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医院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医院实践总结

篇1

一、社区护士心得体会

前几周苏银花老师跟我们说联系了一个社区医院让我们去见习,让我们自行安排时间,我当时很兴奋,对于社区医院的观念全部来自于书本和电视,感觉社区医院是一个挺高大上的地方。后来陆续有几组同学去了社区医院见习,见习回来给我反馈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根本就没学到什么,就是不停的在那里打电话,填表和打字。说实话,这时候的我是有些失望的,因为我感觉这样就跟一个普通的客服行业没什么区别了,完全没有当医生帮助她人的感觉。上次社区护理的作业,我们组是排演的话剧,剧本是我写的,我感觉那就是我想象中的社区医院,会有医生上门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一些老年人预防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对于一些已经得病的人不仅会给他对症下药还会像中医一样‘既病防变’让病情不再发展。也许,他还会是一些临终病人的乐土,就像一所特殊的老人院一样。他可以简单一点,小一点但绝对不会是只需要打打电话,写写资料的地方。

终于到了周四,今天下午就是我去青山社区见习的日子。我早早的就跟问好了乘车路线,约好了同组的同学。到了青山社区,发现他就像一个稍具规模的小诊所一样,大厅就零星的坐着几个人,分诊台都没有人,我真的是有些失望的。如果不是后来碰到了医院的何主任,可能我就带着对社区医院的误解和失望的情绪回去了吧。何主任在大教室跟我们聊了很多。我才了解到社区医院和我想象中的是一样的,又是有所不同的。

社区医院针对的是社区人群健康护理的一个小型医院,因为1988年时国家开始从国外引进社区医院的管理模式并大力推广,所以现在社区医院在全国已经有了4500家,在衡阳就有46家。现有的社区医院都是由国家拨款的公立医院。因为是由国家拨款所以社区医院的药都是以厂家的价格出售的,而在某些医院因为有各种中间人和医药代表等的层层剥削,导致药物价格翻了几十倍。而且社区医院会有相应的众多医保报销。所以社区医院是真正的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让孤寡老人也能看得起病的医院。

社区医院和常规医院一样也是为他人解决病痛的,不同的是,社区医院对于个人的针对性更强,他不仅像常规医院一样对症下药,医治疾病,还讲究医养结合。他们的流程是建立档案,健康教育,治疗随访和卫生监督。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人们生活中可能忽略的小病,比如儿童预防接种,孕妇、传染病和慢性病的管理。也正是因为社区医院在医疗器械和医疗资源上的局限性,社区医院一般是会和常规医院联合作用的。就有许多慢性疾病的患者情况稳定后由常规医院转入社区医院并成功控制病情的。当然,也有在社区医院病情恶化转入常规医院的。我们这次见习的青山医院就是和南华附一相互合作的。说到治疗随访,就可以看出社区医院比常规医院多出了随访这点,常规医院的规模大,收治的病人多,不可能去继续观察每个病人的情况,所以常规医院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病人已经病好出院了,没有多久又因为旧病复发送了回来。但是社区医院就不会,因为他在控制好症状后会建立相关档案,一段时间后会安排专人进行随访,帮助患者预防疾病再次复发。

除了随访以外,何主任还说了一个时光银行的志愿活动。就是每一个志愿者在这里进行志愿活动都会有一个时间记录,等到志愿者老了,就会有1.5倍的时间返还,会有新的志愿者陪护。但是这个活动却没有取得好的成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人自私的劣根性。这一点我感觉挺可惜的,国家可以改变政策法规却不能改变人的思想……

在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的今天,我相信,社区医院终将成为主流。因为他使医患一家亲。何主任说他们出去随访都是空箱子去,带着一大堆东西回来的。也许何主任说的有点夸张,但是社区医院的医生和患者确实是相互信赖没有隔阂的,所以他们的话患者也更加愿意听。还是希望社区医院会越来越多吧~这样中国看病难的重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了!

二、护士工作心得体会

**年的理论去应用于临床,实在是非常新鲜而有意思。然后,要在病人身上操作,要想真正地透过症状看到疾病本质,心中却没底,便难免惶恐了起来。也曾问过不少实习同学,各说纷纭。总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使用懂得知识的真正掌握是把它用于实践,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学会如何与病人、老师交流is very important!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会使我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所以我觉得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学好了将使你受益匪浅。经过这近五个月的实习,我也有了这层体会。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理论知识的问题

以前当的一直是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中国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那么多的知识,虽然考试考了那么多次,但现在我的知识在脑海中似乎没了踪迹,只好不断翻书。当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次次哑口无言时,才认识到自己记的粗浅,没有时间经过的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足迹,当时似乎深刻明显,却耐不住时光的清洗。

二、 角色转化问题

实习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虽然以前也曾见习过,但真正的要实际操作了,我仍觉得底气不足。我会不会弄错了,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干事情总是缩手缩脚,加上跟我一块实习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她们,事情似乎也轮不到我头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础护理,跟着操作。本想说“让我也试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觉得角色转化是个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一点。方法主要是靠主动吧,我发现,只要主动提问,主动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师都是很乐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等着老师要求干什么了。

三、 胆魄的锻炼

面对病人,特别是外科的病人,见到血是经常的,看到病人痛苦地,特别在操作的时候,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因此而小心翼翼,束手束脚,反而会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胆魄得锻炼得大一点,再大一点。胆大心细是我追求的目标,只有准确迅速才能早点解决病人的痛苦。

四、无菌观念和规范化操作

在外科实习这段时间,每个老师都强调无菌观念,因次,我深刻认识了无菌观念,操作中便不自觉地去遵守。而规范化操作也实在是个很保守和安全的做法!至于新办法,创新思维,那也得熟悉情况了再说吧。

五、微笑服务

篇2

【关键词】社区医疗;药物配伍;预防措施

5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16-02

1药物配伍禁忌的分类

药物配伍禁忌指的是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时,由于药物物理或者化学作用等,例如沉淀、变色、水解、氧化、中和等,破坏了药物的原本属性,而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毒性作用,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药物配伍禁忌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物理性药物配伍禁忌、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理性药物配伍禁忌。

1.1物理性药物配伍禁忌物理性药物配伍禁忌主要指的是有些药物在一起发生了物理变化,外观表现为分离、沉淀、潮解、液化。例如在输液时,溶剂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不同的注射用针剂需要选用特殊的溶剂进行溶解,然后才能够使用。例如,乳酸林格氏液不能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会沉淀,影响使用。

1.2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主要指的是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变色、产生气体、沉淀、水解,甚至爆炸或者燃烧。发生化学反应的药物不仅性状发生改变,其药效也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毒性作用,危及患者生命。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十分常见,例如,维生素K1是一类氧化剂类药物,而维生素C则是一类还原剂药物,若两者一起使用,则由于维生素C的还原性,维生素K1与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维生素K1性状发生变化,失去止血功能,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再如,奥美拉唑钠加入葡萄糖氯化钠会变色,过一会会变淡棕色。

1.3药理性药物配伍禁忌药理性药物配伍禁忌十分常见,某些药物配合使用会产生药效抵消等现象,因此,使得药效降低。这种药物禁忌类型较为常见,例如泻药和止泻药、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都属于药理性配伍禁忌。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明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避免发生药理冲突影响治疗效果。

2社区常用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社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联合使用十分普遍,通常来说,配合使用多种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从而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但是,考虑到药物配伍禁忌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药物在混合使用时需要注意搭配,药物种类越多,对于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社区医院是人们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医护人员更应该提高警惕。现将常用的社区常用药物配伍禁忌总结如下:

2.1常用抗菌类药物配伍抗菌类药物时社区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同时药物配伍禁忌的多发类药物,使用过程中更加需要谨慎,现就常用的几种抗菌药物的药物配伍禁忌进行总结:

头孢类药物:头孢类药物广泛用于抗菌治疗。例如:头孢唑肟钠与热毒宁不能连续输,中间应用生理盐水隔开。头孢克肟片与呋塞米等强利尿药、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应用,可增加肾毒性,有配伍禁忌。

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在临床仍有使用。例如:左氟沙星,为喹诺酮类药物中的新型药物,具有光化学活性,在临床上与止血药物联合使用时,影响左氧氟沙星含量和酸碱度,从而影响使用。同时,左氧氟沙星不能与丹参类药物联合使用,两者联合使用会产生不可逆的沉淀反应,降低使用效果。

2.2常用中成药配伍中成药是社区常用药物之一,而中成药的药物成分较为复杂,尤其是中成药注射用药物,十分容易受到溶剂PH等因素的影响,或与其他成分发生反应,从而降低药效,或者发生凝聚。因此,中成药最好单独使用,若需配合使用,需要必要的文献支持。

例如:丹参中成药注射液,属于常用中药类注射液,由于丹参注射液为一种复合药剂,成分复杂,十分容易发生药物配伍反应,使用时应当格外注意。丹参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不饱和碳碳键,容易与物质发生反应,出现沉淀物质影响使用;丹参还容易与一些药物发生聚合反应,例如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物质,从而影响药物疗效。除了丹参注射液外,社区医疗中常用的痰热清、双黄连等药物同样面临相同问题,使用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说明。

3预防药物配伍反应的对策

社区医院是老百姓求医问药的第一选择,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正是基于此,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药物配伍反应如何预防?发生药物配伍反应应当如何应对?是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然而,基于药物使用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要切实做到避免药物配伍反应的发生,需要社区医院各个部门所有成员的共同配合,从源头、中间环节和最终环节逐渐控制药物使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做好药物安全使用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实践体会,现将预防药物配伍反应的对策总结如下,希望能够为药物使用工作提供借鉴。

3.1完善医务科工作,完善药物管理制度建设医务科是社区医院的制度制定部门和监督执行部门。药物的使用关系不仅仅关系到医院治疗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因此,医务科影响出台相应的药物配伍制度,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在用药之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熟悉药物属性,并将由与药物配伍错误造成的医疗纠纷明确到责任人,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药物准备工作。同时,医务科还应该将此项目加入到医务人员的考核项目中,做好考核工作,用制度保证药物安全。

3.2规范药材科工作,从源头上规范药物使用社区医院的药材科是药材使用的源头。首先,应当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药剂师队伍,从根本上提升药材科工作水平。社区医院应当针对药剂师定期举办药物使用讲座,介绍当前的新型药物,帮助药剂师及时掌握最新的药物使用知识,提升药剂师个人水平,增强药剂师工作责任心,最终增强药剂管理软实力。同时,社区医院还应当加强对药剂科的考察工作,严格把关药物的流通环节,及时发现药物流通各个环节上的漏洞,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保证药物使用安全,避免发生药物配伍禁忌现象。

3.3加强护理措施,预防药物配伍反应护理人员是患者使用药物的最终环节,也是预防药物配伍反应的最终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环节。为了预防药物配伍反应,医护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护理观念,以用药安全为己任。转变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做好药物安全工作的第一步。以往涉及到药物配伍问题,护理人员自然而然地认为单纯的执行医嘱就可以了,忽略了护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转变旧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为患者切身利益着想,主动帮助患者排除药物禁忌反应,降低用药潜在威胁。

第二,做好用药准备工作,控制好用药各个环节。以社区医院输液操作为例,在输液准备工作时,首先,应当明确用药顺序,避免由于药剂输入顺序颠倒造成要成药物配伍反应;遇到抗生素类药物和重要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当提高警惕,确定用药无误后在进行操作;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说明书说明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溶剂,在配药过程汇总,应当注意观察药物外观是否发生变化,若无异常变化再进行下步操作,全部工作完成后,应当观察药物一点时间,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降低药物配伍反应风险。

第三,密切观察用药过程,及时处理药物配伍反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定期对用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用药是否出现特殊反应,一旦发现药物配伍禁忌反应,应当及时通知医生,着手进行处理,调整用药方案,防止造成更大损失。同时,将药物配伍禁忌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汇编成册,并将情况汇报药材科,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降低药物配伍禁忌发生概率。

第四,严格遵守制度,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院相关药物使用制度,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社区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储备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学习常见的用药错误。同时,医护人员之间应当增加沟通渠道,就发现的用药错误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并合理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共同努力提高社区医院的用药水平。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区药物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联合用药来增强药物疗效外,还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带来的危害,在保证药物充分发挥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反应带来的损失,一旦发生药物配伍禁忌,应当立即处理,保证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唐梅.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73.

[2]李小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沐舒坦使用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065.

[3]郑美英.夫西地酸钠与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存在配伍禁忌[J].临床军医杂志,2011,6(01):45.

篇3

一、工作总体完成情况

根据年初计划目标任务,本人在社区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下,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围绕着本职工作,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任务,全年我社会未发生重大社区安全问题,无任何重大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文教卫及青团工作稳步推进,同时,社区医院进一步做强做大,充分发挥服务社区居民的作用和功效,总体而言,为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的不断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具体完成情况

(一)强化学习力度,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今年,个人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学习工作的力度,注重学习力度,以集体学习和自学形式相互结合,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精神,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的党性修养,切实提高自我的政治理论素养,为本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夯实了基础。

(二)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践行廉洁自律的准绳

今年,在工作事件中,本人能够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的要求和准则,切实在工作中转变作风,尤其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在工作之中,还是工作之外,对自我都能够严格要求,一言一行格外注重,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团结同事,联系群众;在思想深处和行为实践上,能够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意识,自觉与各种腐败行为做斗争,认真履行党员干部的使命和职责,扎实认真地做好每项本职工作。

(三)立足本职,扎实做好各项分管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我能够按照分工要求,恪尽职守,尽心尽力,扎实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目前,我主要分管的工作社区综合治理、消防安全、文教卫生、团青和社区医院等工作,在社区综合治理方面,我们积极发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社区综合治理氛围,全年无重大社会治安问题发生;在消防安全方面,我们定时定期组织社区相关部门对社区的各类经营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发现消防隐患及时整改,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力度,确保了全年无任何重大消防问题的发生;在文教卫方面,我们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教育文化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做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此外,组织团员、青年志愿者等积极参加到各类帮扶等集体活动十余次,如:慰问社区敬老院,看望帮助贫困户等,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三、存在问题

(一)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虽然能够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加强学习,注重学习效力的提升,是我未来工作的重点。

(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在工作中,始终无法跳出老思想、老方法的制约,工作的创新性不足,这是今后需要不断加强和努力的方面。

(三)旧楼提升改造项目推进力不足

旧楼提升改造是全社区的一项重点项目工程,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但该项工程涉及的范围广,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情况较为复杂,同时,加上其它诸多因素,虽然此项目早已立项,但事隔几年仍未开工,虽然有主客观等诸多因素,但是个人工作上的督促和为难情绪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克服畏难情绪,力争早日实现旧楼提升改造项目的施工,是我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2016年工作计划

面对2016年,个人的工作计划安排具体如下:

(一)不断提高自我的政治修养

2016年,个人要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力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政治修养,在工作中,从社区全局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不断提高自我的服务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2016年,我要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服务意识,注重服务,深入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心系群众,情系群众,强化调研力度,更好的转变自我的工作作风和效能,发挥出榜样模范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旧楼提升改造项目

2016年,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要积极加快推进旧楼提升改造项目的上马施工,协调好各方关系,科学安排施工时间节点,狠抓施工进度和质量,全力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力量,力争让社区居民早日享受到这项惠民项目所带来的恩泽。

篇4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非城镇群体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工作,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此时,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的“阶梯就医”理论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新兴对象。本篇文献综述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两方面对“阶梯就医”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概括,并提出趋势展望。

关键词:

阶梯就医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 趋势展望

一、“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

“阶梯就医”指的是“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优质的医疗服务供给量小于病人的就诊需求量。当前很多文献借助“阶梯就医”理论探讨解决看病难问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解决“阶梯就医”落实困难的关键是将“阶梯就医”的概念变指导意见为法律条文,使其法律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阶梯就医”难以实现主要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缺乏激发机制,能将社区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发挥到实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笔者就简要阐述一下相关文献关于“阶梯就医”的障碍分析:

(一)供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就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进行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指出“阶梯就医”的发展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存在竞争关系,以患者为利益群体,两者存在明显的倾利主义;第二,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医疗人员配置、转诊标准和转诊宣传力度等存在缺陷;第三,大医院和社区缺少交流沟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另外,有些文献利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难以实现的原因,如大医院怕承担责任不主动下转,大医院怕病源流失不主动下转,基层人员、设备和技术差等 。

(二)需方分析: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学者,分析了病人不愿到下转到基层社区的原因。第一,病人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足,对基层社区不够信任。第二,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治疗听从医生安排,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双向转诊”难以实现 。

(三)第三方分析:

基于第三方分析的学者认为,政府需要对当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医疗机构建设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当前状况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部分群众特别是低保对象收入较低等因素有关,也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和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有相当大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是预防资源与医疗资源失衡。长期以来,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重治轻防,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防病效益,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二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三是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 。还有学者认为,医疗人员素质问题也是重要障碍。此外,基层医院还缺少合理的转诊标准和程序,导致转诊流程不明确、缺乏首诊医师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不匹配,只能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1。

(四)“阶梯就医”的可持续建设机制

1.“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机制研究

在这一制度上研究的学者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民众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分析 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手术在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新模式,通过丰富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通过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资源共享,加强社区卫生事业的建设。

2.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当前学者在“双向转诊”这一制度上同样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单向转诊”未实现“双向转诊”的原因进行经济学思考。探讨“双向转诊”的优点,充分利用各地医疗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一些学者还对“双向转诊”下转难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李晓斌在《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中认为:第一,客观全面的认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转诊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革新,以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转诊合作,建立实际的机制。通过立法,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法规,明确转诊标准和流程,并规范病人就诊的具体路径和基本准则。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医院任务的分工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事诊疗活动。第三,发展社区医院卫生医疗建设,建立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第四,加强医院间、医院和患者间的信息沟通。建立统一的网络通信系统,使转诊服务有序的进行。第五,调整卫生资源,一体化管理。卫生资源的共享,合理分配,使得基层医院也能够拥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医疗人才和技术 。第六,加强基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只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合理运行。

二、“阶梯就医”研究成果的不足

1.研究对象的不足

当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体系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医疗体系,忽略了占中国9亿人口的农民群体。尽管现如今很多属于农村户口的居民都居住到了城市,享受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是留在广大农村的“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与在城市的青壮年相比,这部分群体更需要完善的医疗服务的辐射。笔者认为,对“阶梯就医”的概念认识及理论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城市社区,更应兼顾到医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如此得到的“阶梯就医”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2.研究方法不科学,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以往学者在研究“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走访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以及作者亲身经历,并结合一些新闻报道来指出现阶段就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但这些文献都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撑,没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科学地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站遭受冷遇而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困境。因此,研究成果在理论深度方面倾向于“就事论事”解决现实问题,学术性的理论深度有待提高。

3.研究角度不全面,缺乏实证研究

“阶梯就医”不仅包括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社区首诊制,还包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现在国内许多的研究都只考虑了这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在构建完整的“阶梯就医”理论体系中,探寻“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必定不能将这两者孤立开来。对于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也要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要充分考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部门和病人自身的就医意愿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将研究的方法由专门走向综合。

三、“阶梯就医”模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阶梯就医”的目的是为了使社区医疗走出软硬件不配套、有设备缺人才的困局,使普通民众能花更少的钱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纵观我国这些年来进行的新医改,大病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事业都发展的蒸蒸日上,“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象得到了初步的缓解。通过之前对“阶梯就医”模式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的分析,我们对该模式发展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阶梯就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自启动第二轮医改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等众多惠民政策。这期间,国家一方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另一方面还着手打破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垄断的局面,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来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但是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政府只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要真正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建立起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将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需要的人。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件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庞大工程,它既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又要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使百姓能够真正享受老有所医的福利待遇。但鉴于目前的国情要实现这样一种全民共享医疗服务的局面尚需时日,因此对于“阶梯就医”模式的研究应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而讨论,通过实地走访以及数理分析,运用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律,不断加以整合与完善,使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地方医疗卫生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北京医改不再要求小病进社区鼓励医生个体行医[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609:830.

[2]王宝玉,张启瑜,潘景业,金嵘,朱茸茸,杨虹霞,陈华.城乡对口支援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径探讨及实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v.12;No.19911:1028-1029.

[3]田福运,唐晓君,张名均,于露,陈涛.重庆市社区人群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9,v.3811:1273-1274.

[4]郭力文.全科医生诊疗思维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v.13;No.23210:1096-1098.

[5]李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学思考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10,v.29;No.33109:66-67.

[6]王娜,陈琦,王君丽,潘岳松,梁万年.北京市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对广大社区居民看病就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6801:26-28.

[7]黄卫东,王芳华,孙平辉.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v.3109:1627-1628.

[8]顾建钦,马振萍,李卫华,华兵.郑州市“片医负责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v.14;No.28010:1151-1154.

[9]杜文娜,许璐璐.全科医生制度下全科医学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v.30;No.21604:69-71.

[10]陈起坤,陈燕奎,吴金泉,郭小聪.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的思考――双轨双诊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8806:415-416.

[11]周珉.强化政府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8-9.

[12]姚岚,陈启鸿,刘华,陈迎春,卢祖询.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1,05:17-18.

[13]周亚夫,丁晓芳,潘睿,黄辉,王洁,卢建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4,06:759-760.

[14]冯鹏程.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调查报告[J].保险研究,2007,No.22602:91-93.

[15].时讯[J].中国社会保障,2007,No.15202:4-5.

[16]熊茂友,甘筱青.创建“112”双向转诊模式:中国双向转诊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210:731-733.

[17]陈起坤,张俊妮,陈燕奎,杨阳,何嘉敏,郭小聪.城市医疗供给制度对社区医疗就诊的影响分析――城市社区医疗及其就诊问题系列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v.29;No.29311:817-819.

篇5

【关键词】社区门诊;风险因素;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93-01

门诊护理是患者进入社区医院后首先会接触到的服务之一,同时也是体现社区医院服务及特色的窗口,其间门诊护士的首要责任就是做好门诊服务,门诊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直接体现医院的技能水准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关键[1]。因社区门诊护理的范围广,是固定及较长期的服务关系,且其场所不固定,因此重点强化社区门诊护士的护理质量,有效采取预防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的应对措施,与患者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者纠纷,降低护理差错,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开展工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社区门诊护理的风险因素及分析

1.1.1 护士因素分析:①观念意识薄弱:包括风险意识及法律观念、服务意识及理念、责任意识及沟通等多方面因素,比如:护士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及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预见性较差不仅可能引发医患矛盾或纠纷,也极易忽略患者相应的权利及相关记录的保存[2];因护士工作时责任心较差,懈怠或执行查对不严,极易引起输液的各种不良事件;同时因社区门诊服务的对象以老年人居多,护士在工作中缺乏同情心,服务意识弱,并且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忽略患者的个人需求也会引发患者不满;②专业技能不扎实,急救应对能力弱:比如:护士因专业知识不扎实及临床经验匮乏等一方面无法有效解答患者的疑问,及全面的护理指导,同时也会出现因仪器作用或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输液等故障造成患者对门诊治疗缺少信任感;因社区门诊接诊能力局限性导致遇到稍高难度的患者即转至上级医院而造成护士在临床急救工作上的经验缺乏及实践,形成护士安于现状的工作作风,缺少积极学习钻研新技术的上进心,急救过程系统的操作程序等方面认知不足,加重其急救能力的缺失,也会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1.1.2 管理方面因素: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护理制度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缺少对工作要点及风险高危环节的把握,同时管理监督及执行力度不足,护士业务培训不到位,缺少消毒效果监测及医院感染监管,科室质量监管力度弱,出现人员上班时离岗,工作超负荷造成懈怠心理引发工作失误或者药品超出使用期限等多方面情况也极易引发安全隐患[3];

1.1.3 其它因素:就诊者文化素质水平较差,或不信赖医生,治疗时配合度差,病情反复或者疗效不明显等也会引发医患纠纷;医疗设备或设施的局限性或维护不当等也会造成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等。

1.2预防手段

1.2.1完善规章制度及管理落实可以有效保障护理风险管理,结合社区门诊自身情况进行规范化护理程序,健全相关核心制度,岗位职责,并同步强化护士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急救应对能力、沟通技巧等(护士长采用轮流讲课,相互提问,护理查房等方式制定培训及学习计划,定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练),加强其职业素养及服务意识,整体提升护士的综合技能,管理层重点实施管理监督,明确职责,严格监控质量管理,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实行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如交班,消毒制度,医疗用品的使用,急救药品管理,抢救仪器的使用维护制度的检测),绩效考核等方式督促护理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4];

1.2.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员配置,合理的分配及组合(如护士长在排班次首要考虑条件是整个班次人员组合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否足够处理意外突发状况等),最大发挥各护理人员优势,在特殊情况可人性化处理(如门诊患者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缓解压力),可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1.2.3 针对门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组织全体护士对存在的风险因素及以往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并制定门诊护理风险预防措施,各护士进行分工负责,建立对应的层级监控管理模式,从而可有效降低护理失误或缺陷的产生;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传教育,比如利用宣传栏,制作宣传手册,或电视媒体,网络论坛,知识讲座,上门指导等方式进行预防疾病强身保健的宣传教育,加强护患交流,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建立信任基础。

1.3评价指标

对门诊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程度,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卫生服务的内容及范围也将逐渐扩充,社区门诊卫生服务将成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为社区居民长期服务,属于基层卫生机构,其主要工作是基层卫生保健,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持续,综合,并具协调性,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5]。而门诊护士是为患者提供护理的具体执行者,有效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其风险意识,整体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加强护士的沟通技巧,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保证门诊护理的安全进行,推动社区护理工作的有效及持续性开展。

参考文献:

[1] 邢海玲,邢海荣. 社区门诊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 中外医学研究,2012,31:67-68.

[2] 潘又专. 社区门诊输液室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3,09:113-114.

[3] 刘齐兰. 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对策[J]. 中外医疗,2013,26:159-160.

篇6

三次巨变 基药制度在调整中趋于完善

总结基药制度实施一年来的概况,卫生部基本药物管理处处长王雪涛表示,基药制度实施一年来共经历了三次巨变:药品招标、差额补偿、药品增补,而这三点又恰恰是保障基药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

基药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之广,难以穷尽。由于配套政策和实施经验的缺乏,实施过程中问题和考验层出不穷。例如,部分地区的个别基本药物品种竟逆市涨价;部分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的基层医疗单位因差额补偿不到位,一度出现无法支付员工工资的局面;在部分医疗发达地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品种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患者只能无奈回流到大型医院就诊……

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表示,任何政策在实施中都需要不断调整,正视问题,逐步完善解决是必由之路,我们有决心也有把握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基药制度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其优势和效果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我们的方向坚定是不移的。

一年来,基药制度实施跨越了多个里程碑,尽管是在艰难中前行,但成效有目共睹。基本药物补偿是基药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今年3月,国家提出根据不同经济条件,积极探索各种因地制宜的补偿机制,补偿资金由国家、地方政府等共同承担。中央财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拨付医改资金801亿元,其中,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高达534亿元。目前云南、湖南等地率先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基础较为雄厚的省份,如江苏采取按单位级别进行定额补贴的方式。这些方式行之有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11月印发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将所有的基本用药都列入甲类药物,由医疗保险统筹支出,不再设自付比例。并严格规定医保药品先甲类后乙类的使用原则。

各省普遍对基本药物实行单独的集中招标采购,质量优先、价格合理逐步成为指导原则。另外,针对药品招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近期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居前20位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实现基本药物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这一政策实施将会带来基本药物生产供应格局的巨大变化。

2009年8月公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允许地方为满足不同的需要,在国家的基本目录外增补药物。目前,北京基本药物中西药增至519种;江苏增至599种……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郑宏表示,“基药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和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目前全国60%以上的省市开始实行基药制度,多数实施了零差率销售,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这将为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推进奠定基础。今后,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基药制度的推进力度。

・小提示・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基本药物”的概念。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医疗机构联动 医生深感基药带来的利好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霍勇表示,一年多来,无论在三级医院,还是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对于基药制度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认为基本药物只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目录”,到认识到这是一个涉及全行业的“医疗制度”,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教授严晓伟说,“以往很多医生认为基本药物与三级医院没关系,只有使用高精尖技术、创新药才能体现三级医院的水平,基本药物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其实不然,三级医院同样需要基本药物作为支撑。这是一项涉及全面基本医疗保障的系统工程。”

严晓伟指出,三级医院医生在处理危重症和疑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高效的治疗手段,而把成本放在次要位置。但对于目前危害最大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长期药物治疗是根本,性价比高的基本用药正是针对这一类疾病。例如冠心病居目前中国死因首位,其首要病因是高胆固醇血症,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以往他汀类药物普遍价格较高,影响患者依从性,但停药带来的复发恶化又给患者带来更沉重的经济负担。此次在基药目录中包含了辛伐他汀这一类针对病因的预防性用药非常必要,发改委对辛伐他汀的限价也是非常及时合理的。以往由于价格昂贵,冠心病患者只能在三级医院处方辛伐他汀,随着该药品价格降低,目前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也能顺利续方,这就合理分流了患者,有效提高了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

对此,基层医生也深有体会,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成都医院的陆戴明说,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多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社区医院实施零差率销售,以往到大医院就诊的慢性病患者开始选择到社区。这不仅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也随之得到缓解,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济宁市市中区安居镇医院院长姜杰还有更深的体会。他说,基药制度的实施让社区医生更有尊严。基药制度实施后,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而且占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药品的80%以上。社区医院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与收入脱钩,社区医生的工资由财政支付,社区医生卸掉了为医院创收的压力,全部精力放在了社区患者的常见病慢性病的管理与康复上,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医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密切互动,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增强,这是社区医院长远发展的原动力。

任重道远 需要各方力量并肩推进

郑宏说,基药制度刚刚在我国施行一年,为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新景象显而易见,社会医药卫生服务成本将逐步下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工逐渐明晰。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基药制度的推进不单单是医疗监管机构的责任,需要制药企业、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

对此专家也有深刻认识,霍勇表示,医生是基药制度推进的发动机。任何疾病,医生的意见都是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及使用药物的关键。基本药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价格合理,对于慢性病常见病,医生应当首选基本药物。医学需要终生教育,除专业技能,这一特殊行业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也需要不断的学习。

行业协会也对此积极支持,由中国医师协会倡导的“心航程-胆固醇全程管理基层行(官方网站lipid.省略)”的项目在全国展开。正如陆戴明说,在这个培训活动中,他不但得到专家的在线指导,也对政策法规有了及时的了解;不仅给患者看好了病,也帮他们省下了很多医药费用。一面面锦旗饱含着社区居民对他的认可。

药品生产企业的配合也是基药制度这项复杂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基本药物限价,利润减少,集中招标采购使得药品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低价会不会影响基本药物的质量?利润大减的企业在产品相关学术信息的支持上会不会减少?这些都是基本药物生产供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中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的表现非常引人关注。仍以辛伐他汀为例,默沙东公司在基药制度实施之初就率先响应发改委的政策,高调宣布降低其原研辛伐他汀(舒降之)的价格高达52%,引起业界震动,为此四川省卫生厅在四川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网站上对默沙东提出了公开表扬。

篇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治未病“防病传变”的思路,郭红敏等[1-3]认为MS病理基础以肝肾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实,发展到后期,邪气深入,渐入脉络,致使脉络瘀阻不通,继而发生心脑血管靶器官损害。因此予以养阴和瘀剔络法,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力图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频率。

从治未病研究中规划防治代谢综合征策略

虽然有治未病思路作为指导,但临床缺少相应规范化防治策略,为MS患者提供治未病措施的参考,所以有必要经过充分的临床科研进行实践论证与归纳总结,形成完善的防治MS临床指南。

首先应当增加治未病研究的关注度与投入:统观全世界医学研究资源的分配状况,愈是在广大人们群众需要的促进健康和疾病防治领域,被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愈低,研究资源投入愈少;反而在少数人易患的疑难杂症领域所花费的经费则愈多[4],这极大的浪费了医学科研资源。所以应当转变科研观点,把目标投向MS这样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除了病房以外,结合体检中心、治未病中心、三高门诊、社区医院等MS病人临床数据收集,以全面分析MS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次需要选择治未病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治未病研究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治未病手段丰富多样,其研究内容选择面较广,且对不同的病患而言存在差异性,确定研究方向存在一定难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推广治未病思想,充分调动病患的依从性和积极性;另外需要选取相应的临床观察指标,以作为疗效的参考等。因此在设计研究路线时,需要克服相应的困难,了解目前临床治未病的不足之处,在不同阶段的MS患者防治中寻求不同的治未病方案,观察生活方式改变、中医药干预的治疗效果。这些治未病措施得到充分的试验依据后,应当进行归纳总结,投入到临床中,为更多的MS病人提供帮助。

治未病宣传使防治代谢综合征策略发挥充分价值

MS的罪魁祸首是人群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版块,以至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迷失了自我,或埋头于工作之中,或恣意的享乐,挥霍着自己的健康。当众多MS患者得知,病魔缠身是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之后都纷纷表示后悔不已,可见治未病的潜在价值所在。不仅需要通过治未病研究整理的MS防治措施,而且要通过宣教,得到广泛运用,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控制MS。

篇8

胡 睿

目前,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消息传出后,引起一片哗然,不少医务人员觉得很失望,认为方案中既无改革目标,又无具体的措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刘国恩教授的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他解释说。新医改方案内容总体上讲在大家的预料之中,它既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或者指南。从此意义来看,不应该把它看成是医疗体制改革一锤定音的事情,改革本来就是一件还没有完成的工作,不要把漫长的、充满挑战的改革路程,理解为凭借一纸方案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方案中提到的五点,更多地是作为未来改革要实现的目标,至于如何完成目标,必须通过实践、试点来完成,不是在一纸方案里就能定下来的。如果一定要产生一个方案解决现在条件尚不成熟的问题,既会给制定方案的人造成很大压力,也会增加犯错误的几率。

限价服务凸显社区医疗就诊优势

张睿翼

近日,珠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出的一项限价服务措施。引发了社区的就诊热。此前曾有报道称,得了小病不去诊治的珠海市居民已经超过一半。笔者认为,当“小病不治”成为大多数居民的选择时,不能不说卫生事业是失败的。在这一背景下,珠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医疗限价服务,无疑令人期待。

实际上,社区医疗“限价服务”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服务价格便宜,当“限价服务”成为社区卫生中心的诊疗承诺时,减少医疗成本,尽可能地对症下药,将是社区医院治疗常见病的准则,有效规避了“过度诊疗”行为的发生,才是医疗限价服务的真正价值所在。

社区卫生中心实施医疗“限价服务”,不仅可以保障居民看得起病,更重要的是当这种承诺成为一种运行机制,过度医疗的弊端才可能真正得到规避,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就有望缓解了。

乡村医生需要上升空间

篇9

关键词 社区 计划免疫 管理 建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80

计划免疫管理依据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之规定,结合计划免疫工作实践,逐步形成社区计划免疫管理方法。

计划免疫的组织管理

管理体系:计划免疫是国家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贯彻落实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向导,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即“六位一体”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主管部门部署,接受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双重管理指导,建立、健全、完善计划免疫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目标管理,建设规范化门诊,实行计划免疫质量监控以及统计(人口资料、接种资料、疫情资料);资料档案化、信息化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内感染的监控。接受上级疾控中心的检查、督导、考核和评估,保障和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进行。

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工作中,计划免疫是预防工作的重点,是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疾病预防和健康成长的关键。主要流程是妇幼医生到新生儿家访视时发放预防接种告知单,预约满月时到社区医院预防接种和体检,并通知计免医生,计免医生及时掌握新生儿的本底资料,及时建证、上册、输入电脑,并按计划免疫程序预约、告知,接种,从而保证儿童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无论在何地都能准确接种,流动儿童也同样对待,保障流动儿童和常住儿童一样的权益。

存在的问题

缺乏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计划免疫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工作,以社会效益为先导,基本无经济效益可言,工作经费不足,保障不力,信息不畅通,工作中有时需借助各职能部门,如公安、街道办事处等,但出于多种原因,很难给予基层卫生工作方便和信息。

计划免疫专业人员缺乏、部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计划免疫专业人员缺乏,学历层次低,待遇也偏低,故专业队伍不稳定,很多医务人员是在无从选择的情况下,才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由于业务素质低下,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和计免人员应具有的人际交流能力,不能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接种反应等事件,主观能动性不强,处于被动工作局面,得过且过,而业务是多部门指导,任务重叠,工作疲于应付,计划免疫不能落到实处。

流动儿童管理成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越来越多,其家长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均较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疾病预防缺乏认识,而基层卫生单位很难掌握其动向,因而流动儿童是计划免疫的一个“瓶颈”。

建 议

政府重视:政府应重视计划免疫工作,是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国民体质的一项基本措施,加强对基层计划免疫的经费投入,改善基层计划免疫医生的待遇,稳定计划免疫专业队伍,解除后顾之忧,利于计划免疫工作全方位的展开。

完善管理、横向联合、资源共享:社区预防保健应当是一个多学科、多部门通力合作的新模式,而计划免疫是预防疾病造福于下一代的重要工作,政府如何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建立网络平台,逐步形成系统内、外的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如医院内局域网,可从孕妇建卡时就能全面掌握基本情况,从围产期到婴儿期以致人生成长的全过程都能得到服务,各部门互通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健康教育、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计划免疫乃至扩大免疫规划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经常、反复、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的管理体系,多部门合作,跟踪服务,形成区域一体化,实现准确、快捷、高效的特点,利于各方面的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001-04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卫生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由此积累下来的海量医学数据,在此海量的医学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有用信息,怎样才能把深层次的、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从数据资源中把挖掘出来,这在当今日趋重要。在国内,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研究有所报道,但到目前为止,针对于不同的医学目标实现医学数据挖掘应用,怎样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算法,此类方法学研究在国内尚还较少。

临床信息系统(CIS)中的电子病历系统是以病人为主导,包含所有横向的、纵向的医院信息和临床信息数据的系统。如何从这些数据集中使用不同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各种疾病的成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并总结各种治疗方案的诊疗效果,这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意义非常重大。本文是基于SPSS Modeler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对医学数据进行规则的挖掘和知识探索。

1.2 国内外数据挖掘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在国外,目前在金融领域、生物工程领域、企业分析以及网络信息搜索等许多领域数据挖掘技术都有了很好的应用[1]。国际知名调查机构通过技术调查,认为未来五年内数据挖掘和并行处理体系将挤在十大新兴技术投资焦点的前列,“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将列在首位的。在我国,数据挖掘技术最早在如中国海关集团、人民银行、上海通用汽车等少数实力雄厚的国企或外资企业中得以充分应用。也有少数应用在经济上,如使用一般数量化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回归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方法在经济上对于股价指数进行预测。目前在国内,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至今为止,怎样科学地选择适当的数据挖掘算法,针对不同目标的实际应用挖掘,这方面的方法学在国内研究还较尚少。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某社区医院电子病历作为数据源,对数据挖掘算法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合常见高血压病案,通过使用不同的挖掘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得出适合这常见病的挖掘模型,并给医务人员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数据挖掘模型。同时通过研究探索性电子病历数据挖掘技术的实现,也将进一步做更复杂的数据查询提供参考模式,这也给将来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使用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解决诊疗水平提供有效的科学的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数据挖掘综述

2.1 数据挖掘定义

从技术角度来解释,数据挖掘就是通过自动分化分析数据仓库的大量的、有噪声的、模糊的、不完全的实际应用数据,进行提取人们不知道的隐性的知识和规律,依托于数据库、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大可能地利用已有信息和数据,归纳性推理,挖掘潜在规律[2]。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由三个部分,即数据、算法和技术、建模能力组成。

2.2 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

2.2.1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的大规模动力系统,是神经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3]。神经网络能够有良好的自适应、自学习和高容错能力,并具有分布式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联想等特点。目前在常用的多种训练算法和网络模型中,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是应用最广泛的。

BP网络是一种由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组成的单向传播的多层前馈网络,如图①所示,是目前在各行各业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型。

2.2.2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是属于的分类、回归和关联型算法,它主要用于对离散型和连续型的数据进行预测性的建模。

决策树的常用算法有:

1) CART算法

CART算法是一种二分递归分割技术,是结构简单的二叉树,它将总样本集分成两个子样本集,使每个非子结点都有两个分支[4]。

2 )CHAID算法

CHAID提供了一种在多个自变量中自动搜索能产生最大差异的变量方案。

CHAID过程:建立细分模型,根据卡方值最显著的细分变量将群体分出两个或多个群体,对于这些群体再根据其他的卡方值相对最显著的细分变量继续分出子群体,直到没有统计意义上显著的细分变量可以将这些子群体再继续分开为止。

3 电子病历分析数据集的建立

高血压是社区医疗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疾病,其中高血压并发症多,病生理复杂,病症不明显,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迅猛.社会经济危害性严重.从发展趋势上看尤其值得重视。下面以高血压形成病因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简单易行的计算机辅助医学数据挖掘系统解决方案。

数据集的预处理步骤主要由:数据集成(dataintergration)、数据清洗(dataClenanig)、数据消减(datareduetion)、和数据转换(datatransformation)几个步骤构成。数据处理是数据挖掘是否能正确得到结果的最重要的一步。本章主要从电子病历中提取原始数据,使用SQL SERVER软件和EXECL软件进行清理数据,筛选,根据数据挖掘所需的字段属性值来分离出不同的分析数据表,再使用SPSS Modeler 14.2软件对数据筛选,不断训练数据集,达到数据挖掘模型的要求。

3.1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某社区医院慢性病档案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其中储存的数据库文件为“社区医疗病历.mdf ”文件。本数据库包含有,有”病人”、“病史”、“医生”、“体格检查”、“医院名称”、“用户”“用户权限”、“权限类别”、“用户权限组”等13个数据表表格。本案例主要使用”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医生”这几个数据表来获取数据源。

3.2 数据预处理

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把存放在Delphi数据环境中的原数据,生成社区医疗病历.mdf 数据库,为了在更好地清洗数据,本文把数据库再转换成EXECL表格。把需要的”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医生”表格分别转化“高血压分析表”表。

3.3 数据清洗

数据源是数据挖掘的关键,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源的数据质量。首先把其中原数据库中的12个信息表处理成需要使用的两个电子表格“预测数据源”,“高血压预测”,删除不需要的字段,修改录入错,合并相同数据等,考虑到一些没必要的因素,对各个表中删除不必要的字段, 最终变成“预测数据源”表和“高血压预测”表;鉴于线性分析的要求,把高血压中的“初步诊断”字段修改为逻辑型或数据值。

3.4 数据集成和变换

使用SQL SERVER 2000,把这些表格转换成EXECL文件表格形式。

1) 转换数据源:把社区医疗病历数据库.mdf 文件换成EXECL表格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表格进行研究。转换数据名为:医疗数据库,使用其中的“病人”,“病史”和“体格检查”数据中的数据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 数据分析:使用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表进行分析。经分析,发现原数据的几个表格数据不够连接,没有可比性,再返回EXEC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把体格检查表和病人表、病史表的数据源部分数据按“病人编号”排序复制成一个表格,删除“用药”这一列,如图2示:

3) 数据处理:把现“病史”这一列分解成几列,作为以后各个单项研究的基础,数据挖掘的需要,分别生成“预测数据源”表和“高血压相关分析”表。

3.5 数据获取

在EXECL表中对已处理的表应用于SPSS Modeler中作为数据源,其中使用FIND()函数,把原字段“初步诊断”中的结论转换成“布尔”型数据,过程如图3:

数据处理是数据挖掘是否成功或能否挖掘到有用数据结论的一个关键,本章利用数据库软件及表格处理软件对原数据进行采集、清理、排除的研究,得到挖掘SPSS Modeler所需要的数据源,为下一章进行挖掘模型做好准备。

4 几种常用挖掘算法在电子病历数据中的分析研究

4.1 人工神经网络法

4.1.1 建立临界值模型

4.1.1.1采用RBFP神经网络模型对高血压进行预测分析

此模型是用相关的数据来说明其他指标对高血压的成因影响。挖掘过程包括探索、数据准备、训练。

1)探索

表示神经元的数据字段包括:

[病人编号\&年龄\&T(体温)\&P\&R\&身高\&体重\&就诊时间\&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是否有遗传\&初步诊断\&]

由于初步诊断对数据进行预测排除,选择“年龄,体重,高压,低压”作为线性数据,测试这些数据与结论是否成线性相关,结果如图4。

3) 训练

将数据导入IBM SPSS Modeler,根据需要建立工程,引入经过处理的数据源,显示数据源视图,定义挖掘模型,最后部署项目并处理挖掘模型。经过字段筛选,再制定训练规则,其训练规则使用如图5所示的规则,规则可以使用的最大时间为15分钟,准确性要达到90%以上。

4) 模型分析

通过执行上面规则的数据流,得到本模型的结果为图6神经网络预测:

从模型分析上显示,身高,体重及年龄对高血压的影响是最大的三个因素,并且结果直观,易懂,从此分析结果看使用神经网络来预测高血压病因是可行的,下面会进一步分析验证其指标。

4.2 高血压病因的决策树-CHAID模型分析

1)系统模型设计

本文要研究高血压的病因与哪些因素相关,因此下面使用决策树中的CHAID算法进行挖掘病案成因。决策树中的CHAID算法提供了一种在多个自变量中自动搜索能产生最大差异的变量方案,其模型需要一个单一的目标和一个或多个输入字,它以因变量为根结点,对每个自变量(只能是分类或有序变量,也就是离散性的,如果是连续变量,如年龄,收入要定义成分类或有序变量)进行分类。

2)模型的训练

高血压的病因CHAID模型挖掘测试,按上面的模型要求,处理好数据源,通过运行,结果显示如图7所示:

图形分析:使用CHAID模型测试的结果发现只有“身高”属性对高血压的病因形成是最主要的, 也就是说由根结点出发,生成的组只有一个,根据属性变量预处理的具体策略,如果仅有一个或两个分组,则不做合并处理至于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本文的数据源输入及选取有一定的不准确性,故此结果对此病例作用不大,不能为医生提供预防病因的成因研究,所以此法对本病例不适合。

通过上面的挖掘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决策树中的CHAID算法对高血压的病因形成在本文的病案中结果都作为不合理处理。

4.3 高血压病因的线性模型分析

若采用线性建模,使用以下字段作为输入和目标, 作为关键输入和输出量,同时把初步诊断字段进行处理,因输出目标只能是逻辑型或数据值,因此把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者改为数字1,其他改为数字0,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年龄”字段对高血压是影响最大的,结果如表1:

最终的结果分析图如图8线性结果分析所示,其目标结果的图形表示如图9线性目标结果的图形所示。由此可得知高血压病成因与“年龄”和“体重”是相关性最大的。

4.4模型验证分析

4.4.1 神经网络预测高血压模型分析验证

经过上面的使用神经网络预测高血压模型预测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的预测结果如图10所示:

从图11结果得知,该预测的准确度达到92%,此准确度是可以作为我们评定这个模型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我们在训练模型中规定了大于90%以上的准确度是可行的,同时我们在分析模型时其使用的模型规则,其置信度是基于预测的概率基础上的: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血压的形成与“身高”、“体重”、“年龄”这三个因素是最密切相关的,这说明结果是有一定的预测意义的。

我们还可以转换其神经元模型显示模式,选择网络图形显示,结果如图12神经元模型所示,根据此图的样式也可看出经过一层隐藏层最后得到跟高血压病症成因相关的比较重要的元素是年龄、体重与身高这几个指标,并且此指标也与线性模型研究结果一致,这些图形的显示直观易懂,因此神经网络模型分析高血压成因的使用是成功的,并且简单可行的。

结果分析: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果该关联规则是“强关联规则”,此其结果直观易懂,操作简单。

5 结束语

通过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高血压病发病成因,得到了影响高 (下转第6页)

(上接第4页)

血压成病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采用线性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决策树算法中的CHAID模型来诊断知识,得出线性回归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这些模型在本病案中均易被医务人员使用者解读;并总结得出神经网络模型是预测影响高血压的主要因素病因的最合适预测算法,并且所获知识的可靠程度以及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决策树中的CHAID算法对高血压的病因形成在本文的病案中结果都作为不合理处理,这是从使用者易理解性、判别分类准确率和可靠性角度综合之结果。

参考文献:

[1] 易静.医院信息数据挖掘及实现技术的探索[D].重庆医科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周怡,王世伟.医学数据挖掘--SQL SERVER2005案例分析[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3] 丁小丽,杨涛,周金海.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疾病的影响因素一一以高血压为例[J]. 医学信息,2009(1):4-5.

[4] 王友仁,张砦,崔江,等.储剑波智能组卷系统的建模与算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实践,2004(9):85-89.

[5] 魏平,张元.一种求解组卷问题的遗传算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15(2):47-50.

[6] Kayawa M Sugita Y Morooka Sensor Diagnosis System Combining Immune Network and Leaning Vector ,1996,117(5):44-55.

[7] 苏新宁等.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教程[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