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师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师实践总结

篇1

一、思想认识

在本学年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观看和收听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时事动态,能正确处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工作态度: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其他教师和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本校田径运动会径运组织工作,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期里我克服了自己单身居住等许多困难,在考勤、例会以及值班等情况没有无故缺席过一次,在值班时,能够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工作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教学工作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学生,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热爱学习,发挥特长,培养其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

3.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在这一学年里,在全组老师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给国家数据库上报《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工作。通过的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终于把数据上报成功。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抓好每天的“课间操”检查和体育锻炼。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其他教师和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本校田径运动会径运组织工作,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学期里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考勤、例会没有无故缺席过一次。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4.因材施教: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科研方面

篇2

校本培训中的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包含三个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利于学校发展、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层次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利于教师走向动态的“实践十反思=教师成长”的成长范式,利于教师既在教学实践中,又跳出教学实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也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形成合作与发展的关系。校本培训具有以下特点:(1)与生活贴近。 (2)灵活性与经济性。 (3)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新课改需要我们加强校本培训,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组织机制. 成立以省、市学科骨干、市、区学科带头人、实验教师为主体的课改领导小组。并及时学习了《新课标》、《新课标的解读》等等,最终形成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培新模式。

二、培训内容系列化。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教师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如对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培训和提高,对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2)《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3)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优化。(4)现代教学技术培养。3、培训模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活动和实效性,也能进行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1)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2)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3)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最后总结阶段,学校要求各实验教师认真整理课题实践中的收获,积极完成参与课题过程所得所想,总结反思自己、完成研究报告,是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落到实处。

首先对课题研究中的研究培训的形式的成功之处进行梳理,认为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验证,教师对于培训已经有更加深层次需求,除了常规的培训、研讨、反思之外,更注重实效性的研究,将培训注入新鲜的生命元素,使研究工作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命力。

研究模式的变化充分体现在一个转变、三个结合、四个形成之中。一个转变:转变培训活动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过程。三个结合:(1)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2)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3)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四个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效绩(效果和成绩)的形成。

本学期的研究紧紧围绕区进修学校的工作重点,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符合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采取问题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发现问题(困惑、疑惑、迷茫),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的培训提供很好的素材,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理论研究更加具有实效性,其次解决问题(课堂中体验),带着事先预设的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等,这样利于深层思考,第三是反思问题(是否解决问题、还有哪些问题等)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的最佳思路,通过阶段的反思生成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案例(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学生主动我们提出带着问题进入,

篇3

关键词: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配制;低水化热;浇筑养护

Foundation slab mass concrete mix proportion design and casting technology practice and summary

Yu Zhi-min1 Li Shi-feng2 He Ren-zhong2 Zhang Li-na2

(1. Zhejiang huachang construction co., LTD.;

2.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zhejiang huzhou 313000))

Abstract: zhejiang huzhou dagang royal king new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32#~36# floor with 1.50 m thick raft foundation, basic one-time casting volume more than 2000 m3, belongs to the large volume concret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large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afety, using the double mixing technology, and make full use of 60 d strength of concrete mixture ratio design, and stratified pouring concrete, covering maintenance, temperature and other technical measures.

Keywords: raft foundation; Mass concrete; The concrete; Low heat of hydration; Casting maintenance

1.工程概况

浙江湖州市大港御景新城住宅小区位于湖州仁皇山新区,其中32#~36#楼为地上34层、地下2层的高层住宅,单位工程建筑面积15280m2。地下室普遍挖深6m,电梯井坑中坑挖深约8.60m。住宅塔楼基础为桩筏基础,桩基为¢1200mm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底板尺寸为65.30×19.60m,厚度为1.50m,单体住宅筏板基础混凝土工程量约为2000m3,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8,设计要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分析

根据设计的后浇带单独划分施工区域,施工区域内的底板必须一次性连续浇筑成型,基础底板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为了控制混凝土温度、避免出现温度裂缝,我们从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考虑,认为进一步优化低水化热混凝土的配合比,是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按照以往C40P8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经验,单方混凝土中P.O42.5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为了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抗渗性、抗裂性的条件下,充分借鉴已经施工的高层建筑大体积筏板混凝土基础的成熟经验,结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经设计单位结构设计人员签署联系单确认,将原设计的基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控制标准由28d改为60d,以此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以及工程验收的依据,降低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以降低水化热。

2.1原材料选择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以及目前通用原材料的具体情况,在保证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的前提下,选用以下原材料进行检测和性能对比试验。

(1)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的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兼顾水泥的其他性能、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其质量指标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

(2)砂。选用中砂,二类,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小于1%。

(3)碎石。使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针片状颗粒含量少、孔隙率小的5mm-25mm的碎石,含泥量小于3%。

(4)掺合料。选用活性指数高、细度适中、烧失量小的二级粉煤灰、S95矿渣微粉。

(5)外加剂。选用HEA膨胀剂和TH萘系高效减水剂(泵送剂)。

(6)水。选用自来水。

2.2配合比试配

2.2.1试配方案

该方案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0,坍落度为180±30mm,按照混凝土施工工艺设计初凝时间为8h,终凝时间为12h。通过对于原材料的初步选择和试验结果,选用水泥、砂、石、外掺料、外加剂、水的配合比试验。首先根据以往试配经验和工程实践选用一个合适的配合比,试验此配合比能否满足相关要求,然后在上次试验的基础上,调整混凝土各成分含量,进行试配。重复此步骤,直至试配处符合工程需要的混凝土。

2.2.2搅拌站试验

根据试配方案,在搅拌站进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

(1)初始配合比详见表1。

表1 C40P8配合比kg/m3

名称 水 水泥 矿粉 粉煤灰 砂 石 外加剂 设计指标

规格 自来水 PO.42.5 95 二级 中砂 5-31.5mm HEA

膨胀剂 TH减水剂 坍落度

(初始/1h) 终凝时间

用量 160 290 100 90 720 1020 36 12 185/90 10h

此次试验中,混凝土包裹性差,混凝土较黏,坍落度有一定的损失,且终凝时间为10h,不满足施工设计提出的12h的要求,但是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

(2)实际配合比详见表2

表2 C40P8配合比 kg/m3

名称 水 水泥 矿粉 粉煤灰 砂 石 外加剂 设计指标

规格 自来水 PO.42.5 95 二级 中砂 5mm-31.5mm HEA TH_2 坍落度

(初始/1h) 终凝时间

用量 165 290 100 90 700 1040 36 12 190/175 12h

此次试验中,混凝土状态较好,包裹性得到改善,坍落度损失较小,且终凝时间为12h,满足施工设计提出的12h的终凝时间要求,混凝土强度也能够满足要求。

2.2.3试配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混凝土各项指标,选定初步配合比见表2。

为了验证混凝土性能的复现性,在搅拌站试验的基础上,在工地现场进行了实地模拟验证试验,结果见表3、4。

表3 混凝土坍落度、凝结时间

设计要求 初始/mm 间隔时间/min 坍落度/mm 初凝时间/h 终凝时间/h

C40

180±30mm 210 30 205 8.20 12.30

60 195

90 185

120 170

表4 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

设计要求 龄 期 强度代表值/MPa 达到设计强度/%

C40

180±30mm 3 16.80 42

7 21.40 53.50

14 25.60 64

28 35.60 89

60 48.90 122.50

(1)从表3、表4可知,初步配合比在混凝土强度、坍落度、终凝时间方面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2)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掺入一定量粉煤灰和矿粉,减少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同时可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避免施工裂缝出现。掺入粉煤灰可降低混凝土徐变、干缩性和热膨胀系数,提高抗泌水性和抗离析性,混凝土抗渗性能显著增加。且加入减水剂,进一步减少了水泥用量,很大的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

(3)从表4可知,在标准养护条件养护14d、28d,C40混凝土分别可以达到25.60、35.60MPa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以及养护

3.1混凝土浇筑

3.1.1基础承台、地梁、底板大面积的浇筑:

筏板基础的混凝土实行分为三层浇筑,第一层的浇筑厚度为0.50m,第二层为0.50m,第三层为0.50m,每一层浇筑时为从东向西顺序推进,每一层浇筑用时经过估算为5h,延长至7h,以利用混凝土摊铺的表面和外界的空气进行接触,以充分散热,同时保证上层混凝土覆盖已浇筑混凝土的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方法,利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浇筑长度应控制在12000mm~16000mm范围内,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砼。

混凝土浇筑时逐层水平向前推进,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0mm,每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出前一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上层砼浇筑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砼内不小于50~100mm,在浇筑接茬处应振捣到位(图1)

图1 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分层示意图

泵送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混凝土自御料口的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超过2米时,应采用串筒或溜槽顺导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不发生离析现象。

利用泵管或泵管前连接的软管在底板上皮钢筋的表面直接布料,在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冷缝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软管左右移动,作扇形状散布混凝土,尽量增大混凝土散布面积,以增加散热和热量交换。

覆盖已浇筑混凝土的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3.1.2集水井、电梯井内混凝土浇筑:

根据大面积基础底板混凝土流淌速度的范围,需要提前进行临近集水井、电梯井混凝土的施工,并振捣密实。采用间歇浇筑的方法,先将地坑底板浇筑至与侧壁模板底平,待坑底混凝土流动性不大,可以承受坑壁混凝土压力时,再浇筑地坑坑壁混凝土,要保证底与壁接触处的质量,间歇时间在2小时左右。

派专人检查坑底底板混凝土状态,严防混凝土初凝。

3.1.3混凝土振捣

(1)混凝土检查:混凝土运至现场后由质检员、专业工长、试验员对其进行检查。检查混凝土标号、质量、坍落度等是否满足要求,混凝土

(2)试验。混凝土试验由试验员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试块制作、混凝土坍落度测试、混凝土出罐温度、入模温度测试等。

(3)振捣方法: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大于500mm,振捣时间15-30秒,紧插慢拔,而且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左右,以消除二层之间的接缝。为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提高抗裂性能,应采用二次振捣方法。第一次振捣时,应在坡顶、坡中和坡脚布置两道振捣器,一道布置在卸料处,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捣,另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初凝前进行第二次砼振捣,直至混凝土表面不再明显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混凝土施工采用二次振捣施工技术、控制施工冷缝的产生,保证结构的施工质量。

(4)混凝土找平:为防止底板混凝土升降温速度过快形成温度收缩裂缝和早期脱水造成表面干缩裂缝,浇筑完成后,表面搓平,搓平次数不少于三次。混凝土浇到底板顶标高后,用2m长木刮杠将混凝土表面找平,且控制好底板顶标高。然后用木抹子拍打、搓抹两遍,在混凝土终凝之前进行收浆压光、拉毛。

3.2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3.2.1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其内外温度,确保不出现有害裂缝,确保混凝土质量,所以养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序,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250C的范围内。

3.2.2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保温措施采用2层塑料薄膜和2层麻袋覆盖,即在混凝土表面先覆盖塑料薄膜1层,以封闭混凝土内水分蒸发的途径,使混凝土能在潮湿条件下进行养护以控制干缩裂缝产生,在这之上再盖1层麻袋,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热量的散发;其上再覆盖1层塑料薄膜,以达防止雨水渗透的目的。最后覆盖1层麻袋。覆盖工作必须严格认真贴实,薄膜边幅之间搭接宽度不少于10cm,麻袋之间变口拼接。

3.2.3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覆盖不好,表面出现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覆盖,加强养护工作,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3.2.4保温层在混凝土强度达到30%后、内外温差及表面与大气温差均小于250C时方可拆除,保温的拆除分层逐步进行。根据混凝土中心温度的计算和积累的气象资料分析,在混凝土浇筑完成15天后,室外平均温度20℃,不保温即可满足内外温差小于25℃的要求,因此在2~15天必须进行混凝土保温养护。

4.结语

(1)本工程实践证明,通过添加外加剂和掺合料可配置低水化热混凝土。施工实践证明,在施工组织、设备配备、材料供应和预拌混凝土运输与泵送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集成,是该基础底板成功的关键。

(2)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和矿粉等活性掺合料,充分利用活性掺合料的后期强度,可减小水泥用量,并改善混凝土性能。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中明确可以采用60d的混凝土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评定和验收的依据,在施工中要积极应用该项规定,使水泥用量大幅度减少,可以显著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并延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有利于混凝土底板里表温差的控制,以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

篇4

关键词:新课改;青年体育教师;成长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学知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脱节,是由第八次课程改革与较为稳定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之间的反差而引起的。青年体育教师面对“脱节现象”和五花八门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保持理智的头脑。应坚持大学所学习的基础体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知识,领会“以学生为中心,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课改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青年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情和自身特长制订成长计划,通过日常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科研工作等反复实践总结,融会贯通,找到解决“脱节现象”的方法。

一、从基础教学入手,制订成长计划

青年体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制订自身合理的成长计划,确定每个阶段的成长目标。目标刚开始不要订得过高,要从教学的细节人手。例如:勤听课,注意老教师是如何在一堂课中控制教学进程的;熟悉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理念,尽快融入新集体;了解本校和本地区体育教学特点,感受教育环境;对所教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和内容;学会制订各项教学工作计划,注意教案书写的规范性;自学新课程改革相关知识,撰写读书笔记。定期对成长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进步和不足之处,制订下一阶段成长计划。

二、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1.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教学技能,提高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大课间、课外活动、体育竞赛、课余训练、裁判工作等是体育教师的常项工作,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投入到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计报酬、乐于奉献,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身各项教学技能。青年体育教师要意识到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学的生命,青年体育教师要在体育实践中着重培养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共青团工作、德育工作以及学校其他课外活动,青年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这是快速提高对学生综合组织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积极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保持健康体魄

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师教学“生命力”的保障,是成为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青年体育教师要克服惰性心理,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继续学习自身还未涉及到的体育项目,以丰富教学技能。教师基本功大赛,一是行政部门检验本地区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情况,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二是督促广大体育教师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育教学“生命力”。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参赛,是展现自我才华,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手段。

3.参加优质课大赛,提高教学素养

参加和观摩优质课大赛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培养教学素养,使自身得到快速成长的捷径。优质课来源于日常教学课,但却高于日常教学课。优质课大赛是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探讨的平台之一。新课程改革就是通过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创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比赛进行交流、探讨,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青年体育教师观摩或参加优质课大赛,是学习新课改理念、锻炼新课改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优质课大赛,端正参赛动机,不要怕获不上奖而退缩,更不能为了评职称而盲目参赛。要本着锻炼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学习教学经验、建立自信的目的参加优质课比赛。

4.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撰写科研论文,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另一重要手段。撰写体育科研论文或是进行专题性的科研课题研究,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科学手段。青年体育教师要积极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善于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写论文,首先要勤于阅读。教育专著、新课改著作、体育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大学时学习的教材也需要进行再阅读、再学习。其次,要善于捕捉论文的素材。体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掘素材,要形成科研敏感。通过观摩公开课、培训、与他人交流、阅读资料等途径,都可以发现很不错的素材,对素材稍加整理就能确定论文的课题。另外,初写论文的体育教师要注意论文题目不要选择的过大、要注意文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条理性等。

5.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青年体育教师思维活跃,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只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自身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同样能创造出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笔者自身在教学成长过程中不断学结教学经验,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模式”“初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催化’作用”。并把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优质课大赛上,总结成论文,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奖。虽然只是一点成绩,但却建立了自信,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特色。

三、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

幽默能力、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交流能力、学科间交互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是现阶段各学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青年体育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会成为自身成长的“倍增器”。

参考文献:

篇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29)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以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为切入点,分析体育专业老师的专业素养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景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层次全面的讨论和研究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发现科学合理的专业式科学的规划,可以提高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的学校归属感,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并探讨了专家论坛式、课题研究式、问题解决式等校本教研模式。

关键词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4-02

1 前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教研能力能力和体育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只有体育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成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程。所以,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才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体育教育与改革的共通趋势。最近几年,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为出发点,寻找作为学校基础的校本研修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意义,证明校本研修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寻找当前各个学校校本研修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校本研修对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

关键词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分析,为理论研究寻找坚实的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校本教育研修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是以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并提升专业化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学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体育课堂的实践教学做为研究的前提,以授课的体育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落实与执行,进行验证、总结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过程。通过体育校本研修,来有意识地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立足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境,进行因地制宜地创新与提升教师教、学、研的能力。在体育校本研修中,教师做为参与者加入研究之中,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研修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体育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和研究专业化的一种类型,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从广义解析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近相同的,都是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研究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还是会有一定区别:“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而本文本的研究,是对于体育教师的科学的专业化的发展,所以选择了狭义的解释方式,也就是说,强调了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发展。

3.2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二者相互之间既互相融合又相互关联促进。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为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对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效地认识问题解决的路径;同时,在校本研修教研活动中,能强化体育教师对自己周围其他科目教师授课的借鉴吸收,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总结,结合自己的专业取长补短,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专业化。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体育教育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发,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另外,学校在整体实际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体育教师会出现只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观察与反思,其他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研究难以深入。需要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研修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当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提高完成时。其科研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以及文化素养和整体的全面提升,也会促进学校的整体校本研修水平和视野。

3.3 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是一个建立以学校自身为基础,一学校当前教研实施情况实际为基础的一个教师对当前教学实际存在问题和教师们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提高教师们自身和他身的一个研讨实验的过程。这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模式既能够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又提炼和总结了活动经验教训,探索了教育的规律,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属于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情况。

3.3.1 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影响

(1)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产生了影响。由于大多数体育专业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不很均衡,相对缺少些教育理论性的知识和理论,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通过研修能使体育教师获得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所以会加强体育教师对学校整体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研修其中的一个活动主体,体育教师能够从中体会到参与活动的成就快乐和满足感,从而会影响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建构的影响与改变。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是新鲜事物,单是原本总认为与自身相距甚远,甚至是没什么关系。通过观念转变,体育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学习更多的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并且在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需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教育理论性专业知识,这样就会变成主动性去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教育学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众多的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研修,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3.3.2 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意识与能力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中教学大环境的营造。在学校层面来观察,体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在当前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非常整体先进的教研局势。

3.3.3 体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的研究

(1)“名家讲坛”式教研。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正确把握体育类课改的本质和研究方向,学校可以开设“名家讲坛”式的教研,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名家、专家、名师来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开展类似于互动式的学习培训,让专家与普通一线教师之间,直接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在校本教学研修中,还可以采取类似于课题研讨的方式,以部分体育和其他专业的教师骨干为核心,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以研究相似问题为依据,分别组成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各组定点定期的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研究观摩课。这样就会使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3)“发现并解决问题”式教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一定会影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因此,我们要围绕着实际存在的需求,激励广大的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际实践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作为被研究对象,同时还要借助课程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并且要协同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来攻克解决难题。

4 结语

校本研修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但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因此,结合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力与认知水平,积极探讨与开展“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调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篇6

一、加强继续教育培训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在职教育中总体设计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合理重组,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取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培训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打破学科定向,提高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促使体育教师队伍向“科研型”转变

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新技能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结合校本教研,促使教师队伍向科研型转变,学校要制定体育教师发展规划,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中的各项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公开课,说课,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等,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构建校本,共同研究体育,把教研组建设为学习型、科研型、互动提高型的教学核心。

三、实施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实施奖励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学校要对体育教师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根据学科职责,完成任务进行相应的奖惩和评优选先,这样就会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体育教师转业化发展。

四、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疏导

随着课程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工作超负荷,地位得不到重视等因素,导致体育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体育新课程改革,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因此,学校领导要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工作中给予正确的评价。可以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在新课改下也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7

一、正确认识反思性理论特点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贮存他人观念的“贮存器”,而且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生产者、中介者、服务者。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

2.针对性。是指教师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技能的练习状态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进行多方面的解剖分析。

3.反省性。指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主动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时效性。指教师对于现行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矫正和完善,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5.周期性。指反思性教学采取循环或螺旋的过程,教师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不断地控制,评价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6.可行性。指只要教师想通过反思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就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无需投入大量的财力就能进行,也不必像以往的教师培训那样中断教学实施。

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不断地通过反思教学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磨合,就能提高教学层次,提升教师的角色。

二、体育课程反思性教学改革的背景

体育课程教学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自我实现等多种价值功能。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和体能训练,把体育课当作“兵操式”的训练课,学生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最终仍然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会之又少,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现象。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的基础上,我国于2001年9月开始又相继颁布了小学体育和初、高中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改革。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历时四年的时间,使扩大的体育教师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课程的实施也引发了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深刻反思。为什么?首先,是来自于过去一些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目标、理论和现今改革中新生的教学理念,目标与理论之间产生了相互冲突。特别是过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进程。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包括课程目标、教师角色、教学评价和教学理念等,为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赋予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改革原有的教学行为。一个体育老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经常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反思的对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总结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教龄的体育教师,他也只能算是一个进行机械性重复工作的教书匠,没有什么改进和创新。这种体育教师只能停留在一个模仿型教师或师傅带徒弟式的水准上。可见,反思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反思性教学是深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反思性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经验+反思=成长。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体育教学的复杂性,作为体育教师更要自觉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批判、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产生的依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诊断、自我监控、教学反馈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纠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因此,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它有助于提炼教学经验,有利于提升教师素养。

一般来说,按照教学与过程,体育教学反思同其他课程一样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对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的体育基础与兴趣等进行有效反思。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造。体育教师可利用反思性教学的监控和反馈功能不断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行为。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它要求教学前充分思考,利用反思性教学特点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五个领域的三维一体的目标。这比传统的课堂“三基”目标要求更高了。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反思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可操作,是否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理念。此外,教师在课前要明确学生的基础、兴趣等,并预测教学中学生可能反映的问题与突发事件的预防问题。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更多一些分析和拓展。

教师要将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思考。新课标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在体育改革的实践中没有现成的体育教材和体育大纲。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教师要思考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所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拓展?体育教师还可以反思:哪些社会资源或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哪些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探究与发挥?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主要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重视学习情境创设,重视给予学生自由时间和学习的自由度,并力争对不同学生和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得到不同的教学结果。《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突出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技能型课程,这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方式的选择,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沟通等等,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与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观察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动作规范程度。在复习提高课中也都以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为主。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的观察角度由只观察动作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体能变化、心理变化以及不同学生练习的兴趣、合作效果等等,而这些都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不同反映。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反映的情况随时作出思考、反省,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平时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能。

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与学生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对沟通效果适时评价与调整,并保持和显现自己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畅通性、敏感性和平等性。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后,教师不应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滥用廉价的赞美之词而不加以有效管理,使课堂成了热闹而无序的“集贸市场”。因此体育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思考和自主练习,并启发学生合理表达自己创造性的观点。这种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3.教学后反思。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后也需要及时的反思。它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如电影录相“回放式”的重现和思考。其间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教学管理、学生练习反应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分析、解剖及概括总结。例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怎样?学生在课上是否学有所获?是否真正达到了身心愉悦?

另外,体育教师在教学后还应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进行反思总结。要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评价要尊重个人差异,特别要认识到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某项体育项目测试的结果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篇8

    关键词:体育老师,能力结构

    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他们不仅要“动脑”,而且要“动体”。有理论又要实践既要把凝聚在教材、教科书里的知识、情感、世界观、健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智能、情感、世界观和健康水平;同时还要有传授这一切的能力,更要有能力实现这一切的教育转化作用。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要培养体育教师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能力是体育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赖以立足的两大支柱。那么体育教师的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呢?

    根据体育教师工作任务、范围、对象的特点和教学过程、形式和方法手段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的能力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影响进行加工的能力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师在众多的教育影响中,首先要判断,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影响,然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组织、加工,使学生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作为体育教师要能做到这些,他应具有熟悉地编写各种教学工作文件;对学生行为、学习、思想情况的深入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善于迅速的运用队列、队形、正确调动队伍的组织教学能力;分析评价教学质量的能力。

    2.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传递社会经验,语言中包含了人类世代积累的精神财富。在体育教师的教学中,知识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是工作的主要手段,而这种手段具有显着的示范性特征。体育教学中理论的讲授和实践的指导是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而语言是让学生从具体、形象、可感的认知入手进而简洁明了地把握住抽象的事物本质。如动作要领的讲解、口令,形象描述动作,动作示范等都要求教师有口齿清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感情、逻辑严密、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正确无误的示范能力。此外,体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思想、纪律以及职业思想教育中用自己的经历、认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

    3.组织管理的能力

    每一个称职的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集“教书育人”的重任于一身。体育教师接触学生多、有关工作影响面大;不仅授课班级多,而且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间操,指导各种全校有关集会活动等等。体育教师无论是课堂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所以,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的能力是体育教师发挥作用的保证。

    4.创造思维的能力

    由于体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特点,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创造。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方法,措施、组织形式,动作的构思和设计,教育规律的运用,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变万化的教育条件,绝不是“照本宣科”、照搬现成的模式,而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求新走自己的道路,探求前人未探求的领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创造思维的能力。体育教师工作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突发事件恰当处置的能力。

    5.科学研究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功的推广,以及探求新的发展和教学与训练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解决,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6.社会交往能力

篇9

一、看教师与学生表现

(一)看教师的行为

1.看动作示范与讲解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大多数是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师漂亮的完整动作示范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更是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动力。上课教师的示范面、示范方法以及示范时结合的讲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看口令指挥调动队伍

体育教师用简洁明了的口令指挥学生进行队伍的调整,体现体育教师熟练的组织能力。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队伍的调动需要体育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口令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的表现等综合能力。2011年浙江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比中,第一项基本功环节的比赛是讲解与口令,采用综合模拟实际教学场景的方式,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四列横队变成抽签所要求的队形,如圆形、方形等。大多数参赛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相同的队伍调动目的,但有个别参赛教师未完成。语言简练、口令指挥响亮、队伍调动中口令与手势、肢体指挥相结合、借助教学手段等使参赛教师赢得了高分。看课教师在本环节中不仅掌握了变换队形的多种方法,找到最简洁可行的方法,同时也明白了口令指挥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性,明白了手势、肢体语言的辅助作用。

3.看课堂管理与观察能力

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上课干扰因素较多,课堂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如遇到纪律相对涣散、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班级,上课教师需要及时反思并调整管理方法。一次排球垫球展示课中上课教师讲解较多,示范不到位,学生练习时间少,引起学生不规范练习,不认真完成练习任务,垫球练习变成玩球,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可惜上课教师缺乏观察教学情况的能力,没有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最终在混乱中结束本课。体育教师洞察学生练习情况的能力,及时纠正与辅导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也是我们看课教师值得学习的地方。

4.看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

安全问题一直与体育课并存。每次上体育课,教师最先强调的就是安全问题。学生摔倒受伤、学生被球砸伤甚至骨折、休克等,离学生最近的是体育教师,此时体育教师得当及时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特别是关于运动损伤及疾病的急救措施的正确运用。而预防尤为重要:课中保护与帮助、教师的安全提醒以及为了安全所采用的教学辅助手段都是值得我们看课教师借鉴与学习的。

5.看灵活应变能力

一堂好课的决定因素除了教师本身外,学生的上课情绪、参与配合也很重要。学生积极参与,遵守课堂纪律,及时回应教师,则有助于课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参与不主动,学习情绪不高涨,就需要上课教师在短时间内找到学生消极上课的原因,如教材内容与学情不符、教学手段枯燥等。

6.看教材处理能力

一堂好课能否恰当处理教材是关键。看上课教师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看上课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定位是否准确?解决难点、主教材与辅教材或主教材与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搭配是否合理?是否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从教材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与掌握程度,这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保障。

(二)看学生的表现

看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否精神饱满,学习情绪高涨;教师讲解时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练习,是否对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解决。

看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练习时,是否互相观察、互相评价、互相提高。

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是否顺利,教师提问时学生是否认真回答,教师要求学生按动作要领完成练习任务时学生是否切实执行。

看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规范,学生在课中是否有收获等。

二、听教师的评价与反馈

一听看课教师的即时评价

看课教师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看课过程中,看课教师会认同上课教师的亮点,也会对上课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细节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处理办法。看课教师能全面洞察学生的表现及教师未注意到的细节。如一节健美操公开课中,示范时,体育教师与一名学生合作,集体练习时教师仍与学生合作,使得一名学生无人合作,孤立地站在原地看同学练习,上课教师却未发现这一细节,但是这一小细节被所有的看课教师发现了。看课教师都认为教师与学生合作示范完后,应让学生回到原地与学生合作练习,教师应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看课教师的即时评价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或亲身体会得出,强调课堂实践比较多。

二听专家点评

每次看课活动基本都会邀请到一些专家进行最后的总结点评。专家们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对课的方方面面进行点评,点击课的精华,指出课的不足,提出改进课的实施方案。专家的点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专业性和全面性,专家的建议总会带给上课教师和看课教师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听同行反馈

看课完毕后,体育教师一般会集中分组讨论每堂课的优缺点。这是一次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好机会,大家集思广益,对整堂课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无论是看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在集体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一定能收获到不少好的点子和想法。

三、总结

1.总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上课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2.总结体育教师的特有素质

除了良好的教态,洪亮的声音、响亮的口令、漂亮的示范、精练的讲解、边讲边示范、队伍的组织与调动等都是一个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我们看课教师应善于发现上课教师的特有素质,提高自身素质。

3.总结同行、专家的评价

勤于对同行、专家提出的建议与方案做好记录,整理成本,分类汇总,可作为将来上课的参考资料。特别是一些关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体育游戏、好的组织形式等。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师 体育新课程改革 问题 应对

新课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教育经验的总结,是经验结合实际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产物,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将对素质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体育新课程是整个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体育新课程提出了五个领域的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旨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能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竞争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一、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正是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改革就是旧制度的终结和革新,在发现我国教育制度中的问题后,就要依据实际解决问题。在解决体育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中,体育教师起到一种瓶颈式的关键作用。体育新课程所实施的客体是学生,而体育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媒介。据总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育教育理念的欠缺。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实施,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内容依然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等竞技内容,体操和武术都很少开,中小学尤其明显。一方面是学校的经济能力有限,无法为提供足够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学校不注重体育教育,甚至在一些学校中存在体育教师由其它课程的教师兼任。体育课在学校不受重视,被看成休闲课,特别是在学生学习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体育课就被取消。

(二)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欠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二是改革内容,大力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同时将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据我了解,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项目,体育教师也因这些项目简单易行而只教于学生。

(三)体育教师创新性的欠缺。我国的体育教育并非走在其它学科教育的前列,体育教材在多年里存在着滞后性的缺点。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应死搬教材,要发挥其能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经历从理解、熟悉到创造性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接受培训、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将新课程理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且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解读存在误区。其要求体育教师改变传统方式,但一些体育教师却对教学方式有矫枉过正的倾向。新课程实施中误区的典型表现是:不是根据实际去设计教学流程,而是生搬硬套,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都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创新”。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形成体育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中心地位,施行所谓的“放羊式”教育,形成完全的“自由化”学习,教师完全失去了引领的作用。

(五)对学生评价系统认识的不足。要求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有新的评价,教育部门也制定出新的系统,老师不能以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标准。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这同样也适合于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不能因为学生在体质、体能方面存在缺陷,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而应该尽量发现学生所拥有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激发其对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所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应以学生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努力程度结合学习结果为评价的标准。

二、对新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

(一)结合实际正确解读新课程改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仅是死板的按照着新课程标准文件所言而作。要把解读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结合,在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检验教师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新课程的能动者,学校必须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学校应为已有的体育教师提供再学习的环境,用“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理念引导他们,使广大的体育教师成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舵手。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课程拓宽了原有的体育课的学习领域,现有教师专业技能上的突出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体育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养,改变陈旧、单一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与创新能力上比以往要更加勤奋努力。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其要求要改变以考试分数定成绩的评价方法。新的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理念,它在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在原来基础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给教育部门工作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