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价值;原则;要求;方法;意义
初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枯燥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倦,而活泼、有趣的数学情景模式的创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情境的创设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价值
(1)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直观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讲述九年级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我的教学情境设计片段如下:①多媒体演示:一辆卡车在高速公路上直驰的情境。卡通人物画外音问:“卡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假如卡车的轮子做成三角形,卡车行驶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②让学生分组讨论。③教师提问各小组的讨论情况。④多媒体演示:把上面卡车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或四边形,卡车在高速公路上一瘸一拐、慢吞吞地行驶。
学生在我教学设计的指引下进行探究,马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们热烈地进行小组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可以让学生们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思想。
通过一个个数学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数学学习是前辈们从无数生活实践中经过艰辛的努力得出的结晶,而这些结晶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促进实践的进步。让他们初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初步培养他们数学研究的思维。
(3)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教师通过操作数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数学的奥秘,从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快、掌握知识牢固,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注重形象化和直观化。
形象化、直观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容易被学生理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正数和负数》的时候,教师事先准备一个学生熟知的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刻度,使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这种形象直观的演示,教师易操作,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情境的设计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把大的问题化成一个个小的问题,而且前面的小问题提示学生思考后面的小问题,化难而易,从而可以让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3)注重发散性。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4)注重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5)注重启发性。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3.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1)具有最近发展情。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4.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去指导实践,这是数学研究和学习的思维。同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当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从初中数学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他们能够理解和易于接受的实际问题。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次优生命力,数学教师设计贴近生活数学情境入课,学生们才会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和接受。
(2)讲述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学习“圆周率”的时,教师可以讲述祖冲之是怎样通过艰苦的努力得出圆周率,并讲述这一研究成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3)“试误性”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适当创设“试误型”教学情境,可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5.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情景创设
初中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习状态不但无法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相反的,会使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培养学习兴趣逐渐过渡到自主学习。因为学生只有愿意主动地学习,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清晰、目标明确、记忆深刻,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刚刚步入初中时,只有被数学吸引,才会产生出浓厚的探索欲望,进而积极地去发现、探索、实践、检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活情境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实践,并且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进。从古到今,有着数不清的数学事件,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隐藏着许多客观可感的数学现象,学生们都亲身接触过、经历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学生身边发掘出一些代表性强的数学素材,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比如,设置问题:小宝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在体育场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妈妈和体重是妈妈二分之一的小宝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一端跷跷板仍然着地,小宝拿来一个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一端,结果爸爸一端终于翘起来了。请同学们算算看,小宝体重大约是多少?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大家探讨出:①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②爸爸体重
二、设问情景教学
有质疑才会思考,思考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巧妙设问,制造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突破难点。比如,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张纸,并要求学生一起玩折纸游戏:假设一张纸0.1毫米,那么对折以后是多厚?对折20次呢?这个问题自然地引起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接着学生在悬疑和诧异中开始演算,并且不断讨论、探究,最终得出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渴望学会并掌握计算方法和知识原理的求知过程,不仅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还将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了一个档次。
三、活动情景教学
初中学生好动、调皮,所以,如果教学活动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很难投入到学习当中。传统的课本教学、口述教学都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和学生要求。教师要适当增加趣味数学活动的开展频率,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上释放出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适合学生数学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还可以帮助学生亲自使用数学、实践数学,帮助学生从数学理论的学习的层面上提升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上,使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偶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户外,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课外活动的亲身实践,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用途,感受亲身探究数学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长学生的数学见识、促进了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学会并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情境教学是大多数数学教师青睐的教学策略,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只是浅谈。只要教师善于总结归纳,必然可以掌握好情境创设方法,在最恰当的时机创新出最佳的情景教学方案,使课堂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循序渐进的引入、恰到好处的悬疑设问、有趣但不失准确的例证、幽默诙谐的教学术语和耐人寻味的课堂尾声,让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求得真知。
参考文献:
[1]庄宇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D]. 苏州大学,2012.
[2]夏宗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 文理导航,2010(7).
[3]李丽萍. 创设情景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J]. 科教文汇,2011(8).
[4]小多吉.论新课改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2).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思考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具体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实现将课堂还原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数学情境创设
理论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真理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其实,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是能够找到原型的,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中,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避免数学知识抽象性对学生的影响,能够实现学生基于兴趣而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在具体实施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涉及数学知识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对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集中起来集体进行讨论分析。另外,教师在讲授余弦定理时,可以举一个足球场上的例子,假如同学们在踢球,而其中甲同学距离足球的距离是10米,而乙同学距离足球是16米,那么甲乙两位同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像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但是,实际上它所包含的知识还比较丰富。学生在这道题目的刺激下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题目的解决中,让学生可以自主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条件,拓展他们的思维。
二、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存在着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因此,在新旧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很强的联系,为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任何教学要想实现有效性,就必须从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分地展现出知识产生的背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对比,让学生在这种对比中实现对旧知识的复习与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数学知识产生的依据。
三、借助问题进行数学情境创设
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学学习框架和模式的重要阶段。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模型的创建。在初中数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总会出现一些气象、建筑、航行、测量等具有一定工程属性的应用题,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常常是需要一定的图形作为解题基础的,学生在运用圆形、三角形、等积变换等进行问题的解决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数学模型的恰当建立,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这样一道应用题:“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我国许多地区频繁遭受沙尘暴的侵袭。近日,A市的气象局观察得出,沙尘暴的中心就在A市正西方向300千米的B处,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东偏南30度的方向BF移动,距沙尘暴中心200千米的范围是受沙尘暴严重影响的区域,那么,通过计算说明A市是否会受到这次沙尘暴的严重影响?”
四、利用故事进行数学情境创设
初中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不成熟的阶段,对他们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做事情多数都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因此,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而数学经典典故和生活中的故事等,都是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的。用数学典故创设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审美力。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知识的讲授时,就可以给学生讲授古希腊利用这一知识进行金字塔高度测量的故事,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播放出来,让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引发思考。在学生进行思考时,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入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告知他们,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数学情境,它能够在数学课堂的全过程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实,初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它因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课程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情境创设时,一定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最终的目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为中间媒介,最终实现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锋.情境教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魅力中国,2010(08).
[2]吴军.让情境教学走进初中数学课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4).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式
新理念提出“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1.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中学生对形象的动画、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容易关注,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演示:金字塔,让学生猜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学生有的猜是四边形,有的猜是正方形……)这时我动画演示:塔基的截面,显示形状,正方形的形状得到认同,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你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样确定直角的吗?
2.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线段大小的比较”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车站入口处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红线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靠墙站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决定这孩子是否需要购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
3.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3+3+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该如何理解?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利用数轴,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一共向东走3米,即7+(-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利用数轴?
4.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学生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3|=7这道题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问题简单化:
①7=7,-7=7,绝对值都等于7的有哪些数?②a=7, a=7或a=-7,即绝对值是7的数是什么?③x-3=7,把x-3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x-3=7.得x=10或x-3=-7得x=-4,即x=10或x=-4是原方程的解。这样,阶梯式问题情境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畏惧数学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 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设 教学情境
1、利用实际生活中问题创设情境。有些数学的概念或式子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数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观象多加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日历中的方程》时,可以根据课本上的问题情境,游戏方式,让两个学生表演:甲说:“你圈出日历中一个竖列上相邻的3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乙说:“我不信。”甲说:“那就试一试看。”乙圈出三个数后说:“和是60。”甲说:“这三天分别是13,20,27。”乙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这两个同学的表演,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设中间一数为x,则其余两数分别为x-7,x+7.可以列出方程:x-7+x+x+7=60,求出方程中的x的值即可。”
2、利用新闻事件创设情境。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从我们身边的媒体中、新闻事件中创设情境,正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笔者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奖牌数,射击运动员邱健的射击环数创设情境:根据“中华风采”彩票抽奖中奖率引出“概率”的内容。又如在“椭圆
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教学时,我们可以以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为背景创设如下情境: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约343公里高度上飞行68小时27分钟,问:飞船的轨迹是什么?如果已知飞船飞行的远地点为350公里,近地点为200公里,你能否求出飞船的轨迹方程?这一情境正是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也正好作为引出椭圆定义的实例。总之,以这些内容为例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数学故事创设情境。通过数学故事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寻求数学进步的光辉历史,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讲述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故事。又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教学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老二为0.45,老三为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4、通过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更容易解决,更容易接受。例如在上“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课题的引入可以通过介绍国际象棋起源提出问题: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想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l颗麦粒,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g,据查,目前世界年度小麦产量约6亿t,根据以上数据,判断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这就自然引入了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
5、通过类比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学生认识中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掌握的东西,往往是生活中常碰到和使用的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常接触和已使用过的知识作类比,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对“类比推理”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简单介绍数学史上法国数学家伽罗瓦提出“群”理论的过程,伽罗瓦正是通过类比不同的集合及运算性质,从中归纳出共同结构,从而提出了“群”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伽罗瓦不仅用到了类比,而且用到了归纳。又如,从长方形的每一边都与对边平行,而与其他边垂直,长方体的每一面都与对面平行,而与其他面垂直的角度考虑,可以把长方体作为长方形的类比对象;从质量是物体的度量的角度考虑,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v能性大小的度量,可以把质量作为概率的类比对象等等。
篇6
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粗浅的谈谈新课程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点滴感受供各位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德育教育原则
在新课程中,有很多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案例,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起到教材是德育教育“平台”的理念。
案例一: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求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可借助有关资料和照片并结合本地区的贫困生救助、各种项目救助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好幸福,珍惜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知识迁移性原则
作为教师要准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的发展它,从中深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致疑、发现、探究、创新精神。
案例二: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等于一腰上的高线。
变形为求证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距离和等于一边上的高线。再引申这点在等边三角形外,则到三边距离和与一边上高线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从学生比较熟悉问题进行延伸,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揭示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方法。
(三)数学建模原则
新教材中呈现的形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合理的解答,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三:在讲扇形面积时,引入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时,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控制射程是5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自然的引到扇形面积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出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了求知欲。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源头,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思维之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模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时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不那么遥远,数学能学;我们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数学有用。为此,我们在课堂引入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形状相同的图形”时,先出示一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片:国旗上的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大小不等的两颗红心、大小不一的两颗树;这些图片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使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的图形,引起学生的思考。
这情境的呈现符合了新课标“应用题数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要求,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这既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们的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按老师的要求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再打开,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很快就领悟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剪好的五花八门的图形,从不同的方位对折,问他们又发现了什么?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说: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三条,还有的有无数条……然后引导他们在对称轴的两侧找出任意一组对应点,看一看、量一量、从中找出规律。这节课他们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还学会了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情境中领悟数学。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三)应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同时它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图形按一定要求进行旋转,即把一个活动的图形以及其运动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往学生都觉得几何图形是个“静”的东西,而今天的图形“动”起来,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原本觉得较为抽象的“旋转图形”、“旋转角”的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点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忌“买椟还珠”,在真正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过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知识。例如测量旗杆高度,先让学生实地测量,总结不同测量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
2、问题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忌“流连忘返”。在进入规定的情境之后,教师要把握时间,尽快导入到数学中来,培养学生从普通的事例中敏锐的捕捉到数学信息,剥离与数学本质无关的一些特性。
篇7
情境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氛围”,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想象、联想和思维,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能够获得某种形象或者是思维成果。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好的教学情境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作用。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将思维的过程融在教学情境当中,学生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强烈的兴趣。数学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够丰富学生的感知、启迪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氛围,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现实环境。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初中生对数学故事百听不厌,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上课伊始,我给学生讲了“赵爽弦图”的故事;再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我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方式,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演示、测量、操作,学生在动手中既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教学情境,我们大家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喷水嘴喷水”的教学情境。
总之,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以说,初中数学教学要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入手。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情境创设
有效的进行情境创设这会极大的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将知识点融入情境中来引发学生思考,要透过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这会让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入与透彻,这样才能够让实际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一、发挥问题情境的辅助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有一些不同的切入点,首先,教师可以以问题情境的形式来引入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来慢慢理解与吸收相应的知识。在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针对性强、富有趣味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符合这些特征的问题情境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到锻炼,这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
以下述问题情境的教学为例: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这样的问题就很适合在课堂上提出,不仅给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这也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充分训练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更值得提倡,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的方式。
二、将生活元素融入情境创设中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同样可以将各种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其中,这种模式往往会立刻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大家也能够直观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各种体现。对于那些和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为出发点来首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可以透过这些生活化的范例的列举来为知识的渗透提供依托,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吸收。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能够让学生的知识获取循序渐进的展开,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时,教师便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辅助知识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剪纸的示范动画,然后对大家说道:“老师这里有一张民间表示喜庆的剪纸图案”(出示双喜剪纸),随后让学生观看动画和“双喜”剪纸,初步感受翻折、对称美。然后让学生观看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随之提问:“我们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不少学到答道:“它们都是对称的”,接着让学生观看蝴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将蝴蝶抽象成几何图形,通过翻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自然,在生活化的情境的辅助下学生也迅速抓住了对称图形的实质,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很好的得以实现。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类型的教学情境,比如,可以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知识教学实现融合,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慢慢理解与感受教学内容,最后吸收知识要点。这种教学方式的操作空间同样很大,尤其是对于那些几何知识而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更容易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与实质,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如:讲圆的定义时,就可以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的特征。可以让学生将一根绳子固定在一点上,然后拉紧绳的某一个点形成的轨迹转一圈,学生会发现图形是圆形,这也是圆的定义的展示。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形象生动的记住了圆的第一定义。在现行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此类实例,如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概率中的随机试验,函数图像的画法及性质得出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掌握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这些知识要点,进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深化。
结语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为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辅助,可以推动知识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模式有很多,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合理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越性,并且能够使得知识的呈现更加清晰直观,让学生对于学到的内容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与掌握。
【参考文献】
[1] 李映辉. 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新课程(中),2015 (05).
[2] 黄晓芬.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14(23).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生活情境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投入到生活情境的创设研究中来,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也一直对该问题晋升深入的研究. 通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断地创设生活情境,我发现同学们更喜欢我的课堂教学了. 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践行生活情境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为了有效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我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我发现可以有效地结合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玩很多游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这些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执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时候,我结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的“24点游戏”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具体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整副牌中任意抽取4张扑克牌,其中点数A~K对应数字1~13,且红色的牌表示正数,黑色的牌表示负数. 这样一来,每次抽出的牌就是4个有理数,然后用这些有理数分别得到±24,列出算式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安排2~3名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正确的结果. 这个游戏安排下去之后,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既轻松又愉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结合游戏创设生活情境一般都比较复杂,需要有效地把游戏与我们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假如游戏本身超出了知识本身的学习,那么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方式就是无效或者低效的. 因此,数学教师在结合游戏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进行预设,让该生活情境的创设效能发挥到最大.
二、结合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初中生的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于故事的抗拒力还是很低的.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一些关于生活的小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 这种生活情境创设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屡试不爽,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执教“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的时候,我自编了这样一个生活故事:有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到一个饭店打工,老板不太想收留,于是小伙子就和老板商定:第一天给1毛钱的工资,第二天给2毛钱,之后的每一天工资均是前一天的两倍. 老板一听,心想这下子可赚到了,这人真傻,就要这么点钱,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而小伙子则窃喜,心中想到:就怕你到时候付不起啊. 故事说到这里结束了,请问:到了月底老板真的给不起这个小伙子的工资吗?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迅速计算起来,结果发现老板确实是吃亏了.
结合故事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该节课中我就自编了一个生活故事,而且抛出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三、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自从有了多媒体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很多之前不能搬上讲台的内容可以轻易地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有效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例如,在执教“轴对称现象”一节的时候,我事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很多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然后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结婚时候用的红喜字,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有英国政府的国旗,有房屋在水中的倒影,等等. 这些图案让同学们看得目不暇接,比教材中所呈现的那些图案要丰富很多. 因此,也进一步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多么重要. 再如,执教“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等内容的时候,我搜集了相关的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呈现给大家看,让同学们倍感亲切,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把原本不能搬入课堂的生活现象跨时空地给转移过来,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生动地观察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生活情境创设方法之外,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结合角色扮演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动手实践创设生活情境等. 由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提高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枯燥. 在生活情境的创设当中同学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有效激发更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的探究兴趣,积极投入到生活情境创设的实践和研究中来,让生活情境的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宋凤娟. 如何让数学知识生活化[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02).
[2]彭国琼. 让数学知识生活化[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12).
[3]宗玲. 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09(07).
[4]陈晓娟. 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8).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起到沟通交流与协作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并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昂扬的斗志主动探索学习,从而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呢?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谈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1]
一、借助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好奇性强,对于新颖、趣味性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名人轶事倍感兴趣。若教师能课前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将课堂教学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获得思维的启迪、开发,必然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没有直接讲,虽然这样可以省掉不少时间,因为从以往教学来看直接讲省时,但效果不是很好,于是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华罗庚小时候就很有数学天赋,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卖兔子和鸡的老伯伯,老伯伯把兔子和鸡都关在同一个大笼子里,华罗庚问老伯伯笼子里的兔子和鸡各多少只?老伯伯说,总共有30个头,84只脚,你猜猜笼子里有几只兔子和几只鸡呢?华罗庚歪着脑袋想一会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老伯伯对此惊讶不已,直夸他聪明。大家知道华罗庚是怎么样快速得出答案的吗?如果是你,你怎么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故事一出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解决的方案。这样,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不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不是脱离的,而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必然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亲近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探究,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社会价值。[2]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等知识,笔者利用农村生活中耳熟能详事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农闲时小胖的妈妈用竹篾编了一个16米的围栏,大家想一想,这个围栏可以做什么用呢?学生思维很敏捷,有的同学说可以用来围一个养鸭场;有的同学说可以围个菜园子;有的则说可以用做隔离带……笔者趁机追问,若是用它围个菜园子,围成什么形状好呢?给出你的方案,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经过笔者的因势利导,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得出了围成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几何形状,并说出了围成这样的理论根据。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增强学生求知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3]
三、利用学生疑虑,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让学生心中有疑是学生思维的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主观表象与客观事实、生活阅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欲知而不可得的状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心中的问题不断思考探究,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态度、智力、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4]
例如,笔者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没有直接讲新课,而是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知道三角形有6个元素,三个角加三条边,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三角形中的6个元素满足怎样的条件才是相似三角形呢?是不是不是全等就是相似呢?强烈的思维冲突,催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是怎样探究的?是不是利用边和角的关系?学生恍然大悟,自然而然的从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入手分析,不断深入探究。
四、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每个学生认知中的已知区、发展区和未知区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能总是一刀切,使得学生会就会,不会就不会。而是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创设由易入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不能做太大的跨越。具体操作来讲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把难度大、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相互衔接的小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发现和探究中逐步的解决难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阶梯式问题情境,好处不少,一来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增加学生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还能培养每个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的认识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主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莉霞,《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文红,《初中数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J],科技文汇,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