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0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教育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媒体时代机遇挑战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2013年1月15日,腾讯宣布微信用户突破3亿,距离微信宣布用户数突破 2亿用户数才刚刚过去120天时间,其增长的加速度可见一斑,而据此计算至2013年底其用户数已突破6亿。2013年7月17日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使用率为85.7%,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该报告指出,中国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应用热点已开始向手机端转移。
一、新媒体为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形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面面相对为特征,无论是通过课堂、讲座还是主题活动等,都是要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进行直接交流,通过现场氛围的感染引发青少年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工作载体,打破了这种面面相对的尴尬,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传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威性强,信息的指向性明确,映射力度大。新媒体改变了以往教育环境相对封闭的状况,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各种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使用者、评论者,改变了以往只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权威部门各种信息的局面。
2.新媒体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互动引导。新媒体有互相关注、评论、转发、发起话题等功能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双向。信息传递不再是单向的消息,更能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改变了以往青少年所处的被动接受地位,使青少年更愿意参与其中。通过相互辩论,使青少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更深入、全面。教育者在新媒体里更多地扮演一个引导青少年学会思考、质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角色。新媒体允许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增加了娱乐性,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者语言的幽默性、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写作技巧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是否愿意参与话题的重要因素。
3.新媒体增加了获取青少年最新思想动态的渠道,利于及时进行教育引导。青少年将新媒体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抒绪、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实时互动、信息,青少年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表现在新媒体上。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及时获得青少年对热门问题和身边事物的看法。青少年追求个性,人生观、价值观却尚未成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却缺乏判断力。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群体交流的途径和宣泄渠道,这使得教育者可以提前预见和发现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分析青少年群体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新媒体为校外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造成消极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青少年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是微博等新媒体却干扰了这种自然过程。首先,新媒体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中,青少年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通过新媒体交往的青少年往往具有很强的信任危机,影响青少年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其次,新媒体交往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角色错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给生活在现实社会压力下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能、表现自我的场所,开辟了另一条摆脱成长烦恼、宣泄情感和寻找心理平衡的渠道,但是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会让青少年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差异产生混淆,产生角色错位,发生人格障碍。第三,新媒体容易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增多。肆意散布的不健康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仅耗费青少年大量的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新媒体时代下校外教育的对策
1.构建影响青少年的新媒体主流体系,建设新的精神家园。尽管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多点对多点传播,人人都能够表达自我意见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媒体平台中出现有影响力的焦点。一些门户网站和网络社区凭借本身优秀的新闻采编资源和编辑体系,在网络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了主流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在广大网民中又有很大影响力,成为网民关注最多的网站群体,它们的意见、态度和倾向引导着主流网民的态度,成为主流舆论体系。因此,我们要加大青少年专有平台的建设,建立一批为青少年所关注、信任和喜爱的新媒体平台,让青少年通过兴趣、理想、专业等分类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拥有自己的阵地,形成可以让他们为之信任的“精神家园”,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2.利用新媒体多点对多点传播的特征,吸引青少年参与校外教育活动。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即时通讯应用――微信。随即,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商城上线。作为移动终端应用,微信拥有巨大优势。网易公开课是另一个移动终端运用,可以点击各学科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网络授课,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化。事实上,网易公开课的出现对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校外教育活动若干年后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梅特卡夫法则告诉我们:网络价值与使用人数的平方成正比,即使用人数翻一番,网络价值增四倍。首先,可建立手机微课堂,它由校外教育中心统筹各方面师资资源录制课程,借助手机、Pad等移动工具,实现微课堂教学,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真正的优质校外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校外教育均等性;其次,可利用微信等公共平台开展校外活动的推广,促进活动影响力,充分发挥公益性;另外,利用好新媒体可增强与孩子、家长的互动,增强服务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校外教育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有助于校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篇2
10月27目至28日,熊博士·第3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活动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及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辅导教师和青少年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熊博士·第3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东莞徐记食品公司独家冠名赞助支持。
1O月27日,与会的青少年代表利用参观中国科技馆的机会进行多媒体制作比赛,在短短1天时间内现场拍摄、制作出了32部多媒体作品。
10月28日下午,本届科学影像节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馆l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领导,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以及青少年和辅导教师代表、各省区市活动负责人等300多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任林担任本届科学影像节评委会主任,她在评审报告中介绍本届科学影像节其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申报科学DV和科普动漫作品897项,经专家评审团评审,共评出一、二、三等奖598项。其中青少年作品532项、科技教师作品65项。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在学习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影像作品拍摄、剪辑与制作方面的技能,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优秀作品展映播放了青少年现场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认识“流体阻力”》、《“身不由己”的碰撞》,还播放了两部优秀青少年科学DV和科普动漫作品《空气占据空间吗?》、《我想有个家》,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成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王延祜,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殷皓,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媒体总监孙天珍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青少年、辅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颁奖。
《坚固的糯米灰浆》、《路灯“黄多白少”之谜》、《空气占据空间吗?》、《我想有个家》等4项作品获得本届科学影像节最佳作品奖;《弧形消波堤》、《是什么阻止了水果的氧化》等6项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单项奖;《隔夜茶能喝吗?》、《手机辐射,你真的了解吗?》等7项作品获得“熊博士科研之星奖”,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中学郑茂军等10名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员教师奖,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等12家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奖,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等30家单位获得省级以下优秀组织单位奖。
李晓亮主任在讲话中表示,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举办3年来已然成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序列中一个新的活动品牌,今后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活动规模,并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科学影像节活动,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的蓬勃发展,让科学影像之花开遍祖国各地。
(河南省科技活动中心 段春明)
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召开
11月12日,为期2天的“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开幕。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教育新探索”.旨在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论坛期间,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各省、区、市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及科技教师代表约150人围绕科学教育领域相关问题和成果进行了研讨。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陈赛娟院士,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校外教育处处长张东燕和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分别致辞,江苏省科协副主席冯少东致欢迎辞。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主持开幕式。
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科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新框架、科学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经验以及科学教育中学习效果的测评及运用。
在主旨演讲中,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任友群教授的演讲“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上海PISA成绩的背后”,美国史密森学会政策与研究总监卡罗尔·内维斯博士的“跨学科融合——博物馆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等演讲可谓精彩纷呈。而在专题论坛期间,演讲者与参会代表围绕科学教育的各项议题互动频繁,各分论坛反响热烈。
论坛共邀请发言人21名,其中大会主旨报告人6名、引导发言及案例发言人15名。大会论文集共收录大会发言摘要22篇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评选的优秀论史摘要20篇。
篇3
关键词:财商教育;青少年;财商素养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激增,金钱文化的迅速发展,人类正被包围在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当中。“如何处理个人与金钱、财富的关系”这一命题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是要求每一个公民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能力与之提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人的一种核心素质――“财商”。财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FQ),这一概念由美国的罗伯特.T.清崎和莎伦.L.莱希特于20世纪80年代撰写的《富爸爸 穷爸爸》一书中首次提出,被用来指一个人正确认识、应用财富及财富增长规律的能力,亦可称为财务智商或理财智慧,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人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财商教育也被广大教育家列为青少年的“三商”(智商、情商、财商)教育之一。
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许多国家越发重视对青少年的财商教育。如,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把财商教育列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并在2005年颁布了《将财商教育与学校课程整合》的白皮书,为中小学生开设了精彩纷呈的财商课程。英国的学校在儿童5岁时就对其进行以“善用金钱”为主题的理财教育,并在2007年增设了一门针对11~16岁学生的“经济与财政能力”课程。法国,在儿童6岁时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与理财有关的家政课。以色列对学生的延迟享受教育、创业教育等财商教育内容在全世界更是享有盛名。邻国日本和新加坡也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以“勤俭节约”为主的财商教育。泰国教育部也把“节省、压缩多余的费用”“适当开支”等理财内容纳入了德育教学计划中。中国台湾地区更是决定把财商教育作为2013年高考必考内容……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把对青少年的
财商教育提到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
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财商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状态,这
必然导致严重后果。2011年8月4号,中国平安了全国首份《中国平安国人财商指数报告(2011)》,结果显示,我国人民财商平均得分仅为60.1分,表现出了“高态度、缺知识和低行动”的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我国青少年财商低下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忧:畸形消费、炫富攀比、诚信缺失等现象突出;“啃老族”“月光族”“卡奴”“房奴”成为现代一些青少年的代名词;理财能力、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更是严重缺乏。《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年官方报告蓝皮书》显示,我国奢侈品的主流消费群的年龄降低,中国新富们普遍存在着炫富、不成熟消费的心理……这一切都
在警醒我们广大教育者:应把财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
2011年4月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会将“中小学财商教育实验与探索”定为国家一级课题,并指出其中一项子课题研究内容为“中小学教材中渗透财商教育的实践研究”。这其实给广大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指明了探索的方向――财商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课程整合。
提高青少年的财商是我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广大教育者应主动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财商素养,为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T.清崎,莎伦.L.莱希特.富爸爸 穷爸爸[M].南海出版社,2011.
[2]周华薇.美国人的少儿理财教育: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05.
[4]杨长江.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康民,李晓波.平安中国首份财商指数报告[J].中国保险报,2011(1).
篇4
本刊讯 (记者 张惟祎) 近日,云南教育关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暨高校关工委第十次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对云南教育关工委成立20年来的工作历程作了总结和回顾,对今后工作提出新要求、新目标。来自全省教育系统的35个“五好”关工委和90名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在会上受到表彰。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振有,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莫泰尧,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何金平等领导应邀到会祝贺。省关工委顾问、省教育厅关工委主任吴家仁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关工委副主任陶晴代表高校工委、教育厅致辞。
吴家仁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云南教育关工委自1992年正式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争取支持,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教育关工委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改善保障条件;二是围绕中心,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关爱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三是深入调研,树立典型,宣传先进,推动面上工作;四是积累经验,形成成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努力提高关工委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20年来的工作实践,形成以下基本经验:一是抓好组织建设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在职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关工委工作的必要保证;三是积极开展活动是关工委工作的生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健全组织,壮大队伍,巩固和发展关工委建设成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工作,注重特色、创品牌、出精品;积累经验,加强研究,巩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关工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陶晴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20年来,云南教育关工委积极组织全省教育战线的离退休老同志配合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20年来,教育系统的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和老领导等“五老”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在建组织、强队伍、创品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优良的作风,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教育关工委为云南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讲话中,陶晴对云南教育关工委进一步开展好工作提出要求和希望。首先,全省教育系统要高度重视关工委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五老”的特殊优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一是各级教育关工委要配合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关工委工作的全过程,针对青少年的思想实际通俗易懂地向广大青少年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领。二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青少年的高尚人格,树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根基。三是要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方法,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实践,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其次,要加强对各级教育关工委工作的领导,为关工委工作开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关工委工作。一要加强对关工委的领导,全省各州市教育局、各高校要将关工委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为关工委工作积极提供保障条件。要特别关心老同志的学习与健康,珍惜和爱护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要定期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按照教育部关工委的工作要求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关工委工作网络组织建设的全覆盖、广深入的建设力度,充实关工委的领导力量。二要重视关工委的自身建设,教育系统关工委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三要关爱尊重老同志,要充分尊重老同志的真诚愿望,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威望、经验、时空、心情等特殊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将社会需求和本人的志趣结合起来为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篇5
根据区关工委2012年工作意见精神,在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以及有关单位的大力配合下,今年我们镇关工委采用多种形式,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现简要作一些总结。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北京奥运会、贾汪解放60周年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充分发挥镇宣讲团、报告团的作用,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城市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营造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深厚氛围,开展向身边得到的模范学习,在青少年中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我真各中小学均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黑板报、校园文化、电教设备等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如中信中学开展了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班会,制定了班会活动计划,并由学生自己主持班会,班主任和班级全体同学参加,各位同学结合自己学习的感受谈体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进步成长。又如中心小学开展了正当“校园文明礼仪之星”活动,组织学生从“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入手,要求每天做几件文明事,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带动和感染了周围的人,是文明之风吹遍校园、家庭、社会和各个角落。
三、搞好法制宣传、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继续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的做,采用法制教育专场报告会、图画展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广泛深刻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由镇关工委靖主任牵头,联合镇司法、妇联、派出所,分别在汴溏中学、中心中学、新集中学和中心小学举行了四场法制专题报告,把法制教育融入到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形成崇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 1 『 2
总之,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系统工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认真汲取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力争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篇6
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当前,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多元智能开发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留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问题,并通过进一步探讨,提出了留守青少年教育中多元智能开发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社区教育有效开发留守青少年的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社区教育;留守少年;多元智能开发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行业领域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新时代需要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呼唤新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可以激发教师对于教师开发人的潜能的深层次思考,是教师学会正视差异、善待差异,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性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零点项目》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当时《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接受了一个令人胆怯而又极富魅力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自己过去关于儿童艺术认知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调查报告加以综合归纳,提出了这一今日已经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所谓多元智能,是指每个人都至少应具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8种智能。智能多元性使人们不再以单一标准衡量人的智能发展状况,而是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人的智能面貌,为我们客观地评价人、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意义
2.1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2.2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
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为学校、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搭建了桥梁,有利于促进留守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2.3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教育
首先,社区教育负责人应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来推动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社区也应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使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再次,积极开展留守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活动。如通过走进留守青少年家庭、学校等方式了解倾听留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烦恼,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室等情绪宣泄渠道,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留守青少年,为了留守儿童的一切”。
3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的途径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才是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人。那么如何缓解和解决留守青少年在智能开发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开设多元智能课程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社区教育紧紧围绕塑造人、发挥人潜能来开展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普通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多元智力课程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多元智力开发。开发多元智力课程,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应追求多样性,教材应增加案例活动,演讲辩论活动等以及小组探究环节;另一方面在课程目标上则应致力于社区青少年的全面持续发展,使青少年可以在枯燥的书本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从而内发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学习理论家罗杰斯认为:自发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最能体现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化社区中,学校的各类公共资源都应得到充分开放。此外,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外,社区内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系统的内部设施,如操场、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培训基地、多功能文化厅等教育娱乐设施等均向社区青少年开放。留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利用各种设施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多元智力开发。
3.3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教育正在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参加这项工作中去。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来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教育:如邀请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去教导留守青少年;也可邀请有特长的居民做志愿者,使其成为志愿的社区助手;邀请专家开展公开讲座,对青少年普及法制知识,开发留守青少年的多元智力。
3.4尊重与监管相结合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一方面,社区共青团道德教育工作应时刻谨记社区青少年是一个有独立意志和权利、应受到尊重的服务对象,承认其有独特的个性、气质、观念和行为,以平等的态度与留守青少年进行交流,绝不能以命令、强制的口吻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如在培训方式上,要以社区留守青少年的兴趣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了解他们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活动来慢慢引导他们。在培训内容上,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使社区留守青少年道德教育重心从浅层引导到深层关怀。另一方面,还应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开展不同特点的活动,尤其对于隔代监护人对青少年的溺爱或粗放式监管现象,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教化。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指出体育是教育的基石,当前全社会都应关注学校体育工作,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要从四个方面开创青少年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青少年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升青少年研究的学术水平;密切关注研究对象的新变化和新探索;整合青少年研究机构的资源,打造一支新老结合的高素质研究队伍。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青少年工作者和青少年研究专家、学者500余人齐聚北京,参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青联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与会者围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与青少年新生活方式养成”“保障和改善民生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共青团基本职能的履行与工作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记处书记罗梅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把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精神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团的首要政治任务。
区域教育家流派是推动“未来教育家”成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12月2日至3日,由天津市教委等单位主办,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办公室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主题为“区域教育家流派与未来教育家成长”的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在津举行。该论坛是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教育家是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区域教育家流派可以有效促进、引领“未来教育家”的发展、成熟,是推动“未来教育家”成长的重要力量。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研究员认为,在天津近现代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了像天津一中的韦力校长、中营小学的杜蕴珍老师等一批有着鲜明教育教学特色的教育家,他们在办学或教学过程中结合天津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天津区域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思想。这种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容并包的务实精神以及“草根”特质的平民教育意识。他们是津派教育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已经成为引领新一代津派教育家成长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
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教育体制的综合改革。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要把公民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到教育过程之中,要改变基础教育过度的“应试”倾向,要激励和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把教育办学的权力更多地交给校长和教师。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但关键是要突出高考制度和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这两个重点。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谈到学习十报告的体会时指出,党和国家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提出“学有所教”,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任务;在这一形势下,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学有所教,刻不容缓。
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高校课堂和网络社交平台,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他们与学生距离近、接触多,其思想和言行影响着学生。
——在一般人眼中,高校教师是“知识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然而事实上,身处象牙塔内的高校青年教师却面临着人们不了解的困惑和艰辛。“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廉思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5个城市,对5138名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完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他将高校青年教师比作“工蜂”,认为这些青年教师“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篇8
一、生命教育
教育专家叶澜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学校教育的根本缺陷是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不够。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体验和情感。我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原则。其一,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平等的,是渴望幸福又避免不快的。其二,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生命教育借助这种驱力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总而言之,生命教育旨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对待生命健全的态度,而这些也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用生命观改进教育,其实质是将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德育的动力,将个体的生命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将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作为德育的目标。以生命教育观进行德育,德育就不能将道德从情景中脱离出来。教师的作用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展教育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观察学生的天赋与个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引导生命的活力以创造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生存教育
对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由于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溺爱,很多青少年从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据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此外,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现在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他们的生存教育应该如何走,将走向何方?这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生存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以及面对灾难、危险时的应对能力和逃生能力。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不仅具备独立生存能力,而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挖掘个人潜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了改善,青少年生长的环境也越来越优越。可是,面对困难、灾难及外界压力时,青少年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却让人担忧,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加上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培养不太重视,对青少年加强“生存教育”变得刻不容缓。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适应现实社会的过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的是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方面得到发展。在目前青少年的生存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试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使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淡化和信仰危机;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现实,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对青少年的服务功能。在服务上,应该畅通青少年的诉求渠道,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如开通青少年维权、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等。其次,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和犯罪及有过错的青少年成长,如留守儿童、少教所青少年等。再次,形成优化社会环境的合力,如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以及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指导。最后,青少年生存能力逐年下降,增强孩子生存能力应以家长意识先行。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走入误区,在孩子的生活自理方面大包大揽,生怕耽误了孩子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劳逸结合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
篇10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7月份,中国上网人数已达到1.23亿,同比增长19.4%,其中18~24岁的青年人所占比例38.9%,大专及本科文化所占比例47.7%,学生的比例为36.2%,可见,学生是接触网络并受其影响的主要群体之一。而且他们上网不是人们想当然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而是上网聊天,大约90%的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试想一下,我们祖国的未来交到这些人手里,有多少人会放心呢?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谈一谈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双向影响
网络的发展将青少年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他们产生了诸多的积极影响,当然也存在负面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正面影响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习惯和方式。比如网络教育是将学科的相关知识集中在网站上,由各位学习者自行对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使得学习方式真正完成了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化。由于网络上的资源都是共享的,青少年都可以进行自由学习。
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因特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集合体,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事件,极大的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网络为青少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基础,可以超越时空和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网络将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开放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网络将促进青少年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在网络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条件、、风俗习惯通过网络交流,其过程中,冲突必将频繁发生。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青少年就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无形中对健全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在思想意识方面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网上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二是网络在传统思想道德方面对青少年也造成冲击。由于网络的世界没有检查者,这种情况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一些青少年会滥用自己的自由而忽视社会道德伦理的存在。再者,由于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缺乏沟通与接触,他们就容易产生紧张、孤寂和冷漠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障碍。三是网络的发展加大了青少年选择信息的难度。由于互联网没有主观责任机构,难以对青少年进行信息选择指导,青少年可能会在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之中不知所措。四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有许多的青少年学生沉迷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五是网络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调节规律被破坏等等。六是网络的不当利用会增加青少年的经济负担。当青少年们在经济上无法满足需求时就可能会诱使他们去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取利益。这也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网络给青少年教育带来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思想、道德、生理、心理和学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必将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为此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一同努力来应对这些负面的影响。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好学校教育的强势影响作用
一是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特殊功能进行宣传活动,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并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是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所以应尽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术,及时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动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教学插上现代电教技术的翅膀,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指导学生上网的筛选和辨别。并且要能够针对不同学生接触网络的不同程度,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发挥网络在他们成长中的积极影响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三是抓好校园网的建设。一定要把学校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开设校园网站和师生个人主页,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通过网络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思想教育。
四是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各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管理,而且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各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学生和教师的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的消极作用。
五是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诗朗诵、演讲会、辩论赛、各类球类比赛等活动,设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各方面兴趣,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
2.发挥好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是家长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有许多的家长在孩子一遇到相关的问题时便采用强硬的态度,通常都是禁止孩子再去上网但结果却起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家长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导”而不是“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起到好的效果,见到好的结果。
二是要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我在调查中发现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家长占大多数,一些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电脑,至于孩子用电脑来干什么,则全然不知,更谈不上教育和指导了。专家认为,家长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3.发挥好社会教育的监督保障作用
一是建议国家应出台有关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以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二是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可以对于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给出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以政治上的引导。
三是有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有关部门应该下大力气来整顿那些不规范的网络场所,还有那些不规范的网站。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轻松、健康的上网环境,使得青少年可以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自由的翱翔。
事实上,世间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又有弊。高新技术也不能例外,因特网更是如此,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的问题。我们也正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他们学会积极而有效地使用网络,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只要有关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都能充分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的遨游而不迷失自己。让青少年一代可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并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在此,我也想借本文来提醒那些沉迷于网络中,特别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们及时醒悟,为了祖国和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吧!
参考文献:
[1] Moore,M.G:Learner Support,Editori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Vol.17,No.3,2003.
[2] Sewart,D:Student support systems in distance education,Open Learning Vol.8,No.3,1993.
[3]http://old.省略/20030923/10 58799.shtml.
[4] 蔡兴勇.电脑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校(社会科学版),2005(1).
[5]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计算机应用中级教程[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7]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8]孙丽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探微[J].高教探索,2007(2).
[9]孙晓华.大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成因及其引导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4).
[10]王家翠.网络对高校学生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福建高教研究,2007(1).