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报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安全报告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安全报告制度

篇1

【关键词】优质服务;满意度;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全就谈不上优质。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针对护理工作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我院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确保临床护理安全

医院成立了在院长领导下的,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的垂直管理模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完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制定并落实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多层次服务,满足患者要求。在全院临床科室公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内容。建立责任护士公示牌。

2 完善后勤保障支持,把时间还给护士

医院成立后勤服务队和护理服务队,负责请领物品、消毒物品及被服的下收、下送工作。各种检查申请单、报告单全部实行电子传送,检验标本由助理护士送检,原始报告单各医技科室专人负责统一下送到各科室。催款、上帐等工作由住院处负责;器械科、电工班实行24h值班制,随时随地为临床一线服务,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把护士真正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基本做到了护士围绕患者转,后勤支持围绕护士转,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3 加大护理设备投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做实患者基础护理,医院先后投资40余万元购置了大量护理设施及物品,方便护士开展各项护理工作。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010年医院投资30余万元筹建和改建了内分泌肿瘤科和儿科病房,将4楼行政办公室及五楼院长办公室全部腾出,实行职能、行政集中办公,方便了患者就医。2011年医院再次投资8万元为儿科输液大厅购置了输液椅、55英寸大屏幕电视和高清播放机,使患儿在治疗时能观看到喜爱的节目,便于患儿接受治疗,得到患儿家属的一致认可。

4 培养护理人才,提高服务能力

4.1 本院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全院护理人员培训。

4.2 聘请省级专家到我院进行授课讲学。

4.3 聘请器械生产厂家技师讲解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4.4 另外,为了提高我院的护理管理水平和专科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我院每年都选派护理管理人员人员到上海、北京、延吉等地进行护理短期培训和参观学习。

4.5 分批次送护士长到省内三级医院进行轮训学习。

4.6 选派业务骨干到省级三级医院进行专科护理技术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护理质量,提升了专科护理品质,从而真正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的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

5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减轻护士书写压力

我院根据专科特点完善护理文书书写标准,简化护理文书,实行了表格化护理文书及部分护理电子病例,大大减少了护士用于记录的时间。护士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

6 充实护理人力,消除不安全隐患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为了缓解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医院加大了护理人力的配置,经考试招聘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使床护比由开展优服前的1∶ 0.34达到现在的1∶ 0.42。

7 落实护理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护理弹性排班,保障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时到位。推行“护士行为规范”,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到患者分级,护士分层。以各种形式,落实基础护理的内涵,满足患者所需。做到把基础护理做实,把专科护理做精,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8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院出台了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护理绩效管理体制改革有所突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待遇。护理人员实行同工同酬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工作量、完成的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实行绩效考核,将考评结果与护士薪酬分配、晋升、评优、提升等相挂钩,充分调动了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9 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营造人性化工作氛围

香港医管局行政总裁何兆炜认为:对护士的关怀将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护士对患者的关怀,关爱护士等于关爱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医院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团队文化建设。聘请拓展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拓展训练,提高了护理人员团队凝聚力,院领导定期下临床一线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学习和生活困难,关心她们的进步,尽最大努力为护士排忧解难,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对医院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0 重视专科护理,延伸护理服务

我院重视专科特色建设,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后的全过程无缝隙护理。通过开展专科护理,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措施,提高了服务质量,方便了患者又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规避护理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护理工作影响力

我院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宣传方案》,定期在院报上发表文章和宣传材料,安排专人负责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及时向辽源日报、政府网站和卫生局网站投稿,并通过制作门诊电子显示屏、悬挂宣传条幅等形式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内部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声势。为深入落实我院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起到了极强的推动作用!

篇2

吴秀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吴秀玲罗玉珍梁婉珍黄惠英黄家萍

摘要目的:探讨“危急值”报告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ICU病房中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后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实施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18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急值”报告对于ICU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提高患者抢救时效性和成功率,增加护士的责任感,进一步保证护理质量。

关键词 危急值报告;护理安全管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70

"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in the ICU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WU Xiu-ling,LUO Yu-zhen,LIANG Wan-zhen,et al

(Jiangmen Central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Jiangmen529030)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cet of "critical value" report applicated in ICU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on May 2012 to May 360 in ICU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mplement the inspection after the "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system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80 patients,not implement inspection "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system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80 patients,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Results:Patients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Critical values" reporting for ICU patients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imeliness and patients,increas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to further ensur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Critical value report;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Application

“危急值”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师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1]。近年来,检验“危急值”报告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ICU是临床危重患者较多的科室,我院将危急值报告应用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ICU病房中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5例,女155例。年龄18~85岁,平均(50.5±3.5)岁。将2008年5月~2010年5月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1.2.1.1密切观察危急值报告项目危急值报告项目包括血清钾、钠、钙含量,pH值、血清肌酐、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空腹血糖、总胆红素、血红蛋白、白血球、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以及无菌体液细菌培养等项目,护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项目的指标超过警戒线,应及时报告。另外须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也需要将其列入到危急值报告范围中[2],如患者在高危病区检验出高致病病原菌等。

1.2.1.2危急值的登记和交接医师开具的详细检验单项目送交检验时,要详细记录在危急报告本上,并让护理人员与检验人员进行详细交接。检验室接到急诊标本后,立即进行检测,快速准确地报告结果,以保障血液标本的及时送检以及检验质量。检验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并向报告者进行详细叙述。危急值报告遵循全程负责制,即谁检测谁报告,谁记录谁负责。报告采用及时电话通知或电脑显示危急值紧急警示。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后迅速通知主管医师,主管医师在收到危急报告后要在5~10 min内作出有效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另外,如果主管医师认为患者的危急值报告与其临床症状不相符,护理人员应对检验项目进行核查,必要时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后进行复查[3]。医师和护理人员必须详细记录患者的危急值处理过程,将“危急值”报告列入交接班的重点内容,接到的“危急值”、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等在护理记录单中体现,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时候,要详细做好交接和记录,便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追踪观察[4]。在科室内设置“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报告日期、时间,危急值内容、报告者、报告方式、处理意见、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1.2.1.3危急值的维护和监督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应做好危急值的维护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危急值的报告进行监督,另外危急值或其他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等,也需要确保其科学、有效的进行[5]。医护人员应随时追踪患者的危急值动态变化,严密观察病情,实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2.1.4特殊护理由于ICU病房都是重症患者,对患者给予特殊的护理显得非常需要,如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疾病教育等等。

1.2.2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指导护理人员加强对危急情况的观察及处理,护理人员则按照常规的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一切依照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处理。

1.3疗效评价标准以临床基本监测数据为标准,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肝肾功能,监测数据在正常范围之内,则判断为治疗有效,数据处于危急值,则无效。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情况调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危急值报告是ICU病房护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是指检验结果高度异常,提示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机状态中,此时如若不能给予及时地、有效地处理和治疗而错失最佳抢救机会,患者病情可能加重或产生严重后果,生命甚至受到威胁[6]。因为这种检验结果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把这种生命试验数值称为生命“危急值”。生命“危急值”安全管理制度在防范医疗安全事故,提高诊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医护人员对危急值的概念、危急值项目等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7]。

危急值的管理在临床上,尤其是在ICU、急诊、患者抢救和手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危急值安全管理报告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医院协会指出,医院已经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还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再制定更为针对性的、具体的危急值项目和界值范围[8]。医院方面要对护理人员提出高要求,不但要清楚危急值的界限及范围,还要知道其可能的临床表现,知道观察病情变化,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一旦察觉或出现危急值,要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并且立即填写“危急值”报告登记表。

在危急值安全管理体制中,护理人员是关键,生命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不能有丝毫的忽视,而护理人员是第一接触者,最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危急值,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各方面衔接。临床医师更是一个核心角色,也需培训危急值报告制度,以便顺利作出判断,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另外检验科工作人员也是危急值安全管理体制中另一个关键因素,检验科负责危急值的检测和输出,一旦检验人员出现失误,产生的后果不言而喻,因此护理、临床医师、检验等各方面都对患者负有直接责任。提高护理人员和临床医师以及检验科人员的工作绩效,保证工作有序、连贯、有证可循的体制操作,可减少和防范医疗事故的产生,提高医疗效率[9]。

完善的危急值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危急值报告制度顺利进行的关键,检验“危急值”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后,加强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等各个环节的护理质量控制,使危急值血标本的错误显著降低,使危急值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

综上所述,“危急值”报告制度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而且能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及业务水平,进一步保证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海丽.ICU检验“危机值”护理安全管理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888-889.

[2]王姝,巩丽颖,吴洁.危急值检验标本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2008,23(3):19-20.

[3]黄桂芹,张志深.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6.

[4]黄秀华,张素玮,梁天英,等.基层医院ICU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J].广州医药,2008,39(6):63-65.

[5]Raab S S.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through quality assurance[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5):633-637.

[6]张真路,刘泽全,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452-453.

[7]孙宝全,安爱红,严庆贤.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0,8:166.

[8]郑君德,陈涛,刘汉欣,等.推行信息化危急值快速回报保障病人安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2):47-48.

[9]范红玲,郭晓红.采血不规范造成的“危机值”报告制度[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26.

篇3

近年来,我国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不断提升,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与医疗费用,更影响医院的效率及信誉。而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在基层医院近几年才得到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减少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已成为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进行总结与归纳。现报道如下。

1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可分为:管路滑脱、压疮、跌倒、输液相关事件、给药错误、坠床、分娩意外、识别错误、患者自杀、烫伤等等。

2国内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

2.1国外不良事件的管理现状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由Singer等人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将“安全为第一优先”的理念作为护理人员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并迅速在欧美等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推广。许多国家已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发展了自愿报告机制,鼓励上报缺陷。报告人不用担心因报告而受到责备和处罚,同时,所报告的资料不作为法律依据。英国2011年对2家急诊医院进行调查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11%,澳大利亚不良事件发生率16.6%[2]。WHO新闻公报,患者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存在,但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2.2国内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主要遵循的是国务院2002年9月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正在积极鼓励上报不良事件。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不仅为与护理密切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过程等内容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还为评价护理质量增加了客观指标。但报告系统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处理方法缺乏合理性和明朗化。

3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存在的不足

3.1报告系统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仅有一部分提交各级医学会进行鉴定,从而取得较为权威的鉴定结论。基层医学会鉴定的时间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定性不准确,影响了报告的准确性。无统一模式,信息无标准化,信息平台不统一,不能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2处理方法缺陷合理性

长期以来,护理安全管理多采用“案例管理”的方法,在医院内部,护理人员的职称晋升、年终科室护理评比等通常都与年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挂钩,造成护理人员和科室护士长不愿自动上报不良事件,最终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3.3处理方法缺乏明朗化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建立,增加了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透明度,可能导致患者索赔的机会更多,医院的声誉也遭到严重威胁,导致基层医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偏差,制度落实不到位。

4建议与展望

4.1建立规范化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明确强制报告和自愿报告的范畴,建立有效畅通无障碍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非诚发行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以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尽量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4.2合理分析并处理护理不良事件

4.2.1设立无惩罚原则:没有人愿意故意犯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管理中对事不对人。在基层医院,许多当事护士因为害怕受到惩罚、名誉受损,不敢或不愿意主动报告。随着护理管理者理念的更新,人性化管理的采用,通过组织管理,营造正确的氛围及奖惩结合推进无惩罚原则的实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4.2.2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处理护理不良事件,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咎责:我院地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背景、语言沟通、问题理解等方面存在差距,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展较内地发达地区落后,设备、医疗环境改善和发展也相对滞后,不良事件的管理要循序渐进地慢慢推进,不能与国内大医院看起,禁忌搞一刀切管理,从而造成不良事件管理走向形式化。

4.3加强流程管理,强化安全程序

实施常规工作流程,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流程。落实危重患者抢救程序,启用人力资源应急管理流程,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预防安全隐患。找出预防措施的工具,制定可执行的计划,营造安全文化。加强新技术、有创技术的准入管理,应用分析软件实行不良事件科学管理,从经验教训中学习。

4.4强化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

护理人员从学校毕业后只获得工作中使用得上的10%的医学护理知识,其余90%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才能取得。我院近几年的统计表明,低年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最多,提示地年资护士是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部制订护理安全专题培训重点,将护士的“三基”考试成绩纳入护士的工资待遇。护理管理者要靠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约束、控制、监督[3]。

5小结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于护理人员可能性很小,但对于发生的患者将是100%。它是衡量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分析处理护理不良事件、通过培训强化护士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等等措施,重视每件小事,通过小事预防大问题。尤其是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科学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吴欣娟.医院临床护理质量安全评审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08.

2徐彬.82例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96,2(7A):59-60.

篇4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加强,护患冲突时有发生,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不断提高,为减少科室经济利益损失及社会效益受到影响,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我科管理的方法和效果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

护理人员责任心强弱、技术水平的高低、心理素质好坏等决定护理安全的大小。对于工作责任心差、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不高的年轻护士,其医疗护理过程中风险性将会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导致的抽错血、发错药、打错针、加错液体、报错婴儿,未按要求巡视病房,没有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未给病人及时、有效的处理等。而安全措施和安全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和管理,更需要每位护士安全意识和态度的转变。因此,科内加强护士法律法规的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士法律方面的知识迫切需要提高,所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如法律讲座,案例教育等;增强护士法制观念,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苗头时,马上召集每位护士分析讨论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做好在职护士安全培训的同时,对新进护士的安全教育也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

1.2 评估护理风险,制订安全管理措施

病人和家属不合理地要求医务人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处处以指责和不信任的口气挑剔医务人员,苛刻的和无理的要求使医务人员不知所措,往往抓住一点小事纠缠不休,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所以为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我科制定管理措施如下:

1.2.1 对患者的安全管理

对新入病人认真进行护理评估、健康宣教。针对病人具体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实行动态评估,并使用护理安全警示卡,消除患者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正确使用平车、轮椅等用具,做到外出检查有人陪同。同时每周召开工休座谈会,做好住院病员及家属的安全宣教工作;加强护患沟通,确保医护记录一致性;特别是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和婴儿记录,一定要做到严格、及时、准确,尤其是婴儿性别和出生时间不能出错。

1.2.2 对护士的安全管理

针对科内的实际情况,如病人数量、工作量,对护士班次实行动态管理。如病人较多时,科内实行弹性排班制,保证工作量高峰段的护士人数,满足护理工作需要,从而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科内设立安全小组 ,发现问题勤讲评、主动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对小组成员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组织学习,从而提高科室护理安全质量。

1.2.3 关键环节的管理

为了确保护理安全,实行无缝隙管理。科内制订了科间交接流程及交接记录,如与急诊科的交接、与产房的交接,与手术室的交接、与转入、转出科室之间的交接,其交接内容主要有病情、生命体征、各管道、皮肤情况、用药情况、护理措施等,实行科间交接记录并双签字,做到交接清楚、责任明确。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1〕。所以为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职责,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尤其对高危病员治疗和护理的各个环节应不折不扣地落实。

1.2.4 护理病历质量的管理

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管理,科内设立质控小组严把书写关,纳入绩效考核。护士长对每份出科病历检查签名,狠抓出科关,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做到未检查签名的病历不出科。对病案室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定期讲评;要求每位护士能查漏补缺,与病案室做好质量互控。

1.2.5 无惩扣性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管理

科内拟定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管理细则,要求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士首先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影响,并及时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组织调查事件发生原因、经过、结果,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及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并实施整改措施,同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将讨论结果上报护理部。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护士不惩扣,对于隐瞒不报的,按护理绩效考核进行处罚。

2 效果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所以我科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不但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还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同时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3 体会

在医疗行业,仅仅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是不够的,护士在全力治疗、护理病人,赢得病人及家属信任的同时,还应有充分的安全风险意识。所以通过安全管理,杜绝差错事故,减少护理缺陷、护理意外等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另外还增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病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实践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困惑。近年来, 病人的投诉, 新闻媒体的曝光, 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困扰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现对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对策及手段。由于妇产科服务对象是女性,并且在护理中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现就妇产科护理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隐患;解决对策;手段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所必需的妇产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 病人的投诉, 新闻媒体的曝光, 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困扰着 医院 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现对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对策及手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培养创新型妇产护理的安全意识与手段是医疗管理的战略目标。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创新型妇产护理的安全意识要求我们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学护理队伍和高水平的护理专业学术创新的团队,乃是决定临床实践中妇产科护理创新能力的关键。

1 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观念转变缓慢,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忽视危机因素和潜在的隐患,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患者权益尊重,引发护患之间冲突和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执行护理制度和操作常规不严。在护理诊疗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医嘱不严谨,药品管理混乱,违反护理操作常规和不严于职守,观察病情不周到、不细致,不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时机,拒收危重病人等而引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

1.3 医院领导、护理管理职能部门对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不力。医院领导检查流于形式,执行部门监管疲软,只是应付主管部门的指示,这是隐藏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缺陷。

1.4 专业技术素质及其影响。许多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源于护理技术上的分歧,或者说是病人及其家属认为的护理治疗技术上的失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素质,从而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的产生。同时,更要重视的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影响。

2 培养创新型妇产科护理的安全手段

2.1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接受”四五“普法教育及医疗行政法规专题讲座, 建立学法制度, 使全院护理人员能自觉知法、守法,自觉规范护理行为, 强化依法行医观念。我院制订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成立了院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安全检查, 针对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2 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岗位职责。组织护士观看护士行为规范录像, 举办护士职业礼仪示范表演, 从而规范护士行为举止,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为加强工作责任心, 护理部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 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 并统一全院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严格的质量考核制度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在工作中, 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2.3 加强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教育护理人员本着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认真护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确保医护安全和医护质量。同时, 护理部在护理质量和护理技术方面常抓不懈,从基础质量到终末质量,从关键部门到薄弱环节,从基本功训练到重点人才的培养,从新技术应用到新设备的引进,从质量考核到制度落实等,都有强有力的质量管理机制。将质量检查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指标,加强质量控制,立足目标,着眼环节,逐级考核,层层把关。将医疗安全作为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科室质量考评指标中,如个人出现差错事故时,除经济处罚外,还要记入个人档案并在全院曝光,影响评模晋升,从而培养了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单纯被动受检变主动参与检查管理,使护理人员认识到”病人在心中,质量在手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总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是怎样理论联系实际,怎样落到实处。十七大报告把医疗卫生,人民健康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里面,第五点很大篇幅专门讲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专门谈医疗卫生。第一句话是“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把对健康的关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到党对民生,对人民健康的关注,高度重视。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以优质的服务态度,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全程服务,以适应现代护理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又佳,包士尧.医疗法学在医务人员再教育中的地位[J]. 中国医院管理,1997,17(10):50

[2] 许晓斌,赵晓勤.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一起医疗纠纷的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1999,19(5):280

篇6

手术室是为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及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其护理安全是整个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工作的特殊性,故不管在任何环节上出现疏忽和错误都会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加强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才能防止工作中疏忽和错误的发生,才能有效地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现将我院发生的一例因剖宫产术前查对不严谨而诱发的差错和教训,报告如下。

1 案例报告

我院座落在四川省泸州市的一个小城,是二级甲等县级医院。2008年5月10日9:00,妇产科收住了一位35岁高龄初产妇,经检查:产妇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需急诊剖宫产术。当妇产科同志手术室后,护士和巡回护士立即接病人到手术室,并在椎管麻醉下进行手术,术前器械护士常规大声清点敷料和器械,这是巡回护士正在给病员输液,所以只是用耳朵听见器械护士清点完毕,并常规记录清点数目。大约半小时左右,手术快结束前关闭腹腔时,器械护士再次清点敷料数和器械,发现敷料差一张,立即报告手术医生,主刀进行腹腔探查,并查找其它可疑丢失敷料的地方,经腹腔探查后主刀确认无敷料遗留,其它地方也未发现可疑的敷料后进行关腹。当关到一半时,器械护士再次要求主刀医生第二次探查腹腔,结果仍未发现敷料。术毕,手术护士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立即上报护理部、院办,经研究马上送病人到CT室进行腹腔、盆腔反复扫描,结果显示未发现敷料遗留。

2 原因及教训

2.1 护理部在差错发生当天紧急召集手术室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总结,找出发生差错的原因。

2.1.1 手术室工作制度执行不力,导致工作中防范意识差。

2.1.2 手术室护士业务素质、工作责任感不够强,导致工作中的疏忽。

2.1.3 手术室护士在术中执行器械敷料清点制度不严格造成敷料清点不清,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给病员造成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2.2 教训

2.2.1 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繁忙,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查对制度。

2.2.2 给护理人员精神上造成内疚、紧张与恐惧感。

2.2.3 为了杜绝类似差错的发生,反复学习手术室工作制度,护士长带头学习和监督检查各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断提高护士素质和责任感,提高服务质量和防范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3 对 策

3.1 分析护理过失的原因,对出现护理过失进行有效的处理,及时组织护士进行分析和讨论,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薄弱环节,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新的有效意见和实施办法,总结经验教训,防止过失再次发生。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护理监控制度,确保规章制度的落实。制度是工作的规范,处理工作的准则,评价工作质量的依据,是消除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则,使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3.3 严格执行器械、敷料清点查对制度,每台手术坚持三次清点查对,即:手术前查对、关闭体腔前查对、关闭体腔后查对。

3.4 敷料管理要规范,手术台上的纱布、器械,器械护士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存放有序,不能乱丢,台下无关人员不能乱拿,乱放,最好统一使用显影纱布。

3.5 认真填术护理记录单,不得涂改。

篇7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

医疗改革的深入,增强了人们对医疗健康和医疗安全的要求,患者安全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关键[1]。作为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手术安全管理不容忽视,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患者具有密切关系,所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将安全文化这一管理思路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室因护理导致的差错事故,从而提高护理治疗质量。

1 护理安全文化概述

护理安全文化涉及护理文化和护理安全两方面内容,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共有的医疗观,由各要素组成完整体系,如高效的护理管理体制、严格的护理规章制度、严谨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等,指的是在现代医疗体制下,贯彻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护理文化意识,还要将之应用于实践,才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安全指的是护理实施过程中,保证患者生理、心理或功能不受医源性损害,同时通过护理,提高患者生理、心理或功能原有损伤的康复能力。在具体实施中,需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护理模式和工作作风,并建立完善的体制。手术室护理中,建设护理安全文化,可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有效识别、预防差错事故,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2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功能。在护理服务方面,护理安全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攸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手术是一种治疗方法,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点,手术室护理若出现差错,轻者延误手术,影响患者治疗,浪费手术资源;重者使手术部位出现错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造成重大医疗护理差错事故 [2]。所以,手术室护士长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安全。随着现代化优质护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建设护理安全文化的作用还包括:①规范手术室护护理模式和护理质量评估标准;②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模式明确"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基点;③为护理质量提供"患者满意度"这一重要的评估指标;④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 常见的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在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主要有:①患者错误:由于护理人员没有正确查对和采用2个标志物识别患者,极易出现接错患者、手术间错放患者等问题;②手术部位错误:由于术前没有标识手术部位,没有仔细核对病历、影像学报告就对患者进行安置,流于形式的进行安全核查,以致手术时手术部位;③用药错误:错误核对药物标识,错误执行口头医嘱,没有贯彻落实三查七对制度;④电灼伤:患者皮肤直接接触手术台金属部件,使用电刀时因含碘消毒液未干燥导致电灼伤;⑤异物意外留置:没有正确操作医疗器械及按照规定清点、查对、放置手术操作相关物品,以致遗留异物;⑥手术部位感染:没有按照标准对器械物品、手术人员手进行消毒灭菌,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⑦碰伤、坠床。将患者接送出入手术室,或者移至手术台或推车时,由于没有固定好,没有人协助,使患者出现意外,如碰伤、坠床等。

4 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患者安全管理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文化观念 在医院文化中,安全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提高医院医疗活动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水平,提升医院社会竞争地位。医疗单位相关负责人也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安全措施,同时积极带领护理人员树立"积极主动预防所有不良事件"的安全文化观念,并在手术室护理中付诸行动。

4.2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制度 我国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起步晚,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各医疗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制度,为其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制度主要包括: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前,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与综合考察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医疗方案;术后,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核查患者手术部位和手术效果,对手术安全度进行评估。②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设护理缺陷登记本,定期汇报总结手术室内发生的医疗差错,发生不良护理事件后,及时进行科内讨论,上报特大医疗差错,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可警示和约束的护理人员,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4.3正确使用医疗仪器 正确使用医疗仪器有助于保障医疗安全,所以,需加强医疗仪器使用者使用教育,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医疗仪器操作者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供应商需提供医疗仪器操作说明书,使用时按照操作步骤;加强训练护理人员操作常用和急救医疗仪器,使其操作方法正确规范;各临床专科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同时向专业工程师反映医疗仪器使用情况,确保和维持仪器质量和性能安全良好。

4.4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和心理培训 护理人员因学历差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护理人员护理技能难以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而且现代医学和手术科新型医疗设备的发展引入,使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薄弱制约了护理安全文化建设。所以,应根据医疗体系整体建设水平,有针对性地的培训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技能。并定期开展集体活动,促进护理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

5 结语

医疗技术和微创外科的不断改进发展,扩展了手术医疗的应用范围。手术医疗是一种侵袭性治疗方法,护理难度高,复杂性强,安全隐患高,而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实施场所,手术室不仅配合完成手术,也影响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因此,建设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有利于激发手术室工作人员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减少安全意外和护理差错,从而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b)-099-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由于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而护理安全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过程中,因此相对发生差错的几率就多。如何防范护理安全隐患,保证临床护理安全,成为每一位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护理部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护士执业的安全,现具体介绍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患者因素

一方面,患者或家属对医院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很多时候患者的就医动机和行为及与医护人员的合作等对患者本身安全有重要影响[2]。另一方面,患者自身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及多变性,以及儿童、老人、昏迷患者等容易发生意外的高危人群更易产生护理安全隐患。

1.2 护士因素

1.2.1 护士自身素质 护士对职业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责任心不强,态度不严谨,做事凭印象,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带教同学时未做到放手不放眼。例如:做了皮试未及时判断皮试结果,巡视时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患者输液渗漏;出了差错怕承担后果隐瞒不报等。

1.2.2 护士技术水平 我院目前临床上低年资护士比例增多,年轻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对呼吸机、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等,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发展,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3]。

1.2.3 护士沟通能力 临床督查或检查中发现,部分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在为患者操作时,不能主动与患者沟通。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临床上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也会影响护理安全。如在进行治疗操作时,未能告知其目的及注意事项;又如医嘱开出药物自备,但是医生查房时发现患者漏服,究其原因是患者家属更换较频而无交接,而护士又未指导督促,导致漏服。

1.3 护理管理因素

1.3.1 工作制度贯彻不力 核心制度执行不严格是临床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首要因素。在日常督查中笔者发现部分护士对医院的工作制度以及专科护理操作规程不熟悉,不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甚至随意简化操作程序等,这种虽有制度却不落实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

1.3.2 护理人员配置 我院因为加床多、业务量大,临床一些护士缺编的矛盾尤为突出,很多临床一线的护士工作任务繁重,甚至超负荷劳动,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巡视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相应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护理安全难以保证[4]。

1.3.3 护理管理不到位 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相关隐患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对患者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缺乏相应的护理安全防范预案等[5]。另外,作为临床一线护理安全管理的护士长,花很大的精力进行琐碎的行政事务管理,管理重心的偏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职能,包括对安全的管理[6]。

2 管理措施

2.1 强化护理安全教育

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安全教育坚持常抓不懈。如新到岗护士上的第一节课就是护理安全教育,从国内历年来发生的大的护理差错事故到院内出现的差错事故,从血与泪的教训中深刻提醒每一位即将踏入临床的护士护理安全的重要性。护理部每月召开安全会议,对近期各科室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而临床上以科室为单位对护理差错进行实例讨论,要求人人知晓,引以为鉴,要求每个护士牢记四个“不可”,即: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视查对;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可放手对护生无监督地独自操作。

2.2 提高护士的各种素质及能力

我院护理部在对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求一切工作都体现“以人为本”、“患者安全第一”、“依法施护的观念”。由于护理工作很多情况下是独立完成的,要求每个护士具备“慎独”精神。认真落实规范化培训方案,对低年资护士加强“三基”训练考核,高年资护士加强专科技术的学习,通过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或短期培训,加强专科护理的培训工作。鼓励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继续教育,以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理论素质,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2.3 强化护患共担风险意识

护士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前履行护理告知义务,详细讲解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副作用等,必要时履行患者或家属签字。如我院神经内科针对患者起床时易出现跌倒现象,科室自行设计防跌倒的安全告知书,入院时详细告知家属并要求签字认可。

2.4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为强化护患沟通意识,护理部将护患沟通纳入护理常规内容和质控范围,要求从患者入院时就进行宣教,并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注重沟通和宣教,如护士在给患者执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建立护患之间良好、互信的关系。

2.5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部一方面通过核算每年的业务工作量,向院领导争取增加护理编制,另一方面要求各临床一线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排班,如针对神经外科患者的不确定性,护理部与神经外科护士长一起对排班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低年资、高年资护士合理搭配,中午班、夜班增加人员,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制,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为重患者的抢救实行动态排班,缓解护士超负荷工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2.6 严格规章制度管理

护理部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护理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各班岗位职责、护理流程、操作规程,制订预防各类管道脱落、防跌倒、压疮等护理安全防范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腕带及手术部位标识制度、应急预案流程等。2010年初针对节假日值班人员少的薄弱环节,制订《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上述各项规章制度均下发到各护理单元,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要求人人掌握,人人遵守。

2.7 强化安全管理

医院成立以分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组成的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应用临床护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控管理,每月不定期组织全院性的护理安全大检查,重点加强对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部门的监控和管理,并要求临床科室对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护理部在每月护士长例会上将全院各科室上报的差错及督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汇总,护理部与护士长共同分析,在事件发生的各个环节中去寻找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制订预防措施。严格落实护理缺陷报告制度:护理部鼓励尽早上报护理差错及纠纷,虽然人犯错误的天性不可避免,但人们可以通过报告差错和未遂过失来促进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7]。

3 体会

近年来,由于我院护理管理者重视了护理安全隐患的排查,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我院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及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工作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积极参与讨论,寻找对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操作前、中、后认真做好了各项告知工作,主动与患者沟通,患者满意度持续上升,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切实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潘绍山.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栾君.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740-2741.

[3]侯凤枝,王伟.临床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9):2463-2464.

[4]方亚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对策[J].亚太传统医药,2009,5(6):172-173.

[5]陈莉萍,陈明秀.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2007,13(4):383-384.

[6]张玉芬.护理缺陷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44-345.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18-01

产科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群体,其护理工作关系母婴生命的健康,甚至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重新审视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做好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和预防措施,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科护理安全的定义 产科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产科护理的全过程中,产妇及婴儿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看,产科护理安全还包括产科护士的执业安全。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则是指尽一切力量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从根本上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产妇及婴儿安全,创造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

2 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2.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漠,风险防范意识欠缺 表现在未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违反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发生差错或事故瞒而不报,不采取或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护士预见性差,不重视病人主诉,未对病人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评估报告和处理;新分配护士护理专业所需的职业态度、价值、信念还未完全形成,工作经验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服务不到位,没有意识到产妇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均应受法律保护。

2.2 护理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方面 护士责任心不强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先兆或产程停滞等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对患者态度粗暴,冷漠对待,以致影响工作安全。另一方面是缺乏慎独精神,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极易出现用错药、抱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甚至危害母婴生命而影响两代人的身心健康。

2.3 沟通障碍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部分人员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引起家属的反感,同时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误解性医疗纠纷是目前最常见的纠纷类型之一,而医患沟通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次护理人员与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精神差,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2.4 业务技术水平缺陷导致母婴意外创伤 缺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技术操作水平低或不熟练;不熟悉仪器设备性能,操作失误或错误给病人带来不良后果;高科技治疗手段的更新也给护理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时刻因技术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而主次不分,不能迅速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措施,给护理安全埋下了隐患。

2.5 管理因素 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医护配置比例严重失调,护士超负荷工作;无强化法律法规教育学习;不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和在职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安全隐患无工作预案;岗位责任制不明确,工作职责不清;制度落实监控不力;发生差错事故后无及时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等。同时,放松病房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2.6 不重视护理文书书写 未深入病房了解病人、观察病情,凭印象记录;医护诊疗记录在病人诊治过程中不协调一致;班次之间缺乏连续性;记录时间和频率欠准确,抢救记录欠及时;记录内容不符合病人诊疗护理的实际过程,有主观想象等。护理文书书写缺乏实事求是的慎独精神,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意义。

2.7 自身职业风险防范知识缺乏 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产妇的血液及体液,助产时被羊水溅到脸、眼、嘴、颈部时有发生,在行会阴缝合、伤口缝合、产后清洗器械及抽血等操作中,都有被刺伤可能,另外产科有些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防护知识不太清楚,在助产过程中被针、剪刺伤者,大部分采取自行处理的方法,很少有人登记上报,这对产科处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

2.8 其他因素 ①物质因素。主要有药物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失效;护理应急物品、药品准备不齐全;护理用材料质量不好;仪器设备性能差等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措施的执行效果。②环境因素。主要有医院的基础设施、病房配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隔离制度不严造成院内感染;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消防通道不畅通;治安问题等。③病人因素。若病人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态度,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将会上升。

3 加强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和对策

3.1 提高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护理人员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制的观念规范自己的医疗护理行为,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保障患者权利,杜绝护理纠纷。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度、规范、流程、预案等,注重医疗护理安全知识教育,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控制风险,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依法维护自身利益。

3.2 严格落实操作规程,简化工作流程 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位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每项操作都必须科学和规范。简化工作流程,降低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要加强对环节质量的监控,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医院的护理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操作、差错、护理缺陷及时反馈、查处,并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杜绝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3.3 尊重产妇的隐私权 护士应尽量使自己与患者的交往限于职业范围,以防产生不必要的道德或法律问题。同时,护士应严格保守与患者交谈的任何含有个人隐私的资料或信息。提高产科护士尊重孕产妇隐私权的法律意识,为孕产妇隐私保密,不擅自公开孕产妇的健康状况资料,在护理操作中尊重孕产妇的意愿。

3.4 合理配置人员 要把妇产科护理人员按职称、年龄、层次、有计划地合理搭配,及时调整人力资源,避免护士超负荷和疲劳工作而导致差错事故。同时倡导人文关怀,调控负性情绪。

篇10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01-0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有可能被感染的事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护理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及实践证实[1],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也是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速度正逐年增长,因此造成的由于护士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护士的医疗安全防护意识,纠正个人的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操作行为,强化防护技能,是减少职业暴露导致针刺伤发生的重要措施。作者对我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100名护士的针刺伤现状处理及防护措施进行了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本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100名护士,了解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发生德针刺伤的情况及对相关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1.2研究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4月护士发生针刺伤事件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采取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针刺伤发生的频率、次数、原因、程度、是否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是否有登记报告制度、防护措施及护士对针刺伤所产生的后果的认识等相关问题。

2结果

2.1针刺伤发生的次数给患者操作前所发生的针刺伤为非感染性针刺伤,操作中及操作后由处置用物所引起的针刺伤均为感染性针刺伤。院内被调查的100名护士中,有88名发生过针刺伤,共计发生针刺伤273次,平均每人被刺伤3.1次,其中有68人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

2.2针刺伤发生的原因穿刺前由于意外碰撞所发生的针刺伤为20人次,加药过程粗心,抽药后盖针帽所发生的针刺伤为42人次;穿刺未成功之后,回套针帽为88人次,拔针时胶布意外粘连、操作不当等为68人次。注射器毁型处理用物不当如头皮针或采血针投入利器盒时连接管惯性伸展导致针头反弹刺伤为50人次,其他情况如被躁动的患者刺伤等共5人次。

2.3针刺伤后正确的处理发生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措施为:①立即在针刺伤口处近心端挤压,尽可能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②用流动水冲洗伤口3-5分钟;③用碘伏和医用乙醇对伤口进行反复消毒;④上报感染管理科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⑤请相关专家评估针刺伤的程度并指导如何处理。本调查中的88名被针刺伤的护士,100%都能按照①-③方法处理伤口,其中有75%的护士处理完伤口报告给感染管理科,但没有请专家进行评估和指导,少部分护士对单位有针刺伤的报告制度不知晓。

2.4护士对针刺伤所产生的危害的认识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90%以上的护士能够认识到发生针刺伤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感染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但是对被血液、体液等污染过的针头所刺伤后而感染血源性疾病几率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其中有81人认为感染的几率很大,有19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几率可能很小。

3讨论

3.1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感染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针刺伤血源性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远远超过其他途径的传播(皮肤、黏膜等)。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护士由于接触医疗锐器物的机会较多,因此发生针刺伤的机会也明显高于同行业的其他医务工作者。据统计,一个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发病原因80%-90%都是由针刺伤引起,而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8%。针刺伤时,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只需0.005mL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被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毒(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4%,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CV的几率为1.9%。在调查的100名护士中,有88名发生过针刺伤,说明针刺伤在护理人员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其中68名护士被污染过的针头刺伤,可见,护士的潜在职业感染的危险系数极高。目前发现已有20余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的途径接种传播,因此,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

3.2通过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化操作程序,加强锐器物的管理降低针刺伤发生的频度。加强对护士预防针刺伤的培训的教育,包括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静脉穿刺时被他人碰撞,禁止胶布粘连或不揭胶布直接拔针,禁止用过的针头反弹刺伤皮肤,禁止徒手分离针头与针栓,禁止徒手弯曲针头,与他人协作完成对不合作的病人的治疗[4]。安全的操作环境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次数。

3.3加强医疗安全教育,树立标准的防护理念是预防针刺伤的关键定期的医疗安全培训,严格、全面地执行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发生针刺伤后如果不能及时对感染源进行跟踪随访,将会进一步扩大临床护士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机会。本次调查中,少部分护士不能准确回答针刺伤后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几率,说明临床护士对医疗安全防护知识的掌握不够,需要强化及培训。戴双层手套、按操作程序进行都可大大的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医院管理层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树立标准的防护理念,确保医疗安全。

3.4完善针刺伤报告制度,加强针刺伤后安全建设感染管理科对医务人员针刺伤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做消毒隔离技术指导和协作相关工作。完善严格的针刺伤上报制度,可以使受伤者及时、有效地判断污染针头是否来源于高危人群,并接受正当的治疗及检测,达到有效的职业安全控制和管理,也可以为护士提供一种心理支持系统[5]。此次调查中有25%的护士未向上级报告,表明医院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各级别医院都应该完善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4小结

医疗安全已成为医院及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是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应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培训,回避危险行为,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提供安全医疗护理用具,保障医疗安全,为护士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平,周建芹,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7:20.

[2]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8,18(1):7.

[3]窦昊颖,冯彬,李艳丽.护生针刺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8B):215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