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实践总结

篇1

关键词: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互动小组讨论

1.导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或是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就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精读和翻译等部分谈谈怎样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综合英语教学中,听说、精读、翻译部分实践环节的落实

2.1听说部分

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被动地听。还有一些教员甚至认为听说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甚至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就听说而言,应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词组,让学生自己寻找搭档,临时编成一段对话;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英语交流完成老师预定的任务。选材应该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我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听说部分就给学生讲到了这样一个话题: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当今社会,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刚刚工作毕业的大学生,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我叫学生自己先做出判断,把赞成跳槽的学生编为A组,持反对态度的编为B组,并在黑板上写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组讨论1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不会表达的单词我写在黑板上,然后A、B组进行辩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辩论开始后,同学们开始了舌战。没想到同学们在集体优势的发挥下,辩论进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学们不仅找出了许多论据,还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证。虽然同学们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法、句子结构,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交流的兴致。最后,我作为主持人,高度评价了这次辩论会,同时做出了结论,并提醒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其实,在听说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说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等等,选用轻松、活泼的主题,那么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精读部分

精读教学过程是综合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单词、语法,然后逐一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释语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很有条理,语言点讲得详细具体,但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在讲解课文前,先应该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搜查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新编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国家的人见面寒暄时所说的话,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们其实对文化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纷纷去图书馆,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随意点了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中西文化差异,其他学生适当补充,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联系本课当中提到的相关知识,我稍作补充。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精读课的教学中,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用情境导入法。例如,我在讲课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课中时,课前,我先用英语提问:“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经对你做过错事,你会原谅他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纷纷发表观点。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时还回忆了爸爸和自己曾经的误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为什么作者要原谅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拉进了课本中。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直到最后故事结束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因此,在精读课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以及实际语言点的操练。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

2.3翻译部分

翻译是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英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翻译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基本功,还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综合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学效果不理想。“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必须在不占用过多“综合英语”课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能利用“综合英语”课本身的优势,见缝插针,为学生穿插讲解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地实践。例如,在教学生语言点时,教师可以自己用该词或词组先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即席口头翻译。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能力。在课堂上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上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先自己动手把翻译做完,然后教师把全班按“成绩搭配”分组,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他们可以讨论用词、时态、句子成分的顺序等等,最后每组交上自己满意的答案,教师再逐一对上交的翻译练习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仅掌握了该语言点,而且在词汇与语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许多教员总是抱怨翻译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如果我们很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落实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员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刘晓芳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一、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其课程设置的载体,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指向标。因此,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当前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针对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我们对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他们在校的学习和在幼儿园的实践,旨在了解他对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了解他们通过学前教育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对工作的影响,以增强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经调查分析,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7届毕业生中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占14%,一般满意占68%,不满意占18%。

2.课程之间缺乏渗透与整合。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如教具制作、钢琴、视唱等技能课程缺乏与艺术领域活动的相互联系,五大领域课程只是单纯分科课程而没有相互渗透,这与幼儿园现行的五大领域相融合的主题活动不符。对于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层次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合理的占18%,部分合理的占68%,不合理的占14%。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安排并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与整合。

3.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不合理。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计划和教师的授课方式。课时的多与少能够体现出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一般课时相对较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也就相应较高;但是家庭教育、科研方法这些课程的课时较少,并且考试方式以考查为主,导致学生缺乏重视。而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五大领域的课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无法与主题活动课程相衔接。

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成效评价机制没有建立,目前评价方式采用一次考试定分数的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过程及发展性评价。虽然部分教师把学生最后应得的分数分散到平时的课堂上、实践环节上、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上,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但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三、完善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1.加强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与幼教机构的需求相适应。因此,安康学院要加强与幼教机构之间的联系,了解幼教机构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选修必修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比重,增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如增加舞蹈、钢琴、绘画、教具制作等技能课程的比重,减少一些公选课的课程比重。

2.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科设置的联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安康学院应将大学四年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按照课程发展规律,合理分配每一学年的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3.调整专业课程和公选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合理安排选修和必修课程。课时安排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时安排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安康学院要增加幼儿游戏论、环境创设、幼儿园班级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缩减国学经典、高等数学等公选课程的比重。要正确区分选修和必修课程,增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必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将学前教育评价、民族舞和儿童文学设为必修课。

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合理中肯的评价对于课程教学非常必要。安康学院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考核方式上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不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核。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全实践;高职;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1引言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使得其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更多一线教师,这也就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秉承全实践的教学理念,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课堂教学环节

2.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指导教学。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需要紧随时展步伐,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实例,特别是对于幼儿教学的教学设计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经验,缺少对学前教育系统性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所学知识结合视觉和听觉展示给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技巧向形象化转变,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学前教育知识。同时,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手段,才会更好地实现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门学科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为学生提供自我练习绘画的空间。此时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将所需资料十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观摩之后自己动手进行绘画,并更直观的理解了学前儿童所需要的美术教育是什么形式的。有利于创设一个较为直观的学前儿童美术知识点的学习环境,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绘画的兴趣,有利于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2重视课堂技能训练

教师需要在授课的伊始,就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安排好时间,保证在正常知识点完成讲解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与实训设计。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尽量包含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练习以及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四个环节,从而为学生在课上进行技能训练提供可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讲解的过程不可忽略,特别是加强了学生练习的程度,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精心准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以及技能的示范,保证学生在进行练习时能够迅速掌握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可以一边带领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一边进行讲解,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更迅速接受所学内容。例如《钢琴弹唱基础教程》这门课程,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保证学生理解教师所授内容。钢琴弹唱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对学前儿童进行教学时会得到广泛应用,这就需要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利用好上课时间进行钢琴弹唱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边学边练来熟练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为今后对学前儿童进行教学打好基础。

3实践教学环节

3.1明确教学计划

为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需要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则是指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专注于实践的课程。为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明确。首先将理论教学的课时进行压缩,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学生最初接受学前教学时,可以安排每月有一至两节实践课,此时的实践课程可以安排在校内进行模拟,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到了二年级,可以每周安排一节实践课,可在幼儿园完成,保证学生随时接触到学前儿童,提升实践能力。到了三年级,可以选取一个学期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保证学生在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接受到充分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也要注意需要安排具有针对专项技能训练的实践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课,保证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训练能够落到实处。实践课程可以大体上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见习主要是指学生对幼儿园日常管理以及教学工作进行观摩学习,做到对学前儿童教育情况的基本了解。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辅助幼儿园教师进行学生管理与教学。见习完成之后需要学生进行总结,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学会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学前儿童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实习主要是指顶岗实习,也就是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走到幼儿园中,真正的对学前儿童进行管理与教学,让学生在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体验当幼儿教师的感觉。这样将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才能循序渐进地将实践工作做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迅速地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3.2严格实习见习

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离不开实习见习,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实习见习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实习见习提出严格的要求。首先,学校要对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以及地点进行规划,保证明确学生实习见习的基本情况,并记录在案。其次,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一至两名教师作为带队教师进行直接管理,学生出现任何问题都首先由带队教师负责。最后,要制定一套见习实习学分制度,将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折换成学分,作为学期末进行考核的一部分,并作为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的一项参考标准。从几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重视起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管理。这套系统由于将学生见习实习的情况加入了学生期末考核之中,学生就会对实习见习予以高度重视。这样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得实践课程部分得以顺利进行,并起到较好的效果。

3.3注重实践反馈

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把握,实践教学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掌握,从而进行实践工作的调整与完善。首先,带队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也要定期与实习见习单位的领导联系,听取见习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随时进行掌握与监督。其次,学生要对自己的见习实习生活进行总结,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到学校,从而保证学生见习实习的完成质量,也保证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教师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作出改正。学生在离开见习实习学校之前还需要见习实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评分,保证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作出公正的评价。最后,学校可以请见习实习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有关学前教育的讲座,针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学生传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让学生更系统地接受有关学前教育教学和管理在时间方面的经验。在开展讲座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与主讲人进行有关学前教育工作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敏感、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在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全实践理念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来完成。需要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在课堂开展技能训练,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计划,严格实习见习的管理工作,注重实践反馈。从而保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学前儿童教学联系起来,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掌握了专业技能和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雪岩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园园,阳学文,陈策.全实践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06-109.

[2]李桂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3):38-42.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 学生 英语需学习技能 培养方法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行业专家和领导的关注,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英语学习技能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技能,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英语技能,并就如何切实的做好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英语学习技能

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英语学习技能不仅能够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证据,而且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提高自己英语学习技能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经总结可知,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英语学习技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只有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才有助于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第二,幼儿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教育幼儿,帮助幼儿懂得英语知识的,所以,学前教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技能,以确保自己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能够传授给学生。

第三,学前教育理论与英语知识结合的技能。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统一,以确保日后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和执行。

二、培养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技能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多项基本的英语学习技能,而这就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力度。可以说,幼儿对于英语最直观的感受就死英语的发音。所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首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能够改变对学生只重视试卷考试成绩的教育理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上;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标准自己的发音,并能够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够有标准的口语发音;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交流中要多多用英语来交流,以使得自身的口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利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也就是说,在对学前教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可以以课堂模拟的形式来让学生完成一节幼儿英语课的讲授工作,以确保其能够顺利和高效的完成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第一,让学生观看一些教学示范的视频,掌握基本的流程;第二,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的学习找到一些英语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对找到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并结合自己的优点,做到扬长避短,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教学体系;第四,让学生来开展实际的课堂教授工作;第五,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总结经验。

3.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为了确保学生的英语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教师在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工作之后,要给予其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等部门的合作力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自行举办一系列涉及到幼翰渭拥幕疃,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要学会自己寻找机会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三、结语

总的来说,英语学习技能是现阶段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依旧存在这样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其能够落到实处,就需要广大一线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在实践中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特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专业化;学前教育;特质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来说,则需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进行不断总结,对中职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中职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用以指导中职教育的工作实践。

一、学前教育的教学特质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以自身的优良素质为基础,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达成的预期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课程开发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教材分析能力以及语文表达能力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具有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教育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持续追踪,将自身所积累的中职教学工作实践与新理论、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要尽量做到准确、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能够对教学工作长期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反思,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前教育的学术特质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中职院校来说,需要提升教学工作占整体工作的比重。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要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衡量。在学术自由方面,学校要给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充分的学术保障,使教师能够在各种领域保持一定的学科优势,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培养为学科领域的专家。这就需要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科研工作方面的投入力度,运用新的科研成果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知识体系,积极参与校内所举办的各项科研工作,主动参与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重点课题。中职院校可以开办的科研活动主要包含教育科研培训、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培训等。另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相关的科研工作需要严格建立在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学前专业教师要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改革动态,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找出中职教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各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投入科研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我国整体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观察与分析,深入到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线,从提高社会服务价值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套与区域内幼儿教学需求相适应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必要情况下,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研究,并利用教W实践经验对研究成果进行改良和优化,将经过优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职院校内部的教学工作中。

三、学前教育的实践特质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院校学生为了能够与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要求相适应,一定要在毕业之前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多为学生创造教学实践环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各项实践操作进行有效指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无论在实践课程上还是在理论课程上,都需要对课程的特点与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对幼儿教育实践的操作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既要能够承担专业教学工作,也要能够承担学前幼儿教学工作。

四、教师的人格特质

教师的人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坚韧、耐心、客观、心胸宽广、自信、真诚、有理想、有责任心的特点,这些人格特征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自身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进行不断优化,在完善自身性格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爱心、开朗、乐群、活泼等性格特质,在承担幼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体验到幼儿教学工作给自身带来的快乐。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前专业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明健,谢笑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

[2]余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究[J].价值工程,2013(8).

篇6

一、引言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正式建立,提高了教师职业准入的要求。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与考试科目《保教知识与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另一方面,为了给幼儿园输出具备较高的思政品德、综合素质以及系统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教师,高职院校都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并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改革,进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承担为社会输入合格专业人才的重任。现阶段,我国各大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占比较大,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然而,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缺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本科高校以社会一线教育机构为目标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主观性较大。这直接导致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高低不等,既不能帮助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综上所述,为系统解决幼儿园教师教育存在的不足,全国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有必要认真对待国家层面提高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规范幼儿园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积极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坚决支持国家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1]。

二、概念界定

(一)新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意向加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师工作的这部分群体基本要求。要想获得教师资格,就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成绩达标。顾名思义,教师资格考试就是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设置的一项考试。新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教师资格考试而言。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之前,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即:(1)参加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并且考试成绩达标;(2)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等级考试,并且成绩达到等级。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要想申请教师资格证,首先需要参加省市或地区组织的认证考试,还需要通过面试和试讲。然而,2013年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参加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与面试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从幼儿园至中等职业学校)的前提条件,明确考试科目,即《综合素质》与《保教知识与能力》。鉴于该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相比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考试对象,考试性质、考试科目等方面予以改革创新,称其为“新教师资格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不同学者对“课程”的概念理解不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顾明远在其研究中将“课程”界定为“一种能够帮助学校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教育内容”。施良方在其研究中从六个方面理解“课程”的含义:(1)课程属于某一类教学科目;(2)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3)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是学习经验的总结;(5)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是社会改造。潘懋元在其研究中将“课程”界定为一个系统,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构建的各种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即学校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而设计的学前教育学科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课程结构层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一致,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因高校教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等存在差异[2]。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关系密切,比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体系等。结合研究实际,文中所提“课程改革”,主要是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而言,基于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政策依据,在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背景下,采取具体措施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

三、《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在

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重要性现阶段,随着幼儿教育重视度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均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并将《幼儿园活动设计》设置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在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分别具备明显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该课程,一方面能够从理论层面加深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知、端正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在幼儿教育活动实践中应用理论技能。因此,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既充当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中介与桥梁,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备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中关联的保教知识笔试,如幼儿园生活指导、幼儿园主题教育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并提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效果。

四、《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为该专业配置教育资源时不够科学,比如课时安排不合理,平均每学期80课时,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课时不充分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融合,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任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备课时间不够,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传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失衡

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前提是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失衡,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比如提供去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同时,理论教学缺乏创新性,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未得到有效培养,不能够为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合格的人才。

(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效率不高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趋同,缺乏创新性,不具备特色。任课教师在教授《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时,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坚持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围绕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以板书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导致理论知识涉及面不够广泛,而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教学效率不高。

五、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实施《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改革

(一)基于资格考试目标,提升课程教学标准

关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面试考核目标等细节可以参照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首先,笔试环节。比如说,保教知识与能力考核,要求参加考试者具备以下几个能力:能够灵活应用学前儿童发展知识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幼儿生活;能够创设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组织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完善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其次,面试环节。注重考核面试者以下几个维度: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实践教育教学技能。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向学前教育事业输出合格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基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目标,优化《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说,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和科学教育理念。

(二)梳理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幼儿园活动设计》是一门理论知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如:教育基本理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五大领域教育的设计与指导。由此可见,这门课程既注重幼儿园教育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学生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和面试时,许多考核内容与该课程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进行课程建设时,可以根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要求,优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学习重点集中于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在编写活动方案与组织教学活动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实践教学环节欠缺教学技能。比如,不能独立、有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也不能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幼儿教育活动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未考虑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时,要创新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知识的导入,保证理论知识讲授的连贯性,明确幼儿园教育的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重要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实践教学技能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相对比较传统,即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教学水平不相匹配,比如说,学生具备设计相对完美的幼儿教学活动方案、制作直观形象的教具和课件的能力,从而有效辅助理论教学,却不能有效组织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不能达成。因此,在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新《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案例教学、小组学习、项目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既要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也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笔试与面试时能够从容应对。

(四)丰富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相比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综合性更强,课程教学效果不适用于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因此,在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课程特点丰富教学考核方式。比如,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课程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高职院校从两个方面努力,即建设课程考核题库、课程教学与考核分离,进而保证在衡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时做到客观、全面,也能够推进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为了增强课程考核的便捷性,高职院校可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考核。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鼓励学生在课程平台上互动交流、学生的活动设计优秀案例、共享小组试讲视频,并将这些纳入过程性考核范畴。

【参考文献】

[1]周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活动设计》课程改革探究——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8(37).

篇7

关键词: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李晋刚(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随着国家学前教育第三个三年规划的到来,教师资格考试在全国展开,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培养这些人才聚集地的高校也不断地完善和增设课程以达到社会对于教育人才的要求。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轴心展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种类繁多,不仅要学习公共课程,还要学习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发展史略等专业课程此外,还要学习各种技能。为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素质,不得不减少包含学前教育史在内的教育学基础学科的课时量,而“教育史”作为专门史,是夯实教育学基础的课程,也称教育学是教育史的最后一章。学前教育史已成为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科目。因此,关于探讨“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实施与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

1“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调查分析

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在“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的实施、课程内容、实际教学情况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对高校学前教育本课程现状做了一些调查。由此总结出课程的现状,给出借鉴和参考,为高校学前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改革给出借鉴、参考和现实依据。

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山西省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和部分一线幼儿园教师,样本代表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的现状和职业岗位需求状况。共发放286份调查问卷,回收270份,其中女性被调查者248名,占总91.85%,男性36位,占8.15%,学前教育专业课专人教师16位,占5.9%,学前教育专业学生211位,占78.1%。幼儿园园长和教师43名,占15.9%。

1.1学前教育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价值认识不深刻

在“你认为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对你的专业有帮助吗?”这项调查中,有75%的学生觉得学习该课程对自己的专业有帮助,25%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在“你认为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对你的帮助体现在哪里”中,有43%的学生认为对考教师资格证有一定的帮助,有19%的学生觉得这有帮助自己了解学前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在今后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还有近26%的学生感觉帮助不明显,剩余的对这门课程的基本价值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的价值。

1.2“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的实践教学薄弱

在“教师在任教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中,实践比例大概能占多少?实践的主要方式包含哪几类?”的问题中,有83.7%的任课教师觉得这是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几乎没有,不知道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认为有实践教学内容的主要包括讨论教育思想。教师上课主要是一味地讲授灌输。

1.3“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评价方式不够完善科学

在“学校对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是如何进行考核评价的?”的调查中,有93%的被调查者认为期末考试成绩权重占到了95%以上,其他评价比例小,有时流于形式。学校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因此,学生上课课堂积极性不高,就是利用考前突击复习。这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没有帮助的。

1.4幼儿园教师对“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岗位需求认同不一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和保教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而普通教师和保育员认为关系不大,甚至认为不需要。

2“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提高学生对于“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的认识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史学家布里克曼曾经说过:“教育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无知。”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和在职幼儿园教师应该围绕开展“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重要性”的讨论活动,广泛收集课程重要性的文献资料,包括学前教育思想家的相关论述,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中外教育史对我们专业的发展是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当学生们懂得如何学习生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就可以从中学习优秀的中外教育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少走弯路,大胆创新,从而帮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快速地成长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效仿国外的教育模式,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使我们快速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2.2加强“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

该课程虽然理论较多,但是也要重视实践教学,要学以致用。为此,建议开展以下实践教育环节:一是开展教育经典研读与讨论活动。让学生在经典中陶染,与教育思想家对话。二是学前教育故事讲述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搜集、整理、讲述历史上有价值的教育故事,讨论、品鉴。三是加强对地方学前教育资源的研究。要充分调查了解当地学前教育资源,做好地方资源特色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与儿童教育集合起来,特色资源与课程教材结合起来,外域理念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

2.3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当前,“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课程的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太过于依赖课本,使得教学方法太过于死板。评价手段单一。考核方式通常沿用传统的期末笔试方式,缺乏过程性评价、实践教学评价和岗位实际评价。可以探索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综合评价,关注结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利用先进的教学平台、交流软件等及时做好记录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快捷方便的有关于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的评价考核信息库,

2.4探索职前职后的岗位需求对接

一是根据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明确本课程的重要地位的不可替代性。二是课堂教学要提高针对性和效率。要发挥课程资源库的作用,让一线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常进行互动,了解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学习。同时资源库探索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当前这种的教学方式,使得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略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发展。三是分析在从“孩子王”“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发展转变过程中体悟该课程的重要性,体悟岗位的需求。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践能力;措施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构成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学习评价的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得当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要在时展趋势下,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采用正确合理的完善对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专科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型的教育人才。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唱、跳、写、画、表演等等。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简笔画这一考试项目难度不是很大,对于学生来说,在掌握和运用上也不需要过多的精力投入,这主要是与学生前期所掌握的美术能力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难以将美术艺术作为自身兴趣爱好来对待,很多是为了应试而学习的,这样在简笔画学习时就很难真正掌握要领。其次,钢琴项目的学习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因为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钢琴基础,在钢琴的实践能力掌握上也处于初学者水平。而且对于钢琴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练习,从练习中来体会弹奏技巧,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十分紧凑,学生练习钢琴的时间很少,这样学生很难专心投入到弹奏练习中,再加上这一专业的学习还具有一定的枯燥无味性,学生的学习意志不稳定,很难长期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这样实践技能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第三,儿歌和舞蹈能力相对较强,因为这两项能力的掌握较为容易,儿歌只需要对乐谱有了解,多演唱几次就可以有所领悟,进而熟练运用;而舞蹈能力的掌握离不开大量的课下练习,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可以揣摩舞蹈的各项动作要领,而且学前教育的舞蹈一般并不是很复杂,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很热情,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取得较好的专业成绩,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练习时间不够或者是投入状态不积极造成的。第四,课堂讲解能力。学前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浓厚的认知兴趣,而且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很强,因此,对于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来说,首先就要摆正心态,培养教学的自信心和耐心,可以细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并且在语言组织上也要有一定的诙谐性,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故事表演水平和情景带入能力,部分学生的课堂讲解能力低下,主要还是因为细心度和耐心度不够引起的。

2提高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始终将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来抓,在教学方法制定上一方面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牢牢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形成教学方案。

2.1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高职院校在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时,要先将职业素质教育进行贯穿,强化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问题并正确分析和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强化以实践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教育,在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学前幼儿教育的生活照料以及教育等能力进行引导掌握,让学生在实习代课中养成正确的教育意识,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第三,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职业资格认证可以为学生的从业就职创造良好机遇,院校要根据学前专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专项教学,将学生的每一专项技能进行实践强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满足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2.2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首先,高职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任何一项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练习,学前教育专业亦是如此。院校要和正规幼儿园、早教机构等进行密切合作,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场所,实现工学的相结合,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也就得到了保障,而对于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来说,也可以在这种模式中促进自身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其次,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不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素质,补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引导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从学生就业角度来讲,教师还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动态来设置实践课程,把最新的专业信息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更新的实践能力,从而在学前教学中灵活运用,满足学前教育的用人要求。

3总结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人才培养核心是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主的。学前教育作为当前热门专业,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从教室、院校、学生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子琦,王小雷.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5,(8):744.

[2]王艳红.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福建质量管理,2016,(2):221-222.

篇9

关键词:师范类;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幼儿舞蹈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幼儿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专业课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及编排能力的科目。然而,就舞蹈教育的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种连续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手段和原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缺乏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发展很慢。因此,学前教育应抓住机遇,从“连续学习观”切换到“创新学习”的高等教育所需的概念,确定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实用性。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舞蹈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一、建立“两个重点”舞蹈专业训练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授学生几个简单的舞蹈或者传授几个基本的技巧,而应把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编创舞蹈游戏、节目、活动等的能力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充实的课堂上掌握多种形式和风格的幼儿舞蹈,学会不同典型材料的获得方法,以及提升自身的指导设计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习的“两个重点”。在任何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基础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素质训练可以达到舒展学生身体的效果,使后续舞蹈教学更加轻松,也是学生舞姿更加自然流畅。在基础训练中应坚持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减少技能训练的控制能力和跳跃,旋转、翻转的传统训练。借用现代舞蹈作为头、颈、腰、臂、腿等部位的训练手段,以手腕和手掌为切入点,并结合短动作顺序组合练习,从单一身体部位的运动到身体全面的锻炼,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提高身体协调性,拉伸身体韧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承担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责任,因此具备相当的幼儿舞蹈的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活动来锻炼学生交替学习幼儿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在平时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舞蹈知识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对于幼儿工作者来说就如同老师手中的课本和粉笔,只具备知识而不会教学的幼儿工作者就是失去了粉笔的老师,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会分享,将严重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等活动的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以不同年龄段为前提编创小舞蹈,指导学生按照儿童舞蹈教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制定舞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舞蹈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应将幼儿舞蹈活动的基本要求,以及组织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贯穿于课堂始终,是学生熟记于心,用正确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从“技能发展”到“智力发展”,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转变。

二、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专业的舞蹈特长生,舞蹈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将来工作中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规避学生舞蹈技巧差,舞蹈知识不全面的不足,利用学前教育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多组织富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活动。任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舞蹈课虽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看似脱离了书本的课程,但其作为一种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精华,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原理的。舞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直观。对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课是第一次接触。传统舞蹈教学主要集中在模拟教学,任何在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学习、理解和成像方面是好的,但他们的模拟能力就稍稍孙色了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涵,并耐心讲解动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素,通过规范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每个细节,最后留出使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动作要点的时间,使其充分掌握。准确的教学和适当的教学内容。舞蹈是人体艺术,是帮助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相信他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浅显的几个肢体动作或是冷冰冰的舞蹈理论,更多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同时也是我们作为舞蹈老师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舞蹈中没有多与少,没有快与慢,没有好和坏,因此,那些在舞蹈教学中盲目追求成果的教学做法是不可取的。坚持稳中求进,才会使学生收获最大,舞蹈教学才会充实成功。

三、幼儿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都将被运用到幼儿舞蹈教育上去。因此,单一的舞蹈能力培养并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幼儿工作者还需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舞蹈技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思维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训练,如幼儿的节奏创作。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时创新型人才,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培养下一代幼苗的主力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144-145.

篇10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通识公共课中,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性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除欣赏经典作品外,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

在实践和实训中,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集中开展专项活动,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