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计划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Syllabus;课程教学计划;互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80-04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Syllabus to Create Interactive Course Teaching Plan
WANG Wen-qin,QIN Fu-gao
(Schoo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2, China)
Abstract: Syllabi can be useful in engaging students and creating an effe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yet discussion of their effective design and use rarely appears. In ligh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ory on Syllabi, this paper review the concept of syllabus, effective design approaches and steps for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lan, and attributes that positively impac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on Chinese foreign cooperated program.
Key words: Syllabus; Teaching plan; Interactive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各类教学管理文件。按照我校教学工作规范规定,与课程教学工作流程有关的文档有: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和备课教案等。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是任课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日历为依据对其所主讲的课程在授课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具体安排,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现,表格栏目由周次及起讫日期、学时、教学章节及内容、习题课或课堂讨论或测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名称及内容、教材页码,除此之外还包含开课学期、授课班级等信息。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是课程的实施计划,是贯彻落实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保证。但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进度计划通常运作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控制和检查的依据,学生对其一无所知,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在制定出来以后基本变成了摆设和存档资料。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课程管理过程中很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对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有关的问题研究较少。该文从分析国内高校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的教学管理文件Syllabus,在教学中进行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设计,使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全面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1基于Syllabus设计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
1.1 Syllabus基本概念
根据牛津英语字典,单词Syllabus 1656年在英语中首次出现,表示“表的内容”;到1898年,其更具体地用来表示“一个讲座或一门课程的概要”。在教育学领域,其意义相当于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具体的授课计划的综合。Syllabus是一种详细的教学文件,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教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课程介绍、教和学的责任和要求、本门课程所有的上课时间和活动安排、评估评价、课程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大学,要求老师在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对其进行解释,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以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的角色、责任和义务。
1.2 Syllabus的设计
Syllabus编写的目的是帮助老师明示学生清楚地知道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学到什么东西。国外一些大学在新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有关于如何撰写Syllabus的讲座;还有一些大学摘录有关Syllabus的论文或书籍的要点放在网上,供教师参考。一般来说,Sylla? bus的设计步骤为:1)通过课程教学大纲了解课程学科基础理论;2)决定学生在修完课程之后能做什么,以及对他们的学习如何恰当地评价;3)定义课程学习内容;4)构思为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活动;5)筛选并编制学习资源;6)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Syllabus。
以学习为中心编制Syllabus是发展趋势。我校Entertainment Systems课程互动式教学计划样本如下:
Entertainment Systems
课程简介:介绍目前最新使用的一系列娱乐系统,包括现代游戏平台、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和移动设备。所有这些娱乐系统广泛使用了一系列的数字媒体,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支持当代娱乐系统的基本技术并掌握基本的开发技能。(略)
1.授课教师信息
2.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一系列以娱乐为基础系统的技术要求;
2)了解合适的人-机和机-机交互界面设计策略的重要性;(略)
3.课程学习成果
知识和理解:
1)掌握物理学、生理学和感知学中与现代图像数据压缩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
2)了解特定的现代娱乐系统所需要的基本技术;(略)
技能:
3)能使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简单测量典型图像的物理参数和属性;
4)能简单地评价和比较图像数据压缩中使用不同参数的结果;(略)
4.教学活动要求
阶段测试为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考试范围为讲课环节所有PPT内容,考试时间一节课。大作业需提交最后完成项目源程序、课堂展示及项目报告,项目源程序和课堂展示以小组形式提交,项目报告以个人形式提交。大作业成绩评定方法如下:(略)
7.反馈方式
评估内容1–讲课环节中口头反馈
评估内容2–考核结果网上公布。在成果展示和实验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个别口头反馈交流及整个班级的整体口头反馈。
8.学习建议
本课程96小时的学习时间包括以下内容:
课堂时间:
32小时(通常16小时理论讲授、8小时实践讲解、8小时实践练习)
定向学习时间:
16小时定向阅读学习;48小时开放实验室学习,完成总结性学习任务
在课程学习中表现突出学生的特点:
在进入课堂前能提前做好PPT材料的阅读
能思考并带着合适的问题在课堂中讨论
能利用网络视频学习资源,自主进行相关软件的学习(略)
阅读清单
Sams Teach Yourself C# in 24 Hours by James Foxall, Wendy Haro-Chun, ISBN: 978-0-672-32287-7
/en-us/cc268309(略)
9.课程学习政策
出勤
学生必须为自己的出勤记录负责。在讲课和实践环节中,学生必须自己在教师提供的考勤表中签名,否则为缺勤。如果缺勤记录达到1/3,学生将不得参加课程最后的考核,必须重修。
作业提交
不符合规范的作业不评定就被退回,你必须按规范作好后重新提交。(略)
迟交处罚
作业的截止日期和考试日期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考试迟到将取消考试资格,迟交作业将受到扣分的处罚。大作业中任一项内容如果迟交在一周之内,成绩最多只能为及格分数;迟交时间如果超过一周,成绩为0。
上课行为
请在上课前10分钟到达教室并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时必须关掉手机或将手机静音。如果你必须应对紧急事务,请坐在靠门的位置,以便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迅速离开;(略)
诚实学习
学习成果不能做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做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错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期所有课程的全部学习成绩。
我校Entertainment Systems课程互动式教学计划样本共分为10个部分:课程简介、授课教师信息及联络方式、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学习成果、教学活动安排、授课计划、评估方案、反馈方式、学习建议、课程学习政策。以下从学生的角度给出各部分编写要点:
1)课程简介:此部分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从这门课程中可以学到什么,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如有必要包含前期准备信息,帮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已具备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2)授课教师信息及联络方式:告知所有与该课程有关的教师的姓名、办公地点、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办公时间以及学生和教师联系的方式。
3)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学习成果:课程学习目标是一个广泛的说明,确定学习完此课程后的一般教学成果。学习成果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要求使用动作动词来描述。
4)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了解为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常用的教学活动如讲授加实验、讲授加讨论、讲授加课外活动、讲授加个别指导等。
5)授课计划:在表中列出课程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次上课的主题和时间、作业布置时间、作业提交时间和考试时间;对于重点的时间点,字体用加粗的方式显示。
6)评估方案:学生需要明确知道成绩最后评定方法,因此这里必须详细说明你是如何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详细说明各评估内容所占的比重以及评估的标准和方式;各项评估内容必须明确说明布置时间、提交时间和教师成绩评定返回时间。建议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估方式,如:短文/读书报告、研究论文、口头报告、阶段测试、期中/期末测试等。
7)反馈方式:对于评估内容,教师除提交评定成绩,还需选择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考核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8)学习建议:列出教师建议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列出所有与该课程有关的教材和其他阅读材料清单,如果必要可列出教材价格和购买地点;告知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你对学生的期望,明确规定学生的各项责任和学习任务。
9)课程学习政策:列出在课程学习中重要的大家必须遵守的政策,这样Syllabus就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份学习合同。通常学习政策包括以下内容:出勤、作业提交规范、迟交及未交作业处罚、上课行为、诚实学习要求等。
由于Syllabus是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份学习合同,为了保证Syllabus这份学习合同的可行性,必须确保其准确性。因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课题组要求授课教师完成Syllabus后,由其他教师根据Syllabus审核表对其进行审核,确保各部分内容已正确填写,最后提交专业系主任审核通过,然后由授课教师在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
1.3采用Syllabus建立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的意义
不同的课程教学计划的标准和样式,蕴含着教师不同的课程实施指导思想、管理思想和操作方式,反映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管理思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调教师的教,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学。
对传统的课程进度计划表进行整体改革,采用Syllabus改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运作的传统的课程进度计划表为在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三者之间运作的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将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其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制约、教师对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公开承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书面约定。在教师监控学生学习、约束“学”的同时,学生也在无形中监控着教师的教,使它在教与学中不仅要为教师服务,成为教学行为的基本依据;同时也能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指南。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约束着师生双方的行为,使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更有依据,使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工作评估的可操作性更强。
2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的应用和使用评价
我校自2011届开始进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后各专业学分数控制在180,相比各专业原有培养方案均大幅度降低。学分数降低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时数普遍减少,学生周学时数大大降低,课余时间大大增加。如何有效提高课堂利用率、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各专业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我校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合作项目,2011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我校教务处规定其学分总数不能超过190。但是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其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兼顾以下两点:(1)英语语言的强化学习。我校2011届和2012届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英语类课程的学分数为30,此外还有4学分的高级口语选修课程,是我校普通本科专业英语课程学分数的2倍。(2)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在编制培养方案中必须同时兼顾国内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和国外合作院校引进课程。因此,相比于我校其他专业,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专业课程学时数压缩方面更为严重,如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成为近期专业系教学研究重点。
该专业自2011/2012第一学期开始,在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开始进行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试点,要求双语教学课程教师必须在授课前编写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在第一节课发放并对该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讲解。首批试点的课程有:计算机导论、Entertainment Systems和E-Culture。在第一轮试点中,学生普遍对Syllabus的执行度表示满意,反应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对其学习有帮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Syllabus能够了解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教师能严格按照Syllabus的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2)通过Syllabus能够了解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指标;教师能及时批改各项考核内容,并按规定时间作出反馈。
3)通过Syllabus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周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对于课前、课后应该做的事情比较清楚;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阅读材料、音频和视频资源、学习网站等,指导学生如何课后自主学习。
4)通过Syllabus了解教师的授课方式、课程政策,以及如何与教师进行课外沟通。
从一个学期的使用情况看,与不发放Syllabus的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清晰,并能按计划要求进行课外资料查阅,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教师由于向学生发放了课程教学计划,在授课过程中的随意性大大降低,教学双方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都较其他课程高,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也比其他课程要高。
3结束语
采用Syllabus建立互动式课程教学计划带动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对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的改革理念和实施使我校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的设计和使用的教学环节上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使我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源.采用Syllabus概念建立课程教学计划制度[J].大学教育科学, 2006(5):50-53.
[2] Jeanne M Slattery, Janet F Carlson. PREPARING AN EFFECTIVE SYLLABUS: CURRENT BEST PRACTICES [J]. College Teaching, 2005, 53(4):159-164.
篇2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概念;基点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涉及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不仅是后续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单元和重要依据。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般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一般比较抽象。然而,小学生的认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学习高度抽象和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往往非常困难,这使得概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者,深刻理解概念的意义?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数学活动为基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概念一般经历“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可见,不管是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学生都要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正如美国数学家格朗所说“数学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只有数学活动才能真正形成数学科学的生命力以及至上的价值”。数学活动把数学学习视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形式,它所关心的不仅是活动的结果,更注重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既有外部的具体行为操作,又有内部的抽象思维操作,是学生由外及内的活动,并且以内部的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形式。
二、以数学活动为基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自主的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自主的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基于数学活动的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遵循自主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以数学活动为基点的数学概念教学的前提。实施自主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直观性原则
1.提供感性材料,丰富感性认识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但概念引入时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两点:一是所选材料要确切。二是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
2.引导动手操作,从活动中学
在教学中,应重视操作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要让学生摆一摆、摸一摸、折一折、拼一拼,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悟,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更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牢固的概念,帮助他们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相结合的原则
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知识建构最终要在内部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层次上完成,语言形式是数学活动中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借助适当的实物操作和直观认识,辅助他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但是仅有实物操作和直观认识并不能保证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利用语言来对它进行调节,往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为语言能指引观察的角度、帮助学生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本质特点,形成功能结构等等。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语言具有加工的功能。因此,在学生操作和观察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对所见所做的感性知识的梳理,也是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以上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运用。
总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星云.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广西教育,2006.
篇3
/
关键词 化学学科观念 概念教学 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法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太·杜甘说过,概念向来被认为是知识的基础。康德则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与概念之间不可分解的微妙的自觉的连接。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组织得好,对于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甚至对于其一生的概括、提炼和总结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很受重视。那么,总结一线教师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不仅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建立科学的化学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依据和基础。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利用“教学新时空”这一新组织平台,2012年4月起推出了高中化学“名师课堂”专题研讨活动,首次活动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保志明老师为全省教师执教“离子反应”一节课,展开的现场研讨主题是“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活动届时在线人数上万,老师们积极参与在线提问和发表观点。归纳起来,感兴趣的问题有以下方面:老师们质疑这样设计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吗?对学生来讲,离子反应这节课的认知难点究竟应放在哪儿?如何关注学生思维和学科本质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对相关概念有哪些思维障碍?是否所有的概念教学都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怎样的教学处理方式有利于学生建构化学核心概念,进而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具体概念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概念认识的获取途径方面,是以听讲思考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或是以学生的交流讨论活动为主?在概念性知识的呈现顺序方面,是以学生的认知顺序为主,还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或是将学生的认知顺序与知识的逻辑顺序相结合;在概念知识的教学处理方面,遵循的是“定性一定量”“宏观微观”还是“表面一实质”的处理方式?对于以上问题,下面以这节课为案例,就化学概念教学的惯有误区和常用方法,研讨化学概念教学如何基于化学学科观念关注于学生已有生活观念来设计教学目标、确立重难点和展开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2 化学概念教学的惯有误区与常用方法
2.1 化学概念教学的惯有误区
部分中学化学教师因在学科思维、学科结构和学科理解等方面缺乏整体把握能力,使得概念教学行为很难到位;课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不良状况:(1)一字不差,死板教条型;(2)把握不住,模棱两可型;(3)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型;(4)贪新求全,无所适从型;(5)自以为是,主观随意型;(6)过度操作,弱化思维型。对于这些不合适的教学处理方式,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概念比作一把锁的话,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是一把钥匙,契合的钥匙就能把这个锁给打开,如果钥匙错了,又断在锁里,即便有了契合的钥匙也打不开这把锁了。因此,对于概念教学的不良状况必须得到重视和矫正。
2.2 概念教学的常用方法
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概念形成、同化理论,与图式理论等,后期又有建构主义理论。鉴于中学化学教师通常对事实、实践描述得多,但概括得少;叙述得多,但提炼得少;分析得多,但综合得少。也就是说没有将观察到的事实通过思维活动给以概念化的处理习惯。这样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也影响了老师对于概念教学的正确设计。对于学生来讲,建构概念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生产过程,它还是知识再生产的基础。其建构途径通常有4个:一是抽象事实建构概念;二是借用移植建构;三是比较研究建构;四是发展建构。相应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2)善于解剖概念,把握概念内涵外延,对概念下定义要准确严格;(3)弄清概念异同,防止模糊概念;
(4)分阶段教学概念,逐步深化概念;(5)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同化理解新概念;(6)弄清概念问的关系,逐步编织概念网络,概念系统化;(7)练习巩固,强化理解。在以上方法中,要注意不同的概念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 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
3.1 学科观念
“学科观念”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或意识,具有超越课堂时空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它能让学生洞悉自然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事件,对学科有客观、正面和积极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技能之后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上,真正成为他们科学素养的一部分,这才是自然学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意义所在及价值所在。
3.2 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
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概念教学,是一种超越事实、以领会蕴含在具体事实和原理当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目的的教学。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地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学生的自然学科观念一旦形成,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会使学生高屋建瓴地统摄与整合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效减负。
当然,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通过大量记忆化学知识自发形成,它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并通过在新情景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头脑中知识的系统性和概括性水平,逐步形成对化学的总括性的认识。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采用学科观念教材分析模型及教材分析思路,从教材的具体内容中抽象出基本观念并抽象为核心观念;学生分析主要从2方面,一方面分析学生原有观念的水平和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的关系,从而确定新观念建构的起点和相应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分析学生在与基本观念相关的概念原理、过程方法和事实性知识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从而确定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来支持基本观念的建构,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进行观念建构。对学生特征分析可以采用测验法,也可以采用预估法。测验法是指通过编制一定的试题来测查学生的水平;预估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中的情况估计学生的水平。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的分析,确定在学科观念建构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学科观念是在学生对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实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学科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过程,没有学习者的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形成学科观念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是问题。因此,促进学生基本观念构建的教学必须将对具体事实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高水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形成知识的理解、具体观念的建构及核心观念的建构问的有效转化。
以“离子反应”为例,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概念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新视角和方法即从微观离子角度来认识水溶液中物质之间的反应。保志明老师在“离子反应”这节课中,通过基于实验事实的过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以常见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事实为支撑,将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哪些微粒能发生作用、微粒相互作用引起什么变化以及变化的结果等问题的分析作为培养学生认识思路的主要线索,围绕离子反应的含义、发生条件等关键内容展示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所起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来建构概念,初步学习如何分析和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其次,基于学生的思维习惯——从宏观感性的角度看问题,对此,保老师利用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拓展学生微观角度的认识,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有机联系,通过理解概念建构相应的知识结构。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提示分析溶液中物质反应的思路和方法,即首先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微粒存在形式,然后考虑这些微粒之间是否发生反应,最后写出相对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样的教学处理更能揭示离子方程式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有关离子反应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以下主要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物质反应的认识思路这个重点对学生的认识来讲就是一个难点。难点还体现在对离子方程式的认识,包括书写方面存在的困难。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主要存在形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书写的困难之一:物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什么微粒形式存在认识不清。通常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知识——比如物质的溶解性、物质在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哪些常见物质不易电离等知识,由此让学生明确一些具体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形式。另外,在书写时作为重要的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由于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方面的认知跨度,即便学生认识了参加反应的离子种类,还是容易忽略参加反应的离子间的数量关系。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存在障碍,因此,在初学书写时往往问题较多。另外,学生对“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反应”认识不清,难以结合实例说明。比如,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的离子方程式究竟表示哪一类反应呢?教材只是由几个例子说明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相同,但并未指出这个离子方程式究竟表示哪一类反应?(可溶性强酸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水和可溶性盐的反应),这种情况下,对概念的深入分析应用可以采取提供变式反应来解决。对于更多的书写应用,需要在后续学习中逐渐渗透和强化,在书写的同时加深对微观离子角度分析反应实质的认识能力。
4 结语
篇4
关键词:强化 概念 深化 电工 教学
电工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广泛应用于机械、机电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应用于工业、农业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机床的控制,面粉机、抽水机的运转及电风扇、洗衣机的运行等等。如何提高电工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电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广大电工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受生源条件的限制,技工学校不同于大学,不能选择学生,只能从教师自身方面寻求电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因此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概念强化就尤为重要。
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皮毛的、表面的知识还可以掌握,稍一深入或形式上有所变化,学生就感到头疼、困惑和不解。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
一、电阻的连接
电阻的连接是电工基础知识。简单的串并联,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不存在太多问题。但是只要一变形式,对图形复杂一点、一眼看不出来的内容,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电路是如何连接的、从何入手、怎样分析、怎样计算?这时教师要强调串、并联基本概念,它们的本质区别,让学生从概念上理解和掌握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对于电阻连接的画法,教师要多出些题目,多举些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注意:举例要有质量,要有针对性),并留些题目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完成。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的思考练习使该问题得以解决、强化,得以巩固和提高,如图1所示。
二、电与磁
电与磁是电工的又一基本内容,发电机、电动机、电铃等都是电与磁内容的具体应用。如电与磁的方向、左右手定则的应用、楞次定律等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题。电磁基本定律是电工的基本内容,又是重点知识,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这一内容的讲解上要下功夫、讲求方法。左手定则主要用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判定(主要用于电动机转向的判定),其中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为已知,受力方向为待定量,需要通过判定获知。右手定则主要用于感生电动势或感生电流方向的判定,其中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为已知,感生电动势、感生电流的方向由判定获知。然而二者用途又不绝对。左手定则一般适用于电动机,右手定则一般适用于发电机。因电动机中也存在反电势,反电势用右手定则判定;发电机克服的主要是电磁力,电磁力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问题的实质还是要根据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来确定左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如图2所示。
楞次定律是电与磁的又一基本定律。它判断的是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线圈中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楞次定律:当线圈中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阻碍线圈中原磁通的增大,这时感应磁通与原磁通方向相反;当线圈中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阻碍原磁通的减小,其方向与原来磁通方向相同。即线圈中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磁通将阻碍其增大;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磁通将阻碍原磁通的减小。据此,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得以判定,如图3所示。
三、相位、变化率
在交流电路中,由于涉及相位问题,使得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难度增大。要弄明白这一内容,只从定义上讲解,学生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须使学生深入了解、掌握该内容。感性电路、容性电路中电压电流间的相位关系,自己从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着手讲解这一内容。下面以纯电感电路为例讲解电压电流间的相位关系,如图4所示。
按图4连接电路。图中低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不超过6Hz,当开关闭合后,观察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指针变化,研究纯电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间的相位关系。
可以看出电压表指针达最大值时,电流表指针为0。当电压表为0值时,电流表指针由0值指向最大值……由此,纯电感电路中,电压、电流不同相,相位相差π/2。
再由公式知,线圈的自感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当电流为零值时,其变化率最大、UL最大;之后电流越来越大,其变化率越来越小、UL越来越小;当经过π/2角度时,电流变到最大值,其变化率为零、UL为零值;之后电流逐渐减小,电流的变化率逐渐增大、UL反向增大。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明白了纯电感电路中电流、电压达到零值、最大值、反向最大值的时刻不同,相位相差π/2角度,且电流滞后于电压π/2角度。加上前面的电路连接,电压表、电流表指针变化情况的观察,结合波形图,学生对变化率问题、相位问题的理解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得以升华。依次,纯电容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相位问题,感性、容性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及相位问题逐步得以解决。t时刻线圈平面与中性面的夹角(ωt+φ0)叫交流电的相位。相位、变化率问题得以解决。
四、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工又一基本内容,也是电工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一内容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容易引起困惑、不解。解题时思路不清、难以下笔。探究其原因,学生根本问题出在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回路电压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上。“在任一时刻,沿任一闭合回路巡行一周,所有电压降的代数和等于零”。这是回路电压定律的原内容。关键是学生对电压降、代数和的理解存在疑虑,概念不清。为此,笔者主要从这两点下功夫,进行回路电压定律的讲解。电压降,即从高到低,指电压是降低的、电位值逐渐减小,无论是电动势还是端电压,均可这样理解。电阻上压降绝不可不讲,且必须讲透。即在外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压是降低的;反之,电压升高。(内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位是升高的)!这样学生恍然大悟,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什么是电压降、电位升、电位降,大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如此再解释一下代数和,设电压降为正,电位升则为负。结合具体例题,列方程,如图5所示,对于回路Ⅱ:
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回路电压定律。再加上适当题目的针对性练习,经学生的思考、演练和教师的指点后,学生将彻底掌握该内容。基尔霍夫定律教学也告一段落。
篇5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篇6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①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②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④把③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⑤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综合复习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检查巩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网络系统,学生是否形成网络系统,应用概念题组检查。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篇7
一、概念中要害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
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 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22-01
一、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鲜有主动的学习行为,学习效率不高。概念图作为一种综合、系统的学习辅助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整合各章节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这里介绍概念图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意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高三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复习。
二、概念图的基本知识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Novak和Gowin就提出了概念图的概念。概念图是一种以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并能很形象地表达知识概念结构的关系图解,也被称作概念地图或者概念构图。它通常由一系列的连线、圆圈和方框构成,图上标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图主要有四个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它一般分为三类:限定型概念图、引导型概念图、创造型概念图。
在制作概念图时,一般先要确定相关的概念及核心概念,然后排列各个概念的顺序,进行各级连接,在后期复习中往往还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确定所选的概念时,可以先明确一个核心概念,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必要时可以列出一张记录表格。排列概念顺序时,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放在顶层,其他概念按其概括性的大小从上到下依次排列。连接概念时,先要将它们按照知识领域进行分类,把每一对相关的概念依次连上,并在连线上标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节点旁还可标明具体事例,这样即使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能有所明示。交叉连接是判断概念图好坏的一个标准,它能表示不同知识领域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锻炼学习者的横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基本确定一个概念图的雏形,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对它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学习者在不同的时段对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好的概念图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比较完善。
三、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概念图能把化学知识进行高度的浓缩,以层级结构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体现意义建构学习的真谛。它还是一种检查、修正和完善化学知识学习的工具。
对于教师备课来说,概念图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它能简洁明了地将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现出来。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学习起来感到比较枯燥,学生常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效率较低。教师制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念图,就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易于理解的知识网络,不但能使他们容易记忆,更有助于他们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还能实现化学概念的“移植”,使他们在以后的知识学习中能自己构建概念图。研究表明,通过概念图的辅助学习,学生更容易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主要表现为:能对已学过的概念进行概括,能辨出反例,能找出某概念的上位和下位概念及其之间的组合关系;能找出与某一知识的概念对应的其他相关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与归纳要点法和知识图框法相比,概念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Hemh认为,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稳定平衡的知觉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是人们对于所感知的各种事情的处理策略。在用概念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规则式的学习认知方式,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则是依靠记忆来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系统地思考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缺乏联系性,方法机械而低效。概念图如今在国外已被认为是一种帮助学生认知的有效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四、概念图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实例
篇9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课中,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要讲解清楚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四、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篇10
关键词:概念 要点 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通俗语言去简化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领会概念的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
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
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
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
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
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
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三、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四、“活化”概念
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 上一篇:文明实践总结报告
- 下一篇:水利工程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