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用书

教学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音乐专业考试大纲;

进一步加强勤工俭学、节约挖潜工作,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积极开展自制教具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各项开支精打细算,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财务部门要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和月度报表制度,按“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严格财经制度,加强民主理财,严格物品采购、维检、公出审批及登记制度,规范采购、维修程序,倡导绿色出行、严格公务用车、杜绝公车私用,各部门对需上报工作要提前一天完成,以便办公室统一协调用车,减少不必要的公出费用,公出人员要主动登门咨询教办相关部门,把工作想在前面。严格招待标准、减少陪餐人数、严控招待范围。

声乐卷:高考音乐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

视唱练耳卷:高考音乐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

基本乐理倦:高考音乐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它:河北省音乐统考历年高考试卷;人教版高中音乐课本鉴赏。

二、联考分析

学校独立批65个宿位,第一批55个宿位,历年宿位都比较紧张,考生报考志愿时谨慎考虑是否勾选住宿。该校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包括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等。

我省2011年音乐高考分值做了调整,专业满分为200分,其中主项150分、视唱20分、听音15分、乐理15分。预计2011年我省音乐专业录取控制线,本科声乐150——160分以上、专科声乐120分以上。

前几年我省的音乐考生文化课控制线,本科基本控制在301分以上,专科基本控制在240分以上。

音乐高考录取方法是以专业排名,文化成绩达线即可。

2011年我省的音乐高考大约仍在1月份进行,要想考上理想的音乐大学,既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努力,又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家长的关心支持分不开。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重视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开学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心收到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

三、教学实施:

在高三这一学年里,学生基本上能够自觉地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但解题能力和解题方法还需要加强。同时针对学生主观题较弱,加强主观题训练。

以声乐教学为主,以乐理、听音、视唱为辅,全面开展系统训练。

1、声乐教学:

学生分析:民族唱法学生1位,美声唱法学生4位,通俗唱法学生2位

声乐教师:本学期声乐教师公开课两次。

总课时计划180节,其中歌唱技巧发声训练课40节,新歌练习50节,一对一声乐辅导课一人一周一节。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声练习15条,要求每生从中选5条适合自己的发声练习。

每位学生学会10首新歌曲。前3个月每生一周一歌,一周一查。后两个月重点训练1—2首歌曲,以备高考之用。

重点重视:重视学生咬字、吐字、节奏节拍、音准、呼吸支点、情绪表达等。

10月下旬进入高考备战,每生准备好p3,下载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伴奏。11月份开始跟音响伴奏练习,师生共同敲定高考曲目。12月份模拟声乐高考训练,启示引导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张扬个性。

2、乐理教学:

乐理卷:总课时计划60节。

要系统地讲课,作业尽可能当堂完成,使学生当堂弄明白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音乐理论,多做练习。有系统地做实战练习,有难题随即启示引导。8月9月份讲授、复习基本乐理。10月份《乐理卷》试题分析。11月份历年音乐高考试卷分析。12月份精读李重光编著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复读高中课本《音乐鉴赏》艺术常识。

侧重点:将习题答在试卷上,对照标准答案做认真细致地分析。

3、听音练耳教学

总课时计划60节。

难点:通过适当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不仅可以避免学习理论的枯燥乏味性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真正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

(a)、听单音音程(用所有自然音程比较、听辩)

(b)、听音阶(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30种民族调式)

(c)、听和弦(原位三和弦、转位三和弦、属七和弦)

(d)、听节奏听拍号(2/43/44/43/8等,书写基本节奏型)

(e)、听旋律(用五线谱高音谱表,在基本节奏型上写出旋律)

检查方法:让学生将听写结果写在五线谱本上,当堂批改校正。

4、视唱教学

除声乐课外,视唱也是重中之重的学习,学好视唱对声乐、听音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唱好音程、节奏。

视唱总课时计划120节。

从视唱卷118条练到335条,共217条。其中c调48条、f调62条、g调60条、d调24条、bb调23条。

篇2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其实真正教的,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音乐这门课最能帮助小孩子启迪心智和心灵的。小学教育阶段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此期间所养成的习惯很有可能伴随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养成,因此在小学时期做好音乐的教育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仍然处于儿童时期,先天上对待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在小学的教育上要予以特别注重。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是小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陶冶学生音乐气息的知识。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通过音乐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一个智力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历程。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上,加强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怎样通过音乐手段加强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音乐活动中,该问题值得每个音乐教师进行研究。老师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很有可能决定学生成长的性格,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投入情感,要用爱与学生交流,利用自己的快乐情趣来感染学生。为此,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实践:1.“改造”歌词。歌词是表达音乐的一种形式,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来修饰,但却是每个人接触歌曲的一种直接形式。将歌词编成故事,用歌词来描写人物性格、习惯、动作等都会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选出一些适合学生的音乐放给儿童欣赏。根据其中的音乐内容利用较通俗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更加了解音乐内容所表达的含义。老师可以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能力,编出符合歌曲含义的动作或故事。

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将歌词变成学生喜欢听的小故事,既利于学生接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当代大多数儿歌都是由此而演变来的,便于上口,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听觉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多听音乐,通过各种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从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学生逐渐就会从中分辨出音乐中节奏的区别。比如,在一首歌曲上,我们可以配上画面和图案,让学生通过想象能力去自己编故事。学生的表现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可以从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另外,音乐教学这门艺术学科还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中还应注重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物质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这种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布置和装扮上要下足心思,首先要具备安全、卫生、舒适等特点,而且在装扮的形式上还要吸引学生的求知欲。物质环境之外就是学生心理环境的设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为他们构建一种健康的心理环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一种平等的心理暗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注重良好氛围的创造,平等、和谐的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一些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自然表情、肢体动作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模仿不同动物,各种角色,用逼真的表演把学生带到音乐作品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4.拍打相应节奏,提高学生的乐感

拍打生活中的节奏,让音乐更加生活化。生活化音乐教学思想,是将节奏放在首位,利用身体各个部位作为打击乐器。结合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段话可以让学生先反复朗读,体味其中的节奏感,然后再拍打节奏。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一些儿歌和童谣进行有节奏的朗读,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感知节奏的追求。

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意识

1、创作歌词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歌词创作,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既满足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又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欢乐,当学生唱着自己创作的歌词时,那种快乐犹如从心灵深处绽放出的美丽的花朵。

2、创作旋律

用一个旋律乐句作为上句或下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先念或唱上句,答者创作下句,上下句之间不能有停顿,下句应落稳定音上。或者写一两个未完成的乐句,由学生完成空缺小节的创作任务。注意乐句的半终止和终止音的正确运用。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创造精神和思维能力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活泼向上的性格也得以养成。

3、创编节奏

方法一:根据先前准备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进行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看谁排列的样式最多。

方法二:启发学生创编节奏来反映一些事物的变化,并适当地运用打击乐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韵律美,感受生命的律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创编故事

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一些有情节的歌曲,让学生创编故事,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创作图画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音乐创作图画,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更能理解主题并投入地唱歌。

6、创造表演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声乐教学 运用

一、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促使声乐教学的形象化和直观化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一般只通过自己演唱和让学生放音乐磁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使得声乐教学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到对一些声乐知识点。声乐教师能够充分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声乐教学中,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每首歌曲的时候,能够更加容易地区分声乐中教学的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二)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声乐课堂上利用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图片、动画、文字和影像等数字化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体会歌曲中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感情等等,再经过学生思维想象创造,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歌曲中的艺术魅力的启发,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进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科学、合理设置数字化技术教学设备

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时,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数字化技术教学设备。具体而言,在硬件设备的选择上可以选用一台586以上的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一支较好的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在软件设备上应该选择使用一些数字音频软件,比如:CoolEdiePro、Mw3和CakeWalk6.0 等相关软件。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声乐教学中声音的保真度,尤其是针对教师较大的教室对监听要求高一些的时候,建议选购质量较好的麦克风和监听设备。

(二)提高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良好的声音状态

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得声乐教学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个优势,提高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良好的声音状态,具体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每次演唱的歌曲段落录下来,然后让他们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该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能够使自己的声音发挥良好。下面我们就以歌曲《黄河怨》为例子,来对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提高对声音的认识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声音状态。

1.修正学生的歌唱状态和音色

通过对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给唱歌所带来的效能。随着学生唱《黄河怨》进入的状态,教师可向学生讲授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个较好的声音位置。比如在练习高声区时,应该让学生学生放松喉咙、气息支持等,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练习高声区部分全部录下来,让学生不断地听自己的录音以及观看自己声音的形态,直到学生唱到最好的一遍时候就可以停止录音,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录音后再进行反复地练习和比较,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声音的正确位置和状态,并且使他们保持这种良好的唱歌状态。

2.纠正学生唱歌中节拍和音准存在的问题

声乐教师就需要利用电脑、数字音频卡、麦克风和监听音箱等相关设备将学生每一次练习录下来,首先由教师指出学生在节拍和音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他们听自己唱歌中节拍和音准存在的问题,再由教学告诉学生在气息、声音位置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最后让学生进行反复地调整和练习,久而久之就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气息、声音位置调整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从而纠正学生唱歌中节拍和音准存在的问题。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歌曲中的情感时,具体可以这样做:教师先向学生讲解《黄河怨》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等等,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观摩一些歌唱家演唱《黄河怨》的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演唱,并且将学生每一次练习演唱都录下来,然后再由教师指点出学生在演唱《黄河怨》中所情感表达存在的问题,并且给予改进指导。如在《黄河怨》中的“风啊,你不要叫喊”总共有两句,分别位于两个乐段的开头,这要求在演唱这两句时需要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也就是第二句应该比第一句要唱得更激动以及更加地愤恨。这样,声乐教师就可以使用电脑制止课件,对这两句歌词的波形进行处理,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对这两句歌词演唱的情感处理,使演唱具有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展学生的声乐创新能力,从而优化声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颖.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2013,(12).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作业 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理念好像是只有文化理论课程才会留作业给学生去完成,对于小学音乐学科来讲,都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像音乐这样的辅助学科来看,是否真的不需要布置作业给学生呢?答辩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课的知识,对艺术类课程也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自己个性才能的发挥,不断发散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音乐作业的特点

1、作业功能的愉悦性

同文化类学科的作业不同,音乐作业具有很强的愉悦功能,音乐教师所布置的音乐作业不是要求学生以文字或解题的形式将音乐知识进行课后的巩固训练,而是让学生将音乐融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例如,在教完《幸福拍手歌》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在课下积极与同学进行拍手表演,也鼓励他们回家与家长一起进行唱歌练习,这样的一次作业练习,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真正发挥音乐的愉悦功能,不但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小学时期的音乐教育,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作业过程的体验性

音乐艺术是一门情感性的学科,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思想上得到启迪,素质上得到提高。音乐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学生只有在亲身的体验学习当中才能够对美的事物有所感悟,才能影响到自己的思想变化,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还没有完全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时期对学生进行音乐作业的过程体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二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歌曲是《不再麻烦好妈妈》,学生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和感悟,能够理解妈妈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呵护,使小学生从小就理解自己的妈妈,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而这种良好意识的形成就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

3、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作业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是一门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的学科,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根据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围绕教材内容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音乐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音乐作业的布置形式主要有社会型、师生型、伙伴型、亲子型这几种类型,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与周围相关联的人的相互合作,增强学生的音乐锻炼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歌曲之后,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歌唱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二、设计小学音乐作业的方法

1、设计形式多样的音乐作业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作业的效果,使学生积极地去完成作业,教师就要设计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集体表演的作业形式,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唱的练习等,这种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还可以使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当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意义,体会到作业完成的喜悦,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在放学后回家同父母合作完成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学到《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会安排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合唱歌曲,并让学生请教家长自己在童年的时候都喜欢听那些歌曲,可以让家长教给他们一些旧年代的儿童歌曲,增强音乐的教育意义。

2、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可以成为音乐家的,因此,教师在布置音乐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音乐领悟能力,安排给他们不同的音乐作业,因人而异,有层次有选择性的加强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锻炼,例如,在小组合作完成音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安排会唱的学生来唱歌,安排会跳的学生来跳舞,会伴奏的学生来进行伴奏,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有效地施展,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作业的练习中来,提高学生完成音乐作业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

3、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

小学生的音乐天赋各有差异,对教师的评价又非常在意,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音乐作业的过程当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不断对学生进行一些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将音乐的学习和实践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使学生在音乐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音乐作业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进行音乐作业的设计中一定要做到内容独特、形式新颖、有挑战性、易于操作,这样这样的音乐作业形式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自己个性化的发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晏然,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J].大众文艺,2014/05

[2]张妮,音乐也应该有作业[J].浙江教育科学,2011/04

[3]穆园园,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4/01

篇5

 

2010年,为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在此之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卓越计划”的实施也是为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卓越计划”在实施层面有三个特点,其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是其培养模式方面的特色,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人才是其培养标准方面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培养目标方面的特色。其中,创新能力培养在“卓越计划”实施中又特别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本科阶段,“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有其特定的内涵。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背景下,研究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纵贯“卓越计划”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的整体设计不难看出,本科阶段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有其特定的内涵。基于本科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性教育层次,本科“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创新性知识的积累、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

 

(一)创新知识的积累

 

创新知识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也没有专门的概念解释,不妨将其理解为“为实现创新所必须储备的相关知识”。显然,创新知识与专业有关。“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创新知识应该是实现工程设计、工程创意所必需的基础性知识。

 

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包括很多类别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无疑要把这些课程都要学好。“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在原有培养目标基础上的提升,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和按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培养人才都是为了服务于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因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无论是学校培养方案还是企业培养方案,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的,其主干课程和课程主要内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来精心构建的。因此可以说,“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和每门课程里面的主要内容都是“卓越计划”范畴内的创新知识。作为“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既要在大学这座象牙塔内博览群书、提升思想,更要在专业领域内重点学好这些创新知识,为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思维的养成

 

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横向性、纵向性和系统性。思维的横向性即思维的广度,跟掌握知识的广度有关,塑造“通才”。思维的纵向性即思维的深度,跟掌握知识的精度有关,打造“专才”。现代社会行业分工很是清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入职门槛,有相关要求和标准,因此要求卓越工程师人才必须“既精又专”。思维的系统性即思维的网面化,将所有知识积累融会贯通,搭架子呈网状,随身携带。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学习的各种知识哪些最关键,哪些在这件事上最有用,需要排列组合出最佳方案。创新思维只不过在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新的元素,关键在于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是创新能力的激发点,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扼杀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马克斯韦尔·莫尔兹也说过:“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象力。”这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知识、想象与创造的关系。

 

(三)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指为了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和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工程师以创新为目的,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批判性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予以应用的能力。”[1]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此推之,大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恰如古语中的“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知识也好,创新思维也罢,最终只有转换成创新能力才可以实现最终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而有了创新性学习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新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远难于对其他学习能力,比如意志力、专注力等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门的教学方法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即要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严格实施企业培养方案,从具体的工程实践锻炼中来提升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实践活动的锻炼

 

创新实践既是对创新知识及创新思维的检验,更是“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园实践主要指在校内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包括课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全国、各省市以及学校自己的创新性活动竞赛等。校外实践主要指“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要在不低于一年的时间内,到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去顶岗实习。

需要说明的是,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只是地点、形式和内容侧重不同,在实践内容总体安排上要具有统一性。校内实践一般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具有实验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模拟性;校外实践在企业进行,在企业的实际工程现场进行,从事的是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活动,因此具有绝对的真实性。校内实践由教师指导,理论的因素稍多;校外实践则由工程师指导,几乎完全是实际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校内实践是校外实践的前奏和演练,是为校外实践做准备,校外实践则是最终的目的。

 

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上述四个内涵中,创新性知识的积累是基础,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是先导,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锻炼是途径。

 

二、“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不足

 

(一)现状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总体要求是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通过“3I”(Initiative,Industrial,Integrative)模式,即从知识、能力、品质三方面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其中第一“I”即Initiative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应有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职业操守等,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品质要求;第二“I”即Industrial指的是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知识要求;第三“I”即Integrative指卓越工程师具备的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对大学生将来胜任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要求。但在此基础上,“卓越计划”又着重强调要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作重中之重来培养。具体到操作层面,“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要与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深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组织管理上,校企要联合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具体管理部门,校企要签署合作协议并研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要明确双方职责及协同工作联系机制。在具体业务上,校企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学校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其别要强化实践性教学,除了在时间上要充分保障外,更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创新以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创新等多方面进行着手。在教学方法上,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实践表明,在“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参与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二)问题与不足

 

“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以来,尽管各参与高校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缺乏。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原因,现在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既在职前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又在职后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大部分工科教师缺乏基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也许可以进行论文写作,也许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却缺乏实施“卓越计划”所要求的那种立足于工程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工程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而缺乏了这种能力和精神,便不足以在课堂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不足以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与创新研究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校内创新实践活动有名无实,或者创新实践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企业培养方案也因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缺乏工程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无法达成共识,造成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一些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创新动力及能力不足,水平参差不齐。“卓越计划”参与学生由多种方式组成。有的高校是在高考招生时单列计划,有的高校是在入学后考试遴选,有的高校是结合两种形式组合而成。由于“卓越计划”是新生事物,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含义,只是凭着“卓越”二字便踊跃参加。因此,有的大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并不强,对新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将思维的瓶颈进行突破,缺乏一种沉下去的劲头和精神。有的没有认清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目标不清晰,积极主动性不足,总是被家长、老师及体制推着走,渐渐地成了“体制化的人”,缺少了自身的主体性、思考力及总结力,观察发现能力也渐渐被经常习惯性的漠视及无动于衷所取代,缺乏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有的同学则缺乏应有的创新潜质,因此,即便是同班同学,创新知识获取、创新思维养成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水平也常常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三是创新环境还不够理想。尽管“创新”一词已是当前最热的词汇之一,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创新、践行创新,但与“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对照,一些高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创新环境还是不够理想。首先,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提供给学生的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和实习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有的企业实习环境不符合学生的期待,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文环境不理想,学生自我成长难以如期实现。无形中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创造意识淡薄。其次,学校校内的创新实践活动场所和活动条件往往很不足,要么场地不足,要么实验设备不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再次,就是学校在营造创新的校园氛围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激发。

 

三、“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针对上述“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不足,“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应该从构建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卓越学生团队和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一)构建卓越教师队伍

 

在任何工作中,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支适任的教师队伍,再好的计划也无法落到实处。为此,要使“卓越计划”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首先要构建一支卓越教师队伍。

 

1.全面提升现有教师各种素质。首先,要强化教师师德素质。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首要的责任是育人,而育人最首要的素质就是要师德高尚。“卓越计划”表面上是培养未来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教师的师德似乎没有更高要求,但实际上则不然。其一,“卓越计划”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职业责任感和更丰富、更全面的工程实践知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复杂的劳动,如果没有更高的师德,就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其二,现代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怀,这是保证现代工程质量的前提。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师要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怀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师德素质,就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其次,要强化教师创新素质。实施“卓越计划”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地教学。“卓越计划”要求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建和课程内容重构,这需要创新;另一方面,要能够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这更需要创新。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创新素质,根本完不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再次,要强化教师教学素质和工程实践素质。很多工科教师学历很高,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教学素质却不高。由于没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没学过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在教学内容处理、课堂内容讲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各“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通过听课、专家指导、传帮带、进修等多种途径来强化教师的这些教学素质。

 

另外,“卓越计划”要求教师要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而现有很多工程类教师自己从没有过工程实践经历。所以,必须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以适应“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岗的方式来进行。

 

2.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各方面素质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企业引进既有较高学历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工程师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了解企业工程发展实际情况,这对实施“卓越计划”非常有益。从企业引进高水平工程师可能面临经费、住房等相关问题,如果条件不足,可以引进企业工程师做兼职教师,这样做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3.推进研讨式教学,建设创新型教风。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卓越计划”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就是要围绕工程实际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卓越计划”参与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之外,更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推进研讨式教学,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导演”、设计师、组织者、指导者和评判者,让学生去做“演员”,去当主角。在具体的课堂组织上,充分发挥多样性、灵活性特点,大力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逐步建设创新型教风。只有逐步形成创新型教风,才能逐步形成创新型学风,从而有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打造卓越学生团队

 

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部署,参与高校只有部分专业中的部分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培养。为了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固然培养方案的制定很重要、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很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关键,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己必须努力这个内因必不可少。

 

所以,“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在努力构建一支卓越教师队伍的同时,一定还要同时打造一支卓越学生团队。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是本文归纳出来的“卓越计划”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内涵。要打造一支卓越的学生团队,最基本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卓越计划”参与学生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努力去积累创新知识,充分锻炼创新思维,有效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知识首先包含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在学生在企业、在实验室所从事的创新实践活动里,其次也包含在学生课余时间围绕专业所做的广泛涉猎里。积累创新知识的过程、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团队的特点在于彼此团结协作,共创“1+1>2”的效果。而彼此团结协作必须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打造卓越学生团队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交流沟通能力有三种,第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自然表达,大多是小范围小群体的熟人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属于一对一的亲密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较小。第二种是一对多的交流,例如演讲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沟通形式。要求表达者出口成章,不仅合乎日常交流的逻辑,而且将其话语录音整理即可成文。第三种是最高层次的交流形式,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超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距离,此种交流模式可以名之为“一对所有”。

 

俗语说:“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思想不是平白无故会产生的,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有人说:“文明只是一种副产品。”如此可以推出,“思想是知识基础上交流沟通合作的副产品。”通过交流和沟通,彼此进行启发和得到启发,创新的火花便可以从中点燃。所以,“卓越计划”参与专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积累创新知识、锻炼创新思维,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从师生关系来讲,教师和学生保持三种关系最为合适,教师担负起三种角色最为美好。第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父,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思想影响学生,用人格魅力浸润学生,使得学生不仅在校期间可以收获满满的知识,而且走向社会之后依然会散发教师带给自己无形的改造力。第二种是家长的角色,在学生犯糊涂、不听话的时候给予督促和警醒、批评和指正,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如家人般的温暖、亲切与真诚。第三种是朋友的角色,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相识是缘分,相知是人为,加起来就是友谊。

 

学生完全可以和教师成为朋友,平等地交流对话与沟通,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淋漓尽致,使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加升华与深化,让师生之情更加浓厚、长远与稳固。 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想法。所以,“卓越计划”参与教师一定要在努力钻研教学业务的同时,注意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将所有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用友谊将他们凝聚成一支卓越的学习团队。

 

(三)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

 

1.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创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局限在专业内,局限在高校教师身上,创新的视角可以更广阔一些,可以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处处彰显创新元素。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新奇感,更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启示,使学生在创新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创新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校园里建筑物的设计上进行创新,可以在校园园艺景观的创意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教室、实验室、走廊、食堂等的装潢布置上进行创新,更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业的创新活动等组织上进行创新。总之,让校园内充满创新气息,以此感染和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2.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室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如何让教室这个教学环境更加具有创新色彩,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从课桌的的摆放、讲台的高度、黑板的材质、粉笔的选择、灯具的选择、窗户的设置、墙壁的布置等角度着手。课桌的摆放是不是可以不规规矩矩、行列分明,是不是可以摆放成环型圈、一条龙、随意散点状等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讲台可不可以不要太高,或者不设置讲台,让学生和教师从空间分布上更加融为一体。

 

粉笔的选择除了亮白色,可不可以选择亮黑色或彩色,这样在恰当的时候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灯具的选择,除了满足普通的照明、防辐射、护眼等功能,可不可以从灯具的造型入手,尝试每盏灯各具特色。窗户的设置同样很关键,房间的窗户就好比人心灵的窗户,尤其当窗外的风景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时,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活跃。墙壁的布置除了简单的名人名言及名人肖像摆放,可不可以更多考虑一些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及制作的墙贴。总之,可以通过各个教室各个方面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辅助且十分有益的影响。

 

3.加强校际合作,共营创新氛围。不同的高校自然有不同的底蕴和不同的校园文化风格,在专业上也有不同的特色和长项,加强校际间的广泛交流,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启发创新灵感,最终提升创新能力。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在内容上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由校方组织一些专业方面的创新大赛、学术交流等业务活动,也可以由学生社团联合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方面的活动。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参与的高校越多,形式越多样,形成的创新氛围就越浓郁,对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就越明显。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培养目标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合作企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进行落实,也需要参与高校从构建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卓越学生团队和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随着“卓越计划”的不断推进及相关措施的不断补充、完善,一大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篇6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05-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重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多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为指导,通过改革建设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体系,突出我校理医工结合的鲜明专业特色,进一步探索在医科院校开办工科专业的规律与特点。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广东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大力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等途径,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式、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深化教学体系改革,逐步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理念和模式,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工程理念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1-3]。

二、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存在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验证性实验内容比重偏大,缺乏系统性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导致学生不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实验前实验讲义,讲义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每一步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格式等,学生机械性按照讲义完成操作,缺乏主动思考,扼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实践条件建设方式。实验室、实践基地包括学生实践的场地、设备和工程环境,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实验室一般是根据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其功能是辅助理论教学,其特点是课程专用、功能单一、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素养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建在与学校有业务往来校外企业,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高,多流于形式,甚至有企业将来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并未达到系统工程训练的目标。

3.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教学型高校的教师大多具备良好教育背景、名牌大学毕业并具备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经历,参与过高水平科研项目并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但大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因此高校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的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门训练,因此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改革措施

1.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大专业实验室投入,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利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实验室建设。①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并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为此我院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广东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迈上新台阶。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我院先后和北京微信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医学信息检测联合实验室”,和无锡祥生医学影像有限公司建立了“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这些公司无偿提供实验设备,这些实验室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我院实验室实力。为此我院将充分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中。③通过自主研制实验设备以及联合研制实验设备,大大降低实验设备成本,提高了实验室设备数量并且锻炼了教师队伍。④通过整合学院内部教学资源,组建综合实验室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能进行认识、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而且能完成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实现实验设备资源的交叉综合利用,充分提高实验室装备的使用效率。

(2)教学科研共用实验室建设:我院科研力量雄厚,科研实验条件优越,建有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学图像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工程中心。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项目来支撑,因此在这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中既兼顾科研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实验教学的需要,建成科研和学生实验教学共用模式。达到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且把这种模式拓展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

(3)实习基地建设。筛选具备带教师资力量和实习条件、管理规范,并在医疗器械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确定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我院先后和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杉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新开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雅培中国诊断部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确定为我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实习、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4]。

2.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整合。

(1)教学内容改革。整合传统实验内容,将单一性、验证性实验整合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结合企业项目补充工程训练内容,强化课程设计,将各种国家级、省级设计大赛内容纳入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在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一门综合实践必修课,综合实践题目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联合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形成具有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2)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为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大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老师只给出实验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原理方案设计、理论计算与分析;经与带教老师讨论通过后完成硬件实验样机搭建、样机性能指标测试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工程化的训练过程。

在考核改革中,改变传统的实验结果加实验报告评价方式,采取考察实践全过程、实作作品展示、现场答辩、实践总结分析等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参与“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在企业、医院工作或培训的经历,熟悉工程实践环境和过程。没有相关经历的新任教师必须到企业或者附属医院相关科室顶岗工作一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利用科研合作机会去合作企业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了解工程环境和生产过程,积累工程经验;聘请医院工程科室、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推动附属医院设备科、信息科成立教研室,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工程科室的人员力量,直接参与专业实践课教学。

加强产业技术高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探索实施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6-7]。

四、结束语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兴趣,注重学生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何波,李思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3).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张林香,王忠德,王俊文,郝晓刚,刘世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2,(1).

[4]李俊,薄翠梅,王鑫国,张广明.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

[5]赵存有,刘春生,侯清泉.面向就业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3,(2).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 优化设计 有效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有效性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历来都受到重视,引用美国作家德尔文在Reading is writing 一文中指出的:“教科书所编写的阅读文章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 ;“语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的主要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载体”(Goodman 1967和 Smith 1971提出),可见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轻松,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阅读,怎么样阅读以及阅读的意义,我们很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以讲解词句为主,常态教学缺乏实效,教和学出现茫然被动的无效局面。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使英语阅读成为有效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尊重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正确运用阅读策略主动获取信息,提高学生判断、推理或概括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英语阅读成为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有效性的的三个策略

(一)优化读前设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标要求三至五级读前活动做到:明确目的,熟悉话题,预测内容,激发兴趣,激活相关语言,布置任务。在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要完成这项任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英语阅读的概念,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现浅谈教学设计如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感知阅读材料,使熟悉话题。引导学生借助单词表和语法项目表自主阅读文本篇章,要求他们养成圈出疑难词句以便向师生提问的良好习惯。以七年级Module unit2为例,一些学生在“city, They’re, friend” 等词处标出 “?”,一些学生标明句子“I’m in Class One with Daming and Lingling.”当中的“with”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四处走动观察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时发出声音或用笔尖指着文字阅读的不良习惯,对坐着无动于衷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与个别辅导和帮助,让全体学生感受归属感和受到重视的满足,并且安排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鼓励小组做好记录和及时举手向笔者提问,笔者做到平易近人,努力营造师生和谐交流氛围。

2.继续布置任务。帮助学生读懂教材设置的各项任务,引导他们利用参考书或其他工具书,以四人一组或相互提问的形式合作完成各项任务,然后采用“next by next”形式对学生个别提问,保证全体学生参与汇报活动,一些学生红着脸向全体师生汇报活动结果,表现了勇敢的精神面貌,这是语言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总结活动,指明阅读的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阅读材料各项任务之后,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话题的实际生活原型,使他们置身于真实情景之中,对相同话题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是以七年级Moudule1 unit 2 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在感知文本之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

(二)优化读中设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英语有效阅读的可持续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大多在“教”上下功夫,对于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做得很少,这样直接导致领悟力弱和语感差的学生对阅读要领不得而知,对有效阅读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课标精神:阅读教学特别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故此,笔者在八年级阶段侧重设计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保证学生有“法”可依,使英语阅读成为有效。

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材料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文本篇章叙事以名词居多,篇幅短小和叙事简单,便于学生提取信息,随着题材的扩大,叙事的复杂,篇幅的增大,学生提取信息的难度也相应增大,故此,笔者在八年级阶段,根据阅读材料特点,设计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策略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优化读后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英语阅读的有效输出。

阅读是语言的输入和实践,最终目的为了输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信息化时代,为培养未来开放交际型人才做好准备,要求教师提供更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正如张小燕所说,“Post-reading 阶段是一个围绕阅读材料巩固知识的环节,即让学生通过口头、笔头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为此,笔者在九年级阶段改变以往简单机械的授课方式,经常设计以输出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阅读后我做得很好“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效。以输出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之上,做到激发学生保持阅读的高涨情绪,为师生始终能够分享阅读收获提供舞台。

总之,在本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环绕话题和主题词汇,展示听、说、读、写的能力,表达他们对文本思想和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本课堂设计侧重以整体规划教材任务,注意教学设计的自然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带有逻辑顺序的教学步骤,吸引学生步步跟上,积极参与从“输入”到“输出”的阅读活动中。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表达的机会,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有突出的表现,笔者鼓励大家一起为成功者表示喝彩鼓掌。输出型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感知阅读材料(七年级阅读教学),并且具备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八年级阅读教学),有自主或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学生平时在读前和读中能力的一个检测,也是提供实现语用能力机会的真实舞台。

三、结束语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有效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起始阶段我们不用急于传授文本知识和完成教材设置的各项任务,应该放慢教学节奏,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文本阅读的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提取、判断、推断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保持学生英语阅读的可持续性;当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之后,教师要敢于尝试设计以输出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篇8

关键词:国际视野 原版阅读 跨文化意识 中西贯通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30-01

1 引言

全球化时代的国民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拥有全球视野。我们需要洞悉全球化的态势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民能力建设。(鲁子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条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英语课程标准,2011)

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我们英语教师的责任。

2 现状

由于受传统的统编教材资源限制,对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局限性很大,说教式为主,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跨文化教育浮于表面,缺乏深刻内涵,跨文化意识培养一直是困扰我们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的问题。

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我国外语教育专家龚亚夫指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能使学习者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文化。(龚亚夫,2009)

4 解决方案――文化导入

英语新课程标准标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文化离开了语言也很难存在,有些文化形式本身就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如文学。

以上可以看出要想与目的语(英语)国家的人交流,就得有交流的内涵,就得学习讲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作为第二外语,我们不可能出国学习,因此读原版故事,了解英语及其文化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也就是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积累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其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

5 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2009年开始,我们引入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典范英语》(Good English)原《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系列阅读故事。它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户晓、享誉世界的英国学生学习母语的材料。这套阅读材料极具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就人文教育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内容如下:

5.1整理出所读故事的主流文化内容,指导学生吸取西方文化精髓

(1)关爱家人、体谅、包容他人的教育。

如《Mum’s Birthday Surprise》、《Jungle Shorts》、《The Unluckiness Monster》和《Here Comes Trouble》等故事引导学生关爱家人,自我悦纳,自我认可,相信成长,勇于改变,丑小鸭总会变成大天鹅;同时启发学生对于他人要尊重、悦纳,不歧视,不嘲笑。

(2)名人励志故事――榜样教育。

如《典范英语》7的《The King of Football》、《Arctic Hero》、《My Friend, Mandela》等励志故事使他们懂得前进的道路没有坦途,要坚持不懈才会成功。

(3)科幻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教育。

《Oh,Otto》、《Micro the Metal Dog》、《The Ultimate Trainers》、《Petey》等故事,通过科学幻想的形式,引导学生和主人公一起去体会、去经历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迎合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幻想的思维特点。读故事,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很多的思考,使他们学习很多人生的哲理。

5.2尊重差异,悦纳、理解他人的文化

在阅读原版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会比较我们中华民族的与之相通的文化和我们独有的民族文化精华,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吸取西方文化精髓,达到学贯中西。

6 跨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外国文化,教师们采取了引导学生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课前:制定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他们主动发现英语故事里的文化精华。

课中:(1)设计个人展示活动,比如坐“热椅子”,回答同学的问题,体验角色的内涵。

(2)小组活动:讨论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起因、预测故事发展的结局等等,会很好的产生文化碰撞,增加文化理解。

课后: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典范英语》故事的文化现象。

7 效果

坚持阅读原版故事,并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内:在外教课上,学生和外教和谐相处,积极配合活动,交流顺畅。

(2)对外交流时,学生表现的大气、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语言使用得体,流畅,使外宾很震撼,给外宾留下深刻印象。

8 结语

导入原版资源进行教学是有效的使学生既学习英语、又懂

得这种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做世界公民的有效手段,是使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并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学贯中西,做跨文化交际使者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继续坚持并推广。

参考文献:

[1]龚亚夫.重构基础英语教育英语教学的理念[A].

[2]庄智象(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9

(一)教学管理因素。开展声乐教学的高校涉及范围很广,从高职院校到重点本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同样不同院校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方向也会不同,这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管理计划。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声乐教学目的参考专业艺术院校,强调声乐专业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步入学校之前并没有过多接触过声乐这一领域,或者是仅仅兴趣而稍微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没有将声乐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太多的融合,很容易使学生厌烦,降低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主体和对象因素。高校的声乐教学包含两个重要部分,一个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师;一个是教育的对象,即学生。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整个声乐课堂的上课质量。声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它没有实际的形态,教师不容易将声乐的发声特点和欣赏方式以语言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样对于学生来说,一些审美能力较弱和对音色识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声音概念,从而无法在课堂学会教师讲授的一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都积极转变状态,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授课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端正态度,努力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调高声乐教师的授课能力。声乐教师本身的授课能力和艺术素养对声乐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本身的艺术造诣较高,才能够对授课的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将内容呈献给学生。除了本身的基本素质之外,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制定课堂授课计划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认真研读课本,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声乐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的声乐知识,还能够在生活中利用声乐达到放松和休闲的目的。教师除了基本的授课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声乐方面的课余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演唱水平,从而进一步安排下阶段的教学计划。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缓和师生关系。歌唱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不同的人能将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韵味出来,因此教师在声乐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愿望,要认可学生因为嗓音条件、演唱方式、性格和文化内涵不同而呈现出的差异性表演。在声乐课上教师可能没有时间和经历去聆听每一个学生的演唱表演,但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对于声乐课上课方式的建议和自身对声乐课的要求。通过这种平等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此外教师也会在课堂上以一种更加轻松自然的授课态度来开展教学计划,从而营造出更加适合学习的课堂氛围。

(三)规范制定声乐教学计划。声乐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授课规律,要由浅入深,不能够在还没有讲解完基本音符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进行旋律的创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重视对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首先,教师应该在制定计划时,将督促学生打好声乐基础放在首位,只有声乐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接下来更难更不易理解的部分才能够迎刃而解。其次,要根据课程的进度来确定每一个阶段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讲解声乐基础知识阶段,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教师才有更多的时间解释授课内容;在学习歌曲和创作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在集中展现的教学方式更好,能够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声乐发音的时候,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发音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计划,规定整体的教学方向以及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最后老师应当根据自己的基本教学计划来进行授课,以做到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工作。

(四)引进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施被应用到了高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其中声乐课应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了。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将声乐所需要的欣赏感觉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不足。现代化多媒体设施的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应用软件能够将教学中的文字理论知识转变为图形、声音甚至是视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多媒体音频分析软件还能够将学生的联系歌曲进行音频分析,通过直观的波形变化,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更快地入门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演唱的时候,老师可以演唱声乐来给学生示范,并在基本教学基础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挑选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录制他们的演唱,并重复播放他们的演唱来给学生们展示具体的演唱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更加了解,从而在演唱中矫正相关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性;声乐教学;教学过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以及作为教育手段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我国老式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任何目的、任何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这种教育方式是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正向世界先进院校看齐,教学方式更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根据不同的学生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学理念更加职业化。然而我们应如何在高职教学中有效的发挥声乐教学的有利作用,使我们高职艺术教学质量提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声乐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严格要求声乐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其次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全面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下面就高职声乐教学的方法改进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描述。

一、对于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讲求科学性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没有老师的传输和学生的接受过程都不是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制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职的声乐教学中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有效的目标,直接影响到其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否达到最大化。所以对于制定,实施,优化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手中的教材制定最基本的教学计划。教材是教师教授学生的重要指导,也是编写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所列出来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以及有些知识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即可,做一份详细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计划。这样基本就可以将教材中的必须掌握的知识使学生有效的把握。

2.根据学校上课的周数、时间的安排制定出具体的各个环节的目标。为了更好的,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将制定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一堂课或者一堂声乐课堂中,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将自己制定的目标细化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每个环节每个时间段应该将我们的教学计划或者教学任务进行落实。这样就不至于使我们的教学目标附上仅有形式而无实施的称号。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的具体,有效,不偏离我们的教学主题。

3.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快速的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对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而每个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家庭的教育背景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其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的目标制定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对已经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有效的修改和完善。做到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定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环节

在制定了科学的教学目标之后,这时就需要对目标中制定的要求进行教学环节上的落实,如新学期分班,对于新生可以不急于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互动,互相了解,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进行闲聊,例如,对事物的认知或者看法,而不急于进行练声,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新生间紧张的氛围,还可以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的活跃。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调整到练声状态,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间的感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制定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自身进行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三、应制定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活动情节

声乐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到不同声乐作品所要表达出的内涵和情感,而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有时是很难在声乐作品中感受到其实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这时就需要声乐知识传授者制定积极的活动情节,使同学在很好的活动情节中贴身的感受到某个声作品其实际所要表达本质的情感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对声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1、可以通过老师制作的音乐、视频、音响等多媒体的形式,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的氛围中去。2、在课堂中不能一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不能一味的进行活动,而应该给学生留有彼此进行互动的时间,同时也要进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这样可以使老师更加的了解到学生的心里,自己学生对声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使老师更加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有利于以后教学计划的制定。3.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学生的学历,还可以提高其各自的专业素质,从而可以很好的很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其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理解工作岗位的企业文化。

四、及时认真的做好授课后的总结工作

对于教学过程的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然而课后的总结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同时也是总结这个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使自己在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很快的进行高效率的处理。在总结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的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看自己还有那些环节或者部分做的有不到位的地方,以便下次进行注意和改正。对于表现好的地方可以继续保持。声乐教学是广泛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声乐演唱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依琪,声乐艺术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