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篇2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有着以下四点要求:

(1)智能型人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处在了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加上人工智能研发的不断深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具有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2)创新性人才。创新是当前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大型国有企业到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深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利用就是对资源、资本的利用。要想摆脱单一的技术与生产模式,就必须将知识作为生产的主要内驱力,创造核心技术,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性人才。

(3)复合型人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复合型型人才,包括科技技能、管理技能、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更加需要在某一个方面精通,各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高级人才,这样才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才能是企业管理井井有条,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协作型人才。这是一个协作性时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已经早已告别自给自足的时代,人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通过协作与社会建立关系,获得自己的日常所需。企业也是同样的性质,现代企业是一个链状供应体系,单凭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必须通过团队的协作,发挥团队精神,大家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汇聚共同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二、知识型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知识型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薪酬有着更高的要求。知识型人才大多都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员工,他们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的书,付出了高昂的?r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学历和经验,也具有着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对于薪酬要求自然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有着科学的薪酬福利体系,在五险一金、旅游、餐饮等各个方面满足他们的要求。

(2)追求自我价值。知识型人才不局限于对薪酬的高要求,他们更想通过自己所学与努力取得一番成就,获得企业与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要去企业必须重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尊重他们的个人价值,提供成长和上升渠道,激励他们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促进企业的发展。

(3)人才的流失。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核心人才,谁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人脉。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从核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做起,在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的同时,加强人才的风险管控,营造出和谐的企业环境,使人才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

(一)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动态管理,即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要坚持全局管理,既要在横向对企业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也要在纵向上加强对知识型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其次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和方法。然后要坚持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在管理中提高市场敏锐度,正确及时地了解市场状况,发现顾客的需求,提供更优秀人才。

(二)建立终身培训制度

教育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也是留住优秀知识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变化的市场不仅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还要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培训模式,形成企业独特的培训体系。通过聘请培训专家及相关人员,定期为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及员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定位和管理方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清自身的角色,并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优缺点,学习对方的优点,把对方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并对对方的弱点进行有效的攻击。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为企业开发和管理人才;在这一基础上,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留住更多优秀的知识型人才。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措施

引言

自动化技术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核心在于与人类智力相仿的智能机器,在电力行业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电器技术以及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摆脱了人为操作,实现了电力系统向集成化、专业化、智能化转变。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真正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更好的发展。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概述及其在电力系统的作用

1.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力行业必须加大创新和改革力度,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目前,传统电气技术与更新的技术设备不匹配,难以支持先进设备的高效运行,需要新的、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来支持设备的运行。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结构相对完整,电气设备更新及时,形成了一些创新的技术成果,操作方便、简单高效,设备运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电力应用的整体水平。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电力机械自动控制和发电自动控制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气工程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大量复杂的工序。该自动化系统可以利用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设备及专业知识,如监控管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科学管理、保护、控制和检测电力系统设备等。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集成复杂程序的分析和管理,简化工作流程和环节,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不仅降低了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大大降低。

2.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一是控制准确性高。传统的电气工程控制管理通常需要对控制目标实行建模处理,建模的动态方程构成较为繁杂,建模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造成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难以保证控制目标模型构建的顺利实现,准确性控制程度不高。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经过软件设计后较为稳定,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小,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控制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效率性,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二是控制灵活性高。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控制电气设备运行,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灵活性较高,控制设备运行中有自动调整运行参数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能根据运行情况自行调整一些相关数据参数,参考运行中实际的响应速度、鲁棒性等参数改变就能实现自动微调,确保最佳的运行状态,把大量的人工监测和调试解放了出来,变得更加快捷化和科学化。三是控制安全性高。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通过计算机保护技术对系统运营情况和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时发现隐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同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远程技术对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和技术维护,实现了被动维修转化为预防性维护和维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突然故障带来的损失,确保了电力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成熟,但系统设计人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掌握不精通,还存在一些电网技术设计不合理的现象,设计时存在漏洞,为系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另外,技术标准不太规范或执行不严格,在实际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运用中出现事故频率较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2.电力设备质量不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应用时因电力设备运行问题产生的安全事故占比较大,通常主要是因为电力设备和自动化技术难以高度匹配,有些设备产品性能缺乏质量保障,有的设备高技术含量不够,导致系统运行中出现安全问题。

3.节能力度不大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正常运行需要能源保障,电气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温度环境、照明环境等有一定要求,需要根据运行状况不断的改变作业环境。但实际上企业提供的能源保障都是通过持续发热或持续供电措施来保障的,缺少智能化控制技术。虽然也能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但当气候、环境等发生变化是,工作环境不能实现智能化的调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费。另外,有些高功率电气设备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不充分,或对移除能源没有设置必要的回收装置,即造成能源浪费,也会污染周围环境,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果。

4.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效果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模块,各模块逐步接触,但一体化的系统集成度还不高,各管理模块如配电调度模块、输变电变电站安全维护模块等模块间信息交流不顺畅,一旦一个模块出现了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反馈到其他模块去,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三、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对策

1.加快自动化技术的国际化标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当前我国电子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越来越多,但质量和功能还存在某些缺陷,发展良莠不齐,同类产品差距较大。还有些设备的兼容性不强,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导致操作管理存在隐患。未来要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更好发展,必须推进自动化技术向国际标准看齐,确保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实施,确保设备的兼容效果和基础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其次,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要向实现保护、控制和测量工作的三位一体化方向发展,比如在电气自动化的保护、控制、测量等各方面有机结合,通过保护工作采集设备故障信息,通过控制和测量提高检测信息的精准度,促进整个自动化系统实现智能控制。

2.提升系统的应用维护水平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自动化技术管理队伍,定期组织各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实战演练和对专业水平的考核,提升维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提升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借助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时采集与处理电力系统中所需的运行数据和通信数据,为电网可靠、安全运行提供科学参考。

3.提升系统应用的管理水平一是要合理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模式,合理设计自动化技术分布式结构,通过电力系统的运行,将控制、保护、测量等大量信号通过管道传输到处理层的信号处理模块和电力系统设备。分布式结构的各单元模块应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影响。通过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提高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此外,系统还应设置相应的串行通信接口,使自动化技术能够方便地应用于不同的电网环境。二是优化电力系统设计,提高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在电力系统设计中,应尽量简化二次接线,更换损坏的继电器,科学设计开关柜与主控机的边界,优化开关柜内部接线。制定统一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标准规范,如电力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模拟面板、RTU电力设备等,必须严格执行自动化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电力系统的功能。

四、总结

篇4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安全发展思想,筑牢防线、织密网线、严守底线,大力防范化解影响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在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控源头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推进我区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开展三年专项行动,推动各学校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系统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使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校园安全突出风险明显整治,校园安全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明显健全,校园安全形势明显向好,校园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实现教育系统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一是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各学校要及时传达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最新指示要求,区教育党委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集中学习。集中组织观看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二是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深刻汲取典型事故教训,以案说法、以案警示、以案促改,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各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至少开展一次集中警示教育。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作事故警示教育片,印制警示教育资料,举办警示教育展览。三是组织开展对话谈心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安全对话谈心活动,各学校主要负责人与教职员工谈心,深入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措施落实。(牵头股室:办公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二)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一是全面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学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健全“明责、知责、履责、问责”的安全责任运行机制。二是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责任。教育局指导督促学校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机制,推动学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着力消除盲区漏洞。三是落实领导责任。贯彻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实施细则》,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各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加强督查检查力度,充分利用通报警示约谈问责等工作方式,强化安全责任落实。(牵头股室:督导室、监察室、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三)不断完善风险隐患防范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部位、环节、群体等,全面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春、秋季开学前,紧盯三防建设、校舍建筑、教育教学设施、消防取暖、食堂食品卫生、交通校车、实验室及危化建品安全、校园周边安全等各个方面,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隐行患排查整治活动,形成安全风险隐患清单,落实防范管控措施,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整治、报告、销账闭环管理。春、秋季开学后,紧盯学生欺凌暴力和矛盾纠纷线索,以及特异体质、心理疾病、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习困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学生思想表现和行为动态等情况,集中组织开展一次线索、问题排查化解工作,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模式,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帮扶疏导。同时,按照日巡查、周排查、月报告制度要求,每月上旬报送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和学校重点关注学生排查帮扶工作清单。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联动机制,开展“安全你我他、师生家长共排查”“风险隐患大家防”等活动,鼓励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公众举报隐患、反映问题,营造人人关心校园安全、全力消除安全隐患的良好氛围。(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四)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落实安全教育课时、教材、经费、师资。中小学每学年不少于12个课时,职业教育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进行系统化安全教育。充分利用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开展科普讲座、亲身体验、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消防、食品、交通、防溺水、防踩踏、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扫黑除恶等专题教育。二是强化安全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安全应急演练,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职业学校按照实际,组织好应急疏散演练。强化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推动建设一批集场景模拟、新媒体技术、互动体验等形式于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体验馆、体验教室建设。建设一批安全管理在线开放课程,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强化案例警示教育和沉浸式互动体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三是提升安全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实施安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四是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分级分批组织学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采取业务轮训、专题培训、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安全管理干部能力素质。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牵头股室:教育股,校安办、人事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五)实施提升安全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工程。一是加强安全防范基础建设。落实区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平安建设方案,强化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防范建设整体水平。中小学、幼儿园认真落实区教育区“校安工程”校园监控建设,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推进行动计划按步骤实施。校园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的监控或报警平台。二是提升安全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建设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积极推广应用温度传感、烟雾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加强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制度。三是加强学校建筑及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建立校舍及内部设施定期检查报告、维护维修、改造验收制度。指导学校全面排查建筑物安全隐患,查找并整治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的安全隐患,落实学校建筑所有权人承担使用安全主体责任。校内无D级危房、危墙、违章搭建彩钢板临时建筑等。全面开展设施设备专项体验,查找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和突出短板,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四是强化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督促各类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推动与学校周边重点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管理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学校实际和形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五是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和风险,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规范安全管理和监督行为,把安全生产贯穿学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落实教育系统安全管理统计分析制度,依法参加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监督检查事故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情况。(牵头股室:校安办、电教馆、项目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六)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一是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消防宣传。将消防安全纳入教育宣传培训内容,积极推进消防宣传“进学校”,每年部署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消除家庭火灾隐患”“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等专题教育活动,2020年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内容,2022年实现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开展消防教育培训,2022年底实现培训全覆盖。学校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教职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四是集中整治行业消防安全问题。2020年组织各类学校集中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学校电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落实用电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电器设备设置和电气线路敷设,积极应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力争在三年内基本整改完毕。(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人事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2.加强学校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健全并落实校长陪餐、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原材料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学校食堂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学校炊管人员、从业人员全员培训力度,加强对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中小学校食堂等级量化评分细则”,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及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大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建设,并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任务。(牵头股室:资助中心、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3.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协调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督促指导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方案,强化源头管理、动态监管,保障校车通行安全。改善校车通行条件,加强校车通行管理,提升校车通行安全水平。加强校车驾驶人常态化培训教育,利用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随车照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依法严查严处校车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查“黑校车”。加强与应急管理、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完善联动工作机制。(牵头股室: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4.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健全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安全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排查工作,建立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开设实验室安全相关专业及课程,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锅炉、电梯、压力容器、管道以及气体钢瓶、高压灭菌锅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特种设备管理人员须持证上岗,加强对特种设备日常检查保养。(牵头股室:项目办、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5.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200米安全区建设,加强对安全区内有关经营服务场所、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落实“四个禁止”,即禁止设立上网服务场所、禁止设立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禁止设立彩票专营场所、禁止设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协调相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非法经营商贩、摊点、违章建筑等;严格整治向学生出售非法出版物、贩卖“三无”、“五毛”食品等突出问题。(牵头股室:行政审批股、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6.加强其它安全管理。一是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联合省委政法委等部门,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落实工作职责。深入开展防溺水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防溺水知识。组织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教育和监管。二是做好学生欺凌防范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机制,做好学生欺凌排查、防范和处置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共同防范欺凌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着力提升灾害防范预警能力,切实增强学校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年检、预警、信息监测公告、隐患排除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保障校舍安全的制度体系。四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扫黑除恶攻坚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查工作,根除影响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的黑恶隐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做好反恐怖工作。开展反恐怖专项行动,提升教育系统反恐怖综合能力和治理水平。(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四、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照市教育局和区安委会安排,结合实际,组织制定细化本地、本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治理时限等内容,全面做好本地、本校专项行动的动员部署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底)。各学校按照本方案和本学校实施方案,全面排查本地、本校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两个清单”,明确排查时间表、整改路线图、工作责任人,积极发动各方面力量,加快实施,精准推进各项排查任务落实,确保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全年)。各地、各学校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坚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细化各项治理举措。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推进会、挂牌督办、跟踪整治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四)巩固提升(2022年全年)。在推进校园安全突出风险隐患整改的同时,深入分析共性问题,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总结梳理专项整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的系统性、机制性治理举措,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各学校要每年对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年度工作报告,2022年底形成三年行动报告,分别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教育局校安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教育系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性,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要强化领导责任,勇于担当作为,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分管领导具体主抓,及时研究解决重大校园安全问题。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研究推动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步推进、按期完成。

篇5

关键词:组织内容; 内容安全; 风险识别方法; Web挖掘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021-02

互联网上的文本内容中,一部分信息和内容对组织以及个人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例如,某人通过淘宝网购买了一件商品,但是他认为该商品质量存在问题,于是他在商品的评价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认同此评价的个体越来越多的时候,该评价就演变成了热门评价,既而可能会引发个体对该商品的嘲讽、谩骂,最终对商品的销售产生无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如何去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如何去评价风险发生之后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去降低对资产所造成的损失?

“内容安全”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内容安全是指由信息内容所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损失。能够引发内容安全事件的风险即是信息内容风险。因为信息内容安全事件等相关概念不适用于社会组织,现对相关概念进行扩充,具体如下:“组织内容”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中与组织相关的内容,以及个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这些信息所持有的态度。“组织内容风险”是指与组织相关的内容可以为个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对组织的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1

本文主要研究组织内容风险的识别方法。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描述了国内外有关信息内容安全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组织内容风险识别方法体系,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内容分析法,第五部分详细说明了网络计量法,第六部分对本文介绍的识别方法进行了问题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向,第七部分运用分析工具对广西师范学院的官方网站进行了外链分析,第八部分比较了不同类型组织的风险差异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了总结。

1组织内容风险识别常用分析方法体系

上文中提到,内容安全是由信息内容所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那么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可以参考情报分析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而形成一套组织内容风险识别分析方法体系,如下图1所示:

1.1链接分析法

链接分析法是根据网站与网站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操作的,无论何种网站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网页组成,而这些网页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相关性是指:1)内容相关性。网络信息从某个方面来讲是聚合的;2)结构相关性。网页与网页之间以某种结构相互关联;3)功能相关性。站点可以通过它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4)附属相关性。网站的主体是内容、结构和功能,而相对于这些主体部分,网站上的广告、网站上的友情链接以及初次之外的其他链接等都暂且归为附属相关性。

网页中存在着大量动态的超链接,它是网页的重要元素,几乎所有的网页都是利用超链接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超链接一方面便于引导用户浏览网页;另一方面,网页链接的创建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既超链接时常会指向它们认为想要网站访问者看到的网页,因此这些超链接隐含了大量人为设定的目的信息。所以,对互联网的链接结构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将对改善Web信息检索准确度、Web隐式社区的发现等方面产生极为重要的意义。

1.2文本挖掘法

文本挖掘主要由以下步骤构成:

(1)文本预处理:将文本对象转换成文本挖掘工具能够识别的格式。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步骤,既特征抽取和特征选择。

(2)文本挖掘:是指采用数据挖掘以及模式识别等方法获取面向特定应用目标的知识和模式。

(3)模式评估和表示:利用已确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1.3主题聚类法

主题发现也叫主题抽取或者主题识别,其作用是处理和分析大规模信息同时使用户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理解信息内容,探究信息中的主题。当前对于主题发现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只是将从复杂大规模信息源中获取主题并进行表现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统称为主题发现。通过精读一系列相关项目和论文,笔者认为,主题发现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主题发现方式较为灵活,只要是可以发现代表性信息的方法都可以归纳为广义的主题发现。比如,针对文本的主题发现有:从高频被引论文中提取高频词来代表主题领域、基于语义局部性思想来判定主题领域等多种方式。

狭义的主题发现是指从文本中提取关键文字信息,将主题聚焦在某几个词上的方法。此种方法需要发现文档中的关键问题,聚焦关键词并选取适当方式呈现,其也是目前主流的主题发现方法研究模式。本文的主题聚类法主要基于此种定义。

主题发现的目标在于运用一系列语义理解方式,从文本中自动提取关键词或术语,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聚类,从而发现主题,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该方法的关键作用在于利用语料自身的组织和结构来发现语义信息。聚类方法还有另一优势,传统方式是利用基于词的匹配来发现语料中的信息,其没有考虑到语料自身的结构在理解语料时会发挥的作用。所以,更准确地说,主题发现并不是某一项特定的技术,而是很多方面技术的综合运用。

2 链接挖掘工具应用及分析实例

目前,国内外有为数众多的免费链接分析工具。本文选取国内一款名为“站长工具”的外链查询工具进行实例分析。该软件是一款Web页面工具,其界面如下图所示:

该工具有三个文本框,第一个填写分析的域名对象,然后点击右侧“查询”按钮即可得出所需结果;后两个为附加项,可在查询的同时输入需要的外链文本或过滤不需要的域名,亦可对文本进行模糊匹配查询。

现使用该工具对广西师范学院官网进行链接分析,复制广西师范学院官网域名,粘贴到“请输入查询的域名”后面的对话框中,得到分析结果如下:

由图中可以看出,本域名有反链数74个,子域名数3个;点击“子域名”右侧展开按钮,可查看结果中的3个子域名,如下图:

每个子域名后面中括号内的数字显示了其反链数。该工具的排序方式有权重、PR、反链数三种;“只显示nofollow”为附加条件,可选择查看是否带nofollow的域名。网页主体内容显示了本域名所有的反链;每条反链下方的信息从左到右分别表示:该反链的域名、本域名在该反链中的权重、该反链的反链数、链接名称、是否带nofollow。

通过本工具,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如下:

a.本域名有74个反链,3个子域名及其完整域名。

b.所有反链的域名、反链自身的反链数以及该反链是否带nofollow。

c.本域名在各个反链页面中的链接名称。

d.在本域名的所有反链中,网页“广西师范学院_广西师范学院录取分数线,专业介绍,图片_新浪院校库_新浪教育”中所占的百度权重最高,下表为百度权重各指数域名数量:

e.在本域名的所有反链中,网页“广西师范学院_广西师范学院录取分数线,专业介绍,图片_新浪院校库_新浪教育”的PR(PageRank)值最高,PR值越高说明该网页在google搜索中越重要,下表为PR值各指数域名数量:

f.在本域名的所有反链中,网页“123网址之家-教育大学 教育网_中国教育网_教育部_教育论文_远程教育_成人教育_教案_教育培训”所拥有的反链数最多,约为1682个,下表为各反链数区间的域名数量:

[反链数区间\&2000~1501\&1500~1001\&1000~501\&500~1\&0\&域名数量\&2\&0\&1\&41\&29\&]

链接分析是组织内容风险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分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其链接类型和链接动机,以便为组织内容风险识别提供基础。

3 结论

本文就组织内容安全风险识别对已有方法进行研究综述,列举了两种常用的方法和三种基于Web挖掘的法,并对列举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分析了各风险识别方法的不足,并给出各个方法的可能改进方向以及新的研究方向,为组织内容风险识别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组织内容风险模型[C].2013.

[2] 扬益凡,朱明等.基于链接相似度Web挖掘算法的研究与改进[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

[3] 扬中华,汪勇.程序员技能需求: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分析[J].现代情报,2007.

[4] 王知津,闫永君.网络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

[5] 沙新光.基于主题的聚类检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 丁宝琼.网络文本信息采集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09.

[7]Edna Reid,Marc Sageman.The Dark Web Portal Project: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sence of Terrorist Groups on the Web: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M].Springer,Berlin,2005.

[8]Deerweter S,Dunmaisst,Fumasgw.Indexing by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0(6):391-407.

篇6

[关键词] 苏州与杭州;互联网平台经济;平台经济集聚区;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F202 [文献标识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zhou and Hangzhou in Developing Platform Economy

Clusters Supporting by Mobile Internet

LING Shouxi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wo cities, Suzhou and Hangzhou, in developing platform economy clusters relying on mobile Internet, the study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ities from six aspects, mobile Internet competitiveness, ecological system of industries, industrial leaders, supportive policies,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alent pool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it puts forward five 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building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growing leaders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and strengthening online transaction service platforms.

Key words: Suzhou and Hangzhou, Internet platform economy, platform economy cluster, mobile Internet

一、引言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纷纷涌现,互联网平台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4月,为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了《关于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从2015年到2020年江苏将大力扶持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并建成10个主导产业突出、层次水平较高的集聚区。苏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地区,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发展成绩突出,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同程网、绸都网、食行生鲜等网络交易与服务平台影响力逐步增强,常熟服装城、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等传统大型专业市场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进行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进入“互联网+”、“工业4.0”时代,影响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发展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杭州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成功促进了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其成功经验值得苏州借鉴。

二、苏州与杭州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现状比较

为掌握苏杭两市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现状,研究人员进行了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中苏州选择了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昆承湖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产业园、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4个调研对象,杭州选择了东方电子商务产业园(杭州网商园)、下沙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西溪谷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4个调研对象,以点带面展开全面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在对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依据产业集聚区发展核心要素,从移动互联网竞争力、产业生态体系、产业龙头企业、规划扶持政策、公共基础设施、人才支撑水平六个方面对苏州与杭州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竞争力比较

据全球著名的移动互联网调研机构艾媒咨询《2015中国移动互联网城市竞争力调查报告》研究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城市竞争力受城市竞争实力、资本实力、行业人才、产业配套设施、政策及产业集群、产业氛围、网民规模等因素影响,苏州与杭州两市均入围中国十大城市,其中杭州得分69.18,排名第5,苏州得分49.2,排名第9,见表1所示。

表1 苏杭两市移动互联网城市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iMedia Research,2015

由表1可知,苏州行业创新指数7.45,高于杭州5.65,行业包围指数、产业政策支持指数、行业人才指数、资本实力指数、网民规模指数均远远落后于杭州。究其原因,一是杭州有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带动,移动互联网行业创业氛围较好;二是政府对信息经济、智慧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实施了专门的扶持政策,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高;三是杭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赢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资本实力指数高。

(二)产业生态体系比较

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是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关键要素,是集聚区竞争能力的主要体现。2014年苏州平台经济集聚区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商贸、电商平台、物流配送、金融支持等产业生态体系。但通过研究人员对苏杭两市的发展现状调研发现,苏州平台经济集聚区的产业生态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本地化、全球一流的网络交易与服务平台不足(详见表2所示),尤其缺乏商贸公共服务平台,很多中小企业信息获取不及时,产销难以有效对接,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二是优质便捷的专业服务机构不足,平台经济集聚区内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不足,急需IT、网络美工、UI设计、信用认证、物流配送、金融信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相比苏州而言,杭州在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上,一方面合作阿里巴巴等龙头平台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B2B内外贸、B2C进出口、在线支付、教育培训、金融信贷、智慧物流等完整产业链(详见表2、表3所示),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吸引了苏宁云商、EMS、考拉海购等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快速集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竞争优势明显。

因此,未来苏州应着重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外引内培强化平台经济专业服务机构的聚集,推进实体经济嫁接移动互联网平台,促进平台经济产业生态体系的完善。

(三)龙头平台企业比较

通过调研,发现苏州与杭州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平台企业如表2、表3所示。

表2 苏州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平台企业

表3 杭州影响力较大的龙头平台企业

通过表2与表3的比较,可以发现:苏州平台经济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影响力较小,而且行业分布较为分散,缺少像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的辐射带动。相比苏州而言,杭州龙头平台企业大多全球性或全国性领军的龙头企业,且多属阿里系企业,力量集中,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力大,具备电子商务产业生态链集聚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未来苏州应充分依托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总部经济的传统优势,大力支持苏州本土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平台企业成长壮大。

(四)规划扶持政策比较

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城市,苏州与杭州都高度重视信息化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扶持,为进一步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人员从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信息经济、人才引进四个方面对苏杭两市的专门扶持政策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4、表5所示。

表4 苏州相关平台经济规划与扶持政策

通过表4、表5比较,我们发现杭州平台经济相关扶持政策更多、更细、更新,苏州在信息经济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方面尤为滞后。2014年杭州从市政府到区政府共了三个推进信息经济发展政策;从人才引进方面,苏州对平台经济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还引用的201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而2014年杭州推出了《西湖区关于引进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325”计划实施意见》,2015年1月杭州推出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因此,未来苏州应强化信息经济政策与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方面的推进。

(五)网络基础设施比较

2011年至2015年,苏州在“数字苏州”基础上实施了“智慧苏州”建设“369计划”,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大任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六大平台,智慧交通等九大工程,有效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截止2014年底,苏州全市移动基站数、WiFi热点覆盖数、数字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均位列江苏省首位;苏州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800G,传输骨干网带宽达7000G,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目前,苏州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强大,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建设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杭州于2012年成为中国首个跨入4G时代的城市,移动互联网承载能力非常强。在智能管道建设方面,目前杭州拥有8万个4G基站,城市人口覆盖率超过95%;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4G+网络加速商用”和“4G+高清语音”业务,建成了以2G、4G、光宽带为主的高速、优质全覆盖网络。

因此,作为江浙两省的经济龙头城市,苏州与杭州两市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应用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六)人才支撑水平比较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杭州优势明显。杭州拥有985高校1所(浙江大学),211大学2所,拥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一般本科院校21所,拥有高职院校17所。而苏州目前拥有211高校1所(苏州大学),拥有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7所,拥有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16所。无论从苏杭两市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毕业生质量等,杭州都明显强过苏州。

从人才引进吸引力来看,杭州作为省会城市,阿里巴巴龙头企业的带动、优质的生活环境与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创业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虽然苏州同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但由于地级市城市的制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仍较杭州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政府对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来说,杭州力度更大、政策更新、规定更细。2015年1月杭州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非常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与团队扶持,并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分为ABCDE五类,具体为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等五类,并且从加大国内外智力柔性引进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保障、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培养、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产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规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

三、苏州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发展规划,建设高层次水平集聚区

加快编制苏州平台经济集聚区发展规划,选择主导产业突出、交通条件便利、信息技术发达、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规划建设平台经济集聚区,并明确集聚区布局、目标、功能与规模,力争到3-5年内建成3-5个产业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的高水平集聚区。重点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改造以常熟服装城、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的嫁接,把传统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具有现代信息经济特色的平台经济集聚区。二是充分发挥苏州作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首批试点地区的政策优势,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三是积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金融总部、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打造综合性互联网金融集聚区。

(二)加强制度创新,营造平台经济发展环境

当前,苏州应尽快梳理现有相关扶持政策,根据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加强制度创新,及时、整合、优化、更新各种相关扶持政策。主要建议如下:一是优化信息经济政策保障环境,可参照杭州经验,整合优化相关信息经济促进政策与专项扶持措施,制定发展信息经济的专门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国际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信息产业,确定信息经济在苏州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对平台经济集聚区重点项目、龙头平台企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土地租金、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完善中小平台企业融资环境,支持江苏中服焦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苏州淘豆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随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新型、成长型平台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稳步扩大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发行规模。四是加强平台经济人才引进培养,参照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引进与培养政策,逐步改变现有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碎片化”问题,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的城市。

(三)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完整产业生态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集聚区建设与发展,苏州应充分整合资源,打造集移动电子信息制造、移动电子商务、研发与技术服务、软件开发、金融信贷、信用认证等覆盖平台经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产业生态体系。由于苏州平台经济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已有良好的基础,建议未来苏州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形成优质便捷专业服务体系,支持平台企业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企业合作,着力引进一批与平台经济发展相配套的IT、信用、检测、信贷、代运营、培训等优质服务机构,构建覆盖产业链全程的、便捷高效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商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苏州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获取信息难、产销对接难、技术技能不足等实际状况,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推动常熟服装在线、东方国际纺织城网上商贸平台等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强化外引内培,大力发展龙头平台企业

杭州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阿里巴巴的辐射与带动,当前,苏州的龙头平台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影响力都与杭州有很大差距。因此,苏州可通过外引内培,大力发展龙头平台企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支持本土平台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可把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江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培育成国际一流的龙头型平台企业,可把江苏中服焦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苏州淘豆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随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成国内一流的龙头型平台企业。二是引进国际一流平台经济总部,依托现有集聚区优势和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有针对性地招商,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平台经济总部,有效拓宽平台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支持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苏州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同程网、绸都网、淘豆网、食行生鲜等本土平台企业针对细分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形成独特优势,提升平台竞争力,鼓励苏州传统婚纱、丝绸等产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条件成熟的平台企业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支持苏州铭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形成一批商业模式先进、示范能力强的平台企业。

(五)加快创新升级,壮大网络交易服务平台

创新升级是发展平台经济集聚区的关键要素,在实践中要依托龙头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争抢技术发展制高点,壮大发展苏州各类网络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议现阶段苏州着力打造以下平台:一是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将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服装城、绸都网打造成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二是打造一流消费细分服务平台,把同程网打造成国际领先的旅游业电子商务平台,把淘豆网、食行生鲜等生活消费类平台打造成国内领先的生活服务平台。三是发展综合化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力支持“东吴在线”等苏州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四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扶持,3-5年内建成1-2家国内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提升苏州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丁宏,梁洪基.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竞争发展战略--基于双边市场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4):118-127

[2]赵怡昕.试述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8):360-361

[3]张军涛,黎洁岑.基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城市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