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培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培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培训计划

篇1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培训需求 “国培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为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将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新的起点。百色学院从2010年9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国培计划”项目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培训学员的反馈意见,认为有必要对培训的整个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求改进今后的培训。

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培训规划的依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性,对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标准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前提。

2011年教师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要求开展教师培训要遵循“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按需施训”的前提是进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百色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我们深入了百色市的五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07名小学教师样本,进行了培训现状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一)培训动机

“参加培训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百色市90.48%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50.00%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发展”,42.86%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希望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属于内部动因,而选择“得学分”、“完成上级任务”的教师很少,说明当地小学教师为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终身学习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属于内在需要的自我动机。

(二)培训内容需求

1.教学中最需要的知识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最需要的理论知识排第一位的是“学科教学法”(58.88%)。“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57.01%)排在第二位,只比学科教学法少1个百分点,说明小学教师对此内容的需求同样非常迫切。

2.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教师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为“教学设计”(53.27%),第二为“课件制作”(52.34%)。

3.最需要的教育能力

排在第一位的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可见这是小学教师目前最紧迫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科研与论文撰写能力”,这项培训内容被排在需求的前列。

4.最需要的班务管理能力

最需要的班务管理能力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0.09%),如何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9.16%),如何做好留守学生和后进生的工作(61.68%)等方面。

(三)培训师资需求

小学教师最喜欢一线的优秀教师为他们开展培训。选择“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人数为72人,占总人数的67.29%,排在第一位。访谈获知,小学教师认为,优秀教师不仅了解教学实际,懂得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和他们更能产生共鸣,而且优秀中小学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丰富、宝贵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育理论,可以与老师们一起分享,所以在培训师资中最能得到小学教师的青睐。排第二位的“课改专家”和第三位的“名师或名校长”非常受小学教师的欢迎。

小学教师最不喜欢的培训师资是高校教授。从访谈中了解到,在小学教师所接触过的高校教授的培训,一般是举办理论讲座,坐在台上讲半天,教师们对于深奥的理论很难接受和吸收,对单纯的讲座觉得枯燥乏味。

二、百色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分析

针对百色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我校制订的2010年的国培计划方案是把培训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培训阶段、实践与考察阶段、课题研究阶段、总结验收阶段。在“理论培训阶段”,以2012年“国培计划”项目语文班的培训内容为例,在专题集中培训期间,共开设了18个专家讲座,讲座的课题分别是《口语交际的类型及其学习的内容》、《课件制作与使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调整策略》、《小学生语言发生规律》、《语文综合性学习含义级类型》、《教育科研方法》、《模范教师师德报告》、《小学语文知识观》、《多元智力理论》、《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人际沟通理论》、《小学有效教学的标准与实施》等。在“实践与考察阶段”,学院安排学员到百色市的几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小学,如八一小学、逸夫小学、实验小学随堂跟班听课、试教,并前往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小考察听名师的示范课,与优秀教师面对面学习研究教育教学问题。采用“专题集中培训+典型案例研讨+基地实践研修+外出观摩学习+个人总结评估”的方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方法灵活多样,大大增强了培训效果。

在和学员交流及随后的下乡调研发现,我们的培训内容还是与农村小学的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师的实际水平有脱节的地方。

比如我们的学员在去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观摩学习期间,在听了南通老师以情境教学法上的《我是一片秋叶》的课后,在县城的实验小学也在相应的班级试着用情境教学法教学这篇课文,结果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复制南通老师上课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沉默的,无法参与教学活动。比如,问相同的问题:“如果你离开大树妈妈了,会怎么说?”南通学生有的说:“大树妈妈,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孩子。”有的说:“我要落到您的脚下,帮您捂捂脚,您可一定要熬过这个冬天呀!”而县城的实验小学的学生大多只会说:“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呀,舍不得离开呀,祝妈妈幸福。”没有南通孩子说得那么让人感动。南通学生课后还写成了几百字的小树叶旅行日记,我们实验小学的老师都不敢让学生写这样的作业。

我们在下乡考察中了解到,有这样一个乡村寄宿小学,学生大多是瑶族学生,由于学生只会讲瑶话,听不懂和不会说普通话,这就让不会讲瑶话的老师难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的拼音,根本无法用普通话阅读课文。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根本无法与城市的学生水平相比的,这种状况是众多少数民族乡村小学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虑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

篇2

    (1)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制定资源管理和节约、综合利用、节能及可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规,从加强部门协调、拓宽融资渠道、依靠科技支撑、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将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拟定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草案。各政府部门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要求,加强对碳减排工作的综合监管力度,推进责任的落实。各级统计部门把节能降耗、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碳源碳汇评估、低碳教育培训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体系,逐步建立碳源碳汇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对重点低碳教育培训项目的监测和统计,加大技术装备和资金投入,配备低碳经济和教育培训专业人才,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加大低碳统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

    (2)重点低碳项目培训。强化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着力提升金融业、物流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碳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重点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同时,促进低碳试验试点培训,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区及产业集中区,进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改造。规划建设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集中区,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绿色低碳化,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针对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设施,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引导,减少试点商业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社会构建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社会渠道进行低碳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使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等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教育培训发展。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低碳教育培训的领导,成立加快低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政府部门领导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行奖惩制度,每年对低碳教育培训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评。加强低碳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低碳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低碳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向人大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另外,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积极吸引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教育培训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培训政策、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及国家有关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研究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文件和一系列教育培训规划,吃透、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从促进节能降耗、优化能源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碳汇等角度出发,贯彻落实相关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立法形成地方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法制,对违反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在投资政策、项目招标、征用土地和执法等方面,适度倾斜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兑现在招商过程中的承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建设,加大失信的惩戒力度。同时,建立各种相关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3)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制定有关教育培训的相关标准,加大对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教育培训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教育培训进行投资,扩大教育培训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教育培训进行战略投资,规范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作出企业的部署。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教育培训体系,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教育培训领域科技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范畴。

篇3

关键词:档案;缮续教育;在职培训;岗位培训

一、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档案具有很高的凭证价值,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可发挥其特有的重要的作用。档案由于其发生作用的特殊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它屑后期行为,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档案人员平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头绪多,忙于对付日常事务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和观念更新,对自己的学习缺乏理论指导;档案部门人手较少,每天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埋头苦干,我们除了苦干外,还需和同行一起进行切磋,相互交流经验,变苦干为巧干,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知识门类多,每个行业又有自己的档案系统,对档案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深度的档案专业知识,以及档案专业的边缘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管理、英语等理论知识和微缩、裱糊等实践操作,否则就无法熟悉和了解档案的内容,也就更不可能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尤其是实行电子文档管理后,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为科学地实现计算机管理提供方便。

二、继续教育培训的分类

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激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

1.在职岗位培训

档案员岗位培训是指根据档案工作岗位职责的需要,对在职档案员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以受训对象现在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所在岗位现实和未来需要之间的差距为依据。

一方面,由于档案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档案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文件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的方式、技术和途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档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档案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实践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岗位培训具有针对性、短期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因而成为继续教育培训最受欢迎的方式。对在职档案人员,要想使他们适应当前形势,就需要在职人员一专多能,能够全方位地为档案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岗位培训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除了档案专业课外,还有电子文档的管理知识等内容。档案继续教育应分门别类,不能吃大锅饭,有针对性地进行。在系统内部参加培训,有的放矢,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2.进行在职培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于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都成为趋势,根据档案工作实际需要,即社会信息系统对档案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培训时,让学员掌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员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社会需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它要求事业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有机结合,业务能力与心理素质的配合,这样培养的档案员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三、因材施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1.档案学员的基本特点。

(1)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档案员由于年龄差异大,有即将退休的长者,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所受的教育由于受时代的影响,有高中、大专、本科,甚至有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科班的档案专业的大中专人士,也有非档案专业外的人士。

(2)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档案员深知肩上的重担和知识的贫乏,加上档案工作性质的滞后性,觉得自己是知识的落伍分子,因此大多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工作。

(3)现代化技术水平不高。大多档案员都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深谙纸质档案、手工操作,对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档案及档案的改革相对陌生,有的年龄大的档案员不懂计算机甚而排斥它,这样就对我们的档案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在教学中体现成人性和在职性。

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时要从档案员实际出发,明确培训目的,是把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又不具备相应文化程度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相应文化程度的档案员。

(1)体现成人性。受训学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较强的自尊心,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记忆力减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培训中必须体现成人性特点。

(2)体现在职性。受训学员由于工作关系,往往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在进行面授时,要突出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自学,紧跟时代脉搏。

(3)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档案学本身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的教学方式:可以邀请有相当资力和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有针对性,应该是本领域最新的理念和能付诸实践的业务技能,在培训时,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重点和难点,边教学边参观,边教学边现场操作,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倡“授人以渔”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4)重视务实的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的档案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培训时应重点放在数据的规范、采编、软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的各种功能,成为档案信息管理的行家,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平稳、正常的运行。

四、落实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化继续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专业人员的学习是学无止境的,是终生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晋升加薪相结合,建立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卡,这样就对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其次是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的目标考核中,建立领导、人事、教育一体化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和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经费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这样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篇4

关键词:模块化设计;员工培训;SQL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7903

0 引言

员工培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首要的地位,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要想保持行业内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公司的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员工培训进行科学化的设计,解决了人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效率低下、数据不准确,管理不及时等问题,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营运转的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运行更加科学、合理。企业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挑战中,员工培训管理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一个先进的、完善的员工培训管理系统,使企业的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培训管理效率的目的。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明显提高与改善,以此提高企业效益,获得竞争优势。

1 需求分析

1.1 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分析(又称逻辑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要求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建立一个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员工培训管理系统功能需求主要有:员工信息管理、培训信息管理、过程管理、用户管理、培训资源管理以及文件管理。

1.2 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的性能需求包括系统的有效性、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的有效性是软件能顺利推广的重要的指标,是衡量实现方法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开发系统前,要进行实际调查,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以上级领导的态度为中心,和真正的最终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确保尽量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软件的可扩展性是评价软件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开发时虽然应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标准,建立适用于当前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但是,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设计出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系统,随着企业内部功能的不断发展,对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新的功能不断地被加进系统,使该系统日益完善。如果一个系统不能被扩展,只有重新开发一个新的系统,这样会浪费许多的人力物力。因此,为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让各个模块相对独立,为以后扩展留有余地。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要尽量少,接口要尽量通用化。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任何时刻的系统故障都有可能给企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出现了外部或系统故障,可以采取完善的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系统故障对策,以及完整、合理、严密的系统应急方案。

1.3 开发环境

(1)硬件环境:一般来说,要安全可靠地运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服务器计算机应该满足以下配置:计算机芯片Intel Pentium 166MHz或以上,如Pentium II、Pentium III或者Pentium 4型芯片的计算机。内存需求:如果安装企业版,至少需要128MB内存;安装其它版本至少需要64MB内存。

(2)软件环境:数据库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 2003/XP/NT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并且在数据库的选择方面,须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

2 设计结构

根据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对整个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得出员工培训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下面介绍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

(1)员工申请模块。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里员工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了解到培训信息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根据员工的意愿来自行申请培训,以便于组织者顺利实施方案。功能描述:员工收看到培训信息以后,登陆员工培训管理系统,把自己基本资料提交上去让审核者查看是否有资格接受培训。主要包括工号、部门、岗位、教育程度、培训经历等。员工提交基本信息以后,组织者才能确定下一步具体的培训资源。

(2)员工成绩查询模块。每一期培训结束以后,接受培训的员工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对于那些收获丰富的骨干员工来说,培训成绩也是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每个接受培训的员工都有权利查询到本人的表现和成绩,以判定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是否一致。功能描述:受训员工通过登陆培训系统的查询成绩模块,输入自己的工号和培训期号,来了解当次成绩。

(3)申请结果查询模块。对于需要培训的员工,首先要根据要求提出申请,管理员对于每个员工的申请进行筛选,但是员工需要知道自己申请有没有得到通过。功能描述:员工登录系统之后点击员工申请模块,输入自己的员工号和参加培训的期号,来了解自己有没有通过申请。如果通过则系统提示“你已成功通过审核”,如果被拒绝系统则提示“你被拒绝了”,并显示出拒绝的理由。

(4)培训信息查询模块。对于员工想要进行培训,需要对公司的培训信息进行了解,以便进行培训申请。功能描述:员工登陆之后点击培训信息模块,培训的所有信息都会显示出来,员工根据培训信息录入时间和内容再进行培训申请。

(5)培训方案设计。按照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和培训管理专员的工作内容,按照实际的资金、人员的需求先设计好本期培训方案。培训信息让所有员工了解到培训信息为按计划举办培训做好基础。功能描述:培训管理者登陆员工培训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模块,标上培训期数、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人员条件,让所有员工了解到培训的大概要素,从而确定自己是否有条件有机会参加。并且设计的本次方案要好好保存,为下一次的计划设计作参考。

(6)培训员工审核。人员众多的公司,不是一次所有的员工都能被培训到,要保证在一部分员工培训的时候,企业也能正常地运转。根据不同的级别和部门计划来手工筛选培训的员工。功能描述:管理者登陆员工审核模块,可以查看到所有提交申请的员工信息,根据设置的条件拒绝或者通过某一个员工的申请,为最终确定本次培训的资源做准备。

(7)培训资源确定。培训资源的最终确定要根据员工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来定,例如,若某一期针对主管级的员工进行商务礼仪的培训,因为主管有性别不统一、年龄相差较多,那么培训老师的确定、准备培训的资料等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最终确定。功能描述:管理者登录培训资源确定模块,根据前面员工审核模块返回的信息,审核通过的员工数量、素质等综合条件,来最后确定培训时间、学时、地点、培训方式等细节安排。

(8)培训过程管理。企业举办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某项技能或者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通过培训发现优秀的员工或者是潜力较大的员工,这就需要培训的过程有科学合理的安排能让员工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培训专员要做好员工闪光点的记录,这也是员工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会有临时新增或者删除一些培训的员工。功能描述:培训管理者登录过程管理模块,查询到需要加批注或者评价的员工信息,然后添加批注或者评价,为下一步给定员工培训成绩和发现优秀的员工做基础。管理者通过添加和删除按钮对新加入的员工或者临时退出的员工进行管理。

(9)培训成绩管理。给定培训员工的成绩,是受训员工最了解自己收获的最直观方式,也是培训组织者汇报工作、挑选优秀员工的最直接方法,没有任何成绩的培训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培训。功能描述:管理者登录成绩管理模块,通过选择给定成绩按钮来完成对每一位接受培训的员工成绩和最终的评价,并且保存这些成绩。对于有问题的员工成绩还可以进行修改和删除。

3 设计原则

由于整个系统的模块相对较多,本文重点介绍员工审核模块和资源确定模块的设计。

(1)审核模块的设计:员工审核主要的功能是拒绝不符合培训条件的申请者,确定最后的培训人数。管理者进入界面后,输入员工的工号和培训的期号,可以看到申请者的信息,若符合条件则点击通过按钮;不符合条件的点击拒绝按钮,并把拒绝的原因标出。员工审核活动如图2所示。

(2)资源确定模块的设计:资源确定的主要功能是把培训需要的信息详细地保存起来,能够对资源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操作。

4 结语

本文针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其需求分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次针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论述,对其各个模块的功能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最后描述了员工审核模块和资源确定模块,并给出了部分具体代码。由于篇幅所限,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相同,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并没有给出,读者可自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越.VC++数据库开发自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DAVID J KRUGLINSKI, GEORGE SHEPHERD, SCOT WINGO ATELIER. Visual C++ 6.0\[M\].美国:Dunod,2001.

篇5

【关键词】培训;年度计划;课程

企业培训的年度计划会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讲师对教材的直接控制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不同企业之间的培训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企业做年度培训的调查表的内容时,应该尽可能的详细,通过对需求课程的一系列的列举,通过对培训主体、培训体例、课时安排、教学大纲等一系列的列举来详尽的阐明培训调查表的内容和形式。调查表应尽可能的去除形式的特点,由被调查的对象提出各自的观点汇总到培训中心,经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上报企业总部负责人,这个比较简单的流程看似非常容易,但目前需要做的是细致的工作,要到位,在繁琐的调查表内容的项目中提炼出真正能使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向。

一、岗位技能差距和重点的技能培训项目

在确定培训方式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与企业基层人员进行广泛的沟通,认识到员工的需求和他们对课程的建议,认识到课程对于员工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当然,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对于职业规划比较明朗的员工来说,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会大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得来的数据,要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步骤:

第一: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总结是基础性工作的第一步,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体现了员工的素质差距以及他们对于业务水平的掌握程度和他们下一步对于职业业务目标的高低,都体现在原始数据上,需要培训规划作出比较明确的答复,以满足最普通员工的培训需求,达到未来良好的培训目的。

第二:制定培训解决方案,要明确所有的培训项目,对现有的培训模式和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彻底分析其中的不足,从师资、后勤保障、课程安排、入手、资金等方面入手分析是否到位,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因素进行调节,后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方案。

第三:培训计划的初步拟定,一份较好的培训报告的,需要得到广大的员工的支持,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同,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分析报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达到较为良好的期望目标。应及时与各个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对于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

二、制订课程需求单和预算清单

课程的需求是根据员工的具体要求来实施,这个实施的中心是员工,被培训的人员支配着整个培训课程清单的列举,甚至有极少数的员工会有单独的课程的安排,这涵盖了一些个性化的培训课程的安排,或者根据员工不同素质要求,针对员工学历文化水平不同的分类课程,清单应该是既实际,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又能极大的发挥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在培训预算方面,尽量做到精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生一些情况,导致了实际培训需求超出了年度预算,这就需要启动预备案,在做一个预算的同时,做好一个备案,对于某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调剂,要进行科学的部署,以较少实际教学遇到的困难。管理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学中心的任务完成。

在课程安排上,要积极探讨适合的路子,要研究社会上一些培训项目开展的情况,研究相同企业之间的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通过社会资源的研究调研,积极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达到理想的课程安排和精简的预算建立。

三、建立培训课程目录, 制定课程开发计划

培训需求的安排为了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打下了基础,在实际培训课程的安排上遵循着统一师资、统一调配、统一进度的要求。将常规课程与随机调配课程区分开来,在课程安排上要适当照顾女员工的假期等问题,要适当考虑不同员工的掌握情况。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对于课程的开发和目录安排要适当考虑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对整个的课程的管理要保证课程的连续性的原则,在每一个可行性方案的具体实施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跟踪服务,从侧面系统的分析课程的可行性,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系统。

实际教学中,一线的教师会体会到更多的案例,在员工出现的实际性的问题上,教师要结合理论与员工分享教学成果,切合实际,将使得教学任务能够有效的完成,使得员工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尽快的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教学上,要安排尽可能多的实际参观、实际操作的课程,以满足学院对于实际操作的迫切需要。使课程变得生动,脱离了空泛的讲授式教学的普通模式。

四、加强年度培训计划制订过程管理

首先,要确定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通过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之间互相协调,使得培训课程顺利进行。这其中包括了培训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各个分支机构的协同。这使得年度培训计划能够明确的提出并得以真正的实施。

同时,在培训过程进行随时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召开动员会议,培训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工具,在现场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实时的教学管理,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得以确认。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执行力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意见的不同和实际操作中的人员的变动等等问题的出现,将使得计划的实施出现较大的波动,给正在实施的教学计划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需要企业各个管理部门有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随机事件方面有积极的预备,为完成年度计划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这个过程的管理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实际操作的具体实施,一步步以培训的顺序作为参考对象,从中实施对整个课程的实施的管理。讲究科学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创新性的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在培训课程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1]唐立新.员工培训体系的有效性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12) .

篇6

关键词:员工培训,奖惩制度,培训成果转化

Abstract: in moder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employee trai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staff training and efficiency, improve the rewards and punish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 training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ining to the employe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training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Keywords: staff train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 system, training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各企业在积极的发展中面临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企业意识到了市场竞争开始从资本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效益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中,员工培训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在整个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奖惩制度和培训成果转化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员工培训的质量以及效率。

(一)完善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保证员工培训质量的保障,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来确保员工培训的完成。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培训纪律方面

培训期间对员工培训纪律上要严格记录考勤。

培训期间员工手机一律静音、关机或调为震动,如有违反者,第一次点名警告,第二次进行罚款处理。各部门负责人在每天上课之前点名检查本部门员工到达情况,如有违反者,第一次点名警告,第二次进行罚款处理。未向部门负责人请示,擅自离开或者提前离开者,第一次予以警告,第二次进行罚款处理。未经批准而无故缺席培训者,立即进行罚款处理。员工因病不能参加培训的,请假需经部门经理批准方可,事后将病例、病假单一同上交部门经理存档备案。

2.培训成绩方面

培训期间没有请假等事宜,没有警告、罚款处理的,予以奖励。培训期间,态度积极,认真听课学习,考核成绩优异,并得到授课老师同意肯定的,予以奖励。培训期间,态度消极、表现不佳、考核成绩较差的,点名批评警告。

(二)建立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成果转化是整个培训过程中的重点,培训的内容必须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提升企业绩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针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培训成果的转化率。

1.将课程转化为学院的理解与心得

要求学员在学完每一堂课,必须在课后三天之内,编写培训心得总结。看其理解得如何?领悟得有多深?确保不少于300字。并且在心得总结书里规定:老师所讲的课程里你必须提炼出关键词、关键句、关键理念、关键课程内容、关键重点有几个?

2.将学员的理解心得结合工作现状转化成工作改进计划

要求学员将提炼出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理念、关键课程内容、关键重点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做?如何去应用?并检查现阶段学员所存在的不足有哪些?用书面方式一一列明,找出工作症结和问题所在。然后结合日常工作,形成书面改进计划,一式三份,一份效上司,一份交人力资源,一份留给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对照检查。

3.将工作改进计划转化成可持续的工作行动

要求学员将书面的工作改进计划,一步一步去落实,迅速采取行动。并对所涉与改进计划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要求被培训者要组织实施培训,看他的培训能力是否达标?同时要检查学员平常在工作中做得好不好?对不对?态度有没有改变?行为有没有改变?改进的效果如何?上司和人力资源部要派专人督促和检查并予以过程辅导,使学员保持和形成持续改进的工作局面。

4.将工作改进行动转化成工作绩效

要求学员在工作改进行动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理念、技能进行消化和实施执行,看他三个方面:1 老师讲到的,能做到多少? 2 自己感悟和提炼出来的能做到多少? 3 在工作中产生了哪些业绩?要从工作数量、质量、成本、时间、速度等维度进行提炼,以确认工作绩效,做好绩效评估和绩效面谈检讨。

5.将工作绩效进一步评价和深化,产生再学习

篇7

当前,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加大,一大批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出现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中,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出现为农机化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农机化教育工作直接影响农机驾驶、农机操作、农机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做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1 概况

当涂县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是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由原来的农机推广站和农机校合并组建,承担全县的农机推广和培训职能,下辖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现有教职工20人,专职从事农机培训3人。目前主要培训对象范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考证培训,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其他农机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机械的使用、修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县专职从事农机培训的教师仅有3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知识更新少之甚少,教师对培训工作缺乏更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农机教育工作的发展。

2.2 教学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施陈旧老化,教具、模型还是沿用多年前老的用具,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补充,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符,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2.3 生源短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管理权限的划分,农机培训的生源范围已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考证培训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各类农田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日趋减少,另外由于农机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普及不够,很多农机操作人员认为无需参加培训,无求知欲望,导致生源紧张。

2.4 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培训效果不佳。目前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驾驶、操作技术,形式较为单一、陈旧;农机校隶属于农机管理行政机构,农机培训受体制约束,自较少,办学思路无创造性,不能主动去社会寻找培训生源。

2.5 培训重数量轻质量。农机培训机构属事业单位性质,上级主管部门主要对其培训数量和培训收入等指标进行考核,对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考核较少,无培训学员的评价,培训工作往往重数量轻质量。

3 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善农机教育工作现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各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要重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先进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知识,只有通过农机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让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通过培训尽快掌握,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它的最大效益。首先要稳定农机教育队伍,要将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农机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机教育队伍,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农机教育工作。其次加大农机培训教育创新力度,加强农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对农机培训工作的创新能力。第三要加大农机教育工作的投入,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教具、模型和教练机械,按标准和要求建设实习室和训练场地,让教师教有所教,学员学有所学。

3.2 创新理念,走多元化的农机化教育之路。以农民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农机教育的发展理念,农民需要什么农机知识我们就教什么知识,农机推广什么机具我们就传授什么机具的知识。要主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努力拓宽办学途径,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国家资助培训项目,以将农民请上来和送教下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机教育工作,还可结合农机推广召开现场会等贴近农民学习习惯的方式,将农机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立足农机、面向农机市场、开拓创新、灵活多样、兼顾效益是我们做好农机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3.3 加强对农机教育工作的管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担负着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从业者素质的重要使命,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农机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教学;要全面考核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数质并举;开拓视野,深化改革,锐意进取,面向市场,树立农机教育工作的新内容和新形象。

3.4 加大农机培训经费的投入,把农机教育培训所需要的经费纳入财政管理中,逐步形成稳而有序的多渠道投资机制。适时安排农机教育培训计划,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教育培训要与相关的农机化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相结合,用新技术新机具带动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

3.5 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考核。要想做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来督促和明确工作。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加强技术交流,明确当下形式,及时研究对策,增加自信心和凝聚力。还要制定教育培训相关的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检查。可以对培训机构,培训师资进定期的评比,表彰,以此来推动教育培训机构更快的适应现代化农机发展的方向,提高农机教育培训的效果,促进农机化培训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论述,是新时期“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维护农民平等权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1]。“十二五”期间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农产品,并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使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适应。陕西秦岭是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和最适宜栽植区之一,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和猕猴桃价格的日益上涨,其种植面积连年增长。2011 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90.9万亩,产量62.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60%,猕猴桃产区果农人均猕猴桃纯收入高达7 000 元。2012年,猕猴桃面积超过100万亩,总产达8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55%和70%,两项指标均占全球的1/3以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秦岭北麓眉县、周至等县域发展的主导产业[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支撑力量。为了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弄清楚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农民科技培训是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连接的纽带。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大都是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相结合。David J.Spielman[4]从区域农业发展体系的视角认为农民培训不仅仅可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而且在传递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文化和行为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Achim Spiller,Julian Voss[5]对德国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花费、机会成本、对供给的评价等因素影响农民培训的市场需求。国内自1999 年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后,对农民培训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农民科技培训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农户的培训需求受到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收入水平等,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选择、政府偏好以及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多因素的影响[6,7]。刘芳[8]运用PASW Modeler数据挖掘,从农民的需求情况、参与情况、认知情况等方面得出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马启云[9]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于农户视角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此外,杨锦绣等[10]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剖析农民培训的供需均衡,建议政府依据经济规律配置培训要素。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个体特征;二是农民的家庭特征;三是农户行为选择因素。而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研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文献却鲜见,忽略了现今的农业科技培训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展开理论分析,采用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农业科技培训的调查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下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稍有弥补,并为农民培训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框架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实践基础上,“合作社(公司)+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1113]。可见,农民合作社有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是产业化发展的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过程[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15]。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以及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为支撑的。相对于工业技术,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长。无论是优良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推广还是新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周期[16];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17]。因此,政府公共部门的参与、介入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制度安排[18]。农业产业化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要求农民须集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化高素质劳动力。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改变农民旧的理念,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依据Schultz和Popkin“理性小农”假设(舒尔茨-波普金命题):小农或农户是有理性动机的行为个体,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理性经济人”[19]。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廉价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创造外部条件。一旦合理成本下的投入能够确保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获得利润,农户便会积极选择符合成本约束下各类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20]。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1.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互助合作的过程,使农户逐渐体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合作社社员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主动求助合作社的农户,会表现出更主动的科技培训意愿。

2.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户采用农业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态度越积极,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越高。

3.政府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公共政策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的惠农政策比如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科技入户工程、良种直补等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意愿越强。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陕西省眉县和周至县四个村的实地调查。其中,周至县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被称为“猕猴桃之乡”。眉县不仅产业规模大、种植户多,而且是最早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猕猴桃科学研究和相关农业科技培训的县域。2005年眉县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此项培训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依托大学科研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集多方之合力。2012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眉县和周至县达64万亩,占到了6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上述两县为调研地点,在全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方法是多级整群抽样。首先,在眉县和周至县各选取2个乡(镇);然后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眉县是金渠镇(红星村和第二坡)和首善镇(第五村和红东村),周至县是哑柏镇(庄头村和吕家堡)和竹峪乡(凤凰岭和丹阳村),经实地走访,以上8个村都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村选取125户农户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1 000户农户填写了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48份,有效率为94.8%。

(二)样本基本情况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样本农户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下(占86.9%),其中41岁至50岁区间内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多。样本农户中男性居多,基本为已婚(占9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83.9%,大专及以上仅有33人(占3.3%)。样本农户的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占74.8%,8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2.2%。以上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设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分为农民合作社、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政府农业政策三类。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变量的名称、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在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和变量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10.0软件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模型(1)-模型(4)可以得出:控制变量中年龄、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稳定因子;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三类解释变量的分析结论如下:

1.合作社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是否参加了合作社与其培训意愿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此次调查中仅有14.8%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大多数农户表示还不了解合作社的具体职能。农户寻求合作社的科技支持与培训意愿在模型(1)、模型(4)中呈5%统计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如表4所示,社员中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社农业科技支持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明显高于其他。

2.农户对农业科技态度。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态度与其培训意愿在10%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影响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农业科技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与农民培训意愿在统计上呈正相关,且显著性很强。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认为科技培训对农业增产增收效果为“基本没作用”、“有点作用”、“有作用”和“十分有作用”的样本农户比例为2.8%、12.1%、60.0%和25.1%,表明农业科技对增加产出和提高收益的作用越明显农户的培训需求越高。

3.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对政府惠农政策的认可度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国家惠农政策认可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样本农户比例是0.3%、0.7%、10.0%、42.5%和46.5%,呈逐级递增的态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与农户培训需求意愿在模型(2)中呈5%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水平影响农户的培训需求意愿;但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

五、简要结论与建议

篇9

关键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孵化;培育;自然繁殖

中图分类号:S9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099-03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是中国珍稀特有鱼类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因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华鲟野生资源数量日益减少[1]。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中华鲟产卵群体被阻隔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在坝下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自2003年以来,中华鲟的产卵量急剧下降。因此,监测和研究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状况,对掌握野生中华鲟群体波动状态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合理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效果评价技术,可以有效掌握中华鲟的自然繁殖状况,并为保护野生中华鲟提供依据,也是保护野生中华鲟的重要环节。为研究葛洲坝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效果,并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分析了自然繁殖时野生中华鲟的受精率,并在人工条件下对采集的野生中华鲟卵进行了孵化和苗种培育,旨在评价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状况,并建立评价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效果技术,为野生中华鲟的繁殖效果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1年11月22日至11月25日于葛洲坝捞取的6批野生中华鲟卵。

1.2 野生中华鲟卵的采集

采集中华鲟卵使用经改造的弶网进行。底层弶网网口呈规则的半圆形,网口直径1.5 m,网口面积0.884 m2。网具分前后两部分,前面网衣长7 m,网目20目,后面囊网长3 m,网目60目。底层弶网采样时,网具由锚固定。底层弶网放网时,当船行驶到采样点,使船头朝向上游,网锚抛下后使船缓慢下行,锚固定后放网,放网时微力拉紧网与浮筒间尼龙绳,使采样网口与水面垂直下沉。收网时,待网口拉出水面后顺网口拉起囊网,解开囊网尾部扎口,将收集的鱼卵置于清洁水盆中,分拣并计数。

1.3 野生中华鲟卵的孵化

野生中华鲟卵运输采用双层塑料袋充氧的方法,塑料袋外加装泡沫盒,以缓冲震动和隔热。孵化采用的设备为“尤先科”孵化器,孵化前采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孵化设备,消毒后清洗并运行孵化设备,待运行稳定后,放入野生中华鲟卵进行孵化。孵化水源为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井水,水温变化范围为16.4~20.5 ℃,孵化过程中监测并记录孵化水温,及时调节供水量。在孵化过程中要及时剔出死卵、霉卵,防止水霉的孳生。统计并计算孵化过程中产生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优质鱼苗率。

受精率=原肠期鱼卵数/样品鱼卵数×100%

孵化率=出苗数/放入孵化筛的鱼卵数×100%

优质鱼苗率=优质鱼苗数/孵出鱼苗数×100%

1.4 野生中华鲟苗的培育

1.4.1 野生中华鲟苗的培育设备 野生中华鲟苗培育设施为自制的小型苗种培育自循环系统。系统主要由养殖池和水处理系统两部分构成,养殖池为圆形塑料桶(d池底=70 cm,d池面=90 cm,h=80 cm);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生物棉过滤、活性炭过滤、曝气增氧、紫外灯消毒和毛刷过滤等流程;养殖水温由室内空调调控。培育设施工艺流程见图1。

1.4.2 野生中华鲟苗的饲养管理 野生中华鲟苗培育用水为黄柏河基地井水,养殖池供水采用笛式供水管供水。利用自制的苗种培育自循环系统共培育野生中华鲟苗300尾,分别放入3个养殖池中,每池放养100尾。仔鱼暂养阶段约为12 d,主要调控养殖环境,定时监测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使水温维持在(18.5±0.2)℃,氨氮小于0.1 mg/L,亚硝酸盐小于0.01 mg/L,垂直供水,不形成水流。仔鱼暂养到约12日龄时,大多仔鱼开始排出胎粪并开始摄食。采用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饵料用3~5 mg/L的土霉素或呋喃唑酮浸泡消毒,消毒后冲洗干净,将水蚯蚓剁成1 mm左右的碎段投喂,水蚯蚓碎段长度随鱼苗口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开口时以鱼苗体重的2%~3%投喂,每天投3次(9∶00;15∶00;21∶00)。将剁好的水蚯蚓用水混合后沿池壁周围均匀泼洒。每天可根据鱼苗吃食情况递增。投喂前后30 min清除残饵及粪便。

在利用苗种培育自循环系统养殖中华鲟的过程中,主要的日常管理内容包括: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定时开启紫外灯消毒水体;定时监测水温,防止水温骤变;监测养殖池水质状况,适时进行补水或换水;及时清污,保持良好水质;苗种培育早期,做好养殖池的供水量调节,防止水交换过大导致排污口吸苗或溢池,在仔鱼培育后期,形成微流水。培育苗种所用器具每天进行消毒,消毒后的器具要经过清洗后用于苗种培育,认真填写养殖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中华鲟卵孵化结果

野生中华鲟卵孵化情况见表1。2011年11月22日至11月25日6批共捞取野生中华鲟卵8 565粒,其中死卵数为1 125粒。孵化野生中华鲟卵共7 440粒,霉卵数为6 295粒,出苗1 145尾,孵化率为15.39%,其中劣质苗数为322尾,优质苗为823尾,优质率为71.88%。在原肠期对受精率进行了统计,随机抽取第一批鱼卵20粒,镜检后有3粒鱼卵发育至原肠晚期,1粒鱼卵发育至原肠中期(由于野生中华鲟卵极其珍贵,其他几批卵没有镜检统计),估测此次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卵受精率约为20%。

野生中华鲟卵孵化出苗后,在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水族箱中暂养5 d后,采用塑料袋充氧的方式运到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基地培育。

2.2 野生中华鲟苗培育结果

在野生中华鲟苗的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第一个死亡高峰期出现在内源性营养期,死亡量为24尾,在这个阶段死亡的中华鲟苗经过观察和镜检主要有以下类型死亡:卵黄囊破裂死亡、畸形苗死亡和受伤死亡;第二个死亡高峰期出现在开口期,死亡量为150尾,在开口期培育阶段死亡鱼苗经观察和镜检主要有以下类型死亡:肠炎病造成的死亡、未摄食造成的死亡和畸形造成的死亡等。在开口期的死亡高峰期后,野生中华鲟苗趋于稳定,在后期的养殖中没有出现大量死苗,只有少量弱苗和畸形苗死亡(图2)。在三峡基地共培育苗种300尾,苗种培育结束后,共存活野生中华鲟苗124尾,培育成活率为41.3%。

3 讨论

3.1 野生中华鲟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2011年采集到的野生中华鲟卵受精率和孵化率较低,且采集到的各批次野生中华鲟卵相差较大。刘鉴毅等[2]研究1998-2005年中华鲟人工繁殖的结果表明,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卵的受精率为(63.7±11.2)%,孵化率为(48.1±17.5)%。郭柏福等[3]研究2000-2008年野生中华鲟人工催产、孵化的结果显示,受精率和孵化率为(77.2±16.3)%和(70.8±17.7)%。2003年监测到的中华鲟自然繁殖受精率仅为23.8%,已经大大下降[4]。目前野生中华鲟在自然环境中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野生中华鲟生存前景堪忧。

影响鱼类受精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配子的质量、最佳受精时间、环境因子等都是影响受精率的因子。研究资料显示野生中华鲟的成活率为(55.8±17.8)%,涡旋运动时间为(32.8±12.6)s,寿命为(5.58±2.87)min[3]。表明野生中华鲟的受精时间和最佳受精时间较短,尤其是在野外的大水域中自然繁殖,野生中华鲟卵的受精率受到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野生中华鲟的质量下降,参加繁殖的亲鱼繁殖力也呈下降趋势[2]。近年监测结果表明,中华鲟产卵群体性比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4],雄性比例在1993年之后逐年下降,1981-1992年性比平均值为1.42(∶),而1993-2001年平均为0.58(∶),雄性中华鲟亲鱼数量的减少,对于中华鲟鱼卵受精率有很大的影响。此外,野生中华鲟产卵场水域的复杂性,如水温、水流等环境因子也是制约野生中华鲟受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各批次捞回的野生中华鲟卵的孵化率差异较大,在人工条件下总体孵化率仅为15.39%。在自然环境中野生中华鲟卵受到的影响因素较人工孵化环境多,如水温、水质、水流、光照等环境的突变和食卵鱼的威胁[5]。

3.2 影响苗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在野生中华鲟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第一个死亡高峰期发生在内源性营养期,在这个阶段死亡的中华鲟鱼苗主要为:卵黄囊破裂死亡、畸形苗死亡和受伤死亡。第二个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中华鲟苗种开口期,在这个阶段出现死亡高峰可能是由于鱼病、饥饿、畸形等因素造成的。制约中华鲟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因素较多,如水温、溶氧和氨氮含量等因素,有研究表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苗种最适宜的生活水温范围为18~22 ℃,当水温的日变化幅度超过3 ℃时,对中华鲟苗种的成活率有灾难性的影响[7]。肖慧等[6]研究表明中华鲟仔鱼在开口摄食阶段是中华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的“敏感时期”,在这个时期鱼苗抗病力较差,极易感染鱼病导致骤然大批死亡。庄平等[8]报道当中华鲟鱼苗在一定时间内未摄食,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时也会造成死亡。在本次野生中华鲟苗的培育中,也再次表明仔鱼开口期是中华鲟苗抵抗力差,极易造成大批死亡的时期,是中华鲟苗培育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影响苗种成活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4 小结

野生中华鲟的繁殖效果直接影响自然环境中天然中华鲟种群的数量和质量,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效果的正确评价可以有效表明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状况,以及天然种群受到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评价,可以了解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情况,为合理保护野生中华鲟种群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形成完整的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评价体系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评价中华鲟天然种群的繁殖效果为目的,为中华鲟天然种群资源的繁殖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参考。

中华鲟仔、幼鱼的成活率是影响中华鲟增殖和物种保护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华鲟苗种培育工作至关重要。在中华鲟仔鱼暂养期和开口摄食期,仔鱼抗病力弱,耐受力差,尤其是开口摄食初期、自平游转入底栖生活的敏感期极易出现骤然大批死亡,这个时期鱼苗对水质、水温、溶氧等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苗种培育工作要更为精细,才能有效提高中华鲟苗种的成活率。在今后的中华鲟苗种培育中,建议对苗种的生活环境、开口饵料、驯食、防病等工作进行精细的管理和操作,以提高中华鲟的苗种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陶江平,乔 晔,杨 志,等.葛洲坝产卵场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与繁殖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09,2(2):37-43.

[2] 刘鉴毅,危起伟,陈细华,等.葛洲坝下中华鲟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效果[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397-1402.

[3] 郭柏福,常剑波,肖 剑,等.中华鲟初次全人工繁殖的特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6):940-945.

[4] 危起伟.中华鲟繁殖行为生态学与资源评估[D].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0.

[5] 虞功亮,刘 军,许 蕴,等.葛洲坝下游江段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类资源量估算[J]. 水生生物学报,2002,26(6):591-599.

[6] 肖 慧,姜 华,江 新,等.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1988(4):24-29.

篇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从目前新课改的过程来看,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专业化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快速有效地加快教师的成长,校本培训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那么特校的校本培训状况又是如何呢?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特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培训的动力

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特校的独立性、特殊性,使得教育信息相对于普通学校要闭塞得多,教育观念也相对滞后,加上特校教师基本处于不流动的状态,升学压力不明显,导致他们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缺乏必要的追求,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成为一些教师的惯性。诚然,如果单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复制到学生身上。这样说或许是没错,但问题是教育的本义不是简单复制。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性的活动,离开教师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会发生异化。同样,教师的校本培训需要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没有学习内在的动力,哪来学习的激情?

2.管理机制滞后,缺乏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特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已得到了学校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培训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了教师缺乏工作活力和热情。部分学校虽也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往往过于机械,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在改善教师专业学习方面作了些探索,但过多停留在思路的层面上,执行起来问题很多。如:缺乏培训整体规划,对校本培训指导过少,督导、检查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很多学校都向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倾斜,而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都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

3.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经常采用的培训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理论培训,一种是听课评课。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层次和知名度,很多特校往往会聘请一些普校的名师或特教学院的专家来教授,这些专家的教授水平确实很高,理论性非常强,但是他们的理论很难涉及一线的教学实际工作,参培者无法把实际内容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培训效果相对较差。对于听课评课,在特校我们也发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教师听课积极性很高,而课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课基本上就流于形式。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评课气氛沉闷,教师发言的主动性不高;即使点到名的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说上几句表扬的话或轻描淡写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评课内容不明确、不全面、不具体、抓不住要害。这样的教学教研活动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也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的。

二、多样对策重实效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症下药,使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平台。

1.健全制度,确保校本培训的长效性

(1)建立领导小组。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组建了由学校领导班子组成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其中学校校长室、工会主要负责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中的随堂课、公开课的听课、说课、评课等常规教学的教研、考核及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教科室负责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培训。这样层级管理、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管理和活动机制,确保校本培训落到实处,使校本培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强化培训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才能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为此我校根据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从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出发先后制定了《温州特校校本教研制度》《温州特校青年教师三年成长方案》《温州特校教师基本功考核办法》等。在教师的基本功考核中。我校特别注重“三笔一话、手语”的考核和培训。如:每周要求教师写一张钢笔字或毛笔字,期中举行“三笔字”现场比赛,期末对全体教师进行手语等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对于成绩突出,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在同等条件下,对业务能力高、专业性强的教师在晋级、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 “一票否决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2.搭建平台,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1)合作交流,固本。教师要想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外,还要不断地去实践、探讨,不断地与人合作交流。为此,我校十分注重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一是校内教师间的同伴交流。除了教务处、教科室组织的业务培训外,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组内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探讨教法学法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其二是普特融合交流。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以普校教师为借鉴和导向,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到普校听课学习,结合特教实情,运用变通或迁移的方法,尽可能地了解普校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教学方法,研习普校中的优秀案例,以此来改进拓宽特教相对狭隘的教研视角,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跟上新时代的教育步伐。

(2)技能培训,实践提升。所谓教师专业技能就是教师从事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在聋校三笔、手语、上课、说课、评课等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为此我校结合教师培训实施方案,给老师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实践和培训的平台。如我校针对老中青教师群体的特点,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年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等;又如我校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安排值日老师用手语向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不少于5分钟的讲话;要求老师平时自觉加强手语练习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分块手语培训,这样通过教师自我训练和学校训练相结合,到一定时间通过评比和竞赛来认定是否达标,使各教师的手语趋于合理、统一。

3.聚焦课堂,注重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1)教学研讨,突出主题。教学研讨固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往往牵涉的东西太多,思考的角度太广。为了让教师在研讨中有更深入的思考,每学期我们每个教研组都会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罗列出来,引导老师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并探索,再由一位教师执教并开展主题研讨,最后在交流碰撞中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的教学效益也在研究中得到了提高,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在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磨课过程,不仅使老师在科研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