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目标计划。
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ACCA考试和执业资格认证、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和审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解决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国际会计、审计惯例和取得ACCA执业资格认证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既可获得会计学专业的毕业文凭及学位,即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达到考核标准者,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又可通过参加ACCA的课程学习及考试获得ACCA资格。
(二)课程设置计划。
课程设置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三个层次。主干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师与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税务(中国)、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认证业务等。在课程设置中,针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提升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突出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表1)
二、结语
篇2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3.聂旺,胡红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8)
篇3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财经法规等,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资料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及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根据中等职业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材施教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根据实训目标分步骤实施教学
根据最近一份对3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这样可以打消企业会计资料丢失的顾虑。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第二,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和证书培训结合的中职学校,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表格和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第三,我们还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会计证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由于涉及较多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训练。
2.软件供应商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解决实训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
篇4
关键词:税务会计;教学困境;化解;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70-02
《税务会计》课程是高等财经类院校税务和会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申报)为主要教学内容。目前,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已成为现代西方企业会计体系中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以培养在企事业单位能熟练对涉税业务进行合法合理处理的能力为目标。对于即将从事财务相关工作的税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选修课。本文将结合税务会计的课程特点,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化解教学困境为研究目的,试图探讨出一条既适合中国学生又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教学范式。
一、《税务会计》课程及教学特点
1.边缘性。《税务会计》是兼顾了会计学、税收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的边缘学科,尤其是会计学和税收学。企业涉税事项要求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核算,而在具体确认涉税税种、税款计量和申报时必须遵照税法规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是其最重要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一,因此在既定利润水平下如何将税负将至最低是企业最执着的命题。税收筹划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要,而筹划方案后利益最终落实到企业口袋里离不开日常的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因此《税务会计》兼顾了会计学、税收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具有边缘性。
2.实践性。《税务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能熟练对涉税业务合法合理进行会计核算的财务人员。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税务会计》教学内容离不开实践知识的教学。偏离实践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教学实践性体现在教学内容要和企业日常经济行为密切相关,不仅熟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更要了解税法知识在实际中的贯彻情况。确保《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确保课程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3.广泛性。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税务会计》是为了利用所学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务。在市场经济日趋复杂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行为必将复杂,日常会计核算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随着税法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具备了纳税义务。经济和纳税行为的复杂必然要求《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二、《税务会计》教学困境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通常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理论实践并行,另一种情况是理论重于实践。笔者认为针对《税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程度较高,教学内容应重实践轻理论。《税务会计》的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集中在开篇税务会计概述和特点,以及所得税会计的理论基础。这些内容较枯燥,较难理解,尤其是所得税会计理论基础。其他通篇内容主要是结合税法和企业的经营行为,针对具体案例讲解会计核算。所以,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内容远超理论。但不少教师苦于案例难以收集,税法变动频繁,因此在授课安排上往往跳过需大量案例解析的会计事项,而在理论内容方面花费较多时间,导致教学安排理论实践并行,甚至理论重于实践。
2.教学安排重速度,轻质量。在财经高等院校里《税务会计》课程一般2学分,约34课时。为了确保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持续的兴趣,授课时一般会尽量讲得比较细致,把案例讲透彻,尤其是增值税会计。可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后期教学内容却很难保质保量完成。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授课教师不得不加快授课速度,适当减少案例数量,尽量不讨论,不答疑。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倾向于重速度,轻质量。
3.专业教材重税法,轻会计。当前市面上的《税务会计》教材很多,有针对各种层次的,如本科、高职、成教等,以应付不同学习层次人的需求。但纵观这些教材,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将大量篇幅用于介绍税制,而对涉税的会计核算知识的介绍却少之又少,税制本身的介绍也是浅之又浅。这种框架结构适合对税制学习要求不高而又没有学过税制的学生,而对那些已经学过税制的学生来说,这种安排却是一种简单重复,满足不了他们对该领域的渴求。其实选修《税务会计》课程的同学基本之前都修读过税法和中级财务会计,他们对《税务会计》的学习任务主要集中在如何将二者更好地在现实核算中结合起来,更深入地认识税法和会计之间的差异,更准确地填写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市面教材重税法,轻会计,满足不了需要扎实掌握税务会计教学内容的需要。
4.专业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税务会计》课程是门选修课。在一些高等院校里由于学校的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学生对不同课程采取了不同的学习态度。他们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这种态度在《税务会计》学习过程中就直接表现成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对学习过程非常怠慢,而到了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一堆问题解不开,焦虑不已。这种重结果、轻过程势必影响《税务会计》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5.课程考核重死记,轻活用。《税务会计》课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也讲究实践性,考核自然也注重实践。但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决定了学习效果。平时不积累知识,不留意鲜活的案例或新闻,而只是等着期末集中复习,总也解答不出考卷上实践性强、灵活、综合应用的题目。因此试卷得分情况总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简单核算题和偏理论的选择题总是得分较高,而综合应用的核算题则失分较为严重。
6.教学媒介重传统,轻网络。高等院校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多方面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这的确给大学教育带来了不一样的进步。多媒体教学优点很多,如课堂更生动了,信息量更大了。因此老师加大了对它的挖掘,更多的教学项目通过多媒体来实现。但多媒体教学也有不少缺点,如课堂生动但学生被动,信息量巨大但吸收有限。因此多媒体在《税务会计》教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几年,网络课堂在教学中也逐渐应用起来,网络课堂最大的好处在于缩短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无论是资料传递,还是疑问解答,都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但这个新事物仅停留在学校若干个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中,并没有广泛普及,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
三、《税务会计》教学困境的化解及对策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案例教学。《税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在课堂中的分量。如何将实践性体现在课程中呢?第一,以案例为载体来讲解税务会计相关的知识点。这一点是《税务会计》实践性最核心的内容。案例的选择必须注重难易程度、合理性和实效性。难易合适的案例标准是通过该案例学生能正确透彻理解新学的知识点,并能联系上其在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税务会计属边缘学科,很多案例都要牵扯到其他学科的内容。合理性是指要选择专门针对该知识点理解关键的案例,充分体现这个知识点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时效性是指案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案例要从现实中来。只有这样,学完这门课程才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第二,建立模拟实验室,让学生体验真实经济生活中的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和申报。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会计核算、填写纳税申报表、编制涉税会计报表项目等。学好税务会计,关键是掌握好税会差异。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模拟活动中可以充分体会到税会差异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碰撞。第三,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财务科涉税事宜的运作及业务处理。暑期社会实践就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现实情况作比较,可以巩固所学,体会差异,活学活用。
2.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保证学习质量。税务会计属边缘学科。因此《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学完中级财务会计和税法之后安排。可不少学生不知晓其中关联情况。学生未学税制或未学财务会计就选税务会计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导致授课内容和进度的控制困难重重。基础良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好的学生同坐在一个教室里,无论怎么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和学习困难。因此在设置选课系统时势必让只有学习过税法和中级财务会计的学生才能顺利选上税务会计,而让未修这两门课或只修过其中一门课的学生无法选上税务会计。
同时调整学校与课程考核相关的系列制度让选修课和必修课处于同一地位上。据调查,部分高等院校虽然仍分选修课和必修课,但他们在考核上属于同一地位。选修课不通过和必修课不通过一样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对专业相关课程都非常重视。所以,让专业相关课程都得到学生的重视离不开学校对课程考核等相关制度的调整。
3.慎重选择教材和习题集,让税法和会计教学并行。税务会计的教材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学生系统了解该领域知识的唯一书面媒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由于学生之前学过了税法和中级财务会计,而课程名又是税务会计,所以教材框架结构上应以企业的经济行为为主线索,而不应以税种来勾勒框架。在具体各个章节的讲解中注重税法和会计并行,不随意重视或忽视一方。税法设计方面最好能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而会计知识的设计最好维持在中级财务会计水平,以凸显税务会计中的“税”的分量。基于目前市面上无类似教材,授课教师不如根据学生的情况自编教材,保证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真正重要的资料。
在正确选择教材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税法和会计在现实中的灵活应用还需要一定的练习。不少院校已经出了不少习题集供学生复习参考。但习题存在大量和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内容,一题目以税法考核为主,很少兼顾会计。会计题量较少,让人感觉这是一份税法习题集。二题目所应用的税法政策或会计准则已不再现实中执行。学生按照新的政策做完后往往无法和答案一致,导致对自己的知识产生误解。三提供的答案总是错误百出,导致习题集无法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四题型设置不合理,简单题分量过重。这系列的习题集中的问题造成习题集这一重要学习资料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巩固学生知识之用。重新编辑习题集,习题集里的题目不在量多,而在质胜。每一个题目都应由专业授课教师仔细斟酌,甄选出适合学生水平的各类题目,对于答案,应组织教师层层把关,不让一个错误出现在答案中,提高习题集的使用效果。
4.改革考试方式,调整考试重点。要改变考核内容偏死记的局面就必须改革考试的形式。一直以来税务会计考试都以闭卷形式进行。闭卷形式让学生把重心放在了记忆之上,理解加记忆能让知识活用起来,不理解加记忆只能让知识枯燥无味。改变闭卷形式为开卷形式,让学生摆脱记忆的枷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解之上,活学活用,触类旁通,让各种学科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
平日考核要加强讨论考核,讨论考核中尤其注重提问考核。一个会提问的学生一定是个主动学习的学生。强调提问考核就是强调主动学习。学习中的主动性是学生最弥足珍贵的品质。培养该品质,课程学习质量可以很快提高,教学最易相长。
5.高效使用多媒体,发挥网络课堂的功能。多媒体和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方式都具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针对《税务会计》课程中案例教学较多的特点,《税务会计》课程应多应用多媒体方式。但也需要黑板板书的配合,因为对于较难理解或综合应用题需要多加解释。多媒体制作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信息的吸收,不可一味地追求量大。网络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尤其是课堂规模较大的班级,好处更是显而易见。可进行布置作业,传递资料,解答疑惑,资源共享等。
《税务会计》是个综合应用型课程,实际上是对税务和会计专业同学对以往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一个查缺补漏的环节。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材、考核、媒介等,可以让培养出的税务和会计专业的同学更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蓉.《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研究[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算化会计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以下简称“我系”)电算化会计专业开办已有五年。现有在校生440人,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双师型教师3人,硕士学位4人。建有两个校外实训基地,一个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室,一个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课程设置是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专业课。主要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税法》、《经济法》、《审计基础与实务》等26门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办学规律要求,无法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公共基础知识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案例教学少,理论和实践脱节。高职电算化会计专业课教学没有完全围绕培养学生技能这一主旨展开,实践课大都安排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先以教科书为依据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等到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具体模拟实践。这样做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二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不能紧扣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按学科来安排,不是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不是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便讲授什么。基础课设置不能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环节也不突出。目前我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为3:1,有的专业课甚至是4:1,实践教学体系也不独立。
三是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多,教材内容陈旧,错误较多。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经济法和税法等。尽管可选用的教材多,但教材内容陈旧。随着新准则、制度的出台,教材编写修订没有及时跟上,目前教师讲授的教材有些内容已经过时,而且教材内容错误较多,许多教材没有章节学习目标、重要概念和练习题等。
四是教学方式生硬,多媒体课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氛围不浓。目前启发式教学不够,依然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和课下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对关键概念、主要方法、核心理论很少设置多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五是合格的电算化会计教师缺乏。我系现有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师过去一直从事普通中专教学,许多教师专业不对口,学历也不高,缺乏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其中很多教师是由其它专业改行而来,基础会计知识功底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目前具备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只有2人,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外聘兼职会计教师也偏少。
六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够。目前我系只有2个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2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也不高,财务管理实训等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尚未建立。
针对以上现状,我系进行了系列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参与经济决策能力,直接从事会计、出纳、审计和其他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工学结合、证书导向、模块教学”,按照“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实践为重”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深入推进以“一个中心”(能力培养)、“两个课堂”(校内、校外)和“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掌握“四项核心技能”(手工账、计算机账、纳税实务、财务分析)的“1234”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根据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原有教学基础,在深入社会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以下程序开展专业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明确毕业生预期就业岗位各岗位职责和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标体系掌握上述专业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决定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时数、教学手段与方法每个实践教学过程所承担的技能、培养的内容、重点、时数、手段与方法构成各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最后制定出四套专业教学文件,即电算化会计专业职业技能与教学模块对照表、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电算化会计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电算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各门实验课、单项技能实习、综合实习)教学大纲。这些教学文件是在明确毕业生就业流向、岗位技能要求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开发出来的。遵循的原则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基础课按专业要求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为1: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
首先,以启发式教学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避免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对于关键概念、主要方法、核心理论等均要设置多级问题,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其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并积极寻求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主讲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在PPT文件、参考资料方面实现和其它会计学类课程的资源共享。最后,以案例教学为依托,实现实践与理论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把案例教学放在突出地位,主讲教师对每一类主要的会计核算方法都要用过去经典案例或者是当今国内企业市场中的最新案例,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根据电算化会计的特点,坚持业务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要求学生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环节均要有实际操作体验,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
三是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
整合专业课程,调整课程教学顺序,将《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进行课程整合,将《经济法》和《税法》进行整合,并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和授课课时。增加选修课程,增设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课程。改革后的教学顺序是在每一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分部讲解,分部解决问题。在学生已有一定专业基础后,要求学生设想自己作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核算企业新产品、进行凭证编制、分析、纳税申报、模拟实训。本着“学校政策支持,教师人人参与,突出职教特色,教材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每个主讲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承担了相应教材编写任务,这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有2部教材正式出版,3部在学校编印使用。我系计划分两个阶段,再用三年时间完成专业教材建设,重点建设6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申报2门省级精品课程。重点推动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
四是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按高职教育特点要求,应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电算化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除具有教师系列职称,还应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或计算机等级证书。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争取在三年内,“双师型”教师人数45岁以下的任课教师都能掌握会计软件的应用。具体措施是:做好现有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和转轨工作。按照“个人申报、组织考核、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重新定位教师教学任务,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制订教师业务提高计划。加强教师对会计实用软件应用的培训,要求教师参加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积极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任职,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验能力,选派教师外出脱产进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直接从社会会计工作岗位上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来我院任教,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是搞好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狠抓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更新改造现有2个实验室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科技含量,同时新建财务管理实训室等体现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另一方面,在省内2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训基地,保证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六是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第一,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管理规章和校企联姻、师生结合的教学质量反馈及评价机制。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反馈,一方面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改革沿正确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全面、客观、公正、量化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严把学生成绩考核关,尤其注重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考核,各门课程均按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建立技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课程结束时按照指标体系对每个学生逐个考核,避免了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客观上也起到将学生平时学习着眼点引导到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七是以“证书”为导向,突出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实现“多证制”。
从电算化会计高职教育实践来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的办学特色,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实践能力的价值体现,目前我院已与常德市劳动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协商,在我校建立了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本专业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创造了培训条件。我们把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与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每学期安排三到四周服务技能实训课,实训内容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进行。积极推行“多证制”,鼓励学生报考各种资格证,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省级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普通话三级甲等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并能持证上岗。
【参考文献】
[1] 章振东.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科学时代,2007,(7):70-71.
篇6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教学 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6月至今,教育部提出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项重大改革项目是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高级卓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显著差距。“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目前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实施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中均明确指出:学校的培养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未来作为一名专业会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可见,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目标应凸显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卓越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个人技能和实用技能,还应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管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形成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紧密相连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明确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英美等发达国家对会计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细分,对于本科各个阶段,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均存在显著差异。英美等国教师针对不同层面学生,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特长和技能水平在广度、深度以及运用性上均有所侧重。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计专业教学中需根据卓越会计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等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目标,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纵向提升的教育理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递进式专业课程层级。英美等国的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依次为基础教育、普通商科教育、普通会计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层级层层递进、相辅相成,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有效保障了专业人才的递进培养模式。
借鉴英美等国的专业课程体系,我国可以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层级。第一层级为通识教育,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厚基础”,主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文写作、政治理论、法律等课程;第二层级为商科基础教育,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宽口径”,主要包括微(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第三层级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现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主要包括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专业英语等课程;第四层级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现培养目标中的“强能力”,主要包括税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二)整合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英美等国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侧重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将会计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讲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并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和决策。财务与数学建模课程将数学、统计学与会计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解了财务指标的经济含义,以及如何选取变量并建立检验模型。
会计专业知识与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卓越会计人才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最终使得兼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增强会计专业的社会价值。
(三)协调学位课程科目与资格考试科目。英美等国侧重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紧密配合,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学会等机构密切关注会计教育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反映到教育界,教育界以职业界的需求为导向,及时优化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满足职业界的需求。英美等国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科目与当地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有着密切衔接,学生在取得会计专业学位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豁免科目。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部分高校的做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在学位课程体系中引入CPA辅导课程。在注重提高卓越会计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位课程科目与资格考试科目的协调衔接能有效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三、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引入启发式、互动性、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模式。英美等国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引入了会计教学新模式。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改革的标杆,强调教师的授课应集中在重点文献主题观点或重难点的介绍和启发;互动性教学要求从以往的教师单向性演讲转变为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性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是指通过采用案例讨论、小组协作、学生演讲、实务界人士讲学、模拟仿真教学、情景式教学、商界联络等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复杂,会计知识不断更新、深化,学习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中,启发式、互动性、多元化的会计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全面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塑造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英美等国学生对每门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后阅读教师列出的大量参考文献,系统自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完成作业或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结合所学课程的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相关证据(如文献评述、模型以及数据)来有力支撑观点。该过程突出强调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各种渠道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辨别、解释和评价。
在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利用“圆桌会议”“案例讨论”“小组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塑造“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如要求学生自己判断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或不确定环境下会计事项应当如何处理,对相关主题的会计研究现状进行批判性评价,对研究方法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三)培养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具体来说,英美等国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数字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教师的互动和反馈,并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新闻媒介、财经杂志拓展专业知识等。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且会计专业知识更新的幅度和速度日益增大,可见,卓越会计人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会计专业国际化课程考评的优化
(一)多样化课程考评手段。英美等国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手段多种多样,如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小组演讲、模拟操作和期末考试等。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程评定方式、标准、权重告知学生,且考试试题相当大比例的题型为主观题,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论分析的逻辑性、合理性、深刻性以及对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在相关性的把握程度来评分。
我国现行的课程考评手段单一,基本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期终综合成绩。课程考评侧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有悖于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借鉴英美等国的经验,我国课程考评手段应多样化,引入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小组演讲、模拟操作等方式并增大其在考核中的权重,形成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二)融入“过程”考评。与英美等国的考评方式相比,目前我国的课程考核方式侧重“结果”考核,“过程”考核缺失,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不足。“过程”考评的融入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考核需按照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进程中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可采用的形式有:单元测试、阶段性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定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通过过程考核,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及时地调整学习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S
参考文献:
[1]赵改玲,孙家平,刘海英.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15,(23).
[2]张海兰,刑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10).
篇7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领域的信息化知识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在我国从企业实施到引入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多年来,各级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实习软件体系和实验室体系,为培养我国成千上万的具有信息化背景的会计人才,推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或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很少,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作为师资本身,由于其知识的复合深度参次不齐,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各校建立的信息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千差万别。其结果是:许多院校当前沿用的课程体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设置显得有点落后和陈旧。例如,有的学校至今还在开设COBOL语言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这实在是有点误人子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建立适应21世纪会计人才要求的信息化教育的知识和课程体系,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确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究竟应当掌握哪些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笔者对珠江三角洲的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或经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问卷的项目比较简单,共3栏,详见表1。第1栏是序号;第2栏是作为财务总监(经理),你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仅要求答卷者在同意的序号的第3栏打勾;第3栏列出了统计结果;第4栏是笔者统计后加上的,是所要求的信息技术所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名称。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信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它远远超过了笔者发出问卷前的估计。笔者认为它肯定也超过了会计学领域的教育界对这一要求的估计。笔者之所以选择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是因为他们的要求与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接近。以此为出发点,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制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计划和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满足这一需要的学生肯定也能满足其他类型企业的需要。
表1所列的1-16项信息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3个板块:
一是办公自动化知识和技术,即序号1-6的知识;二是信息系统理论和基础应用技术,即序号7-11的相关知识;三是企业ERP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即12-16的相关知识。
对于这3个板块的知识,表1的统计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所提出的要求。据此,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除了原来的会计系列课程和英语,数学之外,信息化教育的知识体系当前可以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建设。
第一,必修课的课程设置
知识体系的必修课包括以下课程:
(1)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办公自动化技术)。它应包括MICROSOFT-OFFICE中的WORD,EXCEL,OUTLOOK,POWERPOINT等4大部分内容。(2)电子商务概论。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电子支付系统、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3)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介绍企业网站规划的基本原理与建设。(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某个子系统的开发、编程和实现。(5)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各校可以在VB,C语言,Java语言中任选一种开设。(6)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选修课可以包括以下课程:
(1)企业资源计划――ERP概论。(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3)物流信息化。(4)网络与数据库营销。(5)财务决策支持系统。(6)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7)电子商务解决方案。(8)电子货币与网络金融。(9)计算机网络和安全。
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与会计业务密切相关的ERP、CRM、SCM等业务在转化为信息系统处理时的流程及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更有助于财务人员规划和设计相应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整体运作中的地位。
选修课的课时不宜太多,一般可以在16-32(1-2学分)课时之间选择。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
篇8
所谓理实一体化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该种教学方法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相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没有先后次序,两者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具有统一性、同步性以及交替性的特点。在中职教育中,其发展目标是培养职业型人才,因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必须同时掌握,才能成为专业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会产生枯燥的情绪和气氛,而在实践操作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知识无法学以致用的情况。这样一来,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该项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进而有效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原因
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要求
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在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模拟完成实际会计工作业务的流程。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从取得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这样才能在会计入职中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发挥会计专业职能。因此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让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在实际会计操作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会计教材的更新却受到了一定的滞后,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会计业务发展的需求。另外,会计教材中关于实践资料的提供也缺乏一定的来源,真实度不够,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强。因此,会计教师在教学中也偏重于理论教学。
(三)中职学生会计学习特点
在大部分中职院校中,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欲望,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于会计理论学习的理解能力不够,因此产生畏难的情绪。但是在这些学生当中,动手能力一般较强,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实践课程对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能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促进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吸收,发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中具体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展开:
(一)详细制定会计综合实训的内容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制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的明确。这就要求会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企业单位会计中的实际应用来制定教学计划,并且需要根据真实的会计情境来设置会计实践的内容;二是合理安排会计综合实训教室。在该教室中,要求财会用品齐全,如会计模拟专用凭证、账册、单据、财会模拟单位财务章、回形针、剪刀、记账笔和红笔等会计实务中常用的记账工具。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还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到会计操作情境中,完成会计综合实训的学习内容。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角色扮演法,通过此法将学生拉入到一个特定的会计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担任出纳、会计、主管等职位,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操作。任务驱动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行完成会计的整个流程。直观教学法。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PT课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图文并茂或者视频辅助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会计实务中的具体流程。
(三)加强课后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自评、互评以及师评,通过这些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会计学习效果,从而得到或者总结出符合自身情况的会计学习建议。
篇9
1 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需要。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主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人员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抓起,逐步提高。
1.2 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单位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已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会计软件,同时由于开发会计软件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时间,所以大多数单位都愿意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而不愿意自行开发会计软件,这样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大多数单位中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具有开发设计能力的会计人员,而会需要大量的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操作技术的会计人员。
1.3 是高职学校招生对象的特点的需要。现在高职学校招的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其本身素质相对较低。将来毕业后很难成为具有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能力的高级人才,而应成为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操作技术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2 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它是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一种课型,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多媒体计算机系统,DOS文件、常用命令、自动批处理文件等。这类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会人员使用的计算机工具,在会计电算化中担当的角色,掌握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处理信息,DOS操作系统,常用命令的使用,会计电算化常用的操作系统。为学习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激发学习财会电算化计算机系统的兴趣。
2.2 计算机网络课。
2.2.1 网络无处不在,许多企业都有局域网或互联网,企业内各部门信息共享,你没有网络知识行吗?另外,会计人员还可以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网络是现代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课程,会计专业就更应要求学生通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去掌握网络技术,从而更新知识,便于主动地再学习、再提高。
2.2.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技术趋势已经由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逐步发展到目前以Windows NT/2000系统为代表的局域网络操作系统。
2.3 财务软件课。财务软件课是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智力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它是以培养学生认识财务软件的本质与特点,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举一反三使用财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课。包括金碟和用友财务软件的教学。
2.4 会计电算化实践课。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技能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概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原理以及账务处理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等内容。
2.5 会计电算化系统设计与开发原理课。
3 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将是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老师应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编制一定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或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
3.2 授课时应尽可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通过教室前方的投影仪,以便于公共教学。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老师的演示等多种信息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形象生动地说明某种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及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3学生以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会计软件的使用后,可带学生到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室上机操作。
3.4会计电算化的考核应该为上机考试,即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考试规定的案例,此案例应包括从最初的初始化到凭证的录入到报表的生成(此案例应精练),以此来检测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4 会计电算化教学模拟实习
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阶段就是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它在财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模拟实习教学已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难题。
鉴于中专学生的知识层次与实际情况,本人只对如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用会计软件以实现会计核算谈谈个人的看法。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的教学中把电算化实习分为三个层次,即:与课程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全真模拟实习和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拟实习。
4.1 与课程相结合的模拟实习。进入电算化专业学习阶段的中专生,已经具备了会计基础知识,相应的课程《基础会计》、《工业会计》也已学的较好,但对于会计电算化却还很陌生,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习,把课堂讲授与上机模拟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经济业务量小,讲授与实习分散、交叉进行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形成感性认识。因此设计一套简单而相对完整的经济业务教会学生使用财务软件,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形成初步认识。
4.2 全真模拟实习。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学习,集中四周的时间,在机房实验室模拟工业企业的实际操作。在实习中,由教师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难度较大,业务较为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并且在实习前已经在软件中测试通过。
4.3 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的模拟实习。通过第二层次的模拟实习,学生基本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对如何转换系统。即把会计信息系统向会电算化信息系统转换却未能掌握,为了加深学生对系统转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应安排第三个层次的模拟实习,即手工与计算机同时进行的会计模拟实习。这一层次的模拟实习引用了手工会计实习的资料,无论在处理程序上还是难度上都要比全真模拟阶段提高了一个台阶,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习中来便是此阶段的主要技术难题。
综以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定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开展实践性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早日实现我国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的目标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 1996年6月第上版
[2] 邱才训.《课堂教学的课型及其特征》《教育导刊》2000年第4期
[3] 广州市教委教研室计算机科,广州市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型与教学模式》
[4]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
[5] 邓红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二期
[6] 赵伟.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辽宁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6
[7] 赵伟.校企合作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西部教育.2004.6
篇10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88-0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逐年扩招,本科高等会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完全步入大众化教育。大批量的本科毕业生,必须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而不是研究或管理工作。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培养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成为高等会计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战略的一次调整,也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事业。会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的人才质量概念,是需要高等会计教育在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的质量标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会计实践教学,则是培养能力、缩短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方式。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形成创新精神等方面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在会计教育领域,会计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会计教育领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管理也是比较规范的,能够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管理中,类别划分更加明确,如从层次化管理的角度,可以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阶段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可以分为课程实务操作训练和综合能力测试训练;按照实践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会计实践教学、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审计实践教学等。这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支持和条件保障。但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实习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会计的操作规程进行的一般简单的动手能力的训练,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据对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查,一些学校都分别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中开设了实践课。会计学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是单项实践,中级财务会计学实施的是综合实践。在单项实践阶段,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以核算方法运用为核心,实施的是如何记账的训练。在综合实践阶段,所采用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即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的实习训练通常的做法是用简单的会计数据,套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这些实践训练,一般是以制造业为主设计的,行业单一,内容简单,对学生业务训练的程度远远不足。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混乱,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应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质量要求,可是,实际上这部分教学活动在各个高校是随意性最大的教学环节。虽然各个学校在实施会计实践教学时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实习之后的评分标准,但实际上所有的考核要求是由实习指导教师自己确定的。从整个会计教育的系统来看,没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各个学校没有可参照的规范指南,因此,对这部分教学活动的考核监督就无法进行。
(三)各个学校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成绩计入方式不统一
各个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是在没有参照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建设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出现了各个学校在考核标准、成绩计入方式上的千差万别。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学生的实践成绩单独进行考核,成为其成绩结构的一部分;而重视程度不高的学校,在学生的成绩指标体系中根本看不到实践成绩的字样。学生的实践成绩是否应计入学生的成绩指标体系并单独反映,这不仅仅是一个成绩计入问题,而且也是学校学籍考核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问题。目前的学生学籍管理中的学习成绩,只有课堂的课程学习成绩,而没有课程实践的训练成绩,说明学校的成绩考核制度存在缺陷,这样的考核制度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能力训练的有效实施。
(四)实践教学缺乏层次化管理,没有系统的建设标准
各个学校现在都在建设自己的会计实验室,并且都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会计实验室的大量硬件投入,表面上使会计的实践教学显得异常重要。但应如何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建设标准,应形成什么样的教学功能,很多学校的建设思路是不清晰的。在这些建设思路不清晰的学校中,对实验室的建设只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开发,在实践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能力训练的软件开发中,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在用什么实践?怎样实践?实践与能力培养如何有机地结合等问题方面考虑不多,没有将软件的开发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放在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硬件很好,软件不足,实践资料粗糙、单一、量少、内容简单等问题。而且实践教学缺乏层次化管理,建设方向不明确,没有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层次方面下工夫进行研究,出现了多年建设,多年都是在低水平位置徘徊的状态。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理念产生的偏差。由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模糊,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会计实践教学重视和研究不够的各种问题。
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的设想
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得知,目前的高等会计教育已出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一方面一般的会计人员是供过于求,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十分紧缺。市场向会计教育,发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即市场需要的是经过深加工的人才。如何让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成为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本条件,并且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高素质队伍中的一员,是当前会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选择。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握培养目标的方向,并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会计实践教学的雨露滋润。如何让会计实践教学的培养功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何在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升华并形成能力,是当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突出矛盾。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会计实践成绩应单独考核,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
会计实践成绩的单独考核,不仅是向学生传递会计实践教学重要的信号,更主要的是将教学管理的基础结构进行了重新组合,对外发出的是培养方向调整的信息。会计实践成绩单独考核,是形成系统的实践记录。过去那种会计实践教学没有记录,只是作为课堂考核的辅助记录的历史必须改写。应提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实施,并分别确定考核标准。这样的考核,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知识应用的程序和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不仅能看到量化数据,而且能呈现质量标准和要求。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培养模式的转变得到真正的落实。考核制度是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检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在考核制度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实践内容的特殊性,即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其评价标准应围绕独创性、完整性、真实性等核心指标来制定。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结构,应实现层次化管理
高等会计教育肩负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责任,而人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所以,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安排中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能力培养环节应实施层次化管理,首先是单项能力的训练,其后是单科程序训练,再后就是主干课程合理组合的综合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各种实习内容应确定合理梯度,并形成不同的考核要求。在层次化管理中,应突出核心能力的训练,同时,处理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还应将不同的实践项目明确规定其能力标准,用能力标准来考核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高等会计教育,应制定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规范指南
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指南,是从高等会计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打破目前各自为战的状况,用统一标准来规范各学校的教学活动。该规范指南,是对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系统文件,是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程度、方法、模式、考核标准、定性和定量指标等方面确定的统一标准,并在成绩计量、课时比重等方面规定操作要求的质量规范。有了共同的质量规范,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核各个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为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型提供制度指导。同时,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避免了现在各个高校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地找经验。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行为规范。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教学体系,对于落实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实现培育目标极为重要。
经过多年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用一周时间进行实习。此阶段的实习,重点是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过实习应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第二阶段,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实验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会计实验资料应全部是企业仿真的信息数据,实验内容应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在大四学年最后学期进行,以校外毕业实习为主,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强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训练,以便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很多青年教师阅历非常简单,从校门又到校门,没有从事过任何社会实践,从课本上拷贝下来的知识有时难以自圆其说。更多情况下是不知道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干的,不能解释程序中的合理连接。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当建立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培养和培训,这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共识。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会计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将工作所需的知识全部学到,一般只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学校的教育重心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进行转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领悟新方法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掌握知识的主动权,所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计实践教学,就应在教学环节始终贯彻这一思想,并主导课程计划的安排。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会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会计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水平。建立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其意义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会传达学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概括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校的培养方式,对于用人单位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学生的能力状况,一般可以准确地判断用人的取舍;二是通过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情况,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与国内、国外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并能准确地判断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与国外名牌学校的差距,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会计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引入竞争机制。教育评价指标是会计教育的评价标准,它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实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炼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评价说明。评价指标的结构,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综合。课程设置是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又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的考核实际上就应是对各门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标准,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实行学年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学年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实施学年的综合考评。学年的综合测试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主要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出题。通过这种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学年逐步提高测评的要求,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升级。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学年实习、案例教学、案例策划、小组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还需要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所以,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设想,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 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体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 上一篇:青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 下一篇:教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