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10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38-03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现代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下,各地职业院校已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力度进行资源的全面开发。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建设问题却不断出现:多资源、少精品的问题时常出现;高的建设率和低的使用率相伴而生;各大院校相似或相同课程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数字化的资源开发出现“形式大过内容”的现象,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办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面临同样问题:软硬件建设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材、课程、场地、设备以及合作企业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开发出的资源无法达到优质效果。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高职院校牵头,保质保量地开发出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合格资源入库,并确保资源更新率和使用率。
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面向专业教学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信息系统,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幼稚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件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2.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集中职业院校教育和管理多媒体相关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知识的社会普及,具体体现在:
(1)共享优质资源,推广专业建设成果;
(2)为专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高质量就业的互利互惠;
(4)深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可见,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借助资源库的建设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共享和再应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使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于共享模式的教学资源库的总体建设框架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大力推动和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有效途径。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全过程必须与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以实现共赢发展。在我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制定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标准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标准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要开展充分的调查和研讨过程,确保行业中先进企业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以实现专业契合行业标准、准确定位的原则。
步骤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调研,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调研范围扩展到国外,参考和借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特点和特色,最终形成应用于各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文件,并且密切联系企业实现实时更新。
步骤三: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性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为核心课程的支撑和基础支持课程。
步骤四:设计符合教学及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殊地位,将深入研究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步骤五: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对核心课程的开发是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开发可参照国家制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标准展开全面的资源建设。
步骤六: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建设符合专业特点和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在本项目中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独立开发的网站为资源平台,实现动态的资源、更新和管理。
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进行调整和升级。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入库的标准,结合产业、行业和合作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选用企业新项目改进资源内容。可采取边开发边使用的形式,力求资源库的建设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并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在我校重点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校本资源库建设中,重点从三个方向大力推进,最终实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有关专业标准的基础研究
(1)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起点是专业的基础建设。包括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等。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是专业开展的根基,决定着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明确专业定位,确保资源库建设路线的正确性。
(2)主要技术手段:针对教学设计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开展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具体执行过程在“广东省电子信息类教指委项目――以‘核心课程群’为节点搭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综合性虚拟实训平台”中实现,主要内容为以“四类能力节点”构建实践教学整体方案。以改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原有实践教学体系中曾经开展过的以“课程为主导的实训形态”和完全以“综合性项目为主导”的实训形态中的不足。
2.针对核心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1)实施方案: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专业课程的资源开发过程有助于形成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2)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提供资源开发的指导,规范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资源的开发制定出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在该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以两年时间为界限)力求用专业的资源建设入库标准为指导对核心课程开展建设工作,以形成示范效应,并在后续的专业建设中对其他核心课程开展相关的建设,并逐步实现所有核心课程的优质化。
3.开展专业资源库系统的建设,作为校本资源库的基础平台
(1)实施方案: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资源库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开发专业群网站,以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
(2)主要技术手段:在网站中所有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文件、课程建设资源、专业宣传资源、素材库资源等,并实现注册会员管理等功能。由于整体建设以“校本”资源为目标,网站会通过分权管理的方式实现专业宣传性内容全覆盖,而专业核心资源只针对特定用户的功能,以明确的权限管理解决网站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入库标准如表所示。
五、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
在为期两年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规划和实施中,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效果的评价和成效的分析,整体而言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
1.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实施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优化和推广
选取高职院校色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施全方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综合性虚拟实训系统、专业教学网站等各类型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将项目落到实处,力争形成典范。
2.探索符合现代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模式
在研究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落实具体专业进行典范建设,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优化资源,并最终形成适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从“虚的研究”到“实的建设”到“虚的总结”,形成一套创新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推进模式”。
3.自主开发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示范,并形成教学成果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成果, 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等。在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更多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包括虚拟实训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从根本上推进资源的内涵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是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专业化、信息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确保专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一体化,真正实现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解文明,欧少闵等.建立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激励和评价机制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8):1-3.
[3]苏小兵,祝智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4.
篇2
万小东,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摘 要:专业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关键任务。本文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品牌建设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建设,指出品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
关键词:会计专业;品牌建设
为贯彻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推进我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现针对我院会计专业品牌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目标
以《学院“三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方针》的指引下,以“宽基础、重实践、富特色”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规律、具有较强行业适应性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将我院会计专业建设成为规模适度、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认可的品牌专业,推动专业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整体提升。
二、会计专业品牌建设内容
(一)“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媒体、知识经济、大数据等冲击下,会计专业教学发生了众多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做一体化、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指导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探讨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该模式如图所示: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岗位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岗位,将会计岗位划分为:出纳员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存货会计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税务岗位。根据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以及各个岗位对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家讨论确定,设置“岗位导向”型的会计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编写教材,以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岗位导向”型课程,遵循“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开发程序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岗位导向”型专业核心课程。以具体行业企业实际财务运行规律为参考,依据2015版《新企业会计准则》,完成《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实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修订岗位技能标准,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岗位导向”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标准体系包括:①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②出纳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③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④成本核算岗位课程标准;⑤税务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⑥会计信息化技术课程标准。
3.优化教学内容,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按照“岗位导向”型课程标准,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严格遵循课程开发与建设程序,充分考虑会计行业各岗位技能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合理搭配专业知识与执业技能,总结经验与教训,优化教学内容。
4.教材建设以“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指引,围绕“岗位导向”型课程特点,开发配套适用教材。以“先校本,后出版”为原则,首先在校内试用校本教材,通过1~2轮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不足,完善校本教材,并组织企专家和专业教师等进行论证,最终修订完善之后,再进行公开出版。
(三)实施“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会计专业采用的“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模拟实训相结合,校内综合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先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小组任务活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具体专业实践教学植入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四)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岗位导向”型课程特点,建设会计学原理、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等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学课件库、票证账表库、典型案例库、教学设计库。
(五)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会计专业以“课堂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交替”为主要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为“2.5”学期。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造成学生开始离校实习时,与企业用工招聘的周期不匹配,造成就业、顶岗实习等方面与企业用工上的矛盾。因此,我们将探索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工学交替的新模式。根据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用工招聘情况,积极灵活地与企业对接,满足企业和学生双方的实际需要。
(六)信息化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岗位导向”型专业核心课程特点和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考核标准,根据实际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考核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考核”、“阶段性考核”、“单岗位能力考核”、“综合能力考核”、“期末考核”等无纸化考核方式。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教师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品牌专业建设,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
1.稳步推进团队规模建设,随着专业建设日趋成熟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为满足教学需要,保证专业品牌建设顺利进行,实行专职教师、专家兼职教师结合的团队规模建设。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品牌专业建设期内,结合重点开发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多名校级以上的骨干教师。
3.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篇3
关键词:远程教学;远程教学资源;仿真;汽车
将现代远程教学资源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整体中,成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重新整理、组合和相互融合,使其更加具有充分运用,从而满足各类教学与学习要求。
1 在系统规划课程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建设
在日常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一般都是借助于较为单一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课程标准,存在资源来源较为单一、薪资杂散、关联性差等问题,缺乏系统归类,也不方便取用。要开展远程教学,首先要进行远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规划,具体设计我们针对一门课都应该建设哪些资源。
在制定建设规划中,必须要在整个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框架指导下进行。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确定整体远程课程资源的涵盖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课程重点、难点的分析,确定资源的组织与制作的重点。例如,我们在《汽车发动机拆装》课程的资源规划建设中,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我们把轿车用汽油发动机、柴油机作为课程的主要类型,把发动机的机械拆装程序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在资源的规划中,我们就围绕这些核心内容和重点来进行规划建设。从而避免资源的规划建设中出现散、乱、杂等情况。
2 抓住重点、涵盖一般,做好远程教学的资源配备,保证教学实施
远程教学既要能够使学生通过对一门课程的自主学习,系统掌握该课程的完整知识,同时,更要注意突出解决学习本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也就是说,当他独立学习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步完整的、系统的学习资源。这个资源即要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这个资源中,能够注重解决课程中要进行重点学习和难以学懂的部分。
我们在建设《汽车发动机拆装》课程的远程教学资源时,纵向上,注意整个课程内容的有序完整,同时,注意在拆装环节这个重点难点中,多安排各种资源,如:拆装录像、拆装的仿真、拆装的程序练习等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3 多种媒体资源共存,重点建设仿真资源
在远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要根据不同的知识、技能特点,考虑那种资源类型更适合学生学习,使其容易看懂、快捷学会。比如小的器件,可以采用放大的静态图片,在视频上可以采取特写镜头等。在一些数据上,采用文本的方式,提供标准的数据;重要操作程序用动画排列等。这样采取各种类型的资源阐述,一种形式表达不够清楚,学习者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把教学资源做得鲜活,激起学习者的兴趣。
仿真是远程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远程意味着摸不到实物,在远程环境下怎么开动机器、怎么测量数据,这些在各种仿真教学软件中都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学校在远程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应加大对这部分的投入,购入软件公司开发的商品仿真软件。对于本校教师对仿真课程的要求,可以通过与软件开发企业的协商中加以解决。在仿真软件的开发中,通过对视频资料的剪辑,形成每个工作程序或步骤的小段视频集,然后集成在仿真软件中。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视频组成他制定的工作程序,计算机判断对错。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程序类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视频的观看,加深学习了整体工作过程。这种仿真课件的制作方便、易行,是远程资源建设中值得推广的资源类型。
4 灵活运用远程教学资源,提高课内、外学生学习效果
建设远程教学资源,不是取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情境,发挥远程资源提供的辅助、支撑作用。如可以先设计凸轮轴更换的任务,再设计更换正时齿轮的任务,由外部逐渐深入。同样也可以先进行主轴承的更换,再进行活塞环的更换等等。在这里,课堂教学中主要可以放在更换的操作细节上,如通过多媒体录像看操作,注意一些细节如气门弹簧的拆卸等等,然后实际动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其重要的操作部分,其他部分借助教材等。
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没有练习操作的设备,这时重点可以是运用仿真资源,进行拆装的程序排序练习,如应该先拆卸那个部分,先安装那个部分,计算机通过对学生程序选择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提高学生对装卸程序方面的能力等。
在这里,制作资源的时候完全可以将涉及到的一些装卸知识做好相关的连接,便于学生深入学习。如,一些轴承的安装需要加热方能进行,知识连接中就可以介绍因为二者是过盈配合--什么是过盈配合--过盈配合件的一般安装拆卸方法,实现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金靴知识迁移。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极大地方便教学,帮助教师、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好地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能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孟凡生.我国汽车维修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解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0).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教学;融合;智慧课堂;创设
1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会对教学诸要素带来影响,使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1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
做好教学的顶层设计,就要对教学诸要素进行认真研析,包括教师、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在信息技术融入外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硬件设备的变化更为显著,教学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同时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学资源的形式、载体等都呈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刘琳,2018)。
1.2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能否有效融合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密切。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从政策保障、培训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重点培养实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同时,教师应根据从事专业的特点和自身需求,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上通过自学及培训得到提升,并能够主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
1.3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提升促进二者的融合(胡增宁等,2018)。
1.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重要载体就是信息化教学资源,近年来,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得以开发,除了少部分优质课程使用率高之外,不少优秀的资源被闲置,而有的学校和教师却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的资源,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只有建设好教学资源平台才能使教学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进一步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郑路,2018)。
2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创设
构建智慧课堂因素一般应考虑三大方面,即教学参与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共涉及任课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四个具体要素,智慧课堂的构建一般也应从这四个要素入手。
2.1基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构建
任课教师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特点、信息化素养水平都影响着智慧课堂的创设。在构建智慧课堂时,一定要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在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中妥善处理好教师生态位和其它生态位的关系,使智慧课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例如,擅长于管理的教师构建的智慧课堂,其平台中必然应体现出严密的管理特点,从管理中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进行奖罚;而擅长互动的老师,在智慧课堂构建时,就要发挥好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无论课前或课中,均应体现互动特色。
2.2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化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智慧课堂构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目的实质上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以上原因,构建智慧课堂必须认真调研分析学生学习需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规划调查等,综合这些信息,最终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报告。
2.3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影响智慧课堂构建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往往影响着智慧课堂的构建。基于教学资源信息化构建智慧课堂时,应畅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例如智能手机APP学习软件,就能畅通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顺应了现代大学生热衷手机学习模式的现状。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监控指导,方便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管理。
2.4基于教学内容体系化的构建
教学内容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化建设是智慧课堂构建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构建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时,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取舍,重点选取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主线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创造条件。
3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
高职英语智慧课堂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的教学环节。
3.1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以学习资源推送以及设计课前任务单为核心,重点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送,把教学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题库等资源有机整合,有序上传,形成系统性的智慧课堂信息资源库,及时课前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通过资源平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2课中环节
课中环节关键要强化师生互动和教学活动智慧化,重点是充分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疑难研讨、预习检查、要点讲授、课内训练、学生展示、小组活动、小结回顾等流程,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精讲多练。课中环节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各自的作用,发挥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3.3课后环节
课后环节重点是积极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线上线下作业及测验。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及疑难点发起在线讨论,安排学生完成在线作业及小测验,通过问卷等手段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以便能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4结语
篇5
1.1专兼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选、引等措施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理论水平扎实和业务能力过硬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积极组织团队教师进修、短训,参与科研项目等力度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着力提高教师的学位层次、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双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由于要求高、资金投入较大,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内外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走出去(选派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等学府进修,或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学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带起来(重点扶持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使其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优化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1.2改变教学模式,重视技能培养为培养适应
新形势下对畜牧兽医人才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的效果。要求教师直接参与畜牧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组织教学时,推行“教、学、练、做”一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项目构建和任务整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设计。通过模块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在获取大量知识同时,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其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199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2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培养21世纪人才的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大会指出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提供信息和知识、技能及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将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精神,增强自我就业能力将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新形势下满足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而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创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够很好地增强其创业意识。同时,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指导其进行创业尝试等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为其毕业后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广泛调研区域畜牧兽医企业,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以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为逻辑起点,围绕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岗位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适应岗位群变化。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形成融合“多岗位、多层次、多环节”的职业岗位“工学结合”循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突破,需符合“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开发理念,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依照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课程目标,增加实验实训课程与“双证”课程比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避免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可根据区域畜牧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模块式”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型”的教学体系,进行课程的综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3完善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既是实现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训课时量必须达教学总课时量的40%以上。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如实现“双导师、师徒制”的教学模式,确定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3.1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学校应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例如,根据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建设诸如畜牧兽医基础实训室、动物检验检疫实训室、动物疾病诊疗实训室、药物器械室以及相关动物养殖等实验实训室,除满足本专业课教育教学、实训及科研的同时,还可面向区域社会生产、技术和科研服务。
3.2建立学校主导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学校主导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校内各种动物繁育基地、饲养场、动物医院、饲料及兽药企业等。学校对校内实训基地具有较大的自、完全的使用权和产权,能够根据本校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发展情况自由调整、新建、改扩建或者撤销,所建实训基地,具有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实训过程中事故风险小、工作程序出错后可以重新纠正等特点。校内导师可以按课程需要随时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仅锻炼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3.3建立多元化的校外合作模式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最终目的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以上实践教学模式存在诸如实训资源利用绩效较低,效益产出率偏低等弊端,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生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形态教育组织的专业分化等。因此,必须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学校可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乃至同类高等院校之间准确分析各方利益诉求后探索适合的合作策略,使各行为主体在“产学合作,互惠互利”的平台下,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互相激励,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3.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度
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工作岗位需求特点和职业资格工程要求,在完成“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双证沟通”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毕业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必须获得职业能力所对应的2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创建多环节的实践考核体系,强化实践考核,激发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参加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考试,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建设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库
培养人才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必须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查,摸清市场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所教学生的学习特征等基础上完成的。近年来,各院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建设必然成为一大重点。笔者以为教学资源库应该是以立足地方,为周边区域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特色资源库。组织专业团队教师根据培养方案集中精力对经典特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形成专业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等模块,而且教学资源要规范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建成的资源库既要有符合当地区域发展需求,又要能被全国其他同类院校共享的特色。
5完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考核评价必须依据知识获得与技能形成规律进行,除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评价外,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必须分别制定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或办法,教师评价可由督导、同行、学生对于教师的素养、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或岗位评价等组成。同时,考核体系必须灵活化,不求一致的评价标准,摒弃传统“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强化实践考核,创建多环节(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教学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实践考核体系,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结合专业与相关职业工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体系。
6结语
篇6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 精品共享课建设的背景
精品课程建设始于2003年,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定义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程经过九年的建设,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了稳定的教师团队、有了比较好的教材、课程资源库也越来越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1:课程网站使用率不高。造成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建设课程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申报。申报成功之后不注重后继的维护与推广使用。
问题2:课程资源不丰富。从精品课程网站上可以看出,一般精品课程网站课程资源不丰富,一般只有课件、部分录像、部分试题,而且所的信息有限,不具备资源共享性。
问题3:课程示范性不强。不同的学校课程有不同的定位和倾向,学生情况也各不相同,精品课程的示范性、通用性不强。示范性不强主要是因为课程个性的部分较多,共性的部分较少。
如何让精品课程建设能长久持续,并能将建设成果更大范围与高校师生和社会共享,这就需要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课程的“精”更充分地建设出来,并克服上述三个问题。这个过程将通过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精品共享课而达成,那么如何建设精品共享课?
2 精品共享课应该具备的特征:
2.1 精品共享课的特征一:“精品”
精品课程的定义: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二字体现在这五个“一流”上。
一流教师队伍:(1)教师团队应具有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才干的人共同努力。不同层次的年龄能保证课程的持续建设。(2)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得到专家、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3)教师需要热爱教学工作,有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与热情。
一流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既有经典的基础理论,又有实践应用。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避免知识的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到的是已经被淘汰的知识。(3)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充实。教学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有丰富的知识点和信息量。(4)教学内容具有清晰的逻辑性、系统性,教学内容从全局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流教学方法:(1)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就不好,现代的教学方法未必就一定好,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该看课程的性质及各章各节的性质合理选用。(2)教学方法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要与教学对象匹配。(3)最佳的教学方法总以能启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潜力为基准。
一流教材:(1)教材应具有影响力的主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权威性。(2)教材的错误率接近零。(3)教材有厚实的经典理论为基础,有相当程度的含金量。(4)教材有最新的应用案例,教材富有时代感。(5)教材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一流教学管理:(1)团队教师有不同的分工,各用所长,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对于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有合理的约束和管理机制。(2)教学资源整理分类入库。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分类建设,如何合理分类、如何发动校外力量大力合作都需要优秀的管理机制。(3)重视网站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板块的建设和管理,使学生可以成为资源库里资源的提供者之一。(4)重视资源的不断更新与管理,不断推陈出新,始终保持最新鲜的资源于资源库中。
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以上“五个一流”中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在于课程资源不丰富和教学管理深度的不够。
2.2 精品共享课的特征二:共享
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教学资源需要充实,目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比较单薄,一般只有教学课件、试题库、不完整的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共享性能不够。如何建设能更好地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
建议教学资源以库的形式分类建设,如分为以下三类资源:标准资源、个性资源和应用资源。其中“标准资源”包括课程共用资源,如文件库、规范库、图片库、案例库、文献库等;“个性资源”包括教材库,课件库,试题库等;“应用资源”包括计算软件、教学管理软件等各类教学软件。除了个性资源中个别资料外其他资源原则上可以共享。
分类建设资源库的好处有:(1)分类建设资源库便于分工合作,强强联合。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2)分类建设资源库便于资源库的持续扩建和更新。(3)分类建设资源库便于菜单式仿建相关课程,使得课程示范性强。每个学校情况不同,要求不一,所以可以以精品共享课的课件为参考,菜单式自由选择课程资源中的内容建设自己的课程,使得资源达成真正的共享和最充分的使用。
重视共享、以共享推动建设、以共享为目标进行多种课程活动,可以真正建设精品共享课。而教学资源系统的完善与充实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点内容。
3 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路径
资源共享课建设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原教师团队为核心成员,重点进行资源库的拓展与深入建设,教师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各用其长。
然而 同时,再强的团队也有短板,故而还需要校外力量辅助共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研究所之间,要以开放的心态,互相进行交流,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由一个学校来牵头,相关学校辅助参与,发挥各个学校的课程优势,大家一起做该专业的精品课程。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能够共享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同时教师做一个专业精品课程的工作量也能大大降低。精品具体建设步骤可分两步走:
3.1 精品视频课
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第一步建设,可以重点建设教学视频,就是课程的完整视频。课程的不同章节可以由一位教师主讲,也可以由校内外不同的教师分别按其专长讲解相关章节,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是精品。
世界著名高校都有自己的视频公开课,而且影响深远。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不妨效法这些公开课的形式打造一批真正有影响力的视频公开课。
3.2 精品资源库
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第二步建设,可以重点建设资源库。资源库建设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一起共建。
如前所述,课程的“标准资源”即共用资源包括如文件库、规范库、图片库、案例库、文献库等;“个性资源”包括教材库,课件库,试题库等;“应用资源”包括计算软件、教学管理软件等各类教学软件。
要建设这样庞大的精品资源库需要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和研究院所之间的通力合作。
真正的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旨是实现资源“共享”,要共享就必须打破壁垒,真正做到资源开放。也只有这样的资源库才能真正使学生、教师、社会都获得益处。
4 总结
建设精品资源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审,而是实实在在的建设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惠及师生及社会、促进中国教育事业进步的精品共享资源。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打造,不然无以言“精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开放的心态、更合作的心态,不然无以言“共享”。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固然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原因,然而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工作中缺乏真正的精品课、缺乏真正的教学名师,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会就业难。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耐心建设,并致力于培养造就真正的优秀学生以及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从而惠及中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篇7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自主学习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新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库,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现代设计史课程为例,探索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进行资源库建设的相关路径,分享资源库建设中的心得与体会,为同行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系统性,重难点不突出目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注重各类资源的添加,但对课程资源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视不够。如,对于资源上传主要还是依据资源的类型如视频、文档、PPT、动画、图片等进行分类管理,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破解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显得力不从心。2.技术标准不统一,成果难以共享不同平台在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平台之间缺乏兼容性,阻碍了资源建设成果的快捷共享。如视频格式的标准,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MP4格式,而有的平台要求视频为FLV格式等。另外,资源在跨平台快捷共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只能对大学城用户实现共享,却无法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一键共享。3.重建设、轻应用,本末倒置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源库的建设成为热点话题,许多资源库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但与在资源库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如何利用资源库实现建设的初衷,明显存在不足,导致不少资源成为了沉睡资源,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本末倒置现象。4.后续建设不足,资源更新少且慢由于在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课程资料的使用率较低,无法发挥资源建设的作用,也无法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库后续建设不足,课程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导致资源库边建边用、边用边建、师生共建、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二、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
1.建设目标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系统构建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突破课程教学时空的限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永不下课”的课堂;促进资源库建设、应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设计史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建设思路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思路对现代设计史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课程教学资源,着力破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制作课程的学习资源与资源导航,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解决方案;本着“边建边用,边用边完善”的原则,做好课程资源库的后续建设、完善与更新工作,确保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3.建设内容(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现代设计史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结合学生学情和职业岗位对学生在设计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设计史发展过程为主线,将现代设计史上每种设计风格作为一个学习项目,同时将每个学习任务按照国家、设计师、设计作品等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里包含相应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规划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2)制作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按照“素材—积件—模块—课程”的思路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其中,素材指的是图片、视频、微动画、PPT、测试题等最基础、颗粒化的资源,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图片或解说视频等;积件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的任务),多种素材组合形成的资源,如每种风格代表性的设计师、设计团队等;模块是以课程的学习项目为单位组成的学习资源,如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风格等;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借助课程教学资源库,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ISAS项目教学法或PBL问题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现代设计史资源库进行自学,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4)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库在记录学生学习痕迹方面的优势,通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互动等自主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发挥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引入其他学生、教师同行、社会等多方参与对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评价,建立多元、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现代设计史课程资源库应用效果
1.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现代设计史课程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库,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学习任务,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任务单完成在线自学,同时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准备课上的讨论话题;课中,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答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通过专题讨论、在线测试等途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打造“永不下课”的课堂。2.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完成课程的相关项目、任务,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小组团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表达能力。3.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将学生的优质作业与演讲视频作为代表性的学习案例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问卷,向学生了解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可以使用到更加优质的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师生共建共享。
四、课程资源库建设心得
1.“学生为中心”是核心在开发课程资源库之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在了解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2.顶层设计是关键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建设的成效。在建设课程资源库之前,要熟知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指标体系,了解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求,组建课程资源库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接着,选择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适用于空间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资源的制作与推广方案,具体到每个知识点(项目)的授课形式等,从而使资源库建设有序开展。3.精心制作是保障一是要精选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每幅图片、每个视频、每份文档资源的质量;二是要精心制作课程视频,无论采取专业的视频制作,还是教师自己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声画同步、播放流畅,同时针对关键的知识点配备字幕,适应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三是精心制作课程导航,课程导航需要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流程进行学习。4.推广应用是根本一是面向教学服务对象进行推广。可先从课程负责人所任教的班级开始应用,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面。二是面向行业、企业人员进行推广。借助行业、企业人员来学校培训的机会,实现对课程资源库的应用推广。三是借助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活动面向同行推广。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智慧职教等多种平台进行推广,扩大课程资源库的推广应用范围,提升课程资源库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进,樊亚娟.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足与对策.广东化工,2016(6).
[2]葛圣彦.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3]杨贝艺.基于名师空间课堂项目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卷宗,2016(8).
篇8
【关键词】资源建设平台;单机版资源库;校园网资源管理;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67―0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新一轮课改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其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和范围,各种形式的资源建设平台应运而生,它们在不同时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如单机版教学资源库、专题资源网站、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学科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主题资源网群等,它们都揭示了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为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和扩大其应用效果而做出的不懈探索。文章以不同时期教育资源建设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单机版教学资源库、校园网资源管理平台和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并对这几种资源建设平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资源建设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展望,希望为促进资源建设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 第一代教育资源建设平台:单机版教学资源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它对教育领域的介入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丰富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们开始尝试搜集相关资源在课堂中使用。但由于缺乏网络环境支持,教师不能借助于网络搜集资源,使得教师拥有的素材量十分地有限,导致教师不能借助于丰富的素材资源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于教学中,这极大地限制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优势的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将资源搜集和整理后,借助于某种工具(软件或光盘)将其汇总到个人计算机上供教师使用的这样一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使用资源的兴趣,很快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同时,它是由教师等专业人员搜集和建设,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参考性。我们称其为单机版教学资源库(图1)。
单机版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十分简单,它不需要借助于网络,用户只需要将其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就可使用。它主要分为软件类和光盘类两种,都是通过特定的界面(窗体或WEB浏览器)向用户显示资源信息,以供用户查看和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一般按知识点为框架,以树型目录分级呈现,部分资源库还用不同图标来标识不同类型的资源,方便了用户的识别选择。用户只需选择相应知识点,就能查看和使用相应资源素材(图2)。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软件类资源库需要安装后才能使用,而光盘类资源库只需放入计算机光驱中就能直接读取。同时,部分资源库软件还提供了建设个人资源库的功能,教师搜索到有效资源(也可以是自创资源)后,可以保存在本地计算机的特定文件夹中,只需选择对应目录就能使用这些资源,方便了教师的备课。[1]典型的单机版教学资源库有:科利华公司开发的科利华教育教学资源库、北京清华同方思科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资源宝典”系列和北京圣慧文通文化发展中心开发的新课标便携式同步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
以科利华教育教学资源库为例,它包括了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文字资源、多媒体资源、电子图书以及实用软件和工具平台。其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备课参考、课外知识、百科知识等诸多主题,采用“知识点关联资源”的主题资源形式呈现资源,按知识点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再按资源类型对资源进行进一步分类整理。用户选择某学科的主题资源打开后即可看到各种资源类别栏目,直接点击即可显示该栏目下所有资源列表,并进行后续操作(表1)。教师只需将该软件安装到个人计算机上后,即可直接通过窗体界面点击相应功能按钮使用。
因为单机版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是由专人搜集和建设,应用于教学中的价值比较高。并借助于良好的资源呈现形式,使教师能够十分便捷地使用资源。一度提高了教师们使用资源的兴趣,并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应用。
二 第二代教育资源建设平台:校园网资源管理平台
随着学校校园网的陆续建立,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对接,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逐渐提高,更多的教师已经能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单机版教学资源库却渐渐不能满足需求,“一机一库”的应用方式不仅安装烦琐,也不便于资源更新,使得用户和资源数量十分有限,加上部分资源库缺乏资源检索功能,单机版教学资源库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表2)。
将资源库由本地计算机移植到统一的服务器中,校园网内用户通过网络访问该服务器来获取资源的方式,解决了用户有限,资源检索难和资源数量有限的问题,成为对资源库应用形式的一种很好的升级,即校园网资源管理平台(图3)。
教育软件公司聘请各类专业人员从网络上收集资源和制作资源,搭建资源库,并开发出一整套资源维护和管理软件。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从教育软件公司购买成套的资源管理软件和资源库安装在校园网上,用户在本网络内部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下载资源, 管理员负责定期更新和维护平台内所有资源(图4)。各类资源管理平台都提供了资源检索功能,用户输入检索条件后,相关页面会以列表的形式显示所有符合查找条件的资源以供用户选择使用。资源管理平台还增加了资源库更新的功能,即在资源库搭建完成以后,可以把教师制作的或网络收集的优秀资源上传到资源库(赋予教师资源上传权限或提交管理员上传),经管理员审核后即可供其它教师使用,这种方式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2]典型的校园网资源管理平台有: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发的清华同方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
以K12网格资源平台为例,它以“建立动态资源库,解决资源孤岛”为目标,采用“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检索”的技术原理,实现了资源分布存储、资源站点树状分布、支持无限层次的资源站点结构和高性能的资源全文检索技术等功能,也就是说可以在区域(地、县、区)甚至大到省或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这样就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单个个体由封闭、独立地建设和使用资源到个体之间协作、互利地建设和共享资源的飞跃性发展,而各单位、各学校要做的工作却并没有增加(表5)。各建设单位只需将此平台安装在本地资源节点,进行相应配置即可建立一个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分布建设和分布管理,形成了一个充分开放的资源服务网络体系结构,提高了现有优秀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更好地发挥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四 总结与展望
三代资源建设平台的发展,从单机版资源库,到校园网资源管理平台,再到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为各地和各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下图对三代资源建设平台进行了分析比较:
虽然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了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但是随着对教育资源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缺乏一体化统筹管理,项目建设难以持续发展;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资源建设者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应用情况筛选、推荐与跟踪反馈机制,加大了用户检索和使用合适资源的复杂性等。为此,资源建设有必要引入相关绩效评价和项目管理机制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资源建设绩效考评: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应用评价与反馈功能,通过读取用户对资源的访问量、评价度和打分,系统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与整理,按周、月、年得出各级各类资源的排名,根据资源应用情况实现资源的自动分级与筛选推荐。借此对资源建设单位进行有效的激励,提高其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以提升资源质量。同时用户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合适的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8] (图8)。
2 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项目考核和检查信息,各建设单位和负责人按时上交相关建设文档。上级主管部门审查这些文档后,合理下拨经费和安排下阶段计划,并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按实际问题的大小组织相关教研员或专家对项目建设给予指导,以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通过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计划,实现各类角色之间良好地沟通,便于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把握项目进度,对项目经费、人员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促进资源建设项目更好更快地完成。
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问题,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而资源建设平台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利用率,它们在不同时期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教育理论和相关支持策略、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资源建设会有更多更好的应用形式产生,使资源建设获得更长远、更快速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艳,夏新华.浅谈如何建设个人化学资源库[J].化学教学, 2006,(6):51-52.
[2] 吴永红.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4,(11):66-69.
[3] 郭海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40-43.
[4] 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7):39-41.
[5] 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48-51.
[6] 王英琴.建设开放的资源管理平台[J].信息技术教育,2003,(5):95-96.
篇9
关键词:陶瓷烧成;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载体,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为教与学提供一套整体教学资源的解决方案,它包括了以传统纸质教材为核心的多种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建设与改革工程中,对岗位核心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以《陶瓷烧成技术》立体教材的建设为例,介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建设经验,以期推动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一、《陶瓷烧成技术》课程特点
《陶瓷烧成技术》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一门岗位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气体力学、传热原理、燃烧燃烧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对隧道窑、辊道窑等陶瓷窑炉的结构、操作方法及生产控制进行基本训练,掌握陶瓷窑炉操作与控制方法,提高陶瓷产品烧成的产量和质量。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为:
1.近年来,陶瓷生产技术发展变化很大,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层出不穷,与传统的陶瓷生产工艺有着极大的区别。但《陶瓷烧成技术》教材内容更新太慢,许多落后淘汰的窑炉设备如传统间歇窑、传统推板窑、以煤为燃料的烧成设备等还常在教材中出现,而先进的燃烧设备在教材中还没有得到体现。同时,陶瓷窑炉中窑体使用的材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节能和环保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我国开设陶瓷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从事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的老师很少,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是将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地整理成PPT,没有经过任课老师的精心修改和调整,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严重缺乏。
3.陶瓷烧成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很多内容不通过实践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但现场设备通常为连续高温下使用,一般不可以随意调节,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往往是以学生现场观察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4.燃料燃烧、传热等基础理论对陶瓷烧成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其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燃料燃烧与传热过程计算也比较复杂,要使用数据时,计算时间较长且容易出错,在目前计算机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应考虑编制成相应的计算软件,节约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5.陶瓷窑炉是在高温下生产,隧道窑、辊道窑均为连续生产,要了解其内部结构和生产原理只能在停窑时进行,正常生产过程中无法进行。但许多知识和内容可以用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能更加直观地理解。
二、《陶瓷烧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思路
立体化教材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与学习解决方案,不能仅仅认为是为主教材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就是立体化建设,立体化建设应针对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详细地设计与分析,在建设《陶瓷烧成技术》立体化教材过程中,我们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立体化教材的服务对象是老师和学生,一方面是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资料。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纯考虑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应考虑学生如何学。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包括主体知识、案例及案例分析、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自测(考试)软件及其他相关内容。
2.立体化教材建设应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让学生了解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熟练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操作规范,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按照每一个生产技能岗位操作的先后次序,详细列出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操作规范等,有效地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3.立体化教材的教学内容要立体化,它不仅要包括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应通过实际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反映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拓展学生视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4.立体化教材的教学环节要立体化,一方面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真实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应通过引入企业生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立体化教材通过几种内容用不同的编写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资源整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三、《陶瓷烧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内容
《陶瓷烧成技术》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内容包括主教材、教师教学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素材库、习题与试题库、课程教学网站等。
1.主教材。主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包括了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知识点等教学信息。我们通过校企合作,以陶瓷生产过程的岗位分析为基础,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着手,确定了新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岗位核心课程标准和项目设计方案,编写出版了《陶瓷烧成技术》项目式教材。主教材以项目形式搭建教材框架,与此同时,我们将教材的电子版形成电子图书,其中的彩色图片更清晰,方便学生阅读和携带。
2.教师教学手册。教师教学手册与主教材配套,其中含有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和生产案例,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选用,体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针对每个教学项目和任务给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及方法、教学内容等。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实施的设计参考。电子教案是教师手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为教师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课后复习服务,将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教师教学手册具有开放性,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满足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学的需要。
3.学生学习手册。学习手册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学习需要了解的是本门课程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学习手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针对每个项目和任务提供了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与方法、任务工作单、考核要求等。让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准备以及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等。
4.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可帮助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可以是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通过课件讲解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辅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课件有三种:一是与主教材配套相应的教学PPT。二是开发了燃料燃烧计算软件、传热计算软件,使很多复杂的计算得以简化,只要输入一些原始数据即可自动计算出。三是将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等陶瓷窑炉的结构与原理等,通过用动画、仿真等技术表现出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容易接受与掌握。
5.教学录像。将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录制成教学录像,包括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录像和企业生产的现场录像。将长期积累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传给学生供学生自学,使学习内容为更多的学生所共享。
6.教学素材库。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建设《陶瓷烧成技术》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图书、教学案例、陶瓷企业生产案例、隧道窑与辊道窑文献资源、陶瓷窑炉图片等。将教学素材以知识点为单位、以不同媒体(文字、图形、视频、动画等)为载体的文件为表现形式,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教师利用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开发课件、制作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提高教师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7.习题试题库。习题库以自测题的形式呈现,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广。习题类型多样,包括是非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试题库可完成试卷的抽取工作,提供给学生进行在线测试。提高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8.课程教学网站。课程教学网站是通过网络表现的课程,建立《陶瓷烧成技术》课程网站,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网络访问网络课程,浏览教学内容、检索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和自我测试,可以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能力与素质。课程教学网站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环境。教师可通过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学术讨论、网络授课。学生可在自主学习空间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加强教与学的交流。
四、结 语
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教与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立体化的教学服务,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体现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倪晋尚,等.汽修专业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J].机械职
业教育,2012,(10).
[2] 黄荣怀,等.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
术,2008,(10).
[3] 艾菊梅,等.基于案例的VB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J].大
学教育,2012,(11).
[4] 孙海波,等.基于顶层设计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立体化教
材建设[J].科技视界,2012,(28).
篇10
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技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工作必须把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最终目标,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重点应突出信息资源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强支撑,是教育技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存储、应用和管理的各类媒体素材、教材(电教教材)、图书资料、教学网站、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信息等内容。其中,教学资源是建设的重点,应该按照学科专业和课程分类,有计划地配套建设学科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电教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逐步构建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资源体系。同时,要按照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资源分类标准的原则,对同类异构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理顺公共资源处理和服务机制,提供高效检索、应用导航、主动推送等服务,形成跨平台的综合信息集成服务体系。
(二)加强设备设施建设
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是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基础。要按照“配套、先进、效益、节约”的要求,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向数字化设备设施过渡,形成教育技术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完善数字化摄、录、编设备和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存储、制作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加强虚拟实验室、模拟训练中心、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按照数字校园建设要求,加快园区网互联互通建设,形成高速快捷的网络环境,构建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和应用集成的数字校园规范体系。有条件的院校应为部队提供网上远程教学的直播系统建设。
(三)加强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普及是加快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是教育技术工作的核心。要加大教育技术普及的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有计划地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把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对广大教员信息化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加强教育技术骨干队伍建设。选调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进入教育技术队伍,挑选文化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员作为兼职教育技术骨干,逐步建立起一支职龄梯次配备、专业搭配合理、知识能力互补、整体素质优良的专兼职结合的教育技术人才队伍。
二、建立形成教育技术工作机制
教育技术工作是一项多要素合成、多系统融合、多层次衔接、多过程积累的系统工程、长效工程,必须建立完善教育技术工作机制。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加强教育技术工作的保证。教育技术工作涉及院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单纯是信息管理中心的事情,要把教育技术工作纳入院校教育体系整体规划,统合各部门的力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应建立院校训练部机关指导,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各系(室)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训练部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工作的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宏观指导和检查验收;信息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院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筹划、方案制定、沟通协调、组织实施和技术保障。各系(室)主要负责本单位教育技术工作的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
(二)建立工作监管机制
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加强教育技术工作的必然要求。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立项审批、中期验收、结题评估制度,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建立一支由教育技术和各学科专业专家教授组成的教育技术工作指导专家队伍,对教育技术工作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技术把关、质量监控和验收评估,促进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联合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