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

篇1

关键词 工业强省 智能化 发展方向 突破点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

Intellect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Province Depending on Industry in Guizhou

WU Maonian

(School of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intellect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Guizhou province depending on industry. Secondly, it proposes some breakthroughs and methods in intellect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province depending on industry.

Key wordspowerful province depending on industry; intellectualizatio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breakthrough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保持经济增长,国务院提出了行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先后确立并通过了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轻工业、石化产、电子信息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十个行业振兴规划。经过几年的初步发展已经初显行业振兴带来的各种好处。2010年贵州省领导经过仔细调研,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随后确立了贵州工业的十大振兴计划。它们是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建材、烟酒、钢铁、高新技术、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十大振兴产业。振兴计划明确提出以产业振兴为目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统筹部署,凝炼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在工业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贵州省科技厅在在2011年初启动了,《贵州省科技支撑工业十大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11-2015年)》①。实施方案明确,加快科技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撑贵州省重点产业振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科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撑能力,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做出切实贡献。实施方案提出,五年间,全省科技投入保持持续增长,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年均增长20%,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专利申请量保持35%的年均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30%的年均增长率;在化工、装备制造、冶金、有色等重点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以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5%左右,成为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的增长点;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对工业强省战略认识的加深,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新的省领导提出的工业强省中的工业已经不在是传统意义下的工业,而是新型工业。那么新在那儿呢?本人认为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贵州的工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工业化道理就是新型工业。综合上述信息,作者认为贵州的工业强省道路应该着眼于新型工业,即是在工业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尽管贵州工业强省战略还有不少问题,但作者认为在工业强省的大路上我们应该做到放眼世界新科技成果、重视国内新技术和高级人才、立足用好用足贵州省内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作者在此探讨一下贵州工业化道路上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他的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类似。

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将会向网络化、智能化、并行化方向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领域将会以智能信息处理为中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②,是一门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新学科。作为一门边缘新学科得到世界的承认并且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不仅许多其他学科开始引入或借用AI技术,而且AI中的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图象识别已成为新兴的知识产业的三大突破口。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学派。这就是:符号主义学派、连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将会向网络化、智能化、并行化方向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领域将会以智能信息处理为中心。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内容是: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主体系统、人工思维模型、知识系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遗传与演化计算、人工生命、人工智能应用(如:模糊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人机接口、智能机器人等)等等。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且需要多学科的研究专家共同合作。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工智能理论、机器学习模型和理论、不精确知识表示及其推理、常识知识及其推理、人工思维模型、智能人机接口、多智能主体系统、知识发现与知识获取、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等。

同时如下的这则2006年的信息也让人兴奋:“今年初,牡丹江市金跃集团与韩国文豪斯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协议,欲引进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及相关技术和产品落户牡丹江,在中国大力开发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市场。该项目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其研发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内软件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人工智能软件研发领域也走在前列,在国内可首创人机对话的先河,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研发、推广、销售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软件研发和生产中心,该项目全面启动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人民币,年可实现利税1亿元人民币以上,年销售利润率40%。该项目成功运作不仅可填补我市高科技软件研发技术的空白,而且还可带动我市相关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市直利税的增长。”

综合贵州的实际省情和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1)结合贵州十大产业中的电力和装备制造,智能化是一个重点发展的方向。现在智能电网的研究何义应用都正处于起步阶段,抓住这个机会,加大科技投入这个领域,力争或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是重点。智能化机械制造业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的研究基础,做好围绕现在制造技术的装备制造业发展。

(2)由于贵州十大产业中的煤炭、化工、有色、建材、钢铁均需要对资源的挖掘开采,具有智能化的资源开采设备开发和二次开发是重要的内容。同时科学合理的对资源开采也是一个关键。充分利用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的研究基础,做好长期合理利用资源为贵州绿色、健康发展。

(3)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应该是贵州的重要特产之一,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基础。首先贵州植物非常丰富,是民族制药的重要基础,现在已经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民族制药基地。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加大中药制药力度,所以政府应该重视与相关部门联系,充分利用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药用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中药材繁育与种植工程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基础,加大新药的开发使之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是长远之计。其次特色食品也是贵州省的一个品牌,比如国内知名的老干妈辣椒。尽管贵州具有很好的原材料,但是目前品牌单一和传统的制作方法使得产量较低,必须加大科研程度,使得具有智能的机器能代替目前的手工制作,增加产量。

注释

篇2

关键词 机器视觉 模式识别 自动控制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1

Abstract With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traditional automatic control teaching methods need continuous innovation. The machine vis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teaching method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n this paper, we star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 vision technology in automatic control teaching, give the teaching purpose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cheme. This teaching method i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has obtained the preliminary effect of teaching in Hubei Business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Key words machine vis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utomatic control; teaching method

视觉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对图像进行适当处理,提取所需信息的一门技术,一个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中能够自动的采集图片或者视频信息并进行预处理,包括复原、去噪、加强等手段,然后对经过预处理的信息进行选择或变换,提取最能反映分类本质的特征,最后对特征进行分类并根据判别规则对信息进行处理。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要求下,高等院校的教学更加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智能控制技术已经深入到了自动控制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智能机器人项目比如基于单片机智能循迹避障小车、机器人足球、四轴飞行器等,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参与度增高,能将控制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理论知识理解。

1 机器视觉技术在自动控制教学中的应用背景研究

视觉是人类的主要感官,是人脑理解环境的重要信息来源,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门利用计算机辅助来替代视觉工作的技术就是让机器“长出眼睛”,能够对周围事物产生视觉,感知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近年来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视觉识别技术的融合能够很好地改善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让机器更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但是目前在单片机实践课程中学生在进行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和制作时,并未应用到图像处理技术,而是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外界信息。例如最常见的循迹避障小车,它的“视觉”是通过小车车身携带的红外传感器来检测地面上的黑色轨迹,通过红外接收装置来判断小车是否循迹或是偏离车道,从而对小车的行驶轨迹进行控制,利用红外传感器来实现小车的循迹避障功能原理简单易懂,方便实现且成本低廉,但是红外传感器对于外界环境要求极高,任何光线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后期的调试工作任务繁重,系统鲁棒性差,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

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是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高校通常在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开设该课程,在自动化控制类专业中开设该门课程的高校较少。在长期的自动控制类教学过程中,偶尔的提及该技术,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笔者认为在自动化控制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模式识别理论来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2 机器视觉技术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背景,对于高校的自动控制类课程,有必要将机器视觉加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前沿科学技术,了解和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该技术更好地进行智能机器人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机器视觉技术运用到自动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将机器视觉应用到控制类的嵌入式开发项目中,通过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编写图像或视频处理算法来实现机器的视觉功能,根据图像理解结果来实现控制,是一种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为机器视觉属于交叉性学科,内容涉及广,在编写图像处理算法时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理论为导向,实际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尽量避免算法中繁琐复杂的数学公式,让学生在掌握视觉概念的基础上能培养出学习兴趣,发散思维,主动结合所学的控制理论知识来进行更深入的智能机器人设计。

篇3

实际上,被称作下一个“互联网金矿”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目前无论是在数量增长还是在内容延伸上都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但背后也暴露出发展模式低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

行业“井喷”等待“风口”

如同10年前的智能手机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去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行业规模尽管尚小,但已整体进入迅速扩张阶段。全球四大市场调研公司之一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为1810万台,同比增长321%。其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市场份额约占90%,增速分别达到了252%和531%。

专家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市场潜力依然很大,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计,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2017年全球将售出7000万台可联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2013年的4.5倍。

从产品形式上看,虽然手环和手表牢牢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但其他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厦门的云朵科技公司去年推出了5000多双智能定位鞋,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而从内容和功能上看,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前两年简单的计步功能,发展到现在的测心率、测速等综合性检测功能,并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智能可穿戴设备涉及机械、传感器、芯片、人工智能、语音图片文字识别等多个领域,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高技术产业,现在还处在产业前期,发展前景较好。

“我们认为,产业发展的‘风口’快到了。”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专家委员陈雪涛说,从全球的发展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将达到万亿级以上,成为全球角逐的最前沿产业。

缺少“0到1”关键技术

智能可穿戴设备展现出的巨大活力和市场潜力,已引发谷歌、苹果、微软、索尼等诸多公司在这个全新领域深入探索。去年11月,美国资本市场仅在可穿戴智能显示器领域就投入了上亿美元。在学术科研层面,美国、日本以及韩国均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组专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

而在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一样:缺少核心技术。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低水平的复制和“锦上添花”的应用创新为主,在关键的核心基础技术方面仍然受制于国外。

广东省无限寻环科技(深圳)公司执行总裁牛浩田说,国外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在基础技术上已远远领先于国内。我国企业更多的是以国外技术为基础,更新和创新产品,实现“从1到10”,但是缺乏“从0到1”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生产不出自研可控的好产品并走向世界。”陈雪涛说,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如核心芯片、核心传感器等,还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尤其是核心芯片技术,国外企业已经实现全产业链布局,而我国还缺少能够实现技术自主自控的企业。此外,我国在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云计算能力上也和国外有较大差距。

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公司创始人杨佳威说,国外企业大多对中国进行技术禁运,对方一听说是中国的机构要合作就一口拒绝,根本没有商谈余地。“所以一定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国内靠模仿的低端可穿戴设备肯定不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也不可能依靠这些产品来实现‘弯道超车’。”

业界人士指出,下一步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尤其是要有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做到关键操作系统和芯片国产化,摆脱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产业未来:跨界整合内容制胜

专家认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下一步发展应改变传统电子行业以硬件设备为盈利核心的模式,重点放在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上。谁能够率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提供优质产品体验,谁就将抢得先机。

“这个领域光有硬件不行,还需要有内容。”专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现实等穿戴式设备的蚁视科技(ANTVR)公司的董事长覃政说,国内虽然厂商数量比较多,但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并不多。这是因为部分厂商为了快速发展、抢占市场,做了很多简单的开源系统,“但这样的技术路线显然太弱了。”

“就像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云计算、大数据的入口。”邬贺铨说,可穿戴设备是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结合产品,本身功能有限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到云端,依靠云计算增强产品功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只是“锦上添花”,比如心跳、脉搏、计步的测量与传统方式差别不大,还没有出现超越传统产品的特殊功能。

此外,如何开发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也将成为关键。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在对行业趋势的预判上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提前判断市场需求和快速市场反应的能力。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9]28号)和市《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坚持示范带动、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及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推行以数据为基础资源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数字化,民生服务智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为加快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助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工业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惠民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基本建立。

到2025年,先进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交通、教育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高效便捷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化监管机制发挥巨大作用,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为扎实做好全县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工作,结合实际,将重点实施好五大工程,24项具体工作。

(一)实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督促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按照省、市公司统一规划部署,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网间互联带宽,促进LTE增强、5G等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结合本县实际科学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并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提升本地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机房建设,统筹协调5G通讯设施的需求,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2020年底,完成县政府、县医院、轴承工业园区等15个5G网络站址覆盖。(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二是在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推动建设和完善企业IT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支持信息化集成度高的企业开展基于IPv6的改造升级,支持IPv4/IPv6双栈运行,在新建IT网络全面部署IPv6;鼓励企业结合IT/OT有线网络,科学部署和应用无线网络,支撑工业生产全流程的网络覆盖和信息采集;加强5G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融合应用,带动物联网、VR/AR、车联网及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光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广新体和旅游局、县交通局)三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以智能配变终端为核心的低压配电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低压配电网故障研判、拓扑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等应用成效;配合省、市推进公路、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推动汽车客运站等交通场站多家宽带运营商网络覆盖;配合市相关部门推进矿用水资源保护与水害防治微震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国网供电分公司)

(二)实施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工程。一是支持“找轴网”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构建面向轴承产业集群,提供全供应链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构建基于云架构、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动国内外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布局,加强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第三方开发者的跨界合作;积极推动智能电网、机器视觉、远程控制、缺陷检测、AR辅助、VR装配、远程控制、AGV控制、机器人控制等技术的推广。推动轴承工业园区,在可视化指挥调度、一体化物业管理、全方位园区安防等方面实现智慧园区建设。到2022年,力争培育1个面向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轴承工业园区、运河工业园区、东留善固园区)二是围绕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在中伟、诚为等重点企业中探索建设“工业大脑”,打造一批信息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的试点示范企业;推动“轴承+互联网”,强化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能力、数据集成应用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供应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新模式;推动企业上云,以基础设施上云、平台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设备产品上云、制造能力上云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普及应用;完善工控安全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工控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设,推动工控产业发展,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三是实施“大智移云”应用科技专项,推动新兴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开展基于云平台的综合集成应用服务,打造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大力支持“找轴网”开展工业电子商务、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全链条新型服务,促进轴承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发改局)

(三)实施服务业和民生领域数字化发展工程。一是整合全县交通运输全要素信息资源,配合市直相关单位构架建养管运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全县域、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提升交通网络的基础建设、运营监测、路网养护、综合调度等能力;积极支持在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运行监测、教据分析等方面参与建设,重点聚焦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5G及信息化应用建设。(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工信部门、县公安局)二是支持对运河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挖掘,积极融入市直相关部门建设的旅游云数据中心、旅游智慧管理平台、智慧服务平台和智慧营销平台;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广电建设步伐,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对玉兰纪念馆、四二九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的智慧化建设,提升旅游景区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县委宣传部)三是支持“找轴网”、“轴承联盟”等轴承产业平台扩大知名度,完善服务功能,推进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五邦同城电子商务平台”、“微同城”、“供销e家”等O2O电商模式的发展壮大;加快“闲来先得”农特产品和“好乡亲365”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本县特色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上规模的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责任单位:县商务部门、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四是积极融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开展5G+VR教学等5G联合教学应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的信息基础设施100%覆盖;实施联网攻坚行动,到2020年各类学校(含教学点)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2022年各类学校校园网络全面覆盖,所有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校园无线网络逐步普及,发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空中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及在线教育等教育服务;深化与清华大学慕华成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慕华成志旗下“爱学堂”的基础教育在线资源,引进清华附属学校优质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建立清华附小互联网联盟学校;提升县实验中学与北京101网校联合办学效果,推动全县高中教育提升;加强教育云平台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大力推进STEMA教育,中小学阶段开展教育机器人、智能开发板、智能创客等教育课程研究。到2023年,在中小学阶段普及scratch、python、C++等编程课。(责任单位:县教育局)五是依托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县级全员人口、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扶贫等数据库;通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类业务应用系统,自下而上采集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服务信息,实现各级各类数据共享。以县三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为引领,鼓励全县医疗机构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移动医疗应用。配合市直相关单位建设市、县两级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系统,做好与省系统的对接;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县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加快“咱家健康”手机APP家医签约移动平台建设及推广,同时提升“家庭医生”数量与质量,争取实现全县覆盖。(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医疗保障局、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六是推进互联网与社会保障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化全覆盖,重点推动“老来网”APP的应用,实现社会服务网络化,推进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方面数字化。融入市级建立面向居家、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县域数字化养老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医疗保障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七是在粮食、畜牧、蔬菜等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培育1-2个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新模式。积极推动本县产品生产企业融入省级农产品监管追溯平台,完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种养环节的监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创新推进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益农信息社村级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力争益农信息社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70%。依托全省大数据精准扶贫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部门间扶贫开发相关数据的跨地区、夸部门交换共享,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委网信办、县商务部门、县扶贫办)八是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提供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建立网络化协同共享体系。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利用新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具有深度感知功能的消费平台、融资平台。加快找轴网、轴承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等建设,为轴承企业发展提供轴承产业政策研究、质量监督检测、信息咨询、展览展示、网络宣传、产品研发、创业辅导、人员培训、生产技术、销售信息、金融、仓储物流等系列服务,助力轴承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委网信办、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轴承产业管理服务中心)

(四)实施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工程。一是加快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积极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数据需求清单;主动对接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建设政府公共数据开放目录,逐步推动政府部门数据依法有序向社会开放。在移动执法、应急响应、立体安防、智慧环保、城市人口大数据、电子政务等方面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政务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县行政审批局)二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整合登记备案、质量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竞争执法、消费维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企信息数据,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建设大数据平台,推进监管信息全程可追溯和“一网通享”,对市场环境强化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推进“冀时办”政务服务软件的推广应用,实现各项审批事务的手机网上办理;配合市直部门建立健全全市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数字化系统,加强对县域内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及重点领域的实施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积极高效推进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远程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建设及应用,实现河库水质状况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力争到2020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保监测数据100%上网,积极争创5G+智慧环保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三是加快数字化城管平台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打造全县城市管理一张图,构建全时段、全方位、全市域的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智慧园林、智慧环卫、智慧照明等系统建设,纳入智慧城管中心统一管理,实现对人员、车辆、设施的高效、智能化管理,提升数字城管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功能;积极推动农村管理服务转型,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加快“综治云”平安建设,重点实施以公安“天网”平台为基础建设的“雪亮工程”,与市级平台实现联通,构建市、县两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平台建设,打造公安实战平台,提升精准打击、整体作战能力,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推进退役军人信息管理服务及视频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高退役军人管理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住建局)四是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实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用服务开发与应用,鼓励有实力的重点企业建设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征信系统二代升级工作,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人行)

(五)实施数字产业支撑和创新能力增强工程。一是鼓励找轴网、轴研院、等建立数据资源采集、汇聚、整合、存储系统,逐步推动数据采集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推动相关企业、机构、协会等围绕决策保障、跨域协作、公共服务、经济调节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应用深化。(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金融办等县直有关部门)二是鼓励有发展意向的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育发展本县的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利用本地的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引进建设1-2个支撑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研发机构、孵化机构。(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委网信办、县交通局)三是贯彻落实《省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边缘计算、认知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推动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算法、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家庭、数字化医疗等新产业发展;支持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试验,培育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扶贫、农产品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委网信办、县科协)四是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主导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中的应用,实现两化技术的融合。(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五是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主导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鼓励富恒、恒运、东方等机床生产企业加大对智能高端数控机床的的研发,实现产业化生产。(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六是鼓励工业、农业、服务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等领域的积极推进专业软件的应用,重点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定制和应用。(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发改局、县科协、县商务部门、县交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新型市场主体引育。深入开展“双创双服”活动,培育一批以开展数字经济业务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积极引进和承接市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成果来转移转化,实现本地企业与县外优势企业、机构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推进技术交流与战略合作。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产学研平台资源整合,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跨界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一体化服务。(责任单位: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商务部门)

(二)加大域外人才智力引进。立足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在职称评定、科研服务、医疗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优惠待遇,吸引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来临发展,重点吸引一批籍人才返乡创业;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指导本县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参加域外大型人才交流活动,适时开展科技招才引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提高落实待遇,畅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提高基层职称申报评审比例;鼓励县职教中心与民营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将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训资源有机结合,为民营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搭建良好平台。(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工信部门、县科协、县医保局)

(三)支持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应用示范项目,争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支持光明生猪实施生猪养殖大数据农业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光明九道菇公司实施节能型智能化高效无菌植物工厂项目,支持中伟、诚为等重点企业推进工业智能制造支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省各类引导基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或发行债券融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部门、县金融办、县人行)

(四)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和监管。严格执行省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做好数字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评估。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制定的数字经济发展监管方式,做好合理划分权责边界,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建立工作。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监管体制,推动政企联动、行业联动的信用共享共治。引导互联网内部管理和安全保障,严格规范经营。(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局、县委网信办、县工信部门、县市场监管局)

篇5

【关键词】单证制作,教学模式,国际贸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兴的科学技术和思路给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变革的难得机遇。互联网+教育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传统师徒制加以革新,既注重现代经验学习,又有较强的实践性。

基于互联网+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为《单证制作》教学提供一个新路径。互联网除了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学徒制教师人数的不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实践体验和教学流程的变革,教学过程互联网化尤其移动互联网化下,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游戏设计正在重构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实践,随手分享,全体学生共享学习进程、经验和收获,除了促进学生自身的提高外,通过信息的影响力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了教育的影响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现状

《单证制作》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教。教师是进出口单证教学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和实践相对脱节,教学内容容易缺乏时效性和操作性。(2)因现实各种原因难以开展双语教学。(3)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单证缮制经验。

2.学生的学。(1)学生基础差,厌学、畏难情绪重。(2)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差,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3)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开展困难。

二、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教学的单证制作学徒制方式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翻转课堂”。网上学习,网下实践,全面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单证制作教材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理论要素构成学习到案例操作。互联网+教育下学徒制的教学内容直接是各类单证实际操作,强调模拟专家的学习,即现场专家对学习者进行辅导和给出现代行为的模型,通过一些与学徒方式相类似的活动和社会互动与交往,使学习者适应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知行合一”的模式过程。

2、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程序是,教师、教室、PPT、作业、机房仿真操作、企业实训。互联网+学徒制教学程序是,计算机、可移动互联网设备、网页、慕课、微课、指导教师、顶岗实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结合传统学徒制的核心技术以及教学授课形式,使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慕课”(MOOC)化、形象化、抽象内容具体化、知识转化高效化的特点。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机操作,不需要经历从手工到上机的过渡,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

3、教学的社会性的改革,从教学的单纯学校行为改革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三.互联网+教学的实施方案

1.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指导教师的不足,金华本地就是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但近年由于国际、国内的发展变化,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来的合作企业由于出口萎缩,人员减少校外指导教师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寻找更多合作企业。加强本校教师培训,使更多专业教师符合本课程指导教师的要求。

2.课程网站建设,要实现互联网+教学,必须有一个师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平台,课题启动,通过课题组员和社会IT企业合作,能为课程网站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3.教学内容微课程的制作。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讲教师如何监控学生日常学习,因为校外指导教师毕竟责任感方面有些不足。另外,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模式,实现教学的规范、公平。互联网+教学的单证制作学徒制方式课堂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认真设计、管理学习资源,并以“慕课”(MOOC)或者更小的“微课程”的方式提供给学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不够,要求学生每学时通过课程网站、移动客户端和校外指导教师即时互动,了解工作任务,领取相应制单工作,并学习相关微课。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疑惑,具备准确、到位地解析和归纳的能力,指导单证制作实践。这种教学结构和模式的翻转,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四、结论

互联网+教学如果只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就没有大的吸引力。通过互联网要解决学生能够快乐学习的问题,通过学徒制方式,在指导教师引导下按学生打游戏的心态在网上去学习他的学习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的微课制作上下工夫,指导教师引导方式、激励机制上下工夫,解决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这种交互性的互动,是能够把互联网+教育的单证制作学徒制方式进一步推动最重要的基础。最后进一步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学生直接在校内顶岗实践的机会。通过对互联网+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系。

参考文献:

[1]保吉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 业大学学报,2013(6):28-30.

[2]陈家刚,张静然.认知学徒制、技术与第二次教育革命―美国西 北大学 Allan Collins 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5.

[3]周文苑. 基于校企合作的外贸单证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1 ( 6) .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环节;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l 引言

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在50年代以前是以电子管为核心器件,60-70年代逐步由晶体管代替,80-90年代则是以集成电路为主,并由全模拟电路转为兼有模拟、数字信号电路且以数字信号电路为主的信号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深人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哪个行业有电子工业这么快速的惊人变化。为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转变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休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

2 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2.1 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这一新的形势,新的教学改革大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工程教育不可能什么都学,也不可能学得太专,工程教育只能是基础性教育,培养通用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国家教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类核心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3大模块,即:①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②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工学、电子学技术中已经成熟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它提供了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这些课程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基本知识。

2.2.1 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模块

①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工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核心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电路分析基本内容是:电路与磁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等。参考学时为90-100学时。

信号与系统基本内容是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分析、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随机过程和信号处理等。参考学时为80-90学时。

②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核心技术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些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是:电磁场、电磁波、传输线和天线等。参考学时为80-100学时。

2.2.2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样电路模块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器、信号波形变换、功率电路、频率变换等。参考学时为150-160学时。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逻辑门电路、数字电子学理论基础、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模一数接口电路等。参考学时为70-80学时。

2.2.3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模块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计算机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规定,它包括9个领域、3个进程、12个基本概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认为包含以下基本内容:计算机数据录入技术、编程语言和基本算法、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

2.3 实践环节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在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综合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是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实验课是综合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的联合体,它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提供了最佳条件,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探索精神、坚强毅力和求实作风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综合专题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建立正确的工程设计观点和经济观点。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和考查,是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工程师素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环节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

3 改革实践环节的方案

3.1 基础实验教学应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① 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性能及使用。

② 熟悉各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测试方法。

③ 能设计、组装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 检查和排除常见故障。

④ 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建立正确的工程观点和经济观点。

⑤ 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误差分析和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⑥ 能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 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分析等。

3.2 关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初步设想

3.2.1 体系结构框图

根据原来按技术基础课分别开设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能力结构,设想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基础实验部分合并开设一门“基础电工实验”,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覆盖整个电子技术基础学科的前两个模块。再开设一门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实验与综合实习,突出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将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与有关学科的教学环节相结合。考虑到计算机学科能为其它学科提供非常先进的工具,计算机学科的成果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在综合实习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要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成果。

3.2.2 关于各实验模块的说明

(1) 课程设计性质的电路综合实验

电路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安装和调试一个电子电路或一个简单装置,检查并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设计题目有:多级放大器、OTL功放、直流稳压电源、调制器、解调器、计数器、分频器及数字钟等。本实验安排在3年级分段进行。参考学时为60-70学时。

(2) 综合专题实习

综合专题实习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中的方案论证、工程计算、安装调试及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综合专题实习应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一个分机,或一个较小的设备,在技术上已较成熟,在设计与调试方面有典型性与先进性。例如:电视机安装与调试、音响系统安装与调试、数字调谐器、各类报警系统、电子裁判系统、家用电器的电脑控制等。本实验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工厂进行,可与生产实习、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实习期约为3-4周。

(3) 计算机能力训练

计算机能力训练包括计算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接口实验等。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全面贯彻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现状,可在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操作训练,然后是计算机编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数学、物理、电路与信号、电子线路等课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另一方面,在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计算机接口实验,从而为利用计算机开发产品,进行综合专题实习作好准备。

围绕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而进行的综合专题实习应在计算机应用的典型系统选题,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多路自动监测系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上机时数为150-200小时。

4 结束语

本文在东南大学教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践环节教改的实施方案它将国内外教改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可以为绝大多数院校所接受。写作本文目的也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加快教改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信管”专业;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0- 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由原来的5个专业合并而来,目前,该专业几乎在所有的全日制本科院校都有开设,但是由于专业形成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各大院校均是在依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对专业的理解进行办学,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为指导,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往往感觉自己的专业就是一个大杂烩,就业不知道专业对口什么;考研往往直接转专业等,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非常低。

1 “就业难”现状分析

目前,“信管”专业就业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用人单位对专业认识不清

这个问题几乎是毕业生踏入人才市场所面对的首要难题。除了传统的接收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少数部门之外,其他的一些部门,由于缺乏对“信管”专业的认识,因此不可能在招聘专业里列出。更有一些单位,误以为“信管”专业就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更愿意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1.2 毕业生在读期间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些学生,从大一进校到大四毕业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外再没有其他更多的收获,这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四年只是盲目地跟着学校的课程进行学习,开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学完就完了,不去认真地思考。“信管”专业本身就具有多学科性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明确专业的内涵,理清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课程划分太细;教学模式及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信管”专业实际上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部分学校偏经济管理类方向培养,设置的实践类课程太少,培养出来的都是“理论型”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4 专业定位模糊不清

由于“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3大学科内容,其教学尚没有固定体系,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原有专业的基础,合并调整来建设该专业,这就造成了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拼凑、在教学内容上乱、杂等现象,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2 “信管”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一面是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IT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等,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而“信管”专业培养的恰恰正是这种人才。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近几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为:国有企业16.03%;录取研究生12.63%;民营及私营企业9.06%;三资企业9.13%;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4.14%;部队0.34%;高等学校5.76%;机关5.56%;科研设计单位4.35%;金融单位6.32%;出国1.12%;其他事业单位2.73%;医疗卫生单位0.04%;其他0.56%。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是一个适应面很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因此,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相应调整。

3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3.1 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首先,利用多功能的电化教学手段,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柔性与灵活性。其次,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最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基于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本科二类地方院校来说,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毕业生来说,如果具有一技之长,那么他在就业时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我校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时,重在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既掌握系统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主流技术,又具备使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的定位,我校“信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以下3方面的专业能力:① 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② 信息系统实施维护能力; ③ 信息监控、分析与处理能力。

3.3 课程内容注重与时俱进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新的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导入。新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发展的新趋势,对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南大将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借助数学理论、超文本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检索算法的研究;利用模式匹配技术开展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采用数据仓库思路建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

3.4 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中,注重提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的教学相关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职业认证。在“信管”专业的目标职位体系中,绝大多数的职位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的认证要求,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认证、CEAC专项信息技术认证以及企业级专项信息技术认证等。我们坚持四年一贯性的职业认证的教育与宣传,力求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就业的可能方向与相应的职业要求,从而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松. 复杂环境下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规划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

篇8

[关键词]智能仪器 项目驱动 项目设计

引言

智能仪器是含有微型计算机或者微型处理器的测量仪器,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智能仪器凭借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等优势,迅速地在家用电器、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动下,智能仪器必将有更大的进展。因此,学习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主要技术和设计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智能仪器技术课程是测控仪器与技术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全国许多高校仪器仪表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之一。智能仪器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难度:①本课程内容涉及“电子、传感器、信号处理、计算机软硬件”等多门前导课程知识和技术,学生掌握程度和兴趣趋向差异很大;②课程体系逻辑性和系统性不强,而灵活性高,相关领域新技术引入快。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项目驱动教学法正是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在智能仪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被引入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1]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制订计划,团结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①开放性。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自由探索完成项目的各种方式、方法。②综合性。项目的内容应比较综合和完整,学生完成项目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学习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甚至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③实践性。项目设计注重社会需求,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的流程为[2]:

图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一)项目的确定

选择的项目的好坏、难易、是否能突出所学知识等几个问题是项目驱动教学过程的关键。要选择一个适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项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授课对象的层次。针对本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较被动的特点,在设计项目时不宜太难,太难会打消他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在项目设计时尽量选择使用比较常见的传感器、显示器等元器件来实现。如温湿度控制器这个项目,选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书本上、网络上介绍的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查到,自学门坎低,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②授课的内容。智能仪器技术课程在讲述智能仪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智能化仪器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有智能仪器的输入输出通道、外设及其控制技术、通信接口、典型功能及数据处理技术、抗干扰措施、软件设计方法[4]。在进行项目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5]。如每个项目都包含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内容,而针对输入输出通道的设计,先开展一个开关量输入输出的项目,再进行一个模拟量输入输出的项目,通过这种先易后难的设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掌握智能仪器信号输入信道的设计要点。

③授课的目标。智能仪器技术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仪器整机系统的概念,掌握智能仪器软硬件相结合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和设计方法,结合实际仪器项目开展系统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开展综合设计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灵活性和创新意识。”因此,项目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能够充分体现现实中的应用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在智能仪器技术课程中从易到难共设置了如表1所示5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逐渐增加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在项目的实施中逐渐掌握教学内容。

表1:智能仪器技术课程教学项目设置

(二)项目的实施

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分为确定项目任务、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及综合评价3个过程。

1.确定项目任务

首先进行项目分组,每个项目都涉及到硬件电路设计、电路搭建和调试、软件程序设计、项目报告编写四方面内容,据此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人负责一个内容。然后教师将所提供的项目的任务、目标及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小组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选题。项目确定后,根据项目的不同部分和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小组讨论,自行进行任务分工,查阅相关数据,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2.项目实施

下面以“光电脉搏测量仪”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描述:

(1)项目概况:通过检测透过手指的光强间接测量人体的脉搏信号并显示。

(2)项目的难点: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的难点问题有:①消除环境光对脉搏传感器测量的影响。光敏器件接收到的光信号不仅包含脉搏信息的透射光的信号,而且包含测量环境下的背景光信号,即环境光和在测量过程中引起的二次反射光,只有消除背景光的干扰,才能获得准确的脉搏数,如何消除背景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之一。②微弱信号的处理。通过光电转换得到的包含脉搏信息的电信号一般比较微弱,极易受到环境噪声和肢体运动的干扰,需对采集到的这个微弱信号进行放大、整形。③软件的编制,要求学生对单片机非常熟悉。

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传感器、单片机、信号处理等知识,设计合理的信号采集电路、放大整形电路和单片机处理单路,实现脉搏的测量和显示。具体包括设计出合理较合理的脉搏测量电路;能正确利用面包板及相应芯片完成硬件电路的搭接、调试;能编写程序使系统工作起来;能够撰写设计报告。

3)实施步骤:

(1)系统需求分析、确定设计任务。在本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光电脉搏测量仪应达到的性能和功能要求,如在性能上,测量精度达到±2/min,显示精度为±1;在功能上,系统具有①测量功能,能准确测量人体脉搏信号;②显示功能,测量的脉搏能正确显示;③存储功能,被检测人的基本信息和测量结果能存储下来;④通信功能,测量结果能远程传送至计算机终端,以实现对采集的数据的及时存储和分析;⑤上位机软件实现,用合适的工具开发上位机软件,以对采集的脉搏信息进行接收、存储、显示和处理等。

(2)拟定总体设计方案。根据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要求,确定光电脉搏测量仪的硬件结构图,如图2所示。并确定关键组成部分,如微处理器、传感器等的具体型号。

图2:光电脉搏测量仪结构框图

(3)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确定本项目的硬件结构后,再分模块设计出具体的电路接线图。这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微处理器原理、模拟及数字电路原理、测量、控制电路的原理,所用元器件的功能、性能指针绘制详细的电路接线图并进行参数计算。

项目组设计出的电路接线图,经教师认可,即可由接线图列出所需元器件清单,根据接线图进行硬件电路的搭接与调试。硬件电路的调试过程是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过程不但要用到开发系统,还要用到一些测试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些测试方法和技巧,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思路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模块化设计,即根据项目中软件承担的任务,掌握硬件中各I/0信道与外界的联系,设计合理的软件结构。本项目中,系统初始化之后, 进行定时器中断、外部中断、显示等工作,主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因此,可将任务分解成初始化、定时器中断、外部中断计数、液晶显示四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由项目组成员分担完成。这是整个项目的另一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图3:光电脉搏测量仪主程序流程图

(5)仪器联调与性能测试。软硬件设计时对各个硬件电路和软件模块进行了初步调试,还必须进行硬件和软件联调,以检验设计是否到达目标。在调试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模拟仪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仪器的所有功能进行反复操作,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培养悟性和洞察力。当程序运行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修正错误。例如,某些学生对外部中断的工作过程一知半解,在程序设计中缺少对数值处理的指令,因而程序运行时,发现不能按控制要求实现工作。这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索,不断调试运行,主动分析、发现错误,经分析、修正,直至运行成功。在反复的运行调试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6)编写仪器文件。在完成仪器的研制后,还必须完成设计文档的编写。内容包括:①设计任务和仪器功能及性能指针说明;②设计方案的论证、性能测定和现场使用报告;③使用操作说明;④硬件数据,包括硬件结构框图、电路原理图、元器件布置图和接线图等;⑤软件数据,包括程序总框图、各模块框图、程序列表等[6]。

3.项目的评估总结

项目的评估总结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先由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和工作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有教师进行评估总结,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所有的项目,教师要先期实施完成过。这样,一方面对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当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感性认知过程,知道实施该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关键在哪里。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通过努力最终成功时,自信心和创造力得到提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展。

3.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进展,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难题,以使学生保持对项目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项目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项目创作;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四、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智能仪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杨结群:浅谈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的应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18期。

[3]王荣娟: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知识经济,2012年,19期

[4]王祁:智能仪器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5]贡雪梅: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第7期。

篇9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安全发展思想,筑牢防线、织密网线、严守底线,大力防范化解影响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足、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和抓落实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在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控源头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推进我区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开展三年专项行动,推动各学校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系统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使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校园安全突出风险明显整治,校园安全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明显健全,校园安全形势明显向好,校园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实现教育系统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一是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各学校要及时传达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最新指示要求,区教育党委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集中学习。集中组织观看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二是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深刻汲取典型事故教训,以案说法、以案警示、以案促改,组织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各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至少开展一次集中警示教育。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作事故警示教育片,印制警示教育资料,举办警示教育展览。三是组织开展对话谈心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安全对话谈心活动,各学校主要负责人与教职员工谈心,深入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措施落实。(牵头股室:办公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二)全面落实教育系统安全责任体系。一是全面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学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健全“明责、知责、履责、问责”的安全责任运行机制。二是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责任。教育局指导督促学校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机制,推动学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着力消除盲区漏洞。三是落实领导责任。贯彻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实施细则》,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局、各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加强督查检查力度,充分利用通报警示约谈问责等工作方式,强化安全责任落实。(牵头股室:督导室、监察室、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三)不断完善风险隐患防范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部位、环节、群体等,全面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春、秋季开学前,紧盯三防建设、校舍建筑、教育教学设施、消防取暖、食堂食品卫生、交通校车、实验室及危化建品安全、校园周边安全等各个方面,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隐行患排查整治活动,形成安全风险隐患清单,落实防范管控措施,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整治、报告、销账闭环管理。春、秋季开学后,紧盯学生欺凌暴力和矛盾纠纷线索,以及特异体质、心理疾病、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习困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学生思想表现和行为动态等情况,集中组织开展一次线索、问题排查化解工作,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模式,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帮扶疏导。同时,按照日巡查、周排查、月报告制度要求,每月上旬报送学校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和学校重点关注学生排查帮扶工作清单。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联动机制,开展“安全你我他、师生家长共排查”“风险隐患大家防”等活动,鼓励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公众举报隐患、反映问题,营造人人关心校园安全、全力消除安全隐患的良好氛围。(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四)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落实安全教育课时、教材、经费、师资。中小学每学年不少于12个课时,职业教育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进行系统化安全教育。充分利用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开展科普讲座、亲身体验、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消防、食品、交通、防溺水、防踩踏、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扫黑除恶等专题教育。二是强化安全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安全应急演练,中小学每月、幼儿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职业学校按照实际,组织好应急疏散演练。强化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推动建设一批集场景模拟、新媒体技术、互动体验等形式于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体验馆、体验教室建设。建设一批安全管理在线开放课程,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强化案例警示教育和沉浸式互动体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三是提升安全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实施安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提高安全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四是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分级分批组织学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采取业务轮训、专题培训、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安全管理干部能力素质。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牵头股室:教育股,校安办、人事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各职业学校)

(五)实施提升安全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工程。一是加强安全防范基础建设。落实区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平安建设方案,强化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防范建设整体水平。中小学、幼儿园认真落实区教育区“校安工程”校园监控建设,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推进行动计划按步骤实施。校园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的监控或报警平台。二是提升安全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建设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积极推广应用温度传感、烟雾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加强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制度。三是加强学校建筑及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建立校舍及内部设施定期检查报告、维护维修、改造验收制度。指导学校全面排查建筑物安全隐患,查找并整治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的安全隐患,落实学校建筑所有权人承担使用安全主体责任。校内无D级危房、危墙、违章搭建彩钢板临时建筑等。全面开展设施设备专项体验,查找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和突出短板,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四是强化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督促各类学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推动与学校周边重点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及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应急管理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学校实际和形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五是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和风险,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规范安全管理和监督行为,把安全生产贯穿学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落实教育系统安全管理统计分析制度,依法参加有关事故的调查处理,监督检查事故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情况。(牵头股室:校安办、电教馆、项目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六)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一是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教育系统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健全与消防救援机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消防宣传。将消防安全纳入教育宣传培训内容,积极推进消防宣传“进学校”,每年部署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消除家庭火灾隐患”“消防安全开学第一课”等专题教育活动,2020年将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内容,2022年实现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开展消防教育培训,2022年底实现培训全覆盖。学校建立常态化全员消防培训制度,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教职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四是集中整治行业消防安全问题。2020年组织各类学校集中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学校电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落实用电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电器设备设置和电气线路敷设,积极应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隐患,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力争在三年内基本整改完毕。(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人事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2.加强学校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健全并落实校长陪餐、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原材料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学校食堂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学校炊管人员、从业人员全员培训力度,加强对在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中小学校食堂等级量化评分细则”,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及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大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建设,并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任务。(牵头股室:资助中心、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3.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协调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督促指导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方案,强化源头管理、动态监管,保障校车通行安全。改善校车通行条件,加强校车通行管理,提升校车通行安全水平。加强校车驾驶人常态化培训教育,利用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随车照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依法严查严处校车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查“黑校车”。加强与应急管理、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完善联动工作机制。(牵头股室: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4.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健全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安全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排查工作,建立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开设实验室安全相关专业及课程,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锅炉、电梯、压力容器、管道以及气体钢瓶、高压灭菌锅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特种设备管理人员须持证上岗,加强对特种设备日常检查保养。(牵头股室:项目办、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5.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200米安全区建设,加强对安全区内有关经营服务场所、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落实“四个禁止”,即禁止设立上网服务场所、禁止设立歌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禁止设立彩票专营场所、禁止设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协调相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非法经营商贩、摊点、违章建筑等;严格整治向学生出售非法出版物、贩卖“三无”、“五毛”食品等突出问题。(牵头股室:行政审批股、校安办。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6.加强其它安全管理。一是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联合省委政法委等部门,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落实工作职责。深入开展防溺水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防溺水知识。组织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教育和监管。二是做好学生欺凌防范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机制,做好学生欺凌排查、防范和处置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共同防范欺凌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着力提升灾害防范预警能力,切实增强学校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年检、预警、信息监测公告、隐患排除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保障校舍安全的制度体系。四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扫黑除恶攻坚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查工作,根除影响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的黑恶隐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五是做好反恐怖工作。开展反恐怖专项行动,提升教育系统反恐怖综合能力和治理水平。(牵头股室:校安办、教育股。配合部门:各乡镇教管中心、区属中小学)

四、时间安排

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按照市教育局和区安委会安排,结合实际,组织制定细化本地、本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治理时限等内容,全面做好本地、本校专项行动的动员部署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底)。各学校按照本方案和本学校实施方案,全面排查本地、本校安全风险隐患,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两个清单”,明确排查时间表、整改路线图、工作责任人,积极发动各方面力量,加快实施,精准推进各项排查任务落实,确保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全年)。各地、各学校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坚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细化各项治理举措。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推进会、挂牌督办、跟踪整治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四)巩固提升(2022年全年)。在推进校园安全突出风险隐患整改的同时,深入分析共性问题,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总结梳理专项整治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的系统性、机制性治理举措,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各学校要每年对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年度工作报告,2022年底形成三年行动报告,分别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教育局校安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教育系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重要性,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要强化领导责任,勇于担当作为,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分管领导具体主抓,及时研究解决重大校园安全问题。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定期听取整治情况汇报,研究推动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步推进、按期完成。

篇10

物流业被视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但是,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使物流业成为山东省在供给侧的一个结构性短板。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任务,为落实好这一重要部署,切实加强物流业发展短板建设,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国务院及山东省政府明确了“加快物流业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方向,是扩大有效投Y、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是消除瓶颈制约、补齐薄弱短板、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一、政策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及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进物流业的发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为落实好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切实加强物流业发展短板建设,提升物流整体发展水平,2016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若干意见》;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将“物流成本较大幅度降低”列为六大目标任务之一,并且提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由目前的4.9%降低0.5个百分点左右,工商业企业物流费用率由8.3%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的工作目标。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了《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部署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社会物流效率工作,大力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2015年11月,山东省经信委印发了《山东省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明确转型升级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最终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2016年5月,我省实施的《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成为降成本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8月,省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旨在围绕物流业发展短板领域,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和服务效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山东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物流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业规模和总量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物流业规模实现平稳增长,2015年山东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095亿元,占山东省GDP的6.5%,占我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4.4%,分别高于全国1个和3.5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物流总额19万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5%。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7727.9亿元,占全国20%以上;工业品物流总额14.8万亿元,占物流总额的78%;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为2129.5亿元,同比增长27.8%。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邮政快递业增长迅速,业务总量达到205.5亿元,比2010年翻了近两番。其中,快递业务量7.3亿件,是2010年的27倍。

山东省物流业规模和总量的持续扩大,为促进山东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26.34万公里,海港年吞吐量13.4亿吨;铁路运营里程5350公里;民航航线368条。物流载体不断壮大,全省物流园区339个,一批大型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初具规模;国家星级仓库21家,其中,5星级仓库16家,4星级仓库4家,3星级仓库1家。

(三)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不断壮大

目前,山东省物流企业总数达到22000多家,其中,重点物流企业836家,国家A级企业223家。其中,6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64家物流企业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物流产业群体,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全省现运营物流园区339个,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且占地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物流园区333个,其中,占地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167个。山东省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较为优化,功能日趋完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济南盖家沟国际物流园、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临沂经开区现代物流园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果明显

山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物流占山东省社会物流总额的约80%。近几年来,山东省扶持了185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带动和影响山东省85%以上的规模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形成了多种两业联动发展模式。潍柴动力、鲁南制药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

三、山东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物流业虽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十二五期间我省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占山东省GDP总量的16%,比2010年的17.9%下降了1.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值0.4个百分点,但是高于欧美发达国家1倍以上;高于金砖国家印度3个百分点、巴西5个百分点;比广东、江苏高2个多百分点。

(二)物流企业集约化发展水平较低

山东省国家物流A级企业占全国A级企业的总数仅为6%,A级物流企业中5A级企业的占比仅为10%。全省工商注册10人以上的物流主体超过10万家,但“小、散、弱”居多,导致物流产业资源分散,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全省物流业综合实力最强的青岛市,资产总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仅占6%,营业收入低于500万元的企业约占70%,超过91%的企业用工少于50人;全市约有物流企业80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0余家,约占企业总数5.6%;地方税收超过100万元企业500余家,s占企业总数6.3%;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30余家,约占企业总数0.4%。

(三)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滞后

传统物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资产类型由“重”向“轻”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管理方式由“粗放式”向“数据驱动式”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密集型”转变,最终发展成为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特征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但是,山东省的物流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山东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公司发展而来,企业规模小,多是依靠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企业间协同合作很少,所提供的服务局限于运输和仓储,这与现代物流的理念要求相去甚远。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要求。

其次,山东省物流行业现有的信息平台业务功能比较单一,物流信息的共享、驳接能力较差,尤其是跨平台、跨行业的对接能力很弱,物流企业与工业、商贸流通企业间的信息不能有效对接、共享共用。

最后,物流相关标准的推广应用不够,物流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区域和行业间标准不衔接,“一企一标”问题突出,各环节标准体系之间衔接不足。

(四)管理体制不顺畅,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仍是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责任不清,错位缺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以罚代管、政策不落实、规划占地不明确等现象比较普遍,管理体制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的分散浪费,并阻碍了现代化物流服务方式的发展。

同时,因为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导致对物流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准公益性作用认识不足,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绝大多数市地物流业没有享受到工业用地价格;税费负担较重,证照审批等环节依然较多。此外,物流业还存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高端优秀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等发展环境问题。

四、推进山东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补齐物流业发展短板、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面,山东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

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并且通过减轻物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土地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等具体方式进一步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对物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各级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对省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给予优先扶持。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政策性银行的联系对接,争取积极支持。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物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融资。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促进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跨地区经营和设置网点,依法引导网络型物流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分支结构。选取一批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物流市场准入原则和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营运资质要求的物流企业,要及时清除出市场,同时也要加强物流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推进物流行业、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传统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部门、技术服务机构、企业要思想统一、密切合作,大力推行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物流标准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融合,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体系化,提升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由政府主导,加快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紧密连接物流供需双方,通过鼓励政府、国企、私企及外资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山东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物流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五)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