医疗纠纷,医疗赔偿,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从业环境差,技术相应较落后,设备、设施简陋,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正常发挥,很多医务人员不是不想看病,而是不敢看病,这样的现象如果长久持续下去,将使我国的医疗技术倒退,因此在新医改的深入阶段,健全医疗风险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4.5 做到统筹兼顾防治并重。

篇4

0 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使基层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国家加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尤其是对农村医疗进行改革,使农村合作医疗得到较好的实施,让广大基层农民的就诊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改革的要求,必须采取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实践的研究。

 

1 内部控制的概念简析

 

一般情况下,会计内部控制的概念往往出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指的是企业内部采用一定的措施有效控制企业的资金、业务以及会计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企业内部资金的安全,并且有利于促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对卫生院而言,由于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卫生院经济活动的变化也较大,导致以往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使现代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乡镇卫生院应建立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并且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通过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才能有效促进乡镇卫生院的长远发展。

 

2 乡镇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工作中,内部会计控制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是卫生院实施管理的一种方法。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使卫生院的资金运转得到更好的保障,并且有效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卫生院的医疗事业产生积极作用。建立并完善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实现卫生院的战略目标,使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在1995年之前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卫生院,卫生院直接对政府和国家负责,因此,卫生院的管理目标也就是政府与国家所安排的任务,也就是使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得到保障。所以,此时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同时也是使国家物质财产的完整与安全得到保障,并且促进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然而,我国近些年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卫生院应使自身竞争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长久立足并寻求发展。目前卫生院的管理目标应以怎样提升竞争水平从而促进卫生院的健康发展为重点。而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自然也就转变成监控卫生院的财务工作、经营活动、决策等方面。只有建立先进合理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才能使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得到保障,从而使卫生院的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可靠。其不仅能够使国家物质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并且可以有效推动卫生院的战略发展,实现其战略目标。

 

3 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充分认识到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乡镇卫生院正处于过渡时期,有关部门并未充分认识到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对卫生院的财务管理、经济效益以及健康发展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2 缺乏对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

 

就目前而言,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仍然均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部分卫生院虽然建立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然而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这主要是因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卫生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仅仅流于形式。

 

4 我国乡镇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控制内容

 

4.1 岗位控制

 

卫生院应落实资金及物质管理岗位的岗位控制工作,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使其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使在岗人员在日常养成严守纪律、勤奋工作的作风,加强对在岗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4.2 物质管理控制

 

乡镇卫生院受限于其规模,其物质的管理十分重要。卫生院进行物质管理控制时,应重点控制物质采购及实物的管理。物质管理的控制可从物质采购、审批、入仓等方面进行。

 

4.3 支出审批控制

 

卫生院应制定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明确审批的流程、权力及责任等,促进卫生院支出的集中控制,从而有效加强卫生院的支出审批控制。卫生院的支出审批控制可从大数目支出、支出授权以及合规性审核等方面进行。

 

5 我国乡镇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实践的改进措施

 

5.1 提高有关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

 

卫生院应充分认识到,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促使卫生院的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使卫生院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并且可以加强卫生院的财务管理,避免非法财务行为的发生。并且,建立该制度还可以使卫生院的经济及社会方面的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5.2 使卫生院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健全并实施

 

制定乡镇卫生院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根据卫生院的发展目标进行,一方面要保证制度的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在岗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权利。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结合卫生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使其与卫生院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机构相协调,并根据卫生院的发展变化进行修正。在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使该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5.3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职业培训

 

由于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职业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岗人员的职业素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十分重要。卫生院应加强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在岗人员的职业素质。

 

5.4 采取岗位定期轮班更换的制度

 

卫生院可采取岗位定期轮班更换的制度,从而使在岗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使在岗人员的职业素质更加全面,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卫生院的纪律管理得到强化,从而使卫生院的物质财产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5.5 加强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管

 

卫生院不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而且还应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管。卫生院的内部审计应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管,监管的内容包括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以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并针对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

 

效果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保障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6 结语

 

总而言之,乡镇卫生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落实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其也是目前乡镇卫生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落实,直接影响到乡镇卫生院的战略发展。所以,乡镇卫生院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制度实施的监管,使制度的实施得到有效保障,从而促进卫生院财务管理的规范与合理,提高卫生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促进乡镇卫生院及我国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近年来,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03年全县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行了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上划县管,同时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间开展了业务合作的尝试与探索,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初见成效

但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还存在体制和机制不顺、无序竞争、整体功能失调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难以合作,相互竞争,且越演越烈。二是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少、医疗设备缺乏、业务用房简陋,50%的乡镇卫生院无心电图、B超、X光机等基本医疗设备,60%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下腹部手术和接生服务,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

二、业务合作目标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调动和发挥县级中心、乡镇“枢纽”、村为“网底”的作用,探索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业务合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县为中心、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合作模式,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试点工作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二是试点先行,稳步推开;三是合作互利,共同发展。

三、业务合作主要内容

(一)县与乡之间的业务合作

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合作:

1、县、乡卫生机构签订《业务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目标和合作双方责、权、利,县级医疗机构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规范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

2、县级医疗机构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和完善内、外、妇、儿、中医等基本科室和检验、影像等医技科室,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确定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开展业务合作一律按乡镇卫生院标准收费。

3、县级医疗机构派驻专业骨干,帮助和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和较疑难病症诊治,合作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

4、经过集中统一培训,乡镇卫生院检查技术得到认可,在县域内实行检查“一单通”,实现技术通行、设备通用,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5、建立县、乡、村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制定转诊程序、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明确各级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利益分配,在双向转诊中注重保证医疗质量。

(二)县对乡的技术指导

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卫生活动,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县、乡人员技术交流。

1、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相应计划,采取学术讲座、临床带教和免费进修的方式,帮助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和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2、设立县级专家库,轮流派驻到乡镇卫生院巡诊、坐诊,定期有计划安排县级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县级机构下派服务人员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3、制定急救“120”统一协调管理制度,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

4、利用县级医疗机构农村医疗巡回车,建立“流动医院”,开展巡诊活动。

5、县疾控和妇幼保健机构履行职责,指导监督乡镇卫生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做好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计划免疫、孕产妇及儿童系统保健的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工作。

(三)乡、村之间业务合作

以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为纽带,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服务的管理,建立乡村业务合作。

1、乡镇卫生院和本区域内的卫生服务站实行人员统一调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可以到村卫生服务站工作,乡村医生也可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村卫生服务站承担农民常见病治疗、对危重病人提供初步处理、及时转诊,负责乡镇卫生院转诊病人的康复期治疗。

2、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制度深入村卫生服务站进行技术指导,采取选送进修、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培训,规范诊疗技术操作,提高村级卫生人员整体素质。

3、通过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采购、收费统一标准,规范村级卫生服务站医疗服务行为,保障用药安全,降低医疗费用。

4、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实行工作统一布置,共同接受县级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完成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合作医疗政策。

四、实施步骤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

1、成立领导组织和管理机构: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管理委员会、技术督导组等。

2、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3、完成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设备配置情况,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在开展合作中面临的困难等。

4、加强县、乡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用房条件,添置医疗设备,充实卫生技术力量。

(二)试点阶段:

1、选择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薄弱的5所乡镇卫生院先行试点,其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合作2个,县第二人民医院合作1个,县中医院合作1个,县妇幼保健所合作1个。

2、全面推开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覆盖率达100%。

3、制定三级卫生机构业务合作相关文件。

4、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

5、中期评估。

(三)全面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县级医疗机构和功能较为完善的中心卫生院,根据一般乡镇卫生院在人员、设备、服务能力、服务人口,确定合作对象。

2、在医疗机构业务合作启动的同时,县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和乡镇防保机构建立以监督、指导为主的业务合作机制。

3、规范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实现乡、村卫生机构的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4、10月份对整个试点工作进行终期评估,上报总结材料。

五、主要措施

(一)成立业务合作试点领导小组

1、成立县、乡、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卫生局长兼办公室主任

2、成立县、乡、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协调管理委员会,实行行业自主管理

3、接受省试点工作小组的指导与支持。

(二)加大卫生事业投入

县委、县政府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落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各项卫生经济政策,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建设经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卫生院购置生化分析仪、X光机、心电图等检查设备,配置两台流动医疗车的相关设备。保证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

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

政府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使全县8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成为所在区域的中心,承担对所辖一般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17所一般乡镇卫生院达到省厅规定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实现房屋、设备、人才、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的完善配套。

(四)建立业务合作奖励与补助制度。

1、建立业务合作的奖励制度。为鼓励和支持县级医疗机构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根据年终绩效考核结果对工作突出,合作效果好的给予奖励。

2、建立乡村医生专项补助制度。鼓励和支持乡村医生从事计划免疫、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全县311个行政村卫生服务站,每年各按1000元给予专项补助计31.1万元,补助经费由县财政予以安排。

(五)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尤其要完善家庭帐户与门诊统筹相结合补偿模式的试点,巩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业务合作。

(六)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人才

通过公开考核录用、招聘等方式,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技术力量。

篇6

为有效调动公共卫生单位与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X月X日-X日,由县卫生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劳局组成X个绩效考核小组,对全县X个公共卫生单位和XX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2012年第一季度绩效考核。现将考核结果通报如下:

一、考核结果

考核组根据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XX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X卫办〔2011〕XX号)文件要求,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和现场查看相结合的方式,对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人事财务管理、院内建设与管理、群众评议与监督等七个方面工作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测评。考核结果详见附件。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各乡镇卫生院完成了从重医疗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新的公益性运行机制转变。

(一)基本医疗服务。

1、大部分单位均能够向群众提供农村适宜基本医疗技术服务,规范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病症进行恰当的处理与转诊。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技术规范,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理、污物无害化处理。建立了院感组织,有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及措施。

2、病历、护理文书书写较为规范,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处方书写基本规范。门(急)诊人次、出入院人次、出诊人次、辅助检查总人次数等较以往同期有所增长;次均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有所降低。

3、各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金额比例均≥70%。药房达到规范化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均按《采购目录》和网上采购药品有关规定执行。

(二)公共卫生服务。

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启动以来,各项目管理单位和项目执行管理单位都高度重视,通过三年的实施,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项目规范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考核发现,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理顺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电子档案录入率和档案质量均有一定程度提高;能够按照新的管理标准进行重点人群管理,慢性病人管理率、规范化管理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重点人群查体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稳步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工作积极推进。通过调查,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对于开展的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重点人群查体、定期随访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大部分单位对新农合政策宣传到位,补偿方案、报销流程、常用诊疗项目及药品的价格、住院及门诊补偿信息等均在公示栏内予以公示。能及时、准确的上传住院及门诊信息,并认真核对病人身份,开展即时结报。

(四)乡村一体化管理方面

通过大力实施卫生民生工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工作环境和面貌得到一定的改观,医疗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完成XX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XX个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能够协助县卫生局建立乡村医生准入制度;不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进行督导。

(五)人事财务管理方面

    未发现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会计账簿设置齐全,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核算符合规定。

   (六)院内环境与管理方面

    大部分单位服务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服务设施进一步规范完善,床单物品清洁卫生。院容院貌整洁、安静,秩序好。基本都能按要求制定各项制度和便民服务措施,公开收费标准、监督电话,公开身份上岗,现场随机调查20名病人或病人家属填写满意率问卷,群众满意率均达到8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管理体系不健全。有的单位虽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院内感染控制管理、病案质量管理等组织,但也是形同虚设,应付检查了事,平时不开展工作,不进行监督检查。 二是制度不全,执行不严,监督不力。建立的各项医疗质量制度不全,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又缺乏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表现在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抗生素使用不按《处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皮试结果无双人签名,院感措施落实不到位,医疗废物存放未使用有盖垃圾桶。

(二)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够规范。少数单位只注重任务量的完成,而忽视了服务质量,建好的居民健康档案未实行动态管理,使用率不高和更新不及时,慢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不规范,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浮于表面,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不切实际。 

(三)新农合管理。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新农合宣传栏,无公布就诊流程图或内容过于陈旧,未及时更新内容,没有及时上报月报表,没有及时识别住院病人参合身份,患者出院未及时结账补偿,没有及时公示参合农民补偿情况,未能及时上传医疗服务信息。

(四)人事财务管理。部分单位收费员未能做到日清月结,收费款未及时存入银行,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五)群众评议与监督。部分单位虽设有意见箱,但无开箱记录,无双人签字;未开展病人及群众座谈会;未开展门诊及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无病人及群众评价结果。

四、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医德医风的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工作,加强督查指导,规范医疗操作,确保医疗安全。

(二)加强交流、学习与指导。各乡镇卫生院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借鉴好的经验与做法,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及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督查、指导工作,指导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各乡镇卫生院要以绩效考核为动力,针对此次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认真整改,明确功能定位,切实提高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枢的作用,为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附:

1、XX县2012年第一季度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汇总表

   2、XX县2012年第一季度公共卫生单位绩效考核汇总表

 

 

 

                            

 

 

 

 

 

 

二一二年X月 日

 

 

 

篇7

贯彻国家及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革新精神,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革新,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乡镇卫生院的设置

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原则上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卫生局负责监督和管理,乡镇予以协助和支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要符合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要求,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功能适用,确保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乡镇卫生院按功能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要设置预防保健科,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三、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职能

(一)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医疗卫生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疗护理。

(三)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防治工作。

(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精神卫生的干预防治工作。

(五)落实国家和省免疫规划政策措施,开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

(六)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

(七)开展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服务。

(八)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承担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的指导。

(九)协助做好区域内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

(十)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乡镇中心卫生院除履行乡镇卫生院职责外,要协助做好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

四、乡镇卫生院的革新任务

(一)革新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

1、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在月日前完成。按照《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试行)》(机编〔〕2号)核定人员编制。核定的编制是乡镇卫生院岗位设置、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2、科学设置岗位。依据核定的编制和职责任务,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等岗位为主体,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90%,根据服务人口和工作任务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公共卫生人员。鼓励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3、实行全员聘用在月日前完成。根据卫生院编制和岗位设置要求,实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所在上岗人员实行全员聘用,乡镇卫生院与竞聘上岗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1)实行资格准入制度。竞聘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或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卫生院正式在职人员。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

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市卫生局会同相关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每届聘期原则上为3—5年。乡镇卫生院院长原则上要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经考核合格的可以连续聘任,考核不合格的可以提前解聘。

(2)实施步骤。①报批设岗方案。乡镇卫生院在月日前根据《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依据核定的编制和职责任务,拟制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经本单位职代会或职工大会通过后上报。设岗方案由卫生局、编办、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后,月日前报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在核准的岗位总数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制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②确定竞聘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岗位条件对竞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③组织竞聘上岗。市卫生局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统一组织竞聘上岗。

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按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完成岗位设置、组织人员定岗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4、乡镇卫生院空岗人员的补充。乡镇卫生院编制和岗位空缺补充人员,必须在核准使用的编制、岗位和年度招聘计划内,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二)革新分配制度,实施绩效考核。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近3年的医疗服务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因素核定。

对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按照《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执行。月日前由市卫生局组织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财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乡镇卫生院在市卫生局的监督指导下,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发放补助的依据。考核合格的,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不合格的,按照考核档次确定相应的补助水平。各乡镇卫生院考核不合格的扣除补助资金,由财政局和卫生局统筹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

乡镇卫生院对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每周期为半年)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其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应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确需使用其他药品的,按规定在省增补的非基本药物范围选择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品由省组织采购,实行网上集中招标,统一定价、配送。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原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政府指导价和省采购价。其中,已实行省集中采购的药品,销售价格不得超过省采购价;未实行省集中采购的药品,销售价格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具体实施时间最迟不得晚于月日。

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由财政局、卫生局等部门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和支出,收支差额部分通过其它多渠道予以足额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的质量管理,强化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收集上报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数据,落实质量责任,确保使用环节药品质量安全。

篇8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不断改进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三级服务网络趋于完善。2011年,市政府全额出资重新组建了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目前,全市有市级医疗机构2家,乡镇级卫生院30家,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35家。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范围不断延伸,群众的就医保健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二)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市政府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2011年以来,投入517.4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外部环境整修,添置更新必备的医疗设备;投入32万元用于村卫生室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目前,市级医院拥有的先进诊疗设备居市前列,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有所改善,村卫生室普遍配备了基本的诊疗器械。

(三)医卫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充实工作力量。通过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限制,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2011年以来,组织多场招聘活动,共引进了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委托高校举办卫生系统干部培训班、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推行市级医疗单位与基层卫生院对口帮扶制度等,不断提升医卫人员工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医卫人员3334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49%。

二、主要问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虽然不断健全和改进,但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医疗卫生机构布点不尽合理。从全市看,高等级医院集中在城区和西南部地区。如城区有3家二级以上的医院,1家二级医院位于镇,1家正在创建二级的医院在悦来镇,而东北部地区缺乏一家二级以上的医院。调查中发现,东北部地区部分群众就医距离最近的二级医疗机构20公里左右,给辖区内群众重特大疾病医治带来诸多不便。从城区看,医疗机构布局相对集中,2家市级医院都在老城区,而常住人口约8万人的新城区仅有1家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满足辖区内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从农村看,按照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现有乡镇卫生院将被合并成14家,另设14个门诊部作为补充。因门诊部只能进行普通常规检查和配药、挂水等服务,无法施行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救治、预防接种等功能,部分区域的群众就医保健将面临新困难。如万年镇卫生院并入悦来镇卫生院后,当地群众到悦来镇卫生院的路程长约14公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总体而言,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而我市73.8%人口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硬件配置方面:48.2%的床位集中在市级医院,城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5.53张,而农村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55张。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基本集中在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配备落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由于收归公有前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虽在重新收归公有后进行了改造,但整体形象提升不明显。如正余镇卫生院屋顶渗漏,室内墙面潮湿且霉斑丛生,医疗仪器严重老化,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三阳镇卫生院门诊、住院部条件简陋,无呼叫系统、无中心吸氧、无无障碍设施,与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要求相差甚远。软件配置方面:全市50%以上的医卫人员在市级医疗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在市级医院,城乡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3.74人和1.18人,城区明显高于农村。基层医卫队伍呈现“三低”:一是学历低。乡镇卫生院医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8.4%;村卫生室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6.3%,小学毕业的占38.3%。二是职称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卫队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只有36.7%。三是能力低。村卫生室队伍中,41.7%的村医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使用电脑,无法进行新农合现场结算,难以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量工作。

(三)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差异较大。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较低,群众更倾向于到市级医院就诊,导致市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清淡,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市级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占了全市诊疗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11.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处于满负荷状态,影响了市级医院对疑难复杂病种研究和建设“名院”、“名科”工作,难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使用率仅为26.5%和22.9%,个别医院业务收入不断萎缩,运转艰难。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长远,科学编制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市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尽快编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规划,全方位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要针对全市优质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区域覆盖、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重点要谋划好乡镇卫生院资源整合工作,科学确定二级以上等级医院的布点,确保每个建制镇建设一所省级示范卫生院,并根据群众的就医习惯,保留部分原乡镇卫生院作为其分院进行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发挥优势,放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效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做强龙头医院,做精专科医院”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能享受高端的医疗服务。一要建立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的步伐,建设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功能配套齐全、服务水平一流、集聚辐射作用明显的发展平台,打造全省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二要建立中医药诊治中心。大力推进市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的中医药诊治中心。要在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中医药专科,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提升中医药服务的辐射能力。

(三)多管齐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要改进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市政府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等途径,力争在2年时间内创建9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为群众提供舒心、优质的就医场所。结合“健康村”、“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硬件配置水平,充分发挥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二要培大扶强基层医卫队伍。要引得进人才。适时调整基层人事招聘政策,适度扩大招录范围,降低招录学历要求,确保基层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储备。要留得住人才。通过环境改善、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确保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安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培养好人才。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鼓励自学等方式,加强基层医卫人员专业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通过下派技术骨干、接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修等,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服务水平。

篇9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农村卫生发展要求的差距愈来越明显,改革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才机制,已经成为我国乡镇卫生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成都市卫生局医疗改革研究项目《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为背景,以对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真实数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乡镇公立卫生院人事改革提供参考。

一、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以往相关研究主要以编制内人员为对象(编内人员数据容易获得),不能全面反映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本文分析对象包括乡镇公立卫生院的编内人员、支医志愿者、聘用(返聘)、临时用工等所有在职卫生人员,分析数据真实全面,避免了以往研究主要对编制内卫生人员或者仅以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的局限。

调查数据显示,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现共有卫生人员556名(在编人数为2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5人,占总人数的80.04%;管理人员22人,占总人数的3.96%;工勤技能人员89人,占总人数的16.01%。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效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主体,因此,本文单独将新津县12所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数据与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年龄结构

通常35-44岁年龄段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的骨干力量。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以34岁以下年龄段为主(占比69.88%),35-44岁年龄段与45-54岁年龄段经验丰富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占21.13%,国家平均水平为43.18%。

(二)工龄结构

由于卫生技术人员职业的特点,通常是工龄在10年以上,其业务水平才能达到一定高度。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龄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10年以上工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比全国2005年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5年以下工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43.59%,比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

(三)学历结构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距离《卫生部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的规定,到2015年医师(士)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整体水平已经比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好一些,但高学历人员比例偏小(占比仅4.72%;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8.37%)、低学历人员比例偏大(占比9.45%;2005年全平均水平2.24%)的现象还比较显著。

(四)职称结构

对比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水平,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没有正高职卫生技术人员;副高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仅0.43%;无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高达52.46%,比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有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显著低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无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严重偏高。

(五)专业结构

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共计445人,占总人数(556人)的80.03%,低于2009年《成都市一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规定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全院职工总数85%的标准。

国家规定乡镇公立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综合管理服务,显然,公共卫生服务是乡镇卫生院首当其冲的重要职能,而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比例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8.88%;乡镇公立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医疗中,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因此,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应是与日俱增,在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188名医生中,只有42名全科医师。

(六)执业资质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为31.68%,注册护士比例为11.46%,无资质人员比例为49.66%,无资质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已接近一半。

二、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新津县每千农业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4人,比新津县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2.32人;其中新津县每千农业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76人,拥有注册护士0.29人。尽管政府加大了对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但能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仍严重不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总体缺乏,严重影响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工龄偏低

合理的年龄结构是保证一个组织人力资源具有持续创造能力的关键,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以年轻、低工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体,工龄长、经验丰富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过小,这势必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无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过多

职称等级是对卫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业绩综合评价的结果,也是对卫技人员技能水平的肯定。合理的专业技术职称层次结构不仅能反映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发展潜力,体现其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能体现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师级、士级的人数比例为:1∶7.5∶44∶58.5,与卫生部宏观控制比例(1∶2∶4∶16)相比,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明显缺乏。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其卫生人员的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应呈橄榄型分布,但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分布状况并不符合这一要求,而是宝塔形,并以初级和无职称人员为主。

(四)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师短缺

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在专业方面最突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新津县平均每万人口仅拥有2.4名公共卫生人员,项目组在访谈中还了解到,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由无执业资质、低业务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去完成;全科医师短缺,乡镇公立卫生院主要是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因此,乡镇卫生院只有不断增加全科医师的配置,才能在不影响其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减少专科医生的配置,进而减少医生总数。

(五)无资质卫生技术人员过多

卫生技术人员是否取得执业资质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执业资质是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新津县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无执业资质人员高达48.1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卫生技术人员属于非法行医。

三、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不足

在调研中了解到,除支医志愿者每人每月能得到800元的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工资外,其他人员的工资全靠卫生院自身业务收入来支付。新津县1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每年大部分支出都是来自业务收入,在药物制度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主要依靠药品差价和医疗服务收入来维持工资的发放;但现在药品差价这一收入来源已经不存在,乡镇卫生院主要只能靠其他基本医疗服务收入来维持卫生人员工资发放。

这样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也就直接导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职工基本工资待遇过低,对经验丰富、高职称、有执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以及本科毕业生失去了吸引力,致使人才外流,优秀毕业生也引不进来。

(二)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职能定位不清

乡镇卫生院普遍还没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他们竭尽全力发展壮大自身的基本医疗服务,而对于国家要求的乡镇卫生院重要功能――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通常选择应付了事,让无执业资质、低业务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去完成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三)社会需求不断增大

随着城乡医保的大范围普及,就医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必然导致乡镇公立卫生院的工作负荷不断加大。项目组在访谈调研中了解到,由于乡镇公立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通常是一人多岗,工作量相当大,面对各级卫生机构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的各类培训,乡镇公立卫生院经常由于人手不足,抽调不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相应培训,造成卫生技术人员有培训机会不能参加的局面;同时,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直接导致了卫生技术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自学,其业务水平很难提高,也直接导致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对考取执业资质有所懈怠。

四、优化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优化乡镇公立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对整个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

首先,地方财政应将各乡镇卫生院编内人数的工资总额拨予卫生院,分配权归各卫生院;其次,乡镇卫生院内部实行竞聘上岗与绩效考核,在院内逐步淡化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的区别;最后,各卫生院根据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对地方财政的工资拨款、卫生院自身业务收入用于工资支出的部分进行分配。这样既能提高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工资水平,也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乡镇公立卫生院作为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基层单位,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普遍将基本医疗作为创收的重要来源,而将公共卫生工作放在次要地位。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让乡镇卫生院能从公共卫生业务中得到适当报酬,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质量。

(三)多种方式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针对当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工作负荷高、培训机会少、休息时间短的现状,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建立以资深卫生技术人员为学科带头人的学习团队;对于各级卫生机构组织的培训,乡镇卫生院至少要派一名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学习,要求参加培训者回卫生院必须向其他人分享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2.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卫人发[2002]35号)[Z].

3.张晋,吴秀娟.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其政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2005(2).

4.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才出版社,2009.

5.吕龙驹.四川省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四川大学,2007.

6.燕燕.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

篇10

为深化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卫生投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争取把个人承担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至30%以下,农村卫生和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每万农业人口执业医师人数达到1名、执业助理医师人数达到1.5名,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8%以上,平均期望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1岁。

二、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

(三)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参合农民数逐年稳中有升。不断提高筹资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按规定落实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加强新农合即时补偿工作,确保一次报账率90%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工作。开展大病统筹按人头付费、病种付费、总额预付以及分段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积极探索以设区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四)提高新农合监管能力。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乡经办机构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市县乡三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下的(含20万)县级经办机构配6至8名专职人员,每增加10万农业人口增加1名,人员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5名,编制由县(区)政府解决,乡级经办机构配备2至3名专职人员。经办机构工作经费按县级人均不少于0.5元、乡级人均不少于1元,分别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并随新农合制度发展逐步提高。探索工作经费县级集中管理模式。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实行县级网上审核,信息系统建设经费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解决。

三、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五)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及非目录药品使用管理规定,落实配备政策,统一网上招标采购,统一执行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三张网”报销目录,并落实有关补偿政策。积极探索已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多渠道补偿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各级财政补助收入、医保补偿收入、风险基金等构成,统筹用于卫生院房屋维修、设备维修和人员经费支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核定补助、绩效考核”的原则,县级财政按政策规定的分担比例,足额将补助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采取当年预拨,下年结算办法实施。

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七)积极开展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活动。切实加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创建方案要求,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落实。2011年具备基本创建条件的县(区)要积极参加第四轮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到2015年,力争60%以上的县(区)达到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标准。

(八)加强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到2015年,建立起基本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力争80%以上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县(区)拥有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和监管机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室。

(九)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县县有标准化综合医院,60%的县级中医医院在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上达到县级医院标准化水平,50%以上的县达到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管理运行机制,综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落实传染病人的归口管理。加快中医中药事业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十)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县(区)政府负责在每个乡镇举办一所标准化卫生院,不得以任何名义采取拍卖、承办、租赁、分散经营等有损其公益性质的经营方式。乡镇卫生院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十一)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落实县级补助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补助到位。根据本地公共卫生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充实调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十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光明·微笑”工程、农村改厕、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项目。

六、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十三)完善乡镇卫生院财务集中管理机制。县(区)卫生行部门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管理中心,在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对所辖乡镇卫生院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药品费用由县卫生行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统收统支。未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中心的2011年底前必须组建到位,已经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中心的必须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撤并。

(十四)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保障机制。足额发放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省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给予补助后,县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经常性财政补助不少于上年度预算规模。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绩效综合考核,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在核定收支、核定补助不变前提下,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完成医疗服务任务后取得的利润用于乡镇卫生院事业发展和发放绩效工资。

(十五)稳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逐步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方面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到2015年,60%以上的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凡已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优先作为新农合门诊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机构,引导农村居民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要保护好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做好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发放和考核等工作,不得向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水平。

七、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

(十六)健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和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努力建设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定向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医学生,招聘执业医师,招募“三支一扶”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开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选拔培养农村专业技术带头人,加强对口支援、卫生人才服务团工作。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对农村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继续开展“从事农村卫生工作三十年荣誉奖”和“优秀乡村医生”的表彰活动。

(十七)完善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总量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调剂”的原则,及时将省编办下达的乡镇卫生院编制落实到乡镇卫生院,要求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占总岗位的90%以上,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占总岗位的20—40%左右。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在编制范围内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八、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组织领导

(十八)明确农村卫生工作政府主导地位。县(区)政府要把农村卫生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专题研究不少于2次,不断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动态性的突出问题。要切实承担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应尽责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卫生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政府对农村卫生和医改工作的投入比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