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急救培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急救培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目的检查护理人员对于基础护理一人院护理规范化培训内容掌握的程度,以期达到优化、规范护理程序,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方法对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了2次培训,并在每次的培训后分别检查护士长和护士的掌握情况,对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士长与护士的2次成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护士的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护士长的2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方面:护士的2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护士长的2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培训,认知程度有所提高;护士长自身的重视很重要;如何对护士进行培训,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不断完善补充基础护理的内容,修正标准,以最大程度的适应临床的需要。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的实施,可以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只要护理级别相同,即可得到相应的护理和照顾,使护理工作获得最佳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保证护理质量。2006年4-6月我院开始进行基础护理的规范化培训。首先以《分级护理制度》,《基础护理学》等为依据,制定人院基础护理的部分内容:即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培训内容,检查标准。分别进行了2次培训,并在培训后1周的时间进行检查。
一、对象与方法
I.对象:被检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个科室,其中第1次检查护士长42人,护士60人。第2次检查护士长54人,护士68人。年龄18-45岁;学历为中专及以上。
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和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两项内容。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具体内容及评价标准。第1次培训对护士长及部分护士集中进行,并要求护士长再对每位护士逐一进行培训。第2次培训对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培训。每次均采用多媒体授课、模拟场景演示的方法。
3.检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院基础护理—病房接到接诊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的检查标准,分别在2次培训之后的1周进行检查。
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在病床单元准备方面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成绩高于第1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第一时间接待病人成绩比较:护士长的成绩第1次、第2次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第2次检查平均成绩与第1次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第2次成绩与第1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提高护理人员对“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基础护理到位率、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保证基础护理到位率,提高护理质量,合理安排护士的的人力资源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可以看出,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认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级护理为依据进行的基础护理的培训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护士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培训,是落实“以分级护理依据的基础护理”到位的有力保证。通过表1,2显示,护士长两方面的成绩均好于护士,说明护士长自身水平是高于护士的。这是由护士长自身情况,岗位的要求决定的。护士长普遍学历高于护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带头人,只有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高于护士,才能管理好护士、做好各项工作。护士长考核成绩虽然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的业务能力的持续提高。
病房接到接诊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单元的准备,其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护理级别方面如何进行准备,要求护理人员主要通过记忆来掌握其内容,从表1看,护士长成绩2次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成绩已经处于较高分数,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们通过成绩具体分析,确实也存在个别护士长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护理水平的提高与每位护士长的业务管理是紧密相连的。护士长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才会不落后于护士,才能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护士(2),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平时管理中应更加注重护士长自身的管理,不能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实施。病房护士第一时间接待病人,主要考察护理人员在通过记忆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与临床实际结合,考察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从表2看出,护士长成绩均高于护士,有统计学意义,且自身2次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长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思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对能力强。在2次培训后,能够更深一步的理解领会,再应用于实践。[
注重临床护士工作中应变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基础护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际。从表1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培训,护士认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够重视规范化基础护理培训。尤其是在理论方面强化记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表2的成绩显示,护士2次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护士虽然重视此项工作的实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不强,导致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绩与第1次比较没有提高。例如我们在检查中曾发现,在接到一个一级护理的病人入院时,按照当时情况,首先要处理好病人当时的应急状况或询问病人有何不适症状,然后再按照规范化的护理流程进行相关的环境介绍,护理查体等。但是,护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诉而一味的注重完成为病人做规范化培训中的内容介绍。
护理是一门学科,是一项脑力兼体力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要重视它,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善于总结,重点突出,强调要从每一位护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士长是一线的管理者,应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强护士这方面的培养,注意发现临床护士在处理事情时出现的问题,随时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使护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使规范化的基础护理真正落实在病人身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做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的自[[3]。我们制定的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内容,希望能够体现护理学科的特点,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化的基础护理培训内容,在临床工作实际中都在做,我们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规范,更加有条理。但通过2次检查,我们也发现,我们所制定的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较为复杂,耗费较多的护理人力、时间等,还需要与临床的护理实践进行不断的磨合,以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量化护理服务内容。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反馈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4-5],到最佳的护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姜岩宏护士长在护理业务管理中的作用.护理管理杂志,2004,4(1);56.
3胡玲,欧阳山蓓.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2.
篇2
【关键词】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推广,社区护理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多种角色,需要具备多种技能。针对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特点和护理工作的现状,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了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培训工作,出色完成了市卫生局安排的培训计划,也使医院在社区护士培训方面积累了经验。现对培训结果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为今后做好社区护士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6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共285名。全部培训对象均为女性;年龄最大52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0岁。285名学员中中专学历236名,大专学历49名;护理临床工作最长9年,最短3年,平均4.5年。
1.2 培训内容 依据卫生局下发的《社区护士临床岗位培训计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时间90学时。其中基本技术操作培训38学时,包括各种注射法、吸氧等16项操作内容;社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12学时,包括洗胃、心肺复苏技术、止血、包扎、搬运技术;疾病健康教育知识和专科技能培训32学时,包括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尿糖试纸、手指血糖仪的使用等方面内容;消毒隔离相关知识培训8学时,包括医疗废弃物管理、消毒隔离技术等。培训分2期,共4批次。每批次分小组进行,每小组7~8人。培训由各临床科室担任。本次培训涉及18个科室,每个科室根据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学员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到不同的科室接受培训。
1.3 培训及考核方法 培训方式采取摸底示教模拟演练练习考核五步进行,即培训科室先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相关内容测试,再根据学员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培训,最后再进行考核。
1.4 对培训后的社区护士进行社区知识培训继续需求问卷调查。问卷为该院自行设计,内容包括需要和不需要再进行培训。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根据培训手册的评分标准,每一单项满分5分,总计20大项内容,共100分,各科室考核后统计结果。培训前测试单项平均得分为2.52分,培训结束考核单项平均分4.78分。全部学员均按计划完成了90学时4大类内容的培训,培训完成率100%(包括自学)。培训后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2.2 存在问题 ①部分学员虽按时完成培训,但因为未全脱产,自行学习、练习不够,考核成绩偏低;②考核结果中以急诊急救知识和专科操作成绩为低,5分满分,平均只得4.08分;③培训科室未完全做到一对一的培训。
2.3 培训后社区护士再培训需求 285份问卷中250份希望能再次进行培训,35份不需要培训,再培训需求率达88%。
3 讨论
3.1 培训的需求问题 社区的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社区护理工作较以前的医院护理工作有很多观念上的不同,原有的护理教育涉及到的社区护理内容不多,不系统,社区护士综合素质偏低,以往岗位培训不完善。本组学员中尽管全部经过护理学历培训,并经过3~9年的护理临床工作,但仍有接受社区护理知识培训的必要[1,2]。
3.2 培训的时间问题 本次培训是按照市卫生局《社区护士临床岗位培训计划》进行的,其培训时间为90学时。从培训过程来看,由于社区护士年龄偏大,本组平均年龄40.3岁,接受能力比年轻人弱,加上培训的内容与原来学习的内容有部分不同,相同的内容要求更规范,尽管均经过护理学历培训并经过多年护理临床实践,仍感到非常吃力。培训期间护士自觉性非常高,学习非常刻苦,不懂就问,但从考试情况来看,急诊、急救知识、专科操作得分仍偏低,再培训需求调查的需求率仍达到88%。
3.3 培训的内容问题 由于此次培训是按照市卫生局制定的标准进行,该标准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规范,所以本次调查未将培训内容作为重点列入计划。
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该标准侧重实用性、针对性,比较适合社区护士的需要,本组培训后考核合格率达100%。
3.4 建议 社区护理人员培养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通过对285名社区护士的培训中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培训最好采用周期性的脱产系统化培训,分专题进行,这样既能适应社区护士脱产时间难以长久的特点,又能保证培训效果,并且适合对社区护士进行定期规范化培训。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新护士;培训需求;调查
烧伤科是医院内的特殊部门。烧伤患者从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新护士进入烧伤病房会有不适感。为使新护士尽快适应烧伤护士的角色,本科室在医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加强烧伤专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向新护士发放问卷,了解其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2012年8月~2014年8月新分配到烧伤科的应届毕业护士28名,年龄20~24岁,其中女性27人,男性1人;学历为大专22名,本科6名;曾在本科室实习过的新护士有6名,培训对象均全部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1.2培训方法
1.2.1发放问卷,了解需求
对所有参培的新护士发放自行设计的培训需求表(表1),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问答题。个人信息主要是学历、工作经历,了解她们有无烧伤科实习经历;问答题主要针对她们对烧伤护理专业的认识和成为烧伤护士存在的困难。共发放问卷28份,收回28份,回收率100%。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对所有问卷进行仔细阅读,提炼出新护士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1.2.2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制定烧伤专科新护士培训计划
从表1可见新护士对入科培训需求前六位的分别是小儿静脉穿刺、烧伤专科知识、烧伤患者的急救配合、护患沟通技巧、护理安全和应急预案、动脉采血,基本涵盖烧伤专科护士应具备的能力。前两周主要带领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和患者、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学习护理法律法规和核心制度、各种应急预案和流程,介绍科室发展史,激发凝聚力,增加新护士对烧伤专业的热爱。每月安排两次理论授课,重点讲解烧伤专科理论知识、护理安全、应急预案、沟通技巧、静脉穿刺技巧等内容,两次操作培训,制定烧伤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计划,采用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操作同步进行培训的方式,指定专门的技能操作老师进行培训。整个计划科室讨论通过后报送护理部。
1.2.3按照计划有序实施
每次都要记录签到,出勤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护士长对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3评价指标
采取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评价指标是以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的考核成绩为量化指标;成绩>80分为合格,>85分为良好,>90分为优秀,考核低于80分,延期培训1个月再考,仍不合格,则退返护理部。主观评价指标是护士长对新护士从业精神、安全管理意识、病房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及沟通技巧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制定新护士岗前考核表,作为新护士独立上岗考核的评价指标;9分以上为优秀,7~8分为良好,6~7分为合格,6分以下为不合格。新护士对个人综合能力进行自我评价,10分满分,打一个综合分,进行比较。
1.3.1理论考核
采取课堂小考、阶段考核、小讲课、护理教学查房、授课比赛等形式,每次考核有记录;培训期结束后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合格方可独立上岗。
1.3.2操作考核
每次专项培训完成对每个参培护士进行考核,基本操作培训完成后增加综合能力的考核,设定情景模式,增加小组配合训练,提高新护士实战能力和急救能力。每次培训及考核也要有记录。
1.3.3新护士个人评价及小组评价
培训期结束后除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外,增加新护士个人评价及小组评价,同时参考带教老师及医师的评价进行综合考评。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护士培训前后成绩比较
新护士培训后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新护士培训后考核情况
参加培训的28名新护士中有27名护士考核合格,成绩达到80分以上,其中5名护士考核结果为优秀,成绩在90分以上,1名护士考核成绩为70分,主要是理论考核成绩不达标,1月后安排补考,成绩合格。
3讨论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护士加入到护理队伍中。随着新护士学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已不仅仅满足于“三基”培训,更多的新护士希望增加职业前景与规划、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危重患者的观察及急救等反面的培训[1]。他们身体素质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可塑性强[2]有研究显示,93.18%的初级职称护士认为进行规范化培训是有必要的[3]。
3.1培训后新护士整体同情心和从业热情提高
烧伤护理工作有其专业特点,患者病情复杂,新护士面对烧伤患者需要面临视觉及精神的压力,参培的28名新护士有24人表示第一次见到烧伤患者“感到害怕”,有25人表示“病人可怜”。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与引导,激发新护士的同情心和从业热情,鼓励他们面对挑战,战胜自我。向新护士讲解科室的发展过程及未来的规划和前景,可以增加其荣誉感和自豪感。
3.2培训后新护士整体基本胜任力得以提高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呈现形式应是包括护理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在内的整体胜任力,而最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是其职业基本胜任力。对专科新护士来说,它主要包括各种护理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成长、管理协作等[4]。而新护士在学校教课书上学到的烧伤知识有限,且因对临床专科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容易造成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差异性,影响新护士的岗位基本胜任力。规范化培训后,有效提高了新护士专科护理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专业价值观及团队协作能力。
3.3对专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
对于新护士来说,专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其能否胜任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培训的重点[5]。针对烧伤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特点,带教老师对新护士全面教学,根据培训前的调查结果,增加并强化小儿静脉穿刺,烧伤专科知识,烧伤患者的急救配合,护患沟通技巧,护理安全和应急预案,动脉采血等培训,使新护士综合能力提高,独立上岗时“心里有底了”。综上所述,针对新护士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对新护士在烧伤专科护理、专业思想、沟通技巧及病房急救管理等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帮助较大,确保了新护士培训的效果。
作者:马惠珍 柴雪珺 姚苗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娇,刘义兰,喻娇花,等.综合性医院护士扩招后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86-88.
[2]廖燕,李水英,虞献敏.ICU新进护士阶段性培训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146-147.
[3]邵文利,庞蓓蕾,杨莘.初级职称护士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47-849.
篇4
【关键词】护士 在职培训 三级分科
目前,我国正处于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护理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高、新、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护理队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给病人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护理,是我们在新的形式下要探索的重要课题。2005年以来。我院实行了三级分科,护理病区成为独立运行的主体,这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法制观念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加强护理在职培训,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护理在职培训:
1全员重视,科学培训,管理完善
1.1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护理在职教育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向护理人员提供持续终身的教育。由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三级分科的开展,专业分科越来越细,专科护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的改变,护理人员在职教育不仅着重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而且着重于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这是保持护士个人工作能力、促进个人成长、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途径。在职培训应满足组织发展及个人专业成长两方面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医院在发展需求上要有平稳的护理人力以及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对护理人员而言,在于个人能力成长及护理能力被肯定的需求[1]。
1.2制定培训目标及计划,对护理人员实行分层次培养:据报道[2],90%的护士认为按继续护理学教育计划完成操作技能培训和护理理论的学习,对她们提高知识技能及开展工作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明确培训目标,并制订相应培训计划。对新毕业的护士应帮助她们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医院环境,巩固树立专业思想,增强职业自信心,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熟悉医院环境,巩固树立专业思想,增强职业自信心,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培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毕业2~3年的护士,重点培养她们在掌握基本护理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熟悉专科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及专科护理技术规范。对毕业4~6年的护士则以掌握专科理论、专科技能及各种临床急救知识、论文书写及护理科研设计为主,拓展知识面、强化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成为临床护理骨干。对6年以上的临床资深护士则培养她们向临床护理专家方向发展,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为了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培训计划应具体、有培训目标、考核标准、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管理,采用学分制,年终按标准计算方法进行学分的统计登记工作,并归入护理人员个人档案,与年终晋升挂钩。
1.3在职培训内容应满足三级分科的临床需求和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因无严格的培训计划,护士只是完成本职工作及学习本专科知识。虽然大多数护士能积极参加护理大专、本科的自觉考试,但多数护士仍抱有考试过关就算的心理,甚至只复习辅导资料及习题。对于所学课目未能深入掌握,学到的理论知识未能用于临床实践中,变成考完又忘,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许多护士连病人最基本的急救技术都未能掌握,医院应采取个人需求与工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以临床需求和护理为主线,设置在职人员理论培训课程,在个性化、人性化的基础上强调实效性。只有与护理实践和个人需求紧密结合的培训内容,才能发挥护理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教学相长,加快专业人员能力的培养。
1.4选择以成人学习为特点的在职培训方式:护理在职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因此,必须遵循成人学习的原则,选择适合成人特点的培训方法[3]。成人学习的特点是自我引导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关心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选择教育方式还应考虑到受教育者个人、生活、工作需要等各方面的权衡关系,使他们有选择的余地,尽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成人特点设置教育课程可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内在学习潜力和动力,增进学习效果。
1.5科内培训和院内培训相结合:由于三级分科的开展,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单靠全院范围内的在职培训,已难以完全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强科内在职培训,以适应专科发展的需求。科内培训是根据科室内部人员情况,了解本科的发展动态及方向,制定适合本科的在职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在职培训,它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投入少、灵活性大、训练效果显著等特点[4]。因此,科内在职培训值得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重视,切实抓好科内在职培训在继续教育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将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1.6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ICU、CCU、NCU、手术室、急诊科等科室均有较强的专科性,这些科室在护士要求较严。专科护士不但要有良好素质、较强的责任心,还应有较强的专科理论水平、专科技术操作和专科急救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对专科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及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专科护士的在职培训也是护理继续教育的重点。
2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对护士在职培训进行管理
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提高护理管理的实效性,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数据来源。护士可以通过远程教学、视频操作、考核系统等进行培训,管理者可以通过该系统随时查询、了解护理人员当年及往年继续教育学习情况,操作简便、快捷,便于统筹安排全院的护理继续教育学习,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信息管理。
3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随着国内法律知识不断健全,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院应将医学法律知识作为在职培训的课程。护士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护士能明白自己工作应承担的责任,自觉督促自己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防范发生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并提高护士的责任心,自觉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79.
[2]何春秀.我国继续护理学教育进展[J].右江医学.2004,32(1):63-64.
篇5
[关键词] 急救知识;地铁乘务员;培训;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62-02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加上预料不到的自然灾害,因此全民有必要参与急救体系建设[1]。为了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开展现场急救,能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的致残致死率,故急救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地铁属于高危岗位,对于工作人员更应当普及急救知识。本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市地铁乘务员的急救知识普及程度,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做出效果评价,为更好地在高危岗位普及急救知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5月北京市地铁93名乘务员,其中,行政人员36名,一线人员57名,均为有学历人员。其中,行政人员平均年龄(42.97±0.2)岁,一线人员平均年龄(23.71±0.36)岁,行政人员学历中专占44.44%,大专占52.78%,本科占2.78%;一线人员学历中专占7.02,大专占52.60%,本科占38.60%,研究生占1.75%,见表1。
1.2 方法
在培训前都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员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内容包括对急救的关注度、是否曾经学习过此方面的内容、是否做过与急救有关的急救操作等。通过参加统一的急救知识培训,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的4项技术、常见急症的处理、大型灾难事件的避险逃生等。经过培训后再以问卷的形式对其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一比较,以得到教学的效果。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地铁乘务员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等),对急救的关注程度及培训前后理论及操作考核的掌握情况。共发放评估问卷93份,有效回收9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应用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方法为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38.89%,中等占47.22%,关注度低者占13.89%;一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28.07%,中等占36.84%,关注度低者占35.09%。在对理论学习效果的调查中,行政人员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分别占50.00%及47.22%,一线人员占35.09%及61.40%。在对操作效果进行调查显示,行政人员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分别占61.11%及38.89%,一线人员占35.09%及61.40%,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急救事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不平衡。急救培训虽然已经受到各地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但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在地铁这种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急救培训,更应该突出急救技能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培训对象转变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树立起沉着应对的实用观念。通过此次调查,期望能根据其岗位的特点、工作的性质,培训的需求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进行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2]。不难看出,只要对内容感兴趣,调动听课的积极性,必然事半功倍。
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地铁乘务员一线人员的年龄结构及工龄均小于行政人员,而学历水平本科以上相对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实时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表2中可以看到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比一线人员高,故他们在理论学习及操作效果上明显高于一线人员。因此,如何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和操作中有所收获,也是我们在培训前应做的准备。通过上述调查得知,如何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容及操作的技巧将是培训的重点。一味的照搬固有培训模式,会使得培训效果大大减低。因此根据这些情况应该做出以下工作:
3.1 合理的安排课程
由于受训人员的文化水平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再加上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在培训时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着重把院前急救的核心、精华的理论体现出来。本中心的培训时间一般在2 d左右,2 d的时间重点介绍现场急救的流程及原则,生存链的概念,重点在于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创伤的4大技术、气道异物的现场处理,以及常见的突发急症、突发事件的避险逃生,而不强调过多的理论。目的是让学员通过2 d的学习,关注身边的急救事件,树立起急救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急救行为,让学员懂得“意识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3.2 规范化技术操作及严格的考核
根据最新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的标准,笔者制定的一套心肺复苏考核的造作流程考核表,对每一项技术操作都做了规范化的标准。每一位带教老师都会根据表格进行规范化的教学及操作指导,要求学员每一项技术都要合格才能通过考核。建议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统一标准下,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制度化和常规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3]。
3.3 通过场景练习,加深现场急救理念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气道异物等急救技术,笔者采用了模拟场景练习的方式,利用模拟人,学员亲自扮演等方法,使每一位学员真正地融入到现场急救的气氛中,通过实战的演练,提高学员现场急救的应变能力,掌握现场急救的流程,充分演练所学的急救技术。通过情境模拟软件进行临床模拟急救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救操作能力[4]。
3.4 对不同层级人员组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通过对不同层级人员组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发挥高资历人员的主导地位,使操作更条理,提高了各层级急救培训综合水平及急救效率[5]。不同人群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应针对人群特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6-7]。
[参考文献]
[1] 程林英,陈锦华,刘颖,等. 医院与社会各界普及现场急救知识的时间[J].全科护理,2009,7(4A):934-935.
[2] 李艳,赵宏卫,朱庆生,等.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现状与需求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7(9):2200-2201.
[3] 唐文杰,欣翠玲,石平,等. 医院“三基”训练中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考核[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7):745-748.
[4] 杨颖,周幸园,朱智明,等. 运用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急救培训的效果与评价[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2012,7(5):439-442.
[5] 郑肇敏,孙汝英,杨妹二,等. 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合培训急救技能的效果评价[J]. 护理研究,2012,26(2A):359-361.
[6] 吴丽萍,陈晓勤,许杰州,等. 不同人群急救培训效果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11,12(12):12-14.
篇6
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师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师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师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师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师参加护师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师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师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师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XX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师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篇7
【关键词】 试用期护士; 药理知识;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62-02
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针对往年各临床科室反映的新上岗护士急救药品、氯化钾、甘露醇、化疗药物等常用特殊药品药理知识相对欠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有针对性的将常用急救药品、特殊管理药品药理知识纳入到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组织2012年度新招聘的试用期护士共计65名。
1.2 方法
设计“急救药品、特殊药品药理知识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常用各种急救、特殊管理药品单只剂量、通用名称、药理性质、用药注意事项等药理知识并量化评分,请药理专家和护理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并审核;制定急救药品及特殊药品药理知识的培训课件,请权威医疗专家和临床药学专家进行了审核,并在新护士岗前培训时结合护理工作实际进行授课;培训前后发放问卷表,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培训效果。
2 结果
培训前试用期护士对急救药品、部分特殊管理药品知识的综合量化考核合格率为44.6%,培训后合格率上升至100%。见表1和图1。
3 讨论
急救药品的应用,是针对不同危重疾病,为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而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是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调查显示,新招聘的试用期护士掌握急救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知识缺乏,知晓急救车中所有药品作用的培训前仅24.6%,培训后上升至73.8%;知晓尼可刹米单只剂量的培训前仅26.2%,培训后上升至100%;而知晓肾上腺素易受光、热分解的培训前仅61.5%,培训后上升至95.4%;掌握氨茶碱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培训前50.8%,培训后上升至95.4%;综合量化考核合格率培训前44.6%,培训后上升至100%。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急救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知识培训措施,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低年资护士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低年资护士,在从事专业的时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可迅速提高临床工作能力[3]。试用期护士作为低年资护士群体,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加强“三基”的基础上,不仅要注重融入护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笔者所在医院针对试用期护士对急救、特殊管理药品知识的缺乏现状,采取强化培训急救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知识,提高试用期新护士对急救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减少了因药理知识掌握不牢而造成的护理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制定并实施相关培训计划,实行奖惩措施,以提高护士的急救知识水平,进而提高护理质量[5]。针对新招聘的试用期护士这一群体,通过强化急救药品、特殊管理药品药理知识培训及考试,能极大的促进新护士对急救药品、氯化钾、甘露醇、化疗药物等特殊管理药品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晓萍.影响护士掌握急救药品知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6):5.
[2]曹静,杨建中,徐新新.急救药品储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25(7):19-21.
[3]高爱煜,高祖梅.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11):91-94.
[4]刘云,葛世伟,诸葛海鸿,等.构建医院继续护理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3,28(2):79-81.
篇8
随着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及急救水平的提高。对急救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世俗的偏见,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存在不安心护理工作岗位,不重视技能训练现象。在临床工作中,护龄1-5年的护士急救素质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笔者就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急救素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年轻护士在操作技能中的薄弱环节
年轻护士普遍需要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院前急救知识、突发事件的急救应急能力的培训是目前对年轻护士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对护士进行实际操作考核,也可通过讲课、看录像、传援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例如:年轻护士中普遍存在对心电除颤及气管插管掌握较差现象。绝大多数护士认为此技术是医生或麻醉科医生掌握,也有科室极少遇见应用此技术的患者,掌握较差。但是一旦遇到此类患者,如医生不在,则护士要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护士全面掌握这些急救技术非常重要。医院可通过急诊科、心内科、麻醉科医生定期讲课,并定期在模型上练习,定期开展急救技术的比武活动,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二、强化年轻护士的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护士对患者所持有的对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和对患者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殊反映。年轻护士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急救病人可分三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救治就会危及生命;三是急重症病人,即症状危重而复杂,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要教育年轻护士在危急的急诊病人别是成批伤员就诊时及时分出轻重缓急,对危而不显和急重症病人实施及时救治。
三、提高年轻护士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
急救护士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当机立断的思维能力、及时有效的急救技术操作能力等。在抢救患者生命时,急救护士需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操作,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威胁生命的潜在因素存在,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急救病人往往是病情突然加重或意外事故受害者,随机性大,计划性诊断及治疗措施极少。尤其在同时救治多个患者时,急救护士不应消极等待医嘱,而应主动灵活地采取措施,承担一定的治疗抢救任务,如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肺复苏、外伤处置等,要突出一个“快”字,争取一次成功,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
四、培养年轻护士与病人沟通、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
突发疾病和意外伤亡造成病人躯体痛苦,又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此时病人家属心态和要求也是复杂多样的,最突出的是焦急及恐惧。护士首先一方面应迅速、熟练、有条不紊的救治护理患者;另一方面,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及病人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同的情境、不同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既能保护患者家属的利益,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在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所以要教育年轻护士,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要改变年轻护士紧张抢救中动手不动口的作风。真正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篇9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篇10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培训提升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方式. 方法 对26名急诊专业护士除先采用常规的,系统化的培训外,后还采用以提问、模拟急救情景的教学形式培训.比较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护理质量提高率 结果 培训后的护理人员在满意度,技术操作,理论知识,护理文书书写的质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
急诊专业护士在绿色通道中,扮演着相为重要的的角色.对护士的要求.首先要有丰富的急诊护理业务水平.其次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具体表现在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科室,因急诊护士劳动强度大,病人要求既高又急,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率最高的地方.使许多优秀护理人才流失.低年资护士和部分聘用制护士专业基础知识差.基层医院分配的急诊护士无法做到三甲医院那样,轮科2—3年后,考核合格方能走上急诊护理岗位,基层医院怎样培养年轻护理人员,使她们尽快地胜任急诊的护理工作,对基层急诊护理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自2007年1月起我院急诊科在护士进入急诊科采用常规的,系统化的教育,另还采用以提问、模拟急救情景为主的培训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急诊抢救室,观察室和输液室的护理人员设常规组26名,提问组26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18名。学历:本科在读3人,大专3名,大专在读9名,中专11名。
1.2方法
1.2.1对每位新入急诊科护士的业务,技术能力进行评估。①由护士长对其进行专科理论考核,技术操作考核。②利用晨会,交接班,查房,业务讲座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将成绩作记录。③模拟成批急救病人,入院及病情变化,医闹事件的情景,考核护士的应对能力。
1.2.2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目标,重在训练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危重急救护理能力,急诊应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1.2.3培训计划:针对考核结果,个人特点,工作时间长短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为3个月。要求3个月结束后能单独完成各班职责。第一个月训练重点急救护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护理文件书写,职业道德,法律教育,健康教育等。第2个月基本掌握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如心肺复苏,备血,吸痰等急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全自动洗胃机,呼吸机的安装及使用。第3个月即进入了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中。如气管切开(插管)的配合,动(静)脉采血的操作,常见的心率失常判断,呼吸机,洗胃机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大家意识到急诊患者病情急,心理准备少,角色转变慢。在候诊被心理作用夸大了急诊候诊时间而影响患者的满意度。
1.2.4实施 护士长与被培训护士共同讨论学习计划在目标达成共识,排班采用弹性排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跟一的带教形式。由护士长提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以利于护士们提前翻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并将问题分为3类。第一类是工作中急需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急诊护士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第三类是急救专科理论和技能。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将2,3类问题纳入计划,主要利用晨会,交接班,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对不同基础的护士进行提问,低年资的护士回答不出来先请高年资的护士回答.最后由护士长来解答.第1类问题为患者突发的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即随时提问,这类问题是对平时积累知识的复习和考核.对已经了解的护士来说是个巩固提高.对于不了解的护士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本次未回来出问题的护士要求加强学习,下次继续提问.直到掌握为止.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和抢救程序模拟等专科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护理技术,急救进展等新理论.新知识.
1.2.5:①满意度的测评:护士长每天用30min随机调查2个医生和患者.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护理操作,工作程序,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五个方面.②理论知识考核,每日一次的理论知识考核.③技术操作考核,每月进行急救护理技术.如心肺复苏,洗胃,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等.④护理文书,通过学习法律和医学法规,使护理人员进一步认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应.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水平,对已公开的医务纠纷和事故,分析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求每个护理人员主动杜绝安全隐患.护士交接班前后互相提醒,当班有什么遗忘吗?在治疗室,治疗车,服药车醒目处张贴“三查七对今天你做到了吗?”的文字题幅。并将书写工整,病情描述确切,重点突出的护理记录,作为范文让护理人员学习。
1.2.6 考评:由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急诊科护士长成立急诊护理人员培训考评小组,对满3个月,再用入急诊科时相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及科室满意度,护理文书书写,技术操作和理论知识.将成绩作前后比较.总分需提高30分者方可留在急诊科工作,并进一步的学习.
2.结果
26名急诊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分,x+s)
组别 人数 患者满意 科室满意 理论成绩 技术操作 护理文件书写
度
度
成绩
常规组 26 77.30+5.56 75.80+6.65
70.70+8.63
67.40+7.99
87.23+20.5
提问组 26 96.10+2.08 9.710+1.83
97.00+2.21
98.80+1.03
95.80+1.46
P
3.讨论
在国外及国内重点三甲医院,护士要2—3年的轮科培训方可进入急诊科工作。但由于人力的严重不足,几乎容不得护士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就要直接进入急诊科工作。因此短时的边实践边学习的训练模式是切合实际的。也被国内大多数护理管理者所采用。我们采用以模拟急救情景、提问为主的培训形式。将其融合于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和考核之中。对此各护士先后进行了3个月系统培训。其中一名不合格,另一名没有明显提高,此二名护士均是毕业后未从事护理工作二年后考上执业证书直接进入急诊科培训,可能不太适应此短期培训模式及急诊护理快节奏有关。因此,在无其他科室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急诊科工作,就影响了培训的正常进行。24名护士在培训后均能胜任急诊科工作。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均有较大的提高。
4.体会
笔者通过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的培训来提高急诊专业护士结合能力。主要具体五个优势:①有益于提高护士的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交流更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②能督促护士自学,因护士长提前一周将计划告知全科护士,任于大家预习,既养成了自学的良好风气,又可以让护士们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学习。③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急诊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急诊抢救时,护士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经常预设某种病情变化及情景,对护士进行提问和教学相当于模拟练兵,提高了护士对突况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的训练增加了感性认识,十分便于记忆。④提问随机性强,有益于提高护理质量。因提问不需占用无门的时间,可随时随地针对某一患者的某一突况或护理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现场的示范和交流,使护士掌握了最佳的护理措施及时机。当被问的护士答不出来时,由高年资护士或护士长来解答,这样融教学与提问之间,互教互学既可以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又能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了治疗护理中来。
总之,我们在急诊科实行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培训护士的方式。对提高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成效,而且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有效地提高急诊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芬芳. 探讨急诊管理中护理人员的培训方法.[J]上海护理,2005.2(3):05—66
[2]牛倩敏.余平 提升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对策.[J]上海护理,2005.5(2) 56—5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专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