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网络沉迷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网络沉迷教育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网络沉迷教育计划

篇1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

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篇2

关键词:创新素质 通识教育 全能培养 情商素质 高情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enhanc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ofimplementati onstatus of our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ngoing gene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have not yet realized the “human cultivation” .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igh-quality EQ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best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EQ.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cultivating funct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im to educ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good humanity accomplishment,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high EQ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better adapt to society and change society.

KeyWordsinnovationquali

rehensivecultivationemotionalintelligencequalities; high EQ

当今世界各国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都有赖于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与提高。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情商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实施的通识教育,如果真正落实到“人的培养”上来,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情商素质。

只有智商与情商有机结合,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情商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我们正在实施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而这些方面正是高情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2013年5月14日 ,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问村官杨代显“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杨代显回答“都重要”。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

为迎接和参与世界科技与人才竞争,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高校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情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情商培养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忽略了情商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私的人,而与“团体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近年来,我们的大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往往被看重的是智商和成绩,而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情绪状况却很少有人关注,更谈不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了。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反映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智商不能代替情商,智商只是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智力条件,是一种潜在的认识和创造能力,这种潜能发挥得如何还要看他的情商。一般来说,人的智商很难改变,但是人的情商可以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得到培养和造就,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得以提高。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情商对大学教育极其重要,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情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情商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择业,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通过情商的开发,可以使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增强他们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使他们有主见、有坚定勇敢的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情商的开发将使他们走出惧怕复杂社会的误区,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也因此更能使他们较冷静、较全面的看待自己、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心智,全面培养人的各种潜能的教育理念。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一种非功利的、共同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尊重生命,弘扬个性,并强调通过人文学科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情商素质。

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非本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加强在各个知识层面和领域内的知识交流。这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对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道德领域内的通识教育,有利于帮助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提升自身的情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新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新思想。大学是学生在人生时间维度内提升情商素质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不应忽视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情商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其自身潜力,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情商素质的全面提高。

通识教育作为拓宽学生眼界的重要渠道,将多种思想、历史、文化和道德的知识和观念作为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是情商素质提升的基础。

其次,通识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情商教育的培养目标。人的自由发展归根到底是要求人依据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让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情商素质等各方面互相结合,让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再次,通识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接受较为全面的技能训练,提升大学生情商的全面素质,促进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层次。大学不仅应关注学生成绩,还应重视通识教育对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发展。

最后,通识教育具有多元性特征。这种多元性的特征不仅体现在不同人对通识教育本身的认识,还体现在不同学校对通识教育教育方法的认识。与之相对应的,由于认识的不同导致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内的通识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这种不同都是建立在促进学生情商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基础之上。

二、通过通识教育提升情商素质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商无疑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要素。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中指出:“大家都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领导的智商很重要,但实际上情商的重要性超过了智商。”智商落后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也一样能够成功,所以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比智商更为重要。

(一)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情商缺失的主要表现:

(1)自我表现欲强,自理自律能力较弱。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当前大学生表现为较强的成人感和自尊感,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上大学后远离了父母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呵护和老师们在学习上的百般督促,来自家庭压力和学习压力减小了,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周围的诱惑也增多了,自理自律能力较弱,对独立生活感觉不适应。一些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高校中每年都有不少的同学因沉迷网络影响学习或违纪违法等原因影响学业、就业,乃至走上犯罪道路 。

(2)自我情绪性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个人最基本的情商表现为对自身情绪的感知和管理、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判断,它是决定个人情商高低的关键因素。有些大学生自我情绪性强,过多注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只是关注自己的优点,满足于别人对自己的赞扬,个性叛逆,对老师和同学给自己的批评难以接受,甚至怀恨在心。情感体验比较丰富强烈,有时因为一些小事情难以把握自己的情绪,表现为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遇事爱冲动,做事不顾后果。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主观臆断,对他人缺乏包容心和同情心,事事斤斤计较,不懂得尊重别人和帮助别人。

(3)自我好胜心强,成功动机较弱。自我好胜心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一旦经历挫败后表现萎靡不振、成功动机弱化。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重,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学习动力不足,如逃课、网络成瘾、抄作业、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考试作弊等现象屡屡出现,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好胜心、挫败感双向维度挤压力下成功动机弱化。

(4)自恋倾向性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一些大学生由于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模糊和对现实情况估计不足,出现了个人理想、职业期望和社会现实需求和人才市场制约的矛盾,表现在择业过程中诚惶诚恐,茫然无措,悲观失望,对职业选择产生不稳定性,信心不足,甚至有业不就。更有的缺乏诚信,随意违约,既耗费了自己也延误了用人单位。有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对失败预测不够,一旦遭遇挫折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对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容易扩大化,形成偏颇看法,甚至采取一些极端行为。

(5)自我意识性强,团队协作精神较弱。团队协作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能力之一。许多大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在家庭中地位优越,并且家庭成员一直较为忽视对孩子习惯养成的教育,造成他们自我意识强,习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性格固执、自私,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受不了半点委屈,对他人缺乏谦让,在团队中不善于与他人协作。

(二)通过通识教育提升情商素质的必要性

开展情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不但学生受益,而且社会受益,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准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通过专业教育是无法实现情商教育,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情商教育的培养目标。

(1)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通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大多精力旺盛,求知欲也非常强,对任何新鲜的事情都想接触。但是目前社会文化多元化、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及家庭条件客观状况一直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很容易对自我的情绪控制不好,从而出现压抑、抑郁、焦虑和偏执等心理障碍。如果能对当代大学生分层、分阶段地进行情商教育,就能帮助他们觉察出自己的情绪变化状态,然后找出导致自我情绪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大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可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都是刚走出中学校门,然后慢慢要走进社会的群体,他们刚刚接触社会竞争,大多都还是阅历非常浅的,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他们对于社会也缺乏深层次的感悟和认识,内心感受到的还多是学业、恋爱和就业等问题。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商教育,大学生就不能正确面对和顺利解决马上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会让他们形成心理障碍。而通过情商教育就可以有效疏导当代大学生因情绪而产生的压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当代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抵抗挫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对于正处在人格完善和能力培养关键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做自己的情绪主人,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能从容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拥有过硬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识教育提升情商素质的途径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智的人才。大学生正处在走向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情商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判与吸收,对道德标准的辨析,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投入等帮助学生建立超功利主义的思想,建立其良好的道德良知,积淀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善于团结和交流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善的社会合格人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能为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如艺术修养有助于创新灵感的发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人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情商素质是现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与训练。

(一)开展通识教育,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兴趣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哲学模块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高素质情商的重要途径。一个情商发展健康的人,就会对人生有抱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正直,遇事诚实,对学习与工作积极进取。

(二)开展通识教育,培养抗挫折能力,锻炼坚强意志

当今的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比如:学业竞争中受挫,人际交往中受挫,目标过高而受挫等。人文素质模块教育引导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关键在于学会面对挫折在从事创新活动中,不可能立刻享受到成功,需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需要锻炼自己坚强的信心、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样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和自我觉醒,要发挥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和个性特点。它利用大学生善于自悟、自醒的特点,考虑大学生的主体性来编排通识教育计划和教学要求,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融入到通识教育的系统之中。通过阅读经典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通识教育课堂活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又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乐观的创造。引导学生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启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改善与提高自己的情商素质。激励大学生产生开发和更新潜能的动力,从而完善自我。

(四)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加强团队合作

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顺利成长、成才。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人 能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顺利实现与别人的合作,获取创新成果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善于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识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锻炼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互相协作能力,学会尊重、宽容他人, 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反省自己,善于调节情绪。在共同协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性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五)开展通识教育,创设新型情商训练计划,培养大学生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信,要做好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自信。通识教育课程使大学生从心里感觉到老师的理解和赞赏,他们会树立起很强的自信心,变得想学、乐学,能够很自信地处理难题和探索未知,进而获得创新成功。竞争是时代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应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育,从多角度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他们树立竞争目标奖优罚劣,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有紧迫感,逐渐形成竞争意识。

通识教育除了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外,还需要创设新型情商训练计划,拓展情商教育有效的课外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情商水平。

大学生毕业后, 将在各自岗位上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他们会面临复杂的环境、艰巨的任务,碰到障碍和挫折,这都要依赖于他们高质量的情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去披荆斩棘、开辟未来。如果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完成高素质的情商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历练, 构建其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能为大学生今后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承军.强化情商培养 提升创新素质[J].职教论坛,2012(17):98.

[2]徐献红.试论情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职业技术,2008(9):89.

[3]蒋苏苓.理工科院校实施人文通识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4):80.

[4]李开复.与未来同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0.

[5]胡盛华.当代大学生情商缺失和情商素质培养[J].九江学院学报,2011(3):117-118.

[6]徐 微.当代大学生加强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1(1):174.

[7]刘茂福.大学生的情商问题及情商教育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