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35-03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企业竞争环境愈加复杂,企业竞争也已演化为全球性和全方位的竞争。如何获取长久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1]。随着新疆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新疆企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发展力量。但由于其发展历史短、社会制约因素多等原因,新疆企业整体上普遍存在着资本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企业文化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因此,不断提升新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尤其涉及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问题”,对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2]。核心竞争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学者和企业界管理人士的关注。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是基于技术与技术创新观的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3]。国内学者陈佳贵(2002)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见解,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性知识和能力,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4]。
二、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企业的战略性规划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新疆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长远发展规划,使得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经常是凭借自身的直觉、感觉和经验做出的。由于企业对发展方向的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配套措施以及企业的价值取向没有科学的分析和定位,从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无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
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一个企业无论拥有多少核心资源,但如果不能将它们整合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只能是一种资源浪费[5]。新疆企业大多为粗放式管理,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少有效、成熟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如家长式的领导作风;对人员的提拔使用仍未摆脱“任人为亲”;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重视员工培训等。由于企业的社会影响度不大,用人机制和绩效评定制度与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招到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家族式中小民营企业裙带关系牢固,往往让招聘的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企业中,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是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这些都制约着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5][6]。
(三)缺少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核心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企业的创新。新疆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的行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还没有掌握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产品多处于技术的下游。由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信息支持,往往只能进行单一的技术开发活动,缺少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途径。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限制,新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匮乏。一般来说,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企业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占2%,仅能勉强维持;占5%,企业才有竞争力。而目前新疆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0.5%,研发后劲明显乏力。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对新疆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2]。
(四)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文化。但是,新疆绝大多数企业,其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这种唯意志的文化一旦根深蒂固,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便会不断下降。此外,新疆许多企业文化又具有血缘性、情缘性和地缘性特征,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情缘关系构成,使经营管理具有非理性特征和落后性特征,使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缺乏应有的企业文化,员工对企业很难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企业也难以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企业融资难
实践证明,“融资难”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新疆企业发展的瓶颈。新疆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感情融资”,即凭借私人交情、口头承诺等,以较高利率水平获取借款。这种“感情融资”在短期内还行得通,但是从长期来看,增加了资金使用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另外,银行贷款时看重的是企业可以进行质押和补偿的有形资产,而不看中企业的品牌、商誉以及软件支持系统,这也从客观上刺激了企业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投入,而忽视由创新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投入。同时,新疆企业在财务信用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使其融资困难雪上加霜。尤其是2007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外部需求下降、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调整等原因,新疆企业在内外夹击之下处境日趋艰难[2]。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深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新疆企业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三、培育和构建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从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出发,迫切需要找到提升对策。为此,提出了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和重点:以核心技术创新为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前提、企业规模调整为重点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培养为保障,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笔者着重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提出的对策
政府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培育新疆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具体措施是:
1.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推动乳业产业化的发展,提升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的作用主要就是通过制定合理政策。要尽快制定地方奶业管理条例及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企业重组等政策,以规范奶业竞争秩序,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2.培植企业优势品牌
一方面要采取政策引导,推动新疆各种要素的重组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兼并、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另一方面,要大力培植一批企业优势品牌。引导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广泛合作,利用大企业的技术、资本和营销渠道等优势,提升新疆企业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培育技术创新集群,发挥企业集群优势
重点培育技术创新集群,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利用“群体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施集群式创新时,首先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技术积累状况、市场需求现状及竞争者的技术状况等因素,正确选择企业的集群模式,注意将创新集群的规模进行适度控制[7]。
4.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
第一,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共图发展。第二,政府要重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防范。重点关注龙头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二)从企业角度提出的对策
1.企业技术层面:多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市场竞争日趋激化的产物。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适应了“竞争中强者先壮、壮者先行”的自然与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当今的企业要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由知识与技能整合而成的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首要表现。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特别是处于发展初期企业。新疆企业应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对R&D的投入,引进大量优秀人才,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1)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企业技术研发和转化。(2)加大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谈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难免力不从心,要使自己的产品高人一筹,首先自己的设备技术要高人一等[3][6]。
2.企业管理层面:不断完善和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个要素可以是技术、技能、企业文化,而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从国际企业管理的变化和发展来看,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管理创新已是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管理创新正向更深层次发展。世界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支撑持续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资金可以筹集,没有一般技术可以模仿,没有模式可以借鉴,唯有管理无法复制。企业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管理机制的过程,所以管理是新疆企业永恒的主题。
3.企业文化层面:逐渐形成的激励性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基础已经变成信息、知识和文化。文化竞争已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核心。美国人对21世纪市场预言道:“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原料枯竭了,美国的工人不工作了,但是只要有人还向往美国文化,我们在市场上仍是不可战胜的。”
一个国家需要文化的支撑,一个企业也同样需要文化来凝聚竞争力。企业文化是由各种要素经过长期互相作用、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体系。目前的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已超出了管理手段这一基本的职能,先进的企业文化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开拓力和竞争力,可以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更是推动企业员工为企业的远大理想努力工作,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显,如GE的“追求卓越”、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是与科学、系统的管理相结合的,先进的文化与先进的管理是统一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企业文化同技术、管理一样,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7]。
4.建设学习型的企业
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知识体系、资源、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的专业培训,虚心听取企业内外部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使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把企业建成一个富于创新的学习型组织,从根本上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实践表明,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谋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5.增强企业的品牌经营意识
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是品牌经营的目的与归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品牌经营战略是提升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新疆企业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品牌意识,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誉等,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新疆企业追求利润和提升实力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魏杰.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顾建江.新疆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育[J].新疆财经,2009,(1):99-100.
[3] 于红春.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0-84.
[4] 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赢家之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15-02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企业的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是以人为载体的,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企业能力差异决定相似资源的企业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在核心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更进一步,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部分被界定为核心竞争力。
1.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第一,要对“能力”和“资源”两个概念加以区分。第二,要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加以区分。第三,核心能力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相对的或动态的概念。一个成功企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其核心能力的具体内容也不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蕴涵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是企业独具的、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技术、智力、产品、管理和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可塑性。在动态环境下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可塑性,一个不具备动态性的核心能力很容易导致“核心刚性”。这种战略弹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资源的重新部署, 即竞争力可以被重新部署以便为潜在业务培育新能力的难易程度。②过程的重新组织。即组织路线可以被重新安排以便为支持未来业务发展的难易程度。
(2)领先性。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较大的领先性,主要表现为观念的领先、产品的领先和市场的领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创新,以领先于竞争对手、领先于消费者理念的产品或服务,才能抢占市场、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价值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通向多种多样市场的通道”,“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的福利应有巨大的贡献”;巴尼认为,消费者的口味、产业结构或技术的变化会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在未来贬值,但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通过寻找发挥传统实力的新方式历经环境变化而生存下来”;埃里克森认为,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辛德认为,核心竞争力要对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有重要贡献,有支持多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潜能。可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一方面表现为它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它能够为企业寻找机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4)异质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它为本企业所独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刚性,因而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并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得企业获得核心专长以及其他能力,它对企业的一系列能力和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它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这种延展性可以表现为三种方式:①功能延展。即一种功能可以延展到多个过程中去的程度, 如尼桑通过其有效的物流体系和产品制造过程而成功的进行成本控制。②产品延展。即一种能力可以被多个产品共享的程度。例: 佳能的光学技术被应用于成像系统、精密仪器以及优质镜片等多种产品。③商业延展。即一种能力作为多种业务单位必不可少的要素的程度。如麦当劳的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其世界范围内的经销店。
(6)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必须由企业的其他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它强调企业中的整体协调和配合。这种整合性通过产品或服务,集中表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越性和为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
(7)动态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其它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力内部元素动态发展,导致横心竞争力动态演变。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处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都要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的约束,因此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必定有所差异。一个企业在识别核心竞争力时,一定要依据企业目前所处阶段,结合市场及行业特点来把握。为了进一步阐明校心竞争力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关系,我列出其间的层级结构图。
位于最低层的是资源,资源是竞争力的建设基石和组织价值链的输入,是“被一个公司所拥有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每个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但企业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资源的配置不同。位于第二层的是能力。能力是企业开发其资源的才能,是利用企业资源来完成某项生产任务或经营过程的才能,它们构成了一系列管理企业资源的相互作用的经营过程和程序。第三个层次是竞争力。竞争力是个特殊能力,是一个具有交叉功能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能力,是由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多项交叉的关键能力积聚形成的,竞争力通常在企业的战略经营单元的功能性能力的结合处产生。由于其强烈的“聚合性”,竞争力能为企业提品竞争的新模式。位于最高层的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战略经营单元的边界相交叉,并且是由不同的战略经营单元的竞争力交互作用产生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遍布于企业的竞争力的集合。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化分析
(1)确定评价对象指标集。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该模型的评价指标集分为两个层次:准则层指标集U={U1、U2、U3},指标层指标集ui={ui1,ui2,…,uik}。其中i=1,2,3,k=1,2,…,n。
(2)评价集的确定。
在评价时,所有指标都分为好V1,较好V2,一般V3,较差V4,差V5五个等级。
(3)权重系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及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其相应的权重,权重集可以通过主观赋值法,客观赋值法或组合赋值法等方法获得,得到的评价权重集也分为两个层次:准则层权重集,指标值权重集。其中,每层权重集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
(4)获得评价信息矩阵。
选取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领域层下各个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具体做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统计,即得到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rijn为某个准则层下某个指标uij的某个评价等级n的模糊评价隶属度,n=1,2,…,5。
(5)综合评价。
在此基础上,根据B*,可以按取最大原则确定受评对象所属价集,也可选求出综合评价值W=B*•CT,然后根据W,参考表1,对受评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其中,C为代表评价集中每个等级的标准值成的向量,本文设置为C=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加理性的战略决策,维护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防范核心竞争力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
[2]魏江. 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J].管理工程学,1999,(1).
[3]丁青. 企业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5).
篇3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经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小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含3个层面、21个主要要素:
图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2.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国企业比较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生产、销售货物和服务,或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等,并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要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介入国际竞争,寻求国外的资源、技术和销售空间等;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和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虽然未出国门,却难免在国内市场遭遇到很多外来竞争者,也就是说,在今天,不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持续发展,都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竞争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也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业务也好,都必须以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当然,开展跨国经营后,企业将面临相对陌生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企业无疑既是考验也是锻炼,因而也有利于锤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也有提高竞争力的反作用。
二、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析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在企业竞争力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国际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对企业国际竞争力人们往往从国际化程度方面加以强调。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中国加入500强的l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中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不仅如此,从世界500强企业近年发展的情况来看,世界企业出现了超大化趋势,一些超大规模企业的营业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程度。从动态的意义上来比较,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虽然也在加快,其明显标志就是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500强的行列中。在中国企业成长的同时,500强企业也在成长,但这种成长是不同步的,而这种不同步成长把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剑桥大学的彼德・诺兰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型企业一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十几个行业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差距在不断扩大”的结论,并对产业差距扩大的内外部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内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公司”的定位上缺乏连贯性。中国的改革意在增加企业的自,使之成为法人企业。但其结果却导致有实力的国有公司几乎不可能与其他有实力的国有公司合并;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的合并等行为的干预;三是计划经济的残余影响,既包括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产权方面的问题没解决,这就很难排除政府的干预。
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及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1.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对国际经济事务参与度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1)入世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中国已经拥有一批有一定实力且在国际上享有信誉的企业;(3)产品成本低廉及中国传统成品和成熟生产技术优势;(4)中国已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满足海外经营需要的科技人员和管理者队伍。
2.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劣势
然而,在看到光明前途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掣肘因素:(1)宏观方而看,缺乏一个专门针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效的宏观调控管理机构;(2)从微观方而看,中国一些跨国企业对国际规范、国际惯例不了解,盲目对外投资,把国内经营的一套照搬到国外,或各省市之间、各企业之间,自相竞争,肥水外流;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小健全,效率低下;(3)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中国跨国公司和企业国际化经营探讨分析起步较晚,对跨国公司、国际企业的有关知识和认识尚有一个推广普及的过程,一些基本认识尚需向纵深方向发展;(4)从具体实践方而看,中国的海外企业中真正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尚不多,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分散,国家大型企业兴办的海外企业屈指可数,有的则刚刚起步,正在探索,上不了档次;在出口市场和投资布局上则不够均衡,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很小;也有的企业虽然创立了海外企业,但在经营管理制度上不健全;(5)从人才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看,虽然中国的海外企业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求来衡量,企业普遍缺乏适合发展海外企业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议
1.加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竞争力缺乏、海外投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体制落后,对外界环境的反映和适应能力不强。为此,应加快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它们尽快成长为符合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要求的新型主体。
2.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量化形式是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即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倚仗的不仅仅是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品牌优势。正是依靠品牌影响力,跨国公司才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中去。在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的时代,品牌成为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拥有国际品牌就能占有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份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真正竞争力是品牌的号召力,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先从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入手,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自然也就提升了。鉴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未来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生成。
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一元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当企业还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时,不宜发展多元化经营,此时不健全的核心竞争力还不能确保多元化的成功。即使企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也不能盲目发展相关多元化。
4.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规模化经营是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深专业化程度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目前,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 财富世界500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以规模大而入选的500家公司基本上代表了全球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高水平。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也
篇4
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内涵的理解,本文将核心竞争力分为三个部分:市场竞争力、资源/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1.市场竞争力。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因此市场竞争力应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尤其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国际化,更应重视对市场竞争力的考察。企业市场竞争力包括了市场经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订单履行状况三个要素。
1.1市场经营能力。传统企业的大规模生产销售已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向市场需求预测、定制化生产演变,因此电商环境下的市场经营能力可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商品生产/采购及时准确度来衡量。
1.2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着力于快速推动顾客购买进程,为达到此目的,衡量市场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不仅包括传统企业发展所看重的市场占有率,还包括电商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网站渗透率,以及任何环境下都需要的顾客忠诚度。
1.3订单履行状况。订单履行是电子商务环境运作下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主要通过订单处理优势度、商品准时交货率、售后服务有效处理率等指标来衡量。
2.资源/技术能力。如果说市场竞争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的资源/技术能力就是企业的潜在竞争力,是企业的内在支撑。企业资源/技术能力包括了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技术能力三个要素。
2.1有形资源。企业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时面临众多电商企业的竞争,其中不乏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的物力、财力资源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寿命。同时,电商环境下的竞争焦点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可以影响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时,需要对人力资源指标进行考核。
2.2无形资源。企业的无形资源包括了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专利、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需要重视企业或商品在目标群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无形资源的衡量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
2.3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关键性技术或技能,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尤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技术能力通常可以用信息处理能力、流程创新能力等来衡量。
3.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要素的有机整合形成的。为保证这些要素的有序高效运行,企业的管理能力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有决策能力、执行控制能力两个要素。
3.1决策能力。企业应具有出色的决策能力,才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电商环境的快速变化。商品决策能力、价格决策能力、营销策略决策能力是将企业的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转换为市场竞争优势的组织保证。
3.2执行控制能力。企业的执行控制,可以组织协调诸多影响因素,减少内耗而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执行控制能力的衡量主要从执行监控体系完善程度、执行流程的运行效率与效益、营销团队协调配合能力三方面进行。
二、未来研究方向
篇5
内容摘要: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企业家们不得不去思考和反省,究竟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产品还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研究,诚信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之本,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诚信 核心竞争力 营销 培养
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古往今来,商人都容易“短命”,其直接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无法逃脱“谋利”的宿命。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什么是道?在商言道会有多难?如何才能在商场当中树正气,行正道,寻求企业的生存之道,却一直不被重视。其实“道”就是“信”,讲道就是讲诚信,中国古代的商人之所以能够开辟丝绸之路,贸易四通八达;近代山西的晋商之所以可以开钱庄,办票号,汇通天下都源于诚信。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早已忘记了诚信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一味地追求利润率和市场份额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产品以次充好,服务质量连续下降,商业道德不断缺失。放眼世界,2008年,美国两大房地产企业倒闭而引发的次贷危机,随后美国五大银行、三大汽车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电器连锁超市相继宣布破产保护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打击,很多国家的经济倒退了五年甚至十年,而这一切的背后仅仅说明了经济问题吗?不,正是由于企业乃至行业诚信的缺失造成了目前难以挽回的损失,正是他们忘记了诚信的重要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靠。回首国内,三鹿乳制品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含量,而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氨,造成全国上万名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从而牵出国内数十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不合格产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而与此同时,他们损失的仅仅是利润和市场吗?不,他们失去的是千金难买的消费者的信任,是无法挽回的企业的生存之道。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任何企业,在开业之初都希望打造成百年老店,金字招牌,企业家们也不断提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口号。然而,在商业竞争中,真正能做到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多年以超过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为之惊叹,我国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举世瞩目。然而,这期间又有多少曾经无比辉煌的企业倒在了诚信的路上。诚信是底线,诚信是准绳,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源。例如:法国著名的皮里耶集团生产的“皮里耶”矿泉水,被美国人发现13瓶含苯超标,该公司立即将销往全世界的1.6亿瓶矿泉水就地销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两亿多法郎,被新闻界称为“疯狂的决定”,然而它维护了自己的信誉和品牌。不光在国外市场,我们国内这样的企业也比比皆是,日本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三菱经常因为汽车的一点点小故障,而在全球召回几万台车进行维修保养,让广大用户切身感受其服务的诚信力,“有路就有丰田车”一时成为时尚流行语。青岛海尔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楷模,诚信同样成为它立于国际竞争不败之地的有效法宝,出口几十个发达国家的产品都打上了免检标志,正如张瑞敏自己所说:“当年我砸掉的不是一台冰箱,当年我砸掉的是一种观念。”
综上所述,诚信应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只有不折不扣的做到诚信,才能百年传承,屹立不倒。企业的领导者只有秉承诚信的原则,企业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企业的员工只有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企业才会具有活力;企业上下都能以诚信为本,按诚信办事,企业才能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结论
正如修正药业董事长所说的那样:‘做药就是做良心’,做企业不就是靠诚信吗?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世界500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企业的身影。靠什么?诚信,还是诚信。海尔电器扬名海外,靠诚信;青岛啤酒世界闻名,靠诚信;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靠诚信;吉利汽车兼并沃尔沃,还是靠诚信。千百年来,从丝绸之路到唐蕃古道,从晋商的钱庄到徽商的盐号,中国的生意经靠的就是诚信。看看那些扬名中外曾经风云一时的所谓大企业,看看那些古往今来标榜打造百年店的老字号,都是以坚持诚信为生。因此,我国的企业今后的30年,只有继续坚持诚信这一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越做越大,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企业之颠。
参考文献:
1.周小明.实用企业文化营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欣.持衡定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连玺.素质决定成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6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能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的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在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经营、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拥有的优势技术、资金、机制、人才、文化等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经营实力和资本能量。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充分的用户价值,即能为顾客提供根本性效用。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是最在乎的指标,因此为消费者省钱理财的优势是沃尔玛核心竞争力。
2、独特性。企业的专长能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力,如果竞争对手可以很快建立企业的专长,或者竞争对手很容易模仿企业的专长,它就不是核心竞争力。
3、一定的延展性。即它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能提高和促进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比如耐克的品牌效应,让其不仅是在服装上具有优势,更令其延伸到了包、鞋、帽的领域。
(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1、核心竞争力能将企业之间竞争从产品竞争提升为企业整体实力的对抗,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位。关注核心竞争力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长远发展,避免企业只关注具体产品和业务单位,从而规避因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相关产品的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
二、创新战略资源
(一)创新战略资源的含义
创新战略资源是指企业在原有的战略资源上的改进与更新。战略资源创新是就创新而创新,只是将原有的陈旧过时的资源单调的进行创新,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竞争的需要,为了给企业谋求一线生的希望。而创新战略资源是将企业的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再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或自主研发创新,以求达到企业的各个资源紧密联系,形成一股有力的“绳索”,以此来做到竞争者的不可复制。
(二)创新战略资源的内容
1、采购与供应实力。企业应具备有利的供应地位,建立和谐的供应厂家关系,保证畅通的渠道,以合理的价格来获取所需的资源等。
2、市场营销与促销实力。企业应具备强大的开发市场实力,拥有一支高效率的销售队伍,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等。
3、人力资源的实力。企业应拥有一只一流的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团队,其知识水准、经验技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先进的意识,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等。
(三)创新战略资源的特点
1、紧密性,由于创新战略资源是将企业里所有可利用的战略资源进行创新结合,使战略资源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能规划一致。
2、可变性,创新战略资源虽然是将企业所有的战略资源进行紧密的联系创新,但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各个资源进行组合或是单独使用,促成另一种创新战略资源。
3、分合有度,创新战略资源的结合创新是为了促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上升,企业还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将每一个战略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四)创新战略资源的意义
1、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战略思想被竞争者所模仿使用,而创新战略资源因为将每一个资源都有效的与其他的资源进行结合创新,使得每一个都有其新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想要模仿使用就只得将企业的所有战略资源、战略思想进行模仿,但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难做到。这样一来竞争者就难以复制,保存了企业的实力。这也是因为其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
2、由于创新战略资源的紧密性,让每一个战略之间都环环相扣,让竞争者无懈可击,使企业的每一个战略资源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
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战略资源的关系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创新战略资源演进的结果
创新战略资源是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实现目标的能力,企业要有这样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创新战略资源的内容。然而企业的战略资源就是企业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推动企业发展的武器,只是这些资源没有很好的结合利用,就不能形成一股巨能的竞争力。
篇7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 核心竞争力 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篇8
长期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始终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有力地推动了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各地的重视程度不同,推进力度不一,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着定位不明、传播不广、认同不高、脱离经营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四个误区”:
一是企业文化虚无论。认为邮政储蓄银行最要紧的是搞好经营,搞好服务,防范化解风险,企业文化只是挂在嘴边、写在墙上的口号,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营发展和金融服务没有什么实效。其实无论人们是否做出主观表达,企业文化都隐含在企业的市场定位、经营手段、员工言行当中,通过企业产品的销售、服务等日常经营活动渗透,客观地表达着其特有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并不虚无。
二是企业文化定格论。认为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的某种行为规范,应该把它制度化、程序化、纪律化。实际上,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其发展变化决定于经济基础。企业文化必然因市场和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任何祈求企业文化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三是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等同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两者各自在目标、方法、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外部亲和力、综合竞争力,使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都能认同和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主要目标是使内部员工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使企业保持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向。
二、全面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文化建设工作的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现有资源条件下,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培育团队精神,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从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市场定位出发,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深入推进。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以人为本”即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生产形式下,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在产品的形成过程中都显得不可缺少,大家在一起相互支持,即可大大减轻工作中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的管理搞上去了,效益自然也就会提高,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也将大大增强,处处维护企业形象的信念也会随之增强,从而达到外树企业形象的目的。
(二)要重视智力投资,有计划地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
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建设一支思想作风正派,业务技能过硬的员工队伍就成了每一个管理者的必然选择。要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要通过专题研修与学术交流相结合,行际交流与本单位业务岗位交流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资质考试相结合等形式,培养和造就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队伍。这对于构建邮政储蓄银行卓越的企业文化,把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让学有所长的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要增强员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建立一支思想活跃,职业敏感性强的员工队伍,这样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各种制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士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合理的惩罚机制,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三是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合规文化;四是建立合理的福利机制,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通过建立一整套能被员工广泛接受、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注重视觉效果,树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外在企业形象。
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除了靠自身的发展实力,还得靠自身的形象设计。为此,邮政储蓄银行自身除了在发展业务、增强自身实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外,还得在网点标识、员工的“包装”方面下一定的功夫。首先,应注重对员工内在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员工素质培训教育,除了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规章制度的培训外,还要对其进行服务礼仪培训,要求员工除了要能及时、有效地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外,还要做到举止得体,认真践行服务公约,让客户很愉快地接受服务,让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的服务形象深入到客户心中。这除了能有效地维护好邮政储蓄银行的自身的形象外,还能逐步增进客户对邮政储蓄银行服务理念的了解,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拓展服务空间。其次,还应注重员工的外表形象的塑造。衣着得体,落落大方,举止有度,话语入耳的业务员比那些大大咧咧,我行我素的业务员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
篇9
[关键词] 企业伦理 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企业相互关系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很多人认为企业在竞争中是无任何伦理道德可言的,所谓“商场如战场”。事实上,在竞争中讲伦理道德,不但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反,从长远来看,一个注重伦理道德建设的企业,能够为自身带来竞争上的利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老子曾提出“德者,得也”的精辟论断,说明“德”与“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无数事实表明:只讲经济目标不讲伦理目标的企业最不经济;只讲伦理目标不讲经济目标的企业也必然损害伦理。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和优势的某种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力量。核心竞争力要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必须具备如下特征:(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根本的好处和效用,为顾客带来长期性、关键性的利益。同时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创造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对手模仿和超越。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积累、沉淀而成,深深打上了企业独特组织、特殊经历的烙印。核心竞争力蕴含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能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或市场支持。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有效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2.核心竞争力的力量要素
虽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知识和精神气质,但如同人的精神气质最终会通过人的具体行动及其结果体现出来一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通过企业的行动和结果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优势。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原料储运、成本储运、销售、售后服务和结算,而辅助活动涉及人力资源、财务、计划、研究开发、组织制度等。这些活动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核心,上下相连互相影响,形成两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然后通过努力为这种力量注入不可模仿的禀赋,企业就能够培育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效率的核心竞争力。经过研究,迈克尔・波特认为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要素只有四种,分别是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
二、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影响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企业伦理越来越成为一条重要因素。自由经济政策强硬支持者之一的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希望的效率。达夫特认为:“伦理是在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角度上规制个人或团体有关行为道德准则和价值原则”。企业伦理,就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道德行为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处理企业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企业伦理所规范的关系不但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下面通过企业伦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的影响来揭示企业伦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力优势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
按国际工业产权组织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无论哪一种技术,其中都要涉及和回答这样一些伦理问题:第一,如何处理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公司技术成本的问题。任何受市场和顾客欢迎的技术,必定是对消费者有价值并且符合社会消费主流的技术。如果某项技术具有创新性,又能节约成本,但对顾客缺乏真实长久的价值,违背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这种技术难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技术要素管理能否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效率和文明进步的问题。有竞争力的技术,是符合社会普遍利益的技术,只有那些有助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生态平衡、人们健康的技术,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第三,如何协调企业经营实力过程中,人与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任何一项管理技术都不可能将人变成机器或木头人,技术本身也不可能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抹杀。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还取决于是否拥有使企业变成能量的管理伦理。总之,企业如果不具备对顾客、市场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仅有经济算计,是难以创造出新技术的。第四,如何使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产生和发挥效率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缺乏相互信任的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激励,根本无法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即使拥有了新技术,也可能因为内耗而失去技术优势。技术力要释放出赢得竞争的技术能,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理想的员工不行。总之,能够成为竞争力的技术,从产生、传播、创新和学习都需要伦理的协调。
2.可持续的强势市场营销力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
根据战略管理的理论,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的市场力主要包含低成本、快速度、大网络等。首先,低成本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经营主动性,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但是,是否存在现在或未来损害利益相关人利益的可能。战略管理的利润观是合理的利润,是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人利益后所留存的利润。所以,真正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是有许多先决条件的。其次,以最快的速度用较低的费用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是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其中同样涉及伦理问题: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注重赢得领先竞争优势,获取先机利润,还是站在顾客利益和企业商业信用的角度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成熟性和稳定性,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在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往往使企业和社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第三,广大的营销网络的确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宝贵资源,但是,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销售网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忠诚的顾客群、良好稳定的供销关系和社会美誉度。而形成这些条件的前提是公司与顾客、供销商和社区拥有良好的伦理关系。也就是说,没有严密一致的道德和制度维护,不仅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市场网络和市场力,还可能因为销售网撒得太开而导致公司的被动。企业的营销网络没有良好的道德维系是不可能长久的。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市场力只有在体现或表达着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的和谐时,才具有真正的不可模仿性。
3.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制度力是良好企业伦理的体现
以研究企业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制度有四个重要的命题;第一,“企业是运行着的制度”。不同的产权主体通过谈判形成了一系列的合约,而参与合约的主体受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局限,决策和行为都有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二,合作性的企业需要制度来规范和协调。而企业中运行的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正式制度,一种是依靠舆论和心理活动发挥软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如道德、传统等。第三,两种制度遵循同一个意志:合作者集体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的特殊利益,企业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不损害合作者的利益。第四,企业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个企业在治理结构中安排控制权的时候,如果能够既考虑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很可能使企业因更具有向心力而更具竞争力。例如偷懒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不能通过一种权力的安排来解决偷懒的问题,那么该企业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根本说不上。从本质上说,企业制度是企业伦理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伦理追求和观念转变为具体行为标准的载体。
4.优秀的企业文化力是因为具备良好的企业伦理之魂
首先,伦理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代表着组织内部不成文的、可感知的部分。海尔的“吃休克鱼”,就是利用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价值观,注入到被兼并的企业,结合他们优质的生产设备,从而产生极大的经营效果。科特认为“企业文化,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竟争对手,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在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为全体成员接受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为企业成员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性特点,所以在价值观层面进行引导和协调,可以激发员工高度的信任和尊重,展现勇于前进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价值观在内容上分为:真假、善恶、美丑。其中善恶观(伦理观)即对事物“是”和“非”的判断渗透在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中。“用产品的高质量,还是用坑蒙拐骗盈利”、“顾客满足我,还是我满足顾客”、“我是企业的主人,还是打工者”等都是关于“善”、“恶”、“是”、“非”的判断,而企业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无不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伦理判断的影响。其次,伦理思考对文化具有判断和调适作用。企业文化分成强力型、策略性和灵活适应型三种。其中对于强力型文化来说,主要表现为企业具有简单的理解力,一种高度的传播力和一种很大的固定性,所以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施泰因曼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封闭趋势,一种重新定向的排斥,一种执行阻碍,一种集体的回避态度,一种灵活的欠缺”。可以说,强力型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整套规范和价值观,进而系统地排除了通过论证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在价值观上的伦理思考,通过论证的理解过程来阻止文化的刚性。王安电脑公司的强文化阻碍了公司最高层对基本客户的察觉,从而在1980年末未能采取适当的策略,从而走向衰亡。
综上所析,要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培育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根本在于企业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水准。可见,在外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背后,存在着一种影响企业竞争的最为根本的力量――企业伦理。所以说,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最本质的因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自于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与时共进的企业伦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欧阳润平著: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欧阳润平:道德实力: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3]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简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企业的学习及成长方面。第一,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管理状况;第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用于反映信息沟通效果的信息覆盖率、信息利用效果以及系统带来的收益增长情况;第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情绪和心理,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四,企业组织能力。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特定能力,即组织能力,此项能力反映在组织结构和流程当中,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1.将“节能”和“减排”落实到位
对于国家的能源结构,企业无法改变,却可以通过新型烟尘脱硫脱碳、高效换热、热能回收等技术的实施,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轻污染,尤其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制造业,应该特别注意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在保证产出的基础上,减少资源、资金的投入,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节能”不仅意味着新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还包括其对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比如某热电联产电站,通过新型膜法纯水制造技术的采用,可以节省煤炭资源三倍之多,同时节省煤炭运输费用、锅炉清洗和维护费用等。相当多的企业将污水处理与环境保护视作负担,忽视污水处理给自身企业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从而没有给予环境保护以足够的重视,给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减排”的实施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应该充分转变观念,并与自身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2.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既可以说是企业的机遇,也可以说是其威胁。一个企业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过低,势必会丧失发展机会,使自身处于危机之中;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过高,则很可能会发生超额投入的情况,进而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利益造成负面。因此,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环境为基准,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落实低碳战略的计划性、阶段性发展。
3.鼓励低碳行为
在日常管理中,除了引入高新技术之外,“低碳”还可以表现在意识、习惯和行为方面。比如,企业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充分、重复利用办公用纸,选用节能灯等,将低碳意识、习惯和行为演变为一种自然和文化。
三、结束语
- 上一篇: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
- 下一篇:法务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